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阅读.写作

2024-05-16

积累.阅读.写作(精选12篇)

积累.阅读.写作 第1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写作来讲, 素材就如同米, 缺少了米, 再高明的写作者也会一筹莫展。目前, 学生缺少素材的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高中学生阅读狭窄, 知识积累不够, 视野不开阔, 思维放不开, 所以写起文章来总是一些过去用过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 毫无新鲜感, 且思维的层次停滞于幼稚阶段, 对一些现象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文章语言干巴, 内容空洞是情理中的事, 这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那么, 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 才有写作的源泉, 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要想使文章充实、生动、丰满, 就应该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 回归生活, 忠实于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扑向生活的“百草园”, 到生活中充分地观察和体验, 去寻找写作的源泉, 正视生活的原生态, 品咂生活的原汁原味, 挖掘身边的故事, 关注热点新闻, 积累写作的素材。

虽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而高中生迫于高考的压力, 大多“沉溺”于书本知识, 和实际的生活稍有脱离, 因此要让学生着重从生活中去发现, 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叶圣陶先生讲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 作文是一种外化的表达, 二者是互补的关系, 作文离不开阅读, 阅读能为写作提供模仿的范本;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离开阅读, 写作就成了空中楼阁, 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读”的目的是为了“写”, “读”是基础, 从读到写,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阅读能力提高了, 写作能力也会水涨船高。

一、重视课内阅读

教材内容都是精选出来的, 是高中学生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极好范文, 每一篇都值得我们认真一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 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 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 提出阅读重点, 点化阅读难点, 教给阅读方法, 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我国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反复诵读, 明确句意, 确定句子重音、停顿、轻重缓急, 语流的连续或中断, 把握好句子的语气, 从而增强语感。语感增强了, 就会“笔未有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 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

二、重视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固然重要, 但它不是学生积累素材、吸收知识的唯一途径。由于受到教材的容量和课堂课时的限制, 高中生从语文课堂和教材中获得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难以满足写作的需要, 进而制约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 积累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 以补课内的不足。要以人为本, 广泛阅读, 增强语感, 丰富文化底蕴, 积累素材, 建立知识储备的仓库, 同时认识客观世界, 感悟生活, 引作文之活水。

第一要充分利用《语文读本》。在新教材中, 课本和《读本》有如语文科的两条腿, 两者缺一不可。由于《读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编写的, 它堪称课本的姐妹篇, 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其它课外读物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如果我们忽视了《读本》, 不好好发挥《读本》的作用, 那么学生即使从课本中学到再多东西, 也不过如同吃了营养结构不全面的饭菜, 很难希望他们能有健壮的体魄。

第二是时文选读。为了让学生吸收多元文化, 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可以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精选一些文章, 编发《时文选读》,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作为爱好进行阅读。

第三是坚持每节语文课前记三句名言, 背一首古代诗词。由于高中学生自尊心很强, 很爱面子, 怕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丢面子, 所以会很用心地记诵。这样, 积水成渊, 学生的写作素材会越积越多。

只有多方面的阅读, 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为我所用, 才不至于在作文时为没有写作素材而犯愁,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要提高写的能力, 必须多读, 熟读, 精读。写, 需要指导, 需要练习, 但没有读作基础是不行的。讲一篇文章, 指导学生好好地理解, 好好地读, 也正是在指导他学习写。不要把读和写看成不相干的两码事。”

总之, 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组织学生有机地将阅读与写作融合, 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和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积淀, 然后再通过有序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真正学会作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王蒙.致习作者.光明日报, 85年3月2日.

从阅读到写作要跨越积累的桥梁 第2篇

从阅读到写作要跨越积累的桥梁

宋琰君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鸭暖中心小学)

摘 要:小学生在习作之前,必须有知识、思想、语言、表达方法等方面的积累。表达时加以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写成文章,写的文章才会言顺情畅。大量的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

关键词:阅读;写作;积累;桥梁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文字中获取信息,也就是通过文本的学习来积蓄知识。作文的目的是为把获取到的信息记录并传播,可以叙事、言物、抒发感情。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没有跨越这一关,阅读教学将失去光泽,表达也就无从谈起。叶圣陶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小学生在习作之前,必须有知识、思想、语言、表达方法等方面的积累。到表达时加以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写成文章,写的文章才会言顺情畅。

虽然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有些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未得到改善,阅读意识淡薄、缺乏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在升学的强大压力下,学生首先需要考虑搞好课业学习。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习作水平高的学生都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积累习惯,而习作水平低的学生百分之八十都将原因归于“无话可说”.阅读与积累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习作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大量的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熟练成诵,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地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此外,除了精读,还要让学生广泛的涉猎,尽量多读、多积累,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及出、信手拈来。

诵读吟咏,是口、耳、心、眼、脑并用,通过反复的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内涵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古人幼时诵读《三字经》等启蒙读物,读到一定的程度才讲解,有些文章还要求学生倒背如流,诵读时对文章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久而久之,必产生探究的心理,教师这时再讲解,恰如干柴遇烈火,一触即发,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再者,书读多了,其中疑难之处必有互相诠释的地方,就会功到自然而成。

例如,《山雨》可让学生在诵读时感受山林雨景的声音美,色彩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美丽的小兴安岭》可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致,领会其总―分―总的布局谋篇方式;《钓鱼的启示》则可在重点段落的诵读中揣摩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文美、内涵美。()指导学生阅读时,通过反复朗读,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通过熟读、精读,入情入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最后达到“情自心中出”的境地。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教师要不断地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采集”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他们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在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会挥洒自如。

语文教学是个慢功夫,语文成绩和能力的提高都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是要水滴石穿、潜移默化。因此,语文教学要想“有效”,就不但要重视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要注重课后阅读积累的“效果”.因为语文能力更多是靠课外读书读报、练笔摘抄、背诵朗读,通过点滴积累而不断提高的。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增大背景知识储备,更应当给予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内的延伸,使二者有机地结合。例如,在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五分钟学生讲话,内容可以设置为每日一则成语,或每天向大家介绍一部文学作品。这看似微不足道的5分钟,学生的课外就要进行大量阅读积累。此外,还要多写随笔。生活多姿多彩,只要留心观察生活,细心思考生活,就发现很多题材可写。日积月累,让学生养成了观察大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习惯,同时也丰富学生的阅历,为日后写作内容更充实、思想更深刻、语言表达更有文采打下基础。另外对于学生的随笔,要进行认真的批改,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话,以此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加强写作训练,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要使学生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必须加强阅读、重视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先德。基于新课程的校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

[2]刘雪[。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积累[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12)。

加强阅读积累 提高写作水平 第3篇

对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写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的积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抓生活阅读的积累人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進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的这种高层境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可以说,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引导学生从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有物不会言”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善读书,重视积累语言。这样,习作就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与他们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有关。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俗话说:“言为心声”。写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小学生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融,观念的确立,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积累。

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以便今后运用,这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积累本,写起文章来再也不愁没词了。在积词中,有些学生可能辨别不出哪些是该积累的好词,我们就应该选读几篇短文,告诉他们那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又是更主动的学习。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应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要求学生不但要写得出,写得快,还要写得通,写得美。

从阅读到写作要跨越积累的桥梁 第4篇

关键词:阅读,写作,积累,桥梁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文字中获取信息, 也就是通过文本的学习来积蓄知识。作文的目的是为把获取到的信息记录并传播, 可以叙事、言物、抒发感情。从阅读到写作, 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没有跨越这一关, 阅读教学将失去光泽, 表达也就无从谈起。叶圣陶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 其实就是综合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小学生在习作之前, 必须有知识、思想、语言、表达方法等方面的积累。到表达时加以综合运用, 才有可能写成文章, 写的文章才会言顺情畅。

虽然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 但有些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未得到改善, 阅读意识淡薄、缺乏阅读兴趣、没有阅读方法等。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在升学的强大压力下, 学生首先需要考虑搞好课业学习。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 习作水平高的学生都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积累习惯, 而习作水平低的学生百分之八十都将原因归于“无话可说”。阅读与积累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 是提高习作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大量的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读出滋味、读出情趣、熟练成诵, 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地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读称为“美读”, 并指出,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 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此外, 除了精读, 还要让学生广泛的涉猎, 尽量多读、多积累, 天长日久, 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及出、信手拈来。

诵读吟咏, 是口、耳、心、眼、脑并用, 通过反复的朗读与背诵, 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内涵和文章的气势, 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古人幼时诵读《三字经》等启蒙读物, 读到一定的程度才讲解, 有些文章还要求学生倒背如流, 诵读时对文章似懂非懂、朦朦胧胧, 久而久之, 必产生探究的心理, 教师这时再讲解, 恰如干柴遇烈火, 一触即发, 给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再者, 书读多了, 其中疑难之处必有互相诠释的地方, 就会功到自然而成。

例如, 《山雨》可让学生在诵读时感受山林雨景的声音美, 色彩美,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美丽的小兴安岭》可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致, 领会其总—分—总的布局谋篇方式;《钓鱼的启示》则可在重点段落的诵读中揣摩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文美、内涵美。指导学生阅读时, 通过反复朗读, 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 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通过熟读、精读, 入情入境地读, 有滋有味地读, 最后达到“情自心中出”的境地。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大量地阅读, 主动地积累。教师要不断地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 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使他“采集”更多的原材料, 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做生活的有心人, 指导他们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 把在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 广撷博采课外语言。语言材料积累多了, 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 表情达意就会挥洒自如。

语文教学是个慢功夫, 语文成绩和能力的提高都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而是要水滴石穿、潜移默化。因此, 语文教学要想“有效”, 就不但要重视提高课堂的“效率”, 而且要注重课后阅读积累的“效果”。因为语文能力更多是靠课外读书读报、练笔摘抄、背诵朗读, 通过点滴积累而不断提高的。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 增大背景知识储备, 更应当给予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 使课外学习成为课内的延伸, 使二者有机地结合。例如, 在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五分钟学生讲话, 内容可以设置为每日一则成语, 或每天向大家介绍一部文学作品。这看似微不足道的5分钟, 学生的课外就要进行大量阅读积累。此外, 还要多写随笔。生活多姿多彩, 只要留心观察生活, 细心思考生活, 就发现很多题材可写。日积月累, 让学生养成了观察大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习惯, 同时也丰富学生的阅历, 为日后写作内容更充实、思想更深刻、语言表达更有文采打下基础。另外对于学生的随笔, 要进行认真的批改, 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话, 以此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 加强写作训练, 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 要使学生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必须加强阅读、重视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先德.基于新课程的校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2]刘雪璠.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积累[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 (12) .

积累.阅读.写作 第5篇

Dementia has mostly been a rich-world sickness, because it becomes more common as people live longer. China is fast catching up. Life expectancy(期待寿命) increased from 45 in 1960 to 77 now, and the population is ageing rapidly: one person in six is over 60 now; by 2025 nearly one in four will be. Factors that increase the (age-adjusted) risk of developing dementia are also on the rise, including obesity(肥胖症), smoking, lack of exercise and diabetes(糖尿病).

Already about 9 m people in China have some form of dementia. In absolute terms, that is more than twice as many as in America.(从绝对数看,这个数字是美国的两倍以上。) It is also more than double the number in India, a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similar in size to China’s but a much younger one. Nearly two-thirds of China’s sufferers have the form known as Alzheimer’s(老年痴呆症), cases of which have tripled since 1990. The number of Alzheimer’s patients may increase another fourfold between now and 2050.

China’s government is woefully(不幸地) unprepared for this crisis, with a severe lack of health-care provision for sufferers. So too is the public. Despite recent public-information campaigns, many Chinese regard dementia as a natural part of ageing, not as a disease, and do not know that it is fatal. Others see it as a psychological ailment(疾病) rather than a degeneration of the brain itself. It carries a stigma(污名) of mental illness, making sufferers and their relatives reluctant to seek help. This compounds(使......严重化) the suffering caused by dementia: active management can sometimes slow its progress.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第6篇

一、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要从实际出发,拓宽取材范围,为作文服务。

1.鼓励学生干农活、做家务。

如割谷子、小饲养、种花、扫地等活儿,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期在班上举行“夸夸我的好日记”活动,由学生读,大家评,老师参谋意见,然后整理成有内容的片段文章。

2.留心观察生活的动态和静态。

如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观察万物复苏的景象;夏日炎炎时节,观察烈日下人们的活动;秋风送爽的时节,留意周围景物的变化;冬天寒风凛冽,感受气候变化;在清澈见底的小溪边,观察鱼虾的安闲游戈;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观察人们的繁忙景象……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原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事情,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素材就会多起来,作文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在兴趣中积累写作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让学生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用泥土捏他们所喜欢的“大公鸡、小汽车、手枪”,只要他们捏得像、有造诣,我都大加鼓励,激励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断发扬广大,“玩出水平”,“玩”出成绩来。春游、秋游、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野炊等都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活动。如开展野炊活动,在活动之前讲清活动的意图及要求,然后背着锅碗瓢盆,浩浩荡荡地开向风景秀丽的地方。首先让学生浏览壮丽的山色、白云深处的人家、山壑里的农田,然后开展故事、演讲、歌咏等活动,接着分小组野炊,三人一群,五人一伙,拾柴抬水,切菜烧锅,那场面无处不存在儿童的稚趣,积淀了作文素材。

三、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广采博取、积累素材,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文思泉涌。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

1.在课内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选的篇目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真所谓是“就地取材”。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

课外积累的方式常见以下几种:

一是阅读名著及有益书目积累写作素材。名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国人民创造的民族艺术瑰宝。大量的名著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养分,心灵日渐丰润,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二是从报刊杂志上剪贴积累写作素材。可以把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有价值的材料贴在准备好的资料上,说明资料的出处、时间等,还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资源,从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

三是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写作素材。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

四、在写作中积累素材

文章是写出来的,督促学生完成读写任务,使之思如泉涌,就必须勤“磨”笔杆,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付之笔端,成为读书心得。这样既能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周围事物的认真观察,又能加深对精彩部分的记忆,实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动笔写作时胸有成竹,自然就能水到渠成。通过这样一组组的作文训练,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会更留心,对如何将作文写细致、如何写出真情实感也会慢慢摸到一点门道来。

只要我们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大自然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书籍刻绘……可谓纷繁。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博览群书、勤思多练,素材会越积越多,文章会越写越好。

积累.阅读.写作 第7篇

一、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1]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群体中的分子,因而让他们从身边发生的事、从家人朋友中发掘教学材料比教师强输硬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学生关注和思考的事物,大至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空气、水资源等,小至自己家中琐事或自己与同学发生的小纠纷,教师只要能充分启发学生利用所占有的教学素材,通过课堂的引导,就能把写作与观察生活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多数不会写作文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毛病:对于生活周边的事物,只是看见了,并没有观察。教师要做的正是改变这一点。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课堂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学生才不至于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注意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然而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使他们对生活有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呢?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宋代著名诗人梅圣俞诗才出众,人们惊叹他身上有“诗魂”。一次乘船,同行人发现他无论吃饭、走路,都若有所思,有时正做一件事情,突然停下来,拿起笔在纸上写点什么,然后放入一个布囊。同行人不免感到奇怪,趁他不在时打开他的布囊,发现里面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纸条,记着他随时捕捉到的“佳句”。原来“诗魂”得之于“锦囊”。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不断积累和善于感悟对写作的重要性。只要学生正确地去思考生活,明晓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不断感悟,认识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只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才能真正地解决作文源头的问题。

二、阅读作品,扩大见闻,丰富知识

(一)营造读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2]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在名言收集到后,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的墙上。

其次,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最后,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三)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3]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为这个积累本起个名字,坚持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三、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写作技巧

(一)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教师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以培养学生的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在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又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运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们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必须强调在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二)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要让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在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以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三)多写片段,多记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若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职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4]倘若学生平时能这样去做,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则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能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四、重视评改,提高作文鉴赏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各行各业的,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任、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老师的手脚。事实上,语文教师加班加点,辛辛苦苦批改出来的作文,学生大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认真琢磨,使教师白费功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5]

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应该改变过去少慢差费的做法,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对作文评改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抽查和点评为辅的评改方式,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完整操作可分为课前准备、学生评阅、教师点评几个阶段。

课前准备:从学生作文中各抽出好中差样本若干。同时,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将范文及评比标准一并打印,上课时发给学生。评比一般分为四个等级:

A级———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这个标准具有广泛性,每次评该都可以采用,如果具体作文有具体要求,就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A、A-,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准确的定位。

学生评阅:将范文按差、中、好的顺序,依次由同学们来讨论,让学生评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并说明原因。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如何评阅进行指导。

教师点评:在学生互改后,教师再从每班抽出四分之一进行检查,看学生的评定是否合乎客观实际,评定的等级能否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谈,指出问题所在。这种点评,教师初次抽查本数可以多些,待训练成型后,可减到每班八分之一。以上三步,基本完成了作文评改的一个循环。

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他们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大大地缩减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来,两个班的作文,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反馈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搁,一个月才能批完。这么长时间才批改完作文,学生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更无修改的兴趣了。学生作文的长处得不到肯定,文中的错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而用集体评改方法,一周即将作文反馈给学生,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兴趣也高,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他们多观察生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观察生活和阅读中获取写作素材,在积累丰富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通过模仿,培养文风,通过勤练———多写日记,多写片段,培养自主写作能力;完成写作后,引导学生进行评改,在评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读写结合、以写促读、评写结合、以评促写地进行语文作文教学,学生就能较快获得写作材料和掌握作文的基本技能技巧,从而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摘要:作文教学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 研究中职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贯彻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文章阐述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观察生活为基础, 把阅读、写作、评改相结合”这一套作文教学方法, 并阐述了具体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作文教学,积累,阅读,写作,评改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北京教育出版社, 1955.

[2]布鲁纳.教育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出版社, 2000, 1.

[4]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

积累与写作 第8篇

这种善于积累的习惯, 在上学时期的写作中就令我受益匪浅, 作文常常被老师在讲评课上拿来作范文, 当时的自己也很是引以为傲。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积累, 让我在后来所从事的语文教学中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思如泉涌、出口成章。由于自己得益于积累, 因此我也把这一经验传给了我的学生们, 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掌握积累这把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去开启写作之门。积累的方法很多,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读文识词中积累

学课文时我们会遇到许多优美的词语, 我首先让学生弄懂词语的含义, 然后用词语说话, 再在日记、周记或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应用。如, 我们在学习《我的“长生果”》一文时, 里面出现了津津有味、囫囵吞枣、别出心裁、如醉如痴、呕心沥血等大量的四字词语, 我先让学生查明这些词的意思, 然后试着造句, 继而要求学生在以“我读书, 我快乐”为主题的作文中进行大胆运用。不出所料, 学生们不但应用自如, 而且准确得体。如, 一位同学在《读书的乐趣》一文中写道:……“睡觉去!睡觉去!整天不看正经书, 净看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你一个小毛孩子, 这么高深的内容你弄明白了吗?还不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在妈妈奚落声中, 我极不情愿地把我的宝贝书《红楼梦》揣入怀中, 悻悻地从书房走进卧室, 懒懒地关掉床头灯, 一头扎进被窝。侧耳细听, 没有妈妈跟进的声音, 我便赶忙故技重施:迫不及待地用被子蒙住头, 打开早就藏在被子里的手电筒, 接茬儿看我的名著。“……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哇!原来那贾宝玉虽外表帅气, 却不喜欢读书啊!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之时, 想不到妈妈忽地冲到了我的床边, 一把扯开我的被子, 劈手夺走了我手中的书, 不分青红皂白对我又是一顿夹枪带棒的呵斥。在妈妈百般数落下, 我无可奈何地闭上眼睛, 不由得黯然神伤, 左思右想也没什么别出心裁的高招, 能让妈妈理解我、支持我……半梦半醒中, 我似乎梦到我写的作文一篇篇被张贴到学校的学习栏中, 全校同学无比羡慕地欣赏着我的佳作, 整天为我们呕心沥血的老师更是赞不绝口, 就连往常对我总是横眉怒眼的妈妈, 也变得笑容可掬, 和蔼可亲了许多……悠然醒来, 我不禁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多读书、广积累, 写出优秀的文章, 让妈妈对我刮目相看。文中小作者不但运用了规定的词, 还把平时自己积累的许多词语都运用了进去,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二做摘抄, 促积累

摘抄是积累的又一方法。只要是学生觉得优美的地方都可抄录下来。如, 学习《明湖居听书》一文时, 里面对琴师、黑妞、白妞的外貌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如描写琴师:“穿了一件蓝布长衫, 长长的脸儿, 一脸疙瘩, 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 甚为丑陋。”再如, 描写白妞:“那双眼睛, 如秋水, 如寒星, 如宝珠, 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写出了眼睛的清澈透亮、黑白分明。学生们把这些好的句子都做了摘抄。在作文《我的同桌》中, 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描写:我的同桌虽然长着一双小眼睛, 但却如秋水、如宝珠般, 甚是迷人, 美中不足的是他那满脸的疙瘩, 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 让人乍看之下心里觉得有些不舒服……在这里, 该学生利用平时的积累, 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同桌的外在特征, 恰到好处。

三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上学时老师常让我们背一些词句优美的文章, 那时还不理解老师的用意, 而当我把那些熟记于心的文字广泛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并获取了广泛赞誉时, 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让学生像我一样, 背诵如流, 并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套用、化用。在一篇以《珍惜时间》为题的作文中, 一位同学将背诵积累的收效充分展示到了他的文中:古人云:“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时间如“白驹过隙”, 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 年轻的我们应知晓“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 要牢记“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恨读书迟”的古训……文中这些古诗名句的引用, 无疑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四收看电视促积累

电视是传播的媒介, 是了解人物事件的渠道之一, 是积累的源泉。在学习课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时, 当学生理解了文中的“傻子”是正义的化身, 热情正直、敢作敢为,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是当今社会所需之人, 我紧跟提问: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课文中的那种“傻子”?有同学回答: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多年义务献血被人送外号“郭傻子”的铁矿工人郭明义、省吃俭用捐资助教的沧州老人白芳礼等, 这些人都是。这些都是从电视上获得的信息。也许有许多家长都不愿孩子看电视怕耽误学习, 其实正确引导他们收看节目对孩子大有裨益, 尤其是对我们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总之, 作文积累的方法还有很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 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 这就需要自己长期的积累。丰厚的积累会让我们在写作中厚积薄发、信手拈来, 最终让我们达到“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因此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是写好作文的法宝。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第9篇

一、观察生活,提炼观点

平时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密切关注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因为写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一个对生活敏感的学生,其感情世界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其笔下的文章一定是贴近生活、感人、有说服力的。有个学生就自己的身边事,写下了这样一篇《不该丢失的传统》的考场文章:

最近我的小妹又迷上了京剧, 整天缠着楼内的张爷爷教她唱戏。每天放学回家,总能听见她如黄莺清脆的声音在楼道内回响,有时是简单的二拍,有时是复杂的说文。看着她倒腾着那些曲子,我不禁有些疑惑:小学生年龄的妹妹,怎么不去喜欢周杰伦蔡依林,反倒来喜欢上这种少人问津的京剧? 当我想问她的时候,她又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一天放学回家,破天荒地没有听见小黄莺嘹亮的清唱,于是放书包我便直奔张爷爷家。敲开张爷爷家的门,便看到了这样一番滑稽的景象:妹妹穿着大大的戏服,跟着张爷爷在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练习,连我来了也不知道。只见妹妹由笨拙到熟练,一个漂亮的转身带动身上的戏服的彩色流苏,宛如在台上的名角一样耀眼。一曲终了, 妹妹发现坐在沙发上的我,一个劲地问我好不好看,我秉持着“小孩子不能夸”的想法,板起脸来说“继续努力”。妹妹却丝毫不介意,只是扯着张爷爷,直嚷着要一套合身的新戏服。张爷爷无奈又好笑地看着我向我求救,我不忍拂了妹妹的兴致,装做没看见。张爷爷发现没有人可以帮他,只得先应承下来。

回家路上,我问起了妹妹学京剧的原因,她小心翼翼地将一份报纸递给我。我粗略地看了看,上面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即将遗失,谁来继承它? 其中名列首位的便是这京剧。原来妹妹不仅是因为喜欢啊! 妹妹对我说,现在的人们只喜欢高科技,现代化,谁还会关注这些? 其实这些才是最精彩的、最动人心的宝物!

回到家,我反复看了报道,才发现我对自己中国的古文化多么不了解,甚至是全然不知! 妹妹说得对! 中国文化得由中国人发扬,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曾经美好的东西。我想我也许也要去学点什么了, 可不能丢失了我们祖祖辈辈留的东西。

这位学生的观察很细致,由生活中妹妹的一个兴趣爱好,敏感地捕捉提炼到一个很好的主题———不该丢失的京剧等中国文化传统,以小见大,主题突出。

二、认真听课,学会迁移

教科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每一个事例都是很好的素材。告诉学生:只要用心听课,调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可以受益良多。有个学生在学完《给巴特勒的信》后,情感激荡,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如果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的美丽,九分给了圆明园;如果上帝给了世界九分的哀愁,九分给了圆明园! ———题记

曾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做圆明园。

圆明园的一生是由两个150年构成的。第一个150年,圆明园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它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东方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圆明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美,是我们心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第二个150年,圆明园成了我们华夏儿女心中的一道痕,每当提起它,内心总隐隐作痛。1860年的10月,英法两个强盗气势汹汹地闯进了圆明园,他们不仅对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进行洗劫掠夺, 甚至对圆明园做出了更野蛮的行径:他们用无情的烈火摧残烧毁这一座世界奇迹的圆明园! 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让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瞬间消失,成了一片残垣断壁;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无情地刺痛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眼睛,烈火肆虐,灼烧了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 火停后,圆明园只剩下一片废墟! 而我们的心中,也留下了一道疤!

150年前 ,在圆明园燃起的熊熊烈火 ,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 不单是血的教训, 它更是一个朝代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见证,它记录了中华人民所有的荣耀和屈辱;150年后,心中的那道疤已形成了一道痕,虽历经150年的沧桑岁月,那道痕仍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人民的心中,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国耻!

如今,一片残垣断壁的圆明园能否够恢复昔日的风貌? 我不得而知。然而,这道痕,任凭谁也无法,也不能忽视,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样去走!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其强烈的情感在激荡,可以感受到其真正在读文章,用心与作者共鸣,并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关注时事,感悟生活

明代顾宪成希望学生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平时学生在读书之余,也能关注新闻时事、国家大事,并且适度地在文章中渗透,或做写作的导入、缘起;或做文章所要突出的重点、反映的现象;或只是单纯地做个联系的材料,都是不错的。这样能使文章有现实的针对性,让作文更有生命力。同样是考场作文,有位学生就在联系时事中,让主题更有针对性,题目是《不该丢失的责任心》:

有这么一 位学者说 :“当你被投 入这个世 界的时候 ,责任———也便与你一起被投入这个世界。”

责任,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小到个人,一位母亲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大到国家,领袖要对数以万计的国民负责……

提到“彭宇案”,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 事情追溯到几年前的一天:

一位青年人将摔倒在地的老人扶了起来, 并送到医院治疗。可令谁都没想到,老人竟反咬他一口,将这位青年人告上了法庭,索取赔偿……而这位青年人就是彭宇!

事情的经过再清楚不过了:彭宇是出于一份责任心,将老人扶了起来,没想到没有得到一句感谢,却换来了“被告”。这不禁让人担忧:倘若再有人摔倒,谁还敢去搀扶? 因为他们都不想成为第二个“彭宇”!

但是,难道能因为这样就无动于衷吗? 难道能因为这样就丧失了人最美好的责任心吗?不,人在做,天在看! 事情的真相往往会有公之于众的一天! 请不要丢了它———责任心!

就拿最近的日本地震来说,地震接连引发了核危机。日本政府向外界隐瞒真相,将大量核污染的水排向大海,构成了邻国的危机……他们可以为了对自己的国民负责不惜一切代价,那么对地球村呢? 难道能为了本国就将别国的安危弃之不顾?难道能为了保全自己,就丧失对他国的责任心吗? 不,无论到任何一个时刻,责任心都不该丢失!

因为有了责任心,陈嘉庚———使无数孩子圆了上学梦;因为有了责任心,董存瑞———誓死炸毁敌人的碉堡;因为有了责任心,毛泽东———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为百姓谋福利……

责任心,不该丢失! 不该丢失啊!

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第10篇

一、观察生活

生活, 永远是写作的源泉。关键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热爱生活。材料在日常生活中, 是自然的、静止的, 我们要把它写进作文中去, 必须经过作者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取舍和加工。面对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 我们要掌握观察的方法。比如观察人, 我们可以按年龄、性别、出身和个性等来分, 写出不同个性的人来;比如观景, 可按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山川江河等来分, 写出不同季节、不同时辰、不同地点的景色来。我们一定要遵循生活规律, 抓住其本质特征, 由表及里, 分类比较。把那些闪光的、符合人物个性特色的素材写进文章里。比如下雨, 在观察粗心的人眼里, 雨不过大雨、中雨、小雨, 描写起来, 无非是“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或“雷声隆隆, 大雨哗哗”, 并无什么特色。可下面这位作者写的雨却与众不同:

夜幕降临。汽车驶过湿淋淋的路面, 发出“吱、吱、吱”的声响, 车轮后飞出细小的水滴。车前灯总是弥漫着一团雾气, 车尾灯在地面倒映出一团团朦胧的红光, 跟着汽车向前驶去。还有高楼顶端的霓虹灯和千万只窗口射出的白光, 倒映在晶亮的地面上, 彩光与倒映遥遥相对, 绚丽极了。

可以看出, 作者对雨的观察不但细致入微, 而且抓住了生活中最有特征的情景, 描绘的有声有色。所以, 我们要时时处处留意生活细节, 注意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二、写生活札记

俗话说:“灵脑子不如烂笔头”。我们观察生活, 收集的材料多, 光用脑子是记不住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用笔记本随时记下来。如某某人讲的故事, 看到的风景片段, 以及飞鸟走兽, 人物外貌、特征、鲜为人知的事件、大想法、小主意, 人物的争吵、对话神态和有意义的生活琐事。不管是有计划的系统观察, 还是在生活中偶尔发现, 大至一件事的概况, 小至一个人的特殊长相或习惯动作, 都可以采用写生活札记的形式, 随时随地的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记下来。

三、课内外阅读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而书籍则是人类文明的知识仓库。观察体验, 写生活札记是积累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 而阅读学习乃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作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阅读学习, 可以培养兴趣, 陶冶性情, 熏染思想, 教诲生活, 积累知识, 获取材料, 学习技巧, 吸收语言等。现代文豪郭沫若指出:“作为一个近代的小说家或剧作家, 那差不多须得要你具备着一个百科全书的头脑, 虽不必是整套的百科全书, 而是要你在百科之中的某一科中的某一部门, 具备着专家的见识”。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每天早上九点到晚上七点, 通常在不列颠博物馆里阅读研究材料。巴尔扎克说他自己晚上彻夜写作, 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邻近的图书馆内看参考书。由此可见, 阅读学习, 积累知识, 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的基本功不好, 想写出高水平的习作谈何容易?指导学生多读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并做好读书笔记, 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 整理在笔记本上, 等到作文时充实到文章中去, 使文章增添秀色。我们更要从语文课本中积累。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的名人故事、神话传说、民情风俗, 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人琐事都有涉足, 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 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

强化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第11篇

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积累呢?

一、书本知识积累:广泛阅读,储备丰富的语言营养

首先,语文教材选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且文质兼美,与时代同行的美文也被大量请进,这些优秀的作品都为学生亲近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蓝本。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精读品析,创设情境,使静静躺着的文字活跃起来,学习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借鉴作家精妙的写作技巧。

其次,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除课标推荐的课外必读书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的时文,只要是健康的书籍,都可以阅读。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还可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摘抄、点评、写感悟,把读、思、用融为一体。

要强化积累,还得引导学生在“背”字上下点工夫。很多学生很喜欢看书,但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不愿下工夫去记、去背,这样,读的再多跟没读也差不了多少。于漪老师曾经说过:“重视积累,该背诵的要一丝不苟地背诵,腹中就不会空空,语言就不会干瘪无味。”学生背诵的多了,就有了文化和语言的底气,写作时便常常会有“神来之笔”。

二、生活积累:亲近生活,培养发现生活美的视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便是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其实并不缺乏生活,他们缺乏的是生活积累。新课程标准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于生活的人:留心校园,体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留心家人,感悟家庭生活中的亲情;留心社会,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留心自己,感受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充分运用视、听、触、嗅、味等感官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对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养成从文学的视角去审视电影、电视作品,学习语言、揣摩艺术手法、深入思考社会生活;在父母的引导或陪同下走进网络世界,以更快、更有选择地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

三、思想积累:勤于练笔,抒写独特的人生感悟

读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要把积累的素材整合、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养料,还得勤于练笔。练笔的方式有很多,但我最看重写日记。

日记是积累生活素材、进行片段练笔、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日记是学生生活的仓库,是学生笔耕的田野,是学生绽放思想火花的天空。”然而,学生写日记时又觉得无话可写,写不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检查督促又不写真话。对此,我首先让学生提高认识,明确写日记的好处,如可以备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培养毅力和韧性,可以保留一份生活的美好回忆等。然后,向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日记范文,让他们在写日记时有章可循。最后,定期和不定期当着学生自己的面检查日记,只查写没写,不看具体内容,尊重隐私,以让学生尽情抒写真实情感。为了激发写日记的热情,于每月举行一次自荐优秀日记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指导学生写好循环日记。把全班学生随机分成若干组(约十人一组),每组一个日记本,轮流写日记,组与组之间定期交换日记本写日记,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看到班上其他同学写的日记,自己的日记也能让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看到,这样有利于互相学习,领略不同的观察生活的视角和语言风格。有时互相调侃,有时续写别人的日记,兴致高涨,情趣盎然。教师也时不时拿来看一看,把握一下总体格调,写一写,做个示范,提高情趣。

四、技法积累:在理论学习与作文训练中积累写作技法

人教版语文教材2013年版与2009年版相比,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每个单元增设了一次“写作”训练,这也就是提示和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作文教学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写写作文,也不仅仅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一些写作知识,作文教学应与阅读教学一样有它的课堂,教师要认真上好作文指导课。

作文课堂教学要有宏观规划,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班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教材的写作训练安排,对初中三年的作文训练做好规划,科学安排进程。如七年级重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八年级让学生有话会说,九年级让学生抒写性灵,做到文质兼美。然后把这些大目标细化成一个个明确、具体、单一的小教学目标,一节作文课达成一个目标,学生的习作达到了专题训练目标就是成功之作。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理论学习和作文训练中积累写作技法。

总之,增强学生积累意识,教会学生积累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日积月累,内化吸收,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农村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第12篇

如何让农村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累积写作素材呢?这里, 我谈几点体会:

首先, 给学生一份热情。高尔基说过:“谁要是不会爱, 谁就不能理解生活。”可见, 只有热爱生活, 才能表现生活。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对生活怀着深切的热爱, 对世界充满浓浓的热情。让学生爱周围的一草一木、爱身边的每个人、每一件物、爱生活、爱世界。学生只有拥有这样的情感之源, 才会愿意细致观察生活、认真感悟生活、努力表达生活。比如, 在课堂上, 我经常会给学生读一些积极乐观主题的故事, 谈听故事的感受;或让学生谈爱好、说喜欢的动植物等, 同学说得眉飞色舞时其他同学也必然会受到他们生活激情的感染, 激起对生活的热情。

其次, 给学生一种能力。在拥有热情的基础上, 教师更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整理归纳, 这种环环相扣的能力:

第一, 观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1.观察的对象、范围包括身边一切的人、事、物、景等万事万物, 社会的一切。2.观察的方法。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觉器官, 仔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用手等肢体触碰、用大脑记, 发挥每一个器官的作用去为观察服务。3.观察的注意点:观察要细致、全面、有持续性。走马观花的观察起不了任何的效果。观察必须一丝不苟, 周期可以三天、一周、甚至一个月、几个月, 力求对观察对象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比如对事的观察可以由因到果,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各环节, 不忽略任何细节;对景物的观察可由整体到局部, 细致到颜色、形状、数量、状态等等。

第二, 观察固然重要, 记录同样不可忽视。观察也许只是一时所得, 若想一直保留就须借助记录。记忆的遗忘性和排他性决定了及时记录并保存观察后的点滴十分必要, 记录过程即记忆过程, 它有助大脑对观察所得加深印象, 对将来的写作大有裨益。例如, 我让学生在班上选定一个你愿意观察的同学, 在一周的时间内, 每天课前、课上、课后仔细观察他 (她) 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各方面, 并做好详尽记录, 且每天记录均不可重复, 在这周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把记录整理并加工成一篇作文, 批阅之后我发现, 学生描写水平较之前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 思考即对生活的再加工, 生活因思考而多姿多彩。思考观察内容就是对第一手材料进行感悟、提炼、升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假恶丑都需要动脑思考才可以领悟参透。材料的主题、中心需要通过思考去提炼和升华, 思考可以从众多事件中发现要发现的, 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会因为自己的理解变成珍贵的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材料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品悟, 比如对人的观察通过分析确定他 (她) 的主要性格;对事的观察通过思考选择恰当的主题;对景的观察通过感悟赋予它精神品格或象征意义等。

第四, 整理归纳也是一项必要环节。一旦记录增多, 材料的大量、零碎、杂乱无章便会严重影响使用, 每次都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筛选。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材料分门别类, 用相应标签标好序号整齐排列以便查询和使用。开学之初, 我会发给学生整理本, 专用于记录和整理积累的材料, 学生逐步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 每周系统整理。

最后, 给学生一些机会。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更多融入生活的机会, 在课堂内外尽量多开展活动、布置社会实践任务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课内开展制作贺卡、小发明、手抄报、校内写生等活动;课外组织做家务活, 如做饭、洗衣、扫除等活动;社会实践可以组织公益活动, 如发放环保传单、宣传保护动物、为贫困生筹款、慰问社区孤寡老人等。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 如:朗诵、调查报告、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这些平台的建立让学生生活不再只有书本, 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入人群, 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

上一篇:舞台民间舞下一篇:科学工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