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流程范文

2024-05-18

出版流程范文(精选11篇)

出版流程 第1篇

关键词:出版单位,流程再造,拉式工作流程

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转制后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出版单位应认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将出版规律与市场经济法则充分融合, 建立以现代营销为基础的、以“拉式”生产驱动方式 (即需求拉动生产) 为依据的、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工作流程,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适应发展的需要, 才能确保出版单位转制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实现出版工作的大发展、大繁荣。

所谓出版工作流程的再造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出版工作流程, 把整体出版工作看作一个系统, 采用科学的“拉式”生产驱动方式, 以市场需求为中心, 转变出版工作流程设计思想, 改革出版单位的宏观工作流程, 使出版单位的工作流程符合市场竞争条件下提高图书竞争力的需要, 这是现代营销思想、战略管理理论与出版工作流程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称其为流程的再造 (或重塑) 。

当前, 出版单位沿用的传统出版工作流程为:选题策划与论证—>组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印装—>验收入库—>发行 (销售) 。之所以将其称为传统出版工作流程, 是因为其明显带有传统的推式 (push) 生产系统特点, 即在选题策划和论证阶段主要由编辑人员依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来决定出版什么图书, 即使有些出版单位的发行人员在选题论证时会参与其中并发表意见, 但由于其没有选题决定权, 不能左右图书出版方向, 所以发行部门在上述流程中扮演的主要是推销角色, 出版单位的总体经营观念也是推销观念。这在稀缺经济时代倒也无妨, 但面对当前日趋丰富的图书供给和日益挑剔的顾客时, 这种传统的推销观念和推式运营系统显然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若图书的产品属性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无论采用何种推销方法都难以实现良好的销售业绩。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目前出版单位都已普遍提高了市场意识, 但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只是重视运用各种宣传、促销手段以及编辑人员在选题策划阶段能做一些简单的市场调研而已, 尚未树立全员营销的观念, 也还未建立系统的、以营销为核心的、科学的出版工作流程系统。这种状况使这些出版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出现因图书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而引起的图书滞销积压现象, 大量且持续的存货积压终将导致经营失败。从现实的情况可以看到, 凡是经营业绩不佳的出版单位往往能从这个维度上找到症结。此时若不从系统营销的层面改进出版流程, 而是采用加大推销力度、增加推销费用的方法, 则不但销售业绩不会有明显改善还可能因销售费用增加使出版单位的财务状况加速恶化。另外, 上述传统的推式生产流程在对图书销售工作业绩进行考评和奖惩时, 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当图书因滞销积压出现经济损失需要追究责任时, 会出现发行部门与编辑部门互相推诿的现象, 即发行部门认为图书滞销是由于编辑策划的选题不对路、图书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所致;而编辑部门则会指责发行部门推销工作不力, 这样一来不但无法界定损失承担者还容易引起出版单位内部的不和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决定出版什么图书的行为主体不做市场, 做市场的行为主体没有图书出版的决定权, 正是这两者的割裂造成图书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导致图书滞销积压, 还难以确定责任承担者。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出版单位应尽快将传统的推式出版工作流程系统重塑 (再造) 为拉式 (pull) 系统, 在这个流程再造的过程中, 应整合全员营销的观念、系统论的思想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 在决定生产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生产的时候要求出版单位的决策机构必须与市场营销、编辑和出版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制定, 使包括选题策划、内容编排、印刷装帧和价格制定在内的各项生产经营决策切实以读者需求为导引, 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 使出版单位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在出版单位各部门中, 由于市场营销部门的工作职能与市场结合最为紧密, 所以它最能捕获读者需求的第一手信息, 因此, 为了满足读者需求而制定的各项生产经营方案都应由其依据出版单位总体经营战略和对读者需求的调查分析结论提出, 并在听取相关部门的可行性意见后, 由决策者批准实施。由此可见, 在拉式系统中, 应以市场营销部门为中心和责任主体, 其既应是图书生产方案的主要策划者, 也应是价格政策的制定者和传统销售工作的实施者, 同时其还应对出版单位的销售和经营业绩负主要责任。也就是说, 流程再造后的拉式系统应以图书市场细分为前提, 以选定的图书消费市场为目标, 以市场定位为基础, 以营销组合决策为经营战略实施载体, 只有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原则, 这是现代营销思想的精髓在企业生产流程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也是拉式系统的灵魂。当然, 拉式系统也对STP战略 (Segment:市场细分、Target:目标市场选择、Position:市场定位) 制定者和4Ps营销组合决策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发行业务的发行人员而言, 短期内转型为一个满足拉式系统需要的合格市场营销人员无疑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一个出版单位是否具有全员营销的意识, 能否架构出实现营销功能的内部组织结构, 是否具备专业的市场营销队伍是拉式系统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流程再造后的出版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拉式流程图中, “定义愿景与使命”是广义工作流程的概念, 不属于本文讨论的狭义出版工作流程的范畴, 但考虑到其是一个企业发展目标和现实业务边界的重要描述, 并像工作流程的“DNA”一样决定着它的特性, 所以出于完整性考虑也将其列入图中并作为工作流程的起始点。另外, “生产黑箱”内的流程是图书出版的具体过程, 即图书微观 (狭义) 生产流程, 为了使宏观工作流程清晰, 特将其单独列入黑箱。上图对应的拉式流程各步骤工作内容简要说明见下表:

从上述拉式系统下出版单位的工作流程可以看到它整合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 并由传统推式流程的开环系统转变为闭环系统, 这意味着以市场为中心和先导的整个生产流程设计观念的转变, 表明出版单位的经营方式由推销阶段过渡到营销阶段。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 运行拉式出版工作流程系统还应注意要增强竞争战略、图书产销计划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要兼顾策略和计划的预谋性和反应性,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 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此外, 拉式系统主要适用于处于充分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出版单位, 对于以出版政策性图书为主的出版单位则不一定适用。

以拉式工作流程为目标来实施流程再造, 首先需要出版单位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并应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宣传和培训, 使市场竞争的意识和全员营销的思想根植于职工心中, 使职工对拉式系统和其对提高图书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 只有全体员工对工作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清醒的认识, 才能使流程再造工作顺利推进, 才能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拉式工作流程, 使出版单位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这个主题来展开。

在上面的阐述中, 我们分析了当前在出版单位中流行的传统推式出版工作流程的不足之处, 并以现代营销观念和战略管理思想为基础, 探讨并给出了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拉式出版工作流程, 供转为企业的出版单位参考运用, 相信会对转制后的出版单位增强市场化运作能力、提高选题开发与读者需求的吻合度, 进而提高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加里.阿姆斯特郎:《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 (第6版) 》, 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巴尼:《战略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图书出版流程 第2篇

1.选题介绍。与责任编辑联系,使出版社方面明了选题,列入出版登记表。具体要求作者提供书稿简介、作者简介,以及应责任编辑之请提供其他相应材料,以裨深入了解书稿详情。

2.书稿审读。在初步认可(题材内容适合在我社出版,但质量细节需要进一步求证)前提下,经责任编辑要求,作者方提交全稿,由责任编辑组织审阅,并就书稿质量拟就《审读报告》,评估以专业学术性、内容创新性、结构完整性、题材丰富性以及是否符合出版方向等为基本依据。此节《审读报告》由责任编辑负责,并提交社选题论证会、二审、终审参考。

3.选题论证。二审环节就此书出版动议是否开会讨论,由业务、营销、财务、编辑、行政等部门依不同角度讨论决定此书出版与否。如出版,在何种出版条件(或评判此前由责任编辑与作者方达成之出版条件是否成立)之下开展。

说明:此流程介绍仅供参考,不明之处,请与责任编辑联系。

Email:hangbinwu@126.com

4.出版意见。专门会议之后出台“出版意见”,责编据此“意见”拟出《二读报告》,并负责提交《一读报告》及《二读报告》,报总编辑审批,确定出版社关于此书出版的正式意见。纳入业务手续办理流程。

5.出版合同。一待决定正式出版,由出版社与作者方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以法律文书形式确认关于此书出版的合意行为。

6.进度规划。包括正式交稿时间、交稿形式、发排要求、作者返校、回稿时间、纳入二、三校对安排等等。

7.图书编辑。完成新书内容之后,对图书版面编辑、校对、美编等进行统筹协调。

8.封面设计。同步进行,编作沟通,共臻完善。

9.印务制作。三校完毕,最后一次核对校检,确认后出片,再次扣片确认后,领导签字,送印制部门下印。

10.样书检查。印制工厂先期出品样书,交责任编辑、印制部门核查,确认无误后批量生产、包装、发货,仓管。

1、出版意见

审稿之后,五种可能的处理方式:

1.径行出版:接受出版,无需作修改;

2.小修出版:原则上接受出版,但需要作一些小的修改补充;

3.大修出版:原则上可以出版,但必须作出重大修改;

4.大修再审:先作出如此这般的重大修改,然后再考虑重新审阅,看看是否够格出版;

5.退稿:没有修改重写的必要,拒绝出版。

2、出版条件

涉及稿费、版税、出版方式、后续环节的分工等可变因素,此类内容在签约之前均谈判合意,附于《审读报告》之后,供社领导拟出版意见时参考。

现在,自费出书已经不再是件神秘的事。

如何自费出书呢?越来越多的自费出书的方式和途径,让任何人出版自己的作品都成为可能,并且由此应时而生的自费出书代理公司,让这种可能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有高品质的保证。

自费出书,也同样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批的正式出版物,因此,要经过选题申报、三审三校等严格的步骤,在出版社通过选题配发书号后,还需要进入正规的印刷程序,最后才能有具备完整形态并且符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的图书出来。但是,虽然步骤看似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环节,对于没有参与过的作者来说,也是比较麻烦的,如果要想弄得清楚明白,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代理公司的出现,为作者省去了相当多的繁琐的工作。作者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摸清出版流程,了解出版社的程序,包括最后找设计公司印刷厂之类的,而只需要将全部的书稿交给代理公司,并将相关的个人说明提供清楚,其他的工作就都将由专业人员来完成。

好的出版代理公司,不仅应该为作者提供全套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整个书稿的参与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书稿性质提供多种出版方案,选择最为经济简便的方式。在策划过程当中,从设计到整体的文字策划,都可以提供专业的方案,以求使书稿最大限度地达到形态和内容的高度切合,并最大限度地追求高品质高品位。

更为具体地说,想要自费出书的作者,在找到一家值得充分信任的自费出版代理公司时,最好是对自己的书稿作多一些的准备,包括书稿的完整内容,书稿的性质,作者的情况,作者自己对书稿最后的形态,后期发行的想法,都考虑充分,并将自己的想法尽可能详细地告诉自费出版代理公司,由代理公司提供出版方案,并向能够出版此类书的出版社申报选题,最后再由自费出版代理公司来完成全部书稿的出版工作,直至印刷成书,送达作者手中。

费用基本就包括:书号管理费,审稿费,代理服务费,设计排版费,印刷费。

怎样出书?

随着自费出书热潮的到来,出书的途径由原来作者投稿或者出版社约稿出版常规书,发展为出版社自费书与常规书并重,因此,出书的方式更为方便灵活,出版物的品种和类型也越来越丰富,以往市场不太好的书稿,现在也都有了面向读者的机会,由此很多自费书由小众走向了大众,并且有的还成为畅销书,这确实是自费出书为文化和思想的繁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怎样出书,目前在出版社还是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侧重,针对的书稿也不尽相同,找对了途径,才能找到最为便捷的方式。

先说常规书。出版社出版常规书,也就是作者不付钱,还可以获得报酬的书,考虑的是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然是重中之重,一本社会效益好的书,即使经济效益可想而知地差,出版社作为传播文明和提升精神的重要阵地,需要也应该出版,这是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的贡献,也是社会付与出版社的使命。除此以外,出版社对一般图书,所

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经济效益。由于出版社性质、传统、市场流行甚至编辑的个人偏好,都不尽相同,有相当数量的书稿被出版社舍弃,不是书稿本身质量的问题,而是由以上多种因素决定的。很多图书虽然有尖锐甚至的闪光的思想,有高卓的艺术品位,一方面可能是受众群体比较小,市场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很大的可能,也因为书稿本身并不是太符合出版社的风格。出版社也会有长期和短期的战略,一个时间内大力发展什么类型的图书,也是出版社的一个战略方针,适合的书很容易就得以出版,不适合的书稿,即使再好,也很难得在这个出版社通过。

因此,具备相当高的水准的书稿,也不妨多试几家出版社。对于这类书稿来说,关键问题不是好不好,而是适合不适合。

不过,自费出书,情况就灵活得多了。自费出书,出版社没有纳入市场发行的常规选题之内,因此,图书的经济效益就不是主要的考虑方面,这时,一本高品位高质量的书稿,它的出版就不再会遇到诸如“市场不佳”“受众面小”等等瓶颈。所以,自费书和常规书,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对于一定的市场环境,一定的时期来说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也正是有了这两种最最基本的出版方式,我们的图书市场以及精神生活,才得以如此繁荣。

自费出书在目前潮流所向的情况下,已大大降低了作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变得方便快捷,也由于专业的自费出版机构的出现,自费出书的周期变得非常短,整个出版过程都井然有序并且相当紧凑。

自费出书,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社常规出书有所不同,更为便捷,但与常规书一样,都是受国家出版部门管理的,所以有些程序必不可少。

具体说来自费出书流程如下:

一、当作者完成书稿,并对书稿有一定的想法后,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书稿的基本情况告知一家专业的自费出版代理公司,双方可以协商出版方案。

二、当出版方案商谈定下以后,作者将完整的书稿以及作者简介交于自费出版代理公司,由公司帮助作者完成选题申报工作。这个工作对于任何一部书稿来都是相当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无论什么书稿,只有通过了出版社的选题论证,才可能得到出版社的批准,最终才能以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出版发行。

另外,只能通过了选题,才能保证这部书稿是确信无疑可以出版的,任何人或者公司在刚刚拿到书稿之时或者还未拿到书稿时就大包大揽,保证可以出书,也是一种不负责的承诺,因为书稿的审稿权最终是由出版社来行使的。

三、书稿通过选题后,就需要将原始的文字或者图片通过设计排版加工成具备成熟形态的书版。这个工作包括图书内文的排版设计,封面设计等。这些由作者最后校定的书稿,即清样最终还要交由出版社进行最后的签字发稿。

四、当出版社配发了中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和书号后,整个书稿的基本工作就已完成,由负责设计排版的公司出菲林片。

五、交付印刷厂印刷成书。最后送达作者手中。

六、进入流通发行环节。

基本的自费出书流程和步骤就是这样的,作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家专业的自费出书代理公司,然后把书稿交给公司,就可以等着拿到成书了。

当然,其间也需要作者的一些参与,例如装帧设计上的意见、印刷上用纸以及工艺的选择等等,都是由公司提供方案,作者来选择。这也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往往很多作者都愿意以大量的精力参与其中,毕竟一本书,是作者的心血凝炼而成,看着它历经千锤百炼最后闪亮出炉,也是人生一大快慰。

自费出书目前在整个图书出版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目前潮流所向的情况下,自费出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由于自费书品质的提升,人们的偏见与误解也已大大消减。同样大大消减的,是自费出书周期,即自费出书所需要的时间。

出书,从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术业有专攻,作者可以在个人领域内创作出精彩之作,但在出版环节,这些工作,最好是交给专业的自费出版机构来完成。专业的自费出版机构由于长期从事出版事业,熟悉了解出版流程以及各出版社的情况,可以为每一部书稿都量身打造出版方式,将这些作品变成图书,并让它们以完美的姿态闪亮登场。

自己的作品当然希望能早早与读者见面,这种愿望是人之常情,所以说,自费出书,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社常规出书有所不同,更为便捷,但并不代表自费出书就可以不遵循出版程序。因此,自费出书也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周期。

不同于常规图书,自费书在很多环节上,都可以做到尽量简化,因此时间大大减少,常规书半年一本已不算是速度缓慢,自费书最快的也有月余的时间,这也是在书稿本身没有问题,各环节都相当紧凑的条件下。图书毕竟是相当特殊的产品,所以出版上追求周期短是一方面,最为重要是还是在图书的品质。

一本书毕竟凝结着作者的心血,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尊重这种劳动的创造,只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不在细节上下足工夫的做法,都是不对书稿的不负责。

很多作者以出书的迅速与否来判断一家自费出书代理公司的优劣,这样是非常片面的。一个公司的好坏,不在于帮书稿找到出版社和印刷厂,让它匆匆面世,最重要的,是要为作者的思想找到一个最适合的载体,让思想因为形态而闪亮,让形态因为思想而不朽。当然,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往往很多书,对于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时期内的迫切需要,所以我的观点并不是不顾速度,而是不要让速度超过一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出书时间的迅速,同样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尽力提升品质。这两方面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而以速度为出发点,对于需要用自费书来评职称或者其他方面用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自费书,都是作者对自己思想或者艺术创作的一个总结,这样的书不太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对于这类书稿来说,何不细细打造,好好琢磨?

一本书是否是正规的合法的出版物,书号是最关键最直接的反映。书号是一本书的身份证,一本书只有具有了国家正规的书号,才能算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书,可以具备书的一切身份特征,比如可以定价,可以有版权页,可以进入市场发行等„„如果一本没有书号的书进入销售环节,那就属于非法出版物。

买书号和卖书号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图书本为是特殊的商品,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只有符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的图书才能得以出版,这样才能保证图书的思想性艺术性,而不会让品质低下精神恶俗的产品流入市场,影响人民的精神生活。书号通过国家审批发放给出版社,由出版社行使审稿权,才能保证图书这种特殊商品的品质,而买卖书号逃避了审核,将图书与其他物质产品同等对待,出版社则放弃了对图书的质量把关,是忽视了图书这种特殊商品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影响。国家通过对书号的管理来具体对所有出版物进行管理。

因此,无论图书是以出版社常规形式出版,还是通过自费出版的形式,能获得批准出版,也就是出版社给图书审定书号,都必须是经过出版社的正规审稿程序,符合国家出版图书的各种法律法规。自费书所交纳的书号费,只是出版社收取的管理费用,也是出版社对图书负责的一种形式,绝对不是买卖书号的关系。

自费出书也是需要出版社完成三审三校的,因此也是出版社出书的一部分,受到出版部门的严格管理,只是因为特殊的情况,例如发行量小,发行范围窄等,也一般图书有所区别,而本质上也是出版社的出版物,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所要负责的方面,与任何同书都是相同的。

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没有可能在对书稿没有了解的情况下保证图书是否能够得以出版。任何不经过出版社正规程序的选题论证的书稿,是不能获得书号的,在选题论证前保证书能出版,都是不负责的说法。中华自费出版网以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操作,对于任何一部书稿,都会严格地遵守出版程序,以保证所出图书的合法性以及品质。

附:书号小常识:原来我国的书号是10位,以7打头,目前我国书号已升至13位。

自费出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自己的作品可以找到一种适合的载体,并闪亮登场的时候,最最欣慰的,莫于过作者了。

但目前,对于作者个人来说,如果没有长期从事出版,想要自费出版一本书还是比较麻烦的,主要是时间上花费很大。要摸清楚自己的书稿适合什么出版社出版,如果进入出版流程,都是个很繁琐的事情。但目前有一些自费出书的代理机构,由专业的出版人策划人来操作,作者就省了很多精力和时间。

自费出版虽然一直与常规出版并存,但是也是到了最近,才发展迅速,比重慢慢上升,成为出版非常重要的一块,所以有很多对自费出版理解上的偏差和不成熟的看法,也在所难免。

就自费出版,很多观点认为只要花钱,什么书都可以出。这当然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无论是

什么书,都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其内容都要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书,是绝对不能出版的。

另外,自费出版的图书,其著作权方面必须没有任何问题,也就是作者必须保证是该著作的著作权人,因此,同样作者的著作权也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也无权侵犯。有些偏见以为,能自费出书就不错了,哪管这些,或者认为保护自费出书作者的著作权并不重要,都是错误的观点,往往还有很多作者也同样不太重视自己的著作权,这些都是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著作权赋予作者的一切权利,无论是怎么样出书,作者都完全享有。

刍议编辑的出版全流程参与 第3篇

[关键词]全流程参与;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考核

[作者单位]李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学术中心。

在出版界,图书编辑通常分为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或文案编辑)两类。所谓策划编辑,其主要工作就是分析市场、提出选题、组稿,并参与图书的整体制作。而文字编辑主要负责书稿文字内容的编辑加工,确保文字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随着图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图书的营销宣传受到各出版社的高度重视,很多出版社开始设立营销编辑岗位,专门负责图书营销资料的撰写与整理。然而,这样的职责划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硬性的职责划分将本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图书出版工作机械地分派给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密切的工作人员,结果造成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脱节。

专业化的分工更适合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而图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性,因此靠各环节机械地配合生产出来的图书无法传递出每本书独特的价值,失败自然在所难免。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着力培养全流程编辑。所谓全流程编辑,就是编辑全面参与出版流程的各环节,包括出版前期市场调研分析、组稿,中期的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后期的宣传营销和发行等所有工作,全流程编辑集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和营销编辑的职能于一身。

对于出版社和编辑来说,推进全流程编辑的培养是一项双赢的举措。首先,编辑对一本书的全程负责与跟踪可以减少职能划分时诸多可能存在的交叉地带。如图书的宣传文案由谁负责撰写是一个引起诸多争议的问题。一般来说,营销编辑既然负责营销,那么宣传材料的撰写理应是营销编辑的职责。但文字编辑负责内容的加工整理,似乎最了解书稿的详细内容。然而,很多文字编辑经常反馈说,他们通常只是负责修改书稿中的文字错误,发稿量的压力让他们无法仔细品读书稿的内容,因此无法提炼出最为核心的卖点或宣传语。相反,策划编辑在策划和组稿时最了解书稿的卖点或独特之处,但他们却没有时间通读书稿,这样也无法确定作者是否按照其策划意图和方案去写作。也就是说,职能划分看似各司其职,但由于缺乏细节设计,加之图书作为文化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其中暗藏着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分工交叉地带,最终反而造成职责不清和互相推诿。而编辑全流程参与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与一本图书相关的所有问题都由一个编辑来负责,责任人明确,不存在任何推脱责任的口实。对于编辑来说,全流程参与也有利于编辑的个人发展。无论是单纯的策划编辑还是单纯的文字编辑,虽然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符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但其整体的出版技能会出现短板。而全流程参与则造就了编辑全方位的图书出版技能,使其真正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出版社通常以图书的销售业绩对策划编辑进行考核,因此策划编辑对图书销量最为看重。众所周知,一本图书的编校质量及翻译质量对图书销量的影响相当大。一本引进版图书,内容非常有价值,装帧设计也非常精良,图书的营销宣传也下了大力度,但由于翻译质量低下而遭到读者贬斥,从而导致销量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案例在出版界屡见不鲜。虽然译者的试译和选定可能是策划编辑负责的,但最终全部文稿翻译质量的把控还是由文字编辑负责的。而文字编辑的工资和奖金则主要与发稿字数挂钩,因此他们很可能在工作量的压力下和激励机制的推动下放松对文字和翻译质量的要求,加快发稿进度。这样,不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导致了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关注的核心问题迥异,自然无法形成一种合力的效果。而这无论是对费尽心力希望策划出一本好书的策划编辑还是对出版社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编辑的全流程参与取消了职能划分,相应地也就统一了对编辑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编辑可以围绕着这一机制做好全部出版流程工作,有利于消除以前各职能之间的掣肘效应。

由此可见,编辑的全流程参与大大提升了编辑和出版社的工作效率,它的全面施行势在必行。而另一方面,全流程参与也对编辑和出版社提出更高的要求,陈旧的工作方式和制度规则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全流程参与对编辑的技能提出全方位的要求。全流程参与要求编辑放弃原来 “术业有专攻”的工作理念,努力将自己塑造成精于编辑出版流程各环节所要求的各种技能的全能型编辑。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营销宣传,各方面的能力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这对国有出版社的编辑提出极大挑战。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国有出版社的编辑多属于文字编辑,长于书稿的编辑加工,而在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方面欠缺能力。近年来,随着出版单位转制工作的完成,出版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于是,各国有出版社也开始重视选题策划和营销宣传工作。由于意识到编辑人员在工作能力上的短板,因此,各出版社都纷纷忙于培养编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然而不少出版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遇到了问题。例如,有些出版社對于选题策划的认识陷入误区,将选题策划工作简单理解为拉作者、找稿源。

所谓策划,按较高的标准来说,是要求编辑根据对市场脉动或学界发展前沿的把握提出选题,并找到能驾驭这一选题的作者,而且要求编辑对书稿的内容、结构安排、文风,甚至装帧设计、四封文案等各环节都要有一个整体构想,并引导作者按照这套构想撰写书稿。而按较低的标准来说,则是对作者提交的成稿内容是否迎合市场需求或是否具有学术前沿性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还要考虑其是否与自身的品牌定位相冲突、是否与过往出版过的图书或未来的出版方向形成一种协调或延续等。也就是说,真正的策划是要在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前提下,拥有一种对图书以及整个图书出版流程的主导性。而编辑参与营销观念的推行更是遭遇了相当程度的抵触。编辑通常会有这样一种疑问:编辑做了营销工作,还需要营销部门吗?

编辑全流程参与后,不同于以往职能划分所造成的为图书定整体基调的人不了解图书细节,了解图书细节的人不了解图书出版整体意图的情况,此时的编辑成为出版社内最了解该本图书的人。因此,必须有编辑的全程参与才能把图书的关键信息有效地传递出去。在笔者看来,在编辑与营销部门的工作职责划分上,应本着各自发挥特长的原则,相互协调配合:营销部门应负责设计一套营销组合策略,提出具体的营销方案,并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外联工作;而编辑则主要负责根据营销部门的要求,提供关于图书具体情况的各种资料,如宣传语、核心卖点、内容简介、精彩试读以及书评等。简而言之,营销部门提供创意,编辑提供材料。

其次,全流程参与也对编辑的统筹安排能力提出要求。一本好书的诞生,无论是在策划、编辑加工阶段还是营销阶段,都要求编辑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而,不考虑加班等因素,编辑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有限的。除了个别重点图书,编辑是不可能对每本图书在各环节上都投入大量精力的。笔者认为,编辑可考虑根据图书的不同类别合理地分配不同环节的时间。对于学术性比较强的专业类图书,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系列丛书,读者主要关注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包括翻译的正确性),这就对书稿的编辑加工质量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编辑应更多着力于书稿编校质量的提升。对于这类图书来讲,营销工作只要将图书出版的信息传达给目標读者就足够了,通常并不需要对图书的卖点甚至是内容做过多的宣传评介。而对于市场导向性的大众类图书,由于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营销能对图书销售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因此编辑相应地也应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营销宣传上。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松对编辑加工工作的要求,万分之一的差错率仍是我们要固守的底线。无论是对于上述哪种类型的图书,策划工作都是要常抓不懈的,因为策划是对一本图书主导权的掌控,忽视了策划,图书的运作也就迷失了方向,失败将是必然的。

出版流程 第4篇

一般来说, 图书出版的常规流程包括:选题策划、样稿编写、样稿审核、全稿编写、专家审稿、全稿三审、装帧设计、排版、三校及修改、对红及修改、三级签字, 批量印制等十几项具体工作。由此可见, 出版流程中工序琐碎繁杂, 又环环相扣。这都需要责任编辑总体统筹、协调各方。日本著名出版人松本昌次认为, 编辑动员的“不是其中某些项目”, 而是具备“综合一切的‘完整人格’”。从这个角度看, 编辑几乎就成了整个出版流程管控中的多面手。一方面, 要考虑图书出版的期限要求;另一方面, 又要根据以往经验, 充分估算人力、物力、财力, 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组合。自此可见, 一本图书能不能顺利出版, 以及出版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把控和统筹。因此, 这里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谈起, 以一名编辑的角度, 就出版流程管控的要点提出我们的看法。

1 严格遵守流程, 有效管控全程

1.1 严格完成自我环节中的任务

传统的三审三校是对编辑基本功的考验, 需要长期的实践中慢慢磨炼, 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查找完善资料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对书稿全文通读后, 应重点审查书稿是否到达“齐、清、定”的要求, 保证书稿内容在政治层面无立场问题、学术观点无谬误、以及篇章内容无常识性错误后。在填写选题表时, 对于选题特点、价值的评价在作者填写的基础上还可以加上编辑自身的补充, 特别是对于同类书出版情况的介绍。这些都体现了一名优秀编辑对图书市场最新风向的了解, 以及对读者阅读口味的把握。

编辑加工是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核心环节, 也将有助于利润空间的进一步提升, 因此该环节尤为倚重编辑的认真细致。应逐字逐句逐标点全文推敲, 对于语法、逻辑、修辞等错误, 以及编排格式、数字用法等等的规范化处理应以总述性的文字进行归纳。这种记录不仅是向复审及终审的汇报, 更是编辑编校能力的有效积累。

有鉴于此, 责任编辑在书稿初审工作中不仅要做出系统的修改, 而且要据实际的操作情况总述性地填写书面初审意见。在填写审读意见表时不能流于形式, 绝不将有瑕疵的书稿流向下一环节。

1.2 协调各项事宜, 实现有效交接

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除了扎实的文字功底, 还需要诸如审美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等, 这样在整个编校流程中才能有效动员起所有力量, 串联起每个环节, 完善各项工作的对接。任何一本图书的出版都是倾注了整个团队的努力, 团队工作中存在着意见的分歧与认识的差别, 这就需要责任编辑八面玲珑, 做好协调与统筹。

比如, 在封面设计这一环节, 传统型的图书编辑可能就完全交给设计师做主, 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 电子书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设计封面时不再仅仅是考虑纸质版的设计, 同一本书如果放在网上又该如何去吸引读者。这些问题都需要编辑和设计师沟通交流, 什么风格?用什么字体?色彩如何?编辑也需要参与到设计工作中, 与设计师一道去思考何种设计利于网络传播, 也便于读者点评和转载。

在细节问题上深思熟虑, 避免造成瓶颈与死角, 并时常通过电话和网络通讯与各项目执行人保持联系。如果编辑只是默认下一环节中的各项事宜都将完美无缺的执行和操作, 少了一道监管和把控, 那将会增加错误和事故发生的几率。图书出版是集体协作的结果, 实现各部门同事间的良性互动,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2 以作者为重心, 提供增值服务

2.1 完善合作细节, 保证如期出版

实施合理科学的流程管理应该做到两个有效保障, 一个是时间上的进度计划制订, 另一个是质量上的严格把关。合理充裕的进度安排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前提, 但是, 实际工作才开展往往会出现如此矛盾, 图书出版的限时性要求对各项工作的时间准确估算, 否则将影响整体进度, 造成资源浪费。

而编辑们大都明白其中艰辛, 再有创意的选题, 如果书稿一日不到编辑手中,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编辑们大多又有过催稿的经历, 也合作过不同类型的作者, 为了保证图书如期上市, 编辑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作者视为整个工作的重心, 并一步协调好合作关系, 最大程度地挖掘作者潜力。

尤其是在与作者签署出版合同时, 应本着双方互惠共赢的原则, 逐项落实好条款中的每个细节, 包括版面字数和实际字数、稿酬和版税、具体的印量等等。即使日后作者一方额外提出了某些要求,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 一切按合同办事。当与作者想法相左时能够不抵触, 做好分内事:一方面, 强调倾听和沟通, 努力达成共识;另一方面, 在内容和形式上优化书稿, 以实际行动呈现专业的合作实力。

2.2 优化项目流程, 提供增值服务

一本书稿的质量好不好, 并不由作者的原稿完全决定, 编辑审阅书稿的过程也是为书稿的价值增添筹码。因此, 完全可以以编辑和读者的双重身份, 为作者提供更符合市场要求的合理建议, 比如:商定书名、整理框架结构、筛选篇目、复查参考文献、核对图示和注脚等等。

一本图书的出版过程中, 要与作者互相了解, 长远的合作关系也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更重要的是, 这个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是在降低风险, 只有相互沟通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 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对于当今出版界一些偏颇的看法, 认为编辑处于强势地位, 对作者的书稿手握“生杀大权”, 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 共同促进, 更应该建立起多渠道的沟通, 达成彼此关于书稿意见的共识, 实现认知和价值的多元融合。

责任编辑应该根据具体的图书项目优化具体环节, 为作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长远的合作关系是通过平常工作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3 了解营销情况, 主动交换信息

当前图书出版业竞争愈发激烈, 前期编辑工作的付出, 最后都是为了确保图书顺利出版创造收益。从出版社的分工来讲, 一般而言, 图书销售分属发行部门, 尤其是过去编辑人员对于市场营销的观念也不太重视。而随着我国出版行业自身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竞争的激烈, 客观形势要求编辑也应该加强与图书发行部门的联系。

其实, 早在编辑填写图书相关资料, 以作为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网店售书的基本信息时, 就已经参与到了图书的销售环节当中。填写的基本信息越丰富、详细, 就越有可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关注并购买这本图书。新书如期上市, 也并不等于编辑的工作就全部结束, 还需要与发行跟进, 统计每个片区的具体销量, 各大书评网站的反馈如何?是否还需要加印?以及是否需要通过新书签售会或者读者见面会为销售造势, 等等。

编辑们应该具备较强的策划意识, 增加印量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随时了解市场最新动态, 与营销同事交换信息, 善于利用市场反馈的意见;或是回访作者, 商议接下来的合作事项, 或是及时开发新的选题。

4 结论

总而言之, 对于整个出版流程的管控, 身为编辑的我们任重道远。既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以一份对出版事业的热爱, 细致、严谨、专业的态度完成工作要求。同时能有效配置各种资源, 群策群力, 优化图书出版的整个生产流程, 实现图书顺利出版的目标。

摘要:编辑对于出版流程的宏观管控是保证图书顺利出版的最重要的条件。科学合理的出版流程管控, 要求编辑全局把控整个流程中的各项工序, 做好合理的进度计划。在做好初稿审校的基础上, 编辑还需要完善流程中的配置资源, 加强各部门间的良性互动, 保证每个环节的畅通衔接;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提供增值服务, 为长期合作打下基础;并且, 主动与营销部门积极联系, 关注图书的发行销售情况。

关键词:出版,流程,管控,增值服务,营销

参考文献

[1]张得意.编辑工作流程与程序管理[J].中文传媒出版产业部, 2011.

[2]林前汐.出版流程管理系统选用要点浅析[J].科技与出版, 2009 (5) .

[3]齐学进, 周晓洲.图书出版流程质控链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编辑, 2010 (1) .

出版社的出书流程 第5篇

一本书从出版到书店,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时间,特别的书也可能在一个星期内出版发行,但那是少数图书才能享受的待遇。下面我们看看出版社的出书流程。

出版流程:

一、申报选题。拿到稿子后,编辑首先要概括稿子的简介,提炼其亮点,然后向编辑部提交选题策划书。这一步是比较重要的,因为策划书就像招股说明书一样,要打动编辑部所有编辑、总编辑和发行人员,让他们认为这个选题有价值,值得花钱去投资,值得冒风险,有钱赚,或者能收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写简介时一定要能反映全稿的基本面貌,要客观准确,让大家能正确判断或估计其真实价值;选题的亮点也要突出,要有区别于同类选题的地方,没有差异性就没有价值。

二、选题论证。这个环节如同项目工程中的可行性论证,参与论证的是编辑、发行人员、总编。编辑主要会从稿子本身的质量、价值出发,来判断其是否符合出版社近期计划,是否具有可读性、是否是一部好的书稿;发行人员主要从市场方面考虑,选题是否受欢迎,编辑扣扣811372935书店是否愿意采购,读者是否喜欢,然后会通过对同类图书的比较来判断该选题的市场价值如何;总编或分管的副总编则会综合编辑与发行人员的意见做出判断,一般而言,总编不会决定要做什么选题,而是决定不做什么选题。

三、论证后会有两个结果,一是通过了论证,该选题可以做,就进入下一步——向出版局报选题。出版局是管理部门,对每一个选题都会进行审核,对敏感题材严格控制,党政军方面的选题一般需要向出版署备案,反映社会热点的选题也会被控制,如拆迁、反贪、民族宗教问题。出版局审核一般是一个月回复一批,通过的会告知出版社,没通过的或者需要审核全稿的会书面通知。另一个结果是,没有通过论证,编辑会直接告诉作者。

四、通过了选题论证,通过了出版局审核,编辑就可以跟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约定出版时间、稿酬及相关的权利与责任等,即可进入出版操作流程。、五、编辑、校对、设计。出版规定要有三审,即初审、复审、终审。初审由责任编辑担任,对稿子中存在的文字、语法、内容、思想、结构等方面进行把关,提出问题,向复审、终审请示解决;复审由编辑室主任担任,对初审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再请示终审;终审由总编担任,对所提问题进行解决。复审、终审在审稿中也会发现问题并提醒初审注意。三审完后进入校对,校对主要是解决稿中错别字、错误语法、符号统一等技术上的问题,确保稿子的质量。在编校的同时,设计也在进行。设计包括内文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内文版式设计包括:目录、书眉、版心、天头地脚、行距、字距的设计,成熟的出版社在内文版式设计上相对统一,视觉效果也比较舒适;封面设计:编辑提交封面文案给设计师,设计师会根据稿子的类型、风格设计出几个方案,以供编辑挑选、讨论,编辑提出修改意见,设计师再根据意见进行修改打磨,有时一个封面可能要设计十几稿才确定。

六、申请书号。稿子三审结束、校对完成,封面也基本敲定,开本、印张、定价都确定下来,就可以向总编室提交书号申请(书名和定价必须确定才能申请,申请后不能修改这两项)。书号是一本书的身份证,只有有书号的图书才能进入市场流通,没有书号的书都属于不正规的出版物,禁止流通。

七、征订。书号下来后,编辑就要制作征订单,征订单内容包括:封面、书名、书号、定价、开本、印张、包件数、内容介绍、作者介绍、编辑推荐语、目录、相关评论等,内容越详细,书店采购员了解的信息越多,征订数就越客观准确。

八、印刷。出版社根据征订数确定印数,再多印一部分备货。印刷时间一般是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

网络出版流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第6篇

目前国内网络出版流程存在着诸多问题,构建规范化的网络出版流程势在必行,为确保新建流程的规范性,需对流程展开综合评价。根据网络出版流程特点,选取加权平均法对各指标及影响因素赋值,计算常见网络出版流程与新建网络出版流程得分,结果表明,评价网络出版流程指标重要性排序:出版物质量﹥出版成本﹥出版效率﹥用户满意度,新建的网络出版流程得分更高,较一般的网络出版流程更加规范、科学。

关键词:

网络出版 流程 评价 加权平均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出版作为一个新兴的出版手段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但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国内尚未出台关于网络出版流程的操作标准,各网络出版单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亟须制定更加通用、规范、合理的网络出版流程。为保证新建流程的规范性,需对其展开综合评价。

一、网络出版流程的构建

目前,因缺少标准,各网络出版单位的出版流程会有所不同,比较典型的网络出版流程如图1所示。

综合考虑符合出版规律、满足网络出版的个性需求、流程尽量简化但须涵盖网络出版的所有重要操作细节、对于不同形式的网络出版物流程需具备通用性等因素,笔者新建图2所示网络出版流程B。该流程与流程A相比,做了如下改进:

1. 采用四次审校代替现行的三次审校。网络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介质上,用视觉和听觉读取信息;其涉及的媒体形式多,相同时间播放的信息量大,经研究发现,四次审校比传统的三审制更能保证网络出版物的质量。[1]

2. 两处增加了读者反馈步骤。首先,为把风险降到最低,在信息采集完成后、正式制作前可将采集到的或经简单初加工的样本免费发布到网上,通过读者阅读反馈,最终确定主题,所以在信息采集一步中加入了读者反馈内容。其次,读者对发布内容的反馈可针对出版物,还可针对网站平台,甚至是向出版商咨询问题,所以在发布一步中也加入了读者反馈内容。

3. 成立专门的三大系统。具体包括读者网络服务系统、作者网络服务系统、外审专家网络服务系统,很多操作在此网络系统上实现,使网络出版各过程真正实现网络化。读者网络服务系统专门针对增加的两处“读者反馈”,读者可通过系统网络发布评价、提问。对于外来稿,新流程增加了作者网络服务系统,作者注册后可以网上查看征稿启事、网上投稿、网上查看稿件审校进度和意见等。外审专家网络服务系统针对流程B中 “委派专人初审”“单位负责人委派人员三审”“总负责人委托专家终审”等环节会涉及外约专家审稿的情况,外审专家通过此系统查看审稿通知、网上下载需要审校的稿件、上传审稿意见。

4. 加大网络出版物的宣传推广。

二、网络出版流程的评价

(一)加权平均法及其用于网络出版流程评价的可行性。加权平均法是指标综合的基本方法,即在求平均数时,根据观察期各资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给以不同的权数加以平均的方法。[2]如为计算并给甲、乙两同学期末考试成绩排序,首先确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甲同学平时成绩为70分,期末考试卷面85分,则总得分为70×30%+85×70%=80.5分;乙同学平时成绩为80分,期末考成绩是75分,则总成绩为80×30%+75×70%=76.5分。甲同学最终得分更高,成绩更优秀。

评价网络出版流程好坏有一些明确的指标,如利用该流程生产的出版物质量好坏、生产成本的高低等,而这些指标对于评价流程的权重是不同的,而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度(权重)及不同流程各项指标的得分均可通过实验获得。因此,应用加权平均法评价网络出版流程是切实可行的。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经研究,评价网络出版流程是否科学合理,主要依照以下四个指标:

1. 网络出版物质量。网络出版物质量可分为出版质量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网络出版物具有多媒体性,制作过程中的各单媒体独立制作,因此可先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单媒体质量评价,再对合成后的效果综合评价,其量化指标为各项目的出错率。综合评价可以量化为读者对出版物的满意度。

2. 网络出版流程成本。网络出版流程成本包括制作成本、经营成本、宣传成本、版权成本等。因网络出版物没有印刷环节,所以制作成本比传统出版物简单,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录入费、稿酬、编辑加工费、校对费、设计费,市场调研费也可归入此类;经营成本指网络出版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具体如工作人员的工资、行政开支等;网络出版物宣传成本主要是指广告费;因网络出版物的素材常常借鉴或引用他人资料,所以会经常涉及版权问题,版权成本是网络出版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网络出版流程效率。网络出版物出版周期、更新速度、传播速度、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利用率等都是衡量网络出版流程效率的重要指标。

4. 网络出版企业满意度。对于出版企业来说,网络出版流程的满意度是指对于流程输出满意的程度,即对出版物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满意度,也可称之为流程的有效性。作为具体操作网络出版流程的员工对流程的评价也是网络出版企业衡量流程的重要指标,而员工对流程的满意度不仅包括对涉及自身工作的环节的评价,还包括由流程产生的上游成果的满意度。由于网络出版流程具有递阶结构特征,许多操作环节是上下游的关系,如单媒体加工环节的下游是合成环节,合成环节的下游是审校环节,审校环节的下游是发布环节等,下游工作人员对上游的出版半成品的满意度与流程的工作效率、半成品质量有很大关联。

(三)实验及相关参数的获取。首先需确定各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度(权重)。为保证权重赋值的客观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20名专家(青岛科技大学编辑出版教研室教师6人、青岛科技大学电子图书馆教师4人、青岛新闻网相关部门工作人员10人)确定网络出版流程四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以百分比的方式确定本指标对于流程评价的重要性,求平均值。如某老师认为对于网络出版流程的评价,应用该流程加工的出版物质量好坏占70%,流程生产成本占20%,效率5%,企业对流程满意度占5%(四项总和为100%)。计算20位老师各项指标的平均值的结果如表1所示。

为确定流程A和流程B在网络出版物质量、网络出版流程成本、网络出版效率、企业满意度四项指标中取得的成绩,需要确定更加明确的衡量指标。相关指标被量化为3.2所述内容,具体如表3所示。

为通过实例获取各量化值,笔者在《电子与网络出版》课程教授过程中组织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进行实践制作和发布网络出版物的实验:140名学生被平均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网络出版流程A、网络出版流程B获取各流程的相关数值,考虑到文字出版率、制作成本、宣传速度、资源利用率等不同因素的不可比性,采用相同的标准为两个流程各项影响因素赋值,即同学们根据结果为流程的相对优势赋值(赋值的含义如表2)。如采用流程A的出版物文字出错率为0.12%,采用流程B的文字出版率为0.04%,则流程B与A相比有明显优势,则流程B值为5,A值为1;再如某出版物采用流程A后的出版周期为5天,采用流程B后的出版周期为7天,虽然5<7,但赋值时需要从对于评价指标“网络出版流程效率”是否有优势的角度出发,流程A的5天与流程B的7天相比,5天比7天稍有优势,所以A值为3,B值为1。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及成绩如表3所示。

(四)加权平均结果的计算。将表3中流程A、B在网络出版物质量、流程成本等四个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与表1中各指标的权重结合至一张表,如表4所示。以流程A为例,其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法是1.0×55%+2.5×25%+1.2×15%+1.0×10%=1.5分,同理计算流程B的综合评价值为3.3。

三、分析及结论

从表4可以看出,因为3.3>1.6,所以流程B优于流程A。虽然从表3中的两个流程四个评价指标的平均值来看,流程A在网络出版流程成本和网络出版流程效率两方面优于流程B(2.5>1.0,2.0>1.6),但流程B在网络出版物质量和企业满意度两方面大大弥补了其成本和效率的不足(4.4>1.0,3.7>1.0),加上网络出版物质量在评价流程时是占据比重最大的指标(55%),此项流程B优势明显,这与流程B的改进工作,特别是四次审校的提出有较大的关系,所以是流程B得分更高的重要影响因素。站在网络出版单位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建的网络出版流程B是更优秀的选择。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2012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网络出版流程构建研究;项目来源:2012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名称:网络出版规范化流程的构建与评价(2012329);项目来源:2012年青岛科技大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名称:网络出版规范化流程的构建与评价(12XC12)

参考文献:

[1] 孙艳华.网络出版现行审校制度适用性探析[J].中国编辑,2010(4).

[2] 加权平均法.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88491.htm.2012-6-12.

高校学报编辑出版流程中的难点探析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编校合一,自主网站建设

高校学报是集学术性、内向性、综合性于一体的理论型期刊, 不仅是宣传本校教学科研的第一阵地和窗口, 也肩负着传播先进科学文化与信息载体的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高校学报是人文思想与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介质与途径, 处于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位置。因此, 办好高校学报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事情, 关系重大而深远, 高校学报在世界上的传播广度与维度也展现了我国科研、学术的实力。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科技飞速发展, 各种新媒体的编辑手段和策略不断应用到学报编辑实务中, 高校学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争议, 如何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让学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去, 发展得更好, 这是当下的课题。只有一一解决高校学报编辑出版流程中的难点, 才能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将编辑意识的独特性应用到选稿、栏目设定、策划、编辑的各个环节, 最终实现刊物的独特性、创新性和前瞩性。

一、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完善对审稿的影响

高校学报从每个出版周期只有一个栏目框架, 到组织来庞大的学术稿件, 完成各种筛选、审稿等前期工作, 进入复杂的编辑校对流程, 最后定稿出版, 可以说整个实践者和实现者是编辑, 因此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否完善决定着一本刊物的最终走向。但编辑毕竟是人, 有七情六欲, 有鲜明的个性, 也有个体心理因素的制约和差异性, 那么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浮动在办刊实际中就会影响审稿工作。编辑非正常鉴审失误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自卑心理、自大心理、嫉妒心理、势力心理、排他心理、从众心理、厌烦心理、报复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会影响审稿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编辑的功利心过胜, 也会使审稿标准失衡, 发生不该发生的“侧滑”。比如照顾自己的同学、领导等关系而向人情稿大开通行绿灯, 操纵专家意见, 使本不合格的稿件堂而皇之地占据学报宝贵的版面, 而在版面紧张的情况下, 又不得不将优质稿件甚至是国家课题拒之门外, 学报质量逐年下滑。大学学报每期刊发的博硕论文一般要占据全部版面三分之一以上, 这是独有的中国现象。面对陌生的年轻稿件, 没有任何的关系后盾, 如果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完善不健康, 那么很多优秀的稿件都会被直接删除。而这些年轻的博硕论文虽然可能是体制下的产物, 如果不写就毕不了业拿不到奖学金甚至找不到工作等, 但毕竟他们是未来学术的中坚力量, 要看到他们的学术热情和才情。所以, 一个优秀的编辑要有能力从他们的投稿中发现优秀稿件, 并善于与他们沟通, 甚至抱着培养的心态去关注他们的学术动态, 只有这样的标准和独特性的付出, 才有可能会为自己的学报招拢人才、建立稳定和长远稿源。

编辑的情绪也好心理失衡也罢, 都是可以通过完善编辑的主体意识进行疏导和修复的。要完善编辑的主体意识, 首先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学习。道德是一个思想范畴的名词, 但却可以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进行编辑学科研活动、将编辑队伍职称系列纳入规范化轨道等方面强化素质。第二, 加强编辑的技术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子化、现代化的编辑手段与传统纸媒化的编辑手段高度整合与交叉, 开放存取、信息集约会平台、优先出版等技术不断发展壮大, “继续教育”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对于编辑这一行业却意义重大, 只有加强继续教育, 不断学习新媒体技术, 才能使编辑的职业自信不断强化, 信息化意识、前瞩性意识不断加强, 建立一支知识经济网络环境下高素质的新型编辑队伍, 从而提升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二、“闭门办刊”封闭了学术通道

高等院校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 自然要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 这无可厚非。但这不是学报办刊的唯一目的和特性。但有一些学报把刊物定位在内向型模式, 以解决内需为根本, 所有的版面是以优先发表本校教师论文为前提的。尤其到了评职称的旺季, 各种水平的论文、关系稿纷至沓来。在这种办刊模式的前提下, 急稿的处理在技术上难免不达标。比如出刊在即, 要评职称的稿件必须优先发表, 但三校一读的时间周期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三校变一校, 通读变成飞速看一眼, 核红的精细度大打折扣, 接转版的设计也仓促对付。如此一来, 学报从栏目设计到学术质量到编校质量都很难实现高水准。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报内向单一性的弊病, 就要变“闭门办刊”为“开门办刊”, 以论文的学术质量为根本, 以栏目为导向取稿而不是因稿件而设栏目, 要有策划意识, 多约专家级稿件, 优先发表国家级、省级课题。在为本校学术科研服务的同时, 也不要让这种定位束缚住手脚和眼界。普通高校的学术力量毕竟有限, 即便是在某一学科拥有优势, 也无法做到各个皆强, 支撑一本学报在中国学术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提高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保持学报学术通道的开放性和流通性, 甚至为了约到学术带头人及重量级专家的稿件而不惜重金、优稿优筹等多种方法齐上阵。

高校学报究竟向何处去, 是否全体进入市场机制, 甚至下海组建出版集团, 接受残酷的优胜劣汰, 虽然种种说法还在推敲、讨论与争论中。但是, 当市场化的那一天到来, 一切已晚, 定位内向型的学报一旦走向市场, 就会因为缺乏读者、没有订单、学术含量低、技术规范程度不高、千刊一面等劣势被市场抛弃。

办刊要有前瞩性。在互联网时代, “闭门办刊”很显然违背了这个时代的精神, 不仅封闭了学术通道, 扼杀了发展良机, 也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的温床。刊物就要有严格的出版标准、技术标准和操作标准, 比如一本合格的学术期刊, 差错率不能高于万分之一。三校一读的技术流程不能因为急稿而省略变通, 急稿再急, 也要遵守“学术性第一”的标准。只有以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为取稿标准, 才能真正办好学报, 真正地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提供最先进、最具信息价值的情报。

三、编校合一的利弊

学报的技术性强, 对校对的要求高。编辑与校对是期刊编辑部工作量最大的两项工作, 也是继选稿、审稿之后最重要的工作。一篇稿件由同一编辑加工修改并进行校对, 这种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在高校学报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它节省时间, 提高工效, 减掉了一些中间环节。但在这种工作模式中, 容易出现编辑加工修改稿件不认真, 把一些应在加工环节中做的工作留到校对环节去做的现象。由于受自己加工的稿件自己校对这一想法的影响, 致使一些编辑自觉不自觉地在思想上认为, 稿件加工不加工都无所谓。又由于是自己审的稿件自己校对, 容易产生自己看过的稿子用不着再看的想法, 思想上不重视校对工作, 并认为编辑的主要工作应该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稿件, 校对工作不应该是编辑分内的事, 体现不出编辑水平。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校对工作, 其所校对的稿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这一编校工作中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报的质量, 必须引起重视。

要解决以上问题, 就要求编辑能正确认识编辑加工与校对的关系, 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 认真修改加工每一篇稿件, 为高质量的校对打好基础。一定要按校对步骤和要求去校对, 掌握正确有效的校对方法:一校必须采取对校、折校的方法去校对, 按原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进行校对, 要尽量争取做到在初时使版面基本定型;二校首先要对红, 然后通读校样, 一些排印差错争取在二校时全部改正过来, 为三校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校首先仍要对红。通读校样, 全面检查一次所有校对中要注意的地方, 特别是检查目录、文题、页

媒体的优势, 回避劣势, 发挥优势, 在海量信息中为受众提供方向指引, 精选信息产品, 形成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主, 开发信息深度, 官方网站、信息内容制作者自媒体扩大信息立体维度为辅的全方位信息服务体系。为在新媒体海量信息中迷失的使用者提供过滤功能, 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具有电视媒体特色的信息产品供给者, 开设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电视媒体网站, 成为视频、音频海量信息的门户网站, 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 同时结合电视媒体资源优势展开信息整合, 促使新媒体网站使用者生产的内容参与到信息再生产过程中去。一方面强化了新媒体的互动优势, 弥补了电视媒体的弊端, 同时又发挥了电视媒体对内容深度加工的资源优势, 提供给媒体使用者一条全新立体的信息链条。满足电视媒体使用者对于信息个性化使用的要求, 同时又兼具电视媒体能够将信息深度解读, 对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 显示出对信息消费引导能力。

四、专注内容深度, 整合意见平台

与新媒体相比, 电视媒体对信息的深度解读、专业制作占有优势。但结合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 按照传统思维将意见单方面传播出去, 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利用新媒体互动特征形成对电视媒体意见平台的打造, 形成新的表达样式, 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比如央视2套的《对手》栏目, 通过对各种意见的表达, 力图打造一个意见表达平台。同时通过新媒体央视网站, 形成互动、话题讨论等等, 展开新一轮的内容生产循环。

新媒体时代, 对电视媒体而言, 舆论引导、话语权的体现更多是在于对信息梳理中呈现真相, 透过众多信息看到事物本质, 实现媒体使用者对真实的要求。借此才能实现新媒体时代的差异化竞争, 以及继续拥有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码、刊眉等细节部分。三校过后, 如仍有过多错漏, 还应加校一次, 方能保证刊物质量。

四、重视优先出版与自主网站建设

身处互联网时代, 出版流程中新的难点问题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 最快出版, 扩大宣传阵地, 提升学报知名度。作为非核心类期刊的高校学报都在寻求变革之路, 办好专栏, 挖掘研究深度, 产生集约和争鸣效应这只是传统出版的改革思路, 我们还要善用互联网这把利器, 将学报的社会效率发挥到最大。

所谓优先出版是指论文在时间上优先于纸质媒介出版, 在保证版权安全的前提下, 先行在网络上出版公布。很多科技论文的数据实验等是有时效性的, 传统出版周期长, 印刷、送邮局、派送到读者手中往往要经历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严重影响了优质论文科技学术信息的传播与发展。优先出版则节约了繁琐的中间过程, 在上传互联网的同步读者就可以第一时间读取论文, 优势不言而喻。

学报必须拥有自己的阵地传播知识、信息和刊物内涵。很多学报认为只要签约了各家大型检索数据库就万事大吉, 就实现了网络出版的终极目的, 其实大错特错。学报以极低的费用签约于各大型检索数据库, 读者不付费就看不到你这本学报的内容, 那些数据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和名声, 而提供资源的学报却常常不被读者认知和关注。常此以往, 何谈发展?只是沦为提供数据的工具, 却没有独立的网络出版能力和被检索能力。因此, 建立自主网站对于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宣传很重要, 这确实是难点之难, 但也深刻关系着学报的未来命运与走向。在这方面有很多课题是值得编辑们探讨甚至探索的, 比如说, 多家学报联合建立一个集约型信息检索平台, 像图书馆一样全开放式信息仓储平台, 等等。

总之, 编辑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去面对问题, 解决困难, 迎难而上, 这才是一个编辑真正应具有的独立精神。

威地位。这在新媒体形成的个性化表达、碎片化信息的背景下, 显得尤为重要。

从现在电视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情况看, 成功的案例较少。更多的电视媒体将新媒体视为另一个信息发布渠道, 将其在电视媒体上制作的内容直接放在新媒体平台上展开传播。无视新媒体自身的平台特征、互动性强的媒介特性, 顾自地传播自己的内容。从平台上看, 信息的确达成了传播行为, 但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出版流程 第8篇

“来出书”是国家首个图书自助出版网站和学术著作出版平台。该平台的搭建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形成了从图书的投稿、编校、出版、印刷到发行、推广、营销等的一条龙服务式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出版转型。在“来出书”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优势和不足,本文试从“来出书”、“来印书”和“来买书”三大板块分析知识产权出版社在网络自助出版、数字印刷以及在线商城的构建上的优劣,探究传统出版社在出版、印刷与经营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一、“来出书”:网络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是数字化浪潮中出现的新兴出版业态之一,发展态势迅猛。在国外的发展日渐成熟,美国的自助出版已经步入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相较于传统出版,自助出版具有出版环节精简化、出版周期短期化、出版对象平民化、出版资源海量化、出版环境自由化等特点。

我国自助出版的发展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现已经形成“以维基出版为基础的百度文库模式,以网络文学为核心的盛大模式,以小众文学为主的豆瓣模式,以电商技术平台的京东模式,以出版社为背景的来出书平台,以社交网络为平台的微信出版模式。”[2]这几种模式的共同繁荣为我国自助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前景。其中,以出版社为背景的“来出书”平台相较于其他自助出版模式,在其创建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优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出版社的纸质书优势与书号资源

与其他几种自助出版的模式相比,只有“来”平台有出版社作为后台支持。知识产权出版社是国家级出版单位,这是对编审流程的保障,对书稿质量的保障,对其正规出版发行的保障。与此同时,出版社有一定的书号资源,为作者提供有书号的正规出版物和没有书号的私藏出版物两种选择。通过“来出书”平台出版的大多数书籍以纸质书的形式呈现,满足了作者对于正式出版物的渴望与需求。而其他自助出版模式的“出版”更多地是指一种宽泛的电子出版物的概念,作者利用网络上传,读者付费或者免费下载TXT文本或者Word文档等电子版,只有热门作者的作品才有可能被出版成正规的出版物。这样看来,拥有出版社支撑的“来出版”平台就有了其他自助出版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自主、低价、高效

有意向出版图书的作者可以在“来出书”的网站自主注册账号,填写图书信息、作者信息并上传书稿,并且可以根据网站提供的九种排版模板自行排版设计,在平台的图书封面设计系统中挑选合适的图片、色彩等,利用封面设计器自行设计图书封面,或者交由出版社操办,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此外,书稿通过编审环节的作者可以根据责编提供的建议自主选择装帧方案并自主定价。

在出版的价格上,通过预审的稿件会有免费出版、自助式出版和一站式出版等三种流向,出版社根据稿件的质量对出版方式进行定性。自助式出版和一站式出版虽然需要付费,但所需费用与传统出版费用相比仍可节省一半左右。不仅价格惠民,整个出版流程也更加高效,上传的稿件只需3-5天的预审期即可确定出版方式,一本20万字的著作20个工作日即可完成三审三校的工作,最后的出版审查也只需要一周工作时间。传统的出版周期需要4-6个月,采用自助出版的出版周期只需2-3个月,周期短,更高效。与此同时,出版流程顺畅无阻,容易上手,操作方便。

(三)众包写作与众筹出版

被称为“众包之父”的杰夫·豪在其著作《众包》中谈到,众包开启了当今科技转型,众包就像办一个聚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利用群体的力量创造新的组织方式。众包写作是“来出书”策划筹办的一种群策群力的互联网合作写书的新模式,它以“核心作者+联席作者”的方式分解书稿并以任务的形式发布内容,在“来平台”报名、领取、完成任务并通过任务评估的作者,根据任务内容的不同在书中分别获得核心作者或联席作者的署名并获赠带有“作者单页”的纪念版图书。众包写作的模式均在“来出书”的子平台“来论坛”沟通和实现,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性,利用不同作者自身的优势,充分汇总高质量的文稿内容,有利于提高稿件的质量。

与众包写作的群策群力不同,众筹出版是集聚财力为新书的出版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来源为目标读者群,是对即将出版书籍的宣传和对目标市场定位的一个预测。众筹出版适合学术出版等小众出版,这与“来出书”平台的出版范围相契合,也成为了平台出书的优势之一。

(四)局限性

除了以上三点优势之外,自助出版在“来出书”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局限。首先,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向的局限性。“来出书”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依托,这就奠定了“来出书”的服务对象主要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师、学子、科研人员等,以学术著作出版为主要业务方向,虽然“来出书”出版有价值、能提升平台影响力的大众化图书,但所占比重甚小。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向的局限性让“来出书”损失了一部分的用户,在“来出书”网站的普及率和适用度上还有所欠缺。

其次,自主排版的傻瓜化与模式化。作者上传的稿件可以自主选择排版格式,按照固定的模板进行封面设计,虽然增强了作者参与编辑流程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但最后的成品书被固化成几种固有模式,形成了一种傻瓜式的排版格局,造成了成书版面上的雷同,缺乏新意。

二、“来印书”:按需出版

自助出版需要按需出版来支持,按需出版为自助出版在印制环节提供更多的自由和便利,而按需出版的核心技术是按需印刷,“来”平台拥有全国最大的按需印刷(数字印刷)生产规模,拥有国际高端数字印刷设备,完善的流程及软件支持系统,能够完美支持“来出书”平台的自助出版及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专业性、学术性、小众化的图书的出版。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率先引进按需出版技术的发达国家,不仅在按需印刷的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依靠按需出版获得巨大的收益。在我国,“从1998年按需出版首次登陆中国以来,我国的按需出版已经从最初的图书的按需引述发展到内容的按需销售阶段,虽然合理,但是速度缓慢。”[3]知识产权出版社是我国最早开始按需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之一,其按需出版业务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打造的“来印书”平台也为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按需出版业务打开了新窗口,但纵观分析“来印书”平台的按需出版业务,主要业务对象是针对作者层面而非读者层面,即平台在按需出版业务上是被动接受业务非主动开展业务。

(一)针对作者层面的专利文献的按需出版

我国的专利文献出版具有印量少但种类繁多的特点,结合知识产权出版社自身出版范围的特性,并考虑到专利文献作者对著作印量的实际需求,“来出书”平台为作者提供按需出版的渠道,作者在“来出书”平台选择“来印书”栏目,同意平台的内容协议即可上传作品进行印制。

“来印书”平台可为单位和个人提供书籍文献、会议资料、教学讲义、宣传画册、名片海报等全方位的印刷制作服务,可以做到一册起印,即需即印,灵活出版。是“多品种,小印量”型图书的最佳印刷解决方案。在提交印刷品文件的操作中,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印数并选择是否参与书籍的装帧设计,例如,封面与内页纸质的选择,装订方式与装帧工艺,封面的光、亚膜选择以及有无勒口等等。“来印书”的平台给予作者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充分体现了按照作者的需求来印制图书的要求。与此同时,“来印书”与清华出版社、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党史出版社社等几十家出版单位在按需印刷(数字印刷)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些都是从作者或者用户的角度出发,按照用户所需进行的印刷,这种按需出版也是对上一环节自助出版的延续,是整条出版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针对读者层面的短版、断版书的按需出版

基于按需出版对作者、对读者的双重“按需”,针对读者层面的按需出版,“来印书”平台利用自身的数字印刷技术“为中国宇航出版社建立短版图书数据库,实现先销售,后印制,即需即印,满足读者对专业图书的需求。”[4]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出版社“先后与上百家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回复出版图书数千种,实现了永续出版。并与高校图书馆合作,筛选国民时期金万众最有价值的图书,为国内外100多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数字化复制服务。”[5]

“来印书”平台在续接自助出版完成出版流程的同时,实现了专利文献类图书的零库存和零浪费,实现了短版、断版书的循环再利用价值,实现了出版社利益最大化,为出版企业的绿色出版保驾护航。

三、“来买书”:网上书店

图书在线商城的构建为自助出版的图书提供了一个销售的渠道,也为按需出版“先卖后印”的设想提供了一种实现的可能。20世纪末,美国的网上书店就已经超过1200家,网上书店也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行渠道。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的网上书店也随之发展起来。

根据罗紫初教授对我国网上书店的分类来看,目前,我国的网上书店大体由四类市场主体构成:由传统书店扩张而成的网上书店,由出版社开办的网上书店,由非出版业资本建设的网上书店,由出版公司开设的网上书店等。“在我国500多家出版社中,已建立网站的有349家,占62%。”[6]“来买书”就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开办的网上书店,由此可见,出版社开办网上书店已是大势所趋。

(一)个性化定制别具特色

早在20世纪末,美国就出现了大学网上书店的热潮,以大学网上书店为例,其特色就是打造自己的特色,只出售教科书和学生需要的资料,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料的需求为主打,与美国的大学网上书店类似,“来买书”的网上购书平台是一个别具一格的网上书店。

“来买书”是“来”平台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最终环节,是针对“来出书”“来印书”个性化定制的销售终端,也是其主要的盈利方式之一,极具个性化色彩。“来买书”的网上购书平台目标人群是学者、专家等专业人士,并且依靠知识产权出版社的背景,形成了以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经济等为主打品牌的专业书籍购买平台,是为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专业购书平台,分类简单明了,书目明确清晰,是实现作者写书、买书的个性化定制销售平台,也是读者购书的专业化消费平台。

(二)专业性太强反成弊端

个性化的专业化定制成为“来买书”的平台特色,但其专业性太强,服务面过窄又成为其发展的一大弊端。在电商们抢占图书市场的战役中,当当和亚马逊绝对是胜利者。它们的图书零售范围涵盖文学、小说、童书、教育、生活、人文社科、经营管理、科技、励志成功类、工具书、期刊以及外文原版书等十几个品类。反观“来买书”平台的图书零售门类,整体分为六大类: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通运输、材料、经济学等。横向对比这六大门类,不难发现,虽然“来买书”的平台对销售的书籍进行了细分,但整体还是呈现出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特性,以科学研究、文献检索、数据统计居多的专利文献化书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虽然平台也出售小说等文学作品,但比例甚小,缺乏大众读者的关注。这些书籍的专业性导致其平台服务面的狭窄,导致其读者群体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小众化并最终导致其推广营销受阻,经济效益受损。

(三)利弊权衡需品牌当先

专业化成为“来买书”购书平台的特色和优势,也成为限制“来”平台发展的枷锁,权衡分析来看,品牌影响力弱,知名度低,小众化成为“来买书”平台的劣势,但其专业化这种特性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来买书”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提高平台的知名度。让劣势也能成为该平台的优势和特色。但就其在众多网上书店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来买书”的平台仍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推广力度,搞活销售平台,吹响特色销售的号角,铸就品牌特色。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迫使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化出版产业靠拢,要求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媒介进行融合再生产。“来出书”这一全流程数字化出版模式的构建,实现了自助出版、按需出版及网上书城的一条龙服务,响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推进自助出版、按需出版和网上书店的成熟发展。这种全流程数字出版的新模式值得构建和推广,其特色之处值得其他出版社借鉴学习,但其自身发展的短板仍然需要克服。为更好地实践和完善全流程数字化出版这一新模式,还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技术及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来出书”这一全流程数字化出版新模式只是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小步,传统出版社向新兴媒介融合的转型发展仍然是进行时。

摘要:“互联网+”已成大势,“互联网+出版”更是重头戏。知识产权出版社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打造了一个集聚大量用户资源,实现图书投稿、编校、发布(含印制)的全流程数字化平台——“来出书”,让传统出版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成自助出版和按需印刷走向成熟。文章从“来出书”网站的子栏目“来出书”、“来印书”和“来买书”入手,对应分析从自助出版到按需印刷到网上书店的自主性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并探究其出版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来出书”,自助出版,按需出版,网上书店

注释

1[1]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 L].http://www.mof.gov.cn/mofhome/he/lanmudaohang/zhengcefagui/201504/t20150413_1215711.html.2015-04-10.

2[2]丁新湍.自助出版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3[3]肖东发.按需出版是出版的趋势和方向[J].出版广角,2012(8).

4[4][5]蔡玉沛,姚怡云.按需出版:发动未来出版的“绿色引擎”——以知识产权出版社为例[J].编辑学刊,2014(3).

出版流程 第9篇

一、整合营销中的4C观念

1990年, 美国学者劳特朋教授提出了4C理论, 即:Cons um e r (消费者) 、Cos t (成本) 、Conve nie nce (便利) 、Com m unication (沟通) 。4C理论是把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过程中, 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 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双赢的营销模式。

整合营销的观念要求所有活动都整合和协调起来, 努力为顾客的利益服务。以注重企业、顾客、社会三方共同利益为中心的整合营销, 具有整体性与动态性特征, 企业把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与发展。

二、4C营销观念在图书选题策划中流程的运用

图书编辑出版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 包括选题、组稿、审稿、装帧、定价、发行等方面。其中, 选题是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最基础的工作, 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环节, 它体现出书的方向、宗旨和奋斗目标, 是编辑方针的具体化, 对编辑工作的全过程起着指导、调控作用。

选题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出版目的、读者对象、题材内容和主题、社会意义、特色、作者、篇幅字数和卷数册数、装帧设计和印刷方式、发行方式和印数预测、书名、成本、定价和经济效益预测、投入费用和风险预测, 等等。选题工作体现了编辑工作的规划、设计功能, 出书的总体设计和每本书的具体设计都是通过制定选题计划来实现的。将4C理论运用于图书选题策划, 可以整合资源, 针对目标读者具体实施, 做到有的放矢。

1、Cons ume r (消费者) :

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 (Theneeds and wants of consumer) 。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 只有满足了读者的需要, 出版社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将4C理论中的Cons um e r观念运用于图书选题策划, 就是要了解读者的需求, 满足读者的需求。

出版者虽然应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 但不应该一味迎合消费者。策划选题首先要有一定的品位, 单纯追逐热点的选题、刻意媚俗的选题、缺乏特色的选题即使符合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的市场需求, 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称不上是好选题。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 以我为主、创建自己的世界, 以此引导读者, 这才是选题策划、图书出版的上乘境界。

以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屠龙术·逆鳞》一书为例, 该书在2008年的图书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销量。在满足消费者欲望方面, 责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进行市场调研:策划该选题前, 责编先作了广泛的市场调研, 发现当今图书市场有几大热点, 其中以下三大热点可操作性较强:一是传统文化类, 以于丹、易中天等人的国学普及读物为代表;二是职场商战类, 以《杜拉拉升职记》等为代表;三是灵异类, 以《鬼吹灯》、《盗墓笔记》等为代表。如果能将此三者结合起来, 既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又可创造出一种全新类型的小说——“职场+灵异+传统文化”类。这样, 既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更能为读者“创造”需要。

(2) 进行市场细分:选题确定后, 读者对象也就随之确定了。当今图书市场的消费者主体是青年, 特别是大中学生。但是, “传统文化+职场”这一层次较高, 读者对象层次应相应提升, 主体可定位为大中城市的青年及中年白领。这部分读者的文化水准及消费能力均较高, 可确保该书常销乃至畅销。

(3) 确定图书产品的市场定位:选题、读者对象都确定后, 图书的市场定位就浮出水面了——主打中端市场。因此, 装帧印制应较为精良, 定价可比同类常销书稍高, 接近畅销书的价格。

2、Cos t (成本) :

指消费者获得满足的成本 (Cost and value to satisfy consumer needs and wants) 或是消费者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所肯付出的成本价格。

这里的营销价格因素延伸为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成本, 包括:企业的生产成本, 即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成本;消费者购物成本, 不仅指购物的货币支出, 还有时间耗费、体力和精力耗费以及风险承担。新的定价模式是:消费者支持的价格-适当的利润=成本上限。企业要想在消费者支持的价格限度内增加利润, 就必须努力降低成本。

在图书出版流程中,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开本、印张、用纸、印数、稿酬或版税、印制、宣传、发行、退货、折旧等因素均需考虑, 因此, 计算成本是一个综合工程。

选题落地了、定价确定了、图书印刷出来了, 可其成本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却并非固定不变。比如说, 运输费用变动、折扣变动、退货及损耗因素等都会不断影响其实际成本。也就是说, 选题策划阶段根据当时成本计算出的最“准确”的定价在变动的市场面前也往往会失去准确度。因此, 出版者需要在营销中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调整, 不断平衡成本, 使其尽量接近“准确”。

《屠龙术·逆鳞》的整体包装基本上走“精品”路线:请著名作家莫言亲题书名及评语;请国内一流画家绘制封面, 对版式精雕细琢;选用档次较高的80克轻型纸, 全书塑封;寄赠一定数量的样书给国内知名媒体、业内人士, 请其点评, 用作宣传……因此, 其直接成本较高。但是, 较高的定价、较高的发行折扣、较低的退货率、塑封后折旧率下降、广泛宣传带来的销量提升, 使得其间接成本较低、总成本相对平衡。

3、Convenience (便利) :即购买的方便性 (Convenience to buy) 。

传播学鼻祖施拉姆在《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或然率公式: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用以说明受众是如何选择媒体和信息来满足自己需求。意思是说, 预期报偿 (满足需要) 的可能性越大、费力的程度越低, 选择某种传播渠道信息的或然率越高;反之, 选择的或然率就很低。

将施拉姆的或然率公式运用到图书出版过程中, 读者选择图书的或然率与读者阅读图书可能获得的报偿程度成正比, 而与读者获得图书的费力程度成反比。因此, 在报酬程度同等的情况下, 降低获得费力程度, 就有可能提高读者选择的或然率, 从而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图书策划上的“便利”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便于读者选购和阅读, 二是便于书店上架及销售。

近年来, 很多图书为提升整体档次而选用国际流行的小16开本, 事实上, 这种开本并不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因为中国人的手形比西方人小, 国际流行的大开本难以单手阅读, 降低了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致。另外, 书店为便于上架, 较欢迎正常开本, 由此可见, 图书策划时不能一味地凭经验或追随流行趋势, 而应从实际出发,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发行渠道上, 因与民营渠道的合作尚在洽谈中, 《屠龙术·逆鳞》一书主要走的是新华书店主渠道, 全国布货, 尤其保证大城市、消费能力强的城市重点布货。同时, 与卓越、当当、博库等大型图书网站积极合作, 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 网络购书因价格低廉、品种丰富、配送快捷, 已成为最流行的图书消费方式。出版社必须正视这一现状, 不断加大与大型图书网站的合作, 甚至可为网站策划定制最适合其消费群体口味的图书, 以赢得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

4、Communica tion (沟通) :主要指与用户沟通 (Com-m unication with consume r) 。

图书策划上的“沟通”, 既指与读者的沟通, 又包括与能影响读者消费心理的媒体、书店等宣传和销售渠道的沟通。与宣传和销售渠道的沟通一般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营销手段来实现。

《屠龙术·逆鳞》上市之初, 即联系国内知名高校, 由作者作专场演讲, 收效颇佳;随后, 在全国各大书展上大力推介;进而大打“地域”牌, 在书中提及的几大城市开展有针对性的地域化宣传。比如, 作者居于上海, 便将其包装为上海“本土作家”;书中提到“洛阳水席”, 便在河南新华书店以此做文章宣传……为打造人气作家, 特邀专业策划人对作者予以形象包装, 在全国各地举办签售会等, 较大地提升了作者及该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编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 职场小说的营销手段应该与众不同:在宣传上, 最好先走“小众”路线, 打动名作家、学者、记者、编辑、导演、编剧等高端读者, 在较高层次的“小圈子”里先创下口碑, 进而爆炸式地影响“大众”;在销售上, 图书上架后, 先重点突破大城市的大书城、连锁店, 在白领中广为造势, 进而影响中小城市。

图书出版前后, 责编将清样及样书分别寄赠相关专家、各大书城老总及文学专柜负责人征求意见, 得到名家、资深传媒人士好评, 书评不断见诸报端、网络。同时, 在业内媒体刊登广告、书评造势。图书上架后, 向各大书城大量寄发海报等宣传资料, 作者、编辑及各地网友、忠实读者不断到书城走访, 与营业员、读者交流, 进行店堂宣传, 收效明显。

传统平面媒介的宣传对图书销售的推动尤为重要。除了登广告、发书评, 还在上海地铁《时代报》等以白领为主要读者的报刊上选载。同时, 基于影视改编的巨大影响力, 将书积极推荐给知名导演、编剧, 寻求改编影视剧, 与网游公司合作筹划开发网游。此外, 向一些大企业推广, 与一些大型培训公司联系, 力争早日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必读书”。

在重视传统平媒宣传的同时, 在网上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新浪、腾讯、天涯、起点、西祠五大门户网站联荐, 数十家网站推介及连载部分章节, 当当、卓越、博库等诸多网店也都展开在线热销。

图书上架后, 大力加强店堂营销, 在相关大书城摆书堆、放易拉宝、贴海报宣传, 效果显著。

三、总结

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4C营销组合, 已被广泛运用于各营销案例中。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具有社会效益, 也具有文化效益。而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其质量之优劣直接影响着后续工作的成败、决定着图书价值的高低, 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中正确运用4C营销组合, 使选题策划向精度、准度、深度和广度延伸, 走内涵式的出版发展道路, 是出版社告别高退货率、高库存、低效益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阙道隆、徐柏容:《书籍编辑学概论》, [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2:P.267~268

出版流程 第10篇

一、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特征

数字出版是从编辑加工、制作和发行过程中, 借助于计算机等, 完成信息的传递与出版。网络的检索和信息储存功能, 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促进出版数字化的革命。而数字出版的最大优势, 则是信息沟通的互动性。网络信息产业的服务内容, 包含了数字出版。利用内容资源和数字技术开发, 将内容资源的影响力扩大, 是数字出版的核心任务。以下两个方面, 是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特征。

1. 具有电子商务的共性特征

网络沟通方式将传统企业的服务方式、经营和生产方式颠覆, 即数字出版产业链可将产品推向客户的商业模式。例如廉价和便捷的信息沟通, 可使供求双方的直接对话成为可能性。对于成型产品的购买, 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的追求。他们更希望能在产品上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理念。因此在销售模式中, 企业跟踪推送服务和读者主动定制将会备受青睐。而立足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技术提供商因为承担着多项任务, 如市场调研、信息反馈、售后服务、和产品流通等, 这样就更加凸显了他们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2. 促进了出版和其它媒介的深度整合, 顺应了传媒融合的趋势

出版企业在诸多业务领域中涉足, 这是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比如, 一般图书出版包括学术出版的, 在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公司等运营商, 将会对图书检索服务有所涉及。而多元化的业务, 需要出版商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这就给出版商提出了更多挑战。另一方面, 在众多领域中, 都能使出版商赢得机会, 这样会将单一的风险降低。其次, 为满足市场需求, 就需要多种媒体的高度整合。在数字化出版时代, 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 对读者的阅读需求给予满足。出版企业需要对多种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整合, 实现高度融合。此外, 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要求出版企业对地方资源进行整合, 使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所以, 数字出版产业链将实现多种业务同步发展、综合交错的发展态势。

二、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重新整合对传统出版商的要求

1. 出版产业链需要改善内部管理制度

创新业态, 实现转变商业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管理制度, 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对效率进行改善, 这是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明确产业链环节责任义务, 协调利益关系, 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这是内部管理制度指导的目的。各利益主体关系的和谐需要通过建构上述机制做保障, 也是产业管理的最终目标。

2. 出版业必须取得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在数字化浪潮袭来时, 更多的迷茫和困局摆在版权保护面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版权问题, 不能有效保护数字出版商和著作权人利益, 将会影响到数字出版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 加密载体数字版权的管理保护措施将逐步过渡到加密内容。

其次, 政府对知识产权市场的保护规范, 依靠立法和司法来实现, 为数字出版的外部环境的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数字出版业的目标是增加产业链价值

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应把增加整个产业链价值作为目标, 为其更好的处理服务, 这是该环节存在的必要条件。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业绩, 就要充分的从成本和质量以及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这是再造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指导思想。应该果断剔除不能增加价值的环节, 并适当地放大价值较大的环节, 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其中。比如, 就数字出版产业链而言, 凸显出设备和技术的地位成为相比于传统出版的最大特征。

三、数字出版产业链创新途径

经过多年的发展, 数字出版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对数字出版形成制约的因素。因此必须及时创新数字出版产业链, 同时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 提高科学化的管理水平, 对数字出版的转型和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1. 加快制定数字出版的标准

目前有多种数字出版形式并存, 需要对各种数字出版的标准进行制定。由于在格式和版式上, 标准还没有统一, 尤其是没有完善的关键性和基础性的标准。各大出版商为了开展竞争, 纷纷将自己的标准推出。这样不仅对资源的共享带来影响, 同时还使受众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 为了促进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加快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

2. 建立统一开放的内容平台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创新和转型过程中, 其管理和媒体内容的开发, 要远远落后于数字出版的发展, 同时出现了出版权和内容提供脱节的现象。如一些传统的出版社尽管具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却不具备电子媒体出版权, 同时版权的提供和内容与硬件提供商脱节。因为硬件设备商、运营商、版权和内容提供方面的脱节, 而导致设备、运营、版权和内容及平台缺乏统一的管理, 这样不单单使不规范的竞争加剧, 同时还屡屡发生盗版现象。

为了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亟待统一管理、深度开发、保护和搜集媒体的内容资源。而通过多次利用和加强内容的开发, 使出版产业更加繁荣发展, 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加强统一管理, 加快制定各项标准, 可规避浪费资金和资源以及重复建设, 减少无序竞争, 转变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式, 促进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科学发展。

3. 对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积极探索

数字出版在目前还没有形成合理和统一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因此, 应对相对统一和合理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对数字内容建设、利益分配以及数字产品流通服务和数字出版加工生产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制定, 促进包括渠道经营者、技术支撑者和内容创作者的三方通力合作, 将各自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对我国数字出版的产品和平台的打造, 促进数字出版又好又快发展。

结论:从大方向看, 传统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就是数字出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还会存在传统出版模式, 但在其继续发展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对传统出版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 而使其影响力不断提升, 使出版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21世纪, 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 已经是大势所趋。根据新闻总署下发的文件, 到2020传统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不管是印刷企业, 还是出版社, 都面临着转型。而数字出版产业链要更好提供有偿服务, 对消费者需求给予满足, 就需要在考虑客户价值的基础上, 积极创新出版途径, 在产业链中完成投资和获利。本文基于流程再造视角, 进一步探索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流程再造视角,产业链,特征,转型,创新

参考文献

[1]方卿.论出版产业链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 (05)

[2]吴楣.我国出版产业链现状分析[J].出版科学.2007 (04)

[3]吴楣.我国出版产业链建设的环境分析[J].编辑之友.2007 (06)

[4]余琛, 赵雪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 (04)

[5]方卿.产业链分类与出版产业链的类别归属[J].科技与出版.2008 (08)

[6]刘灿姣, 黄立雄.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J].中国出版.2009 (01)

[7]陈颖青.出版产业链重组效应:经纪人[J].出版参考.2009 (28)

出版流程 第11篇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质量控制出版流程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D09—5853(2011)06—0078—04

1引言

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迅速发展,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的学术质量控制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开放存取期刊“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困扰了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邱均平教授曾指出:“期刊质量控制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也是oAJ运动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OAJ的发展前景。”。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方式和交流渠道,开放存取期刊尚未形成充分有效的学术质量控制机制。笔者拟参考传统纸质期刊业已形成的出版流程控制机制,探讨基于出版流程视角控制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的思路与对策,以服务于开放存取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

2、基于出版流程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

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简便、快捷,特别是一些无需经过同行评审的开放存取期刊,其出版流程更是被大大简化。如我国重要的oA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明确强调,其出版过程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应该说,出版流程的简化,出版时效性的增强,对开放存取期刊赢得科研人员的青睐有一定积极意义。王应宽博士、初景利教授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判断。其研究表明:“oA期刊的出版周期比其他类型的期刊快”是科研人员选择在OA期刊发表论文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出版流程简化在为开放存取期刊加快出版速度赢得科研人员青睐的同时,也为学术质量的下降埋下了隐患。我们研究发现,出版流程的过度简化,尤其是一些重要出版环节的缺失或弱化正是导致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良莠不齐”的重要根源。因此,优化出版流程,强化对一些重要出版环节的管理,应该成为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我们认为,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流程管理,重点应该放在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三个核心环节上。

2.1组稿控制

传统学术期刊的稿源包括作者投稿(也称自投稿)和编辑组稿(也称编辑约稿)两个部分。一般地,从期刊的用稿量来看,自投稿占期刊稿源的绝大部分,编辑组稿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从稿源质量来看,编辑组稿对于期刊的意义不可低估。一些期刊的重要稿件,如封面文章、重要栏目文章,不少均是通过编辑组稿方式获得的。例如,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的评论栏目一般不接受作者自投稿,几乎全部稿件均为编辑约稿。在期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不少学术期刊设立专职组稿编辑,职责就是规划选题、专门联系重要作者向其约稿。从这个意义上看,组稿是传统期刊出版流程的首要环节,基本目标是通过主动组稿方式获取一些高质量稿件以提高期刊稿源的学术质量。

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开放存取期刊,尤其是纯网络版开放存取期刊大多略去了组稿这样一个从源头控制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是基于作者自投稿开展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我们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开放存取期刊的稿源结构与传统纸质期刊完全不同,当前的开放存取期刊稿源单一,以作者自投稿为主,很少有约稿。我们甚至没有发现纯网络版开放存取期刊有向特定作者约稿的案例。尽管还难以确立组稿环节缺失与开放存取期刊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两者之间的关联强度,但是综上所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却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组稿环节缺失导致稿源结构失衡进而影响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那么,通过重建组稿环节以优化出版流程就应该成为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的重要抓手。对于开放存取期刊而言,重建组稿环节大致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在接受作者自投稿的基础上,借鉴传统纸质期刊的做法,进一步拓展稿源渠道,强化刊物组稿功能,针对重要作者进行主动约稿。二是根据刊物办刊宗旨有针对性地增设专门的组稿专栏。三是在强化编辑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增设专职组稿编辑。组稿编辑的职责是发现、选择、组织特定选题和作者,约其撰写符合期刊出版宗旨的稿件。许文深和姚远曾经介绍和分析过世界著名科技出版公司施普林格(sprmger)的编辑岗位系统,指出施普林格的“编辑体系中层次最高者称为‘组稿编辑’(Planer),其职责是‘制订计划、选题、组稿’,其‘编辑部’(Planung)也可直译为‘规划部’。全社8个编辑部,共有30名组稿编辑。每个组稿编辑均配有一两名秘书。组稿编辑一般均为博士或教授”。“组稿编辑必须经常主动出击,争取作者,走出编辑部,主动联系作者,必须不断地到大学、研究所去走访作者,与专家学者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研究计划,或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展览会等,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和动向。毫无疑问,传统期刊出版的这种组稿编辑制度是值得开放存取期刊学习借鉴的。我们相信,通过上述三方面举措,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流程将会更为完备,组稿环节的重建将使稿源结构得到优化,这样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才有保障。

2.2审稿控制

审稿既是期刊出版的核心环节,又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基本机制。审稿制度的建立是与学术期刊的产生同时出现的。1665年法国出版的《学者杂志》journaldesScavans)及1792年我国创办的《吴医汇讲》都建立了审稿制度。300多年来,以同行评审为核心的审稿制度虽然也遭到各方面质疑,但依然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最普遍方式。作为一种传统科技出版学术质量控制机制,同行评审在现代开放存取期刊出版中不仅得到有效继承,而且还与时俱进,出现了一些改进型同行评审方式。传统同行评审以及一些改进型同行评审方式可共同构成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流程中学术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

尽管目前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期刊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但是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开放存取期刊却很好地继承了同行评审这一质量控制方式。一些著名开放存取出版平台如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BMC)、公共医学中心(PubMedCentral,PMC)、公共医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0f Science、PLoS)等都毫无例外地采用了同行评审制度。《开放存取期刊指南》(D1rectory of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收录开放存取期刊的基本条件就是期刊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保障,编辑、编辑部或者是同行评审制

来把好质量关”。我们认为,一些学科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迅速提升是与其较好地继承了这一科学的学术质量控制机制分不开的。

除传统同行评审方式外,在开放存取期刊出版中,出版机构还基于OA出版的特征创造了一些新的同行评审形式,如PLOS One。的“轻触同行评议”(Light-TouchPeerReview),BMC的“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欧洲地球科学(European Geos—ciencesUnion,EGU)联盟主办的《大气化学与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杂志的“互动同行评议”(Interactive Peer Review)。

“轻触同行评议”是PLOS One基于快速评审和出版的需求首先采用的一种同行评审方式。与传统同行评审的要求不同,强调被评审论文“方法学上的正确性和原创性,但不评判科学发现的重要性”,每篇论文同行评审专家的数量也有所减少,一般为一位。目前,这一评审方式已被自然出版集团采纳。该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2011年1月6日开始正式出版的开放杂志《科学报道》(ScientilicReports)就采用了该评审方式。

“开放同行评议”是BMC在改进传统同行评审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同行评审制度。在论文发表时,它要求将论文的初稿、评审人员的意见和签名、作者的修改稿连同论文的最终稿同时在网络上发布,把所有意见公开,力求评议过程透明化。此外,BMC所有期刊的文章都由Scopus和Google Scholar两个学术搜索引擎进行跟踪,这样作者就可以了解自己的研究被引用的次数。目前,BMC出版的开放存取期刊执行的就是这种评审制度。

“互动同行评议”是ACP创造的一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评审法,由评审专家、作者和科学团体进行公开讨论然后定稿。这种交互式评论有利于各个学术团体的信息交流和论文质量的提高。2011年LutzBornmann等利用百分等级对《大气化学与物理》的预测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交互式开放存取出版是否能确保高影响因子的投稿质量,结果证实了ACP同行评审制度的预测效度。

由此可见,从审稿控制角度看,一些重要的开放存取期刊不仅较好地继承了传统的同行评审制度,而且还结合开放存取出版的特征创造性地探索出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同行评审方式。尽管这些改进型的同行评审方式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是,这些结合OA出版特征对传统审稿方式进行优化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相信,上述各种新型审稿方式的探索以及符合开放存取出版要求的审稿制度的确立不失为基于出版流程视角控制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的明智选择。

2.3加工控制

期刊的学术质量虽然主要表现为发表论文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但其发表成果的形式与技术规范也是学术质量的重要体现,如文字校对、引文标注等都会对期刊的学术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编辑加工作为出版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功能主要体现为确保发表的论文符合出版物的形式与技术规范,避免形式与技术差错。传统出版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编辑岗位(如文字编辑、技术编辑、校对)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可以说,编辑加工在传统期刊的学术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开放存取期刊出版中,传统出版流程中的编辑加工环节部分得到继承,但从总体上看,该环节已被严重弱化。一些有影响的开放存取期刊,主要是同行评审类开放存取期刊,基本保留了这一环节。例如,自然出版集团就强调它们的“期刊编辑有权利、有义务修改作者论文以使论文符合期刊的出版宗旨和出版风格,并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但是,大多数非同行评审类开放存取期刊却严重弱化编辑加工职能。前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就免去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论文只要符合基本投稿要求,按其投稿程序上传,即无需经过评审和编辑加工,可在一周内发表。但是,编辑加工环节的缺失往往造成出版物内容有失水准、文字失当和技术失范等多方面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流程中,强化编辑加工环节,充分发挥责任编辑、文字编辑、技术编辑乃至校对人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形式与技术差错,对提升开放存取期刊的形式与技术规范,服务于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结论

上一篇:代谢模型下一篇:下拉列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