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2024-08-28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第1篇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其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探索上,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备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具体问题和知识点展开独立思考。其次,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其反应速度一般比常人要快,他能够调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快速地对教师的提问或建议作出积极反应。再次是看待事物的深刻性和考虑问题的灵活性。相比同龄人而言,拥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创新性人才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是否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判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其中蕴藏着的丰富创新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必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新知识的开发需求与开发进程也在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作为推动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灵魂,必然要受到学校教育的优先重视。而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极富情感、极富人文性的学科,本身承载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艰巨任务。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整个时代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又是语文学科教育谋求发展的必然前提。

2. 培养创新思维的现实意义

数个世纪以前,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的研究就已经表明:通过智力活动,一系列的思维和身体机能都能有效地得到提高。而开展智力活动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其首要培养目标就是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的思考意识,改进孩子的认知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生活观,改善视觉和空间规划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面对问题时熟练应对的能力以及逆向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复杂环境时,使用“跳出固定思维”的创新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增强和锻炼少年儿童的分析能力及生活技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措施

1.“授人以渔”,传授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应该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摆脱以往的单向思维的干扰,学会变通,从“单向”转向“多向”,甚至“逆向”“反向”等。例如,我们在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在讲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时,可以教会学生“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结论性的教学内容上,而是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蕴含了哪些类似的道理,当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之后,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类似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常识性的俗言俗语。

2.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一种“留有空白”的现象,当一部作品的大致轮廓勾勒完毕之后,作者会有意留下一些空白空间,以启发读者展开想象,对空白进行补充和说明。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内容都具有留白的特点。教师正好可以运用这些空白填充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或者,运用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来续编一些比较有悬念性的故事,以及开展一些想象性作文训练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授《画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你想怎样画风?”然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声音和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由你来画声音和气味,你会画什么?学生说:“我画一个小朋友手捂着鼻子”“我画一个孩子在弹钢琴”……由此可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提倡学生质疑,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此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忽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质疑空间,将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比如,在讲解贺知章的诗歌《咏柳》时,学生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产生了质疑,对“春风和细叶”之间的关系产生不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修辞手法的知识,从而丰富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的积累。

摘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关键任务之一。而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创新思维的概念阐述出发,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模式,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迎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2).

怎样培养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第2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早就养成了学习上的依赖性。教师成了指挥官,指哪条路学生就走哪条路,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回答什么问题,老师先入为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既定轨道,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围绕老师所提问题团团转,学生哪还有质疑的机会。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故在教学新课前必定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先有充分的自我质疑、释疑,进行个人质疑后,然后小组内部解决疑问,集体解决疑问及各种形式的释疑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释能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特别是中低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好胜心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肤浅,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扰乱课堂的预期计划,但作为教师都要高度重视,不应不屑一顾或拖拉过关,或否定喝斥学生,而应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给予中肯的指导,杜绝扼杀学生质疑兴趣的行为,充分保护好其质疑信心,调动质疑积极性,最初学生的质疑一般会集中在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上,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对疑问的解开,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尝到由质疑带来的满足,加上老师适时适度的表扬鼓励,学生定会产生质疑兴趣,逐渐形成质疑习惯。逐步提高质疑的能力,指导学生找有价值的疑点,让其充分自信地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思维,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巧妙设置悬念,积极开启思维。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创设出有科学性、新颖性、针对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重点及难点时主,设置悬念,可把难寓于趣味之中,排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引起对重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索思维的自觉主动进行;下课前巧设“悬念”,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课停而思维不停,为接受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小学第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时,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式导课: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赵州桥建造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现在还在使用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巧妙设悬的疑问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自主学习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积极开启思维,迅速明确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本课重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引导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思想。

语文教材大部份是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造来实现艺术审美,所以语文课中最适于发展学生想象力,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只有敢想才能创,在创中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与创造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很多课文在行文中跳跃大,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和充实,充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许多课文的故事结尾言完而意未尽,给人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想象,引导学生多种角度的合理想象的好时机,并给予他们的想象予以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想象积极性,如:教学《掩耳盗铃》这篇寓言故事,故事结尾“没想到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就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他被抓住后的情景。 ( 1 )经过教育→认真改正;( 2)死不悔改→吃了大亏。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领悟立寓之意。想象与创造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只有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才能有所创造,才能创新。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渠道 第3篇

关键词:设置疑难;自主学习;解放学生;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07-01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非常多,小到最基本的汉字拼音和书写,大到课文内容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思路的探讨或相关的触类旁通。人文性非常强的小学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来学习,否则,学生就很难应付语文知识的广博。小学语文学习,因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对一些语文知识一知半解,对一些切入实际的语文问题,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缺乏切身的体会。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是实现小学阶段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语文创新意识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章内容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与思想的结晶。在教学《颐和园》(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一文时,一位教师一出示颐和园的几幅优美风景画,学生们立刻就被画面所吸引,这位教师顺势利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文章中选出相对应的段落去朗读,从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迷人的景色。学生们劲头十足,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本文要求学生可选择喜欢段落背诵,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位教师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诵比赛、我是小导游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在品味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和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中,熟悉和理解文章内容,以此提高他们的背诵效果。

二、通过设置疑难,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精神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选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27课)一文时,一位老师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从文章中找出阮恒献血前和献血时神态和动作的句字,让他们去思考:阮恒输血时为什么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让学生在疑问中去反思、创新,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三、通过创设情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的知识和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可以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角色去朗读课文,使他们在朗读中深刻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忍让,以此让他们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教师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教《长城》这课时,一位教师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雄伟壮观的长城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长城的高大坚固: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全长13000多里,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位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

四、通过解放学生口、手、脑,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解放学生的口,就是使学生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他们说的训练,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他们说的机会:教师要精讲,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的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语文教学中的动手,不仅要求学生会写字,还要把字写正确、写美观,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江南春》时,学生在理解诗意感受到诗句美的同时,让学生画出诗人笔下的美景,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美的形象感受。解放学生的脑,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思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五、通过课外延伸,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情感等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组织学生出去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田野里、小河边去寻找春天的气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素材,有了深刻的亲身感悟,他们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才有更多的话可说、更多的素材可写。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图书、电视、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4篇

一、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 当我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 记忆力会大大增强, 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毫无疑问,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会有创新的积极性。教师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注和期待, 满腔热情地参与教学过程, 与学生平等交往, 平等对话, 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 与学生共同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课堂中主动听取学生的发言感受每位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语言上要有激励性, 要发自内心地充满爱、亲和力, 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

二、善于挖掘、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 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 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 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三、引导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材大部份是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塑造的艺术形象, 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来实现艺术审美, 所以语文课最适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敢想才能创造, 在创造中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与创造相辅相成, 齐头并进。很多课文在行文中跳跃大, 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和充实, 充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许多课文的故事结尾言完而意未尽, 给人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 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想象, 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合理想象的好时机。如:教学《掩耳盗铃》这篇寓言故事, 故事结尾“没想到刚碰到铃铛, 他就被人发觉了”, 就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他被抓住后的情景: (1) 经过教育→认真改正; (2) 死不悔改→吃了大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在想象中领悟立寓之意。想象与创造就像一对孪生姐妹, 只有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 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四、鼓励质疑、求异,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求异性, 因此训练学生思维, 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 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灵活运用知识,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 打破盲目顺从迷恋书本, 被动地听讲, 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 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 使他们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

鼓励质疑、求异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我平时上课指导学生从课题质疑, 抓关键词句质疑, 每学完一课, 启发学生: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或学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想?总之, 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质疑, 敢于质疑。如我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 我板书课题后, 指导学生质疑课题, 有些学生提出:“这课题为什么加了双引号?”“这两句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时, 我启发学生听课文录音, 自己寻找答案, 有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 又提出:“父亲和母亲的爱为什么截然不同?如果父亲和母亲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 结果会怎样?”学生通过问、议、说的方式, 理解了课文内容, 且懂得了生活中既要父亲严厉的爱, 又要有母亲的慈爱, 这样才能使我们健康成长的道理。

五、积极评价, 鼓励学生自主性创新

积极的评价是启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正面的肯定鼓励, 辅以适当的侧面矫正, 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保障。评价可以有教师的评价, 也可以是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吸收别人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中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的评价是一根指挥棒, 要向创新的方向前进, 鼓励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和新方法, 保护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具体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包括朗读、叙述、提问等, 首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同级辈的交流评价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若同学之间无法解决或者争议较大的问题, 再由教师出面进行讲解和引导。

六、利用广阔生动的社会课堂, 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对小学生来说,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阵地, 也是基础阵地, 但为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还是很有必要的。在社会这个广阔课堂里, 既有鲜活生动、充满创新精神的个案, 又有让学生实践自己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 学生走进社会, 不仅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中积累更丰富的创新知识, 又可以使创新思维得到更全面、更具挑战性的锻炼。比如:学生走进社会听报告、听讲座可以了解更丰富、更新颖的创新实例, 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教育;学生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小学生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等,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拓展了空间, 给创新思维的锻炼注入了更多活力。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要教师能够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善于引导, 着意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 主要从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善于挖掘、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质疑、求异,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评价, 鼓励学生自主性创新;利用广阔生动的社会课堂, 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六方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具体探究。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第5篇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精神,更加突出“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地进步,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句话,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中,我们应该高举起创新教育的旗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怎样才能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观察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只有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才有创新的可能。古代鲁班在一次被小草叶子划破了手指,他仔细观察小草叶子的形状,受到启发才发明了锯。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图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画,从看图入手,注意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只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上都有什么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把图画上的内容一一陈述。接着,再让学生按一定顺序去观察,再按一定顺序进行口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然后,教师再改变图画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去找、去发现。最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改变图中的部分内容,让大家再去观察。在这样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现实生活,这就慢慢养成平时多观察的习惯。

二、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所表现出的特征,往往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呢?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在联想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超常的想象力,即我们常说的创新想象力,它是构成人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唤起学生想像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准“触发点”。

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四、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笔者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的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

作文收上来后,令笔者颇感欣慰的是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但是,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有6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小作者认为,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蚕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这个“想”,就是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新时代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第7篇

一、挖掘教材, 激活创新火花

小学语文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有创新精神的物:万里长城、兵马俑、水上飞机。有创新精神的事: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横切苹果见五角星。有创新精神的人:发现宇宙黑洞的霍金, 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斯帕拉杰, 设计“人”字形线路的詹天佑。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另外, 教材的凝练空白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价值。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时, 依托教材平台,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捕捉瞬间灵感, 激活创新火花。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我启发学生思考:“你自己还能想出更好的开凿方法和线路吗?”学生各抒己见, 在想象中创新思维相互碰撞。学习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 我根据课文中的对话:“30年后, 我再来看您!”“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让学生想象30年后两人相见的场景。这些过程无不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二、口语复述, 唤醒创新意识

学习课文后进行口语复述, 不是“照本宣科”的“复制”, 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有创意的扩展、补充和延续, 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船长》一课时, 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以《巨轮沉没时》为题, 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口语复述,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诺曼底”号巨轮沉没时的混乱场面以及哈尔威船长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 学生在复述时、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更多的是增加了富有个性的创新内容, 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充分拓展, 创新意识在口语复述中被唤醒。

三、角色表演, 催生创新萌芽

角色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形象逻辑思维,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通过角色表演,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文本语言的灵活运用, 还能在课文的凝练、省略、空白处展开想象, 在创新性表演中培养创新思维。如:《蚂蚁和蝈蝈》《小鹰学飞》《狼和小羊》《三袋麦子》等课文富有童趣, 可以进行简单的课堂角色表演。而《负荆请罪》《公仪休拒收礼物》《狐假虎威》《半截蜡烛》等课文矛盾冲突激烈, 情节性较强, 人物个性鲜明, 适合编演课本剧, 进行舞台表演。学生在忘情表演中催生创新萌芽。

四、想象作文, 挥舞创新翅膀

想象作文是以丰富的想象为特征的一种作文形式, 它要求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为基础, 以合理性、科学性为准则, 大胆展开想象, 恰当运用虚构、夸张、幻想等手法, 构思出具体、生动、新颖、奇妙的写作内容。因此, 注重想象作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奇思幻想作文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 是人们预见未来现象中的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天性是富于幻想, 因此, 我在教学时, 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打开想象的闸门, 在幻想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比如:学习了课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后, 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未来的海底世界》;学习了《三打白骨精》一文后, 完成想象作文《孙悟空褪去金箍后》。还提供幻想命题作文让学生练写:《30年后的我》《我和外星人有约》《假如我会克隆》。

2. 故事延续作文

故事延续作文是结合课文主要内容, 在合理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故事延续写下去。比如:学习课文《爱之链》后, 我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学习《牛郎织女》一文后, 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为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通过此训练, 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谓一举多得。

3. 情境联想作文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第8篇

一、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导致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学生对创新充满神秘感。

1. 尊重、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对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力求态度和蔼,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另一方面要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往往是喜欢上语文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以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珍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喜爱,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喜欢老师,热爱学习,心情愉悦地参与学习活动。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是啊,人都是有个性的,学生同样如此,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做有用之人,做勇于创新之人。

2. 信任——给学生以创新的期待

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充满信任,并通过一定方式将期望与信任传递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任、依赖和尊敬老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如学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我问:“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也不知是问题深,还是学生课文学得不透,抑或学生心理拘谨,当时全班无一人举手,我很纳闷,过了一会儿,仍无人举手,于是我向一位平时很优秀的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这位学生稍加片刻便举起了小手,他回答得还可以,我带头为他鼓掌,掌声一落,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争着回答,答案是各不相同,但又各有千秋。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1. 引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是创造的先导,在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是无限的,它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就永远不会打破常规,冲破习惯性思维的约束,永远也不可能提出新颖、奇特、独到的见解。

2. 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创造起源于什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起源于什么?一切皆源于大胆的‘质疑’。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及要点或矛盾处设疑问难,方能引发学生争论,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的积极性。

3. 激发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激发学生的求异,能培养他们对同一问题探求其不同的、超常的解决方案,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开展创新学习,训练创新方法

创新能力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又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单纯地进行继承性学习,不敢越前人一步,要想获得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还需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具体方法,进行创新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阅读创新

阅读创新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猜想性阅读。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材料,如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某段话等进行想象,预测下面的内容。如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一自然段后,我让学生猜想:打开大自然之门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花草鱼虫,山川河流,无不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此时再与原文对照,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写既在想象之中,又出乎其外。

(2)创新性阅读。是指对原书内容进行深化和再创造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在继承性阅读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原书内容吸收理解之后的发展创新过程。

2. 写作创新

写作创新是指突破常规思路的束缚,在作文中展现新的意态或意境。续编结尾、缩写、扩写、改写等都属于写作中的创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有效的创新训练。

(1)转换写作视角。学生作文习惯于定势思维,习惯于一样的写作视角。教师应指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从狭义走向广义。如“我的老师”,让学生查字典,进行讨论,明白使自己受到某种启发,值得自己学习的人都可以称为老师,范围广至家人、邻居、同学、陌生人,甚至一棵小草,一群小蚂蚁……不同的视角,更能反映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作文内容具有创新色彩。

(2)引导奇思异想。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象。除一般性的想象外,还应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如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会有哪些快乐,鼠猫结合的混合型动物是怎样的?如果我是外星人,一百年之后……在这些童话世界里,科幻天地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让学生有创新尝试的机会。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创新思维,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能够提升对语文学习的驾驭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经验积极自主地实现与作者及文本的对话, 促使学生多角度地去认识问题, 多渠道地去认识和理解问题。然而, 传统的语文教学, 教师把自身对课文的解读强加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导致语文教学缺少活力, 教学效益偏低。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设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新思维大多是对事物的现象产生质疑而逐渐形成的。如果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 只是人云亦云地按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去学习, 只是在教师的权威的解读下被动接受, 文本学习没有质疑过程, 那么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教师引导学生设疑, 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学习《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你是老虎, 你如何才能识破狐狸的本来面目, 揭露其狡猾的本质? 在学习《太空的清洁工》一文,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 太空中为什么会存在垃圾? 你能发挥想象, 谈一谈如何才能减少垃圾的产生吗?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 往往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师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

语文教学的关键及最重要的环节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设疑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疑,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通过对《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学习, 我们应该了解些什么? 学生回答: 了解为什么把榕树称为鸟的天堂, 鸟儿们为什么喜欢这里, 等等。学生边自主设置问题, 边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 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答案。但是仅停留在这个浅层的理解还是不够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 课文中提到的大榕树, 可以象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而欢快的鸟儿象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通过引导, 学生理解了大榕树其实可以象征优美的生活环境, 而鸟儿们可以象征快乐生活的人们。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 怎样才能像鸟儿一样快乐生活? 学生自主设疑可以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使文本主题得到升华。

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其更好地与文本展开对话

学生的创新思维通常是在已有的生活积累及认识基础上的升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 所以教师教学中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使他们的对文本的认识对话与现实相对合, 以达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甚至升华。例如, 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文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 了解列强侵略者的暴行外,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让学生谈看法或者写体会。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 引导学生在理解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以及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勇敢外,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更加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例如, 在学习了《火烧圆明园》一文时, 有的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心得体会: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祖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的凌辱, 其原因就是中国不够强大, 在世界上没有话语权。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科学技术, 强国强军。两弹一星的发射, 神舟飞船的上天, 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我们要努力学习, 长大后更好地报效祖国, 不断推动我国科技不断发展, 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使中国真正以一个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样, 学生学习文本, 又不唯文本, 结合现实也即自身的间接经验或者直接经验与文体展开对话, 使文本主题更加突出。

三、挖掘文本内涵,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教师要正确引导, 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创造性的理解文本。想象力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关键, 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 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 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长在现在的中国, 她的境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她走到我们中间, 你会对她说点什么? 在学习《坐井观天》一则寓言时, 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小青蛙跳到井外, 它会看到什么? 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 如果将狐狸看作一个正面形象, 让学生说说看, 它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 学生会说狐狸的机智聪明, 但对这样的机智聪明没有用在有益于别人的正道上, 而是损人利已, 所以狐狸的形象是狡猾而奸诈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通过想象, 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用个性思维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用个性的思维对文本进行别具一格的解读、进行再创造, 如果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多角度思维后, 从一个标新立异的角度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世界上的一切创造发明, 几乎都是利用求异思维的优势, 打通对事物认识的新角度的通道, 从而发现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事物发展规律。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开阔视野, 使其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进而为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例如,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 我让同学们分组辩论, 一是让坚持“保护地球环境,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观点的同学为一组, 二是让坚持“寻找、创造另一个星球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为一组, 二个小组开展辩论。在辩论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这种活动有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观念,民主,质疑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 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 而且还要学习文章的其他形式。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 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只是生活, 是事物, 是思想, 是精神, 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使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 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 交织着一定的情感, 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 都是激励学生思维的发展的诱因, 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想象, 萌生创新意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 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 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 由实践到意识, 又由意识到实践, 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语) 的意识, 要敢想敢做, 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 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敢于标新立异, 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育, 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 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 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 释放创新激情, 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人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 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才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 沉闷压抑的气氛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僵化的状态, 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力营造一种轻松舒畅的课堂环境,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技术,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营造出一个明主的课堂气氛。所谓民主的课堂气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 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二是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 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 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 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归结为一点, 即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要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 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在这其中, 老师要退到幕后作为一个引导者, 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发挥其创造性思维, 而不是在其中充当主角, 做“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

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建立在正确的评价方式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 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 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 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 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 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 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赞扬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 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 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要以鼓励赞扬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而不能用一个成人的视角去苛刻地批评学生。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完善, 过分的批判会在其心理上留下阴影, 严重者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在新课改的标准下, 教师要常用鼓励性的评价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启。

三、丰富知识, 夯实基础, 拓展视野

首先, 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 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 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 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 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 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 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 勇气和耐心越好, 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 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 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 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因此, 创造型学习要丰富知识, 夯实基础, 拓展视野。

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才能主动思考, 主动创新, 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 既有发散, 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 又有集中, 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

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 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解答。“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思考, 将疑问式教学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例如, 在教学《称象》一文中,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除了曹冲的办法以外, 同学们还能想除别的方法吗?让学生结合现代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 展开创造性的设想, 让历史走进现实生活, 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拓展自己的思维。

创新始于质疑, 因而,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无疑是一条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其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再者, 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 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从而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让学生质疑, 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 以便学生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 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供肥沃的土壤。学生思维积极活跃, 这往往是思想摩擦出创新火花的时候。我抓住有创造性的见解帮助学生突破认识上的困难, 并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总之, 通过鼓励质疑, 使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思维。长此下去, 学生就可以逐步养成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好习惯,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第11篇

一、注重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领头人,是传播知识的园丁,他们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更新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全新的理念和知识巧妙融入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不过,目前仍然有许多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本身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也要注重更新培养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致,树立语文学科特色旗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知识。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从学生喜爱的方面入手。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针对性教学;二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喜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个人喜好,最后将学生的喜好做一个归纳总结。根据最终的总结报告,将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添加入平时的课堂元素,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趣味。

2.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每个学科都存在其独特的魅力,它们吸引着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不断挖掘小学语文的优势和魅力,并且将这些魅力展示在学生面前。当学生感受到了小学语文的独特魅力之后,就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学模式,进行情景教学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一些新型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情景教学丰富了原有的课堂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在情景模拟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可盲目创新,所创新的教学模式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发展性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其二是创新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参与性,要想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要提高学生与教学的互动性,帮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想象,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所能使用的教学工具不再局限于黑板与粉笔,丰富的教学设施推动着教学手段的发展。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使用同一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我们要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结合,提高课堂趣味性。例如,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我们就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教材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想象力。教师的教学手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一个创新的、优秀的教学手段必将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固定的思维模式阻碍着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对于当前的小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作为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对固定思维有一定的了解,所谓固定思维,就是人们在思考一些问题时,惯用同一种思考方法的思维能力。在深入了解了固定思维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思考。例如,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方面进行提问,有正面提问、反面提问、侧面提问等等。

试论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12篇

一、深挖创新资源, 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创新的宝库, 它的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创新因素,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叙述了大量创新的“事”和“物”,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世界上最古老的桥“赵州桥”、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等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物, 都充满了创新精神,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必将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同时讴歌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以及我国现代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等。这些人小时候并非天才, 后来之所以成为“天才”, 是因为他们具有执著钻研的精神和不断探索新方法的思维。如发明家爱迪生, 他小时候被老师骂为“傻瓜”“低能儿”, 考试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但是他在试制电灯时, 为了找到一种既经济又耐用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试验, 试用了多少种材料。这每一次试验都凝聚着爱迪生的分析与创新。这些人勤奋地工作, 为人类创造了财富, 这些人的创新精神也必将为我们的下一代带来精神食粮。因此,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善于挖掘教材的创新资源, 凭借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在听、说、读、写中均有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此,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听说兴趣。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趣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的体现, 而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倾向。因此, 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时, 应注重创设听说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兴趣, 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 是创造发生的动力。例如:爱迪生因对物理、化学感兴趣, 而发明了电灯、英文打字机等。记得在教学《司马光》时, 我是这样创设听说情境激发兴趣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故事, 然后放录音。一开始还有几个学生在那儿小声议论, 可是当故事里那哭声、喊声以及砸缸声, 一声紧似一声响的时候;同学们个个表情严肃……这时我提问:“你们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司马光?”有的说“勇敢”、有的说“机智”, 有的说“沉稳”……学生只有学会了听, 才有内容可说。说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加工、整合, 然后提炼出最能表达所听内容的词语, 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得到了创新。

(2) 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自质疑,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分相信教材和标准答案, 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材也是人编的, 因此他们在编教材的时候, 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漏洞。有一位教师在教《小桂花》时, 有学生对课题产生了疑问:课文主要记载了周总理的两件事, 内容虽涉及了小桂花, 但不是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以“小桂花”为题了?这位教师觉得学生的问题问得好, 于是向出版社反映。一年后, 课文题目改为《一张珍贵的照片》。可以想象学生知道了这件事该多么高兴啊!因为出版社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说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也增添了他们的质疑信心。我在教学过程中, 也注意鼓励学生质疑。如教学《司马光》时, 大家都说司马光聪明、勇敢、办法想得好时, 有位学生很犹豫地举起了手。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问题, 于是请他说。他说司马光的办法不太好, 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还破坏了缸, 然后说了自己的办法。我觉得他敢于质疑前人, 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于是我表扬了他。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因为他们只有在不断地质疑中, 才会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改, 就是对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做法产生了疑问, 从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措施。

(3) 启发多角度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式思维形式。语文教师都知道, 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莫过于作文, 特别是小学生, 初写作文, 不知从何下手, 思路打不开, 觉得无话可说, 因此一谈到写作文, 许多人就感到头疼。针对这一情况, 我就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往往能使他们思维的火花瞬间绽放。记得在指导写作“小街”时, 我是这样做的: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 简单讲解后, 让学生想想与小街有关的人、物、情等。在我的启发下, 学生想到了很多。由“相关联想”, 学生们想到了小街的小吃、小街上的孩子们、小街上的风情等;由“对比联想”, 而想到了小街上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由“类比联想”想到了名人笔下的小街、同学们生活在不同的小街等。通过多种联想, 即思维的发散, 学生们找出了多种角度, 我按其分类一一板书, 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点拨, 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 将思维聚合到其中的某一条最适合自己表达的角度去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这样的训练, 不仅不会出现“千篇一律”而且一旦学生选取了恰当的作文角度, 往往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会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 开发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 也可结合图片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想象。有位教师上完《狐狸与乌鸦》这节课后, 对学生说, 乌鸦因为上了狐狸的当而丢了肉, 那你们想, 假如以后乌鸦再叼着肉遇到狐狸, 能不能被骗走呢?有的学生说“能”, 有的学生说“不能”。教师进一步引导, 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象, 教师就势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一段《狐狸与乌鸦》。

三、积极实践, 课外延伸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有很多, 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内, 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锻炼。比如在课外我们可以开展编、讲故事比赛。学生在编讲故事的时候, 要重新组织语言, 并且要考虑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这样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有力,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除了讲故事以外, 我们还可以开展作文竞赛、书法比赛、朗诵、说相声、演课本剧等表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因素,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途径。

上一篇:工程测量新技术下一篇:山地建筑的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