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2024-05-05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精选11篇)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1篇

乌拉特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隶属巴彦淖尔市,是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民族地区。其蒙古族人口为26 105人,占全旗总人口的18.66%。乌拉特中旗的草场面积广大,草原资源丰富,共有草场2 198 033.53hm 2,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95.1%。类型主要以比较干旱的荒漠草原为主。

2 草原传统住区的发展演变

2.1 游牧时期住区特点

乌拉特中旗地区是匈奴的发祥地域。从春秋时期到建国前期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其主要特征是迁徙性和流动性,所谓“动者至上,青色蒙古”。

早期,草原牧民采取聚居游牧“古列延”的形式,具体就是蒙古包呈环状布局,聚落的首脑人物住在中心的区域。元朝以后,小规模的以家族为单位的“阿寅勒”取代了“古列延”成为主要的游牧形式。明代,聚落游牧的形式“豁利牙”再度兴起。清代,蒙古草原恢复和平,小规模游牧重新普遍。这时对于游牧的管理更为严格,对游牧区域划定明确范围,就是旗界。

乌拉特最早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清顺治五年,将乌拉特部落改编为乌拉特旗,分前、中、后三旗。乌拉特前中后三旗没有明确的疆域的界限,一般都以天然山川为界,各旗住民可以相互穿插居住。在游牧迁徙中选择聚居地点时,夏天要选山坡的背阴处避免潮湿,冬天选择山坡向阳不高不低的地方,可以挡风避寒,而且需要靠近水源。

游牧时期,乌拉特的蒙古族多使用易搭易拆的简易居室———帐篷和蒙古包。

2.2 半定居轮牧时期的住区特点

建国以后,游牧经济因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大多地区实现了定居、半定居轮牧,这时期的草原住区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住区的规模偏小并且布局分散。

半定居轮牧有分冬夏两季来利用草场的,被分别称之为“冬营盘”和“夏营盘”。选择营地基本上沿袭了游牧时的经验,夏营盘一般有多处,因此仍然采用易搭易拆的蒙古包形式;而冬营盘则一般只有一处,因此盖有保暖性能强一些的土筑平房。

2.3 定居时期的住区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后,草场以责任制的形式承包给个人。牧民的生产活动比较稳定。游牧式粗放经营逐渐向定居放牧和舍饲等集约化经营转变,定居驻牧开始普遍,牧民多搬迁到自己的草场上,在地下水充沛的河谷低洼地建立起长久的居民点。

房屋早期多为土筑,单间或者里外间,平面多呈矩形或方形,功能简单。屋顶和外墙用泥抹筑,铺麦秸或者胡麻秸用以保温,里面用细泥和牛粪涂抹光滑,设火墙火炕,窗户糊麻纸。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住房改以砖砌,保温隔热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同时,面积不断扩大,室内也有了明确功能划分(见图1)。

3 现状概况

1)草原住区体系。

乌拉特中旗的草原住区从上到下分为三个层级:苏木—嘎查—浩特。苏木即乡政府所在地,是住区中最重要的层级,集中了苏木政府、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嘎查即自然村在苏木的功能辐射之内,以自然山体、河床等为界,由多个浩特组成。浩特即定居点,是最小的住区单位,在乌中旗这样的荒漠草原,每个定居点只有1户~3户人家。

2)道路系统。

整个中旗地区尤其是牧区没有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大多数的苏木仅有一条主要道路,其余多是牧民放牧自然形成的原始的沙土路,很难辨识,其分布状况只有当地牧民比较了解。户与户之间的距离少则几百米多则十几里,出行需要依靠骑马或者摩托车。

3)基础设施。

由于交通不便,物质和能源贫乏,水电等基本设施都较为简陋。没有完备的通讯设施、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生活用水主要打井取用,小型家庭使用的风力发电机是主要的电力来源。冬季取暖的燃料仍然以干牛羊粪为主。

4)公共服务设施。

住区现存主要的问题就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匮乏。苏木中心区除必备的政府机关外,一般只有简易建筑所提供的公共设施,如卫生所、小学、邮电所等。而且由于道路系统不够发达,牧民获取基本的物资和服务都十分不便,更谈不上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

5)住宅。

住宅独户独院,院落完全开敞,牲畜棚与住房临近布置。形式上模仿邻近农区住宅。原有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已经不复存在。

6)规划设计。

目前对于住区的规划设计,一类是针对住宅单体进行功能的提升,一类就是建设移民新村。这种单一只为设计而设计的模式:第一,并没有考虑如何去组织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牧民的生产活动依旧只依靠单一的放牧,无法适应密集的居住模式。第二,住区选址、交通、基础设施等缺乏宏观的控制。第三,牧民新村的建设盲目采取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从户型到材料的选用均采取标准化的设计,切断了地域文脉。第四,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面临尴尬的境地。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见图2~图4)。

4 发展趋势

乌拉特中旗草原属于荒漠草原,近年来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实施生态移民成为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正是该地区草原住区进行调整的良机。综合当前中旗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草原住区的建设进行引导。

4.1 住区规模

草原住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草原住区人口规模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住区人口总数。控制草原人口规模应当从草原环境容量和住区聚集效益两个角度入手。用环境承载力方法确定草原人口适宜容量,限定住区人口规模。利用住区聚集效益,组织牧民向优势地区有序流动,增加聚集度。

4.2 住区选址

住区的选址应从生态、地理、能源、交通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生活生产有充足的能源供应,与中心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有便捷的联系。

住区规模围绕“浩特并入嘎查、苏木升镇”展开工作,集中一些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苏木作为草原住区体系调整的基点,发展与牧业配套的加工业等二三产业,提升住区密度。

4.3 住区布局形态

住区规划布局契合于原始自然地理,以交通要道为主干,形成树枝状网络空间结构,总体形态上选择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综合布局方式,形成整体“大分散”和局部“大聚居”,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网络结构重视自然生态与人及生产、生活的联系,塑造节点的吸引力。

摘要:对生活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地区的蒙古族从游牧到定居时期的建筑形式和聚居方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当前的牧民住区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草原住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草原住区,建筑形式,聚居,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巴.布和朝鲁.蒙古包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28-64.

[2]荣丽华.内蒙古中部草原生态住区适宜规模及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82-88.

[3]谢威.内蒙古中部草原住区构成模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8-21.

[4]刘铮.蒙古族民居及其环境特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24-33.

内蒙古曼德林乌拉岩画 第2篇

曼德林乌拉岩画位于阿拉善左旗孟根布拉格苏木境内的曼德林乌拉山中发现,岩画6000多幅,面积约18平方公里。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

曼德拉山岩画,位于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境内的曼德拉山中,距孟根布拉格苏木西南约14公里。岩画共约4000多幅,面积约18平方公里。据专家们初步考察,认为参加岩画制作的有羌、月支、匈奴、朝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各北方少数民族。岩画画面多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

据岩画的色泽和水温水位资料推测,在若干年前,曼德拉山四周湖水环绕,水草丰盛。当时曾有许多游牧、狩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可寻的踪迹。这满山岩画,精湛生动的`艺术图案、反映的就是这些民族部落的历史,

资料

岩画的造型技法各有不同,有凿刻、磨刻和线刻。岩画古朴粗犷,既刻划其所见,又抒其所想,颇得天真自然之美,达到了庄严中见活跃,方正中见变化的艺术效果。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画廊。曼德拉山岩画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美术史、社会发展史、民族史、畜牧史、文化史以及宗教,尤其是对研究我国西北各游牧部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些作品是世界已知的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3篇

1.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60

2.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 呼和浩特 010010

1.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属古亚洲构造——成矿域,石板井——额济纳旗华力西成矿带,南以阿尔金断裂与乌力吉——锡林浩成矿带为界。构造位置属塔里木板块北东大陆边缘天山——北山造山带,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石板井——额济纳旗晚古生代裂谷褶皱带。

区域内岩浆活动较频繁,均为华力西晚期侵入岩。岩体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主要岩体为乌登汗花岗岩体、扣任全吉辉绿岩体和1,017.7高地辉长辉绿岩体。

乌登汗花岗岩体分布本区外围西北部,呈岩基产出,呈不规则状近东西——南东东向展布。岩体分相较明显,呈同心圆状分相。由外向内划分为细粒钾长花岗岩、中粗粒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中粗粒似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4个岩相带。

扣任全吉辉绿岩体分布本区外围西南部,由规模为0.1km2~2.5km2不等的20多个侵入体组成,呈岩钟、岩枝产出。长轴方向为近东西或北西西——南东东,与地层及构造线方向一致,局地可见与安山玄武岩呈相变过渡关系。

1017.7 高地辉长辉绿岩体分布于测区南西部,形状呈不规则状,由面积为0.1km2~3.0km2的6个侵入体组成,总面积约9km2,呈岩株或岩枝状产出,长轴方向近东西,与地层走向近一致,侵入于二叠纪双塘堡组、金塔组砂岩及安山岩。

2.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为早、中二叠世双堡塘组三段和中二叠世金塔组二段。早、中二叠世双堡塘组三段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砾粗砂岩等。中二叠世金塔组二段主要岩性为长石杂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灰岩、含砾长石杂砂岩等。

主要发育断层呈北西向和北东向。北西向构造控制了三叠纪以前各个时期的岩浆活动。北东向构造活动开始于三叠纪,与北西向构造共同控制着印支期的岩浆活动[1]。矿化带位于乌哈西比北西西向褶断束东北翼,矿化蚀变带受次一级北西西向韧性剪切带和脆韧性断层控制。

区内见基性、酸性两期侵入岩。基性侵入岩为位于矿化带南部的华力西晚期辉长辉绿岩、辉绿岩,呈岩枝、岩株侵入。在接触带附近蚀变较强,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酸性侵入岩为位于矿化带北侧的晚二叠世浅肉红色二长花岗斑岩,呈脉状产出,与早、中二叠世双堡塘组具镍矿化硅化的大理岩、白云岩呈断层接触,而围岩未见蚀变。镍矿化点可能与华力西晚期侵入的基性岩有关。由于两期岩体未做准确定年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尚不能确定其有无成因联系。

3.矿化特征

3.1 蚀变带特征及成因

矿化蚀变带为碎裂蛇纹石化碳酸盐岩类,地表出露北、南、东三条矿化碎裂岩带,由宽约5m~50m蜂窝状铁帽及碎裂蛇纹石化、硅化白云岩,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及镍矿化体组成。矿化蚀变带围岩主要为双堡塘组三岩段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受断层影响,岩石普遍碎裂——糜棱岩化。矿化蚀变带普遍发育的硅化,蛇纹石化及绿泥石化,是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围岩蚀变标志。

北矿化蚀变碎裂岩带,地表出露宽约5m~15m,呈北西西向,长约1.8km,矿化碎裂岩带产状与地层产状近一致,厚度7.7m~15m不等。南矿化碎裂带地表出露宽约3m~15m,东西断续约1.5km。矿化碎裂岩带产状地层产状近一致,厚度3m~15m不等,矿化较弱。东矿化蚀变碎裂岩带,近南北向断续出露约300m,宽3m~13m,矿化信息较强。

矿石矿物呈星散浸染状黄铜矿、镍黄铁矿(已褐铁矿化)。除镍、钴普遍高外,砷,锑亦较高,氧化带见铁帽及绿色被膜状绿镍矿。反映含矿热液物质成分来源于华力西晚期基性——超基性岩。

从岩体出露、矿物共生组合及其蚀变种类等分析,矿化成因应与深部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此外,矿化蚀变带中硅化和石英脉在空间上切穿蛇纹石化,即石英脉及硅化晚于蛇纹石化,也说明镍矿化应为早期基性——超基性岩浆演化后期的岩浆热液活动所致。

矿化蚀变带受构造控制明显,蚀变带中蛇纹石呈纤维状、透镜状、似层状、条带状,沿断层碎裂岩带及裂隙产出,应为下部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体在断层错位后,含矿热液沿断层上升,与围岩渗透交代,进而发育矿化,形成矿化蚀变带。

3.2 镍矿化体特征

全区共圈出镍矿化体14个,其中北矿化蚀化蚀变碎裂岩带5个,南矿化蚀变碎裂岩带6个,东矿化蚀变碎裂岩带3个镍矿化体。镍矿化体均产于断层破碎带内,在近矿围岩中的断裂破碎带内Ni含量个别可达0.02~0.07×10-6。

镍矿化点原生矿物为硫化矿物,矿石为细粒半自形——它形结构,稀疏侵染状构造,个别有团块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有镍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氧化矿物为翠绿色绿镍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白云石、蛇纹石等。主要矿石矿物镍黄铁矿、黄铜矿多呈细粒半自形——它形晶产出,粒度较小,多已风化为褐铁矿。

3.3 物化探异常特征

从矿区西南部、中部和东部物探激电资料分析,本区极化率异常带总体形态为条带状,呈北西向展布,且与镍矿化蚀变带部位、化探异常相吻合。位于南北两条蚀变矿化带的中间部位的物探激电异常强度最高。初步判断激电异常可能为深部硫化物富集体所引起的矿致异常。

1∶1万土壤(岩屑)测量显示Ni成矿元素异常、Sb成矿元素、As元素子异常及镍矿化蚀变带套合较好,是矿(化)体产出的间接标志。在异常区1∶1万地球化学综合剖面上显示异常主体发育在早、中二叠世双堡塘组三段蚀变白云质灰岩内。白云质灰岩岩石普遍碎裂——糜棱岩化、硅化、蛇纹石化、绿泥石化,其中Cu成矿元素异常与镍矿化白云岩及碎裂花岗斑岩及深灰色含硅质团块粉砂质板岩相套合,剖面上异常宽度一般和上述三岩性相套合。

Ni成矿元素异常在剖面上与镍矿化白云质灰岩、硅质条纹泥质粉砂岩相套合。Cu、Ni、Sb、As等元素异常由西向东异常强度逐渐降低,Sb、As元素含量与Ni元素含量呈正消长,且Sb、As元素异常剖面宽度大于Ni、Cu成矿元素异常宽度。

4.找矿方向

中国岩浆型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新元古代早期(1,000Ma~800Ma)和古生代晚期(295Ma~250Ma),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阶段、活动造山带后碰撞和二叠纪溢流玄武岩大规模喷发阶段[2]。钱壮志等按成矿构造将中国岩浆型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分为造山带碰撞后伸展环境、克拉通边缘裂谷或陆内拉张环境、大火成岩省和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3]。本矿区属造山带碰撞后伸展环境,与北准噶尔造山带与镁铁——超镁铁岩建造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属同一成矿系列[4],相关类型矿床(如黄山东[5]、喀拉通克[6,7])可作为本地区找矿的参考。

古生代早期本地区开始拉张,伴随着拉张作用发生了基性——超基性岩浆的侵入[8],而基性——超基性岩是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重要含矿母岩,本区深部基性——超基性岩体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目标地质体。今后的勘查工作应当围绕该地区深部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含矿性评价进行。通过地电化学提取法[9]等进行深部异常调查与评价,查清矿化(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在加强对深部基性——超基性岩体岩相分带和成矿机理研究基础上,借鉴同类地质环境下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成果,为本地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指导。

[1]杨立东.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好比如地区遥感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3):40-41.

[2]吕林素,刘 ,张作衡,等.中国岩浆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的时空分布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J].岩石学报.2007(10):2561-2594.

[3]钱壮志,段俊,冯延清,等.中国铜镍(铂族)岩浆硫化物矿床主要成矿构造背景[J].中国工程科学.2015(02):19-28.

[4]汤中立.中国镁铁、超镁铁岩浆矿床成矿系列的聚集与演化[J].地学前缘.2004(01):113-119.

[5]胡沛青,任立业,傅飘儿,等.新疆哈密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10(01):158-168.

[6]秦克章,田野,姚卓森,等.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田成矿条件、岩浆通道与成矿潜力分析[J].中国地质.2014(03):912-935.

[7]戴塔根,尹学朗,张德贤.喀拉通克铜镍矿成岩成矿模式[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3(09):2567-2573.

[8]王庭院,张善明,张治国,等.内蒙古白云山镍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矿产勘查.2014(06):880-886.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4篇

据了解一些教师还在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忽略了周围蕴藏的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忽略了学生熟悉的家乡的歌, 因此, 有选择的开发身边丰富多彩的乡土音乐课程资源, 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也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开发与利用科左中旗的乡土音乐文化课程资源非常有必要。

那么, 科左中旗在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做得如何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调研。

调查研究目标:探讨科左中旗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一方面为了引起广大教师们的注意, 尽量避免问题的产生和进一步的恶化。一方面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和改进教学的思路。

调查研究内容:a.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b.音乐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c.音乐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已有课程资源利用现状时了解到, 教师使用的课程资源中“学校现有的”和“网络多媒体的”占92%, 自己开发的占2.8%, 学生家长提供的占2.2%, 校际间借用的占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使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的和网络多媒体的教师数量最多, 使用校际间借用的课程资源的教师排在第二, 自己开发和学生家长提供的课程资源仅占2.5%。

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利用率情况: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利用率中比例最高的是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占 (71.42%) , 其次是图书馆或阅览室占 (42.86%) , 第三是教学仪器、挂图、教具占 (28.57%) , 第四是博物馆和专用教室占 (14.29%) 。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现状

1.1音乐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教师方面的问题:在教师调查问卷中, 对于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 有93%的教师认为应该是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有2%的教师认为以课外教学为主, 有5%的教师认为以课堂教授为主, 科左中旗是叙事民歌的故乡, 安代舞家喻户晓, 旗内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可供开发利用的音乐课程资源很多, 而在笔者调研过程中, 发现教师对本地区音乐课程资源不是很熟悉, 在问卷中可清晰看到, 有42.86%的教师表示熟悉;有57.14%的教师表示略知;大部分教师不太熟悉乡土音乐课程资源, 也未认识到他们的潜在价值。很显然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在调查“你认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什么”时, 教师们认为教材和教参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教师和学生, 接下来是音像资料、教学仪器、教具、网络、教的材料、课件、乡土资源、家长等, 乡土资源和家长被排在最后。此项调查表明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还很不够。大部分教师只重视教材, 把教材当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与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不一致。有些教师重视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而忽视了校外资源的利用;有些教师重视了教师的教的资源, 忽视了学生学的资源。1.2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认识:有97%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自己, 这说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比较明确, 教师并没有忽略自己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地位。但却没有意识到社会、家长、学生这些资源的重要性。1.3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目的的认识。有28.58%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14.28%的教师认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是拓展音乐教学思路;有14.38%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从上面调查可见,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利用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没有科学的课程资源观, 甚至将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意识有;但对课程资源会促进学生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欠缺, 导致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单一, 实效性较差。

2音乐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困难

2.1开发校内新的课程资源的主要困难。开发校内新的课程资源的主要困难, 主要集中在资金投入不足和教学设施欠缺上 (占98%) , 教师的工作负担重 (占28.58%) 。2.2教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主要困难。不熟悉校外资源情况的占57.14%, 不知如何与有关单位联系的占56.15%, 经费难以解决的占57.2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认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主要困难是经费难以解决, 其次是教师不熟悉校外资源的情况。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见, 我旗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存在这以下几个问题:a.教师音乐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能力欠缺。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 但意识模糊, 不是很明确, 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由于教师平时上课很少涉及校外的课程资源, 更多的使用的是教科书和网络, 由于教师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能力的缺乏, 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b.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构比较单一。《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科书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从调查中了解到资源浪费、闲置状况严重, 教师对于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 没有让其进入课堂, 大多数课堂仍只是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 进入师生活动过程, 与学习者发生互动, 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但实际上, 许多教师对于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 没有让其进入课堂, 这样便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没有让其发挥应用的作用。把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必然要求教师变革业已习惯了的一整套教学行为, 从而会加重教师负担。这是教师不愿应用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对教师的多方面的培训, 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调查问卷表明, 科左中旗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的人数仅占14%, 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占71%, 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当问他:您在培训中学习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吗?教师们说:讲过, 但觉得很抽象, 听不太懂, 所以回来之后也都没能去操作。这些事实说明, 目前教师对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领会还是浅层次和表面化的, 尤其在音乐课程资源这方面欠缺的更多, 这说明教师培训与自我学习方面抓得还不够彻底。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工作。可以采取在校自学与走出去学习的方式, 在校自学通识教材有《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题组编写,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课题组编写, 《新课程与学生发展》课题组编写, 《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编写,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等。音乐方面的教材有《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和《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艺术课程标准》等。3.2真正的转变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校外音乐课程交流。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走进新课程》中这样表述:“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 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所以科左中旗的音乐 (下转206页) (上接116页)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要清楚的认识到开发与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要清楚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感受事物, 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有课外亲身的体验才能把握好课程的精髓。科左中旗, 是科尔沁草原腹地, 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下, 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等都对音乐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没有采用与当地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方法来学习地方音乐, 是无法真正感受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髓的。3.3营造乡土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乡土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乡土音乐课程资源, 发挥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作用, 使乡土音乐课程资源与学校音乐课程融为一体, 更好地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 是学校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建议科左中旗中小学可以采取下列做法:a.在课堂音乐教学中学习科尔沁音乐文化艺术。课堂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主阵地, 要想传承科尔沁民族文化艺术, 就必须让科左中旗的特色音乐走进课堂。首先, 科尔沁的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部分, 内容丰富、数量浩瀚, 旋律优美、语言精辟。产生和流传在通辽的蒙古民歌有八百多首。科尔沁民歌除古代狩猎歌、游牧歌、神话传说歌、寓言歌、古代英雄歌以外, 还有歌颂人民反抗斗争、控诉压迫剥削及兵役、徭役的歌, 如著名的《嘎达梅林》等, 展现了科尔沁人民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 应在相应的单元中作为知识的拓展部分补充进去。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激起了学生对家乡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其次利用科尔沁音乐学习识谱、节奏等知识技能。安代舞的旋律学生都非常的熟悉, 唱起来非常容易且音准节奏容易把握, 可以通过模唱安代舞的旋律学习识谱。还可以教学生安代舞的舞蹈动作边跳边唱。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b.在课外活动中感受科尔沁音乐文化。可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 如:组织学生听音乐会, 观看科尔沁艺术节节目, 采访民间艺人, 或请专业音乐家到校表演, 举办音乐讲座等, 组织安代舞学习班, 和民歌手学习家乡民歌, 举办校内科尔沁民歌演唱比赛, 建立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等。教师还可以把安代舞动作简化改编成广场舞性质的圆圈舞, 同学们围成一圈, 手拿方形丝帕跳舞, 可在每天做完广播体操后做一遍安代舞, 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对家乡歌曲的学习。

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补充, 是对现有音乐课程的充实与改革, 只有不断地完善、不断调整现有音乐课程, 把必要的乡土音乐课程加以开发利用, 从学校教育入手, 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进程的需求, 使音乐课程符合我国现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最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董瑞莉.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4]钟启泉, 崔允郭,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钟启泉, 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李晓燕.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7]宋曼蕾.音乐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音乐教育, 2002, 9.

[8]徐继存, 段兆兵, 陈琼著.论课程资源及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 2002 (2) .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5篇

内蒙古呼盟地区甲乌拉银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与成矿的关系

通过对甲乌拉银铅锌矿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含量、温度、压力测定,简述了包裹体特征与成矿的`关系

作 者:双宝 葛玉琦 刘继贤 SHUANG Bao GE Yu-qi LIU Ji-xian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研究总院,哈尔滨,150046刊 名:吉林地质英文刊名:JILIN GEOLOGY年,卷(期):28(2)分类号:P618.52 P618.42 P618.42关键词:甲乌拉 银铅锌矿床 流体包裹体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特征;乌拉山岩群;固阳;内蒙古

前言

经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本测区内岩石变质作用强烈,以高角闪岩一麻粒岩相为主,为一套完整的变质表壳岩,地层特征明显,是内蒙地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乌拉山岩群变质岩具有深远意义。

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测区乌拉山岩群研究程度比较低,主要为中深变质岩系,出露在内蒙古大青山、桌子山及乌拉山等地区,乌拉山岩群的定名及划分同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在前人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乌拉山岩群由最初的桑干群进行细化将内蒙古部分(原桑干群上部)改名为乌拉山群,经内蒙古编表组定名为乌拉山岩群,同时乌拉山岩群的岩组划分也各有不同。最初孙健初于1934年将一套深变质岩系划归桑干群,内蒙古自治区编表组于1972年将内蒙古部分(原桑干群上部)定名为乌拉山岩群,并划分为四个岩组,采用四分法对乌拉山岩群的划分方法一直被采用,1993年内蒙古区调队在地质调查和研究中在沿用四分发的基础上,丰富了其中的内涵。2000年李龙等人认为乌拉山岩群由上至下可分为3个岩组:大理岩岩组、浅色片麻岩岩组和深色片麻岩岩组。

前人的研究只是对区域地质进行分析,对单一地质区域缺少深入研究,没有针对性,本文针对内蒙古固阳大老虎店测区的中太古代乌拉山岩群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对本测区乌拉山岩群进行岩组划分,并对岩组特征进行阐述。

2.区域地质背景

本测区位于包头市固阳县大老虎店,研究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乌拉山岩群、兴和岩群、二叠系(脑包沟组、杂怀沟组)、侏罗系(大青山组、长汉沟组、武当沟组)、白垩系(固阳组、李三沟组)、第三系及第四系等,地层极为发育。大地构造位置位于阴山断隆、大青山复式背斜的北翼、华北陆块北缘隆起带(俗称内蒙地轴),断层构造和褶皱构造在本测区内分布较为广泛,构造较为发育,具有复杂的大地构造背景。

3.岩组特征

乌拉山岩群变质岩系在测区内出露较好,主要出露于大老虎店幅和下湿壕幅中,另在石拐矿区幅及耳沁尧子幅北部零星分布,出露面积达600km2。乌拉山岩群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含石榴黑云碱长片麻岩、含石榴透辉石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二长片麻岩,透辉石斜长片麻岩,钾长变粒岩或钾长片麻岩;大理岩为含含磷灰石蛇纹石化橄榄石大理岩、金云母蛇纹石化橄榄石大理岩。

乌拉山岩群作为一套深成变质岩系,特征变质矿物对研究乌拉山岩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的特征变质矿物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棕色)、黑云母等。贾和义(2004)将乌拉山岩群变质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主要分为早期阶段、峰值阶段、恒温降压变质阶段、晚期变质阶段。早期阶段到恒温降压阶段主要特点体现在矿物组合上,从麻粒岩相变质开始到变质作用达到峰值,进入高角闪岩相一麻粒岩相,矿物特征作为主要的指示依据,主要特点为石榴石晶体大量出现到峰值阶段石榴石与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的共生,进入恒温降压变质阶段形成石榴石反应边结构,黑云母粒度较大,可达0.5mm~1mm;晚期变质阶段(降温降压阶段)辉石出现绿色角闪石,退化变质是本阶段的主要特点,角闪石大量出现。本文以变质阶段矿物特征为依据,以不同变质阶段的变质相为界限,运用到乌拉山岩群分组中。

本次工作根据乌拉山岩群暗色矿物含量,首先可将其分为深色片麻岩岩组、钾长片麻岩岩组和大理岩岩组3个岩组,其中深色片麻岩根据变质程度将其细分为两类,自下而上(1)榴云片麻岩岩组:矿物组合以石榴石大量出现,并与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共生组合,岩石中黑云母含量较高,粒度较为粗大,多为中粗粒。(2)黑云角闪片麻岩:矿物组合以石榴石含量减少或消失,角闪石大量出现,黑云母多为细小鳞片状的集合体,为晚期变质作用产物。最终将乌拉山岩群分为四个岩组,自下而上分别为榴云片麻岩岩组(Ar2sg)、黑云角闪片麻岩岩组(Ar2bh)、钾长变粒岩岩组(Ar2kl)和大理岩岩组(Ar2mb),与兴和岩群之间为断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其岩石组合特征如下。

3.1榴云片麻岩岩组(Ar2sg)。通过地质调查查明榴云片麻岩岩组主要出露在乌兰此老一石人塔、鸡灯湾一带,岩石组合主要为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夹黑云碱长片麻岩、含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少量为含石榴透辉石英岩。出露厚度约1200m,出露面积约25km2,经地质调查研究及原岩恢复,推测为一套在大陆边缘环境下形成的碎屑沉积建造。

岩石呈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由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石榴子石及少量辉石等组成。斜长石呈他形,具聚片双晶,粒径0.1~1.2mm±;黑云母呈片状,片径0.5~1mm±,呈半定向分布;角闪石呈柱粒状,具角闪石式解理,粒径0.1~1.5mm±;石榴子石呈粒状,在岩石中大量出现,与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共生组合,单偏光下呈淡红色,粒径0.5~1.2mm±。

3.2黑云角闪片麻岩岩组(Ar2bh)。黑云角闪片麻岩岩组分布面积较广,出露面积近50km2,厚度约800m。主要出露于石拐矿区昆对沟-敖包山-石人塔、帮浪沟、下湿壕幅十五号村一带。

该岩组岩石类型:主要为角闪二长片麻岩、角闪钾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二长片麻岩,出露少量的黑云透辉石斜长片麻岩,岩貌总体呈灰色-灰黑色,岩石发生强烈的变形改造,虽受到多次地构造置换和强烈地变形改造,但黑云角闪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韵律在局部地区依然可见。经剖面研究,推测该岩组为中基性火山沉积夹硅铁沉积建造。

岩石呈柱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由石英、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及不透明矿物等组成。石英呈他形粒状,具波状消光,部分呈集合体状定向分布;角闪石呈柱粒状,粒径0.2~1mm±,在岩石中大量出现;斜长石呈他形,具聚片双晶,粒径0.1~0.3mm±;黑云母呈鳞片状,呈断续定向排列;黑云母、角闪石与石英、斜长石相间定向分布,不透明矿物零星分布,在该组中石榴子石减少或消失。

3.3钾长变粒岩岩组(Ar2kl)。钾长变粒岩岩组分布面积较广,近42km2,出露厚度约120m。主要出露于测区大老虎店幅西南部脑包沟-水涧沟一带、下湿壕幅西南角及耳沁尧子子幅北部鸡灯湾、脑包梁、羊靠山一带。

钾长变粒岩岩相在测区内出露不全,由于混合岩化作用岩石的地层特征已遭受严重破坏,该岩组岩石类型以钾长变粒岩或钾长片麻岩为主,夹少量麻粒岩、二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等。变质程度近于麻粒岩相,其原岩建造可能相当于中酸性火山岩夹基性火山岩一火山碎屑岩。

岩石呈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钾长石,浅肉红色,粒径1mm左右,含量55%-60%;斜长石,灰白色,粒径约1mm左右,含量10%左右;石英,它形粒状,油脂光泽,粒径1mm~2mm不等,含量20%-25%。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呈定向排列,含量小于10%左右。

3.4大理岩岩组(Ar2mb)。大理岩岩组出露面积约30km2,厚度约290m。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大老虎店幅西南部、下湿壕幅南部以及耳沁尧子幅北部。

该岩组的岩石组合为:含金云母蛇纹石化橄榄石大理岩、含磷灰石蛇纹石化橄榄石大理岩、强蛇纹石化大理岩。岩石局部蚀变现象较为明显,从化学成份和岩相特征上看,该岩组是一套富镁的碳酸盐建造。

岩石为柱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岩石由碳酸盐、蛇纹石及少量不透明矿物组成。碳酸盐矿物呈粒状,粒径0.1mm~1.5mm±70%±;蛇纹石呈波纹状,粒径0.1mm~1mm±30%±。主要组成矿物彼此相间,均匀分布,不透明矿物零星分布,蛇纹石由橄榄石或辉石蚀变而来。

4.结论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7篇

1.1 地层

本区为中, 新生代地层属滨太平洋地层区, 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 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出露地层单一, 为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酸性熔岩、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类;第四系全新统。岩性分别如下:

1.1.1 安山岩 (J3ba) :该岩性仅见一处, 分布在调查区中偏东处, 呈北东向分布, 面积小。

1.1.2 球颗粒状流纹岩 (J3bυλ) :该岩性出露在调查区西南角, 北东东向分布, 面积约0.15平方公里。

1.1.3 灰白、灰黄色酸性凝灰岩、灰白色酸性含角砾凝灰岩 (J3btf) :为区内主要地层。

1.1.4 蛋青色、灰紫色中 (中酸) 性含角砾凝灰岩 (J3bbtf) :该地层零星出露, 面积较小, 走向近东西向, 倾向北和北偏西。

1.1.5 灰白、深灰色酸性熔岩、酸性凝灰熔岩 (J3blv) :该类岩性在工作区中小面积零星出露。

1.2 岩浆岩条件

矿区侵入岩均属燕山早期侏罗世, 规模小, 呈小岩株状, 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分布。工作区内有5个小岩株, 2个分布在区内北西角, 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2个花岗闪长斑岩体分布在区内中东部;1个花岗闪长岩体分布在区内西南部。它们侵入了酸性凝灰岩、酸性熔岩, 仅区内东部花岗闪长斑岩中有酸性熔岩捕虏体, 并有叶蜡石薄矿层和叶蜡石化。

脉岩:区内脉岩发育, 规模小, 主要为闪长玢岩, 次为石英脉和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 主要近南北向分布, 少数为北东向、北西向。

1.3 构造

本区叶蜡石矿床 (点) 分布在巴音花—宝石断陷带, 宝石断陷盆地中部, 该盆地中有宝石高岭土矿, 哈日诺尔叶蜡石矿和本次工作区内叶蜡石矿体。区内构造以北北东向、北北西向断裂和裂隙为主, 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它们直接控制着岩株和岩脉的侵入。后期断裂和裂隙破坏叶蜡石矿体。前期侵入的小岩株和部分岩脉伴随热液活动或火山热液蚀变作用在局部地段形成叶蜡石化和叶蜡石矿体。

2 矿体特征

调查区内共发现叶蜡石矿体3处, 矿点2处, 矿体产在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酸性熔岩、酸性凝灰熔岩中。经地质填图、探槽、采坑、钻探编录和化学分析结果, 矿体沿走向、沿倾向变化较大, 倾角较平缓, 总体沿走向短, 沿倾向较长。但对矿体沿走向延长和沿倾向延深的矿体边界缺少工程控制。Ⅰ号矿体中主要有3条矿体和Ⅱ号矿体较集中;Ⅲ号矿体出露不连续且分散, 矿带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Ⅰ号叶蜡石矿体:

Ⅰ号叶蜡石矿体位于调查区内中偏北部, 主要由3个矿体组成, 为Ⅰ—1号、Ⅰ—2号、Ⅰ—3号矿体。矿体走向主要北西向和西偏北向展布, 矿体走向变化较大, 走向280~328°之间, 倾向北东—北北东, 倾角15~31°, 多在20~23°之间, 地表矿体经探槽、采坑和钻孔控制, 可见宽10~18m, 延倾向长96~150m;矿体厚1.2~4.94m, 最厚7.48m。在DCK1采坑中见有叶蜡石矿体二层:顶部为酸性凝灰熔岩, 厚0.83m, 上部叶蜡石矿体厚0.64m, 中部为叶蜡石化酸性凝灰熔岩, 厚0.28m, 下部叶蜡石矿体厚1.75m。

经化学分析:地表叶蜡石矿体品位Al2O3:20.41-33.70%;Si O2:53.1-73.43%;Fe2O3:0.14-1.89%;Ti O2:0.19-0.44%。经组合样分析, 烧矢量为7.20%, 达到耐火材料用烧失量<8%的要求。

Ⅱ号矿体:

矿体位于Ⅰ号矿体的西侧, 矿体北部为叶蜡石化酸性 (凝灰) 熔岩。叶蜡石矿体主要由观测点 (D18) 和DTC11探槽控制, 地表出露总体北北东向分布, 矿体沿走向变化较大, 位于矿体南部走向290°和315°, 北部走向80°, 倾向偏北北东和北北西, 倾角15—23°。矿体宽20~50m, 长40~60m, 可见厚>1.35m。

经化学分析:叶蜡石矿体:Al2O3:27.42—34.04%;Si O2:51.64—65.70%;Fe2O3:0.23—0.25%;Ti O2:0.15—0.31%。矿体平均品位:Al2O3:29.73%、Si O2:60.79%、Fe2O3:0.24%。

3 矿石质量

3.1 Ⅰ号叶蜡石矿体特征

该矿体中矿石薄片鉴定共11件, 镜下定名为叶蜡石岩:矿石结构为显微鳞片变晶结构或变余凝灰结构, 块状构造。矿物成份:叶蜡石含量90~99%, 其中叶蜡石90%的有3件, 95%的2件, 98~99%的6件。多数含1~2%左右的岩屑和晶屑均已强烈透闪石化、绢云母化, 少量晶屑已碳酸盐化或被铁质取代及偶见绢云母化的晶屑残留, 粒级0.2~0.3mm。

3.2 Ⅱ号叶蜡石矿体

该矿体有1件薄片鉴定, 镜下定名为叶蜡石岩:显微鳞片状变晶结构或变余凝灰结构。矿物成分:叶蜡石含量95%以上, 可见变余晶屑、玻屑、岩屑的痕迹。

矿体平均品位:Al2O3:29.73%、Si O2:60.79%、Fe2O3:0.24%。

4 叶蜡石矿成因分析

中国叶蜡石矿床按成因可分为热液型和变质型两大类, 据以上条件分析, 本人认为内蒙古科右中旗墩德都乌苏叶蜡石矿属于是酸性凝灰岩热液蚀变型叶蜡石矿。主要依据是:a.矿区内大面积出露酸性凝灰岩、中酸性含角砾凝灰岩、酸性熔岩和球颗粒流纹岩。b.矿区岩浆岩发育, 有大量的岩浆岩侵入, 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 脉岩为闪长玢岩, 次为石英脉和花岗闪长岩。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8篇

科尔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隶属于内蒙古兴安盟,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1],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辖区东西宽60千米,南北长540千米,总面积为15613平方千米,地形地貌自北向南有明显差异,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沙陀、沼泽等,有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五角枫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其东北部与兴安盟科右前旗和突泉相连,东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南部与西部和通辽相连,西北与锡盟相邻。

科右中旗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的印记。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东胡、匈奴、鲜卑、突厥[2]、霫(xi)、契丹、女贞等在这里上演了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政权更迭。目前,在旗境北部有3条金界壕遗址。1626年,奥巴率领部主附后金政权,受封为和硕土谢图(今作图什业图)汗。1636年,奥巴之子巴达礼受封札萨克和硕土谢图亲王,去汗号,诏世袭罔替,掌右翼五旗事,科尔沁右翼中旗始置。

如今,科右中旗总人口为26.02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85%,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各种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这里汇集,有乌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长调、四胡、马头琴、好毕斯、安代、博舞、查玛舞等,让科右中旗拥有了许许多多的美誉。如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的“蒙古族曲艺艺术之乡”;1996年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的“蒙古四胡之乡”,且乌力格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科尔沁民歌的历史

“科尔沁”是蒙古语“箭筒士”音译过来的词语。由于成吉思汗的二弟哈萨尔父子英勇善战、射技高超,所以成吉思汗和当时的蒙古族称哈萨尔所统领部为[3]科尔沁。科尔沁蒙古族从他诞生那天起就已经吐故纳新,不仅继承了古代北方众多游牧民族(东胡、匈奴、鲜卑、突厥、霫、契丹)的优秀传统文化,还从汉族、满族、藏传佛教文化中吸收精髓,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科尔沁文化。

在科尔沁蒙古族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科尔沁民歌作为科尔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发展完善起来。从目前尚存的科尔沁民歌当中推测其历史时期,可以得出请神歌(萨满教博歌)《吉雅奇》是山林狩猎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写照;《丁克尔扎布》是“北元”时期的科尔沁民歌。而科尔沁的叙事歌曲[4]在15世纪得到了发展,诞生了如《诺恩吉雅》《碧斯曼姑娘》等歌曲。到了清朝,半农半牧区的科尔沁地区的长调歌曲走向衰落。

三、科尔沁民歌在科右中旗的生存方式

如今,科尔沁民歌在科右中旗依然广泛传唱,尤其是在当地蒙古族人们当中。旗委、旗政府也高度重视科尔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使得科尔沁民歌在科右中旗遍地开花,争芳斗艳。

(一)已出版的书籍

从1986年开始,在科右中旗所有苏木嘎查大范围开展民间各类传统文化包括科尔沁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书籍有《图什业图民歌》(1998年)、《民间文艺集锦》(远方出版社,2007年1月)、《科尔沁文化概览·科尔沁右翼中旗篇》(远方出版社,2007年1月)、《科尔沁右翼中旗——享誉全国的乌力格尔之乡》(远方出版社,2004年10月)、《科尔沁右翼中旗民间口头文学选编上、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7月)、《图什业图传说集》(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9月)。

(二)百姓的民歌文化

科尔沁民歌在科右中旗的寻常百姓家更是司空见惯,从老人给孩子唱的摇篮曲中就可窥见一斑,有《波茹来》《奔波莱》《小青蛙》等。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科右中旗的人们稍有空闲,就会聚在一起,用美酒佳肴款待亲戚朋友,几杯过后一定会歌声响起,一领众和。如果时间和空间允许,还会载歌载舞。结婚是蒙古族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结婚的过程也是科尔沁民歌演唱的过程。喜宴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饭店里办,鞭炮一般都不放,但一定要请歌手、乐队;喜宴上唱的歌大部分都是科尔沁民歌,乐队伴奏最少要有电子琴,常用的还有四胡和马头琴;在宴席过程中,除了请的歌手要唱歌,参加喜宴的亲戚朋友也要用歌声表达祝福。

广场文化的盛行让科尔沁民歌飘荡在科右中旗的各个广场。在巴彦呼舒镇98抗洪广场,只要天气适合,无论上午、下午还是晚上都能唱歌,大部分都是唱科尔沁民歌的,而且是拿着麦克风演唱,社区里几名业余四胡“演奏家”和马头琴“演奏家”即兴为其伴奏。而桥北五角枫广场东侧,文化中心的台阶上每天晚上都在现场直播“科尔沁民歌演唱会”,原生态唱法,现场即兴伴奏,乐队比较自由,有时只有两人伴奏,有时也有三人或三人以上伴奏。虽然每晚伴奏的乐手不同,但是乐器总会是高音四胡、中音四胡、低音四胡,表演者和观众都是地地道道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年过半百的老者,个别有带小孩子来的,还有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和其他演唱会不同的是,观众都坐在演员的前后左右,不收门票,来去自由。

(三)全旗范围内举办科尔沁民歌比赛、演出众多

由旗文体局主办,旗文化馆、图什业图文化传媒公司承办的关于科尔沁民歌的比赛和演出层出不穷,有很多歌手都是从这个舞台脱颖而出,走上专业歌手之路的。每次都有近千人的观众观看演出,而且都是免费提供给大家观赏。喜欢看科尔沁民歌表演的人们在得知演出消息之后,就要四处张罗着想办法弄到入场券;每次演出,不仅场所内观众爆满,场所外还聚集着很多想看演出又没有入场券的热心观众。

科右中旗文化馆自2004年1月承办首届“蒙医杯”科尔沁民歌大赛以来,到2015年12月止,已经承办了十三届科尔沁民歌大赛,从中涌现了众多演唱科尔沁民歌的著名歌手,如白妞、白红梅、乌云达来等,他们都是从这个舞台开始专业演出生涯的。从第一届的5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到第十三届的2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从首届只是业余选手参赛,到第十三届的专业歌手的广泛参加,不仅报名人数增长了三倍多,而且选手的素质逐年提高,演唱方式也从开始的原生态表演到后来选择多种唱法演绎科尔沁民歌,使得演唱风格越来越多样化,演唱能力大幅度提高。

(四)制作民歌专辑

在科右中旗有很多人喜欢听、唱科尔沁民歌,有的因为科尔沁民歌走上专业歌唱演员的道路;有的选择成为音乐老师;有的即使没有选择与音乐相关的行业,也深深地喜欢着科尔沁民歌。于是,有很多人自己录制专辑,分享给更多喜欢科尔沁民歌的人们。如白妞、赵晓红、包小军、红花都是科右中旗土生土长的原著民,也是乌兰牧骑的专业演员,擅长演唱科尔沁民歌。他们自己出钱录制民歌专辑,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科尔沁民歌专辑的录制过程不仅是自己一段时间的歌唱总结,更是提高自己演唱水平的过程。”尤其是包小军已经制作了两张专辑——《遥远的旋律》和《遥远的科尔沁》;赵晓红录制的科尔沁民歌专辑《科尔沁的旋律》;红花的专辑《娜布琪公主》;澈力木格的专辑《米妮额吉》。

(五)科尔沁民歌歌手在大赛中屡屡获奖

在科右中旗会唱科尔沁民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要是会说话的至少都会哼唱几句《白玉兰》《四海》。而唱得好的也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介绍几位佼佼者。

白红梅是科尔沁草原上家喻户晓的“小百灵”。她是科右中旗第二小学的音乐老师,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她从小在科尔沁民歌的摇篮里长大,因为爸爸就是科右中旗有名的民间歌手。白红梅2005年参加八省区蒙古歌曲电视大奖赛荣获三等奖;2007年参加“天籁草原·移动传情”首届歌曲“草原星”大赛获得第二名;同年,参加内蒙古首届“联通杯”科尔沁民歌暨原创歌曲大赛荣获特等奖;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晚会《五月的曙光》上,与众多歌唱家如殷秀梅、德德玛、蒋大为同台表演;2008年2月,参加了内蒙古春节联欢晚会;2008年4月,推出首张个人专辑;2010年10月推出第二张民歌专辑《万丽》。

白玉花是内蒙古自治区知名的年轻歌手,出生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声乐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天生的一副好嗓音再加上后天的艺术雕琢,使她的音色纯净甜美,把科尔沁民歌演绎得更加优美。2007年8月曾获首届科尔沁民歌大赛一等奖;2008年8月在第二届八省区蒙语歌曲大奖赛上获最佳人气奖;2007年8月发行第一张个人科尔沁民歌专辑《白虎哥哥》;2009年12月初,推出第二张个人专辑《诺丽格尔玛》。

乌云达来是科尔沁草原上的著名民歌手,父辈是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爷爷曾经是图什业图王府的歌手。他的演唱极具个人风格,蒙古语咬字清晰,尤其是蒙语当中的“R”的发音让他的科尔沁民歌演唱得更地道,更受科尔沁地区民众的喜欢。他还擅长把悠长的曲调演唱特征融合到叙事民歌当中。2008年,他的代表作《诺丽格尔玛》被收藏在中国民歌博物馆里;2007年10月,在内蒙古第三届室内乐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2009年中国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电视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

白妞是科尔沁草原上有名的女歌手,目前是科右中旗乌兰牧骑声乐队的队长,负责团里的管理、演出等事情。她音色干净通透,听她演唱的科尔沁民歌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受,就像她自己描述的:“科尔沁民歌味道最重要,唱歌的时候很少考虑音色。”但恰恰是因为足够优美纯正的民歌味道演绎得彻彻底底,才使得音色优美的表现方式变得理所当然。她在2002年内蒙古东部区首届民歌大赛中荣获独唱类二等奖;在2009年中国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电视大奖赛中获重唱类二等奖。

(六)通过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2008年4月,科右中旗旗内民间歌手和乌兰牧骑的演员把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舞蹈带进《民歌中国》栏目;2008年7月,“中国科尔沁民间文化艺术节暨首届全国中国马速度大赛”由中共科右中旗旗委、科右中旗人民政府主办,在科右中旗赛马场举行,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录制并播放,让科尔沁民歌在内的科尔沁文化从央视走进全国人民的视线。

从2007年到2016年,科右中旗旗委、旗人民政府一直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走过了10个春秋。每到春节,科右中旗的老百姓总是盼着观看自己的晚会。因为科右中旗的春晚主要内容是以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好来宝、蒙古族民乐曲、安代舞、鼓舞、鹰舞等科尔沁传统文化为特色,而且演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的乌兰牧骑专业演员和民间业余演员,是很接地气的演出,所以很受科右中旗老百姓的欢迎。

(七)音像市场内繁荣的科尔沁民歌文化

走进巴彦呼舒镇步行街(这里聚集了五家音像制品商店),每一家音像店最显眼的地方都是当地民歌歌手的专辑,出售的音像制品大部分都是蒙古族音乐,包括科尔沁民歌、乌力格尔、好来宝、四胡曲、马头琴曲等;每一家店面播放的音乐都是科尔沁民歌。有个奇怪的现象,其中有两家音像店的半个店面展示的都是蒙古语的音像制品,但是老板却不是蒙古族,操着一口浓浓的东北口音,我好奇地问他们:“你会说蒙语吗?”“我不会说蒙语,但是你需要什么吧?尽管告诉我。”“你这里这么多蒙语的碟?你都能搞定?”“只要我们有的,都能帮你找到。”看来,生活在这里的汉族都能很好地经营蒙古族音乐!

(八)科尔沁民歌的创新

时代在发展,科尔沁民歌也呈现出崭新的姿态并且受到人们的欢迎。《韩秀英》[5]是一首科尔沁长篇叙事民歌,韩秀英是女人的名字,讲述的是她和色扎布的爱情故事。早期歌词有20多段,后来歌手们在传唱中根据抒情的需要和生活情境的变化,不断地加以充实。再后来,作曲家通福在创作歌曲《敖包相会》的过程中,参考了《韩秀英》的部分曲调,就成了现在这首久唱不衰的爱情歌曲。

由科尔沁民歌改编的蒙古族民歌小剧如《海棠白棠》《尕货买卖》等,在科右中旗乌兰牧骑的改编创作、演出后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巴图查干情缘》,它是科右中旗首部原创蒙古剧,取材于科尔沁民歌,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挚美好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恪守信义的高尚情怀,向人们宣传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该剧是兴安盟唯一入选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优秀剧目,在内蒙古自治区巡演,并于2016年7月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代表进京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

(九)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科尔沁民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以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三中学为例,这是一所汉授高中,2010名在校学生当中有70%是蒙古族,他们把科尔沁民歌作为校本教材的重要部分。音乐校本教材当中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是《蒙古韵》,而科尔沁民歌至少要占到两节课的内容。三中的音乐老师根据蒙古族音乐特色,挖掘科尔沁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吸取蒙古族民歌精华,联系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科尔沁民歌的传说、历史、内容、特点等都是教学内容;选取了《嘎达梅林》《诺丽格尔玛》《乌云姗丹》作为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代表作作为音乐鉴赏课的内容;《四海》《海棠白棠》作为唱歌实践曲目;在鉴赏课选取的视频都是科右中旗当地的著名歌手的歌唱版本,如白红梅演唱的《白玉兰》等。

而活跃在校园里的社团——科尔沁合唱团演唱的曲目大部分都是由科尔沁民歌改编的合唱曲。他们凭借《诺恩吉雅》无伴奏合唱获得了2013年全盟中小学生文艺汇演节目的一等奖;2015年参加全区第五届中小学生节目展演选拔赛,获得两个三等奖;2015年11月得到了世界奥林匹克合唱比赛(2016年7月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金奖赛邀请函,并在2016年7月获得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铜牌。他们演唱的合唱曲目《丁克尔扎布》《四海》《朱迪娜娜》《诺恩吉雅》等都是经典的科尔沁民歌。就像他们音乐老师说的“因为学生们是将来科尔沁民歌真正的主人,必须让他们知道自己家乡拥有的瑰宝一样的音乐文化,在他们心里种下兴趣与热爱的种子,在不久的将来科尔沁民歌这件瑰宝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科尔沁民歌生存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科尔沁民歌在科右中旗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时光,如今依然鲜活地存在着,这着实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但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他的弱势。

(一)存在的问题

1.主要观众群年龄偏大

从广场民歌娱乐活动的参与人群到科尔沁民歌音像制品的购买者,他们年龄都偏大。当今的世界各类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充实着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被电视、网络占据。即便去歌厅唱歌,也不会唱家乡的歌,不知道科尔沁民歌的历史与文化,不懂得担当起传承科尔沁文化的重任。

2.科尔沁民歌表现内容以及表演方式陈旧

科尔沁民歌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如何创新和发展科尔沁民歌依然是我们首先要突破的问题。传统的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乌力格尔的说书艺人和着四胡边唱边说;篇幅较大,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战争故事、爱情婚姻以及旧时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主;用科尔沁地方蒙语来演唱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途径。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欣赏民歌的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须从各个方面对科尔沁民歌进行创新,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

3.对于科尔沁民歌的研究不够深入

科尔沁民歌庞大的数量与种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的方向与角度,但是,目前对于科尔沁民歌以及科尔沁民歌和他的姊妹艺术的关系在科右中旗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虽然近些年来也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且出版了书籍,但是搜集民歌的角度、人员不够丰富。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对学生的科尔沁民歌的普及教育

建立全旗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科尔沁民歌的不同标准,从幼儿园的孩子抓起。经常举办科尔沁民歌的演出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剧场,与明星接触,培养小观众,为未来的传承和发展打好基础。

2.科尔沁民歌的包装与创新

时代在发展,科尔沁民歌也必须要发展。首先,在科尔沁民歌的故事创编上要具有当代生活气息。其次,在演唱方法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原生态唱法,可以将流行音乐元素、民族唱法融入其中,使其戏剧感更浓。第三,对于科尔沁民歌丰富的旋律内容,可以将曲式结构、和声编配、伴奏配器方式重新创作,让科尔沁民歌的观赏性、视听性更强、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3.加强科尔沁民歌的学术研究工作

加强对科尔沁民歌历史、发展、功能性的学术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尔沁民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也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当地人加入到学术研究工作中来。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不仅要对历史深入研究,还要关注科尔沁民歌的外在表现形式,关注科尔沁民歌音乐本体研究,包括题材、体裁、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演唱方法、歌词等方面,这样才能为科尔沁民歌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在科尔沁蒙古族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科尔沁民歌作为科尔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发展完善起来。如今,科尔沁民歌在科右中旗广泛传唱,尤其是在当地蒙古族人们当中。目前科尔沁民歌通过演出、出版专辑及书籍、改编创新等多种方式在科右中旗遍地开花,争芳斗艳。加强对科尔沁民歌历史、发展、功能性的学术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尔沁民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

关键词:科尔沁,民歌,生存方式,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尔沁右翼中旗志编纂委员会.科尔沁右翼中旗志[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87.

[2]荣苏赫,赵永铣,贺希格陶克涛.蒙古文学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15.

[3]宝日吉根.科尔沁部与满洲早期关系初探[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416.

[4]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挖掘与传承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44.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9篇

1 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区出露古生代地层和中生代地层。有中太古界乌拉山群、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白垩系下统固阳组、第三系上新统以及第四系全新统地层。

区域内岩浆岩较为发育,侵入的期次主要有吕梁期斜长角闪岩(原岩基性侵入岩辉长岩),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加里东

期辉长辉绿岩,近东西向分布于区域中北部,岩体经受长期区域变质作用影响,蚀变较强烈,多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现象,由此而使岩石呈深暗绿色;在研究区西北部,出露海西晚期的细粒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零星分布于区域北部,岩体被后期侵入岩破坏,多呈透镜状产出。

研究区内构造活动频繁,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地层从露头来看总体为一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倾向北西-北东,倾角60~80°的单斜构造[1,2,3]。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大量出露吕梁早期的斜长角闪岩和第四系。岩石多为灰黑-黑色,花岗变晶结构、柱状、纤状变晶结构,块状、似片麻状、浸染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及铁矿物,其斜长石、角闪石与铁矿物呈互负相关,其中斜长石约为40%左右,角闪石为约为50%左右,铁矿物10%左右。岩石中局部可见少量黑云母分布于角闪石粒隙间。斜长角闪岩是研究区的含矿母岩,铁矿物局部富集形成工业矿体,矿体与含矿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苏独仑泉胜沟铁矿,根据地表探槽及钻孔化学样品分析结果,共圈出5条矿体,矿体均赋存于斜长角闪岩中。其中Ⅱ、Ⅳ号矿体最大。各矿体特征见表1。

3.2 矿石质量

3.2.1 结构构造

结构构造:矿石多呈粒状变晶结构(其中磁铁矿多为半自形至他形)、溶蚀结构(磁铁矿颗粒常被其它矿物溶蚀交代),块状构造(磁铁矿以连晶及集合体的形式分布于脉石矿物中)、稀疏浸染状构造(磁铁矿呈分散的浸染状分布)。

3.2.2 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局部见赤铁矿及黄铁矿假象。磁铁矿为主要的含铁矿物,最高含量可达30%,呈粒状或连晶状产出,粒径多分布于0.3-0.6mm,个别可达1mm以上。磁铁矿多被交代,形成赤铁矿假象。赤铁矿、假像赤铁矿:为次生矿物,主要为交代磁铁矿形成,通常沿磁铁矿边缘或裂理处发育,呈网格状或树枝状。黄铁矿:零星分布于磁铁矿颗粒间,粒径小,自形程度差,含量极少,约0.6%左右。

3.2.3 矿石的化学成分

矿石中TFe平均品位25.83%,最高品位43.41%,最低品位18.94%;m Fe平均品位16.83%,最高品位33.67%,最低品位10.04%。多为磁铁矿,其次为赤(褐)铁矿及硅酸铁,详见表2。

根据表2中数据可知,矿石中赤(褐)铁矿含量较高,暗示氧化的形成环境。根据磁性铁(mFe)对全铁(TFe)的占有率(<85%)及mFe/(TFe-Si Fe-SFe-CFe)比值(<85%),矿石为弱磁性铁矿石。

3.3 围岩与夹石

矿体顶底板围岩为斜长角闪岩,矿体与围岩之间界限不清,矿与非矿的界线主要是通过品位来圈定的;顶板围岩品位TFe1.60-17.90%,m Te0.77-7.17%,底板围岩品位TFe4.00-17.06%,m Te0.67-7.69%。夹石亦为斜长角闪岩,品位TFe8.90-14.77%,m Te1.81-5.96%,各矿体顶底板围岩及含夹石情况见表3。

4 结论

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及矿石特征分析,发现本区内铁矿主要产于斜长角闪岩中,主要的矿石矿物为磁铁矿。根据矿体与围岩的渐变接触关系推测,后期的变质作用并未使岩石发生元素活化迁移现象,只是改变了矿物的形态。而本区内的时代较老的急性侵入变质岩是重要的赋矿围岩。

摘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总结了其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确定泉胜沟矿区铁矿为产于斜长角闪岩中的岩浆晚期分异型铁矿床,其原岩为基性侵入岩体辉长岩类,老基底变质岩及元古界侵入岩体是寻找本类型矿床的主要标志。

关键词:泉胜沟,铁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李文国,等.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2]李锡荣,伦志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3]谢玉玲,李建平,黎彤.华北地台的地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J].现代地质,1996,10(1):60-65.

[4]王玉峰,王建平,汪欢,等.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区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J].现代地质,2013,27(1):56-66.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10篇

“科尔沁”蒙古语意为“造弓箭者”, 成吉思汗时期“科尔沁”作为蒙古政权的军事机构而存在, 指挥者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 该机构肩负斡耳朵 (大汗营帐) 的警卫和警戒的重任。成吉思汗称帝后, 将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仑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分给哈布图·哈萨尔作为领地, “科尔沁”由军事机构名称逐渐演变为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 蒙古部落中著名的科尔沁部由此形成。后来哈萨尔所属各部落的不断繁衍、迁徙与分化, 众多分支部落以嫩科尔沁部最为著名。明嘉靖三年 (1524年) 哈布图·哈萨尔14世孙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为躲避战乱, 率部从世袭领地南迁游牧于嫩江流域, 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 称为嫩江科尔沁, 亦即嫩科尔沁。嫩科尔沁后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 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 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 俗称的“嫩十旗”, 建国后经改制, 十旗分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

蒙古科尔沁部落发展至今, 主要指嫩科尔沁一支, 加之各分支的部落性渐趋淡化, 如今的科尔沁地区, 多泛指为地处内蒙古东部, 从大兴安岭到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科尔沁草原地区, 是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 也即本文所涉及的科尔沁地区。

二、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及其基本内容

乌力格尔, 蒙古语意为“说书”, 是从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人民生命中流淌出来的、蒙古族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传唱艺术, 最初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 “胡尔齐” (乌力格尔艺人) 身背四胡或潮尔, 在草原上流浪表演。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 精彩的说唱、长篇的传奇使之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三百余年来一直活跃在科尔沁草原。蒙古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学者达木丁苏荣教授曾这样评价乌力格尔艺人:“说书艺人是集戏剧表演、音乐演奏和演唱故事的艺术家”。

乌力格尔曲艺按类型可分为:只唱故事而无伴奏的雅巴干乌力格尔、以潮尔伴奏说唱的潮仁乌力格尔、以四胡伴奏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到了今天, 潮仁乌力格尔逐渐被胡仁乌力格尔取代, 三者之中胡仁乌力格尔最为流行、分布最为广泛, 其表演形式为“胡尔齐” (说唱艺人) 手持四胡, 自编、自拉、自唱, 其说唱内容丰富、幽默、诙谐, 塑造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并且会以特定的情绪或情节进行归类命名, 如《序曲》《出征》《悲歌》《赞风景》等,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胡仁乌力格尔的曲目涉猎广泛, 数量最多也是最为基本的内容是赞美家乡、描述历代英雄人物和战斗故事的本民族长篇叙事诗, 如:《英雄斯格尔可汗》《江格尔》《成吉思汗》《满都海斯琴传》《忽必烈汗》等;此外, 还有取材于汉族历史演义故事的《说唐五传》《说呼全传》《隋唐演义》《七侠五义》等;也不乏本民族的历史演义故事, 如《青史演义》《白银那元帅》等;更有不少汉民族古典长篇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 这些都是胡尔齐表演的传统保留篇目。随着时代的发展, “胡仁乌力格尔”还出现了有取材于中国革命故事的《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 取材于当代文学作品的《草原儿女》《金色的兴安岭》等篇目。

三、乌力格尔曲艺的艺术特征

1. 口语性。

乌力格尔作为蒙古族口头文学的代表艺术, 演唱所使用的语言为科尔沁土语, 具有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色彩浓烈、朗朗上口的语言特色。表演运用的口语化语言一定程度上还得益于蒙元时期的《元散曲》, 蒙元时期的《鸳鸯扣》《得胜令》等曲调的演唱语言至今依然影响着胡尔齐的表演, 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描述人物形态、揭示人物内心情感, 从而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 音乐性。

胡仁乌力格尔常以科尔沁民乐作为配乐, 并且在运用这些民乐时, 往往会根据内容的需要以各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出现, 可以是改变调式、调性, 也会改变其节奏、节拍与速度, 亦或是进行紧拉慢唱等, 配乐变化手法灵活巧妙, 胡尔齐演唱过后多通常需要说明哪一段曲调由哪首民乐演变而来。

3. 兼容性。

胡仁乌力格尔与蒙古族另一种说唱艺术——好来宝关系密切, 可算是姊妹艺术。好来宝的表现形式短小精悍、灵活机动、富有感染力, 叙事性强, 胡尔齐们将好来宝的这些特点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 进行二次创作, 使得乌力格尔的演唱变得比好来宝更为丰富。同时, 胡仁乌力格尔在进行特定时代、环境、人物描写时所用的音乐, 也适用于好来宝, 成为好来宝曲。二者互补互用, 相互兼容、共同丰富。此外, 乌力格尔曲艺还会从其他兄弟民族的民间音乐中国汲取营养, 丰富自身的曲牌与表现形式。

4. 独创性。

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在很大程度上与汉民族的戏曲十分相似, 不仅音乐丰富、曲调众多、沿用旧曲, 不少乐曲结构还是套曲, 并且同样富于戏剧性。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与汉民族戏曲的最大不同应当是在与艺人的在现场演唱时的独创性极强。胡尔齐会在演唱时对曲目进行或大或小的现场再创作, 因而产生了许多看来相似实则不同的曲调及语言表达, 每个胡尔齐也会因而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 从而拥有一批自己的专属听众。

5. 宗教性。

“博”, 即萨满教, 是蒙古族最为原始的宗教, 古时蒙古人推选可汗、缔造盟约、征讨外敌以及举行盛典时, 都会请萨满教主持仪式向神灵进行祈祷, 这一习俗后演变为以“赫乐睦日沁” (能说会道之人) 的即兴说唱来代替萨满教的仪式主持。“赫乐睦日沁”便是“胡尔齐”的前身, 胡仁乌力格尔曲调中《请神》《送神》等曲调也是由“博”音乐形成并存留至今。此外, 乌力格尔曲艺的宗教性还体现在其拥有《蟒古斯故事》《成吉思汗的两匹白马》等大量反映藏传佛教思想的曲目, 宣扬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 表现行善得乐、为恶得苦的观念, 以及佛教的“转世”与“六道轮回”之说。

四、乌力格尔曲艺文化与科尔沁文化的关系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一书中曾提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判断、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往往是文化的具体形态的表现, 像典章制度、宗教伦理、风俗习惯, 甚至婚姻礼仪、服饰举止等, 莫不带有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 表现出特定的价值取向”。在科尔沁文化的价值体系中, 蕴含着的珍爱自然、崇尚英雄、自由乐观、开放包容、信义为重等价值观念, 其中, “开放包容”可以说是科尔沁文化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

科尔沁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在乌力格尔曲艺文化中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 保持灵活却不失本色、对外开放却不丢真我。乌力格尔曲艺不仅演唱本民族史诗故事, 更有众多汉民族的历史演义与古典小说。以科尔沁右翼中旗为例, 追溯至清末民初, 甘特珠儿、金宝山、蒯莽、关其嘎等一批艺人活跃在科尔沁草原腹地, 他们当时演唱的曲目主要就有:《唐五传》《春秋战国》《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 科尔沁右翼中旗一些乌力格尔艺人还创作并演唱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继光》等一批现代革命题材曲目。可以说, 正是科尔沁文化开放与包容造的特点造就了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蒙汉兼容。

同时, 乌力格尔曲艺文化也反哺着科尔沁文化。乌力格尔曲艺文化在从前是科尔沁文化“开眼看世界”的一个窗口、一种渠道, 承载着汉民族的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历史演义故事和长篇小说, 通过胡尔齐在草原上游走演唱的乌力格尔曲目得到传播, 两种文化相互碰撞, 取长补短, 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到了今天, 乌力格尔曲艺文化依然起着这样的沟通传递作用, 不仅沟通着蒙汉文化, 还联系着科尔沁蒙古文化的古今。

五、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价值

1. 对于蒙古民族历史传承研究的价值。

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是研究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参考。乌力格尔曲艺作为一种说唱艺术, 其本身就是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一部部乌力格尔曲目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较为全面和到位地表现着科尔沁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从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到军事战争的各种场景, 反映着蒙古民族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反映着蒙古民族的社会风尚, 表现着蒙古民族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各种现实关系, 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对于科尔沁地区蒙古族的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认识。

2. 对于蒙古族礼俗研究的价值。

蒙古民族向来有着浓厚的游牧民族风俗, 这些真实而丰富的蒙古民族习俗礼仪贯穿乌力格尔曲艺表演始终, 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更成为了蒙古族礼俗研究的重要参照。如蒙古民族视为无比神圣、庄重的敬酒仪式, 最后会向来客敬酒、敬献哈达时, 胡尔齐会持马头琴或四胡伴奏说唱丰美食物的寓意, 赞颂友谊的深厚并会引吭高歌相应的传统歌谣;在蒙古族婚礼中, 也离不开胡尔齐的表演, 胡尔齐即兴编词, 吟唱出包含着婚礼仪式流程的长长的祝福诗篇, 这些曲目不仅能够起到增添喜庆气息的作用, 更能从中整理出科尔沁婚礼的传统与演变。

3. 对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第11篇

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增强政府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了解民族地区的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情况,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中南民族大学课题组于2009年7月到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西日嘎工作部大杜其营子嘎查进行了调研。

科尔沁右翼中旗 (以下简称科右中旗) , 位于大兴安岭南麓, 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行政公署管辖。全旗辖8个苏木镇、10个工作部, 5个国营林场, 种畜场、良种场、机械化防火站各1个, 173个嘎查 (即村) 、25个居委会。总人口26.22万人, 由汉、蒙、回、满、朝鲜等14个民族构成, 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 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 也是自治区确定的兴安盟唯一畜牧业旗。

科右中旗西日嘎苏木于2006年5月与旗政府所在地—巴彦呼舒镇合并, 成立了西日嘎工作部, 蒙古族人口占98%以上, 汉族人口不到2%。西日嘎工作部位于距旗政府所在地西15公里处, 辖区内8个嘎查, 19个自然屯, 4个直属机关。总人口9876人, 其中农业人口8891人, 劳动力2183人, 总户数2286户, 其中农业户数2076户。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732.00元, 2007年财政总收入78万元。

大杜其营子是西日嘎工作部中最大的嘎查, 有240余户, 共1100人。总耕地面积20000亩, 其中山坡地14000亩, 水浇地6000亩。全嘎查总共有小畜4000只, 大畜200头。2008年人均年收入1500元。

二、问卷分析

(一) 对乡镇政府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及干群关系的评价:

本次调查选取了50户农牧民家庭作为基本的调查对象。在调查的50户当中, 98.1%的农牧民知道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姓名。在遇到困难时, 60%的农牧民不愿意找政府, 因为他们会认为政府不会管。20%的农牧民愿意找政府, 因为他们认为干部会积极想办法。剩下20%的农牧民从未经历过, 因此不知道。在镇村干部对村民找工作或做生意提供帮助这个问题上, 32人选择“偶尔能帮助”, 占总人数的65%;13人选择“去找了能帮助”, 占总人数的26%;2人选择“经常主动帮助”, 占总人数的4%;3人选择“没有帮助”, 占总人数的5%。如图表1所示, 农牧民对乡镇干部服务能力与态度的看法明显好于对村组的看法。

(二) 对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看法

在调查的50户农牧民家庭当中, 有48位户主认为乡镇干部已经没有精简的余地了。在提出将乡镇政府撤销设置派出机构这个问题上, 有42人非常赞同, 8人比较赞同。农牧民对乡镇农技、种子、兽医等站所进行市场化改革、实行“以钱养事”态度不同:40人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2人非常赞同, 另外8人不赞同这一观点。此外, 近3年农牧民再没有碰到过镇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情况。

(三) 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与决策参与情况

95%的农牧民认为他们的所在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依次是:农业科技缺乏、养老及低保覆盖面窄、医疗保障水平低、卫生状况差、文化生活缺乏。镇村在建设需由群众出工、出资的公益项目时, 45人选择“一般不商议”, 5人选择“偶尔不商议”。近80%参与问卷调查的农牧民基本赞成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95%的农牧民参加村组干部选举。

(四) 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公共服务项目和满意度:义务教育为100%、农牧科技服务20%、文化娱乐活动86%、医疗水平100%、交通邮政基础设施建设100%、交通邮政基础设施建设8%、公共安全30%、社会保障90%、服务态度70%、行政效率14%、党风廉政16%、执法形象23%。

三、问卷反映的成就与突出的问题

(一) 取得的成就

1、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实现了普及。

2006年, 教育部实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政策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 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西日嘎工作部农牧民家庭的子女充分享受了这一阳光政策, 98%以上的学生接受了义务教育。

2、乡镇机构改革探索取得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自2006年施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 过去存在的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党政不分现象有所缓解。根据统计资料, 有96%的农牧民认为乡镇干部已经没有精简的余地了。政府在走向精干、廉洁、务实、高效的路上更迈进了一步。

绝大部分乡镇干部赞同“乡镇政府撤销设置派出机构”的政策建议。实行这种体制后, 乡镇干部将转变为旗干部, 工作条件也会得到改善, 过去很多被迫两地生活的乡镇干部家庭也将团聚。西日嘎工作就施行了这种形式的改革, 其前身是西日嘎苏木政府, 与旗政府所在地合并之后, 形成了工作部, 刷掉了部分非正式员工, 原苏木的公务员干部调动到其它苏木乡镇工作或旗政府, 工作待遇不变, 但工作环境大大改善。

3、打击“三乱”现象效果显著。

自政府严厉打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违法现象以来。调查区没有再过类似现象, 农牧民的基本利益的得到了保障。

4、乡镇民主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大杜其营子嘎查的干部选举选举模式是“党委意图, 村民选举”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流程是:首先将每个嘎查 (村) 划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候选人参选, 党委再根据各小组推举的候选人名单进一步进行考核, 然后确定最终的候选人名单。村民根据党委推选的候选人进行自由选举。如果选民对候选人不满意, 可以自由选举其他人。农牧民对这项选举制度比较满意。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农牧民中, 有95%的农牧民参加村组的干部选举, 80%的农牧民基本赞成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民主建设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实现了一定突破。

(二) 突出的问题

1、乡镇政府服务意识薄弱。

大部分干部缺乏公仆意识和顾全大局的思想观念, 不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读不懂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农业科技知识, 难以深刻透彻地向农牧民传达有效的信息。公务员队伍对于何为服务型政府还缺乏深入性的认识。村组干部和乡镇干部之间在整体素质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2、七站八所实施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并不明朗。

“以钱养事”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在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中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然而, 这种改革否定了七站八所工作人员的工作, 认为乡镇“七站八所”缺乏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乡镇一级的服务, 主要是为农民提供技术性的服务, 技术性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 是要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才能提供的, 离开了“养人”, 就谈不上“养事”。即使政府从市场上购买服务, 出售服务的技术人员也要被养活。另一方面, 专业技术具有很高的信息不对称, 几乎没有办法对诸如农业技术服务的质量进行量化评价, 也根本不可能对购买的技术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 这种改革在西部民族地区是否能取得成效, 前景并不明朗。

3、政府公信度不够, 行政效率低下。

不论是在乡镇干部还是村组干部中间, 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农牧民有事找乡镇干部求助, 干部们往往能拖就拖,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只有与干部有亲属关系的农牧民才会得到切实可靠的帮助。因此, 农牧民逐渐丧失了对干部的信任, 遇到困难时, 基本上都自行解决。这是农牧民对乡镇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法形象满意度不高的原因所在, 也是制约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因素之一。

4、社会保障的标准低, 覆盖面窄。

尽管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一定发展, 农牧民这一公共服务项目满意度达到了90%, 但其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政策不到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自治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 短时间内无法全面解决农牧区的养老问题。目前农牧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牧民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看病难, 报销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得村组干部不能提高其积极性, 难以为老百姓办实事。旗政府财力不足, 无力给予资金补贴, 给村组干部的补贴主要是发放免费的租赁地, 这种激励模式效果并不明显。监督机制的无效性又使得部分干部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 滥用职权, 浪费国家资源。

四、政策建议

第一, 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要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理念。在政府系统和公务员队伍中大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强化服务意识, 增强服务效能, 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 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能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做到政府不越位;要强化政府的市场服务职能, 加快建设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目前, 科右中旗人民政府已经建立起电子政务网络, 将各苏木乡镇的基本信息整合起来, 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 并在不断地完善。

第三,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安全网络。

要加快建立稳定、可靠地社会保障金筹措基金机制, 完善农牧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结合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生活困难救助制度。

第四,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收入。

公共财政体制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 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财政支出的部分, 要加大农业、科技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在农牧区, 农牧民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就是农业科技服务, 专业技术的指导是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关键之一。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既能“养人”, 又能“养事”, 真正地为农牧民办实事、办好事。

第五, 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 推进行政的法制化。

针对政府公信度不够, 行政效率低下的突出问题, 我们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律责任健全行政执法体系;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 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

第六, 建立对干部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

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 积极探索建立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 激励和约束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 从制度上改变乡镇村组干部过去的工作态度, 提升行政效率。健全考核工作程序和日常考核制度和干部日常考核工作制度。在干部任职考核时, 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标准、范围、程序进行考核, 不偷工减料, 或任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根据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保证考察工作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建立干部考核责任制和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推进考核内容科学化、创新绩效考核方式方法, 推进考核办法民主化、完善绩效考核日常制度, 推进考核工作制度化、科学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

将监督机制贯穿于干部工作绩效考核的始终, 把公众监督与平级监督、上级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在民族地区要扩大广大农牧民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监督的权力。切实让广大农牧民感受主人翁的地位。

摘要:文章基于对内蒙古科右中旗的乡镇政府服务意识、干群关系、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农牧民对公共服务参与情况及其满意度进行的调查, 分析了农牧民对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需求及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满意程度,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干群关系,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苏木乡镇:西日嘎[EB/OL].http://www.kyzq.gov.cn/smxz/xrg/.

[2]、金太军等.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3]、贺雪峰.“以钱养事”为何不宜推广[J].决策, 2008 (6) .

[4]、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指南[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相关文章:

内蒙古西部05-19

内蒙古地域05-19

内蒙古电网06-29

内蒙古讲话心得07-05

内蒙古宁城范文05-23

内蒙古民俗范文05-23

内蒙古铁路范文05-23

内蒙古资料范文05-24

内蒙古锡林郭勒05-08

内蒙古包头市05-18

上一篇:影像检查技术下一篇:应用型研究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