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2024-06-10

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精选12篇)

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第1篇

1. 体育新课理念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1.1 合作学习的概念。

目前,很多研究成果频繁使用“合作学习”这一概念,其实“合作学习”是一个泛称,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广义和复合性的概念。根据体育新课程的理念,“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一系列的学生相助、教师指导等相关的交互作用,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态度上的积极发展。

1.2 合作学习的理念。

1.2.1 互动与关系的转变。

合作学习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拓展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综合性互动,并尽可能利用互动进行学习,充分开发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是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活动才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教师与学生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促进—参与”的关系。

1.2.2 目标与情景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它既强调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又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还期望学生的社会技能目标得以获得。合作学习重视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就教学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的需要,是对传统教学单一竞争格局的一大变革。

1.2.3 评价体系的转变。

合作学习将常模参照改为自我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将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局面。

2. 体育新课理念下“合作学习”的依据

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是传统教学不恰当地运用竞争,只有少数学生获得优胜,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少数落后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二是体育教学中的“注入式”教学忽视师生互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受到关注。三是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也成为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提出的重要因素。

3. 体育新课理念下“合作学习”的形式与方法

3.1 体育新课理念下“合作学习”的形式。

从不同角度看,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有不同的开展形式。从学习的时间长短来看,可以分为“短期合作学习”(某次课、某个项目)和“长期合作学习”(一个学期);从各组的合作学习是否在同一时段,可分为“共时性合作学习”和“历时性合作学习”。根据学习或教学活动任务、内容的不同,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可采用的形式有:

3.1.1 对于较复杂的新技术的学习,可通过多媒体、教科书、文献资料等,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也可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学生带领小组成员学习。

3.1.2 对于已经初步掌握的技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评价能力后,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提高,以练习为主。

3.1.3 对于以身体素质练习、创造性自编活动及其他游戏、竞赛性质的活动等的“合作学习”———这些活动不一定具有“学习”的性质,由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后,基本由学生以一定的合作形式进行和展开。

3.2 体育新课理念下“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合作小组个体角色、分工与配合情况来看,适合教学开展的“合作学习”主要方法有:

3.2.1 相互指导、纠正法。

对单一技术学习任务,学生间可采用练习—指导、观察、纠正的角色关系,角色间互换,不断提高技术,直至技术完成和熟练。

3.2.2 拼图法。

对于比较复杂或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学习任务,可由多个成员分别负责学会其中的部分,然后教会小组的其他成员,各个成员相互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和学会所有技术环节或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3.2.3 分工法。

与拼图法类似,由小组成员分别完成不同的总任务下的分任务,各成员的任务构成了总的任务和目标。分工法可看作拼图法合作学习的一个阶段,因为在下阶段还应使每个部分和环节的学习任务让全体成员学会和掌握。

4. 体育新课理念下“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合理设计合作学习的学习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有学习主题,这样学习才能有的放矢,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随着网络日益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主题有了更多的选择。

4.2 注重异质分组。

协作学习以小组为活动组织单位,教师应该根据学习主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同时也应征求学生的意见。譬如,根据学生所擅长的体育运动的差异,确定每个小组的成员为5—8人,每个小组由擅长不同类型技能的学生组成,在不同的学习主题下可以对其他的同学进行指导,解决了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讲解的问题。

4.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旧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根深蒂固,反映在学校体育中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只有通过模仿、练习,教师完全是领导和权威的角色。其实,每个班都有很多专项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某些动作技能方面甚至比教师还要做得到位。教师和学生确定学习主题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练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指导其他成员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能避免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面面俱到地指导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中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小娟.新课程视角下体育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和方法[J].体育与科学, 2007, (11) :83-86.

[2]刘萍, 高涛.我国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文献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4) :122-123.

[3]李京诚, 于秀玲.体育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7 (2) :82-84.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2篇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而是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为了实现高效优质的初中数学教学这个目标,在新课改新理念指导下,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的特点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一)校内小组合作 “小组”一般是由邻座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先由学习能力强、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员的分配要注意差异性和互补性,这是最常用的校内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学习进程同步。在进行合作之后,展开组际之间的学习竞争,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小组合作进入轨道后,可以进行组长轮换制,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邻近小组合作 邻近小组合作是一种校外的学习形式,主要是由居住地址较近的孩子组织成学习小组,一般2至4人为宜。我在组建学习小组时选择责任心较强的孩子担任学习组长,较负责任的家庭作为学习的地点。利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为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作业和家庭作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数学实地调查和考察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如让学生调查建筑工人盖房如何取直角、如何测量河的宽度,这样既使他们进一步地了解实际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形式由课内的合作关系延伸到课外的合作,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扩展了孩子求知的视野,也密切了同学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在课堂上有效的应用小组合作。

(一)在新课时应用校内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达到了共识、共进,实现了教育学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要求学生课下寻找图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质疑和解答。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边做实验边讨论,把他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向全班学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别的小组如有问题或异议,可以相互争论,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还可获得互助合作探求真知的群体主体性的经验。

(二)在复习课中应用校内小组合作。

在实施小组合作以前,我认为复习课很难上,要讲的东西太多,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到了期末的时候,总是面面俱到,课上了很多,成绩却没有提上去,也令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现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单元的知识链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整理,学生通过动脑思考,翻书,交流会对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这比我以前讲了一节课学生感到没有收获要好的多。

在期末复习讲评试卷时应用小组合作,效率非常高。尤其是九年级时,讲完一份卷子至少需要一到两节课的时间,但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他们都掌握了,而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掌握一小部分。如果把订正试卷放到小组里,让小组长带领大家去订正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

1、4个人在一起的错误肯定比全班的错误少,可以节省时间。

2、孩子之间沟通的语言,他们彼此更容易接受。

3、优生给差生讲一遍的过程,也是自己复习巩固的过程。最后我把各小组提出来的集中的、典型的错误进行全班的纠正与强化。

三、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而,许多教学内容和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重新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外角和分别是多少度?

问题二: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

问题三:正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在问题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很快就可以解决。在问题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很难进入合作角色。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的探索性问题。问题二中的问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探讨。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情境,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二)教学方案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尝试发现,亲历知识的形成。数学实验、尝试发现、社会实践等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图像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对称轴、顶点都与谁有关,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密切合作,才能达成目标。又如:在学完概率后,我为课外学习小组留了以下作业:

1、统计本周每天本地的实际降水情况,做出相应记录;

2、查阅本周每天本地天气预报的资料,对所报降水概率作出记录;

3、对比两个记录,天气预报中降水概率较大的日子确实降水了吗?有没有例外的情形发生?怎样认识这中例外的存在?将学生按异质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合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数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个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四、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变成全员展示的舞台 在合作学习中,我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给学生组队,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讲完例题后,我提问: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要看房梁是否水平,可以用一块等腰三角形放在梁上,从顶点系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的底边中点,那么房梁就是水平的,为什么?在提出问题后很多反应快的孩子马上有了答案,我没有急于让他们讨论,而是允许他们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二)小组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我总是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把“激烈、鼓励”当作组织课堂的法宝,培养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的课堂气氛,把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会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进步小组,每月小汇总评出月冠军,每学期大汇总,评出学期总冠军,进行表彰。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我总是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以灵活调整教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3篇

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电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电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了学生倾诉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以后,学生就会有自己的看法,并且都急着想回答,仅靠在课堂上的个别回答,显然不能满足学生这种倾诉的需要。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满足每一位学生交流倾诉的愿望,既是尊重别人,又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好方法。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下工夫了解每位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对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要善于设计合理话题,使他们也能满怀兴趣的投入到讨论中,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式学习的不同方式,和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纪律,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教学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又形成“统一”意见,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在这过程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做好分工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四、要防止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形式主义”

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下列一些倾向:讲究形式主义,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是合作学习。另外,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在合作学习形式上变化甚多,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价值和方法途径研究较少。其实,这些倾向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4篇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 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媒体是教的工具, 教材是教的内容, 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都是围着教师转的, 忽略了学生本身具有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 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针对这些,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不仅可以使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 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 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 使每个学生多获得平等的机会, 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讲授“圆柱的体积”时,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教学:课前我就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布置下去, 让各组学生自己大胆猜想、讨论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 圆柱的体积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没有关系, 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圆柱的体积和以前学过知识的关系。各组同学进行了思考, 各自形成了自己一个系统的验证方法。课上我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 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加计算以验证。这节课的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每个组都拿出了自己认为的最有效的验证方法:有的组利用已学过的由长方体的长、宽、高能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的方法, 把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玻璃容器中来计算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也利用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把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来得出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还有的组计算圆柱体木块的体积, 干脆把木块扔进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看水增加了多少体积, 便是木块的体积。看到学生因自己的想法得到证实而兴奋的笑脸, 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最后通过逻辑推理验证之后, 我让学生填写报告单, 通过全班交流、分析、讨论圆柱体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 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小组学习后, 我让学生看书自学, 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再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 学生们自己也对我说:“老师,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 真简单!”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觉得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呢?”他们认真地说:“因为这个公式是我们自己亲自操作验证出来的, 记忆特别深刻。”我笑了, 为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高兴, 也为我自己找到成功的教学方法而高兴。

但是, 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 如果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确确实实落到实处, 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一次数学课上, 我按照课堂教学的设计, 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小组讨论出现了冷场, 有的小组大家面面相觑, 谁也不想首先发言, 也不想提出自己的有关见解和对要学内容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小组时间过半谁来发言, 谁做记录, 还一直定不下来, 还在那里消耗时间;更有的小组, 其他人都成了看客, 只有几个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在那里发言。问别的学生为什么不积极参与进去, 他们则回答:反正我也不会!

从这次教学中, 我发现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的所谓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只不过是闭门造车而已,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老师并没有充分考虑。这样的教学和学生形不成教与学的对接, 教学效率必然低下。那么,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根据我的体会,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控制小组学习人数的规模。一个小组以4—6名学生为宜, 每个小组要围坐成一圈。原因在于:人数少便于组织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不至于人数多了, 有些有依赖思想的同学, 把发言权交给了别人, 而使自己变成了旁观者。围坐成一圈的优点在于能够集中思想, 加强对问题讨论的效果。

2.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见解不同, 认识问题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 老师要教育学生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尊重对方的品质, 又能从别人那里补充自己的认识不足的地方, 可达到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教师既要鼓励胆小学生大胆发言, 又要控制好胜的学生抢先发言。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 只有做好准备, 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 可达到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的目的, 也可在合作中求得认识的统一, 在讨论中求得职能的发展。

此外, 还要做好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后的汇报工作。在活动前, 教师可以确定各组的组长、发言人、实施者、补充者等, 可使组内每人都有轮流置换做不同的工作。一旦学生形成了小组合作习惯, 就要避免出现有同学不发言、不操作的现象, 使每个同学都能以积极的状态进入学习。这样既锻炼了每个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 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小组交流的成果。

总之, 小组讨论这种讨论方式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 符合课改精神, 有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捷径,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发扬小组合作精神, 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乐中学, 在喜悦中进步!

参考文献

[1]舒兰英, 《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软件工程教学》[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钟轶, 《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3]翟立功、闫仲伟,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科技信息》, 2009

新课程下的班主任要善于合作 第5篇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新要求,不断反思,更新观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善于合作将是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 者:殷宗祥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刊 名:北京教育(普教版) 英文刊名:BEIJING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贵在合作 第6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

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中学课堂上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鉴于此,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问题

内容的选定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方式与所学内容应互相适应,那么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学习呢?关键是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学生不感兴趣,小组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开放性的内容,或者是对多数学生有困难,个人难以完成的,本身就要多人一起合作才能解决的内容,同时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或方法多样、意见不统一时,或者当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苏教版为例,如“100万有多大”“一定摸到红球吗”“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比较适合合作学习。

二、要防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适量的“水分”,在当前开展的合作学习中,存在下列一些倾向:①讲究形式主义,以为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就是合作学习;②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

实践证明,若仅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这样,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仅为追求表面形式,则反而更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产生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学习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规模要小一些,以4至6人为宜,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有足够的表现空间,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为使全体成员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组内各角色最好实行轮换制,但要注意各角色的培训工作,通过合作交流,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维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四、合作学习主要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师生之间也要相互合作,教师是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信任学生,也要让学生相信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的呈现,适时组织学习方法及知识的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形成激励机制,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的中间,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参与中获得有关学生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并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当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多查找相关资料,多做思考和交流,尽量做到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等。

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第7篇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简单地说,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共同学习,以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其内涵是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其目的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开发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资源,使学生获得合作的技能和技巧,获得自尊和自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如何把合作学习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去已成为摆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我于四年前“被迫”参与了一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合作学习尝试。当时我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尝试的结果也是收效甚微,最后不了了之。现今反思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时对合作学习知之甚少,仅仅是从形式上机械地照搬别人的模式,为了合作而合作;二是当时还没有进入新课改,教材更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也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合作学习的优势越来越被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所认可,而作为有一次不成功经历的我,通过对合作学习的深入学习,有了很多感悟和想法。于是,我又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学年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如果盲目地开展合作学习,将会收效甚微,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效果,因此需要不断摸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才能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的功效。

合理布置机房,使之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教室的课桌椅可以很快地摆成适合小组学习的样子,在合作完成后又可以很方便地复原;而机房则不同,机器的位置固定下来就不便移动,所以一定要设计好机器的摆放方式。一般来说,大家比较习惯采用的机房机器摆放方式多为“U字型”或“双T型”,这样便于布线和教师的巡视与辅导,却不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交流十分困难。于是我把它设计成了适合合作学习的“合作学习特色机房”,机器摆放如图1所示。这样设计的好处是3人一桌,小范围的讨论一桌同学即可完成,可以一边操作机器一边完成讨论、学习;而当合作任务较大、需要较多同学参与时,两个相邻的桌便形成了一个6人小组,十分灵活。为了照顾到整个机房,教师机设在教室的中央,正对着教师机的地方设计了一张骨头形的5人桌,既有效利用了空间,也使得机房布局美观、活泼。

制定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具体教学模式有很多。综合前人的研究经验,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我认为适合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通常包含三个部分,依次是教师讲授、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汇报及评价。如图2所示。

教师讲授包括基本学习内容讲授、学习任务布置和学习技巧辅导三个部分。前两项与具体课程内容有关,而学习技巧辅导对不同课程内容具有共性,适宜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

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活动的核心。小组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小组学习活动方案、角色分配、独立学习、知识共享、小组讨论、实施行动、完成成果和自我评价八个环节。教师需要观察每一个环节,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干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出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成果汇报及评价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成果汇报可以采用全班同学面对面的汇报形式,也可以采用网上展示的形式。在成果展示中,教师可以结合成果展示进行总结性评价,同时还应该进行不同小组间的互评,以引导学生对所完成的学习活动和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深入反思。

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及内容,做到有需则用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这是从上次尝试合作学习失败后总结出的最大教训。只有在适合的时机、对适合的内容开展适合的合作,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像上次那样为了合作而不分时机、不分内容地节节课合作,其结果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在开展此次合作学习之前,我便对教材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信息技术课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类型,找出其中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部分,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如“信息的获取”模块安排了围绕任务搜索、围绕任务实践操作和围绕任务小组游戏竞争的合作学习。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则安排了围绕任务实践操作、制作作品和评价作品等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资源管理”模块安排了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与社会”模块则安排了围绕任务搜集资源、制作作品和评价作品等合作学习的方式。

不能忽视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有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合作,不需要独立的思考,这是一个错误的见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经常观察到学生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说明任务要求后,好似一声令下,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开始投入讨论。看似场面很热烈,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其实效果未必理想。或是动手任务一布置下去,操作熟练的学生就立刻开始制作作品,而组中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讨论、活动,其目标是茫然的,没有经过自己的主观思维活动,只能处于盲从状态,结果可想而知。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对问题的初步见解,再进行小组合作,学生才能充分取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在集体的智慧中共同进步。

针对不独立思考就盲目开展合作的普遍现象,我的解决办法是在合作任务布置下去后,要求各组有至少3分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之后才能进行小组分工、讨论。而在需要操作的合作任务中,是要求每位学生都动手参与操作的,在成品中要标识出哪位学生完成了哪部分内容,每位学生的得分是根据自己操作的内容加上小组作品的成绩综合评定的。

正确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参与、调控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开始阶段,我对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作用的认识就停留在组织和监督阶段,认为只要组织好纪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就行了。合作不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吗?不需要教师参与其中。然而随着试验的推进,我的经验也逐步积累,我发现,其实在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如果教师也能适时地参与其中,给学生一些建议和意见,学生的合作效果会大大提高。在合作中,教师除了去组织监督,其实还有很多任务去做,所承担的角色甚至比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还要多得多。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参与、调控是否得法,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应该积极介入不同的小组,并为小组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要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就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艺术与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特有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以及虚心学习的态度。因为由于学科的特点,很有可能学生会在某个领域(如电子游戏、网络技巧等方面),由于其兴趣爱好而研究得比教师还要深入。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不断地学习充电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共同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合作学习的确不仅仅限于生生之间合作的提高,其实在师生之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扮演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积极地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参与、调控,才能使得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开展。

恰当处理好合作学习的评价,使之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简单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而评价的合理运用对于督促学生完成信息技术课作业来说又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在学习了北京市信息技术特级教师李冬梅老师的先进经验后,设计出了一份具有自我风格的学生作业评价表。这份作业评价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督促学生完成任务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浅谈新课程下的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法 第8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时效性,探究

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 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 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 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和喜欢。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 以及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不够和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等主观因素, 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 没有实效。现选择几个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典型现象进行透视:

[现象1]学生虽然团团坐, 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 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小组的其他成员的思想。

[现象2]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 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 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 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 各行其道, 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 争执, 吵闹, 加上班额过大, 教师难以顾及全面。

以上两种现象, 后果可想而知!教师都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 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

我们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教师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认真学习课改的新理念, 不断实践、总结、反思

从以上两种现象, 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是因为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 最根本的还是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理解不够, 跳不出应试教育教学的圈子, 怕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素质教育是新观念和新实践的结合, 这个过程需要磨合, 开始出现些不适应是很正常的, 但是想要尽快进入状态, 就要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 不断总结, 不断反思, 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发扬光大。

二、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 纵观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 使男女生、优差生、性格差异学生之间形成互补, 每4~6人为宜。在参与全班交流中, 只有中心发言人, 没有小组长, 而且中心发言人轮流担当, 机会均等, 这样就消除了优等生的权威, 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 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另外, 要及时调整合作小组, 避免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在合作教学中, 学生往往缺乏经验和技能的培养, 不能有效合作。因此, 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效应。常用的方法有, 协商法:先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自由交流讨论, 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辩论法:小组成员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 由一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 其他成员以他的观点为中心, 展开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促使个性发展。提问法:让学生面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 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 自觉建构数学模型, 这种合作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 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选择最佳时机, 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 在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 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迷惑、混沌处,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 有助于澄清概念, 加深理解。

2. 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进行合作, 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形成独特的认识。

五、科学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 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学习过程, 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小组集体, 因为合作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合作是一种品质, 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的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 需要教师优质的组织和高效的实施, 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实处, 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第9篇

一、“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导学式”, 是指该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要求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都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导思、导练和导法的导学过程。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 是指该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要求整个课堂学习的流程都是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动态、开放的合作学习过程。

二、实施“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导学式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由教师导学、分组自学、学生展示、总结提升等组成。

1. 教师导学——学案导学, 明确目标, 提出问题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教师课前发给学生优质导学案, 并指导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需要自主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合作展示的问题。

在该环节中, 学案导学是前提, 需要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适合“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质导学案;问题预设是关键, 需要教师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巧妙地设计数量和难度适宜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

2. 分组自学——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相互答疑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各学习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指导, 针对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 先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 然后再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和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 并积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工作。

在该环节中, 自主学习是前提, 调动每个学生对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合作探究是方法, 调动每个学生学会质疑、善于探究;相互答疑是目的, 调动每个学生乐于助人、学会讲解。

3. 学生展示——小组展示, 师生点评, 修改完善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各学习小组在分组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问题, 分别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前进行展示、讲解, 随后由学生和教师跟上点评和修改。

在该环节中, 自主学习是关键, 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习小组展示、讲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修改完善是效果, 需要科学解决问题, 切实提高效率。

4. 总结提升——总结规律, 生成方法, 拓展应用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各学习小组在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需要总结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专题发言, 随后教师跟上点评、补充, 并组织各学习小组对拓展应用题进行操练。

在该环节中, 总结规律是前提,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准确地发现学习学科知识的规律;生成方法是关键,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规律生成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拓展应用是升华,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成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施“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困惑

在实施“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我们也有不少困惑, 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课堂的设计问题。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是否都需要分组讨论, 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景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是否可以把一堂课上所有问题都交给学生讨论, 思维难度大的问题是不是就不需要采取讲授法解决, 怎样让需要讨论的问题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 对那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何设计台阶使学生的接受更具实效性, 每次都把一堂课的整体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让各小组学习是否合适, 重点内容及典型方法等是否就可以不用板书, 在模式上, 如何做到既有一定的程式化, 又做到万变不离其宗时时体现其本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这就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离开了老师们课前精力的投入和敬业付出都将是一句空话。

第二类是教学的进度问题。学生基础和个性的差异容易耽误课堂时间导致教学进度受到影响怎么办, 课堂上生成的那些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如何有效解决, 我们是一所普通高中, 严格的教学进度和明确的教学任务是刚性的要求, 对课堂的有效调控是很现实的问题, 这就给老师们在加强课堂的管理和学生的指导方面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第三类是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小组的划分怎样才能更合理有效, 小组内学生的构成及小组长是否一成不变, 学生的发言是不是一直被某几个学生承包, 一些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是否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课堂上重视对学生个体或小组集体进行评价是需要的, 但目的是为单纯地活跃气氛还是作为一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和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永恒的命题, 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本着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真正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的改革就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让“五变”走进课堂.现代教育导报.

[2]加拿大.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7) .

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谈谈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一些认识。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巧设问题, 激发兴趣

“数学即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 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从数学的角度、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 对其进行解释、阐述, 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会数学和运用数学, 由此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实践证明, 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不但可以解决问题, 还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发现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和该结论的重要价值, 还可以学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方法,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由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积极参与, 动手实践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 养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更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体验。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 由此构建新知识。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只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动手实践, 在探究过程中展示聪明才智, 展示个性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学生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探究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的高度集中, 更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 应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 以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究。教师要努力做到: (1) 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要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动手实践, 解放学生嘴巴, 让他们大胆表达、发表看法, 解放学生大脑, 充分想象, 灵活思考; (3) 要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 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教师决不暗示。

三、合作交流, 共享经验

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 依据一定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学习, 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识、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广泛合作, 积极沟通, 使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中共享学习经验, 达到双受益。要增强合作意识, 在合作交流中, 由于学生所持的观点不同, 以往的经验也不同, 因此, 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通过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而达到使他们分享经验, 共享信息的目的。

四、注重结论, 体验成功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认知方式,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 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去经历数学, 探究数学。那么, 又如何把数学课堂变为数学探究性活动的课堂。其实在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 蕴含着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探究理念。通过类比、引申、推广, 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既能有效巩固基础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一道习题的结论为学生设计问题提供了探索依据。发动学生变更题设条件, 经过假设, 归纳等发现的数学思维活动, 探索相应的结论, 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新课程下的合作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92

一、引言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教师过于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合作学习的形式照搬到课堂教学中,而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实质、应用条件等很少去顾及。所以,本文将着重探讨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策略。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1. 合作学习能弥补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此法对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更加重要。由于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取的是小组活动的机制,这种小组活动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它恰好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成果等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发展和深化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包括对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性等的理解。由此可见,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显然它更注重为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尝试错误、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总结他们的发现以及学习有关的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等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

2. 合作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化学合作学习能有效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潜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充分展示自我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学习,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补,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潜能,思想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宽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才能。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

3.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在我们现有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探索发现型的新授课,还是知识梳理型的复习课,以及问题解决型的综合习题课等,它们之中都包含有许多种既充满趣味和魅力,又富有挑战思想和方法的化学问题。如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信息的统计与处理等。而这些问题中的每一道具体的问题,几乎又都有着能被人们清晰的阐述出解题途径的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的探求,一般不适宜个别学生的智慧,而往往需要群体的智慧,因此它们比较适合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

通过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这一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从中听取和思考他人的观点和见解。同时反思自己的看法,并向他人解释阐述自己的见解,必要时还可以与他人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在观点分享与协商过程中达成共识,从而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精神和多种能力。

三、合作学习的策略

1. 开展小组活动促进活动,营造和谐小组环境

在一个初次接触合作学习或同学间不熟悉的班级里,小组分好后,组员不可能马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因为彼此间有隔膜,还是习惯了一个人的学习模式,不知道与别人如何合作。这时,开展小组活动可以让组员尽快相互熟悉,对自己的新团队产生共识与认同,使小组更加具有凝聚力,为有效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开展小组活动的形式。例如为小组取名字,小组需要一个积极向上、响亮有号召力的名字。名字会让组员心中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和其他组员同心协力的手足情意。它不仅是一个语言代号,更是每个小组成员的精神指引。教师不应过多的干涉,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保证积极互赖的策略

以小组整体为奖励依据,保证奖励互赖。奖励互赖是小组每个成员获得奖励和评价的情况会相互影响。小组中每个人都达到标准,小组才能获得奖励;任何一个成员不达标,小组都不能获得奖励。例如,在小组实验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完成规定的步骤,小组展示时,只有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那么成绩才能达到或超过80,如果有一人未完成,那么成绩只会低于80,无论其中有的组员完成的多么完美。只有这样组员是因为共同的学习兴趣而进行合作时,学生渴望被关注、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对他人产生影响等爱与归属的需要就自然而然可以得到满足。学生能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投入到学任务中,尽情地、认真地钻研,求知的需要得以满足。

3. 转变教育信念,适应教师新角色

教师对一种理论理解深入与否,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又会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来。目前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己经有些理解,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理解还大都停留在表而上,处在一种经验水平上,这与合作学习的应用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要深入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基本含义、基本方法、应用条件和基本的操作程序。这种理解不是在思想或者理论上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的移植,也不是对国外合作学习进行单纯的科隆,而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造性应用这个过程应该是教师积极主动吸取的过程,只有经过教师积极深入的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精髓才能为教师所掌握。

四、结束语

综上,笔者讨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策略。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成功的学习理论,是非常值得我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借鉴的。

新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12篇

一、教师的顾虑

教师经常担心教学时间的安排及学生成绩是否下滑等, 作为教师有这种担心也是正常的, 因为我们还没有去尝试, 尝试的结果是要时间的, 但我相信这种结果一定是甜蜜的, 这也许就是我这几天来心灵上的变化, 我会一直延续下去, 并且坚定不移。的确, 要搞好一堂课, 教师必须发挥聪明才智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 课堂改革不是搞得热闹, 而是有它的教学规律性, 首先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客观评价; (2) 有责任心; (3) 有恒心; (4) 有奉献精神。

二、预学案的编制

编制学案: (1) 要有目标, 体现三维, 主体是学生, 过程与方法:要达目标用什么方法 (如看书、自习、小组讨论等) , 教师层面 (教师如何教) , 学生层面 (教会学生什么方法) 。 (2) 内容设置与问题设置, 如何调整学案, 第一看课标要求, 第二看考纲要求, 前面有要求, 后面有题目, 再将问题进行拓展, 若本知识为考点, 则有拓展题, 拓展至高考要求, 教案中要有所体现, 编制导学案要注意层次性, “了解与理解”是全班同学均要完成的, “掌握”这一目标要注意层次性。我想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本组老师所编制的学案进行第二次

备课, 可在上面进行更改, 每个教师编制的学案是资料性质的, 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它, 作好补充与删减, 弄好后交科代表去更改即可, 这样适合你班的预学案就产生了。

2. 金太阳的预学案, 它的特点更鲜明, 容量大, 资料性质体现

得更明显一些, 考点体现得更好, 我们编制学案就可对它进行调整, 从而快速生成一个预学案。

3. 利用网上资料进行预学案编制, 如, 高考资源网, 第二教育网, 做好精选工作, (理论与题的选取) 。

不管是用哪一种方式, 均要遵循以下原则, 这就是前有目标, 后有问题, 问题后面有应用, 这里的问题就是理论探讨, 紧跟应用是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对预学案的检查与使用, 坚持先学后教、答疑思辨的原则

针对学生不知如何预习, 如何提交问题, 要对学生进行培训, 学案并非让学生做完, 没有做的可以提交问题, 培训环节如下, 环节一:先看书—做学案—再看书—再做学案—产生个人问题。环节二:将个人问题提交小组—小组合作探讨—产生小组问题, 这个环节小组长要进行评价:包括预习情况、提交问题情况、帮助与被帮助的情况、进步情况并明确给分标准, 教师做好抽查即可, 将小组问题提交给科代表—科代表整理并交老师。环节三:小组展示—本组补充—其他组质疑—问题解决—教师点拨, 这个环节教师还可灵活出现挑战题及随堂题, 以便对这个知识加深, 最后当堂检测, 这个时间尽量给充足, 以便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的情况。课堂小结灵活把握, 主要是由学生进行小结, 我把它叫做知识入框的环节, 学生可下来进行。

四、教师对小组的评价, 做到实而有效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评价时给分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力, 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起始阶段, 教师在打分栏上打分是很有效的, 当任课老师与学生形成默契后, 如, 我给该小组2分, 学生就会自觉地在数学课那一节的前面打上2分, 怎么防止学生不乱打分, 这里面有一个监督的问题, 比如, 一组监督二组, 二组监督三组……九组监督一组, 一堂课完, 课代表马上就要统计各小组的分, 并与监督小组核实, 这样会节省时间。

五、课堂时间的把控

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调控课堂时间的确很难, 因小组探讨环节的时间很难预料, 但是否继续探讨, 老师是可控的, 这就需要课前对时间进行预设, 以便掌控, 说实话要上好一堂课, 不花时间是不可能的。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过程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进行指导, 充分利用学生生成性教学资源调控时间, 另外,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以便提前做预设, 根据课堂重难点需要及时做好调控。

六、学生是否坚持, 关键是看结果如何使用

如果我们给小组评价的分, 班上没有去使用, 一周不评1~2个优秀小组, 不评优秀个人,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积极性, 没有动力。我们班每周评一个优秀小组, 在优秀小组中再评选优秀个人, 一学期下来评三个优秀小组, 班级给予奖励,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上一篇:课改理论研究下一篇:房屋修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