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自然范文

2024-05-19

绿色自然范文(精选12篇)

绿色自然 第1篇

集团主要发展刺梨基地种植和研究开发刺梨系列产品, 已建成省内领先的果脯、刺梨原汁、精制刺梨罐头、精制刺梨饮料、原汁发酵酒五条生产线, 以及高端健康品生产设备、低温冷库等。公司注册商标有“天刺力”“凉都圣果”“天刺力维C果王”“维生素C之王”“水果之王”“优维源”“圣地亚”等70 多个类别商标, 拥有9 项专利及多项荣誉。几年来, 集团遵循“源于自然, 回馈健康”的宗旨, 致力于打造绿色、有机、原生态的产品理念, 从而造就了中国刺梨产业领导品牌,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和好评。

目前, 集团研发的产品有:

1、刺梨饮料采用先进工艺榨取的凉都鲜刺梨原汁, 产品橙黄透亮, 久放不会沉淀, 且保留了刺梨所具有的自然香味和营养成分。产品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尤其是维生素C特别丰富, 色香味俱全!具有生津止渴、解暑消食、开胃健脾之功效。

2、刺梨果脯该产品采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 质地柔软化渣, 酸甜可口, 特有芳香风味, 产品维生素C含量高达1620mg/100g。曾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是具有丰富营养和保健价值的休闲食品。

3、“圣地亚”刺梨全汁发酵酒该产品酒精度12 度, 口感柔和, 醇厚圆润, 酒体丰满, 有层次感, 余韵悠长, 长期饮用具有防治痛风、清肺润肺、改善亚健康等天然保健功效。

4、刺梨酵素产品原料选用无污染、未施用化肥的乌蒙高原特有的新鲜刺梨珍果, 采用国内尖端工艺制作而成, 从而保留了刺梨中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超氧化化物歧化酶等特有成分, 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和好评。

5、刺梨健康高端品天刺力将刺梨经现代科技工艺制作加工成精粉、含片、口服液、胶囊等四大系列纯天然绿色产品。该产品具有改善亚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参与造血、清除自由基等功效, 被广大消费者称为“生命卫士多面手”。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经济开发区

大自然绿色的作文 第2篇

导语: 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去吧,去聆听鸟儿间美妙的歌声,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大自然绿色的作文,欢迎借鉴!

你的地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大自然的绿色。6月5日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在三峡坝区,记者与大自然地板众多的消费者代表一起为长江添绿。记者参加的这个活动名为“我为长江种棵树——大自然地板在行动”,这是大自然地板“中国绿色版图” 工程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木业地板行业的领军企业、亚洲品牌500强,“大自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誉为“优秀自然保护支持者”。大自然地板有一个宏伟的绿色梦想,这个梦想的名字叫“中国绿色版图工程”。

植树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自然地板消费者代表深切地感受着集体环保活动的激情,包括记者在内,每个人都对美丽的三峡充满期待。植树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来到了观坝二级平台九龙坡,俯瞰观赏三峡大坝全景,三峡大坝的壮丽磅礴的气魄、长江及其周边美景深深打动着每个人的心,“保护长江生态”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从与大自然公司员工的交流中,记者感受到了大自然地板始终秉持“担环保责任、普健康生活”的那份企业使命和社会责任,其积极投身中国的绿色公益事业并非偶然,中学生作文《大自然的绿色》。自XX年以来,大自然地板捐款1000万元支持中国绿化基金会的中国绿化行动,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我为黄河种棵树”活动,开始了中国企业界史无前例的“追绿”征途。至今,大自然地板已经在山西壶口、广东顺德、北京八达岭、山东济南以及甘肃刘家峡绿色长廊等地种植了大自然生态林。记者参加的“我为长江种棵树”活动是大自然地板的第6个公益植树项目。据统计,此次活动结束后,大自然地板公益植树造林绿化面积将超过8万平方米,植树50万株,邀请直接参与植树人数将突破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到了近5亿人次来关注生态环保事业。

XX年,大自然地板把绿色大旗从中国黄河西部刘家峡传递到长江中部三峡大坝,组织大自然地板的全国消费者代表实地为黄河、长江种树,逐步把大自然的绿色理念转变成消费者的共同行为,将“中国绿色版图”工程的理想正一步步转变成现实。这正如其董事长佘学斌所愿,“让我们既能通过绿色结缘,又能以绿色为载体,彼此的友谊长盛不衰,更能以绿色的行动为环境做出每个人自己的贡献,共建和谐家园!”

热爱自然,保护地球,大自然地板有一颗绿色雄心!

正是因为绿的普遍性,人们对它习以为常,大多都不会注意这纯色的绿。

“低头瞧一瞧吧!”这是小草的呼唤。它们就在你脚边,翠绿翠绿的,随风轻轻地摆动身子,细细地点着头,等着人们的微笑。的确,这清新的绿是真的能让人感到舒服从而发自内心的微笑。单单相比于大树的绿,小草的绿就渺小了许多,可你是否看过那广袤无垠的草原?那样的绿,不是更为雄伟,更为壮观么?

这就是大自然的绿,它不及牡丹的艳丽,也不及雏菊的清纯,更不及玫瑰的多样妩媚,可恰恰是这样的绿,遍布人们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点缀着大自然,让世界更加的美好而充实。

大自然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那或鲜艳或朴素的花儿,每年春天都会准时报道的绿草,拥有四季特色的各种树木…随处可见的,就是绿色。

晚上吃完饭散散步,只是不经意地抬头一望,你便会发现身边的棵棵大树,枝头垂满了绿叶,叶子脉络分明,偶有几只小鸟撞入这满片的绿中,叽叽喳喳地欢叫着。这绿是粗壮有力的,它映衬着天空的蓝,哪怕是到了寒冬,也会坚韧地绿在这世间。

还有春天的大山,像是大自然画上浓厚的一笔,填满了绿。沉闷的冬日刚刚过去,大山的这片绿似乎有些不解风情,还有一点点的烦闷,庄重。布满了山头的绿,又添了几分典雅大方,令人惊叹不已。

我爱大自然是因为它生机盎然;我爱大自然是因为它像一首美丽小诗,像一篇篇五彩的童话。你听,大自然在召唤我们呢!

“蓝天白云飘,太阳微微笑,野花点点头,景色多美好,大自然的景色多美好……”孩子们在练习唱德国作家门德尔松的《春光好》。它们在大自然为他们准备好的绿色地毯上,边玩耍,边唱歌。杨柳听了,得意的照了照“镜子”,还梳理一下“她”那动人的秀发,顺便系上了好多条绿色的丝带。向小草、小花展示“她”娥娜多姿的身材。

“知了,知了。”蝉在枝头兴奋地叫着,好象要跟刚刚出世的青蛙宝宝——蝌蚪一起唱歌似的,但小蝌蚪却不能回应它,因为小蝌蚪正急得满头大汗要找妈妈呢!而蝉却不能帮助小蝌蚪,它还要向世人展示它那美丽的歌喉。最终,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同时,也被让妈妈流连忘返的地方迷住了——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漂浮着一朵朵犹如粉衣青春少女的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好象要告诉人们她们是世界上最好的舞蹈家,她们在绿绿的,圆圆的并镶嵌着晶莹剔透的珍珠似的大圆摆裙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动人,她们开得正艳,好象要跟观赏她们的姑娘媲美。

“沙沙沙,沙沙沙……。”银杏树的叶子就像一把金黄的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秋天的凉爽。而伴随“沙沙”声的还有隐居在树下的三位歌唱家——蟋蟀、蝈蝈和油葫芦,一声声、一阵阵,一大片,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自然交响乐。使得人们好不自在。

“呜~”随着呼啸的北风,纷纷扬扬,一场瑞雪悄然已至,清晨,遍地洁白,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笔直的水泥路上已经盖上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一直伸向远方、远方,再雪天相接的地方,那麽的纯洁,那麽的晶莹,真叫人不忍心把脚踩上去,免得弄坏了这条罕见的,大自然给与我们的银白色地毯。孩子们也嘻嘻哈哈的在这天然的地毯上嬉戏、游戏,打雪仗、滑雪,再公园里的冰面上滑冰车……看——在那边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在一望无际的雪地里追逐着,呀!有一个小孩儿摔倒了,不怕,因为这条银色的地毯是柔软的,孩子顺势在柔软的雪地上打了个滚儿,一骨碌儿站了起来,孩子乐了,逗得大人们也哈哈大笑,因为孩子已经成了真正的“雪人”。我看着他们是那麼的自由,那麼的欢快!使我也想加入他们的游戏。

绿色科技,感恩自然 第3篇

“午休一小时”开启感恩之旅

2009年,恰好还是华硕成立20周年华诞。对于这样一家长期专注于绿色科技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而言,为大众做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绿色表率及倡导,也自然而然地成为20周年感恩活动的重中之重。在“绿色科技感恩自然一一华硕节能珠峰助学行”第一阶段的网络互动中,华硕发出“电脑午休一小时”的绿色公益号召,并为所有活动参与者给了如下的精确换算:“只要在一小时的午休时间里,让电脑进入‘睡眠’或‘休眠’状态,一年下来节约的电费便可以为一名贫困儿童援助33元的学费;如果全国电脑使用者都能够参与进来,更能节省多达224万吨煤炭,并减少134万吨碳排放量,这个数据,等于为已濒临能源危机的地球足足节约1675万m’木材。”

与类似活动不同的是,此次华硕为了让普通电脑用户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省电产生的价值,华硕承诺,所有参与者在一个月内通过电脑午休一小时节约出的电费(每小时节约的电量0.18×一个月天数30×民用电费0.48883×参与人数),将以等额助学金购买成书本,捐赠给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小学,这也是距离珠峰最近的小学。同时也不忘回馈支持者,在官网活动专区,参与者们不但能在了解节能知识的过程中,贡献节能力量,赢取节能礼包,优胜者们更有机会以华硕志愿者身份前往珠峰,亲手传递这份爱心,最终实现科技节能与公益节能“双节能”的对接。

绿色科技丰富感恩内涵

自2007年开始,华硕每年都会组织一支绿色志愿者队伍前往珠峰,展开感恩自然的环保行动,而今年的珠峰之行,因为有了“午休一小时”的创新前奏,亦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一支集中体现了华硕最新节能技术的UL系列新品笔记本电脑,在华硕独家二代“超级动力混合引擎(ASHE)”、新型锂聚合物电池、低功耗Intel最新超低电压(ULV)移动处理器三管协力下创出单块电池续航12小时的长效纪录,全程跟随志愿者队伍进行相关工作,展现出绿色科技对环保节能带来的裨益。在此次行动到达的最高点5300米海拔处,所有机型仍能正常开机运行,轻松对抗低压、温差及大风等严酷挑战,为队员们的记录工作以及外界沟通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便利,对于华硕一直坚守的磐石品质,也在这一点上再度得到验证。

为期8天的行程中,华硕志愿者们不但共赴扎西宗小学,将前期“电脑午休1小时”活动中所节电款购买的助学书本,送到孩子们的手中,完成爱心传递;还为日喀则的边防驻军送去数台电脑,表达慰问之情。在企业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催化下,来自科技界的绿色能量,以不同的公益形式向社会各界源源输送。

双节能升级华硕感恩节能战略

从社会发展来看,节能代表着改变物质循环节奏,使之充分、有效地发挥价值,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节能也是在创造财富。此次“绿色科技感恩自然——华硕节能珠峰助学行”两阶段的有机互动,就充分诠释了这一全新的节能理念。

2008年,华硕在三江源发布了“绿色战略”,旨在“通过技术和企业自律改善整体社会环境”。华硕绿色战略以绿色科技核心,努力确保自身产品的环保设计与应用,而这只是华硕绿色战略的初级目标,华硕还将行业领先的节能技术加入其中,ASHE节能省电技术、POWER 4 GEAR+技术、ADTD II双向主动式散热技术都大大降低了使用能耗,使华硕产品自身具有环保和节能两大优势。事实证明,华硕产品经受住了极地探险、攀登珠峰等系列考验,用实际行动促进了节能技术的推广。

不过,相形于制造商对环保节能技术的把控,引导消费者在使用绿色产品的前提下,养成更多绿色的使用习惯,显然还具备着更为非凡的实际意义。正如华硕中国地区品牌总监郑威女士所言:“华硕的迅速成长受惠于行业科技的发展,我们又通过各种感恩活动转惠于社会和自然,企业有责任倡导使用节能产品。以及节能地使用产品,午休一小时其实就是节能一小时,它让我们意识到节能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浅谈回归自然与绿色材料 第4篇

如今,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严峻的矛盾, 这种矛盾愈演愈烈, 以至于在2009年联合国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上不得不发出“为了不失去拯救人类最后一个机会”“立即行动改变未来”的呼声。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然趋势, 也是区别于光明与阴暗、睿智与愚昧的分界线, 从钻木取火到火星探测, 人类的物质文明已有了开天辟地的发展, 这是科学发展的光明的一面, 但同时又伴随着贪婪、掠夺、战争等不光明的一面, 阴暗、愚昧使大自然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导致了全世界能源枯竭,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从本质上、根源上反思。

2 从提出“回归自然”的认识上入手

“回归自然”的实质就是恢复和发展自然的生态环境。自然界对人类始终是恩赐的, 这种恩赐最简单明了的体现就是清新的空气、滋润的水质、丰富的资源伴随着鸟语花香的和谐的人文与地理环境, 正是这种客观存在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着无私的奉献。遵循着这种客观存在, 人类才得以健康的发展, 违背它甚至破坏它无疑就是人类在自杀, 这已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触目惊心的事实:地球积累了四十亿年的能源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烧掉了一大半, 能源已近枯竭, 地球的恶性升温正一步步摧毁着生态系统, 人类生存和地球生物链遭到了不断的破坏, 不少生物已灭绝 (不胜枚举) 。

认识这个现实至关重要。应该说:紧迫感是有的。一系列的对策也层出不穷, 一些高谈阔论也紧锣密鼓, 但却尚未触及本质。正如潘石屹在“我的价值观”一书中说得好“当我们谈环保, 谈绿色的时候, 前提一个世界观, 这个世界观是整体的, 人类社会也是整体的, 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说我们说话做事看问题应该从世界观出发。正因为缺乏这个本质上的认识, “各自为政”“以我为主”都在讲自己的观点, 批评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一些专家们只为自己歌功颂德, 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 一些节能环保会议, 论坛叙发各自的“自我”, 而相当多的做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环保材料者从本位出发, 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死守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产品, 而会议组织者只收着会费, 从中赢利, 就连职能部门也就事论是, 忽视问题的实质, 缺乏创新的导向, 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民间意识都比较薄, 思想比较容易走极端, 行动上又是说得多做得少, 墨守成规安于现状, 问题突出了就以“铁的手腕”整治一番, 过后又只治标不治本的总结一番, 重复的问题再起就再“治”, 这种做法反而助长了事态的愈演愈烈。

殊不知, 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都是和整个社会相关联着。正如书中所说:“当大家都想让自己开着车舒服, 排出去的废气谁都不管的时候, 这就离开了环保的初衷。”建房者追求高大全, 却考虑老百姓的需求者甚少, 空调室内舒服了, 却把大量的热排到了室外“热”了别人, 装饰者只顾及“美”与自身利益, 材料中的甲醛和有害物质害了居住着。至于工矿企业大量排污直接污染空气、水源、土壤, 其危害之大, 涉及更多的人甚至子孙后代。“热岛效应”使全球变暖, 生物链破坏等等, 不都在制造着慢性自杀、他杀吗?对比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不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强烈反差吗?既然认识到“回归自然”的本质所在, 它既是一面镜子, 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就应该从这里做出鉴别与行动。

3 借鉴LEED标准, 打造中国式的绿色体系, 建设美丽中国

LEED是美国的标准, 也是全世界承认的建筑行业标准。LEED标准不是一个单独的标准, 不是建好房子后说怎么节能, 而是从建房的时候所用建筑材料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又有多少可回收再利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回顾我国古往建筑史都是十分重视建筑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它的结构的奥妙, 质地的安全, 寿命之长久等, 许多都是建筑史上的典范。这种与大自然结合的理念与实体是先辈们的智慧和民族的骄傲。现在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时期,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 我们当自强, 就应该结合中国国情, 打造中国式的绿色体系。

4 倡导绿色体系

我们提倡的绿色体系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即概念、材料、工程、周期、环境、评价与监管。而这六个方面, 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执行指南, 都是一个专题。这里我们只能作提纲式的概述,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怎样去看, 怎样去做, 其实就是每个人的世界观的体现。

4.1 概念

绿色的概念实质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体现, 它包括:一方面对自然界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创造和发展生态环境。因此, 应该在“势场理论”指导下, 运用多学科的优势实现新的“贡献和”。这个概念在管理者 (从国家领导到各职能部门) 的世界观应该是生态环境的“护法神”, 对人民负责的第一责任人。而在所有人的世界观则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具体体现, 做人的良心体现, 做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人。用这种世界观共同打造节约资源型、环保利废型、安全舒适型、保健功能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4.2 材料

这是创造绿色体系的物质基础, 这也是如今现实中问题最多的部分, 也是睿智与愚昧的分水岭, 良心好坏的实际体现。

众所周知, 建造人居环境 (包括工业用建筑、人居建筑和环境配套建筑) 所用建筑材料种类繁多, 有砖、瓦、灰、砂、石、水泥等基础材料, 有隔热保温防水防火、抗菌调湿等功能材料, 有装饰材料等等, 这些材料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1) 传统观念, 离不开秦砖汉瓦的束缚; (2) 追求高大全的贪大求洋的崇洋媚外思想; (3) 违背科学缺乏辩证关系的整体思维; (4) 对材料结构中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的分析与运用违背了环保因素; (5) 无法回避的材料中的有害物质的存在和无法确知其节能效果 (测试手段的不足) 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6) 利欲熏心, 无视环保要求。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 只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1) 现有的科学仪器足以判断其利弊与取舍; (2) 只要具备科学头脑 (相当多的材料生产企业素质堪忧的原因就是此点上的缺乏) ; (3) 强烈的责任心 (说的是做企业和做人的良心) ; (4) 科学的仪器 (并不缺, 但运用和监管不力) ; (5) 专家们的正确导向 (不要只专注自己的学术地位, 而是学术是否贴题能否践行) ; (6) 监管部门的责任心 (要贴近基层, 贴近民生、民心) , 只要能做到这六个方面, 材料也就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3 工程

谈工程首先是设计, 设计应该按照尊重自然整体优化的原则, 同环境协调, 以达到田园化、人性化、智能化。而设计者首先应该具备睿智的头脑, 依据节能与环保法规、生态学理论, 对环境要求 (自然是人居与环境和谐) 、功能要求 (建筑用材料的安全性、可回收再利用等) 、经济要求 (物美价廉的造价) 、施工要求 (快捷易行的结构等) , 要特别强调的是: (1) 全无机质的结构, 防火等级达到A级标准, 安全系数要高; (2) 优先减少建筑本体能耗, 在技术政策导向上把建筑本体能耗 (即被动式技术) 放在比提高发电率 (即主动式技术) 更优先的位置上, 更好地把握住建筑本体的节能潜力, 构成更优异的组合节能效力; (3) 选用墙体与保温一体化的墙材; (4) 尽量做到与装饰一体化的功能性结构;五要支持现时兴起的轻质钢结构式建筑, 并在此基础上与新型建筑材料结合成一个新式建筑走向, 便于与大自然密切结合成田园化、可依山傍水、可拆可移可工厂化生产;六要与我国传统化的优势相结合, 挖掘古建筑特色并发扬光大, 树具民族风格的建筑。

4.4 周期

周期与寿命相连, 寿命又与环境相连。建筑用材质和建筑的结构又与当地的地质、地理环境、地域的气候等条件相关联。寿命不仅标志着建筑物使用期, 同时又要体现其在使用期中的“健康状况” (即维修程度) , 这里同样存在着内在因素即整体结构、使用材质、施工质量、使用情况、衰竭程度等综合因素;也包括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应变能力 (如气候变化、地质变化) 以及周边环境可能发生的异变 (天灾人祸等) 。

在注意到建筑物除了上述这些变化因素外, 还有一个循环使用过程, 可回收再利用的过程 (即使用与使用后的淘汰过程) 以及其经济性与市场的可接受性等。

4.5 环境

建筑物 (人居、工业以及其他用途建筑设施如公园、游乐场所等) 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我们强调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这一个整体协调, 也是人文社会给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要健康发展就要正视同时出现的反科学的破坏的一面, 这也正是我们一再强调的问题,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条件。环境是一个客观存在, 环境的好坏反射着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4.6 评价与监督

“回归自然”是一个太大的课题, 大到全人类都必须为之奋斗的大目标,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人类应结合自己的国情、自己的职业, 义不容辞的去履行这一不可抗拒的事业。从建筑行业的职业责任来说, 亦可以视其为一个具体的系统工程加以分析以利于实践。

4.6.1材料分类

a.基础材料:

(1) 内容包括:砖、瓦、灰、砂、石、水泥、钢材、木材、墙体材料、屋面材料、门、窗、玻璃、幕墙等; (2) 材质评价: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结构力学、放射性测定; (3) 功能评价:防水、防火、防酸碱腐蚀、抗压、抗折、亲和力; (4) 回收再利用率; (5) 环保性; (6) 周期 (寿命) ; (7) 耐候性; (8) 价格。

b.功能材料:

(1) 内容包括:保温隔热材料、防火材料、装饰材料、涂料 (含防水) ; (2) 材质评价:有机质、无机质、物理性能、化学成分、放射性、耐候性; (3) 功能评价:“三防”能力、“三废”排放情况、抗压、抗折、亲和力; (4) 制作能耗; (5) 回收再利用率; (6) 环保性; (7) 使用寿命; (8) 有害物质含量及排除的可能性; (9) 价格。

c.特殊功能材料:

(1) 内容包括:反射材料、调湿材料、抗菌、吸音、相变材料; (2) ~ (9) 要求同上。

4.6.2 匹配能力

(1) 整体结构能力 (框架结构、轻质钢结构、大模板结构等) 要求易于施工与快速施工; (2) 综合利用与优势互补能力; (3) 废物利用率; (4) 墙体材与保温材结合的二合一新型墙材的推广应用, 产品工艺制作简易, 为低碳运行; (5) 墙材、保温、装饰一体化, 适合于框架结构, 特别是轻质钢结构的应用; (6) 符合节水、节电、节材又经久耐用的综合服务能力; (7) 变主动技术为被动技术, 提高建筑本体的节能潜力, 构成更优异的组合节能效力; (8) 提高“窑洞效应”, 降低“热岛效应”; (9) 用新型墙材代替黏土墙材制品。

4.6.3 打铁还要自身硬

从上到下严于律己, 从自己做起。监督的意识就是官员要执政为民、情系民生, 把自己置于第一责任人的位置上, 做不到就引咎辞职, 并包括承担法律责任。企业的职业道德就是爱民不害民, 用不可抗拒的制度和措施保证产品的节能性、环保性。

5 发展绿色建材主攻方向与谋略

把加强全民的节能与环保意识提高到改造世界观的高度上, 落实到情系民生的大事上, 围绕“回归自然”进行言行的验证。

自然生态环境是验证的标杆。

节约能源是第一课题, 世界能源问题专家艾默里—洛文斯指出, “提高效能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代价最低、最立竿见影的办法, 也是人们最不了解最容易被忽略的好办法。”此话陈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指明了节能可行的方向, 一是我们从中领悟出开发能源与节约能源的辩证关系, 而且从投入与产出的效果看, 节约能源要比开发能源更有利;二是降低能耗、充分发挥能源利用率是节约能源最佳办法, 也是保护环境的最好办法, 因为它能做到低代价高效果, 减少CO2排放和对环境的危害因素;三是容易走群众路线, 人人、事事、处处都可以做到。

a.充分发挥“第五能源”的作用

国际上把绝热材料与绝热工程称为“第五能源”, 它涵盖着节能与环保的双重性, 已发展成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链, 已可以与其他能源相提并论, 它虽然不是能却能节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显示了其开发与应用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效, 更能取得非同凡响的效果, 可以说是低投入高效益的典范, 以简单易行的制作工艺与操作方便的施工方法打造出生态环境的“窑洞效应”, 一经应用可长期产生无能耗的冬暖夏凉的人居环境, 而且无CO2排放, 不产生“热岛效益”, 堪称“清洁能源”。

在绝热材料的选用上应根据四个原则:一是防火等级应在A级以上;二是生产、使用到废弃的全过程无“三废”排放, 生产过程为低碳运行;三是应与建筑物同寿命;四是可回收再利用。

b.建筑墙用材的二合一走向

即改变墙体材料与保温材料两张皮的现状。这种变革是一个新的组合材料, 它的优势有四: (1) 完全排除了黏土材质, 排除了高耗能的烧结工艺, 符合节能与环保的要求; (2) 既是墙体材又具隔热保温作用, 制作工艺简便; (3) 方便施工, 在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体中呈“填充式”的施工方法, 并可与装饰工程结合成一体化; (4) 无机质的材质使其结构坚硬、质轻、防火等功能性等级高, 并具有匹配能力, 有很好的亲和力。

c. 充分认识和发挥自然界的恩赐物, 太阳、自然风和水资源都可转化为清洁能源。今后最主要的是集中科技力量与生产企业相结合, 再求国家给足够的支持, 让这些资源尽快地发展。

d.不可忽视的废弃物的利用, 这方面有两层含义, 一是针对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质, 二是废弃物可再生利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多方面的探索途径, 如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生活垃圾可转化为电能, 农作物中的秸秆可以发酵成饲料、可生沼气等等。现在的问题同样是被重视的程度不够, 除了认识上的重视与探索外, 更重要的是实践, 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创造条件, 在政策上、资金上推动落实, 科研单位要立项, 组织专业化强的技术力量创出新路, 摈弃空谈或只作“学问”, 只有实干才能兴业。

e. 轻质钢结构的建筑模式可能会成为新型建筑物与大自然结合的一个新路子, 有利于田园化、生态环境化, 充分与大自然结合, 为未来解决大城市建筑物扎堆和缩小城乡差别创开一条新路子。

f.对于材料 (建材、功能材等) 的开发运用及监督应改变当前这种“各自为政”的现状, 只有政府监管部门、院校科研单位与应用单位三结合, 才能有效把关, 而这种把关必须对生产过程、应用过程全线监管, 防止从中作弊和投机取巧, 否则造成的漏洞会祸国殃民。

g.避免高大全建筑, 这在理念上是对回归自然的一种对抗, 是贪大求洋的思想在作怪, 应该认识到一个城市的先进的标志不是楼房越高、越密, 就是繁荣就是生活水平高, 而是人居与环境和谐,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社会财富的合理运用, 消除了城乡差别, 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正如老一辈建筑大师冯纪忠所言:“所有的建筑都是公民建筑, 如果它不为公民服务, 不体现公共利益, 那么, 它就不是公民建筑”。

参考文献

[1]潘石屹.我的价值观.江苏出版社, 2012.

[2]蒋荃主编.绿色建材——评价论证.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国家建材测试中心.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珍惜自然自愿,共营生命绿色 第5篇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一幅漫画:一个人在森林里砍伐树木。那碧绿的参天大树仿佛就在他的斧子“咔”的一声下倒下了。这时,一只啄木鸟飞了过来。它落在了这伐木人的“榆木脑袋”,仿佛在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我伐木人为生存与财富违背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与规律。

有时,我会想:“人是最残忍的。他胜过豺狼虎豹的凶猛。它们虽凶猛却逃不过人类那黑洞洞的枪口。连啄木鸟都能明白的道理人还不明白吗?它不是把伐木人的脑袋看成了一般的木头。它是不明白伐木人为什么砍伐树木,让它失去了家。他的脑袋里到底装着什么?也许,他会想:这砍完树再以好木头的价钱去卖没准儿真是条发财的路呢!这砍树不费吹灭之力。树是白砍的又不交钱,也不用我去种树,也不用买树苗。不用浇水、施肥„„

看了这幅漫画,人们都会笑。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笑的是我们自己呀!我们每个人都长着那个“榆木脑袋“。为了发家致富,不顾一切地破坏地球自愿,不加节制的开采。树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是伤害了它们。它们便不再与我们友好。当洪水来临时,当沙尘暴来临时,当尘土飞扬时,当大气污染时„„我们都需要它。不要忘记,在地球资源枯竭时,我们别无去处。

朋友们,变得聪明些吧!树是我们的朋友。不要让啄木鸟都嘲笑我们人类。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柴瑞)

融入自然的绿色维累斯 第6篇

与自然密切接触的城市结构

关于这个城市的结构,从其开始规划和建设伊始就已经定型,主要原则就是在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前提下,优化城市结构、城市中的建筑物、公共空间和交通系统,并且充分考虑区域的微气候环境,防止交通噪声和其他有害辐射。

独特的自然环境、多样的地形条件以及丰富的水体资源,使得在维累斯,住宅与住宅之间都有绿地区。建筑物沿主要集散街道的两侧排列,与周围绿地基本可以自由连通,并且不受交通的干扰。

该地区有一个主要中心及四个次级中心,基本的服务都集中在这里,有完善的公共交通路线和一些工作场所。大多数人通过短距离的步行和骑车路程就可以得到日常的基本服务和公共交通服务。另外,城市公共空间也主要集中在这五个中心,并且都连通到公共交通网络。行人和骑车路线将公共空间与附近的住宅及混合用地的街区以及周围的绿色空间相连接。

由此可见,维累斯一个重要的规划目标就是融入敏感脆弱的自然环境。要考虑的基本要素有多变的地形、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微气候条件和现有的水系统。因此该地区自然环境无处不在。所有的住宅与绿地区都在很短的距离范围之内。自然环境的“绿色手指”穿透人工建造的结构,并通过一条绿带横贯该区。

设计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

作为一个绿地区域,维累斯还没有自己的交通运输网络。现有的唯一道路是该区南部边界沿线的Ruskontie公路。此外,只有少数森林路线和小径。维累斯的交通解决方案是基于一条新的主要道路Vuoreksen puistokatu街,由南到北横贯该地区,跨越S a r k i j a r v i 湖。此外,Ruskontie道路两边还有垂直和平行的路线。进出道路与这些公路垂直并且设计为低速,断头的街道,让行人优先。但为了确保顺利流通的服务性质的交通流,连接街道两端的行人过道也向服务车辆开放。

交通和道路规划的准则是倡导步行、骑车和公共交通。规划的步行和骑车路线与汽车交通分离,并要求优良的执行质量。公共交通服务也要求具有较高的质量,包括高频率的服务和快速路线(尤其是去坦佩雷市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率。

维累斯提供了高质量的、完善的行人和骑车网络。通过交通稳静化和最少的过境车道以尽可能确保步行者的安全。机动车允许在主干道路通过,但也受交通稳静化和车速的限制,使用进出道路时必须尊重行人优先的规定。交通噪音的问题主要通过足够的间隔距离来解决,如建筑物、庭院和花园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及适当的交通和停车安排。除此之外,还采取了一些物理消减噪音的措施。

传统与现代并存

的水和废弃物管理

维累斯的水管理系统采用了一种传统的方式,污水主要是由引力污水渠收集,在坦佩雷市中心附近的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处理。

由于担心暴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维累斯避免了传统的雨水下水管道,而是通过滞留、渗透和湿地系统来控制和处理,目标是保护目前的水文条件。

将废弃物收集和有效分离,尽量减少成本和排放量,使回收利用和处理有害废物的潜力最大化。除了在个人财物的层面上分类和收集废物,至少将有五个垃圾丢弃收集站和一个废物分类的“生态中心”。废料堆肥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作为能量来源。

试论绿色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 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环境

要处理好绿色建筑与环境问题, 首先要从人的素质入手, 即提高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的素质, 使其与绿色建筑相适应。因此, 要建立绿色建筑设计者的道德观念, 努力保护环境, 使绿色思想始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每一个细部的设计都体现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造者要用生态的观念及方式去建造绿色建筑;使用者也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的观念, 以这种观念来使用建筑, 才能使绿色建筑成为现实, 从而明确地体现出绿色建筑三个鲜明的主题:1) 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2) 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3) 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

1 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 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 而对内部环境, 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 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 热环境。首先, 热舒适明显地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 但是,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室内达到绝对舒适, 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 且消耗大量能源, 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能平衡外, 还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 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 现在常采用的特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 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2) 光环境。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 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及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素。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3) 声环境。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 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 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 并控制室外噪声级。4)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 人会感到不舒服, 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 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 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 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

2 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 既包括人工环境, 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 不仅重视创造景观, 同时还要重视环境融和生态, 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 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 生活用水的有效 (生态) 利用, 废水处理及还原, 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等。

1) 绿色环境的地域意义。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 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分。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 包括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 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 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 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的全年空调负荷量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 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 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 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自然通风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 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 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

3 绿色建筑的资源环境问题

1) 能源问题。绿色建筑的出现源于环境危机, 而环境危机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危机所导致的。作为一栋绿色建筑, 应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来节约能源:一是提高能源的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使用保温材料以及多层窗等方式来实现;二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

2) 土地资源问题。地球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而且大量的土地还要用于农业生产等, 因此, 绿色建筑应该节约土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建筑用量;限制使用和淘汰实心粘土砖;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节约土地与高效利用相结合, 优化土地使用等。

3) 水资源问题。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资源之一。绿色建筑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水资源, 减少污水的排放;对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和再利用;鼓励采用节水器具, 降低用水量等。

4) 材料问题。绿色建筑应该使用可再生和可循环材料, 发展高强高性能材料, 以及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对有机物进行生物处理, 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 基地环境问题。绿色建筑必须保护环境, 利用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于绿色建筑来讲, 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该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中:绿色建筑要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 使当地建筑有其历史性和地域性;绿色建筑应该继承历史, 对古建筑要加以保护, 以及继承传统的技术等;绿色建筑要融入城市, 就应继承当地的景观特色, 使建筑和城市和谐地存在;绿色建筑要活化地域, 还应保持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让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

4 提高绿色建筑建设效率的途径

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合, 更要经济实惠, 让投资人有适当的收益。在这样的过程当中, 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 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 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5 结语

以自然辩证法分析绿色生态服饰 第8篇

一、系统观

系统观的观点认为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就要系统的探索其中的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关系,掌握其中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更好的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利用以上原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要处处考虑绿色设计的可能。把一切能够体现绿色生态的设计要求和细节作为终极目标。在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绿色设计的可行性,是最终实现生态服饰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调研,简单总结了在服装设计整个流程中可操控的环节,来体现绿色设计的着手点,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作为绿色生态服装的设计,基本的材料—也就是所谓的服装面辅料的选择,是实现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根本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设计时要考虑该服装的使用条件和性能,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能够达到健康、无污染、易回收、可降解的要求。

2)在服装生产的过程中,要注重清洁生产和管理。要尽量排除整个生产环节中各种污染和其他对生态环境不利的负面因素,这是实现绿色设计的基本保障。

3)注重细节。比如在服装产品的包装中倡导了绿色生态设计,选用易处理、可回收的、或者可以重新利用及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例如可降解的纸和可回收的维纶、丙维膜等,这些细节设计可以使产品符合绿色生态的整体形象,保持市場竞争优势,同时,也考虑和设计到细处,真正做到绿色生态。

4)营销和宣传的力量。要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让大众接受认可,倡导其越来越多的选择绿色消费,建立绿色消费市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建立专业的数据库。库中应该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中与环境、经济、技术、对策等有关的一切数据与知识,例如服装的材料成分、材料对环境影响值、服装在制造、销售、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物及对环境的影响值等等。

二、辨证观

辨证思维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我们在理解设计绿色生态服饰的同时,也要明白,百分之百的纯绿色生态服饰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只是尽最大可能的考虑各种绿色设计的可能。更多的是在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中,寻找一种最合适的平衡和优化。单纯一味的追求纯绿色生态设计也是必然不会成功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说明一下:

1)例如在服装色彩的选择时,绿色生态服饰重点是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色彩环境,而并不是单一的生态染色或者局限的色彩选择,而是充分展示大自然的多彩迷人,各种活力、健美、和睦、温馨、自由、自然的颜色和图案纹理都是可以非常好的设计点,要广开思维,不要被绿色局限了。

2)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借鉴立体剪裁的方法,运用东方平面构成的理念,直裁制衣技法,以非构筑式结构模式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无拘无束、少有人工雕琢的自然朴素的时装氛围。除了采用非构筑式结构、缠绕式结构、披挂式结构等表现形式外,自然主义设计风格还包含其他设计倾向,如怀旧风、乡村风、民族风等。

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具有交叉性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新兴的交叉学科,提高绿色生态服装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新环保材料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绿色服装的“绿色”含量。直接使用新环保材料来表现设计,利用新型环保面料作为主要素材诠释时尚。如Tencel纤维、彩色棉、生态羊毛、再生玻璃、玉米纤维等多种植物纤维都被应用于服装生产当中,甚至连蒲公英也被用来取代羽绒作为填充材料。另外,还有许多利用植物纤维如阔叶速生林,香蕉叶、剑麻、亚麻、苎麻等制成的面料。这些新型环保材料的开发为实现绿色设计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总结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认为是21世纪面临的严峻考验,在现代和不久的未来,服装和面料的研发和设计将以绿色、生态为主旋律,成为全人类不可缺少的日常服饰的选择,更是建设绿色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把绿色生态的理念引入到服装设计中,倡导大众消费和使用生态服装,创造新的绿色生态服饰流行,将成为未来服装市场的重点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本田九郎.《创意服装设计》[M]·王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绿色自然 第9篇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 建筑节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据统计, 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8%, 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0%~5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会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出台建筑节能国家和地方标准, 并由原来的节能50%逐步提升至65%。作为一项改善民生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趋势。

自然通风技术作为一种无能耗的通风方式, 一方面有利于节能, 另一方面还能大大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提升室内舒适度水平, 保证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近年来, 在对节能技术广泛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自然通风技术日益受到建筑师的青睐, 并且应用日益广泛, 在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中, 更是对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在相关条文进行了明确, 作为评价的得分点。自然通风作为一项低廉的技术措施, 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2 自然通风原理

2.1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 如树和建筑物, 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 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 (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 , 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 (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 。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 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 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2.2 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引起的, 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 室内外空气密度差产生, 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 则建筑物的上部会有较高的压力, 而下部则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 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 从上部流出。如果, 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 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 建筑师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 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2.3 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 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 密切配合使用, 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3 自然通风效果评价

对于自然通风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而言, 应该通过各种可能的措施提高风资源的利用效率, 而又不产生污染, 保证室内良好的热舒适度要求。因此, 绿色建筑自然通风应用的评价指标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通风应用评价指标既包括自然通风的设计指标, 也要包括效果指标。

2) 由于城市地理位置的不同, 自然通风应用评价指标的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3) 建筑自然通风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指标也应该是系统的。

自然通风效果目前主要考虑建筑中各功能区域的温度、通风量、空气流速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舒适性 (PMV) 分析。

3.1 温度

在非空调环境下, 由于缺乏对温度、湿度的控制能力, 室内温度、湿度将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室外出现高温天气时, 室内温度往往能达到30℃以上。寒冷季节时, 室内温度会低于10℃。在De Dear教授团队发布的RP-884数据库中, 自然通风情况下, 室内空气温度在23℃~36℃范围内变化, 平均值为29.7℃, 也是能够被人体接受。

3.2 速度

在非空调环境中, 由于温度较高, 人们会使用提高风速来补偿温度升高造成热感觉的上升, 比较常见的是利用自然通风、风扇等手段。RP-884数据库表明, 在非空调环境下, 空气流速的变化范围较大, 可达0~1.4m/s。

3.3 通风量

通风量是评价自然通风效果的重要指标, 其大小直接关系到自然通风的除湿降温能力。在《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中规定, 主要功能房间换气次数不低于2次/h。

3.4 舒适性

舒适性的评价包括有效温度及PMV-PPD等。其中, PMV-PPD以人体热平衡为理论基础, 并考虑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差别, 为此得到广泛应用。在热舒适性计算中, 应考虑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活动强度、服装热阻这些参数的相互作用, 最终确定PMV-PPD的取值。

在非空调环境下, 人的热舒适性反应与传统的适用于稳态空调环境的PMV指标预测值存在较大的偏差。Fanger提出了在温暖气候条件下非空调房间PMVe修正模型, 引入一个值为0.5~1的心理期望因子e来修正当量稳态空调条件下计算出来的PMV, 如下式 (1) 所示。

因此, 在评价自然通风效果时, 我们需要利用PMVe进行评估, 而并非采用评价空调房间舒适度的PMV。

在进行PMV计算时, 需对服装热阻进行选取, 室外温度为20℃时, 对应的热阻为1.0clo。人体的活动强度采用坐姿活动, 对应的产热率为1.2met, 相当于69.78W/m2。

在评价自然通风时, 绿色建筑各个房间的舒适性可按照以下两个标准进行:为满足ISO 7730标准时, PMV变化范围为-0.59~0.59;为满足国家规范标准, PMV的变化范围为-1.18~1.18。

4 自然通风应用技术手段

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是在实现原理上由“风压”和“热压”引起的空气流动。在实践中, 往往由于条件所限制, 单纯利用风压或热压不能满足通风需要, 因此, 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增强风压或热压, 甚至采用机械辅助自然通风以达到强化自然通风的目的。

1) “穿堂风”的组织

“穿堂风”是自然通风中效果最好的方式。所谓“穿堂风”是指在风压作用下, 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 贯穿内部, 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利用窗户和门的开口引导气流, 合理的家具布局与隔断, 还能让风的流速、风量更加宜人。穿堂风的具体设计要求有:气流路线应流经人的活动范围;必须有必要的风速, 最好达到0.3 m/s以上。对有大量余热和有害物质的生产车间, 组织自然通风除保证必要通风量外, 还应保证气流的稳定性和气流线路的短捷性。

2) 大中型建筑中“烟囱效应”的利用

中庭的功能是利用竖直通道所产生的“烟囱效应”以及层高所引起的热压来有效组织自然通风, 一般具备两种功能:

(1) 让太阳射入中庭, 加热中庭内的空气, 使得上下空气形成温差。

(2) 这种中庭一般是可开启的, 在需要通风时可使空气流出。比如在冬天, 阳光透过玻璃屋顶直射进来, 中庭屋顶的侧窗关闭, 使中庭成为一个巨大的“暖房”, 到了夜晚, 白天中庭储存的热量又可以向两侧的房间辐射;而夏天, 中庭屋顶的侧窗开启, 将从门厅引进的自然风带着热量一并排出, 使建筑在夜间能冷却下来。

除了中庭外, 还可以利用建筑的楼梯间, 比如英国考文垂大学新图书馆, 其楼梯间兼作通风竖井使用。同样, 拔风井同样也是利用“烟囱效应”, 造成室内外空气的对流交换。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就是一个成功的生态建筑案例。英国学者的研究还发现普通的烟囱在多层建筑中还有二次通风的作用。当建筑中高层的热负荷很大而低层的热负荷很小或者没有时, 烟囱可以诱使低层的空气流动。

3) 太阳能“烟囱”促进自然通风

太阳能烟囱是自然通风和太阳能相结合的产物。在太阳能烟囱的上部一般安装有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器吸收的太阳能可加热烟囱内的空气, 产生抽吸作用, 使冷空气从建筑物的下部进入, 热空气从上部排出, 这样在建筑物内形成空气流动, 达到室内通风降温的目的。此外, 在设计太阳能烟囱系统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 建筑的自然通风系统能否采用太阳能烟囱要考虑:当地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率等气候条件、建筑径深及朝向、居住者的热舒适要求。

(2) 烟囱的出口应处于风压负压区, 这样可以利用风压来加强烟囱效应, 同时还可以避免产生倒灌气流。

(3) 对于较高的建筑, 顶层的房间易处于热压中面以上, 这样其他房间的热空气会流入, 因此, 需要单独考虑。可将那些热压中和面以上的房间隔断, 同时在屋顶添加单独的风道来增加此层房间的热压, 引入新鲜空气。

(4) 利用屋顶增强自然通风

屋顶除了作为整个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通风系统。通风屋顶内部一般有一个空气间层, 利用热压通风的原理使气流在空气间层中流动, 以提高或降低屋顶内表面的温度, 进而影响室内空气的温度。通风隔热屋面通常有2种方式:

(1) 在结构层上部设置架空隔热层。这种做法把通风层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上, 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 达到屋面降温的目的;

(2) 利用坡屋顶自身结构, 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 也可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另外, 在屋顶安装屋顶自然通风器也可以起到自然通风的作用, 其工作原理也是利用热压和风压来实现换气。屋顶通风器可以单排布置, 也可双排布置;可布置在双坡屋面的屋脊处, 也可布置在斜屋面上。

(3) 利用双层玻璃幕墙进行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型双层玻璃幕墙又叫“呼吸式幕墙”或“热通道幕墙”, 它由内外两层玻璃幕墙组成, 两层幕墙中间要形成一个通道, 并在外层玻璃幕墙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自然通风型双层玻璃幕墙与传统的玻璃幕墙相比, 最大的特点在于内外两层幕墙间形成一个通风换气层, 即气流通道。在气流通道中, 可根据需要设置百叶等遮阳设施。冬季时, 关闭通风层两端的进风口与出风口, 换气层中的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 形成一个温室, 能有效提高内层玻璃的温度, 减少供暖负荷;夏季时, 打开换气层的进、出风口, 在阳光的照射下换气层的空气温度升高而自然上浮, 形成自下而上的空气流, 这种“烟囱效应”带走换气通道内的热量, 降低内层玻璃表面的温度, 减少空调负荷。此外, 通过对进、出风口的控制及对内层玻璃幕墙结构的设计, 可在气流通道内形成负压, 利用内层玻璃幕墙的开启扇, 可在建筑物内部形成气流进行通风换气, 从而优化建筑的通风质量。据相关资料显示, 自然通风型双层玻璃幕墙与传统的单层玻璃幕墙相比, 采暖时可节约能源42%~52%, 制冷时可节约能源38%~60%。

5 自然通风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5.1 室内得热量的限制

应用自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 通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 将室外风引入室内, 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 其使用效果则取决于众多因素, 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得热量越大, 通过降温达到室内舒适要求的可能性越小。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 完全依靠自然通风降温的建筑, 其室内的得热量最好不要超过40W/m2。

5.2 室外空气湿度的限制

应用自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 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 效果甚微。因此, 自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非常潮湿的地区使用。但对于室外环境中空气温、湿度比较温和适宜的地区 (如昆明) , 该技术可被广泛应用。

5.3 环境噪音和空气污染物的限制

根据目前的一些标准要求, 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 其建筑外的噪音不应该超过70d B。同时, 自然通风进风口的室外空气质量应该满足有关卫生要求。但自然通风环境噪音水平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是目前一些大中型城市环境治理中的难点, 已成为自然通风技术在城市建筑中应用的主要障碍。

6 自然通风应用案例分析

1) 项目概况

该绿色建筑占地面积为1348m2, 总建筑面积为4679m2, 建筑高度18.5m, 其中地上4层, 地下设半层地下室。

该绿色建筑最大的技术亮点就是自然通风技术的利用。在建筑物南北两侧设有竖直风井、中庭部位设置18个拔风井以促进自然通风的实现。室外风通过室外与地下室相连的集风口进入地下室, 经由竖直风井进入各个房间, 汇集到中庭, 从拔风井排出至室外。

3) 设计采用的技术手段

通过Fulent强大的流体数值计算功能, 结合该建筑所在区域的气候特点, 对该建筑应用自然通风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为该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效果评价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3) 自然通风效果评价内容

(1) 该建筑在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上是否含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2) 在自然通风情况下, 是否能够保证主要功能房间换气次数不低于2次/h。

(3) 改变室外温度, 根据PPM-PPD不同的评价标准, 分别寻找出不同舒适度来, 适用于热压通风的室外温度变化范围。

(4) 通过热压通风的适用室外温度范围, 给出其应用时段。

4) 模拟工况

以室外温度为20℃时的工况为基础工况, 模拟室外温度为16~28℃时的情况。

5) 模拟结论

(1) 为满足ISO7730标准, 即PMV的绝对值小于0.59时, 得出了适用于热压通风的室外温度范围为19℃~24℃。

(2) 为满足《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19-2003) 第3.1.4条规定, 即PMV的绝对值小于1.18时, 得出适用于热压通风的室外温度变化范围为16℃~27℃。

(3) 室外温度从16℃变化到28℃时, 室内温度变化范围是15.6℃~30.5℃。相应的室内最大温升达3℃。室内风速较高, 为0.45~0.6m/s, 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对舒适性空调房间的设计值 (v<0.3m/s) 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于自然通风来说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的空气品质较好, 一楼至四楼绝大部分的房间换气次数在5次/h以上,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超过了10次/h。主要功能房间内空气龄均呈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的趋势, 同时整栋楼也呈现这一趋势。一楼展厅空间较大, 空气相对与其他楼层主要功能房间的较大。

(4) 按照16℃~27℃的温度范围, 此时满足PMV的绝对值小于1.18, 得出进行热压通风的时段为3月20日~5月31日和9月11日~11月14日;按照19℃~24℃的温度范围, 此时满足PMV的绝对值小于0.59, 得出进行热压通风的时段为4月8日~5月1日和10月2日~11月1日。

7 结束语

在绿色建筑中采取针对性的自然通风技术, 有利于改善室内生态环境, 有利于节约能源以及保护人体健康。随着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及能源紧缺问题的出现, 通风节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合理地利用自然通风技术, 是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今后为了更好提升自然通风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质量, 应当加强自然通风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 包括自然通风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研究、自然通风技术在不同气候区域应用的适宜性研究、自然通风效果现场检测方法的研究等。通过相关基础技术支撑, 不断提升自然通风技术应用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真正实现建筑被动式节能减排。

自然通风技术应以建筑师为主导, 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应结合建筑设计进行全面的考虑, 而不应该以专业技术工程为主, 以致经常在建筑设计完成之后才考虑如何进行自然通风, 无法达到与建筑各部分的有效结合, 经常造成各技术专业间的冲突, 实施起来费时费力。建筑师的灵感和创意永远是推动建筑朝着更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的重要源泉, 被动式自然通风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需要建筑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以不断提高该项技术应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万鑫, 苏亚欣.现代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应用[J].建筑节能, 2007年, 35 (199) :10-11.

绿色自然 第10篇

1 地理位置

梨树县地处吉林省西部,隶属于四平市,东西辽河汇流区,是吉林、内蒙、辽宁3个省的交界处,位于东经123°20′~124°05′,北纬43°20′~44°05′,南接辽宁省昌图县,东邻公主岭市,北靠松原市长岭县,西连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后旗。东西最宽62 km,南北最长89 km,幅员面积3 121.2 hm2,耕地面积12万hm2。双辽市大地田园秀丽,土地肥沃,是全国产粮百强县之一。

2 地势地貌

梨树县总的地势走向由东北向西南逐渐低下,由新立乡前界吐花东坨子的最高点(海拔217.2 m),向王奔镇的三江口铁路大桥附近地面的最低点(海拔107.2 m)逐降,落差为110 m,形成了东高西低、北岗南洼的地理特点,地形地貌属松辽平原的边缘,无明显的高山和典型的低地,全市大体可划分3个区:北部为波状微起伏平缓区;中西部为沙带区;东南沿河为平原区。

3 土壤类型

由于成土因子构成比较复杂,梨树县土壤分布地带性不甚明显,多是复区分布,基本还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的特点,这与全市地处黑钙土向栗钙土过渡区有关。全市概括起来,可划分为9个土类,23个亚类,29个土属,83个土种,以淡黑钙土、风砂土、冲积土为主要土类,其中淡黑钙土占耕地面积的40.8%,风砂土占耕地面积的27.4%。冲积土占耕地面积的9%。

4 空气

梨树县空气条件较好,市内无大中型化工企业,空气中硫氧化合物、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氯氟烃、甲烷等污染气含量较低,不超过国家标准,空气质量较好,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没有影响,对粮食生产没有污染。

5 水资源

梨树县境内有东辽河、西辽河,新开河和温德河等主要河流,全市水资源总量22 480万m3,地表水平均每年径流量为3 320万m3,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19 160万m3,地表水径流量集中于6—9月,人均占有地表水径流量为85 m3,1 hm2耕地平均占有量为253.5 m3,属吉林省贫水区。

梨树县的地下水分布主要分为4个水文地质区:东辽河丰富潜水区,包括新立乡、东明镇、柳条乡及王奔镇的一部分;西辽河较富潜水区,包括那木乡、梨树县区、王奔镇;北部半承压水区,包括茂林镇、向阳乡;中部较贫半承压水区,包括永加乡、玻璃山镇及卧虎等乡镇一部分。四平市水田主要集中在东辽河富潜水区。

6 光照

梨树县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 792 h左右,太阳总辐射量为552.68 J/cm2,5月最多,为64.35 J/cm2,在5—9月水稻生长季节,太阳总辐射量为293.85 J/cm2,占全年辐射量的53.17%,年光合有效辐射量为270.78 J/cm2;在水稻生长的4—9月,日照总时数为1 438 h,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53%;全年平均气温为5.8℃,春季升温迅速,4月下旬平均气温为10.7℃,到6月中旬上升为20.8℃,6月下旬平均气温超过22.1℃,到8月中旬结束,此期间受太阳辐射强度和总辐射量逐步达到峰值,是一年中热量条件最好的时期;历年平均初霜日在9月25日,终霜日在5月3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多年平均值为311.86℃;多年降水量平均值为494.0 mm,4—9月作物生育期总降水453.4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1.8%。总体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适合种植水稻[3,4]。

7 结语

综上所述,梨树县无论从绿色有机水稻开发种植历程、现状及自然资源方面考虑,均有利于绿色有机水稻的大面积开发,前景广阔。

摘要:基于梨树县绿色有机水稻开发种植历程及现状,分析了其自然条件,以期为梨树县绿色有机水稻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有机水稻,自然条件,吉林梨树

参考文献

[1]杨惠杰,李义珍,黄育民,等.优质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源库结构[J].福建农业学报,1999(1):1-5.

[2]吴有俊.培矮64S/E32超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初探[J].杂交水稻,2001(1):43-45.

[3]凌启鸿,苏祖芳,张海泉.水稻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5(4):463-469.

走,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11篇

在小溪边,在花丛中,在树林里,在蚁窝旁,在晨风里……想一想,我们家中的儿童,在大自然的浸润下,那种蓬勃的朝气,那种惊奇的眼神,那种酣畅的心境,“放风”般的感觉,又是从何而来?

亲近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人类之所以进化成人,也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大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今天的生活。但是,现在的许多儿童,却被剥夺了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正像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却距离儿童越来越远了。”他们没有赤脚在小溪里抓过泥鳅,没有攀爬到树上捉过知了,没有躬身在沟渠边挖过野菜。满眼都是灰色的楼房森林,满耳都是聒噪的汽笛合唱。作为家长,该怎样给孩子们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呢?

一、巧妙鼓励,引领儿童发现自然,感受自然

“爸爸,去看看我们的小乖乖吧?她是不是又长高了呢?”每个周末,女儿都要缠着我去探望她的“乖乖”。

“乖乖”是谁呢?为何女儿对她情有独钟呢?这还得问问我这老谋深算的爸爸……

我们住在乡村,女儿5岁的时候,迷恋上了动画片,躲在“深闺”不愿出门。“引诱”这位千金小姐到野外去玩,颇费我一番脑筋。

“瞧,你看爸爸拿的是什么?”

“花,哪来的?快给我看看!”女儿一脸惊奇。

“看看可以,但不能给你,因为这是我自己在野外采的。”我把手中的花束往身后一藏,一本正经地说。

“真香!”女儿的小脸绽成了一朵花,“我也要去采花!”

呵,这下,正中下怀!歪歪扭扭地骑着儿童自行车,女儿像一只蝴蝶般地飞出了家门。

“这片草地真好啊,就把它当成我们家的花园吧?”我问。

“好啊,好啊!”手舞足蹈的小家伙一脸灿烂。

“去找一棵小树苗,咱们栽棵小树做个记号吧?”

挖坑,浇水,培土,按部就班,小树站在了“花园”中间,女儿沾了两手泥巴。

“咱们给小树起个名字吧?”

“嗯,我让她和我一样乖乖地听话,在这儿好好看家,就叫她小乖乖吧。”

就这样,每逢周末,女儿总忘不了去探望在野外的一群大自然的朋友——“小乖乖”和她的“私家花园”:小树多长了几片叶子?花园里又来了哪些客人,是小蜜蜂,还是小蝴蝶?哪些野草在跟花儿争夺营养?

大自然包罗万象,是一个生动有趣、可以直接感知的客观世界,是一本绚丽多彩、天天展示在孩子眼前的大百科全书。这本书,有多种“读法”,比如,和孩子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绿色、红色、黄色,区分不同的色彩;一起闻闻青草、泥土、花朵、果实,分辨它们的气味;一起摸摸树皮、石头、树叶的表面,触摸它们的“皮肤”;一起闭上双眼,聆听鸟叫、虫鸣、风声、水声,感受它们的音韵;和孩子一起养育花草,看着它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享受成长的快乐。

家长要学会用一颗虔诚的心,引领孩子去发现自然,感受自然。鼓励孩子,家长首先要鼓励自己,热爱自然,关注自然,做儿童活动的“孩子王”;鼓励孩子,家长就要有一种“风险”认识,不怕孩子弄脏衣裳,划破皮肤,让孩子感受到适度冒险的乐趣;鼓励孩子,家长要有一种“处处皆自然”的意识,从一滴雨、一阵风、一声鸟啼、一声雷鸣中引领孩子去发现自然的神奇与奥妙;鼓励孩子,家长不要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注意到的事物,要动员孩子去看、去听、去摸、去闻,去发现。

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才会有一棵大自然的“乖乖树”。

二、注重沟通,唤醒儿童亲近自然,尊重自然

外出度假几天,刚一回家,女儿就向院中的小水池跑去——这孩子,对待池里的几只蝌蚪,比对我这老爸还亲呢。

“小黑褪掉了尾巴没有?”我打趣地问那位双手插进水中的“女士”。

我知道,“小黑”,是对那几只蝌蚪的昵称。从绿豆大小,到长出四条腿,女儿可是看着这群蝌蚪长大的。

“小黑,小黑,都不见了。”女儿一脸疑惑,小心翼翼地拨动着水面。

“怎么会呢?前几天他们都还拖着长长的大尾巴呢?”我来到小池边,果然,除了几条水草,水里空空如也。

“小黑被猫吃了。”女儿满眼盈泪。

不可能,附近没有人家养猫啊?我将孩子拥在怀里,快速地查看现场——小树下,花丛里,青菜垄……嗬!有了!拨开密密的小白菜叶子,下面蹲着一只拇指大小的青蛙,瞪着圆溜溜的眼睛,警惕地守望呢。

“哇,小黑长大了!”女儿破涕为笑,“我要捉一只青蛙王子”!

女儿还没出手,小青蛙一窜,蹦跑了。

“爸爸,为什么青蛙王子不喜欢我啊,我们养了他们好久啊?”委屈的眼神充满不解。

“小蝌蚪褪了尾巴,就长大了。和我们人一样,青蛙王子长大了,要有自己的家。他在为我们捉害虫,在报答我们呢。”

培根说,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我们要亲近自然,而并非“侵略”自然,攀花折枝,涸泽而渔,都是对自然的侵略。家长需要引领儿童与自然“沟通”,比如,在夏日的阳光里,带小宝贝们到森林里做小试验,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孩子明白哪些垃圾土地可以吸收,哪些不可以吸收,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带孩子参观清凌凌的河水和被污染的沟渠有什么不同……

家长要善于和孩子沟通,用一颗真诚的心,教导孩子亲近自然,呵护自然,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和孩子沟通,要放下“唯我独尊”的家长架子,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和孩子沟通,要善于鼓励孩子大胆实践,家长率先垂范。譬如,观察蜂巢,触摸山羊……要让孩子明白自然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不干扰它,不损毁它,我们并不会受到攻击;和孩子沟通,家长要善于发动集体中的伙伴效应,通过活动中的同伴交流,达成相辅相成的目的。

只有亲近和尊重,大自然的“青蛙王子”才能永驻于心。

三、随时点拨,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研究自然

离家三里,有一条小河,那是我们和大自然约会的场所。

冬季的一场寒流,使得大地冰封,躲在家里太久,女儿闹着要去溜冰。

整个小河,冻成了一块冰砣。原来沿着河床一袭流淌的白练,现在兀然变成了一条蜿蜒的冰槽。下到河里,根本站立不稳,稍微移动,就会脚下打滑,摔个四脚朝天。

爬起来,摔倒,女儿先是摔得乐呵呵的。再爬起来,再摔倒,女儿生气了:“为什么有水的小河是平的,而结冰的小河却是中间弯下去的呢?”

我一怔,果不其然,整条小河,都是中间凹了下去,为什么呢?

一定是水结成冰膨胀的缘故吧?怎么让5岁的女儿理解呢?

我们回家做个试验吧,用塑料管瓶装满水,让它结冰,看看有什么现象!

“哇,瓶里的冰把盖子都给挤了出来啦!”

“水变成冰,自己就长胖了吧!”

大自然的神奇,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说,儿童最好的老师莫过于自然。家长的点拨是引导儿童探索自然,研究自然的催化剂。这些点拨,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寻找树下的蚁堆,观察蚂蚁的活动,介绍与蚂蚁有关的知识;可以是寻找一只萤火虫,向孩子介绍萤火虫的习性。还可以寻找鸟儿或蜗牛留下的足迹,顺着足迹追踪动物走过的路线。

有时候,并不一定要马上找到正确的答案,只是用自然的钥匙去轻轻开启儿童心智的大门。

我们都是自然的一分子,走,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铜山县柳泉镇中心小学)

绿色自然 第12篇

在铁路客站中利用自然采光的意义不仅在于照明、空调的节能, 更是为旅客候车、搭乘列车、换乘城市公共交通提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 是营造良好室内内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引导绿色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 原铁道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绿色铁路客站标准及评价体系研究》, 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制定《绿色铁路客站建筑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中) 。依据该标准, 对三星级绿色客站室内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客站光环境质量除要求达到“主要场所室内照度、照度均匀度、统一眩光值、色温、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外, 同时要求“主要场所的采光系数达到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武汉站是武广高速铁路的起点站, 作为中国新一代高速铁路客站的典型代表, 其建筑设计在规划布局、空间流线、建筑形象、空间效果、绿色技术运用上都独具特点。设计针对站房屋面面积大的特点, 采用半透光的复合屋面系统和具有漫射作用的管帘吊顶, 为下层的中央大厅、候车大厅、站台甚至地面层引入自然的光线, 极大改善了站房内宽大空间的光环境。

依据《绿色铁路客站建筑评价标准》对光环境的评价标准, 结合《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对车站内的照度要求, 采用ECOTECT模拟自然采光软件, 对武汉站自然采光的室内照度水平、照度均匀度进行模拟, 分析室内的采光系数、光环境质量, 通过验证方式总结武汉站自然采光的设计经验, 探讨大型客站自然采光的技术策略。

一、武汉站自然采光设计

武汉站总建筑面积332 331㎡, 车站采用立体布局, 铁路站场高架于城市广场, 车站在站场上方采用全高架式候车。整个站房从上往下分为高架进站候车层、高架站台站场层、地面出站层三个主要层面。因属特大型站房, 车站建筑体量较大, 整体达450 m长、300 m宽, 其中站房主体宽200 m, 进深270 m。

武汉站自然采光主要通过半透明屋顶、四周的玻璃幕墙以及室内的玻璃地面。由于建筑占地面积大、进深大, 半透明屋顶是重要的采光途径。模拟主要考虑的两个建筑区域是侯车层 (18.80 m标高平面) 和站台层 (10.25 m标高平面) 。

设计方案采用主站房中部2N、2S轴向内侧6 000 mm范围对应的部位屋面采光面积为48.4%, 其余主站房屋面采光面积为22.3%。采光条均采用南北均匀布置。在进行自然采光模拟时时, 主要研究各层的采光效果, 包括候车大厅、进站广厅和站台层中间下沉部位的天然采光系数分布。

二、光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1) 据《绿色铁路客站建筑评价标准》, 铁路客站建筑的采光系数要求如表1、表2。

(2) 根据《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 车站主要场所的照度标准值见表3。

三、模拟方法及模型建立

1. 模拟方法

模拟自然采光采用软件为ECOTECT软件。

在利用天然光采光时, 室内照度随室外照度而时刻变化着。以采光系数作为天然采光的数量指标, 是天然采光评价评价的一种主要方法。

2.模型建立

模型总长约445 M, 总宽约293 M, 总高约58 M。车站建筑的围护结构采用部分透明材料布置。屋顶透明部分下面设有50%孔洞的穿孔板, 全局布置管帘 (光透过率为50%) ;候车层和站台层的局部地板设置双层玻璃。

环境参数中气象材料引入武汉气象参数文件, 天空临界设计照度取值4 500 lux。目前采光设计多采用全云天作为设计依据, 即选择最不利光气候条件。

透光材料选取如表4。

模型示意图, 见图1

四、模拟分析及评价

1.全阴天照度模拟分析, 见图2~4

汇总各工作面采光系数如表5所示。

各工作面全阴天的临界照度如表6所示。

2.模拟结论及评价

采用《绿色铁路客站建筑评价标准》关于主要场所采光系数、采光等级的要求, 结合《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车站主要场所照度标准值的规定, 对武汉站采光模拟结果进行室内光环境质量试评价。

(1) 候车大厅

整个候车大厅全阴天时的临界平均照度为360.2 lx, 最低照度也在244.3 lx, 这个照度超过“一般”视觉作业场所最低照度75 lx标准, 已达到很精细作业场所室内天然光临界照度225 lx的标准, 满足车站主要场所的照度标准值候车室高标准150 lx要求。候车厅采光系数平均值为8, 采光等级达到Ⅱ级, 超过绿色客站评价标准关于候车空间采光等级为Ⅳ的标准。

(2) 进站大厅

整个进站大厅全阴天时的临界平均照度为520.6 lx, 最低照度也在325.6 lx, 这个照度超过“精细”视觉作业场所最低照度150 lx标准, 已达到“很精细”作业场所室内天然光临界照度225 lx的标准, 满足车站主要场所的照度标准值进站广厅高标准100 lx要求, 满足进站检票口高标准200 lx要求。进站大厅采光系数平均值为11.57, 采光等级达到Ⅱ级, 超过绿色客站评价标准关于中央大厅、安全检查等空间采光等级为Ⅳ、Ⅲ的标准。

(3) 站台层下沉部位

整个站台层下沉部位全阴天时的临界平均照度为669.8 lx, 最低照度为385.4 lx, 这个照度超过“一般”视觉作业场所最低照度75 lx标准, 已达到“特别精细”视觉作业场所最低照度350 lx标准。站台层下沉部位位采光系数平均值为14.88, 采光等级达到Ⅰ级, 远超过绿色客站评价标准关于中央大厅空间采光等级为Ⅳ标准。

五、武汉站自然采光技术分析

通过对武汉站的采光模拟分析及室内空间光环境的试评价, 武汉站室内光环境质量达到绿色客站三星级标准。该结论揭示出, 对于特大型、大型客站实现大空间室内高质量的光环境, 采用屋顶采光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油量计算下一篇: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