如何上好声乐课

2024-06-30

如何上好声乐课(精选12篇)

如何上好声乐课 第1篇

一、激发兴趣, 树立信心

在学习声乐之初, 教师要首先给学生树立“我能学好”的信心。告诉他们, 唱好一首歌是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虽然学习的过程会很枯燥, 但“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在学习过程中, 每一次成功的收获都会给自己带来信心和喜悦。歌唱者的信心对技巧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学习时一定要充满信心去演唱。或许在各种类型的歌曲中, 流行歌曲对于学生们更具诱惑性, 他们最喜欢去唱这些流行歌曲。教师要善于引导, 教学中适当穿插和渗透有关教学, 指出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等各种唱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

二、积极体验, 用心感悟

学习声乐重在运用技巧去找到感觉,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作用, 避免不正确的技巧运用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找对感觉, 运用科学的歌唱方式去示范演唱, 并用形象而易懂的语言授以学生, 使其尽快感悟歌唱中的奥秘所在。在学唱过程中, 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于技巧的运用。同时多让她们学会聆听原作, 观看演唱视频, 多比较多体验, 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我发现, 学生进步程度往往与他本身的理解力、感悟能力相关联。学习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抓住关键点, 比如声音是靠气息顶上去的, 口腔要打开, 声音要集中到一点, 气息和发声要坚持常练习等等。同时提醒他们养成及时写下练习心得体会的好习惯, 因为歌唱过程中的感觉有时可能会瞬间消失, 所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才便于更快找到感觉。有些感觉往往反复体验才能找到, 只有用心分析并抓住这种感觉, 才会达到比较理想的演唱状态。

三、方法多样, 形式灵活

声乐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比如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声乐专家的讲座、名家歌唱的视频, 以集体课的方式进行专题教学, 或者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知识的讲解形象化、具体化, 做到深入浅出。比如讲到气息的运用时, 可示以打气筒的原理进行教学, 结合蛤蟆气、狗喘气、吹灰、吹蜡、数数字、打嘟噜、吐丝等去练习。发声可结合叹气唱、哼唱、打哈欠、咳嗽前瞬间感觉去体会, 告诉学生歌唱时一定要上下方向贯通, 使腔体充分共鸣起来, 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才会圆润动听。关于共鸣, 可结合普通话的吐字、咬字练习改善歌唱过程中的发音不到位现象效果, 使学生尽快掌握技巧即可。

四、贴近实际, 内容多样

幼师专业的毕业生日后要到各幼儿园工作, 面临的将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达到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用而具有操作性, 我除了选择教材涉及的歌曲进行教学以外, 还选择了很多幼儿歌曲结合着进行教学, 比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火车开了》等。针对学生对流行歌曲感兴趣的特点, 在教学之初, 我选择一些接近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进行教学, 比如《青藏高原》等。这样, 多种口味教学, 可收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五、持之以恒, 贵在坚持

由于声乐中的很多理论和技巧很抽象难懂, 而且这种感觉很难找到或者很难抓住, 所以平时要教育学生坚持每天练习, 天长日久终有收获。比如气息的训练, 至少每天要拿出20分钟的时间去练习, 最好是形成胸腹式联合呼吸的好习惯, 在生活中保持这样的状态, 不但歌唱中要用这种呼吸方式, 说话时也同样如此。关于发声训练, 更是最大的难题, 我提倡一种容易找到感觉的发声方法———哼鸣, 要求学生歌唱时可以用哼鸣的方式去唱歌, 那是口腔打开和共鸣都有的方法, 在哼唱时可以完全不去考虑歌词是什么, 只找感觉。关于吐字咬字训练, 我让学生在歌唱之前首先做到大声朗读歌词, 要求每个字发音要到位, 像说普通话一样的那种感觉, 要求字正腔圆。练习声乐不在于歌曲唱得数目, 而在于质量, 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才好。只要有种坚持精神, 长此以往, 必有收获。

六、融入情感, 培养乐感

一首歌唱得好, 最重要的还在于富有“感染力”, 也就是让听者动容。有人认为唱歌只要投入就可以达到完美, 但不尽然, 唯有乐感深刻的歌者方能让听者感动。它是人对音乐艺术感知上的灵敏度、准确度、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生活联想能力等诸多能力的综合, 反映了歌手瞬间对乐思的领悟和发挥能力。强化对乐感的理解, 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乐感呢?培养乐感关键是多聆听:反复听同一首歌, 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作品。同时, 聆听时应做到展开想象, 注意歌者对节奏和强弱对比的处理, 并做到注意两个结合:与音乐、文学、历史知识学习相结合;与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它是一项审美心理方面的系统工程, 其形成与掌握并非一日之功, 而是长期训练、培养与积累的结果。

七、实际演练, 积累经验

声乐的学习最终是要展现在舞台上, 因此, 在教学之余, 我们要尽多提供给学生们实际操练的机会, 比如参加一些演出活动或技能比赛等, 让她们多登台展示自己。这样既能锻炼她们的心理素质, 又能增加舞台经验, 达到教学中不能达到的效果。实践证明, 心理素质的优劣在歌唱中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 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多鼓励多指导, 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

如何上好融合课 第2篇

课前需要拟定教学方案:以月计划为主,周计划为辅,进行主题活动训练。

开始教学时要让每个小朋友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让他熟悉班上的小朋友,并能分辨小朋友的名字。辨别常规指令,如:坐、立、跑、跳、停、认识自己、听自己名字有反应别人名字没反应等等,为遵守游戏规则做基础。

进行社会性融合教学时如:

月计划,主题:《找朋友》

目的:培养小朋友主动性、配合性、社会集体性。

①第一周:以《找朋友》歌为开头,小朋友自己主动去找朋友握手----抱抱-----再见②第二周:找朋友交换玩具③第三周:换位置游戏,丢手绢(把手绢丢给好朋友)④第四周:好吃的与好朋友分享。

融合班有6个小朋友一起上课,一个老师辅助一个家长听课,进行主题教学第一周,小朋友找朋友缺乏主动性,这是我就想到找两个小朋友以表演节目的形式,并接受小朋友欢迎和赞扬,经过一周的训练每个小朋友都能主动找朋友抱抱、再见。

第二周小朋友交换玩具,要先让他们明白“换”和“给”的意思,老师手里拿一个玩具让小朋友先举手后表达“我要”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个玩具,玩30秒后,老师发指令让每个小朋友走过来与老师(小朋友)换玩具,全部换完后再把玩具给老师,通过一周的训练小朋友都很愿意与他人交换东西。

玩游戏时,要让小朋友注意游戏规则及遵守游戏秩序。玩换位置游戏开始时,小朋友都比较茫然,需要老师辅助但一周里的第三天,小朋友中有三个摸清游戏的规则起到带动作用,不会的小朋友也在注意其他小朋友换位置的过程,一周后大多数小朋友已经明白游戏规则,但隔两天要复习“换位置”的游戏。

好吃的与小朋友分享中遇到点困难,有三个小朋友不肯把自己爱吃的东西与小朋友交换和分享,几次都没有交换成功,最后想到发给每个小朋友的食物都是自己不爱吃的,让他们去交换自己爱吃的食物,这次成功啦!几次训练后小朋友很主动的与好朋友进行食物分享,这时我又把他们不爱吃的变成自己爱吃的食物,观察他们的反应,有2个小朋友交换的动作很慢,好像很不情愿交换,但在老师多次强调下,终于改变他们的观念。

作为融合班主教老师压力很大,但通过向领导和其他老师学习以及他们给予我的鼓励,让我的教学进步很多。每次看到班上小朋友进步也许只是一小步进步,我们老师都会很开心。融合班小朋友加油!

如何上好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课 第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途径

中国分类号:G617.13

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声乐人才,但是通过对这些声乐从业者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扎实,专科表演水平不够到位,不能够完全为社会所接受并且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根据大专职业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好上好声乐专业课的一些建议。

一、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声乐基础不一,造成老师课程进行困难。声乐基础是学生继续进行声乐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通过我们对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或者是只有很少的声乐基础,只有少部分学生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学生基础水平的不一造成了老师课程进行的困难。很多学生是出于就业的考虑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声乐课程的,这类的学生一般声乐基础较差,不能够跟上正常上课的节奏。有的学生是将声乐作为特长、并且有从事声乐专业的打算,而自身文化基础又不好所以才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声乐的,这类的学生有一定的声乐基础,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获得能力的快速提升。这就造成了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困难,需要不断地照顾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断地放慢进度进度进行声乐基础的讲解和训练,造成了整个课堂推进困难,效率低下。同时,课堂内容又需要不断地兼顾基础好的学生,使其能够在课堂中获得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给教师的统一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

2.声乐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声乐技巧的训练,人文知识缺乏。无疑,声乐技巧是学生掌握声乐基础,发展声乐水平的重要道路。但是,声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在声乐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技巧的练习,很容易将学生塑造成为粗俗浅薄的歌唱者,而非拥有深厚人文功底的歌唱家乃至歌唱艺术家。我们通过对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程的调查以及声乐专业的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关于艺术的理论功底缺乏,人文素养不够,导致在具体的艺术和情感的表达过程中不够形象、丰满和深刻,使得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急于让学生掌握歌唱技巧、急于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等,因而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讲解声乐背后的人文知识,让学生感受声乐背后的丰富细腻的情感等,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

3.声乐教学的职业性不强。作为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点培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日后的求职过程中凭借着丰富的职业技能取得求职战役的胜利。但是很多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强,竞争力弱。

二、上好职业院校声乐专业课的方法

1.对学生的声乐基础进行基础测评,按照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在入学之后对学生的声乐基础进行测评,包括学生的声音条件、声乐基础对于声乐的兴趣等,并且制作详细的测评表格,根据表格中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分班,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2]对于适合唱高音的学生就努力地将其往高音歌唱家的方向进行培养,对于适合唱抒情歌曲的就引导学生多做抒情歌曲的训练,对学生因材施教,能够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声乐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职业院校的学生总是充满带来激情和想象力,而且刚进入职业院校使得他们对原本陌生的情况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所以很多学生不顾自身的先天条件和基础积累,急于模仿偶像的经典曲目,这样的盲目模仿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还很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我们在声乐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就是要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用嗓造成的伤害。同时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优势、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促使三者的共同发展。

3.按照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拓展课程培训,提升学生对于声乐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用能力。我们在高职院校培养声乐人才,就是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声乐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并且能够在岗位中有良好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开设如声乐经济学、声乐策划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应用,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充分把握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职业院校对于学生进行培养的目的就是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要,在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声乐这一专业的社会岗位对其专业人才的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扎实的歌唱功底、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舞台经验、灵活的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我们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从这几方面做起,歌唱功底以及理论基础等都能够在一般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获得,而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则需要教师的根据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寻找和制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表演,积累舞台经验。[3]小到班级内部、学校内部的歌唱比赛,大到省级、国家级的各种比赛,只要有机会,就鼓励学生去参加,并在比赛之后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使学生不断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现阶段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一些老师上不好职业院校的声乐专业课。我们通过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职业院校声乐专业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程进行当中能够顺利掌握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能够顺利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立岗.论职业院校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黄河之声,(5)

[2]杨咏.高职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7,(6)

如何上好声乐课 第4篇

关键词:声乐大课,五年制,音乐教育

我校地处云南省西南, 基础教育较弱的临沧市, 生源都是本市区或下县的初中毕业生。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 在入学前, 除了对音乐最本真的热爱, 几乎都是零基础。对于这样的一群孩子们, 教授最基础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务必会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因此, 在入学第一年, 声乐大课成了师生们的必然选择, 如何上好这门课?我在探索中总结如下。

一、上声乐大课的必要性和目的

1.什么是声乐大课以及它的优点

声乐大课是以班或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声乐理论教学。声乐大课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课程, 拥有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面对这样一个群体, 我们因材施教。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五年制的声乐以大课形式授课是成功的。

声乐大课在教授过程中, 体现出诸多的优点:首先, 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取长补短。良好的氛围避免了初学者常见的胆怯、害羞和对声乐的最初迷茫, 能迅速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其次, 节约教师资源, 避免不同的老师在同一时期内讲授繁琐枯燥的声乐基础常识理论。再次, 在声乐大课堂上, 同学们间的相互观摩, 使学生在声乐的学习初期少走弯路, 更快地认知声乐, 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2.如何安排声乐大课的教授内容

首先要了解基本的声乐常识和歌唱的生理。

声音从哪里产生?声音有震动产生, 人生有声带振动产生。声带在哪里?声带位于人体颈部的喉头中 (男子的喉头在颈间凸起) , 有左右两片带状体组成, 表面有一层粘膜, 具有坚韧的弹性。为了不停留在认知的抽象范畴, 我们在课堂上, 把公鸡和鸭子的解剖声带展示给学生们看, 使孩子们对声带有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

歌唱中的声带状态和日常说话中是不同的, 歌唱中喉咙要扩张打开, 但声带必须自然闭合, 在歌唱中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能够解决好这一对矛盾, 对解放喉头、保护声带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 在歌唱中喉咙打开、声带也跟着同时打开。其次, 声带闭合, 喉咙也跟着同时闭合。第一种情况, 学生们的声音会出现的声音特点:喉音加重 (压喉头) 、声音松散不集中、声带容易出现病变 (如声带小结) 等。第二种情况, 学生们的声音会出现的特点:音色干瘪、声音紧且不通、嗓子负担过重声音歌唱后嘶哑等。

歌唱中如何去呼吸?气息是声带产生声音的动力, 控制气息必须靠呼吸器官。歌唱发生的呼吸器官包括肺、支气管、气管、横膈膜、喉、咽、口、鼻。横膈膜是胸前器官和腹腔器官的分界线, 是中间厚边缘薄, 有弹性的波模型肌肉, 形似倒扣的碗。它对歌唱时的呼吸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横膈膜在肺的下方, 外部感觉在腰际周围。歌唱的呼吸在不同时期, 歌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在自我认识和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 真正科学和真正可行的是腹式呼吸, 这样横膈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弹性, 增强对抗, 控制气息。

如何去扩大和美化声音?扩大和美化声音的器官叫做共鸣器官。声带在气息的碰撞下产生的声音是很羸弱有限的, 必须在共鸣的作用下, 方能得到扩大了的优美声音。人体主要共鸣器官有胸腔, 头腔和喉、咽、口腔三大共鸣区。这三大共鸣区的共鸣腔体在歌唱中, 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共鸣特点。

其次, 以咬字、吐字为教学的中心内容。

咬字的简单理解, 咬字是指咬准生母, 吐字是指要把韵母咬准、行腔准确、运腔圆润。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由于地处偏远, 学生的普通话要么不过关, 要么有严重的地域性的咬字习惯, 在歌唱中很难做到字正腔圆。因而, 在声乐大课中对吐字、咬字的教授和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咬字、吐字不仅影响了歌唱中的行腔运腔, 更影响了歌唱者的整体状态 (如气息和共鸣) 。所以, 没有好的吐字、咬字就不可能有好的歌唱表达。

纵观世界各国, 构成任何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母音和子音即元音和辅音, 在语言中, 母音音素却是大同小异的, 母音的发送过程, 都要求喉咙、咽腔和口腔的共鸣空间扩大, 以增强声音的响度。这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的给学生示范, 并一一纠正。

二、在咬字吐字中存在的问题

在上课过程中不难发现, 这里的学生在咬字吐字中存在有以下问题:

1.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如何发好前、后鼻音, 关键是要掌握好发音的要领, 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区分主要在两点:一是阻碍部位不同, 二是开口度大小不一样。

前鼻音的尾音是n, 后鼻音的尾音是ng。前、后鼻音韵母发音上的不同表现在:

(1) 舌位不同。发前鼻音-n时, 舌尖顶住上齿龈, 不要松动, 舌根放松;发后鼻音-ng时, 舌头后部高高隆起, 舌根尽力后缩, 抵住软腭。

(2) 口形不同。发-n时上下门齿是相对的, 口形较闭;发-ng时, 上下门齿离得远一点儿, 口形较开。

(3) 音色不同。前鼻音-n较尖细清亮, 后鼻音-ng的声音则浑厚响亮。

发前鼻音的时候, -n前面的元音一般发音部位都比较靠前, 如:an、en、in的发音中a、e的发音都比较靠前, 发为前a, e发为中e, i本来就是舌尖前元音, 发音就在前面, 在发元音的过程中舌尖逐步上抬与上齿龈形成阻碍, 使气流从前鼻腔流出, 形成前鼻音。前鼻音发音时口腔不能开得太大, 以免气流往后进入后鼻腔。

这里的学生们发前鼻音的困难不大, 主要在:音色的调节上, 前鼻音在歌唱中要打在, 眼稍向下一点的鼻梁上。不同的前鼻音只是在这一范围内上下, 稍作调整。在这里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后鼻音的发音和相对应的前鼻音是极其相似的, 如an同ang、en同eng等。

后鼻音如ang、eng、ing的发音, 前面的元音发音后, a发为后a。e本来就是一个发音*后的元音, 元音a、e在后面发的同时舌跟往上抬, 使舌跟与软颚形成阻碍, 使气流从后口腔进入鼻腔, 发出后鼻音。i是舌尖前元音, 在前面发音, 因此发ing时, 在发i的同时舌跟往后拉, 才能使舌跟与软颚形成阻碍, 产生后鼻腔共鸣。

理论上可以给学生仔细讲上述理论, 但在歌唱中不能对学生要求象上述理论一样仔细, 否则学生口腔会过于紧张不利于正常歌唱。只需对学生有以下要求:让声音打向咽腔, 顺着咽腔往上走。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口型自然会打得很开, 否则怎么能进到咽腔呢。让学生顺着也就是贴着咽腔往上走, 这样会让吐字中的运腔更圆润。在多年教学过程中, 效果是很好的。

鉴赏一定数量的声乐作品,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锻炼敏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拓展式综合性课例分析

罗翼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音乐系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自从我国新课标颁发以来, 明确提出综合艺术课的重要意义, 并且要求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本文通过对综合课程的概念以及奥尔夫教学的综合性特征的阐述, 同时分析具有奥尔夫教学的综合性特征的典型课例, 对综合音乐课进行分类说明, 本文详细分析了主题式综合课、拓展式综合课、横向关联的综合课、学龄前综合课等类型, 尤其针对课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创编构思等进行着重分析;并对其他的综合音乐课实例进行对比分析, 试图针对教师在综合音乐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困惑提出一些新思路;以及给教师提供更多创编综合音乐课的教学环节的参考, 以此促进我国综合音乐教育课程更快、更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奥尔夫综合性;综合课程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综合性特征

随着社会、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综合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早在2001年新课标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综合课程的实验。音乐综合课程也随之在全国试行, 音乐综合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成为音乐教育者们需要思考和学习的“必备功课”。自从笔者读研以来, 开始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笔者发现奥尔夫的综合性特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对音乐教育者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综合课程不是单纯的多门学科的拼盘,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正如奥尔夫提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 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不是作为听众, 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的。”从这句话我们看到几个内涵:1.即“原本的音乐”是音乐、舞蹈、戏剧、甚至造型艺术等艺术形式的综合。从原生态的文化及幼儿身上都可以看到, 音乐产生于纯粹的表现需要、为了生活、相互交流沟通的需要、为了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这些都是综合的音乐形式。2.音乐本身的创作、表演、听赏应作为音乐原本性现象中的一种过程, 摆在全体参与者面前, 而不是相互隔裂、相互分离甚至被支解成支离破碎的知识技能碎片呈现给孩子们。也就是音乐的本身就是一个参与的过程, 我们

锐的听觉。声乐鉴赏属于拓展性课程范畴, 是声乐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延伸和素质的补充。在上课中主要包括:声乐作品赏析、声乐名家名作介绍, 声乐欣赏的方法和歌唱的技巧, 歌剧作品分析等等相关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欣赏, 使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是声乐、什么样的声音是美的声音。从而提高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能力和耳朵的听辨能力。

三、如何安排声乐大课的教学形式

1.声乐通识课

声乐通识课是声乐专业的基础课程, 主要用于传授与声乐艺术紧密相关的声乐基本理论知识。并不直接涉及到歌唱训练的内容, 属于声乐专业方向的素质课程和知识拓展课程。主要运用理论教学的授课形式, 与声乐训练、实践和欣赏相结合等。解决歌唱中的理论知识, 对歌唱训练和歌唱表演等起到辅助的支撑作用。

2.集体技能课 (歌唱训练、教学观摩)

在声乐大课教学过程中, 歌唱训练和一对一的小课有明显的区别, 它重点解决的是共性方面的技术方法。如:解决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呼吸、基础发声、咬字吐字等问题。在歌唱训练中, 以基础发声、初级练声曲、初级中外歌曲的演唱练习作为教学内容。对歌曲加强整体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呼吸自然, 音色统一、咬字吐字规范, 避免追求高难度技巧。

只有参与音乐, 作为音乐中的创造者、表演者或是欣赏者才能够置身于其中, 真正的感受音乐, 享受音乐。这与传统的填压式教学, 重技轻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的音乐教学常常将学生作为听众, 音乐的感觉常常是教师“说”出来的, 或者为了器乐考级、艺术比赛、艺术考试等一味的拔高技巧, 这样的教学, 使得学生较难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也不能集中注意力, 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是为了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而得到人生快乐、实现自我的原本目的。同时教师还当任了教育的主体, 没有给予学生参与音乐、表现自我的空间。奥尔夫教学提出的学生作为演奏者, 正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方式, 充分的给予学生表现音乐、感受音乐、创作音乐的机会, 而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 多观察学生的变化, 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引。

二、奥尔夫综合性教学实例分析

(一) 《字词》课例简介

《字词》是李妲娜老师创编的以综合性为显著特点的经典课例之一, 字词作为“节奏基石”以名词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选择名词。其从语言出发, 包括“家乡地名或景点主题”“交通工具主题”和“自选主题”等不同版本。李老师常常用方言以“旅游景点”为主题, 教学内容包括:方言与节奏、声势1、打击乐合奏、创编旋律、创编回旋曲式的合唱、指挥排练、即兴表演、舞台表演、展示与点评等。本课以语言这个小的种子入手, 不但综合发展了与音乐有关的基本元素及相关领域, 并发展成为一颗综合语文、民俗、地理、旅游、历史、音乐等多学科知识的大树。充分的体现了奥尔夫综合性教育理念和从地域文化出发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

(二) 教学记述

1. 以方言入手

(1) 说说自己家乡的地名或旅游景点, 要求为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节奏分别是X X、XX X、XX XX。在这个过程中, 李老师常常要求学生以稳定的排律依次说出两个字、三个字及四个字的节奏, 不能重复, 这就让学生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方言地

声乐教学观摩是声乐大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摩演示让学生们了解彼此间存在的先天差异 (音色、乐感等) 和在歌唱技术和表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在观摩中找到问题、指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声乐观摩课有鲜明的示范意义, 对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耳朵听辨能力和他们的职业教学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 适时的声乐观摩课, 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是很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詹桥玲.高师声乐教学的弊端与对策[J].黄钟, 2004, (4) :106109.

[2].杨咏.高师音乐教育与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 20067, (1) :196-198

[3]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 2004, 2.

如何上好听说课 第5篇

新世纪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首先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强调普及教育;其次,使青少年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运用能力都得到正常发展;三是激励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探索性和开拓性。

而我们当下提出的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体系。它必须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科学的步骤和措施上,新的英语教学大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体系。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原则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使用语言的技能,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现在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目标Go For It为教材。在使用新目标的教材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教材符合新课标的各项指标,达到了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要求。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以听说为主的听说课,这就给了我们老师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更加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英语课程标准》(2001)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下面我就就如何上好初中的英语听说课来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 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体会。1.什么是听说课及目标

在新目标Go For It教材中,从七年级开始到八年级上册教材主要由Section A和Section B以及Self-Check三部分构成,通常为四或五个课时。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则增加了Reading.而听说课主要集中在Section A和Section B的1a—2c这一部分是单元的基本重点,有重要的单词,短语句型等。这些知识点主要以听力、对话、以及小短文的形式体现。为此上这类课,我们是以让学生听和说为主,而这类课堂就是我们所说的听说课。

上听说课,我们要做到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说对话等操练达到既能够掌握知识,也能够将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知识,通过运用掌握知识。为此我们要充分地组织好课堂。2.如何组织听说课堂

2.1巧妙设计热身,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良好的课堂热身能激起学生的对学习的渴望。例如在上七年级Unit12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我结合所学各类科目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的喜好,设计了丰富的任务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再如上Unit9 When was he born?我给学生展示一张姚明的海报,由谈论姚明开始了很快自然地引出单元重点出生日期以及成就的讨论。热身的方式常用的形式有:播放歌曲,视频,展示图片,问答,讨论他们关心的话题,做游戏,做活动等等。2.2落实听力训练环节

在听力环节上,我力争不走过场,注重学生的听力练习的质与量。一般我的听力步骤分为:

2.2.1听一遍完成课本的的任务,核对答案,再听一遍。如果难度大,则先听2遍,核对答案后,再听一遍。2.2.2再将听力文本诵读一遍。

2.2.3将听力中的重点知识板书到黑板上,为之后的口语操练做准备。

另外,对于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处理,一般我不在听力活动前挑出来进行认知,而是对生词进行分析,分层次处理。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猜出来的词,听前就不要处理这个生词,作为训练学生猜词能力的练习材料,同时使听力材料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样使学生在听力活动中精神更集中。重点生词的操练和运用放在听力活动之后进行。2.3加强对话操练,提高说的能力

以听力结束了语言知识输入后,便转入了让学生口头对话操练环节。这一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活动,但原则一定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通常我是让学生先熟练对话中的单词,短语,然后再连成句子,反复强化,再到多个句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一句话扩张到两句,三句直至对话。而对话一般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模式部分,通常我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们看,当然有时也可以以生生对话的方式;第二环节为自由操练部分,将学 生以小对,小组形式进行对话操练,老师到小组中去指导;第三环节为检验部分,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掌握的情况,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在三个环节之后,有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对话的内容在进行一定的提高和丰富。

为了上好一堂听说课,我们广大教师还应该注意和实际的教学时间相结合,准确定位课堂的主题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另外,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听说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听力理解技能提高目标、知识感知、学习、运用目标、主题口语能力提高目标。同时要兼顾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渗透。在时间分配设计方面:老师对各个环节时间的设计和把握是教学技能的一个方面。为提高时间的把握能力,课前周密的思考、严密、合理的对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做出设计。

根据每单元不同的话题,我们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热身活动。热身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各方面的准备。.热身活动设计不应包括词汇扩展,内容设计要融入对新语言知识的感知。所占时间不宜过长。对于听中活动设计,听中活动的目的是理解语篇承载的信息和感知语言结构在实际情景中的运用。那么在听中可采取的教学方法:1)泛听、精听相结合;2)引导学生重视面对面谈话中听的活动。但就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听中活动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1)听力理解活动要充分。2)避免先看录音原文,再听录音。3)不要一边听一边看听力原文。4)要充分发挥多种媒体功能。

在通过大量的输入训练之后,我们会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出训 练,那在口语操练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语言结构操练应尽量做到全员参与。2.语言知识训练形式要重语言交际。

3.语言交际活动设计符合真实交际任务的需要。4.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评价。

语言技能的提高首先需要大量的语言锻炼。观察汉语的四项技能,不难看出,国人听和读的能力一般比说和写的能力要强,原因很简单:在日常的汉语使用中,听和读的量比说和写的量多。而一些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给学生提供听的机会,却在抱怨学生的听力差;课内课外没有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却抱怨学生的口语能力没有提高。如果从练习的机会多少来看,我国如今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阅读为主的教学,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绝大多数都局限于阅读方面,因而造成了语言技能发展的不平衡,这很不利于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想要加强学生某个方面的语言技能,首要也是必备的条件就是增加该技能锻炼的机会。听、说、读、写四项要想同步发展,它们的实践机会在量上就必须是一样的。在我国,尤其要加强听、说、写的训练量。另外,除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培训单项技能的机会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综合语言实践活动,最终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要处理好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对于英语四项技能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普遍意义上的认识。在语言学习方面,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一种相 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听说是输入,读写是输出。输入时输出的基础,因为没有一定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的输入,就不可能取得语言的输出;而读写又会反过来促进听说的提高。在语言实际运用方面,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相互交融,无法分开。从某种方面来说,说和写的能力水平也代表了听和读的能力水平,因为能说必定能听,能写必定能读。

其次是口头和笔头的关系。在近十多年的英语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教学中,人们普遍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其目的之一就是强调听说的重要性。但是,强调听、说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对读写的忽略。在加强听、说的训练力度的同时,也要关注读写能力的培养。作为语言交际两大方式之一,读写能力,即书面语的交际能力理应当受到重视,这不仅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对书面语交际能力有着更为迫切和现实的需要,还因为书面语交际在本质和方式上和口头交际有着重要的差异,它应该成为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

以上这些因素处于不同层次,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形成一种非常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其次,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其他能力和素质也逐步形成,如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将影响着学习者终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应该包括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效地利用语言进行交际;要让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就要让学生 在活动中反复体验。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上好一堂课 第6篇

关键词:课堂  教师  学生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72-01

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我想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总体思想,目的是实现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彻底更新以往的教学理念,把课堂教学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以使学生获益为目的。作为一名教数学的教师,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

1 改变教学方式

在五年级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十分注意让学生认真审题,在寻找题目中关键词,进一步找等量关系,最后列方程解方程。在教学中非常重视等量关系的寻找,每个题目的分析都很仔细,学生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存在弊端,学生审题时只注重关键词,套用一些固定的模式,把数学的应用模式化、抽象化,失去了应用的灵活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甚至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有必要改变教学方式,首先,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使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感性的认识;其次,通过反复讨论,反复体验,引发学生自己自主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对数学中所要研究的数量关系产生深刻印象;最后,有意识地延迟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进程,使学生在不断转化、不断归纳、不断提炼中形成对数学的认识以及数学的思想。

2 珍视学生的“动态生成”

教学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具有生成性,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情况下,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活动,可以比较好的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鲁迅的作品思想深刻,不容易理解,另外,作品写作年代较为久远,有比较复杂的时代背景,语言表达方式也与当代颇为不同。就我所见,对这样的课文,一些语文老师延長了教学时间,还有一些老师蛮横地塞给学生一些既定的结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提高教学效果。如果采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对文章进行探究性解读,让学生在生成中不断提高解读课文的能力,很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3 让学生学会自学

叶圣陶先生有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只有促进了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起到“导创”的作用,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向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鼓励、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将知识吃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通过让学生演讲、讲课和演戏等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新奇,但是一直坚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方法以外,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实践和总结方法、理解规律。如何使学生拥有充分独立和自由思考的空间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时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今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激励学生进行思考,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开始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4 运用脑科学成果提升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时新课改以来教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效率,那么这堂课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我们都知道,老师讲过了绝对不等于学生完全接受了,学生在保留信息的同时经常要打折扣。所以我们的愿望能否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选择的方法,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只有引入科学的方法、贯彻科学的原则,才能让课堂变得高效起来。教师在倡导学生科学地学习,也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运用有关脑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高效利用人脑,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保持程度,优化学习效果。根据国外关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前一半是第一个高效期,这段时间最容易记忆和,我们应该教授新知识和重要技巧,另外,在这一时期所呈现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在这段时间发作业、查笔记、说通知,那么我们该讲新内容时,学生已经进入低沉期。或者我们在这个时间让学生去做错误猜想,即使之后我们去定义正确概念,那学生的错误猜想很有可能在考试中重现,因为这些错误是在最具保持能力的高效期被提及的。大约课程过半时,是课堂的低沉期。所谓低沉期并不是记忆没有保持,只是保持难以重现。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安排课堂练习、学生实验等,对旧的知识进行加工,或者在有必要时可以进行课堂管理、检查作业或点名等。对一节课的总结往往是我们的画龙点睛之处,应该安排在第一节课的第二个高效期,充分利用这个强有力的学习契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和掌握程度。因此,根据科学实用大脑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有效的途径。

5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上好一堂课,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教育本身应该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透过这些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精神。语文课本身就具备德育潜质,许多课文的主题就具有很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渗透了德育教育,这样才是比较成功的教育。

课堂教学的把握对教师来讲是一种挑战,不但要精通教学内容,还要讲究科学,巧妙地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理解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起一座五彩桥。

参考文献

[1] 晋永红.新课改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2] 卢莲华.关于优化三角形中位线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3).

如何上好一堂课 第7篇

一、备课的重要性——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课下的备课是十分重要的, 老师应该对这一堂课的知识网络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专业知识或者学术问题一定不能含糊,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拿什么去教, 怎么去教, 这也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自身的道德素质还有专业素养必须具备, 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老师应该清楚, 这堂课你想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点, 一一罗列出来, 从什么地方开始, 逐步讲解。在这过程中肯定有难点, 重点, 以及中心点, 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强调出来,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度的解析。老师是讲课者, 那么你对这堂课的了解不能仅限于对这节课知识的概括和认识就可以了, 一定要在此基础上了解更多, 不能说你有半杯水, 或者刚好一杯水就觉得可以胜任, 要有一杯都快溢出来的水这种状态去教授知识。这样, 才会在讲课中感觉如鱼得水, 滔滔不绝, 可以清楚明白地讲解丰富多彩的内容。你的语言丰富了, 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了, 课堂效果就更好。

二、引导的重要性——学习道路上需要一盏引路明灯

课下的工作做足了。在课上应该怎样去发挥呢?当然一个好的开头对课堂也是相当重要的。或许可以抛出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习中逐个解答;或许可以引用名言警句, 让同学们来试着说说相关的内容;再或许可以讲几个励志的故事, 先将同学们带入一个场景, 接着进行学习。期间与学生的互动必不可少。你问, 他们都能做出回应, 这个未必非要是正确的答案, 只要是学生们想说的都可以;要是他们问, 你也能巧妙的给予回应, 这必会是课堂上最好的氛围。怎样才能制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呢?当然, 提问时不能硬生生的抛出问题, 应结合书本, 找到提示的标志, 引导学生从文中或者生活中得到相应的启发,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回答。在这一问一答中, 可以多给同学们一些自由的空间, 任凭他们发展, 这就是体现课堂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学生的作用了。我们知道有时候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 虽然都挺卖力, 可是学生难免有不集中的时候, 正好此时你给他们一些空间, 让他们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怀。这样的转变又会激发出同学们即将消退的激情。

三、鼓励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闪光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 自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事。在学生回答的对与错中, 更没有完全的界定。例如, 语文课的提问就比较广泛和随意, 现在都提倡学生们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所以学生畅所欲言的回答需要你的鼓励和认可, 而不是一味的否认。如果换成数学课的问题, 虽然我们知道答案常常只有一个, 但是解题的过程却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 遇到与你所想的回答不太一样时, 你应该庆幸原来学生们的思维是如此不一样, 还有新的奇思妙想值得你去学习。也许你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迷人的微笑, 都会让学生信心加倍, 无形之中就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正能量, 同学们才能更加阳光健康的成长。

四、拓展的重要性——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 老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拓展训练或者延伸一下知识。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学知识是从来不嫌多的。这样, 既可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又可以开拓一下视野, 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如何上好小说课 第8篇

( 一) 多元解读小说主题法

小说的主题并不等同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按照后现代的小说理论, 作品完成之后, “作者死了”, 作品如何解读, 作者无法左右读者, 也就是通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在 《集外集拾遗补编 · < 绛洞花主 > 小引》 谈到 《红楼梦》 时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 至少, 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 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 《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

再以 《水浒传》为例, 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解读它的主题, 有的学生持 “官逼民反” 说, 有的学生持 “忠义” 说, 有的学生持“农民起义”说, 有的学生持“讴歌强盗”说等等, 每种都有它的合理性, 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方法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小说背后的深层含义, 对小说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他们明白文以载道的道理。

( 二) 比较鉴赏法

我国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认为: 比较研究方法, 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 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2毫无疑问, 比较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 分析异同, 探求规律, 达到加深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在讲 《装在套子里的人》时, 可以把别里科夫和鲁四爷进行比较, 会发现他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他们都是旧社会旧秩序的维护者, 保守、顽固, 自觉地充当爪牙帮凶。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 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 什么事都怕”。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而且也把别人装在套子里, 这类人辖制着整个中学, 辖制着全城。由于他的存在, 太太们到礼拜六不敢办家庭舞会, 不敢打牌, 甚至不敢高声说话, 不敢写信。别里科夫像幽灵一样尾随着人们, 戕害着他人的灵魂。而鲁四爷也以统治者自居, 掌握着祥林嫂的生死大权, 在榨干了祥林嫂的最后一滴血汗之后, 轻而易举地把她送上了死亡之路。2他们害人的方式相同, 都是以思想钳制人, 迫害人。3他们都是高级奴才, 是旧社会的 “忠臣”。

( 三) 品味语言法

著名作家陈应松说语言是 “小说的全部尊严”, “语言行进的方式就是小说的风格。”3著名小说家、国家一级编剧朱晓平也说: “没有文字语言特色的小说严格讲不能称为小说, 至少算不得好小说。”4可见语言对于小说的重要程度。我们在讲解小说作品时, 一定要不吝课时, 仔细品味咀嚼小说语言的特色和美感。如我们鉴赏沈从文先生的 《边城》, 在分析作品的人物美、自然美的同时, 也用让学生感受小说的独特的语言美。 《边城》的语言特色是典雅的文言与通俗的口语相结合。描写湘西风光的段落就听朗诵带, 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去遐想边城的美丽与神奇。多听几遍, 听完之后叫学生模仿朗诵, 然后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边城, 再比较自己的语言与作者语言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取长补短,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对话的部分就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去品味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 四) 鉴赏细节法

细节是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 是小说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 事件的发生、发展, 周围环境和自然风景的具体描写。逼真细腻的细节描写, 可以增强小说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

高尔基曾说: “细节是字里行间的魔术师。”作者也正是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吸引读者去探幽寻壑。 《祝福》有一节写到祥林嫂的“竹竿”, 虽然只有聊聊十余字, 但是作用却很大, 首先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祥林嫂已由年轻力壮的主要劳动力沦为了连独自走路都很艰难的贫困潦倒的可怜虫。其次, 竹竿开裂的下端也告诉了读者祥林嫂已经乞讨很久了。也就为后文悲剧的发生作了有力的铺垫。

上小说课的方法很多, 总而言之, 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的小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注释

11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22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

33 陈应松:《语言是小说的尊严——以张炜&lt;丑行或浪漫&gt;为例》[J], 《钟山》08年2期。

如何上好一堂课 第9篇

一、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 传统的教学

在课堂中, 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老师在上面讲, 下面没有太多的反应。这种局面非常普遍,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思维运转, 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完成既定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教师已经安排好的轨道上, 不允许打破, 否则教师就不知如何处理后面的知识内容。这种形式, 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 不可必免地会造成“万马齐喑”的场面。

2. 一堂好课的标准

固然, 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似乎必须按时完成这些任务, 否则就认为没有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呢, 一堂课能够获取多少知识, 是学生的想法。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 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就应该是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取最为丰富的知识和营养, 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在授课过程中, 可能为一个知识点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耽误了教学进程, 但这一知识点被学生所关注, 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让学生感受到了收获, 这样做就是值得的。我们可以形象地将教学任务比作道路, 教师就是引路人, 经过的就是风景, 教师边引导, 学生边参观思考, 学生被风景所吸引, 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及时进行解惑, 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前行, 学生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而教师重在引导, 这样的教学才能算是一堂好课。我们可以认识到, 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这堂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财富, 而不仅仅是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二、如何上好一堂课

1. 嚼碎知识点, 做到内容烂熟于心

新教师上台之所以信心不足, 就是因为教学内容还没有吃透吃深, 老教员往往沉着自信, 其主要原因就是对教学内容非常熟练, 不怕出现冷场的局面。熟话说:学生一碗水, 老师一桶水。嚼碎课堂知识点, 需要花费教师台下大量的时间, 一个名词也许会隐含非常丰富的知识, 一段文字背后可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这些都是教师备课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任何一处疑点都不可轻意放过, 这也许就是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备课工作必须细之又细, 而且是一项反复修改, 不断完善的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整理教案讲稿过程中, 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积累, 形成一套完备的教案讲稿。

备课过程中, 教师不能把教科书当做金科玉律, 应该视教科书为学生了解教师讲课思路和进度的中介, 以及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媒介。在备课过程中, 一定不能禁锢于现有的教科书的范围内, 应该广泛收集与之相关的大量的其他有用资料, 授课过程中根据情况灵活取舍。如果完全按照教科书去讲授, 学生就会自己看书, 不会再听讲了, 这样的教学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2. 表达清晰, 信息传递流畅

俗话说:“语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衣裳和外壳, 可以想象, 如果教师吐词不清, 或者病句错句不断, 那么再好的思想, 也无法传递给学生们。语言是一门艺术, 作为教师必须掌握好语言的基本要义。一是吐词要清晰;二是语速要适当;三是声音要响亮。吐词清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要说普通话; (2) 不要说病句; (3) 尽量用短句, 少用长句; (4) 去掉口头禅; (5) 切忌重复话语; (6) 手势要适中。语速不能过快, 也不能太慢, 过快学生大脑反应接不上, 过慢学生思想会溜号, 在保持适中的语速时, 在难点和重点的地方, 适时调整语速, 将语速放慢, 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声音要响亮, 声音洪亮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 教师的自信才能体现出来, 学生听起来就不会吃力, 如果教师声音过小, 后排的学生听不清, 很容易放弃听课。这三项要求是教师的基本功, 任何一项没有做好, 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前面花费再大的工夫, 准备了再完美无缺的教案, 如果没有把好语言关, 一样不会取得教学上的成功。可见, 语言功夫同样是教师上好一堂课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3. 了解认知规律,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知识, 60%来自于视觉, 20%来自于听觉, 15%来自于触觉, 3%来自于嗅觉, 2%来自于味觉。所以上课时要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 能够视频展示的内容尽量用投影的方式, 像短片、实物、图表、声音等等。只有将学生的眼、耳、口的功能都调动起来, 才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更易理解与接受。这样学生理解得快, 印象也深刻一些。

4.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许多课程不像历史知识那样富有吸引力, 许多学生听不进去, 这也是造成课堂沉闷的重要原因。这时, 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在保持教学内容大纲不变的前提下, 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大胆创新, 不要拘泥于课本上的框架。比较常采用的诸如提问、讨论、游戏、放视频等等手段, 甚至让学生自己上台讲一讲, 凡是能够被学生替代的尽量被学生替代, 努力做到“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想方设法让枯燥的知识“趣味”起来, 教师只要肯动脑筋, 活跃课堂气氛的办法总是会有的。知识是无止境的, 将学生引上知识的大道,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这样的教学才能是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从新的教学理念来看, 只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 这样的教学才能算是成功的。

5. 从关注教学目标, 改为关注学生

许多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就是心中只有教学任务, 没有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反应, 一味地讲自己的内容, 而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没有任何洞察:学生们是否听懂了, 是否有疑问, 是否需要调整语速或重复强调等等, 作为教师应该将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 边讲边观察他们的反应, 洞悉他们的思想和需求, 灵活调整讲课内容和方式。熟话说:水无常形, 兵无常式, 教师上课也一样, 需要根据现场情况不断调整变化, 是一门高超的调控艺术。教师只要用心揣摩, 都是可以练就的。

6. 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课要注意把握节奏。为什么有些教师感到上课很累, 学生听得也累, 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讲课的节奏。脑神经专家研究发现, 人的注意力在通常情况下能够高度集中大约二十分钟时间, 因此可以将上课内容分成较为枯燥和较为轻松两类, 当学生注意集中的时候, 将本堂课抽象的、较为枯燥的内容进行讲述, 当洞察到学生听得有些疲倦时, 可以讲一些较为轻松的、趣味性的知识, 这样整堂课下来, 学生才不会感觉到疲累, 教师也会因此觉得轻松。

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好坏,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从课堂授课中收获了多少知识, 换句话讲, 就是成就感, 因此要注重给学生以成就感, 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出几道简单的题目, 让学生们去做, 题目不要太难, 但贴近本堂课内容, 学生们只要是听了本次课就能够做出来, 这些小测验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整上课节奏, 也使学生感到一定的成就感, 不失一种较好的授课手段。

灵活掌握授课的进度。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因为讲述一个知识点而耽误了教学进程, 教师就应该对课程进度灵活进行调整, 学生可以自学的就略去不讲, 把时间放在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

三、结论

上好一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教师在方方面面不断培养锻炼自己, 在思考中前行, 在前行中总结积累, 只有经过反复的锤炼方能练就过硬的本领。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只有不辞辛劳的人们, 才能摘到成功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陈百助.如何上好一堂课[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0) , 26-27.

[2]罗菁.如何上好一堂课[J].科技资讯, 2007, (26) :120-121.

如何上好班会课 第10篇

在这门课中, 谢老师首先给我们描述了两种较为传统的班会课:

班会实录A:昨天学校开会强调了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学习, 号召各班掀起学习热潮, 争取期末取得优异成绩。上周, 我们班有些同学目无班规校纪, 表现很差, 损害班级荣誉, 给班级扣分、抹黑。刘××、王××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惹老师生气, 张××和郑××课前不做好准备, 仍然说笑打闹被教导处发现…… (被点名的同学一个个低着头, 趴在桌子上, 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二是安全……十是…… (下课铃响, 班主任还意犹未尽。)

班会实录B:期末考试快到了, 所以我首先强调一下学习。你们是学生, 学生的任务是什么?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就对不起养育你的父母和关心你的老师, 也对不起你自己, 为此我决定, 自本周开始, 每天7点30分必须到校早读, 不准迟到;一律不准再看课外书, 全力准备考试。第二是纪律, 纪律是学习的保障, 没有良好的班级纪律就不可能搞好学习, 所以上课必须……好了, 别的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下面, 我发一张试卷, 大家迅速完成。 (学生一阵骚动, 有的唉声叹气, 有的紧张地找文具, 考试开始。我看了一下时间, 刚好6分钟。)

结合上面的两种班会课, 谢老师指出, 每个班主任都知道班会是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大多流于形式。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 爱要不要。”班会课就会变得无序、无效又无趣。

接下来, 谢老师重点给我们讲述了如何召开主题班会。主题班会要有明确的主题、以班级为本、要体现活动特色。要实现这一目标, 要做到真选题、好素材、巧活动、精过程、新形式、成系列。

第一, 真选题。谢老师指出, 选题切莫太大, 每次班会要着眼于解决一件小事, 要学会以小见大, “聚焦凡人小事——关注社会观察自然景象——感悟人生捕捉细小情节——诉说真理”。

第二, 好素材。一堂好的班会课必须要有充足有效的素材来支撑, 我们可以尝试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歌曲、摄影绘画、科学发现、社会传奇中去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谢老师给我们看了他从“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超强大脑”、“出彩中国人”、“感动中国”等电视综艺节目中搜集的班会素材, 不但有趣, 而且实用, 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更容易接受。

第三, 巧活动。一个好的班会活动设计, 会让同学爱上班会课。比如, 在新班级组建后, 第一节班会课, 我们往往会让学生逐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其实我们可以用活动将这个过程趣味化。例如:我们可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第一步:每人保持安静、不说话;每人手里拿到一份儿歌, 注意不要告诉别人;班主任宣布开始后, 请大家以哼唱自己手中儿歌的形式, 来找同组的伙伴, 找到1个人后, 两人继续寻找其他人, 直到小组成员集合完毕, 并选定一个区域坐下。寻找过程中只允许哼唱, 不允许说话。看哪个组先集合完毕。第二步:彼此认识一下 (3分钟) ;共同练习本组的儿歌 (2分钟) ;各组派代表介绍本组成员;小组成员集体演唱本组的儿歌;看哪个小组介绍、演唱得好。这样的形式不但有趣, 也可以从中快速地找出有责任心的孩子去做自己的小助手来管理班级。

第四, 精过程。班会课要精心准备、环节精彩、展开精妙、延伸精彩。在班会准备上, 老师切莫大包大揽, 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让班会准备的过程成为班会的一部分, 对认真准备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另外, 教师还要在具体的环节上下功夫, 要紧凑, 切中主题, 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的延伸和引导, 比如一堂关于感恩的班会, 除了在班会课上给学生讲道理外,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给妈妈写封信, 回家给妈妈做顿饭等等, 通过延伸, 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第五, 新形式。传统的班会课程一般在教室展开, 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开展班会, 尤其是一些微型班会。我们可以把班会课放在室外举行。

第六, 成系列。谢老师告诫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 要学会积累, 坚持积累, 努力把自己的班会课上成一个系列。

最后, 谢老师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激励我们:“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这也正如我们的班会课, 要想上好, 就要高度重视、用心准备、注意积累、锐意创新!

摘要:班会课是班主任针对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班会上, 班主任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 还集中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审美、个性心理及社会实践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增加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如何上好唱歌课 第11篇

一、唱会

(1)整体感知、激发兴趣——想唱。新歌感受欣赏。一首新的歌曲出现,首先要给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音乐印象,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教材,安静地欣赏感受音乐作品给他们带来的音乐美,激发良好的音乐学习兴趣,这也是一个“独学”,从中培养自己对音乐产生“愿唱”的情感。(2)独学,感受音乐——愿唱、学唱。第一步,跟着音频学唱。一旦学生产生了“愿唱”的良好情感,教师应立即抓住时机,立即进行歌曲学习教学。可以让学生跟着音频进行独学,从默唱、小声唱,逐步学习歌曲演唱。第二步,学谱学词填唱。在“唱会”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曲谱学习,只有学会了曲谱的演唱,学生以后才会独立地演唱歌曲。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根据教材“一谱一词”的方法进行学唱。具体方法可以是教师谱学生词、学生谱教师词、男生谱女生词、女生谱男生词等,这种填词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学生的识谱能力,尤其是对一字多腔的处理,其有关识谱的相关音乐知识在这一教学方式中随同学习、复习巩固。第三步,跟随伴奏演唱。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伴奏进行演唱,在钢琴伴奏过程中,伴奏要简洁明了,有利于发现学生的演唱问题。通过以上环节,基本上学生达到唱会了歌曲。

二、唱熟

对学,小组解疑——学唱。第一步是组内填词学唱。要唱熟歌曲,教师必须首先安排在小组内采取填词学唱的方法,一谱一词的具体学唱方法由小组长分工处理。第二步是组内对子演唱。当学到一定程度后,小组内可以对子间相互演唱,对小组内的部分学生的演唱出现错误时,由组内进行纠正处理。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中要深入小组内,参与学习,指导学习,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听学生的演唱效果,帮助学生正确演唱。“对学”是解决学生学唱的最好方法,更是帮助学生唱熟歌曲的最好渠道。第三步是抽查小组演唱。教师在全班抽部分小组进行学习效果展示,检查、纠正学生在演唱中的错误。

三、能唱

班级齐唱展示。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必须组织全班齐唱展示。班级齐唱也就是“群学”的体现,也是教师检查学生是不是能够演唱的最好方式。对部分学生还存在演唱上的小问题,可以在群学的环节中自行纠正处理。教师发现较为典型的问题也可以集中纠正处理。

唱歌是以声音为主要手段,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唱歌教学主要目的是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培养良好的品质,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第12篇

一、问题调查及启示

我曾在本校高中学生中通过交谈、个别询问或问卷等形式作过一些调查, 最后归纳出学生对试卷讲评课的看法, 有这样几点。

1. 大多数学生在试卷改完发下来时能主动地看一看错误之处, 而且积极地通过自学、翻阅课本及其他资料、重新验算、同学间相互讨论等方式自行解决, 其中以同学间相互讨论的最多, 只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或同学间错误率较高的题不能解决。

2. 学生最希望的上课形式是老师提出思考的途径, 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索或同学一起讨论而求出答案。

3. 学生希望老师能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 继续分析相关知识体系, 帮助他们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得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不能只是就题论题, 枯燥无味。

二、课前准备阶段

通过了解这些情况后, 我采取如下做法: (1) 把班级学生每8人分成一组 (以座位相连为主) , 选出一人为组长, 规定每次试卷发下来, 8人共同讨论, 谁做对就负责把自己的做法、想法讲给其他人听,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由组长把8人的共同问题反馈给教师。 (2) 考试以后, 学生的情感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两极性, 一场考试后常会引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批阅试卷过程中, 我因人而异地给予每位学生简短的评语或激励性的语言, 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 包含殷切的期望, 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 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 振作精神, 积极地投入到下一阶段学习中去。尤其是对卷面整洁、解题规范, 思路清晰、思维敏捷, 解法有独到之处等的学生, 不仅书面表扬 (评语) , 而且在班级提出表扬, 有时让这些学生上黑板讲解给全班同学听。把批阅试卷当作与学生情感的一次交流, 及时激励, 让学生在每一次考试后都有成功感, 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从而不断获得提高。 (3) 试卷及时批阅, 及时发下, 及时统计好错误情况, 但不主张立即讲, 让学生有一个自我纠正、自行解决、自我消化的过程。 (4) 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 以及各小组长反馈等情况精心备课, 将课上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存在问题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内容上来, 为学生解惑、释疑, 引导学生探究。根据学生测试情况, 教师讲解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讲解要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找出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关节”点, 透彻分析、解疑纠错, 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在这个环节中我经常多听、多想学生对在考场中做错题的想法。

三、课堂合作交流

我认为试卷的讲评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1. 注意题型和方法的归纳总结,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单元测试、形成性测试等, 对教与学有较强的调节作用, 具有诊断和反馈功能的试题, 教师讲评时应从试卷中选定若干个尽量覆盖本章知识的题组, 结合考试的具体情况, 确定哪些详讲、哪些略讲, 从思想方法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要训练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2. 以点带面, 探索规律,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类讲评课, 常常是帮助学生透过具体试题的解答、归纳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延展, 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滞留在某一局部上, 而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这种讲评方式, 学生能突破原试题的狭小范围, 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此类问题, 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 重视启发学生。

讲评课教师应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点拨,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题中的关键字、词、句, 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或引导学生回忆题目设计的相关数学知识, 挖掘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或探寻题中的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再现正确的数学模型, 建立方程, 等等, 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清晰的数学情景。切忌满堂灌输式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简单肤浅, 要针对重点知识、重要解题方法, 对具有典型错误的代表题, 要精心设疑, 耐心点拨启发, 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悟深、悟透。

4. 试题的变式或延伸。

讲评课上, 教师不要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 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 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一般可从3个方面进行发散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进行“一题多变”时, 可将原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等进行改动, 然后重新分析、求解。此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5. 关注细节, 培养思维的完备性。

每次阅卷都会发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审题、运算错误, 书写不规范) , 如求函数y=x2-lnx的单调区间, 忽略了定义域x>0;求抛物线y=4x2的焦点坐标;立几的证明题, 等等。而学生总不把它当回事, 认为是粗心, 实际上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 而这些习惯和品质并非一朝一夕所获得, 它需要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多次反复和多次审题实践, 才能逐步形成。因此, 我们在平时解题教学中, 尤其是试卷的讲评时, 就应对学生在容易犯的错误中予以及时的防治, 强化学生审题的良好意识,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做好每一道题,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四、试卷讲评后的矫正补偿

上一篇:装配调整下一篇:边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