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广范文

2024-07-26

全面推广范文(精选11篇)

全面推广 第1篇

6月18~19日, 在重庆召开的2009年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异氰酸酯专业委员会责任关怀研讨会上, 与会人员重点就异氰酸酯产品的安全使用、安全运输、应急响应、风险管理、废弃物管理以及工艺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与会者表示, 异氰酸酯行业将全面践行责任关怀, 从而促进聚氨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聚氨酯协会副秘书长、异氰酸酯专业委员会 (ISA) 秘书长李建波6月23日表示, 巴斯夫、拜耳、道化学、亨斯迈等一批率先签署责任关怀全球宪章的国际化工企业以及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首批试点责任关怀的烟台万华均是ISA的会员单位, ISA在推行责任关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2003年起, ISA就开始了责任关怀方面的相关活动, 包括宣贯责任关怀理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介绍国内外在二异氰酸酯产品的生产、运输、配送、使用到最后的回收处理和个人安全防护方面的先进经验等。

李建波说, 异氰酸酯行业的责任关怀行动可以说是聚氨酯行业在责任关怀方面的热身。聚氨酯协会计划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责任关怀行动中去, 使得聚氨酯行业有更多的企业能够践行责任关怀, 从而促进聚氨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广 第2篇

---招贤中心小学“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教改实验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在这春意盎然的五彩时节,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伟大时期,我校又一次迎来了全县教研教改工作的研讨盛会。今天来自全县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专家、精英骨干汇聚一堂,在此隆重举行全县“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观摩交流研讨会,首先我谨代表招贤镇中心小学472名师生,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当中一项伟大的举措,而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法学法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则是学校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我校秉承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及教研教改之风,狠抓“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应用于推广,实现了预订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下面我就我校“有效教学”教改实验工作从实验概况、做法呈现、问题困惑及愿景设想四个方面向各位予以汇报,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指正!

一、实验概况

2009年下半年被县教研室确定为有效教学县级实验校后,我们本着“一科试点,逐科跟进”的原则,由五年级二班语文先期进行了有效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余各科陆续跟进。今年学校被确定为市级实验校后,我们更加坚定了实验信心,以已有经验为依托,扩大覆盖面,到目前,全校四至六年级7个教学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五门学科、全部实现了跟进目标,全校实验教师18名,参与实验学生260名,分别占教师队伍、学生总数的51.4%和47.4%。

二、做法呈现 自2009年下半年市局、教研室项目引进及县局、教研室项目推介培训,到2010年项目的落户和全面普及推广,我校认识到位、目的明确、措施得力、组织有序、进展顺利,紧跟教改步伐,积极实践与探索。

一是理论为先导,首抓培训,解决认识问题。学校坚持校本教研制度不放松,以练兵月、观摩周、教研组、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对全体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理论培训,从教学原理、教学模式、实施流程和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指导和探讨交流,同时鼓励教师业余自学和课堂大胆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同时,学校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开展教师理论培训,先后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和西街小学推导员来校专题辅导和临床诊断,并积极组员参与市、县组织的观摩研讨活动和兄弟学校的成果展示活动。今年共组织三批次35人次赴西街小学和两亭小学进行参观学习。

二是管理为依托,主抓立制,解决组织问题。为了全力推进、有序开展 “有效教学”教改实验,学校召开启动动员会、并多次召开班子会和全体教师会,进行广泛宣传与动员,并组织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各实验班级班主任任成员的“有效教学”教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理论指导组、组织实施组、后勤保障组和考核考评四个小组,并及时制订了《招贤中小学 “有效教学”教改实验实施方案》、《招贤中心小学“有效教学”教改实验学期教研计划》,明确了实验的步骤及各阶段的任务,就实验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落实了包抓实验班人员及工作职责,对实验班级和学科进行全程跟踪、支持与指导,协助学校检查学生三单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议定措施,查偏纠错。

三是经费为支持,狠抓保障,解决硬件问题。

实验开展至今,学校已累计投入3万余元资金用于实验设备购臵,师资培训,先后购买打印机4台、一体机1台、学生学习资料柜8个、小黑板28面、制度牌35面、档案盒300个及纸张、油墨等实验用品。为了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对校园墙壁进行了粉刷,书写了标语,对教学主楼和学生公寓楼进行了室外美化布臵,布臵了以《有效教学理论》、《弟子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创先争优》等为内容的喷绘宣传标语。学校虽经费拮据,但在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上下定了决心,毫无动摇。

四是实践为根基,强抓监控,解决落实问题。为了激发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创造性的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学校制定了《招贤中心小学“有效教学”教改实验管理考核办法》、《招贤中心小学“有效教学”教改实验评比奖励制度》,实行“三级管理”和考核,从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的深度、研讨交流次数、教学设计创新、“三单批阅”精细;从学生学习小组的构建、学生全景式分析、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合作之星的评比;从实验班级成绩监控等做到了全方位的监管,有效杜绝了搞形式、走过场的陋习。实验之开展以来,学校每天安排专人在操前早读时间或早读时间下到各班级,主要抽查学生的导读单、评价单及练习作业完成情况,详细记载,当日检查当日公布,对未完成的按制度在班级和科任教师名下分别扣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和教师绩效考核,既检查了学生,又督促了班级和教师。

五是以成绩为动力,积累经验,解决浮躁问题。

实验开展至今,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也收到了一定效果:

1、实验基本进入轨道。通过有效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开展有效教学的做法,对于如何科学设计教案、如何合理把握时间、如何有效调控小组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性等积累了一些有效做法。

2、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可抄,要付诸实践,就必须认真学习理论,就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创新,就必须不断探索、不断交流,在学习、探索、交流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 提升。

3、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现实。实施有效教学,课堂上教学的单位由学生个体变成了多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响亮的组训、小组呼号激励组内全体成员勤学善思、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提高,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变为现实。课前小组的交流评价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文本,完成预习评价单;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是小组内的探讨、交流,使原来开小差的、学习消极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促使了学生全面发展。小组展示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展示本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机会,课堂发言更加积极、主动,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了很大提升,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保证。成绩的取得固然可喜,但是我们将以此为动力,戒骄戒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继续深入有序的推进教改实验。

三、问题困惑

目前发现和认识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复习评价落实不够好。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造成家庭对学生学习评价不能落实,影响了有效教学的效果。学习时间有限带来的学校复习评价也不能全部落实。有效教学实验班级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各学科的文本预习、三单、复习评价等,而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很难完成,造成学生的复习评价落实不到位。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难以整合。由于有效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合作学习,而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教师围绕课件以讲授为主,如何使两者有效整合,充分应用优质教育资源,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解决。

四、愿景设想

今后我校将继续加强有效教学理论学习,让学习贯穿有效教学始终:一是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课改理念,促使教师解放思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教改实验中,消除思想上的顾虑;二是继续学习韩教授的有效教学理论,促使教师掌握正确的方法,用理论和方法去指导 自己的实践;三是派人外出学习,到兄弟学校去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推动我校教改实验走向深入。同时将着力点放在课堂上,是否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是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后巩固效果是否良好为标准,衡量一节课的优劣,通过经常开展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等活动加强相互听课、研讨,努力推动课堂教学由讲向导转变,真正做到转变教法,优化学法,提高质量。再就是抓好预习和复习的两头延伸。课前预习文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后复习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三部曲,没有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堂教学就是下无根基,上无结果。要真正使课堂教学“有效”,则必须抓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落实。认识到抓两头的重要性后,本期我们将把学生走入文本、完成导读评价单、完成复习评价单作为检查抓落实的重要内容,一是在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方法上给予指导,二是加强检查,将定期统查和每周的抽查结合起来,督促预习和复习落到实处。最后就是借鉴先进经验,努力实现教学案一体化。也就是把有效教学中的一案三单加以整合,编写成教学案,教师和学生共使用,教师的备、上、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都围绕教学案进行。这样,就实现了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学案和教案相结合,教学就有了主轴,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并且大大减轻了教师印制三单、编写一案的工作量,也为学生积累整理了系统化的学习资料,真正实现了教和学的一体化。后面我校将在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争取在积累一定经验后研讨实施。

中国流行面料 吊牌推广全面提速 第3篇

明星企业

联邦三禾(福建)股份有限公司

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称号,借助吊牌标识,联合国内各大知名内衣品牌,正加快推进赋有保健功能的原材料的产业化、产品化、品牌化运作进程。

苏州志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称号,以利郎、劲霸、七匹狼、以纯、森马、波司登、雅鹿、鸭鸭、艾莱依等国内品牌为重点客户,年生产能力达1亿米,各类吊牌被广泛使用在其防紫外线、三防、吸湿速干、保暖等面料上,市场认可度很高。

山东如意集团

2014年秋冬季服装销售期间,山东如意集团将申请的抗皱和机可洗吊牌分别发放给了下游服装品牌大连大杨创世和浙江乔治白服饰,极大地推动了这两个品牌的市场销售。

班尼路

2014年春夏,吊挂“中国流行面料防紫外线联合吊牌”的班尼路功能性T恤衫,在全国各大商场门店热销,销售额创历史高点。而2015年春夏班尼路防紫外线T恤衫更是打破历史纪录,经过三次加量下单生产,仅这一款衣服总计销售量超过90万件。

目前,《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研讨制定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未来五年的行业发展定位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引领生活方式的时尚与消费产业,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与基础产业”或将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十三五”期间行业发展的新定位。“十三五”期间,低碳节能工程、绿色环保工程等有关生态文明的建设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

对此,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日前表示,我国纺织工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建设一个健康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提升我国纺织工业自主品牌化发展水平,加速纺织强国建设进程。

中国流行面料吊牌推广工作作为中国流行面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10年的发展基础上,将结合新时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市场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全面提速:积极推动各类功能性纺织服装吊牌的申请,扩大吊牌示范单位数量,加大对吊牌示范单位的推广和宣传力度,联合上下游推进联合吊牌的市场认可,增强终端消费者对吊牌价值的认知。

“中国流行面料吊牌推广工作将在新时期的行业品牌建设发展中大有可为。”伏广伟坚信。

行走高端消费市场打造“贵族”标识

同质化竞争激烈是低档纺织品大举进入市场的必然结果,中国流行面料吊牌推广工作始于2003年,是“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 China”系统工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旨在加快实现创意产品和功能性产品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获得“吊牌”的产品均达到“中国流行面料”质量标准要求,其时尚性与国际纺织产品流行趋势同步,代表着中国纺织品的开发水平和方向。换句话说,获得“吊牌”的产品,不仅已完全远离了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更具备自身特有的市场特色和话语权。

据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产业创新办副主任周长年介绍,截至目前,共有来自纺织上下游产业链的260余家企业申请了“吊牌”,发行吊牌数量达1200余万枚。自2008年以来,经过严格审核入选的“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50余家,涵盖纺织、服装、助剂、印染等产业链各领域的龙头、核心企业,有力推动了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和发展。近年来,“吊牌”在市场中的应用范围和流通速度进一步扩大和加快,市场反响更强烈。

为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与终端消费市场、贸易流通环节的紧密结合,2011年起,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与全球500强企业亨斯迈公司联手推出了“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即应用亨斯迈助剂的纺织、染料、服装企业均可按严格程序申请“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联合吊牌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参与吊牌生态环境建设的范围,也进一步提高了吊牌在业内和消费层面的认知度。

目前,功能性吊牌包括环境友好、远红外、负离子、防水透湿、抗菌、抗静电、防紫外线、保健、吸湿快干、防辐射、三防、阻燃、免烫、保暖、机可洗、易护理、抗皱等;概念性吊牌包括精品面料、创意面料、优质面料等。

以联邦三禾(福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称号,公司最新研发的功能性产品远红外、微循环面料,采用太极石原材料,目前已大批量生产。借助吊牌标识,联邦三禾联合国内各大知名内衣品牌,正加快推进赋有保健功能的原材料的产业化、产品化、品牌化运作进程。

去年7月在新三板上市的苏州志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利郎、劲霸、七匹狼、以纯、森马、波司登、雅鹿、鸭鸭、艾莱依等国内品牌为重点客户,年生产能力达1亿米。该公司连续多年荣获“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称号,各类吊牌被广泛使用在其防紫外线、三防、吸湿速干、保暖等面料上,市场认可度很高。

引导消费印制理性成熟“信用卡”

“负责任地生产和负责任地消费”已成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消费理念的不断改变,人们在享受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给纺织品带来保暖、舒适性能的同时,开始关注纺织品的成分组成,关注这些成分指标对人体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纺织、绿色环保消费正成为主流。部分商场服装部的负责人坦言,现在“吊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很多品牌消费者的消费“指向标”,正在塑造消费者的购物新认知。

2014年春夏,吊挂“中国流行面料防紫外线联合吊牌”的班尼路功能性T恤衫在全国各大商场门店热销,销售额创历史高点,成为2014春夏运动休闲服装的一道风景。据了解,班尼路针对2014年春夏季服装共申请了60万张吊牌,而2015年春夏班尼路防紫外线T恤衫更是打破历史纪录,经过三次加量下单生产,仅这一款衣服总计销售量超过90万件。

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已开始将“班尼路”品牌与“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看作一个整体,“缺少中国流行面料防紫外线吊牌就不是班尼路的功能性T恤了。”同期,吊挂“中国流行面料防紫外线联合吊牌”的凯乐石、美特斯邦威等服装在全国各大专卖店销售情况良好。小吊牌正在影响着大生意。

目前,来自市场的消费理念和诉求的改变,越来越多地被快速传导到服装品牌企业层面,进而传导到面料和更上游的印染和纺织企业层面。2014年秋冬季服装销售期间,山东如意集团将申请的抗皱和机可洗吊牌分别发放给了下游服装品牌大连大杨创世和浙江乔治白服饰,极大地推动了这两个品牌的市场销售。吊牌在产业链内的双向反复传递,正推动着产业的延伸发展,传递着创新产品的无形价值。

来自山东青岛的李箐女士表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吊牌的一个最直接功能就是购物时辨别真伪的工具,因为对于外行人来说,面对花样繁多的面料、服装,不可能了解那么多专业知识,“看到有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吊牌,可信度立刻增强;而看到没有任何检测标识的服装,自然会与杂牌联系在一起。另外,现在大家消费水平提高了,穿着高档服装越来越多,选服装看吊牌已成习惯了。”

“目前,纺织服装业已跨越到制造终端产品的层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大部分是面对最终消费者,肩负着改善消费者的生活,甚至是引领生活方式的责任。”近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谈及行业未来发展时强调,纺织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三大关系需改善,其中产业与消费的关系是重要内容之一。

新时期,中国纺织工业推行生态设计、开发生态纺织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行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全面推动吊牌工作正当时。同时,实现中国吊牌的行业引领者地位,也是中国流行面料吊牌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天津市:太空育种作物全面推广 第4篇

日前, 解放军总装备部天津和鑫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港西街沙井子三村签订了合作协议, 将在港西街沙井子三村大面积进行太空育种作物种植。1280亩土地将全部用来种植太空蔬菜。春节以前, 第一批太空蔬菜将摆上市民餐桌。 (1亩约667平方米)

根据协议, 解放军总装备部天津和鑫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为港西街沙井子三村提供从育种到生产等一系列服务。据了解, 在此之前, 沙井子三村已有50多个大棚采用搭乘“神舟七号”遨游太空的二代蔬菜种子进行了太空蔬菜、花卉的栽种实验, 结果令人非常满意。为此, 有关方面决定将太空蔬菜大面积推广。据当地菜农介绍, 这里种植的太空蔬菜品种包括西红柿、黄瓜、南瓜、菠菜等多种, 基本上老百姓日常吃的蔬菜都能在这里找到。

据介绍, 和普通的蔬菜相比, 太空蔬菜果实大、产量高。无论什么品种的蔬菜, 结出的果实都要比普通蔬菜大上好几倍, 生长和成熟期却和普通蔬菜是一样的。而且, 太空蔬菜的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2倍以上, 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丌丌量也远远高于普通蔬菜。另外, 太空蔬菜口感佳, 比普通蔬菜更加美味可口, 抗病虫害的性能也要好得多。

小学全面推广普通话的实施方案 第5篇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语言。大力推行积极普及普通话并逐步提高全民说普通话的水平, 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推广普及普通话,不仅因为普通话具有任何方言无法比拟的实用价值,而且因为普通话还具有任何方言都无法比拟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推广普通话意义重大。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的语言规范意识,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普通话活动工作,提高师生应用普通话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二、工作目标

1、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空前的推普氛围,所有在校人员要逐步感受到普通话说的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气质的标志。使全体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使用,并把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看作是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和对美的追求,使推广普通话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2、利用学校全体学生这个庞大群体,要求学生日常用语都是普通话,将推普工作由校内延伸到家庭、社会,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小小推普员。

3、发挥我校示范作用,将推普工作向社会辐射,再创推普工作新的辉煌。

三、具体措施

1、成立校园推普工作小组

组长:李广宁

组员:全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2、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在校园内宣传有关文件、口号,张贴各种推普宣传标语、宣传画等以多种形式来广泛宣传普通话的意义所在,大造舆论氛围,引起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增强学生说普通话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投身到校园普通话活动中去。

3学生方面:

A、加强培训,跟踪指导。

一是课堂上渗透培训。任课教师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及时指正学生说不规范普通话的现象,引导学生养成说标准普通话的习惯。二是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在班级推出一批榜样学生,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以及小老师的作用,帮助带动其他学生。三是动员学生收听广播新闻、录音带等,广泛学习,逐渐改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B、加强监督,大力推广。

三----六年级每班选2名学生成为推普员,明确职责,采取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教师随时监督的办法,加强管理,予以推广。

C、活动促进,树立典型。

(1)开好一节以“推普”为主题的班队会;

(2)各班出一期以宣传普通话为主题的手抄报,并组织学校有关老师进行评比。

(3)开展小学生演讲比赛;

学校将根据比赛结果评选出一、二等奖。(4)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朗读比赛。

各班推出2名学生参加比赛,比赛内容为学过的语文课文和自读文选中的相应文章。

教师方面:

A、领导班子带头使用普通话,并接受教师监督。

B、实行优质课评选一票否决制,不讲普通话不能参加优质课评选。C、成立推普督导小组,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口语练习与理论知识学习、日常教学相结合,自觉努力与监督措施相结合。做到普通话不单是课堂语言,而且是校园语言,形成人人都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为了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营造一个规范、健康、文明的校园语言环境,发出以下倡议:

1.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增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

2.积极学习、使用普通话。要把说普通话和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同爱国结合起来,把推广普通话提高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使学普通话、说普通话成为一种维护民族荣誉、崇尚祖国汉语言文化的行为。

3.教师使用普通话授课,使用规范汉字板书。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4.学生上课回答问题、课下与同学们讨论问题、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要使用普通话,逐渐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学生作业必须使用规范汉字,各科教师要对不规范的语言、文字行为及时予以指正。

5.在工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应使用普通话,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让普通话真正成为我们的校园语言。

6.学校师生各种集会要使用普通话讲话或发言。

7.各个班级创办的板报、墙报、手抄报必须使用规范汉字,不写错字、繁体字,发现错别字及时改正。

8.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口语发音,并且能和周围的同事、同学、朋友相互督促,积极地纠正普通话的发音,使规范用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9.尽量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普通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推广普通话。

10.从身边的琐碎小事做起,不说粗话和脏话,在各种场合使用普通话和文明语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为建立文明班级,文明校园献出我们的微薄之力。

全面推广 第6篇

关键词:农机;补贴政策;农机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27

1 现阶段我国农机使用状况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的一些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农业在全省的经济总量比重非常重要。这些省份土地面积大,对农机需求也比较旺盛。国外一些知名企业也看好了这块市场,迪尔、凯斯、格兰等国外农机制造先进企业纷纷在我国建厂,这些企业的引进投资,带动我国农机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尤其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得先进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农机的整体结构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这些改变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机化的发展。

2农机推广与农机补贴之间的关系

农机补贴主要是指通过目前国家财政补贴来促进当前农机的使用范围,由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广和使用,使得我国的农机设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也成为我国农机使用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机补贴政策都可以随意进行补贴的,它需要有一定的规程和标准,是根据当地的农机使用状况以及农机的适应状况来决定的。怎样利用好农机补贴政策,加快农机新机具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也就是说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效性非常重要。近些年我市在农机补贴政策落实中,主要考虑到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玉米生产,依托农机补贴政策重点装备玉米生产先进、实用机械,为我市玉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装备基础。

2.1 农机补贴能够促进农机推广工作

2.1.1农机补贴能够有效地促进先进农机设备的推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机补贴政策应该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性的干预,这种干预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是好是坏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寻,因为农机补贴项目的实施需要和农业发展与时俱进,农机补贴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农机使用状况以及农机在当地的不同情况而决定的,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机的市场状况,对先进的农机技术和新的农机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够决定补贴的限额,才能够在不浪费农业专项补贴资金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机设备,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1.2农机补贴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机化生产 农机补贴政策其实是适用于我国的所有地区的,只不过和各个地区实施政策的快慢程度有关,农机补贴政策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的生产效率。对农机补贴政策来说,其实施也要根据地方的实际特点进行,只有顺应了这一地区的发展速度,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平衡。

2.2农机补贴政策要适应新的农机推广工作

2.2.1农机补贴政策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农机补贴政策要在实行的过程当中不断根据杜会发展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农机设备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因此农机补贴政策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不同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农业的发展重点,我们都要进行及时的调查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制定出最适应地方农业发展的农机补贴政策,才能使农机补贴政策始终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补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短板,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2.2农业补贴政策项目要具备实用性和先进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生存的基础,但是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农业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的短板,所以说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实现农业的综合增长,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除此之外,农机推广要具备实用性的特点,如果农机化只是为了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而发展农业的话,那么农机推广对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意义不大。

3 结语

农机补贴政策有助于我国农机的推广,但是我国的农机补贴政策只有科学的实施,相关人员对农机补贴进行科学管理,农机补贴政策才能真正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机使用推广。同时农机政策既要与时俱进,又应该有先进性、实用性、适用性以及加强对于农机补贴的监督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机的推广进程。

全面推广 第7篇

1 坚持抓改革促发展,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国发[2006]30号文件出台以后, 山东省政府成立了以分管省长任组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协调小组, 先后出台《关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鲁政发[2006]119号) 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鲁政发[2007]7号) 。2012年,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兴农大会,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工作的意见》 (鲁发[2012]11号) , 突出强调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这个重要支撑。同年,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2]9号) 。省农业厅根据中央和省统一部署, 专门召开推进全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专题会议, 制定下发《山东省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工作方案》, 并成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提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截止到2014年底, 山东省136个农业县 (市、区) 中, 符合条件的129个县 (市、区) 全部出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意见, 编制部门制定了配套文件,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基层畜牧兽医推广机构覆盖了全省的所有乡镇 (街办) , 达到了一乡一站;全省涉农乡镇以单独设置或加挂牌子等方式, 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同时, 全省认真落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2011到2013年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58亿元, 地方配套1.4亿元, 为121个县的1 008个乡镇站和33个区域站购置配备必要的工作仪器设备、新建或改扩建业务用房。通过这些努力,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呈现出推广机构综合设置趋向明显、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推广机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的特点。

2 以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抓手, 不断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

近年来, 全省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抓手, 创新农技推广新机制,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2.1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全省坚持从实际出发, 完善并巩固了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技推广工作机制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专家+试验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 建立健全了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2.2 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 在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良种繁育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验示范基地中, 累计认定1 000多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每年引进、试验、示范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林果等主导产业新品种5 600个 (次) 、新技术3 300项 (次) , 促进了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 充分发挥了“田间学校”的作用。据统计, 到基地观摩培训的农民累计已达300多万人 (次) , 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

2.3 探索建设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

在全省种植业大村、专业村和特色村等重点行政村中选取5%的村庄, 探索建设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在制定严格的选配条件基础上, 为每个站点配备1~2名村级农技服务员进行重点培养。2015年全省建设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4 000个, 配备农民技术员6 000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7.5万户,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50万户。

2.4 建立农技推广管理机制

全省探索完善了人事管理制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合作推广机制, 逐步建立起一套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分明、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合理的农技推广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技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在全省普遍推行由服务对象、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评机制, 激发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

3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素质提升, 夯实农技推广事业发展基础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 大力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全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 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业农村人才。

3.1 全面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坚持分类、分层、分批培训, 广泛调动全省行政、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社会优质科技教育资源, 通过举办省级重点班、普通班、县乡两级农技站长 (主任) 素质提升班、省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省农技推广信息员培训班, 果茶、棉技、土肥、环保、植保、种子和药检7个行业县级站长 (主任) 素质提升培训班等, 每年集中异地培训基层农技推广骨干1万人以上。

3.2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全省围绕主导产业,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农户自愿的原则, 在种植业大村、专业村和特色村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植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生产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 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带动周边农户提高了生产技能和发展水平。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达到10万户。

3.3 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全省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三大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选择部分县 (市、区) 培训农民辅导员和示范农户, 同时依托省级推广单位, 选择粮食、棉油、果菜、特色产业、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优势生产区域内重点县 (市、区) , 对生产大户开展关键生产技术培训。依托省内农业院校对农村初始创业者、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进行创业培训, 增强了学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鼓励和引导农民在农村干事创业。“十一五”以来, “三大农民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民突破400万人 (次) ,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3.4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全省逐步建立了“依托产业搞项目、依托项目搞培训、依托培训育人才”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培养农民创业者、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领办人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有觉悟、懂技术、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近200万人。

3.5 丰富培训手段

始终采用新的手段和传播方式, 不断丰富和优化培训形式。全省广泛采取了集中授课、现场指导, 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技术光碟, 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开设农业栏目, 利用卫星远程教育、互联网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开播《致富指南》栏目, 每年播出365讲 (次) ;在山东卫视农科频道开播了《进城务工阳光路》栏目, 每年播出100余讲;2010年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频道开播了《农事》栏目, 每月集中播出2期;制作了10个行业、68盘、100多讲关键生产技术录像 (音) 带, 免费发放到全省各农业县 (市、区) , 结合农时季节开播专题技术讲座, 显著提升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素质。

4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尽快将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 始终是农技推广的核心工作和最终目标。

4.1 实施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推介发布制度

全省紧紧围绕产业需求和农民需要, 从2005年开始, 连续11年实施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征集发布工作。重点突出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环节, 为山东粮食总产“十二连增”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2 广泛征集重大研发课题和重大成熟技术并获省财政立项扶持

全省围绕“高产栽培、节本降耗、提质增效”三大重点, 面向基层征询一批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点研发项目;从现有的成熟技术成果中, 筛选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推广, 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与推广脱节的问题, 使科技创新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实现了有效对接。为推进此项工作, 山东省配套实施省财政农业重大应用技术推广专项。从2007年起, 省财政每年列出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科技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目前年投资规模达1亿元。

4.3 扎实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

积极动员1万名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每年深入基层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2014年共开展面上普及培训11 030次、举办培训班7 246个、培训180万人、指导农户370万户、服务面积5 618万亩。充分利用“12316”信息平台及时传播生产信息和关键技术, 解答农民疑难问题。全年共发信息50余万条。

4.4 强化欠发达地区科技服务

全省在枣庄、泰安、德州、聊城、菏泽5市分别设立1处“西部经济隆起带农业专家服务基地”, 广泛开展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合作研究、人才培养等活动。在全省重点扶贫的89个乡镇, 重点对贫困村科技带头人开展帮扶科技培训, 培训8 900人以上。

5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着力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格局

在改革和加强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 积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供销社、邮政物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服务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服务, 初步建立了以县、乡 (镇) 农技推广机构为主, 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共同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5.1 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

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农民培训、信息传播、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优势, 满足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科技需求。截止到2014年底, 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12.7万家、家庭农场3.8万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 200家, 销售收入1.5万亿元。新评定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706家, 推荐国家级示范社213家。新认定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6家, 总数达到216家。

5.2 探索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与县域对接科技服务机制

全省从2010年开始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 目前已经覆盖19个主要优势农产品, 共有187名专家、104个综合试验站, 涉及93个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 带动1 8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科技和智力优势, 开展创新团队与优势产业主导区对接活动。每个创新团队遴选3~5个核心指导县 (市、区) , 开展关键技术指导, 强化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衔接与配合, 推动优势主产区产业持续发展。

5.3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全省通过与电信公司合作, 在30多个项目县积极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建设试点, 农技推广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在所有项目县 (市、区) 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使主推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到98%以上。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山东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17%, 比全国高出5个百分点, 为农业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粮食喜获“十二连增”, 主要农作物、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棉花、油料、蔬菜、果品和肉、蛋、奶均呈稳定增长态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各类农业地方标准、技术规范累计达到2 300多项, 主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有标可依, 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成为全国首个以政府令形式出台监管规定的省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正式启动, 在5个县 (市、区) 开展了耕地质量提升试点, 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 (2014~2020) 》, 这在全国也是第一家;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规模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1 200余个, 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73万亩,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 重点区域超过90%;全省休闲农业园区、农庄等经营主体已达7 000多家;农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总额达到427亿美元, 同比增长4.2%;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 000多人;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31亿k W, 增长3.15%,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典型案例1

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典型材料

山东省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有人员编制5人, 其中大学学历4人, 大专学历1人;中级职称2人, 初级职称3人。

自2012年滨城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以来, 中心工作人员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对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方针政策, 明确定位基层农技部门归属、职责, 积极参加省、市、区农业部门组织的高端农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技管理水平, 认真履行农技推广员的工作职责。中心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10户科技示范户, 都与所联系的科技示范户签订“点对点”农业服务协议, 按时把农业技术材料发放到示范户手中, 并定期、不定期开展实时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名技术指导员全年进村入户及大田技术指导不少于100天, 及时和每户示范户就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示范户避免了在生产中因技术指导不及时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要求每名科技示范户负责辐射带动周边20户农户, 通过技术示范、咨询服务等形式, 及时将新技术、好经验传达到农户手中。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带动, 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长足发展。

典型案例2

充分发挥基层作用为农民增收致富添力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河店镇位于莘县城北10km, 莘县、冠县、东昌府区三县 (区) 交界处, 辖35个行政村, 3.5万人, 5万亩耕地。河店农技站现有工作人员4名, 中级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3名。全站工作人员开拓创新, 爱岗敬业, 在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指导群众科技致富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河店镇农技站连续多年被市农委和县农业局评为先进工作单位。近年来, 农技站一班人始终坚守在农村科技工作的第一线, 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农民的丰收和喜悦,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唱响了一曲青春赞歌。

1.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服务技能

全站人员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拥护党的领导,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实现伟大、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他们事业心强, 刻苦钻研业务, 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 要想当好一名科技人员, 自己必须有这方面的知识技能。为此, 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 订阅了《农业知识》、《中国植保导刊》、《财富向导》、《山东科技报》等书刊, 来提高自己为农民服务的水平。他们还配备了数码相机、电脑、投影仪、电子显微镜、彩电等设备, 平时把一些好的做法或病虫害图片拍下来, 存在电脑里, 可以随时展示给棚户看。电子镜和电脑或彩电相连, 能很清楚地辨认是细菌还是真菌, 方便对症下药, 让农民既省工又省钱。

2.开展调查研究, 当好农民参谋, 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铺路石”

作为科技人员, 他们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钻大棚和农民交流, 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比如2014年春天许多小麦群体过大, 他们及时写出应对措施, 发到群众手中, 避免了后期的小麦倒伏, 无形中增产小麦50多万kg;再如2007年春天突来寒流, 由于在电脑上能早知道, 他们把这一信息及时通过各村广播告诉大棚户, 采取防冻措施, 保住了大拱棚里的香瓜苗, 挽回损失200多万元。

3.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健全科技网络

为了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 他们在河店镇政府的支持下于2011年建立了马菜园科技示范基地、2012年建立楚家科技示范基地、2013年建立小赵庄和杨炉科技示范基地、2014年建立了务庄和郑堂基地。为了切实管好这些科技示范基地, 让其起到应有的示范推广作用, 他们分别担任基地的技术指导小组组长。在他们的指导下, 各村都选出了10名有文化、有责任心的大棚户作为科技带头户, 健全了科技推广网络。几年来, 他们十几次去山东寿光、北京农科院, 引进了多个优质西红柿品种有以色列海泽拉公司的189、1420、飞天、3952等;先正达公司的迪利奥等;引进的香瓜新品种有京研莎白、利得莎白、齐鲁红等;引进的黄瓜品种有94-9、津优41。这些品种引进后, 首先在示范基地种植, 表现好的, 组织各村科技带头户来参观、学习并给他们讲解。在技术方面, 引进了香瓜、西红柿和双孢菇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反应堆技术、反光膜技术、鸡粪开沟集中施肥技术、玉米芯草菇高产栽培技术、西红柿如何防治畸形果等技术。特别是后三项, 被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报道过。新品种推广面积1.5万亩, 新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 为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 节支200多万元。在他们的带领下, 科技示范基地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示范基地2007~2010年连续四年承担了国家和省的花生品种对比试验和生产试验, 并圆满完成了任务, 受到了专家的好评。2015年又承担了国家的甜瓜品种试验。

4.搞好无公害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几年, 国际上绿色壁垒日趋严重。为了帮助农民切实搞好无公害、绿色生产, 农技人员编写了《无公害 (绿色) 香瓜》、《西红柿的技术操作规程》, 《棚户禁止使用激素、高毒、高残留和“三致”农药》。还制定了农民打药、用肥记录表, 实行了“十户联保”, 真正生产出的无公害香瓜、西红柿比周边市场高出0.4元/kg, 远销东北三省、西安、广州、香港等地, 使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

5.搞好技术服务, 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头脑

1) 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在香瓜、西红柿的育苗, 定植以及生产后期, 农技人员都在镇政府会议室举办大型技术培训班。农忙季节则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 带着笔记本、投影仪和音响, 到村里、棚里给农民讲课。技术员每年举办大小培训班30多次, 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 (次) , 解决了棚户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2) 印发明白纸。技术人员在每一次培训时或作物生产关键环节, 都印发了明白纸, 如香瓜、西红柿的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每年印发3万多份明白纸并及时送到棚户手中, 深受农民的欢迎。

典型案例3

东营区牛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典型材料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总人口4.6万人, 农业人口3.2万人, 耕地面积6.3万亩, 主要从事棉花、玉米、小麦、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为主,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

牛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辖区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 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工作;负责辖区农业生产机械维修服务、农机新技术、新农具项目的引进、推广应用等工作,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负责辖区水产业养殖新技术推广;从事农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及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经济作物生产、粮油生产等工作;负责各种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工作。

牛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 紧紧围绕以推广搞服务, 搞好服务促推广这个中心, 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新机具的应用, 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近年以来, 服务中心聘请省、市、区棉花、蔬菜、水产等各专业专家来牛庄镇授课, 举办科技培训班102期, 培训科技人员约3万余人 (次) 。本着“政府推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农民收益的原则”, 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及辐射带动能力。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指导、科技赶集等灵活多变的形式授课, 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0余份, 各项培训班的迅速开展。这大大提高了全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 为全镇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2.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中心已累计发展种植业科技示范户100户, 水产养殖户20户,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200户, 成立了“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农户”的推广方式, 推动全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 制定分户指导方案, 并能按分户指导方案认真落实与实施。指导示范户认真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 悬挂科技示范户标牌。向科技示范户公开技术指导员的联系电话, 方便示范户随时咨询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电话联系、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把农户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疑点问题, 及时予以解决, 真正做到了为科技示范户排忧解难。

3.做好试验示范及良种推广工作

协助上级部门, 完成棉花提前揭膜实验、小麦肥效对比等试验项目以及万亩抗虫棉高产创建大方2处、玉米高产创建大方1处、小麦良种高产创建大方1处。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 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 增加了农民收收入。2011~2014年, 中心共推广新品种15个, 新技术13项。

4.做好棉花、玉米、小麦良种、小麦直补及各项农业保险工作

近年来, 各项农业补贴相继出台, 涉及多层次、多环节, 每项补贴都是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按照上级要求, 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认认真真, 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确保各项补贴工作步骤程序严密, 手续规范完整、数据真实准确。同时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极大地提高了全镇农户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防范能力。

5.做好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年定人、定时、定点深入到田间地头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报工作。掌握病虫的发生情况, 及时发布病虫害情报, 精心研究制定防病治虫方案, 及时发放到全镇42个村庄。在全镇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 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 在各重要生产环节指定技术指导员实行不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示范, 指导农民科学应用实用农业新技术, 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6. 加强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积极指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3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6家, 注册会员1%100人。新型农业主体的建立, 带动全镇4%000余户进入产业链经营, 增强了全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不断提升了农业服务水平。

牛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坚持发扬“一不怕苦, 二不怕累”的精神, 将各项工作落实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哪里需要技术服务, 哪里就有工作人员的身影。近几年来全站齐心协力, 团结一致, 为牛庄镇农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中坚力量。有劳动就有收获, 有付出就有回报。单位2名工作人员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乡镇农技员;4名工作人员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乡镇农技员;所有工作人员均被评为区级优秀乡镇农技员。

典型案例4

拓宽农技服务新渠道 引领农技推广新常态———山东省邹平县明集镇农技推广工作典型案例

山东省明集镇位于邹平县中部, 是滨州市“粮丰林茂, 北国江南”示范试点镇。近年来, 全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 为明集镇农技站科技服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站现有办公室、培训室、检验检测室、培训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农技电子阅览室, 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管理制度、工作经费、人员待遇“九到位”, 建立了“源于农民, 服务农民, 亦农亦技”的农技推广队伍, 在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建起了技术传播的快速通道。

1.做好农技推广“二传手”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 增加推广技术和致富信息的来源渠道、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技术宣传, 营造一个热衷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全站累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100余户, 通过对科技示范户展开培训、指导农业生产, 最终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该站还成功推广了“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一增四改”、“济麦17”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种植大户应运而生。通过在全镇范围内有目的地选择13户种植大户担任村级农业科技示范户, 利用他们的资金、场地优势, 用项目推广资金进行适当补助和指导,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建设, 以点带片, 进行“示范面对面、效果看得见”式的推广, 使推广项目技术很快传到群众手中。

全镇在科技帮扶大户、能人、基地示范带动的基础上, 把农技推广工作重点放在了农村的专业大户、能人、田秀才、土专家身上。每个行政村至少设一名农务员, 作为农业服务站在农村的“最前哨”, 做好农民与农技站之间的联通工作。目前全镇共选聘37名农务员。

2.做农民致富的“好参谋”

农技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 对农作物的长势情况进行检查, 在农民家门口, 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管理技术和种植经验, 为他们作“参谋”。同时本着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则, 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团体。全镇涌现了如“亿农家园植林专业合作社”、“绿宝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团体的新型群众性科技推广组织。亿农家园植林专业合作社给10万亩庄稼当了“医生”;绿宝来蔬菜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庄, 种植蔬菜1%000余亩, 2014年农户直接经济收入增长2万元以上。通过合作社组织联系农户, 针对他们对科技的需要, 相关部门一起参与农技推广活动, 引进科研成果再传递给农民。

3.提高新技术传播速度

全面推广 第8篇

早在2014年7月, 温州市运管局率先在浙江省推出的“先培训后付费”驾驶培训新模式, 首批试招生在温州冶金驾校、乐清畅达驾校启动。在经过近9个月的试点后, 温州“先培训后付费”驾培新模式, 从今年4月底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据温州市运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到2016年底争取实行新模式教练车占总数80%以上, 用两年时间让广大学驾人真正“明明白白消费、轻轻松松学车”。

试点新模式

每年, 温州市有10多万人报名考驾照。但传统驾培模式存在流程繁琐、收费不规范等现象, 使学员缺乏自主性。所以, 温州市运管局宣布开通“温州驾培公共服务网”, 并率全省之先推出“先培训后付费”驾驶培训新模式, 以期突破传统驾培模式的弊端。

按传统模式, 学员上车学习前, 要先交纳全部学费, 然后听从学校教练安排, 进行多人一车的学习。而“先学后付”新模式颠覆了整个流程, 也就是说, 学员先上车学习, 满意后再交纳学车费用, 真正掌握学驾主动权。

有一位首批参加新模式培训的学员告诉记者, 自己平时工作很忙, 休息时间不是很固定, 之所以报名“先学后付”模式, 是因为可以自主选择时间, “只需上网预约日期和时段, 到点教练就在那里等, 而且是一人一车, 学完就走, 非常方便”。

温州市运管局驾培处处长陈用银介绍, 在新模式中, 学员每次练习完对教练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直接与教练月绩效工资挂钩, 如果教练存在“粗暴教学, 吃拿卡要”的情况, 学员可拒付学费。如此一来, 新模式通过先学后付、按时收费、自主选择、服务评价等环节设置, 可以倒逼驾校和教练提升服务质量。

市运管局副局长张士国介绍说, 开通“温州驾培公共服务网”, 引导开展“先培训后付费”驾培创新模式, 主要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一个便捷、公开透明的平台和提供多种学驾方式, 促进我市驾培行业转型发展。

当时, 驾培新模式首先在温州冶金驾校和乐清畅达驾校进行试点。

全面推广新模式

新模式更好维护了学员自身权益, 充分体现了自主选择的便利, 引起了良好社会反响。据了解, 试点驾培新模式后, 试点驾校的考试合格率也有了明显提升。以温州冶金驾校为例, 试点至今年4月已有300余人学成上路, 按驾校实际合格率计算已达93%左右, 即便按公安的“六合一”系统计算, 合格率也已达70%以上。

目前, 温州市共有75所驾校, 教练车5717辆。在已经成功试点6所驾校的基础上, 从4月底开始,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先培训后付费”的驾培新模式, 逐步解决传统驾培模式中存在的“自主选择少、收费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社会反响大”等现实问题。

陈用银表示, 到今年底力争全市实行新模式的教练车达到50%, 到2016年底争取达到80%, 方便广大学驾学员实行自主选择驾校、教练、培训时间、培训价格, 并开展网络服务评价和对接公安部门进行网上自主预考, 维护学员自主权益, 确保学车更加便利。同时, 使驾培新模式成为温州驾培行业的主流培训模式, 初步形成良性竞争的驾培市场。

结合多项便民措施

当然, 为了满足和方便广大群众学车, 近两年来, 温州市运管局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简化驾校许可手续、优化驾驶培训流程、进行短信温馨提醒、推行“先学车、后付费”驾培新模式等。

为进一步解决温州市驾驶培训自主选择少、收费欠规范、理科不便利等问题, 温州市运管局在2015年逐步推行机动车驾驶培训便民服务措施。

首当其冲的便是前面所说的全面推广“先学车、后付费”驾培新模式, 实行“四个自主选择”。

其次, 进行培训计时系统全面升级, 实现科目审核电子化和学时身份证认定。6月1日起, 由温州局技术保障组督导技术研发单位, 逐步对全市培训计时系统及终端进行全面升级, 对学车合同、培训记录单、教学日志实行电子化传送, 并在网上审核各阶段培训情况, 改变传统送审方式, 方便广大驾校办理审核手续;以学员二代身份证代替传统学员卡进行学时认定, 取消制卡流程, 广大学员可直接持身份证上车学驾;以APP终端培训预约方式方便学员直接预约培训时间。

再次, 推行理论远程教学, 实行理论网络学习和集中教学相结合。

最后, 完善理论集中学习预约制度, 实现学员自主选择理论集中学习时间。8月1日起, 温州市各理科培训中心对每天的理论一和理论二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分阶段向社会公示, 让学员提前进行自主预约。

全面推广 第9篇

为了防止农村集体资金的体外循环, 私设小金库, 制定了集体收入“五纳入”即财政拨付收入、资产资源处置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集体经营收入、资源衍生性收入一并纳入乡镇“三资”中心统一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农村集体收入依规入账, “五纳入”规定各项收入通过乡镇“三资”中心确认后, 出具统一收据予以入账, 这样就确保集体的大小收入、明暗收入全部入账, 杜绝了体外循环。

农村“三资”管理经营五监审, 防止了资产资源的流失。“五监审”即乡镇“三资”中心对资产资源处置统一监审、工程建设项目统一监审、土地流转统一监审、经济合同统一监审、财务收支统一监审。资源资产的处置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报经乡镇“三资”中心审查, 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审批应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形成决议报“三资”中心审查备案, 土地流转、互换、入股必须到“三资”中心备案, 否则不予承认。经济合同的签定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村务监督委员会签署意见, 报乡镇“三资”中心监审备案, 否则无效, 同时对于村级公章管理, 必须按照“权章分离”原则, 推选公章持有人, 对公章的使用时间、对象、内容、批准人逐项登记保存, 有效杜绝了村级公权滥用。财务收支统一管理指乡镇“三资”中心对各村财务收支集中管理、分村核算, 村级财务收支电脑记账, 原始凭证也要录入电脑, 财务审批实行经手人、村支书、村主任“三签字”和村民理财小组及乡镇“三资”中心审核“两盖章”, 否则不予受理。

这样就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监管有了系统性的制度约束, 防止了资产、资源的流失, 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农村“三资”运行“五公开”, 保障了村民的监督权力。农村“三资”运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 也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三资”运行情况必须内容全面、程序规范、形式多样的向农民群众公开。“五公开”即指村级重要事项公开、村级收支逐项公开、村级债权债务公开、村级管理费用公开、村级“三资”程序公开。这样村民对村集体的经营运行有了了解, 同时也是对村干部的监督约束, 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三资”中心职能五强化指强化指导职能、监督职能、审计职能、培训职能、服务职能。“三资”中心对村级报账员以及三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培训, 对村级各项资金、资产、资源的运转进行监督, 电脑系统建立了六大预警平台。对村集体按照“三年一审、村干部离任必审、专项资金必审、村民信访必审”要求, 加大监督力度。这样就保证了“三资”管理有序、平稳、健康运行。

原平市的“三资”管理“四五工程”通过半年多的运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实有效的管住了资产和资源的流失, 促进了资金安全合理利用。2013年年底忻州市纪委在原平召开了全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同时组织全市纪检农廉办干部、“三资”中心人员以及部分乡镇干部参观、学习了原平的“四五工程”。忻州市纪委部署要求全市其它县市按照原平“四五工程”工作方案, 开展“三资”管理工作, 促进农廉建设。

全面推广 第10篇

本刊讯为适应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新形势, 创新供电服务模式, 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下, 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正大力推广应用“掌上电力”APP。截至2015年8月10日, 全省注册户数1.58万户, 绑定户数1.73万户, 缴费2 300余笔。

“掌上电力”手机客户端 (简称“掌上电力”APP) 是继实体营业厅、95598热线、95598网站后, 国网辽宁电力面向广大客户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用电服务的又一项重要举措。该平台支持Android, i OS两种主流手机操作系统的客户下载使用, 具有用电查询、支付购电、网点导航、停电公告、信息订阅、在线客服、用电知识查询等服务功能。

“掌上电力”APP主要为居民客户提供的相关服务包括“我的用电”“95598服务”及“个人设置”等功能, 可实现家庭用电数据集中管理, 即一个注册客户可绑定访问多套住房的用电情况, 经注册客户授权后也支持家中多个家庭成员或租户共同访问家中用电数据;支持代交电费及省内异地交电费, 客户能同时为家人、朋友交电费;支持订阅推送通知, 能定时通知绑定客户的电能量电费信息、阶梯可用电能量信息、环比用电信息等。

全面推广 第11篇

1 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的提出

甲醇是国家工信部确定的今后二三十年替代汽油的清洁能源燃料之一, 2013年山西省启动甲醇车试点工作, 晋中市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 已有150辆原装甲醇燃料出租车投入了运营, 经过近一年多的运营, 甲醇车在经济、适用、安全、环保方面的优势凸显, 甲醇汽车因其经济与环保受到了出租车司机的欢迎。为了扩大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范围, 山西省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程列入全省22项工业领域重点节能环保产业工程中。2014年, 山西省将继续加大甲醇车运营数量, 充分发挥甲醇资源和甲醇发动机、甲醇改装车“双重”优势, 力争年底甲醇汽车运营量达到6万辆。根据《2014年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西省新能源汽车将以太原、晋中、长治、运城四大汽车产业集群为重点, 加快推动甲醇燃料汽车及配套产业的研发和生产[2]。

2 山西省内甲醇燃料的发展规模

2.1 低比例甲醇燃料

从2001年起小规模示范、区域示范, 再到全省普遍推广。至今已有13年, 累计销售甲醇汽油312万t, 可替代汽油46.8万t, 其中2013年全年销售甲醇汽油73万t, 可替代汽油11万t。

2.2 高比例甲醇燃料

山西从20世纪80年代承担国家有关科研、示范项目开始, 已累计销售高比例甲醇燃料32.3万t, 可替代汽油20万t。其中2013年全年销售高比例甲醇燃料5万t, 可替代汽油3.1万t。

以上两项合计, 替代汽油66.8万t, 其中2013年替代汽油14.1万t。

3 山西省使用甲醇燃料调配企业状况

到目前为止, 山西省甲醇燃料调配企业已取得专利63项, 拥有著作权2项, 商标权10项, 国家商标1项, 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多项,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省内拥有调配中心资质企业8家, 分别为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山西佳新能源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山西新源煤化燃料有限公司、山西丰喜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山西焦炭集团长治新能清洁燃料有限公司、山西和田集团醇醚燃料有限公司、山西晋安科贸有限公司。

山西省是我国开展甲醇燃料示范推广最早的省份。“九五”期间, 原国家经贸委在山西省组织实施了“煤制甲醇———清洁燃料汽车示范工程”。“十五”期间, 国家科技部在山西省组织开展了“清洁燃料汽车计划———山西省甲醇燃料汽车示范工程”。2002年10月起, 山西省批准进行甲醇燃料产业化示范, 快速实现了低比例甲醇燃料销售区域由试点城市向全省范围的推广。目前已制定了《M5、M15车用甲醇汽油》等标准8项, 2013年1—12月间, 山西省投入使用低比例甲醇汽油加注站880余座, 高比例甲醇燃料加注站63座, 已建成甲醇燃料调配中心7个。2013年, 在用车改烧甲醇省内改造5 538辆, 省外改造2.2万多辆, 合计2.8万多辆。加注车辆累计1亿辆车次, 单车行驶里程超过40万km (见表1、表2、表3) 。

4 结束语

山西省是我国开展甲醇燃料示范推广最早的省份, 在甲醇燃料及甲醇汽车的使用和管理方面积累了全面的运行管理经验。2013年, 工信部国家甲醇汽车试点办公室、四川省广元市政府代表团、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澳大利亚昆仑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组织专家赴山西省, 调研甲醇燃料甲醇汽车推广情况。在相关政府机构的政策支持下, 山西省相关企业将继续大力推广甲醇燃料及甲醇汽车的发展。

(辆)

摘要:由于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 发展新能源作为汽车燃料已迫在眉睫。介绍了甲醇作为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山西省甲醇燃料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使用状况。

关键词:甲醇燃料,甲醇汽车,清洁能源

参考文献

[1]张敏洁, 王纪周.陕西全面推广使用甲醇汽油[J].西部大开发, 2010 (6) :62-63.

上一篇:5E评价下一篇:熟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