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体育课

2024-07-15

大学公共体育课(精选12篇)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1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选择延安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 问卷调查法:针对体育课设置项目, 男、女各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400份, 有效问卷392份。

2) 文献资料法:查阅与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现状及研究相关的书籍、期刊等, 并且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3) 逻辑分析法:根据收集、查阅到的第一手资料, 做系统分析、总结, 归纳整理出自己的思路, 并得出观点。

二、分析与讨论

(一) 课程设置

一、二年级大学体育课为必修课。一年级第一学期以普修课为主, 以自然班为单位上课;一年级第二学期, 二年级三、四学期以选项课为主, 根据上课时间安排, 按选项课程组成授课班级。选项课为限制选项, 即将各选项科目下达至各班级, 各班按各科目规定要求报选项人数。

(二) 教学场地器材设施

教学设施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多年来, 延安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多渠道筹集资金, 抢抓机遇, 加快基本建设, 增强教学实力, 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校共有学生一万余人, 在课余时间里, 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经常会遇到运动场地紧张的局面而不得不放弃运动, 比如说, 每天下午灯光球场里, 几十个人围着一幅篮球架的现象是常常会有的;上课的时候, 一个班五、六十人, 用两个排球场地, 不利于教师组织, 学生个体之间得到锻炼的机会也会有很大差异:水平高的同学会一直在场上, 水平差的同学, 一来是场地紧张的原因而不能上场, 二来是自信不足的同学更加不愿意上场, 就失去了体育锻炼机会。

(三) 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

学校目前采用的评价方法, 主要是结果评价, 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勤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这种方法比较客观地衡量学生所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 但对学生体育参加与表现评价不足。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一、二年级大学体育课为必修课。一年级第一学期以普修课为主, 以自然班为单位上课;一年级第二学期, 二年级三、四学期以选项课为主, 根据上课时间安排, 按选项课程组成授课班级。选项课为限制选项。2) 延安大学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3) 学校目前采用的评价方法, 主要是结果评价, 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考勤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二) 建议

1. 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整

体育教学过程过去被视为体育技术技能的授——受, 教学应突破这一局限, 把其看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认识体育的知识, 进而发展社会适应性的体育能力的过程。

延安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目前已经有所修改, 加强了内容的灵活性, 教育性,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利于养成学生体育习惯以及弘扬民族文化, 课程内容还需在以下几个宏观方面予以调整:1) 娱乐性:加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2) 创新性: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3) 实用性:加强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2. 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延安大学现有的体育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 这主要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校应该加大投入, 改善体育设施, 增加一些目前在我校可以开设的体育项目所需的设施, (如: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场地) , 这也是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 要保护好已有的场地设施, 延长场地的使用效率和年限。

3. 评价方法的转变

目前我们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结果评价, 使得一些学生锻炼过于对考试内容偏重。新《纲要》指出,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 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参考一些研究成果, 拟定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为:“出勤10%, 对体育的参加与表现30%, 体能、技能的考核40%, 理论考试20%”。

上文对延安大学体育公共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总结, 结果表明:延安大学公共体育课正处在一个探索阶段,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决定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积极创新, 勇于完成, 使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更进一步。此外, 对于延安大学体育公共课教学现状的分析, 也同时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体育公共课教育存在的缺陷, 为此, 希冀本文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结合当今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方向, 依据教育部新《纲要》精神, 针对我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对延安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现状进行研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健康,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2002.

[2]汪百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3]陈空清.”以人为本”教育观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5]张金强, 郭伦志.大学体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2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机制

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预先动员心肺、肌肉等器官系统的机能潜力,以尽快适应即将开始的各种运动活动,以获得最佳运动健身效果。准备活动方式主要为两方面:一,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热,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提高肌肉组织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直接影响人体代谢能力,并快速使人体进入工作状态,使运动损伤的风险系数降低。大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身心做好准备,并接受课程安排的训练负荷;二,进行各种牵拉练习,身体核心温度增高后,肌肉、肌腱的延伸性,呼吸深度与频率,心率次数,血氧供给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并且神经系统会因身体核心温度的提高而得到敏感度、传导速度的改善。

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身体核心温度和整体的代谢水平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提前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状态中,提高学习兴趣,减少运动损伤发生。专项准备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运动技能练习,例如:进行羽毛球教学前,先练习脚步与高远球等;速滑教学的陆地模仿等。而恰恰是如此重要的.准备活动,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师不置可否,怕麻烦,没创新,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越来越走向枯燥乏味,学生运动损伤时常发生。而这些弊端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热身运动而避免,根据生理学机制描述,准备活动可以提高机体肌肉温度,克服人体肌肉组织的粘滞性,提高肌肉与韧带的延伸性和弹性,减少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的运动损伤,使学生运动损伤的风险系数发生机率降至最低。在积极安排和引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同时,要向学生讲述准备活动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根据准备活动的生理学机制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准备活动能起到的运动功能,使学生享受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确保学生在日后的运动活动中也保持良好的热身习惯。

二、准备活动的心理学机制

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大学体育在体育课程授课方面,只强调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纵观大学学科教学中,公共体育课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解决心里矛盾的最主要学科。由于大学体育课教学手法枯燥无味且手法单一,学生不会主动去选择体育,甚至会导致学生厌烦体育课程教学,这使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目标,逐步成为现今大学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对学生的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时候,有一种潜在的焦虑心态,这种焦虑心态是运动技术掌握不够到位、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害怕老师的批评等情况而产生的。这种焦虑心态的产生,是导致学生动作技术变形,无法完成教师预定完成的动作的根本因素。然后,有些学生在心理产生这种焦虑心态的同时,会因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将焦虑心态转换为一种对运动技术学习的催化剂并强化自身情绪,发挥平时动作技术练习时无法达不到的要求。而消除这种焦虑心态的方法之一就是准备活动,随着音乐的节拍,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根据仿生学原理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教师的引导会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并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相应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阶段,机体的活跃程度完全可以达到热身效果,并会使学生尽量排除互相之间人际关系敏感、自尊心过强、情绪抑郁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状态。在经过上述准备活动,学生由于自尊心等心理状态产生的焦虑心态,会降至最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状态。

三、准备活动的教育学机制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组成的要素之一,其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或关系,是遵循人体活动规律进行的。体育教育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矛盾、规律,从根本上谈,贯穿体育课教学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就是: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之g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学中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梳理研究,对准备活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进而对准备活动和体育课之间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实施课前准备活动,对学生的技能掌握,心理健康,运动损伤风险,都起到明显改善。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不良体育运动习惯,从心理上接受体育课,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从根本出发,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14-27.

[2]王军.基于健康社会学视角的大学体育教育价值理念探析[J].体育科学,2009,30(4):100-102.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3篇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以广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目标、内容、场地器材的现状为主要线索。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广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目标、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的现状进行梳理,旨在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开展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阳光体育活动 公共体育课 改革

大学体育[1]是大学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特指高校面对本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体育课。公共体育课是是高校课程中一部分,它与体育专业所开设的体育课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程,“公共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科学性’、‘人文性’与‘情意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2]。经过这些年努力高校体育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却没有能很好的转变大学生以“健康第一”的观念,还未能让大部分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自1995年起,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体质健康调查,尽管青少年生活水平在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形态也在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据近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近2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在下滑,青少年的肺活量自1985-2005年下降幅度加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肥胖率已经接近了多数西欧国家、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青少年体质的连续下滑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类学校中深入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即阳光体育运动)[3]。

一、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

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一直指引着公共体育课程思想前进,同时也是课程评价、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更多是以传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总是停留在“穿旧鞋,走老路”的传统思想观念上,这使得大部分学生都体育产生了负面影响。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出课室参与体育活动,在阳光体育的背景下,务必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摆脱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的发展,树立以“健康第一”的理念。旨在共同引领广州大学公共体育课向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达标争优、健强体魄”目标看齐。

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从2006年开始,各项目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由公共体育教学部指定负责老师撰写并发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以武术课为例,一般第一学期安排武术基本技术、初级三路长拳和短器械(选学),第二学期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和长器械(选学)[4]。”广州大学在课程改革中重点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把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内的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转变原来比较单一的课堂教学,合理利用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结合,促使我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健康教育、运动训练与一些学校体育相关的内容有机融为一体,进一步而言这更有效的完成了我校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内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将课内的体育教学和课外的体育活动化作成一个共同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的整体,所以我们更应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重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体化、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三、公共体育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具体体现,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更应该将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贴近和符合学生的需求,并能大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我校目前公共体育开始的是选项课程,其形式是,学校对大一、大二年级分别开设公共体育选项课,学生不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可以充分的结合学校各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综合考虑。从2005年-2011年度我校为积极响应《纲要》的改革,主要开设了以下三大类课程: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两小球(乒乓球、网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跆拳道、散打、舞龙舞狮、摔跤与柔道)、形体项目(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瑜伽)等其它项目。我校的课程开设基本上可以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但也有部分项目因为师资和场地器材的限制无法开展,如羽毛球、游泳课。从近几年我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来看是每况愈下,为试图改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质在公选课内容中稍作调整,从2012年下半学年开始在选项课程期末考试中加入了800米和1500米考试。并把游泳大扫盲作为我校的特设课程,为此学校还计划每年举行游泳运动会和体育艺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四、我校体育场地开发和利用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指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时所使用的场所与器材。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最有效的保障。从2012年9月份我校应市体育局号召实施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我校的体育实施不再是只供体育专业学生教学使用或者闲置,这不仅基本解决了我校以馆养馆的问题,而且也让校内更多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育馆室内羽毛球场对校内全校师生以及校外人员开放,改善了我校羽毛球体育氛围。体育场馆的开发可谓是忧喜兼并,虽说给我校带来了好处,但是这种有偿的对外开放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

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大学的体育场地资源总体来说还是很丰富很齐全。但根据调查发现我校的体育需求与体育硬件软件存在很大的矛盾,如我校的位于体育馆后面的游泳池一直处于报废的状态,学校基本不会开放,而另一个游泳池每天除上课时间外都有偿向本校学生进行开放,每年开放的时间都只是从五月份到十月份。由于游泳池设施和面积的限制也导致长期游泳的人太多池中水很脏等情况。像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我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室内的篮球馆是兼并很多“职务”,可以作为羽毛球场也可以是排球场,从我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情况可以看出我校的体育场馆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且有待于改进。

参考文献:

[1] 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48-50.

[2] 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7.

[3] 李常有.阳光体育背景下太原市中学体育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论文).2012.

[4] 郭观池,商执娜.广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及问题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142.

[5] 邢碧霞,樊临虎.我国学校体育现状研究述评[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26).

[6] 潘波,崔凤海.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0).

[7] 毕玉广.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J].新华教育研究.2009(3).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4篇

1 “90 后”大学生的总体特点分析

社会信息化的高速推进,使得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90后”拥有了广泛、丰富的网络资源,铺天盖地的微信、微博信息使得“90后”相对于80后知识面广、更加个性和张扬。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1 . 1 标新立异、个性张扬

“90后”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使得他们能从各个渠道接触到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并趋于通过自身感受来认同事物。喜欢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摸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

1 . 2 自我价值感强, 但自信中带着盲目, 缺乏团队精神

“90后”崇尚民主、平等、独立和自由。热衷追求自身利益和个人价值,容易忽视自己在团队中的义务,忽视他人的感受,缺乏一定的责任感。这与他们相对于70后、80后优越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长过于溺爱,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他们往往相当自信,认为自己懂的东西多,有时甚至目无尊长,但所掌握的东西却往往都是肤浅的,带有盲目自信。

1 . 3 兴趣广泛、知识面广、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90后”对体育的兴趣五花八门,接触和了解的体育活动也比上一代多,信息的快速流通使得其知识面非常的广,但是普遍缺乏对事物持之以恒的精神,兴趣产生快,消失的也快。这对传统体育课造成一定的冲击,对教师的要求变高。

2 “90 后”大学生体育课行为特征分析

2 . 1 体育课参与度呈两极分化状态

“90后”在大学体育课中,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投入很大热情,参与度随之较高甚至课下也会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来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去。而如果对该运动和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则容易出现不配合,甚至逆反行为,表现为动作随意,不按要求做,甚至逃课现象。

2 . 2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认同

盲目自信的特点,使得“90后”往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容易提出质疑,他们对一些新颖的体育锻炼方法表现出兴趣并乐于参与。而对传统,枯燥的训练容易抵触。比如说在大学篮球课堂中,由于学生水平高低不一,一些平时经常打篮球的学生则不愿意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练习技术动作,想跑去打比赛,觉得自己不用学就很厉害,实际上水平却远远比其自我感觉要差很多。

2 . 3 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缺乏吃苦精神, 容易放弃

根据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90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非常明显,许多男生女性化,女生更加弱不禁风。表现出怕吃苦,一觉得累就不愿意动的状态,特别容易放弃。教师教授一个新的动作,还没有练习几遍,达到建立起正确的动作定型,就因觉得累而放弃,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而运动本身就是要使身体先痛苦,后强健这样一个“浴火重生“,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90后”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原因。

2 . 4 缺乏终身体育的意识, 女生更容易逃避体育课

很多“90后”没有从小掌握一项运动爱好,女生更甚,他们的精力很多被转移到电视、电脑上,到了大学,通过和很多学生交流,发现多数女生认为体育运动可有可无,体会不到体育运动后给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快感,现阶段更无法理解身体对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体育课中常表现为教师教授完动作,练习的时候怕累,往往聚到一块聊天玩手机,甚至以各种理由逃避体育课锻炼。

3 影响“90 后”大学生大学体育课行为特征的因素

3 . 1 整个社会缺少重视体育的氛围

应试教育制度给整个社会造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文化课第一,其他靠边站,初中高中有很多学校在压缩体育课课时,甚至取消体育课,体育锻炼得不到重视,大部分家长也把孩子运动当贪玩来训导,长期以来,造成了大部分“90后”成长道路上没有建立起对一些体育运动的掌握,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去参与。

3 . 2 “9 0 后”大学生兴趣广泛且分散, 导致体育所占比重减少

“90后”日常的活动除了上课,还有各种社团活动、看电视电影、玩游戏、逛街、旅游等,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导致对体育的兴趣所占比重减少,呈现对体育运动关注度的两极分化,要么非常狂热,要么很冷漠。表现在课堂中就是平时非常关注一项体育活动的学生会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甚至质疑,反之则像木头一样无动于衷。

3 . 3 现阶段高校缺乏对体育的投入和指导

在学科建设中体育的投资最容易受到局限,学校资金运作,教学资源的分配上也最容易受到影响。学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相当不足,很多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甚至不如中小学。高校能开展的项目只局限于篮球足球,甚至连排球都开展不起来,课余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这些都严重挫伤了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此外,在大学体育课考核环节不严格,体育课没有作为取得学位的硬性指标,学生上体育课毫无压力,觉得体育课可有可无,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

3 . 4 体育教师教学艺术和个人魅力的欠缺

由于高校体育的地位在学科建设中偏低,导致很多体育教师缺乏教学创新和学习的激情,不注重教学艺术和个人魅力的提升,往往一本教案用多年,上课气氛死气沉沉,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情绪,更有甚者直接“放羊”,保证不出事就行。而恰恰“90后”需要的就是新颖的教学方式。这使得从教学主导者这一环节上给“90后”大学生一种爱练不练,爱学不学的感觉,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消极状态可想而知。

4 “90 后”大学生建立良好体育行为的对策

4 . 1 加强对校园体育的重视和投入, 营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氛围

高校管理层要加深对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想遏制“90后”大学生日益下降的身体素质这一颓势,必须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营造出高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以三大球为切入点,逐步推广其他项目运动,使学生抛弃不利于身心健康事物的兴趣,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4 . 2 从制度上入手, 引起学生对体育的重视

2014年教育部已发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如果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将按结业处理,拿不到毕业证。该《标准》已准备于秋季开始逐步执行,这一硬性规定对于现阶段大学生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敦促着日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 . 3 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作为大学体育的直接指导者和推广者,广大体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创新教法,提升个人教学的艺术,才能更好的引导新一代的大学生上好体育课,建立良好的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5 结语

“90后”大学生的自身时代特征,造成了现阶段消极的体育行为,使得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其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思想意识上挖根源,以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指导,加大体育各方面的投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注重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培养,才能逐级从各个层次解决这一问题,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观念,为整个国民素质打下基础。

摘要:该文用文献法、分析法、观察法对当代“9 0后”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归纳和分析,发现“9 0后”大学生相比上一代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更加自我、追求新颖锻炼方式并表现出对传统体育课兴趣不高甚至叛逆的行为,这些行为特征,为学校体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按照传统的老套教学方法,往往会很容易被“90后”大学生所抵触,当代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起充分的的重视和深刻反思,与时俱进的上好大学公共体育课。

大学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现状简析论文 第5篇

篮球运动由来已久,而且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最先是由美国盛行发展的,随后就传到了世界的各个国家,篮球运动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每个国家的发展现状。新世纪我国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不但需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需要不但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运动、锻炼,并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当前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的具体安排情况

篮球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比较广泛,同时又有大量的人群比较喜爱篮球运动,而当前我国也有很多大学生都逐渐投入到篮球的运动中,整体来说,篮球运动在我国、甚至是各国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据一些数据显示,各国的高校普遍都在近一两年内开展了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的课程,并且基于这门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并且还会专门给学生配置体育教师进行实际授课,尽管各大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设备都会有所差异,但是学校都会给学生开展最为基础的体育选修课,即公共体育篮球课。很久以前,一些高校就陆续开展了篮球课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篮球课堂的开展也更加趋向于完善,还有一些高校将篮球体育课逐渐转变为体育俱乐部。当前很多高校都给学生提供了篮球课的课程,也并不是由学生自行选择来完成的,而是学校进行统一安排,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篮球体育课的发展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直到近些年来,各大高校才真正实现将篮球课堂列为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课,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的师资配备情况

高校有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有科研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他们进行专业教练员培训,使他们成为高水平的教练员。高校要选拔有开拓进取精神,有一定的篮球专业水平的教师参加专业的教练员学习班,或将他们送到篮球水平高的美国或欧洲去学习和深造。安排篮球业务水平高,有进取心的中青年教师到体校或体工队等基层单位担任教练员或助理教练员,从中学习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丰富比赛的临场经验,将来从事高水平篮球队的教练工作。高校还可以从省、市等地方专业篮球队或国外招聘高水平的篮球教练员。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支高水平的篮球队伍。高校教师的师资配备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师资力量也是体现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师资配备不但包含高校配备的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包含高校给学生学习配备的硬件设施。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开展的,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努力也是缺一不可的。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堂中,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只有拥有较强的素质,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授课,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不断加强高校师资力量的配备,构建一个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职责道德强的专业篮球体育教师团队,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篮球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据一些调查可以看出,高校给学生配备的公共体育篮球教师年龄大多都是在30岁到50岁,而由于体育学科的`运动特征,绝大部分的教师在年龄超过一定标准后就会进行专业的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师多数思维都很灵活,并且精力旺盛,如果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这将会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的改进和发展,然而这个阶段的教师往往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这也会影响到高校篮球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很多体育教师他们的学习经历、阅历也很多姿多彩,50%以上的体育教师都有着大学本科的学历,然而本科以上的硕士学历以及博士学位就很少见了,而一个人的学历在某些层面上可以表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阅历,因此当前很多高校都在想尽办法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同时通过一些有效策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并完善体育教师的学历构建,然而事实上,很多体育教师在投入到高校体育事业后,就很少有机会、有时间进行学习并提升、充实自己,这样也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制约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无法得到很好地改变,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但制约了体育教师的发展,同时还制约了高校大学生的发展,进而无法实现高校开展公共体育篮球课程的目的。

三、高校大学生的篮球技能现状简析

(一)高校大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现状

随着篮球运动在我国的盛行,各大高校普遍引入了篮球运动的课程,而学生普遍都对其比较感兴趣,也会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篮球运动或是篮球比赛,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在高中阶段也会对篮球有所接触,有多了解,同时也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篮球运动水平,因此在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篮球水平,采取一些有效策略进行教学,从而有效提升体育篮球课的教学效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

(二)选修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的男女比例

篮球属于力量型的运动,在篮球训练、比赛中,学生的运动量很大,往往还会出现一些身体性的剧烈对抗,因此篮球这项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特别严格,相比较而言,男生很容易接受并选择这项体育运动,而女生的力量强度不够,以及身体素质不强,这就导致她们在选择体育课程时会弃篮球课程而选择其他一些运动强度低、安全、运动量适宜的体育课程,这样选择篮球运动课程的女生数量就很少了,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中的男女比例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和提升,有的高校参与到体育篮球课的男女数量几乎相同,这不但体现了我国高校大学生运动思想的提升和完善,同时更好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篮球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使大学生选择公共体育篮球课的几个因素

大学生的选择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促使大学生选择公共体育篮球课也有几个因素的影响,即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外在学习环境,学生对体育篮球课的感兴趣程度等。学生只有对篮球课课程拥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选择篮球课,如果他们可以时刻保持浓烈的兴趣投入到公共体育篮球课程的学习中,他们的篮球技能也会得到很好地提升。篮球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且极具创造力的课堂,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篮球运动的学习。还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当前高校现有的选课制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选课,进而促使高校体育课的良好发展。同时还应该给学生配备相应的体育设备,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四、总结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6篇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在校生为例,随机抽取了该校2012级不同体育专项的5个班级共154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了教学实践调查。为了提供有效数据,研究设计中综合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实践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期保证数据信息收集的科学合理。

第一阶段:学期前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根据研究内容,遵照问卷设计的原则,设计与体育课程有关的调查问卷。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问卷信效度进行修改、补充,最后形成正式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54份,回收1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8%。

第二阶段:将研讨课模式导入体育理论课,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科学设计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实践教学模式,在过程中观察探究,以期发现学生的前后差异。

第三阶段:学期结束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抽样进行访谈,总结分析学生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模式下取得的学习效果。同时,再次设计更加科学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范围为第一阶段上交问卷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146份,回收146份,回收率100%。

此外,在确保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的基础上,研究者还走访了相关高校专家和一线公共体育课教师,旨在更加详实的掌握当前公共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更好的结合调查结果对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与逻辑分析。

二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设计理念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基于研讨课(Seminar)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讨课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的大学为了摆脱宗教束缚,提倡学术自由的改革理念。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大家庭之中,更快地进入到大学学习的状态,我们开设了Seminar课程,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从研讨课的形式中找到学习体育知识的方法和兴趣,近年来效果明显”。台湾高雄大学全校5000多名学生,体育项目设施16种,学生在傍晚的时候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利用率较高。相比之下,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生12000余名,体育设施种类12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人数不多,场地利用率一般。而本研究的公共体育理论课设计理念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并利用当代相关热点事件作为辅助材料,保留了研讨课教学自由的原则。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配合引导的中心思想。

三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设计方案

作为一线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有时间与精力对所任教的班级开展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在实践中,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两周安排一次,一学期6学时,共有5个班级154人参加,5~6人分为一组,每个班大约5个组,共25组。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以拓展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为主,目标定位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艺术培养。研讨课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步骤1,学生分组、教师拟定题目、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资源撰写报告;步骤2,学生借助PowerPoint为载体分组报告,以师生共同研讨的形式拓展课题;步骤3,学生整理课程内容,并将其传至微博,以期继续观察学习。分组报告限时10分钟,每次研讨课上学生至少提问一次,每组报告负责人必须轮换。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上课质量。此外,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中,课程目标的设定是核心,目标范围是当代大学生体育理论课中的焦点问题,根据课程目标设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流程,收集主题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并依据研究报告的质量、研讨活动现场的表现以及师生互动的效果作为课程评估的主要指标,以期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研讨模式。

四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实践结果与成效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彰显体育精神

上课迟到、出勤率低,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缺失等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本研究第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24人有具体目标和计划,占总人数的16%,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目标呈迷茫状态的69人,占总人数的47%。曾经有梦想并一直坚持的有21个,有过梦想但没有坚持的有72个。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消极被动、自我中心、依赖心强、实用功利等负面表现[2]。正是由于这些负面现象存在,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教学效果。

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中,用发人深省、扣人心弦的题材进行体育精神的传播,能最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安排前期以体育励志故事为主题,学生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文字、视频和图片,以组为单位汇报感受,分享感受后进入师生讨论环节。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围绕着“成功”和“失败”这两个主题分组开展报告,如“田径场上最伟大的失败者”、“世界上最伟大的胜利”等等。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有针对性的公共体育课研讨主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水平,这都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秩序提供了保障。

2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传播体育文化endprint

团队协作是我国一直十分推崇的组织文化,而现今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特立独行、独来独往、自私自利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开始凸显。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刚刚组建团队时,只急于分配任务,没有考虑团队成员的特点和能力。任务反馈时,多数同学对自己的缺点不以为然,而且反馈方式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在组内分头开展工作时,只考虑到优先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团队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漠不关心。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提倡相互讨论、互相帮助,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形式开放的课程讨论环节,为大学生提供了大胆发言的舞台,课后通过博客继续交流,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在实施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逐渐增强,彼此之间都主动接触,互相承担团队内的任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明确体育价值,发扬“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的价值因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总结归纳其包涵了个人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人文价值。体育运动促进人体健康,参加体育比赛获得个人荣誉,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体育赛事、体育彩票等能为社会经济带来效益,是其经济价值的体现;不同级别的体育比赛为不同肤色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平台,这更是其政治价值的体现。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引导学生明确体育对自身的价值,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在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之后所参加的多科课程出勤率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也理解更加深刻,课程作业完成的质量也有所提高。通过两次问卷调查也发现,学期结束时146名学生中的116人主动参加了课外体育运动,比学期开始时多了31人,而且一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增幅明显,多了27人。

五结论与建议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设计基于研讨课的基础,明确课程目标、拓展课程形式、提出课程要求,在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模式下,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课程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学生积极性,设计主题新颖热门,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协作性,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增进学生之间联系。

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发扬“终身体育”思想。与此同时,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的主题从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价值三个方面设计,能够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快速掌握体育常识。

学校体育理论课在体育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需要一定的时间段去引导学生,理论课时需要保障。公共体育理论研讨课需要打造教师团队,以体育教师为主要引导者而进行的体育理论研讨课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益处,为了丰富体育理论研讨课内容、提高活动质量,应适时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升理论研讨课程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90-92.

[2]佘双好,付祉云.当代大学生现状的质性分析[J].中青年学者论坛,2009(5中):11-13.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7篇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大纲,结合现今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总结,教学考试等形式。通过每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在期末进行教学检查,教师进行教学报告,把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归纳个总结,师生相互提高,共同探究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但是大纲与实际实行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结合我国高中阶段以及初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大学推行大纲要求的公共体育显然有点难度,很多体育老师站在人性理解的角度,对学生在体育要求上显得格外的低,所以,大学公共体育创新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若要对当前的公共体育教育模式进行系统的改革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为了响应大学的素质教育,培养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其改革又是势在必行的,这种改革不仅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对于健身体育文化的需求,也有利于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一般都是由老师带领大家进行健身活动,很少有系统的体育知识的讲授,此外,一般大学知识在大一一开始老师带领进行简单的健身活动,最后都是虽有其课,未有其事,都是学生自主安排,但这所谓的自主安排无非就是吃饭睡觉。所以,综合来看,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还是很不乐观的,有待于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2.1、仍然采用的是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

我国当前的体育教育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甚至说是落后的,这种传统与落后不只是理论上的传统与落后,而更多的体现在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的由教学模式中,在我国一开始采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起了属于我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模式伴随着几十年过去了,在重文轻武的思想下和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曾做过大的改变,即使有也只是局部,或者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昙花一现,值得强调的是应试教育体制虽然更深一层次的存在于大学之前的教育,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存在,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无视于体育,“体育无用”这个思想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学生脑海,这样老师教学也无能无力,所以很多高校索性就不重视公共体育教学,也无需改革,继而引用旧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灌输性质的将知识给予学生,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三个基本内容的学习与掌握;由与这种常见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过于普遍,使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上显得很被动。这种重视的是基础而不是选择,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培养复合型健康型人才的需要。

2.2、课程及教学结构的简单化

现在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授课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口味,老师注重于理论的传授,讲法呆板无趣,学生对此很不感冒,也误认为大学公共体育课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只是掌握其理论技巧即可。这种简单的教学结构的慢慢的是学生在体育课上失去主动性和兴趣。

2.3、体育制度的落后

很多学校的都没有一个完善的体育制度,在教学任务安排和计划上,对与体育的简介就是简单的一个概括,甚至于简单的概括都没有,狠抓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腾出体育课的时间让学生上专业课,这样对学生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2.4、对学生达标的考评标准落后

老师总是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考核和衡量学生,导致高校体育教育的工作中心和教育目标偏移,不仅剥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更使得他们对体育课有一种恐惧,这种在改革体育上应试考核形式显然是不妥的。

2.5、传统旧观念的影响

在“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的观念影响下,中国学校教育中体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受到重视。从“秀才挟弓矢出,父兄以不才视之”、“一介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话语中可以看出这些人们都崇尚于文化知识,给体育都抱着武夫之选、莽夫之性的面纱。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封建时期的武举考试,但是这种古代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却依然存在并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3、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创新的建议3.1、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在当前的新时代下,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应强化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应当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在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注重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将素质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身和健康作为教学的中心和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2、对课程及教学的建议

时代哎不断进步,每个年代的学生成长环境不同,性格追求就不同,而学校的公共体育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着相应的改变,新时期学生的主观意识越来越强,追求与个性的张扬,所以教材内容应该着重的体现出科学性实效性,主要是给学生体现比较多样、实用的教学内容,不进行死搬硬套,一成不变。

3.3、对体育制度的改革建议

根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配置,将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项目的内容与时间分成几个部分,即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修完不同要求的课程,最好,将体育实践课和理论完全修完,这样在大学期间就能给学生更大的兴趣选择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以人为本这一“终身体育”观念的实施,让公共体育课更好的开展。

3.4、对考核标准的建议

体育是注重于有效锻炼,而不是一时半会的结果,很多由于天生的优势,在体育考核中,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高校体育的考核标准主要是参照最后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平时学生刻苦锻炼的那部分成绩记录。这样的标准无法真正衡量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所以学校要注重于平时体育锻炼部分的考核,做到成绩的有效性。

3.5、对高等学校對体育教师队伍进行改革的建议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现在有的学校的体育已经快步入退休年龄,在体能上完全无法适应高强度体育锻炼,在体育课上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给学生作长时间的示范,学校因注重于新鲜血液的引进,建设年轻、专业、综合素质高的的团队。

3.6、对高校扩招和体育资金投入的建议

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大量扩招,但是这就引发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场地器材短缺,甚至于师资力量都不够,而学校方面在在体育建设中投资较少,甚至于为零,这就陷入了资源与需求之间的不协调的矛盾,所以,高校扩招和体育资源的配置上要进行权衡,做到配比合理,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4、改善和与推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议

4.1、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应用

现如今各高校最流行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便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所谓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以俱乐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既不受限制,但却符合教学规范,通过定期的教学规律完成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所有教学任务。此外,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还可以有秩序的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满足广大学生的课间时间体育活动的需求。

4.2、体育俱乐部存在的问题

(1)体育俱乐部开设科目不均。

众所周知,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高校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创新,然而在起步阶段还是会存在很多原因,而最显著的一个问题便是开设科目与实际需求不均匀,有的项目开设的规模与实际报名的人数相差甚远,因此俱乐部只能删减人数,因此也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参加自己想参加的科目,慢慢的便不再有原来的热情,最后俱乐部越来越萧条,学生们都不愿参加,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从此,学生的体育活动变成了自由活动。

(2)设施设备不足与闲置。

近年来通过高考考进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各大高校都在进行扩招,学生数越来越多,俱乐部的一些项目因为人数众多,设施紧缺,不能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有设施可以进行体育活动的乐趣,而有的项目无人问津,大部分设施都闲置一旁,造成资源浪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刚起步,大多数教学设施甚至到教学场地的选取与建设都不尽人意,教学设施使用率不尽相同,参与人数较多的项目中的许多设施都来不及更新与维修。

(3)师生交流不畅同。

近年来,由于高校公共体育课都是通过网上选课,大多数学生都是自愿选课无法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及时的了解,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障碍,不能让师生之间及时沟通与协调。

5、结语

高校体育改革和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追求学校教学质量的局部事情,它事关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做好高校公共体育改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努力,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和理念作为重要内容,培养出健康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浩.师范专业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李福臻.驻济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探讨与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朱冠铮.普通高校羽毛球公共体育课教学设计与实证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4]庄艳华.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选用教学方法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7.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8篇

本文以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公共体育课上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体育课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其中大一学生50人,大二学生50人,其中涉及篮球、足球、排球、合球、网球、健美操、定向运动等公共体育课。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现状

大学生喜爱体育运动,但是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表现出没有选到自己喜爱的项目作为体育课,还有喜爱的运动项目没有开设等原因。其中大学生身体素质是高低是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在公共体育课中不但让学生学会锻炼的技能与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身体基本素质,这样才能为参加锻炼提供基本的保证。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首先,学校对体育有着一定的投入,如新建体育馆,更换篮球架等等,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新建体育馆利用率不高,其他时间大部分处于空闲状态。在学院运动场地的比例失调现象比较明显,学校篮球场地占了绝对的主要地位,其他场地少之又少,场地的限制大大的制约了公共课开设规模。

其次,教师组织教学方式陈旧、封闭的状态,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是被动的。教学的方法仍是“注人式”、“填鸭式”,缺少必要的创新性,过于强调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1)从学生需求视角看公共体育课。

学生需要开放的课堂,因为开放的体育课堂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形成自尊、陶冶情操、自信、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通过体育课更多的希望能得到所学运动的技术、方法和老师的专业指导,体育课是有趣而又丰富多彩的。学生需要在体育课中能加强团队意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体育课中能知道竞争意识,知道竞争的魅力与快乐;希望在体育课中获取一些胜利的快感。体育活动本身蕴含着健康跨快乐的本质,现在的体育课上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多数人的体育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2)从教师的角度看公共体育课。

公共体育课是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甚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公共体育课具有更明显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技能性,更加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训练比重较大,课堂训练效果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参与下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因此,上好体育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公体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教师上体育课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自信心,将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相结合,以便学生能更好的去学习。与此同时,公共体育课还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些,对老师有着不小的要求,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堂训练的外因,即影响大学生课堂训练积极性的主导性因素。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意识,深入的了解运动所带给自己的好处和作用。

(3)影响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素。

选不到喜爱或是想选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不同的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也不同,由于学校运动场地和设施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很大的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使上课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干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缺少兴趣,导致学生不愿去进行运动,对运动产生反感情绪。

体育课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求,人多,场地差等原因:随着高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些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已无法满足全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大大的限制。

学生的主观锻炼参与意愿不强与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的不当:由于现今的大学学习环境比较放松,大多学生宁愿待在寝室玩电脑也不愿意去室外参加体育锻炼。教师的教学方法老化,方式没有新意,学生的散漫态度也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考核达标的标准与方式对教学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期末的考试成绩,而很少考虑体育运动对自己的影响,单一的考核达标的标准,也使得教学过程缺少活力,上课死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的丧失。

2.2、优化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手段与方法

(1)优化教学硬环境。

体育教学的硬环境即教学所需的场馆、器材等,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这是体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些环境条件影响着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果教学场地、器材不足,几十个人在一片排球场上课,对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练习的密度、强度都会带来不良影响。上课环境的拥挤、嘈杂也会对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和兴趣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上课效果肯定没有在两片或三片场地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另外,班级人数过多会造成场地、器材的矛盾,影响教学。可见教学的硬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所以,在学校体育中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强硬件的投人。有了充分的场地器材条件,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整洁优化也应重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布置场地器材。不同的布置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上短跑课,跑道分道线笔直,起跑器摆放整齐;上技巧课时,练习场地清洁、体操垫布置整齐划一。

(2)优化教学软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虽然不是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因素,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有着自发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或无意识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为此,应注重软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媒体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提高广大同学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优化师资力量是改善公共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一堂课的灵魂,由于体育课的特性,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几乎完全来自教师,因此教师教学的好坏必然极大的影响着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和质量,在优化师资力量时,注重引进水平高、思维活跃、态度认真和某些紧缺项目的教师。对原有教师可以进行集中的培训,拓展教师的知识范围,及时的充电能帮助教师及时纠正在上课时所产生错误。

(3)优化教学过程是优化教学的核心(提出训练型教学)。

首先,提高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从基本身体素质到所学专项的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学习的前提保证。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在中枢神经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把教学内容具体化或专项素质训练具体化,安排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练习。由于“训练型教学”模式,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每一阶段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其次,学习核心技术,实用技术,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锻炼的方法。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学生才能正确的的运用技术,减少运动时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训练型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学生个性得到体现,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助和竞争意识的培养。由于“训练型教学”给了学生较多的主动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练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后,培养锻炼的方法手段,提高锻炼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最终为终身体育形成良好的铺垫。随着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以及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程度和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运动不光是在上体育课,更重要的发展“第二课堂”,因为上课的时间及其有限,因此发展“第二课堂”势在必行,在课外学生不仅能回顾和复习上课所获得的知识,还能通过信息平台找到在上课时老师所遗漏的东西,“训练型教学”模式注重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弱项和自身身体部位、器官等水平状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其次,确保学生完成课外作业。

3、结论

(1)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人员、场地、器材的分配,如何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能自愿的,认真的去上公共体育课,是提高公共体育课质量的重要前提;

(2)优化教学环境不能单方面进行,要同时从教学软环境和教学硬环境入手,使公共体育课平衡和谐的发展;

(3)优化教学过程是优化教学的核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采用训练型教学基本能达到这一目的。

4、建议

(1)学校加大对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光在校内举办一些体育活动,还要让运动走出校门,组织校外的活动如:校对校、校对社区、校对企业等,利用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辱感,使学生发现运动、关注运动到最后参与运动;

(2)教师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尽可能的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能大大提高学生自己去运动的积极性;

(3)学生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技术,发现更多符合现今大学生口味的体育运动,再通过学校和教师加以推广,使学生能在运动项目上有更多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敏,王勇,武卫.高校公共体育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2]魏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价值变化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08,(15).

[3]黎远军.安康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0,(49).

[4]梅玉萍.高校体育选项课自主分层教学过程的实施[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

[5]李永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几点认识[J].凯里学院学报,2008,(3).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9篇

一、教师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任务需要解

行决的问通题过和在校大学生的沟通, 以及和在校体为育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了解, 我们发现在体层育教学这种行为上, 学生和老师无论是从事情面的本质还是行为预期达到的效果都具有极大的谈学体育教认知差异, 学行为的效果而这种差异。恰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恰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大中教师授课目标的定位和了解学生需求就显得学尤为重要。公目标1的.从确教定师角度而言, 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培养共

从教师而言, 大学体育课通过授课行为, 应体起到 (1) 维持学生现有身体状况和机能的作用。 (2) 育通过体育课, 在学生原有身体条件的基础上, 起课目的。到增强学生体质 (3) 通过教, 学手段全面提, 逐步教会学生掌握一项高学生身体健康程度的教或者多项运动初步技能的技术, 并在教学中不断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通过教学行为和教师的质言传身授,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并通过其量

2.从学生而言, 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大

兴趣, 为其终身体育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学公共的体育课提就学生角度而言明确地给与学生一下, 信息, 首先并最大程度的与学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升生达成共识。 (1) 健康意识的培养。既大学体育公共课是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设置的, 而不是因为学分或者毕业证不得不修的学科, 它是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社会人必须通过和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 时间和效率与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关系。就目前情况, 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对于大学公共体育课都采用了选项课模式, 既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兴趣是选择的理由, 对于自己的选择需要保持一个相对于较高的认同度和坚持;并建立起花同样的时间, 争取最佳学习和训练效果的概念。 (3)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加上适合的体育锻炼方式是健康生活必须具备的良好生活习惯之一, 而这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有意识的培养才能成功, 作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身体健康意识的培养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 从教师角度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学习

目的的不明确性, 造成了学生学习和锻炼兴趣的缺乏, 这种兴趣缺乏主要表现于 (1) 对于体育课、体育运动行为的兴趣缺乏。 (2) 在授课过程中, 一旦出现轻微疲劳状况○就会选择逃避。 (3) 对于基础专项单一技术的学习○兴趣缺乏。 (4) 对于专项技能缺乏求知欲, 对于相○对枯燥的基础练习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

○2.从学生角度而言, 在教学过程中, 普遍反映

○大学体育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1) 学校其实并没有开设我真正喜欢的体育运动, ○我选择体育公共课项目主要是建立在轻松容易○拿学分的基础上的, 所以上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具备吸引力。 (2) 体育课内容过于呆板, 和中学海○○体育课没什么区别, 实在是缺乏学习兴趣。 (3) 老南○师教的那些东西太简单, 其实我早就会了, 所以师○体育课真的很无聊。 (4) 翻来覆去的总是那么几个范○大○练习, 太枯燥, 人又不是机器, 总吃一样的东西, 学○早就腻味了。

○三、解决问题, 提升教学质量的办法和建议李○1.教师在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头几次课中, 应国○抽出一定的课时, 就健康和生活、健康和学习, 健贤○康与以后的工作等关系做目的性较为明确的灌杭○○输, 有意识地从认识角度对学生的健康意识进行艾○培养, 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这样

○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 除了要遵循

○运动规律外,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和

○学习兴趣培养, 教学内容安排尽量满足从简到

○○繁, 从易到难, 以立竿见影简单实用的技术教学○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练习的兴趣, 不知不觉中增加学习难度以○及运动量, 从而最大程度上造成学生畏难、厌倦等逆反心理的出现。

3. 在有条件的基础上, 增加多媒体教学、实战教学、

竞技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的专项知识面和学习兴趣, 从不同专业层面解析基础和高水平之间的关系, 减少学生在基础训练中容易出现的逆反厌倦心理。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公体课,教学建议

0 引言

公共体育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形成体育兴趣和终生体育意识等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体育观念的形成[1]。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建议,得出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理解,为我院公共体育课教育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

以宝鸡文理学院2008和2009级共330名大学生(年龄19-24周岁)为调查对象,其中文科105人、理科75人、工科150人。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以及图书馆和资料室等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与大学体育课教学相关的研究,为论文提供参考资料。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自行设计的问卷,经检验其信效度符合一般问卷要求,对宝鸡文理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2份,有效问卷330份,回收率98%。

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3软件对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喜欢的体育课项目

通过对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发现,开设课程最高的是篮球、武术、足球、健美操、田径。大部分开设了大球项目,而开设乒乓球的只有一少部分,开设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的更是少的可怜。在男女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上也有显著差异,大部分男生喜欢运动量大的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而女生为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喜欢运动量小、对抗弱且具有一定娱乐性的运动项目。这也体现了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的特征[2],所以,最好把男、女生分班上课,而不是所谓的年级专业大班统一上课。

3.2 学生对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的认识

传授技术动作、组织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锻炼兴趣对学生而言哪个更重要呢?就调查的本校大一、大二学生问卷330份所得,有69%的(228人)人认为培养学生锻炼兴趣最为重要,有21%(68人)的人认为组织学生锻炼身体重要,只有10%(34人)认为传授技术动作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并不只限于学会技术动作,而更加注重锻炼的兴趣和身体的锻炼。在教学方法上面,教师要大胆创新,个别对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多鼓励、组织、引导,教会学生自练,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兴趣,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反复实践的愿望[3]。

3.3 学生对体育课作用的认识

在调查中发现,有34.5%(114人)把大学体育课的锻炼当作是了一种减轻压力、调节情绪的一种方法;有47%(154人)认为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14.5%(48人)认为是提高运动能力;只有4%(14人)认为大学体育课是为了减肥、健美。

3.4 上课时间的选择

就学生在不同的季节里何时开展体育课我们也做了调查,在调查中有179名学生(占总人数的54%)认为在第一、三学期(秋冬季)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在5、6节课为最适宜,有126名学生(占总人数的38%)认为安排在3、4或者7、8节合理,只有少数25名学生(占总人数的8%)认为应该安排在1、2节。在调查中有33%的人(即111人)认为将第二、四学期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在7、8节课为最佳,有27%的人(即89人)认为将第二、四学期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在3、4节课为合适,有20%的人(即65人)认为将第二、四学期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在1、2节课为较合理,只有20%的人(即65人)认为将第二、四学期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在5、6节课为正常。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第二、四学期(春夏季)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在7、8节课为最适宜,也有人认为安排在3、4或者1、2节合理,只有少数人认为应该安排在5、6节。

4 结论与建议

结论:学生喜欢的上课项目为篮球、乒乓球和足球;学生对体育课的价值主要是培养学生锻炼兴趣、减轻压力、调节情绪;平时成绩应该占到考试成绩的40%,希望有更合理的、弹性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多数学生认为在第一、三学期(秋冬季)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在5、6节课为最适宜,第二、四学期安排在7、8节。

建议:现代大学生的选项呈现出项目、内容多样化、淡竞技的特点,重视健身、娱乐和能力的培养。建议根据学生喜欢上课项目和自由活动项目以及男女生生理心理上的特征来安排学生体育课的所学的项目;将上课时间根据季节本身的规律进行调整,减少每个班的体育上课人数的安排。应该重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建议,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的合理建议,增加体育的投入,加强教材、场馆设施、器材等建设,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银,对长治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调查与分析[N].长治学院学报,2009,26(2):88.

[2]李玉芬,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兴趣的调查与分析[J].2008,(6):154.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11篇

摘要网球运动是一项极具魅力而高雅的体育项目.近年来,网球进入了高校体育课堂,列为大学生体育选修课程,成为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网球选修课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网球的学习,增强了大学生对网球知识的了解,初步掌握了网球的基本技术,促进了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因此笔者作为河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对河南师范大学网球选修课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以达到进一步促进河南师范大学网球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河南师范大学网球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网球选修课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体育选修课对网球的学习,增强了大学生对网球知识的了解,初步掌握了网球的基本技术,促进了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为顺应教育改革和人才造就的需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观念。

一、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网球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一)网球所需配套设施较完善

网球场地设施是开展网球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之一。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上课时通常一个班有4块场地可供使用,场地设施较为完善。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学生上课人数逐年增多,而学校对网球场地的投资依然能够满足网球教学,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安排有限

由于网球课是作为选修课,所以网球课的课时及学习内容都是非常有限的。网球选修课时只占主修课的3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明确规定:网球课主要是以学习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步伐、正手与反手抽球的基本技术,这就使得学生通过从课堂中学习的网球知识及技术是十分有限的。

(三)教学方式简单

这些年来,网球课程教学基本是采用教师先讲解后示范,然后辅导学生练习的传统式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访问学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网球技术动作的教学,没有完全发挥出网球的健身、娱乐的功能和学生在网球学习中的的主观能动性,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来考虑,看重技术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考核评定方法单一

网球课的考核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技术评价、达标结果以及考勤情况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锻炼身体、掌握锻炼方法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发展能力的培养等。考评过程中,过分的看中显性的、定量的、近期的网球技术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创造精神,学习热情等素质方面的考查,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此外,对于学生网球技能的考核,应该以量化为主,淡薄主观因素,使考核过程易于操作和考核结果更加合理。

二、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网球选修课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网球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网球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及勇敢顽强的精神。通过网球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使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仍能保持良好的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

(二)丰富网球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多选择实用性、对抗性、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单一、死板,挖掘教材中的竞争、娱乐因素,运用网球运动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网球课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网球教材要精选优化外,还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为健身手段的网球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要点和基本的战术,系统地掌握运用网球运动增强体质的健身手段和方法。把网球运动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及终身体育来向学生推广,使学生即使走出校门仍能坚持运动。

(三)因人而异,采用分层教学法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检测、评价,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地基础上得到提高。网球教学同样适用分层教学法。

(四)改革考核评定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考核内容不仅要反映学生的网球技战术能力,而且要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网球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作为选修课,考核重点应放在运用网球理论指导自身运动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应从3个方面人手:(1)运动能力考核;(2)对课的认识和课外作业及出勤率的考核;(3)运用网球理论指导自身运动实践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合理、全面、真实地对学生考核,还要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相结合,树立身心综合评价观,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正向强身育人的素质教育为中心转变,从根本上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网球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及网球运动的特点、规律和体育教学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入门,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技能和运动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亮.武汉市高校网球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3).

[2]王浩.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柳青.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的特点及教学研究[J].时代体育.2008(9).

大学公共体育课 第12篇

我国体育选项课制度最早起源于清华大学。1992年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定,普通高等学校在一、二年级中开设体育选项课,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教学场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客观地说,体育选项课的开设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使高校体育课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大学体育与终身体育紧密衔接,加强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专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高校体育选项课不合理、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引发了学界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不少高校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施了一些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广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

(一)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现状评述。

体育选项课由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健身、娱乐、休闲的兴趣要求而为绝大多数学校所接受,但是在教学安排和组织方面各校却有所不同。根据教学安排、组织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一般认为公共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见表1):

其中,“两段式”模式是指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立意是在加强对学生体育基础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其教学安排一般是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着重选项课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立意是用较少的教学时数向“选项课”模式过渡。一般是用一个学期的教学时段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期为以后三个学期进行的选项课教学打好基础;“选项课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立意是较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立意是让学生体验选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激发体育锻炼的愿望及满足运动要求,以自愿组成俱乐部的形式进行自我体育管理。

从上述概念及对应的组织形式上看,我校目前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比较接近第三类,即选项课型。其组织方式具体是,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公共体育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资源进行自由的选择。

从历年的教学评估及对学生的调查来看,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课,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得到发展,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较好。缺点是,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仍有较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公共体育场地、器材的滞后与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教师自主性的要求不匹配。特别是2008—2009学年度再次进行公共体育选项课人数增加以压缩总工作量的改革,体现出管理层面对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广州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设施的实际状况都没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是否继续实施这一模式需开展深入调查和全面讨论。

(二)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评述。

1. 课程开设状况

从2005—2008学年度开设课程来看,进入大学城后,公共体育教学的各项资源有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师资和场地比较统一、集中。我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内容主要有: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网球、毽球、武术、跆拳道、散打、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街舞、健身、游泳、摔跤与柔道、羽毛球等近20个项目。与其他省份兄弟院校相比(见表2),课程开设的范围较广、内容比较丰富,课程设置本身基本上可以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

*数据来源为邓淑君《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与对策研究》

对学生的走访调查和实际选课的情况表明,虽然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学生选课的人数在逐年下降,特别是在老生群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广州地区常年高温,日照时间较长,而我校三大球的场地均没有绿化和防暑设施。据一位教师实地测量,最高场地温度达到50摄氏度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特别是老生)对三大球的选择都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室内项目受到学生特别是女生的青睐。传统武术、气功运动项目,虽然有特殊的防身、健身功能,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选择的很少,说明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识不够,或感到此类项目单一枯燥。

综上所述,开设选项课的各高校在教学项目的选择、安排上力求满足大学生的爱好、兴趣,广大公共体育教师应当尽量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为增加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习惯建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内容安排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从2006年开始,各项目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由公共体育教学部指定负责老师撰写并发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以武术课为例,一般第一学期安排武术基本技术、初级三路长拳和短器械(选学),第二学期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和长器械(选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无论选择哪位教师上同一门课程,学习的内容是相同的,有利于学期末学生评价标准的统一。对于统一项目的教师而言,也免去了每个学期初上交不同的教学大纲、进度和教案的劳烦之苦。缺点是,教学进度、内容过于固定和统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和教师教学兴趣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

3. 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

无论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兴趣、爱好有多深,通过考试取得学分是学生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因此,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评价对每个学生页言都是重要的学习环节。然而,由于我们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狭隘认识,我国体育教学评价长期偏离了以价值判断为中心的发展轨道,体育教学目标经历了“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以往的过程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及努力的程度,忽视对学生发展、变化、成长的过程的动态性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导致师生对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习惯方法的获得和培养,这种终结性评价重视的只是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只求简单记忆的结果,生硬模仿。虽然在“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口号的倡导下,广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评价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进步,充分考虑到学习态度、学生获得体育情感等主观因素进行最终的教学评价,但依照客观、统一标准进行技能考评仍然对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造成一定伤害。具体表现为:

第一,不同项目达到同一分数要求的难易程度差别大,造成教学评价项目间存在的差异和不公平。现实中,学生经常这样发问:“为什么篮球给的分数比你们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的分数高?”“我们班其他同学都可以得100分,我们就比人家少?”就是这种项目间本身存在的评价标准差异的典型体现。

第二,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是以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纸笔测验能力的个体。”很多学习认真但运动天赋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有一定心理恐惧和压力,往往第一节课就问教师课的内容“难不难”。教师一般通过鼓励、特殊照顾等方法来消除他们的学习恐惧和压力,在教学评价中也大量动用自由裁量权予以照顾,目的是为了从情感上鼓励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和消除体育学习难的误解,在现实中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然而,从客观上讲这些行为也对其他真正优秀的学生造成一些不公平。加上学生期末也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教,最终造成教师、学生“一团和气”双向的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4. 教学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合理的教学组织和安排也要靠过硬的教学条件来支撑。进入大学城后,我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条件大大改善,特别是结束了过去几个校区分散管理、教师上课跑路忙的混乱局面,使我校公共体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6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公共体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专家的肯定。2007年,《大学体育》作为首批广州大学精品课程立项,对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资源的改善有重要的推动力,各类教学资源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方便了学生学习,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发展,《大学体育》正朝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的方向迈进。

然而,对于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不断提高的学生体育学习需求而言,目前我校公共体育教学资源还是不尽人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的现状也必须正视,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场地偏少,设施人性化不足。特别是三大球的场地,绿化偏少,遮阳设施都没有配备;各场地均无洗手间,造成师生如厕困难;课室里过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第二,教学器材更新速度缓慢。锈迹斑斑的长剑、缺少羽毛的毽球、不拍不响的CD机等严重影响了教学,也常常引起学生的不满。

第三,缺乏稳定、合适的教材。每年新生的大学体育教材都不一样,内容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选项课教学内容应遵循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的原则,满足大学生对不同体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需要,其项目安排的比例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但是从调查中得知,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由于体育选项课教材的缺乏,导致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所发教材都是摆设,没有实质性意义。

二、对广州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周济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说,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努力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学校体育部担负着学生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是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高校体育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形成的复杂因素,学习能力因人而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应视具体情况而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在实践中大胆摸索经验,努力促成教学模式向“俱乐部”式转化。

一些专家指出,现在我国的高校体育基本还是“两张皮”:一方面,学校体育课程设置陈旧,大学生的体质普遍下降。另一方面,高校招收特长生和退役运动员组建校队,其主要任务是为校争光。学习成绩好的体质不好,运动水平高的习成绩又往往不好。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直言不讳:“现在的大学体育必修课,大学生一学不会、二学不懂、三学不乐。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陈旧,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千篇一律,面目可憎。”[2]国内外很多大学已经采取了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主要优点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高体育专项运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运动习惯,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基础。

(三)深入研究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比较重视体育教学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过于重视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学习的形成性评价。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从评价方式上更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以及对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因此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深入,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以前的评价指标和内容上,必须不断扩展。[3]

(四)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

体育教学资源作为大学校园的优势资源应当得到较好的改善和充分利用,整合场馆资源、合理开放场地、改善现有场地的人性化设施、加快更新体育教学器材是提高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1]邓淑君.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与对策研究[D].cnki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

[2]大学出姚明还得等10年——高校体育需要俱乐部[N].中国青年报, 2004年09月02日http://sports.QQ.com.07:13.

[3]田雅茹, 闫海利, 刘志红.构建新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N].http://www.gotoread.com/article/bbs.aspx?id=599116.

上一篇:合作前提下一篇: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