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政策要点范文

2024-07-06

发展政策要点范文(精选8篇)

发展政策要点 第1篇

第一章政策目标

第一条建立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 推进农机工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进农机工业健康平稳运行。

第二条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对农机的需求出发, 加快先进适用、市场急需、质量稳定可靠、技术领先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促进农机工业的振兴。

第三条对关系公共利益和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 实行行业准入管理, 整顿行业秩序, 淘汰落后产能, 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四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以产业链为纽带, 构建符合国情、布局合理、专业化协作、集中度高的产业格局, 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第五条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突破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机产品, 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条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品牌, 建立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 形成产业综合竞争优势。

第二章技术政策

第七条鼓励研发适合国情、先进适用、与农艺相结合的农业机械, 支持引进、消化吸收新型高效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增强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推动农机工业创新发展。

第八条积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农机产品的应用, 大幅提升农机产品自动化技术水平。

第九条优先支持研究粮棉油糖作物全程作业装备技术,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健康养殖、生物质综合利用等装备技术。持续支持研究节能减排、资源节约、本质安全与高效利用技术, 为农业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和降本增效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第十条鼓励和支持发动机、电控、传动、液压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制造, 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零部件企业要主动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 加快进入国际农机零部件采购体系。对关键零部件制造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支持。

第十一条加强农机特殊型材、耐磨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等研究。加快推进新型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技术, 以及功能性、智能化、仿生等复合材料在农机工业的应用。

第十二条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柔性生产技术、现代监测技术、数字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制造技术等现代制造和管理技术进行技术改造, 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

第十三条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农机标准体系, 推进农机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第十四条规范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积极开展农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作,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第十五条完善农机制造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 加强质量管理。

第十六条建立高耗能、高排放、低性能、安全性差的落后农机产品淘汰和老旧农机产品更新制度, 制定发布淘汰产品目录, 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第三章产品开发

第十七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需要, 组织制定重大农机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导向目录,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和企业研发。

第十八条加大对国家工程 (技术) 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农机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中心及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

第十九条以财政性资金投入为导向, 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 社会资金积极参与, 组织开展重大产品技术的开发。鼓励发展适合农业生产的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型农机产品。优先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大宗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用成套装备,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和牧草饲料储运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新型节水灌溉等装备, 以及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

第二十条积极开展老旧农机回收再制造工作, 推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回收再制造试点工作, 研究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

第四章组织结构

第二十一条推动农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现有产业布局, 结合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专业化协作、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新格局。

第二十二条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 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强化农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第二十三条鼓励符合本产业政策的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联盟等组织建设。

第二十四条鼓励农机制造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在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础上, 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第二十五条支持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 进入国际农机零部件采购体系, 参与国际竞争。

第五章准入管理

第二十六条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职责对关系公共利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实施准入管理。

第二十七条准入条件包括生产企业应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开发设计能力、产品技术要求、质量保证体系、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 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准入管理的有关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企业自愿申请, 委托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承担准入条件审查工作。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对公告企业, 国家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应优先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引导, 提升我国农机工业的整体水平。

第三十条境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并购境内农机重要生产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 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并购安全审查。

第六章市场建设

第三十一条在国内市场销售自产农机产品的国内外企业, 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建立完善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 确保用户合法权益。

第三十二条生产和销售企业要加强与用户的联系, 做好用户操作培训和农机保养等工作, 不断提高农机产品售后服务水平。

第三十三条建立健全制造企业营销网络和专业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农机市场体系。鼓励农机制造企业与金融、服务贸易等企业合作, 创新营销方式和服务理念, 形成多种机制和多种方式的市场营销格局, 促进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共同发展。

第三十四条生产企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其授权和取消授权的销售或维修企业名单。对停产机型要向社会公告, 并保证在国家规定期限内提供合格的零部件用于售后服务和维修。

第三十五条进一步加强农机生产供应链的监督管理, 完善配套零部件质量抽查制度, 工业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检测结果, 为市场提供质量可靠的零部件供应信息。

第三十六条禁止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机型;禁止伪造或冒用他人商标、产品合格证销售农机具;禁止经销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机具和零配件。

第三十七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 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市场, 操纵市场, 设置市场障碍, 破坏市场机制, 限制非本地农机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参与公平市场竞争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建立农机召回制度。对于因设计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 不符合有关法规、标准, 有可能导致安全及环保问题的农机实行产品召回制度。

第三十九条农机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扩大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 提升品牌价值,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创建国内优质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

第四十条行业组织要积极推进品牌发展战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 提升行业竞争力, 将培育品牌工作纳入行业服务中, 促使品牌培育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第七章金融财税政策

第四十一条国家技术改造投资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 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加大在增加品种、质量升级、节能降耗、环保治理等方面的技术改造。

第四十二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采取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投资。

第四十三条对企业兼并、收购、重组予以政策支持。

第四十四条鼓励金融机构向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工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 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第四十五条中央财政应综合运用财税杠杆, 对农机工业实施稳定的倾斜政策, 农机产品继续适用13%增值税税率。

第四十六条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 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四十七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和智力引进;国家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农机工业发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工业倾斜。

第四十八条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用于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的费用, 可以视为日常生产费用, 在税前扣除;对开发产品所需的科研设施建设和实验研究等投资, 凡符合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的, 可在所得税前列支。

第四十九条对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功率农机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 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属于国家鼓励类的外资农业投资项目, 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农机产品, 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

第八章进出口管理

第五十条进口的农机具及零部件应不低于我国同类产品技术标准, 并依法检验合格。

第五十一条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或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的老旧农机具进口采取限制性措施;禁止不符合我国技术标准的老旧农机具进口, 进口老旧农机具必须经国家质检机构或其授权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口。

第五十二条经营出口农机及零部件企业, 应遵守进口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 满足其对产品技术标准和维修服务的要求。

第五十三条健全相关风险基金、信用担保、投融资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农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第九章其他

第五十四条以提升人才素质为核心, 以健全培养、吸引和用好农机工业人才机制为保障, 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推动农机工业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跃升。

第五十五条农机工业的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服务意识, 做好农机产品的供销、农机工业运行情况监测, 提出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积极组织参与国际间交流活动, 在政府与企业间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农机工业发展。

健康扶贫政策要点 第2篇

1、贫困人口全员参保:贫困群众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由县财政承担。

2、贫困群众县域内住院报账政策:取消贫困群众县域内住院报销起付线。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控制在10%以内,贫困群众自付不得超过住院总费用的10%,超额部分由所住医疗机构给予减免。

3、贫困群众县域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住院不缴纳住院预付款,只需与医疗机构签定就诊和结算协议,诊疗后由定点医疗机构与医保、民政医疗救助等经办机构直接结算,贫困患者出院时付清个人自付费用。

4、贫困群众大病保险报销标准:大病保险起付标准12000元,按累计合规医疗费用高低分段累进支付,具体分段及支付比例为:1.2万元-3万元(含3万元,下同)报销50%、3-6万元报销60%、6-10万元报销70%、10万元以上报销80%。

5、特殊门诊补助:对符合政策规定的11种慢性疾病,按确定治疗方案在乡镇卫生院实施,门诊实际发生费用按90%报销,全年累计不超过6000元。

6、可在门诊治疗的重大疾病按住院费用报销:对符合政策规定的21种可在门诊治疗的重大疾病,在最高报销限额内按住院费用报销。

7、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在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患有慢特重大疾病需要门诊维持治疗的未能纳入报销的合规门诊费用;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支付的控制在10%以内政策范围外的住院费用和经批准转入异地就医未能完全报销的住院费用;上述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后符合相关规定的予以救助;门诊救助扣起付线600元,报销90%,封顶线为每户自然内不超过5000元;县域内住院救助不扣起付线,报销100%,封顶线为每人次不超过5000元;县域外住院救助不扣起付线,报销60%,封顶线为每户自然内不超过5000元。县域内住院救助为“一站式”出院及时结算,特殊门诊和经批准转县域外住院救助为申请审批后30日内打卡支付到人。特殊情况需突破封顶线的,必须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超过个人支付总额,原则上不超过20000元,统一按季度打卡支付。

8、免费健康体检: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7-64周岁人群在脱贫期间将免费接受1次健康体检,体检人口包含2014年以来已脱贫未体检人口,覆盖率达100%。

9、健康扶贫五大行动: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扶持行动、贫困人群公共卫生保障行动、贫困地区医疗能力提升行动、贫困地区卫生人才培植行动、贫困地区生育秩序整治行动。

10、健康扶贫“三个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

11、健康教育“五进五讲”活动:进村庄、进学校、进家庭、进夜校、进电视广播;讲卫生习惯、讲疾病预防、讲看病就医、讲减免政策、讲自我保健。

12、健康扶贫“三减三健”行动: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13、有达标卫生院:(1)每干服务口设0.0-1.2张床位;(2)

无床位的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200-300平方米/院,1-20张床位的300-1100平方米/院,21-99张床位的1200-4000平方米/院。

14、有卫生室:(1)业务用房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上;

发展政策要点 第3篇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二维分析架构的建立

政策工具主要用于研究公共政策[1]。从广义上说,政策工具是被决策者以及实践者所采用,或者在潜在意义上可能采用来实现一个或者更多政策目标的手段[2]。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只有将政策进行科学构建(如前后政策的继承性与连续性、不同部门或层级间政策的互补性等),以形成政策合力,在功能上实现互补,才能发挥理想的政策效应[3]。

(一)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维度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以Rothwell和Zegveld[3]的研究最具代表性。本文结合Rothwell和Zegveld的思想,根据政策工具产生影响的层面不同,将新能源汽车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三种类型[4],如图1所示。

1. 供给型政策工具。

供给型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直接要素支持,从而推动该产业的发展。供给型政策工具可细分为科技信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

2. 需求型政策工具。

需求型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从而拉动该产业发展。需求型政策工具又可细分为贸易管制、海外机构、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等几个方面。

3. 环境型政策工具。

环境型政策工具对该产业是一种间接的影响作用,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影响该产业发展的环境,间接影响并促进该产业的发展。环境型政策工具又可细分为税收优惠、财务金融支持、策略性措施、法规管制等几方面。

(二)Y维度:产业价值链维度

要全面描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特征,还必须考虑该产业内在的价值链活动特点。按照产业发展生命周期和价值链活动规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研发、投资、生产和消费四个阶段[5]。本文将这四个阶段活动类型简化为产业价值链维度,即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分析框架的Y维度。

将X维度和Y维度综合起来,最终形成了基于政策工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分析二维框架,如图2所示。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文本的样本选择及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样本选择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所选政策文本必须准确、权威、可靠,所以本文所选政策本文均来自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密切相关的文件,其他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相关文件以及行业标准等不包括在内。最终筛选出从2001—2012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文本共23份(见表1)。

从政策发布的时间来看,跨度从2001年到2012年(见图3),但主要集中在2009年以后,占了总数的78.3%。这是由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汽车迅速普及,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到2009年,中国进口石油已经占全部石油消耗量的52%。石油能源的大量消耗,对环境和气候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温总理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中国到2020年将万元GDP碳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其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从数量上看,2011年发文最多,达到9份,这是由于2011年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政府各部门出台了各种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从政策发布的部门来看,23份政策文本涉及12个部门(见表2),其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发布的政策文本最多,其次是科技部,这表明国家从战略规划上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给予了较大的财政支持。在产业发展初期,新能源汽车技术需要取得一定突破,所以科技部、工信部多采取的是联合发文的形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本政策工具编码

本文对上述23份政策文本的内容按照“政策编号-章节/具体条款”进行编码,形成基于政策工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见表3)。(限于篇幅限制,中间第“3-21”号政策编码省略。)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分析

在单元编码的基础上,按照Rothwell和Zegveld的理论分类得到基本政策工具分布表(见表4)和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百分比示意图(见图4)。

从总体来看,上述23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政策运用了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的政策工具,从多方面鼓励和支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统计分析表明,这些政策工具中,环境型最多(占76.19%),其次是供给型(占22.22%),最少的是需求型(占1.59%)。

从各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来看,在环境型政策工具中,目标规划、法规管制和策略性措施这三项政策工具占了绝大部分(89.4%),尤其是法规管制,达到44.7%,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仅为10.7%。在供给型政策工具中,最受关注的是资金投入,达到57.2%,科技信息支持(21.4%)和基础设施建设(21.4%)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在人才培养的政策方面却没有得到体现。最弱的是需求型政策工具,只涉及到政府采购一条政策,其他政策都未曾涉及,这也是该政策工具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Y维度:价值链维度分析

在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基本政策工具内容分析单元编码的基础上,加入产业价值链维度指标,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二维分布图(如图5)。

对上述二维分布图进行统计,得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维度各环节分布统计表(如表5)。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23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文本覆盖了产业价值链的研发、投资、生产、消费全部环节,其中消费占的比例最大(39.7%),这说明政府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化方面的政策工具力度最大;其次是研发(31.7%),这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特别是电池技术还没能取得突破,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生产和投资方面政策工具运用不多。所以,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价值链总体来看,政策工具体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这是由于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还是技术和市场化的问题,迫切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

图5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二维分布

三、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

(一)X维度

1. 环境型政策工具应用过溢。

统计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文本涉及到的政策工具大部分是环境型政策工具(79.19%)。其中法规管制在环境型政策工具中就占到44.7%。

法规管制政策过多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如同我国的其他许多政策一样,先前政策制定出来后没有被落实执行,然而又感到必不可少,所以在后面制定政策时就重复提及;其二,先前制定的政策在执行方面被打了折扣,或在政策制定时缺乏前瞻性,由于环境变化,无法达到预定目标,需在后续政策中不断强调,也造成了过溢。

目标规划政策工具的应用也存在过溢现象,如200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1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2012年4月发改委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等,多为目标规划型的政策文件。这些目标规划类政策,只起到了“指引方向”和“设立目标”的作用,但具体操作层面的政策工具却相对缺乏。

2. 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不足与缺失。

需求型政策能够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从而拉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然而,在上述所有政策工具中,需求型政策工具仅仅涉及到政府采购这一条政策,占全部政策工具的比重只有1.59%,存在严重的缺失与不足。因此,未来政策工具的重点是需求型政策的制定。

3. 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未被采用。

从整体上看,虽然环境型政策工具存在应用过溢,但主要只是其中的目标规划和法规管制方面的政策工具存在过溢,而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工具却存在不足。

目前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在汽车使用环节(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可以减征或者免征车船税),而对于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却缺乏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相比之下,各发达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更加全面。如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本于2009年4月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对新能源汽车以及清洁柴油车等低排放、燃油消耗量低的汽车在购买时享受重量税和取得税等多种税收优惠[6]。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型产业,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直接的资金支持外,还需要政府在融资等方面对相关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但是目前政府在此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

在供给型政策工具中,运用比较多的是资金投入,但是在人才培养、科技信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工具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目前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技术,而要想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关键在于人才以及技术平台的建立,这些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单靠企业自身是无法解决的,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

在直接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方面,仅仅只涉及到政府采购的一条政策,而且该政策还属于鼓励与试验性的而非强制性的,至于服务外包、贸易管制和海外机构等政策工具更是空白,因此,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有待加强。

4. 政策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从政策的整体来看,由于涉及的政策跨越时间长,部门多,政策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如在《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中补贴对象只有电动汽车,这显然不利于其他新能源车的发展。

此外,缺乏对传统能源汽车的限制政策。由于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方面还没有很大的突破,传统能源汽车仍然是市场主流,其所具有的成本低、技术成熟、加油维修方便快捷等种种优势是新能源汽车所不具备的。所以,只有在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出台限制传统能源汽车的政策,逐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门槛,才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7]。

(二)Y维度:政策结构不合理

从整体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政策工具中消费所占的比例最大(39.7%),大于研发所占的比重(31.7%)8个百分点,虽然国家出台了大量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根本原因还是技术问题,如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电动汽车电池无论在充电时间、一次性行使距离还是在电池的体积、寿命、成本等方面离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在电池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出台再多的鼓励消费政策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目前政策扶持的重点应该是研发政策而非消费政策。

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研发政策从总数来说不少,有20条之多,但是从研发政策的结构来看,绝大部分是目标规划(8条),而在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甚至是零。众所周知,科技开发一靠人才,二靠充足的资金保证,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才和足够的资金投入,是无法取得突出成果的。

虽然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但是从消费政策结构来看,绝大部分是资金投入和法规管制,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重过小(2条)。而目前阻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除了电池技术之外,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缺乏方便的充换电网络和维修网络,消费者是没有动力购买新能源汽车的。

总之,从价值链维度来看,政策工具虽然涉及到了价值链的四个环节,但是从其结构来看,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需要进一步进行政策的优化。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环境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

对于现有的相关政策要加快制定实施细则和督促落实,严格规定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步骤。此外,根据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应在人才培养、科技信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1. 企业发展的关键靠人才,没有充足的人才供应,单个企业难以得到发展,从宏观上看,一个产业也难以得到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型产业,本身的人才供应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制定人才培养政策,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使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得到充足的人才保障。

2.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是技术。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科技信息支持力度,组建专业的新能源汽车信息研究机构,实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和情报资料,避免各企业由于信息不畅通而造成重复研究可能造成的大量资源浪费和发展机会的丧失。此外,政府还应搭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开发共享平台,促进技术交流,提高技术开发水平。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特别是电动汽车,如果没有方便的充(换)电网络和维修网络,是无法实现产业化的。而在没有产业化的条件下,企业是不愿意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所以现阶段政府要加大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和维修网络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产业化进程。

4. 新能源汽车目前还没有实现产业化,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政府除现有的补贴政策外,还要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拓宽市场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补贴范围太窄的问题,政府应该拓展补贴范围和方式,在研发上国家可依据项目投入资金,鼓励新能源车的开发,在生产上,可以采用技改资金等方式予以补贴。

5. 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汽车使用领域,鼓励的作用有限。政府应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在生产、销售、使用等领域出台更多的税收优惠措施,从而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二)重视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与带动作用

在政府采购方面,现行的政策仅仅是试点和鼓励性质的,政策是否执行,还要看地方政府的财力以及执政理念等因素,政策的执行会大打折扣。所以应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政府采购政策,逐步扩大采购规模和比例,加大有关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配件进出口的优惠政策制定力度,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生产及销售机构,从而拉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三)注重政策的系统性与前瞻性,以及与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套性

在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时,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政策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并做到前后政策的连续、统一,不同部门、层级间政策的互补性。此外,还要注重对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鼓励与保护。

摘要:政府通过科学设计和选择政策工具,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2001年以来我国政府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进行分析,从基本政策工具维度和产业价值链维度分析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特点,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应从政策环境、政策工具等方面加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力度。

关键词:政策工具,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内容分析

参考文献

[1]黄萃,苏竣,施丽萍,程啸天.政策工具视角的中国风能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6).

[2]顾建光.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意义基础与层面[J].公共管理学报,2006,(4).

[3]Roy Rothwell,Walter Zegveld.Reindusdalization andTech-nology[M].Logman Group Limited,1985:83-104.

[4]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52-56.

[5]佚名.风能政策工具分类[EB/OL].http://china.toocle.com/chinaservices/show/detail-forum-12758-506675-1.html,2009-01-18/2010-06-16.

[6]佚名.阐述国外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EB/OL].http://www.newenergy.org.cn/html/01012/1221037441.html.

政策法规处工作要点 第4篇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文件管理,提高综合税政管理工作质量。

(一)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做好区局自行制定或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各类税收

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严格规范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发程序。

(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认真开展新一轮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部署指导各地州市地税局开展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全面调查和了解区局机关及各地州市地税局近几年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情况。

(三)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备查备案工作,对各地州市地税局上报的税收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审查,清理纠正不符合规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高税收规范性文件的质量。

(四)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要求,研究制定我区地税系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在全区范围内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

(五)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关于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要求,对现行有效的税务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加大对取消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

(六)认真做好《地方税收法规汇编》第21册、第22册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为各级地税干部学法、用法、执法提供权威、完整的税收政策法规信息。

二、依法审理案件,积极化解争议,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一)认真履行复议应诉职责,依法办理区局机关的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及赔偿案件,畅通解决税务行政争议的渠道,稳妥处理各类税务行政争议案件,有效化解征纳矛盾,努力实现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完善区局机关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调整和简化审理程序,发挥重大案件审理工作的政策把关和程序审核作用,促进税收执法的规范化。

(三)加强涉税反补贴调查案件的应对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新出台的《涉税反补贴调查应对工作规程》,做好双边涉税反补贴案件、多边涉税主诉、被诉案件的应对工作,培训、指导、协助基层地税机关开展相关涉税反补贴应对工作,提高办案能力。

(四)认真做好各类税务案件的统计分析工作,研究各类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基层做好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工作。

(五)加强对基层办理各类案件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规范各类案件的办理程序,对案件多发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专家讲授、经验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提高基层税务人员办理各类案件的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普法宣传,进一步提升税收法治水平。

(一)积极配合区局政治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地税局税政法规部门负责人、业务人员的税收法制业务培训,增进交流和沟通,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业务水平。

(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全国税务系统依法行政考核评价工作的要求,加强对区局开展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的调查研究,探索依法行政考核与综合考核的衔接和统一,逐步推进依法行政考核及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三)落实“六五”普法及依法行政工作规划,认真做好区局机关的法制讲座、普法学习和法制宣传活动。

四、加强政策调研,促进成果运用,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对税收科研工作的安排,组织科研力量积极承接税收科研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按时向总局提交科研成果及研究报告。

(二)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税收科研评审及论证工作,加强税收政策前瞻性研究和实施效果分析,充分调动税务干部开展税收政策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对各类研究成果积极报送国家税务总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率。

(三)按照分工,组织协调好国际税收研究会**年的组织建设和理论研究等各项工作。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第5篇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学术界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产业政策方面, 盛浩提出发展中国家在修定产业政策时, 需在立足本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然后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王国平认为, 产业政策的价值在于指导促进产业升级, 战后亚洲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力推动产业升级。陈小文认为全球价值链分析方法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产业升级的具体行为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产业群的升级。在财税政策方面, 张端民认为, 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应着眼于如何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缺陷的修补上。在金融政策方面, 江春指出未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应当着力于加强金融制度建设,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杨仁飞认为,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政策由保守转向开放, 但通过吸取过去改革的经验教训, 各国在推行金融改革时, 应慎重抉择, 从而获得最佳效果。在贸易政策方面, 佟家栋认为, 贸易政策的选择应该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和其贸易环境相一致。刘丹平提出, 制定贸易政策的首要前提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服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在科教政策方面, 盛浩认为, 在发展中国家,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 积极适度的引导与扶持科技研究与成果转化。赵明芳认为,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 为了缩小差距, 积极加大科教投入。

一、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时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其中包括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布局等政策。

(一) 亚洲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

二战结束后, 东亚各国为提升本国的经济水平, 开始制定各种产业政策。通过鼓励支柱性产业, 特别是对出口型产业发展大力支持, 积极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是随着1 9 9 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外界广泛质疑东亚经济以及东亚产业政策的稳定性。新世纪以来, 在克服传统模式下的产业政策中的政府干预、政企不分、创新能力不足等弊端之后, 东亚经济仍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二) 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

20世纪30~70年代, 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被拉美国家采用, 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干预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普遍取消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开展经济改革以来, 到90年代初,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 拉美国家产业结构有了几个方面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原材料加工型产业迅速增长, 其中以墨西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组装业发展最为迅猛;但是以电子计算机和能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却十分缓慢;通过将1980年与1993年相关数据分析对比, 我们发现, 在资源出口所占比重方面, 南美洲国家由75.6%降至49.2%, 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由85.1%降至54%;在制成品出口方面, 南美国家由23.1%提升到48.1%, 中美洲国家由12.2%提升至43%。

(三) 非洲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

独立前的非洲各国, 经济发展都很缓慢。以南非为例, 独立前, 其国内年均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0.9%。但自独立后, 南非一直注重制定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1994年实施《重建与发展计划》, 创建出强大的、充满活力和均衡发展的经济结构。2007年发布《南非工业政策框架文件》, 注重保护国内工业, 从而增加国内就业机会以及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在一系列政府干预的政策指导下, 南非经济总体上保持增长平稳, 1994年至2007年, GDP从1216亿美元增至2776亿美元, 年增长率3.4%。人均GDP从2732美元增至5548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的财税政策

财税政策包括财政和税收政策。其中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制定的财政工作基本方法。税收政策是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税收法律制度建设和开展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 亚洲发展中国家财税政策

1997年, 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为减少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等危害, 各国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税收方面, 东南亚国家实行了减税和税收鼓励政策, 例如泰国通过实施减税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马来西亚采取降低个人所得税率, 调低中间货物进口税以及免税期政策和调整投资减免税等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刺激总需求, 从而提高国民收入, 缓和经济危机, 但同时也会给政府带来财政负担, 引发财政赤字。

(二) 非洲发展中国家财税政策

非洲各国实行的财税政策各不相同, 现仅列举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两个国家。在埃及, 政府要向所有自然人和法人的直接和间接收入征税。作为被征税对象, 不能将税收负担转嫁他人。阿尔及利亚实行申报型税收政策。该政策需要每个纳税人明确纳税义务, 自觉去申报并缴纳所承担的税务。目前。阿尔及利亚已经制定了相关税法, 并通过在各地区建设税务局的形式管理公民税务工作, 指导协助纳税人纳税, 调解纳税纠纷, 给纳锐人提供方便与指导。

(三) 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财税政策

顺周期性是拉美国家财政政策最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 政府支出顺周期;第二, 税率调整顺周期。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墨西哥和阿根廷两国经济, 为减少影响, 两国政府采用了紧缩性财政政策, 主要做法是削减财政支出和扩大税收。第三, 债务政策顺周期。随着经济的增长, 举借外债和扩大财政支出是拉美国家普遍行为, 随着经济衰退, 政府财政收入开始减少, 筹资能力受限。受偿还债务压力的影响, 拉美各国不得不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顺周期性的财政政策削弱了拉美各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经验教训表明,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 贸易条件和国际资本流动对财政政策有着较强的制约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是央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影响宏观经济所采用的各种调节货币、利率和汇率水平的方针措施总称。

(一) 亚洲发展中国家金融政策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从一开始政府干预到现在以市场调节为主, 慢慢地由保守转为开放。20世纪60至70年代, 在金融政策方面, 政府干预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政府干预金融政策主要表现在政府通过干预银行利率定价、贷款分配等方式, 例如, 印度、印尼、韩国、中国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虽然它促进了投资和经济增长, 但是却限制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 违背了市场规律。因此, 70年代末, 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改革, 以监管为主, 减少干预, 实行金融自由化。

(二) 非洲发展中国家金融政策

由于非洲政局不稳, 动荡较多, 因此各国的金融政策变化比较多。近些年, 非洲国家针对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政府减少对银行业的干预, 打造具有多样化和竞争性的金融体系, 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开展央行整顿, 强化央行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取消外汇管制;实施银行民营化;引进先进金融技术;开拓海外市场。金融改革取得明显效果:第一, 金融体系趋于合理化和完善化, 中央银行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同时也增强了对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力。随着私人金融机构数目的上升, 竞争力不断增强, 国家金融业得到有利发展;第二, 国家对利率和汇率的干预弱化, 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主导作用;第三, 通过控制央行货币发行量, 减少了通货膨胀的发生;第四, 金融市场呈现活跃和迅速发展的势头, 引起西方投资者的重视。尽管金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业管理方面, 因改革措施不配套导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协调;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财政基础脆弱;对货币的发行量控制不到位, 通货膨胀仍时常发生。

(三) 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金融政策。为了应对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 拉美国家针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金融政策展开了相应的调整

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恶化成金融危机, 拉美国家加强了改革的力度。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 实行宽松的金融和货币政策是危机初期的不二选择。2009年, 拉美各国开始实行降息。智利的利率在最低时仅相当于最高时的6%, 一举成为拉美国家降息幅度最大的国家。同年11月, 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等国家的利率也都纷纷达到了历史最低点。由于私人银行受到危机冲击影响巨大, 放贷能力大幅下降。面对这种情况, 拉美国家开始扩大国有银行的贷款额度:巴西经济和社会开发银行在巴西财政部的资助下, 企业贷款额度增加了43713亿美元。基于此, 该行2009年贷款给企业72519亿美元, 同时向地方政府贷款增加了1715亿美元;在墨西哥, 国家金融公司和国家外贸银行为企业提供了12811亿美元的贷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拉美各国经济的影响,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贸易政策指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目标, 对外贸活动进行管理所制定的方针和原则。

(一) 亚洲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

二战结束后, 东南亚国家贸易政策大概分为三个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 进口替代是该时期的主导政策;70至80年代, 贸易政策主要面向于出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又开始进行贸易自由化。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的进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从产业部门的发展来看, 产业部门的进出口贸易、劳动生产率和最终收入的增长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二) 非洲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

非洲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非洲国家主要是通过与宗主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 将本地区的初级产品出口国外, 再将国外的制成品进口回国。殖民者主导着非洲的对外贸易;第二阶段, 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采用进口替代学说, 执行限制贸易的内向型贸易政策。非洲国家通过实施进口替代政策, 实现本国经济的转型, 减少对初级产品的依赖;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 非洲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结果并没有形成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 面临国际环境的恶化, 非洲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困境:1971~1975年, 非洲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为4.3%, 到1981~1985年下降为1.1%。自20世纪80年代起, 非洲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开始重新改革, 逐渐向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

联合国2008年会议报告指出, 自非洲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以来, 贸易进出口额占GDP比重均提高了10%以上。尽管如此, 非洲国家对外贸易结构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 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据2011年统计, 非洲国家的出口产品依然集中于几个初级产业, 初级产品占货物出口产品额的80%以上。狭隘的出口结构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极大的影响到非洲对外贸易, 出口收益容易受到严重影响。

(三) 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

二战后, 世界经济处于恢复中, 拉美国家没有采用自由贸易政策, 而是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五十年代兴起的投资高潮, 使得国外投资者在各国扩大经营, 建立起生产包括生活消费品和其他初级产品在内的产业体系。六十年代初开始, 拉美各国仍没有实行面向世界市场的贸易方针, 而是努力在拉美各国地区间推行经济一体化。即在拉美国家内部之间逐步消除贸易壁垒, 在对外贸易时共同实行高关税。由于在实施经济一体化时遇到瓶颈, 拉美国家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进口替代贸易政策从而转为面向世界市场, 依靠出口。七十年代中期, 智利和阿根廷开始了第二轮贸易政策改革, 改革后的政策为:大幅度降低直至取消对农产品征收出口税。同时降低进口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拉美中智利最先取消了出口税。同时自1975年起削减进口关税, 直到1978年将进口关税定在了10%左右。拉美国家贸易通过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0年代, 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等国家在制成品出口方面成绩斐然。在年平均增长率上, 巴西高达39%, 哥伦比亚和墨西哥两国均为35%。而阿根廷和智利的年增长率分别是21%和35%。

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科教政策

科教政策包括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科技政策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科技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一) 亚洲发展中国家科教政策

亚洲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取得很大的成功,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科技, 大力推行教育。印度一向重视科学技术, 推行IT职业教育。软件、计算机技术位于世界前列;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迅猛,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二) 非洲发展中国家科教政策

非洲国家在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逐渐认识到缺乏中高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 非洲各国都不约而同将发展教育摆在重要地位。第一, 创办新制大学, 开始使用本国的科技人才, 用非洲人替代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外国人, 在教育上表现为课本的本土化, 师资的非洲化和管理上的自主化等。新制大学的出现及发展, 为非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独立后的非洲, 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第二, 留学教育的发展。非洲国家留学教育历来就有传统, 在独立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非洲各国深深的感觉到人才的匮乏, 尤其是高科技人才, 但国内教育发展有限, 无法再短期内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因此, 各国决定派遣留学生去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

(三) 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科教政策

拉美的教育政策大致可从以下5个方面认知:一是针对穷人和未受教育的人实行现金补贴政策;二是逐步缩小高等教育的种族差距, 实行共存教育政策;三是以直接资助的方式, 用以提高公立中小学校教学质量, 缩小教育发展的地域差距;四是将残疾人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实行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五是留住高级人才, 限制人才外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六、结语

战后以来, 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对政策要求不断改变的背景下, 对经济发展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经济发展会受到很多现实条件的制约, 但最终能否发挥自身优势, 关键就看它们是否有能力灵活调整发展策略、实现政治经济的转型并尽早与为现代社会所接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经济的增长依然是最为重要的, 但同时现代的发展理念也在提示它们:单纯的经济进步并不等同于发展。所以它们还面临着转变增长方式、协调不同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等多重任务。在短期内, 政策的调整或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而需要注意的就是, 既要认真学习他国经验, 更要立足本国国情。

摘要:国家在一定的发展时期, 根据经济发展态势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 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 实现经济的均衡、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政策对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合理化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文章从亚非拉三大洲发展中国家入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政策作为研究对象, 从产业、财税、金融、贸易、科教五个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评析, 评价了各国政策制定以及实施效果。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做出相应的调整, 政策的制定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更要立足本国实际。

关键词:政策,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

参考文献

[1]盛浩.试论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方向[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03) .

[2]王国平.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构建国家产业升级战略[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

[3]陈小文.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升级[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05) .

[4]张端民.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J].求索, 2007 (03) .

[5]江春.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制度分析[J].财经科学, 2009 (04) .

[6]杨仁飞.亚洲发展中国家金融政策回顾与述评[J].东南亚研究, 1996 (05) .

[7]佟家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经济发展与贸易环境[J].南开学报, 2006 (03) .

[8]刘丹平.比较优势原则的发展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 (05) .

[9]盛浩.发展中国家科技政策的调整与技术进步[J].经济问题, 2003 (12) .

4G的技术要点及未来发展 第6篇

一、当前的4G技术要点

1.1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是4G的技术核心,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串行数据进行分解, 并形成若干低速率数据流, 每个低速数据流对应一个载波进行调制, 组成一个多载波的同时调制的并行传输系统, 最后再对数据进行合成输出, 所以最终的数据传输速度和串行数据流基本一致。这项技术它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减少了小码之间的干扰, 使子载波的抗干扰性能得到了提升, 降低了误码率[1]。

1.2多载波调制技术

多载波调制技术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MCM) 也是4G的一项关键技术, 当前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主要采用两种MCM技术, 一种是MCCDMA, 一种是OFDM—TDMA。在这两种方式的支配下, 第四代移动通技术率先采用了更高级的信道编码新方案, 可以自动重发系统请求, 及时接收分级数据。即使是比较恶劣的环境下, 都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发挥[2]。

1.3无线链路增强技术

如今使用无线通信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必须要提高无线通信的容量, 扩大覆盖区域, 无线链路增强技术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此, 它能够有效提高通信容量、扩大覆盖区域。从当前4G中的无线链路增强技术来看, 它又分为分集技术、多线技术, 前者是对空间或时间进行分集, 即信道编码, 另外还有通过频率进行的分集与极化实现的分集技术。后者通常是通过2根天线到4根天线对数据信息进行发射和分集, 同时这它也能够通过多输入、输出技术, 来接收与发射分集。

1.4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主要实现了无线电台功能软件化,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对硬件平台的编程, 来对信号进行处理, 根据编程目标、编程方法的不同, 其具体的功能也不同。目前主要包括移动信号基带的有效处理功能, 中频度的自动处理功能以及前段性的接收功能等。4G技术有了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支撑, 集中性、灵活性与功能性更加的强大,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4G技术的移动无线通信性能。

1.5全IP系统

和之前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相比, 4G具有一个核心的网络系统, 即基于全部系统IP的网络。目前IP网络使用的是IPV6的技术, 这是一个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性协议, 在以后的网络发展中与通信技术的革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全IP系统有什么好处呢, 一方面全IP系统可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隙的自由接连。另一方面全IP网络的整体造价比较低, 投资成本比较小, 但是能够实现整个网络的集成。

二、4G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当前, 4G已经在很多国家中正式的推行使用, 但对它的研究开发却还一直没有停止, 因为4G还具有非常大的潜能。总体来看4G在未来的发展, 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是交互干扰抑制。在未来, 交互干扰抑制技术时4G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降低干扰, 进一步提高通信的质量;第二是无线接入网。4G无线接入网是当前研究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当前各国都在这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对无线接入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可以使4G的通信容量、通信速度再一次实现质的飞跃, 并降低使用成本;第三是自我愈合。与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相比, 4G自身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未来4G更加是朝着自我愈合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 4G技术具有非常强的无线通信能力, 通信容量大、速度快, 更加的稳定, 而且其潜力还非常巨大。所以, 在今后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对4G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 不断提高现代移动无线通信质量, 满足人们对通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热点问题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20:45.

发展政策要点 第7篇

(一) 发展旅游金融是山西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旅游业是具有带动性、先导性和外向型的经济产业, 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 面对目前资源紧张、能源枯竭的现状, 发展无污染、节能型的旅游产业, 直接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间接带动一、二产业发展, 是山西优化经济结构, 实现由“黑色工业”向“绿色工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但旅游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没有金融业的扶持, 难以实现规模化。另一方面, 山西金融结构不合理, 大量的信贷资金和直接融资都投向了资源性行业, “九五”、“十五”期间, 山西旅游和煤炭投资分别为81.2亿元和867.5亿元, 旅游投资还不到煤炭投资的十分之一。发展旅游金融, 有利于优化山西金融资源配置, 使山西的金融结构更趋合理。

(二) 发展旅游金融是提升山西旅游业产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发展旅游业, 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是旅游资源和投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 雄厚的投资可以改善旅游市场的外部环境, 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用。山西的旅游资源虽然非常丰富, 但绝大多数旅游资源仍未开发利用, 已开发旅游资源仅占山西已知旅游资源总量的不到20%。而且, 在已开发的景点,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大部分景区宾馆数量少、条件差、星级宾馆少, 无法满足接待外宾和大型旅游团体的需要。如平遥古城和五台山景区缺少高档的宾馆、饭店, 中档的数量也较少。还有的景区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如绵山风景区上下山的车辆共用一条路, 而且道路较窄, 容易造成堵车, 这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要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旅游业产业化水平, 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 发展旅游金融是整合山西旅游资源的必要途径

2009年8月, 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年) 》。但实践中, 旅游统一规划未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 山西各地在选择旅游开发项目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 旅游资源开发还没有完全摆脱各自为政、自发进行的状态。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极为不利的, 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此, 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力度, 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 发挥资本纽带的作用, 推动旅游企业的兼并重组, 打造大型旅游集团, 促进山西旅游资源的整合, 提高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和效益。

(四) 山西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 旅游业与金融业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200 9年, 山西省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在危机和困难中保持了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 提前14个月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经济目标。旅游业与金融业同属服务业, 都是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的行业, 双方的合作符合共同利益, 是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关系。一方面, 当前山西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金融业大量的资金支持来进一步完善旅游体系基础建设, 改善旅游软硬件条件, 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 旅游业投入少、产出高、收益持续期限长, 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符合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和收益要求。实践中, 山西金融业与旅游业具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2008年7月, 山西银监局与省旅游局共同举办了山西旅游业振兴银企洽谈会, 全省确定旅游业及相关和合作项目50个, 金额204.54亿元。今后, 除了银行信贷不断加大投入, 旅游企业还可以更多地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可以与保险企业开展更多的旅游保险业务合作, 合作的空间很大, 前景很广阔。

二、山西发展旅游金融的制约因素和难点问题

(一) 旅游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近年来, 山西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但游客在晋停留时间却没有显著增加, 这意味着支撑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主要还是旅游吃、住、行等基本消费, 相关的购物娱乐消费没有提升起来, 这制约了山西旅游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 旅游业发达的地区, 购物娱乐消费收入一般占旅游总收入一半以上, 在香港, 旅游购物收入甚至达到了旅游总收入的70%, 而游客在山西的消费中吃、住、行三项占到了6成以上, 而用于购买旅游纪念品和娱乐的费用不足30%, 这也反映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投资不足。

(二) 旅游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一是政府、金融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缺乏定期的投融资协调机制。虽然省政府出台了全省统一的旅游业发展规划, 但没有明确如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机制。虽然金融监管部门出台过支持山西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也积极会同旅游管理部门组织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洽谈会, 但这种合作的后续性和持久性难以保证。二是通过资本市场筹措旅游产业开发资金还处于空白状态。目前, 山西省有28家上市公司, 没有一家优质旅游企业进入股市和债券市场融资。三是缺少支持旅游业融资的专业化担保机构。旅游业资产大多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不能有效地用于融资抵押, 因此, 旅游项目开发单位在申请贷款时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抵押物, 又没有专业化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 一些好的项目因资金不足不得不搁浅。四是旅游产业投融资主体缺位。目前, 山西旅游资源的管理还未脱离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 这形成了事实上的投融资主体缺位, 影响了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的热情, 成为旅游业融资的一大障碍。

(三) 旅游产业投资安全和收益缺乏保障

目前, 山西旅游企业分布散、规模小、实力弱, 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理顺,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信贷资产安全的担忧, 影响了信贷资金投入旅游产业的积极性。而且,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金融机构对旅游开发贷款资金的实际运用难以有效监控, 对投资开发后景区质量、服务设施、游客数量、旅游收入、投资回收期等很难科学评估, 担心到期后业主收不回投资, 影响金融机构的第一还款来源, 进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四) 旅游金融产品开发滞后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 金融服务产品本身就是旅游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的金融服务是保障旅游业运行和发展的必备要素。与迅速发展的旅游金融需求和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相比, 山西金融机构介入旅游业的时间短, 旅游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旅游金融服务水平还不高, 如县级金融机构多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到了乡村一级就剩农村信用社一家, 缺乏旅行支票兑现、外币兑换、各类代收代缴业务、证券交易终端、保险定损理赔等高端金融服务。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游客在景区难以获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旅游经济涉及的资金周转、支付结算不方便,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开拓。

三、山西发展旅游金融的政策选择

(一) 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

1.加强旅游业发展的统筹规划, 整合旅游资源, 加快培育发展若干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使旅游产业的投融资主体更加明晰。

2.组织建立和完善旅游金融发展联席会议和协调机制, 定期组织旅游管理部门、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和发改委、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统一制定旅游融资计划, 明确任务分工, 分解落实责任, 保证旅游业资金投入的持续性。

3.加强金融政策与旅游产业的衔接和协调, 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重点开发项目时,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包括规划、项目论证、预期收益评估、后期管理建议等环节的全过程, 使金融机构获得充分信息, 合理评估项目收益和风险, 增强对旅游业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

4.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稳定并逐步增加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世界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旅游项目战略性开发。建立旅游担保基金, 通过财政贴息支持发放政策性的优惠贷款。

5.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机构适当放宽对旅游经营户的贷款门槛和额度。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 加大旅游行业对外开放力度, 鼓励私募基金、民间资金和吸引外商投资或参股山西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二) 建立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机制

金融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引导, 完善对金融机构落实政策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商业银行应把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市场重点培育, 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 在贷款资金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信贷额度, 积极推出符合旅游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适合旅游企业的审贷机制, 给予旅游企业更便捷的审贷通道, 更灵活的抵押担保, 对实力较强的大型旅游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循环信用额度。人民银行与旅游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网络优势和信息优势, 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信用评级标准和模式, 对专业化的旅游企业和多元化集团公司的旅游资产进行信用评级, 推动旅游行业的诚信建设, 提升旅游企业的商誉和融资能力。

(三) 大力培育和推荐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目前, 深沪两市A股市场上旅游概念较强的上市企业有30家左右, 占深沪两市A股的上市企业的2%左右, 主要是酒店类、景区类和旅行社类。如深圳华侨城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加快企业资产重组, 构筑旅游龙头企业, 发展大型旅游集团, 而后整体上市的发展模式对山西旅游业发展是个有益的启示。山西作为旅游资源大省, 目前还没有一家旅游企业上市, 这是阻碍山西由旅游大省发展为旅游强省的一大瓶颈。因此, 山西必须加快大型旅游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步伐, 鼓励和支持一到两户大型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规模扩张, 资源整合, 提高竞争力。同时, 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前提下, 积极争取发行山西旅游建设债券、旅游企业债券、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

(四) 积极引入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经营权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 并且各景点的深度开发尚有较大空间, 旅游资产证券化的潜力较大。旅游行业的景点门票收入、娱乐项目收入、酒店收入、餐饮收入、会展收入等都可被视为稳定的现金流, 旅游企业具备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山西可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 借鉴发达地区的操作经验, 选择优质旅游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 及时总结经验, 扩大试点范围, 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同时, 积极探索规划适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项目, 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的投资。旅游景区可出让开发经营权, 转让给企业经营, 使资源与资本有机组合, 让资源在资本杠杆作用下发挥出最大效益。

(五) 全面提升旅游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监管部门应放宽创新旅游业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审批通道。金融机构应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 加大旅游景区金融网点和自助设备密度, 优化旅游景区金融服务环境。探索开展旅游特色银行卡服务, 为游客提供车票、机票预订、手机话费代缴等服务, 使游客享受到酒店住房、景区门票和餐饮服务的优惠和折扣。进一步加强国际游客金融服务功能, 在城区和重要景区增设国际信用卡POS机刷卡的网点, 设立外币兑换服务点, 为入境旅游者提供便捷的结算服务。加强对个人旅游消费市场的调研, 依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信贷能力, 推出银行的个人旅游消费信贷产品, 适度开发旅游消费信贷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保险业务, 加强保险险种的研发, 不断创新旅游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叶春明赵宇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

监管政策助推手机阅读发展 第8篇

中国移动某省公司客户经理小顾满腹心事地走出办公室, 在门口, 他盘算了下自己这个月KPI指标的完成情况:手机阅读一项与考核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得赶紧想想办法发展啊。

在小顾看来, 手机阅读业务发展初期, 推广起来还比较困难, 消费者对业务的反响不大, 客户经理推广起来积极性自然也不高。

据了解, 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手机阅读相关标准。而随着各类标准、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 一些地方业务推广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如何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进一步规范手机阅读市场, 进而使客户对手机阅读业务更加认可变得十分重要。

运营商:监管政策有利于市场发展

2010年5月5日, 中国移动在京宣布手机阅读业务正式商用, 并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编辑学会、国家图书馆等内容合作伙伴及汉王、华为、大唐电信等终端厂商展开合作。

据中国移动某市级公司市场部人员向记者透露:“手机阅读业务推出以来市场规模并不是很大, 一方面, 客户需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旺盛, 另一方面, 终端价格较高让感兴趣的客户也敬而远之。”

广东移动集团客户部某人士认为:“互联网是开放的, 很多优秀的作者愿意免费将作品提供给读者。在手机阅读这个进入门槛较低的领域里, 中国移动要想领先发展必将经历一些困难。”

而在中国移动内部, 一些相关人士对手机阅读的发展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手机阅读相关标准、监管政策的制定来推动业务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可帮助客户经理更好地发展手机阅读业务。

贵州移动信息技术部某人士讲到:“手机阅读内容的监管也很重要, 应当在业务发展前期受到重视。此外, 在合作模式方面, 由总部与合作伙伴统一达成协议, 进而向全国各省推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合作企业:呼吁成立标准联盟

在手机阅读业务商用发布会上, 中国移动公布了手机阅读资费标准等相关信息。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表示, 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手机阅读相关标准, 助力电子阅读产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争优势。

北京方正飞阅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监苗壮表示:“对我们企业来说, 目前对电子书阅读标准层面相关政策的需求十分迫切”, 他告诉记者, “比如在内容阅读格式方面, 现在市场上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格式存在, 很多都是私有格式, 不同的终端之间不能通用, 导致内容的加工成本增大。”

类似于方正飞阅的其他多家从事手机阅读业务的企业, 均表示有同样的需求, 他们一致呼吁相关机构能够成立一个手机阅读的标准联盟, 进一步规范手机阅读市场的发展。

此外, 苗壮表示:“产业模式也是我们十分关心的内容, 希望由政府部门主导、产业链的各环节企业参与, 一起讨论出一个顺畅的产业模式, 比如收费模式。”

广东移动集团客户部某人士向记者透露, 中国移动研究院目前在积极制定手机阅读的相关标准, 但在他看来:“门槛越低制定的难度也越大, 如何使标准达到多方的认可是关键。”

手机阅读相关标准的制定已是进行时, 成立标准联盟有利于加速移动阅读的行业标准的制定;结合基地化的运营模式, 将CP、SP融于自有的体系之中, 有利于版权保护, 也有利于手机阅读的进一步发展。

通信管理局:保护消费者利益十分重要

早在2007年, 针对手机报的监管问题, 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就出台了我国首个针对手机报这种新媒体的地方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手机报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同时颁布的还有《贵州省手机报质量审读评估标准 (试行) 》。

“贵州省出台的《办法》是由省新闻出版局单独出台, 并且只是规范性文件的性质。”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夏克曾经向媒体提到, “《办法》在内容监管上是可以的, 但手机报有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殊属性, 无论是在发送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体现上, 都无法脱离电信部门的影响。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全局, 由双方共同推出管理办法也许更加完善。”

而如今, 手机阅读的发展也面临版权、内容等多方面监管的问题。与之不同的是, 在记者采访多家通信管理局的过程中, 相关人士均表示除了制定内容方面的监管政策外, 对于收费标准的制定也十分重要, 因为这直接涉及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天津市通信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孙金青讲述到:“作为监管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要在手机阅读收费方面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 保护消费者利益, 这点十分重要。”

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下一篇:月球起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