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科手术范文

2024-05-31

老年骨科手术范文(精选10篇)

老年骨科手术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老年骨科手术患者200例。患者年龄在58~83岁, 其中男性患者117例, 女性患者83例, 患者从患病分类:大关节置换术10例, 椎间盘脱出、腰椎肥大、腰椎骨折62例。胸骨、肋骨、锁骨骨折45例, 上肢骨折45例, 下肢骨折56例。外伤感染、复合伤及其他疾病50例。这些病例中长期卧床的占本科病人的70%。而这些病人有50%合并其他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营养不良性水肿、静脉曲张、前列腺肥大等。其中有1例死于心肌梗死, 1例死于脑出血。其它均治愈出院。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探访

在患者入院之后, 医护人员就开始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在进入病房之前就要从病理上了解患者的一半情况, 如药物过敏史、患者的年龄、职业、家庭成员等。护理人员在进入病房后主动自我介绍, 并发放访视单, 用聊天的方式了解与患者进行沟通, 在谈话中告知患者所需要手术的环境、手术时间、手术的体位、手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手术的必要性等。

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出发, 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在患者病痛在身之时, 尤其是老年人还要面对生理机能的老化, 生活自理能力又很差, 往往会表现出烦躁、焦虑、激动、失眠等症状, 医学表明没有积极向上的配合心理, 会延迟甚至延误病情的治疗。我们护理人员这时除了照看患者的病情之外, 还需要照顾到患者的心理状态, 帮助病人减轻思想负担, 用聊天、转移话题或者举例子给患者解释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通过已经手术成功的患者例子让患者相信手术, 为患者去除掉不良的心理状态, 积极的配合治疗。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的不同、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方面, 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 与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 保持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相互沟通, 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熟悉,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3 病人的护理

病人护理是从患者住院起就开始的一种护理, 是对患者身体的一种护理, 需要护理人员拥有丰富的护理经验、临床经验。在老年人的身体护理中, 由于老年人反映迟钝, 接受能力较差, 所以在护理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耐心、细致。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 让患者感觉到安全感, 亲切的笑容让患者更容易的接受护理治疗。

2.3.1 手术中护理

手术前询问患者的状态, 了解患者的饮食和睡眠情况。因为已经和患者进行过沟通, 所以患者会感到一定的放松。在手术中协助病者躺在手术床上, 固定好约束带再进行必要的治疗护理, 如对半麻醉的患者, 在进行麻醉穿刺及术中出现的脏器牵拉等感到疼痛时, 可以帮助患者一起深呼吸, 缓解心理压力。整个手术中, 护理人员都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积极配合患者度过手术。在手术中的护理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进入手术室后, 护理人员动作要温柔, 操作要敏捷、准确; (2) 要时刻注意患者的感受, 在患者提出问题时要认真倾听, 并表示理解和同情; (3) 手术完毕后要擦干净患者皮肤切口周围的血迹, 为患者穿好衣裤; (4) 在从手术床将患者移到平车上时, 动作要缓慢丛容, 防止牵拉伤口或引流管, 避免引起低血压; (5) 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 帮患者盖好毛毯, 在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对患者进行肯定, 并告知患者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2.3.2 术后随访

手术后的随访一般在手术后的第2天进行, 这样有利于评估术中的护理效果。在病房内询问患者的感觉, 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特别要告知患者疼痛是必然的。根据患者的病情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 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健康教育, 如防止并发症的方法等, 以达到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促进其机体康复。护理工作不仅要照顾到患者个人, 还要从患者的亲属中了解、掌握患者的一些习惯, 并根据这些习惯全面的照顾到患者。同时统计、评估护理效果, 针对缺陷, 制定措施并加以改进。

2.4 并发症的护理

并发症是伴随手术或者患者自身机能的原因产生的, 在进行护理工作中特别要注意并发症的护理, 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护理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部分病人因为生活不能自理, 因为不想麻烦他人, 为了方便起见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 但患者刚刚进行过手术, 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 我们的护理工作就需要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保持二便通畅, 避免便秘。在护理中不能有任何厌烦的情绪, 要用积极的态度使患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为进一步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2) 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硬化, 心肌收缩相对减弱, 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手术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 可能会导致发病的可能, 形成并发症。对于此类病人, 入院时就要引起重视, 除了进行各种检查外, 还需要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有些病人有烟酒嗜好, 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 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病人入院, 要求不吸烟, 解释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 (4) 患有骨延迟愈合的老年女性病人, 因为其雌激素水平低下, 甲状旁腺素分泌增高以及运动量少, 所以骨细胞活动性低, 而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 这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导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这时可以给病人服用钙剂, 进食含高钙食物, 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3 结果

全面满足患者需求的护理, 高超的护理技术和人性化的关怀让患者感受到了护士的关心、照顾, 真正的满足了患者的需求。200例患者的满意调查表如表1。

4 结语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普遍不是很好, 这就需要我们在护理工作中特别需要关注。从老年人的自身出发, 做好护理工作中的身体、生活及心理护理。良好的仪表和行为规范, 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 使患者与家属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怀、爱护, 促进护患间的理解, 使患者对医院放心, 做好放心医院的五个放心、五个明白。老年骨科手术的护理, 要解除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 减轻心理压力, 促进了护患间的理解, 加深患者对医护人员专业价值的认可, 同时也营造了充满关心、爱心、责任心的护理文化氛围, 塑造医护人员的美好形象, 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罗荣, 崔晓媛, 常志杰.整体护理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5, 2 (1) .

[2]成翼娟.整体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骨科手术分级》 第2篇

一级手术

1、一般清创术

2、一般四肢骨折脱位手术复位,石膏外固定术

3、骨牵引术

4、简单的多指切除,腱鞘囊肿切除,狭窄性腱鞘炎手术

5、一般植皮术

6、窦道搔刮术

二级手术

1、外伤性肌腱修补术

2、简单的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3、简单的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4、肩髋关节以下的四肢截肢术

5、简单的手术外伤处理

6、简单的慢性骨髓炎手术,急性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引流术

7、跟腱延长术

8、胸锁乳突肌切断术

9、马蹄内翻足矫正石膏外固定术

10、先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

11、简单的内固定取出术

12、肢体动脉瘤切除术

13、经跖骨截肢术

14、赛姆(syme)截肢术:

赛姆截肢是胫腓骨远端髁上截肢,将内外髁的基底部关节面截去并圆滑处理,再将跖侧足跟皮瓣覆盖在残端上。

15、膝下截肢术

16、截指和截手术

17、肘上截肢术

18、肘下截肢术

19、膝关切离断截肢术

20、上肢血管探查术

21、下肢血管探查术

22、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

23、上肢动脉切开取栓术

三级手术

1、复杂的四肢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及关节内骨折的手术

2、复杂的手外伤处理

3、复杂性的慢性骨髓炎手术

4、肿瘤搔刮植骨术

5、骨骼的矫形手术

6、三联关节固定术或关节融合术、脊柱融合术

7、膝内、外翻矫正术

8、掴窝囊肿及坐骨囊肿切除术

9、大关节的病灶清除术

10、拇指及手指延长术

11、臀肌挛缩松解术

12、腰椎间盘脱出摘除术及复发的再手术

13、腱、神经及血管修复术(含断肢、断指再植术)

14、复杂的内固定取出术

15、半月板摘除术

16、关节镜下关节感染清理灌洗引流术

17、关节镜下骨关节炎治疗术

18、关节镜下半月板手术

19、关节镜技术治疗小儿斜颈

20、关节镜下关节僵硬松解术

21、关节镜下关节软骨修复术

22、关节镜下游离体摘除术

23、腕关节镜手术

24、指、趾关节镜手术

25、关节镜下治疗关节滑膜(炎)病

26、关节镜下治疗关节软骨或滑膜瘤病

27、关节镜技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28、脊柱的微创手术

29、肢体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30、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切除术

31、股股动脉转流术

32、股胫动脉转流术

33、股腓动脉转流术

34、股腘动脉转流术

35、肢体动脉内膜剥脱血管成形术

36、肢体静脉切开取栓成形术

37、肢体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

38、肢体动脉血管旁路术

39、髋关切离断截肢术

40、肩关节离断术

四级手术

1、颈椎病灶清除术(前后路手术)

2、脊柱(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及侧前方减压术

3、颈胸椎间盘脱出症及颈椎病的手术

4、半关节、全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

5、肩胸离断术、半骨盆离断术

6、复杂的先开性骨关节畸形矫形、先髋脱位的手术

7、巨大骨肿瘤切除术

8、人工椎体置换术

9、椎体肿瘤切除术及重建术

10、曾治疗效果不佳重新手术或危重病人的手术

11、手指转移手术

12、关节移植术

13、脊柱侧弯矫形术

14、带血管的关节及神经游离移植术

15、手再造术

16、骨盆及髋臼、骶髂关节手术

17、关节镜下的重建术

18、椎间盘镜下手术

19、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20、内镜下的脊柱手术

21、肩关节镜手术

22、髋关节镜手术

23、踝关节镜手术

24、肘关节镜手术

25、关节镜下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术

26、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

27、小儿关节镜手术

28、半关节、全关节置换后翻修术

29、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手术治疗

30、脊柱的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31、人工颈、腰椎间盘置换术

32、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33、新开展的手术及科研手术

END

老年骨科手术 第3篇

贵州航天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摘 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65例行股骨置换术及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感觉阻滞显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运动阻滞显效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 A组明显快于B组,经t检验表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术有良好麻醉效果,安全可行。

【关键词】:骨科手术;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13-02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毒性小,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我院近年来对65岁以上老年病人,行股骨头置换术及下肢骨科手术54例, 均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 取得满意效果, 现有关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39例,女14例;65~75岁36例,75~85岁14例, 85~95岁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 同时并发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1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38例, 膝关节及胫腓骨折手术16例。

1.2 麻醉方法术前静注咪唑安定5mg,病情危重、精神恍惚者术前不用镇静药。入手术室持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持续低流量吸O2。麻醉前开放静脉输入平衡液,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27例,对照组(B组)单纯硬膜外麻醉27例。观察组病人侧卧, 取L2-3或L3-4椎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腰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直达蛛网膜下腔,注罗哌卡因1.2mL(9mg),加生理盐水至2mL,拔出腰穿针,硬膜外腔头向置管,若手术时间延长,硬膜外腔注罗哌卡因试验剂量3mL(2.25mg)。对照组取L1-2尾向置管或L2-3头向置管,摆好手术需要的体位,硬膜外腔分2~3次注入罗哌卡因6~8mL(45~60mg),最高阻滞平面中位数为T10(T8~T12)。

1.3 观察和监测采用体表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 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系统评定下肢运动阻滞情况并观察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5、10、15、20、30 min的SBP及HR的变化和术后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数据与均数±标准差(xˉ±s) 表示,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两组间感觉阻滞显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运动阻滞显效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 A组明显快于B组,经t检验表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组SBP、HR变化情况:麻醉后SBP与麻醉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SBP和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术中静脉阿托品、麻黄碱的例数及晶体、胶体液输入量、出血量和尿量比较, 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 具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效能弱、运动感觉明显分离现象、对呼吸影响小等特点[2]。通过对A组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麻醉经过平稳, 生命体征稳定, 证明小剂量罗哌卡因可安全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正常成人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一般介于8~12mg之间,老年病人应用小量即可。本组应用8~9mg,同样取得手术麻醉满意效果。有文献报道,对下腹部以下手术推荐剂量为15mg[3]。

老年病人因术前并发多种疾病和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术前合并症100%,而麻醉及手术过程中需引起特别重视的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只有循环功能相对正常,才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由于术前卧床时间较长,饮食摄入量减少,以及术前禁饮食, 均可引起血容量的相对不足,单纯硬膜外阻滞用药量需相对偏大才能达到麻醉效果。麻醉区域血管扩张,术中尤其股骨头置换术扩髓腔时,失血量较多,加上骨水泥作用,都可引起心输出量不足,血压下降。腰-硬联合麻醉,小剂量的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保留了脊麻起效快, 镇痛与肌松完善的优点,也便于调节麻醉平面,防止麻醉平面过高,经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可弥补单纯脊麻阻滞时间不够的情况。此种方法麻醉效果可靠、生命体征稳定、消除或减少病人痛苦、方便了手术操作。即使硬膜外腔注药也是试验剂量, 就能达到麻醉效果。对BP几乎无影响, 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快。适应于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术, 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冬青,胡根香,任黎栋.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0,(05):26-27.

[2]邹时宏,李圣平.罗哌卡因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09):1363.

[3]焦文周,林小华,李建平,刘梓平,何桂娥.甲磺酸罗哌卡因等药物骶管滴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8,(06):18.

26例老年骨科手术的麻醉探讨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26例患者, 男16例, 女10例, 年龄60~80岁, 体重50~85 kg, ASA Ⅰ~Ⅲ级。26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和心电图异常者 20例, 合并糖尿病1例, 有慢性支气管炎4例。

1.2 方法

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鲁米那钠0.1 g, 阿托品0.5 mg。穿刺点定为L1~2或L2~3椎间隙, 穿刺置管成功后, 以1.6%利多卡因5 ml为试验量, 5 min后无脊麻征, 继之给予1.6%的利多卡因5~10 ml, 分2次注入。阻滞平面控制在T10-S, 术中每隔60 min左右给1.6%利多卡因5 ml维持。手术开始前给予半量的度非合剂或氟芬合剂充分镇静。术中常规面罩吸氧、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合并糖尿病的30 min监测血糖1次。

2结果

硬膜外麻醉下, 所有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19例下降值>20%, 经扩容和应用麻黄素10~30 mg后维持稳定, 其中有2例患者在术中需静脉滴注多巴胺、阿拉明维持血压稳定。术中有3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 给予利多卡因50 mg静脉注射后好转。本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00~600 ml, 总补液量晶体、胶体 (代血浆、血制品) 为2500 ml。26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手术顺利。术后无麻醉并发症。

3讨论

老年患者常有心肺功能不全等伴发病, 且机体代谢率降低, 循环系统代偿能力差, 对于手术及各种麻醉的耐受力均明显降低, 故以椎管内麻醉为首选[3,5]。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主要手术步骤创伤大、失血多, 尤其是应用骨粘合剂时可出现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是引起血压下降的关键环节。选择椎管内麻醉, 可避免全身麻醉对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对老年患者术中生理功能干扰小, 安全范围大、便于调节。虽在麻醉阻滞期有血压的明显下降, 但经补液应用升压药及激素等措施后, 血压都有回升, 尤其在置入骨粘合剂前要适当提升血压, 避免血压的剧烈波动。麻醉初期及早快速适量的输入胶体溶液有利于补充有效循环血液容量的相对不足, 并且又能改善循环功能和冠状循环之目的, 故及早扩容是必须的。在出血多时及时成分输血[4]。在老年人实施硬膜外麻醉采取小剂量分次注药避免阻滞平面过广, 是防止血压下降的必备措施。所以在麻醉中既要求麻醉平面适中, 又要求保持稳定的有效血容量。采取上述措施对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焕岭, 陈爱国.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为科教兴国做贡献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1999.

[2]张彝玚.浅谈老科协与老龄委的发展和关系.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为科教兴国做贡献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 1999.

[3]柯文沅.老年医学与健康老龄化.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1995.

[4]潘时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缓衰老.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1995.

老年骨科手术 第5篇

1.1临床资料

患者,男,89岁,体质量55 kg,身高176 cm。术前诊断: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左肺肺大疱、高血压(2级)、冠心病心功能Ⅲ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双侧胸腔积液、肺气肿、脑萎缩、肝损待查。拟在全麻下行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年,冠心病史10余年。个人史:间断饮酒60余年,吸烟50余年,每天约1包。术前查体:双肺呼吸音减弱。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轻度ST段改变;心脏彩超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低;胸部CT示:双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左肺肺大疱形成,右肺中叶、左肺钙化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肺功能示: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为36.1%,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重度);脑部CT示:脑白质变性,脑萎缩,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积液;生化常规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7.3μ/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6.3μ/L。余无异常。

1.2麻醉经过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减轻患者紧张、恐惧情绪,取仰卧位,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159/80 mm Hg,心率(HR)80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88%,面罩吸氧(3 L/min),并将手术床置于头高脚低位,之后患者Sp O2逐渐上升至93%。开放外周静脉通路,缓慢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局麻下左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血压(IBP),并行动脉血气分析血液酸碱度(p H):7.469,二氧化碳分压(Pa CO2):32.1 mm Hg,碱剩余(BE):0,氧饱和度(SO2):93%,血清钾离子(K+):3.6 mmol/L,葡萄糖(GLU):4.9 mmol/L,血红蛋白(Hb):8.8 g/dl。清洁患者额面部皮肤并正确粘贴脑电双频指数(BIS)电极,连接BIS监测仪持续监测BIS值。麻醉诱导:IBP 160/77 mm Hg,HR82次/min,Sp O293%,BIS 98,面罩辅助通气,去氮给氧,缓慢静脉依次给予丙泊酚25 mg,舒芬太尼10μg,苯磺顺阿曲库铵15 mg,倍他米松8 mg后,IBP下降至123/67 mm Hg,HR减慢至73次/min,Sp O2为98%,BIS为57,继续缓慢静脉给予丙泊酚25 mg,舒芬太尼7.5μg后,IBP降至108/46 mm Hg,HR降至61次/min,Sp O2为98%,BIS为50,此时用2%利多卡因3 ml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呼吸模式:间歇正压通气(IPPV),潮气量(TV):350 ml,呼吸频率(RR):16次/min,同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并维持在30~40 mm Hg之间。麻醉维持:术中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维持麻醉,维持BIS值波动范围在48~60之间、收缩压(SBP)在120~140 mm Hg之间、舒张压(DBP)在70~80 mm Hg之间、HR:60~70次/min。麻醉维持共125 min(开始微量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至手术结束所用时间),术中依据BIS值调整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泵注剂量,期间共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分别为260 mg和1.6 mg。术中补液15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0ml、琥珀酰明胶500 ml),尿量约200 ml,出血约400 ml。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前5 min停用丙泊酚,结束时停用瑞芬太尼,此时BIS值68,约5 min后患者清醒,给予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拮抗残余肌松,观察5 min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达到脱管指征,遂拔出气管导管,并复查动脉血气(p H:7.322,Pa CO2:44.1mm Hg,BE:-3 mmol/L,Sp O2:100%,K+:3.5 mmol/L,GLU:4.7 mmol/L,Hb:6.5g/dl),考虑患者血红蛋白较低,予以输注同型红细胞悬液400 ml。

1.3术后转归

拔管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言语配合,行静脉自控镇痛,转送患者至麻醉恢复室继续观察,红细胞悬液输完后再次复查动脉血气(p H:7.37,Pa CO2:36.7 mm Hg,BE:-4 mmol/L,Sp O2:99%,K+:3.8 mmol/L,GLU:5.1mmol/L,Hb:9.2 g/dl),Hb明显上升,余无异常,且患者未诉不适,遂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术后随访患者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9 d后痊愈出院。

2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老年患者实施外科手术的例数逐步增加,因其自身生理功能减退,机体代偿能力差,合并多种疾病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很差,术中易发生不良事件,比如循环、中枢、呼吸系统、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内环境紊乱等并发症,麻醉风险和病死率明显增加[1]。鉴于此,对于此类高危患者的麻醉,从术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麻醉诱导、维持到苏醒等每个环节应仔细慎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本例考虑到患者高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部疾病等,且老年患者腰椎管狭窄,穿刺困难,故选择全身麻醉,以便术中更好管理循环和呼吸的稳定。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出现低氧血症,给予纯氧吸入同时,考虑到该患者本身合并肺部疾病,高龄体弱,胸廓顺应性下降,呼吸费力等因素,及时调整患者至头高脚低位,呼吸明显改善,Sp O2上升。因此,适宜的物理方法( 比如头高脚低位)对老年患者呼吸极为有利。另外,老年患者因术前禁饮禁食,容易出现低血糖、内环境紊乱等情况,麻醉前动脉血气及血糖监测尤为必要,以便及时处理纠正,维持内环境稳定。大量研究发现,吸入麻醉药(异氟醚、七氟醚)和苯二氮类(咪达唑仑)均可增加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3,4,5],故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中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据报道麻醉期间尤其气管插管的伤害性刺激可引起血压剧烈波动,是麻醉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6],老年患者尤甚。为此,麻醉诱导过程应缓慢,分次少量给药[7],插管过程应操作轻柔,完善表面麻醉,避免循环剧烈波动,防止呛咳等应激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麻醉诱导安全。

麻醉维持过程中,考虑该患者术前合并左肺大疱、肺气肿和冠心病等疾病,故机械通气时选用小潮气量和快频率的呼吸方式,以免术中肺大疱破裂。另外,术中应保持氧供与氧需平衡,监测动态血压及心电图,维持呼PETCO2在30 ~ 40mm Hg之间、血压在术前20% 范围内波动,避免低血压、低碳酸血症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因低血压可减少脑组织血供,而低碳酸血症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或痉挛使心肌缺血,且可减少脑血流量,引起脑组织收缩而加重脑萎缩,不利于该患者麻醉苏醒及术后恢复。

老年患者各脏器生理性功能减退,而该患者肝脏受损,且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术中应避免麻醉药的过量,以防术后苏醒延迟及加重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依BIS值可合理调整麻醉药剂量,维持适宜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药过量及术中知晓,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因此,在该类患者中应尽量使用BIS监测。临床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在麻醉苏醒期易出现血压反射性升高,HR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急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意外[8]。而瑞芬太尼可增加患者术后耐管时间,减少术后躁动,避免拔管时血压和HR的波动[9],手术结束时甚至在拔管后停用瑞芬太尼,对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极为有益。

总之,对此类患者麻醉,应充分做好术前评估及准备,选用合理、熟悉的麻醉方法,优化麻醉管理,术中完善各项监测,提高警惕,避免麻醉药过量、缺氧、电解质紊乱、低碳酸血症等并发症,同时要保证充足氧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不良事件,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于秀琴,马晨芳,李之明.85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44例的麻醉处理[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6):762-763.

[2]韦晓勇,李军,王毅,等.七氟醚对老龄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4):379-382.

[3]杨森,杨强,常玉林.异氟烷和七氟烷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4,37(2):159-160.

[4]王刚,何开华.麻醉药物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3,42(33):4091-4092.

[5]张彦,田首元,张秀山,等.丙泊酚和咪达哩仑对老年颅脑损伤患者镇静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4):305-308.

[6]芦曼,陈永权.三种喉镜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1):1077-1080.

[7]许巧巧,徐莉,代金贞.81岁右肾肿瘤根治术合并阿尔茨海默病及脑梗死患者的麻醉处理1例[J].实用老年医学,2015,29(1):87-88.

[8]夏勇军,李军鹏,李萌.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7):647-651.

老年骨科手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我院骨科在2007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80例下肢手术患者为对象, 其中男126例, 女54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5.9±3.8) 周岁。48例合并高血压, 30例合并糖尿病。采用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和对照组, 每组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基础治疗, 包括抗感染、基础疾病控制、早期功能锻炼等内容。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治疗措施的同时,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包括制定营养食谱, 进行抗凝药物的口服与右旋糖酐的静脉滴注等[2]。当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 医护人员首先, 要求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并将患侧下肢抬高约30°。随后, 将8U尿激酶融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ml中, 按2次/d的频率进行静脉滴注。第三, 患侧足背静脉行留置针穿刺, 将低分子肝素通过静脉泵持续泵入。最后, 按照1次/d的频率静脉滴注复方丹参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混合溶液。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通过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为 (x¯±s)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80例患者中, 共有62例发生静脉栓塞, 其中观察组有10例, 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有52例, 发生率为57.78%。在观察组发生静脉栓塞的患者中, 2例为完全栓塞, 8例为不完全栓塞, 其中中央栓塞、周围栓塞、混合栓塞的例数分别为2例、2例和4例。在对照组发生静脉栓塞的患者中, 28例为完全栓塞, 24例为不完全栓塞。两组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对照组患者的下肢静脉栓塞明显多于观察组, 且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深静脉血栓的预后情况

6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全部接受了如上文所述的治疗方法, 肿胀在2~10d完全消退, 消退时间的平均值为 (5.5±3.3) d。患者在肿胀消退15d后进行彩超复查, 结果表明, 62例患者的下肢静脉基本通畅, 且无1例出现肺部栓塞、下肢糜烂或坏死等重度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医护人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要求患者食用高蛋白、多膳食纤维、多维生素的食品, 以巩固基础疾患的治疗效果[3]。 (2) 在手术开始前, 医护人员就应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 手术结束后应尽早下床活动, 以促进其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 (3) 可采用充气加压泵或标准长腿弹力袜来减少患者的血液淤滞。 (4) 应注意使用如右旋糖酐等抗凝类药物, 避免患者血小板聚集, 使其下肢静脉的微循环始终处于良好状态[4]。

若患者出现了深静脉栓塞的问题, 就应做到及早治疗。本文所采用的低分子肝素持续泵入的作用是抗凝, 静脉滴注复方丹参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混合溶液的作用是避免血小板凝集。结果表明, 该方法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能够获得满意效果, 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 老年患者在接受骨科手术治疗后, 医务人员应注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的出现进行积极预防, 同时对基础疾病进行全面控制。若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则应在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加以处理, 以便为患者疾病的有效治愈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旭, 何明菊.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9) :277-278.

[2]王彩莉.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J) .吉林医学, 2012, 33 (27) :5975-5976.

[3]刘海波, 赵枫, 曹杰.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 (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6) :3.

老年骨科手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术治疗患者总共60例, 其中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28例, 患者年龄为63~98例, 平均年龄79岁。其中股骨颈骨折的患者36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计24例。在全部60例患者中, 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 合并糖尿病患者12例子, 合并冠心病患者11例, 4例合并肺部或尿路感染。

1.2 手术方法

依据患者不同年龄与骨折类型的情况, 对患者分别采取了DHS加子钉粗隆间、人工全髋关节直观以及人工股骨头置换3种方法进行了处理。对患者中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使用了DHS加子钉固定的方式进行了处理, 共计24例。对于年龄<70岁或者年龄>70岁但患者活动能力比较好, 合并疾病比较少且髋臼有损伤的患者, 对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共8例。对于患者年龄>70岁或综合<70岁但患者活动能力比较差的患者, 且髋臼无损伤的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 总共28例。

1.3 患者术前用药处理

对于合并冠心病患者要在手术之前对患者的心肌酶进行检查, 同时对患者做心电图, 在排除患者患有心肌梗死的时候才能够对患者开展手术。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在手术之前全部停止使用口服的降压药, 采取胰岛素对患者血糖进行控制, 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6.0~11.1mmol/L才能够开展手术。对于高血压患者则应当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时可以对患者开展手术。对于有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应当手术开展之前对患者则应当在手术之前对患者的伤肢肌能进行评价, 如果患者的尚肢力<4级则不能进行手术。另外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在入院之后应当立即对患者使用抗生素, 直到患者手术之后血常规的白细胞正常之后才可以停药, 对于未合并感染的患者, 应当在手术前1d使用抗生素, 手术之后使用3~7d, 然后依据患者血常规的情况决定使用时间的长短。在手术之前晚间对患者使用镇静药物, 以缓解患者可能出现的紧张情绪。同时对于平素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 应当在手术前停用1周, 从而确保患者体内的水电平衡。

1.4 患者术后的处理与用药

在手术之后对患者的常规生命体征进行24~48h的监护, 特别是要注意患者的心肺功能的变化情况, 同时要适量的进行镇痛剂的使用,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疼痛。另外要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进行检查, 及时的对患者的水盐失衡的情况做出处理。如患者围手术期的红细胞压积<30%, 血红蛋白<80g/L, 就应当对患者输入浓缩红细胞从而纠正患者所出现的贫血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使用了EXCEL2007进行了整理, 通过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2。

在全部60例患者中, 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 合并糖尿病患者12例, 合并冠心病患者11例, 4例合并肺部或尿路感染。本组研究的60例患者的住院16~47d,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6d, 除2例患者股骨头置换患者死亡之外, 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疗效的评定标准主要是依据患者的X线摄片、关节功能与患者主诉进行评定。60例老年髋部骨折中, 3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良率为94.4%, 2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患者的优良率为91.7%。两类不同患者比较其治疗效果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除术后2例患者股骨颈骨折发生髋关节脱位, 诱发心力衰竭导致死亡之外, 其余患者都没有发生心肌梗死、肺栓塞和其他感染, 顺利出院。

3 讨论

在临床上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患者的长期卧床所造成的多种并发症, 也可以使得患者尽快的获得健康, 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的在围手术期的全身状况进行处理与评估是安全有效的促使高龄患者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所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的评估往往需要内科与骨科进行相互配合, 特别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与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对于可能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应当进行心脏功能的检查和肺功能的测定, 而对于高血压患者则应当将血压控制<160/100mmHg,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注意应当将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8.0~10.0mmol/L[4,5]。在手术中应当选择麻醉效果较好对患者脏器损伤较小的麻醉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 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应当使用创口较小、速度较快方式的完成手术[6]。在手术之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主要脏器功能, 特别是患者心、肺、肾的变化情况, 同时要对患者使用制酸药物以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医师的正确指导之下, 对患者开展早期的功能锻炼, 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措施和方法。方法 对在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主要依据患者手术后的关节功能、并发症以及主诉等对内科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依据临床实际情况分别使用DHS加子钉粗隆间、人工全髋关节直观以及人工股骨头置换3种方法进行了处理, 其中患者中有57例患者有内科合并症, 其中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 除术后2例患者股骨颈骨折发生髋关节脱位, 诱发心力衰竭导致死亡之外, 其余患者都没有发生其他感染, 顺利出院。结论 对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期的内科处理进行评估分析是提升骨折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内科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刚, 张鹏, 黄晓华, 等.双钢丝四隧道法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2, 31 (5) :362.

[2]何宁, 熊敏, 曾云, 等.腰椎后路病灶清除联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继发性腰椎间盘炎[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2, 31 (5) :365.

[3]任可, 张春才, 许硕贵, 等.实验性肱骨骨折持续动态压应力内固定术后即刻的生物力学评价[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20 (12) :171.

[4]谢嘉禧, 徐尼亚, 胡锡其, 等.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治疗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9) :158.

[5]王先泉, 张伟, 孙水, 等.髋臼前柱骨折钢板中内固定的最佳进针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17) :3232.

老年骨科手术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需要做下肢骨科手术的高龄患者230例, 以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 观察组115例中男性患者75例, 女性患者40例;年龄60~81岁, 平均为 (69.6±6.8) 岁, 手术类型:髋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手术29例, 髋关节置换手术35例, 膝关节置换术51例, ASA分级I级80例, II级35例;对照组115例中男性患者73例, 女性患者42例;年龄61~80岁, 平均为 (69.5±7.1) 岁, 手术类型:髋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手术30例, 髋关节置换术34例, 膝关节置换术51例, ASA分级I级78例, II级3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及ASA分级等资料均具有可比性 (P>0.05) 。观察组采用椎管内麻醉, 而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麻醉。

1.2 方法

麻醉前常规禁饮禁食, 患者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钠0.1 g, 进入手术室后建立一组静脉通道, 清理呼吸道, 常规面罩吸氧, 保证满意的通气, 监测血压、心电、血氧饱和度等。观察组采用椎管内麻醉, 选择1.2~1.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 完成后在头侧留管2cm, 先加入1%利多卡因5 m L进行实验性麻醉, 在确认有麻醉效果且排除全脊麻之后再追加0.5%的罗哌卡因12 m L, 局麻药用量约为青壮年的1/3, 控制平面在第10胸椎以下, 术中酌情给予咪达唑仑、芬太尼, 当血压下降30%以上则通过加快输注氯化钠注射液或给予麻黄素纠正, 心率低于50次/min时使用阿托品, 并在整个过程中给予面罩吸氧。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麻醉, 患者入手术室后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采用舒芬太尼0.2 ug/kg、维库溴胺0.2 mg/kg, 静脉注射对患者进行全麻诱导, 诱导完毕后再行气管插管, 术中持续静脉输入舒芬太尼0.1 ug/ (kg·h) , 适时调节异氟醚的吸入浓度以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术中用麻醉机对患者行呼吸控制。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的吸入异氟醚, 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输入舒芬太尼。术后患者出现吞咽反射、自主呼吸, 肌力恢复就可拔除气管插管。

1.3 观察项目

参考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指标[3],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整群采用SPSS 13.5软件包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115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麻醉, 术后肺部感染25例, 感染率为21.7%, 观察组115例采用椎管内麻醉, 术后术后肺部感染9例, 感染率为7.8%, 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率 (21.7%) 明显低于对照组 (7.8%) , 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6, P<0.01) 。

3 讨论

气管插管作为全身麻醉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术, 是保障患者顺畅呼吸的可靠措施。但由于口腔中存在大量细菌, 在进行气管插管时, 导管会将口腔中的细菌带入下呼吸道, 全麻状态下贲门括约肌会发生松弛, 导致胃内容物返流, 消化道内的细菌容易进入咽部, 继而进入下呼吸道;由于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的因素略过了生理状态下用以过滤病原体及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常呼吸道功能[4], 气管插管可导致支气管纤毛倒伏, 削弱了气道清除细菌及污染物的功能, 同时还造成气道纤毛脱落, 造成细菌入侵气道及支气管;加之气管插管及气囊对呼吸道黏膜的长时间压迫, 破坏了下呼吸道的完整性, 易被细菌感染。另外, 老年呼吸道分泌型Ig A下降, 气管壁纤毛功能减退, 腺体增生, 分泌物增多, 咳嗽反射减弱, 排痰功能差造成分泌物储留, 影响换气功能[5], 全麻过程中镇痛、镇静及肌松驰剂的使用, 会进一步降低老年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咳嗽排痰能力, 导致不同程度的肺不张, 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椎管内麻醉实施范围小, 药物所用剂量少, 更利于手术开展, 并且可以有效规避气管插管全麻所带来的肺部感染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脊柱变形、韧带钙化、棘突间隙变窄、椎间孔变窄甚至闭塞, 椎管内间隙小, 故随年龄增长阻滞每一对脊神经所需的药量逐渐减少[6], 该组研究麻醉药用量减少1/3左右, 随后再根据患者血压和阻滞平面决定追加麻醉药剂量。

张希等[7]研究报道, 对入选238全麻气管插管病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有49例病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占23.0%, 与该研究中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麻醉者术后肺部感染率 (21.7%) 相当, 该研究研究显示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麻醉, 术后肺部感染率 (21.7%) 明显高于观察组采用椎管内麻醉 (7.8%) , 表明较静吸复合全麻方式麻醉, 椎管内麻醉对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而言, 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麻醉方式, 对于存在呼吸道感染的高危患者谨慎选择麻醉方式, 能用神经阻滞完成手术的不选择全身麻醉[5]。由于气管内插术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虽然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高度重视, 落实手卫生制度, 严格无菌操作, 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外科病人术后感染的概率逐渐下降, 但并未降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机率[4]。综上所述, 椎管内麻醉具有弥散性强, 穿透性好, 有害性低等优势[8], 采用椎管内麻醉后进行下肢骨科手术能更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术后康复快, 适于在高龄患者中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全麻和椎管内麻醉下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术后肺部感染的情况。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8月—2015年3月间该院共收治需要做下肢骨科手术的高龄患者23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 观察组采用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麻醉下行下肢骨科手术,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115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方式麻醉, 术后肺部感染25例, 感染率为21.7%, 观察组115例采用椎管内麻醉, 术后术后肺部感染9例, 感染率为7.8%, 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率 (21.7%) 明显低于对照组 (7.8%) (P<0.05) 。结论 采用椎管内麻醉后进行下肢骨科手术能更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术后康复快, 适于在高龄患者中使用。

关键词:静吸复合全麻,椎管内麻醉,老年,下肢骨科手术,肺部感染

参考文献

[1]李红, 陈永浩.气管插管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7) :4156-4157.

[2]吕志坚, 贾珍, 梁燕, 等.不同麻醉方式对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影响的临床研究[J].2015, 25 (7) :1593-1595.

[3]马荣芹.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76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6) :20-21.

[4]李岩.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麻醉相关因素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4) :3730-3731.

[5]夏燕飞, 黄浩, 曹赞, 等.不同麻醉方法与老年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2) :2555-2556.

[6]罗军.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6) :90-91.

[7]张希, 陈红, 居来提.赛买提, 等.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24) :5547-5548.

骨科手术室护理探讨影响 第9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室护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67-01

隨着医疗卫生整体水平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疗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新技术和新设的注入在提高整体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中关于骨科手术中的护理就是一个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基于此,我院将对骨科手术室护理中潜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取得了一定收获,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骨科手术潜在的过失与对策

1.1保证植入物的使用安全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骨科内所使用的植入物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医院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很多时候都会采取零库存的管理方法,这样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相关的使用器械可能会出现到位不及时的问题,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器械的清洁程度也很难得到保证,进而影响了内置物的安全性,针对这类问题,我科室采取的办法是:(1)由于器械商家参差不齐,业务员更换频繁的问题,我科室的做法是,杜绝所有业务员进入手术室,手术过程中全部器械的配合均由手术护士来实际完成;(2)内置物的查对,在手术开始前1~2天,由专门的护士对器械进行统一的插队,在进行灭菌处理后再由器械护士进行第二次查对,在手术进行时,在由器械护士配合主刀医师进行最后一次查对,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内植物的使用安全。

1.2止血带的使用安全

在所有的骨科手术中,止血带是使用相对比较多的一种辅助工具,其意义在于尽可能的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使主治医师的视野更加清晰;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止血带的使用有错误,则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关于止血带的使用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1)打止血带时衬垫平整,避免打皱;(2)电动气压止血带的使用必须要严格设定使用时间和压力;(3)放气时应该使用盐水纱布来压迫止血,这样能够防止患者的血压过快的下降;(4)在松开止血带时,应该对受压局部进行适当的按摩,进而对受压的皮肤起到保护作用。

1.3骨水泥的使用

骨水泥也是骨科手术中经常使用到的,首先,护理人员必须清晰的掌握使用骨水泥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其自身的特点,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规避在该环节出现护理过失;(1)对水分的比例要科学的进行控制,然后在保证骨水泥的粘稠度时要尽可能的使用固定的容器或者量杯;(2)在关节置换使用骨水泥之前,应该对切口内纱布进行清理和清点,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腔内组织与纱布出现粘合;(3)在使用骨水泥后还应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察,如出现特殊情况应该紧急使用应对措施。

1.4仪器的使用安全

前文已经提到了随着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在骨科手术室也出越来越多的出现大量新型设备,这种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1)保证所有仪器定期进行检修,与常规仪器不同,高科技设备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养护,其使用价值往往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使用效果;(2)对于使用频度相对比较高的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说明来进行;(3)贵重精密的仪器科室应该派专人来进行保管和保养。

2.预防护理过失的管理措施

2.1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

(1)每天进行晨会的时候,可以鼓励护士事先进行交流,并对之前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便找到更好的应对方法,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能够有效的预防可能会出现的失误;(2)建立错漏问题本,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3)科室可以在适当的时间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具体的制度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以这种方法帮助其规范自身的护理行为。

2.2加强学习

由于技术与设备都在不断的发展,护理人员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在岗学习,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表现之一。

2.3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制度和过失防范方案

一个科学的护理制度能够为相关的护理活动提供参照依据,换句话说,制定过失防范方案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活动标尺,这样就能够将可能会出现的护理过失扼杀在摇篮。

3.讨论

手术室是承担抢救患者的第一线,它直接与患者的生命健康挂钩,因此关于这个环节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给予额外的关注;从实践来看,骨科患者的病情相对来说较为复杂,遇到的突发情况也比较多,这些特点都意味着对护理的速度和节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潜在的风险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客观的分析,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找到科学的应对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骨科手术护理的质量,并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靖海波,刘友娟,房笑丽. 骨科手术室护理风险的易发环节及控制措施[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6(11):162-165.

[2]岳梅. 影响骨科手术安全的手术室护理隐患及对策[J]. 现代医药卫生,2012,2(11):3071-3072.

老年骨科手术 第10篇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给药方式,老年人,骨科手术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老年需行手术者日渐增多,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使其对麻醉的承受力变得更为脆弱。如何为老年人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一直是麻醉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椎管内麻醉是老年下肢手术经常选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单、镇痛效果确切、对循环和呼吸影响较小等特点。但不同的给药方式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现就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间42例实施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应用左旋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的麻醉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施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42例,年龄60~84岁,体重45~62 kg,男31例,女11例,ASAⅠ~Ⅲ级。其中全髋、股骨头置换术6例,股骨颈、股骨干骨折19例,胫腓骨骨折17例。除外患有严重循环、呼吸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柱畸形、凝血功能障碍和对局麻药过敏者。

1.2 分组

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Ⅰ组为连续硬膜外间隙给药模式,Ⅱ组采用针内套针法腰-硬联合给药模式。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禁食6~8 h,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东莨菪碱0.3 g。入室后开放前臂静脉通路,输注林格氏液或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300~500 ml,滴速10~15 ml/(kg·h),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鼻导管供氧。选择L3~4或L2~3间隙患卧位穿刺,Ⅰ组行连续硬膜外阻滞,置管成功后先予2%利多卡因3 ml试验量,确定无脊麻现象,续以0.375%左旋布比卡因溶液5~12 ml,根据麻醉阻滞平面和血压变化分次小量注入。Ⅱ组采用针内套针法穿刺行腰-硬联合阻滞,确定腰穿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回吸脑脊液1 ml与0.75%左旋布比卡因10 mg稀释后缓慢注入,注药速度为1 ml/20 s。注药后退出腰穿针,留置硬膜外导管备用。若手术时间延长患者感觉疼痛时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375%的左旋布比卡因。注意调整体位,控制麻醉平面在T10左右。

1.4 观察指标

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SBP、DBP、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基础血压,给药后5、10、15、20 min各时点循环和呼吸参数变化及麻黄素用量、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效果(麻醉效果分为优:完全无痛;良:骨性操作时轻微疼痛;差:疼痛剧烈,需改变麻醉方法方能完成手术)。血压下降不超过基础血压30%者,不予处理,低于90/60 mm Hg或下降超过基础压30%者静注麻黄素5~10 mg并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心率减慢至55次/min以下时静注阿托品0.5 mg。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无统计学意义。Ⅱ组的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Ⅰ组(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8.0±3.5) min,Ⅱ组为(7.0±1.5) min,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0.95%、19.05%和95.23%、4.77%。Ⅱ组优于Ⅰ组(见表1)。两组患者于注药后5、10、15、20 min各时点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注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血压下降较为缓慢,Ⅱ组T1、T2血压下降幅度较Ⅰ组大(P<0.05),但大部分病例血压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见表2。

注:与Ⅰ组比较*P<0.05

注:与注药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ΔP<0.05

3讨论

老年人麻醉一直是临床麻醉工作的难点。由于老年人全身器官功能减退和组织细胞退行性改变,使各系统整体储备功能降低。心室壁肥厚、心肌纤维化、血管系统硬化等导致循环功能储备下降,肺顺应性的改变也影响呼吸功能,神经系统退化和肝肾功能减退等都使其对药物的耐受性和需要量降低[1]。从而增加了麻醉的风险。因此,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药物并正确地实施是老年人麻醉成功的关键。椎管内麻醉是下肢骨科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不同的给药方式临床效果有一定的差异。连续硬膜外阻滞如操作成功效果确切,且不受手术时间长短限制,但在老年人给予硬膜外阻滞药量更容易导致向头部扩散而使平面不易控制[2]。传统的单纯脊麻效果好,但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且受手术时间限制,而连续脊麻技术要求高,在基层医院实施有一定困难。采用改良穿刺方式的腰-硬联合阻滞(CSEA)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全,在作用时间和阻滞范围均较脊麻或硬膜外阻滞单独应用者优[3]。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CSEA不仅具有脊麻起效迅速、镇痛肌松完善的特点,同时兼具连续硬膜外阻滞用药灵活、能满足手术延时需要,方便术后镇痛的优点[4]。本文观察结果显示:Ⅱ组局麻药用量明显低于Ⅰ组,而麻醉起效用时却小于Ⅰ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也更高。虽然给药后血压下降Ⅱ组较Ⅰ组更为迅速,降幅也较大,但仍保持在基础值的30%以内,能够维持循环的稳定性,与多数研究结果相似[5]。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效果确切。只要术前将患者的循环呼吸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严格掌握局麻药用量,控制适宜的麻醉平面,麻醉期间严密监测,根据患者循环功能状态积极适度地扩充血容量,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正确处理围术期的并发症,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谢荣.麻醉学.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22-624.

[2]Edward Morgan Jr,Muged S,Mikhail,et al.Murray Clinial Anesthesiology.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3.

[3]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3-1454.

[4]顾乐烁,李树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2483例临床总结.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17(3):3171.

上一篇:理念与思考下一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