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武陵山区论文

2024-09-20

贵州武陵山区论文(精选9篇)

贵州武陵山区论文 第1篇

1 武陵山区柑桔产业现状

1.1 柑橘产业规模及生产情况

武陵山区柑橘面积主要集中在铜仁市的大部分地区, 包括铜仁市万江区、印江、沿河、德江、石阡等县市, 海拔400~800 m地区, 大多数县年平均气温在16℃以上, 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温州蜜柑 (宫川、尾张、兴津等) 、红桔、朱桔、药柑、椪柑、纽荷尔脐橙、红心柚等品种。2014年该区柑桔总面积1万hm2, 其中投产面积8427 hm2, 产量8.92万t, 平均产量705.7 kg/667 m2, 其中, 宽皮类达8267 hm2、橙类1333 hm2、柚类493 hm2。面积和产量居各类水果之首。以温州蜜桔 (尾张、宫川、兴津) 、椪柑、红桔为主, 产量高、质量较好。遵义市武陵山区的道真、务川等县的柑桔生产总体规模不大, 大多零星种植, 不成规模, 栽培的品种较多, 多为无市场竞争力的老品种。从成熟期而言, 早熟 (包括极早熟) 少、中熟品种多、晚熟的极少, 成熟期多集中在11~12月, 约占99%以上, 而11月以前和12月以后成熟的早熟和晚熟品种少, 占1%左右。从栽培区域品种来看, 种植的品种多为老劣品种, 多且杂, 目前市场上主推的新优品种在片区内并未得到规模化发展, 柑橘种类和品种结构未得到优化, 品质亦未提高。

1.2 龙头企业与产业合作组织情况

该区以柑橘为主的龙头企业少, 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拉动建立的具有区域化、商品化和品牌化的柑橘基地也少, 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亦不明显。但柑橘专业的合作社发展较快, 农民种植柑橘的积极性依然很高, 特别是一些地方品种, 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很高, 果农发展这类品种的愿望也比较强烈, 如印江县药柑、红心柚等地方优良品种。

1.3 栽培技术有所提高

从该区柑桔园栽培技术来看, 该区域中低产果园比例还是较大。新植果园绿肥间作以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率还是比较低, 其他有机肥来源很有限, 很多果园长期投入化肥造成土壤板结, 养分比例失调, 有机质含量下降。部分果园套种具有短期经济效益的作物 (玉米、辣椒) , 虽覆盖了地表, 但与柑桔争抢肥水, 加剧了土壤贫瘠, 影响柑桔的生长发育。但是在印江、德江等县的柑桔主产区, 栽培技术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 逐渐推广运用脱毒容器苗定植、生草栽培、套种覆盖、压青、简化修剪等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在全区柑橘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4 品种和品质得到改善

目前, 该区柑橘产业正在开展品种更新工作, 宽皮柑桔面积比例有所下降, 甜橙种植规模在逐年扩大, 特别是在武陵山区的乌江沿岸, 2011~2014年间新发展脐橙约1000多hm2, 在印江发展地方特色品种药柑和红心柚约130 hm2、在印江县的峨岭镇、中坝乡、朗溪镇、合水镇、杉树乡等乡镇发展特早熟温州蜜柑 (日南1号、早津、大甫) 200 hm2。柑橘种类和品种结构得到优化, 品质有所提高。

1.5 政府投入逐年加大

近几年贵州省以“精品水果”项目、“科技入户”、“三百工程”等形式, 对武陵山区柑橘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每年以200万元以上资金投入, 并逐年增加。2013年印江县获得国家财政补贴资金500万元, 发展地方特色品种药柑。德江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 在2011~2014年间, 每年下达100万余资金在乌江沿岸新建高标脐橙果园, 并明确要把柑橘发展作为乌江流域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来抓, 为柑橘产业开发奠定了政策保障和产业化发展基础。明确了“做精、做大、做强”的柑橘产业发展思路。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从甜橙与宽皮柑橘的比例看, 武陵山区以宽皮柑橘为主;从成熟期看, 未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全方面分析, 仓促上种, 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 使柑橘中熟品种 (11~12月) 比例太大, 加上贮运、加工能力不足, 造成季节性供过于求。从用途来看, 柑桔以鲜食为主, 加工产品少。从销售情况看, 柑桔主要以鲜销为主, 而且主要销售在该区市场, 造成内部竞争, 形成市场供过于求, 出现卖果难的现象。

2.2 科技推广队伍力量紧缺, 农民缺乏技术

该区果树专业科技人员严重紧缺, 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滞后, 加上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果农得不到有效培训。柑橘生产科技含量低, 果园管理粗放, 单产水平低, 果品质量差, 经济效益不高, 严重阻碍了水果生产的发展。

2.3 经济基础差, 生产投入不足

该区大多数农户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的经济收入低, 积累少, 资金紧缺, 经济收入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自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弱。柑橘生产的投入普遍不足, 低投入, 低产出, 低效益, 是造成柑橘发展速度慢, 生产水平低的重要因素。

2.4 产业化发展速度和开发龙头企业发展滞后

该区柑橘生产经营的合作组织及产后加工处理龙头企业少, 规模小, 有的设施简陋, 产后加工水平与市场抗御能力极其低下。柑橘农户多数自产自销, 市场调节能力弱, 产品附加值低, 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和统一面对市场。订单覆约率低, 企业带动基地的能力较小, 农民很少获得利润返还。

2.5 柑橘开发从业劳动力相对匮乏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 其中农村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人员的输出比例越来越大, 再加上柑橘生产经营持续低效运行, 已给劳动、技术密集型的柑橘基地建设带来困难, 柑橘园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难以及时到位。

3 武陵山区柑桔产业发展建议

3.1 建立优势柑桔产业基地

武陵山区是贵州省柑橘产区之一, 种质资源优势明显, 产业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特别是乌江沿岸, 适应多种柑橘品种的生长发育, 能形成特色和精品水果, 是柑橘最优开发区域。这种气候类型的地方虽然不多, 土地面积也较小, 但却是贵州建立柑橘生产基地不可多得的“宝地”。为此,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 区域开发柑橘潜力较大。只要开展山地柑橘园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 重点发展优质地方柑橘品种及脐橙等鲜食品种, 走精品之路, 实施品牌战略, 就可以在武陵山区低热河谷流域建立起具有贵州特色的优质柑橘产业带。

3.2 地方优良品种的创新

对地方栽培品种、农家品种和近年创制的新品种资源, 开展提纯复壮、繁殖技术、保存技术、分子标记构建等技术的研究, 筛选出一批优良栽培品种和育种材料并对初步筛选出的优异种质进行系统评价。挖掘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高效利用营养等方面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及其分子标记, 培育新品种。制订新品种生产规程, 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3.3 制订行业行规和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第2篇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作者:麻学锋 吕白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J产业集群是当令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武陵山区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民族地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了“张家界一凤凰一梵净山”黄金旅游线路。文章通过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提出了武陵山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陵山区旅游业竞争力的一种新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空间结构优化与武陵山区开发 第3篇

[关键词] 优化;空间结构;武陵山区

[作者简介]毛 新(1973—),男,吉首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湖南吉首 416000)

文章所叙武陵山区主要包括湖南省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原重庆黔江开发区所辖区县,贵州省铜仁地区、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共计4省(市),7个地(州、市),62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已过2300万。该区域是4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曾划入全国十八个连片贫困区之一。

一、武陵山区区域空间结构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

以人均GDP为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武陵山区人均GDP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所在省市水平。如以人均GDP相对最高的张家界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只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54%,而人均GDP相对最低的铜仁地区,只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约23%。而与所在省市相比,最高为张家界市,人均GDP为湖南省人均GDP的73%,最低为恩施州,为湖北省人均GDP的41%。

(二)武陵山区产业结构现状

从表2可以看出,武陵山区的产业结构经过各地多年的发展和调整,虽逐渐趋于合理,但与全国或本省市的平均水平相比,农业比重仍然过高,如恩施、铜仁农业比重甚至接近全国平均比例的3倍左右,而工业比重则明显低于全国或本省市水平。

从各地选定的支柱产业情况看,首先,各地支柱产业仍然是以传统的烟草、能源、建材等初级产品产业为主,大部分仍属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其次,武陵山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这对规模经济、合理竞争以及形成地区竞争力是有负面影响的。

(三)武陵山区基础设施现状

需要说明一下,表5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项是用来间接表征各地基础设施投入比例的。从以上各组数据可以看出,有些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比例甚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各地已相差不大。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也已大大改善,逐步形成了几乎能覆盖全区域内的立体交通网络。

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区位环境(主要是险峻的山地环境)以及历史的经济基础也增加了山区建设的难度和复杂性,特别是相比与东中部沿海、平原地带,山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某些指标(见表5)既低于本省市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看看已投入或在建的基础设施工程,仍然未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如山区内仍有一些县镇属于铁路盲区、高速路盲区甚至国道盲区,其与外界的经济交流必然受限。另外,本地区其他类基础设施在量和质上仍有待提高其覆盖面及运载能力。

(四)武陵山区城镇空间分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武陵山区城镇布局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但从总体来看,该地区的各级城市规模都偏小,除怀化市已进入中等城市行列以外,其余均为小城市。

由表6,我们可以计算武陵山区城市首位度=首位城市(怀化)人口/第二位城市(凯里)人口≈1.35,城市四位指数=首位城市(怀化)人口/第二至第四位城市人口(凯里 恩施 张家界 吉首)≈0.37。可见不论是首位度,还是城市四位指数都很低,说明该地区无领导地位的中心城市,即不太可能有哪个城市对该地区的经济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辐射作用,因而现阶段武陵山区呈现多核心的空间结构。

再从铁路交通图上总览一下武陵山区,如果包括在建的宜万铁路,武陵山区的大部分城镇特别是全部区域中心城市(下图带下划线的城市)都是位于铁路干线上,形成三横(宜万、渝怀、湘黔)一纵(枝柳)“彐”字形空间布局。当然在2008年内,撇开在建的宜万铁路,除恩施外,各区域中心城市呈二横一纵布局或称之为“大”字形结构。

(五)武陵山区城乡二元结构现状

从表7中可以看出,山区各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基本上高于相应省市平均水平,再从各地2006年统计资料关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来看,对于耐用消费品而言,城镇居民消费明显趋向高档化、智能化,如对家用汽车、家庭电脑的消费,而这些对农村居民的统计数据中还未显著地显示出来。另外,从各地的城市化水平来看,武陵山区各地的城镇化率全面、大幅度地低于相应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六)区域内经济联系(或空间相互作用)

武陵山区各地州市间或各地州市内经济联系微弱,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极化和扩散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严格说来,甚至连中心城市的强烈极化阶段都还未达到。

这里我们以空间相互作用的最简单形式的引力模型来分析和对比武陵山区区域内与区域间相互作用强度,以此来大致说明武陵山区内部的经济联系程度。我们用Fij表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其引力模型采用,其中Pi、Pj分别表示i、j两城的非农业人口,Rij为i、j两城间的距离,这里我们统一用i、j两城的直线距离,其值由地图按比例测得。我们用以对比分析的城市为怀化(h)、洪江(j)、吉首(s)、恩施(e)、利川(l)、长沙(c)、株洲(z)。主要测定怀化—吉首、怀化—洪江、恩施—利川、长沙—株洲四组相互作用强度。因怀化、吉首在武陵山区中相距最近,这样得到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很容易用之来推断山区其他中心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而怀化与洪江,恩施与利川现属同一地州市内的城市,可用以说明地州市内部的经济联系程度,长沙、株洲则为对比区域。由于数据获取的问题及为了保证结果的可比性,这几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采用2004年的统计数据,怀化:227550人、洪江:126552人、吉首:12850人、恩施:169923人、利川:108525人、长沙:1686670人、株洲:591619人。相互间的距离为地图按比例测得的直线距离:Rhj≈72km、Rhs≈180km、Rel≈120km、Rez≈90km。将这些数据代入引力公式可得:

可见,相对于长沙与株洲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来说,怀化与吉首、怀化与洪江、恩施与利川间的相互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与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和了解到的基本一致。这里由于采用的是最简约形式的引力模型,实际上长沙、株洲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所以以上的计算结果还应更小。这些足以说明在武陵山区内,各地州市不论是内部或是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是相当微弱的,其实长株潭都远未达到经济一体化程度,那么可以想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道路更应该是漫长的。

二、武陵山区区域空间结构类型

武陵山区处于典型的过境地理位置上,其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属于典型的“过境地域”(陈才2001),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多核心地域。我们已经知道,武陵山区城市首位度、四位指数均较低,充分说明了该区域无突出地位的中心城市,处于多核的空间结构。尽管怀化鉴于自己的交通区位优势有条件也正在积极争取成为武陵山区的中心城市,但我们也应看到,该地区的其它区域性城市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分工,也都在努力打造以部分经济职能为中心的城市。我们通过前面的计算,也了解到不论是怀化还是其它区域性中心城市,其跨区域的经济联系都非常微弱,也即对山区内其它市县的吸引、扩散作用微弱,还远未达到强烈的极化阶段,因此,现实的城镇空间组合格局必然是多核结构。

二是外围地域内容分布松散。外围地域早期主要受山区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依山傍水形成不规则的布点。现在来说,更多的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交通网络、核心城市、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由于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且程度不一,交通网络不发达且密度低又分散,地域又是一个多核结构,山区内经济联系又很微弱,这就决定了外围地域内容分布的松散和不规则。

三是“彐”字形网络结构。由于山区处于过境区位,其交通网络系统必然呈明显的纵向、横向延伸的过境特点。武陵山区的铁路交通干线呈三横(宜万、渝怀、湘黔)一纵(枝柳)空间布局,即“彐”字形结构。当然,在2008年内,由于宜万铁路还不可能完工交付使用,其网络系统为二横一纵“大”字形结构。以怀化为中心来看整个网络系统,又主要呈现出放射状结构。但不管怎么说,其网络呈明显的纵横过境特点。

三、武陵山区区域空间结构优化

(一)武陵山区区域开发模式──“彐”字形点轴发展模式

由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加之武陵山区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且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结合考察各种区域发展模式,笔者认为点轴发展模式较为适宜。这里的点是山区内各级中心城市,它们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和增长极。在现阶段,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各级中心城市的中心地位还不是很突出,所以应特别将它们作为区域开发的重点。这里的轴是指山区内经济设施特别是线状基础设施在一定方向上联结各级城镇而形成的相对聚焦的人口和产业带,在现阶段应特别强调铁路交通干线沿线地带。根据山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笔者判断武陵山区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处于形成阶段,区域开发开始起步。总之,武陵山区的点轴发展模式现阶段应是重点以铁路交通干线为轴线,沿线重点培育各级中心城镇作为经济增长极。至于以后,当然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点轴系统全面延伸,逐渐形成由点、线及面,由面再形成网络的更高级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武陵山区的区域发展模式应以宜万、渝怀、湘黔三横,枝柳一纵“彐”字形铁路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各级中心城镇为点,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努力利用怀化作为全区交通枢纽的优势,增大其城市规模及对整个山区的吸引及辐射作用,培育其龙头地位。而区内的张家界、吉首、恩施、黔江、铜仁、凯里次级中心城市,则应立足于自身特有的有利条件,扩大城市规模,加大对本区域内或周边的吸引及辐射作用。而沿线各级县级城镇也应通过不断扩容提质,利用优势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加大对城镇周边及邻近地域的吸引及辐射作用。这样,以这种点轴互动模式,不断地加大山区内人流、物质流、能源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文化流等要素流的地域运动,通过合理的集聚和组合,不断地产生新的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对于不是铁路沿线的城镇,不能等到铁路沿线的城镇发展起来以后再被动地去接受其辐射作用,这样只可能加大区域内的差距,只可能使自己陷入更加落后的恶性因果循环当中。对于这些城镇,应充分利用其它的经济轴线如国道线、省道线、江河干线、通讯设施干线等,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合理分工,不断加强与铁路轴线吸引范围区域的接触与联系,逐步将自己融入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圈中,以此来推动本区域的发展。

(二)培育区域增长极

1、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首先,应努力打造怀化作为区域首位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的最大极核,与其它区域性中心城市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怀化是区内最大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湘黔、枝柳、渝怀铁路呈“大”字型交汇于此,境内又有209、319、320国道,上瑞、常吉高速通过,国家级光缆在市区交汇,芷江机场全线开通,不论是区位条件还是交通条件在武陵山区都是最好的,它也是目前武陵山区唯一的中等城市。这一切决定了怀化市有条件也有能力发展成为山区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将怀化发展成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而对于区域内其它的区域中心城市张家界、吉首、恩施、黔江区、铜仁、凯里来说,则应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分工,紧密协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均能跨入中等城市行列。张家界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应突出其旅游中心城市的特色;吉首作为湘西自治州的首府,边贸经济发达,科技教育实力雄厚,则应努力打造为武陵山区物资集散中心、边贸中心、科教中心;恩施则应突出其绿色产业加工中心,辐射整个鄂西乃至武陵山区;黔江区要依托背靠重庆的独有优势,在接受重庆市区强大辐射的同时,要努力带动渝东南及周边地区发展;铜仁则应依托渝怀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物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凯里市紧挨贵阳,交通便利,扩大其经济影响,使之成为武陵山区西南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发展区域县级城镇

在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区域县级城镇的发展,使之成为能够很好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同时又能带动广大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次级增长极。它主要是指怀化的洪江市、中方县、辰溪县、沅陵县、溆浦县、麻阳县、会同县、靖州县、通道县、芷江县、新晃县;张家界的慈利县、桑植县;湘西自治州的泸溪县、凤凰县、古丈县、花垣县、保靖县、永顺县、龙山县;恩施自治州的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来凤县;原黔江开发区的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铜仁地区的万山特区、江口县、玉屏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县、德江县、沿河县、松桃县;黔东南自治州的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镇远县、岑巩县、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沿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主要措施应该是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在城镇扩容提质的基础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3、做大区域小城镇(乡镇)

发展小城镇就是要大力发展、积极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立足资源特色优势,发展特色型、资源型、节约型、清洁型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引导非农产业及农民向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冷志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对湘鄂渝黔边区的实证分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朱舜.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安树伟,张素娥.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2004,(3).

[6]尚正永,白永平.淮安市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构想[J].生产力研究,2004,(5).

[7]胡武贤,董明辉.洞庭湖区空间组织的优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4,(3).

[责任编辑:尧水根]

武陵山区稻田生态养殖泥鳅试验 第4篇

关键词:稻田,泥鳅,生态养殖

稻田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稻田综合种养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 作为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的泥鳅, 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有滋阴止渴, 去湿清热之功效, 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 是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的优良品种。探讨利用武陵山区稻田生态养殖泥鳅, 既可提高水稻质量产量, 又可收获一定量的泥鳅, 经济效益显著。2015年, 我县首次引种在土地坳镇竹花村刘家坝组开展稻鳅生态养殖试验, 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现将主要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供业内人士参考。

1 稻鳅生态养殖技术介绍

1.1 自然生态条件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武陵山区县,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3.4~17.9℃, 最冷月日均温2.4~6.9℃, 极端最低温-9.7~4.5℃, 最热月的7月日均温23.74~28.89℃, 极端最高温36.1~42.5℃;年降水量1 050~1 220mm;年日照时数1 100~1400h, 年太阳总幅射81~87k Cal;无霜期251~317天。气候温暖湿润, 冬暖, 夏长, 春早, 四季分明, 热量丰富, 降水充沛, 水热同期, 光温同步, 立体气候明显, 农作物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

1.2 稻鳅生态养殖配套技术要点

1) 场地选择。试验稻田选择在土地坳镇竹花村刘家坝组, 试验稻田8块, 面积1.49hm2, 这里交通方便, 地势平坦, 坡度小, 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 排灌方便, 光照好, 养殖期间水温15~30℃, p H6.5~7.5, 氨氮0.2~0.5mg/L。

2) 稻田工程改造。2015年4月15~25日完成稻田改造。在稻田四周开挖宽60~100cm、深30~50cm的环沟, 开挖环形沟多出的泥土用于加宽、加高、加固田埂, 田埂高40~50cm、宽20~35cm, 埂顶高出田面30~40cm, 堤埂夯打结实。沿稻田四周设置防逃网, 具体为在田埂内侧埋下聚乙烯网布, 露出水面40cm左右, 底脚埋入土中30cm左右;建设独立进排水系统, 进水口要高于水面约20cm, 在田坎的另一端, 进水口的对角处, 设排水口和溢水口, 这样在进水、排水和溢水时, 能在稻田中形成水流, 均匀流过稻田, 并充分换掉稻田中的老水, 增加稻田中的新水。排水口要与池底铺设的黏土层等高或稍高, 并在进、出水口加设用尼龙网片或金属网片制成的防逃网, 防止泥鳅逃逸, 溢水口设置于排水口上方, 也要设置防逃网。

3) 消毒施基肥。在放养鳅种及插秧前, 用生石灰25~30kg对水全田泼洒, 重点对环形沟进行全面消毒。稻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施发酵粪肥300~500kg/667m2, 约占全年稻田施肥量的70%~80%。

4) 秧苗栽种。试验稻种为抗病虫害、抗倒伏、耐肥性强, 耐深灌的江优919稻种, 实行大垄双行栽插, 株距18cm、行距20cm和40cm, 13 500穴/667m2。

5) 鳅种投放。插秧5~8天秧苗定根后, 在稻田中央开挖“十”字形或“井”字形的田间沟, 田间沟深60cm、宽100cm, 并与环沟相通。田间沟挖好后投放鳅种, 本试验鳅种来源于四川内江, 每亩放养体长5cm左右的鳅种75kg, 放养时用3%的食盐对鳅种消毒, 杀灭鳅苗体表的病原生物, 并使泥鳅苗处于应激状态, 分泌大量黏液, 下池后能防止池中病原生物的侵袭。

6) 日常管理。①饲料投喂:稻田生态养殖泥鳅主要利用稻田的天然饵料, 鳅苗下田5-7天内不投喂饲料, 之后每隔3~4天投喂泥鳅专用颗粒饲日投喂量为田中泥鳅总重量的3%~5%;一天投2次, 早上和傍晚各一次, 投喂在四周的浅水区, 具体投喂量结合水温的高低和泥鳅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到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 便可减投或停止投喂。②施追肥:水稻返青后每10天追施一次发酵的有机肥, 施肥量为100kg/667m2, 其方法为排干田水至田面, 晒田3天后施入, 施肥后再加水20~30cm, 既可培养大量的天然饵料, 如水蚤、水蚯蚓等, 又可给秧苗提供必要的肥源。③水位管理:根据稻或鳅的生长需要适时调节稻田水位, 按前浅后深的方法, 从插秧到分蘖, 刚投鳅种时水位要适当浅些, 以促进水稻生根分蘖和升高稻田水温促进泥鳅生长, 水稻拔节期适当加深水位, 满足水稻和泥鳅的生长要求, 高温季节, 田内适当加灌深水, 调节水温。④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 对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耐肥水, 但是如果水质恶化严重, 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 而且还会引发疾病。饲养泥鳅的水要保持肥、活、嫩、爽, 水色以黄绿色为佳, 高温季节定期加注新水, 换掉老水, 每10天一次。当水质恶化严重时, 应定期用生石灰对环沟鱼沟泼洒, 消毒, 调控水质。⑤防鸟驱鸟:在每块稻田上空2m高处用单根白色透明的化学丝成排平行设置拦截鸟类敌害, 丝间距0.5~1m。⑥勤巡田: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巡田, 观察秧苗生长及泥鳅的活动情况, 检查泥鳅的吃饲、水位、水质, 防逃设施, 有无敌害生物等,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试验结果

2015年9月20~22日收稻, 11月2~3日捕鳅, 1.49hm2共收获稻谷12 320kg/667m2, 产值36 960元;捕获泥鳅3 540kg, 产值141 600元;合均产稻谷550kg/667m2, 泥鳅158kg。扣除泥鳅苗种1 680kg支出67 200元, 饲料2 240kg支出7 840元, 生石灰1 000元, 防逃防天敌设备支出3 000元, 劳务费支出15 000元, 合计支出94 040元, 泥鳅纯收入47 540元;泥鳅纯收入2 122元/667m2, 稻谷纯收入约720元/667m2;稻谷、泥鳅合计纯均收入2 842元/667m2。

3 小结与讨论

1) 试验对比, 稻、鳅综合种养整个过程没有施用化肥和农药, 稻谷的产量不但没减产, 还可增产8%左右, 且饱满度高。

2) 稻鳅综合种养纯收入达2 842元/667m2, 较单纯种植水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且整个生产过程只施用粪肥不使用化肥, 不施用农药靠泥鳅除草、松土、除虫, 收获的稻谷和泥鳅属无公害或绿色食品, 成功认证后, 还可大幅提高经济效益, 是山区稻田增产增效增收的新路子。

3) 在稻田田面上用化学丝成排平行设置, 是拦截鸟类天敌行之有效防止的办法, 能增加一定的泥鳅产量。

参考文献

[1]汤亚斌, 马达文.稻田泥鳅生态养殖技术初探[J].科学养鱼, 2013, (3) :41-42.

[2]曲丽华, 陈冠华.稻田泥鳅生态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 2013, (1) :14-15.

关于武陵山区学校科技教育的思考 第5篇

关键词:武陵山区,学校科技教育,思考

武陵山区跨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重庆市境内主要含渝东南地区的黔江、酉阳、彭水、石柱、秀山、武隆6个区县,本地区生态环境良好、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基本无大型工业厂矿聚集的工业园区与开发区,经济较重庆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各区县地域与地理条件不同,发展侧重点也不同,经济发展不均衡。如黔江、秀山侧重工业,酉阳、武隆侧重旅游业。

在教育方面,渝东南相对主城和其他一些区县较为薄弱,在硬软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各区县的办学条件都不同程度存在。以酉阳县为例:全县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辖39个乡( 镇) ,总人口82万人,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满、彝、回等1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土家族47. 6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60% 。全县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401余所,各级各类学生约15万人,有教职工9千余人,对于酉阳不富裕的财政压力特别大,除开基本的支出外无法顾及其他。

在科技教育方面,渝东南相对主城有较大的差距,从科普基地场馆建设,到科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市长奖获奖情况可见一斑。

一、当前现状

( 一) 思想认识不足

一是功利性。武陵山区各区县对于科技教育,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个学校,或多或少重视都不够,重要工作主要是市县教育部门考核的科目、急需出效果的工作、时效性工作,而科技教育不是主流工作。

二是畏难性。科技教育作为国家在80年代已提出,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发展缓慢,特别是在我们武陵山区刚刚起步,受到设备设施、师资力量、可参考的经验等条件的制约,对于科技教育的实践实施迷茫摸不着方向,如在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学生方面,教师无从入手,像小发明这一项,出来的作品只能算是一件不知有多少人做过的小制作。几次三番,教师与学生畏难不前,最终放弃,不愿加强自身素质与修养,积极创新。

( 二) 硬件建设落后

一是场馆建设落后。经调研,渝东南地区6个区县的科技科普场馆较少,重庆市科普基地只有一个( 酉阳县科普教育活动中心) ,而每个县市的团县委下设的科技活动中心不仅面积小,设备少,教师也少,而且开设的课程基本和科技无关,只是一些绘画、音乐等艺术方面的课程。而专门的科技馆几乎为零,科技课程为零。

二是学校设施落后。横看武陵山区的学校,基本上把主要投入定格在每学期考核的任务上———及格率、优生率、升学率,而很少顾及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特别是科技教育更为突出,加上自上而下的重视不够,再加上学校资金的困难,有科技设备设施的学校少之又少,就连一块科普宣传窗大部分学校也没有,所以导致近几年来武陵山区在重庆市各类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的人数凤毛麟角,更别说国家级的奖项。

( 三) 学校重视不够

一是行政部署不够。行政的决策决定工作的方向,武陵山区大部分学校工作的中心不在科技教育上。在学校中长期规划中对科技教育只是轻描淡写,在年度计划中很多学校根本无此内容,尽管有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学校行政很少将此工作安排下去,尽管安排了也很少去督查,导致此项工作自上而下流于形式。

二是教师执行不够。科技工作具有挑战性和长期性,教师在执行初期本身积极性不高,心理抵触,接下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出不来成果,就容易放任自流,不了了之。

三是学生坚持不够。科技本身是创新型项目,对于当下实践机会少、能力有限、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很多学生都是一时兴起、虎头蛇尾,再加上其他课业的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有退缩。

( 四) 奖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政府奖励机制力度不大。武陵山区经济落后,政府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对科技教育的关注、投入、奖励力度不大。在渝东南地区,唯有酉阳县设有县长奖,而其他区县几乎没有。科技专项经费还是5年以前的标准。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督导疲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心随上级部门考核工作而部署,主要集中在学期的开学与期末,而对于科技工作是时令性的,对下面学校的督导督查较少,导致学校也放松。

三是学校考核兑现制度不力。很少有学校在年度计划中将科技工作作为重点,在积分管理细则、评职晋级、年度考核很少有体现。就是在考核兑现方面也很模糊,使教师的积极性受挫。

( 五) 师资素质较差

一是专业人员少。科技专业教师奇缺是学校的通病,国家在高校专业设置这方面较少。大部分是教科学的教师和艺体教师兼任。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有很大的差别,科学教师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而科技辅导员得工作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创新性,所以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艺体教师引入,特别是美术教师,但这两类教师都有较重的专业教育任务,很难兼顾,导致能力偏弱而参差不齐。

二是老年化严重。在学校工作的统筹下,一般的学校要先满足传统的“主科”,而安排在科学、科技教育任务上的基本都是“老弱病”的教师。这样的师资结构带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 六) 社会氛围不浓

社会氛围受到“考试状元”的影响,很少有人关注科技教育,尽管有时好像气氛浓郁,也是昙花一现。

二、原因分析

( 一) 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武陵山区从政府到学校,对科技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是教育的美丽外衣,政府和学校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政府将科技工作放在能短期内出成效的项目,如工业、农业、畜牧业上,很少涉及教育。而学校针对科技教育大多采取的方法是,临近某一次竞赛而临时抱佛脚。科技教育具有它的特殊性,不是要结果就能马上出成效,这也体现在它的长期性中,没有踏实的实践和努力,是不能得出奇花异果。

( 二) 对科技教育的资金投入较少

各级各部门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资金少,政府划拨的专项资金屈指可数,就以我县为例,生均10元∕每年。上级部门如科委的重心没有在学校看似很小的科技项目上,科协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因任务繁重,项目众多,教师差缺等原因,很少开展科技工作而将为数不多的专项资金挪为他用。

( 三) 科技科普教育人才匮乏

一是院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范高校设置专业中,很少有专门的科技教育专业。二是科技辅导员培训很少。在职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大部分不专业,能力欠强,而在县域每年的科技专项培训、继续学习的机会不多,以酉阳为例,近3年共举办一次科技辅导员培训,参加的人数区区百名。市上的各类培训针对性较强,基本是某一次竞赛的前期培训,能参加的区县教师人数有限,导致教师提升的外在环境不积极。

( 四) 对科技教育的奖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没有专设科技教育奖励政策;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专设科技教育奖励政策; 三是学校没有专设科技教育奖励政策。

( 五) 对科技教育的宣传不积极

一是学校不够重视宣传。没有从底层营造氛围,有一种关在笼中不认识的感觉,没有带动社会共鸣,引起上级部门重视。

二是教育大环境不重视。教育内部宣传资料没有专项板块,很多时候都是以消息的报道方式轻描谈写,没有引起教育内部的共鸣。

三是媒体少有持续宣传。媒体的宣传集中在科技周、创新赛,其他时间、少报道,引不起社会的共鸣。

三、对策建议

( 一) 改善科技教育条件,加大投入

一是改善场馆建设。县委政府应改善全县的科技场馆建设,在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学校增设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科普宣传基地,并配套完成设备设施,让县域的学生能零距离的接触现代科技,提升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不仅要提高科技教育的专项资金额度,也要对一些科技专项管理部门下达一定的科技教育资金支持任务,还要监督学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基层科技工作的良性运转。

三是优化教育资源。国家应该优化高校专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各学校也应高度重视,努力优化科技教育,加大师资力量。

四是引导项目立项。主管科技教育部门应积极引导基层科技教育单位向上立项,最大空间的寻求资金与技术支持。

五是联动科技资源。作为学校,应积极寻求发展,与拥有先进经验的单位、基地、场馆形成联动机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在武陵山区成立科技教育共同体,实行互联互通,轮流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社会关注热度。

( 二) 健全科技奖励机制,提升热情

一是县委政府层面。县委政府要健全长效的科技教育奖励机制,出台相应的制度。如县长奖、优秀科技教师、优秀科技辅导员的评定与奖励制度; 对主管科技的各级部门下达教育任务,并纳入单位考核。

二是主管机构层面。主管机构如县科委、科协、教委也应出台激励机制,科委应积极主动引导学校立项; 科协应在科普普及上出台各类学校的任务并考核奖励,教委不仅应出台学校科技考核细则,还应积极为学校提供各种平台,如竞赛、培训、项目申报、交流等平台。

三是基层学校层面。学校对教师细化积分管理细则,出台评先选优、评职晋级纳入科技奖励内容,对学生加大物质与精神奖励。

( 三)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素质

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为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师资力量。

( 四) 营造科技宣传氛围,持续热度

社会舆论可以助推科技教育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媒体合力持续宣传报道,让社会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武陵山区魔芋软腐病的绿色防控对策 第6篇

魔芋是全国少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最快的特有经济作物。武陵山区魔芋种植面积占全国1/3以上,建始县是全国魔芋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县。随着魔芋产品的逐渐开发和利用,魔芋产业已成为本世纪的朝阳产业,倍受国家产业和扶贫开发项目重点支持。但软腐病这个流行性病害始终是魔芋种植的最大障碍和产业瓶颈。笔者多年来关注和研究魔芋种植及产业化经营,通过大量调查和试验研究,不断完善魔芋软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通过总结,为植保科技和魔芋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 魔芋软腐病发生规律分析

(1)魔芋软腐病(Erwinia catotovora(Jones) Holl.pv.Carotovora Dye.)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及球茎,从苗期到贮藏期全年均可发生。武陵山区以生长期间的中期(6~9月)发病最快、流行最重。出苗期发病芋尖弯曲或叶柄、种芋腐烂。叶片展开后发病,初生湿润水浸状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扩大至小叶黄化,组织腐烂;病菌沿导管侵染叶脉、叶柄,出现水渍状条斑,并伴有汁液流出,或导致叶柄茎部溃烂离解,或从叶柄三叉处形成沟槽状腐烂溢出脓液;植株基部染病呈软腐状倒伏。球茎发病,全株或半边叶发黄,叶片萎蔫,球茎最后呈灰色或褐色粘液状腐烂。植株组织腐烂后均散发出恶臭味。

(2)病原(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 Bersey)属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萝卜软腐致病型。寄主范围广泛,除魔芋外还浸染十字花科、茄科、伞形科、胡萝科及葱蒜类等多种植物。

(3)侵染传播途径。病菌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随病残体于土壤和球茎中越冬,也可通过杂草根际和害虫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带菌球茎还可远距离传播。

(4)发病条件。病菌生长温度范围4~8℃,最适温度25~30℃;不同品种发病损失不同,(目前珠芽魔芋、黄魔芋抗性较强,白魔芋也稍具抗性);高温干旱年度发病重;连作重于轮作;单作重于高杆作物套作;氮磷肥施用过多促进发病;大球茎因运输过程极易损伤发病重于小球茎和芋鞭;常规种重于组培脱毒种;渍水地重于缓坡平地;冰雹灾后易引起病害大发生;远距离调种因途中损伤及闷堆贮藏往往造成大量烂种及大田病害流行[1,2]。

目前,国内对病原菌及生物特性、田间发病症状与浸染危害规律,病害影响发生的的生态条件(种芋抗性、前作栽培、土壤条件、地势、气侯)等基本弄情;综合防治技术上提出了培育、引用抗耐病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选择适宜区域、开展间套遮荫、实行轮作换茬、垄作栽培、增施钾肥、覆盖栽培、安全贮藏及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上研究了土壤消毒、种芋浸种、拌种或包衣、病株处理、大田施药技术。对该病防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各地大面积应用中,至今未能取得防效稳定在80%或85%以上的明显防控效果,使得魔芋种植在不少主产地开始陆续萎缩,产业发展受到阻碍。

3 武陵山区魔芋软腐病的绿色防控对策

3.1 科学选地选田

根据中国魔芋协会《全国魔芋种植区划》,选择最佳种植和适宜种植大区域,在适宜区域内必须要有适宜的小气侯和地理条件,地势要求缓坡或平地,田块要求不渍水,有利抗旱排涝且土层深厚、耕层肥沃。

3.2 精细挑选种芋

远距离调运种芋要求无病斑、无损伤,最好选择芋鞭,包装宜用竹筐或硬纸箱,并在筐箱内垫盖松软包装物避免种芋损伤;绿色、有机栽培的种芋更应严格精选、大小分离,并剔除带病种芋。

3.3 坚持轮作换茬

魔芋种植要求至少两年一轮换,避免菌源积累。南北行向种植或斜南北行向种植,降低光照强度,减轻发病程度。

3.4 安全收贮重芋

种芋收挖应早于商品芋,便于凭植株标记抢收、晒种和减少烂种损失。种芋贮藏主要推广塑料大棚或室内架贮、炕藏,低海拔地区露地贮藏在魔芋成熟后需搞好清沟排渍和垄行覆盖。种芋贮藏过程中还须注意检查剔出损伤、腐烂种芋。

3.5 管理技术

(1)选用抗病良种。

以组培苗为重点,引进和选用抗性较强的良种(如珠芽魔芋)。

(2)采用保水抗旱。

使用保水剂(同肥料混匀底施);出土展叶前结合施肥培垄,喷施液态地膜(可与封闭型除草剂混用);高温干旱期结合用药防病及根外追肥,叶面喷施抗蒸腾剂,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降低叶面温度。

(3)应用缓释肥料。

采用智能控释高钾型复合肥,配施生物有机肥能显著减轻发病和提高产量。

(4)重用芋鞭留种。

每年轮流安排一定面积的非魔芋连作田,将精选芋鞭稀植栽培二年后一律做商品进入加工和外销环节,既可提高产量,又可减轻病害发生。

(5)巧用化学除草。

魔芋出土前已生杂草,可选用非复配无残留的灭生性除草剂如农达﹑克芜踪防除,出土后展叶前未生杂草,待施肥培垄后,应选精都尔或禾耐斯进行芽前土壤封闭除草,一个月后再施药一次;以后杂草可喷施稀效唑抑制生长,还能起到保水抗旱的辅助作用。

3.6 生物技术

(1)普及作物间套。

魔芋行间套种或套栽高杆作物遮荫,显著减轻发病程度。间套作物主选佛手山药、紧凑型玉米或搭架的蔬菜、药材、藤本水果。二高山以上带距为1.5~1.7m、低山1.33~1.4m。

(2)推广厢面覆盖。

厢面覆盖稻草、秸杆、山青、树叶或间种低矮作物(如红薯、豆类等)既可保湿降温,减轻病害,又可控制杂草生长。

(3)搞好以菌治病。

种芋及土壤消毒和大田用药预防,必须选用中生菌素、水合霉素、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农药,通过有益微生物生存占领和桔抗作用抑制软腐病菌。

3.7 病虫害防治

(1)种芋消毒与暴晒。

收获的种芋用20%生石灰乳液浸泡20min后再室外暴晒10d左右[3],使其失水干燥,减轻室内发病烂种。

(2)土壤改良与消毒。

结合冬季深耕冻垡撒施生石灰50~75kg,冻杀土壤中残存病菌和改良土壤质地结构;播种行喷施NEB和那氏诱导剂,抑制软腐病菌生存与传播。

(3)清沟排渍与垄作。

魔芋行培土垄作和清沟排渍可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和提高抗病能力。

(4)清除病残组织。

生长期或临近收获期,对田间出现的中心病株及时清挖深埋处理,并对发病区域撒施生石灰或喷施生制剂农药。

(5)灯光诱杀害虫。

安装太阳能杀虫灯,以杀灭金龟子、蝼蛄、天蛾等魔芋上害虫,通过减少伤口染菌控制病害。

(6)推广低毒药。

随着魔芋制品出口增加,魔芋生产必须按照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生产规程,用于化学防控的药剂应主选龙克菌、农用硫酸链霉素(或细菌特克)等低毒农药类型。

(7)选好商品肥。

魔芋丰产防病栽培的最佳化学肥料主选硫酸钾型智能控释复合肥。

摘要:分析了魔芋软腐病的发生规律,探讨了国内魔芋软腐病的研究进展,根据多年调查研究和试验示范总结,提出了武陵山区魔芋软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词:魔芋,软腐病,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1]刘佩瑛.魔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吕佩珂,李远明,吴钜文.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崔鸣,李川.我国魔芋软腐病防治研究进展[C]//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暨科技交流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2008.

薄壳核桃在武陵山区的推广应用 第7篇

1.1 坚果及其价值

薄壳核桃个大, 壳薄, 容易取仁, 产量高。果仁营养丰富, 由约72%的油脂、约占10%的蛋白质和约13%的碳水化合物组成, 同时, 含有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维生素、氨基酸。优质、高产, 味道香甜, 在国内享有“长寿果”的美誉, 长时间的食用更可以减缓衰老, 提高脑部发育程度, 因此, 也是很好的保健品。

1.2 树干主体与价值

薄壳核桃的树干挺直, 质地坚实, 弹性好, 不容易裂开, 这也使之非常适宜制作高档板贴面和家具, 还可以作为很好的军工、建筑的理想原料。其挺拔的树势、高大的树形和长达90年的寿命等特点也造就了它很好的观赏和绿化效果。薄壳核桃根部发达、保水能力强, 因此, 也可以作为生态树种。

2 薄壳核桃在武陵地区的发展和技术运用

2.1 发展状况

从该地区的核桃树生长状况可以发现, 武陵地区的核桃树具备以下特点:生命力顽强是第一特征, 平均树高达到5m, 一般生长年限为100年, 且可以长期结果;二是生产迅速, 一般胸径达到8cm, 且能继续生长;三是差异大, 不同的品种之间结果状况差异很大, 有的可以达到100kg, 有的则只有10几kg, 受到了水管理的影响和土地的影响很明显。武陵地区的群众也从中体会到了丰收的甜蜜, 平均1棵果树收益达到几百块, 并且, 伴随的只是很小的市场风险, 目前, 看来仍然是供不应求, 不用担心找不到买家。

2.2 发展所需的技术要点

2.2.1 合适的选种。

一般的薄壳核桃包括马汉、威斯顿、波尼等多个品种, 在武陵地区种植核桃时就要根据当地的土质状况和气候环境合理选择。马汉果实的成熟比较晚, 果仁也不是很饱满, 一般来说不适合种植在武陵地区;波尼出仁率一般在60%, 成熟期相对较早, 比较适合种植;威斯顿是一种杂交品种, 产量高, 种植性较强。

2.2.2 如何栽种。

一般情况下, 采取的种植方式是梯带和设施相结合, 要求土壤的厚度达到90cm, 土质较硬的地区则不适合种植薄壳核桃树苗。在种植之前需要进行整体以及密度的分布。可以采取抽沟和撩壕相结合的办法, 沟的宽度一般在1m, 壕的深度则在0.8m, 种植间距则在1~1.5m, 具体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挖取木苗时需在树种休眠的状况下进行, 保护好树苗的主根以及侧根, 在运输时要保持树根的湿润。种植时一般要分层进行填土, 如有损伤的部位应当剪除。

2.2.3 树的管理和修剪。

当薄壳核桃还处于幼年状态下时, 必须保证树苗能有充足的水分进行吸收, 在树苗根部1m范围内要覆盖障碍物, 防止杂草缠绕在根部, 阻碍生长。还要注意对树枝进行修剪, 种植后的第1年, 主干上面长度在40cm以下的枝条应当剪去, 在主干长到1m时就需要进行摘心处理。第2年时, 在60cm的地方进行重剪, 还要留下3~4个大的枝条, 剪去其余枝条。第3年就在第2年留下的枝条上离地面约1m的位置进行短截。5月份左右摘心, 6月份就会长出新枝, 这就是后来的母枝。

3 如何推进薄壳核桃的发展

(1) 强化技术、坚持对品种进行优化处理。这个推广是与武陵地区的薄壳核桃的特点与劣势相结合, 围绕差异大的缺点进行研究探讨, 紧密结合结果的早晚、大小、多少、薄厚以及品质问题, 对木材以及土地、水资源问题进行立体、全方位的研究, 努力开展选苗、选育工作以及示范点的推广工作。 (2) 做好物质基础工作和群众的号召工作。要想把武陵地区的薄壳山核桃推广出去, 走出去, 良好的运输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当地的主管部门必须积极修建公路, 架设桥梁, 打下物质基础。其次, 要鼓动群众人民一起行动, 投身于种植和培育工作, 让人们体会到甜蜜的果实, 群众是更好、效应更大的传播利器。 (3) 与现有的粮食作物种植相结合。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与粮食作物间接种植, 这种木本粮油作物在不会占用多余土地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生长旺盛, 同时, 也可以让农民群众自由选择, 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种植以及培育工作。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宣传效果。

4 总结

薄壳核桃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 且具备诸多优势特点于一身, 已经在武陵等其它地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武陵地区充分结合自己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 大力推广薄壳核桃, 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要继续推广其经济价值, 为地区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永荣, 吴文龙, 刘永芝.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7)

贵州武陵山区论文 第8篇

1.1 试验设计

设3月31日播种、4月8日播种、4月16日播种、4月24日播种、5月2日播种、5月10日播种6个处理。采用小区试验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6.8m2, 小区长7 m, 宽2.4 m, 小区间距离0.5 m, 区组间距0.5 m。试验田四周留保护行1.2 m, 种植7行, 株行距20 cm×30 cm。统一4.7叶移栽。

1.2 试验概况

3月31日第1次播种, 以后每8 d播种1次, 秧龄28~39d。移栽规格为20 cm×30 cm, 拉绳索打红点栽秧, 每蔸插2粒谷秧。

底肥:667 m2施发酵鸡粪200 kg, 超级稻专用复合肥 (18∶8∶9) 60 kg, 氯化10 kg, 锌肥1 kg。

浅水插秧, 提高插秧质量, 减少悬浮秧, 寸水活蔸, 利于秧苗稳蔸活蔸, 快发多发。

分蘖肥:移栽后7 d施尿素7.5kg/667 m2, 结合追肥667 m2施一包野老化学除草剂。苗期重点防治稻秆潜蝇1次、分蘖期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叶稻瘟2次, 破口及齐穗期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保证水稻幼穗分化对水分的需求, 抽穗扬花以后, 干干湿湿, 时露时灌, 保证在成熟前7~10 d不脱水。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情况

各处理平均667 m2产量在841.52~928.35 kg, 4月8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 5月10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低。经方差分析, 处理之间有极显著差异。4月8日播种的处理产量928.35 kg/667 m2, 居第一位, 与3月31日、4月16日、4月24日的3个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与播种期5月2日的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与5月10日播种期的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3月31日、4月16日、4月24日、5月2日的4个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4个处理与5月10日播种的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SE=0.27, v=10, p=2、3、4、5、6时, 查新复极差测验5%和1%SSR表, 全部结果录见表3。

2.2 植株性状

株高适中, 株型较紧束, 叶片直立、浓绿, 见表5。

2.3 经济性状

667 m2有效穗 (14.15万~15.76万) , 总粒数每穗平均287.8~312.88粒, 实粒数每穗平均266.9~287.44粒, 结实率91.3%~94.56%, 理论产量933.2~1 025.7 kg/667m2。见表6

2.4 生育期

随播期的不同, 其他各因数有所不同, 但无显著差异, 成熟时间基本一致。始穗时间8月7-17日, 齐穗时间8月13-20日, 10月8日成熟, 全生育期151~191 d。见表7。

2.5 分蘖动态

667 m2基本苗差别不大, 在4.48万~5.26万株, 最高苗在22.22万~25.54万株, 分蘖率在433.98%~563.39%, 6 6 7 m2有效穗在1 4 . 1 5 万~ 1 5 . 7 6 万, 成穗率在60.38%~64.62%。见表8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甬优538”在武陵山区海拔500 m左右地区种植, 在3月31-5月10日播种, 平均667 m2产量都在840 kg以上。其中4月8日播种产量最高, 4月份播种的处理都比5月初播种的产量高。因此播期弹性大, 高产栽培建议选择在4月8日左右播种, 其他栽培方式可以根据栽培需要均可在4月-5月初播种。

摘要:探索粳稻“甬优538”在武陵山区的最佳播种时期, 为粳稻在武陵山区示范推广提供高产栽培科学依据。2015年, 通过在龙山县石羔镇中南村粳稻“甬优538”不同播期栽培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甬优538”在武陵山区海拔500 m左右地区在4-5月播种, 产量很高, 4月8日左右播种产量最为理想。

贵州武陵山区论文 第9篇

1 红色文化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众多颜色中,红色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现力,是“喜庆、幸福、革命”的象征。红色蕴含着中国革命史,是胜利的体现,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关键性标志。在二十世纪末期,红色文化便应运而生,逐渐流行,经过一系列漫长发展之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新时代下,红色文化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属于一种历史现象,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文化,并和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活紧密相连。而红色文化并不是红色、文化间的相加,是在中国发展史上,各种社会历史实践下产生的思想与红色寓意的有机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红色文化是长期革命实践的重要成果,在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进行必要的选择、融合等形成的,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文化形态。此外,红色文化也是我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精髓,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三观”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新民主主义时期便是我国红色文化出现的始端。

在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特别是革命老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第一,科学性、时代性。红色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是对人类社会内在本质、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就红色文化而言,具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来源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实践中,是不同时代、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民族性、大众性。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属于精华,而红色文化正是对不同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红色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有着浓厚的群众意识。换句话说,它来源于社会大众,也需要服务于他们,提高社会大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是其核心内容,也是满足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代下,红色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红色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比如,导向功能、促进功能。第一,导向功能。红色文化利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来教育社会大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协调好个人、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好社会秩序,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二,传承功能、教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红色文化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使其得到弘扬,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属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教化社会大众,引导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2 武陵山区体育发展现状

武陵山区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山脉呈东西走向,属于岩溶地貌。该地区是多个民族的聚集地,比如,汉族、土家族、苗族,几乎一半都是少数民族。在新时代下,该地区的体育项目非常多,比如,赛龙舟、摆手舞、爬花杆、鼓舞、舞龙灯。这些体育项目在武陵地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大都在春节、祈祷等期间举行。这些项目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还融入了民族信仰、娱乐等元素,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特色。同时,武陵山区是我国的特困地区,扶贫的关键地。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为该地区给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众多旅游资源中,该地区土家族、苗族等体育文化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一系列体育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该地区的体育生态文化旅游服务行业得以迅速发展,还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食品加工业,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商人融资,刺激该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该地区政府结合地域特色、人文环境,使体育文化生态项目巧妙地融入到旅游业发展中,大大增加了该地区经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体育文化生态活动。

3 武陵山区特色体育开发与发展措施

3.1 注重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3.1.1 需要树立区域协调发展观

想要更好地发展该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对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重视。根据武陵山区具有的特点,需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构建一种“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局面,充分展现体育文化资源特色。该地区的各州、市、县等要相互合作,统筹规划,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制定具有针对性地发展规划,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做好铺垫。

3.1.2 需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开发具有较强参与性的旅游产品

在发展武陵山区传统体育文化的时候,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市场内部,了解市场需求,正确定位,选出更具开发价值的体育项目,构建可行的资料库。还要不断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在价值,构建科学的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市场化,使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要跟随时代发展趋势,要把参与型主题融入到对应的旅游产品中,开发更多具有较强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展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吸引游客眼球,参与到对应的活动项目中。

3.2 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

结合生物资源、地理位置等,武陵山区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核心基地,是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发展环境,创造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频繁增加,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在抵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融合发展已成为新的发展潮流。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化,武陵山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动态化监督市场运行情况,切忌盲目效仿、跟随,要充分显现该地区体育文化具有的特色。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全面而客观地分析该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充分挖掘已有的文化资源,和体育文化资源相融合,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融入到社会市场中,构建体育文化生态圈。

3.3 要不断提升体育文化的展演品位

在新时代下,产业化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但它并不是商品化、市场化。想要使武陵山区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注重文化创意,提升其发展的空间。就当下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来说,过分重视商业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体育文化资源。长此以往,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再具有生态性,已有的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严重阻碍该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不断提高已有体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注重该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教育,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其软实力,提高其展演品位,充分展现其具有的内在价值。此外,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在发展武陵山区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优化利用已有的交通、资源、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制定可行的战略规划,实行跨越式发展,加强不同区域的合作,不断促进该地区发展。

3.4 促进该地区体育社团发展

3.4.1 促进社团建设,构建会员组织体制

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中,要全面了解政府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借助优惠政策,改革、完善体育社团,促进体育社团的发展。就体育社团而言,属于会员自动集合的一种群众组织,必须拥有完善的会员组织体制。在运行过程中,要制定可行的责任制,使内部社团会员权利、责任明确化,构建可行的激励机制,不断带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3.4.2 与国际接轨

在新时期,进行全球化的体育交流已成为发展现代体育的关键所在。在世界体坛中,蕴含着无数的竞技体育项目,很多都属于民族体育活动。为此,在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体育团体的时候,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开展一些具有浓浓民族气息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力推广具有代表性的表演项目。这样在发展该地区体育社团的同时,还能提高我国整体的体育水平,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社会大众的整体身体素质。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开发、发展武陵山区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该地区是重要的革命地区,各方面的资源也比较丰富,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色彩。同时,该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该地区的红色旅游事业,并从不同角度入手,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充分展现其具有的内在价值,不断提高当地各种资源利用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变当地已有的现状。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统筹规划,使该地区已有的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开发、发展,使之更好地传承下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红色旅游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中,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有效方式。武陵山区是我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但它有着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优质,是红色旅游资源的聚集地,也蕴藏着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文章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红色文化和武陵山区体育发展现状,提出武陵山区特色体育开发与发展措施,从而促进改地区体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武陵山区,特色体育,发展,探讨

参考文献

[1]覃英,朱福军,唐君玲.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02):160-162,154.

[2]贾瑞光,栾桂芝,谢光.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其优势[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04):430-432.

[3]李兴平,李向阳,李旭阳.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09):86-87,90.

[4]何斌.探析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景及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47-152.

上一篇:创意想象下一篇:农户参与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