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外语能力范文

2024-07-25

职业外语能力范文(精选10篇)

职业外语能力 第1篇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 毕业的时候,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进入到外企进行工作, 这样对英语方面的要求, 除了有基础性要求外, 对职业性也有要求。如何把这些要求都融入教学中, 这也是这些年老师们一直都在讨论的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中, 对学生本身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职业能力评价, 学生能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 并且能了解未来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 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对未来的规划。通过运用职业能力评价方法, 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总体的能力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本人通过外语教学经验, 总结出进行职业能力评价的四个步骤。因外语专业主要是分为四个课程, 分别为听力、口语、笔译和口译, 这样就在四个课程中都进行职业技能评价, 听力和口语因为是基础课程, 所以每个课程占20分;笔译和口译是专业课程, 每个课程占30分。

一听力课是外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也是职业能力评价的第一步

无论以后在企业做什么工作, 听力都是工作的基础, 在服务别人的时候, 听力方面如果薄弱, 文科性质的工作就很难进行, 会影响自身的职业规划。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听力是大部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 加上基础差, 学生们对于听力有很多畏惧的地方。加之现在高考听力部分并不纳入总分, 学生在心理上就一直对听力不够重视, 致使上大学之后, 听力很难改善, 听力如果不好, 口语也会受到影响, 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常说的哑巴英语。现在社会对英语的应用度在提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除了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外, 还要对其进行职业能力的评价, 像听力这样的基础课程, 与职业进行挂钩, 使之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听力课上, 老师要灌输适当的职业理念, 让学生们知道学习之后, 应该要学到什么和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听力课中的职业能力评价, 学生们要听懂职业英语的单词、短语和句型这三方面以达到职业能力评价的要求。单词和短语都要由浅入深, 注意不要太过专业, 听力强调的是具体的日常运用, 题型要符合职业场景的具体情况, 单词和短语占10分, 句型是听力的综合题型, 占10分。听力课对设备的要求很高, 需要有设备完备的语言教室, 这样学生除了可以很好地巩固基础之外, 在职业技能的提高上也有益处, 而且也可以更加公平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口语课与听力课一样, 为外语教学中的另一门基础课, 是职业能力评价的第二步

口语是门面, 从开口说话的那刻起, 就能反映出学生的口语水平能力, 口语水平能直接体现在工作的效率上。口语和听力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学科, 同样需要语言环境, 加之口语在高中之前, 没有任何的能力要求, 学生们容易忽视这一能力。鉴于此种情况, 在课堂上就应注重口音的练习, 从基础口语开始练习, 循序渐进, 要给学生以自信, 这样才可以有好的课堂效果。在做职业能力评价的时候, 要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场景。口语的职业能力评价主要是用情景对话进行测试。因为情景对话既反映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应变能力, 又能体现出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固定的情景中和固定的条件下, 学生比较自如地运用职业英语的知识来组织语言, 使之能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在进行情景对话时, 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分工合作, 这对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都是有益的。口语课程中职业能力评价的标准是: (1) 职业能力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5分。 (2) 团队每个队员的语音语调, 5分。 (3) 情景对话与场景的符合度, 5分。 (4) 整个团队的对话流畅性, 5分。前两项是个人得分, 后两项是团队分数。

三笔译课程是外语教学的一门专业课程, 是职业能力评价的第三步

笔译在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职场中, 是最必要和最常用的技能, 是职业能力评价的一个重点, 同时也是难点。这个课程有它本身的优势, 大部分学生从小学习外语的时候, 也就不知不觉地引入了笔译的部分, 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 但每个学生只要学习外语, 就几乎都可以进行笔译。同时, 笔译的时候不用像听力和口语那样需要应变能力, 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进行翻译, 虽说笔译课趣味性不高, 但学生们上课并没有很多的焦虑情绪。笔译做得如何, 和学生本身的文学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无论学生听力和口语如何差, 只要他文学基础好, 给他一定的时间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考虑到职场中笔译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所以职业能力评价的时间为一节课45分钟。卷面分为两个部分, 分别为英译汉和汉译英。翻译的内容主要以职场的信件和说明书为主, 评价的标准中注意专业词汇的翻译、语义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在职业能力评价中, 除了看语义的准确性外, 还要关注翻译的句意和语气是否符合当时的职场环境, 这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至于细节部分可以适当地大而化之, 只要表达语义准确即可。

四口译课程是外语教学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是职业能力评价的第四步

口译课程可以说是综合了听力、口语和笔译这三门课程,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都提升到一个新的要求水平。口译这门课程是所有外语专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很难接触到的, 只有在基础达到一定的水平, 才可以做这方面的练习。这门课程也是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课程, 新生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在做口译的职业能力评价时, 职场环境预先设置完成, 这个评价需要三人一个小组进行。其中两个人分别用外语和母语进行对话, 第三个人进行翻译。因是学生翻译, 内容会选择较为简单的, 而且尽量稍微简短一些, 对高职高专学生, 哪怕是对本科生来说, 口译都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科目。评价标准主要是语义表达清楚即可, 不要太注重细节的评分。因是口试, 评价现场至少应有三位老师进行评价, 分数以三位老师评分的平均分为准。因职业能力评价可以对课程的效果和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进行测评, 这样职业能力评价的测试应该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各做一次。这四门课程并不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的, 口译是第四个学期的课程, 职业能力评价可以贯穿整个高职高专的学习过程中, 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是有很多益处的。

总而言之, 职业能力评价进入课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趋势, 如何更好地运用职业能力评价的手段使课程更加符合职场要求, 使学生们能掌握职场处事能力, 使校园学习和企业工作能够无缝衔接, 这是做职业能力评价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宋争辉编著.高校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与实施[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

[3]杨晶、许蔚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7) :17~19

[4]龚小凤.后扩招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 2013

科学外语规划,增强国家外语能力 第2篇

国家外语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应对各种外语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掌握外语的绝对人数,也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衡量它的根本标准是一个国家能够使用的外语资源的种类与质量(文秋芳,2011)。国家要有相应的外语人才储备,可供国家所用,外语储备人才掌握的外语种类要足够多,语言技能娴熟,专业水准高,精通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与国情。语言的地位要跟国家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成正比,语言能力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贸、发展、稳定与安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工作,参与世界各地的救灾、维和、调解、选举观察等任务逐渐增多。在这些国际事务中,不仅积极参与其游戏,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中国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使人类能够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就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而且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当中,如何能够得到和给予合适的语言救援,也应成为我们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是外语学习大国,但却是外语资源穷国,现有的国家外语能力不容乐观。首先,外语资源种类有限,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我国外语学习的主要语种,外语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目前我国大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而学习其他语种的人数不到英语学习者的1%。在这不到1%的外语学习者中,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与阿拉伯语等比较常见的语种。我们国家能够掌握的外语种类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但估计不会超过100种,能开设的外语课程大约超不过50种,连欧盟的官方语言都不能开设,甚至连周边国家的语言能讲的人都不多,我们用到的外语仅十余种,除英语外,其他语种都是奇缺语种。国家语言能力不足,便无法满足国家对多语种的现实需求。

其次,外语资源的质量不高,高专人才匮乏。从广度来看,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中缺乏既会外语又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意识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于外语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与语言学和文学联系在一起,文化意识及专业知识缺失,其后果是懂专业的人不懂外语,外语精通的人,不懂专业。精通外语的富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的问题将亟待解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扩大教育改革”和“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高端人才(张绍杰,2011)。厚基础:作为国家外语储备人才,外语技能的培养是根基。无论是通用语言还是非通用语言,娴熟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是技能训练;强能力:外语教育过多的注重识记和理解,这只是思维能力的低级阶段。目前各高校忽视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欠缺;高素质:外语教育过多的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技能过重,人文缺失,专业知识更是缺少。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后期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人是外语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国内学者提出外语教育应满足的三种需要:外语作为认知的工具、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作为生存的工具(张绍杰,2011)。为外语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外语教育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不能满足“走出去”对人才的需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报告,仅2008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外语人才缺乏而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这表明,小语种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短板,拖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后腿。因此,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高国家外语能力面临诸多难题,探讨并努力解决难题是从事语言及其教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以及外语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任务, 咨政育人,责无旁贷。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培养高端外语人才 提高我省经济软实力》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303128。

职业外语能力 第3篇

一、职业能力及职业能力评价

职业能力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 是通过学校、工作和社会等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对其进行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 从而形成完整而具有普适性的评价体系,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的自我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评价, 需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职业活动绩效的证据, 并把这些证据对照特定职业能力标准, 从而判断职业能力水准的过程[1]。行为样本评价模式、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和已有绩效评价模式是目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的三种主要种模式。[2]

二、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评价现状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尽管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众多, 每年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然而, 就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评价而言, 尚缺乏统一标准, 未有一个完整独立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许多院校仅仅通过简单的课程考核来进行, 评价时主要采用笔试、口试等, 方式较单一, 缺乏对区域行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 在构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时, 需紧密结合区域市场需求, 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 由地区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评定时, 需分层次、分方向进行,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比如评价指标的代表性, 指标权重赋值的科学合理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动态性。[4]

三、宁波地区应用型外语人才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外语是一个特殊的专业, 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3]与其他专业相比, 外语类专业更着重于外语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结合。因此, 应用型外语人才既需有扎实宽厚的语言基础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能熟练应用外语在经贸、教育、科技等部门从事贸易、教学、翻译等工作。应用型外语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重点考核外语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突出职业素养评价。

为分析宁波地区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现状、职业岗位需求、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进而探讨构建适合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本课题组在宁波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为宁波部分应用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专业教师及外贸企业管理人员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 份, 收回187 份, 回收率为93. 5% ; 有效问卷为180 份, 有效率为90% 。汇总整理相关数据后, 课题组向在相应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专家 ( 7 名外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20 名外语培训机构管理人员、10 名应用型院校专家) 征询了评价指标的确定和各指标权重方面的建议, 最终确定了宁波地区应用型外语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 个一级指标; 8 个二级指标; 34 个三级指标, 如表1 所示。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职业能力评价是件复杂的事情, 在此过程中建议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外语理论课程学习效果时, 可采用行为样本评价模式, 通过笔试或口试, 评价学生的外语基本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评价外语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时, 建议采用现场观察评价模式, 通过情景模拟法, 让学生在实训课、各种实践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按照设定的要求完成具体任务, 以此来预测其将来从事职业的操作能力;判定职业能力时, 可将已有绩效评价模式应用于顶岗实习阶段的能力评价, 通过用人单位及指导教师对学生半年甚至一年的工作业绩记录, 来大致判定学生的职业能力。[5]

( 一) 评价过程。根据宁波地区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构成特点, 从实践上看, 建议采用综合测评 ( 专业能力测评分× 45% + 关键能力测评分 × 40% + 职业素养测评分 ×15% ) , 各级不同指标分别对应不同的权重值, 具体见表1。

( 二) 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职业能力评价是项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操作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客观公正进行。评价应贯穿学习全过程, 评价指标体系要由评价委员会共同制定, 并且得到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学生的认可。在评价评价方式方面, 除采用传统的口试和笔试外, 还可采用诸如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相关比赛的成绩、现场操作、案例分析报告、编制相关的工作计划和第三者评价等随时随地的多方观测主体评价方式, 重点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等核心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以及各项能力在实践中的重要程度。[8]

五、结语

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构建与应用 第4篇

现在的职业教育学院在外语这门课程上都在努力构建“外语+专业+技能”的新板块教学模式,在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力图用更实际的教学体验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外国语言,熟悉一门专业知识。因而构建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务实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职业外语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的职业外语训练中心拥有先进的语言教学设备、专业的模拟实训教学,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系列的数字化语音教学环境,还建立了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这样,一个具有各类外语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模拟课堂训练、多媒体网络制作、商务实训等多功能的综合性语言训练中心,能够更好地适应语言的教学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语言实验室的数字化进程,同时为学生们搭建校内数字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出更具有实践能力、职业气息的全新实用性外语综合人才。

语言是外语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模块,但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外语读写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能力,但是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语言方面的交流,是典型的“哑巴”外语。所以,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们不再是以往的课本式学习,也不再是反复地读写训练,在训练中心里语音教学格外重要,语音设备搭配数字化教学设备,实现视音频同步组合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更注重培养学生外语方面的职业能力,所以,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必将是未来外语实验教学发展的趋势。

一、当前外语实训教学的现状

现在职业学院外语方面的教学也注重实训教学,实现外语数字化多媒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但是实训方法和实训模式却与现代职业培养的理念有出入,教学过程也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训好像口号一样,只是在教学任务中略有体现。

(一)实训教学理念和实训教学体系不统一

职业人才的培养要以书本知识为基础最终形成实际的职业能力,是对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培养,培养创新型和职业学习型的人才。现在的外语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多为传统教学的传授模式,既不注重实际外语口语能力,也没有强调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更没有在教学体系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外语训练室也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达不到对职业外语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二)新的课堂技术沿用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不能把兴趣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外语实训教学中已引入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鲜明的技术特点、全新的上课模式虽然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堂技术还是沿用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换汤不换药,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将兴趣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三)外语实训教学没有形成固定的实验教学队伍,缺乏职业外语实验教材

大多院校开设了外语实验课程却还让传统外语老师去进行课堂教学,可供参考的新型实验教学教材更是匮乏,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高素质老师也是屈指可数。这样,没有专门的实训氛围和实训现场,只有形成实训的必要设备,无法构造出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的实训课堂,更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的职业外语应用型人才。

二、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构建

为了改变目前职业学院这种徒具形式的实训外语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主要框架

新型外语训练中心是在数字网络语音室的基础上构建具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室、同声传译的实验室、职业外语的模拟训练室、校园的自主学习平台、微格训练室以及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中心。同时,新型外语训练中心还根据具体的实训现代计划要求进行软硬件的投入,保持相关设备的完好性和先进性。训练中心还根据具体的实训过程的培养效果不断摸索和总结,开拓创新,最终构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各类外语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锻炼、模拟职业练习、多媒体网络联系等多功能的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

训练中心一般设有主控室(主要负责具体的数字媒体控制)、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语音室、同声传译会议训练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等,通过网络进行有效连接,实现数字化多媒体的网络联网实训培养。

(二)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主要要求

为了实现职业外语训练中心实训教学培养效用的最大化,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有5点要求:

一是整体性要求。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整体性体现在对于各个教学实验室距离、方位、功能等方面的整体性安排,把语音实验室、微格实验室等所有实验室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对整体结构进行科学有序的合理搭配组织,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外语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构建一个整体的实训系统。

二是教与学要求。老师要发挥学生们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和意识,在自主教学的实训室里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设计自己的外语实训学习,实践为主,注重自己语音能力的锻炼。师生角色要在训练中心的教与学中进行互换,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性。

三是开放性要求。新兴的职业外语训练中心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外语学习环境和结构,要模拟一个真实的职场外语应用学习实景,改变以往封闭自学、传统死板的实训模式,让学生们直接在开放的模拟场景中进行最真实的实践能力培养。

四是认同性要求。训练中心应用的主体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所以训练中心结构和实验室布局的设计要符合师生对于训练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和舒适感,实验室课桌的大小、颜色、结构设计都要与学生和老师商量共同构建,因为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不仅是一个单纯学习的场所,还是老师和学生的家园,要让师生们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是共享性要求。训练中心是面向全院学生开放的一个外语学习实践培养中心,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行锻炼和学习,训练中心也会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训练中心带来的实惠和帮助。

三、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应用与管理

(一)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在外语的实训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生们在数字网络语音室进行视听说的学习,在自主学习实验室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在口语训练室练习外语的职业对话能力等,通过在语言训练中心的实训,学生可以培养外语技能运用的能力,为获得口语证书、普通话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等更多的技能证奠定基础,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来授课,更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系统来设计教学。同时要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为实训外语教学之本,注重学生们外语实践能力和外语职业素养的锻炼培养,通过数字化媒体的配合运用来促进实训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达到训练中心最佳的应用效果。

数字化网络语音实验室由多种现代设备组合而成,教师要充分把语言教学系统中各项功能合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来,教师们要牢牢掌握数字化多媒体外语实训教学技术,在实训教学中,他们只能作为一个指导者,不能成为一个指挥者,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对数字多媒体合理有效运用可以完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实践素养。所以,对于数字化网络多媒体的应用一定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

应用的过程中还应丰富课堂形式,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和符合课堂要求的功能实验室。使用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上课,由于信息量大,节奏快,方式灵活多样,所以应避免采用一种方式、一种教材、一种媒体进行单调而重复的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热情。按照课堂教学实际需要,教师可以选择录像、视频演示、录音机等多种手段,更好地发挥数字化设备的优势,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外语训练中心功能的最大化,科学有效的管理必不可少。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训练中心很容易形成混乱和人员出入密集,训练中心里面现代化数字设备都很贵重,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容易形成损毁和破坏,同时缺乏管理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训练中心的教学效用,所以对职业外语训练中心进行科学合理的管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二是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意识。三是对整个训练中心实现集中的统一化管理。四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对日常管理进行必要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新型职业外语训练中心的功用。

职业外语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国家外语能力,军队外语能力,外语能力

1 概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推进和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 我国在社会各领域参与的国际事务和承担的国际义务逐渐增多。外语无疑在国家处理对外事务和履行国际义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外语界泰斗许国璋教授在《论外语教学的方针与任务》中就指出, 外语教学的方针, 对一个国家来说, 不是一件小事, 是有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当今, 文秋芳教授指出, 当外语为国家利益服务时, 它就成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这就是国家外语能力 (文秋芳等, 2011a) 。

国家外语能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包含在概念界定之中, 即外语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其次, 国家外语能力的提出是我们借鉴美国文献中多次出现的“国家语言能力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 即“国家对特定语言需求的应对能力” (文秋芳等, 2011a) 。简言之, 国家外语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处理事件的能力, 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文秋芳等, 2011a) 。按照不同领域的处理事件, 国家外语能力可分为军队外语能力、商务外语能力、政务外语能力、社务外语能力等。从不同领域去考察和研究外语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是研究国家外语能力意义和价值的具体体现。半个多世纪以来, 尤其近十几年来, 美国国家外语政策的变迁及其动因, 特别是国防部一系列关于军队的外语政策的改革不仅对我们认识国家和军队外语能力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发, 也表明我国相关研究亟待深入的紧迫性。

近几年来, 我国关于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研究尚属初露头角, 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主要国家在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研究给我国军队的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启发和借鉴。通过初步对比国内外研究状况, 该文尝试探索对国家外语能力框架下军队外语能力发展做积极思考, 并借以呼吁, 在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战略与机遇期, 研究国家外语能力, 如何应对我国军队外语能力不足已经是一个亟待探索和作深层次考量的课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2.1 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做初步对比。首先从文献检索着手考察我国关于“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的相关研究情况。从中国知网 (CNKI) 关于“国家外语能力”主题下的文献只有8篇, “军队外语能力”主题下的文献只有3篇。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研究》在2013年第6期开辟了“外军外语能力及其培养”专栏。

1) 总体上看, 我国把“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专门作为一个概念和研究领域的文献集中发表于2011年—2013年近三年时间段, 而且数量寥寥数篇, 研究者十多位, 并集中为几个高校语言研究中心的教授。这些表明我国研究刚刚起步, 还有很长路需要开拓和探索。研究起步晚、势单力薄, 丝毫不意味着“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缺乏研究价值与重要性。恰恰相反, 我国现有相关研究工作主要是借鉴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外语政策和国家 (军队) 语言能力研究, 尤其是借鉴美国自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制定和颁发的一系列有关国防语言与军队外语能力发展等相关方面研究成果和进展而进行初步探索。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很大差距, 也反映了我们需要借鉴, 更需要结合我国本土发展情况加快研究步伐, 缩短与先行国家之间的差距,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家 (军队) 外语能力体系。

2) 我国相关研究主要来自国家创新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省级重点项目的资助而由专门研究者发表的论文或大会报告。这表明我国相关研究已经得到很大关注。我国建立的“中国语言文字网官网”, 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等代表了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举措。但相对于国外类似措施, 我国为提升“国家 (军队) 外语能力”的研究平台和渠道还显得有限, 还未能足够突出国家外语能力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军队层面外语能力的重要性。

2.2 国外研究现状

鉴于我国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研究背景和成果, 该文将我国所引用的代表性文献根据作者类别 (个体、机构等) 、文献类别、发表时间进行了大致汇总 (见表1) :

列出的主要借鉴来源足以表明, 在国家外语能力的国别研究中, 美国的国家外语能力最强, 因此美国国家外语能力研究对我国国家外语能力研究的启示意义最大 (张天伟, 2013) 。以下是美国相关研究特点:

从时间角度看, 美国对国家 (军队) 外语能力的不间断研究与实践, 法律文件、报告发言等保持不断修订和完善, 即美国外语政策研究、制定和实践在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中体现了持续性和推进性。比如, 美国从1958年开始委托现代语言协会 (MLA) 定期开展外语资源调查, 一直延续至今。再如, 文秋芳关于军队外语能力及其形成的研究就是基于评析美国2005年公布的《国防语言变革路线图》;选择此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就是该文件是迄今为止美国国防部为提高军队外语能力制定出的最为全面、具体的规划 (文秋芳, 2011b) 。

1) 国家外语能力始终以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宗旨, 体现为应用外语处理事务和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能力。表中文献资料也反映出美国国家外语能力研究随着国内外发展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调整, 主要表现在国家外语能力逐步侧重以国家安全为导向, 促进了国防语言战略以及军队外语能力研究。自“9.11事件”后, 美国政府近10多年来对提高军队外语能力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投入。美国的国家外语能力突出表现在军队外语能力上 (张天伟, 2013) 。因此, 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培养方面军事应用导向性和指向性强。

2) 美国对国家外语的重视程度还反映在不同层面机构和部门, 采取不同方式和渠道, 即美国通过国家政策、国会法案、研究项目、会议发言报告、提议、呼吁等多种渠道强调外语能力对国家安全性以及加强军队外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戴曼纯在《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中引用了美国“国家外语中心”和“应用语言学中心”的两位学者 (Jackson&Malone 2009) 的观点, 美国迫切需要外语人才, 这一需求在过去五十多年中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和阐述, 既有高级委员会提交报告, 也有学者专门从事研究, 还有政府和个人在参众两院发言论述, 媒体报道, 总统倡导 (戴曼纯, 2012) 。在国家层面上, 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条文达10个左右;除了法律条款外, 美国联邦政府还出台一些相关正式文件, 这些文件的出台和执行, 通常由白宫牵头, 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文秋芳指出, 虽然各个部门实施不同的项目, 但这些项目形成了“一条龙”, 使受益对象覆盖社会各个层次, 各个项目之间有着很好的衔接 (文秋芳, 2011a) 。

总之, 从概念联系上看, 国家语言能力, 国家外语能力和军队外语能力既有包含的关系, 也各自独立。国家外语能力的提出借鉴了美国提出的“国家语言能力”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美国将其定义为, 国家对特定语言需求的应对能力。国家外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军队外语能力是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相关研究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存在的很大差距本身就意味着问题亟待解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李宇明阐述了对国家外语能力研究以及提升我国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提出提升国家外语能力已成为国家发展大计 (李明宇, 2012a、b) 。

3 对我国未来相关研究的思考

3.1 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和提升

军队的根本职能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军队外语能力指一个国家的军队运用外语处理事务的能力 (文秋芳等, 2011c) 。因此, 军队外语能力是军队履行职能的重要支撑, 是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 从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利益到参与国际维和、反恐、联合军演等, 我国军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军队的职能和使命也相应不断扩展与延伸。军队外语能力服务范围包括常规战争、非常规战争、军事科技、军事外交和军事情报等, 对维护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别是在维护非传统安全利益方面 (张天伟, 2013) 。新的时代使命向我国军队外语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文献调查与研究 (李慧等, 2009;李鸿乾, 2009;李宇明, 2010) 表明, 我国军事人员用英语参与联合军演、国际救援、国际维和、军事会议等军事外事还存在较大障碍, 绝大部分的交流只能依靠翻译支持和保障;四分之三的外事军官的英语口语能力仅限于日常交流;即使是高学历的军事科技人员, 他们也认为他们的外语能力根本不能或很难满足工作需求。

鉴于此, 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和提升首先立足于国家外语能力规划和提升的框架下。国家科学进行外语规划、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家发展利益需要的外语人才规划和培养政策, 以及符合区域特定与职业特点的外语教育政策、体现大国风范和国际化视野的国家外语资源规划等增强和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的举措都是军队外语能力相应规划和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军队外语能力研究首先需要厘清外语规划与国家安全利用之间的关系。其次, 美国军队外语能力培养体系包含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导向, 以培养关键语言人才为首要任务的培养目标, 培养类别和培养机构的做法也启示我们, 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和提升还需要国家军队的直接决策参与。正如张天伟指出, 军队外语能力的出发点着眼于用外语处理国家层面与军务有关的事件, 且与国家安全、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密切相关, 需要国家军队通过行政手段来规划和提升 (张天伟, 2013) 。我国军队需要以战略的眼光重视和深入国家 (军队) 外语能力研究, 需要加强国家外语能力的导向性和应用性, 需要在国际发展新形势下结合我国国情应用相关研究成果。

3.2 本土军队外语能力培养体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我国也通过政府文件、国家领导人讲话等方式宏观调控我国的外语资源, 提高国家外语能力。但是这些文件与我国当今的国际化发展和发挥的国际影响力相差甚远。文秋芳指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通篇没有出现“外语”两字是件很遗憾的事 (文秋芳等, 2011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只有两处提到外语, 也很难看出对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视, 更不用说关于从军队层次上思考提升国家外语能力的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国家安全和利益为导向的国家外语能力发展趋势, 该文认为军队外语能力可以作为提升国家外语能力中的一个特有层次来研究。

文秋芳专门就 (文秋芳等, 2011b) 在国家外语能力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军队外语能力理论框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指出, 军队外语能力构成要素包括外语种类和外语质量, 并以三种形式存在:潜在能力、现实能力和未来能力。军队对外语资源的掌控实现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的转化, 军队对外语资源的规划及其实施实现现实能力向未来能力的转化。美国关于军队外语能力的研究和做法、经验对我国的军队外语能力的研究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和研究有着深厚积淀, 因而我国军队外语能力具备了外语种类和外语质量构成要素。其次建立和完善我国军队外语能力体系就是实现军队对现有外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掌控, 以及对外语资源的科学规划并执行实施。从我国现实国情和军情来看, 军队外语能力体系的建立条件一直存在, 只是缺乏军队层面的更深入、大胆、科学的掌控、规划和实施。

为解决此问题, 该文认为可以大胆仿效美国军事能力培养体系。比如,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框架下, 可以做出类似于美国《国防语言变革路线图》、《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的战略规划:2012-2016》等提升军队外语能力的规划;在此基础上, 海军、空军、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对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各自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发挥领导、管理、执行和监管机构的作用, 让这些文件通过网站、交流、报告、培训等多种方式覆盖和应用到军事院校和基层单位。再如, 美国军队外语能力培养体系的核心是培养主体主要有国防语言学院、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军事院校的外语培训和地方高校外语培训。因此, 在培训主体方面, 我国军校与美国有着同样做法, 但可以加大与地方院校的项目合作, 充分利用地方外语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 把其作为军队外语能力潜在能力, 甚至加大国外外语培训项目的投入。

4 结束语

职业外语能力 第6篇

一、现行英语课程设置状况及造成的问题

当前, 职业高中英语课程设置传统、单一, 没有考虑到职业高中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别。在职业高中学校, 学相同专业的学生进入同一个班级学习, 不管其文化课成绩如何, 都学同样的课本, 由同样的老师来教, 这一点上毋庸置疑。因为要适应高考的形式, 学生们都要掌握国家规定教材的内容。但是, 众所周知, 职业高中招收的学生都是在普通高中录取之后进行的。学生的中考分数低, 综合素质差, 而比起数学、语文两门课的成绩, 英语成绩最差, 而且普遍差。另外, 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具体来讲, 可分为如下几类:有的学生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 觉得自己应该上普通高中, 却因成绩不理想, 被职业高中录取, 对此, 他们不能正确面对, 不是去努力赶上, 却破罐破摔;有的学生智力因素并不差, 却因非智力因素 (如:学习粗心大意, 或意志力差, 学习三分钟热度, 不能持久, 甚至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根本就不喜欢学习。) 而造成成绩不理想;另有一部分学生, 客观地说, 智力因素确实比较低, 也就是在学习上的记忆力、理解力远不如上普通高中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比较能够持久, 但就是效率比较低。但总的来说, 多数职业高中学生入学后有较强的学习愿望, 初中学习成绩不理想, 他们希望能在高中重新开始。因此, 我们就有必要给他们提供适应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 因材施教, 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可是, 现有的课程设置是把各方面差别很大的学生放在同一班内学习, 显而易见, 这会给老师因材施教增加许多难度, 因为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老师很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上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 这样往往会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导致很多成绩差的学生即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 却总感到成绩上不去, 从而灰心丧气, 干脆破罐破摔的现象。这样, 就不能把各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对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及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自我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性, 强调差异, 这都阐明了有教无类、施教有类的辩证思想。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和谐发展, 理想的目标是人人都学好、个个都成材。根据学生的天资、个性、习惯、勤奋程度千差万别这一特点,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现有的课程设置形式改为分层次教学班。把虽学不同专业但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分配在相同的班。如, 对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设为A层次班;对基础一般、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设为B层次班;对成绩极差, 需要大力补习初中英语知识的学生设为C层次班。这样, 同一班内, 学生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基本相当, 老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以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相应的教学进度。这样, 不至于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老师可以轻装上阵, 非常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好学生, 老师可以适量放快教学速度, 教学内容也可适当有些深度, 尽量发挥出学生自我学习的学习潜力, 避免在传统教学班中出现的好生吃不饱的现象;对于考试内容, 根据这部分学生所学内容和深度来出相同内容和深度的试题;对于中差生, 教师可以选取简单的教学内容, 适量放慢教学进度, 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留给学生大量联系、消化、吸收的时间, 考试的内容可以根据此类学生所学内容、稍微简单些, 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感到自己能学好, 这样, 久而久之就克服了其心理上的失败定势,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外语能力 第7篇

当一个国家从“本国型”向“国际型”转变,争取国际话语权时,国民外语能力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做好外语规划的要义是摆正外语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国内、国外各领域的外语需求。了解国民现实语言生活(language situation),才能制定合适的语言政策,达到预定目标。陈章太先生呼吁我国汉语言生活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面调查“再也不能拖延”时,我国国民外语生活状态同样到了亟待进行之际。本书作者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作品的写作动机:以问题与需求分析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起点,用大范围的外语能力调查为我国外语战略的制定提供实证研究数据支撑。

《中国外语能力需求调查与战略建议》系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外语战略研究丛书作品之一,该系列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宏观思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我国外语生活、外语战略和外语政策相关领域进行研究。该系列丛书由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担任总主编,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赵蓉晖教授担任主编。

本书第一作者鲁子问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客座教授,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与省、部、地方项目和委托项目二十多项,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教材十多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文章二百余篇。

二、作品综述

本书作者带领项目组于2010年至2011年就我国国民的外语需求、外语能力和普遍使用的外语微技能等考察项目进行大范围的调查。调查以问卷方式进行,覆盖全国十多个地区共一万多名受访者,获得千万个数据。随后,以“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全面深度分析调查数据,并基于战略学方法和此项调查数据,提出我国外语战略的初步建议”。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和调查过程;第二部分就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呈现;第三部分对城乡数据、不同地区数据和不同职业人群数据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先前的研究提出战略建议。从内容分部来看,第一部分约占全书总内容的10%,第二部分约占57%,第三部分约占24%,第四部分约占9%。

本书的调查“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外向型程度两个维度,从政府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其他事业机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军队、农业、自由职业者八类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外语能力基本情况、外语运用需求、外语技能需求等,共60项具体内容,形成可用于直接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数据。”该调查涉及的60项内容进行整理后可总结为以下10大考察点和数据呈现框架:

1.工作外语需求

2.外语学习年限

3.第一外语水平

4.曾学过的语种

5.希望学习的语种

6.曾学过的语种与希望学习语种对比

7.外语学习内容需求(词汇、语法、语音等)

8.经常运用外语的活动

9.运用外语时使用的微技能

10.使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时分别使用的微技能

作者经研究发现,尽管绝大多数国民都学习过外语,但其运用能力相当有限。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需要重新学习外语以满足工作需求。我国国民在个人生活与职业工作中均存在外语运用能力需求,而当前我国外语教育的实效未能满足此需求,我国的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学均任重而道远。在对比的相关性分析部分,研究者发现职业因素与居民学习外语的年限和第一外语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相反和生活区域的关系较弱。大型企业与教育与研究机构员工运用外语做事的频率在一半以上的事项上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的受访者。

三、作品评析

1.本书具有以下亮点:

(1)开拓创新。本书作者表示,此次研究是国内首次针对我国国民的外语需求、外语水平、外语生活进行的较大规模调查,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拓性和启迪作用。该研究为外语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了该领域的研究范本,同时呈现了较为可靠的数据结果,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细化研究和思考。在研究设计上,本项目小组并未使用国外外语需求分析框架,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关键人物访谈,从而制定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问卷内容。

(2)陈述严谨。本书从课题准备开始论述,以质性研究方式全文刊载准备阶段的关键人物访谈记录,对问卷设计过程、预调查、正式调查经过均进行了严格而完整的展示,从而保证数据呈现的可信度。在每一部分伊始作者以简短的文字对该部分进行概述,同时对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显示出调查者务实的态度。此外,调查问题涉及“语言教育”和“语言教学”两大领域,既有宏观视角又有微观观察。

(3)行文朴实。本书行文简洁,追求实效,试图用清晰明了的文风有效地展现研究面貌。内容安排以服务读者为宗旨,数据量庞大却一目了然,读者能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亦可作为工具书进行查阅。

(4)数据发现。本书在呈现研究数据时不仅使用较为常见的饼图、柱状图和图表等方式,更以醒目的字体总结每项数据呈现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抓住重点。以下是一段示例:

全国数据发现1.4.4%受访者在单位的工作语言是外语,18.8%受访者在目前工作中需要运用外语,29.0%受访者需要重新学习外语以做好目前工作。

(5)对比研究。本书在第二部分对全国数据、城镇数据、乡村数据、不同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数据、不同职业居民数据和不同职位居民的数据进行单项呈现,更在第三部分通过定量研究中的相关性检验以地域和职业为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向读者呈现了多种社会因素与国民外语生活之间的相关性,较为理性地凸现了国民外语生活中扮演较为重要角色的社会因素。

2.对于本作品,笔者就以下几点提出讨论和思考:

(1)地区分类和选择。本研究以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国际旅游规模三项作为参数划分地区开放程度,其中第一项参数为对外语的间接需求,后两项为直接需求。随后把受访地区相关指标进行罗列,并以人均GDP权重0.5,进出口项目权重0.2,国际旅游人数权重0.1,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权重0.1,旅游外汇收入权重0.1进行综合计算,得到开放程度排名。权重分配的依据与前文的论述显得不符,从而可能影响地区开放程度排名。此外,表2-3《各省份外语能力需求相关要素综合排名》的“综合分值”左栏与右栏的分数呈一致性的原因可作少许说明。在排名确定后,可以看到,上海、北京和广东是外语能力需求最为旺盛的三个地区,但项目组在调查时并未对这三个地区发放问卷,从而缺少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数据。

(2)部分概念的界定。除了研究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部分概念阐述相对模糊(比如“工作语言”)导致问卷部分数据产生偏差以外,笔者另有几处补充。

关于“第一外语水平”的判定,本研究主要依据调查问卷中第七题判断受访者的第一外语水平。该题请受访者自行选择负责自己第一外语水平的描述,选项包括:A.能根据需要自如运用;B.能进行日常对话与简单写作等;C.勉强说几句;D.完全不能运用。该题的判断较依赖受访者的主观感受,鉴于每位受访者的性格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可能产生判断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研究显示,地区开放程度与居民外语水平并未呈递增或者递减趋势,该结论值得思考。笔者认为,若要较为客观地判断受访者的第一外语水平,需要更为统一的判定标准和考查方式。此外,书中未对“第一外语”进行定义,深入思考,则能发现本研究对“外语语种的学习需求”和“语言技能”的区分并不明晰。虽然从研究内容的丰富度来看,这体现了调查宏观与微观结合,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细化程度不够。

关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划分,研究未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进行阐述,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划分可以是多元的。与外语需求相关的划分还包括投资者身份,负责人国籍等要素。

(3)国民使用外语进行的活动。本研究发现,在国民使用外语进行的活动中,“看原版电影、电视剧等”和“学唱、演唱外语歌曲”等娱乐性活动占主要部分,而工作和学习活动占的比重较小。即便以职位和职务作为参数分类呈现,仍然显示出大致相仿的结果,导致无法明确国民在工作中主要以外语所从事的活动。因而笔者认为,在问卷调查时,可把工作所使用的外语活动和生活所使用的外语活动进行区分,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信息。

(4)“了解外国文化”是否属于“外语学习内容”的问题值得探讨,因为外国文化亦可使用汉语进行学习和了解,与“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单位有明显的区别。

本书的研究作为国内首创,不仅具有创新性,更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本作品的研究结果较好地与主流学者的研究和学术观点进行衔接和延伸。蔡基刚早在2003年就提出我国的外语教育应根据不同地区的需要和条件有所区别,培养重点应该从仅仅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转到学生综合性外语实用能力上来,避免搞一刀切。本书作者通过对我国国民的外语需求抽样调查发现,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的居民拥有不同的外语生活,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对外语能力和语言技巧的要求上,更直指“英语”这个被我国通式教育列入必学科目的语种本身。本书作者认为,“我国应制定合理的多语种外语战略”,结合现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及我国专业类外语高校的非通用语种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看出本书的前瞻性和启发性。相信随着我国外语需求研究和外语战略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在需求满足条件、政策具体制定和实施方面将会有更多科学扎实的研究。

摘要:《中国外语能力需求调查与战略建议》是我国外语战略和外语政策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对外语教育者、本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公众读者均有参考和指导作用。本文首先对该书进行内容概述,再对其研究方法、内容和研究结果作出评析,以期较为完整地为读者呈现本书面貌和精髓。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 第8篇

(一)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Chomsky)语言能力观在语言学研究中影响甚广。语言理论的中心任务是解释语言能力,为了便于研究,他将语言能力理想化,将它定义为理想化的说/听者关于语言的潜在知识。乔姆斯基在其著作《句法理论要略》(1965)中明确指出:

1.“语言理论主要涉及理想说/听者,在完全同质的言语

社团里理想说/听者完全知道其语言,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应用语言知识时不受与语法无关的条件诸如记忆限度、干扰、注意与兴趣的转变、(杂乱或有特点的)误差等的影响。”[9]

2.“因此我们从根本上区分语言能力(说/听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即具体情况下语言的实际运用。

”从乔氏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把知识和运用截然分开。此外,乔氏(Chomsky,1975,1980)在后来的著作中把知识(语言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分开,他认为从理论上讲人有可能具有语言知识的认知结构而没有使用该结构的能力,知识处于比能力更抽象的层次。他进而指出知道语言等于处于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等于具有某种由规则和原则构成的心理结构。他把知识描写成一种“稳定的状态”或“获得的状态”,又把语言知识与语法知识等同起来,语言能力即语法知识。乔氏还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语言间具有普遍性(Smith and Wilson,1983)[11]。他认为存在普遍语法,由一套适合所有语法的通用原则和参数构成。语法又分为核心语法和周边语法,儿童的语言习得主要是由于普遍语法受环境的激发发展成成人的语言知识,同时儿童还得学会不遵循普遍语法的周边语言内容(Cook,1985)[10]。

总之,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某种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并非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他的语言能力是指一个理想的操本族语者内在化了的语法规则[3]。

(二)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在《论交际功能》中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语言能力不仅指他能否造出符合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要看他是否懂得在什么时候该说,在什么时候不该说,在什么时候对谁用什么方式讲什么话,即交际能力不仅包括懂得语法规则,还必须包括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海姆斯提出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参数: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现实性。语法性相当于语言能力,适合性也就是可接受性,得体性指语言恰当得体,现实性指语言的确是现实生活中使用的。

20世纪90年代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和帕尔默(Bachman and Palmer)提出了外语交际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外语交际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这两大部分组成[8]。其中语言知识包括结构知识和语用知识。策略能力包括目标确定能力、估计衡量能力和策划实施能力。概念的核心如何运用交际能力完成交际任务[7]。

交际能力可以指母语交际,也可以指外语交际。海姆斯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而与母语交际不同的是,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交际规则。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际时,就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广泛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进行交际的具体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部分:

1. 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每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不同又可分为表层上的差异和深层上的差异。表层差异包括语言、饮食、穿着等。深层差异包括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文化表层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深层上的差异的感觉并不是明显的。

2. 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

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要从观念上认识文化同语言一样是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宽容。

3. 处理跨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交际者能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并能够处理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冲突。

综上所述,外语能力可以分解成为语言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两部分。外语能力的表现就是如何在交际场合中正确运用和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

二、外语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1.外语政策

外语政策是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引航员,指导这个国家的外语语种的选择、外语教育发展的规模,以及外语教学方法等等。Masuhara(1998)认为,国家教育政策与社会政治需求、市场因素和国家的经费、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外语政策,首先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除此以外,国力即教育资源的多少、学生原有水平的高低、语言学习规律等因素也决定着外语教育政策。

2.社会需要

外语政策总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外交政策。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语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了,对外交流已经遍布了整个社会,扩大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国外技术、资金的引进,以及一些跨国公司和外资公司的建立,不仅需要外语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而且对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刺激了供给。在这些外界因素的激励下,一些学生逐渐不再满足校内的外语课程,开始自学或是参加社会上的外语培训班。

我国的外语教育面临着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要求,因此培养能胜任对外交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以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提出把原先以培养学生单一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和写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我们也应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对能力的需求在地区之间差别很大[1]。

3.教育资源

教育也要讲效益。如果把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体,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消耗,还有损耗和浪费[5]。毕竟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还是有限的。而外语教育要求的基础设施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在外语教学投入时要尽量节约,避免浪费。要做到充分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外语教育资源。

4.学生外语水平和学习目的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原有外语水平的差异,语言认知方式的差异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差异。而且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外语学习目的。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差异性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异步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外语能力进行培养,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学,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外语能力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外语能力的认识和界定,以及对影响外语能力教育的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外语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尽管各个院校的外语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但在教学中都必须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能力是外语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基础[4]。没有这个基础,外语能力的培养就如空中楼阁,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好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成语言能力的技能部分(包括听说读写等)是融语法(及词汇)、语篇、语用、交际策略等知识于一体的实际操作技能。具备显性的、有意识的知识不能保证自发的、自动的语言运用。只有完全内化的、隐性的、潜意识知识才能驱动自由流利的表达[2]。

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规则和基本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外语单词。所谓基本词汇指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这些词汇通常是目标语言群体中所有的成员都接受和经常使用的,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构词能力。所谓语言规则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不同层次上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加强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重视模拟练习;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过程,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知识的技能转化。不管教什么内容,都不是某个单一技能的训练,而是多项技能的综合。因此教学要注意听说结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读译结合等等。

匹特·考德说:“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消极地接受语言形式和句子结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更多的实践中去,这样使其能够对所学的规则运用自如。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能力的组成部分,张后尘(1999)指出,我国英语教学应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强调的是能力,文化教育的定位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归宿[6]。因此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要将知识与理解结合起来,才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因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相辅相成。因此学习语言,就必须掌握文化背景,熟悉文化模式和准则。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成功交际的人才,因此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体系本身。文化、交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复杂,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体制、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地位和处事方式等。同时,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运用。这就要求外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在外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导入交际文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同时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把一些适应潮流的新闻报道,这样能够激励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弥补课本教材内容的滞后性的不足。

3.针对需求设计不同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与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院校对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师范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成为外语教师,旅游学院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去当导游,外语院校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去当翻译。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使自己在所学的专业领域中具有外语的交际能力。学习目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外语产生不同的需求。当然,我们在此强调学生对外语需求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不同外语学习群体之间存在着共性。要使我们的教学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外语需求作出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正在从事某一职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或是进行跟踪观察来了解这一职业对外语的实际需求,也可以通过对某一职业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来确定该职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然后,针对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来制定我们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从而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从事某一工作所需的外语能力。

4.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应以培养学习者自己自足的能力为目标。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未来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由于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社会的需求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去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注意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使学生逐渐学会并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并归纳语言在不同领域中运用时所表现出的特有的表达方式、文体风格和语用规则,使他们具有很快适应不同领域外语交际需要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外国的报刊、杂志、科普文章、文学名著,收听外语广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生活,熟悉他们的文化风格,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外国风俗、习惯、民情的了解,从而扫除语言学习的文化障碍,提高文化素质。

四、结束语

外语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社会迅速地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也会逐渐增大,因此外语能力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变得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外语能力的培养也应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够真正实现外语教育的目的。

摘要:我国的外语教育面临着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要求,因此培养能胜任对外交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以满足我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提出把原先以培养学生单一的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和写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外语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

[2]戴曼纯.外语能力的界定及其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3]邓大飞.浅谈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内涵的动态性特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颜治强.世界语言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张后尘.语言学研究热点扫描[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

[7]Bachman,L.F.and A.S.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UP,1996.

[8]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9]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5.

[10]Cook,V.J.1985."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

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研究 第9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12-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加与工作的往来,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逐渐的增多。从这一点上来说,高校外语教学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外语教师的素质,所以高校外语教师教学的自主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的外语教学质量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之中的自主,所指的是高校教师作为个体本性之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外语教学之中,这一点直接影响了教师本身的价值取向,以及教学方法等。

目前就高校外语教学自主能力的相关研究,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的增多,自主的概念原本来源于欧洲。从本世纪开始,基于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学之中的研究已经逐渐的增多,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自主”话题的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理论引介到教学实践的转变,尤其是在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主学习进入外语教学领域后,催生了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与方法,但并未有效地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突出問题。不少学者在对外语教学的反思中,重新关注教师在外语教学的作用。Little(1995)认为外语学习是一种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自主依赖于教师自主,教师的角色至为关键。

二、影响我国外语教学自主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从内在因素来说,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索,其一,从教师的自身条件上来说,有没有在工作之中充分适应挑战与竞争,在自身发展之中对于自主发展以及自我提高的迫切性有多大,此处也就是日常所强调的动机;其二,教师需要强大的身心素质做支撑,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良好的外部力量之外,教师自身能力也是制约其教学自主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教师对于职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以及伦理观念等方面也是制约我国外语教学教师自主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从外在因素来说,教师的自助能力发展,不仅仅需要教师的自主能力发展的意识与动力,同时也需要外部因素来进行权衡。教师现在所处学校中的各个方面的工作环境就是一个大环境。社会对于高校与教师寄语了深切的希望,这种愿望对于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自主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师的发展,要不断的改进自身。学校作为一个教育环境,以其在学生之中的影响为前提,职业帮助宝石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学的自主能力的策略

首先,高校外语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身观念,对于人的行为来说,观念是进行驱动的策略。教师想要提高自身的发展,观念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该全面促进自身的思想建设,时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思维理念,不断改进自身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断强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做到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自身的行为理念,与自身建设。

其次,高校外语教师应该进行环境的推动,教师的自主发展不仅受到思想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环境从总体上来说,可以有效的推动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建设,全面推进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仅要建设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严谨规范的校园政策,并且积极建设自身科学规范的学术环境。

再次,高校外语教师自主能力的培养应该进行各项机制的拉动,一般来说学校的各项机制,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长效的影响。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教师自主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针对这一观点拉私活,学校应该建立适当的目标导向机制,注重建立丰富的活动辅助机制,针对教师的自主能力建设应该全面建设成就激励机制。

最后,高校外语教师自主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反思措施,教师的自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建设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对自身的自主能力建设及时的进行反思,全面推进自身职业能力建设,对于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及时的进行回顾与审视,并且进行不断的分析,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与缺陷,在反思之中不断的进行改进。

四、结论

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自主能力,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高校教学能力的科研建设等方面都具有积极地影响。教师的自主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之中的重要途径,同事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表现。自主能力的培养是所有教学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养成的观念与习惯。所以,针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该项研究具有实际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文华.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专业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06)

[2] 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 2012(04)

[3] 姚计海.论教师教学自主与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2012(08)

[4] 李四清.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02)

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网络模式研究 第10篇

一、国内高等院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 高等院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和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和对高等院校外语教师的关注程度。但是在国内, 高等院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进职晋级对教师职业发展的约束。高等院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职称评定的限制。笔者对许多高校的外语教师的发展状况做过调查发现, 81%的外语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职业发展的, 主要都是为了晋升职称, 少数的外语教师是为了获取本领域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主要原因:几乎所有高等学校的评定教师职称机构都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和晋升职称的重要指标;再有, 很多学校在评优、评先的过程中, 也是非常看重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的。由此可见, 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寻求职业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职称晋级的约束。

2.现行进修途径的制约。由于教育行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有了更大的要求, 尤其是高校外语教师, 所以, 大多数教师的自我发展的意识非常强, 但是这样的愿望很难实现。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 进修的途径极其有限。大多数的高校外语教师接受的培训是由国内的几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 专业性不是很强, 时间又一般集中在寒假或者暑假的几天里, 培训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而由专业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对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机会却是非常少的。 (2) 目前, 国内对高等院校外语教师的培训大多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训, 对于很深入的专业, 对于全面提高高等院校外语教师的综合能力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教师生涯成长理论

教师在事业征途上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前行, 是积累经验, 构建职业知识、技能及行为与态度的过程。

近年来, 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波亚兹和科伯以教师的职业追求、动机为研究对象, 考察教师职业追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了教师生涯成长理论。该理论提出, 教师对自己职业理想的价值取向, 或对自己职业发展采取的不同模式, 决定了其教师生涯的成长状况。教师生涯成长模式有由低到高3个模式:完成任务模式 (performance mode) 、学习模式 (learning mode) 和发展模式 (development mode) 。完成任务模式的教师以完成工作为目标, 而学习模式的教师追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模式的教师则努力达到自己设定的最高目标。本文研究的是发展模式的教师。

三、高校外语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途径

(一) “日记式”自我评价与博客的建立

笔者认为, 高校外语教师职业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而“日记式”的自我评价是简单、有效, 而且容易操作的自我评价方法, 每当教师上完一节课, 都应该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对这节课进行总结, 从而达到自我评价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反映。首先, 是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回顾整节课, 看原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完成, 如果完成了, 看看是否还有提高的部分, 如果没完成, 一定要仔细看看课堂中的哪些意外情况影响了课堂的进程, 下次一定要注意, 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这些都应该反映在用于我们自我评价的日记本上。其次, 是教学方式。现在的大学课堂对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 比如讨论式、任务式、互动式、交际式等。上完课后, 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回顾,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我们会知道这种教学方法适不适合, 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第三, 是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多数的外语课堂都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但是对多媒体的应用也需要把握好质量, 特别是课件的制作, 一定要图文并茂, 且直观大方, 能够让学生很直观地掌握这节课的重点。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外语教师课后进行总结的。最后一项就是学生的反映。教师可以采用访谈式的方法对学生代表进行提问, 学生代表应该涵盖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另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书面的调查, 教师可以做一个问卷让学生如实填写, 教师应该将这些整理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最后是将所有的一切整理之后形成一个学生满意度的反馈表, 表格可以设计如下:

通过以上的反馈表, 教师就能对整节课做一个综合的自我评价, 其目的是自我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 不断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日积月累, 这些点滴体会就会汇成涓涓细流, 终将成为令人一生受益的智慧源泉。另外, 教师可以把反馈表发到自己的博客上, 与其他的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各个高校的外语教师都有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想法、性格、能力和特长, 交流之后大家会取长补短, 开拓自己的思路, 逐渐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原有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层次。

(二) 广泛参加网上研讨会

如今,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网上常常会举办一些大型国内外的研讨会, 这些研讨会的水平是十分高的, 因为他会请到一些国内外比较著名的学者、各个领域的专家来主持或参加这些研讨会。这些研讨会的权威性是很高的, 并且它的形式多样, 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 会给参与其中的高校外语教师带来很大的提高。在研讨会的过程中, 高校外语教师也可以就自己不是很清楚或者十分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提问。在那里, 我们会直接接触到我们本专业的最前沿、最高端的学术理论研究, 这也会培养我们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对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从而使我们的职业生涯变得更加的完美。

(三) 接受国内外的有关教师培训的网络公开课

众所周知, 教师肩负着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和自我提升的崇高使命, 特别是高校外语教师, 这就需要高校外语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现在网络上有许多的网络公开课, 特别是针对高校外语教师的, 英语国家名校在网络上的公开课程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广泛传播, 对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技巧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高校外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来进行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们最好适当做一些笔记, 将有用的理论以及教学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但是在中国, 现在仍然有相当一大部分高校教师只把教师职业当成自己的谋生手段, 或者是在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前的一个铺垫, 这样的教师主要是从实际出发, 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由于他们的这种职业精神, 他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这样是非常不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培养的。高校也应该多鼓励教师多接受一些教师职业精神方面的相关培训。

四、结束语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那些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教师, 而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 高校外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手段这种创新模式来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更加完美。另外, 教师在职业技能、专门知识等方面的不断进步, 并非只能通过读研来实现, 还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正确的评价, 建立博客与同事切磋交流、观察他人的教学活动、参加国内外的网上研讨会和接受相关网络培训来完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网络模式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整个职业生涯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摘要:当今社会, 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外语教育的质量。这就要求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素质越来越高, 也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外国学者波亚兹和科伯的教师生涯成长理论的研究, 来阐述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创新模式——网络手段。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创新模式,网络手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0.

[2]孙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型教师[J].文教资料, 2007 (2) .

上一篇: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下一篇:教学演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