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分析范文

2024-07-24

审计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审计分析 第1篇

一、聘用审计的概念及特点

(一)聘用审计的定义

本文所研究的聘用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遇到审计力量不足、相关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要求时,聘用社会中介机构、其他专业机构(以下统称“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被聘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不能承担所有的审计工作,而且要受到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中介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的组织。受聘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的形式包括:委托中介机构承担某一审计项目或某一审计项目中的主要或部分工作任务;聘用专业人员参加审计组工作。以上两种形式,均需由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运用被聘用审计机构或者专家审计结果,并对被聘用中介机构或专家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二)聘用审计的特点

聘用审计涉及三方关系,即审计的委托方、被审计方、受托方。聘用审计的委托方一般是指国家审计机关,被审计方是指被审计的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审计的实施者既包括审计的委托方也包括审计的受托方,即国家审计机关和外聘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其中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的实施中居于主要地位,对审计的过程及结果负责,而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主要是对审计实施起到辅助作用。聘用审计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审计的委托方同时也是审计实施方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对被聘用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家进行监督和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见右上图所示。

在聘用审计中,委托方即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1.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规定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2.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3.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4.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选择被聘用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家。5.对被聘用的社会中介和专家进行国家审计的相关培训,包括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目的、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报告等。6.对被聘用的社会中介和专家进行指导、监督,并对其审计质量进行评价,负责全部审查工作的质量控制。7.对出具的最终审计结果、审计报告负责。8按照约定支付审计费用给被聘用的中介机构和专家。

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具有的权利与义务主要包括:1.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要求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2.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3.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4.按照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协议,按时按量完成审计工作,保证审计质量,不得转包或由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协助审查工作。5.遵守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的相关规定,对存在利益关系或冲突的情况应该予以回避。6.有权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处理建议,对审计机关有关人员阻止受聘人员如实反映情况的,受聘人员可越级向国家审计机关的上级领导反映有关情况,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7.受聘人员应当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将审计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纸质原件和电子资料,及时移交相关业务部门,受聘人员不得将其参与审计工作的相关结果用于与所审计事项无关的目的。8.外聘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审计组长报告。9.外聘人员及中介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一切内容负有保密责任,不得自行对外披露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和审计结果等。

二、聘用审计的动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目前聘用审计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聘用审计可以消除国家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可以获得全部信息,而委托人则不能获得全部信息。于是代理人可能利用其掌握的而委托人不知的信息牟取私利,使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后果。国家把经营权交给了企业,由于政府与企业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审计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的后果。审计质量是一种间接信号,高质量的审计更能向委托者传递关于企业质量的信号。但是如果审计不能有效实施,则不能解决委托者与代理者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技术经济学要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技术、资源等具体条件,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以保证所采取的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聘用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提高审计质量的一种方式,因此有利于消除国家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二)聘用审计可以减小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

关于审计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即“声誉假说”和“保险假说”。“声誉假说”认为审计质量很难衡量和观察,财务报表使用者或者审计委托者往往以审计实施者声誉、规模等可以衡量和观察的变量来衡量审计质量。审计实施者也试图通过传递其品牌和声誉等信号来表明其审计质量。一般认为,声誉好的审计实施者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更高。“保险假说”认为公司选择审计实施者的动机是为了转移部分财务披露责任,这样审计实施者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保险。如果报表使用者或者审计委托人由于审计实施者的原因而遭受损失,那么他们可以向审计实施者索赔。而审计实施者为了避免索赔,就必须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出具的财务报表。为了确保能够顺利赔付利益相关者,审计实施者必须是一个财力雄厚的主体,即“深口袋假说”。一般认为,“口袋”越深的审计实施者保险的可靠性越高。国家审计机关采用聘用审计的方法,聘用具有专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专家,实际上一方面增强了自己“声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自己的“财力”,可以利用中介机构或者专家转移自身的审计风险。

三、聘用审计的作用

(一)对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力量和资源不足的补充

目前国家审计机关一般主要对以下审计项目采用聘用审计: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其他适合聘用外部专业人员参与的审计项目或事项。这些项目专业性较强,国家审计机关由于技术、人员的缺陷,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因此,聘用会计师事务所或专家是完全必要的,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审计部门的压力,顺利完成重大项目的审计,是对国家审计机关人力、专业资源不足的最好补充。

(二)提高国家审计方法技能的有效途径

国家审计机关通过聘用审计,使社会审计、专家与国家审计相结合,审计人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可以改善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的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对中介机构有履行审计质量监管的法定职责,通过聘用中介机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介机构的审计方法和理念,从而为监管提供更为专业的知识和途径,为开展高层次的监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降低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模拟试卷 第2篇

第一题

审计组织体系是指由多种类型的审计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

不同国家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存在差别。请论述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特征。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各自侧重点

(二)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一)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种类型的审

计组织组成的。三者的共同目标均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是,三者又有不同,各有侧重。国家审计机关的目标侧重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内部审计机构的目标侧重于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审计组织的目标侧重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于市场经济。

(二)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特征

1.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我国在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审计机关,审计机关为政府内设机构之一,属行政型。其中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

2.平行结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占主导地位。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较多采用的机构设置方式是: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设置独立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内部审计机构。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独立性相对较弱,对本单位或本级管理活动的监督难以开展,而是较多地对下属机构或下一管理层次进行监督。

3.政府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社会审计组织管理体系。我国的社会审计组织主要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制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社会审计组织是依照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由注册会计师投资设立并承担有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的社会审计组织则是注册会计师合伙设立并承担连带无限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我国的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指导工作,同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地方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实行行业管理。

4.审计机关对其他审计组织的指导、监督关系。国家法律授权审计署领导全国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并对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质量进行监督。

请从第二题至第五题四道案例分析题中任意选取3道题作答。

第二题

审计组在对ABC公司2009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时,指派审计人员李红负责审计型

币资金项目。

(一)为了解库存现金余额的真实性,李红决定采取监盘的审计程序。

2010年3月5日上午10点半,李红对库存现金实施了突击监盘,有关监盘情况

如下:

1.经过盘点确认,实存现金数额为800元。

2.ABC公司3月4日账面库存现金余额为1800元。3月5日发生的现金收支全部杀

登记人账,其中收入金额为3000元、支出金额为4000元。

3.2010年1月1日至3月4日,ABC公司现金收入总额为165200元、现金支出总额

为165500元。

(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李红记录了ABC公司与货币资金相关的内部控制:

1.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存人银行,不得直接用于公司的支出。

2在办理费用报销的付款手续后,出纳员应及时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相关

费用明细账。

3.指定负责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每月核对一次银行存款账户。

4.期末应当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和银行对账单余额。对余额核对相符的银行存

款账户,无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要求

1.请计算ABC公司2009年12月31日的库存现金余额。

2.根据资料

(二),请指出ABC公司容易出现错弊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程序。

3.请指出现金盘点与存货盘点的区别。

参考答案

1.首先,确认3月5日账实是否相符。3月5日账面应结存数=账面余额+已收现金

来记账金额一已付现金未记账金额=1800 +3000-4000= 800元,3月5日账实相等。

然后,用调节法计算12月31日(结账日)库存现金余额。由于盘点丑在结账日之

后,则:(结账日)应结存数=(盘点日)盘点数一(结账至盘点期间)增加数+(结

账至盘点期间)减少数。将3月5日当做盘点日,则12月31日应结存数= 800-

(165200+3000)+(165500+4000)=2100元。

2.第二种内部控制不正确。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相关费用明细账是不相容

“职责,不能由现金出纳一个人负责。

第四种内部控制不正确。无论余额核对是否相符,均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3.现金盘点与存货盘点的区别主要有:

(1)盘点的主体不同。审计人员参与现金盘点,而对存货盘点一般是进行实地观察。

(2)盘点的范围不同。审计人员参与全部现金盘点,而对存货进行抽点。

(3)盘点的内容不同。审计人员进行现金盘点,盘点的是现金,而进行存货盘点,盘点的是存货。

(4)盘点的程序有所不同。审计人员进行存货盘点,要进行盘点问卷调查,而进行

现金盘点则不需要。

(5)盘点的要求不同。现金盘点要求实施突击性检查,而存货盘点则要求事前通知、召开盘点预备会议。

第三题

2015年6月,某省审计厅决定组成审计组,对该省国有独资“通达高速公路有限公

司”2014财务收支以及道路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审计。有关审计的情况和资料如下:

1.在安排审计人员组成及编制工作方案时,出现下列情况:

(1)在决定审计组成员时发现,原定的审计组长张本廉同志(处长)的爱人在该公司担任总会计师,领导该公司的财务工作;另有一名普通审计人员的舅舅在该公司当技

术员。

(2)接到群众举报,称2014年年初上任的公司新任领导人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损公肥

私,在工程材料招标中玩弄权术,不购买本省质量好、价格公道的建材,却要到外省高价购买质次价高的工程材料,从中捞取巨额回扣。厅领导已经做了批示,要求查清此事。

2.审计人员在对该公司进行调查了解时,了解到下列情况:

(1)基本情况:该公司是某省政府投资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拥有已经建成运营的总里程为3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一条(简称为“通江高速”),还拥有在建的里程为1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一条(简称为“沿海高速”),将于2015年7月建成通车。在建的“沿海高速”在该公司2014年报表中反映为“在建工程”,余额为450000万元,而2014年6月底才建成运营的“通江高速”办理竣工决算后在报表中反映为“固定资产”750000万元。资料反映,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期均为三年,建设的地质条件、地理条件等各种基本条件均相同。

(2)该公司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自2011年起,取得了大量贷款,但未按工程项目分

开核算,至2014年年底,报表反映长期贷款余额为450000万元(贷款合同规定该公司高速公路建设每公里可贷款1000万元),贷款年利率5010,合同规定前五年只付息、不还本。但该公司2014年利润表中“财务费用”体现为负数,公司财务人员的解释是,由于“沿海高速”公路还在建设中,所有贷款利息全部计入建设成本。

3.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时,发现下述情况:

(1)该公司2013年投资2000万元,成立“高速公路材料供应公司”,主要定向

从事该公司的高速公路建设的材料供应业务,2014年9月,通达高速公路公司计提该

项投资减值准备1000万元,同年10月,未经评估,将该“高速公路材料供应公司”

以1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该公司职工集资成立的“好运通”公司。审计人员检查发现,“高速公路材料供应公司”2013和2014年1至9月,分别实现净利润

800万元和900万元。

(2)2014年,该公司在“沿海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由于未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以及

建设材料质量差的双重问题,酿成某在建的公路大桥垮塌事故,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该公司将此次事故损失直接列入建设成本,其余事项未作处理。

要求

1.根据“资料l”中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出审计机关或审计组应当如何处理。

2-根据“资料2”中出现的两种情况,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及处理办法。

3.根据“资料3”中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出应当如何提出处理建议。

三、参考答案

1.对于“资料1”中出现的情况,审计机关或审计组应当:

(1)考虑由其他合适人选担任审计组长,并要求张本廉同志按规定回避,不参加遗

一项目的审计工作。

(2)考虑安排专人对群众来信检举的情况进行检查,可就此事项制定专门的、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向厅领导专题反映调查结果。

2.对“资料2”中出现情况的分析:

(1)“通江高速”的平均建设成本为2500万元每公里(750000万元/300公里);

在建的“沿海高速”平均建设成本已经达到3000万元每公里(450000万元/150公

里)。二者建设时期前后十分接近,建设的基本条件相同,建设成本差距过大,可能存

在问题。

对此,应结合群众来信检举的情况考虑,加强力量,进一步查深查透。

(2)“通江高速”已经于2014年6月底建成运营,按照有关规定,其相应贷款下半

年应归还的利息7500万元应计人运营的财务费用之中。其利润表财务费用体现为负数和

将全部贷款利息计入建l成本的做法是错误的。

[分摊贷款金额:450000万元/(300 +150)公里×300公里:300000万元

应当列入运营财务费用的贷款利息:300000万元×5%/2:7500万元]

3.对“资料3”中两种情况的处理建议:

(1)第一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国有资产流失事项。该公司先是毫无根据地计提投资减值准备,然后未经评估又将该项投资转让出去,从账面上看,直接造成有较强盈利能力的国有资产流失,流失金额达2700万元(1000 +800 +900),应当坚决纠正。

(2)第二种情况属于由于管理不当而造成巨额损失浪费事项。应当建议进一步查清原因,分清责任,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

第四题

2014年3月,某审计机关派出审计组对甲公司2013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

计。有关审计情况和资料如下:

1.审计组在调查了解甲公司及其相关情况的基础上,编制了审计实施方案,部分内

容摘录如下:

(1)经初步了解,2013甲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其所处外部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拟依照以往审计中对甲公司治理层、管理层诚信度的判断,不再对其进行评估。

(2)因对甲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存有疑虑,拟不利用内部审

计的工作。

(3)为降低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组拟通过合理设计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开展细节测试。

(4)因接到相关举报,审计人员认为甲公司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拟将销

售交易及其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高水平,不再了解和评估相关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并

确定其是否已得到执行,直接实施细节测试。

(5)因甲公司于2013年9月关闭某地办事处并注销其银行账户,拟不再函证该银行

账户。

(6)因审计工作时间紧张,拟不再函证应收账款,直接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7)2013年甲公司购人股票并作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核算。除实施询问程序以外,预期无法获取有关管理层持有意图的其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拟就询问结果获取管理

层书面声明。

2.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期末资产账面余额总计900万元,其中存货400万元,审计组拟对存货进行盘点。甲公司总经理提出,公司已于2013年11月30日对存货进行

了全面盘点,目前产品交货期临近,为避免再度停工盘点影响按时交货,建议审计人员取

消现场盘点,改为复核甲公司2013年11月30日的盘点资料。

审计组深入研究了甲公司存货内部控制制度,认为比较健全有效,于是接受了甲公司

总经理的建议,详细检查了甲公司的盘点记录,并于2014年3月20日抽点了约占存货总

价值10%的项目,抽点的项目经追查至永续盘存记录,未发现重大差异。

3.审计人员发现甲公司的很多重要财务数据和会计信息存在异常情况:

(1)关键产品投入产出比例异常。x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率由2012年的14:1大幅下降

至2013年的3.2:1。

(2)水电能耗比异常。在生产成本中,2012年水电费支出70.6万元,2013年水电

费支出20.5万元,甲公司财务报告中显示2013年生产量较以前有大幅增长,且主要

生产动力为电能。

(3)人工费异常。甲公司的分月产量统计表显示各月产量有较大波动,但与产量有对应关系的直接人工费用无明显的波动。

(4)运输费异常。2012运输费为9.9万元,2013年在出口量剧增的情况下,运输费反而下降为0.9万元。

(5)收入利润指标异常。甲公司2011年以来净利润保持了强劲增长,从2011年的

0.58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4.16亿元,其中2013年较2012年净利润增长226qo,就同期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十分罕见。

(6)税收异常。甲公司2013年报表显示利润总额4.23亿元,应缴所得税为739万元,综合所得税率仅为1.75%。另外,据甲公司财务报告披露,该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实际缴纳增值税5.2万元。而该公司2013工业企业性销售收入为8.27亿元,毛利为5.43亿元,审计人员以毛利5.43亿元估算,公司应缴增值税至少为9000万元。对于如此巨大的差异,甲公司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7)巨额合同。甲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计9.25亿元,但2013年1月与德国M公签订的一单合同,其销售额就高达7.23亿元,从数量上看,整个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集中和维系于一家公司,蕴含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8)应收款项异常。2013年末,甲公司应收账款4亿多元,其中最大的欠款单位是德国M公司,欠款达2.6亿元,欠款原因是依合同执行进度付款。而在2013年末的预付账款中,甲公司支付德国N公司1.6亿元预付设备款,两笔巨额款项的债务人均为德国企业,其真实性值得思考。

要求

(一)根据“资料l”,请逐项指出审计组编制的审计方案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如果有不当之处,简要说明理由。

(二)根据“资料2”,请分析审计组对存货盘点的处理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三)根据“资料3”,请针对甲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异常,说明审计人员应当如何处理。同时分析审计人员可以从哪些方面捕捉到企业收入舞弊的迹象。

参考答案

L(1)事项l不恰当。审计组不应依赖以往审计中对管理层、治理层诚信度的判断。

(2)事项2恰当。

(3)事项3不恰当。重大错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予以降低。

(4)事项4不恰当。判断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可以不执行控制测试,但是

了解内部控制程序是必要的,可以在了解内部控制程序后,根据评估的结果,直接执行细节测试。

(5)事项5不恰当。对银行存款的函证,应当选择在财务报表涵盖期间所有存过款的银行,包括零账户和已结清的账户。不能由于已经注销账户,就不进行银行存款函证。

(6)事项6不恰当。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而言是不重要的,或

函证很可能是无效的,否则应当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不能够出于时间、成本等原因,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7)事项7不恰当。询问应作为其他审计程序的补充,其本身不足以支撑审计人员

得出相关结论,应当将询问与其他审计程序结合使用,如果无法利用其他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则应当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2.审计组对存货盘点的处理不正确,因为存货监盘是审计准则中对存货审计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不能省略的关键程序(除非存货很少,不够重要)。甲公司存货占资产总额的40%以上,属于重点审计领域。因此,对于存货仅通过符合性测试并抽点约占存货总价值10%的项目,从而确认存货是不对的,必须说服甲公司重新进行监盘。即使会计报表中其他项目的审计均为满意,但因为有40%以上的资产无法确认,这足以改变一个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属于重大会计事项。审计组对于来自被审计单位的压力,不应简单屈服,应该多从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和长远发展来争取做通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令其配合审计监盘,否则就违背了职业道德中对独立性的要求。

3.针对甲公司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财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异常情况,审计人员应当:

(1)执行分析程序,分析指标、数据和事情等的异常波动;

(2)调查异常的原因,并跟踪查证;

(3)对于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之外的领域,应事先采取措施,如安排咨询专家工作。

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运用分析程序、询问、检查等方式,谨慎地捕捉以下收

入舞弊信号:(1)分析程序表明对外报告的收入过高、销售退回和销售折扣过低、坏账

准备的计提明显不足;(2)在对外报告的收人中,已回收现金的比重明显偏低;(3)应

收账款的增幅明显高于收入的增幅;(4)在根据收入测算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存货急剧呈下降趋势;(5)当期确认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占过去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明

显偏高;(6)本期发生的退货占前期销售收入的比重明显偏高;(7)销售收入与经营活

动产生的现金流人呈背离趋势;(8)与收入相关的交易没有完整和及时地加以记录,或

者在交易金额、会计期间和分类方面记录明显不当;(9)记录的收入缺乏凭证支持或销

售交易未获恰当授权;(10)最后时刻的收入调整极大地改善了当期的经营业绩;(11)

销售交易循环中的关键凭证“丢失”;(12)未能提供用以证明收入的原始凭证,或以复

印件代替原件的现象屡见不鲜;(13)未能对银行存款往来调节表或其他调节表上的重大

差异项目做出合理解释;(14)销售收入和现金日记账存在明显的不平衡;(15)与收入

相关的记录(如应收款记录)与函证证据(如询证函回函)存在异常差异;(16)高管

层逾越销售交易循环的内部控制;(17)对新客户、异常客户或大客户未遵循惯常的客户

审批程序;(18)高管层或相关人员对收入或收入异常现象的解释前后矛盾、含混不清或

令人难以置信;(19)存在禁止审计人员接触相关设施、人员、记录、客户、供应商等有

助于获取收人证据的行为;(20)高管层在收入确认方面对审计人员施加了过分的时间压

力;(21)对审计人员要求提供的收入相关信息拖延搪塞;(22)高管层对审计人员就收

入提出的质询做出行为失常的举动(如勃然大怒、威胁利诱等);(23)接到客户、企业员工、竞争对手关于收入失实的暗示或投诉。

第五题

某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纪委接到群众实名举报,称下属子公司出纳员于某存在贪污、挪用公款行为,于某为中共党员。集团公司随即指派内部审计部进行调查。审计部成立审计组,有关审计情况和资料如下:

1.因情况特殊,审计组未提前送达审计通知书,而是在到达审计现场时将审计通知书送达。审计组进驻现场后立即进行现金监盘,此时碰巧该公司出纳外出。

2.审计组在监盘现金过程中,发现保险柜内存放有以下物品:

(1)现金及现金日记簿。

保险柜中分别存放有两叠现金,其中一叠为人民币6201.79元,经与该公司现金日记

簿核对,现金日记簿余额比实际盘点现金多3000元整;另外一叠为人民币3025元,据出

纳解释,为代管的公司工会账户现金,经与工会账户现金日记簿核对,金额一致。

(2)支票及支票登记簿。

①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空白银行支票各一本,三本支票在支票登记簿均有

记载,且号码连续,空白支票上已加盖公司法人章。

②作废支票4张,均已加盖“作废”字样。

③中国银行现金支票一本,未在支票登记簿登记,据出纳解释,由于现金支票仅由出

纳本人使用,因此无须在支票登记簿登记。

(3)印章。

保险柜存放有3枚印章,分别为公司财务章、法人章及公司更名前财务章(该公司

于2013年1月更名)。

(4)其他物品。

①钥匙两把,据出纳介绍,其中一把为该保险柜备用钥匙,另一把为出纳个人住宅钥

匙存放于保险柜中备用;

②银行存折一张,以出纳个人名义开户,据出纳介绍为其个人存款,审计人员发现该

账户大额资金存取较为频繁;

③网银U盾6个,分别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录入和复核权限

U盾;

④银行开户资料若干本,按照各开户银行分别存放,整理较为整齐;

⑤公司收据一本,均已加盖公司财务章;

⑥欠条一张,上面写明“今借财务部3000元整。2013年11月1日。”欠条有借款人

及借款部门负责人签字。

3.审计人员经分析认为,该公司出纳存在重大舞弊嫌疑,决定抽取部分现金支出凭

证进行审查。抽查过程中,内部审计师发现一张现金支出凭证后所附原始凭证仅为现金支

票一张,没有发票、收据等其他单据。

4.通过审计核实,审计组初步认定出纳涉嫌贪污和挪用公款。

要求

1.根据“资料l”,请指出审计人员安排监盘现金时遇出纳外出,应如何正确处理?

2.根据“资料2”,请指出该公司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

3.审计组决定对该出纳经手的所有现金支出凭证进行详细审查,请问审计组采用的抽样方法属于哪种抽样方法?一般适用于什么情况?

4.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简要地提出审计建议和处理意见。

参考答案

1.审计组应要求被审计单位与出纳联系,如出纳可以即刻赶回,审计人员应在现场

等其回来进行监盘。如出纳不能及时赶回,应监督被审计单位用封条将保险柜封存,防

监盘前保险柜内物品发生变动。

2.存在的问题有:

(1)空白支票提前加盖法人章,易被盗用;

(2)现金支票未登记支票登记簿,记录不完整;

(3)法人章和财务章同时由出纳保管,不符合职责分离原则:

(4)更名前财务章未进行注销和销毁:

(5)备用钥匙不应存放于保险柜中;

(6)出纳私人物品不应存放于保险柜中;

(7)以出纳名义开户的银行账户存在一定舞弊嫌疑,应进一步调查;

(8)网银录入权限和复核权限u盾不应由同一人保管,存在较大资金风险;

(9)收据不应提前加盖公司财务章,且与公司财务章不应同时保存在保险柜中;

(10)白条借款不合规。

3.审计人员采用的是发现抽样方法。发现抽样属于属性抽样的一种,即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对抽取的样本进行

审查,一旦发现事先定义的误差事件出现,就需要对同质总体进行详细审查。发现抽

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的舞弊、欺诈事件,或者内部控制运行有效、误差期望很少出现的情形。

分析师跟踪、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 第3篇

摘要:已有研究在探讨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时,忽视了对客户信息环境的考察。文章以分析师跟踪作为客户信息环境的代理变量,对这一议题重新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呈负相关关系;在分析师跟踪较多的客户中,这种负相关关系显著弱化。上述结论表明良好的客户信息环境有助于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文章从客户信息环境的视角拓展了审计任期影响审计质量的具体机制和途径问题,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对监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审计任期;审计质量;信息环境;分析师跟踪

一、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爆发了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财务舞弊丑闻。人们发现,很多舞弊丑闻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任期过长,例如,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自1985年~2001年一直承担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一时间,长审计任期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于是,监管者决定对审计任期加以限制,旨在提高审计独立性,保证审计质量。美国于2002年7月颁布了SOX法案,实行审计师轮换政策。中国也于2003年10月颁布了有关规定,要求审计师连续对同一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时限不能超过五年。显然,监管者颁布并实行该政策的依据是:长审计任期会损害审计独立性,进而降低审计质量。但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一些认为,审计师的专业水平能够在审计任期延长的情况下得到提高,最终改善审计质量(如夏立军等,2005);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较长的审计任期会损害审计师的独立性,造成审计质量下降(如刘启亮,2006)。总之,从专业能力的角度来看,任期的延长对审计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而从独立性的角度来看,任期的延长对审计质量的改善具有消极作用,到底哪种作用居于主导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行业专长、CEO权力大小等。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将审计师特征或客户特征纳入到对两者关系的考察框架之中。

受这一思路启发,我们在研究审计任期和审计质量关系时,进一步考察了客户信息环境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本文认为,在探讨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时,考察客户的信息环境是必要的,因为审计任期对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影响都与客户的信息环境有关。文章具有以下两方面的贡献:(1)之前对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学者多采用直接检验的方法,鲜有研究去探讨不同情境下两者关系存在的差异。本文以客户信息环境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丰富了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关系方面的文献;(2)本文的研究表明,分析师跟踪弱化了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分析师跟踪能够抑制审计任期对独立性的损害作用,表明分析师对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监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审计质量可以视为审计师发现和报告财报中重大错弊的联合概率。基于这一定义,对于审计质量如何随任期变化而变化,学者持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审计质量将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而降低。其依据在于,长审计任期易导致审计师—客户亲密关系的形成,而亲密关系将对审计独立性造成损害,从而降低审计质量。例如Watts和Zimmerman(1983)指出,审计师与公司的亲密关系会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而不断强化,而这会损害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依据在于,审计活动属于生产活动,在审计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学习效应,审计师对客户生产经营、会计处理等方面的了解会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审计能力和效率得到提高,最终改善审计质量。例如,Petty和Cuganesan(1996)认为,审计师对某一公司的专属知识具有时间积累效应,这会有助于提高审计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审计质量。Palmrose(1986)的研究也表明,由于审计师在审计任期的初期缺乏识别客户特定风险的能力,因此,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干中学”的现象。基于上述两种观点,对于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如下两个竞争性假设:

H1(a):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H1(b):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如前文所述,这种相关关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Lim和Tan(2010)发现,对于拥有专长的审计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审计质量会提高,但在控制住审计费用后,审计质量又会下降。区别于现有研究,我们考察了公司信息环境在两者关系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其作用机制可以从独立性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审计独立性方面。透明的信息环境使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有细致、深入的了解。在此情况下,若客户与事务所存在“合谋”行为,即审计独立性随着审计任期的延长而受损,则容易被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察觉。在市场高度关注之下曝光丑闻,不仅对审计客户的经营发展非常不利,也会使事务所的声誉严重受损。事务所对声誉受损的担忧会提高其抵抗审计客户压力的动机,对其实质性独立有促进作用(Shockley,1982)。因此,在良好的客户信息环境下,审计师面临着更多的外部监督和声誉受损压力,促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的独立性,进而保证审计质量。第二,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客户生产经营、会计政策等方面的不断了解,会逐渐积累起对特定客户的专属审计经验,使其专业胜任能力不断提高。若客户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则审计师对客户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其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幅度也会更大,进而保证审计质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

H2:良好的客户信息环境能够弱化(强化)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负(正)相关关系。

三、 研究设计

1. 模型与变量。

为检验H1,建立如下模型:

OP表示审计意见类型,当公司收到非标审计意见时取1,否则取0;TENURE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任期。若H1(a)成立,即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负相关,则TENUR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若H1(b)成立,即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则TENUR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为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借鉴现有研究,在模型中加入了如下控制变量:BIG10表示是否为国内前十大所;LEV表示企业资产规模;SIZE表示客户规模;ROE、CFO、GROW表示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成长性。FEE是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LOSS表示公司是否发生亏损。此外,INDUSTRY和YEAR分别是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用来控制行业和年度的影响。

为检验H2,建立如下模型:

OP表示审计意见类型,定义同模型(1)。TENURE表示审计任期。INFO表示客户的信息环境,借鉴现有研究,本文采用四个与分析师跟踪相关的变量来度量客户信息环境:(1)ANALYST:虚拟变量,有分析师跟踪取1,否则取0;(2)NANALYST:跟踪分析师的数量;(3)STAR:虚拟变量,有明星分析师跟踪取1,否则取0;(4)NSTAR:跟踪的明星分析师的数量。TENURE*INFO是TENURE和INFO的交乘项。若H2成立,则TENURE*INFO的回归系数应显著为正。其余变量的定义同模型(1)。

2. 数据与样本。本文选取2004年~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之所以以2004年作为研究起点,是因为最佳分析师的评选从2004年开始。回归样本中不包含以下观测:(1)当年新上市的公司—年度观测;(2)金融行业的公司—年度观测。(3)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年度观测。最终得到10 867个有效的公司—年度样本。本文所有财务和审计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国内前十大会计事务所的排名来源于中国注协网站,明星分析师的数据来自于新财富网站。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描述性统计。表1报告了主要变量的分布情况。OP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79 2和0,表明得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样本占样本总量的比例较低。TENURE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4.524 6和4,表明多数公司在五年之内更换了事务所。NANALYST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8.108 1和3,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和67,NSTAR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185 2和0,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和14,表明不同客户的分析师跟踪人数有较大差异,这也意味着客户的信息环境存在较大差异。BIG10均值为0.313 0,表明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较大。LEV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520 9和0.497 8,表明样本公司的负债水平比较合理。ROE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53 3和0.069 0,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023 7和0.418 7,表明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虽然有较大差异,但总体水平较好。GROW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217 4和0.130 2,表明样本公司的成长性较好。LOSS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122 5和0,说明大部分公司在上一年度处于盈利状态。

2. 回归结果。表2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TENUR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上市公司更可能获得标准审计意见,换言之,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H1(a)一致。这表明在中国审计任期延长对审计独立性的损害作用超过了其对专业胜任能力的提高作用。对于控制变量,ROE、GROW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企业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越好,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BIG10、LEV、LOSS、FEE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较大规模的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差,越可能得到非标审计意见;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越高,其得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CFO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SIZE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可能是由于上市公司规模越大,与审计师的谈判能力越强,因而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减小。

表3报告了模型(2)的回归结果。在表3中,第一列至第四列分别报告了客户信息环境(INFO)的四个代理变量的回归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TENURE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TENURE*ANALYST、TENURE*STAR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TE-NURE*NANALYST、TENUR-E*NSTAR的估计系数均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审计客户的信息环境越好,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弱,即客户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抑制审计任期延长对审计质量的负面影响,与H2相一致。控制变量与表2的回归结果相似,符号与显著性水平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考虑到前文中已对表2中的回归结果进行过详细阐述,简约起见,表3中未加以列示。

3. 稳健性检验。为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借鉴已有研究的做法,采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度量审计质量(Myers & Omer,2003),对研究假设重新进行检验。具体而言,本文采用DA(分行业-年度估计而得)作为OP的替代指标。经检验,前文中的回归结果依然存在,说明本文结论较为稳健。

五、 结论

本文基于客户信息环境的视角,考察了审计任期和审计质量的关系问题。回归结果发现:(1)审计质量与审计任期之间呈负相关,说明在我国A股市场上,审计任期的延长更多的是对独立性的损害,而非对专业能力的提高;(2)客户良好的信息环境会弱化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改善公司信息环境能够显著抑制审计任期延长产生的不良经济后果。本文丰富了审计研究领域的有关文献,同时,也揭示了提高公司信息环境在审计领域产生的积极经济后果,以及分析师在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对监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立军,陈信元,方轶强.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4):25-34.

[2] 刘启亮.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4):40-49.

[3] Lim, C.and Tan, H.Does Auditor Tenure Improve Audit Quality?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Fee Dependenc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0,27(3):923-957.

[4] Watts, R.L.and Zimmerman, J.L.Agency pro- blem,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613-634.

[5] Petty, R., and Cuganesan, S.Auditor rotation: framing the debate[J].Australian Accountant,1996,66(4):40-42.

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分析 第4篇

在特定的环境下, 审计人员把审计准则或者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然后运用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经验, 用比较独立、客观并且公正的态度来判断具体的审计事项和行为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等, 这就是审计判断。在审计的整个过程里, 到处都有审计判断的痕迹, 而审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影响。

在一定的时空状态中, 各种各样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会在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实施作业中出现, 而这些因素的总和就是审计环境。审计必须面临的课题是要在审计实际工作中, 通过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以此来辨认和认识审计工作与环境的融合度或是摩擦度, 让这二者不断的相互促进, 渐渐到达和平共处的状态。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1) 宏观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1. 法律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目前, 我国已基本形成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 但准则过于原则性, 使得其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稍差, 进而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在这个时候, 审计法律观念在社会各界的认识度是高低不同的, 也影响到审计人员是否拥有一个公正的审计判断环境, 进而影响到审计判断的公正性和质量。另外, 严格的审计法律责任除了对于审计人员形成惩戒震慑作用外, 也可以使审计人员通过对以往审计诉讼的研究, 对不同情况下如何做出风险较低的审计判断积累经验。

2. 社会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从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态度方面来看, 审计职业越受到社会公众的评价越高, 与此相对应审计人员在社会的低位也会越高, 而所得到的酬劳也会越高, 这样有利于提高从事审计职业的人群的素质和质量, 从而也有助于提高审计判断水平。从社会诚信程度的方向来看, 注册会计师在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时, 往往会有一部分从业人员受到整个社会、行业的诚信问题的影响, 禁受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 远离了原则和自己的操守, 做出了错误的审计判断。从风险意识环境方面来看, 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 在某种程度上, 审计人员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也会影响承担风险的大小, 对于相比较中, 良好的审计判断质量对于那些风险中立者或者是风险厌恶者考虑审计效率时会更加的具备该素质。

3. 审计判断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一, 为了提高审计执业专业的难度,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的各种各样的活动, 减少在审计过程中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规定。第二, 对自身的专业素质, 审计人员要不断的增强, 是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 而且为了提高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 特别是要重视审计判断。

4. 审计判断受技术环境的影响

审计判断的难度越来越大, 是因为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打破了原本的会计岗位职责, 而且变更和转移了内部控制制度, 再者由于实时审计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发展趋势而引起的内控制度不断复杂化;在整个行业里普及会计电算化, 电子化了审计线索, 扩大了审计内容以及多样化了审计方法和技术处理手段;审计人员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时代中, 大部分人缺乏对这个业务的经验。

(2) 微观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

1.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

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 就会加大审计风险。相反, 内部管理和内外部审计受到审计单位的重视, 如果有这个重视的作用, 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便会主动的建立起来, 而且会比较严密而健全, 因此审计风险被降低了, 审计判断质量也会被提高。

2被审计单位支持审计人员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某种程度上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态度和行为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拥有较强的接受审计的意思的被审计单位能从正面看待审计, 并理解审计, 并且给审计人员足够的支持, 那么这些都能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3.审计机构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

集体判断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大体上, 集体判断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咨询其他人或和其他人一起判断, 这种方式可以填补因为个人认识的局限性, 从而使可能因个人判断而产生的失误减少, 甚至可以避免。另外一种形式是复核, 他是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复核原本的审计人员在某一领域或方面做出来的判断, 这样子在某些程度上, 为提高审计判断质量提供客观保证, 使得审计判断达到了一致性, 把可能因审计判断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减少了。

三、提高审计判断质量的措施

第一, 要提高法律法规的统一性。

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内不断被完善, 但是有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法律责任十分的不集中, 分别分散在众多法律法规中, 而这些法律法规有《企业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而且因为是在处在不同的立法技术中, 所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在不同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规定, 甚至有些规定完全相反, 因此为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的规范, 为了保障执法的一致性, 不得不把其中互相矛盾和不协调的审计法律删除。

第二, 操作审计责任认定要被不断地提高。注册会计师要为了自己的重大过失和欺骗行为承担审计法律责任是我国法律的明文规定, 但是某些标准却十分的不完善, 比如在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这三者的区分界限就十分的含糊不清, 这些都为审计实务的工作引来了不少的麻烦。所以要根据归责原则与作为性质来明确规定界限范围, 与此同时, 也要对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追究依据做出个明确规定, 以此对哪种行为追究哪种责任的明确规定。

第三, 要把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的建立和健全。注册会计师在做出的职业判断时, 事务所是这个微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承担审计风险的最大责任者。现代审计通常都是高风险的, 事务所为了对付这一难关, 更应该建立和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领导责任、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以及监控这七个要素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事务所以控制审计风险为目标, 围绕这七个要素, 理所当然要建立高质量的控制制度。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应变能力、判断水平、实现完善和超越自我创造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 在此不仅要细化新准则中提出的项目质量控制之外, 还要注重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建设企业文化, 把职业的管理进行推广。对三级复核制度进出改进, 并在规范业务程序上, 加强对各方面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约机制, 对长效机制的审计质量进行完善, 以此把判断审计职业的水平不断的提高。

第四, 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双方业务质量的衡量尺度是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这也是规范审计行为、会计行为的权威性标准。为了能准确地判断职业, 唯有把这些标准熟记于心, 并融会贯通, 理解体会。注册会计师无论是从学识、经验来说, 还是从自身的能力和道德水平来说, 这些综合反映就是职业判断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这说明了注册会计师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不仅要掌握审计职业判断的相关知识, 还要掌握与其密切相连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 要充分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信息。所获得的审计信息的数量及其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审计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那是因为在审计的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 做出正确的抉择是指在判断中能把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作为基础和依据, 并以此确定出重点。目前, 企业面所承受的经营压力等方面, 而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的部分是可能给报表带来严重影响的方面。因而, 审计人员要尽可能的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 做到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去除伪造的部分, 留取真实的材料, 从表面看到内在的东西, 从这个方向考虑到另一方面的内容, 这样就能收集到比较充分与合适的审计证据, 并以此来提高审计判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瑾.审计判断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金融, 2007 (3) .[1]杨瑾.审计判断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金融, 2007 (3) .

[2]张彤.试论我国审计环境与审计专业判断[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6) .[2]张彤.试论我国审计环境与审计专业判断[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6) .

[3]张继勋, 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7 (9) .[3]张继勋, 杨明增.审计判断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7 (9) .

审计分析 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同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绩效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审计力量不足、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等问题。在分析了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之后,笔者给出了让二者有效结合、共同服务于审计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不但要发挥“经济卫士”和“政府谋士”的作用,还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同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审计力量不足、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彻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等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审计分析 第6篇

摘要文章以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作为全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从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概述,集中度对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这两个大方面进行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其中,在集中度对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的分析过程中,还涉及到了审计质量的意义及其特征,审计质量衡量指标,以及研究假设这三个内容的分析。

关键词审计市场集中度审计质量关系实证分析审计专业化

前言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意见,是作为一种信息进行传递,其包含着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而审计意见隐含着的信息,对财务报表工作者有非常大的作用。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某一个公司的非标准意见,这可能就暗含着被审计的公司有利润操纵的问題存在。另外,审计意见是否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则又是由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所决定的。

当前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学者对审计集中度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人士主要是对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即独立性与审计市场集中度变化关系进行分析。而研究审计市场集中度和审计质量的关系,实则是研究审计市场集中度的程度对审计质量所产生的不同程度影响。

1.对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概述

审计市场集中度是指在审计市场中经济资源向大的审计企业汇集的现象。如果审计市场集中程度的大小有差异,那么审计单位的竞争行为以及竞争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考察审计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以审计市场集中度作为审计的组织理论。体现审计结构的重要方法和指标,是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对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测定,可以通过运用绘制集中曲线、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进行指标的检测。

2.集中度对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2.1审计质量的意义及其特征

审计会计师的独立性会对审计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通常会存在差异,而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有所不同。此外,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企业的关系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就算是审计人员均按照业界统一的职业标准、审计格式,做出相应的审计报告,其审计的产品质量还是会有优劣之分。

比较多的学者认同的审计质量观点是客户的违约行为被审计人员发现了,而且审计人员也愿意对客户的违约行为进行揭露的联合概率。审计人员的质量以及审计人员的在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是发现客户违约行为的关键。审计结果的质量是对是不是愿意披露客户违约行为的体现。可见,审计的质量的重要作用,它是对审计过程质量的表现,也是对审计结果质量的表现。

审计质量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的产品质量、劳务质量存在很大的区别。审计质量的特殊性主要有隐蔽性、主观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审计质量的隐蔽性特征,又被称之为审计的滞后性。隐蔽性是指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否。由于审计报告具有的隐蔽性使得审计质量的优劣很难直接从审计报告中鉴别,即使是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也很难做出评价,甚至有的审计质量的不足被长时间的忽略了。这也就致使众多的投资者对审计报告持有怀疑,所以审计报告的可靠性是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审计质量的主观性使得进行审计质量的评价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也容易造成诸多的审计质量评价歧义现象。导致审计质量评价的歧义主要表现在审计期望存在的误差,审计责任以及会计责任工作的不清晰,还有就是审计的形式和实质的内容存在差别。基于审计质量所具有的特性,为消除投资者多审计报告存在的疑虑和风险,这就需要及时的采用相关的措施提升审计的质量。

2.2审计质量衡量指标

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声誉,是事务所审计质量的一个间接的衡量指标。以某种层面而言,事务所的品牌可以提高事物所的担保能力。而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也可以作为一个审计质量指标的间接反映。另外,事务所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还有就是审计客户的盈余管理、事务所的非标意见比例等方面的内容也一定程度的体现出其审计质量。

2.3研究假设

近年来,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研究假设,即假设我国的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是倒U形状的二次函数关系。这种倒U型的函数关系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审计市场集中度表现特征,也就是审计质量会随着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刚开始时呈现上升的趋势,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出现下降。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和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表明了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审计市场集中度的关系呈现的是倒U型的函数关系。有这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广大的学者人士认为我国的审计市场应该构建“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加大力度培养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此促进审计市场的规模经济性发展。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还可以增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明辉,李黎,张羽.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7).

[2]郭颖,柯大钢.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基于2002~2006年证券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系统工程.2008(4).

[3]绉春波.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四川:成都理工大学.2008.

[4]张良.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相关性新探—基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3).

[5]徐慧.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分析.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

审计分析 第7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同之处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所形成的动因是相同的。经济责任审计形成的动因与财务收支审计所形成的动因大致是相同的,但是经济责任形成的动因是审计举动动因的根本动因。经济责任的关系是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两者都是资源所有者对资源的应用与处理的主要措施,并且也可以说成是所有者对资源的应用与处理的保障体制。审计组织根据在执行任务中较为自然的说明了受托人实行其义务的状况,应对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不同种类的审计类别进行适当的区分,从而为业务在管理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便利条件。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关的一些法律的根据是大致相同的。经济责任的审计是按照审计法的相关规章制度来进行的工作,财务的收支审计也是如此的。在对审计的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每一项审计的工作都是按照依法监察、依法施行工作等的准则来完成的。如果说在审计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没有将《审计法》当成凭据,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活动都无法顺利的进行。

再次,经济责任的审计与财务收支的审计在程序上是大致相同的。财务收支的审计应该根据审计的准备工作、审计的实施阶段、审计的结果汇报等多种过程,经济责任的审计等同于财务的收支审计。换言之,在多种的程序创建的过程中都是具备科学性并且符合道理的,财务收支的审计对掌握以及管理多种审计都是非常有成效的,经济责任的审计也是如此。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在监察的规则上也是相同的。两者在审计的过程中都应该做到脚踏实地、公平公正的准则,审计的工作人员在对关于经济的事件做完整的审查从而辨别其是否具有合法以及真实性,在审查的过程中都是按照国家的法律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的。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不同之处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主体有所区别。前者的审计主体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相关的规定表示:“按照人民政府以及党委等提出的观点,由监察机关和人事部门发起的提议,审计的主体应该按照法律的要求来执行审计。”由此可见党委政府在任职的期间里,审计机关一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审计机关当中的工作人员仅可以进行相关的工作,不能私自的使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权益。

其次,在财务收支审计的规则上有所区别。财务收支审计是按照委托人的要求,从而嘱托给社会中的审计部门来执行或者是国家的相关审计的部门来执行。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的立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的项目都是遵循政府或者是党委的想法,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与相关的组织部门进行沟通,或者是与相关的审计机关沟通之后才进行立项执行的。而后者是按照本级的政府工作需要以及宏观的管理部门的需要等,对于经济的状况经过审计的组织结构来制定相应的项目方案。

第四,经济责任的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规模有所区别。前者是对于事业单位以及归属的部门进行的审查,也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举办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查。后者大部分是对于某个组织以及部门财务所创建的监督活动。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目的有所区别。前者的审计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特定的目标,另一个是根本的目标,或者说一个是个性的目标另一个是共性的目标。共性的目标是在判断以及审查的相关活动中对工作完成的状况进行整体的落实,发掘问题出现在了哪里,从而对执行的管理以及监督职责所负责的经济责任所做出的相应结论,或者是对执行的计划和政策等做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加强按照法律行使相应政策的能力并且对经济的行为举止做好典范。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按照组织的整体性质以及相关的领导或嘱托的单位之间需要来建立一种个性的目标,例如,对于领导干部应该明白的一些事情或者是行业中的一些责任的事项,大致上都应该是经济责任审查的一些基本事项。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相互融合

经济责任审计因随机性强,对会计的工作要求很严格,任务量较多,会计在检查相关的数据当中所用的时间也非常的久,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很难完成相关的工作,因此在检查的过程中容易遇到麻烦。为了加强会计的检查质量以及效率,并且在检查的过程中节省一大部分的时间,所以应该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互相的融合。

第一,在计划实施审计项目当中应该做到两者之间统筹规划,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互相的融合。

在对财务的收支审计展开的过程中,由于人事以及部门之间没有展开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就应该在任职期间为经济责任而考虑,考虑财务的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的审计两者之间的需求。对于审计方案的部署应该是有序的、统一的,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融入在一起。大量的收集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关资源,可以对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良好的根基,并且在审计的过程当中争取一次通过,尽量防止反复的进行审计。

第二,在计划实施审计项目当中应该互相的渗透,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互相的融合。

在对财务的收支审计的计划确定之后应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及需求进行全面的思考,并且对经济责任审计所学的相关资源,其中包含会计资源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行业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情况等都要有针对性的写入审计的策划当中。对于财务收支的审计应该集中的对信息资源进行累积或采集,在此过程中应该对已经审核的组织领导的经济责任来进行全面的审计,将其当成是今后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结构。如果要实行对经济责任审计时,应该综合以往审计的评价,在对平常的审计进行综合的审计时,就不需要做整体的审计了,这样一次审计通过被多次使用的方式加强了在工作中的审计效果。

第三,对审计的资源进行使用时也应做到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互相的融合。

两者的审计都是根据会计在对账目的分析研究中以及对财务在收支的审计后进行的经济责任审查的使用。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全年的财务收支在资产以及债务等的审计相融合,可以减少在审计当中所使用的资源。对于相对重要的问题以及微弱的环节在审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审计的力度,以免对时间以及人力都形成浪费。与此同时也应该全面的将社会审计进行合理的使用,内部的审计也应如此。对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完成后应该将在审计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保存并归档成册,以便在今后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当中可以方便翻阅。

三、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主要是根据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了两者之间具备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但是通过对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之间的相融合从而对审计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改善,是在目前政府以及各级的党委之间进行加强审计工作最有成效的举措。

参考文献

[1]梁雪铖.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比较分析[J].审计研究,2009,(6):30-33.

[2]王高泽.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之比较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5,24(6):55.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分析 第8篇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的制度, 公布的具体内容包括被审计 (调查) 单位基本情况、审计 (调查) 评价意见、审计 (调查) 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处罚决定及审计 (调查) 建议、被审计 (调查) 单位的整改情况等。

广义的审计风险指审计人员因作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审计意见, 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审计理论与实务, 207) 。对国家审计而言, 由于国家审计要对被审计机关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处罚, 因此审计风险还包括由于处理处罚不当, 引起诉讼等, 这是国家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规定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始于1994年8月31日审议通过的《审计法》, 该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2003年, 关于防治“非典”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的审计结果国家审计第一号公告公布, 标志着中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正式实施;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 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从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沿革看来,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由最初的审计结果可以公告, 到部分审计结果尤其是国家审计署审计事项正式向社会公告, 直至2011年国家审计准则明确规定, 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由可以公告到必须公告, 这是民主法制的进步, 更是审计监督的必须。审计结果公告促使审计接受社会监督, 实行审计结果公开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监督的方式;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整改落实, 扩大社会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 便于社会和舆论直接参与监督, 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 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

三、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广泛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 根据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 而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有差别, 并且在抽样过程中, 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来解决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就使得审计风险客观存在, 可以控制, 但是不能完全消除。

2、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 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即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虽然偏离了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 但是没有造成危害, 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 审计风险就停留在潜在阶段, 不会转化为现实的风险。一旦被追究责任, 潜在风险就转化为实际风险了。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虽然不可避免, 但是可以控制。只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科接受的水平, 审计就是成功的。

四、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的特殊性

李金华就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答记者问时强调, 审计公告是一把“双刃剑”, 它不但将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公布于众, 而且将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质量也公布于社会。这就是说审计公告在披露被审计对象问题的时候, 同时也将审计机关自身的执法行为是否到位、是否客观公正暴露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如果审计机关自身不硬, 审计结果质量不高, 审计公告难免会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带来更大的风险。可以说, 在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 审计风险加大, 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国家审计范围与公众的期待有一定差距, 容易引起审计风险

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 审计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相应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公众期待的是审计是全面审计, 通过审计, 能对被审计单位才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国家审计报告出具的标准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 有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等。审计机关只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 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及标准不明确的一级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 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具体而言就是审计了什么就评价什么, 发现了什么问题, 就对该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和处理。这就造成了公众期待和审计机关的实际审计范围、审计职责有所差距, 如果审计结果公告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没有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 而一旦被审计单位出现别的问题, 公众对审计结果就会提出质疑, 引发审计风险。

2、被审计单位不愿被“揭丑”, 不配合审计机关工作

在审计结果公开之前, 被审计单位认为和审计机关都是行政单位, 大家是一家人, 即使审计出一些问题, 被审计单位都愿意接受处罚, 愿意整改, 比较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但是审计公告制度下, 如果被审计单位被查出有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 被直接曝光, 被审计单位会有抵抗和不配合的情绪, 因此容易发生干涉审计独立的行为, 宁可接受处罚、审计整改, 也不愿审计结果曝光。但是审计结果如果不客观公正及时的公告, 审计机关也会承担不及时公告的法律责任, 引发审计风险。

3、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失实的风险

我国审计机关不仅具有独立的审计监督权, 而且对违反国家财政法规的经济行为具有行政处罚权。因此审计机关应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真实性负责, 审计结果公告应该客观公正, 如果对外公告的审计结果有重大差错的, 应视情节轻重, 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行政处分。

4、未发布或者未及时发布审计整改公告的风险

随着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国家审计准则》, 审计结果公告成为一种硬性规定。但是《国家审计准则》中又未明确规定审计结果公告的时间限定, 并且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整改检查结果也必须公布。这就形成一个问题, 在审计事项已经结束, 但是审计结果因为种种原因迟迟不予公布, 或者是审计结果已经公布, 但后续的审计整改检查结未公布, 会给公众造成一种误导, 发现问题, 却没有解决问题。而社会公众因为对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的主管机关、纪律监察、人事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清楚, 容易误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整改或者整改措施不力, 是审计机关监督不到位, 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的防范

1、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国家审计人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国家机关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使得审计人员能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 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2、严格遵守审计准则、保持审计独立性

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 遵守职业道德, 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 严格遵守审计程序, 避免发生重大疏忽。审计人员应保持独立性, 要正直、客观。

3、签订业务约定书, 取得管理当局说明书

在国家审计中, 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承诺, 明确划分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明确审计范围, 预防审计风险。

4、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计机关提高审计质量, 尤其是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机关要以《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 建立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审计过程中, 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 认真编制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对重大的问题进行报告制度, 撰写审计报告时, 要定性准确、评价得当, 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5、建立审计宣传和信息反馈机制

一方面, 要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相应的审计单位网站、公共媒体等多种渠道,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向公众宣传审计知识, 解释审计的专业术语, 介绍审计机关职责分工等;另一方面, 公开的审计应该尽量简单易懂, 如果必要的话, 公开审计结果时应附上相应的情况说明, 审计报告解释等, 使公众更全面的把握审计结果的内容, 防止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因公众对审计结果不能全面的把握而产生审计风险。

强化信息反馈的应用。审计结果公开是手段, 促进审计监督、推进被审计单位整改是目的。加强审计结果公开的反馈机制, 及时收集社会各界对审计公开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 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 分析公众对审计结果公开的需求和反馈, 及时解答民众的问题, 对于审计结果公开后, 被审计单位后续的整改成效、整改措施等, 也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 供公众查阅了解。

参考文献

[1]审计专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10

[2]胡志勇.审计公告制度与国家审计风险[J].审计与理财, 2011 (6)

[3]何春娇.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0 (4)

国家审计准则下的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第9篇

刘家义审计长于2010年9月1日签署审计署第8号令, 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以下简称《审计准则》) 。修订的审计准则第一条明确规定, 制定审计准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审计质量。审计准则各章节的内容都体现了加强质量控制的要求, 还专设一章规定了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与以往的审计准则相比, 修订后的审计准则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做了较大的创新, 体现了全面质量控制的理念, 要求审计机关实行全员、全过程质量控制。

一、审计质量概述

审计质量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话题, 审计质量问题伴随着审计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至今, 关于审计质量的概念仍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审计准则》中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提出了具体要求, 但在准则中未对“审计质量”作出明确的定义。因此下文首先对审计质量及其控制等概念进行综述, 再结合新准则的审计目标体系对审计质量的含义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研究分析。

(一) 关于审计质量的文献综述

关于审计质量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冯均科 (2002) 提出审计质量可以从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两个方面理解, 认为审计质量是依据专业性和社会性的标准所确定的审计工作以及其产品的优劣程度。徐政旦、谢荣 (2002) 等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 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 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王跃堂、黄溶冰 (2008) 认为由于政府审计的行政性特征, 政府审计质量在内涵上除具有民间审计的一般属性之外, 还应当具有很强的纠偏属性, 即政府审计的内涵不仅包括能够发现和报告违法违纪问题, 还应该包括及时处理违法违纪问题。

根据上述学者对审计质量评价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审计是包括了审计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 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 (即审计过程质量观) ;第二种观点认为, 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 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 (即审计产品质量观) ;第三种观点认为, 审计质量体现在对审计目标的完成程度, 强调根据审计结论及时作出审计处理 (即审计结果质量观) 。关于审计质量的三种观点如下表所示。

笔者认为, 上述三种观点虽侧重点不同, 但并不相互冲突, 高质量的审计过程才能保证审计人员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 而恰当的审计结论是作出恰当审计处理的前提。

(二) 新审计目标体系下的审计质量

《审计准则》有很多特点, 也有很多创新。但其最大的贡献则是从规范的角度, 重新构建了国家审计的目标体系, 并以新的目标体系为约束框架, 规范了新的风险识别、程序保障、质量控制和成果利用, 明确了目标的实现途径。审计目标是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果, 只有围绕明确的审计目标来评价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才能更好的发挥国家审计的作用, 审计目标体系的建立, 同样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评价标准的具体化指明了方向。

《审计准则》第六条明确指出, “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推进民主法治,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一条文阐明了国家审计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推进民主法治,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其手段和途径则是“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围绕这一总体审计目标, 《审计准则》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了审计质量控制的三项目标:即遵守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作出恰当的审计结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要实现这些目标, 一方面,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规范审计行为,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实现审计过程和审计产品的高质量。另一方面, 审计机关应当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体现出国家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审计机关的基本战略, 达到较高的审计结果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审计准则采用了审计结果质量观, 不仅仅强调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论的质量控制, 更加重视结果导向, 要求揭露出重大违法违规和影响绩效的突出问题, 依法、公正地作出处理处罚,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促进加强廉政建设, 同时反映出相关制度缺陷、政策执行和管理中突出问题,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 全面体现审计结果的高质量。

二、国家审计准则指导下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是确保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 也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审计准则》第一百七十三条要求审计机关应当针对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职业道德、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业务执行和审计质量监控五个要素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审计实施方案, 到获取审计证据、作出审计结论等审计业务的各个流程都需加强质量控制。只有严格对各个流程进行质量控制, 才能保证整个审计项目取得较高的质量, 因此, 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是全过程的控制。在审计机关层面, 从审计机关领导到一般审计人员, 从审计业务部门到综合管理部门都应围绕上述五个要素参与审计质量控制, 因此, 审计质量控制也必须是全员参与的控制。下文分别从审计业务过程和审计主体两个角度探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一) 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

每一项具体的审计工作, 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从制定审计方案到出具审计报告) , 都会影响到审计质量。因此, 审计质量的系统性要求我们以系统论的思想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准则》根据近几年审计工作的实践, 重新对审计工作程序进行了梳理, 明确规定了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等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内容、程序和要求等, 审计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审计质量控制应覆盖审计业务全过程, 因此审计质量控制活动也相应的划分为审计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1. 审计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

要保证审计质量,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制定和管理审计计划, 树立审计项目计划意识, 明确年度审计工作目标, 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

(1) 科学选择审计项目。要紧紧围绕政府的工作重心, 树立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意识, 在认真调查审计需求的基础上, 对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从项目重要程度、项目风险水平、审计预期效果、审计频率和覆盖面、项目对审计资源的要求等方面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评估, 以确定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2) 严谨编制审计计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 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 不得擅自变更。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既要有创造性, 确保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操作性, 同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性, 避免重复、无效的审计项目, 适度核算审计成本, 避免给被审计单位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3)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要正确评估审计项目与审计资源, 找到最佳切入点, 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控制审计成本。

(4) 及时评价计划执行情况。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实施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统计制度, 定期检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 评估执行效果。

2. 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 只有通过恰当程序获取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 才能充分揭示和正确评判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状况和遵守财经法纪的真实情况。

(1) 恰当组织审计组。根据审计需求恰当分配审计人力资源, 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

(2) 充分开展调查了解程序。“调查了解”作为审计实施的一部分贯穿于审计实施的全过程。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 重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充分运用职业判断, 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 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3) 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机关要在做好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重点及审计措施, 审计工作要求等四项内容。在审计实践中, 要高度重视实施方案的制定, 内容要具体, 要具有可操作性。

(4) 依法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 并评价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5) 规范编制审计记录。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 以实现下列目标: (1) 支持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 (2) 证明遵循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 (3) 便于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

(6) 规范撰写审计报告。《审计准则》强调了审计组讨论形成审计报告, 以第五章整章的篇幅对各类审计报告的格式、构成要素、编写内容、行文程序、复核重点、审理重点、签发程序、送达和报送程序、对外公布程序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 形成了严密的审计公文编审运转程序, 筑成了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防线。

(7) 严格执行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环节。为了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签发前要经审计组组长审核、业务部门复核、审理机构审理。

3. 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是签发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经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后, 报送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二是积极实施审计整改检查。审计整改检查是审计准则的新增内容, 要求审计机关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 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单位整改, 审计机关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检查、了解整改情况, 并向审计机关提出检查报告。审计机关可以采取实地检查或了解、取得并审阅相关书面材料等多种法师检查了解整改情况。

(二) 审计质量全员控制

人的因素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高效精干的审计组能够更好地发挥审计作用。审计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 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审计质量水平。

《审计准则》中明确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审计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 并且对审计机关在任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 以确保审计人员具有与其审计业务相匹配的职业胜任能力。这些规定对确保提升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 改进作风, 经过全体审计人员共同努力,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质量。

三、国家审计准则下的分级质量控制制度

国家审计一方面要监督或鉴证被审计单位或其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另一方面自身也负有一定责任。要真正使《审计准则》的各项规定执行到位, 必须增强审计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从实际情况看, 审计质量优劣, 与相关人员责任心、责任制及实施到位情况有着绝对的关系。

《审计准则》第一百七十四条至第一百八十七条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角度, 要求审计机关实行分级质量控制, 分别明确了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和审计机关负责人等六个层面在项目审计工作中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 并规定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行为按照规定追究责任。各层级审计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确保自身工作符合质量要求。审计机关对没有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制度的审计人员, 应根据其承担的职责、未履行职责的情况和造成的后果, 追究相应的责任。

《审计准则》要求审计机关对其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实行考核, 评价审计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 并强调该评估为持续评估, 以便及时发现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或改进。这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提供了检查、纠正机制, 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史安宁.国家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

[2]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 2010 (8)

[3]刘绍统,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笔谈[J].审计研究, 2010 (6)

[4]刘彩霞.《国家审计准则》的主要修订和实施中应当注意的问题[J].审计月刊, 2011 (1)

审计分析 第10篇

一、审计谈判的意义

在审计过程中,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 但同时要维护与客户的经济关系, 而客户则希望审计成本最小化, 并利用审计报告来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资本, 审计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各自立场, 这必然会产生诸多分歧, 其中很多事项都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主观判断, 为了保证双方利益, 审计人员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 相互协商, 审计谈判应运而生。审计人员作为重要谈判主体之一, 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保护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等方面, 长期以来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审计谈判作为审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能够妥善解决谈判双方分歧, 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双方各自需求, 需要就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分歧进行沟通、协商, 最终达成有效、一致的协议, 这是一个需要有计划、有策略进行的沟通、互动的过程。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谈判始终贯穿于其中, 由于谈判双方有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利益关系, 所以在审计的初始阶段, 不可能同时使双方要求得到满足, 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并汇总其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审计差异, 并针对审计差异争议的调整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协商, 做出相应的决策。审计谈判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人员所审计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其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

二、审计谈判架构

审计谈判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通过审计谈判主体, 针对审计差异事项, 运用审计谈判策略, 最后, 经过双方博弈形成审计谈判的结果, 为从整体上更清晰地描述审计谈判过程, 建立审计谈判架构模型, 如下图所示。

1、审计谈判主体。审计谈判主体是指审计谈判中参与的双方, 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和客户, 其中客户涉及四大主体, 包括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管理层、治理层、审计委员会, 其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其中, 审计委员会是公司重要的治理机构, 督促其提供相应有效且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以及监督外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 这对于双方顺利达成协议有积极作用。而治理层作为事项决定机构, 需要对审计谈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判的进度、谈判的结果以及对外披露情况进行批准。

2、审计差异事项。审计差异事项是审计谈判的客体, 即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产生分歧的相关事项。按照谈判问题的属性, 将其分为客观性和主观性两类。

3、审计谈判策略。在审计谈判中, 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为达到各自要求, 可根据自身的谈判内容、关注焦点以及客户的态度等, 选择相应有效的谈判策略, 其选择会对谈判持续的时间、谈判双方的关系以及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产生影响。基于此, 可以将谈判策略分为整合性谈判策略和分散性谈判策略。

三、审计谈判运用在审计过程中的SWOT分析

( 一) 审计谈判运用在审计过程中的优势 (strengths)

审计谈判是解决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冲突的有效手段。目前, 我国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很多, 它们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小, 相互竞争激烈, 审计市场仍处于买方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做大做强, 既要维护良好的职业声誉, 又要努力保持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这使得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谈判博弈中处于相对劣势。审计人员完成高质量的审计不仅要发现审计中的错报, 与此同时, 要抵御客户的经济压力坚持独立、恰当地报告错报, 这就取决于针对审计差异而进行的审计谈判。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环境下, 鉴于审计谈判所具有的双重功效, 审计谈判无疑成为审计人员解决与客户之间冲突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手段。

( 二) 审计谈判运用在审计过程中的劣势 (weaknesses)

在审计谈判过程中, 被审计单位的谈判能力对审计谈判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 但它会受到其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被审计单位的治理结构, 其所提供的相应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等, 其中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环境的核心部分, 也是财务报表供给链上的重要环节, 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保证相关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以及公允性。审计人员所掌握的审计谈判信息, 很大部分源自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 所以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真实性以及准确度, 直接影响到审计谈判的绩效。但由于审计人员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全面掌握、控制和改变, 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谈判中处于劣势。

( 三) 审计谈判运用在审计过程中的机会 (opportunities)

审计谈判为谈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创造了机会, 维护了审计谈判双方的相关利益。虽然审计谈判双方由于利益不同存在冲突, 但是, 双方仍有共同利益。会计师事务所属于经营性组织, 在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 法律规定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 其生存面临困难, 所以为了获得长期、持续的经济收益, 事务所必须想方设法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而被审计单位通过审计人员出具的报告可以吸引更多资源与资本, 因此可以通过审计谈判找到双方平衡点, 为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创造机会。

( 四) 审计谈判运用在审计过程中的挑战 (threats)

针对客观性审计差异, 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处理会计问题以及选择会计方法时, 如果有明晰的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作为依据, 必将增强其谈判能力, 如果相关准则、规定不明确或者没有, 审计人员为了维持与客户关系, 则有可能接受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披露内容, 出具被审计单位所需要的审计报告, 支持被审计单位需求。但是一旦审计失败, 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不仅有可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甚至面临行政、刑事处罚, 对此, 审计人员将要承担由于谈判中不确定性的因素所带来的审计风险。而且在审计谈判过程中, 若双方就已存在相关会计准则以及规定但依据不清晰的分歧进行谈判时, 就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相应的主观、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过程中这些主观因素无疑使得审计风险增加。

四、审计过程中审计谈判的SWOT战略

(一) 适当运用谈判策略——SO战略

我国审计市场处于买方市场,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地位不对等, 被审计单位的相对选择权较大, 这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谈判中的谈判能力与客户有一定差距, 审计人员为了夺得谈判中的主动权, 为事务所争取更多的利益, 就需要根据不同客户, 选择、运用相应的有效谈判策略。

1、分配型谈判策略。分配型谈判是指谈判双方有一方“赢”, 包括竞争性策略、让步性策略和回避性策略。回避性策略即不进行谈判, 而既然要基于双方利益进行审计谈判, 就无法采取回避策略。竞争性策略是指在谈判中不考虑与对方关系, 只关注自身谈判结果, 坚持自己的立场, 以坚定的态度使得对方接受其提议的谈判思维。若审计人员与客户关系是消极竞争的, 或在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度下, 此时, 割断了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的长期经济依赖关系, 审计师更可能选择竞争性策略。

让步性策略是基于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的, 在谈判背景下, 互惠原则创造了一种迫使双方相互让步的环境, 是一种有效解决人际冲突的重要调节机制。审计人员通过让出部分自身利益满足对方的部分利益, 以期让对方也能够做出让步, 从而找到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中间立场,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于每一个作为客户的被审计单位的特征不同, 要想克服被审计单位的特征, 审计人员必须做出一些让步, 所以选择互惠谈判策略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满意度, 从而获得更好的审计谈判结果。

2、整合型谈判策略。整合型谈判策略即合作性谈判策略, 审计人员尝试发现一种解决方案, 既实现自身利益又能兼顾与客户的关系, 同时改善双方状况。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都属于中小型, 占据市场份额较小, 目前处于买方市场, 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 在审计谈判中, 为了维护双方的长期合作关系, 使得审计人员更倾向于采用合作性谈判策略, 进行积极谈判。合作性谈判策略包括两种谈判战术, 分别是问题解决策略和扩大问题议程。

问题解决策略是指审计人员积极地与客户分享信息, 坦诚相待, 赢取对方信任, 通过积极的合作和开放的信息交换, 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使得双方共同利益最大化。

扩大问题议程就是将新的问题增加到谈判中, 使得谈判涉及更大的问题集, 从而使双方能够就一些事项作出交换, 最终使得谈判事项和双方利益的优先权有所改变。审计人员在审计谈判中运用扩大问题议程策略时, 可以恰当地向客户透露放弃非重大的审计调整事项, 以换取客户在重要事项上同意进行调整。

(二) 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WO战略

财务舞弊事件近年来频频爆出, 它是由于披露遗漏、虚假、违规披露、延迟披露等导致的, 其存在严重影响着审计质量。统计数据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近年来的行政处罚中, 财务舞弊数量占有很高的比重, 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审计人员所具有的谈判能力、谈判绩效目前仍处于较低的整体水平。

表2则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角度发现, 在我国前百名会计师事务所中仍然存在因内部控制的薄弱, 或在审计谈判过程中未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而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受到行政处罚或行业惩戒的现象, 并且所占比例平均达到10%, 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国审计人员谈判绩效目前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努力提高谈判绩效, 提升审计质量, 这对事务所未来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 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开展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使其在审计谈判中能够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的态度, 坚定立场、谈判目标和谈判底线, 从而抵御对方不合理的谈判要求的压力, 真实反映客户的财务信息, 保证审计报告客观、公正。第二, 加强内部控制,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是审计人员掌握审计谈判信息的主要来源,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可以保证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质量, 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 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从而提升审计人员的谈判绩效, 降低审计中的风险。

(三) 审计人员应准确把握谈判时间, 努力提高谈判能力——ST战略

审计人员应合理利用谈判的时间, 提升审计谈判绩效。审计谈判是谈判双方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 由于时间成本, 审计谈判不可能一直持续, 而由时间限制所带来的时间压力, 使得审计人员不得不尽快完成审计谈判任务, 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而这使得谈判绩效下降, 同时也会带来审计风险。所以在审计谈判中, 时间限制会影响到审计人员对信息的加工、策略的选择和效用水平的高低, 所以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到时间对其谈判的重要作用, 制定相应的谈判计划, 高效把握、合理利用时间, 并采取相应的谈判策略, 最终达到提升审计人员谈判绩效的目的。

提高审计人员的谈判能力。由于审计业务范围非常广泛, 审计人员在谈判中面临的对手各不相同, 所以审计人员完成审计谈判任务, 取得谈判的最满意值, 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较强的审计谈判能力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 还应当具备必要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 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推动, 审计人员的综合谈判能力由此形成。因此, 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多样化培训的重视, 同时审计人员应重视每一次的谈判经历, 积极总结谈判中的不足, 归纳审计谈判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在谈判中运筹帷幄, 实现满意的谈判效果。

(四) 培养事务所行业专长, 提高自身谈判地位——WT战略

若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大, 并具有一定行业专长时, 其在行业中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往往较大, 这样在与客户的合作过程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在审计谈判过程中也就具备较强的说服力。而当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且不具备自身专长时, 为了维持生存, 其在审计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所以更倾向于向客户让步。因此,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培养自身的行业专长, 突出其服务特色, 深化专项领域服务, 同时积极寻求与其他事务所之间的合作, 提升竞争力, 从而提升谈判地位, 提高审计质量。

摘要:审计谈判作为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是审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受到广泛关注。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人员角度, 结合审计谈判架构模型, 运用SWOT方法分析审计谈判在审计运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遇到的威胁, 并由此提出SWOT战略, 不仅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审计效率的提高, 更有助于审计风险的降低, 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审计谈判,审计质量,SWOT分析,SWOT战略

参考文献

[1]周冉.谈判信心对审计人员谈判判断的影响[J].审计研究, 2014 (2) .

[2]张继勋, 孙鹏, 周冉.签字注册会计师轮换、会计师事务所轮换与审计谈判[J].当代财经, 2010 (3) .

[3]孙岩, 张继勋, 周冉.审计谈判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 2010 (4) .

[4]余涛.审计谈判研究概述[J].财会月刊, 2011 (7) .

[5]陈丽娟.审计谈判过程的博弈分析[J].经营与管理, 2012 (5) .

[6]周冉.审计人员谈判咨询、客户谈判知识与审计谈判判断[J].审计研究, 2010 (6) .

审计分析 第11篇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与其他审计业务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审计财务收支的同时还要审计工程建设;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内容广,涉及单位多,故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审计监督全覆盖;三是审计波及面广,特别是工程造价审计与各个方面都有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审计存在较大阻力;四是因为需要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频繁接触,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操守,才能最大化的防范审计风险。

二、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事前、事中监督不足

基层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审计机关对立项过程事前介入和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审查不足,只能揭示已成事实的问题,对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损失浪费难以挽回。

2.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性审计过少

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对项目的真实、合法性关注较多,审计发现的问题多为反映工程价款虚高,工程建设程序不合规等,至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建设资金投资回报、人民满意度调查等审计事项关注较少。

3.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依据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已确认的工程决算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工程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适用法律問题的电话答复意见》(最高法〔2001〕民一他字第2号),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应以当事人的约定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只有在合同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或者合同约定不明确、合同约定无效的情况下,才能将审计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当施工单位不服从审计结论,以建设单位未按合同结算工程价款而提起诉讼时,法院大多数会判决施工单位胜诉。

4.收集准确的项目资料困难

由于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建设单位普遍存在项目资料不齐全的问题,拖延提交项目资料、审计发现问题后修改项目资料、多次提交同一事项但不同内容的项目资料等行为对审计质量和审计时长的把控造成了严峻挑战。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1.审计独立性不强

基层审计机关不仅受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业务的垂直领导,又受同级政府直接领导,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固投审计涉及立项审批、建设审批、竣工验收等多个环节,发改、财政、住建委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同样实施监督审查权力,部门之间责权不清,审计易受干扰。且基层审计机关因受人财物条件限制,对固定资产投资事前、事中监督力不从心。

2.审计方式和内容创新能力不足

对投资审计项目进行高质量的审查,发现隐藏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做出优秀的绩效分析,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以及现场施工工作经验。目前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仍需提高,审计方式和审计内容有待突破。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一线人员普遍不善于进行宏观分析研究和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审计建议,同时缺乏绩效审计客观标准。

3.投资审计立法不健全

首先,在立法方面未明确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可直接作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指标。其次,审计处理措施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缺乏针对性,如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工程最终价款超概算、招标控制价超概算未报批、中标设备单价高于同期市场平均价等问题,对相关责任人(国家工作人员)缺乏明确的处理意见。

4.《被审计单位承诺书》效力不足

被审计单位不重视签署的《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向审计人员提供审计资料态度不端正,拖延、重复提供资料和修改已提供资料等不配合审计的行为未能严格依规受到惩处。

四、相关对策

1.确保审计机关的权威性

在双重领导模式下,务必树立审计机关在政府投资审计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审计机关在审计执法中的权威性。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树立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打造审计铁军。

2.确保审计人员的先进性

对审计事项采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路,积极探索审计方式方法,在保证审计质量和时长要求的前提下,勇于突破常规审计内容,运用一切合法资源,搜集项目信息,查证疑点问题,探索宏观领域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的改进意见,为服务领导投资管理决策提供审计依据。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法律、管理和经济等专业知识,确保审计人员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先进性,打造学习型的审计队伍。

3.严格依法审计、夯实执法依据

审计务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审计人员需牢牢树立法律观念,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崇尚法律。对于工程价款审计认定的问题,应要求相关单位在合同中注明“最终工程价款以审计机关审计结论为准”的补充性条款,从而防范审计风险。

4.建立被审计单位审计信用档案制度

计算机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分析 第12篇

一、计算机审计的含义

计算机审计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进行经济业务管理与会计业务核算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 即计算机系统是审计的对象;二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 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另外还有专家指出:“计算机审计是基于计算机进行的审计活动, 包括系统审计和数据审计。”概括起来说, 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

二、审计成本的内容

(一) 审计成本的含义

审计成本概念是一般成本概念在审计领域的延伸。关于审计成本的含义, 主要是指与审计相关的各种耗费, 如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等, 并将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成本一般是指狭义审计成本, 即审计的项目成本。狭义审计成本是指完成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所支出人力、物力、财力的费用总和, 它是审计部门可控制或可施加影响的成本。

(二) 审计成本的构成

一般来说, 审计成本由直接审计成本和间接审计成本构成。直接成本是直接构成审计项目成本的费用, 它包括业务承接费用、审计计划费用、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非现场审计的内勤审计成本。具体包括:食宿费、差旅费、通讯费、资料费、外部协调费、外勤工作补助以及其他费用。直接成本因具体审计项目不同而不同。

间接审计成本是指与具体审计项目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审计部门日常办公费、审计设备设施购置费、工资、教育和培训费、接待费、奖励费以及其他费用。间接审计成本相对于直接审计成本是相对固定的。

三、计算机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一) 计算机审计对审计成本的正面影响

1. 降低直接成本。

实施计算机审计能有效地减少直接审计成本中的外勤经费。由于其总费用根据审计人数和审计天数来计算, 采用计算机审计之后可以实施远程操作,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部分费用。

2. 减少间接成本。

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下, 间接审计成本主要包含的是审计人员的人力成本, 如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培训费用、奖励费等;其次包含了审计人员购买的用于工作的软硬件设备的费用。实施计算机审计后, 需要的审计人员会减少, 从而降低了以上相应的成本。

3. 有效调度审计资源。

传统审计模式下, 如果对一个项目投入的审计人员过多, 容易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如果审计力量投入不足, 一些重大问题可能查不出来, 产生审计风险。采用计算机审计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采集来的电子数据, 可调集各个地方的专业人员, 通过网络进行沟通, 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降低时间成本及人力成本。

4. 提高审计效益。

实施计算机审计可以节省审计单位的人力和物力, 可使审计单位把这些资源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 从而提高了其他方面的效益。从总体角度来看, 审计成本有所降低。

(二) 计算机审计对审计成本的负面影响

1. 增加购置成本。

计算机审计对审计单位的资本购置支出具有较大影响, 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升级、硬件设备的购置和维护等资本性购置支出上。

2. 增加人员培训成本。

计算机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开展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既要掌握财会、审计知识, 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这就需要审计单位投入更多的成本去进行人员培训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

四、结论及建议

计算机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是双向的, 但是审计信息化是传统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如何降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带来的成本增加, 是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加快审计软件开发

由于目前自行开发审计软件的审计单位不多, 建议在今后工作中, 可从易到难逐步进行软件开发:对于具备基本功能的审计软件可以外购;对于已推广应用财务软件的企业, 可考虑自行开发审计软件。因为会计数据接口已确定, 针对确定的接口开发审计软件可以更加符合企业要求, 并且可以开发出符合企业环境的独立网络化系统软件, 降低审计成本及审计风险。

(二)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

目前绝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 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为主。对此, 建议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 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在注重普及计算机审计的同时, 还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系统开发人员, 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 成为计算机审计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 推行审计成本考评制度

目前大多数审计单位采用的成本考核体系仅用时间和人员安排两个指标, 难以满足审计单位成本管理的需要。为提高审计成本管理效率, 应大力推行成本考评制度, 避免形成无审计成本控制的习惯, 造成资源浪费。考评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将审计成果及审计投入二者有机结合, 避免只考虑结果, 忽略成本投入。审计成本的考核指标应包括审计项目数、审计调查单位数、审计查出主要问题的金额数、提交审计报告数、人员数、工时数和审计经费数额。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审计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研究计算机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审计成本的构成内容, 然后剖析了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对审计成本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最后针对不利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审计成本,审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徐阳.对计算机审计发展若干问题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2: (16) .

[2].陈伟, 尹平.基于成本效益视角的联网审计可行性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22: (1) .

[3].徐瑾.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式审计的特征与实施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24: (1) .

[4].周芳.计算机审计下政府审计成本变化及其管理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8, 5: (1) .

[5].李献兵.审计成本量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8, (9) .

上一篇:经济腾飞下一篇:高校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