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进行作文教学

2024-05-17

有效进行作文教学(精选12篇)

有效进行作文教学 第1篇

一、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多向求异思维或多角度思维,其特点是从多个角度或侧面对材料进行深入思考,不拘一格地提炼出多个不同观点。

如教师让学生自己挖掘社会热点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2001年有许多让国人激动的时刻———中国足球出线了、 北京申奥成功了、中国入世了……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对于中学生来说,肯定会有很大的触动。全班同学围绕这三个子话题共同发散思维并最终确定出30多个不同的立意角度。有的同学从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体制来谈,得出改革重要性的结论;有的同学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谈,得出失败与成功的关系;有的同学从组织领导、球队的整体协作或从比赛的心态方面来谈,得出团结就是力量的结论。课后同学们情绪依旧高昂,有的同学作文写得也别具风采,一直把作文当成负担的同学这一次也出乎意料地写出了好文章。

这次作文思维训练的成功,表明不是学生不爱写作,而是缺少写作的兴趣;不是学生写不好,而是缺少相应的点拨、指导和必要的思维训练。教师不仅要在作文训练中始终以思维创新为原则,而且要以激活学生的“内存”,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目标,最后达到“兵教兵”的思维训练目的。

二、搜集约定俗成的名言警句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其特点是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做相反的思考,从而提出独一无二的看法。它不拘泥于旧说,敢于大胆质疑,在运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去深刻反思,有力辩驳,不断求真,在对立的思想交锋中,磨砺思想的锋刃,撞击出真理的火花,享受收获思维成果的喜悦。

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人云亦云” 的现象,立意的庸常、肤浅导致行文的大众化,从而影响作文的质量。针对此情况,笔者在写作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材料外,还特别注重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哲理的俗语、名言、格言、成语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感受到逆向思维的乐趣,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搜集自己曾经看到或记忆中的俗语、格言、成语等,他们通过共同讨论,竟然找出60多条含义不同的语句,然后师生归纳得出40条每位学生都较熟悉的语句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有的学生从成语“水滴石穿”中得出“水滴未必石穿”。这位学生是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证明其说法的。他说:“如果在水滴下面放一块石头,过一段时间后,石头出现小小的凹痕是很正常的一种物理现象。这是自由落体与重力的存在造成的。如果水滴再往下滴,小坑也不会再加深了,因为当深度达到2厘米时,水坑里的水就不再容纳水滴了,当水下来时就会漫出小坑,水滴对坑底就造成不了任何的冲击了,因此小坑就不会再加深,因此说‘水滴石穿’的说法不全面。”

经常使用逆向思维,从而会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即当遇到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立意时,暂时可以不写。这样才能在立意上创新,从而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三、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延伸思维训练

思维在具体应用时是互相联系的, 只有综合运用几种思维类型,才能实现作文在立意上的创新。延伸思维是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结果的必要补充,它是对原有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是对一些已有内容进行深化的思维方法。基于此,当学生思维得出结果时,教他们使用延伸思维,让学生立意更精当、更新颖、更有深度,从而让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比如在逆向思维训练时,有的学生对“学海无涯苦作舟”作逆向立意: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一反向立意似乎也无可挑剔,但细想起来许多学生都会得出这一立意,于是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立意呢?简单的一句话,促使学生再思考,得出了“学海无涯巧作舟”的立意,不言而喻,此立意较前者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作文教学 第2篇

初中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笔者经过二十余年的学习阅历和教学实践,有一些心得和各位同仁交流。

古代一位学者说:“情以物迁,辞以情法。”学生写作文,从心理角度来看,是一种由感知——从客观世界攫取材料到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制作,最后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它包含三个写作过程:观察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涉及的基本能力有:观察积累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以及应用能力。涉及的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文章的能力。

有鉴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某些弊端,关注学生的写作发展,在培养、发展、巩固兴趣的基础上,做到多个结合,打开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引导学生 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读是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是升华。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作文写不好,不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胸中无物,二就是拙于表达。所以提高课堂实效,增加阅读量以获得间接经验、积累生活的材料以获得直接经验都是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条件。

语文课本大多是历经岁月淘洗的名篇佳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范文天地。这些作品中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有的直抒胸臆;这些作品中常常运用到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这些作品中要么朴实清新、要么气势恢弘、要么富于哲理、要么奇构佳思„„学生只要学习到其中妙处,理解了课文的情感美,语言美,主题美,构思美,把课文当作例子,便能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学习到各种做文的方法,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从而也激发起他们创作的欲望。我觉得在教学中不必等到单元教学结束才安排学生写作文,可以在完成两至三篇文章的教学后马上出题,便于学生强化认识,指导自己的写作。学过沈复的《闲情记趣》,可以开展一堂“联想和想象”的作文课,布置作文题目: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也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生活乐事,学生大多乐于动笔。

在增加阅读量方面,我班每周安排了一节阅读课,老师将自筹的报刊书籍带到教室,让学生自由选读。同学们有的看报,有的读书,有的摘抄优美词句,有的写心得体会,各有所得。课余时间,学生还可以借阅图书。一段时间后大家再以座谈会或主题活动的形式交流读书收获和体会。

二、引导学生生活与写作相结合

部分学生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生活或有了生活却不懂得感受生活。

学生的生活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间接生活,一个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自各种媒体、读物,它是学生另外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直接生活指学生学习期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有的学生社会实践少,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校园生活又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遇到陈旧俗套的作文题目,往往造成思维的呆滞性;老师一讲套路,一讲概念有时又造成他思维的单一性。有的学生有生活,但并不一定认识了生活,因为不了解生活的“精蕴”,也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

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领略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洞察心灵的奥妙,逐步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鉴别、发现并用笔去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反映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去解决实际问题。为做到这些,在各种校园活动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组成小组去开展一系列社会调查:以前农村的贫困状况,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不同阶段的学生课业负担状况等,回来后学生写成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技巧与思维相结合

1.能力培养和写作技巧方面

观察是写作的起点,要训练学生有目的的、深入的、细致的观察品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概括等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举一反三,博闻强识,设计各种练习如续写、补写、扩写等提高其联想与想象力;训练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积累词汇,注意句式,掌握修辞,正确使用标点来加强语感。另外,教师要安排课时有针对性、有主题地分条进行讲解一些章法,如立意的安排、详略的处理、材料的选择、线索的铺设、思路的求新等,最好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

2.思维训练方面

要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在写作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在文体的选择,主题的确定,表现方法的采用,抒发情感的方式等方面敢于“异想天开”,表现出他们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主见,哪怕面对比较平淡的题目也尽可能写出比较新颖独特的作品。比如说亲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可不可以从矛盾入手去写呢?

四、引导学生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命题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

老师上作文课,要避免公式化,套路化,要象备课那样,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主题、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变。或讲授、或讨论、或练习、或点拨,或写读书笔记。教学手段上,合理有效地运用图象,音乐等,也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命题形式方面,要防止脱离课本教学,防止脱离学生的写作积累,防止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要尽量做到命题的趣味性、诱发性和多选择性。所谓趣味性,就是要注意去发现生活中的兴趣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说贴在学校门口的悬赏通告,学生中的厌学情绪都可以进入大家的观察视野。所谓诱发性,就是命题要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叙,有话可议,有情可抒。所谓多选择性,就是要让学生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命题作文

在学生明白此次作文的目的要求和训练重点后,体裁、主题、表现技巧由学生自主思考,不多指手画脚。只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启发,启发到点子上,引回到轨道上。自由命题的内容涉及到日记,札记,随笔,读后感等各个方面。学生少了思想顾虑,更体验到了写作带来的愉悦感。

五、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结合 先说批改。老师的批改主要体现为评语,评语的点点滴滴,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和智慧。如果评语写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空话套话,就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发了作文本看看分数就算;评语写得好,评出了特色,能够以人性化的期待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反应就会不一样,下一次作文本发下来他们会急切着要看看老师又要说些什么话,并且仔细体味。除了老师评改外,有必要让评改作文从老师一人的行为变成师生互动的行为,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且从中学会欣赏、批评的方法,这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当有帮助。

学生的批改,事先要进行培训,印发批改范文,要求推敲眉批、总批,教给修改符号,然后互相批改,批改完毕,交还作者本人,写出评改后记,最后交老师总评。这样多次之后,学生由慢到快,由陌生到熟悉,培养了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

再说讲评。我们必须既注意整篇文章的成功,也要注意到局部的闪光点。大到全篇的审题立意、构思和过渡,小到开头结尾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不让学生辛苦一场却毫无收获,心灰意冷。老师挑选出某些典型作文,或者是出现问题较多并且带有普遍性的作文,或者是优秀的能给同学以借鉴的作文,将这些作文印发出来,由班上同学一起来评论,点出问题或者说出优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别人写作的情况,也能从评价中反省自己或提高自己,从而使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评改后的优秀作文,再张贴、,或投给校园广播、校刊,或投寄杂志报刊,让大家分享作文刊播、发表的喜悦。

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认为作文难写。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驾驭语言表情达意,说明事物。而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需要漫长的过程,不会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缺陷,那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实践;重视写作的数量,忽视写作质量等等,仅仅从提高个人工作业绩的角度对待语文教学,没有从学生终身发展的方向反思我们的工作。使语文教学一再陷入误区,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基于对作文教学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作文教学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作文教学计划最好从语文教学计划中单列出来,根据课文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设立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作文。初中一年级侧重记叙文的写作,二年级注重学写说明文,三年级逐步练习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谋篇布局,写作顺序入手,分阶段、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训练,从根本上克服以往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比如:班级组织的中队活动,活动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活动的过程和场面;课间学生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写一写;开学了,学校都有哪些变化;秋天来了,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落叶的情景,等等。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耐心去指导,一定会帮助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坚持几个学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个体,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欲望。在作文课上,顺应这种形势,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舞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坚持灵活多变的写作练习,倡导自由式作文,对写作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在这种自由表达的作文中,学生必然会写自己生活圈子里所见到的一切,使得自然、社会、学校、家庭中的现象都能成为学生表达的对象。每位学生都是体验生活的主体,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都不相同,个人对生活肯定会存在差异,各人作文中的表述必然会异彩纷呈,避免了作文空洞无物的现象,能够使学生找到成功的体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写出实实在在的好东西,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

三、积累作文素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文好比盖房子,首先必须准备好砖瓦、沙石、钢筋、木料等建筑材料,离开了这些东西,盖房子就无从谈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一样,如果不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好作文肯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积累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涉猎健康有益的书籍,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写摘抄、记笔记、写读书体会,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陶冶了性情,积累了更多的词汇,借鉴了更多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学生写作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在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将其吸收转化变成自己的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讲评活动

作文讲评在整个作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写了一篇好的文章,肯定会对教师的评价充满期待,希望教师能够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正确的评价会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带来契机。有责任心、敬业精神极强的语文教师在这一点非常注意,如果在这一点疏忽大意,很有可能因为自己工作的疏忽而埋没学生的才华。作文批改和讲评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批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引起学生本人的重视并加以改正,培养学生养成脚踏实地,严谨求学的好习惯。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因此,我们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强对学生作文想象力的培养,促进作文的写作;精心设计作文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快乐中写作;以欣赏的眼光评价他们的作文,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有效进行作文教学 第4篇

一、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哲学理论依据。

(1) 以杜威 (美国) 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 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经验改造或改组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或探究活动的推动者。 (2)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这种理论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它认为学生受直接经验激励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2. 心理学理论依据。

(1) 布鲁纳 (美国) 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 学生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教师提供信息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自己试着做, 使学生有一种寻求发展才能的内驱力。 (2) 皮亚杰 (瑞士) 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为,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 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发展。 (3) 罗杰斯 (美国) 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 做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见, 上述学习理论都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对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进行有效教学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

1. 自主性原则。

有效教学要求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有效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 加强备课, 巧妙设计, 尽可能在保证“自主”上下工夫, 充分承认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发展。

2. 层次性原则。

由于心理、生理、家庭等条件不同, 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明显。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层次性原则的指导下, 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性,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育, 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3. 探究性原则。

学生的能力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和发散思维能力、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能力等。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视学生为积极的探究者, 创设让学生能独立或合作探究的情境, 注重学生学习发现的过程, 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解疑。同时, 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树立探究的勇气和信心。

4. 实践性原则。

注重教学的实践性, 加强知识的应用性, 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性原则注重的是实践, 使学生得到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锻炼, 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与体验的机会, 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 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或办法

1. 有效的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1) 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要根据它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 (2) 备教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确立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 做到胸有成竹。 (3) 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有其自己的特点, 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他们, 走进学生的心里, 找出学生的兴奋点, 备出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有效的教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1) 更新观念, 创新教法。思想政治课涉及的内容有些抽象,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教法,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结合实际, 搞好案例教学。思想政治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 思想教育功能突出, 但对学生发展能力的激发作用不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及社会热点问题, 进行案例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效果才显著。 (3) 创设情境, 注重实践, 开拓学生思维。如今的中学生思维活跃, 传统结论式的教学难以收到好效果, 必须搞好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将演讲、辩论、比赛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4) 努力探索, 相互交流, 搞好多媒体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 思想政治课必须实行多媒体教学, 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

3. 培养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发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1) 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用现实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用教材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使学生得以开阔视野, 锻炼能力, 以实现教学目标。 (2) 把发展学生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思想政治课要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目标, 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能够准确地抓住机遇, 选择有效的发展方法, 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3) 培养学生能力是教学的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讨论、辩论等, 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及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己面临的现状, 从而产生强烈发展欲望, 作出正确选择。

四、进行有效教学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巨大发展潜力的未来社会主人。师生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 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学习者要自己探索和亲身体验, 主动建构知识;同时, 也要注意合作学习, 因为学生在个性、智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来源, 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搞好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既要强调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同时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培养能力。

4.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以前好的、可行的做法要继承, 同时要推陈出新, 没有继承不能发展, 没有创新更不能发展。学生是具有创造潜力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就是积极挖掘这种潜力,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学习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 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几个关系, 才能很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使学生获得知识, 增强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这对我们搞好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进行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获得知识。

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有效教学, 由于教师备课充分,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2. 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有效教学,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 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因此形成了凝聚力。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第5篇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四川省著名的教育专家肖成全教授认为,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走出常规的备课误区

我们往往以为,要备好课,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备出每节课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以及教学方法、过程等。勿庸置疑,这些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我们应走进学生的心里,找出学生的兴奋点,备出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能够备出这样的课,是学生能轻松掌握所授知识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教师能永远感受课堂的新鲜感和诱惑力的原因所在。记住:每一天都是新鲜的!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须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他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设计准备,实施调控和检核评价,以追求最佳的教学效率。

二、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面对每一个教学内容,我们都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兴奋作为出发点,重视应用,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通过对各层次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达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我认为,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遵循由易到难的授课规律

面对同一个授课内容,每一位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面对难点,一定要逐步分解,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切不可草率行事,简单粗暴地去处理,否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下面是几种授课方式的效果比较,深入浅出→高效;深入深出→有效;浅入浅出→低效;浅入深出→无效。

2、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面与参与度

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吹遍了大江南北,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教学时应做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有专家曾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了统计:授课形式为:教师讲授→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动手、学生参与的重要性。还有一句俗语:我听到了就忘记了,看到了就明白了,而做过了就记住了!所以,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学生出错,让学生尝试从失败或成功中汲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3、注意提问的艺术

好的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的正确作答,通过老师的运作,让学生逐渐领悟并深化所学内容。好的提问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快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的关键所在。

4、赏识教育

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一次次的表扬,强化、巩固这些“闪光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师生氛围,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保证。有一句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不能将所有责任都推给教师,但从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率的关键。许多人也许都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试验:有人把16个学习成绩相当的同学分成两组,称其中有4人非常非常出色,结果这4人受到了老师的青睐,最终确实发展成了非常优异的学生,这就是赏识的力量。

5、重视合作与质疑

合作与质疑的品质,正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品质,因此,我们的课堂务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合作与质疑。对于合作的使用应注意:所给的合作项目要有合作的必要性,必须要分工合作、互相讨论帮助才能形成某种共识。小组合作时还应指定小组长与记录人,作好合作结果汇报。通过合作,不仅解决了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同学间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质疑时要注意:首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相信学生能提出好的问题。事实上,你如果运用了就会发现,他们也许会提出一些令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在上一次泸县的语文优质课选拔赛时,有一位教师在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有学生问:“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为什么课文中有看到他们骑着牛儿来往?”你看,这问题提得多么可爱!另外,在质疑时,应多给学生鼓励(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如何)。通过质疑,让学生明白:原创方法是智慧的,多种方法是高明的,一种方法是可行的。这样有助于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三、精讲精练、讲练结合适时回顾复习,适当测评,开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反馈手段之一。长期光讲不练,不能发现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程度,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样也会极大地降低教学的效率。同时,适当的教学压力也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在教学时给学生以紧张感,让学生在一个紧张的气氛中动手操作,真正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值得各位同仁不懈追求的核心问题。让我们携起手来,踏着时代的步伐,努力营造出一个个生机盎然、师生气氛和谐、充满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绿色课堂!我深信:我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更醉在其中。

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1.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要抓实集体备课。要切实克服网上下载教案、照搬旧教案、一人备多人共用等不足,切实解决个人备课不深入、集体备课走形式等问题,全面推进“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三级备课制”,真正把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首先要备内容,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其次要备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再次要备训练,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训练素材,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2.提高教学案设计的有效性

改革讲稿式的知识性备课,推行教学案一体化。“学案”设计项目包括:课题、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习诊断和教师活动等环节。其中,“学习过程”要包括:①学习任务。即让学生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等。②学习活动。即让学生活动或思考的内容记录等。③学习交流。即让学生交流研讨学习困惑与体会,反思拓展的问题等。④学习总结。即让学生总结结论或规律等。“教师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情境设计、教师组织性或讲解性语言设计、偶发问题预设及处理方式设计、拓展延伸的结论或规律等。

“教学案”要以设计学习活动为主,其设计策略包括:①任务驱动。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习活动。②问题驱动。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③反思驱动。把拓展延伸的内容转化为反思性问题,通过反思促进学生全面、深层地理解知识。④应用驱动。把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性训练,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理解知识。

3.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要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要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二要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要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优化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四要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的做法,讲求使用效益。五要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提高训练检测的有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有效性。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既要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要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还要做到有效训练的“六有六必”,即有练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坚持做到全批全改,及时批改,精批细改;坚持做到讲评之前先做统计归纳,切实提高讲评的针对性。

5.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要重视学科竞赛辅导,对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的各类学科竞赛,要成立辅导小组,制订辅导计划,狠抓落实,力争培养更多的学科尖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因人制宜、分类分层,实现培优拔尖和纠偏辅弱的落实到位。在注重学生知识辅导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补“差”先补“心”,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探索“有效教学”的基本课型

1、新授课。树立“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理念,坚持把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作为主要任务,教师精心导入,倡导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释疑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易混点讲授、提问、指导、评价,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高效达成。

2、讲评课。教师要分析典型性问题、共性问题,研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技巧,特别要对错因的形成进行分析、探究,还原其错误思路,找准问题症结所在。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引领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总结方法,揭示规律,训练思路,提高能力。

3、复习课。教师要合理安排复习与练习的时间,通过问题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练习讨论,指引学生思考释疑;通过点拨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和揭示规律;通过专题训练,增强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最终促使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理清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课。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和准备实验材料、用具,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实验,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中总结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5、自习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为目的,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自由支配自习课的时间,或完成当天作业,或预习新课,或查漏补缺、促优补弱。要善于指导学生如何上好自习课,探索有效的自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扎实、细致的学风。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们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我们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就要在课堂上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就要在课堂上实施人性化的评价,让学生拥有自我尊严,就应该把好握教材,重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回家作业,就要在课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我们数学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除了做好上述环节外,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恰当布置回家作业,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也是实行有效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回家作业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基础性练习: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以夯实学生的基础为目的。(2)针对性练习:这是新授后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3)操作性练

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这是我们学校初中组常用的方法。(4)口述性训练: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说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学校的高中组常用这种方法。(5)巩固性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转化成解题的技能技巧。(6)比较性练习:通过让学生寻同辨异,寻找问题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让学生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7)变式练习:通过一题多变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基本关系的理解,让学生摆脱机械模的思维定势。(8)开拓性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在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时,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十分注意(1)分层辅导,常常利用中午休息和下午放学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一刀切。

有效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作文教学 第6篇

一、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外化的表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既要强化作文教学内部因素,又要重视作文教学的外部因素,这样才能取得整体的优化效果。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从阅读中获取营养,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1. 学其法,进行仿写。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机地把学生掌握的这一规律,运用到作文中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有着鲜明的行文特点,学其法仿写作文《美丽的植物园》《秋菊》等可以说没有难度,而这一作文训练反过来又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结构,真可谓相辅相成。

2. 感其文,进行补写。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言简意赅,一个标点,一句概括性语言,都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切口。如《掌声》一文中写轮到小英讲故事时,描写了小英的动作和神情,没有写她的心理活动,这就给写作训练提供了材料。

3. 延其后,进行续写。所谓的续写是指学了课文后,针对其内容上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训练。如学了《花瓣飘香》最后“一盆花送给小女孩”这句话,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各种不同的情节,充分表现了小女孩的美好心灵。

二、 在生活实践中现场训练

常言道:“近水知鱼情,靠山知鸟音。”“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充实。”学生怕写作文,不会作文,其主要原因是生活单一,没啥可写。儿童的天性是好玩。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作文,比如游览、参观、小实验、小制作、体育比赛等。组织这些活动,要尽可能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学习,获取素材,练习写作,同时积累和发展自己的作文能力。进行现场生活训练是学生习作有话可说的基础,我们应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方法,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学生在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再去写参加过的活动,就想得到,写得出,并且有兴趣写作文,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在体艺活动中挖掘素材。体育、艺术活动和比赛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活动,除了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班内可以开展拔河、踢毽子、棋类等小型比赛,通过精心设计,使它跟写作接轨。如本学期的“秋季运动会”就是一个很让同学们兴奋不已的活动。在这期间,我要求学生自愿报名,设计入场式口号,及时写宣传稿,亲身参与或观看这一活动后,同学们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文。

2. 在参观游览中挖掘素材。大自然是天然的习作课堂,万事万物都是写作之源。为了让学生下笔成文,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然后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他们写出洋溢真情的文章。如镇上新建了一个休闲广场,我便带着孩子们前去参观,让孩子们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孩子们三五成群,观察得很细致,事后写起来很是顺手。

3. 在课堂中模拟生活。静止的画面,文字的素材对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写作有困难,对于这样的习作,我在课堂上采取师生即兴表演小品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利用班队活动创造生活。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班队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堂课,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有猜谜、智力竞答、脑筋急转弯,有知识竞赛,有师生情感交流会,有中秋赏月,也有科技小实验。每次活动不但调节了学生的学校生活,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 在课外阅读中以读促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对开拓学生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一,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觉阅读习惯,必须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心无旁骛地进入书的海洋,享受其中的快乐,从而爱上看书。可以隔几周搞一次读书会、读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记读书笔记,可根据自己的基础,摘录好词好句,撰写主要内容和感受等。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广泛地进行知识积累,使学生乐读善读,读有所得,读以致用。有时,还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仿写。有的学生看了散文诗《假如我是白云》后兴致勃勃地写出《假如我是小鸟》《假如我是大海》等习作。

四、 在热点的话题上进行习作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关心新鲜、有趣、使人兴奋或气愤的事。在这些事中,学生的真情得到了充分流露。儿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可以把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在作文教学时,我注意抓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再设法把一这热点引到作文上来,鼓励他们说真话,表真情。由此学生写出了《当你乱扔垃圾之后》《杨利伟飞上了太空》《伊拉克战争之我见》等好作文。

五、广读多背,储备语言

学生写不具体,不仅是缺少写作素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的词汇过于贫乏,表达能力弱。因此,我把握语言储存的最佳时期,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让学生熟读多背。这样一来,很多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写起来好词佳句就自然流出来了。

立足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第7篇

一、给自己一个目标

我的目标是, 做一个给学生带来兴趣和自信的高一历史教师。高一历史学科需要的基础要求不高, 当学生带着希望和梦想来到高中, 开始高一新的学习旅程时, 我们历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并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我对自己的教学要求是, 通过我的教学, 让我所教班级中下游学生的历史成绩成为他自己9门学科中最好的一科。有目标, 才会有挑战, 才会有责任。

二、改变教学观念是课堂教学取得效益最大化的前提

1. 抛弃经验主义, 做改革型历史教师

经验是财富, 但也可能成为我们发展的制约。有的老师爱用自己花了好多年才形成的授课方式, 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授课时靠经验, 自己“舒服过瘾”, 而不顾学生“死活”。以我为中心, 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但是却重教轻学,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对学生来说, 缺乏发散思维、批评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前我市推进的“活动单”教学, 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用确当的方式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原有授课模式肯定会不适应, 改变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

2. 打破保守主义, 做合作型历史教师

现在, 靠单干已经注定无法走远, 实现资源共享、参与集体备课、主动听课和被听课这三点已经成为提升自己和提升一个团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资源共享需要“无私的胸怀”, 资源共享可以让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好上加好”;集体备课需要“务实的碰撞”, 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听课和被听课, 都会得到收获和进步。

三、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关键不在课堂, 而在课前的精心备课

1. 对教材进行“二次编写”, 形成适合学情的学案

学案的编写要紧扣“课程目标”和最近版的“高考考试说明”, 编写时要至少结合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教材。这样的学案编写才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经过精心“二次编写”的学案, 不仅解决了学生上课又要听课、又要记笔记、又要看教材的应接不暇的难题, 还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腾出宝贵时间解决重点难点。有了学案, 还会解决部分学生课堂未听清, 课后复习有依靠的问题。学案的实施, 对高一学生来说, 好处多多, 也让课堂教学变得简单和好操作。

2. 对课堂上“设问”的精心备课

课堂设问是课堂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实现知识能力升华的重要载体。课堂设问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 是课堂教学质量好坏优劣的关键。课堂设问的语言必须用心组织, 必须用词简洁、指向明确, 设问要“设”在关节上。如何将课堂设问“设”在关节上, 关键是课前教师要在网上大量做与本课知识相关的题目, 教者在“题海”中得到启示和灵感, 得出设问的关节点和角度。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游刃有余, 效益最大化, 课前就必须精心准备。

四、教学中的几点实践尝试

1. 实施“3+40+5”的授课模式

“3”是指历史课上课前的3分钟。上课铃响之后, 学生需要几分钟才能进入历史学习的氛围, 45分钟的课最多只有40分钟的效果。针对这个现象, 我实行历史课课前3分钟读书活动, 所读内容为上节课知识。这样做后, 我进教室示意学生停下时, 学生进入了历史学习氛围, 这样就确保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说, 课前3分钟改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状态, 课堂变得主动、积极、严谨。“40”指用40分钟完成预设的备课内容, “5”指最后5分钟小结, 小结方式可以是教师进一步点明本课重点难点, 也可以是学生谈收获。5分钟的小结是学生知识升华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使学生对一课内容产生“整体感”和“立体感”。

2. 学法的规范和指导很重要

学法的规范和指导, 就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 对学生课堂笔记的规范指导。课堂笔记是学生巩固和复习的依据。规范指导好学生的课堂笔记, 是学生成绩提高的保证。学生的课堂笔记, 左面是学案, 学案对折起来的空白做默写历史关键词句用, 学案掀起来为本课的经典错题;右面为学生自我整理的“每课重点”, 右面多余部分留空, 备总复习和高二高三知识深化时用。这样的学生课堂笔记, 为学生3年历史学习“一本通”。课堂笔记是学生历史思维技巧、考试收获和题型专解集。

(2) 对学生试卷订正小结的指导。学生试卷的自我反思是提高练习价值的关键。在精选精练精评后, 学生对试卷要做5个方面工作。一是在选择题栏目处标明三个分数和一个结论, 即年级班级历史选择题最高均分、班级均分、个人选择题得分, 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的大概位置, 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并得出结论:是要保持, 还是要警惕。二是在每小页试卷的顶端中央写上“必看题”, 学生经过自我考情的取舍, 把今后有价值看的试题的题号写到“必看题”后面, 所选题必须注明入选的精彩之处。三是在课堂笔记专栏里, 写“某次考试的3大收获”, 让试卷变成学生“收获”的舞台。四是及时将分散的试卷贴进试卷集。五是一周后安排20分钟历史自习课, 让学生将试卷的大题目重做 (我校试卷采用试卷和答题纸分开, 但试卷大题处留空的做法, 我们在评讲大题时学生可画关键词和信息, 但不可以记答案) 。重做不仅能将考卷的效益落到实处, 学生在重做中还会赢得信心, 找到破大题的方法和策略。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第8篇

一、规范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的交流语言, 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以及化学变化, 等等, 是描述物质性质或变化的专用术语.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用心去设计、规范展示化学用语的书写, 引导学生重视化学用语。许多高考化学试题的落脚点就在化学用语上, 学生出错, 都是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而导致。

例如: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渗透规范化学用语与规范书写的教学, 如:物质的量浓度表示为c (HCl) , 不是[HCl]、CHCl;单位表示成kJ、kg、km、kPa, 而不是KJ、Kg、Km、atm;物质的量浓度的幂表示成c2 (H2SO4) , 而不表示成[c (H2SO4) ]2或[ (H2SO4) ]2;浓硫酸不能写成“浓H2SO4”, 等等。

又如:对热化学方程式, 我们通过H+ (aq) +OH- (aq) =H2O (1) , ΔH=57.3kJ/mol的展示, 可让学生体会到在离子方程式中标明物质聚集状态或化学方程式的同时, 再写上焓变即可。然后变式得2H+ (aq) +2OH- (aq) =2H2O (1) ;ΔH=-57.3×2kJ/mol,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关键, 是注意焓变中的数值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同而发生相应改变, 以及符号中的“-”不能忘掉。

二、优化演示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优化演示实验, 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与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从而使学生日后能独立进行实验。因此, 我们要活用演示实验, 启发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引导其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这一规律时, 教师就不能用FeSO4和NaOH反应做演示实验, 因为FeSO4和NaOH反应的生成物之一Fe (OH) 2很不稳定, 会很快被氧化成Fe (OH) 3 (红褐色沉淀) 。这样就会给根据实验现象来说明反应规律造成麻烦。如果采用Fe2 (SO4) 3和NaOH反应情况就不一样, 它直接生成Fe (OH) 3红褐色沉淀, 效果非常好, 做演示实验时, 就可避免上述的缺陷。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 不要选择装置复杂、时间长、操作难度大的实验做演示实验, 以免达不到优化演示实验的目的。

三、注重化学原理

近年来高考化学特别关注化学反应原理。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吃透新课程理念,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挖掘教材, 把握化学反应原理, 高度概括与抽象化学知识。我们要使学生了解:电子转移反应、离子 (质子) 转移反应、能量转移反应遵循电子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例如:在教学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时, 我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反应原理, 在做演示实验时, 特别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从而让学生说出实验目的。同时, 我让学生注意缓慢氧化反应原理,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白磷燃烧慢慢起来这一过程。此外, 在演示实验中, 我还要学生说明空气的组成, 提醒观察水面上升至五分之一这一现象。同时, 要求学生既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 又观察到主要的现象, 使学生不断掌握化学反应原理, 这样就实现了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优化变式题型

在化学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能力, 以及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教师常设计变式题型进行教学。一题多变是对知识的升华, 使原有知识在具体的应用中得到巩固并延伸, 从而形成知识由点到线并延伸到面的过程。

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时, 我设计了这样变式问题:相同物质量的浓度、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 () 。

我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很快得出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演练, 学生在小组中探究, 不一会得出下列变式问题:

变式1:用等体积等浓度的硝酸银溶液, 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NaCl、MgCl2、AlCl3溶液, 恰好使它们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为氯化银沉淀, 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6∶3∶2。

变式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3∶2∶1时, 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9∶3∶1。

变式3: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分别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当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相同时, 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6∶3∶2。

变式4: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2、AlCl3溶液, 在其体积比为1∶2∶3时, 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的氯化银沉淀的质量比为1∶4∶9。

之后, 我引导同学们在小组里分别完成 (开展小组比赛) , 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习题从多角度进行变换, 拓展知识的内容, 设计符合知识内容的变式问题, 从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延, 即把知识点系统化、问题化, 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关注准备部分进行有效教学 第9篇

一、精彩的开始, 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 抓住直观创新元素激发兴趣, 提 高低龄学生的参与度

在小学的水平一与水平二阶段, 可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比较低的。在此阶段, 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加多种体育活动的态度。态度是否积极的前提对于7~10岁的学生而言非常简单, 就是体育课堂有没有最直观刺激他们兴趣产生的元素存在。而这个兴趣点有无新奇元素, 则直接决定着学生维持参与度的深度, 也可说直接关系着准备部分环节甚至延展到基本部分教学的有效性。活动中, 几位低段的教师较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如, 太原市一节障碍跑课, 教师在师生问好后, 直接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他们自创的小器材“彩色积木”上, (教师语:同学们看老师在场地上摆放了什么?) , 然后用儿童化的语言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自己去了解一些它们都能做什么) 。此时, 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而后教师顺势而为, 将学生的这个兴趣点不断发散, 将学生的参与度始终保持在高位, 较好地达成了全课的教学目标。同样, 天津的小木马课与之有一脉相承的表象;合肥市的《校园集体舞》一课, 场地布置富有新意, 教师围绕这个点直接地加以利用, 同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 用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 引导学 生快速进入角色

当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叛逆的行为便与其成长相伴。这个时期一般在水平三和水平四阶段, 常态的兴趣点已不能吸引他们, 兴趣强度也往往难以保持。此次活动中, 笔者发现, 有两节课其教师并没有使用特别的手段, 学生却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且参与度和学习的有效性较高。其中, 长春市的初中体操课中规中矩, 但教师在上课铃声响起的刹那, 身姿就异常挺拔, 微笑始终自然地挂在脸上, 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每一句话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觉得有一份爱在教师的言语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让学生觉得与她没有距离感, 这份“情”感染了学生, 学生被一种强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心甘情愿地与教师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而在哈尔滨市的《跆拳道》一课中, 教师展现了专业的魅力, 同样让学生不可抗拒。上述两种魅力能迅速地感染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为有效教学做好准备。究其原因, 青春期的学生渴望被关爱, “小成人”的学生对“能人”充满了崇拜。

(三) 利用体育的科学性吸引学生, 引 发高中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比较成熟的青少年, 尤其是高中生, 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是急切的。因此, 课的开始, 可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以体育科学性的问题直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 石家庄的一节高中韵律操课, 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将运动中适宜心率如何调整的科学话题抛给了学生, 这立即引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心理, 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后面的教学形式不是很新颖, 教学内容也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还是孜孜不倦地探究着。究其原因, 就是在课的开始教师充分利用了体育的科学性知识, 让学生“不可自拔”。

二、“多维化”的准备活动, 使一 般性准备更具效率

一般性准备部分的有效性表现在, 教师引领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为基本部分做了充分准备。本次活动16节课中的多数课, 在准备部分的教学环节紧紧围绕“任务”展开, 使准备部分的教学环节既有特色又有效率。

(一) 从心理特点维度出发找到心理最 近兴奋区, 让学生从心理上有效进入课堂

如果开始的环节没有让学生的心理进入兴奋状态, 那么, 音乐下的律动 (可以持器械) 、自我表现、竞争是学生心理最近兴奋区, 如果能够加以有效运用学生同样会快速进入兴奋状态。低龄学生往往对游戏情有独钟, 对有竞争的游戏更是乐此不疲。如果在游戏的环节中加上音乐, 学生将会瞬间兴奋起来。本次活动中, 有7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低龄学生, 其中, 三节课选择了竞争游戏和音乐结合的形式 (另有两节选择了音乐结合器材的自编操) , 效果都达到了预期的有效性。而在水平三至水平五的9节课中, 有七节课选择了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伴奏下, 让学生有节奏地进行律动, 并在律动中尽情地表现自己。教师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让学生迅速兴奋起来。事实证明, 教师的设计是有效的。当然, 使学生迅速兴奋还有很多种方式, 但最直接、有效和便捷的方式就包括以上的三种。这三种方式或单一, 或组合, 都能将学生的心理有效地带入课堂。

(二) 从生理全面发展的维度出发平衡 机体需要, 有效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1.围绕基本部分的需要做好相应有效的生理准备。16节课中, 有14节课在这个环节做得较好。教师们根据基本部分运动负荷的需要, 无论是在音乐伴奏下, 还是在游戏中, 或是直接进行, 都恰当地进行了热身和关节、韧带的拉伸以及主要肌肉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将灵活性和协调性自然融入其中, 为学生在后面活动提供了安全而健康的铺垫。即在生理上为基本部分进行了准备, 又发展了相关的体能, 使课堂的准备部分富有实效。

2.平衡全课运动负荷, 使准备部分在 体质健康的贡献上更具实效性

一堂体育课是否有效, 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在一堂课中的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是否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显性目的。而教材是各种各样的, 有些主教材不可能在基本部分达到理想化的运动负荷, 这就需要我们在准备部分的环节进行适度补充。这种补充不是盲目的, 必须预测基本部分可能的负荷而进行。16节课中, 只有长春市的一节课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在准备部分围绕体操教材运动量和强度偏小的特点, 进行了强度和量较大的运动, 使全课的运动负荷达到了有效性的程度。

三、围绕基本部分运动技能的 学习, 使针对性准备活动体现 有效性

(一) 准备部分针对性地“植入”, 有 效促进了基本部分的技术习得

本次现场的16节课, 大部分主教材的技术难度虽不高, 但在准备部分有效植入主教材的主要技术的显性行为还是在多节课中有效进行。如, 成都十二中的《武术散打》, 它的主教材是探究直拳怎样能力达拳面, 同时能结合另外两种拳法进行组合攻击。教师在准备部分中, 将三种拳法有机融入自编操中, 并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使学生未经探究就基本了解了拳法;又如, 广州的《羽毛球》课, 主教材是进一步学习退步劈扣、上步挑搓技术。教师在准备部分中, 将羽毛球的几个基本技术进行了串联, 在音乐的伴奏下, 反复进行着羽毛球退步劈扣、上步挑搓等技术练习。这些有针对性的植入行为, 为学生在基本部分的主要技术的习得做了有效铺垫。

(二) 准备部分中针对性的技能对接, 直接促进主要技能的形成

在进行相对复杂的技术环节的教学前, 教师往往运用与之相关的针对性强的准备活动, 这种准备活动可能是把器械的动作出于安全和便于练习的考虑放在了平地进行, 也可能是变换了一下器材和形式, 但主旨还是这个技能。如, 双杠移动动作或支撑跳跃等技术都可进行这样的针对性准备, 其有效性通过基本部分的验证必定是显性的。

四、精当的教学组织, 给准备部 分的有效打好了基础

本次活动的准备部分的教学组织多数采用的是集体和小组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形式的变化往往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顺势而为。但无论怎么变化, 教师们的教学组织都很精当, 基本没有不合理时间的出现。其最直接的有效性佐证表象主要有两种:

(一)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相应地展 开准备活动, 使活动效率最大化

16节课中, 教师运用的准备内容有新授也有已知的。教师们抓住了这一特点, 采取对应的组织形式。如, 新授内容, 无论学生年龄多大, 教师一般采用集体集中的形式进行, 这样能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学生在新知的引导下, 能集中注意力学习, 使准备部分的效能有量的保障。在将已知的学习内容作为准备活动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年龄和技能熟练度) 分组进行, 这样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化地利用每一秒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关节、肌肉和韧带拉伸活动, 使准备部分的效能有了质和量的双重保障。

(二) 根据教学内容的变迁效率化地 串联练习场地, “零化”不合理时间

16节课中, 进行队列练习的有11节, 可以看到, 每位教师不是为了简单的队列练习目标而进行队列练习, 而是有效发挥了队列练习的串联作用, 使准备部分中调队的行为都是有目标、有内容的。这样做提高了教学的效能, “零化”了不合理时间, 让准备部分更加有效。

五、建议

综上所述, 我们这次活动从整体而言, 在准备部分的有效性上, 多数现场课值得借鉴和学习。但不可否认, 每节课都有瑕疵。从准备部分有效性的角度出发, 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很多, 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以下两点。

(一) 不要把准备部分做成表演部分

从准备部分有效教学出发, 针对基本部分教师应该知道做哪些必要的活动。此次活动中, 有个别课堂, 在必要的课堂常规之后, 全部的内容就是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 跟着教师精彩的舞动笨拙地模仿。而其活动的关节、韧带和后面的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 甚至缺乏针对性。不可否认, 这样的活动形式可能对调动学生的参与心理起到一定作用, 但体育课首要关注的是生理上的健康。因此, 笔者建议, 无论上什么课都要把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第一位, 不可为了展现自己而使准备部分变得低效。

(二) 不要忽略准备部分同样存在生 成性

借助视频进行有效教学反思 第10篇

1.通过视频观察减少课后反思的盲区:在课堂观察时受注意力的限制, 教师很难注意到所有“教”和“学”的情况, 教学反思存在一定的盲区。借助实况视频, 教师可以仔细回味。对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可以情景再现, 便于全方位反思。笔者通过参加一次视频课评比感触颇深。通过观察教学视频, 第一次感受到了真实的自己, 了解自己的教态、动作、语言等各方面的情况, 与自我感觉有很大落差。于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视频回放使笔者对教学反思的视野更宽广、形象、直观, 改进措施更有针对性。

2.通过视频分析挖掘教学过程的隐性问题:传统的教学反思基本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因时过境迁、记忆力有限, 每次只能就某一个点或一个主题来分析, 一些细节性问题常常被疏忽。视频反思则如同给教学活动安上了一部“监控仪”, 既可以从课的目标设置与达成度、内容选择与运动量等宏观层面来反思;又能从教师讲解的音量、学生练习的表情、技术动作的细节等微观层面来反思;还可以针对安全教育、体能发展、探究式学习等方面进行专题反思。在录像评比中, 笔者曾先后拍了三次视频, 因为每一次观看都能发现自己的讲解、示范等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分析出自己教学设计意图与最终教学效果的差异等等。视频反思实现了课堂分析的点、线、面的结合, 能把隐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排查出来。

二、借助视频延伸反思时间与空间

1.通过视频选择反思的时间与地点:传统的听课、评课必须要亲临现场, 错过时间就无法观察。通过视频反思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既可以在课后立即反思,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这节课进行再现反思。既可以自己“闭门思过”, 也可以邀请他人指点迷津。例如, 从2012年江苏省教研室就通过“江苏新时空”网络教研平台, 推出了各学科的“名师课堂”网络直播、点播的教研活动。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们都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参与到“体育名师课堂”的研讨中。“名师课堂”的内容既有现场直播, 也有多年前获奖课、公开课的视频重播,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高水平、高层次、跨时空的视频反思。

2.通过视频实现反思的交叉与比照:“比照”是通过对比和参照进行教学反思。视频拍成后就是一种教学资料, 像“优酷”、“土豆”中有各种专项技术教学的视频;“江苏学校体育网”的视频库中则云集了大量一线体育教师的优秀课、获奖课的视频、准备活动的专题视频等。可以从别人的视频中参照、学习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自己的视频也可以作为别人评论、借鉴的对象。

三、借助视频增强反思意义与功能

1.通过视频还原教学过程的“真相”:教学视频是教学过程的实况记录, 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反思的纪实性与准确性, 对于当前学校体育的现状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一是能约束和规范体育课堂。在曝光的镜头面前, 教师和学生应该都会有所顾忌, 不至于肆意妄为。诸如体罚学生、“放羊课”之类的现象不会出现在视频里;二是在出现安全事故、偶发情况时能够提供事实依据。通过视频可以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不至于职责不明、纠缠不清。一旦出现这些问题, 对于当事人和学校来说, 教学视频存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进行作文教学 第11篇

一、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多向求异思维或多角度思维,其特点是从多个角度或侧面对材料进行深入思考,不拘一格地提炼出多个不同观点。

如教师让学生自己挖掘社会热点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2001年有许多让国人激动的时刻——中国足球出线了、北京申奥成功了、中国入世了……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对于中学生来说,肯定会有很大的触动。全班同学围绕这三个子话题共同发散思维并最终确定出30多个不同的立意角度。有的同学从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体制来谈,得出改革重要性的结论;有的同学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谈,得出失败与成功的关系;有的同学从组织领导、球队的整体协作或从比赛的心态方面来谈,得出团结就是力量的结论。课后同学们情绪依旧高昂,有的同学作文写得也别具风采,一直把作文当成负担的同学这一次也出乎意料地写出了好文章。

这次作文思维训练的成功,表明不是学生不爱写作,而是缺少写作的兴趣;不是学生写不好,而是缺少相应的点拨、指导和必要的思维训练。教师不仅要在作文训练中始终以思维创新为原则,而且要以激活学生的“内存”,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目标,最后达到“兵教兵”的思维训练目的。

二、搜集约定俗成的名言警句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其特点是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做相反的思考,从而提出独一无二的看法。它不拘泥于旧说,敢于大胆质疑,在运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去深刻反思,有力辩驳,不断求真,在对立的思想交锋中,磨砺思想的锋刃,撞击出真理的火花,享受收获思维成果的喜悦。

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立意的庸常、肤浅导致行文的大众化,从而影响作文的质量。针对此情况,笔者在写作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材料外,还特别注重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哲理的俗语、名言、格言、成语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感受到逆向思维的乐趣,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搜集自己曾经看到或记忆中的俗语、格言、成语等,他们通过共同讨论,竟然找出60多条含义不同的语句,然后师生归纳得出40条每位学生都较熟悉的语句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有的学生从成语“水滴石穿”中得出“水滴未必石穿”。这位学生是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证明其说法的。他说:“如果在水滴下面放一块石头,过一段时间后,石头出现小小的凹痕是很正常的一种物理现象。这是自由落体与重力的存在造成的。如果水滴再往下滴,小坑也不会再加深了,因为当深度达到2厘米时,水坑里的水就不再容纳水滴了,当水下来时就会漫出小坑,水滴对坑底就造成不了任何的冲击了,因此小坑就不会再加深,因此说‘水滴石穿’的说法不全面。”

经常使用逆向思维,从而会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即当遇到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立意时,暂时可以不写。这样才能在立意上创新,从而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三、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延伸思维训练

思维在具体应用时是互相联系的,只有综合运用几种思维类型,才能实现作文在立意上的创新。延伸思维是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结果的必要补充,它是对原有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是对一些已有内容进行深化的思维方法。基于此,当学生思维得出结果时,教他们使用延伸思维,让学生立意更精当、更新颖、更有深度,从而让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比如在逆向思维训练时,有的学生对“学海无涯苦作舟”作逆向立意: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一反向立意似乎也无可挑剔,但细想起来许多学生都会得出这一立意,于是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立意呢?简单的一句话,促使学生再思考,得出了“学海无涯巧作舟”的立意,不言而喻,此立意较前者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时时运用思维的火种点燃我们滞涩的灵感,刻刻用思维的触角拨动我们创新的琴弦,就会让材料在我们的头脑中自然地流转,就会使我们领略到“山前有路我不攀,偏到山后寻精彩”的惬意与惊喜。在心理上积淀厚实的思维基础,在实践上有了创作的收获,作文,自然就成了学生们的盘中之餐、胸中之竹。

注重读写结合进行有效教学 第12篇

一、注重读写结合的关系

阅读和作文是一个系统。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读和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表达时又可以加深理解。阅读中指导学生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虽有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之分,但也有其共同点。两者都以生活为实践,以思想认识为前提,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学习顺序上都是从字、词、句、篇循序渐进的,两者是同步的。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儿童善于模仿,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让学生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中所积累和感悟的知识进行写作,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而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因此,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

二、注重读写结合方法

1. 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基本要求

抓好阅读教学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教材是学生学写的典范,只要踏踏实实地练,就一定能轻轻松松地写,就如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再讲究些实效,效果一定很明显。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教读有限的名句、名篇,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获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认为:“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小学阶段教材中的两百多篇精品文章,应尽量让学生熟记胸中。或者退一步,每篇文章中选一个精彩的片段,让小学生掌握好,便能受益匪浅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得到了一定的规范,表达能力也基本过关了。

2. 读写结合的几种做法

(1)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如课后小练笔,有填写空白、续写、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温故知新,调动学生积极性

阅读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温故知新,多补充阅读材料,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吸取广泛的营养。使学生读中有所得、有所感,随时记下来,逐步将阅读、思考、练笔三者结合起来。

(3)关注学生差异,分层设计写作目标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成功的心理体验。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中以想象描写大自然的事物这一习作时,联系学生多感官描写事物,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从眼鼻耳口以及手等各种感官去感触大自然的事物,而一般的学生只需从眼耳鼻等三方面描写自己的发现。这样,凭借描写范畴的调节,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均能享受到在学习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4)优化评价方式,提高参与面

教师在读写结合的评价方面要另辟蹊径:一方面,发展为本,重视纵向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按学生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去欣赏学生的习作作品,并给予他能力上可改善的建议。另一方面,以学生为本,重视友情评价。在每次习作之后,教师提供评价的标准,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友情评鉴。

三、读写结合有效教学

1. 抓住课堂教学的高潮

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或写景优美,或情节动人,或说理深刻,或介绍透彻,教师要认真把握教材的特点,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章中通过写种树人种树不按规律,培育出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从而感悟到人也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努力生长。为把握好课文的这一重点,教师通过放图片、出示重点句段,反复诵读、理解重点词“不确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搜集到的大量生活中的事例,感悟这一人生哲理,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写,写出了精彩纷呈的话语,随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学生都有所感悟,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高潮。

2. 以情激情提高有效性

激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每篇课文、每个段落、甚至每个句子都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仔细体会,自己首先要进入课文的角色,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再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以课文包含的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随着文章高潮的出现,师生情感也随之进入高潮,也会自然而然地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3. 依照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有效性

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也是一个由感情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及时达到水到渠成、掀起高潮的境界。

上一篇:移动建筑下一篇:参数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