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信息技术课程

2024-09-06

语文信息技术课程(精选12篇)

语文信息技术课程 第1篇

通过以下途径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语文教学中去, 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能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探索。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音像能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例如:在教学第七册《九寨沟》一课时, 我先播放九寨沟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 不但让学生了解欣赏了九寨沟美丽、神奇的景象, 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 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 个个兴致勃勃, 热情高涨。

2. 运用多媒体课件, 还能起到再现情境、形象教学的作用

再现情境是比较抽象的,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以及适当的课件, 再现文中所描绘的情境,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 我用适当的影片片段, 将销烟的原因、过程、结果呈现出来, 当看到中国人民被鸦片蹂躏意志、身体时, 学生流露出的眼神是对鸦片深恶痛绝的;而当看到销烟的经过和结果, 大家是痛快而又坚定的。当学生再次读课文时, 就真正达到了情真意切的意境。

3. 运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 培养语感

对语言的感悟, 首先得有形象的感知。例如:《天安门广场》一课, “每当节日到来, 天安门广场更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 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入夜, 华灯齐放, 礼花飞舞, 天安门广场一片辉煌。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翩翩起舞, 纵情歌唱。鲜花与彩灯辉映, 礼花伴歌声齐飞……”描写场景较多, 学生难有感性认识, 此时可用录像, 通过镜头的远近, 画面的更迭、定格, 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 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 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 使他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热闹辉煌的意境美, 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微机广泛深入家庭, 好多学生家里都拥有自己的电脑, “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 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 所以,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例如, 在教学琦君的《桂花雨》时, 传统教学模式是作家情况由教师空洞介绍, 我却事先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搜集有关作家的情况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这样学生对课文印象深刻。经常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兴趣和能力, 还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做信息时代的小主人。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第2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学习工具,提高了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正朝着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一、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二、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⒊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⒋培养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⒌训练了实践能力。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与教学一线人士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探讨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的困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研究

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开展面临的困难

1.天时未到。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实际不受重视。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用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地不利。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

3.人难和。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如何与学科整合

(一)基于“辅助”的理念,整个教学都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整个教

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作为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在随机性问题、危险场合、珍稀场景、时空变化及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

支持学习,使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探究学习的一个平台。

⑴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对已有材料的筛选。

⑵网络实际上并没有造成信息总量的增加,而是增加了人们驾驭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学中,学科教学把学科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习的目的)而对整个学习来说,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传统教学是把载体(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去死做题,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图是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

传统教学

网络教学

学习方式

教师决定方式和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内容

学习目的

注重学习结果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

学习状态

被动、机械

积极主动

学习结果

大多为机械记忆,灵活应用能力差

灵活应用能力强

学习交流

单一化、低密度

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

疑难解决

依靠教师

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

学习体验

整合的误区和解决的办法

尴尬现象一:“四不像”的整合课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葡萄沟》,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孩子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活动课。

这个例子反映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四不像”的现象。它既不像是学科课程,又不像是信息技术课程;既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科目标能力,又没有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杂烩的课程内容组合使其成为了“四不像”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底以什么为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要在进行学科课程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无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

尴尬现象二:模式化的整合课

一位前几年就着手整合课探索的教师说:“网络环境中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语文的朗读感悟,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原有弊端,反会失掉课堂教学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

信息技术如下四方面变革,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促进综合效应。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 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其吸纳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其语文修养。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小学语文或其它学科应有一个课堂时间,也即时间的容量。现在由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连续性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程序,在上每一课时都要充分研究这一课,体现出它的完整性,尽量在一节课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报刊、媒体、电视等先进技术手段把你的所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智力方面,统一整合起来,课内只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展示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学的知识、方法、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课外去积极探索、发现、掌握课内的知识规律。学生应是积极主动地,不仅在班级里、学校里、更应在家庭和社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查找、探索课内的问题,运用综合分析能力,主动地加以判断、归纳、演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专题,以作品的形式,甚至是论文的形式陈述出来,发表出来,让别人去评价、认同,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之下,转变教师的原有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课程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老师更应在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媒体等多方面准备知识和能力及素养,能上天、下地、入海。老师应该是多维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多能手。新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中,老师应是学生的助手,是学生的导航者,是虚拟的教育者,是学生的知识词典、能力词典、素养词典、做人词典、朋友词典、开心词典、心灵词典。

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有一位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及咨询者,更变成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凸现出来,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从而,教师由重教向重学转轨。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语文能力是一种多元能力,其构成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我们至今尚不能说已经把语文能力结构研究得很清楚。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仅止于上述4个。我们还需要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激发学生健康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等各个方面努力实践。从多方面加大“整合”的力度,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2、《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一版

3、《语文考试论》 倪文锦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一版

4、《纵论语文教育观》 李杏保 陈钟梁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 教育科技出版社 1997年版

6、《问题与对策》 江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9、《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苏立康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学习的革命》[美国]珍尼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12月第2版

11、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2)。

1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

13、刘向永 《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14、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15、余胜全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1998.4.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能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信息技术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论文发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阅读教学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在赤道地区,一位小学教师在告诉学生什么是雪。

老师说:雪是一种纯白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冰激凌一样。老师说:雪是粉末状的东西。儿童们就猜测:雪像沙子一样。

老师始终未能讲清楚雪究竟是什么,最后还出了一道考题:雪的形态怎样?学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哈伯德笔下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国度,一如要听黄鹂的歌声,就要坐到有黄鹂的树下,要闻夜来香的清香就要到有花的庭院。身临其境,参与体验,一切自会不言而喻。

而今的教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图、文、声、像的立体教学,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观开始的。感性知识丰富,就能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从而打好基础。目前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某些抽象的内容,光凭老师口头讲解,即使运用图片,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这就必须给予具体化、形象化,增强透明度。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教学时CAI课件为主要信息传输源,它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技术论文

比如教学《观潮》,学生很少有人见过钱塘江。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教学难点是: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具有较强丰富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如下资料,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钱塘江潮水涌来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2)浙江钱塘江入海处的特殊的地理条件。通过这些直观的资源,使学生很容易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方便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如《鹅》这首诗,这是一首内容很简单的古诗,但对初步接触古诗文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有相当大难度的。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转自[星论文网]www.starlunwen.net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在传统教学中,虽也注意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限制,对学生而言没有直观印象,更谈不上感受事物的美了。运用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就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环境,更好的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我认为像《黄山怪石》《桂林山水》等写景类的文章就比较适合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教学。这类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在教学中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通过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画面来显示情境,通过文字来诠释情境,为学生创造更直观形象的语文教学环境。比如在教学黄山怪石时,在学到黄山怪石千奇百怪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黄山四绝的照片,还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领略了怪石的奇形怪状,使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神仙晒靴,五老奔天等景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文章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我想这远比枯燥的说教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的所在。

再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一文时,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此时,眼前的美景让学生兴趣盎然,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美的感悟和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传统教学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用图画插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局限性的。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比如,在进行《蝴蝶王国》的课堂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你最喜欢蝴蝶王国里的哪种蝴蝶?为什么中国的台湾被誉为蝴蝶王国?通过查阅网页你知道了什么?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让学生自学。在这里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个自然段进行学习,点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的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做到:看图片,感受美景;读课文,理解内容。学生在网络上收集了蝴蝶的常识、蝴蝶的趣闻,还有用蝴蝶制成的蝴蝶画等作品。大家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惊喜地发现课文之外有更多的精彩内容,有更新奇而多彩的世界。他们兴趣盎然地流连于视频文件上精美的图片、丰富的资源、美妙的音乐,同时他们还不忘将自己搜集到的有用的文字说明和图片保存起来。

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和探索,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兴趣、爱好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能够比较好的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也就是说,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语感只能来源于教师的语感。而信息时代的教学,多媒体的介入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利用信息技术来训练语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制作幻灯片,通过增减课文中的词语,变换课文中句子的顺序,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比较、品味、分析,体会语言间细微的差别,使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敏感性逐步形成。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教学时我用幻灯片把这句话与“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学生对照原文读议比较,就会觉得删后的句子内容空洞,读起来索然无味。有时还可以利用直观图景,在具体情境中培养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饱含感情地描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这一独特的景观。在教学时,我利用录像和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了桂林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让他们充分感知和领略了桂林景色的秀丽神奇,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教学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拓展时空,不仅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而且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加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孙建峰:《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小学青年教师,2004.6 李娇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信息技术教育教育,2005.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自主;合作;探究

信息化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核心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改进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起到了优化课堂的效果。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点是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语文课程,信息技术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工具,整合的主体是语文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标

(一)可以提高学生使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是为了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检索信息和积累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查阅语文的有关信息的能力。

(二)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如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索、存储和处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网上合作以及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使用信息手段进行语文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图文视觉效果,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可以持续延长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运用多媒体画面的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并在想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

(一)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网络技术是通过超文本结构,使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状结构,它的特点是大容量存储,从而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学习信息,并且界面友好,可以多向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的交互式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会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信息,也学会了思考与研究问题。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就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结果的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大量信息高效率、高质量地传递给学生来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综合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名言都强调了兴趣激发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渗入,使学生感到新奇而有趣,客观上加强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可以迅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满学习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进入良好的状态。

(四)有利于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来讲就更强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学生来说,成功的情绪就是学习的动力。体验过成功,就会更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就更大。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都尽量多地让学生体验成功,利用学生都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的心理,使学生成功的体验充分到位。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建网络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扎实基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代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协调和监控的作用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丰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网络在新的师生关系中成为了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关键因素。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是利弊并存的,不利于学生的方面:一是网络本身没有生命,这种特征决定了网络教育中会发生疏于思想品德教育、人格感情熏陶的情况;二是丰富的网络资源中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还有网络游戏的存在,这些都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三是网络资源的信息内容多而广泛,重复出现的内容很多,出现查找到的信息与教学内容无关,学生很难找到主体,容易产生迷茫。教师应该努力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加强教学手段,教师要及时通过教学软件或是巡视加强对学生的监控,防止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平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要把电脑当成学习的工具,不能把电脑当成玩具。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要把精力放到电脑和课件上面。但是,教师的注意力不能全部放在机器上,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该停就停,该慢就慢。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0 引言

随着语文课程的不断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在这里信息技术是工具是手段, 语文课程是主体是核心, 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 而不是凌驾于语文教学。

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1.1 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容量、交互式、动态性, 突破了时空限制, 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 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条件, 学生在整合的课堂上, 能够最大限度地搜集信息资料, 便捷地实时交流, 有效地合作讨论。学生的参与性强了, 主动性高了, 综合素质也上去了。

1.2 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以往的灌输教学, 就凭着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 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 学生的参与少了, 自然就缺失了学习兴趣, 缺乏了学习成功感。而整合的课程, 改变了被动的学习状态,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搜集整理, 进而参与沟通交流, 最终形成探究结果, 实现观点和成果的思维碰撞, 这就造就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另外, 课堂也不再是单一黑板的呈现, 有图片、有文字、有视频、有声音、有个人参与的园地和痕迹, 这样就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并转化为有意注意,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这种转变中形成和建立起来, 从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学习园地, 而不是被动的流水线作业。

1.3 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 注重语法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整合和运用为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学习内容, 沟通时代和社会, 实现信息爆炸时代的有效掌控;网络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 使得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整合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并且在课堂合作中, 逐步培养了自己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和措施

2.1 信息技术对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丰富阅读内容、创设阅读情境、拓展阅读训练、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

(1) 通过网络信息, 加大学生获取阅读教学的信息量, 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大信息量、快信息节奏, 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 便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便于学生提供学习的效率、便于学生加大知识的积累。从另一个方面说, 也提高了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运用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指导, 比如网站的推荐、信息综合的方法, 提高学习的效率。

(2) 通过网络信息,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引导到这种教学情境中去。如在教《桃花源记》时, 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中祥和美好的生活图景, 展示外界内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带动下, 很自然的体会到桃花源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 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由于网络实时课堂消除了胆怯、顾虑, 学生的交流更加活跃起来。情境的设置为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为学生的深入探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

(3) 通过网络信息, 拓展阅读界限, 将网络当做大语文的平台。我们的语文课文只是学生利用的一个文本, 阅读的世界是无比广泛的, 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形成一个逐步深化的梯度, 而网络信息就是一个丰富的大教材。比如学习了《杨修之死》, 我们可以由此延伸到对曹操的进一步阅读, 延伸到对《三国演义》的阅读, 这样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名著阅读网站,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对人物的独特评价等。这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合作,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2 信息技术对写作教学的整合

(1) 利用信息技术, 丰富写作资源, 提供写作情境。学生的写作除了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养料外, 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增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拓展自己的经历限制, 丰富自己的材料储备, 拓展自己的视野。网络上有着丰富资源, 例如, 写环保话题的文章, 我们可以搜集环境恶化的图片、视频等, 加深学生对环境的认识,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话可说的情境。这种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的网络资源, 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了窗口,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2) 利用信息技术, 浏览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由于课堂写作时间的限制, 加上写作技巧的抽象繁杂, 很多老师往往对学生的写作确实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将写作的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基础, 分门别类, 辅以例文, 或重点片段的写作技巧的评析, 再加上学生写作训练题等相关软件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打开了, 分析、综合能力增强了, 当然这些东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 自由选择, 自由阅读。在这种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主动性也更强了。

(3) 利用信息技术, 建立网上阵地, 培养写作习惯。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我们可以建立班级博客, 引导学生通过博客发表自己的的文章, 相互之间可以点评, 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写作加以评价。也可以利用QQ空间, 发表自己的日记, 同学之间相互留言点评, 也可以通过QQ群进行即时交流, 这样学生的写作就不是一种被动的应付, 而是一种主动的展示, 因为他们获得了别人的赏识, 写作成为一种期待和快乐, 写作的习惯也就培养起来了, 写作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2.3 信息技术对综合性学习的整合

2.3.1 利用信息技术, 将综合性学习网络化

由于综合性学习所具有的综合性, 学生单纯依赖教材无法实现深入的探究, 而信息技术就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 在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一文中, 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涉及到的材料进行搜集整理, 并且以网页的形式, 展示说不尽的桥, 可以分名桥掠影、桥梁之最、种类展示、桥诗桥文等等, 图文并茂、诗词歌赋,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并设置留言板, 小组之间开展交流评价。这样将综合性学习网络化, 精美的网页设计,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 当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无疑也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2.3.2 利用综合性学习信息化, 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通过网络信息, 我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更获得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使得课堂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性, 可以说综合性学习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具有天然的优势, 这种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加工, 引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整合的综合性学习中, 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总之, 语文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 散发出更加青春的活力, 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 这绝不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运用, 必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这样才能把握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 《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第5篇

从2006年起,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试验,我作为语文科实验老师,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承担课题研究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进行课题实验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老师和学生面对的教材是不同版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依靠《语文课程标准》,至于教材中所需的鲜活素材主要靠师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收集,要靠自己去挖掘,去嫁接,去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信息技术手段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也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如我在执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在课中插播有关渡江战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真切的看到当年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天堑的宏伟景象,从而印象深刻地明确了这则消息的主体内容,了解了渡江战役为推翻南京国民政府22年反动统治、统一全中国起到的历史意义。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历史事实结合起来。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比如在作文课中,我先借助网络收集到一篇优美的范文,借用大屏幕和学生一起赏析、修改,和学生一道探讨“美文从哪些方面写?如何写?”他们就能够较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学生通过对照媒体示图,很轻松地理清《故宫博物馆》的说明思路,学习《苏州园林》也变为很轻松的学习过程,大家都感到媒体手段方便多了,课堂浓度大了,学生学的也轻松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老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推进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学习《桥之美》一课时,针对学生喜欢上网及我校先进的网络条件,在新课学习之前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收集。在上课时,出示师生共同上网查询的大量图片,先让学生对桥进行自主审美。然后阅读课文看作者认为桥的美在哪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充分发挥大脑“接触、判断、贮存、想象”四个智力区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学生也通过老师的多次使用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他们的操作水平提高的很快,如今许多学生能将老师布置的内容方便地在网上查找,自己找寻相应的答案,个别学生还向我的邮箱中发送小作文,还向我讨教问题呢。

我还不断地给学生渗透大语文的概念,让他们不光从网络等来借用远程资源,还要发掘身边素材,学习身边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不断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加工、传播语文信息,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用信息素养。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自己应用变得越来越熟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4、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感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布置的内容他们都能积极地去完成,且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功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5、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

语文学科的实验过程,也就是我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将远端资源较轻松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要感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轻松、肯出成绩才行。我们语文组逐渐摸索出一些实用的东西。

在实验中,我能主动积极地寻求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接点和交叉处,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所教学科相整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展示出来的观摩课比以往生动多了,进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验班成绩始终位于平行班前列。

6、整合实验辐射作用正在变大。

“一个人的提高不算提高,整体提高才算真高”。将好的东西与其他语文教师分享这才是课题实验的根本目的之一。我利用教研活动、公开课等与同课头语文教师广泛交流,和他们一起共享远端资源,交流心得体会,互学操作技能技巧,和语文科白明艳校长、张颖主任积极学习Powerpoint的制作和网络搜索、课件修改整合技术,积极与他们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带动了语文组其他教师的参与,实验辐射作用正在变大变强,推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通过四年多的整合实验工作,语文学科整合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大胆向领导请教,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争取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镶黄旗小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课程整合

1引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教学中需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并且加强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就是将小学课堂教学与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美的融合起来,更好的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现代教育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体现其教学的优越性,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2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

2.1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增加的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下,得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广泛涉猎各类知识,进而促使学生提高获取知识和分析知识的素养。此外,运用计算机网络使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四年级语文课本《丝绸之路》一课,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对丝绸之路的全程进行展示,对古今地名、国家进行简单介绍,即可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对于中国版图边界的演变也有相关的涉及,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结成小组课下研究中国地理版图演变的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教学真正的目的是“授人以渔”,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的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的参与学习。在新的设备、新的手段、新的方式的教学下,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度有很强的培养作用。

2.2提高课堂效率

小學语文课文一般选用贴近生活现实,充分体现时代气息的文章,热情洋溢用充满童趣,其涉及的知识丰富,内容涵盖面广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信息技术的运用,课堂展示得以变得丰富多彩,教与学能够高效率的结合起来。例如,课文的朗诵方面,由于部分课文需要充沛的感情,部分教师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因此,借用信息技术播放音频文件就十分必要,也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

2.3丰富学生视听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使枯燥死板的语言文学生动活泼起来,具有了图文并茂的特点,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可以将学生带进不同的场景中,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塑造的情境,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音乐、图片与视频文件的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视听在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途径

3.1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先进在小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应用已十分广泛,但仅仅停留在多媒体使用与课件展示等狭隘的范围内,没有将信息技术利用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各阶段中。然而,不论是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等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目前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只停留在展示的阶段,其作为辅导工具和交流媒介的作用还不突出,更大程度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不明显。

一线教师没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的真正内涵,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获取”和“显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而信息技术的其他方面作用则不是很明显。面对此种状况,小学语文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创新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作用,使其优势条件能够充分的发挥,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使学生更好的收益。

3.2根据具体情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首先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的文章或者活动,创设合适的情境。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稍微薄弱,图片展示上就应该选用比较简单易懂的图片,必要时需进行图片内容的描述;而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已得到明显的锻炼和提高,可以有一些较为抽象的图片展示,促使其发挥想象力,展开充分的联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启发学生思考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应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启发,提出对学生来说富有挑战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进而主动。高效的完成学习的任务。

4总结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福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使各方面有了新的变革。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地,在教学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已经可以见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但目前的运用方式较为单一,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探索,寻求其多方面的应用途径,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康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5期

[2]刘丽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4期

[3]张兴良,窦彩霞.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粗略看法.《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1期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第7篇

一、具体感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激趣是关键环节,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 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于一身, 适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一只贝》这篇课文, 在上课之前, 我搜集了很多漂亮的贝壳和美丽的珍珠图片, 在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这些图片, 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这些光芒四射的珍珠吸引住了, 然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珍珠是价值连城的, 而贝壳相对来说价格低廉, 你们知道珍珠和贝壳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都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等待老师给出答案。于是我对他们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 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课文的学习上。

二、化静为动, 辅助文本分析

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不外乎找出重点字词、句子和段落, 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或者道理, 这种方法是静止的、常态的, 由于学生年龄小, 不能准确地联系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来理解文本, 所以,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 有些课文的内涵是我们比较牵强地硬塞给学生的, 而不是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理解。

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文的材料变得具体可感,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一些抽象内容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视频、音频等迅速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去, 引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 进入课文中的情景, 生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让学生在悦耳的声音中陶醉, 内心的情感在感人的画面中得到触动。这些动感的画面会使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变得深刻,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 《西湖的绿》这篇课文的学习, 看着西湖的美景,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伴着轻柔的音乐, 有的学生跟着小声哼唱, 释放了自己的心情, 扩展了胸怀, 让学生兴致盎然, 对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了。

三、拨动心弦,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来说,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尤为重要, 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定格、放大和重复播放等功能, 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 在带领学生学习写小动物时, 利用视频播放几种小动物的形态, 一些有趣的动作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让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的入手角度。兴趣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有了多媒体播放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就不会漫无边际地空想, 落笔的时候就会有感而发, 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的写作能力。

四、扩大视野,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研究和探索能力,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信息量是一个必要的途径, 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 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再生的过程,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桂林山水》 是一篇描绘桂林美景的散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利用计算机展示桂林的山水画面, 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去体会, 去领悟, 去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网找找有关桂林的代表景物, 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谢谢自己的家乡,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探究的精神。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新型工具, 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让它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优势, 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巨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也逐渐走入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范畴。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激趣作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分析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写作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左莉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希望月报, 2004 (10) .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研究 第8篇

一、引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强。语文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生词,体会文章含义,对于学生来说可能缺少趣味性,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没有兴趣的引导,学生很可能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课堂学习的效果。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教学中的字词进行拆分和组合,使学生充分认清每个字词的细微区别,无疑增强了字词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年幼没见过蝈蝈这一点,先将蝈蝈介绍给学生。可以先用多媒体将蝈蝈的叫声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到这种从未听过的叫声后,就会很自然地好奇是什么动物发出的。然后,再在白板上将蝈蝈的照片投影出来,告诉学生刚刚那种好听的声音,就是眼前这个绿油油的家伙发出的。继而引出课堂主题:蝈蝈是一种能够发出独特叫声的昆虫,为什么作者要将蝈蝈送给盲婆婆呢?由此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引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改进现阶段的课堂关系

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理念也随之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应该主导课堂的进程。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查阅学习资源,而教师从旁加以指导,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和讨论,如此便形成了热烈活泼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也在无形中建立起了更为融洽的关系。将教师需要给学生普及的科学知识,需要给学生解释的名词,需要带着学生们想象的画面,全部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比如在《沉香救母》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阅读这个故事,想象沉香救母的过程,体会母子间深厚的感情。可是,一些学生在想象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让他们通读全文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对学生来说,想象的过程也较为枯燥。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教师可以将《宝莲灯》这部动漫电影播放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将电影情节和书上的描写相结合,仔细体会宝莲灯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再比如《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很难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画面。因此,教师可以将在网上找到的蝴蝶谷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视觉刺激,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蝴蝶谷成千上万蝴蝶翩翩飞舞的壮美。

三、引用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结合产生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无限的教学资源快速便捷地引入课堂,拓展了教学空间,扩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随时随地浏览和阅读最新鲜的学习资讯。比如《孔繁森》这篇课文的年代比较久远,孔繁森的事迹可能有些学生不太了解,而课文的篇幅毕竟短小,无法将孔繁森同志的生平完整地介绍给学生。这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孔繁森的详细资料,并将里面的生疏字进行标注,然后影印下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对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在引用信息技术时还需要认清信息技术的弊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学者既要看到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经调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的教学惰性。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分清主次,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要正视信息技术教学的两面性,不要顾此失彼。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以免学生误入歧途,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广度,增加教学深度。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进行整合,既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另外,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语文教师要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晓民.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妙处 第9篇

●信息技术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涉及古今中外。如不同的风土人情, 不同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价值取向, 这些都会使学生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困难。单凭老师的讲解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走进课文。此时信息技术的介入就可以帮助涉世未深的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例如在学习《大江保卫战》一文时, 学生无法感受长江决堤时的那种破坏力, 对于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上放一段暴雨袭来, 江堤崩塌的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洪水的可怕, 那么对于人民子弟兵这种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就会更深入人心。在学生品读过语言文字后, 用图片出示一些在抗洪救灾中牺牲的烈士的照片配以相关事迹的介绍, 学生会被战士们舍己为民的精神所折服, 心灵的震撼会强烈得多。

运用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资料, 通过课件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 更快地与文本无缝对接。

●信息技术可以营造情境氛围, 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文字中都蕴含着美丽的画面以及深厚的情感, 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亚海滩边的美景, 让学生感受到蓝天碧海、海鸥椰林、银沙满地的热带风光的确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这么诗意的大背景下看日落真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激发。学文的同时配上不同时间段的落日图片, 让学生与作者同呼吸, 共欣赏, 陶醉其间。

多媒体课件除了展示画面, 有时声音的介入, 能够很好地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感人题材的课文时, 可以充分利用音乐, 教师进行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可以配乐自读、齐读, 在音乐的陪衬下, 读书的情感升腾起来, 学生的心与教材就贴得更近了。

●信息技术可以突破重点难点, 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 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 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掌握和理解。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摆脱一支粉笔, 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学习知识。

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 文中描写乐声的一段话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难点。教者试图让学生掌握曲子的声律美与文字韵律美的同步, 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声音。因此课上, 老师让学生一遍一遍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把曲子的开始、高潮、尾声与课文的一段段文字配合起来学习, 让学生听懂了音乐, 也理解了文字, 同时感受到了美。如果没有音乐的介入, 相信学生是很难参透这段文字的奥妙之处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加直观、形象,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快快乐乐获取知识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且注意力的持久性短, 面对大块大块的文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信息技术的介入, 调动了学生的多项感官联动, 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得更加持久。例如在教学低年级课文《春笋》时, 教者播放了春笋在阳光的照耀下, 在春雨的滋润下, 破土而出, 一节一节向上长的Flash动画,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 朗读时声情并茂, 仿佛自己就是春笋中的一员了。在写字教学生字笔顺时, Flash动画的运用, 让学生对字的笔顺、间架结构更加清晰, 也更加感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制成的习题库可以让学生自主检测学习效果,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各种能力,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的特点, 使学生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信息技术通过画面的展示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相关的课文拓展, 学生的创造力也由此得到提升。

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对文本的印象特别深刻, 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信息技术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文的能力。

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 教者可以运用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法, 借助多媒体手段, 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细细品味文章之美,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啊……”为了让学生体会“痕”字用得好, 我先展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啊……”让学生朗读并体会;然后又展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啊……”, 让学生朗读, 比较一下二者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普遍认为还是“痕”字好, 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痕”这个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 写出了电线的高远, 给人以模糊的视觉效果。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比喻的精妙, 不仅解决了学生“知其然”, 而且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 而且还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的实践 第10篇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 有利于突破传统语文以说教为主的模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改进语文传授方法, 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运用的今天, 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已成为广大教师语文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最重要的议题[2]。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现状

纵观目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现状,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融合不当

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万能的, 于是, 上课必定使用媒体, 媒体的运用几乎充斥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 其实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 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 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 直接导致学生失去自我的反思内化及反躬自省。于是乎, 情感往往浮于表面, 认知往往停于表层, 行为往往止于现状。这种所谓的融合教学, 何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并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因此, 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来营造气氛, 唤起情感, 引导想象, 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

(二) 融合过度

有的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多”、“全”、 “新”、“奇”, 为了融合而融合, 搞“花架子”。片面过分追求丰富多彩的动画和视听效果, 忽视了心理学中的有意和无意注意认知规律。于是, 在课件中过度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音乐、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缺乏针对性, 甚至对其他教学手段不屑一顾, 导致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创设的“精彩情境”上, 而专注于这些“精彩情境”中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教师在演示中忘却了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观赏中模糊了学习目标, 迷失了应关注的方向, 错解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

(三) 融合异化

有的教师很希望把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到语文课堂中去, 于是, 整节课从头到尾都在按部就班地播放课件, 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思维引到课件既定的设计流程上来。最终导致所谓的“融合课堂”异化成了“流水课堂”。[4]这样融合的内容往往缺乏系统性;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 灵动的互动;动态生成少, “机灌”情况多。这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种流水线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体课件, 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问题, 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改革, 长此以往, 引发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基本理念、基本要素进行阐述和探讨, 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有效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对一线教师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改革、增强语文教学实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相关概述

(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涵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精辟地说过:“课程融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融合, 一方面要结合语文课内容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和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以语文为载体, 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 整体协调、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期达到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模式及要素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语文课题研究经验, 归纳总结出了具有一定创意的“三阶段”融合教学模式及“四个要素”融合教学结构。

1.“三阶段”融合教学模式

“导入新知——主题教育——巩固延伸。” 是开展传统语文课三个基本环节, 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单调、缺少灵活性, 易于导致“以教师为主体”。将信息技术融合语文课中去, 可使语文课教学模式呈现更新颖、灵动的样式。经过探究发现, 可以把语文课教学的划分成三个基本程序:准备阶段、活动阶段、总结阶段。在这种课堂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得服从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 并结成如下的搭配关系 (如图1 所示) :

2.“四要素”融合教学结构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的三个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 这三个要素怎样联系起来?传统语文课教学惯用的组合方式为:只有教师带着教学内容走向课堂、走向学生。这方式容易造成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习。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所学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 这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

把媒体 (这里特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作为独立的要素纳入到语文课堂之后, 语文课堂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图2 所示:

于是,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教师、教学、媒体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建立合理且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师和学生以这种程序和“搭配”关系共同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 包括了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活动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或综合。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结构比传统教学结构更有优势。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应用

(一) 善用信息技术, 具化形象, 激趣导学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便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而具备了丰富性、共享性、趣味性等特点。因此, 在语文课上, 教师除了以生动有趣的知识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更要精心设计问题,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图画、视听等方面的优势, 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教学情景,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课《日月明》时, 先在课件中用图片将“日”和“月” 两个独体字单独呈现, 学生很自然地说出太阳和月亮都能给大地带来“光明”, 再以动画的形式将二者合二为一, 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一个“明”字, 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并迫不及待地在课文里找起其他字的特点, 很容易地掌握了“人木休, 手目看……”中“休、看……”等会意字的构成特点。

(二) 巧用信息技术, 化难为易, 做好铺垫

传统的语文课以说教为主, 学生被动地学习, 难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将一些在现实生活看似遥不相及的教育内容和情景直观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化抽象为具体, 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又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使学生更容易且更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文, 不失为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然此场景对小学生来说十分陌生而遥远, 其语言文字又十分抽象肃穆, 学生很难体会到开国大典那庄严隆重, 激动人心的场面。故此一开课教师便以录像为载体, 重现当年开国大典的盛况, 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 突破了时空, 化远为近, 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 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 三) 妙用信息技术, 深化体验, 升华情感

有位教育家说过:“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在健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它在人的实际活动中产生, 对人的活动许多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于小学生处世尚浅, 认知水平极有限, 他们的可塑性, 模仿性较强, 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感知条件,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 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并内化为动机。课堂上,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让学生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自主体验与反思, 明白道理, 升华情感, 指导行为, 从而优化教学。

例如,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笔者利用音乐及图片影视资料与文字相结合, 让学生欣赏圆明园无与伦比的美景以及精美绝伦的文物, 形象感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 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接着音乐一转, 导入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视资料, 在对比旁白“圆明园中没有了……, 没有了……, 没有了……”的引导下, 学生仿佛走进了熊熊大火的圆明园, 激发了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憎恨之情以及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深刻感受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 借用信息技术, 丰富内容, 拓宽视野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时代鲜明、教学内容多等突出特点, 教师如果仅限于教材资源的使用, 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的。因此,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尽力引导、帮助学生将学习视野投射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 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本土特色有机联系起来,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课程资源加以适度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克服教材的局限性, 提高教学效率。而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知识库, 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不可言喻, 为我所用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 可以将不是实际中发生的, 或者那些活动内容特别危险的, 或是身边生活中遥不可及的形象再现, 填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空白, 变枯燥为生动, 化抽象为具体, 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以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语文课程资源, 加大课堂密度, 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视野, 使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趋向最优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扎实,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理念, 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扬长避短, 合理运用, 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融合, 从而开创语文教学崭新模式。

摘要:本文指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两者融合的基本理念。并就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展开探索, 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四点对策和建议, 对推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有效融合,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2002, (4) .

[2]刘良华、高慎英.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3]贾满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性实践[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07, (22) .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第11篇

一、听说能力训练与信息技术整合。听说能力训练包括听的能力、听记能力、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训练,其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更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语言实验室,辅助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可以方便教师聆听并指导学生练习。它能给学生提供发音、语速、声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示范。学生可以随意选取一段进行反复跟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咬字、发音、语调和用词,而且在同一时间内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练习不同的说话技能而教师能够在不干扰其他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指导个别学生、提高训练效率。

(2)运用多媒体模拟说话情境。在进行说话训练时,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说话情境,让他们围绕某一话题,开展讨论,练习说话。如果利用计算机,将本与学校教育隔离的现实场景搬进课堂,通过看一段情景录像或是创编一个生活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真实的说话情境,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内容可感、可说,思维就活跃了,而且而且使说话训练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有利于今后学生遇到与之相似的生活场景时善于表达,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性功能。

二、阅读能力训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读、理解、识记、速度四个因素。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包括领会字词的含义和感情色彩,领会文章的表现方法特点,领会文章的脉络思路,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义,借助信息技术表现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感染力强的优势,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优化阅读能力训练:

(1)创设意境,渲染氛围。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我们的教材上有的只是静止的文字,难以在教短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就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多种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或用图片或截取录像片断或以音乐渲染在课内展示,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当中,认真地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在初中语文课文《春》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乐曲,很好地导入了课文。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阅读教学常会遇到语言文字描述较为抽象的过程,或现实生活中一时难以见到的客观现象。例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进化过程,学生对此描述很难理解,无法读懂词句,特别是在说明文教学时,由于文体本身的特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另辟蹊径,把影视或是自制动画引进课堂,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慢为快、化难为易、直观地再现这些事物或过程,以帮助学生读懂词句,理解课文。

(3)程序展示,理清文路。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即写作顺序,利用多媒体技术较容易做到这一点。如教学古文《活板》这篇课文时,用电脑将活板的制作工序在屏幕上展示出来,配以图片,教师再作些适当的解说,学生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既生动形象又简明扼要,学生再读课文时,对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清晰明了。

(4)拓展延伸,扩大视野。根据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那一点点内容,而应在课堂中不断拓展,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文段阅读题,绝大部分出自课外,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大的阅读容量,信息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课本容量的不足,节省课堂抄写时间,是丰富、扩展教学内容的最有效手法。

三、写作能力训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写作能力包括观察力、表达力、思考力、想象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有以下两种:

(1)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素材,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写作训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命题,并运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各类人物、各种材料引入课堂供学生练习,充分满足教师写作训练设计的要求。其提供素材的直观、生动与丰富性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如学生写《记一次运动会》,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运动会实况录象片段。让学生重新回到激动人心的运动会场面中,学生思维变的活跃了、并且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了。

(2)培养学生观察的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常情况下,观察的情景往往稍纵即逝,有的观察还要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这样影响学生观察的实际效果,写作时产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这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思维,例如学生游览了某个地方后写作文,假如这个地方景点甚多,学生极易顺序不分,乱成一团,假如将游览的情景摄录下来,整理成条理清楚的课件,学生习作时,不仅条分缕析,而且通过重新看、重新听,一定能看清一些曾“视而不见”的景色,一定能听到一些曾“充耳不闻”的音响,获得一些曾“无动于衷”的感悟,写起来就能达到文思清楚、内容丰

(3)方便学生进行写作修改训练,提高写作水平。在作文的评议批改环节中,教师可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因而能收到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 第12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现整合, 就可以将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直接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计算机所创设的情境, 大大改善了课堂情境的质量, 从虚拟到仿真, 从平面到立体, 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引导学生投入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料, 让学生去做有米之炊。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 因而, 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 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测试, 可以得到及时地反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计算机多媒体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 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三、实现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利用信息技术可将合作和自主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拓展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还可以把合作式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网络教室里既可以人机对话, 又可以人与人对话, 教师可以在网络中答疑, 学生之间也可以在网络中相互交流, 分享学习成果。

总之,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 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 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上一篇:护理工作管理下一篇:实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