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文化交际

2024-05-27

非语言文化交际(精选11篇)

非语言文化交际 第1篇

非语言文化交际的含义和种类

含义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同其他人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具有一定的直观性, 能够直接使人明白自身想要表达的意思。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人们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手势等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其内容通常是不易直接进行表达的。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人们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甚至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这些非语言交际,再结合一定的语言,能够将表面意思完全进行颠覆。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交际方式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日语翻译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会促使翻译更加精准。因此相关学者将非语言交际定义为人类有意使用非语言形式来表达情感,并接收到反馈信息的行为[1]。

种类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它的范畴相对广泛,包含了语言交际以外的全部交际内容及形式,该交际方式能够对语言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强调、否定和补充等。 同时该语言形式还具有民族性、任意性等特征。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

首先,体态语。它指的是人类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基础的礼仪和姿态等。人的体态和姿势是基本姿态的重要内容,礼仪动作则包含拥抱、握手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摆出的摇头、抬手和目光的交流都是人体各部位动作的重要内容 ;其次,副语言。这种非语言交际内容指的是人们对他人语言产生的反应,包括沉默、感叹词等,这些交际内容的特点是存在一定的声音,但是没有具体的语义 ;再次,客体语。不同的腐蚀、妆容、气味等,还包括使用物品中能够提供的相关信息 ;环境语。它包括不同的设计、光线及时间和空间讯息等,例如拥挤的空间给人带来的压力等[2]。

日语翻译过程中注重非语言文化交际行为

人们都知道,日本人在其独特的民族习惯影响下,在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礼节,他们用谦和的态度,语言习惯也更加委婉等。因此,对于日本人而言,一个人的肢体语言等非语言文化交际内容更能够展现一个人的态度和思想。在进行日语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到日本人的表达习惯, 他们不会过分表达自身的情感,话语内容含蓄,因此翻译过程要更加注重对非语言交际符号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准确的传递信息。

(一)身体接触

同欧美国家相比,日本人在表达情感过程中,不习惯进行过多的身体接触,日常的交际中也很少出现肢体的接触, 相互在问候的时候,握手和拥抱等行为较少。他们更习惯以鞠躬的方式来表达问候和尊重。公共场合当中,人们几乎从来不会进行拥抱和亲吻。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阶段日本人的在礼节上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他们开始主动的进行握手和拥抱,以此来表达问候。日本人的这种交际特点,促使人们在进行日语翻译的过程中,要对其更加注重,要能够使翻译过来的语言充分展现日本人交际中存在的礼仪性,才能够更加符合当时的情境,才能够更加准确的表达当事人的情感和思想内容[3]。

注重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的差别

日语翻译过程中,要能够充分了解日本的文化和历史, 在日本,男性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女性,在这种情况下,男女之间采用的语言也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这种差距重点表现在敬语、助动词和感叹词等方面。例如,あらまあ、困ります わ ;そんなつまらぬことはやめようね等都是女性的典型语言,具有温和柔弱的特点,而男性的语言相比之下更加粗鲁, 稍显缺乏礼貌,如おや、どうしたんだ ;自費か、公費か、 こっちできめるんだ等。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理解这些语言特点,才能够翻译的更加准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4]。

交际的语言和非语言艺术 第2篇

交际的语言和非语言艺术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掌握语言不等于懂得交际.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交际是一门涉及多重因素的综合艺术,不仅涉及到语言、语言能力,还涉及到语言以外的诸如听、语言策略、语气、时空选择以及体态语等多种因素.最后,作者就外语专业本科生如何提高交际能力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作 者:赵堪培 Zhao Kanpei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1刊 名: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年,卷(期):26(3)分类号:H030关键词:语言 交际 艺术

非语言文化交际 第3篇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93-01

强调语言本身为主是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而文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源于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系统的知识有所忽略。在实际教学中,若有意识的将其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定会对学生英语实际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一、概念——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多种多样。其中Baker 将其界定为“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而Porter 将其定义为“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认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从这两种定义中,可以看出非常重视意义的产生。它所涵盖的范围广而大,即手势、面部表情、服装、行走姿势、体距、目光交流、语言行为中的停顿、沉默以及说话的音高和音色等等。比如,眨眼,其本身无任何意义,但如果将眨眼用于向某人打招呼或者向某人暗示某事,这就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

二、内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

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需先从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入手。众所周知,从小熏陶于中国文化下的中国英语教师要立足于本国文化,在充分理解并掌握非语言行为模式的概念后,对于教授学生并帮助他们了解非语言行为文化内涵才更有把握。另外,作为英语教师本身,一名异域文化带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使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不断涌现。

(二)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在非语言交际的敏感性进行培养。比如在讲解英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差异和冲突时,有的与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相似性,有的则具有其民族特色。例如,一对同性女青年在公共场合手拉手或者挎着对方胳膊,一对男青年互相搂着肩膀。这一举动,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在中国人眼里,认为双方是好朋友,或者是好闺蜜,很正常。而英语国家的人会公认为他们是同性恋的行为。

(三)理解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相结合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特点,对于学生而言也十分重要。一真实的故事如下:一导游(来自中国某旅行社)带一车美国游客游览长城,集合时,他一边举起右手,手心向下招呼游客到他身边集合,一边喊着:“Everybody , come here please !”这一举动使得美国游客非常不满,并提出更换导游,原因是对于他们极其不尊重。究其原因,即是源于不同的非语言行为。手掌向下在中国表示招呼成年人,手心向上表示招呼幼儿和动物,这一手势在英语国家刚好相反,手心向下是招呼动物,这也就难怪美国游客对中国导游的这一手势表示不满了。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方法

学生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与非语言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成分。英语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的非语言教学进行设计,避免学生在遇到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交际时产生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

(一)授课中,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让学生在课本中理解英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含义及其文化特征。讲解文章时利用单词或练习中能够引入非语言文化知识之处,加以分析讲解。

(二)将由于非语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错误减少到最低。授课时,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探讨日常交际,有意识地讲解与英语国家的人交际时需注意的事项。

(三)英语教师注意平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语言交际的信息,并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对比和讨论。如此以来,学生经过自身分析这些问题,并具体深入地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从外化逐渐演变为自身内化。

(四)学校可以开设非语言交际的方面的课程,并设为选修课。由此可以让学生能够接触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便可以在他们的日常交际中可以指导。

四、结束语

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交际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故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非语言文化教学。并深入具体地把非语言文化教学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便切实有效地为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

[4]董梅.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尝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

作者简介: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 第4篇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

一非语言行为的定义

非语言行为是伴随着沟通的一些非语行为, 直接影响着沟通的效果。如表情、姿势、声音、手势、抚摸、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息是一种不很清楚的信息, 因为其出于自发, 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真实且难以掩饰。一句话可以因为非语言性行为的不同, 含义效果产生差异,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行为。

二非语言行为的特点

第一, 多样性。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展示, 其中包括身体、声音和环境进行传递和接受。

第二, 目的性。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表达不同的目的。如人担忧时可能会出现皱眉, 疼痛时会出现痛苦的面部表情。

第三, 真实性。由于非语言交流有时是无意识的, 它不像语言沟通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控制词语, 所以非语言行为比语言行为更具有真实性。

第四, 差异性。同样一个体态动作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时代, 有着不同的含义。

三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这里指的是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 即信息的编码和译码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发出或接受。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一点是, 在跨文化交际中毫无疑问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是语音、语法等语言形式。其次, 我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发生障碍时, 非语言交际所起到的替代、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不可低估。众所周知, 如果能说会写另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好了一门语言, 对这种语言的理解有时也会产生偏差。由于词汇的字面含义毕竟有限, 文化因素又往往隐藏在词汇之后, 能否理解说话人的含义与文化息息相关, 它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许多非语言交际因素在内。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比较在意的是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 从而容易忽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没有在意文化的差异及影响, 其后果是频频发生文化误解和冲突。依赖非语言行为来判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和想法, 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会有更好的体会, 从而升华交际的质量。在很多语言表达不太好或不适于用语言来表达的场合中, 非语言行为会脱颖而出, 替代语言行为, 使交际变得流畅、准确。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言障碍, 对非语言行为的依赖性就会更高。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且广泛:首先它可以替代语言行为, 人们可以通过诸如握手、微笑、手势、姿势来表达我们想传达的意思。其次, 它可以帮助修正语言交际, 有时我们一时情急语言表达沟通不顺畅, 容易让对方误解我们所传达的信息,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非语言行为帮助对方更好、更准确地接收我们的意思。再次, 非语言行为可以调节社会的相互作用, 我们既需要语言行为, 又需要非语言行为, 缺一不可。最后, 它可以传达我们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非常丰富、细腻, 非语言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 对待自己的态度以及对待与我们交流的人的态度。当然, 对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 摆脱非语言行为的语言行为通常很难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 非语言行为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 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 非语言行为不能与语言行为划清界限。

四结束语

前人之所以大量研究非语言行为, 并在不同文化下进行探讨研究, 由此表明, 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需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 了解人们的非语言行为, 这样有助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冲突和矛盾, 有助于我们成功地跨文化交际。我们应该牢记, 非语言交际的目的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递信息, 也让对方了解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 从而辅助、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8~10

[2]张墨.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3]李凤华.简述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海外英语, 2011 (12)

[4]李巍.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怎样运用非语言艺术 第5篇

所谓非语言有人称为“体态语言”,是通过教员的动作、姿态、体态、表情表现出来的。正确运用体态语言,不但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增强语言效果,还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控制学员情绪。

一、非语言的种类

1、军容仪表。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美的仪表、整洁的军容,让人赏心悦目,受人尊重。教员良好的军容姿态,一上讲台就会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立即引起学员的注意,使学员神情专注的等待教员的讲课,这无形之中,就为讲课创造了一个艮好的课堂气氛。

2、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语言的精髓所在,眼睛能够表达的信息有时比语言更丰富,它既可传情,还能传神,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当教员用眼睛看学员的时候,一是能控制课堂秩序,二是能随时摸清学员的听课情况。

3、教鞭。一根小小的教鞭,它往往是整个课堂注意力的焦点,教鞭所指的地方就是众目所视的地方,因此教员切不可把教鞭拿着满天挥舞,让人目不暇接,更不能拿教鞭做拐仗,让人莫名斯妙,教员用教鞭时,要干脆利落,直接而准确的指到预定的位置上,并至少要停留2—4秒钟。

4、手势。恰当的手势可以大大加强语言效果,烘托讲课气氛,使讲课富有生气,比单纯的语言讲述更具感染力。比如对事物的比喻、形容、适度的夸张,描述物体的结构、大小、形状及运动状态等,用手势配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身体的移动。与学员之间距离的拉大、缩小及与学员身体的某种接触,都是人体语言,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当教员向某个学员提问,要这位学员给大家回答问题时,教员会下意识的拉大与被提问学员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一种暗示:你必须大声回答问题。当个别学员精力不集中,在课堂上打磕睡或做小动作时,教员边讲边向它靠近,这就会产生一种威慑力,距离越近,学员感受到的这种威慑越强烈,于是就会马上注意,将注意力转向听课。

6、辅助言语。辅助言语是指言语的非内容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因而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以便准确表达词语的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调、音量或节奏下,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效果。

7、类语言。类语言是指无固定词语的发声,如哭、笑、叹息、口头语等,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条件下,具体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情感和其它信息,其作用不可忽视。

二、非语言艺术的运用

1、善意尊重。教员在运用非语言行为时,要尊重学员的人格,应从善意出发,对学员给予殷切希望,饱含对学员的热爱,并要体察学员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要求。

2、师生共意。教员在课堂管理中,运用的非语言行为必须是教员和学员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并合理运用的,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教员当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可以有自己独特规定,但这要在不违背有关要求的范围内进行。

3、协调一致。教员在课堂管理中的非语言行为,必须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课堂的具体教学情景以及学员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的教学情景相协调,就是要求教员考虑到他的非语言行为的具体运用的环境,其中的某些特殊要求,如在课堂上学员不能随便讲话,而有的学员却违反纪律,这时教员即使很气愤,也不能对学员发泄,尽管可能表现出不高兴,因为在热烈、愉快的客套后拉下脸来严厉训斥某位学员,会使全体学员受影响,在学员都很安静的看书时,不应大声与某位学员谈话,或在全体学员思考黑板上的问题时,在讲台上来回走动。

4、程度控制。教员的非语言行为,对于不问的情况,不仅在种类上,要有所选择,在程度上也需有所控制,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着不同的信息,起着具有某些微妙差别的作用。

5、最优搭配。教员的非语言行为,如果需要与浯言行为一起运用时,必须是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如果是同时运用多种非语言行为,要求进行最佳组合。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员对各种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行为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有对各种非语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的详细了解,有对课堂管理具体问题情景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有关对策富有艺术性的选择能力。

6、自我意识。每个教员都要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员的控制之下,都可能对学员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教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经常保持清醒的身份意识,以自己的人格和全部行为来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学员,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非语言教学的禁忌

1、背手讲课非气派。有的教员讲课时,总觉着两只手是多余的“零件”,不知放在哪里更好,便常常将双手或单手往身后一背,或以掩盖其不自然,或以增强气派。殊不知,这既不符合军人举止的要求,又有失对学员的礼貌,只能引起学员的厌恶。

2、教鞭使用不得法。使用教鞭得法,可使它由“声”传“神”。否则,适得其反,有的教员习惯于双手横握教鞭,或用它当作拐棍,或用它敲打讲台、黑板、课桌,甚至敲打学员的脑袋。这样教鞭不但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反而阻碍了教员与学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失教员的风度和修养。

3、后脑勺儿摸不得。讲课中,教员无意识的挠挠后脑勺,是不自然的动作,是拘束和怯场的表现。这能造成学员对教员的轻视,或认为教员不善言谈、知识面窄,没见过大世面等,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迷人的非语言沟通 第6篇

案例导入:拿破仑·希尔的故事

美国成功学励志专家拿破仑·希尔叙述过这样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有位老妇人来到我的办公室,送进来她的名片,并且传话,她一定要见到我本人。我的几位秘书虽然多方试探,却无法诱使她露出她访问的目的及性质。因此,我认为,她一定是位可怜的老妇人,想要向我推销一本书。同时,我想起了母亲,也是一位女人,于是我决定到接待室去,买下她所推销的书;不管是什么书,我都决定买下来。

当我走出我的私人办公室,踏上步道时,这位老妇人——她站在通往会客室的栏杆外面——脸上开始露出了微笑。

我曾经见过许多人微笑,但从未见过有人笑得像这位老妇人这般甜蜜。

这是那种具有感染力的微笑,因为我受到她的精神影响,自己也开始微笑起来。

当我来到栏杆前时,这位老妇人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一般来说,对于初次到我办公室访问的人,我一向不会对他太友善,因为如果我对他表现得太友善了,当他要求我从事我所不愿做的事情时,我将很难加以拒绝。

不过,这位亲切的老妇人看起来如此甜蜜、纯真而无害,因此,我也伸出手去。她开始握住我的手,到这时候,我才发现,她不仅有迷人笑容,而且,还有一种神奇的握手方式。她很用力地握住我的手,但握得并不太紧。

她的这种握手方式向我的头脑传达了这项信息:她能和我握手,令她觉得十分荣幸。在我的公共服务生涯中,我曾经和数千人握过手,但我不记得有任何人像这个老妇人这般深通握手的艺术。当她的手一碰到我的手时,我可以感觉到我自己“失败”了。我知道,不管她这一次是要什么,她一定会得到,而且我还会尽量帮助她达成这项目标。

换句话说,那个深入人心的微笑,以及那个温暖的握手,已经解除了我的武装,使我成为一个“心甘情愿的受害者”。

这位老妇人十分从容,好像她拥有了整个宇宙一般。她开始说:“我到这儿来,只是要告诉你(接着,就是一个在我看来十分漫长的停顿),我认为你所从事的,是今天世界上任何人都比不上的最美好的工作。”她在说出每一个字时,都会温柔但紧紧地握一握我的手,用以强调。她在说话时,会望着我的眼睛,仿佛看穿了我的内心。

在我清醒之后(当时的样子仿佛昏倒了,这已经成为我办公室助手之间的一大笑话),立即伸手打开房门的小弹簧锁,说道:“请进来,亲爱的女士,请到我的私人办公室来。”我像古代骑士那般殷勤而有礼地向她一鞠躬,然后请她进去坐一坐。

在以后的45 分钟内,我静静聆听了我以前从未听过的最聪明而又最迷人的谈话,而且,都是我的这位客人在说话。从一开始,她就占了先,而且一路领先,一直到她把话说完之前,我一直不想去打断她的话。

她一坐在那张大椅子上之后,立刻打开了她所携带的一个包裹,我以为是她准备向我推销的一本书。事实,确实是书,是我当时主编的一份杂志的合订本。她翻阅这些杂志,把她在书上做了记号的部分都一一念出来。同时,她又向我保证说,她一直相信,她所念的部分都有成功哲学作基础。

在她这次访问的最后3 分钟内,在我处于一种完全被迷惑,而且能够彻底接受别人意见的状态下,她很巧妙地向我说明了她所推销的某些保险的优点。她并没有要求我购买,但是,她说明的方式,在我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影响,驱使我自动想要购买。而且,虽然我并未向她购买这些保险,但她仍然卖出了一部分保险。因为我拿起了电话,把她介绍给另一个人,结果她后来卖给这个人的保险金额,是她最初打算卖给我的保险金额的5 倍。

案例感悟

①什么是非语言沟通?②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是什么?

案例解析

(一)非语言沟通是指不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是通过其他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如声调、眼神、手势、空间距离等进行沟通。因为非语言沟通大多通过身体语言体现出来,所以通常也叫身体语言沟通。

(二)非语言沟通在人类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非语言沟通能更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和态度。非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因而它能更真实地表明人的情感和态度。 拿破仑·希尔得知一位老妇人来访并一定要见到他本人以后,想当然认为,她一定是位可怜的老妇人,想要推销一本书。同时,他想起了母亲,也是一位女人,于是决定到接待室去,买下她所推销的书。当拿破仑·希尔走出私人办公室,踏上步道时,这位老妇人——她站在通往会客室的栏杆外面——脸上开始露出了微笑。他曾经见过许多人微笑,但从未见过有人笑得像这位老妇人这般甜蜜。正是这种具有感染力的微笑,拿破仑·希尔受到她的精神影响,也开始微笑起来。

2.非语言行为所包含的信息远远超出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研究表明, 非语言行为所显示的含义要比语言丰富得多,因为语言有时会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大部分隐藏起来。所以,要了解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单凭语言是不够的,人的动作比语言更能表现出人的情感和欲望。人类语言传达的意思大多数属于理性层面,这种经过理性加工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真实地表露一个人的真正意向,甚至还会出现“口是心非”的现象。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沟通中所表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比语言强得多,特别是在情感的表达、态度的显示、气质的表现等方面,非语言行为更能显示出它所独有的特性和作用。

当拿破仑·希尔来到栏杆前时,这位老妇人伸出手来和他握手。她很用力地握住他的手,但握得并不太紧。这种握手方式向他传达了这项信息:她能和他握手,令她觉得十分荣幸。当她的手一碰到他的手时,拿破仑·希尔知道,不管她这一次是要什么,她一定会得到,而且还会尽量帮助她达成这项目标。

3.非语言沟通能够影响并调控语言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非语言沟通不仅起着配合、辅助和加强语言沟通的作用,而且能够影响并调控语言沟通的方向和内容。这位老妇人那个深入人心的微笑,以及那个温暖的握手,使拿破仑·希尔虽然自己没有买保险,但是,把她介绍给另一个人,结果她后来卖给这个人的保险金额,是她最初打算卖给拿破仑·希尔的保险金额的5 倍。

非语言文化交际 第7篇

一、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因素

作为思想最为直接的体现方式, 语言特别是词汇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变化关系密切。当人们围绕着某一特定的对象进行语文交流时, 选择恰当的词汇是其首先要解决有问题。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我们在选择词汇的过程中会不经意地考虑语言或词汇在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当中的一般含义和引申意义。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将词汇所表达的意义分为两类:一是字面意义, 即词典上对于词汇含义的解释;二是内涵, 即通过扩展和联想而产生的更加丰富的意义, 也有人称之为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的文化、地理、宗教、政治都会在其语言当中体现出来。但是人们在学习外语时对于词汇的表面意义过于重视, 而对于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引申意义不够重视, 所以对于特定语境下词汇的深层含义无法理解, 这就使得人们在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产生失误。

1. 根据词汇的字面含义和内涵, 我们可以对词汇进行如下分类:

(1) 字面意义和内涵基本相同:由于不同文化的相通性和人们思维方式的相似性, 有时人们对于同一种事物的理解可能会是相同的。比如, 不管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 鸽子都经常与和平联系在一起, 而狐狸则往往与狡猾联系在一起, 在英语当中还有“as cunning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的说法。再如, 英语当中有一句话叫“Wall have ears”, 其起源是凯泽琳女皇曾经将一种特殊的材料安装在卢浮宫的墙壁内, 以偷听机密情报。与之类似, 我国古代也有“隔墙有耳, 伏寇在侧”的说法。也就是说, 不管是在英语当中还是在汉语当中, 都将偷听秘密商量的事情比喻为“墙长了耳朵”。

(2) 字面意义相同而内涵不同:由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的不同, 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或事件所蕴涵的深义, 极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 有时可能相差较多, 甚至有时还可能产生相反的理解。比如, 在英语国家, owl (猫头鹰) 被当成聪明的鸟类、智慧的象征, 因此, 如果形容某人很聪明, 我们就可以说“The man looked owlishly at something”。但是, 在中国,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给人以厄运的鸟类, 见到它的人就要倒霉。再如, 中国人在看到月亮时, 就会引起深深的思乡情, 可是美国人看到月亮所联想的却是宇宙飞船、太空人。

(3) 字面意义和内涵都不相同:不同语言当中的有些字汇不仅字面意义不同, 其内涵也不相同。如, 在英语当中, 龙是传说当中一种能够喷火的动物, “dragon”则因此产生强烈、凶猛的内涵。而在中国, 龙则是皇室的象征, 有吉祥的内涵。也就是说, 英语当中的“龙”和汉语当中的“龙”不仅字面意义不同, 内涵也不相同。

2. 语言交际中的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失误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语用失误, 也就是说将母语中的表达方式直接迁移到其它语种当中, 而不考虑语言应用的规则。具体来说, 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 问候言语失误

问候语在人们的交际当中至关重要。人们的交际往往就是从问候开始的, 能否恰当地使用问候语与其交际成败关系密切。

在文化背景下, 问候语在使用规则和功能上有较大差异。在中国, 问候语已经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趋势, 甚至问候语当中的内容并不是人们所要表达的实际含义。如中国人见面之后最常见的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或者“你要去哪?”他们的言外之义是跟对方打招呼, 而并不是真的要问对方有没有吃饭或者要去什么地方。如果我们将这些话直接翻译成英语并问候一个英国人, 则对方无法理解其真实意图, 而会将其当成询问, 理解成你要请他吃饭或者要打听他的隐私, 从而使交际陷入僵局。

(2) 邀请言行

邀请言行也是人们在交际当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但是发出邀请的方式、对邀请的解释、在交际当中的表现与反应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 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邀请言行方面的失误。

在西方国家, 人们必须经过坦诚协商之后才能产生邀请力, 这是由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取向决定的。在他们看来, 邀请别人会因占用对方的时间而侵扰对方的自主, 因此在邀请过程中邀请语的强迫性较少。即使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邀请也要经历协同过程。但是在中国, 我们在发出邀请时, 往往是由邀请的发出方确定好时间、地点之后才通知被邀请方。在中国人看来, 发出邀请不会干涉到个人的自主, 相反, 邀请的话语强迫性越强, 越能表达出邀请方的热情与真诚。

(3) 赞美言行

赞美的言行是促进人们沟通与了解的重要途径, 既会发生在朋友、同事、亲人、师生等熟人之间, 也会发生在特定环境下的陌生人之间。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对人的外貌、行为、性格、家人、能力等进行赞美。

中西方国家在赞美的言行上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容易产生误解。西方人特别喜欢赞美别人, 以期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而中国人则不会随意地赞美别人, 更不能随意赞美女性。在中国人看来, 歉虚是一种美德, 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赞美, 而在西方人看来赞美则往往是交际的开始;西方人所赞美的事物, 甚至是中国人认为不值得赞美的。在对待赞美的方式上, 中国人是以否认的方式来谢绝, 西方人则是表达自己的谢意。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差异不够重视, 就会在交际过程中引导误解, 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

在交际过程中除语言之外的因素我们统称为非语言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的, 也可以是由环境造成的。一般来说, 非言语交际因素是对某些内容的强调和补充。如, 一边说“我不去”一边用力地摇头或摆手就是在强调不去的决心;而在接电话时点头示意进来的客人则是对言语交际行为的补充。人们的非语言义务教育多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决定的。人们往往对自己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司空见惯, 而对其它文化的非语言行为极度敏感。在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对身势语、体触与身体距离、手势语加以重视, 否则就会产生误解。限于篇幅, 在本文中笔者就不再加以赘述。

摘要:作为商务交际的一个子领域, 跨文化商务交际具有其特殊性。由于跨文化商务交际需要对不同的商务团体或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加以考虑, 需要处理文化背景不同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从而使得跨文化商务交际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因此,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 应该也有必要对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加以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商务交际,语言,因素,跨文化

参考文献

[1]翟艳霞.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

口语交际中的非语言表达方式 第8篇

由此可见, 肢体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它甚至会影响到两国的外交。心理学的专家认为人们在交际中的信息传递, 尤其是愉快、神秘、不悦等感情信息的传递, 往往不是运用言语表达的, 而是通过表情、眼神、手势等非语言方式表达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拉别思认为一句话的信息效果等于38%声音语调、55%肢体语言影响力和7%文字内容。

那么, 在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中, 非语言表达方式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榜样垂范

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垂范作用。教师说话时面带微笑以及字正腔圆的吐字、和谐悦耳的声调、抑扬顿挫的语调会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倾听时对学生专注的眼神、微微的点头, 甚至亲切的抚摸都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感, 增加他们交际的信心。

所以, 教师要做好垂范作用。如:教师讲述故事时, 通过面部表情、巧妙的动作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营造故事氛围, 通过调节声调、语气表现不同的角色。这样声情并茂地讲述, 学生自然会进行体验性的模仿, 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角色活动中去, 通过直接的动作演示影响学生。

当然, 垂范的作用不一定全由教师承担, 学生之间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教师要及时发现和表扬在口语交际中自如运用非语言表达方式的学生, 让大家学习。

二、加强指导

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他们在口语交际时运用语言的模式尚未定型, 处于语言的习得期, 这时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口语交际中, 教师就要对学生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指导。如, 站有站相:自然站正, 微收下巴, 双眼平视, 不颤腿, 不摆弄手指;坐有坐姿:自然坐正, 全身放松, 不翘腿;听话时, 眼睛注视对方, 适当地用微笑、点头表示赞同, 有不同意见时不插嘴, 不做鬼脸, 等对方说完后再表达自己的意见;说话时, 声音适中, 态度诚恳, 适当地运用手势体态、语气语调增强表达效果, 眼神不游离。如《学会待客》, 让学生表演小主人, 怎样伴随手的动作请客人坐, 怎样双手为客人捧茶;《学会劝阻》, 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形, 说话时的语调、动作, 如何做到合情合理, 使人接受。

三、纳入评价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会产生最直接的动力。我们也可以试着把口语交际中的非语言表达方式纳入到评价中, 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中非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和提高。我们提倡运用形成性的评价, 采用过程记录的方式, 对学生给予表扬、鼓励、纠正。但要注意的是, 评价也有个度的问题, 它只是作为影响口语交际效果的一个方面, 而不是全部。再有, 评价只是手段, 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

非语言文化交际 第9篇

虽然说口语交际的形式多样, 途径也各不相同, 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当今世界, 各国母语教育都非常重视基础阶段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在高等教育阶段, 第二语言的学习也同样重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甚至是思维能力的基础。但观察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者, 在口语交际时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生人面前羞于开口, 一旦遇到不是很熟悉的人, 说起话来让人觉得特别不自信, 明明很简单的表达也会弄错。还有一些学生在表达时吐字不清, 语速过快或者过慢, 说话条理不清晰, 前言不搭后语, 极为影响表达效果。二是有些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出来的话往往不够得体。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人们在口语交际时常常产生各种不必要的误会。

以上现象, 不一而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口语交际中, 个人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非语言因素是影响口语交际的主要原因。

2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交际的非语言因素

2.1 个人情感因素

个人情感因素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语交际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态度等都属于情感因素。

通过和一个人的口语交际, 我们往往就能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 性格对于人的口语交际影响是很大的。性格外向, 开朗活泼的人喜欢多说话, 愿意交际, 也不怕犯错误, 大胆地表达自我, 这有利于在交际中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交际环境, 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交际能;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言谈, 特别是在使用自己不熟悉的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 会自然产生焦虑的情绪, 觉得自己发音不准, 语法不正确, 在组织语言时无法正确的表达内心想法, 说话磕磕绊绊, 表达也多以短句子为主, 这种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会严重影响学习者口语能力的提高。

2.2 社会文化因素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二者不可分割。同时, 语言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制约。要真正理解一种文化, 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符号的语言;而要掌握一种语言, 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文化。”[1]这一点在口语交际,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才能准确解析对方的信息, 保证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2.2.1 见面礼节

这是在口语交际中最常见到的交际场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礼仪方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2]在不是很熟悉的人之间, 中国人常用“你好”来进行问候, 这样的问候显得比较正式。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更喜欢根据当时的情景, 问一些看起来有些明知故问的问题, 以此进行问候。如:“吃了么?”“出门去?”“身体怎么样?”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真的关心这些问题, 也并不期待得到对方的准确回答, 而仅仅是一种客套, 目的也仅仅是打个招呼。而西方人在问候时是不愿意提及这些问题的, 认为这些问题是涉及个人隐私的, 一旦被问到会觉得受到了冒犯, 引起不快, 回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 business (你管得着么?) ”。

2.2.2 谦敬之辞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与西方的个人至上, 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深深影响着中西方人对于谦敬之辞的不同理解。”[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 对己谦逊, 尊敬他人是中国人交际时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 对于年长的人以及不太熟悉的人一般都会使用, 如,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说“幸会”, 别人的认识和看法称“高见”。与之相对应, 中国人对自己往往会使用谦辞, 以表示自己谦逊恭谨的态度, 如, 称呼自己为“敝人”, 称自己的住所为“寒舍”。适当的运用谦辞与敬语, 不仅会使人显得有风度, 有修养, 同时还可以使初次见面并不熟悉的人更加愿意亲近。然而, 西方人却很难理解这样的现象。在西方的人际交往中, 亲密的家人之间, 职场同事之间, 无论事情大小, 甚至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也会习惯性地用“Thank you”。其实这只是一种礼貌, 并没有包含多少感谢之情, 而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回答时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It's my duty) 。这种回答会让交际陷入尴尬, 因为西方人认为这句话另有含义:我本不想做, 但由于这是我的责任, 所以不得不做。

3 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交际水平的几点建议

通过上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看出, 除了语言因素外, 个人情感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非语言因素也会影响口语交际, 我们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应做到以下几点, 以此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语交际水平。

1) 针对个人情感的不同, 我们必须因利势导, 对症下药, 结合个体差异, 采取不同的办法, 加以正确的疏导。首先, 要勇于实践, 善于表达。言为心声,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要引导学生在说话时主动、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勇于表达, 善于表达。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要正视不足, 正视错误,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人熟悉体育活动, 说起体育比赛、体育明星可以滔滔不绝;有的人可能熟悉网络知识, 网络小说、网络语言、网络现象对他来说耳熟能详, 说起来会是不绝于耳。还有一些生活情境和生活现象离自身很近, 会让人觉得这样的话题有话可说, 所以, 表达起来也可能是驾轻就熟, 更加会善于表达。

2) 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首先要认识到, 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 而且这种差异对于语言的影响是深远而又不易改变的, 因此, 我们要学习第二语言、进行第二语言口语交际, 就一定要做到:尊重外国文化, 正视文化差异, 在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差距的基础上, 求同存异, 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 积极尝试理解不同的文化, 并在理解的同时努力适应不同文化, 达到“入乡随俗”。同时要善于学习, 不断丰富拓展自己的文化知识, 特别是国外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进一步了解其文化所对应的语言禁忌和价值取向, 真正做到语言与文化的相融相通, 从而使口语交际更加富内含性、知识性。

4 结语

沟通无界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我们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 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第二语言学习的作用更加彰显, 口语交际对于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我们必须强化学习, 努力实践, 以国际化的视野、创新求实的精神, 在口语交际实践中, 不断锤炼自我, 使自己不断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02.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39.

[3]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56.

[4]Jones.thinking classification and teaching[M].Chinese edition.1990:99-106.

非语言因素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 第10篇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尤其是经济往来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商务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影响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语言形象的差异。而这种差异通过人们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之中反映出来。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 非语言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非语言行为的忽视或非语言行为使用失误往往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会和交际的失败, 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了解中西方在非言语交际方面的差异对促进跨文化商务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1 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

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语言交际, 而忽视非语言交际, 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更是知之甚少。商务交往和日常交往一样, 人们的交流离不开语言, 但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发现, 非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过程的70%。心理学家赫拉别思也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这也就是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人们的行为构成了非语言交流的各个部分。非语言交际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能表达出人们的真实感受, 尤其是那些复杂、微妙, 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感情。人们用语言表达时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措辞, 而非语言交际则一般是无意识的有感而发, 因此也更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与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交流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 在对方文化中却可能是敌意的表示, 小到引起客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影响一份合同的签订, 关系的破裂;大到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甚至政治利益。由于非语言行为总是在无意中表达出来, 当存在语言障碍时, 人们更倾向于求助于非语言表达, 所以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在商务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非语言因素的类别

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一定的共性, 如微笑、大笑、皱眉、哭的表达方式全世界的人都非常类似, 而不同文化的非言语行为的个性特点是交际中的问题之所在。错误的非言语行为或对非言语行为的误解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 会使我们失去友谊, 严重者可能会丢掉做生意的机会。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大致包括身势语、商务礼仪、时间与空间安排等方面。

3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非语言因素的中西差异及影响

3.1 身势语

身势语是非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行为, 在商务沟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他是整个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基础, “体态即信息”。同样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比如OK手势, 在美国及欧洲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 表示“好”或“是”, 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之后, 在签订合同时向对方作了OK手势后, 却发现日本商人的态度突然变了。在西方人看来, 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 但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示”, 因为在日本, 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 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OK手势为“零”或“不值钱”, 在德国和巴西等国, 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 甚至是侮辱性的。

把双手举过头鼓掌的手势, 在美国通常表示战胜对手后的骄傲, 而在俄罗斯这却是友谊的象征。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 为表示友谊做出上述手势, 这使许多美国人感到不舒服。布什总统访问澳大利亚, 一切圆满, 可是, 他向澳大利亚的欢送者告别时竖起了大拇指, 这引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对美国人来说, 这是友好、赞誉的表示, 而澳大利亚人却认为是猥琐的动作。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为难时, 常常手挠头, 并深吸一口气同时发出“嘶”的响声, 而美国人则没有这一动作, 他们对中国人和日本人做上述动作常常不解其意。

众所周知, 微笑被称作“最根本的表情”, 科学家认为微笑能释放一种叫做内啡肽的化学物质, 使人产生愉快、兴奋的感情。当你在世界各国旅行时, 这一表情能帮你摆脱困境。美国人会在公共场合随意地对陌生人微笑, 而许多俄罗斯人却认为这是不寻常的甚至是可疑的行为, 认为美国人的微笑不合时宜。不过美国人却觉得俄罗斯人笑的太少, 行事冷漠。美国人谈话时希望看到对方的反应, 他们认为, 礼貌的听者应该向说者表达出兴奋, 难过, 吃惊等表情;而中国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美国人用抬眼眉, 点头, 微笑或同说话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来表达对说话者的关注, 虽然在某些国家文化中认为直接的目光接触是不礼貌或是暗含威胁的行为。如果你和一个美国人谈话却不直接看着他的眼睛, 他可能会质疑你的动机或猜测你不喜欢他, 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 总是避免直视对方, 因此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频繁。

在中国, 同性别的青年互相搂抱是友好的表示, 异性之间的接触则较谨慎和含蓄, 而在英语文化国家刚好相反, 异性之间的接触比较自由, 而同性之间的勾肩搭背则要遭人白眼, 被认为是有同性恋嫌疑。实际上, 英美人总是与人保持适当的私人领域, 这与中国人的行为截然不同, 中国人不但不随身携带私人空间, 对拥挤也习为常。

身势语还包括交谈者之间的距离。不同文化群体对于空间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 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位置的意义等。美国学者霍尔 (Edward Hall, 1969) 研究了人们对空间的需求, 他认为人的交际距离可分为四种类型, 并指出其场合特征和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 这四种类型分别为:第一类是亲密距离 (intimate distance) 为45cm, 交际者之间关系非常亲近;第二类为个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 指熟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熟悉关系, 身体距离45厘米-80厘米;第三类是社交距离 (social distance) , 即一般社交场合陌生人之间的关系, 体距为1.30米-3米;第四类是公共距离 (public distance) , 如演讲厅等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 体距为3米至目力可及, 听力可及的距离。由此可知, 在商务交往中我们对欧美人的交往距离为第三种。但与拉美国家的人交往时的距离要近得多, 在他们的文化中, 人们在交往距离很近并且经常互相接触。如果这些国家的人在谈话中离美国人太近, 美国人就会感到不适, 并且后退, 而他们却会紧跟, 因此等谈话结束时, 他们的所站的位置距谈话开始时的位置已经很远了。因此美国人认为拉丁人热情冲动, 傲慢专横, 办事性急;而拉丁人则认为美国人冷漠无情, 漠不关心, 性格孤僻。

3.2 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赠送或接受礼物等, 是商务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虽然通常有一些国际惯例需要遵从, 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有很大的区别。正确的礼仪是郑重、诚信的标志。例如赠送礼物, 中国虽有“礼轻情意重”一说, 但实际操作中却讲究礼物的厚重, 以表示重视对方。但在讲究法制的欧美国家, 如果礼物过重反而引起误解, 会被认为送礼者“有所求”或“有所图”。另外, 有些常用来作为礼物赠送的物品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却可能成为忌讳的东西, 如中国江浙一带出产的世界著名的手绘、刺绣、真丝手帕是许多国际友人喜爱的工艺品, 日本也有过年送毛巾的习俗, 但在地中海沿岸, 手帕代表“诀别”, 是让人哭时用来擦眼泪的, 是商务交往中非常忌讳的东西。

3.3 时间与空间安排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些特定的社交规范约束着人们的社交行为, 时间与空间安排就是社交规范的无声的语言。在多数西方文化中, 讨论甚至由下属汇报工作时, 通常下属坐着, 上级站着, 但在多数东方文化中, 则通常上司坐着而下属站着, 因为西方人感觉站着更能控制局面。事实上, 站立似乎是西方人社会交往的一种习惯, 他们通常站着开会, 站着接待, 聚会时站着交谈, 年轻人从来不会因没有向老年人让座受到责备。而在东方文化中, 前排或中间的座位是权利或高贵的象征, 只有受到周围人尊敬的人才有坐在那里的特权。用汽车接送客人也是商务交往中极常见的活动, 汽车中座次的安排同样体现着对客人的体贴关心和尊重。以双排五座小车为例, 通常副驾驶座因其遇到事故时危险系数相对较高通常属于保镖或秘书, 而客人通常坐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机对角线位置。例如, 某公司翻译与老板一起到机场迎接从美国到访的客户, 走出机场上车时, 老板坚持让客人坐在司机旁边, 客人大惑不解, 为摆脱尴尬气氛, 翻译人员只得向客人解释, 请他坐在前排是对他的尊重, 因为这样他的视野更开阔, 可以顺便欣赏一下城市的风景。由此可见, 商务礼仪是商务交际中无声的语言, 它体现了商务人员的知识修养和职业素养, 在跨文化交际中, 更是沟通的桥梁, 成功的保障。

4 结束语

总之,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非语言因素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是实际语言无法代替的。成功的交流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是商务活动能顺利进行保障, 了解商务对象国家的思维方式, 人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及其与我们思维习惯的差异是交流成功的关键步骤, 做到“入国问禁, 入乡随俗, 入门问讳。”

参考文献

[1]石定乐, 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1.

[2]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

[3]翟艳霞.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交际[M].河南: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7.

[4]况新华, 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M].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8) :1.

浅析制约阅读的非语言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非语言因素;文化

Abstract: English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after breaking through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reading is obvious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However, many students encounter a bottleneck while reading. Non-linguistic constraints are the significant invisible factors which are often neglected. This article tries to arouse mor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se constrainsimportance so that they can make a breakthrough in English reading.

Keywords: English reading;non-linguistic constraints;culture

教学中,一些学生如果在阅读中遇到没有学过的一些单词或词组,没有对词句进行对照翻译,就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这种阅读心理其实是源于一种错误的概念之上,即阅读只是为了学习词汇和语法,它指导之下的阅读实践往往会导致缺乏宏观的阅读思维能力,制约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同时,这种阅读的前提是认为影响阅读效果的只是语言因素,实质上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前提的偏差也往往是造成阅读瓶颈的隐性因素。

一、背景知识在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因素

背景知识在这里不仅指文化方面的,还指生活常识、自然人文科普知识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中,读对知识面广度的要求是最高的。因为学生的知识,特别是母语为非英语学生的知识更多是靠母语为载体积累的。在进行各种题材的英语阅读时,语言只是一个载体。当在阅读中找到双语的衔接突破口时,英语为载体的信息和母语为载体积累的知识得到贯通,就会为阅读扫清很多障碍,很多字词的障碍可以就此得到突破。反之,如果背景知识十分欠缺,即使没有过多词汇方面的障碍,仍然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因为此时语言只是表面的形式,而背后依托的内容是缺失的。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脱离文化学习语言,学到的只是死的空壳;反之,若要学习一国文化,语言则是很直接的一个手段。因此,越深入了解一门语言使用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就越有助于对该语言的学习。当然,这对于集中用语言表达的阅读练习也是大有裨益。特别是当有学生发现即使一段文字翻译成母语也很难理解时,有可能就是因为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缺失造成的,特别是对承载了很深文化意象的形象、词语的理解会比较困难。

三、中西思维存在差异,对阅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西方文化可溯源至古希腊文明,那个时候的较高级别的教育就是对思辨的培训,可见其对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的重视程度。而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很多时候是越过形式更注重实质的,无论是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还是中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都是对此很好的一种诠释。做翻译的人会有比较深的体会,即汉语是更注重“意合”的,不像英文更注重形式上的连接。当然也有人会认为汉语的语法不那么严谨,其实这些也是中西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那么在阅读英文文章的时候势必也会遇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当然,非语言因素并不仅限于上述三点,此文只是在此浅析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因素。广大英语学习者在努力提高自身英语阅读水平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对上述方面非语言因素的积累、学习和提高。因为语言因素是直接但也是表面的因素,更容易得到广大学习者的重视;但非语言因素是深层的,也是影响深远的,需要长期努力积累才能见效,容易被学习者忽略。英语阅读很多时候并不只是英语的问题,只有在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齐头并进,才可能更有效地突破英语阅读中的瓶颈。

参考文献:

[1]王蔷.外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上一篇:交互式教学应用下一篇:演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