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2024-06-21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精选10篇)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1篇

一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一:重视无意识, 寻找智慧之源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有人把它比喻为一颗不断生长的知识树, 树的生命来自根, 而智慧是滋养这棵树不断生长并开花结果的根, 没有根的树是死树, 没有智慧的知识是迂腐的知识, 而没有智慧的教育是没有价值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生命就是智慧的教师所赋予的。

现代脑科学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外部刺激而建构大脑神经网络的过程, 而教育的本质就是控制和完善外部刺激从而进行意义的生成, 不断开发人脑的潜能, 塑造智慧的大脑。如果高等教育在完全不了解大脑思维机制的情况下进行, 就可能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我们庆幸西方自然科学特别是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大脑认知图景, 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基于脑的高等教育的理念。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因其著名的“裂脑试验”理论获1981年诺贝尔奖, 其主要观点是大脑两半球各司其职, 左脑是语言脑、理性脑, 负责阅读记忆、书写、概念等抽象和逻辑思维, 右脑是感性脑、智慧脑, 负责图形识别、音乐、空间感知辨别等形象思维和综合能力。然而, 随着脑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化, 这一理论已经不能自圆其说, 1998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两位心理学家发表了《人脑的功能一侧化的认知神经科学:裂脑研究的教训》, 基于大量实证指出脑神经系统并非按左右分工原则组装, 更多的是皮层、边缘系统、额叶和枕叶, 乃至背侧与腹侧等多种形式组装。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美国科学家奈德·赫曼又提出四大象限全脑模型, 他认为人的思维由四大象限集合而成, 各大象限形成神经网络, 产生交互作用。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前填鸭灌输的“左脑”教育, 又开展轰轰烈烈的“右脑”教育, 看来都没有切实的科学根据, 那么怎样理解全脑开发呢?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潘菲尔德医生在1954年出版的科学专著中描述了这样的科学事实:医生为一位年已60多岁的患者在切除位于颞叶的病灶之前, 对附近的正常颞叶皮层用适当的微弱电流刺激, 则病人立即童声地唱起早已失传的童谣。停止电刺激, 病人立即从50多年前的生活情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医生请他再唱刚刚唱过的歌、说的童谣, 他却十分茫然, 完全不明白医生什么意思。这说明人类无意识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祖先的遗传、生活的经历和文化滋养等都积淀在大脑皮层中, 犹如水面下的巨大冰山。然而, 脑中巨量无意识的内存总是找机会发挥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动投射到意识中来, 这是大脑意识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

意识活动转换到无意识活动的现象也很多, 比如看到一个熟人我们竟然一下子叫不出他的名字, 一个常用字就是想不起该怎么写, 事后一下子它又从头脑中跳了出来, 这就是记忆的干涉现象, 说明内隐的无意识活动与外显意识活动有时会相互转化。

如果我们把意识层面的叫经验或知识, 那么内隐的无意识层面就是智慧之源。意识活动调用无意识大量内存使它们服务于现实的意识活动任务, 这是自觉的智慧生成过程。所以一切伟大创造都是意识与无意识领域交往时灵感油然而生、豁然开朗的境界, 脑功能开发正是要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无意识宝藏使其在必要的时候投射到意识中来, 从而对信息的选择、思维的模式重新认识。另外, 由于内隐无意识可以促进意识活动也可能妨碍意识活动, 脑开发的含义也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外显意识与内隐无意识的相互转化。因此, 笔者认为最佳的教育, 就是能提高转化效率的教育, 即从完善知识到滋养智慧的教育;最佳的教法就是促进转化的教学训练方法, 也就是那句著名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我们“传的、授的、解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第一, 现有的知识是如何生成的, 第二, 从现有的知识怎样走到未来知识。其实这正是中国古老哲学“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辩证思想, 老子的“道可道, 非常道”、“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庄子的“相与于无相与, 相为于无相为”、“无为也, 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 则为天下用而不足”。这些都说明了“小我” (外显意识) 和“大我” (内隐无意识) 的关系, 强调必须重视内隐无意识的巨大力量, 而这种无意识正是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二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二:尊重个性, 以脑为本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说的是自然的法则与规律, 不要加以干涉。庄子《天运》中说“夫鹄不日浴而白, 乌不日黔而黑”。万物出自本性, 不能强行改变。他说:“众技众矣”、“出入六合, 游乎九州, 独来独往, 是谓独有。独有之人, 是谓之贵。”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古老智慧对宇宙万物各自个性、独特性的认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教育思想, 是对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完美概括。

近年来, 美国倡导一种颇具影响的基于脑科学的分层课程教学模式, 为我们展现了“以脑为本”的关注个性、关注学生学习倾向差异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前首先利用MEG (脑磁描) 技术对学生进行检测, 了解学生大脑中的预设要求。教育中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 容纳学习倾向的差异性, 使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脑科学研究证明人并不是生来就拥有一个功能完备、高效运转的大脑, 大脑的逐渐成熟是一个人的遗传特征与外部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大脑可塑性是说人脑并无固定模式, 脑的结构和功能都可以随着环境、学习、教育、行为等诸多因素而发生动态变化, 换句话说, 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重组能力。

大脑可塑性和关键期理论为高等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它是教育必须尊重的规律和法则。为了大脑的无尽智慧, 教育不能随心所欲, 不能忽视智能认知关键期的培养, 而是要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加速神经元信息传递、促使轴突髓鞘化、构筑神经网络通道,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 圣也!”

三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三:激发强大的情绪智力

对学习中情绪智力的力量, 中国智慧同样作了最深刻的领悟, 孔子的“知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乐之”、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都强调情感和情绪的作用。

同样现代脑科学研究也显示:杏仁核作为情绪前哨在学习和大脑整体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强调情绪激发在人类记忆、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美国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家约瑟夫·杜勒研究发现, 杏仁核附着在海马的末端, 电刺激杏仁核可以引起愤怒、恐惧或快乐感, 它在情绪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由于杏仁核靠近具有记忆功能的海马区, 作为脑的情绪哨兵, 可以通过其控制的情绪把接受的信息直接转变为长期记忆, 也可使信息在传输中立即发生“短路”, 推翻了以前认为杏仁核必须依赖脑皮层的信息形成情绪反应的观念, 揭示了在大脑皮层思维中枢未作决定前, 杏仁核就可能已经越俎代庖的事实。同时, 心情愉悦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多巴胺”、“5羟色胺”和“内啡呔”等神经递质, 使信息传递顺畅, 在快乐情绪背景下激素分子可以径直钻入细胞乃至细胞核内引起CREB激活, 产生“一见钟情”的长时记忆而且能维持长久。这些研究告诉我们:情绪信息总是优先得到加工, 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高度清醒时, 大脑发出β波, 这时人很激动和烦躁, 当人们松弛而清醒时大脑发出α波, 被称为“放松性警觉”, 这时大脑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 通常以最优的方式学习, 资料收集加快, 记忆力增强, 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思维可以进入潜意识, 促进灵感产生, 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非凡的记忆和创造力也都可以取得。

在此研究基础上, 美国哈佛大学的行为与脑科学专家戈尔曼教授近年相继推出了《情感智力》和《情绪脑》两部著作, 提出“情感智力”和“情商” (EQ) 概念, 向那种狭隘的经典智力和智商 (IQ) 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情绪与认知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过程, 而应当理解为两个并行的过程, 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 谁拥有“自我控制、坚定持久、心地仁厚、交游广阔”的高情商谁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现代脑科学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作为交往者必须营造快乐轻松的氛围,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质疑热情, 鼓励和支持对知识探究的乐趣和自豪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理念, 否定了过去单纯以提高“智商”为使命的狭隘教育方针, 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范畴, 厘清了高等教育的概念, 使情感和情绪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

参考文献

[1]吕林海.分层课程:一种以学生问为中心的差异性教学模型[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3.

[2]周加仙.走向智慧教育:探究课程的设计[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6.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2篇

——有关当下中国存在的教育问题的调查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教育强国。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质量也为广大人民所不满。

在2006年6月29日颁布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便提到要为学生减负、实施素质教育。可是、到现在为止、学生的学业压力还是很重素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应试教育本质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变本加厉,从而导致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目的发生扭曲,忽视德育教育。个方面的干扰使素质教育无法实行。

一、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实行应试教育的方针

很多学校甚至地方政府的观点是:素质教育就是依应试教育的道路抓成绩、素质教育就是偶尔开展文艺以及实践活动。这种观点扭曲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没有任何改善。

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应试教育、最初的应试教育即科举制确实颇有成效,也真正的培养出许多人才、满足了那个时代的需求。可是不知何时教育的本质与目的都悄然发生了变化。“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道德素养却越来越差;学生的智商越来越高,成绩越来越好、实践能力却越来越差。现在、我国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现状。其中、中高考制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只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能继续接受教育并由成绩取决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好坏、升学率向来是学校招生的关键、为了招取更多的生源、学校只好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这样、导致老师和学生还是要依照分数至上的策略来教学和学习。素质教育无法推行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仍未被广大群众透彻正确地认可。从家长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你不努力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便知人们的潜意识中还是只有应试教育这一逐渐显得与时代发展相悖的理论。老师家长仍是认为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才是唯一就业步入社会的方式。以至于我国出现越来越多“高分低能”人群的出现。老师家长的这番“至理名言”还揭露了学生学习目的趋向功利的变化,不再是为了祖国强大繁荣、而只求个人的舒适与温饱、如此这番、民族该怎么强盛、国家又怎会繁荣呢

二、有心无力、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频频受扰

以上是思想理念上的阻碍、还有实际行动的阻碍。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邓小平就已经做出要加大国家教育投资的计划、可是、本应在上世纪末达到的教育投资预算、直到2010年都还没有达到。这就直接导致我国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教育资金不足、定然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不到好的发展的原因之

一、素质教育发展与推行的步伐被教育资金的缺乏困住了、导致其进步慢甚至停滞不前。实际上在国家拨出的教育资金中、又有多少是真的投用到教育条件改善上的呢?官员贪污腐败以及地方政府的随便挪用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金短缺、教育条件改善困难的现状。

除了以上所说的资金短缺情况,教育界也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官僚化和经济化的趋势。受当地政府官员以及其他富有权势的人的影响与干涉、政府人员和学校负责人根本不懂得管理、使得学校管理方式简单、粗放、违背教育和教学基本规律。阻碍素质教育的自然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考试经济”使一条庞大的上千亿规模的产业链完全围绕应试教育而建立起来了。与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结合体,其利益关系牵涉到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给教育改革带来重重阻力。“考试经济”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总得来说、造成素质教育的不彻底贯彻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素质教育理念没有深入到你们的脑海中、二是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应试教育留下的种种弊病阻碍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脚步。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3篇

正当全世界都在质疑教育, 所有的家长都面临困惑, 不知该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 一个全新的词汇进入了教育家和家长的视线:Grit。Grit, 在古英语中的意思是沙砾, 即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2010年, 改编自美国小说家Charles Portis的“True Grit”的同名电影 (《中文名:《大地惊雷》) 获得奥斯卡提名。影片讲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终其一生追踪杀父仇人的故事。这部影片也启发了教育界, 2012年, 《纽约时代周刊》主编Paul Tough在其著作“How Children Succeed: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 (《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 ”中引入了“培养坚毅品格”的教育理念。 (Paul Tough, 2012) 2013年, 美国亚裔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Angela Lee Duckworth在TED演讲时指出了“Grit”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了其明确的定义, 即“向着长期的目标, 坚持自己的激情, 即便历经失败, 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的品质。 (Angela Lee Duckworth, 2013) “Grit (坚毅) ”教育理念的内涵远不止毅力、勤勉和坚持, 它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 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 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

2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的民办教育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办私学, 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21世纪以来, 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思想的兴起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向了社会的前沿。目前,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涵盖了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成人高校和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尽管办学形式不同,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制下的学生却贴着一个共同的标签:考试的失败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2.1 学习成绩差是因为智商低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智商是智力商数 (Intelligence Quotient) 的简称, 它通过一系列标准来测试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1904年, 英国心理学家Charles Spearman提出了“智力二因论”, 即人类智力能力包含得自先天遗传的普通能力和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特殊能力。一般智商测验所测量者是普通能力。因此, 智商测试得分的高低, 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龙玉川等在《364名大学生的情商和智商高低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相关性研究》发现, 智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 (龙玉川等, 2002)

2.2 智商高的学生是否一定会成就高?

1921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Lewis M.Terman对根据儿童智力测试量表 (即斯坦福—比奈量表) 筛选出的1528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研究表明, 智力与成就有一定的关系, 但不完全对等。这些智力超常儿童长大后, 有的成就很大, 有的成绩平平。现代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卢Benjamin S.Bloom也曾对六个不同领域的120位有较大成就的杰出人才做调查, 发现他们之中没有一位智力超常, 却都有着坚毅的品格。因此, 智商与未来成就并不成正相关。

2.3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及未来成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Terman分析了成年后的800名男性智力超常儿童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两部分人的心理特征后发现:他们在智力因素方面无多大差别, 但在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心、进取心、不屈不挠、坚持性等方面, 成就很大的那部分人就远超过成绩平平者。笔者对所在学校100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80%的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成绩不够好, 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毅的品格, 25%的学生认为因为从未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所以无法坚持下去。

明白了这几个问题之后, 那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培养学生在中小学过程中丢失的或者尚未被激发的“坚毅”的品格。因此, 如何激发或重新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就成了我们未来关注的首要问题。

3 如何培养中国民办高校学生的“坚毅”品格

3.1 转变教育观念

目前, 学校与家长都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学生未来面临的激烈竞争感到焦躁不安。这种焦虑从根本上源自一个假设, 那就是:在未来的竞争中,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以智商为代表的认知技能或以技术为代表的实用技能。它所描述的世界是“线型的”, 即学校和家长通过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增添技能、获得学历、考取证书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 乃至整个中国教育, 以及家长们, 都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认识到决定教育的成功、学生的成功的关键, 并不是我们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 增添了多少技能, 而是在于是否帮助学生培养了一些重要的性格特质, 如坚毅、自我控制、责任心等, 这些都将影响其一生。

3.2 增加“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即抗挫折教育, 是指为了提高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 在事情发生前向学生灌输振作精神、鼓舞斗志的理论或事先拟制特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学生, 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少地面对失败, 学生们在家长和学校的过度保护下, 很少遭遇困境, 因此他们鲜有机会培养出克服挫折的关键能力。因此, 强化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迫切要求, 也是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3 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983年, 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在其著作Frames of mind (《智能的结构》) 一书中提出了“Multiple Intelligences (多元智能) ”理论, 即孩子会用不同的智能来学习或表现, 每个学生都会发展出某种特别发达的智能并倾向于用这些方式来学习。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能够观察出学生的倾向, 并借助他们喜欢的智能, 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3.4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要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 传统的只注重考试成绩的学生评价方式必须被改变。我们不仅要注重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 还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及表现;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对学习结果, 还要看学生在提高的过程中是否塑造了自己坚毅的品格。教师要设置更为科学的评价标准, 摆脱仅仅把分数当成评价标准的理念。

4 结束语

“Grit (坚毅) ”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 引发了我们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也给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在认真思考我们的学生问题出在了哪里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考虑学校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才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成功。“Grit (坚毅) ”教学理念提示我们, 只有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在教育中变得越来越坚强, 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Paul, Tough.How Children Succeed:Grit, Curiosity, and the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2.

[2]Howard, Gardner.Frames of mind[M].New York:BasicBooks, 1983.

[3]Howard, Gardner, 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 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3.

[4]冯涛.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6) :710-713.

[5]龙玉川, 唐平, 张涛.364名大学生的情商和智商高低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相关性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2, 25 (2) :185-186.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4篇

英语教育必须是专业机构,专业教材,专业教师才可教,不是任何一个会几句英语的人就可以做到的。否则,教翻版了会害孩子一辈子。

别让孩子荒废在假期里!更别让孩子荒废在英语上!

桃源现代新理念英语教育培训学校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合法学校,现已开办三年多。新理念英语教育不仅树立了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而且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总校已培训人数达到3000多人(含教学点),成为桃源英语培训行业的主力军。办学以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实实在在获取了知识,真真切切提高了技能,誉满整个县城。其中,盘、架教学点已迅速发展上百人,赢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培训理念:发展为本信誉第一质量至上

培训特色:专业师资执教小班个性化教学品牌专业教材品牌专业机构 培训范围:幼儿英语少儿英语初中英语一对一英语

培训对象:学前儿童1--9年级学生

1、开设班级:

幼儿英语(幼儿启蒙英语)

少一班(小学启蒙英语)

少二班(根据测试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

少三班(根据测试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

捷径语法(读完小学的毕业生与初一的学生)

2、授课时间:2011年7月5日开学,连续学习20天,每天半天(四节课)。

3、报名时间:2011年6月22日开始。

4、收费标准:400元

5、报名地点:架桥中心幼儿园(老联校)盘塘阳光天使幼儿园

6、联系电话:******联系人:易老师

走进新理念英语,赢得未来!为了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欢迎您送孩子来新理念英语教育学习!

北京新理念英语桃源盘马架教学点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5篇

一、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发展进程

在古代中国,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公元前12世纪, 中国固有的多元文化开始形成两个主要文化:北方的周文化和南方的楚文化。北方重儒家, 南方重道家。春秋时期, 南北文化的发展促使了科学 (高等教育) 的发展, 孔子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的开山大师和第一位伟大代表。在汉武帝时期, “太学”的出现代表着南北文化的真正统一。汉文化定型后, 随着佛教的传入, 中印文化开始综合, 历时千余年形成宋代道学, 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了“书院”。

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开始, 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的一批教育家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 开创了中国特定的高等教育理念, 如洋务教育活动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北大的“学术自由”, 还有“教授治校”“文理并重”“通识教育”等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也初步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格局。

二、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理念现状分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一项调查表明, 现在92%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 44.5%的城市父母希望孩子读博士。最近, 与总是跑在前面为子女清障的美国“直升机父母”和北欧“冰壶父母”一起, 亚洲“虎妈”被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极端家长的又一例。美国教育专家安妮·赫尔伯特说, 东西方教子之道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 孰优孰劣之论不科学。正如辛辛那提新闻网所称, 其实父母们不必过分担心该扮演“中国虎”还是“美国好好先生”, 而更应自问:“自己的努力和牺牲到底是不是为孩子好?”教育不仅仅是在高等院校中进行, 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 真正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在各方的配合与统一中摸索出来的。

根据有关专家的观点, 社会人才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现代社会不仅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而且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以社会上既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又需要大批掌握一定技能的技术型劳动者。但是现在许多人走入了人才培养的误区, 过度跟风、盲目地追求某几个热门专业, 而且社会上还掀起一股“公务员热”, 既浪费了教育资源, 又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 各类教育机构和教师是教育理念的主要探索者与践行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注重素质教育, 而非仅仅为“考”而教,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 同时要确立德育的核心地位,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 同时也作为社会生产中的一个产业, 其产业属性在教育阶层得到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渐渐调整为“教学、科研、社会拓展”,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得到崇尚。所以我们有必要创新高等教育观念, 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三、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官僚办教育、行政管教学的教育体制, 特别是上世纪年代的高校改革, 大量专门学院出现, 学校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 而是一个行政机构下的机关。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有独立个性的人, 正所谓“因材施教”, 强化行政必然强化统一, 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很容易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 这与教育的目标正好相反。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朝着素质化教育的方向努力, 但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化考核和甄选人才。学生为能顺利毕业, “考试及格”仍是多数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目标。教师授课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 授课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单一, 授课体系单一。在现今社会, 科技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 知识的更新周期明显缩短, 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只有终身学习, 才不会落伍。传统闭塞的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越来越与“百家齐放, 百家争鸣”的教育方针相违背, 我们面临着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全新改革的紧迫局面。如何进行改革, 如何进步, 如何打破多年形成的教育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所在。

首先, 变权威性教育为民主性教育。只有在民主与自由的环境下, 学生才能容忍彼此之间的分歧, 才能燃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才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我们要变权威教育为民主教育, 师生间应摒除上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教师应该是学生知识、心灵、生活的导航人, 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和、安全的氛围,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种民主教育应是发自内心的、潜意识里的对学生的尊重。

其次, 变“一成不变式”教育为“灵活式”教育。教师的智慧体现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中。“一成不变”偏重于用同一种标准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 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衡量高校的教育质量。但是社会形势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 大力推进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 变传承功利性教育为发展式教育。传承功利性教育强调以知识为中心, 以单向流程教育为主, 把学生当做存储知识的容器, 不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只注重当前的考核或考试成绩。这种教育理念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发展式教育要实现由知识中心向生命中心的转移, 重视教育过程的每一环节对生命质量提升的价值, 是一种持续性教育, 更是一种增值式教育, 会使学生越发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加入WTO干部培训读本:修订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3) :2.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6篇

一、树立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1. 要精准全面识材

因材施教的关键是要全面掌握中小学学生的先天资质和后天条件, 这也是决定因材施教成功的关键。《论语》中的一则故事非常典型, 子路问孔子, 是否听过之后就应当付出行动?孔子的回答是, 需要先征求一下父母和兄长的意见。当冉有将同样的问题询问孔子时, 孔子则要求其听后立刻付出行动。公西华对孔子的做法感到不理解。孔子回答是, 冉有有着懦弱的性格, 自己的那番话是为了鼓励他, 而子路有着好胜的性格, 告诫他要谦虚。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关键问题还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 才能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2. 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有言:“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人, 培养社会需要的、创造的和发展的人才, 这也是当代公民应当做到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要能够做事, 是一个健康的公民。”在新时代, 一名教师应当转变思想, 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作为工作指南, 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具有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非智力能力。这样, 他们将来进入社会, 才会适应社会生活, 方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做出贡献, 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

二、“齐抓”和“共管”结合

1. 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学生和家庭接触的时间充足, 接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大, 特别是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态度、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在无形中都影响着学生。研究数据表明, 所有家庭都要建立一种学习型家庭模式, 家庭成员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家庭活动, 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

2. 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中小学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 中小学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荣辱观正处于萌芽阶段,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接受能力较强。中小学学生要认识新形势下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自身担负的责任。教师要准确掌握教学大纲,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授学生知识, 满足培养要求。

3. 要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 社会各种信息大量增加。社会对中小学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传统意义上单单依靠家庭和学校对中小学学生传授知识和影响其人生是不够的, 也不能满足中小学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快乐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 要关注人的感受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为此, 教学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者是一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具有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从而让教师更加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层面是另外一个方面。教学要融入情感因素, 借助情感的传播作用, 让中小学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让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并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2. 要优化教育环境

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为学生追梦。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 要考虑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学校要积极引导中小学学生, 将寻找心中的偶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 学校要对中小学学生宣传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 将教育版面尽可能细化, 放置校园显眼的地方, 时刻教育和激励学生。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为“中国梦”的实现付出实际行动。中小学学生教育工作应当紧跟时代潮流, 融入“中国梦”之中, 为“中国梦”的实现献出一份力。

摘要:“中国梦”是中小学思想教育的基础, 有助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好开展。本文主要从“中国梦”学校教育工作坚持的理念展开具体论述。学校在对中小学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 要结合中小学学生的实际特点,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建。中小学学生也要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学习。

关键词:“中国梦”,中小学思想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秋山.“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 2014.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7篇

一、阳光校园的建设

“阳光校园”是具有理想色彩且充满生机的校园, 力求在更高层面回归教育的本质。金乡实小既打造校园物质环境, 又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既使学生张扬生命和发展个性, 又让教师享受职业幸福。

在硬件建设方面:塑胶跑道和草坪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摄像设备的安装增加了师生的安全系数;办公电脑的配备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效辅助教学, 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在软件建设方面:各职能科室编制各类主题的教育展板, 努力打造办公室文化和教室文化;艺术文化长廊满是师生的书画作品以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照片。这样的现代文明氛围使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二、阳光安全的实施

校园安全是学校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为此, 金乡实小采取一切必要手段, 实施“阳光安全”工程, 力争让学生舒心, 让家长安心, 让社会放心。

1.安全意识

从领导班子安全专题会到党建民主生活会, 从班主任周例会到全体教职工会议, 从班级晨会到每周班队会, 金乡实小逢会必谈安全。这样, 学校领导、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便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

2.安全制度

为了防患于未然, 金乡实小拟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并坚持督查反馈, 对每天、每周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 并将通报结果纳入领导干部和教职工的年度考核, 力争做到有制度、有记录、有督查和有落实, 以便任何时段、任何位置出现问题均可找到责任人, 最终严格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3.安全教育

金乡实小坚持安全教育与文化教育并重, 安全教育时时讲, 处处讲。每当开学第一周, 都会精心统一组织“安全教育第一课”的主题班会。在楼梯间, 学校专门布置了以安全为主题的内容。在教室里, 各班班委会在班主任的指挥、调度下, 认真编绘有关安全教育的黑板报和手抄报, 并把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文化展台, 由学校政教处和大队部统一进行评比。

4.安全管理

金乡实小强化安全管理, 以做到“事事有人管, 时时有人管”, 切实构筑校园安全防护网。学校值班由中层干部和内保人员等负责, 主要保证学生上下学时段校门口的安全;级部值班由各级部主任和值班教师等负责, 主要保证本年级学生的安全工作;课间楼道值班由学校政教处统一安排, 主要负责课间休息、课间操以及学校统一活动时, 各楼道口的安全 (维持秩序、杜绝拥挤和防止踩踏等) 。

三、阳光课堂的建设

“阳光课堂”是阳光教育课堂化的结果, 既使课堂充满阳光, 又导向师生同步发展。具体意义在于:通过阳光情景的创设、阳光交往的构建和阳光体验的获得, 拉近师生的距离, 最终培养阳光新人。

1.让课堂充满阳光

金乡实小树立了“人人都是阳光教育的实施者”这一理念, 即让每位教师都能以阳光般积极的态度、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教室, 走近学生, 以阳光般的热情温暖每个学生, 以阳光般不息的能量研究每堂课, 最终使课堂充满温暖。

为了推行“阳光课堂”的理念, 我们有五个步骤。其一, 确立实施方案, 制定《阳光课堂标准》, 要求全体师生认真自学。其二, 针对“阳光课堂”的理念, 进行解读和专题培训, 既增强打造阳光课堂的指向性, 又凝聚新课程改革的共识。其三, 通过全体教师上课实践、课例研讨、讨论修改、比较分析和专家跟踪指导, 开展“阳光课堂”过关行动和“阳光六课行动” (即学科带头人讲示范课、骨干教师讲展示课、青年教师讲进步课、新进教师讲见面课、外出培训教师讲汇报课和学校教研组推门听随堂课) 。本着“能动——发展——生成”的原则, 教师自觉汲取校本教研之营养、科研课题之成果和其他教师教学之精髓, 初步形成适合个人风格、学科特色和班情、学情的“阳光教学”。其四, 开发校本选修课程 (“国学经典诵读”) ,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国学文化的神秘面纱, 进而“凝聚正能量, 成就中国梦”。其五, 主动承办全市、全县的各类教育教学交流展示活动。例如, “经典诵读经验交流”“内涵发展和精细化管理”和“各学科高效课堂暨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 既显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支持与信任, 又证明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与综合实力。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金乡实小定期举办“阳光活动”, 即以“阳光校园、快乐分享、缤纷课堂、感受成长”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 旨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 亲身体验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并听取班主任的汇报以及与任课教师交流。此外, 教务处、教科室人员会就“学生的作业量”“对教学的满意度”和“学校的管理情况”等问题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家长活动日的举办, 既展示学校的精细管理和教学的扎实有效, 又提升教师的素质, 还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既体现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还增进与校际和县域的教学交流;既拉近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距离, 又统一教育思想, 还为家校共育奠定和谐交流的基础。

四、阳光教师的培养

实施“阳光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是“阳光教师”的培养。“阳光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培养他们的能力, 更给学生行为的引领和思想的启示, 因此, “阳光教师“应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 对教育事业有着理想的追求, 善用阳光的心态影响和改变学生”。总之, 开展“阳光教育”, 务必培养“阳光教师”。

1.教师的专业发展

金乡实小力求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最终培养一批“骨干型”“研究型”和“专家型”教师, 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以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体措施有五个。其一,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是有计划地遣派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 让他们及时了解与掌握教育发展的新动态;二是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教研, 了解同类学校的发展现状, 并吸收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其二, 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学校提供教师专业成长必备的学习资料与平台, 既对教师的学习情况定期检查, 又辅以相关制度进行干预。其三, 形成相关的教育科研制度。为了促进教育科研制度的建设, 学校形成学科教研、年级教研和学校集体教研的相关制度, 以创建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其四, 积极开展校本研训。为了努力提高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坚持开展校本研训。其五, “一对一”结对活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每个青年教师都与一个有专长的资深教师结合成一个小组, 互帮互助, 取长补短。

2.教师的幸福程度

“阳光教师”应有平和的心态、炽热的情怀、温暖的态度和不息的能量, 因此, “阳光教师”要懂得发现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为此, 金乡实小努力帮助教师修炼阳光心态 (养大气、怀大爱和育大智) , 以成就阳光事业, 享受教育人生。例如, 学校把《教师的“十二修炼”》写进校风校训和办学宗旨:“我们把教师福利记挂心间……我们把调节教师的身心作为爱的甘露……我们把表彰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列入重要日程……我们采用“阳光治校”的理念, 最终使教师做到“修炼自己的人生, 让它阳光幸福”。

五、阳光学生的成长

“阳光学生”是“阳光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只有让学生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他们才能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修养、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性格, 进而享受生命成长和创造的过程。为此, 学校倡导“八个一”理念, 即每天多一点微笑、每天多一份快乐、每天多一份责任、每天多一次帮助、每天多一个问号、每天多一些包容、每天多养成一个好习惯和每天多一份自信。它契合了“阳光教育”的理念——立言并立行, 立身以立命;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给学生一个美梦成真的机会, 他们就会把阳光的正能量播撒人间。为了落实“八个一”理念, 学校开展了四个活动。其一, 以书法“养气”。一走进金乡实小, 人们就会被“以书载道, 书道育人”的校园文化所感染。在50米长的大型书法影壁上, 数十幅师生书法习作相映成趣, 堪称一景。书法教育旨在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书法, 领略不同字体的艺术魅力, 感受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展示自我的独特个性。其二, 以诚信“养心”。金乡是诚信之乡、礼仪之邦。金乡实小坚持推行“诚信”教育、礼仪教育, 并积极开展以“诚信”“礼仪”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例如, 根据金乡古代的诚信故事, 学校音乐教师创编了古典历史剧《鸡黍之约》, 不仅在文艺汇演中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更使学生对“诚信”有了深刻的理解。其三, 以科技“养神”。科技活动的开展使金乡实小更具实践精神与探索意识。2011年6月, 金乡实小学生参加“济宁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 荣获团体第四名。2012年10月, 金乡实小代表全县参加了“济宁市第十三届中小学航模运动会”, 学校荣获了小学组团体金奖。2013年6月, 金乡实小科技活动队在“济宁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节”中斩获佳绩。其四, 以京剧“养韵”。“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是金乡实小适应“阳光教育”而构筑的又一道绚丽、灿烂的七彩虹。2013年9月18日, 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教学实习基地落户金乡实小, 并举行揭牌仪式。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的部分领导及演职人员与金乡实小京剧社团的师生联袂演出, 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京剧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 既使学生对京剧艺术形成较深的感性认识, 又实现“教、学、研“相结合, 最终达到互利与双赢的目的。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8篇

一什么是“中国梦”?

“中国梦”对新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既陌生、遥远, 同时又熟悉、现实, 从近代开始, 我们的祖国就开始了饱受屈辱和欺凌的历史, 从此无数的中华儿女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艰苦卓绝的征程。“中国梦”是什么?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是“五四运动”开启的新民主主义, 是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领导下建立的新中国, 是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领导下实行的改革开放。“中国梦”始终都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始终都传承在中华儿女前进的道路上, 它鲜明地道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的主题主线、描绘出了中华民族不断奋斗、自立自强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是其基本定义, 国家、民族的富强以及人民的和谐幸福是其本质, 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以及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其主要内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理念的方法

1. 积极利用第一课堂这一主渠道, 在课堂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理念的理解

第一课堂是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首要渠道, 在课堂上既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形势政策课”等课程,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还要开展专业基础课, 通过专业课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不仅敢做梦而且愿做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借助青年教师的力量, 在课堂教育中利用一些先进、前沿的理念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 并在课下多和优秀典型的学生交流, 与他们成为朋友, 与此同时还要和学习、家庭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结对子, 积极利用职场文化氛围来影响学生, 不断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吸引力、针对性以及实效性, 加强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情感、理论以及政治三个方面的认同, 牢固树立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念, 使其逐渐清晰内心的“中国梦”, 把学习作为一种信仰。

2. 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强化, 开展与高职院校教育属性相符的素质教育, 建立和学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梦工厂”

第二课堂教育教学项目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以及强化, 在设计素质教育项目方面, 个体价值实现的需求应与职业岗位素质需求相结合, 根据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 即“成人”、“成长”、“成才”, 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在组织开展方面, 积极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作用, 通过五级微博体系, 即学校、院系、班级、公寓团总支、学生骨干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其根据月度主题活动要求, 主动收听或收看素质教育项目, 如十八大教育片、最美中国、我的“中国梦”、文艺会演、挑战杯、志愿服务活动等, 在各个领域选树典型, 激励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先进, 而且要崇尚先进并努力争当先进。在软硬件方面, 要充分利用学生管理系统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项目做合理科学的评价并给予支撑, 不断加强公寓以及活动中心软硬件的培养育人功能, 建立与学生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梦工厂”。

3. 积极开展求真务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磨炼意志、锤炼本领、实现梦想

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锤炼本领的最好方式, 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成长成才。经常开展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通过对创新创业、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社会服务、择业就业与志愿者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活动结合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 采取素质教育成绩对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和考核, 并在学生档案中对学生素质养成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 以此为依据选出最优毕业生, 以增强和提高我校考核学生的科学性以及社会认可度。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社会现实来验证学生的理想, 这样就会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品格, 以促进学生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实现, 并最终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三结束语

大学是追梦做梦的时代, 带着圆梦的渴望与期待, 高职院校应利用“中国梦”的提出这一契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洞的理论进行通俗化、大众化。与此同时, 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 用“中国梦”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以及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3.17

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第9篇

具体而言,古代的“和谐”观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民族间国家间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发展。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并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古人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意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团体,才称得上君子。在这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可见,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外,道家的老子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

在人的身与心的关系上,古人主张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老子同样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提倡用和平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信任关系而扩大影响。

大同、民生主义:近代和谐观的历史启示

近代以来,以康有为和孙中山为代表的思想先驱,分别创建了“大同理想”和“民生主义”这两个和谐社会观,并将其运用到了政治实践中。二人创建和谐社会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索国家出路,建立理想的和谐社会。

具体而言,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理解和追求。康有为生活的时代,中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初步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已经萌发,而中华民族危机则日趋严重。康有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宣传资本主义文明,给苦难的中华民族以希望。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则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现实政治的追求。他在倡导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理念的同时,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种种弊端,因而希望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社会和谐。

他们提出的和谐社会观是建立在对古代和外国和谐社会观重新审视、广泛继承并加以创新基础上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和谐社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然而,这样的和谐社会观在近代中国并没有变为现实。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近代中国和谐社会观虽然融入了部分西方国家先进的和谐社会思想,但其本质仍与中国传统和谐观一脉相传,这与近代社会的环境、形势和需要都不相符合。其次,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变”,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就要求近代中国和谐社会观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保持先进性。但实际上它们都只是一时先进,最终因为没有创新而被历史所淘汰。最后,和谐社会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一种局面。这种局面不是哪个政治家所能施予的,而是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设的。近代中国和谐社会观则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康有为还是孙中山,都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也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中国和谐社会观的理论与实践对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无启示和借鉴。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只是新时代赋予了它更具时代意义的内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會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三位一体”发展成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加以推进”。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各种社会关系都要由法律来规范和确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形成融洽的社会环境;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把“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

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立足于国情,又与时俱进,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民族复兴

如今,“和谐社会”“中国梦”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频热词。树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实践。

首先,立足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和谐智慧。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价值观念,积极吸取中华民族在处理身心关系、人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和谐智慧。更重要的是,对古代的和谐观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每个公民都成了“和谐分子”,整个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因此,我们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将“和谐”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在实践中感知、领悟,从而逐步实现人的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乃至全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第三,和谐不仅是中国国内建设要遵循的价值准则,也是我国积极倡导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构想在国际上的延伸,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和”指的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合”指的是汇合、结合、联合、融合。“和合”文化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是以开放的态度包容差异,以对话的方式解决冲突,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在各国之间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这是由个人和谐通向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的正确道路。

中国音乐教育理念 第10篇

今天,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攀登, 正站在对整个民族、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的新历程和新起点。所以我们必须预先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以更加科学的理念去引导新的飞跃。

一、科学地认识高等教育的系统特性

人们常常会谈及教育系统如何, 或谈及高等教育系统等等。然而, 既然认定其为一个系统, 其系统性究竟具有哪些特征?以及如何由此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理念呢?这常常是被忽略的, 大量封闭式的论述和办学过程明显地暴露了我们对系统认识的不足。为此, 应科学地审视高等教育系统。

1. 教育是人类活动的三大基本元之一。

人类活动千姿百态, 但就其基本活动而言, 它必须具有五大特性:一是“不可缺少性”, 即该基本活动的失落将导致人类本身的消亡;二是“可发展性”, 即该基本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会不断变化、充实、发展或弱化;三是“相关联性”, 即该基本活动与其他基本活动紧密相关, 该基本活动可明显地影响人类其他活动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四是“组合性”即该基本活动可以与其他基本活动组合形成多姿多态的人类活动;五是“复杂性”, 即该基本活动由许多复杂活动组成。这样的基本活动可称之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元。已有研究表明, 教育、生产、生活是人类活动的三大基本元。

2. 高等教育的系统特性。

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元, 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仅就教育中的学校教育而论, 就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分;此外学校教育、学校后教育、社会教育又是其复杂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基本元的组成部分, 从宏观上讲具有以下系统化特性:

其一, 任何高等教育体系内部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教学外还有科研、管理等方面, 仅人员不仅涉及教师, 还有学生、职员及其他。近年来, 各高校对学生权益越来越重视, 这正说明高校管理者已经从全系统思考工作, 并且将学生作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学校教育系统化理念的逐步完善。

其二, 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必然与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 如学前、初等、中等教育紧密相关。我们常常听到不少高等院校管理者的论述, 但是涉及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论述微乎其微。孤立地论述高等教育或高校本身教育明显地反映出系统化理念的欠缺。这不利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协调和同步发展。

其三, 高等教育与人类活动其他的两个基本元生活和生产, 与人类所有活动都紧密相关。虽然这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如果过分强调高等教育的利益性 (如专利、科研成果等) , 而忽略人文社会的教育就显露了对教育系统的非全面理解。

3. 系统的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需。

当前, 无论是一些重点建设、意在奔向“世界一流”的高校, 还是一般性的本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院校都立志发展、提高层次, 于是期望引进若干名“人才”, 尽快提升;期望加大投入;期望“放权”自主;……几乎想遍所有。但是, 历数业绩却发现不尽人意:高新技术无非是跟着跑的“有产权无知识”而已;社会反应远不如教育界自认的感觉良好;师生印象下滑, 弊病丛现;……。这一切的出现正是对高等教育缺乏系统性研究和系统性协调发展的必然。

对于何谓高等教育强国, 又是各有所见、各有所求。如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已经颁布, 它从全系统论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取其相关的一章为需, 而不及其他,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更需要系统的教育理念。

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系统性研究

综上所述, 什么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系统性内涵, 笔者以为有应从以下6个方面关注高等教育的系统性研究:

1. 系统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高等教育的定位起码包括其规模、结构和地位三个方面。

第一, 民众教育结构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规模定位的源点。依照普及义务教育的起点以及初中后分流即进入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就业的态势, 中国高等学校每年可接受学生数占一代人数的比例已有很大提高。所以高等学校的规模有相对稳定的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稳定的前提, 过分强调高中生毕业后进入高校将难以实现, 而且将会影响社会民众与从业相适应的合理、稳定的教育结构。随之, 我们必须有较充分的社会高等教育或职业后技能培训教育。这就是说, 加强终身发展性教育的工作应该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第二, 民众发展结构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结构定位的依据。无论每个家庭如何期望其子女成龙成凤, 但总体显示, 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胜任高端创新性活动, 而大部分民众应该是社会合格的公民、企业合格的员工、家庭合格的成员, 他们是社会的主体和稳定层。还有一些人, 由于生理等各种原因, 不可能也不必要接受高等教育。极少数人会成为社会淘汰者。所以, 我们必须更重视提升承担培养第二类人员的学校, 激励第二类学校。过多关注和投资培养第一类人员的“重点院校”, 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发展并非很有效。如此, 我们在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同时, 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的高职、中职, 培养一大批合格的一流的各类技术人员和各行各业工作人员。

第三,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具有更高的国际视野。中国高等教育必然是国际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且就实力、积累、质量和规模而言, 完全可以是参与国际教育活动的主流和领导层, 引领和指导国际高等教育活动。但是, 目前看来, 各类高等教育国际组织的领军人物中, 中国人甚少, 这正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理念和发展中最薄弱的一环。

2. 系统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

近期“放权自主”等呼声甚多。但是, 包括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或机构以及相关人员已经准备好了吗?大家知道, 基本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协调人类所有活动的准则, 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全社会性质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二是高等教育体系依法完善的内部规章和执行能力;三是参与人员的遵法意识和行为。显然, 我们与之相差甚远。高等教育的系统特性要求教育管理结构系统与之对应, 即除了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外, 还要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教育考核与教育评估机构。目前, 全国具有这样结构的省市还不多, 而我们的教育评估或称质量控制、绩效评定在国际上还是个“弱者”, 在国际评估组织中仅是个参与者, 而且还缺乏教育评估理论与技术支撑。高等教育的系统特性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其他部门机构始终保持密切有效的合作。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水平, 由于传统和机制约束, 这种合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离高等教育强国还很远。

3. 系统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保障和支撑。

仅就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而言, 国家对某些学校的高强度投入, 无论其校舍、设施、仪器、资料都堪称“一流”, 然而非系统化的操作促成了非科学的发展理念。仅就图书资料而言, 全国还没有形成一个 (如同美国Interlib的) “网络图书馆”, 大部分高校内置的大量图书资料、重要设备都独为其用, 全国众多高校只能仰首而望。所以高等教育的系统特性要求在设计保障和支撑时至少从全国高等教育, 包括终身高等教育的整个系统进行考虑。

4. 系统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环境。

从系统的观点看, 至少有以下三点将会影响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第一, 社会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分配状态对高等教育的提升有根本性影响。其表现为许多“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高比例出国不归;职业学院不被重视, 市民选学、选业单向性偏强;轻视体力劳动, 重商重财, 轻文轻理, 喜短厌长, 造成高教学科失衡, 发展基础薄弱, 等等。第二, 高等院校分层的负面影响增大, 并在此指导下, 大学升格, 增列博士、硕士授权点的热情不减;“富校”与“穷校”距离拉大, 形成资金浪费和表面繁荣。第三, 缺乏市民教育导向, 高等院校社会责任缺乏, 印象下落。因此, 系统地设计和建设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社会环境,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保证。

5. 系统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

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主要指标, 因此, 我们更应该从全系统来研究设计。作为教学第一环的招生中, 自主招生呼声不断, 但是纵观之, 有些高校却是无长远准备的冲动, 无系统理念的利益暴露。希望招纳天下所谓“最优秀高中生”的单向冲动将会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科学协调。所以, 笔者认为:第一, 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与社会责任感的不可分性是人类活动体系的关联性的表现;第二, 不同目标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涵;第三, 高等教育教学基本标准是教育活动与人类活动体系中的科学关联。这些都应该受到关注。

6. 系统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效果。

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元, 必须为其他基本元提供相匹配的成果, 不仅包括可进入生产领域的合格人员、科研创新, 还有社会人员的行为楷模, 先进的社会意识等等。仅仅就SCI文章等来衡量肯定有失全面。

以高新技术创新而言, 高校是社会大系统中重要的一元, 有多少可引领世界的新理论、新技术正在高校中孵育呢?如此, 多年来, 计算机、通讯等技术中我们所看到的尽是国外产品的现实, 是不是显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性功能还很弱呢?

三、加强系统性操作, 确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理念

1. 依照中国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的目标和功能, 完善各类基本标准, 加强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培养, 加大与社会各方面的关联与协调, 营造一个科学、有序、平静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环境。

2. 加大各级各类教育的协同, 形成一个系统运行优化、各级各类教育互相促进, 具有持续发展功能的教育的动态系统。

上一篇:市场结构集中程度下一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