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设计院范文

2024-05-23

广州市设计院范文(精选12篇)

广州市设计院 第1篇

广州市设计院历经60年发展,其历程跨越了新中国早期建设期和改革开放。广州市设计院的最前身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设计处成立于1952年,经过几次大的合并与调整,最终成长为实力雄厚的国有大型设计院。广州市设计院自成立伊始,就承担了大量的建设设计任务,在本地建筑创作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产生了不少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如中苏友好大厦、广州友谊剧院、东方宾馆新楼等。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建成更是给广州市设计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声誉,民间号称“中南第一院”。从成立初期一路坎坷,曾一度面临解散,到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广州市设计院全程参与了岭南建筑的发展、繁荣阶段。

本文重点研究其前30年的发展历程,从机构成长和建筑创作两个方面,对其成长经历进行总结。从中可以看到广州市设计院作为华南地区重要国营设计机构的成长历程,也从中理解其建筑创作对岭南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贡献。

广州市设计院经过创立后近十年的发展,至1961年与市工业设计院、市城规委勘察处合并后,完成其最终的整合,为其后二、三十年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之后,国内政治形式逐渐变得严峻,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才有所好转,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广州市设计院的特殊体制,决定了每次政治形势的变化都会对其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将以1961年和1976年作为研究历史阶段的分界点,将广州市设计院的机构发展及建筑创作历程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研究:1952年至1961年;1962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83年。

2 创建初期(1952~1961年)

计划经济的年代,国营建筑设计院是计划经济和学习苏联的产物,以适应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195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批设计单位,广州市设计院也从这时开始发展。从创立到最终的整合,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光阴。

1952年9月集中了原广州工人福利建设委员会、市卫生建设委员会及市国营建筑公司的5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市建筑工程局设计处——即广州市设计院的前身,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组织章程,成为独立经营会计单位,林克明先生任副局长兼设计处处长。此后,设计处加入新成员“房管局属下修建工程处设计室”。1)

1953年,名称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设计处改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建筑局设计院,人员增加到189人。

1954年,单位名称再次进行了修改,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建筑局设计院改为广州市建筑设计公司。并在生产中实行计划管理。

1955年,广州市建筑设计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原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估算科划归广州市建筑设计公司”。2)

注:广州大剧院于1959年初开始设计,但1959年底工程下马,当时已打好桩,位于侨光路。佘畯南等主持设计。广州市设计院现存资料还可查到当时的《音乐厅声学研究报告》,但设计图纸在广州市设计院的搬迁中已遗失。

1956年,广州市建筑设计公司改为事业单位,并在原设计公司基础上成立广州市城市建筑设计院,编制人数为350人,林克明先生任院长。1957年,广州市城市建筑设计院正式成立。

20世纪50年代末在经济困难时期,广州市城市建筑设计院遭遇到了一次严重的解散危机。当时市委工程部规定,只有省级或自治区才能设立设计院,广州市设计院在行政级别上属于省辖市级的单位,“是属于撤销的,要精简机构,当时的设计人员都准备去省院了,省院的欢迎会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最后广州市委及市政府坚持保留市设计院”。3)

1961年4月4日,由城市建筑设计院、市工业设计院、市城规委勘察处三个单位合并成立广州市设计院。5月,佘畯南任总工程师;事业编制保持不变,编制定为500人。广州市设计院终于完成了其整合。

这段时期,国家经济困难,广州市设计院承担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除完成中苏友好大厦、广州市“十大建筑”及其他主要作品之外,还创作了许多“量大面广”的建筑。例如,大量的住宅、工厂、学校的设计以及南方大厦等旧建筑修复工程。

迎接建国十周年,广州也向首都学习,有“广州十大建筑”一说,且十大建筑均出自广州市设计院之手。分别为:广州华侨大厦(1956)、广州体育馆(1956)、广东省侨联大厦(1956)、广东科学馆(1957)、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1958)、广东农展馆(1960)、广州大剧院(1959设计,后项目下马)、广州火车站(1960设计,1974修改设计建成)、越秀宾馆(1960)、羊城宾馆(1961)。

为解决城市居住问题,全国各地掀起了住宅建设的热潮。广州市设计院参与了各类住房建设。广州华侨新村建设由林克明先生主持,集合了广州地区的主要设计力量参与。黄适、陈伯齐、金泽光、余畯南、麦禹喜、余清光、姚集衡、莫俊英等工程师参加组成设计委员会。4)华侨新村居住小区规划有花园式独立庭院、公寓及华侨外国语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建设的全国大城市大型的华侨住宅区之一。

广州市设计院在水上居民上岸的住宅设计中,根据南方气候特点和当时的经济条件,一改封闭式合用厨厕的住宅模式,采用外廊的形式,每户均增加了厨房和卫生间;创出造价低廉的外廊式、独立厨厕的住宅模式。此外,在五、六十年代广州市设计院还设计了广州石油化工厂生活区、茶滘住宅区、柯子岭住宅小区等一大批住宅区。

3 艰辛成长期(1962~1976年)

1961年,广州市设计院完成其最终整合后,试行院长领导下的总工程师全面技术负责制。这一年,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由于基建任务锐减,广州市设计院的设计任务相对较少。

为支援其他部门的建设工作,1963年6月26日,广州市设计院抽出80名专业技术人员及干部调往广东省石油化工设计院。5)1965年佘畯南先生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金涛先生任副院长。

1966年,“文化革命”风起云涌,正常的建设基本停顿,1968年11月1日,根据上级精简机构下放干部精神,广州市设计院革命领导小组决定,安排人员到花县“五·七”干校学习。

至1968年秋,广州市设计院的人员从600多人“精简”到了200人,约400人被下放到了农村、工厂劳动。这段时间,广州市设计院的正常设计活动基本停止,

直到1971年“广州外贸工程”6)开工,因工程任务增加且又难以对付,最后在有关领导特别批示下,部分建筑师才慢慢恢复正常设计工作。

11973年8月2日,经广州市编制领导小组同意,决定对广州市设计院机构进行调整,核定事业编制430名。1974年8月3日,林克明先生调任广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经历人员外调及文革,文化大革命后期广州市设计院人才已经相当缺乏。为应对人员短缺的问题,广州市设计院自己成立一间设计技术学校,让老工程师回来教学,生源主要是下乡回城的知青,培养各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其后这些知青成为80~90年代广州市设计院的骨干力量。7)

11976年5月19日,广州市设计院主办的四市设计院(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首次勘察设计工作交流会在广州流花宾馆举行,会期7天。

20世纪60~70年代的整个中国,是处于建筑低潮之中。1961年至1964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大力缩减基建规模。相对于全国的相对停滞,广州由于外贸工程的需要,建筑创作出现了让人可喜的成绩。其中广州市设计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创作了广州友谊剧院、流花宾馆、东方宾馆新楼(原羊城宾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火车站等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岭南新建筑。

在设计友谊剧院之前,广州市设计院在观演建筑方面已多有建树;例如广州军区礼堂、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宽银幕电影)、东山电影院等等均已建成。

1972年6月,佘畯南与市领导率领工作小组赴京接受外贸工程任务,共有广交会改建扩建工程,东方宾馆扩建工程,白云宾馆和一间接待前来参加广交会的港澳同胞的旅馆。中央要求在秋交会(10月15日)开幕前竣工。在各方努力下,1972年至1974年间在广州市中心的北部流花湖畔,相继建成庞大的建筑组群:流花宾馆(1972)、东方宾馆新楼(1973)旧楼“羊城宾馆”(1960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974)、广州火车站(1974)。

广州市设计院创作团队在思索地域性条件下,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岭南庭院相结合,对“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作出了当时最完美的诠释。

4 整体发展期(1977~1983年)

1976年后,国家迎来了全面建设发展的时期,广州市设计院根据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亦不断调整自身机构。

1978年1月24日,中共广州市委员会组织部决定,陈金涛先生任广州市设计院总工程师;黄扩英、莫耀铭、陈家麟、梁启杰任院副总工程师。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广州市设计院提出扩大编制的要求。1979年1月6日,广州市编制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广州市设计院增加事业编制一百名,连同原有编制共五百三十名人员。

广州市设计院从1979年5月起,实行勘察设计收费制,并进行企业化试点工作。1981年7月广州市设计管理体制进一步向前发展,院内建立各种制度,包括“实行定额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设计负责人制度;图纸校对、审核、评审技术管理制度;实行群众监督的民主管理制度;以经济核算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等”。8)

1983年6月1日,中共广州市委员会决定,林克明先生出任广州市设计院顾问。并于11月18日,制定下发了广州市设计院的机构改革初步方案,主要是进行科室的设置。承接过多个工厂设计的工业设计部脱离广州市设计院。

1984年4月28日,广东省建委审核批准广州市设计院为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格单位。

从1984年1月1日起,广州市设计院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

这一时期,广州市设计院延续着岭南建筑创作核心力量角色,并在旅游宾馆及涉外工程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主要包括;广州白天鹅宾馆(1979-1983),中山温泉宾馆(1979-1980),中国大酒店(1980-1983)等项目;以及众多涉外工程。受外交部等委托,承担了中国驻原联邦德国、澳大利亚、泰国、瑞士、挪威、希腊、塞浦路斯、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使(领)馆创建或扩建工程设计;以及援外的加蓬共和国卫生中心大楼设计;还为澳大利亚华侨集资兴建的布里斯班市“中国城”提供设计方案等等。

而广州白天鹅宾馆作为当时第一个自己建筑师设计的大型现代化旅馆得到了充分的赞誉和极大的成功;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项目设计在与香港、新加坡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竞赛中脱颖而出,一时振奋国内建筑界。

1979年4月,国家旅游局和霍英东终于达成了合作兴建白天鹅宾馆的正式协议。白天鹅宾馆的建设工作主要由当时广州的副市长林西负责。林西决定“在工种齐全,设备良好的广州市设计院开展工作”,9)“市院投入了40余人,都是当时的骨干力量:佘畯南,蔡德道、谭卓枝、周汇芬、戴宗礼、霍文凌、陈立言、袁伟权、伍少欢……”10)

设计组除了作为主要力量的广州市设计院外,还有来自广州市内的几家单位。林西组建的“广州旅游设计组”成员及组织分工如下,总体设计由佘畯南(市院11))、莫伯治(规划局)担纲主持。首层平面及第28层总统套间由陈伟廉(住宅公司)总负责;二层平面由林兆璋(规划局)总负责,由霍文凌(市院)协助完成;三层平面由陈立言(市院)总负责;主楼客房部由蔡德道(市院)总负责;结构设计有黄汉炎(住宅公司)、朱炳恒(市修缮公司)、郑昭、叶富康等;供排水设计由李应成负责;电气设计有黄明、郑卓权;供热设计由欧嘉凯负责等等。12)

中山温泉宾馆是广东省旅游局与港澳知名人士何贤、霍英东先生等侨商合资建设和经营的。项目选址山麓,布局合理。将低洼地改造成人工的大水面,采用庭院式布局,设置了十八个院子,形成园中有院,院中有园,独具特色的现代岭南建筑群。

注:林克明1952年以前的经历详见表4。

5 总结

广州市设计院1983年后迎来国家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而前三十年的发展期奠定其核心体系与行业地位。对广州的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岭南现代建筑的创新发展(表2)。

广州市设计院,民间曾号称“中南第一院”,在中南地区建筑创作的领军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5.1 建筑创作领军人物辈出,林克明、佘畯南为首的创作团队实力雄厚。

林克明先生作为早年留法建筑师,1932年创立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系,推动现代建筑教育;林克明先生从1952年至1965年,历任广州市设计院的院长、副院长、总工程师等职务(见表3),为广州市设计院乃至岭南建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佘畯南先生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专业。1952年加入广州市设计院,任高级建筑师、总建筑师、顾问总工程师、副院长、名誉院长。1989年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1年被列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德高望重的老专家,1997年11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深院士。在佘畯南先生与莫伯治先生的协调组织下,广州市设计院与“旅游设计组”合作无间,集体力量充分发挥,共同成就60-70年代岭南新建筑的辉煌。

广州市设计院创立时主要建筑师皆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主要建筑师,大多出自广东勷勤大学、中山大学的建筑系。这些建筑师深受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在国家发展的艰难时期,扎根地域,大胆创新,创作了一大批重要的岭南现代建筑,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5.2 建筑创作上保持高产高质,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广州市设计院自成立伊始,就承担了大量的建设设计任务,在本地建筑创作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产生了不少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如广州友谊剧院、东方宾馆新楼、广州白天鹅宾馆等。

注:林克明、余清江资料引自:彭长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4.其他建筑师资料由广州市设计院谭卓枝先生提供。

5.3 积极参与教育、学术主体,为岭南现代建筑发展作出贡献。

1953年,当时广州市设计院的主要建筑师林克明、梁启杰联合陈伯齐、金泽光、郑祖良等人创建了广州市建筑学会,院长林克明任理事长;林克明、佘畯南等人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等要职;林克明、佘畯南、余清江都曾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里担任教授,林克明更在后来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5.4 厚实的技术底蕴,培养、输出人才。

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广州市设计院成为“广州旅游设计组”的重要组成力量,如佘畯南、蔡德道、陈立言等一直是“旅游设计组”的骨干成员;佘畯南先生、陈立言先生曾代表广东建筑师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工作;从广州市设计院这个平台成长了很多人才,如原市院高级建筑师霍文凌,后已成为广东珠江建筑工程设计公司的领军人物;市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郭明卓于2004年获得国家“设计大师”的称号;等等。

回顾志在展望,温故立于创新。广州市设计院六十年的成长,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和机遇。

广州市装饰设计收费标准 第2篇

关于试行《广州市装饰设计收费标准(草案)》《广州市建筑幕墙设计收费标准(草案)》的通知

各装饰设计单位:

为适应装饰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我市装饰设计行业的规范,促进装饰设计水平的提高,广州市装饰行业协会按照广州市建设局领导批示精神,在广泛征求企业和设计意见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其他部委、省、市、及台湾、香港等周边地区的同类收费规定,结合广州装饰行业发展水平和运作趋势,组织编制了《广州市装饰设计收费标准(草案)》、《广州市建筑幕墙设计收费标准(草案)》及《广州市装饰设计合同》文本,现予印发试行。试行中,有不妥或需修缮之处,请各单位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修改、完善。

此通知

广州市装饰设计收费标准(草案

2000年8月11日

广州市装饰设计收费标准(草案)

本标准所指范围是各类装饰工程。所指设计是装饰工程从方案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各阶段工作及内容、单项设计方案及工作内容的收费。本标准解释权在广州装饰行业协会。

一、收费标准

1、投资方对装饰工程已经有明确投资金额的,按照传统的收费方法,以装饰项目总投资为基础,按工程的设计复杂程度以5%至

8%的比例额度收取设计费用。(见表一)

1.1表一

类别 工程种类 设计费(%)施工技术配合费(%)

A 四、五星级酒店、宾馆、及类似等级的夜总会、高级会所、高级餐厅、高级公寓、别墅、高级美容院、豪华游轮、轮船、音乐厅、园林绿化等各类项目 8 3

B 三星级酒店、宾馆、及类似等级的影剧院、办公楼、公寓、游乐场、俱乐部、航空港、咖啡厅、酒吧、营业厅、商场、园林绿化等各类项目 6.5 2

C 二星级以下酒店、宾馆及类似等级的住宅、办公楼、园林绿化、图书馆、商场、餐厅等各类项目 5 1

注:设计费及施工技术配合费以施工工程总造价(不含未经设计的配套产品费)为计算基础。设计单位若不参加技术配合就不收取施工技术配合费。

1.2 装饰工程总造价2000万元至5000万元时,降低设计费1%收费;总造价超过5000万元时,可适当降代收费,但最低收费率不低于3%收费;总造价 500万元以下工程,设计收费率不低于 6%;2、投资方在装饰工程立项的过程中投资金额不明确的,设计费按装饰工程的面积计算;(单位面积为平方米)。其上、下的浮动调整额度可根据设计项目的复杂程度而定,原则上不超过15%。(见表二)

表二 单位:元/M

2类别 工程种类 1000M2以下 3000M2以下 8000M2以下 15000M2以下 15000M2以上 施工技术配合A 四、五星级酒店、宾馆、及类似等级的夜总会、高级会所、高级餐厅、高级公寓、别墅、高级美容院、豪华游轮、轮船、音乐厅、园林绿化等各类项目 160 140 120 100 80 40~60

B 三星级酒店、宾馆、及类似等级的影剧院、办公楼、公寓、游乐场、俱乐部、航空港、咖啡厅、酒吧、营业厅、商场、园林绿化等各类项目 140 120 100 80 70 30~50

C 二星级以下酒店、宾馆及类似等级的住宅、办公楼、园林绿化、图书馆、商场、餐厅等各类项目 120 100 80 60 60 25~40

注:本表不含未经设计的配套产品。设计单位若不参加技术配合就不收取施工技术配合费。

二、单项方案设计费

单独的项目方案设计费,以设计费总额为计算基础,参照本标准表

一、表二中所列A、B、C工程类别依次按设计费40%、30%、20%收取。

(一)初步设计阶段(方案概念设计)

1、平面布置图

2、彩色方案效果图

3、总体设计说明

4、主要设计说明

(二)扩初设计阶段(方案深化设计)

1、平面布置/局部平面图

2、天花布置/照明平面布置图

4、立体图

5、设计说明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

1、设计说明

2、材料表、门表、灯具表、家具表

3、平面布置图

4、地面拼花图

5、天花布置/照明平面布置图

6、剖面图

7、主要施工节点大样图

8、照明线路平面布置图/系统图

9、插座线路/系统图

10、空调平面布置/系统图

11、给排水平面布置/系统图

12、主材料样板

三、单项方案设计工作内容

平面布置图

立体布置图

天花布置图

彩色方案效果图

总体设计说明

主要设计说明

广州市建筑幕墙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草案)

一、费标准包括建筑幕墙的各种材料的产品(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金属板幕墙等)类型。

二、本收费标准中的工程设计是指建筑幕墙范围内的全部设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含效果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加工工艺及施工工艺及施工工艺设计、竣工验收等工作的作的费用。

三、光顶、雨棚等可参照幕墙设计收费标准执行。

四、应提供的设计文件及数量

方案设计4份、效果图3~5张(不同立面);施工图8份。

五、基本收费标准

费率:5%~8%计费基础:幕墙工程合同价或60~100元/M2。

其中:方案设计占30%,(分析计算15%、结构及节点15%、效果图5%),施工图占30%,工艺设计占35%。

六、调整系数

1.幕墙工程高度超过150米,调整系数为1.0~2.0

2.地震设防在8级以上,调整系数为1.2

3.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调整系数1.1~1.4

4.面积超过30000/M2,调整系数为0.8

七、投标补偿

1.凡招标要求二套方案及以上的,按上述的方案设计费标准的1.6~2

倍取费。

2.落标者,按方案设计取费标准的给予设计单位补偿金。

2015广州设计周开幕 第3篇

“硬气”的优秀企业铸“设计+选材”之基

作为广州设计周的拳头项目,一年一度的“设计+选材(DESIGN+ BRANDS)博览会”无疑是最有看头和最富营商互动价值的。2015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严寒”却为广州设计周带来了机遇,众品牌把“设计+选材”视为度过严寒期的“留守阵地”,而在广州设计周,2015年的展位面积、参展品牌数量再创历届新高。广州设计周项目总监贺文广在介绍201 5广州设计周“设计+选材”博览会与历年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时用了“更好看”、“更有料”、“更有范”来形容。

更“好看”

今年展会整体“颜值”大幅提升,除了像利昂、共生形态、J2厚华,榀格、P+ONE、伶居、和马、奥迅、域度、道胜、山田组、点翠等知名空间设计机构继续以“超高颜值”的展位大SHOW前沿设计理念之外,还吸引了一大批颜值与内容并丰的包括科勒亚洲艺术展、“十师+1私”之香港精神“超凡面”、孙少川策展的“最美茶席一功能主义家居产品与生活艺术展”、“城市表情一一‘城市设计名片眼中的城市’装置设计展”在内的多个主题展首次展出。

更“有料”

今年展会共有来自海内外300多家优质企业参展,展品内容涵盖设计、材料、软装、家居用品、智能设备以及互联网服务平台等领域,分别设置在“艺术与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家居与生活方式”,以及“商业与办公环境”这四个展区中。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属旨为满足当下生活方式的家居定制设计,参展品牌的数量较去年相比增长超过100%,而且展出品质极为令人兴奋。当中不乏金凤凰、迪信、多莫斯、梯博士等一线享誉整体家居工程定制渠道的大品牌难得亮相,同时亦有玩木工坊、华盾尚康、海和呜、信家、冠峰、万力、富旺达、COKA等一众深受设计师喜爱的特色软装定制厂家首度集体展出,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浪潮涌现的欧工国际软装、积木易搭、装点E家、斯品家居、DMC云选材等一批设计选材电子商务品牌商亦成为了本届“设计+选材”博览会的特点展商。

更“有范”

包括科勒、意大利兰博基尼瓷砖、KIC赫曼德·整体厨房、意大利基汀尼铜灯、宝辉灯饰、哲品家居、瑞典SOLON、瑞宝、简一大理石瓷砖、英良石材、来威利创意建材等国内外厨卫、软装、建材、艺术设计等行业的领军品牌,都将在广州设计周展会现场面向约10万人次的海内外设计师全方位地展示他们的得意之作。”

多场“有分量”的风云对话扬设计与思辨之光

汇百余名师聚首羊城,论设计之道点燃思辨之光,广州设计周于弘扬“中国设计世界崛起”上一向不遗余力,诸如全球知名品牌费斯托(FESTO)企业设计的领导者阿克塞尔·塔利摩尔、印度建筑设计领域的灵魂人物卡然·格鲁佛、“国际设计博览会教父”约翰·亚当·林伯、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黑川雅之、亚洲领袖级设计师邱德光和梁志天、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叶放等各国设计领军人物在每年座无虚席的年度设计顶级论坛--IDF国际设计论坛2015年度大会上深入探讨“东方生活智慧”。

缤纷色彩点缀多样设计,国内首个国际性专业色彩设计主题会议-ICS国际色彩设计大会,汇集来自全球色彩研究权威机构一瑞典NCS色彩学院院长卡尔·约翰·贝蒂尔森先生带来“2016+国际色彩潮流趋势”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同时被中国设计业界和媒体誉为“室内色彩应用第一人’的中国著名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戴昆先生也就“室内设计色彩应用学习”的主旨演讲,而NCS色彩学院中国区顾问专家、色哲色彩顾问咨询机构负责人严巍先生则就“色彩的战略和管理”带来“干货”大放送,如此这般的高阶分享,与会者在色彩的应用和灵感的启发方面收获良多。

今年迈入第五个年头的中国商业和旅游地产设计年会,结合今年市场发展新趋向,重磅推出“可持续设计主题地产”、“酒店与家居的跨界创新”、“新平台、新模式新业态”三个专题与高峰论坛。范铁、吴宗建、崔鲜明、张勇、冯厚华、陈飞杰、段元、吕邵苍、张承宏、慎重波等来自国内地产与旅游行业投资、运营和设计领域的著名专家及“跨界”设计师就当下政策与宏观经济要求下的酒店、设计行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策略及设计商业发展新模式进行深度解读,现场剖析经典实战案例,激烈议辩碰撞出名副其实的“思维风暴”。

新思维的蜕变,依托新模式、新业态的平台,驱动商机在设计的拾零。当今设计行业市场发展潮流亟需设计师“跨界”到产品的直接管理当中,其中的设计师转型“产品经理”可行之路在2015广州设计周现场得到有效探讨。来自新加坡的KELVIN GOH和中国北京的家具设计匠人彭文晖先生分别带来题为“通行国际的产品设计”和“传习的法则”主旨演讲,同时厦门孙少川、上海曾建龙、成都胡俊峰三位60、70、80后“跨界”设计师亦齐齐聚首,紧密围绕“从设计师到产品经理”的议题,结合经典案例分析展开精彩演讲及对话。

广州市设计院 第4篇

该项目位于广州市东山区大沙头东船上街1442号,北临18米宽的城市规划路,西靠10米宽的东船上街,南向为小区集中绿化带,东向是已建的九层小区B栋楼。东山区位于广州市的市中心,也是广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大沙头位于珠江边上,所以建设方将“东山江岸华庭”这个项目定位较高,收楼标准为精装修。该项总用地面积8000m2,总建筑面积29877m2。其主要功能为:地下2层平时为车库,战时为六级人防兼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为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1~3层为商场,4层为结构转换层(架空绿化),5~32层为住宅。建筑总高度为98.9米,属于一类高层商住楼,耐火等级为一级。

2 给水系统设计

由于本建筑物总高度为98.9m,市政提供常年可靠水压为0.35Mpa,远不能满足建筑内部用水要求。因此,本工程生活给水需二次加压,室内给水系统采用变频分区供水和市政管网直接供水相结合的方式。生活给水系统分为高,中,低三区,共设两套变频供水设备:低区为地下2~4层,由市政管网直接提供;中区为5~18层,由一套小功率变频供水设备供给,高区为19~32层,由另外一套大功率变频供水设备供给。地下生活水箱按最高日用水量的20%取值(生活用水量计算见表1)。两套变频生活泵的设计参数为:中区:Q=10l/s, H=90m, DL65-16*6,功率为18.5Kw。高区:Q=10l/s, H=130m, DL65-16*9,功率为22.0Kw。

根据建筑设计资料、建筑物性质和卫生设备完善程度,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查表3.1.10得相应用水量标准:

(1)商场,每平方米营业厅面积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7L, K=1.5,使用时数为12。本建筑1-3层为商场,每层面积为1358m2,用水量标准28518L/d。

(2)住宅部分,每人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取350L,使用时数24, K=2.5。本建筑5-32层为住宅,一梯8户,每户按3.5人设计,用水量为274.4m3/d。

(3)未预见水量按用水量之和的10%计,另有5m3/h的空调冷却用水量,时变化系数为1.0。

建筑物室内的污、废水分流,总体的污水、雨水分流。室内设置DN100专用通气立管,专用通气管每隔两层与DN100排水立管用H形管件连通。总体雨水的重现期按P=2a设计,雨水排水总接出管为DN300,主楼屋面和裙楼屋面的雨水分别排放,各设置了10个87型雨水斗,接入DN100雨水立管。地下室的出、入口处考虑雨水可能进入,设置了集水井和排水泵。

4 消防系统设计:

本建筑的消防设计按火灾中危险级一类高层商住楼进行,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应设置消火栓灭火系统(以下简称“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下简称“自动喷洒系统”)和火灾自动探测报警系统(由电气专业设计),备用柴油发电机房设置气体灭火系统(由专业消防公司设计和安装)。各消防用水量计算见表2。

4.1 消防栓系统:

本建筑的室外消防用水量为30L/S,由市政消火栓提供水量。在建筑物的周边沿着消防车道布置三套室外消火栓,室外消火栓采用SS100/65-1.0型支管浅装(带有一个直径为100mm和两个直径为65mm的栓口),每个室外消火栓前均设一个DM100的闸阀。

室内消火栓系统的设计流量为40L/S,水枪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m。消火栓箱暗装,内设DN65室内消火栓一支,25m长水龙带一条,19mm水枪一支和25m软管卷盘,同时还设有启动消防泵的破玻按钮和报警装置。消火栓系统通过可调式减压阀减压分为上、下两个区,负二层~15层为下区,16~32层为上区,对于动压大于0.5Mpa处消火栓采用SNJ65型室内减压稳压消防栓。两个区分别设置三套DN100水泵接合器。由于天面上18m3的消防水池不能满足最不利点消防栓静水压力不低于0.07Mpa的要求,所以在地下泵房内设置了消防栓稳压泵和气压罐。消防泵的型号及设计参数为:XBD13.6/40-150 Q=40l/s, H=136m,功率为75Kw,稳压泵:50FL24-15*8Q=4.67l/s, H=144m,功率为15Kw,气压罐:φ*H=1200mm*3050mm,有效容积:0.45m3。

4.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级Ⅱ级进行设计,喷水强度为8.0L/min.m2,作用面积为160m2,喷头工作压力不小于0.1Mpa,每只喷头最大保护面积为12.5m2,喷头最大间距为3.4m。设置的部位:除建筑面积小于5m2的卫生间、住宅部分的户内用房及不宜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均设置。本工程共设置两组湿式报警阀组,集中设置在地下室泵房内,并配有压力开关和水力警铃,供水干管的规格为DN150。每个楼层、每个防火分区均设置水流指示器,每个报警阀组的末端设置末端试水装置。喷洒总管在首层室外设两个DN100消防水泵接合器,供消防队员灭火时使用。喷淋泵的型号及设计参数为:XBD14.5/30-100 Q=30l/s, H=145m,功率为75Kw,稳压泵:KQDP32-4-8 Q=1.0l/s, H=153m,功率为4Kw,气压罐:φ*H=1200mm*3050mm,有效容积:0.45m3。

4.3 建筑灭火器配置

地下室两层停车场部分按中危险级B类设计,地上部分按中危险级A类设计,各层在消火栓箱下面或侧边设置干粉灭火器。

5 结语

广州市康达信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第5篇

公司拥有专业注册设计人员;该设计中心在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银行及学校设计、娱乐场所和商场设计、和高尚住宅等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市场特点,当地文化和客户需求,精心研发出具有本地化特点的装饰设计服务,力求把富于现代气息的设计理念,成熟的装饰装修管理体系和专业贴心的服务与当地人文完美结合,以“全案装饰设计、全面流程规划、全面跟踪服务”为消费者奉献精品装饰。

公司宗旨:“ 以人为本、诚信务实”的企业宗旨,坚持“客户至上、力求完美”的服务态度,追求艺术生活化、服务优质化、发展持续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及审美观。公司目标:建立一支有活力、有创新、有思想的优秀企业。以设计为支撑,质量为基本,为社会建造更多的装饰艺术精品,成为卓越的装饰工程公司。

广州城市屋顶花园生态节能设计初探 第6篇

关键词:屋顶花园;生态节能技术;广州城市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32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7-29

早在20世纪70年代,“花城”广州就在广州东方宾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型屋顶花园。但是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屋顶花园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要达到10亿以上,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超过30%。2014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更是在《广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生态节能型屋顶花园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广州城市屋顶花园的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宜居品牌指数、创造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因此,对广州城市屋顶花园进行生态节能技术应用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生态节能技术是指为实现生态节能、构造环境友好型空间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生态节能型屋顶花园就是在屋顶形成一个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能自我循环和完善的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无污染的绿色空间,它主要体现在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四方面。

本文以如春园林办公楼屋顶花园生态节能设计为例,探索城市屋顶花园生态节能设计中一些实用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如春园林屋顶花园的主体工程竣工已接近一年,很多生态节能技术的使用效果得到初步验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项目概况及景观构思

该项目位于广州开发区科学城总部经济区A5栋屋顶,北可远眺暹岗大山,南可俯瞰新羊城八景之科城锦绣。项目所在地周围密布世界500强企业,更有万达广场与高德汇等商业综合体,是开发区的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展示和推广价值。该建筑坐西南朝东北,整体设计荷载能力为3.5KN/m2。屋顶呈近四方形,总面积约943m2,其中空调机占地约170m2,机房占地约148m2,三面排水,坡度为2%。该项目采用了“三生”——生态、生活、生产共赢的设计理念。

生态:通过收集太阳能、风能、雨水等可再生能源,给建筑提供无污染能源,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同时该花园可以保温隔热,降低噪声,净化水体,有效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缓解热岛效应,形成一个可自我循环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屋顶绿化和地域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活:打造优美的环境,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工作之余休闲游憩的自然空间,通过参与建造和养护的过程,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缓解工作的紧张疲劳。

生产:打造立体农业、高效农业,增加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整合景观休闲与产品展示,实现了休闲商业两不误。

“生态、生活、生产”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满足了生态节能型屋顶花园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需求。一个不足1000m2的区域如何同时满足休闲游憩、聚会招待、产品展示、文化传递、农业生产、能源收集等多种需求,体现“三生”理念,对景观布局设计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项目因地制宜地设置了7个区:入口区、中心活动区、休息区、观景区、产品展示区和空调机放置区(图1)。

2生态节能技术应用

具体设计中,项目使用了生态植物墙、微农场与生态堆肥、节水与滴灌、废弃物品循环利用、节能与绿色能源利用等多种生态节能技术,下面针对各种技术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功能特点、具体做法等作详细介绍。

2.1生态植物墙

生态植物墙能利用有限的立面空间,增加绿量,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吸尘降噪,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节能降耗,使室内冬暖夏凉。目前生态植物墙有多种做法,大致分为牵引式、板槽式、模块式、布袋式、pvc水管、铺贴式、生态袋模式等。该项目根据场地特点分别选用了不同的模式(图2)。

1)美化女儿墙的垂直绿墙

此处选用了3种模式:牵引式、板槽式和布袋式。既美化女儿墙,又展示企业产品。

牵引式可对攀援物的生长方向进行引导,通常辅助构架与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距,这样植物不会损坏建筑墙面材料,而且简便易行、造价较低、透光透气性好;板槽式更换植物方便,适用于临时植物花卉布景,业主可根据不同节日更换植物以改变构图,另外运用自动浇灌方便养护;布袋式由于没有固定形状容器的阻碍,土球不受限,可供选择的植物品种多,布袋可以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整个墙面和所有的根系,方便养护,另外成本较低。

2)遮挡空调机的垂直绿墙

此处选用了PVC水管作为植物的容器,不仅节省材料成本,还体现了低碳环保的企业特色。长管状容器适合种植不间断、构图成图较为完整的植物,不会露出底部的pvc水管,适合近观。表面的不锈钢冰裂纹框架装饰了绿墙,增加了现代中式的味道,整体效果简洁美观。

垂直绿墙选用的植物主要有草本类的金边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绿萝Epipremnumaureum、波斯顿蕨Nepheolepis exaltata、小蚌兰Tradescantia spathaeea'Compacta’等,灌木类的斑叶鹅掌藤Scheffleraarboricola‘Vaxiegata'、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紫雪茄花Cuphea articulata、黄叶假连翘Duranta erecta‘Golden Leaves’等,藤本类的彩叶常春藤Hedera helix、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蒜香藤Mansoaalliacea、飘香藤Mandevilla sanderi、紫藤Wisteria sinensis等。

nlc202309051752

2.2微农场和生态堆肥

微农场以建筑为依托,运用非传统的土地耕作形式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培育。它除了具有保温隔热、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等特点外,还兼具景观性与实用性,是一种美观又美味的可食地景,体现了一种高品位高境界的生活追求。项目将各种蔬菜果树与常规的绿化植物一起搭配在廊架、道路、绿化、水景等园林空间中,既经济环保又景观独特,恍如陶渊明式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屋顶阳光猛烈,风大,土层较薄,应选择耐旱、耐贫瘠和抗风的浅根性植物。故微农场主要选用的植物有蔬菜类的生菜Lactuca sativavat.ramosa、白菜Brassica rapa var.chinensis、茄子Solanum melongena、番茄Lycoperstcon esculentum、葱Allium fistulosum、薄荷Mentha canad-crisis、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等,藤本类的金银花Lonicera japomca、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鸡蛋果Passiflora edulis等,果树类的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icum、嘉宝果Pliniacauliflora、石榴Punica granatum等。

主要的种植方式有4种:立体种植、传统农田种植、移动容器种植、攀援廊架种植(图3)。立体种植造型美观、节省空间,通过滴箭灌溉智能控制浇水,节省用水,而安装和拆卸也简便;传统农田种植形式施工简便、造价低,结合了园艺造园手法,选用不同叶形和叶色的蔬菜品种,打造出了观赏性强、充满自然野趣的菜园;移动容器种植灵活多变,可自由拼装成不同造型,高效利用各种边角空间,选用废旧的桶、盆、罐等作为种植容器,体现环保理念,也起到装饰作用;攀援廊架形式节省空间,易与其他景观搭配,此处充分利用花园入口区的休息廊架种植攀援植物,美化环境,同时起到遮阴效果。

对于生态堆肥,首先收集办公室和饭堂的废弃物品,如饭菜、果皮、茶叶、咖啡渣、植物落叶、过期食品等,然后通过碾压和切捣,添加基肥和泥土,用堆肥箱进行堆肥处理。堆肥处理要加入红蚯蚓,它在土壤里钻动,让土质疏松透气,其排泄物也能增加土壤的肥力(图4)。生态堆肥区设置在空调机区域,弱化了堆肥散发的微臭味带来的影响。

2.3节水和滴灌系统

2.3.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通过利用机房和屋顶的自然高差收集雨水,减少了电器设备的使用,利用雨水自流的特点完成污染物的过滤,做到真正地节能环保。而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集雨面、过滤器、雨落管、蓄水箱、溢水管、进水管、灌溉管等。集雨屋面坡度为2%,集雨面约为53m2,集雨面下面安装有过滤网和过滤器,雨水经过第一道过滤网和过滤器去除雨水中掺杂的残叶和碎屑等物质,之后雨水经过雨落管汇集引流入蓄水箱中,再在需要时进行灌溉。

蓄水系统是此次屋面雨水利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设计主要包括了雨水弃流池和储水池两部分。大量研究证明,雨水径流有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即在多数情况下,污染物是集中在初期的数毫米降雨中。因此在雨水进入蓄水池前,预先设计弃流池将初期雨水分流排放,经过一定时间后雨水径流中的污物含量逐渐稳定,再将可利用雨水收集到储水池,待储水池满后再直接排往市政管道;储水池的水也可以直接用于灌溉和景观水补给,当储水池的水用完后,开启市政用水管道继续补给用水(图5)。

2.3.2灌溉系统设计

该项目绿量较大,除了垂直绿墙和微农场,屋面还有很多景观植物,项目根据不同类型的绿化设置了不同的灌溉方式,下面主要介绍运用最多的灌溉方式——滴灌。

滴灌是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称为毛管)上的滴头,或与毛管制作成一体的滴灌带(或滴灌管)将压力水以水滴状湿润土壤,在灌水器流量较大时,形成连续细小水流湿润土壤。通常将毛管和灌水器放在地面,也可以把毛管和灌水器埋入地面以下30cm左右。前者称为地表滴灌,后者称为地下滴灌。滴箭则是结合了灌水器的一种滴灌灌溉方式,灌水器外形似箭而名之。通常有弯箭和直箭两种,前部的箭头部分长度约10cm,是用于插入土壤或栽培基质中固定导流。滴箭的特点是迷宫长流道箭柄结构,膜片式稳流,独特的导流圆盘,渗入式灌溉,单箭、双箭、四箭等随意组合,施工方便,节约水源,对水压变化适应性强,是盆花盆栽植物及苗木等作物灌溉最合适的灌水器。

2.4废弃物品循环利用

轮胎坐凳:用材除了废旧轮胎外,还需要圆木板、麻绳、电钻、热胶枪、刷子、螺丝钉、透明胶等。制作过程简单易行,经济环保,普通员工就可DIY制作(图6)。

轮胎花钵:先对废旧轮胎做翻新和防晒处理,然后根据需要涂上各种不同颜色,再用圆木板封住轮胎的一个面作为花钵底,在轮胎中心填满种植土,即可在里面搭配不同品种的植物,还可以叠加成一个花钵组合,自然有趣又经济实用。

塑料瓶盖字与轮胎的结合:将原木板钉在废旧轮胎的一面,再将不同颜色的回收塑料瓶盖钉在木板上组字构图。项目中打造了一幅企业文化宣传口号——“用心造境,大道自然”,并作为宣传语挂在屋顶花园的廊架上,既经济环保又美观实用。

2.5节能和绿色能源利用

通过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将太阳能自然环保资源转换成可供花园利用的能源。

太阳能集热器区域设置在空调机顶部,此处不受任何遮挡,阳光充足,集热效果好,规避了景观负面影响,对空调机还起到一定的减噪作用。此处拟设置35台太阳能集热器(图7)集热供部分办公用电及跌水瀑布水循环和灌溉系统用电。另外,该项目还使用了LED太阳能草坪灯,其本身作为一个小型的太阳能供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充放电控制器、蓄电池、照明电路和灯杆等部分组成。此灯无需电线连接,施工方便;没有转动部件,不产生噪音;没有燃烧过程,不需要燃料;维修保养简单,维护费用低;运行可靠性、稳定性好;作为关键部件的太阳电池使用了晶体硅材料,寿命可达到25年以上。

3生态环境循环系统分析

在该屋顶生态系统中,通过收集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和雨水,向系统中的植物灌溉、景观水循环、照明、小品等园林元素提供了原材料或能源,形成了一个能较好地自我完善和循环的小生态系统(图8)。

4结论与讨论

实践证明,在生态节能型屋顶花园建设中,生态植物墙不但解决了由设计荷载低、面积小等原因导致的绿量减少问题,还可以软化“硬”景观及美化“俗”景观;微农场不但让办公人员感受到了农耕文化,丰富了大家的生活,还给企业增加了经济效益;太阳能发电不但给园林和办公提供了电能,还可以给空调机减噪;雨水收集和滴灌系统不但给园林灌溉和景观水提供了水资源,还减缓了城市雨水排放,改善了城市水环境;废弃物品循环利用不但减少了办公生活废弃垃圾,还丰富了景观元素,装扮了园林空间。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了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效果。屋顶上的各种造园元素最终形成了一个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基本能自我循环和完善的生态系统,也满足业主隔热保温、保护屋面、产品展示、文化传递、生态节能、美化景观、娱乐休闲、招待客户等多种功能需求。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技术存在的缺点,如垂直绿墙和太阳能发电的初期建设成本较高,生态堆肥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味,雨水收集仍然无法满足整年不同季节的供水量需求。除了进一步的提升改进相关技术之外,还要像文中案例一样,紧密结合场地特点、功能需求、成本预算等因素,挖掘场地优势,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这样就能实现真正的生态节能。

广州市设计院 第7篇

关键词:晓港公园清竹园,景区规划,景观设计,廉政文化

1 晓港公园清竹园建设背景与概况

晓港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 总面积17.1万m3, 是广州种植观赏竹最多的公园, 故又有“竹子公园”之称。坐落在园内的云桂桥, 是明代清官何维柏所建, 也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之一。该桥横跨海珠马涌, 石栏石柱造型简练、古朴典雅, 现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充分挖掘利用晓港公园特有的“竹文化”和明代清官何维柏所建的云桂桥等廉政名人典故元素, 海珠区纪委、海珠区人民检察院、海珠区的园林绿化局三个单位联手, 在公园内的云桂桥畔, 沿马涌蜿蜒建设了占地面积4600m2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清竹园景区。清竹园景区面积虽然不大, 但廉政教育元素和植物景观相得益彰。景区内布局围绕廉政主题, 设置了石艺倡廉、墨韵扬清、莲花畔道、静观书屋、清风长廊等景观节点, 容自然与人文于一体。景区建成后, 环境更加优美, 是广大游客喜爱的好去处, 也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 清竹园的景区规划分类

2.1 景区规划特点

竹子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尽管竹子是空心的, 但是却依然挺拔有力, 代表着谦虚、不屈不挠以及高风亮节等优秀品格。清竹园的规划主要依托于晓港公园原有的自然景观资源, 充分挖掘景观资源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内涵。景区的规划不仅利用了竹子的元素, 而且还结合了明代清官何维柏的典故, 将廉政元素融入于竹林中。

在景观规划理论上, 景区根据游园市民心理及行为特点, 按照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的理念进行园林规划设计, 不破坏原有的景观氛围, 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植物, 将廉政元素融入到景区中, 并利用植被, 使各个廉政教育元素不突兀。景区通过放置廉政主题的雕塑、阅读廉政故事、欣赏倡廉工艺作品、观赏古迹、静心阅读游园节点等, 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教育气息浓厚的公园内景区, 让游客在游园中感受廉政的文化。

2.2 景区规划布局与分类

景区规划布局设计主要遵循了线状层次原则, 同时在利用线状层次的过程中又结合了景区具体资源的分布特点, 在整个过程中以游览足迹为主线。

清竹园景区主要有六个景点, 从入口处呈环状形成一个大的参观回路, 各个景点又可以自由形成一个个小的参观回路 (布局平面图见图1) 。

2.2.1 石艺倡廉

主题雕塑园道, 正、反, 古、现代两条廉政雕塑线, 相辅相成, 体验古今廉政文化交织的力量。

2.2.2 墨韵扬清

门口悬挂一副对联“清风墨韵扬正气, 竹影扶疏颂清廉”, 设置有书画走廊, 展示经典的廉政书法和绘画作品。

2.2.3 莲花畔道

放置有明代清官何维柏的雕像以及以荷花为主题的水边畔道。利用旁边建筑的墙体雕刻了周敦颐的《爱莲说》, 在畔道两边, 设置了多个以荷花流水为造型的小景观, 寓意荷花高洁, 清水长流。

2.2.4 静观书屋

“静观”二字, 是由广东著名美术家陈永锵先生题写的, 以“静观”为廉政书屋名字, 寓意深远。在这个书屋里, 清雅、恬静, 使人身心放松, 可在幽静的书香中感受廉政文化。

2.2.5 清风长廊

以竹简的表现形式, 通过图文并茂的手段, 展现了多个廉政典故和廉政剪纸艺术作品。

3 清竹园的景观资源与设计

3.1 乔木与竹林

景区范围内, 有高大乔木数棵, 主要是高大的细叶榕 (Ficus microcarpa) 和木棉 (Bombax ceiba) 。另外, 竹林呈片状分布。景区入口的景石伫立在竹林起点的竹下, 由广东著名书法家卢有光先生题写“清竹园”三个大字雕刻在景石上, 显得震撼与庄重。石艺倡廉主题园道的雕塑沿园道放置在乔木旁或竹林里, 形成错落有致的布局。

3.2 地被

景区中原竹林中地被缺失, 竹林的清、绿、雅效果欠佳。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丰富竹林地被为着陆点, 重点增加适宜竹林下生长的、稍耐阴且构成层次丰富的地被。石艺倡廉的雕塑在竹林里放置的同时, 并配置春羽 (Philodenron selloum Koch) 、银边草 (Arrhenatherum elatius var.bulbosum) 、一叶兰 (Aspidistra elatior Blume) 等地被, 既便于观赏, 也突显雕塑的视觉效果。建 (构) 筑物的周边地被有翠芦莉 (Ruellia brittoniana) 、鸭脚木 (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 、花叶良姜 (Alpinia sanderae Hort) 、金叶假连翘 (Duranta repens cv.Dwarf Yellow) 等。

3.3 建 (构) 筑物

合理利用原有的花卉馆长廊, 将“墨韵扬清”和“清风长廊”的经典廉政书法和绘画作品走廊放置在长廊内。“静观书屋”也利用长廊尽头一截, 用钢化玻璃围闭三边, 形成一个安静的阅览区。该建 (构) 筑的四周, 种植有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狗牙花 (Ervatamia di-varicata (L.) Burk.cv.Gouyahua) 、美丽针葵 (Phoenix loureirii) 、粉花夹竹桃 (Nerium indicum Mill) 、旅人蕉 (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 Adans) 等灌木, 形成了清新、优雅的观赏、阅读环境, 是得到游客最多赞赏的区域。

3.4 古迹典故

明代清官何维柏与晓港公园关系密切, 他因为直言进谏, 遭到当时奸臣严嵩父子的陷害, 被削职为民。回到广州以后, 在当时的河南小港何庄, 也就是今天的晓港公园附近, 隐居著书讲学, 并出资建了一座小港桥, 后来, 此桥大家就都叫这个桥为“云桂桥”, 该桥是广州市的重点文物。

清竹园景区位于云桂桥旁, 距离“清风墨韵”景点直线距离约50 m。为展现古桥的古朴典雅, 在“清风墨韵”景点旁、马涌边设置一小广场, 安放一何维柏石雕像, 并配置相关石刻简介, 与云桂桥形成一个对景。

整个景区的规划, 以竹、文物古迹为基底, 马涌水使整个园景更具有灵气, 灌木、植被使景区更青、翠、雅, 环路布置打破了规则式的布局, 使生硬的道路布置在视觉上显得柔和, 也使景园的景观在空间设计上更加丰富多彩, 实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使整体布局更加流畅舒适。

4 结语

清竹园的建设不仅利用了晓港公园特有的自然资源, 还挖掘了其自然资源的文化内涵, 整条线路都围绕着清风廉政的主题, 并相互呼应, 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感悟到一些哲理与深意, 因此整个设计理念和规划都值得提倡与肯定。

参考文献

[1]胡迎春, 任成好, 李洪娜.关门山低碳旅游景区的构建[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0 (6) .

[2]史永红.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建设[J].现代园艺, 2015 (12) .

广州市设计院 第8篇

地铁车辆中的列车广播系统 (简称“PA”) 是运用现代科技成熟可靠的PA Bus、通信等技术等, 为运营控制中心 (简称“OCC”) 、司机、乘客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为乘客提供各种导乘服务信息, 并在紧急情况下运用地铁资源为乘客提供帮助。

广州市轨道交通九号线车辆为B型车, 有带司机室的拖车 (Tc车) 和具有动力的动车 (分为带受电弓的Mp车、不带受电弓的M车) 2种车型, 由1辆拖车和2辆动车组成1个列车单元。

2 系统组成

PA系统主要提供7大类广播及通讯模式, 主要包括OCC对乘客广播、列车两端司机室司机对讲、乘客与司机紧急对讲、司机对客室广播、关门提示音广播、预录紧急信息广播、数字语音报站广播。

人工广播功能可在列车连挂时能实现激活端司机室对客室进行人工广播;司机对讲功能可在列车连挂时能实现4个司机室内的司机之间相互通话。

3 系统对外接口

3.1 与无线电系统接口

接口形式:通信控制接口和音频接口。

接口类型:1对音频接口和1对控制信号接口。

接口功能:实现系统与车载无线电台之间的音频传输和信息控制。

3.2 与乘客信息显示系统的接口

乘客信息显示系统 (简称“PIDS”) 包含多媒体播放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 由业主单独采购。

3.2.1 RS232接口

列车广播系统通过此接口发送车门紧急解锁、乘客紧急报警、火灾报警、车头车尾切换信号和时钟信息给PIDS系统。

3.2.2 RS422接口

列车广播系统通过此接口发送LCD屏所需要的报站ATS信息给PIDS系统。

3.2.3 紧急对讲语音接口

列车广播系统在每个客室提供一路语音信号给PIDS系统, 以便PIDS系统合成紧急对讲时的音视频复合文件。

3.3 与TCMS系统接口

PA系统与TCMS间通过MVB网络进行相互通信, 通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PA系统可通过该接口列车行车信息并进行广播报站及显示。

2) PA系统通过该接口获取火灾报警、车门解锁等信息, 从而发送给PIDS系统进行视频联动。

3) PA系统通过该接口将自身的设备状态传给TCMS系统。

4 连挂

4.1 功能要求

根据合同要求, 广州九号线项目列车远期将要实现与广州三号线的列车混跑, 需要实现4个司机室之间的对讲和激活端司机对两列车所有客室的人工广播功能。具体连挂情况如下。

1) 两列完整九号线列车。

2) 一列九号线列车与现有三号线列车。

3) 一列九号线列车与现有三号线北延列车。

4) 一列九号线列车与现有三号线增购列车。

4.2 功能实现

当两列九号线列车连挂时:4个司机室之间可以进行全双工对讲, 4个司机可以同时讲话和监听。激活司机室可以对两列车的客室进行人工广播。通过全自动电气车钩方案实现列车连挂功能。

当一列九号线列车与一列三号线列车 (含北延) 车辆连挂时:4个司机室之间可以进行半双工对讲 (因为三号线车辆为半双工对讲) , 1个司机讲话, 其他司机可以监听。激活司机室可以对两列车的客室进行人工广播。

由于广州三号线北延项目和广州三号线增购项目车辆全自动车钩电路和气路原理完全相同, 同时考虑到三号线北延和三号线增购项目车辆之间的连挂功能通过全自动电气车钩实现;三号线北延及增购车辆与原三号线车辆之间的连挂功能通过救援电缆实现。因此, 一列九号线列车与一列三号线列车救援方案如下。

1) 一列九号线列车与现有三号线列车间的连挂功能通过救援电缆实现。

2) 一列九号线列车与现有三号线北项目和三号线增购车辆间的连挂功能, 通过全自动电气车钩实现。

连挂列车判断方式:当两列车连挂时, 广播控制盒检测到连挂闭合信号, 此时通过连挂通信总线向连挂方发送联络信号, 如能收到连挂方应答信号, 则判断连挂方为9号线车辆, 启动全双工对讲的连挂方式;未能收到应答信号的, 则判断连挂方为3号线车辆, 将连挂通信切换到3号线车辆半双工连挂模式, 具体连挂接口原理图如图1所示。

5 结语

广州市轨道交通九号线车辆列车广播系统的设计, 除了考虑传统的可靠性、人性化等方面外, 还重点考虑了与既有车辆系统的兼容性, 为以后地铁车辆列车广播系统改造升级和新系统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对广州市轨道交通九号线车辆列车广播系统的系统构成、功能和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

关键词:乘客信息系统,连挂,广播系统

参考文献

[1]张亚.城轨车辆车载乘客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11 (4) .

广州市设计院 第9篇

“精细化”一词来源于管理领域[1],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 是科学化管理三个层次中的第二层 (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 第二层次是精细化, 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本文认为这三个层次同样适用于交通领域, 从20世纪70年代末美籍华人张秋先生将交通工程学理论介绍到中国以来, 交通领域经历了规范化, 正迈向精细化设计, 也必将走向个性化交通。

目前国内对精细化交通设计的研究内容还较少, 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对精细化交通规划设计体系进行了研究。段里仁、毛力增[2]认为精细化交通是一种将多项小的措施积累起来形成一个大数的思维方法, 体现“积少成多, 滴水石穿”的思想, 是落实交通目标的重要手段。戴继锋、周乐[3]将精细化交通规划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部分, 总体设计主要在法定规划层次预留实现上位交通规划方案所需的设施空间, 详细设计则以上位规划预留空间为前提, 对单个道路细节进行详细设计。

第二方面在于通过对单个道路的精细化设计, 改善提升其通行能力和效率。例如万意敏[4]通过交叉口渠化、车道宽度等交通设计手段论述了精细化交通设计对城市道路交通的改善作用;张军、曹莎等[5]认为精细化交通设计包括交通设计精细化和交通组织精细化, 并从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大城市成熟地区精细化交通改善的方法与思路, 对于旧城更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李媛媛[6]则通过路权划分、交叉口优化设计等可操作性强的精细化手段来挖掘市政交通设施的潜力, 改善交通通行环境。

第三方面是对精细化交通设计方案的评估。丘建栋、赵再先等[7]以面向精细化交通设计的交通影响评价及改善为出发点, 提出了精细化交通设计宏观和微观量化评价指标, 并依此建立了一种中观交通模型, 对于精细化交通规划设计成果的评估有一定作用。

从以上研究可看出, 目前在精细化交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 对于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次提出的交通规划目标与理念, 如何将其在具体道路工程设计中体现与落实, 避免出现在实施过程中“只见道路, 不见交通”的情况, 尚缺深入研究与思考, 本文以广钢新城的开发为例, 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交通设计, 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道路工程设计的无缝衔接。

2 广钢新城概况

广钢新城地处广州与佛山交界处, 是广佛之心花地生态城的三个功能单元之一, 其功能定位为特色宜居新区, 开发规模为1017万m2, 规划人口20.3万, 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于2013年顺利通过规委会审议, 广钢新城作为政府统筹连片改造的典范, 目前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控规确定的新城交通发展战略为:重点发展能够满足大众交通需求的、社会效益高、节能低耗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提倡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积极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并通过需求管理和高效交通网络设计, 强调人性化的慢行系统建设、对交通系统的生态景观处理以及环保型交通工具的运用, 共同构建低碳、高效、安全、体现公平的绿色交通体系。

作为广州市2014年全力推进的成片储备开发改造项目之一, 为更快更好的推动广钢新城开发建设, 开展了以控规为基础, 面向实施的交通详细规划设计, 以进一步深化和优化控规相关内容, 统一风格, 统一标准, 同时协调好各类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 指导新城交通系统的有序建设 (图1) 。

图、表来源 图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3 精细化交通设计

3.1 精细化交通设计定位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 形成了“总规—控规—施工图设计—施工”的多层级规划落实机制, 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案的重要手段, 其通过在具体方案中落实总规中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模式等将城市规划理念具体化, 并通过红线、容积率、建筑退缩等控制性指标形成法定图则。但是其对交通理念和方案的控制落实相对不足, 一般控规对道路红线外的交通设施布局 (如公交首末站、公共停车场等) 做了详细规划和控制, 而对道路红线内的设施布局 (如港湾式公交站点、过街设施等) 则相对考虑不足。

交通专项规划一般对道路内外的交通设施都有详细规划, 但是各类交通规划都不属于法定规划范畴, 自身并没有强制执行的要求, 部分交通规划的理念和方案只能停留在“纸上画画”的尴尬阶段, 难以落实, 且交通规划方案与法定规划有出入时, 必须以法定规划为准, 交通规划理念与方案的完整性难以保证, 甚至可能因此“谬以千里”。因此面向实施的交通详细规划设计必须与法定规划相结合, 以法定规划为依据, 才能保证规划理念和方案的可落实性。

广钢新城交通详细规划设计中将精细化交通设计作为落实交通规划理念与方案的控制手段, 其定位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深化和优化, 尤其是道路红线内的交通设施, 是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道路施工设计断层的过渡阶段, 用以指导具体建设, 而不对原法定规划做大的调整 (图2) 。

图、表来源 图2:根据参考文献[3]绘制;

图、表来源 图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3.2 精细化交通设计内容

作为特色宜居新区, 新城的交通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主要抓手——低碳和人性化, 精细化交通设计则是落实抓手的重要手段。精细化交通设计的内容可分为宏观系统优化和微观交通设计两个层面, 宏观系统优化主要从整体交通系统优化的角度, 提出体现低碳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明确交通设施优化方向和措施, 同时确保不同交通设施的衔接联系, 体现交通系统协调性。微观交通设计则在宏观系统优化的交通设施布局基础上, 对道路设施的具体元素进行微观设计。

3.3 精细化交通设计理念

精细化交通设计理念是宏观系统优化和微观交通设计的方向, 用于指导宏观系统优化和微观交通设计, 确保新城交通战略抓手能够贯彻落实。

(1) 以交通组织为先导进行交通规划设计。交通是个复杂系统, 首先必须通过交通空间组织, 理清各系统功能, 合理优化设施布局及功能联系。

(2) 统筹道路两侧公共空间, 形成道路开敞空间一体化设计。道路是城市开敞空间的一部分, 为体现人性化的战略理念, 交通系统的优化需要与道路两侧公共空间统筹考虑, 利用公共空间扩展人行空间、布置街道小品和街头绿化等设施功能, 实现道路开敞空间的一体化设计, 营造高品质、有活力的城市开敞空间。

(3) 强调“还路于人”理念, 注重慢行网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转变现有“以车为本”的规划设计方法, 强化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的路权, 保障慢行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促进倡导低碳出行。

(4) 注重细节, 面向实施导向。精细化交通设计应回应各专业约束因素和细节要求, 并和工程实施紧密衔接, 注重包括道路交叉口、路段、其他交通设施等设计细节。

3.4 设计方法

与精细化交通设计内容相适应, 精细化交通设计方法将由宏观系统优化和微观交通设计两部分衔接完成。宏观系统优化以片区交通为优化对象, 微观交通设计则以地块为研究对象 (图3) 。

图、表来源 图3、9:作者绘制。

3.4.1 宏观系统优化

宏观系统优化主要是对法定规划相对涉及较少的道路内的交通设施的优化和深化, 以及对法定规划确定的交通设施的必要调整, 重点是优化片区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协调, 明确交通组织总体原则, 理清道路功能, 并结合市政和景观功能优化道路横断面和道路内交通设施布局, 确定设施位置规模等, 从而实现对微观交通设计进行指导。结合本文提出的精细化交通设计理念, 主要从系统组织、慢行优先、专业协调、道路内交通设施深化等方面对广钢新城的交通系统及设施进行优化。

(1) 系统组织

对宏观交通系统, 提出通过外围干道组织过境和对外交通, 并通过公交换乘中心, 引导外部交通换乘低碳交通方式进入区内, 片区内实现快 (机动车) 慢 (慢行) 交通在空间上的适当分离, 慢行走廊与公交站点的布置紧密结合的组织方法 (图4) 。

(2) 慢行优先

为切实保证慢行优先, 广钢新城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强化慢行交通设计, 保障慢行路权。面层广钢新城提出了适宜慢行的街区尺度, 通常在100~200m的, 可供步行通过的街巷, 人们可以方便的步行或者骑自行车通行;线层在机动车流量不大的居住区支路, 建议将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混合布置, 自行车与机动车享有平等路权, 贯彻落实慢行优先;道路节点的设计保障了慢行的连续性和优先性 (图5) 。

图、表来源图 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图、表来源图 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图、表来源 图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3) 专业协调

广钢新城的道路交通设施优化, 结合了城市公共空间、市政规划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例如控规在规定了每个地块建筑退缩距离的基础上, 于5条道路单侧划定了15~18m宽的公共空间控制带。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结合公共空间控制带, 对道路内外的绿化、小品等一体化设计 (图6) 。

(4) 道路内交通设施深化

广钢新城原控规对公交停靠站和过街设施并未涉及,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也只是在主要慢行节点进行了布设, 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模等也未涉及。宏观系统优化则对这些设施内容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加强与用地的协调, 明确设施的点位规模 (图7) 。

3.4.2 微观交通设计

精细化交通设计的重点是从细节和微观上保障各类交通功能的协调, 使设计方案能够落实交通功能定位, 体现交通组织总体策略。广钢新城的精细化交通设计在宏观系统优化确定的交通设施布局及要求下, 依据总体交通组织原则, 以地块为分析单元, 分析地块的出行特性和出行需求, 确定地块周边交通组织, 结合市政景观要求优化地块周边设施布局, 根据确定的人性化交通设计标准, 对地块周边的交通设施进行精细化设计, 设计从交叉口、路段、公交设施、慢行设施、宁静化设施、出入口等方面进行具体元素的设计 (图8) 。

(1) 地块交通特性分析

以广钢新城的某个居住地块为例, 其主要交通类型可分为通勤出行和休闲出行, 这两类出行的主要出行方式、出行分布、出行时间特性等均存在差异, 需要进行区别分析, 明确其对交通设施的不同诉求。

(2) 地块交通需求分析

根据地块的用地面积和容积率, 可以计算出地块不同交通方式的通勤出行量和休闲出行量, 这是确定设施具体规模 (如地块出入口数量,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泊位数等) 的基础。

(3) 地块周边交通组织

依据总体交通组织策略, 确定地块周边的交通组织, 满足小汽车的机动性和可达性的同时, 保障慢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做到“机非”空间分离, 减小相互影响。

图、表来源 图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4) 地块周边设施布局优化

根据地块周边交通组织, 确定设施具体布点。设施布点需体现以下原则:地块机动车出入口接近机动车走廊, 人行主出入口靠近公交走廊或者慢行走廊,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结合公交停靠站设置等。

(5) 设计标准的梳理

为统一广钢新城道路交通设计标准, 以人性化为原则, 在对国内的设计标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并结合国外的先进做法, 提出了适宜慢行优先的设计标准。标准梳理的要素集包括六大类分别为交叉口、路段、公共交通设施、慢行交通设施、宁静化交通设施和出入口等, 各个要素集的设计要素如图9所示。

(6) 人性化交通设计

交通设施是人性化交通系统的物质基础, 广钢新城的“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交叉口慢行空间的保障和居住片区路段慢行的优先性。

在道路交叉口的设计上, 路缘石转角半径选取下限标准, 并进行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 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 保证慢行交通的安全与灵活, 同时在交叉口慢行交通通道端部设置阻车石, 严格限制机动车进入慢行交通通道, 避免对步行和骑行环境造成干扰, 在部分居住区之路上, 抬高交叉口降低车速, 保证慢行安全, 并结合广州市日照强度大, 降水较多等地域条件, 建议在交叉口非机动车进口道设置遮阳遮雨蓬, 提高慢行环境舒适度 (图10) 。

图、表来源 图3、9:作者绘制。

在路段的设计上, 在穿过行人区域的机动车出入口, 采用坡化开口, 地面设计明显标识, 行车道周围则有明确警告及行人等候场地及辅助保护设施;在居住区的支路上设置减速路拱, 降低车速保障慢行安全 (图11) 。

(7) 地块周边精细化交通设计

根据地块周边的交通设施布局优化和梳理的人性化设计标准, 对地块周边的交通设计要素分别进行交通设计。

图、表来源 图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图、表来源 图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图、表来源 图1、4~8、10~12:根据参考文献[8]绘制;

首先依据交叉口的转向交通流量, 进行交叉口车道功能划分, 然后依据梳理的交叉口设计标准, 对交叉口的各类要素进行详细设计。

其次根据交通组织确定的设施点位, 结合标准规定的具体要求, 确定公交停靠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具体位置和设计尺寸。

最后根据机动车禁止开口范围确定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具体位置和宽度, 以及交通宁静化措施 (例如减速路拱) 的具体位置和设计尺寸 (图12) 。

4 结论

随着交通领域的蓬勃发展, “以车为本”的规划理念正在转向“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为确保人本思想的落实, 精细化交通设计作为落实规划理念的重要手段, 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广钢新城的开发为例, 论述了精细化交通设计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 阐明了精细化交通设计与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系以及精细化设计的内容, 并从宏观系统优化和微观交通设计的角度, 提出了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道路施工设计的精细化交通设计方法, 以指导具体开发建设, 确保规划理念和方案能够落实到建设施工中。

摘要:精细化交通设计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体现在对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具体工程设计之间的衔接桥梁作用, 在广钢新城的开发过程中, 精细化交通设计作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深化和优化, 是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与道路施工设计断层的重要桥梁, 需要从宏观系统优化和微观交通设计两个层面协调进行。宏观系统优化是从与土地利用协调的角度, 确定交通组织模式, 理清道路功能, 对不同的交通方式进行空间组织, 并结合市政和景观功能优化道路横断面和道路红线内交通设施布局;微观交通设计则从单个地块交通特性和需求出发, 通过地块周边的交通组织, 优化地块周边交通设施功能和布局, 从交叉口、路段、公交设施、慢行设施、宁静化设施、出入口等方面进行具体元素的设计。

关键词:精细化,交通设计,设计要素,广钢新城

参考文献

[1]汪中求, 吴宏彪, 刘兴旺.精细化管理[J].决策, 2005 (7) .

[2]段里仁, 毛力增.从交通文化角度看新加坡精细化交通的启示[J].综合运输, 2011 (11) .

[3]戴继锋, 周乐.精细化的交通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J].城市规划, 2014 (S2) .

[4]万意敏.基于交通精细化设计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改善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 (4) .

[5]张军, 曹莎, 田锋.大城市成熟地区的精细化交通改善[J].交通标准化, 2014, 42 (15) .

[6]李媛媛.通过精细化手段挖潜市政交通设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9 (1) .

[7]丘建栋, 赵再先, 宋家骅.面向精细化交通设计的中观交通模型研究与实践[C].第27届交通规划年会, 2014.

广州市设计院 第10篇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检验中心),原名广州市卫生防疫站,是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检验检测的指导中心。随着中心业务的发展,原有办公地点已不能满足功能要求。项目选址广州市白云区嘉禾地段,建设基地面积均7.3ha。整个项目总计建筑面积40166m2,地上建筑面积36786m2。地下建筑面积3380m2,主要由综合办公楼、预防医学门诊、报告厅、附楼及理化实验用房、微生物实验用房、动物实验用房,地下人防(兼平时车库)等组成。

二、总平面设计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的建设内容,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科研实验建筑、行政办公建筑、后勤配套建筑。总体规划以主入口贯穿用地的轴线,在近似于矩形锥体的用地范围内,将数栋建筑组成一个建筑群体,场地东侧从南到北依次布置了综合办公楼、预防医学门诊、报告厅及附楼;临场地西侧60m宽规划道路一侧布置了实验区及防护绿地,从南至北按照污染性质及污染程度依次布置理化实验楼、生物实验楼及动物实验楼。属于典型的分散布置形式。各实验楼之间的距离保证了1.2H的建筑间距,并在一层东侧用连廊相连。

三、实验楼平面功能布局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楼设有收样大厅及应急指挥中心等业务用房。预防医学门诊楼承担对健康人群的体检及疾病咨询等功能。理化实验楼设有供应中心、环境卫生检测中心、理化检测中心;生物实验楼设有艾滋病实验室、PCR实验室、肠道致病菌实验室、医院检测实验室、免疫学菌种室、呼吸道细菌室及病毒学检测中心;动物实验楼设有放射卫生检测中心、毒理学检测中心及普通动物饲养室等。共计三大类,百余间实验室。根据不同类型实验室的特点,实验楼平面布局采取单走廊及双走廊两种形式。严格遵循实验室规范要求,实验区与办公区相互分离;洁梯与污梯分离。

四、建筑群立面设计

建筑群着重以现代简约的手法及简洁的体块进行处理,给人以干净利落、简洁高效的感觉,以此映衬现代化实验室建筑的精神本质。通过明确的体块划分,重点强调了综合办公楼的建筑形体,使之成为疾控中心建筑群体中的标志性建筑,挺拔的主体直线与柔和的裙房外墙的曲面有序组合,表现出建筑端庄、和谐的造型特点。飘逸的裙房曲线巧妙地迎合了插入的桥式入口;同曲率强调推出的装饰门架,大气地烘托了主入口空间,给俊朗清秀的主体造型添上了点睛之笔。

五、结语

现代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筑是功能最为复杂的民用建筑之一,作为与人们公共卫生安全息息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实验室是需要我们建筑师以更多的责任感来关注的。如何把握时代的潮流,创造出更有特点、更接近实际使用需要、更合理的设计,是我们建筑师的目标。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

项目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嘉禾地段

建设单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设计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翰时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用地面积:7.3ha

项目总建筑面积:40166m2

建筑层数:综合楼:地上11层、地下1层;实验楼:地上5层;其余附属建筑:地上3层。

设计时间:2004~2007年

建设时间:2007~2010年

项目总负责:王如荔、王晖

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第11篇

广州船院自1984年就开始从事海洋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是国内从事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较早的单位之一。通过与国内外的专业公司、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广泛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并通过吸收和创新,形成了该院的海洋工程技术专长。该院在浮式生产储卸系统(FPSO)、半潜平台、海洋平台模块和人工岛设计与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海洋工程单点系泊、多点系泊和输油终端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核心业务:广州船院主要业务范围涉及军用舰船、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科研和设计领域,拥有成熟的常规船舶科研设计经验和高性能船舶设计研发能力,拥有多项船舶及海洋工程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建院以来,设计了各类舰船产品300余型,承接的海洋工程科研设计项目60余项。

广州船院从常规中小型船舶设计起步,目前已发展到以2万吨级以下的船舶、公务船和特种船为主线,逐步进入三大主力船型;海洋工程领域以钻井平台、井口平台、生活模块、单点和多点系泊系统、生产储油轮、多用途工作船等海洋工程项目为主进行研发和设计。

在民船方面,该院从八十年代起开展高速双体船的研究和设计,并取得多项设计和研究成果。近年来,该院通过7000吨系列油轮、70米三用工作船、消防船等设计,找准市场突破口,切入大中型船舶主流市场,其中6800吨油轮的成功设计获得了船厂、船东的一致好评,目前已开始系列化设计建造,形成了3000吨、6500吨、6800吨、7000吨等系列船型。经过多年发展,该院形成了以高性能船舶设计研究为特色,常规船舶和工程船舶的设计研发齐头并进的模式。

2008年,承接了渤中19-4上部组块WHPA、WHPB 两个井口平台的加工设计。2010年和2012年,分别完成中石化茂名石化30万吨级单点系泊输油终端新建项目和海管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2011年,承接了广州船坞伊利亚贝拉30万吨级VLCC改装FPSO设计和生产设计项目,为今后与集团内单位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战略性意义。2012年底,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海上输油终端)研制任务也在国家工信部成功立项,目前正在研制当中,预计于2015年完成。

2012年,广州船院在民船产品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主要完成了312渔政船改装设计、“宝岛之星”豪华邮轮改装设计、3型300吨级渔政船、LNG单/双燃料渔船、广东省渔船更新改造、海关300吨级缉私艇等项目工作。其中“宝岛之星”豪华邮轮改装是该院与台湾邮轮公司合作开发的亚洲第一艘豪华邮轮项目,为今后进入豪华邮轮市场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与中海油气电集团合作的LNG双燃料渔船以及承担工信部的LNG(单燃料)动力拖网渔船是该院应用新燃料开发项目的又一个新领域,在LNG单/双动力燃料项目的市场开发抢占了制高点;尤其是由该院牵头组织的联合体在海关300吨级缉私艇项目公开招标中中标,显示了能力、赢得了声誉,打开了海关艇市场。

广州市设计院 第1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 资源的消耗越来越高,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的重要、资源的短缺, 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建设投资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基础上, 国家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应用, 就是要在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医院建筑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是耗能和排放大户, 医疗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其复杂的功能和各种不同的用地条件导致其建设条件也极其复杂, 需要在专业化的基础上, 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用创新性、人性化的设计, 才能实现医院建筑的绿色实践, 为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提供健康适用安全, 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医院建筑, 使医疗建筑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广州市胸科医院位于美丽的麓湖之滨, 占地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 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胸科医院。该医院现有病床600余张。本次针对整个院区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重点针对门诊综合楼的单体进行设计, 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1 设计原则

1.1 建筑设计人性化

设计坚持以人为本, 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地原则, 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注重领域感、归属感、成就感以及开放性、私密性、识别性等方面的内容。将人文关怀贯穿医疗、护理、服务和环境的全方位、全过程, 符合新医学模式的要求, 最大程度方便患者, 为患者服务, 同时又要方便和为医务人员服务, 按医学规律办事。

1.2 医学布局科学化

医院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三级医院科学划分专业和二级分科的适用性;在医疗布局上要做到动静结合、洁污分流、内外相连、交通顺畅、集分结合、流程科学便捷, 以有利于医疗、安全。在建筑布局上, 要便于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减少人流、物流对患者的影响, 同时要体现就医便捷。各医疗区既相对独立, 又内外贯通。

1.3 绿色节能生态化

医院建设首先要做好整体布局安排, 控制建筑密度, 保证绿地面积, 树草兼植, 使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协调并存。突显绿色生态医院的人文特色, 在节能方面, 要充分考虑各单体楼和内部布局空间节约营运能源, 利用节能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以达到水、电、气动节约。充分考虑建筑设计、营运的节能计划及环保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运营成本, 把医院建成绿色节能医院 (见图1) 。

2 规划结构体系

2.1 规划构思

2.1.1 与城市协调沟通

医院正面朝向横枝岗路, 功能由南向北竖向展开, 在完整城市空间的基础上, 建设城市新景观, 全面提升空间文化品质。

2.1.2 充分利用基地环境要素

基地临近广州麓湖公园保护区, 地理环境优越, 院区内绿化环境也相当怡人, 我们方案将绿化引入建筑, 通过庭院活化建筑内部环境, 着重营造出休闲的疗养氛围。

2.1.3 整体远期考虑, 保证运营

整体院区统一规划, 远期考虑, 赋予广州市胸科医院一个功能整合科学、整体院区环境优美、医院形象现代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综合门诊楼, 医技楼和住院楼都考虑有二期发展, 能保证医院在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对规模不断扩大。

2.2 规划结构

规划布局充分结合地形条件, 利用场地绿化与周边景观, 结构清晰, 轴线明确, 中心突出, 形成“一轴两核多片区”的规划结构体系。

一轴:医院以其中心绿化景观轴为中心, 成为医院的绿肺, 生态景观向医院各个区位渗透, 各个功能建筑空间主要围绕它而展开, 使建筑与景观相互渗透, 有机融合, 成为院区交通和景观的有机综合体。

两核:由中心公共绿化区与旧金山华人千人墓景观保护区组成, 位于医院中心绿化景观轴东西两侧, 中心公共绿化区位于场地中央位置, 起着统帅医院主要空间系列的作用, 西侧景观保护区结合运动场地布置, 形成医院两大绿化核心区, 两核以开放的空间形态结合各功能建筑空间, 创造了安静怡人的疗养氛围。

多片区:根据医院的功能需要规划了四个片区, 分别为医疗区、住院区、办公区和结核病专区, 营造了开放、便捷、高效率的医院系统。各片区新建建筑沿绿化核心理性布置展开, 将景观环境之美充分地纳入建筑内庭。而结核病专区由于功能相对独立, 自成一区。

3 综合门诊楼单体设计

3.1 设计理念

亮街:自然采光的医疗街, 便捷通达、串联各科室。

净诊:候诊区过渡, 动静分区, 诊室静谧舒适。

绿庭:景观庭院渗透布局, 美化就诊环境。

3.2 建筑特色

为了适应现代化医院不断发展变化的功能需求, 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我们在设计中引入现代医疗理念, 采用富有特色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合方式。

功能设计采用单元式, 每个科室为一个功能单元, 每个工作单元根据专业特性由若干个房间组成。以工作单元为基本单元, 组合形成各种功能单元。同时采用标准化模块设计, 使房间或工作单元通过拆拼组合, 就可以形成各种大小的区间, 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

在入口大厅, 医疗街和中庭等公共空间内, 布置了景观绿化, 候诊休息座椅等。这些服务和休闲设施不但方便了广大患者, 而且改善了室内环境和气氛, 使人在紧张严肃的氛围中, 也能感受到一份愉悦, 轻松的气息。

本设计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专用配套设施, 在门诊楼每个功能单元都设有医护人员通道, 垂直交通系统和工作休息间。

3.3 功能布局

门诊楼为地上4层, 地下2层。门急诊区位于1到4层, 首层设置急诊抢救、门诊交通大堂、挂号收费、中西药房、综合治疗区等服务功能, 其中急诊部分设单独挂号收费, 配备诊室、抢救室、治疗室、急诊手术室, 使急诊的病人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普通患者通过入口门厅, 通过采光中庭, 使用自动扶梯, 可到达2、3、4层各科门诊, 门诊办公区设计在二层西南角, 通过连廊与保留的办公楼联系起来, 进而提高门诊办公的效率。门诊部分通过中庭、医疗街、候诊廊组合成三个层次的空间。每个科室的位置都经过研究分析, 单元式的诊室设计能充分满足建筑采光与通风, 景观的需求。设有医护专梯, 实现“医”、“患”分流。

影像中心区与科教信息区位于地下一层, 影像中心候诊区采用二次候诊的设计, 细化候诊方式, 减少人流交叉, 保证候诊与诊区的安静, 影像中心机房布局采用“3+2”模式, 即三条走道加两排机房的平面模式, 两排机房中间共用一条医生控制走道, 两条患者走道各安排在机房另一侧。由于场地地形有高差, 所以会有半地下室出现, 我们把科教信息区安排在半地下室处, 既相对独立, 方便科研人员的研究与学习, 又保证功能房间的通风采光等需求。

设有污物专用梯与室外污物专用出口, 内部设有污物通道, 门诊楼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在地下室集中运走, 有效实现洁污分流。

3.4 造型设计

门诊楼造型从整体出发, 采用现代简洁的设计手法, 通过对体块的推敲, 体块穿插等营造出温馨、宁静的建筑风格, 整体色调明快淡雅, 形成较高的现代品味。主立面通过层间的水平线条强调建筑流畅、轻快而富有现代感, 通过立面不同材质的变化选用, 更增强建筑的表现力, 形成视觉亮点, 模糊了传统医疗建筑严肃、死板的建筑形象, 有效缓解病患的紧张心理。

4 绿色建筑技术设计

(1) 岭南地区日照较为强烈, 遮阳是该项目需要重点考虑的节能措施。本方案在遮阳设计上, 主要采取了横向线条的装饰百叶遮阳板与竖向遮阳构建, 构成主要遮阳体系, 配合通透性较好的中空low-e玻璃, 遮阳效果良好, 并确保室内自然采光效果, 满足医疗建筑对采光系数的要求。

(2) 南方雨水充足, 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重点采用收集屋面雨水、空调冷凝水等用于室外绿化、道路冲洗、景观补水、地下车库冲洗等用途。

(3) 采用BIM技术, 对建筑进行整体建模, 全方位的模拟建设过程, 控制建设造价, 并为后期运营提供详细的模型, 降低维护成本和能耗。

5 结语

广州市胸科医院设计方案通过整体把握, 近远期结合考虑, 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打造崭新医院整体形象的同时, 整合医院的功能分区, 力求在有新旧建筑共生的院区内创造一个近远期结合发展、人性化、绿色低碳的大型专科医院。医院建筑功能复杂, 绿色医院的设计更为复杂, 目前国内对绿色医院设计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模式, 本案例是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的一次尝试, 希望为以后的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摘要:本文以广州胸科医院项目为例, 探讨绿色医院建筑的设计, 旨在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医院建筑,绿色医院建筑设计,节能

参考文献

[1]孙甜甜, 沈晋明.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洁净与空调技术, 2010 (3) .

[2]冯瑾.基于中美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比较研究的医院建筑设计策略.重庆大学, 2013.

上一篇:货币价值下一篇: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