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范文

2024-09-03

地质地貌范文(精选6篇)

地质地貌 第1篇

本文根据多年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的实践, 分析存在的问题, 探寻职业导向下本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 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进行, 服务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严重的普教化现象[1], 这在地质类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十分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实践课的弱化。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 以及教学理念的偏差等, 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实习实践课程往往被压缩, 甚至有的专业课程技能训练也变成了教师的口头讲述;师资素质在不断提升, 但招聘的教师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院校, 区域实践弱甚至没有, 教学没有明确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目标, 在教学效果上缺少科学的评价指标。与此对应的是, 专业人才培养培训的知识、技能体系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 毕业学生及工作单位对此反映强烈。

二、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改革, 需围绕职业导向的专业建设来实施, 企业行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构筑了专业建设的方向、目标;在组成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下, 具体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 还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 一门课程及至一个专业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形成自己的特色[3]。

(一)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内容广泛, 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实践性、应用性极强, 课程的教学需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出发, 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突出实践的环节, 结合与企业行业职业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及案例进行教学.

(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基础特别适宜运用情景式教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地球上各式各样的地貌类型及其相应的沉积物, 内容极为丰富多彩, 实践性极强, 极为适合现场教学, 学习过程中需要增加实习实践课的比重。

其次, 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 应重点突出个性化教学。进行个性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急待进行的改革[4]。

第三, 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实践证明, 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是本课程最实用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之外, 充分利邮箱、QQ等网络联系方式, 以及班级相关活动等及时反馈信息,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做到与学生充分交流, 了解学生现状, 对授课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 在后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不断丰富完善课堂教学。

(三) 注重实践课及技术技能的训练

应用类课程要贯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这就需要在实习实训中注重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要求, 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 增强实用性。如在云南区域, 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中, 根据专家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第四纪沉积物应注重沉积“相”的学习, 即不同类型第四纪沉积物的识别, 而沉积时代对其工程地质意义的影响往往不大。反之, 有的沉积物如黄土, 几大类型黄土的工程性质相差明显, 往往与形成时代、地层序列密切相关, 这就需要紧密联系形成时代学习相关沉积物的性质。在技能培养方面, 做到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 如沉积物岩性、沉积类型的判别, 地层产状的测定、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等,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 重视职业素养教育, 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同时承担着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 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在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培养健康的职业理念, 做到循序渐进、不断积累, 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

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理论的学习方面, 高职院校多强调理论够用, 不追求知识内容的系统、完整, 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发现知识、理论的系统、完整毕竟是学生今后较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针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 可以围绕具体的职业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 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应该在个别教学、拓展课程等提高的环节, 适当兼顾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 因材施教, 开放式教学, 并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发展理念。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新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学会”转向“会学”。学生只有具备了终生学习能力, 学到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 才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 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活泼好动, 具有创业的内在优势与动力, 创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 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积极生存的能力。

三、第四纪地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要求切实抓好社会需求导向。着眼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力求做到:

(一) 立足现实,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突出实践

现实条件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客观基础。限于多方面的因素, 如职业院校的总投入不足而带来的硬件、软件条件的落差, 但最突出的是地学进行工作的场所是广阔的大自然, 其中的诸多工程地质现场条件多难于室内或学校内部进行模拟, 但职业导向的教学改革又对相应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周密科学安排相对集中统一的教学实习, 并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创造条件加深实践性课程的相关内容, 是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现实途径。

(二) 加强专业课程间的联系与沟通

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专业建设进行, 如何发挥专业相关课程的作用, 并且做到协同进行, 也是进行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

现在适合高职专业教学的教材还相对较少, 各专业课程选用的教材协调性差, 往往具有理论内容过多、重复, 职业技术技能表现不强, 与实际施教条件差异较大等现实情况, 并且各专业教师构成也较复杂, 有工科、理科教师, 有企业行业来源, 也有校外兼职、退休返聘来源, 建立相关教学制度, 充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协商, 并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 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 方能增强实效, 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四纪地质在专业课程设置里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 内容多而广泛, 与前期、后续课程联系密切, 在专业教学中易于产生专业导向性不强及过多涉及后续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等较片面的问题, 这都需要着力联系相关课程的教学, 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 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联系行业企业, 共同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必须及时、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及变化, 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 拓展服务领域, 并在行业企业充分参与下, 加强职业技术技能的实习实训, 并促进知识的领会与掌握。当前虽然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难度大现实问题,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提高, 企业行业的提升及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必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特别是对于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期望, 进行有效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课堂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还需要在第二个方面着力实施:经常联系高水平的职业院校, 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专业上, 联系相关的科研院所, 了解学习最新的科技动态及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从而在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中, 真正起到引领作用。这些都需要课堂教学前瞻性地进行相关工作。

四、结语

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 是组成高等职业教育的“细胞”。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能有效提高, 事关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本文全面总结分析了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的课堂教学, 提出与课程特点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并着眼于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 提出进一步的改革目标、实现途径。只有进行课程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 提高专业课程的培养培训效果, 形成自己的课程乃至专业培养特色, 方能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从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需要, 搭建高职院校通向未来发展的桥梁。

摘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 是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本文在多年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职业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综合分析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 提出与课程特点相融合的课程教学方式、授课方法, 并着眼于专业的未来发展, 提出进一步的改革目标、途径。只有进行课程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实践, 提高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形成特色, 方能真正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高职

参考文献

[1]陶岳潮.坚持职教的目标定位防止职教的普教化——从职教补普教基础课说开来[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 2009, (2) :10-11.

[2]梁丽华.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 2008, (10) :48-49.

[3]马树超.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再认识[J].西北职教, 2008, (7) :15-16.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第2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学院

2014013406 牛金梦 目录:

一、绪论

·兴城地理、地质概况

·秦皇岛地理、地质概况

二、地层

·兴城存在地层

·秦皇岛存在地层

三、岩浆岩

·岩石种类

·节理

四、构造现象

·背斜、向斜

·断层、断层三角面

五、地貌现象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岩溶地貌

·坡地地貌

·构造地貌

六、小结

一、绪论

·兴城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兴城,原名宁远州。辽宁省葫芦岛市辖区,位于辽宁省西南部,丘陵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6′至120°50′,北纬40°16′至40°50′之间,总面积 2417平方公里。1.2地形地貌 :

兴城境内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为松岭山脉延续分布丘陵地带。最高山峰黄顶山海拔701.8米,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海滨平原。1.3气候特点:

兴城地处于北温带亚温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一月平均气温-8.8℃,最低气温-24.2℃,七月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38.2℃。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雨热同季,无霜期175天左右。1.4 人口分布:

经2010年统计,兴城总人口约56万,为多民族聚居地。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17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最多,占全市总人口的52%。

·秦皇岛地理概况 1.5 地理位置: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而“龙头”入海处,就是秦皇岛。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山市的滦县、迁安,南临渤海。西南距石家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 40°37′,东经118°33′~ 119°51′。总面积约为7812.4平方千米。

1.6 地形地貌:

秦皇岛地形趋势是西北高、西南低,从而形成山地、丘陵、平原、浅海等四个地带,呈梯形分布。整个山地属燕山山脉东段,以东西走向为主。丘陵主要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和蚀余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之间。其中山前丘陵是境内丘陵主体,其分布不连续且面积较小。平原连成片、少有起伏,北高南低少有倾斜,广阔而平坦。全市共有3个大盆地,其中柳江盆地位于抚宁县东部,地层齐全,是现代地质学的发祥地之一,并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学野外实习基地。

1.7 气候特点:

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为10.1摄氏度。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年将水量的70%.二、地层

·兴城存在地层

兴城出露的地层为典型的华北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由老到新包括:太古宙岩石单元,中、新元古界地层,2.1 太古宙片麻状花岗岩

华北地台基底岩性整体以块状花岗岩为主,在兴城市到南部绥中一带大面积分布,称为太古宇绥中花岗岩(Ar3Sy),即为似斑状花岗岩。其风化面与新鲜面均为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其中石英含量约为50%,长石含量约为50%。野外表象为深成岩侵入体,部分被伟晶岩与细晶岩等岩脉穿切。

太古宇的绥中花岗岩在兴城地区实习路线中在首山、夹山、台里海滨、龙回头路线中均有出露。

2.2

中、新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为大陆板块(地台)槽环境。发育一套地台型海相碎屑岩、富镁碳酸盐岩及粘土岩。其中蓟县地区最为典型,该套地层划分为三个系十二个组。自下而上分别为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蓟县系(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以及青白口系(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

一、元古界

A.长城系(Ch)a.常州沟组(Chc):本组俗称“常州沟砂岩”或“长城石英岩”。在首山、夹山地区有较好的出露。该组与太古宙片麻岩由于吕梁运动呈角度不整合,为沉积接触。界面产状为57<43。其上存在明显的灰褐色古风化壳,凹凸不平,且岩石破裂严重。其主要特征呈大型交错层理发育。在首山地区可见明显的沉积旋回。

b.串岭沟组(Chch):本组俗称“串岭沟页岩”。本组主要为浅海相潮间带沉积。区域上本组底部常形成铁矿。其中发育的红色铁矿(宣龙式铁矿)是与常州沟组明显的分层标志。c.团山子组(Cht.):泥岩、页岩、泥质灰岩较为常见。上部以叠层石为主,常见的有卷心菜叠层石、层状叠层石、柱状叠层石。中部以石英砂岩为主。

d.大红峪组(Chd):下部以灰白色厚层的石英砂质砾岩,磨圆度差,局部见有灰黑色页岩和褐灰色白云质灰岩砾石。与下层不整合接触。

B.蓟县系(Pt2Jx)

a.杨庄组(Jxy):俗称 “杨庄页岩”。仅在白庙子路线中见到。由于构造运动,产生多个褶皱,因此产状不断变化。并且由于滦县运动,其与下伏高于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杨庄组在蓟县地区具有特殊的红色、红白相间色,属泻湖相蒸发盐建造。相较于蓟县地区,兴城地区的杨庄组不具有典型的红色层。

b.雾迷山组(Jxw):仅在实习路线中的上长茂地区见到。主要岩性为燧石条带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硅质胶结。层面产状为335<47。硬度较大且风化面与新鲜面均为灰黑色。

c.因在实习路线中未见明显的铁岭组(Jxt)、洪水庄组(Jxh)等地层,在此不做明细介绍。

C.青白口系(Pt3Qn):见于实习路线中的上长茂。a.下马岭组(Qnx):俗称“下马岭页岩”。在实习路线中未见明显出露。b.长龙山组(Qnc):见于上长茂地区,该地区中,该组与下伏雾迷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为底砾岩,风化面为黄褐色,新鲜面为青灰色。碎屑结构、块状构造,硬度大。定名为长石石英砂岩。

c.景儿峪组(Qnj):见于上长茂,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黑色,中薄层,层理构造。层面产状为320<46.二、古生界(Pz)

A. 寒武系

a.府君山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地区且出露较全。岩石标志明显。属于浅海相沉积。

b.馒头组:分布与府君山组一致。岩性以鲜红色泥岩为主,往上过度粉砾质页岩夹白云质灰岩透镜体。与其下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为底部含角砾状薄层泥岩。本组属于旱气候条件下浅海相与泻湖相沉积。

c.毛庄组:暗紫色,紫色云母页岩为主夹灰岩、泥质灰岩,夹少量透镜体。d.徐庄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以黄绿色页岩、粉砂岩和鲕状灰岩互层为主。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 e.张夏组: 曾称“张夏泥灰岩”,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灰色的鲕状灰岩(鱼籽),块状构造。在张夏组所在地层,我们看到了藻硅岩以及几亿年前的化石。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接触。

f.崮山组: 以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及页岩,颗粒较细。与上覆长山组和下伏张夏组呈整合接触。

g.长山组:灰岩、页岩、细砂岩与竹叶状灰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 h.凤山组:曾称凤山层。为浅海相沉积,泥灰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是长山组向凤山组的过渡。

i.冶里组:灰绿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灰黑色页岩,泥晶灰岩,泥质含量多,陆源物质来源多,能滑动的是方解石,在底部;碎屑辉石破碎更剧烈

三、中生界(Mz)

a.北票组:在本区分布面积广,主要在中部区。分界标志为被北票组的底砾岩。属于湖泊、河流及沼泽相的沉积环境。

b.兰旗组:在上庄陀、傍水处出露较好。与北票组等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

主要分布在大石河,且分布广泛。该处砾石砂岩具有高度分选与磨圆,并见有下部河床相与上部河漫滩相的二元沉积结构。是典型的河流作用的产物。

三、岩浆岩

3.1 深成岩 花岗岩:

夹山线路:如图3.3—1所示:表面为紫灰色,浅色矿物组成包括钾长石、石英,暗色矿物组成为角闪石、黑云母。两种矿物都是斑晶,其中钾长石斑 晶较大。

(图3.3—1)钓鱼台线路:斑状二长花岗岩被呈细脉状的二长花岗岩切穿。如图(3.3—2)所示:

(图3.3—2)

此处花岗岩中含大量花岗岩捕俘体(浅色岩石即正长岩形成时将深色岩石即闪长岩捕获后冷凝形成,故浅老深新,下老上新).并随处可见大量花岗岩岩脉。张岩子线路:出露于张岩子村附近。岩石颜色多为肉红色或灰白色。

闪长岩:钓鱼台线路,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有透镜状的石英闪长岩捕俘体。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多为快粒结构,为灰色和灰绿色。

正长岩:钓鱼台线路:主要矿物钾长石及角闪石、黑云母等,颜色浅淡,一般为肉红色、灰黄色和灰白色。组成矿物与酸性侵入岩相似,但暗色矿物含量有所增加,石英含量减少。多处正长岩穿切二长花岗岩。

3.2 浅成岩

辉绿岩:如图(3.3—1),辉绿岩多呈岩墙、岩床、岩脉分布在潮水峪等地。侵入于前中生代沉积岩或变质岩中。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灰绿结构。此外,辉绿岩在龙回头和钓鱼台线路中也很常见:

(图3.2—1)龙回头线路:辉绿岩岩脉,表层可见暗色矿物被侵蚀之后残留的褐色铁质物,多为细粒到中粒结构。有较大的斜长石斑晶。呈板状或柱状,并穿切多处砾岩。

钓鱼台线路:起点和终点可见辉绿岩岩脉。并在起点处可见其穿切了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伟晶岩:钓鱼台线路。西礁海蚀崖下部可见正长石穿切石英、长石,脉状伟晶岩穿切正长石。其中钾长石斑晶较大,沿垂直节理侵入。

花岗斑岩:沙锅店线路:主要分布在沙锅店东山、蟠桃峪等地。呈岩墙、岩株状产出。

细晶岩:钓鱼台线路:可见花岗细晶岩岩脉分布很广。细晶岩是具有细粒结构的浅色岩脉。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钾长石,冷却时间长,具他形、半自形等结构。岩石颜色较浅,颗粒较小,多在花岗岩边缘部分呈岩脉产出。

闪长玢岩:具有明显的斑结构,基粒为细粒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颜色多为灰和灰绿色。常以岩床为其边缘相。

夹山线路:岩脉,基粒为细粒。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颜色多为灰和灰绿色

张岩子—东部落线路:闪长玢岩的岩床。府君山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角闪

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

潮水峪线路:三条闪长玢岩的岩脉,在沟里花岗岩和闪长玢岩相互交错。斑晶主要为斜长石,有时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有少量。

四、构造现象

·向斜背斜

柳江盆地向斜,南北方向延伸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产状陡峻且发生倒转,依次经过马家沟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兰旗组。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且在西翼多断层出现,可见西翼构造运动较东翼频繁。

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向斜背斜相间分布且相互挤压。.(图4.4—1)

·断层与断层三角面

在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中发现存在断层角砾岩,且分布分散,不同等级粒度混杂堆积。证明该地曾有断层活动。

东部落商店处发现远处山梁截面为断层三角面。如图4.4—2所示。

(图4.4—2)

五、地貌现象

·河流地貌(大石河路线):

在大石河的上游河床和河漫滩处发现存在直径大于1米的砾石,且砾石的分选和磨圆度都很高。这些砾石大多来源于两岸的山系。以花岗斑岩为主,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柱状节理非常发育。顺河流走下去,岩石粒径逐渐变小,河床相沉积物由砾变成砂。

在大石河中部发现离堆山的存在,通过对离堆山与两岸岩性以及岩层产状的观察,发现这是由于河流的截弯取直造成的。在小傍水处发现河流阶地,并通过远程观察、实地走访证实共有五级阶地存在。一级、二级阶地皆为堆积阶地,三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四级、五级阶地皆为侵蚀阶地。阶地由下至上高度依次增大,但相对高度依旧较为平缓。·海岸地貌(龙回头路线):

依次发现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以及海蚀阶地的存在。该处仍然发现逆断层的存在,且中间盘对于两侧岩体来说都是上盘。岩石层理发育,依次发现水平层理、斜层理以及波状层理(如下图),这是海水作用过的证据。海蚀阶地上的岩石由于潮涨潮落对其的作用导致其表面凹凸不平。

(图5.5—1)(图5.5—2)

·岩溶地貌(潮水峪—沙锅店路线):

构成岩溶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在流水作用下发生溶蚀,形成溶沟和落水洞。该处岩溶地貌发育不全面,并没有典型的地下河以及溶蚀洼地的出现。

(图5.5—3)·坡地地貌(崩塌—张岩子路线),在蟠桃峪发现滑坡体的存在。这是由于重力作用大于其所受的摩擦力,导致岩石受到沿斜坡向下的分力,从而发生位移。斜坡上部较陡,岩石以花岗岩为主,而下部较缓,斜坡是由于上部岩石崩塌散落堆积造成的。之所以判断为该地貌过程,理由如下:

1、物质来源:此处虽地处河谷但属于河流上游不存在明显的河流作用,且岩石分选、磨圆度都较差。

2、岩性:通过对上下两部分岩石岩性的观察发现,此儿处岩石为同一种岩石种类。

·构造地貌(单斜地貌)

之前提到过的路线中存在褶皱、断层以及各种背斜向斜都属于该地貌类型。在此不再细细说明。

而在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中,发现单斜地貌,即不是很常见的单面山。如图5.5—4:

(图5.5—4)沉积地层往同一方向倾斜,该地形断面坡度大,层面坡度小。两坡不对称,为典型的单面山。

六、小结

充实而精彩的实习生活已然结束,虽然在这过程中有劳累、有疲惫,但在这十几天的集体生活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值得回忆的是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这也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段精彩的旅程。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之路中,这段经历是值得支撑我们跋山涉水并走过艰难岁月的支柱与慰藉。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的野外实习机会,让我们能够更深地感悟知识,学得道理,体验生活,体会人生。

附图(报告后面): 兴城地区白庙子路线从第一个点到断层发现处剖面图(素描),方位标注。

潮水峪,(岩脉穿切)

地质地貌 第3篇

大连最年轻的海滨公园

黑石礁公园是一个没有围墙和栅栏的开放性公园,是由中心广场、木栈道、礁石景区和大连自然博物馆馆外南广场景区构成的。

黑石礁公园地处大连西南部黑石礁海滨,星海公园以西的海岸线上。园林绿地中铺有木栈道,景观树、花草、凉亭、木凳布局合理。有一种火红的树很是抢眼,一年四季叶子都是红的,树上挂有标牌:红枫。

公园面积12万平方米,建于2004年。公园重点突出海洋文化,建有雕刻着312块海洋生物图形、275墩海洋生物观光石栏的8000余平方米的海洋科普广场。海滩北边有2600平方米的绿树迷宫,迷宫是近一人高的景观树墙围成。人进去后,别说七拐八拐,就是这高度前不见人后不见影,也够“迷”的了。

公园拥抱着大连自然博物馆和国家地质公园黑石礁。公园南边是黄海水域,海边有着众多的黑色礁石群,这就是黑石礁名字的由来。黑石礁公园沿海边修建了一条约两公里长的木栈道。木栈道的栏杆是花岗岩石柱制作的,三个侧面上镌刻的是各种海洋鱼类的图案,细致精美,像一本自然科普书。公园的西边是西尖山,东边山下是大连海洋大学。在公园的最东边是一个松林密布的小山头,那是黑石礁公园海边木栈道的东端。那里是市民观光大海好去处。

十几亿年前的岩溶景观

200多块形态各异、别具特色的黑礁石组成的黑礁园,再现了黑石礁自然美景和美丽的传说。黑色礁石是十几亿年前形成的岩溶景观,遍布岬湾之中,面积约三平方公里。涨潮时若隐若现,神秘莫测,退潮时露出漆黑的岩体,兀立于滩头,层层叠叠如凝固的海浪,千姿百态,蔚为壮观。人们或在此游泳,或在此捡拾闪光的贝壳,或荡舟在海上礁林中,或蹲在岩礁上悠然垂钓,别有雅趣逸致。

说到黑石礁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星海公园这一带海域本是乌鱼的家园。有一天,凶恶的鲨鱼看中了这个地方,企图霸占,乌鱼便与鲨鱼展开了英勇搏斗。一直打了三天三夜,乌鱼势力弱小,眼看要支持不住了,天上的太上老君看到了这个情景,随手拣来一块炼丹的青石,向在后面指挥的鲨鱼王砸去,把它压在海底,其他鲨鱼见状仓皇而逃,再也不敢前来侵扰。乌鱼有一绝招,遇到敌人侵犯会从肚里放出一股“墨汁”,把水搅浑。在那次与鲨鱼搏斗中,乌鱼大量的“墨汁”把海水都染黑了。这一带本来是一片白色礁石,从此变成了黑色,所以叫黑石礁。

其实,这里的礁石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这片海岸的藻类资源丰富,如绿藻、褐藻、马尾藻等,这些藻类及其他一些海洋生物死亡后,尸体便会附着在礁石上面,一层一层地累积,久之就成为黑色礁石了。其实,它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原本的颜色是深灰色的,如把礁石敲碎,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表里不一”、“面黑心灰”的。

千万年来,这些没有听觉、没有视觉、渺小的藻类用世代累积的死亡成功地“建造”了这项宏伟的工程,构成了神秘、独特的黑石景观。黑石属于滨海喀斯特地貌,与闻名天下的桂林石林是一样的,在北方很少有像大连这么大规模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大连海运学院上学,不知多少次在黑石礁的海滨漫步。现在,回想自己走过的几十年风雨人生,发现骨子里始终有一种大海的情愫,因为我大学毕业后,便走上当海员的远洋之路。看那黑礁,不卑不亢,忠诚坚贞,默默地经历着沧海桑田,无畏的精神成就了生命的精彩。我站在40多年前站过的礁石上,感叹40年如弹指一挥间,人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坚毅地度过一生。

了解大自然的宝库

在黑石礁公园,最为显眼的建筑就是矗立在海边的那栋蓝白相间的城堡,这就是自然博物馆。这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物、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是国内惟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馆址三面环海,礁石环绕。现代欧式风格的蓝色屋顶与碧海、蓝天、白云相互辉映,景色怡人。

大连自然博物馆有各种标本近20万件,珍贵标本6000余件。馆藏特点是海洋生物标本和“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其中海兽标本20余种,其种类和数量在国内自然博物馆中是最多的,其中重达66.7吨的黑露脊鲸标本,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亚洲也属罕见。最有特点的是大型海洋动物标本,除了66.7吨的黑露脊鲸,还有52吨重的抹香鲸和34.7吨重的长须鲸等。

大连自然博物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馆内现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性、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走进序厅,一幅长22米、高3米的巨型浮雕将“自然与人”艺术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壮观。有一种一下子就将人拉进远古大自然之中的感觉。

登高观海极佳处

沿海边木栈道向东走到尽头,就是东山松林景区。松林景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很有特色。這是一个小山头,山上遍植松树,树下是鹅卵石铺的随山就势的步道。站在高处一望,东侧大连星海公园尽收眼底。

东山脚下的海边有一块约四米长、两米高的石头。稍近些看,发现它像一个爬向大海的巨龟。原来,这是一位大连市民自费雕琢的一件仿生作品。这件事发生已有二三十年了。如今这只龟还默默地守护在大海边,而不知当年那位草根业余爱好者姓甚名谁。

东山像一屏障,将黑石礁与星海公园阻断,虽然近在咫尺,但只能隔海相望。而当海水退潮时,伸到海中的石墙底部有一勉强通过一人的石洞,赶海人就可在水边从这石洞中穿过,倒也方便不少。

黑石礁这片景区是玩海、近海、亲海、垂钓的理想场所,也是人们认识海洋生物最理想的地方。每到节假日,总有很多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这里观光长知识。

地质地貌 第4篇

关键词:GIS,RS,地质地貌,教学改革

地质地貌学是全国RS和GIS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程、必修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首都师范大学RS和GIS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 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续各专业课打下必备的基础, 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 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随着RS和GIS学科以及相关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发展, 地质地貌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作为RS和GIS专业的老师,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使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的理论要点, 又能根据使教学跟上RS和GIS专业的发展,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和野外实习的过程中, 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教学改革措施与体会

1.1 紧密结合专业特点, 突出重点, 优化教学内容

地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思路、逻辑思维方式对RS和GIS在地学方面的应用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如果GIS专业学生的地学知识不足, 会导致在工作中面临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1]。而不同专业对地质地貌知识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要想面面俱到地讲授地质地貌学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 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梳理, 重点讲授与RS和GIS有关的内容,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删去那些在高中地理中已经学过的, 也与RS和GIS没有太大关联的内容, 如:宇宙、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等。对那些与R S和G IS有些关联, 但内容易于理解的内容, 进行适当的压缩和删减, 提倡学生自学, 如: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三大圈层、板块运动等。对那些重点内容 (如:构造地貌;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风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冻土的形成及其地貌特征;湖沼、海洋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等) , 在讲授其基本原理之后, 应适当补充一些典型的遥感影像, 并依据在老师在科研方面的相关实际工作, 介绍RS和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评价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实例。从而达到紧贴专业需求, 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1.2 增加野外实习, 强化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 安排学生到北京天文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学习参观, 通过认识矿物和岩石标本, 增加了感性认识, 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 野外实习也能为学生学习RS和GIS的空间信息采集、处理、表达和分析打下坚实的地学基础[2]。2008年8月, GIS专业第一次组织了地质地貌实习, 实习区域是位于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中国北方地质实习基地和北戴河海滨。实习工区处于燕山山脉东支的柳江盆地。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地台, 燕山台褶带东段, 山海关隆起东南缘, 是由晚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地层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实习区地层属华北型, 露头良好, 地层、岩石类型齐全, 地质构造清晰, 发育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风化作用等地质现象丰富, 是较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在9天的野外实习中, 为保证教学质量, 31名学生分为两组, 分别由两位老师带队进行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认知, 并学习在野外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要素测量, 学习野外记录及地质地貌野外素描, 并编写了区域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加强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各种地质地貌现象。同时, 典型的遥感影像也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 了解到了RS和GIS在地学领域的应用。通过野外实习, 既学习了知识, 又锻炼了身体, 也增强应付和解决各种困难的本领, 同时还能培养起一种团队精神, 也增强了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1.3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将丰富的图片、动画及电影等资源反映到教学中, 让学生更多、更快地接受教学信息, 并与RS和GIS专业特点紧密结合。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引入大量的图形图像资料, 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和制作大量的flash动画来描述自然事件的发生过程 (如:火山湖的形成、断层的形成、水循环等) 。从大量的多媒体影像资料中精选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 (如:Discovery中的维苏威火山、大堡礁、黄石公园、撒哈拉沙漠等) 。GIS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 会大量使用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析, 因此, 收集了大量典型的地质地貌现象的卫星影像和航片等影像资料, 和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通过教学手段改革, 改变了以往文字课件呆板的形象, 不依赖于单一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抽象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 从总体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2 未来拟实施的教学改革内容

通过教学改革, 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今后的教学中, 仍将深化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改革, 使之更适合RS和GIS专业的需求。

2.1 发挥技术优势, 将RS和GIS应用于实习教学

遥感 (RS) 是地貌研究的一个重要数据源, 能提供各种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可以对各种地貌进行清晰的识别。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输入、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特征信息的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把各种相关的空间 (地图、遥感影像、DEM等) 或非空间信息 (照片、视频、文字等) 输入GIS进行管理, 建立地质地貌实习信息系统, 可以在遥感影像上设置实习路线, 并在各个露头观察点, 通过设置H otlink, 存入文本说明、照片或视频资料通过鼠标点击就可以在室内了解各个观察点的地质地貌现象;也可将实习区域的遥感影像和DEM进行叠加, 生成三维地形影像, 并叠加道路、建筑物等三维模型, 按一定的实习路线进行三维漫游, 制作出三维地形实习路线图等。在实习前, 通过计算机演示, 能使学生初步建立对实习的感性认识, 并提高他们对RS和GIS专业的学习兴趣。

2.2 缩短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的间隔

目前, 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 而野外实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教学和实习隔了一个学期, 学时分散、课程不连贯、内容不系统等问题,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但冬天太冷, 又不适于北方野外地质实习, 一般学校都是将野外实习安排在暑假进行。因此, 我们可以将课程调整到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 在放假后马上安排野外实习。通过这样的调整, 可以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 完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目前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分为课程成绩和野外实习成绩两部分。课程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 期末占70%;野外实习成绩中, 野外记录和回答问题占40%, 实习报告占60%。通过实践发现, 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期末死记硬背, 不重视野外实习, 且实习报告存在参考别人野外记录的现象, 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成绩构成的方法, 将课程成绩构成改为平时成绩占50%, 期末占50%;野外实习成绩中, 野外记录和回答问题占60%, 实习报告占40%,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和野外学习, 激励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而且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

教学改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 特别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在这个过程中, 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RS和GIS专业来说, 要使专业基础课更适合专业的发展需要, 就必须要做出改革。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有过各种各样的困难, 但是, 只要多动脑子, 从学科专业和实践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坚持不懈, 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国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师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3) :115-118.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第5篇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实习地点:xx自然保护区

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习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4级

实习时间:2006-12-

31二、实习内容

1、xx自然保护区概况

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xx地质地貌概况

xx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xx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xx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xx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xx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xx自然保护区由主峰xx(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xx、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xx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xx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xx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内容

xx硅化木

我们的站就是xx极富盛名的——xx硅化木。

目前在xx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xx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xx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xx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xx石林

xx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xx石林”。

据专家考证,xx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xx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xx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xx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xx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沉积构造

在xx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

接触变质岩。

xx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xx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xx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各种沉积构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遍布于山林之间,给旅游、地质教学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

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xx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其他

xx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xx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

xx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

xx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

xx的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的极其珍贵,闻名于全国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丰富,蕴藏于整个xx区域中。

xx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习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习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习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习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地质地貌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貌单元,易发性分区,信息量法,逻辑回归

目前, 在地质灾害评价过程中其中,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评价的相关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后随着相关技术以及理论模型的快速发展, 地质灾害分析研究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业界通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 针对云南省临沧市地区而言, 地理位置以及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现今的特殊地质, 在地质灾害方面:云南省临沧市在雨季降水量多, 大雨、暴雨等极端天气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地质灾害多发, 也呈现着其特有的特征。

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与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 主要是基于基础地质条件这一内控因素, 从静态视角来充分考察各地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灾害, 以此来评价灾害发生几率。危险性评价, 重点在于易发性评价, 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对灾害造成的动态影响, 并以此来考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这一层面来讲, 易发性评价可以说就是危险性评价, 或者在风险性评价时进行综合考察, 这也是对灾害内部孕育以及发展势头的直观表述。近年来, 随着国内区域性灾害 (地质方面) 风险性评价、分区工作的深入与普及, 针对目前小区域, 尤其是小范围内的人口集中区域、山地多灾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研究人员需要积极地研究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相关分析方法, 从而满足现实中研究调查的需要。

2 研究区域的概况与单元的划分

2.1 研究区域的概况

云南省临沧市位于云南山区, 是属于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其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河流方面, 江河依地势呈扇形向动、东南、南方向六区。云南全省的海拔差距极大, 极差可以达到6573.6米。与此同时, 云南省临沧市也是一个多山的城市, 从地形上来看, 其土地面积中, 山地可以占到84%, 高原与丘陵达到10%, 坝子 (包括盆地与河谷等) 占据6%。

由于云南省临沧市丰富的地貌,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其孕育了多个不同的少数民族, 由于每个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自然环境也就存在着差异, 在各因素共同影响下, 呈现着多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云南省临沧市多样的自然环境与地貌特征实际上是活跃的地质运动造成的, 在此生活的人们需要对地质灾害拥有足够的了解, 才能保障自身生活的安全性。因此对该地区进行危险性的分区与评价显得极具现实意义。

2.2 研究区域的单元划分

作为基础性的评价单元, 文章采用的栅格单元, 实际上就是规则而且比较方正的研究单元格。对于地貌单元而言, 其主要是指可有效展现小区域范围内综合地形地貌的研究单元, 表现出一定的不规则性。就地貌单元来讲, 乡镇、斜坡等单元比较多, 其中乡镇单元是指依照人口的聚集集中生活区域进行划分, 是自身地形与地貌深受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改变的一个区域。斜坡单元是指一沟谷面作为划分依据的评价单元。

在进行研究时, 可以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应工具对云南省临沧市的地理研究单元进行划分, 依照航拍的影响对云南省临沧市的县镇单元进行划分, 在栅格单元方面, 采取5m*5m的正方形单元, 对云南省临沧市的研究区域进行划分。

3 易发性的评价分区

3.1 选取评价因子

基于本次采取的两种评价单元, 栅格单元与地貌单元各自具备着自身独特的特性, 因此, 在选取评价因子的过程中, 也不能够一概而论, 需要根据每种评价单元的自身特点, 对评价因子进行选取。在选取评价因子过程中, 应当对高程、断层距离、坡度以及地表形态和工程岩组等进行优选。实践中, 为确保与评价因子能够照应起来, 地貌单元在评价因子选用时, 会选择相对高差 (获取研究区域中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值) , 坡度 (取区域内的平均坡度) , 距离断层的距离 (取与断层之间的平均距离) , 距河流的距离 (取地貌单元距离河流的距离平均值) , 地表形态 (取综合地表形态) 以及工程岩组 (取研究单元内主要的岩体性质) 。

3.2 逻辑回归模型

该种模型是以最大似然估计法作为参考依据的一种回归分析模型, 其中因变量是二值或者二项分类变量, 这也是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研究时常用的方法。在分析易发性时, 是否会发生地质灾害, 通常作为两项因变量, 其中地质灾害发生可表示为1, 如果不发生则以0来代表;在分析研究时, 影响因子通常会作为一种自变量。模型计算实践中, 首先应当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予以假定 (P) , 灾害不发生的可能性用1-P来表示, 然后再利用逻辑函数转换自然对数。

上式中的Logit (P) 代表的是地质灾害概率P在进行完逻辑转换后所得到的值, α是进行逻辑回归计算过程中获得的常数项, 而β则是在逻辑回归计算过程中, 获得的因子权重;最后是n, 其代表的是研究过程中评价因子类型数目。

实际上在对该式进行进一步的推导后可知, 在逻辑回归模型中其关键在于α和β的获取,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常数项、各因子权重数值。从实践来看, 上述权重数值均为影响因子基础上的指标值, 经逻辑回归计算以后进行及时的反馈得到的。在进行本次研究时, 是要选取灾害面积占比作为一种因子指标, 然后再采用统计学方法以及SPSS软件, 计算指标值, 以此来获取常数项、因子权重, 并且对单元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

3.3 信息量法模型

作为统计分析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信息量法在地质勘察领域的应用早期, 集中对地下资源进行勘察和分析研究, 尤其是近年来, 该种方法被逐渐的应用到了地质灾害的研究方面。该项工作的基本操作和思路实就是按照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已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实况, 将反映该区域稳定因素的实测值、重要参数转换成反映区域整体稳定性的信息量值, 然后再通过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的计算, 以大小来评判各项影响因素和所研究的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时, 信息量法是吧地质灾害发生的整个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 再将坡度、岩性以及地形等相关影响因子用作评价指标, 通过各影响因子的信息量贡献大小以及综合水平, 对相对应的区域易发性预测以及等级进行划分。

4 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4.1 区域综合性特征的展现情况

将研究的结果对比分析, 可发现以地貌单元评价, 可有效展现与区分局部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并且能够更加合理和准确的反应出其对孕灾条件的影响。

4.2 与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的吻合度

依据研究结果与实地考察的结果二者进行的分析与比较, 可以得出利用地貌单元进行的分析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更高。云南省临沧市地质灾害频发, 其中滑坡、崩塌尤为显著, 年平均地质灾害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4.3 数学模型的适用率

在进行数学模型的应用过程中, 两种评价单元在数学模型的应用上, 以地貌为评价单元的研究手段在数学模型的适用率上往往更高, 将研究区域进行细化后, 可以划分为高等、中等以及低等易发区域, 将其进行结果的比较可以发现, 评价结果的精准度上, 基于地貌单元的易发性分区研究适用率更高。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将云南省临沧市地区作为研究区域, 再基于以上的三个角度进行的评价分析与比较过后, 可以看出, 在小区域的范围内, 就地貌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手段相较于传统的栅格单元评价而言, 具备着其不具备的优势, 主要展现在区域综合性特征展现, 与地质灾害的实际吻合度以及数学评价模型的整体适用效率三个方面。由此可见, 该种评价手段在易发区域的划分工作中, 有着良好的可塑性与适用性, 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杨国林.基于GIS的秦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与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李世成, 崔建文, 杨润海, 等.云南省临沧市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的初步研究[J].云南省临沧市地理环境研究, 2003, 15 (2) :9-18.

[3]耿弘, 梁永宁, 任坚, 等.云南省临沧市地质灾害及灾害防治[J].云南省临沧市地质, 2002, 21 (3) :221-229.

[4]晏祥省, 杨迎冬, 任坚, 等.云南省临沧市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应用[J].云南省临沧市科技管理, 2014, 27 (4) :84-85.

上一篇:人文关怀精神下一篇:新生儿真菌感染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