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和X线特点

2024-09-03

临床和X线特点(精选10篇)

临床和X线特点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肠梗阻患者265例, 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56例, 女109例;年龄27~74岁, 平均 (52.7±14.4) 岁。所有患者均出现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以及伴发腹部肿块等临床症状, 术前采用X线腹部检查、腹部超声、CT扫描进行检查。26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并行病理诊断。此外,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参与本研究。

诊断方法: (1) X线腹部检查:X线腹部检查采用西门子R200型数字胃肠机进行。患者先行胃肠减压, 后分别取站立、仰卧、侧卧位行X线腹部检查。同时, 选取2名具有多年阅片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诊断。 (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由胃肠外科以及超声科医师合作进行, 采用Philips HD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7.5 MHz, 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取仰卧位以充分暴露腹部, 自右上腹部始按顺时针方向扫描整个腹部, 直至发现梗阻部位, 并进一步观察肠管扩张情况、肠内积液、肠道蠕动情况以及血流量变化等。 (3) 螺旋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超高速64层螺旋CT机, 沿膈顶至耻骨进行全腹扫描, 扫描参数厚度5.0 mm, 间距5 mm, 螺距1.325:1;部分患者可行增强扫描, 以碘海醇为造影剂, 以4.5 m L/s速率高压静脉注射约100 m L, 延迟30 s、60 s、180 s扫描, 后以层厚0.65 mm、层距0.5mm重建图像。将扫描图像上传至CT工作站, 由放射科医师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 以便观察梗阻部位及腹部血管状况。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对比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术后病理诊断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并于术后进行病理诊断。梗阻部位:小肠梗阻213例, 结肠梗阻52例;肠绞窄发生情况:有97例, 无168例;肠梗阻病因:肠粘连107例, 肠道肿瘤57例, 粪石24例, 腹外疝19例, 腹内疝18例, 肠套叠14例, 肠扭转7例, 结核性腹膜炎7例, 胆石性肠梗阻5例, 肠系膜血管栓塞4例, 蛔虫3例。

X线、超声、CT检查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比较:X线、超声、CT检查单种方法在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发生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 超声、CT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分别可达93.2%、97.4%, 较腹部X线检查 (70.6%) 显著升高, 此外, 对于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发生的诊断符合率也显著提高 (P<0.01) 。超声及CT检查对比发现, CT检查对于肠梗阻的各项诊断符合率均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肠梗阻作为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其发病急, 进展快, 若不能及时治疗, 其致死率可达20%~30%[4]。因此, 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对于确定治疗方案, 降低患者痛苦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多以腹部X线检查作为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方案, 主要是由于其价格低廉、操作方便。但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 由于腹部器官组织较多, X线检查易致影像重叠, 同时其分辨率不高, 使得腹部X线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较差, 因难以满足临床需要[5]。谭少庆等研究显示[6], 采用腹部X线平片行肠梗阻诊断, 其对于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绞窄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仅为72.4%、53.5%、34.1%、27.9%。本研究结果发现, 腹部X线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肠绞窄诊断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6%、54.7%、35.8%、34.0%, 表明腹部X线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具有局限性, 与其他文献报道相一致[7]。

结果显示, 超声检查较腹部X线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升高, 其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可达93.2%。超声对于实质性器官的显示能力较强, 尤其对于积液型肠梗阻而言, 肠道结构及其内容物、肠蠕动情况均可清晰显示, 从而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8]。但其对于积气型肠梗阻的诊断效果较差, 同时超声也往往受到腹腔条件以及医师阅片能力的影响, 使得其在梗阻部位、梗阻病因、肠绞窄的诊断上仍有所限制[9]。而CT检查摆脱了肠管积气以及操作程度的限制, 极大促进了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超声、CT检查较腹部X线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显著升高, 二者对于肠梗阻诊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肠绞窄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2%、74.0%、66.4%、74.2%和97.4%、81.9%、84.2%、91.8%, 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超声更优。张宗斌等研究也发现[10], 对于肠梗阻的诊断, 超声及螺旋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腹部X线检查高, 而对于梗阻病因的诊断, 螺旋CT优于超声。

但另一方面, 肠梗阻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动态变化的, 实时监测对于准确把握手术时机意义重大。然而, CT扫描较为昂贵, 且具有辐射性, 难以长时间持续使用。因此, 超声检查可作为肠梗阻临床诊断的最佳工具, 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可有效诊断肠梗阻的发生、部位、原因及是否出现肠绞窄等。

综上所述, 对于肠梗阻的诊断, 超声、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腹部X线检查显著提高, 以CT检查结果最优。但由于肠梗阻需实时动态监测, 而CT扫描较为昂贵且具辐射性, 超声诊断更适合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应用。此外, 对于超声诊断疑似肠梗阻的患者, 可进一步行CT检查, 以更好地确定肠梗阻部位和病因, 以便制订明确的治疗方案。

注:与X线检查比较, *P<0.05;与超声检查相比, #P<0.05。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部X线、超声、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以确立肠梗阻早期诊断的确切方案。方法: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肠梗阻患者265例, 比较X线腹部检查、腹部超声、螺旋CT对于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是否发生肠绞窄的诊断符合率。结果:X线、超声、CT检查对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超声、CT检查对于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分别可达93.2%、97.4%, 较腹部X线检查 (70.6%) 显著升高, 对于梗阻部位、梗阻原因以及肠绞窄的诊断符合率也显著提高 (P<0.01) ;超声及CT检查对比发现, CT检查对于肠梗阻的各项诊断符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5) 。结论:超声、CT检查对于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较腹部X线检查显著提高, 以CT检查结果最优。鉴于肠梗阻需实时动态监测, 超声诊断更适合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肠梗阻,早期诊断,螺旋CT,腹部超声,腹部X线

参考文献

[1]汤林峰, 顾春花.螺旋CT与X线腹部平片联合诊断肠梗阻的价值评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 :307-308.

[2]丁桂香.超声、CT和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4) :11-12.

[3]张世胜, 杨超, 郑燕, 等.CT、DR、超声检查在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3, 34 (2) :301-303.

[4]丁杰, 张忠民, 王润华, 等.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2) :119-120.

[5]蔡曙耘, 周雁玲, 梁碧玲, 等.多层螺旋CT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征象及其临床价值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5 (4) :309-310.

[6]谭少庆, 张捷.64层螺旋CT、超声及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对比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7) :1052-1054.

[7]潘春球, 武钢, 周望梅, 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 (8) :1221-1224.

[8]苏芬莲, 蒋卓晋, 陈小勋, 等.超声在诊治肠梗阻中的临床价值[J].微创医学, 2013, 8 (2) :173-175.

[9]吉双梅.超声诊断肠梗阻漏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1) :132.

临床和X线特点 第2篇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明确肺癌诊断之前的胸片已经有异常的改变,经过临床动态观察,这些异常改变就是早期肺癌的表现,我们汇总30例X线肺癌的早期影像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早期肺癌的诊断。

一,中央型肺癌:肺癌X线征象出现早迟与否,和其在支气管粘膜病理改变程度,形态和类型有关,一般认为“三阻一块”是中央型肺癌的早期的x线征像,就本组所示,在此之前的x线改变有如下改变:

1:肺门及其旁区病灶,它有两种表现,其一,病灶与肺门大血管重叠造成血管的境界不清晰,形态异常,共三例,临床较易忽視,尤其是病灶小于1cm未超出血管境界者,应该注意与正常的浓密圆点的血管横断面相鉴别;前者周边呈现结节影,稍微改变体位摄影,病灶形态更为清楚,逐渐扩大的动态变化,即为其重要的佐证,其二,肺门旁病灶多呈斑片状,结节状门上移。

2:肺门上移三例,上下肺叶充气不良所致肺体缩小,是肺门位置发生改变的常见原因,三例表现为原来的左肺门角相对应的第三前肋端变为肺动脉降支相对,与一年前正常的胸片相比,左肺门提高了一个肋间隙,半年后,其中一例出现左肺门阻塞性肺炎,另两例出现左上肺叶阻塞性肺炎。

3:肺野缓慢萎缩二例,其中一例右上病灶靠近胸骨柄位置,半年后形成右上叶肺不张,另一例右锁骨下结核,10个月后,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从本组系统胸片所见,结合肺癌的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我们认为,如x线胸片发现(1)肺门及其旁区》0.5cm结节状或者斑片状阴影者,并有逐渐增大趋势的动态变化者,(2)无明显诱因的肺门移位,尤其伴有水平裂的移位及排除呼吸系统其它疾病的同侧膈肌升高者。(3)肺门血管境界不清或有异常形态,(4)肺叶萎缩与同叶内病灶范围性质不相称,并呈进行性改变者,应该列为中央型肺癌拟诊指征。需要进行定性检查以及CT,MRI检查。

二:周围型肺癌,本组工19例,其早期x线表现如下:

1:肺野内0.5cm大小的豆片状结节灶三例,位于下肺野的豆状病灶,应为密度较淡,容易被肋骨,血管纹理掩盖而忽视。上肺野的豆状病变易被误诊为肺结核而延误病情。

2;蜂窝状病灶7例,此种病灶颇有特征性,其周围有长短交错,粗细不一的线状影,呈放射状排列边缘不清晰。病变区内有大小不一的小泡征,动态胸片中可以见到小泡征由大变小,由多变少,进而形成致密的圆形病灶。

3:圆形病灶2例,一例在后前位胸片上表现为右肺动脉降支模糊不清晰,提示与病灶重叠,侧位片显示右肺中叶有2x2cm的圆形灶,周边不正,有分叶征象,其胸膜有征另一例为右上肺2x2cm大小的圆形病灶,具有分叶和粘膜指征,侧位片提示胸椎已经有转移病灶。

4:节段性肺炎3例,此种表现是周围型肺癌常见的早期x线表现,一例右上肺叶前段炎症,两个月后消散,两年后同位置出现块状影,伴有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一例是表现为左上肺叶前段肺炎,原位置反复发作,范围并逐渐扩大,十个月后左上肺叶出现阻塞性肺炎;另一例表现为左下叶尖段肺炎,被误诊为肺结核,三个月后,经过CT检查,诊断为肺占位。

临床和X线特点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以来, 于我科治疗并经病理活检证实的32例骨样骨瘤患者影像学资料。其中有男性患者24例, 有女性患者8例, 患者年龄最大为63岁, 最小为11岁, 在30岁以下的患者有30例。全部患者的平均病程是 (11.5±2.5) 个月。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部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疼痛, 部分患者出现夜间加重。其中15例患者反映在入院之前曾自行服用止痛药, 症状可出现缓解或消失;7例患者表示在入院前自行服用止痛药未见缓解, 且疼痛呈持续性;其余10例患者表示未曾自行服用止痛药。此外2例患者疼痛严重且呈放射样至周围组织或关节, 并伴随有坐骨神经痛;7例患者在查体时可见疼痛部位出现软组织肿胀。

1.3 临床分型

根据不同的瘤巢位置及影像学分析, 分型主要为三类: (1) 骨皮质型, 从X线片可见瘤巢位置在骨皮质内部, 影像学表现为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阴影且可见瘤巢内存在钙化点, 周围可见部分致密反应骨; (2) 骨松质型, 此类患者的瘤巢位置在骨松质内部, 影像学显示在瘤巢附近存在轻、中度的硬化, 钙化反应不多或不存在; (3) 骨膜下型, 瘤巢位置处于骨膜下, 影像学可见瘤巢附近有轻、中度硬化, 部分患者的骨皮质能够发现轻度压痕。

1.4 检查方法

对32例患者予以X线检查, 应用某型号的CR检查仪依次拍摄患者正侧位的X线片。对26例患者予以CT检查, 应用某型号的螺旋CT, 其层厚为5mm, 其层距为5mm, 对瘤巢部位进行层厚2mm的薄层扫描, 层距同样设置为2mm, 矩阵设置为512×512;骨窗位设置为500HU, 软组织窗位设置为60HU。对10例患者予以磁共振检查, 设置层厚为7.5mm, 层间距为6mm, 对患者应用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横断面、冠状及矢状面的扫描。

1.5 观察项目

对影像检查结果的分析中,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瘤巢位置、大小、是否存在钙化现象, 同时应当仔细观察瘤巢附近的骨质硬化情况和周围软组织是否出现水肿, 最后进行关节腔积液的观察。

2 结果

在本组中, 全部患者影像检查均提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瘤巢, 其直径在0.4cm~1.6cm之间, 并且边缘清晰, 其瘤巢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经X线检查后提示, 有24例瘤巢 (占75.0%) ;26例患者经CT检查后提示, 均为瘤巢 (占100.0%) , 10例应用磁共振检查后, 有8例显示瘤巢 (占80.0%) , 详见表1。

(n)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骨样骨瘤的发病机理尚未有明确定论, 但是Jaffe提出此类疾病属于良性肿瘤却得到广泛认可。这可能是因为其生长缓慢, 由骨组织取代了正常组织, 而且患部的大小一般是固定的, 并不出现恶性生长或转移, 在骨样骨瘤生长的同时会对周围骨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硬化。除了这种说法以外, 也有学者认为此类疾病属于炎性反应, 跟病毒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类疾病多见于青壮年, 女性发病率仅占男性的30%左右。常见发病部位在股骨、胫骨以及肱骨等, 其他关节部位也可发病, 但是脊椎较为少见。此类疾病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特征, 主要以间歇发作的持续性疼痛为主, 而一些文献指出此类疼痛能够被水杨酸类止痛药所控制, 在病症进入后期则止痛药无效, 这跟本组患者的特征相符[5,6]。

在影像学检查中, 瘤巢的位置是进行分型的主要参照标准, 而且瘤巢的位置也跟其病灶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而言, 瘤巢多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2cm, 骨皮质型则周围组织中可明显发现钙化。根据瘤巢的边界和巢内的钙化反应以及周围透亮影, 能够对疾病做出明确诊断。但是由于X线检查容易受到组织重叠阴影的遮盖, 对于病症的判断容易出现误判或漏诊, 而CT由于可以通过后期图像处理来进行还原, 有着相对较高的诊断价值。这是由于CT的分辨率高, 所以能够较好的显示出患者复杂解剖部位以及小直径瘤巢。在本文中, 26例患者经CT检查后提示, 均为瘤巢 (达到100.0%) 。而磁共振的敏感度较CT更高, 在软组织水肿、关节腔积液检查方面要更优于CT及X线, 但是其对骨化和钙化特异性较低。

综上所述, 应用CT检查对患者瘤巢具有最高的显示率, 为诊断患者骨样骨瘤最为准确的方法, 应用X线检查在目前使用最广, 为检查患者骨样骨瘤最为重要的方法, 应用MRI检查对患者周围组织与水肿的分辨率较高, 而对钙化以及骨化却不够敏感, 并且还需要结合X线以及CT检查进行判断。

摘要:目的 对骨样骨瘤患者的X线与CT以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 分析不同的检查方法对骨样骨瘤患者进行诊断所具有的优势。方法 对我院自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以来, 于我科治疗并经病理活检证实的32例骨样骨瘤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中, 全部患者影像检查均提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瘤巢, 其直径在0.4cm~1.6cm之间, 并且边缘清晰, 其瘤巢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经X线检查后提示, 有24例瘤巢 (占75.0%) ;26例患者经CT检查后提示, 均为瘤巢 (占100.0%) , 10例应用磁共振检查后, 有8例显示瘤巢 (占80.0%) 。结论 应用CT检查对患者瘤巢具有最高的显示率, 为诊断患者骨样骨瘤最为准确的方法, 应用X线检查在目前使用最广, 为检查患者骨样骨瘤最为重要的方法, 应用MRI检查对患者周围组织与水肿的分辨率较高, 而对钙化以及骨化却不够敏感, 并且还需要结合X线以及CT检查进行判断。

关键词:磁共振,CT,X线,骨样骨瘤

参考文献

[1]赵光宗, 刘瑶, 徐爱萍, 等.术中X线精确定位切除骨样骨瘤27例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10, 18 (11) :787-788.

[2]陈亚玲, 王军辉, 郭会利, 等.CT诊断骨样骨瘤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 8 (5) :52-54

[3]徐良洲, 薛汉忠, 连祖胜, 等.X线平片和CT诊断骨样骨瘤的能力:64层CT后处理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11) :1243-1246.

[4]丁军强.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 2010, 31 (30) :5364.

[5]孙东立.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 2010, 31 (24) :4024-4025.

临床和X线特点 第4篇

【关键词】 X线;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50-01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胃恶性肿瘤的95%。可见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早期胃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治疗效果有赖于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但因早期胃癌症状较模糊,缺乏典型表现;X线征象又多种多样或改变轻微,易于误诊或漏诊,本文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9例早期胃癌,着重介绍我们用双对比造影诊断早期胃癌的一些经验体会,并分析检查误诊原因。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胃癌患者89例,男60例,女29例,男、女之比为2.38∶1;年龄最小17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53.2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25年,约半数以上具有1~25年胃病病史。

1.1内窥镜检查 89例共做236次检查。19例第1次内窥镜误诊,未行活检,镜检诊断为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浅表性溃疡及息肉,17例镜检为溃疡,活检为慢性胃炎,其中9例第3次检查始终未找到癌细胞,20例第1次活檢可疑,第2次确诊为癌。

1.21 手术所见 胃外形正常41例,局部有僵硬感或硬结者18例,局部浆膜有充血水肿者18例,9例溃疡恶变与网膜十二指肠或胰腺有粘连。

2 病理分析

2.1 病变部位 病变位于贲门者16例,胃体部3例,胃角20例,胃窦56例。

2.2 肿块大小 0.3~2.5cm78例,~4cm7例,~6cm4例。

2.3 大体分型 Ⅰ型(包括Ⅱa)20例,Ⅱ型10例,Ⅲ型(包括Ⅱc)50例,类似进展期癌9例。

2.4 组织学分类 高分化型腺癌54例,中分化型腺癌7例,低分化型腺癌16例,未分化型5例,粘液腺癌3例,管状腺癌4例。

2.5 淋巴结转移 无淋巴转移者86例,有淋巴转移者3例。

3 X线检查与分析

3.1 检查方法 从早期胃癌双对比所见及误诊病例分析,说明重视钡剂质量,改进检查方法和加强对早期胃癌的认识与读片能力是提高早癌发现与诊断的重点。检查应以双对比为主,结合粘膜法、加压法和充盈法为最好。这样可以显示粘膜、胃小区,观察胃壁弹性、充盈缺损和龛影性情况,本文12例病灶位于胃后壁,只有6例位于前壁。故当以仰卧双对比相为主,在发现可疑病灶时,即令患者翻转身体4~6次,再同样体位观察,如此重复数张,不仅可使病灶重现,同时由于钡剂涂布程度不一样,可以获得1~2张病变显示最清楚的照片,而有利于诊断。为了提高诊断,建议将低张胃双对比造影列为常规检查方法。

3.2分析 89例中只有1例为常规造影,19例为双对比造影,余均为低张双对比检查,89例共做造影检查186次。

X线表现为病变表面为大小不一的多发性结节8例,不规则溃疡68例,不规则线形溃疡2例,多数病例周围有粘膜纠集或中断,局部粘膜呈杆状、棍棒状或矛状,息肉样隆起18例,其中有3例呈巨大的息肉样肿块,有宽蒂或细茎。表现良性溃疡的7例,表现为溃疡恶变的9例,胃窦部痉挛变形及幽门梗阻似晚期胃癌的X线表现者2例,胃壁僵直或舒展不良78例。局部异常或不规则钡池6例。胃小区破坏32例。早期癌伴发晚期癌1例,早期癌伴发胃平滑肌癌2例,有15侧伴发良性溃疡。19例伴发胃炎和糜烂,6例伴发十二指肠溃疡。残胃早期癌2例。

4 讨论

早期胃癌几种X线征象的意义 早期胃癌的X线表现已有很多文献报告,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实验因早期癌变比较浅往往X线变化较轻微。Ⅰ型病变因突出于胃腔,产生充盈缺损,病理对照片型癌块大多具有广、分叶和表面不平的特征,较易发现,本组有4例肿块超过4cm,具有茎蒂,似大息肉,表面均凸凹不平,这一点很重要,肿块表面越高低凸凹不平,恶性可能越大,但必须注意因钡浆涂不均的假象。Ⅲ型多表现为浅三角型溃疡,或不规则形溃疡,本组68例中有52例溃疡不规则,有2例呈不规则线形,其中1例为小胃癌。对照病理主要为癌瘤浸润发展不规则。这是诊断早期胃癌的一种有价值的X线征象。局部僵硬亦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征象,特点是僵硬区和正常胃分界清楚,似刀切样。对照病理,僵直长度与病变大小基本一致,癌瘤较深,侵及粘膜下层。但对粘膜癌,尤其是微胃癌常僵硬不明显,只在收缩时见到局部舒张不良,这种变化并易受胃壁伸展状态的影响;即在胃充气或服钡较多时,常可使其减轻或不显示。这些病例对照病理,病灶周围多有轻度水肿,充血现象,故实际病变比癌灶为大,不论是哪一型早期胃癌。因癌肿在粘膜或粘膜下层浸润,使受累部位呈粘膜中断及小区破坏,这些细微改变,必须要行低张双对比造影,才能较好显示。不少病例常因癌灶较小或检查方法不当,而不能使癌灶及其周围的征象显示,完全表现为良性溃疡的征象,本组4例即系如此,因此凡表现为浅小溃疡的病例,必须高度警惕早癌的可能,予以短期随访或行胃内窥镜活检,以免延误诊断。

早期胃癌的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若是导致病情的恶化,从而使晚期胃癌不但治疗的难度加大,而且疗效也较差。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则患者的生存率有望大大延长。对胃癌前期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及良性胃溃疡等,应及时治疗并定期随访,以防止其发生癌变或在其癌变后及早发现。另外,在胃癌高发区大力开展普查,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此项普查开展的难度非常大。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凡出现食欲减退、上腹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

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特点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05年6月—2013年5月, 因肺结核而入院治疗的82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28例;年龄最小61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68岁。患者中62例为首诊, 20例为复诊;病程在15 d~32年不等, 平均病程为38 d。

1.2 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为发热症状的有48例, 其中出现高热的患者32例, 出现持续低热的患者16例;表现为咳嗽症状的有24例;表现为咳痰症状的有74例, 其中咳脓痰的患者42例, 痰中带血或是咯血的患者32例;表现为身体消瘦且乏力的患者56例;表现为盗汗的患者38例;表现为合并肺部出现病变的患者26例;另有20例患者在体检时未发现明显症状。在所有研究对象中, 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 且X线检查也缺乏特异性[2]。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按要求摄取后前位胸片, 其中20例在体检时未发现明显症状的患者以CT扫描的方式辅助进行诊断, 然后再以实验室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1.4 诊断依据

(1) 当肺内出现病变且痰菌呈阳性者; (2) 当肺内出现病变但痰菌呈阴性者, 在抗结核治疗后X线显示有吸收好转现象者。若符合上述二者之一的患者, 可确诊为肺结核[3]。

2 结果

2.1 病变位置与分布情况

本组82例患者中, 单肺病变22例, 双肺病变60例;上肺病变68例, 中肺病变44例, 下肺病变38例;其中1个肺野发生病变的6例, 2个肺野发生病变的16例, 3个以上肺野发生病变的为60例。

2.2 病灶特点

2.2.1 渗出性病灶

经检查发现, 有29例患者的病灶属于渗出性病灶, 大部分呈现为片状或是斑片状阴影, 且密度不够均匀, 位置大多处于下肺野。

2.2.2 云絮状病灶

经检查发现, 有19例患者的病灶属于云絮状病灶, 病灶大小在0.5 cm~2.0 cm之间, 在患者的锁骨上下及肺尖位置可见病灶。

2.2.3 浸润型病灶

经检查发现, 有5例患者的病灶属于浸润型病灶, 该病灶的特点是形状多数呈块状[4], 部分还可见纤维条索状影, 其密度在多数情况下不够均匀, 且边缘位置显影欠清晰。

2.2.4 粟粒性病灶

经检查发现, 有8例患者的病灶属于粟粒性病灶, 该病灶的特点主要是存在点状阴影, 但点状阴影的数量与分布情况都不均匀。

2.2.5 空洞性病灶

经检查发现, 有5例患者的病灶属于空洞性病灶, 该病灶多发于中下部位置, 一般是厚壁空洞的情况居多, 空洞大小适中, 内部未见积液, 且内壁不光滑, 同时可见条块影突入到腔内, 其边缘较模糊。

2.2.6 球形病灶

经检查发现, 有6例患者的病灶属于球形病灶, 其直径均在1.5 cm~3 cm之间, 该病灶密度基本均匀, 且边缘也较为清晰, 探及存在与纤维影相连的情况。

另外, 有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粘连, 或是发现有钙化的现象, 有2例患者存在胸腔积液的情况, 以上10例患者均为单侧。

本组82例老年性肺结核患者均采用WHO抗结核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67例患者有明显吸收或是好转的现象 (81.7%) , 5例患者的病灶正逐步在缩小 (6.1%) , 10例患者病变情况无显著变化 (12.2%) [3]。

3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所引发的慢性传染病, 通常情况下青壮年为该病的多发人群, 但老年人由慢性病并发本病的情况也较为普遍。该病无论是X线表现、临床表现还是病理变化情况等都相对比较复杂, 再加上老年人本身就属于体质较差、免疫功能较低的人群, 因此, 当老年患者出现咳嗽、乏力、气急等症状时, 极易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一类的疾病。某些老年患者由于前期的全身症状不够明显, 而医生在进行X线检查时过于注重发病的年龄与发病位置, 以及自身阅片经验的欠缺, 都将导致出现漏诊或是误诊的情况[4]。也正是因为老年性肺结核临床症状表现不够突出, 当老年患者感染上肺结核之后, 若不能及时得到确诊与治疗, 极易快速转变成重症结核。

据相关研究表明, 许多经CT等辅助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肺结核的老年患者中, X线胸片均显示为正常状态。本次研究发现, 老年性肺结核的典型特征依次是片状、云絮状、点状和块状、结核球以及空洞, 上述特征虽然与其他肺病在鉴别上存在一定难度, 但其对准确诊断非常重要。渗出性病灶的特征是大部分呈现为片状或是斑片状的阴影, 且密度不够均匀, 位置大多处于下肺野。云絮状病灶的特征是病灶大小在0.5 cm~2.0 cm之间, 在患者的锁骨上下及肺尖位置可见病灶[5]。浸润型病灶的特点是形状多数呈块状, 部分还可见纤维条索状影, 其密度在多数情况下不够均匀, 且边缘位置显影欠清晰, 多发于中下肺叶位置, 一般以继发性肺结核为常见。粟粒性病灶的特点主要是存在点状阴影, 但点状阴影的数量与分布情况都不均匀, 须与肺真菌进行辨别。空洞性病灶多发于中下部位置, 一般以厚壁空洞的情况居多, 空洞大小适中, 内部未见积液, 且内壁不光滑, 同时可见条块影突入到腔内, 其边缘较模糊, 这类表现与空洞型肺癌非常相似, 因此不仔细鉴别也容易出现误诊。球形病灶的特征是直径均在1.5 cm~3 cm之间, 密度基本均匀, 且边缘也较为清晰, 探及存在与纤维影相连的情况, 这类病灶应与肺癌的球形病灶认真进行鉴别, 一般肺癌的球形病灶具有边缘不够光滑与生长速度快等特点[6]。而胸膜增厚粘连或是胸腔积液的情况, 在进行鉴别时则应在胸膜间皮瘤或是肺癌合并胸腔积液中考虑。

综上所述, 老年性肺结核无论在临床症状还是X线表现上, 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只有准确掌握好老年肺结核病的各种特征, 同时认真做好与其他相似病症的诊断与鉴别工作, 才能切实提高老年性肺结核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毛海英.老年肺结核的X线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21 (5) :41-42.

[2]崔元根.老年肺结核的X线特点分析80例[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31 (11) :154.

[3]邹际.72例老年肺结核的X线特点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11 (21) :1335-1336.

[4]信福婷, 王惠萍.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诊断特点 (附50例病例分析) [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3 (21) :116

[5]毛国军.老年性肺结核85例X线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9 (10) :460-461.

72例老年肺结核的X线特点分析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肺结核中, 男52例, 女20例, 年龄60~83岁。其中60~64岁38例, 65~69岁21例, 70~74岁7例, 75~79岁4例, ≥80岁2例。其中52例行胸部正侧位照片, 另20例仅照胸部正位片。

1.2 临床症状

主要为发热有35例, 其中高热20例, 持续低热15例, 咳嗽15例, 咳痰60例, 其中咳脓痰25例, 咳血或痰中带血35例, 消瘦乏力52例, 盗汗34例,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病变者25例, 无明显症状通过体检发现10例。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升高38例, 血沉快55例, 痰查结核菌阳性42例。

2 X线表现特点

2.1 病变部位特点

有正侧位片的52例准确定位, 其中病变局限于上叶尖后段和/或下叶背段者15例 (28.8%) , 同时合并其它肺叶、肺段受累者37例 (71.2%) , 另外上叶前段受累者27例 (54%) , 无侧位片的20例中, 病变较广泛、累及上或上中下肺野共12例 (60%) 。

2.2 病变形态特点

(1) 团块状影16例, 病变范围3cm左右, 大多呈棉絮状实变块影, 密度较均匀, 边缘较清晰, 其中可见不规则小透光区, 顺支气管走向, 附近多有散在小颗粒状病灶, 多位于下肺野。 (2) 云雾状影28例, 病灶多散在分布于锁骨上、下区, 病灶1cm左右, 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 有时伴有条索状影与肺门相通。 (3) 伴有厚壁空洞22例, 空洞中等大小, 内无积液, 内壁不平, 有时见条块影突入腔内呈“虫蚀样空洞”, 周围边缘模糊, 与近病灶相连。肺下区的结核, 易融合形成多发空洞, 大多属于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具有垂柳状或绳状征象。 (4) 结核球6例, 直径为1~3.5cm, 无分叶, 密度偏高均匀, 边缘较清晰, 其中2例内有小空洞, 周围多有卫星病灶及纤维条影相连。 (5) 合并其它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8例、胸膜增厚粘连或胸腔积液9例。 (6) 老年人粟粒型肺结核表现极不典型、粟粒点状影少, 且分布不均, 有时只在中内带区出现小粟粒状影。 (7) 伴发肺癌2例, 1例位于右上肺上叶, 另1例位于左上肺叶尖段, 均表现为斑片状阴影, 经抗结核治疗无明显好转, 纤支镜活检查见癌细胞, 手术病理证实为鳞癌。该2例伴发肺癌X线诊断均漏诊。

3 诊断依据及治疗

根据痰结核菌和X线胸片、症状、PPD试验。 所有患者都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一般选用2HREZ/4HRE方案, 多数病例病变缩小, 密度减低, 逐渐吸收。少数合并症严重, 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出现反复和转化, 以演变为结核球、纤维斑块、条索状影等病变为主。

4 讨论

4.1 本组病例表明老年人肺结核Ⅲ型最多见, 可合并肺门淋巴结增大是其特点;Ⅱ型肺结核也不少见, 且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常由于其它肺部合并症的掩盖而被漏诊或误诊。

4.2 本组病例显示老年人肺结核病的X线显著特征依次为团块状、厚壁空洞、云雾状影、结核球及老年人粟粒型肺结核的不典型改变, 这些特征与其它肺部病变亦有相似性, 极易误诊, 与相关疾病做出鉴别十分重要。肺内炎症:病灶密度较淡不均匀, 周围有不同程度扭曲小血管影, 经抗炎治疗后吸收较快。肺不张:密度增高, 肺纹理消失, 邻近肺组织或脏器代偿性移位。

4.3 本组病例2例伴发肺癌均漏诊, 主要是由于缺乏典型的X线表现, 结合本组资料及有关文献, 老年肺结核合并肺癌的X线表现如下: (1) 经正规抗结核治疗, 部分病灶吸收好转而某一局部病灶保持不变或有增大趋势者; (2) 密度均匀而且缺乏支气管征象的实变者; (3) 结节影, 当其直径大于3cm、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而且有短小毛刺者; (4) 占位效应, 肺结核纤维化常引起肺叶体积的缩小, 当某一局部体积增大致叶裂外凸等, 均应高度怀疑合并肺癌。另外, 肺结核伴发中央型肺癌与肺结核并肺门淋巴结增大有时较难鉴别。对此均应及早作CT、纤支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4.4 结核病以细胞免疫为主。由于老年人免疫机能的障碍, T细胞和B 细胞的功能均减退, 以T细胞的功能减退更为明显, 致使T细胞功能减退增殖能力下降, 当受到结核菌的刺激后, 转化成致敏淋巴细胞减少, 功能不足, 当受到结核抗原再刺激后, 既不能释放足够的各种淋巴因子, 又不能有效的直接杀伤侵入机体的结核杆菌, 以 致结核菌不易被限制在局部, 易形成扩散。同时, 也由于T细胞功能的减退, 巨噬细胞活化不足, 对侵入体内的结核杆菌的水解、消化的杀灭作用减弱, 老年肺结核病灶易形成广泛浸润。由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减弱, 结核杆菌得以在人体内大量繁殖, 释放出大量菌体蛋白, 故而老年人肺结核病灶液化, 经支气管排出, 成为肺结核在体内扩散的来源, 常形成支气管扩散。

老年人呼吸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免疫功能的减退可直接影响肺的防御功能, 加之患心血管病, 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易发生肺部感染, 本文材料表明老年人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基础上易患肺结核, 加之免疫细胞功能低下, 加剧了结核病的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肺结核病的X线特点, 提高对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探讨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72例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平片, 每例均做了2次以上的胸部X线平片和部分病例的胸部CT检查。结果:72例中Ⅱ型3例, Ⅲ型61例, Ⅳ型8例。单侧局部浸润22例, 双侧和广泛浸润50例。斑片状、片状阴影33例, 条索状阴影10例, 团块状、结节状4例, 结节粟粒状3例。单发空洞18例, 多发空洞4例, 伴发肺癌2例。结论: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平片表现多种多样, 以Ⅲ型为主。对类似肺炎和肺癌的X线诊断仍有困难, CT检查只能作进一步补充有临床价值的征象, 仍缺乏特异性, 应根据各种征象进行综合分析, 避免漏、误诊, 提高对老年性肺结核的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X线特点

参考文献

[1]连世海.X线诊断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88.

[2]贺能树.中老年人肺结核X线诊断的特点 (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分册, 1982, 2:98.

[3]陆生钧.肺结核与肺癌的分析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82, 5:251.

临床和X线特点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的病例选择时间是在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期间, 共计48例患者。据相关资料调查及总结结果可知, 48例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中, 男性29例, 女性19例, 年龄13~74岁, 平均年龄是 (43.07±6.73) 岁;其中, 踝关节骨折的患者有21例, 踝关节脱位的患者有27例。对此48例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 年龄在45岁以下的患者中, 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45岁以上的患者中, 女性多于男性, 且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我院骨科在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期间治疗的48例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对比及分析, 总结出急性踝关节损伤的X线特点, 并结合检查结果探讨X线检查对此类损伤的诊断价值。

1.3 统计处理:

本文中的数据统计软件选用SPSS17.0,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的统计方法是χ2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的统计方法是t检验, 数据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时, 且P<0.05, 则本文研究得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总结急性踝关节损伤的X线特点, 结果得出[4]: (1) 踝关节外旋损伤的X线特点:骨折部位位于腓骨远端的胫腓联合处;骨折线多从前下方始至后上方为止, 呈现出斜形, 其中蝶形较为多见, 方向为前下到后上;内踝骨折时多呈现出横形的骨折线, 且骨折碎片向腓骨一侧挤压;后踝骨折时可出现纵形骨折线;关节脱位时, X线可明显观察出脱位情况;骨折时可伴发距骨由外向后侧脱位现象, 此时内踝关节间距增大, 胫腓联合处未见损伤。 (2) 踝关节外翻损伤的X线特点:三角韧带损伤时, 利用X线检查足外翻位时可见踝关节内侧的骨质间隙增加;内踝骨折可可见横形及斜形的骨折线, 且骨折块呈现出错位现象, 内踝穴平面多发;腓骨骨折时可见从内下至外上的骨折线, 常伴有远折一侧移位;距骨脱位时可见内踝关节纹理宽度增加, 胫腓联合破损。 (3) 踝关节内翻损伤的X线特点:外踝骨折时行足内翻为检查时可见横形的骨折线, 且骨折一侧伴有移位;胫腓联合下端骨折时可见骨折碎片;内踝骨折时可见纵形裂隙骨折, 多发生在胫骨下端关节面和内踝根部相连处;距骨内脱位时可见骨折一侧向内侧的错位现象。 (4) 踝关节垂直压迫损伤的X线特点:胫骨远端粉碎骨折时可见胫骨滑车面被压缩;内、外踝骨折并偏向两侧时可见胫腓联合同样呈现出分离现象;胫骨下关节受距骨撞击胫骨发生骨折时可见距骨前上位发生脱位。

3 讨论

在临床中, 急性踝关节损伤包括外旋损伤、外翻损伤、内翻损伤及踝关节垂直压迫损伤等类型, 由此引起踝关节部位发生骨折或脱位等症状, 在制定治疗方案前医师应该首先确定损伤的类型。而急性踝关节损伤时, 主要依靠射线、拍片的结果结合患者的外伤史及临床表现确定诊断, 其中X线检查方法与其他检查方面比较时, 具有廉价、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5,6], 且X线对骨质具有较高的对比度, 因此可帮助医师确定患者的损伤类型, 为医师提供良好的诊断依据, 并方便医师及时针对患者的损伤情况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很多程度上减少了踝关节损伤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影响。本文总结出急性踝关节损伤的X线特点是:不同的踝关节损伤类型具有不同的X线表现, 在疾病诊断前需认真观察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 查看骨折线方向或有无脱位、移位等现象, 进而结合患者的外伤史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因此得出结论, X线检查对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可充分显示出踝关节的损伤情况, 具有简单、方便、廉价等特点, 因此值得广泛应用急性踝关节损伤疾病的检查及诊断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吴树冰.关于裸关节损伤摄影的探讨[J].医学信息, 2011, 9 (2) :4303.

[2]梁羽.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华西医学, 2014, 29 (1) :173.

[3]吕成国.急性躁关节损伤X线检查的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3

[4]江尧彬.对X线临床诊断踝部损伤的分析研究[J].吉林医学, 201, 36 (32) :7767.

[5]Sujata J, Sabina K.Incidental gall bladder carcinoma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 report of 6 case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Clin Diagn Res, 2013, 7 (1) :85-88.

胃癌临床X线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5例经活检病理组织及胃镜诊断确诊患者, 男29例, 女16例, 年龄<15岁10例, 46~60岁18例, >60岁17例。患者主要伴随呕咖啡样血、上腹部疼痛、便潜血试验阳性、黑便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胃部双对比X线造影检查, 钡餐检查前进行充分准备。患者检查前6~12 h常规禁食, 严禁使用对胃肠功能表及不透X线有影响药物, 采用日立TU120-Claris1000XDSA造影机, 服用200%钡剂100~150 m L, 服用钡剂为低粘度、高浓度、不易凝结及沉淀、强黏附性及细颗粒状态。患者口服发泡剂, 饮水5~10 m L。患者取俯卧体位, 从而保证钡剂可在患者胃前壁均匀分布, 医护人员对患者腹部进行不断摇动, 之后患者转为仰卧位, 分别向左右两侧前斜转, 翻转反复进行2~3周, 在患者取斜位、仰卧位、站立位、俯卧位、侧位等体位时拍照, 拍摄角度尽量采取多角度, 从而提高胃癌早期检出率。

1.3 胃癌典型X线表现影像学征象

局限性食管黏膜皱襞连贯性较差、紊乱, 中断或消失, 典型者表现为虚线状、扭曲、粗细不均, 病灶为胃腔内表现为分叶状或扁平斑点、不规则气泡样、息肉样充盈缺损;黏膜面中央出现与溃疡相似的盘状凹陷区, 周围黏膜出现皱缩平滑、中断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检查显示患者癌灶均为单发, 小弯角切迹处最多, 为14例, 其次为胃窦小弯9例, 胃体小弯6例, 贲门区9例, 胃窦大弯5例, 胃窦后壁2例。

2.2

32例患者行胃大部切除, 13例患者行剖腹探查术检查, 癌灶小于2 cm 18例, 癌灶大于2 cm 27例,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 低分化腺癌22例, 印戒细胞癌14例, 中分化腺癌6例, 未分类3例。

2.3

X线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比较, 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 讨论

胃癌早期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 易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混淆, 耽搁患者治疗, 病情进展, 胃部症状表现日益明显, 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多为中晚期, 手术难度较大, 同时预后不良。因此对早期有效诊断方式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中, 15例早期胃癌患者仅伴随腹痛、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泛酸等症状, 而30例中晚期患者则表现为明显消瘦、上腹明显疼痛、上腹部肿块等, 当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明显时可思考是否为胃癌。

目前胃癌检查中仍将纤维胃镜及胃钡餐X线检查作为主要的诊断方法, 胃钡餐X线检查方法方式简单, 同时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损伤, 患者能够接受。X线检查结果能够通过肉眼观察, 患者病变大小、形态及凹凸洞形状、是否形成小溃疡等能够被清晰观察, X线能够对病变全貌准确显示, 同时可确定胃癌浸润程度, X线能够对病变边缘进行准确描绘, 从而为临床病变程度提供依据。X线检查下可发现胃内任何部位发生的胃癌。本次研究显示, 小弯角切迹处发生部位最多, 其次为胃小弯, 再次为前壁, 而胃癌的大体形态亦会随着病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进展期胃癌X线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出现充盈缺损, 常见蕈伞型; (2) 龛影, 主要在溃疡型胃癌中出现; (3) 胃壁僵直、胃腔狭窄, 多是由浸润型胃癌引起; (4) 癌瘤区蠕动消失; (5) 黏膜皱襞消失、破坏、中断。通过对5点特征进行观察, 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在对胃癌患者进行X线诊断时, 为提高X线诊断准确率,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掌握胃癌临床病理, 同时明确胃癌临床病理、胃镜活检及X线表现间的相对应关系, 从而有效提高胃癌诊断的准确率。本次研究中对45例胃癌患者进行X线诊断, 胃癌病灶形态、大小、分期等均得到清晰显示。可见, 在对胃癌患者进行诊断时, 要密切联合临床症状, 必要时可进行活检病理组织及胃镜检查, 从而提高胃癌诊断的准确率,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对胃癌X线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观察X线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45例经胃镜诊断确诊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均采用X线诊断, 根据术后活检结果观察X线诊断资料。结果 X线检查显示患者癌灶均为单发, 小弯角切迹处最多, 为26例, 其次为胃窦小弯11例;低分化腺癌22例, 印戒细胞癌14例;早期胃癌18例, 中晚期胃癌27例, 与术后活检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X线诊断在胃癌诊断中使用, 能够对病灶形态、部位等具体情况进行准确显示, 准确率较高, 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癌,X线,活检

参考文献

[1]王春波.胃癌的临床X线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16 (2) :97-98.

[2]王安国.36例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117.

临床和X线特点 第9篇

【关键词】乳腺癌;乳房X线摄影;钼靶X线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53-02

1 前言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据有关部门统计,已在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二位,一些城市甚至已高居女性恶性肿瘤榜首。乳腺钼靶X线在临床诊断中被认为是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一个有效方法,该方法特异性与敏感性都较高。现收集2009年8月—2012年8月之间进行采取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673例体检女性,共发现36例乳腺癌患者(占5.35%),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09年8月—2012年8月之間进行钼靶X线检查的体检女性,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36例患者都是女性,年龄在27—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8岁。患者中有19例为左乳,17例为右乳,都是单侧发病。大部分病例首发症状都是乳房肿块,一些患者伴有乳房疼痛,一些患者伴有同侧淋巴结肿大,乳头溢液等症状就诊。

2.2 方法

对所有体检者采用乳腺钼靶X线摄影机进行双侧乳腺摄影,共对673例体检者的乳腺进行检查。常规采用头尾位与内外侧斜位对体检者双乳进行摄影,乳房有30—50毫米的加压厚度。体检者检查结果体现怀疑为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的患者实施穿刺活检或实施手术切除后,并分析检查结果。

3 结果

3.1 患者病灶位置

36例患者中有19例为左乳,17例为右乳,18例患者为外上象限,4例患者为内上象限,6例患者为外下象限,3例患者为内下象限,5例患者为乳头后。

3.2 病理诊断

36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为浸润性导管癌,6例患者为单纯癌,4例患者为髓样癌,2例患者为黏液腺癌,2例患者为导管内癌,2例患者为乳头Pagetps病,2例患者为乳头状癌。

3.3 肿块

这些病例中发现肿块的有30例,其中周围有毛刺的有18例、肿块呈分叶状的有4例、肿块周围可见透亮环的有2例、肿块内见钙化灶的有6例。

3.4 其他征象

这些病例中有30例患者为肿块,占83.33%;为钙化,占58.33%;8例患者为厚皮征,占22.22%;1例患者为大导管相,占2.78%;6例患者为非对称性血管增多,占16.67%;5例患者为漏斗征,占13.89%;7例患者为乳头内陷,1例患者为占19.44%;1例患者为局限性密度增高,占19.44%。

4 讨论

随着近年来X线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乳腺癌临床诊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乳腺钼靶X线摄影,因其高频电下产生稳定的X线,照片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组织结构层次能够显示清晰,使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据统计,0.1—0.5毫米之间的阈值能够及时发现乳腺癌,诊断准确率高达96.12%。上述出现钙化的21例患者,其中有4例患者没有的乳腺肿块。钙化表现也各不相同,一是细沙样钙化:通常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广泛,有学者认为每平方厘米多于18个时,具有较大的恶性可能性。产生钙化的21例患者中,细沙样钙化患者有14例,数目都大于18个,大小不一,密度各异。二是小杆状钙化,具有伸直、扭曲或叉状不同形态,分布成簇,钙化长约1毫米左右,在肿块内存在较少或并存其他类型钙化,共有3例患者属于该类型。三是混合型,为多种钙化类型混合存在,钙化密集、数量较多。对比恶性与良性钙化,良性钙化具有较规则形态,大部分是圆形,边缘较为光滑,比恶性颗粒大,密度高,钙化点也更为清楚,数量较少,成簇生长,也在腺体一个区域内弥散,同肿瘤结节不存在密切关系,X线放大摄影观察细小钙化点具有重要作用。

乳腺癌具有如下间接征象,一是因肿瘤代谢旺盛,增加供血,进而使血管增粗增多,通常认为诊断增粗比增多的意义重要。检查出的6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血管改变,占66.7%。二是作为乳腺癌一个重要病理改变的水肿,X线照片上能够发现周围存在不同宽度的透明晕,检查出的8例患者中出现透明晕的有3例,占37.53%。

5 结语

综上所述,钼靶X线用于乳腺摄影简单便捷、价格低廉,钼靶X线摄影有力克服了传统一次成像的不足,能够对图像进行充分调整处理,使乳腺细微结构的清晰更加清楚,特别是微细钙化,对于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乳腺癌影像学检查的一个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子元.当代乳腺疾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克德娜,周梅,杨蓉等.非肿块型乳腺癌钼钯X线分析[J],中国医药,2012.7

临床和X线特点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都具备有下列诊断条件中的1条: (1) 痰菌阳性; (2) 经正规抗痨治疗, X线表现具有吸收好转的征象。本组病例中, 男35例, 女21例, 年龄58~87岁, 平均71岁。

1.1 临床症状

程度不等的慢性咳嗽20例, 咳痰13例占 (痰中带血6例) 不同程度发热14例, 慢性进行性消瘦及食欲不振9例。

1.2 并发症

25例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 3例合并支气管扩张, 22例合并肺部感染其中14例合并间质性炎症, 2例合并糖尿病。

1.3 X线表现类型

常规摄取正位或正侧位胸片, 均符合肺结核的诊断标准。

1.3.1 两肺多发, 病变广泛的大片状影、斑片状及条索状致密影等混合影, 密度不均、病变边缘模糊, 共27例。

1.3.2 肺叶性肺实变影本组18例, 表现为一叶性或节段性的实变影。呈蜂窝状结构, 边缘模糊, 部分病灶间可见含气肺组织及结节影, 同侧肺门影增大、增浓。

1.3.3 团块状实变影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直径1.5~4cm不等, 共20例, 部分呈较致密团块影 (9例) , 病灶内可见散在钙化点;部分呈密度淡薄块影, 其内可见肺纹理贯穿 (6例) ;12例可见卫星灶。

1.3.4 肺叶或肺段的肺不张本组12例。

1.3.5 一侧或两侧有胸膜增厚钙化或有胸水本组28例, 部分或完全遮盖病灶。

1.3.6 粟粒结节样病灶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粟粒结节状致密影 (3例) ;两肺弥漫分布密度不均匀, 以两中下肺野为主之粟粒结节影 (6例) 。

发病部位新感染结核以双肺广泛分布最多见, 再感染结核以两肺上野最多见。在病变性质上, 纤维空间多见于新感染结核, 而渗出与增殖性病变则多见于再感染结核。

2 结论

老年性肺结核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有的症状很轻微, 甚至出现与肺内病变不相符合的急性和慢性症状, 加之老年人呼吸系统并存症状较多, 常被其它症状所掩盖, 因此易导致误诊漏诊, 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对控制结核病的流行有重要意义。老年性肺结核有以下X线特点: (1) 病变大多为两肺多发, 病变广泛, 密度不均, 病灶边缘模糊。 (2) 常出现支气管播散且病灶易融合。 (3) 新旧病灶并存, 易形成空洞, 空洞内可出现较大液平面。 (4) 胸膜增厚明显, 两侧胸水。 (5) 易合并其它感染, 病变进展快。 (6) 粟粒型肺结核。发病部位新感染结核以双肺广泛分布最多见, 再感染结核以两肺上野最多见。在病变性质上, 纤维空间多见于新感染结核, 而渗出与增殖性病变则多见于再感染结核。

参考文献

[1]白世礼.老年性肺结核的临床及X线分析 (附100例报告) [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4, (01) .

[2]贾学芳.老年性肺结核X线表现 (附87例分析) [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3, (03) .

上一篇:婚姻的经济学分析下一篇:洪水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