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运行范文

2024-05-14

网络运行范文(精选11篇)

网络运行 第1篇

这次考试采用的练习平台是“智博网络考试系统”, 它要求计算机在局域网环境下运行。既要安装考场服务器, 又要运行客户端。在学校办公室和机房的校园网平台下运行该系统没有任何问题 (校园网也属局域网范畴) , 但是如果家里没有联网或者使用老式路由器上网的电脑就无法正常运行该系统。

经过一番查找和尝试我发现有几种办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1. 使用虚拟网卡, 即用软件模拟网络环境。

具体操作如下:进入控制面板, 打开添加硬件向导, 添加新硬件, 检测过后选择添加新设备, 再选择从列表中选取, 选中网卡下一步, 查找制造Microsoft有一个设备Microsoft Loopback Adapter, 选中它, 安装完成后, 查看硬件管理器, 会多出一个新网卡, 这就是虚拟网卡。之后安装考试系统就可以正常运行了。虚拟网卡可以模拟集线器功能, 使得系统把此软件识别成一块网卡。它只能拿来测试某些软件或者调试使用, 因为软件模拟出来的网卡是虚拟的, 没有插头, 什么都没有, 不能用来真正地与其他电脑进行连网, 只能用在本机内部调试软件或调试网络等使用。

2. 单头网线。

(一小段网线, 其中一端有水晶头) 先连接1、3线, 再连接2、6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发送、接受环路, 模拟正常的网络连接。

实现方法:

找一根现成的符合568B标准的直通网线, 在靠近其中一个水晶头的地方将网线剪断。取较短的一段网线, 并将没有水晶头的一端剥去外皮。568B标准的直通网线的排线顺序应该为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因此对应第1、2、3、6线的线序应该为橙白、橙、绿白、绿。分别将橙白线和绿白线、橙线和绿线除去绝缘皮后拧在一起即可。

制作完成后把水晶头插在网卡接口上, 即可发现计算机系统已经显示“网络正常连接”了。现在, 你就可以放心安装考试系统了。

3. 使用交换机并用网线连接到电脑上。

连接后电脑上将显示本地连接已经连接成功, 安装考试系统就可以正常运行了。本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不需要过多的设置和动手操作;缺点是交换机非常昂贵, 而且每次运行时得插电源并且运行时有一定的噪音。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更是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计算机操作的实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测试, 我们的成绩在逐步提高。同时我们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一定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公安网络运行维护保密协议 第2篇

网络运行、维护安全保密协议

甲方:***森林公安局 乙方:

鉴于乙方参与本局公安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需使用公安内部网络,为确保公安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坚决杜绝失、泄密和网络安全隐患,乙方人员需遵守如下规定:

1.所使用的计算机须坚持“专网专用”、“专机专用”的原则,实行“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制,严禁私自将自带笔记本电脑接入公安网,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使用公安信息网。

2.技术人员须经批准授权后方可在公安信息网上开展工作。3.接入公安信息网计算机必须进行入网注册,按申请批准的IP地址使用,严禁私设、私改IP地址;

4.上网计算机必须安装统一的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升级,定期查杀病毒,禁止擅自取消监控程序;

5.严禁“一机两用、一机双网”,不准以任何方式将公安机关内部计算机、网络设备连接国际互联网;

6.严禁在计算机上安装和使用各种聊天或即时通信软件、设置“聊天室”、私设个人网站(页)和刊载商业性广告;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分析与设计 第3篇

【关键词】网络出版;流程分析;系统设计

网络出版在商业模式上是基于双向传递的信息流,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以数字内容为基本的交易对象的活动,是未来信息产业的中心。作为出版业与网络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出版在服务模式、收入模式、出版理念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如美国的Iuniverse.com的话多服务模式呈现出多方位服务的特点。该网络主要有三大服务模块:作者服务、出版商服务和商业服务。美国的Xlibris.com创建了分级别的服务模式,它的用户主要是个人作者和读者,它在服务模式上最大的特点是分级别服务,即根据作者交纳费用的多少,Xlibris.com提供基础服务、专业服务、个性化服务三种不同级别的出版服务。就网络出版而言,它活化和简化了制版、复制、包装、运输等环节,没有物流、没有库存,其运作机理和流程大大的突破了传统出版业。

1.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定义和特点

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是指以网络出版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互动和协作为基础,并基于由网络出版系统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反馈机制、利益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构成的网络出版系统运行机理,研究网络出版业务运行的流程。所以,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制作集成、广泛传播等。

网络出版运行与传统网络出版系统运行相比,具有立体、复杂和双向互动的特点,所以,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与传统出版流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多而复杂,传统出版运行流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少且简单。

(2)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网络出版物的采编、制作和发布是同步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出版物的采编、制作和发布是分时的。

(3)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信息流动是快速和双向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信息流动是缓慢和单向的。

(4)基于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网络出版物的采编和市场营销是同步的,传统出版运行流程中出版物的采编和市场营销是分布的。

2.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目标与原则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是网络出版运行的具体工作流程,是网络出版的重要补充环节,对于网络出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使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化,是网络出版运行的有力支持,有利于对网络出版运行的风险控制,保证了网络出版运行的顺利进行,同时降低了网络出版运行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2)对网络出版运行的决策提供依据。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化可以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发生的时间和环节,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决策提供依据。

(3)有利于明确网络出版运行工作的责任制,同时有利于对网络出版运行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

(4)能够为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提供依据。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有利于发现网络出版运行流程和网络出版运行管理的问题和缺陷,有利于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网络出版运行工作流程化,提高网络出版运行的效率,降低网络出版运行的成本;同时发现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中的问题和缺陷,以便改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所以,网络出版运行设计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减少流程步骤。在设计流程时,可以先将获得输出结果所必需经历的活动列出来,然后考虑流程正常运转需要哪些活动支持,把它们添加到流程中,避免流程中堆砌过多的执行活动。

(2)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应当涵盖网络出版运行的所有主要要素,以保证对网络出版运行的全面和系统。同时,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中还要坚持突出重点、关键环节关键控制、关键点重点控制的原则。

(3)为了保证流程体系的有效运作,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体系应当是规范化、结构化,以达到可管理、可控制、可衡量、易沟通、易分工和易评价。

由于网络出版运行的特殊性,我们对网络出版运行的流程设计依据下面几点原则而设计:

(1)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特点的原则。流程设计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特点的原则是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前提,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中,要紧按照网络出版运行的特点和项目要求。

(2)全面设计,突出关键的原则。对于网络出版运行来说,环节多而且过程复杂,如果对全过程的每个细节都给予详细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花费的人力物力太大,同时找不到重点;如果只对重点环节进行设计,会产生网络出版运行的盲点。所以,在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全面设计,突出关键的原则。

(3)简易通用原则。由于网络出版运行本身的复杂性,在对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设计上要尽量简单易行,避免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繁琐复杂和费用庞大;另一方面,网络出版运行项目众多,在具有网络出版运行本身的一般特点的同时,还有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对流程设计在符合网络出版运行的同时,要具有网络出版运行流程的通用性。

3.网络出版运行流程设计重点及框架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的设计重点在于:

(1)在网络出版物信息采编、内容制作和内容发布与传播过程中,网络出版商、读者和作者三方面互动协调的流程设计。

(2)网络出版商与读者在线交易安全的流程设计。

(3)网络出版商在发布和传播网络出版物的过程中,对于作者产权的保护流程设计。

(4)网络出版商对服务和产品以及营销等的创新方面的流程设计。

网络出版运行流程框架的设计是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此流程框架的设计遵从三方面的内容,即资金流、信息流和网络出版运行行为主体。同时,基于网络出版运行机理的网络出版运行流程与在上一章中研究的运行系统和运行机理一致,即是以网络出版市场需求为动力,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出版相关法律和标准的完善为保障机制,以网络出版商、读者和作者三方的互动为协同机制,以三者之间两两交流为反馈机制,实现网络出版的顺利运行,以及利益在网络出版商、技术服务供应方和作者等之间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王晓丹.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4,(3):76-77.

[2]徐丽芳.网络出版的定价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与研究,2004,(3):58-61.

[3]安兴茹.网络出版者在Web资源保存中的角色探析[J].情报学报,2006,(11):7-10.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运行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创新

1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内涵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网络同集群生产网络、社会网络一样,是集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内企业、中介机构、大学及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构成了集群内知识网络的主要结点。然而,与集群内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不同的是集群内知识网络是以知识为主要流动要素的开放网络,它的形成是以集群内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为基础,是集群网络发展的一种高级网络。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构成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姜照华等

其中,U1,U2,U3……Un代表知识网络内各个结点;X1,X2,X3……Xn代表各个结点的知识产出量;I1,I2,I3……In代表各个结点接受网络外知识输入量。

由图1可知,知识网络中,知识是其主要流动要素,各个网络结点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活动。但是,知识的流动与传统的物质流动是不同的。由于集群内知识的多样性及独特性,不同的知识所需的流动途径具有很大差别。产业集群正是满足了集群内不同的知识类型的所需的不同流动途径而具有有效的知识网络。具体的说,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鲁开根2007):①抽象知识,是指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中的依赖于个人的概念技能和认知能力的个人显性知识。这是正式的、抽象的或理论知识。②蕴含性知识,是指企业员工个人的不能表达出来的知识,即个人的隐形知识。蕴含性知识是行动导向的,这种类型的知识是个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经验而获得的实际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产生。③编码知识,指的是集群中显性的共有知识,这类知识有时也被称为信息,通过符号来表示。这是经过编码的、储存于蓝图(计划)、配方、书面、规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使得组织行为方式和组织产出具有可预测性和统一性。组织中个人知识和经验经过编码,也可以加强组织控制和组织集中。④嵌入性知识,是指蕴含于集群组织行为和组织惯例中的隐形的共有知识。这些知识基于集群中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仰、信任和相互理解,这使得集群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成为可能。这类知识植根于集群的实践过程,具有社会交互性和结构性。

2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特征

2.1 强联接与弱联接并存

关系强度(intensity)是表现本地网络关系特征的重要指标。Nunzia(2004)研究认为,如果企业仅仅具有强联系和弱联系中的一种,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环境都不可能取得很强的市场地位。产业集群中,以生产关联性为基础,以信任为保障,形成了集群内知识网络的强联接关系;而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和集群内中介机构的产生形成了集群内知识网络的弱联接关系。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强联接与弱联接是并存的。

2.2 动态性

集群知识网络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生产结构及组织结构的变化,集群内知识网络也在不断进化着。从企业原有的简单知识的交流到企业核心能力的互补与合作都是集群知识网络不断适应集群生产与组织结构需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2.3 开放性

网络的开放性不仅是衡量网络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网络的主要特征之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保证了集群知识网络的开放性。一方面,产业集群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一个结点在与其它结点进行生产交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知识和信息的交流,(陈剑锋2003)知识和信息是这一阶段的副产品。另一方面,世界的开放性、知识的多样性,使得产业集群能够而且必须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实现集群知识网络的开放性。

3 知识网络运行及集群知识网络效率分析

3.1 知识网络运行过程分析

知识网络运行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包括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传递、吸收和反馈。知识共享是知识转移的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共享为前提,知识转移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知识的有效转移又将进一步推动知识的共享,因为只有交换双方的知识达到了有效的传递、吸收和反馈,知识交换双方才会有动力去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共享。只有知识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有效转移,知识网络才能顺利运行。其过程如图2所示。

3.2 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效率分析

知识网络效率是指知识网络的各结点能从网络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最终实现知识的最优化配置。影响知识网络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根据前面知识网络运行过程分析,本文认为,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是影响知识网络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知识共享程度是知识网络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知识转移是知识网络高效率的必要保障。一定程度的知识共享和有效的知识转移有机结合才构成了知识网络高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

3.2.1 集群知识共享程度

集群知识共享程度有知识共享广度和深度两个主要维度。知识共享的广度衡量了知识在共享过程中的多样性,它主要是指集群与外部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深度衡量了知识在共享过程中的专业化,它主要是指集群内各个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即隐性知识的共享。

①知识共享广度

全球化迫使集群内各组织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内部彼此之间的生产交易活动,集群网络的开放性使集群逐渐融入全球化生产中去,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一个结点。集群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一个结点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活动,获取外部知识,增加了集群内知识的多样性。

同时,集群内的专业化生产导致集群内中介机构的产生。中介机构是集群内各行为主体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它拓展了集群内行为主体的知识面,避免了集群内专业化生产导致的知识单一,缺乏活力等,促进了集群知识的多样性。这是因为,中介机构是介于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产业集群与政府之间的,为集群其他行为主体提供沟通、协调、公正、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专业性机构,它本身并不从事实物性生产活动,知识和信息是其主要经营的对象。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的持久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取该行业最有效、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中介机构是它们获取该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它们经常向中介机构进行咨询活动,而中介机构通过为集群其他组织提供咨询服务获得盈利。但是,一旦某中介机构不能满足集群内其他组织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它们将放弃通过该中介机构获取知识转而寻找其它获取知识的渠道,从而降低该中介机构盈利机会。因此,中介机构为了获得顾客并留住顾客必须不断加强与外界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加强从外界获取新知识,并最终将所获得的知识提供给集群内其他组织,保证了集群内知识的多样化。

②知识共享深度

产业集群中,集群内的知识共享深度是随着集群内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发展而逐渐深化的过程。一方面,产业集群是一种弹性专精式生产网络。集群的弹性专精式生产使得集群内知识分工不断深化,形成专业化知识。知识的专业化为集群内知识共享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专业性知识仅仅是集群内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集群知识的深层次共享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作为保障,社会资本发达的集群,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共享:从信任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各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相互连结与互动关系,它们在相互交易、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和相互信任中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它们在知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金融资本等方面进行交换,并进行各种资源包括知识的交流与分配。在一个充满信任的集群环境中,知识的传播、学习和共享会更富有效率;从规范的角度来看,集群内有一套不成文的规范和制度,集群内关系网络遵守内部共同的规范体系往往能够通过内在或者外在的约束,引导或者制约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减小集群内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发生的概率,从而促进集群整体的协调、有序发展;从网络的角度来看,集群内各主体在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共同体,结成了一种竞争合作网络。各个行为主体均可以凭借该网络获取对自己行动有利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当然,产业集群内知识共享的多样性不仅仅来源于集群外的知识,知识共享的专业性也不仅仅来源于集群内部知识。总的来说,集群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在产业集群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基础上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二者都构成了集群内知识网络功能充分、有效发挥的必要前提。

3.2.2 集群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指知识的拥有者借助于适当的途径从拥有者转移到接收者的沟通过程(Vito Albio,etal.,1999)。知识转移包括三个阶段:知识传递、知识吸收和知识反馈(王晰巍2006)。知识转移的价值在于把实践证明有效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不同环境或同一环境不同组织中,以提高知识的产出和应用规模(鲁开根2007)。因此,有效的知识转移是集群内知识网络高效率的必要条件。归纳起来,影响其它主体转移能力的主要是知识属性、伙伴属性和网络属性三个关键因素。知识的属性包括默会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它们都与知识的因果模糊性正相关,而知识的因果模糊性又决定了知识转移的能力。伙伴属性包括组织间合作协调经验、文化相似性、组织距离、伙伴知识结构(先备知识)、学习意图、合作时间。网络属性通过网络结构、网络成员连接强度和网络节点位置这三个因素影响知识交换的方便和灵活程度,影响组织间对知识的控制能力,进而影响知识的转移能力。

①知识属性

产业集群内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以及集群外存在的丰富的显性知识是集群知识转移的主要物质。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强联系、弱联系使得集群内不同性质的知识能通过不同的渠道顺利传播。Elfring(2002)研究了集群网络内部强联系和弱联系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创造与扩散的影响。他发现强联系非常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而弱联系更有利于显性知识的交流,这种知识可能来自集群内部,也可能来自集群外部。同时,集群内社会资本减小了集群内知识交换过程中的机会主义,保障了集群内专业化复杂知识在集群主体内有效转移。

②伙伴属性

由前文产业集群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分析可知,空间的积聚性、生产的相关联性、共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基于信任、规范和网络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机制优化了集群内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集群内各组织主体长期、稳定、互惠的竞争与合作,有利于集群内知识的转移。同时,产业集群内各个组织主体是生产相关联的组织,主体之间的知识互补能力较强,有利于知识转移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与反馈。

③网络属性

产业集群是一种超网络组织,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集群内的知识网络具有平均路径短、网络积聚度大以及网络动态、开放等特征使知识交换方较容易交换彼此的知识,同时彼此之间知识交换的灵活性较强,加强了组织间对知识的控制能力,促进了知识的转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所拥有的特有的社会资本、生产网络保证了集群知识网络的知识共享程度,有利于集群内外知识的有效转移,保障了集群知识网络运行的高效率。

4 集群知识网络与集群创新优势分析

Hames(1995)认为,知识经济中更应将创新视为竞争优势的基础。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创新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原有的基于线性基础上的企业独立创新已不能满足现代创新的多样化需求,网络式创新逐渐成为创新的主流。创新的网络化更加需要创新主体间的基于知识基础上的互动学习机制。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种集群创新优势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我们认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来源于集群内有效的知识网络,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是通过影响集群组织间的互动学习机制和集群内知识创新来形成集群的创新优势的,而且有效的集群互动学习机制能加速集群内知识创新,集群知识创新能优化集群互动学习机制,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共同形成了集群创新优势,如图3所示。

4.1 集群知识网络与集群主体互动学习

Free(1994)的研究表明在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产业区内,集群企业之间对于生产运作和市场机会更容易形成一致的战略认同,但是创新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学习为企业提供了进行创新的基础,集群企业通过在“干中学”的频繁的互动学习中的自我创新能力积累,可以形成在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独特创新能力。在集群组织间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将彼此知识资源转化为最终的绩效,都要经历选择、吸收、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过程(Teeee&Gary1998),即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转移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它们既决定着知识资源的获取效率,又决定着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

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多样性、专业性以及集群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形成了集群内良好的互动学习机制。一方面,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集群单个组织的能力转化为集群的整体能力和知识。知识共享保证了集群组织成员从集群外部和内部获取并增加组织知识,集群内各个组织主体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外部知识和彼此之间的知识来避免内部学习陷阱。而且这种知识共享是基于集群高质量的社会资本之上的,减小了各学习主体在知识交流过程中的机会主义,鼓励集群组织之间互相学习,为集群内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只有知识达到了有效的传递、吸收和反馈才能增加组织间学习能力,产业集群的互动学习需要有效的知识转移作保障。Purcell和Gregory(1998)曾指出企业能力的发展须经过知识的获取和内部知识的整合,而且Chatte1l(l998)也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必须通过快速及时的知识筛选与应用,而且知识被解读和撷取的程度越高,企业越可能建立起强势的营运能力。因此,知识的转移过程就是在有效的知识共享条件下,进行知识传递并最终将其整合、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储量。而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知识属性、伙伴属性和网络属性使得集群知识网络具有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力,能最大限度的保证集群内各组织主体从其他网络结点及时准确的获取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知识,并将所获取的知识整合吸收,同时反馈给其他学习主体,从而增强了集群内组织间的学习动力,形成了集群良好的互动学习机制。

4.2 集群知识网络与集群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根本。Drucker(1993)认为创新就是应用知识去产生新知识。Badaracco(1991)认为,不断获取多样化知识的潜力会成为企业创建并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野中郁次郎根据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提出了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式。他认为,存在四种知识扩展过程:一是“潜移默化”过程,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个体共享隐性知识,如师傅带徒弟,这一过程一般不存在直接的知识创新,但可以是知识创新的一个基础;二是“明示”或“外化”过程,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过程,这是一个将隐性知识通过一个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企业其他成员能够共享的过程,从而通过共享和扩展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三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个体可以把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综合成一个新的知识系统,综合意味着创新,这种综合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将企业的知识系统化;四是所谓的“内化”过程,即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企业所有员工中共享,企业开始将其内化,用新的显性知识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从而改造自己的隐性知识,最终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从知识创新的这一过程来看,知识创新伴随着集群知识网络的每一个阶段———共享和转移。“明示”或“外化”以及“潜移默化”过程正是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扩展的过程;而“综合”和“内化”正是集群知识的传递、吸收和反馈过程。因此,集群知识网络的丰富的知识共享和有效的知识转移也正是集群知识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姜照华,隆连堂.产业集群条件下知识供应链与知识网络的动力学模型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

[2]鲁开根.产业集群知识系统分析[J].岭南学刊,2007.1.

[3]赵晓庆,徐庆瑞.知识网络与企业竞争力[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3.

[4]周密,赵文红.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科研管理,2007.3.

[5]李勇,史占中.知识网络与企业动态能力[J].情报科学,2006.3.

[6]王晰巍,靖继鹏.知识供应链互动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6.9.

[7]陈剑锋.产业集群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3.4.

[8]Ray Reagans,Bill Mcevily.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ffect of Cohesion and Rang[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

[9]Uzzi R.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探析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论引导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16-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成效与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形成高校大学生舆论引导的新格局,特别是如何健全应急报道和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1]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对确保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效进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界定

所谓舆论,简单地说就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一词的英文表述是“public opinion”,意思是“公众的意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认为,“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舆论“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合,而且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连续的过程”。[2]

网络舆论就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媒介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做的公开评价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因网络媒体所具有的海量信息、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多元性等而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即话题丰富、包罗万象、主体分散、良莠不齐、“群体极化”明显、公信力缺乏。[3]

大学生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于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是校园公共事务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态度、情绪、期待、评价和想象的公开表达,是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集合体。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与其他社会舆论不同的特点,即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对校园群体性事件反应迅速、影响面广,如果控制不当将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网络舆情煽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网络舆情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 [4]因此,必须加以有效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是指在遵循网络舆论自身特性和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舆论反映的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意见、情绪和态度,设置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和社会知觉的相应议程,回应大学生的合理诉求,缓解大学生的不满情绪,解答大学生的疑惑,疏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合理应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达成大学生态度向积极方向改变的过程。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深入了解学生网络生活,遵循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具有如下特征:

1.技术与思想相结合。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需要遵循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使用网络平台和专业网络软件。技术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发现的及时性和管理引导的高效性。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注意研发和使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搭建高效的网络传播平台,为有效引导提供技术保障。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单靠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在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是技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2.引导与强制相配合。对大学生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表达的观点、态度、意见、情绪,要进行认真分析,耐心地加以引导。要积极回应大学生的合理诉求,热心解答大学生的各种疑惑,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大学生的不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在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同时,也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大学生要对自己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负责,违反相关规定的要受到处理,触犯法律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法管理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自律与他律相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既需要学校的积极管理和主动引导,即需要他律,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网络规章制度、法律及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进行有效的自律。单靠外在的强制管理和说服教育,没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觉执行,网络舆论引导很难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只有把网络舆论引导的自律与他律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网络舆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校园网络舆论创造健康的环境,取得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效果。

4.物质与精神共保障。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制定措施,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精神的力量,也需要有相应的物质保障,需要进行必要的资金、人员、物资和技术的投入。从网络平台的搭建到网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再到引导机构及人员的落实,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如果只是思想上重视,而行动上却舍不得花钱,没有物质上的投入保障,是不可能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的内涵

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是指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通过完善影响和制约这一工作开展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促进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保障引导工作高效运行和实现引导目标的过程和方式的总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开展,是遵循一定规律,在一定的因素影响和制约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的。离开这些因素的功能发挥及其相互作用,就不能保证这一工作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真正实现。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有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的因素很多,除了人、财、物这些基本因素以外,还有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实施机构、相关政策法律、社会环境等因素。因此,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包括领导机制、宣传动员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等内容,具体见下表:

三、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的构建策略

保障和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有效进行的运行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阻力,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统筹安排、稳步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1.在领导机制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的优势,突出校党委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统一领导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以维护学校稳定为抓手,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在高校维稳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领导组织工作,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责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下达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

2.在宣传动员机制方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动员机制。有宏观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也有微观的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集中的宣传动员,也有分散的经常性的说服转化;有一般性的宣传引导,也有为完成某一任务、达成某一引导目标而针对具体部门和人员的组织动员。通过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动员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3.在组织实施机制方面,要定编定岗定责,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通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具体组织实施经常性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在组织机构方面,可以实行专兼职相结合,把一些部门和人员纳入引导机构中,明确职责分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同时也减轻专职机构的负担,有效推动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4.在协调机制方面,要形成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网络舆论引导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论信息收集、分析、报送、转办、反馈机制,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和政策法规等传达给校园网民,及时解答广大校园网民心中的疑惑,使其分清是非、辨明真相,形成学校管理部门与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树立学校管理者在校园中的权威形象。[5]

5.在队伍建设机制方面,通过建平台、下任务、给经费、定待遇、作考评、专兼职并举的方式建设,以常态化的任务来凝聚和锻炼队伍,以少量精干的专职队伍为核心,把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委干部、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干部等组织作为兼职人员。对一些较复杂的突出任务,可以项目或课题的方式组建舆论研究和引导团队,把专兼职人员组织起来开展工作。

6.在投入机制方面,设立舆论引导专项经费,每年按一定的比例从学校总经费中划拨,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日常办公、课题研究、设备采购、技术维护、成果发表、对外交流等开支。 除经费保障以外,还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场地,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7.在检查督促机制方面,建立相应的督促检查小组,开展检查工作。可以有常规性的检查和专项任务督察。建立定期的舆情通报制度、舆论引导成果汇报制度、年终工作总结述职考评制度等,加强督促检查工作。

8.在目标管理机制方面,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规定目标完成的期限,把资金投入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把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6] 在舆论引导覆盖面、舆论主导作用,以及舆论引导亮点、热点、难点等问题上设置任务和指标,细化考查,狠抓落实。

9.在奖惩机制方面,对达到目标完成任务并且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和工作不努力、不作为的则给予批评和处罚,以奖勤罚懒促进工作的开展。在奖罚措施上做到多方式、多方面、多层次,有口头表扬、先进评选、达标评比、特殊奖励、集体奖励、个人奖励、物质奖励、荣誉称号,也有一般批评、点名批评、平时提醒、口头警告、调离工作等,把工作贡献与个人及集体荣誉、收入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10.在舆情响应机制方面,把着力点放在及早发现舆情、及早作出回应、及时解决问题上,做到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有回应、有改进,对舆论提出的问题都有及时的回应和引导,有交代有落实,用实际行动和结果去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认识,用网络舆论宣传去强化引导效果。

11.在道德机制方面,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道德自律,用道德规范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使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的网络言行,自觉维护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形成崇尚文明、追求进步、谴责歪风邪气的良好风尚。

12.在法律机制方面,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网络舆论法律规范,用法律手段惩处网络违法行为。我们在强调教育引导和道德自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律的作用,更不能否定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网络舆论行为的必要性。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上网行为,敢于严格管理。要依法管理网络舆论,那些在网上故意扰乱社会秩序、造谣中伤、恶意诽谤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惩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3.在校园文化机制方面,通过培育和形成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来净化校园舆论环境。要倡导和建设和谐文化,形成和谐共建的文化氛围;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文化,既要对别人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也要批评和改正自己不文明的言行;倡导共建共享文化,让全体师生自觉建设美好校园,分享学校发展成果,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发展;倡导文明上网文化,反对网上不文明行为,抵制各种有害言论;倡导民主法制文化,依法管理网上言行,做到既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又遵纪守法;倡导服务文化,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自觉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倡导主人翁文化,全体师生都是学校的主人,建设好学校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学校存在的问题,用心用力促进学校发展;倡导责任文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发表错误言论,不信谣、不传谣。

[ 参 考 文 献 ]

[1][6] 顾海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认识和新目标[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

[2]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3] 刘建华,陆俊.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21).

[5] 瞿晖,董雨.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J]. 新闻爱好者,2011,(1下半月).

网络运行 第6篇

本刊讯今年以来,我省余震、暴雨、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引发多起通信事故。全省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认真贯彻《电信网络运行监督管理办法》,严格落实通信事故处理流程,畅通指挥协调渠道,加快事故处理进度,及时抢修恢复,切实维护了通信网络安全。

2009年5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网络运行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02年颁布的《电信运营业重大事故报告规定(试行)》同时废止。《电信网络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将电信网络运行事故等级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事故等四级,针对不同事故等级,制定了相应的报告流程, 明确了报告时限要求,强化了监管部门对基础电信企业网络运行安全的监督管理职能,并对企业网络运行维护责任和网络架构保护措施提出明确要求。

乐山铁通整治电缆提高网络运行质量 第7篇

本刊讯近期, 乐山铁通组织人员对城域网电缆进行了整治, 重点对乐山、眉山、雅安市区的光缆进行了测试和整治, 共计处理故障电缆19根, 接头33处, 通过整治, 电缆芯线质量显著提高, 故障率下降了7%, 故障处理速度大幅度提升。

四川铁通规范装移机材料管理

本刊讯近日, 四川铁通进一步加强对装移机材料费需求、采购、出入库、使用、费用归集等相关环节的控制, 制定了装移机材料回收、修复与利用等具体办法, 并编制了装移机材料-modem管理台账软件, 将modem出入库管理明细化, 不仅提高了财务工作信息化程度, 同时增强了对装移机材料的控制力, 为降低运营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咏华)

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运行状态浅析 第8篇

与其他三类逆向物流网络不同, 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中回收品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 其中流通的回收品多为低值回收品, 诸如纸张、玻璃以及金属等。处理低值回收品需要进行大批量处理、形成规模优势, 回收方式较为单一, 且对于回收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 故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多为集中型, 层次不多。

以北京市海淀区某物资回收公司为例。海淀区某物资回收公司于2006年联合区商务委在海淀区全区范围内建设了广泛的回收网络, 拟对全区范围内所有社区实现覆盖。网络建成初期, 包括面向市民的小型回收点500余个, 负责全网络运输工作车辆40余部, 所有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网络选址策略考虑每个工作人员半小时服务能力, 对所有1500户以上社区、800户以上封闭式社区在社区内设立小型回收点。小型回收点回收的废旧资源由公司车辆统一运输至位于韩家川的分拣中心, 在经过分拣中心处理后出售至资源利用企业。

然而经过5年时间, 该网络运行却出现严重问题。因受到游商竞争、面对管理混乱等问题, 该网络废弃资源流量过低, 赢利无法保证, 营运成本过高, 网络逐渐破坏。原有的500余个小型回收点数量逐渐萎缩, 工作人员逐渐离职, 小型网点脱离或者报废, 现有可运行的小型回收点数量不足网络建成初期数量的一半, 从500多个减少到不足250个, 运输体系基本崩溃, 原有运输车辆几乎完全闲置。公司营运较为困难, 赢利无从谈起。

2 原因分析

2.1 游商

所谓游商, 就是没有正规编制、在城市中“游击”收垃圾的“小商小贩”。游商的竞争严重威胁到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稳定性, 使得网络运行困难, 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在本实例中, 游商的竞争是导致网络崩溃的主要原因。游商成本低, 面向市民的回收价格更高, 极大程度上分流了正规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回收量, 严重影响网络稳定性, 使得正规网络的运行难以为继。

(1) 利润。

相对游商而言, 正规的回收网络在利润方面处于劣势。首先, 正规回收网络需要占用场地, 必须为场地的使用支付一定成本;其次, 正规回收网络需要正规的人员编制以及管理体系, 比游商具有更高的营运成本;再次, 正规回收网络需要符合正规流程, 这也迫使网络所有者支付一定费用, 比如在社区内设点需要向社区物业付费等。此外, 游商对于废弃资源的流向不关心。在成本与收益的双重压力下, 正规回收网络在资金方面的要求比游商要高很多, 利润空间也相对小很多。

(2) 分流。

除利润因素外, 游商在网络流量方面也同正规回收网络激烈竞争。游商相对于正规回收者几乎起到了“一比一”的替代效果, 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正规回收点业务范围内存在2个游商, 则正规回收点的业务量就会缩减2/3, 这也直接导致了上述网络中流量不足的问题。

游商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正规回收网络的资金压力, 大幅度分流回收量, 对正规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而游商作为城市垃圾处理体系中的遗留问题, 短时间内消除十分困难。

2.2 管理混乱

除去游商威胁之外, 对于正规回收网络的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政策层面上, 虽然一直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 但是在具体细节方面的规定仍十分缺乏。以前文所述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为例, 该公司网络的运行面临多部门的管辖, 区商务委、行业协会、公安部门、市政部门、工商部门、环卫部门、交通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都对该网络运行拥有否决权, 但没有一个部门将废旧资源的回收当做工作重点, 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运行面对大量限制却缺乏支持, 使得本就“模糊”的鼓励政策在执行方面更加无法落实, 网络运行难免陷入“管理混乱”的泥潭。企业经营有心无力。

3 改进建议

3.1 政策建议

(1) 加强游商打击, 探究游商管理新途径。

游商对于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 而解决游商问题不能依靠回收企业, 这需要政府部门更加有力的管理。从现状来看, 对于游商的治理效果不佳, 诸如海淀地区普遍存在的“街边经营”的回收者均属于无证经营的游商。但游商作为城市垃圾处理体系中的顽疾, 短时间难以根本解决, 游商具体的处理办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支持政策。

我国对于开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的方向明显, 但是政策的细化程度还不能为企业运行提供十分具体的参照。现有的激励措施诸如投资补助、资金奖励、贷款贴息等缺乏具体执行标准, 加之行业规定缺位等问题, 现有政策在执行方面仍较为乏力, 回收企业面临困境时无法得到政策支持。

(3) 统一管理, 增加侧重。

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稳定性需要建立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 政府部门职权范围必须明晰, 需要有部门对回收行业主管并提供有效的支持, 否则网络的稳定无从谈起。

3.2 企业建议

(1) 探究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构建新模式。

考虑到游商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回收企业想要扭转现状必须从自身做起。在现有条件下, 游商的存在是无法改变的, 回收企业可以寻找新的业务模式、改变现有的网络结构以应对游商。在现有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结构中, 面向市民的小型回收点数量多、流量小、成本高, 网络营运成本高, 这些问题需要在新模式中得以解决才能帮助回收企业渡过难关。回收企业可以通过缩减小型回收点数量等方式缩减成本, 同时通过提高价格等手段回收游商手中废旧资源, 并且通过扩大规模优势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以弥补与游商间价差, 这需要以企业良好的议价能力为基础, 本文不多论述。

(2) 寻求更合适的网络布局标准。

从前文所述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实例看, 现有的网络布局标准尚较为单一, 不能很好地考虑到网络效率问题, 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点布局过于密集, 影响了企业赢利。但考虑到现有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布局更多考虑了其服务对于满足百姓需求的便利性, 故其布局亦不能按照传统网络布局仅参考成本以及流量的标准进行。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布局标准应当如何, 还需要企业付出进一步的努力。

4 结论

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开展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仍需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在当前情况下, 回收企业需要探求与游商竞争的更好方式, 并且增强与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以获得尽量多的支持。考虑到我国对于开展低碳环保工作的决心十分明确, 近来来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显著, 相信对于环保贡献明显的回收行业日后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运行所面临的困境也终将得到解决。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的内涵, 继而提出再循环逆向物流网络实例, 指出该实例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对游商竞争、管理混乱等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更加具有普遍性的改进建议, 最终得出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基于网络拓扑的团队运行机制研究 第9篇

1.1 定义

团队不同于群体,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成员除了应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之外,同时还应具有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团队的绩效源于团队成员个人的贡献,同时永远大于团队成员个人贡献的总和。通常意义下,团队是指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的一群人。显然目标是团队建设的基础,这个目标将团队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而言,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的目标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由此可以借鉴团队的一般定义,得到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的定义:是以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为共同目标,互助互利、团结一致,坚毅奋斗的一群人。

1.2 成员组成多元化

通过剖析计算机学科总结归纳其有应用性、技术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等5大特性[1]。依据这5大特性,不难得出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呈现多元性。多元性分为表层多元化和深层多元化[2]。表层多元化是易于被观察和发现的,例如成员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等;而深层多元化则是一些更为隐藏、更不容易被观测到的属性,例如成员的态度、个性以及内在驱动力等。依据文献[3]对多元化进行了更为精确的理解,将其分为3个维度的多元化。将人口属性、文化背景的多元化称为“多样性”;意见、态度的多元化称为“不一致”;将资源、权力的多元化称为“不对等”。

2 多元化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2.1 多样性

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成员的多样性,是客观的也是团队存在的基础。成员的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属性的多样性,促进了团队成员间的协作,同时增加了成员间关系冲突。成员的多样性属性对团队绩效有显著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2.2 不一致性

不一致性也是团队存在的基础,但与多样性客观性不同它是主观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如意见、态度与成员的工作状态、积极性息息相关,进而影响其对团队绩效的贡献。团队工作的效率在于成员间的默契配合,如果无法达成共识就不可能成功。拥有宽容的心态、坦诚的态度、谦虚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难能可贵的诚信和互帮互助的仁心是一个优秀成员必备的品质,也是一个优秀团队的内在精神。可见,不一致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也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2.3 不对等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全部都是将军,谁来打仗?反过来,如果全部都是士兵,谁来指挥?因此,在团队建设中要进行对角色定位和分工。角色的定位与分工定然会导致团队成员的不对等性。团队中要真正做到每位成员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资源共享、没有壁垒,从而使团队实现高效。不对等性在多元化的3个维度中对团队绩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可以将“不对等”性理解为团队成员的权利和责任。通过建立和优化团队运行机制,促进“不对等”对其他两个维度的正面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成员间破坏性的关系冲突对团队绩效有负面影响,而适合的责权机制可以弱化这一冲突带来的影响;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能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升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的目的。

3 基于网络拓扑的团队运行机制

随着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学科建设的推进,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成员趋于多元化,不仅如此,“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4],计算机教学团队成员呈现出动态多元化的特征。在此,为了保证教学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和卓有成效的团队绩效,需要建立和优化团队运行机制。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即是指网上计算机或设备与传输媒介形成的结点与线的物理构成模式。网络的通信模式与团队的运行机制有很多相似之处,本节将引入网络拓扑结构,构建和优化团队运行机制。

3.1 初期——星型拓扑

现阶段属于国家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初期,各个高校都在探索转型之路,因此,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供参考。在此阶段,教学团队建设大部分在之前的基础上改革与探索。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一些,如果一味的照搬老本科院校那很难成功。所以,在团队构建初期,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适用星型拓扑。在此拓扑中,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相对而言,对团队领导者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拥有丰富的行业和企业知识,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社会技能、概念技能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进取精神。星型拓扑强调的是把管理的制度权力如奖励权、计划权等相对牢固的进行控制,而控制者就是团队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也就是团队其他成员而言,受控制的力度较大。

在这一阶段,使用星型拓扑,可以快速地形成由各类人员构成的教学团队,有助于教学团队多样性的形成,并拥有强有力的执行力。但是不利于团队其他成员的发挥和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而且成员间的冲突随着团队的发展日趋明显,所以在团队构建成功后,就不宜再采用此种模式。

3.2 成长期——树状拓扑

在构建成功后,团队建设进入相对稳定期也就是成长期。在此稳定期,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需要将权力下移和分散。计算机教学团队成员具有动态多元化的特征,依据各个成员在多元中所处的元,对其进行分组,而每组的组长即为教学团队的中层管理者,即形成层次拓扑或是树状拓扑。团队的核心领导位于顶层,中层管理者位于中间层,而其他成员位于底层。中层的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团队核心精神分解成本组的计划和目标,结合本元特点,有效指挥和监督组员,保证完成上层下达的任务。

在这一时期作为团队的核心领导,关键任务就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使团队成员放弃各种心理上的包袱,提高责任心和信任度。激励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可从以下角度切入:压担子,通过授予中层管理者工作,激发他们的责任心;鼓励建议,让成员在多提意见的过程中,感觉到团队的发展与自己休戚相关。团队成长期采用这种拓扑,有助于任务的细化和执行,能够有效化解成员间的冲去,在团队内激发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目标清晰、任务明确,但是不利于组间成员的沟通,可能导致成员间“不对等”性凸显,团队绩效下降。

3.3 成熟期——网状拓扑

在团队成熟期,团队呈开放、坦诚、及时沟通的状态,具备多种技巧,协力解决各种问题,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与标准工作流程进行沟通、化解冲突、分配资源,团队成员自由而建设性的分享观点与信息,有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为了更有效地体现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成员的动态多元化特征,在团队建设的成熟期适宜采用网状拓扑。在此拓扑中,团队成员间彼此平等,可以依据需要建立起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关系随着计划的实施或完成建立或终结,完全是由需建立的。团队负责人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集中精力关注预算、进度、计划、业绩和成员的培训,同时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及时更新工作方法和流程,推动经验与技术的交流,营造高绩效的组织文化。

不难发现,采用这种拓扑能够有效地弱化“不对等”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很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间、学科间的知识共享、需求共享、技能共享等,有利于集中团队的智慧做出高效决策,提升团队绩效。但也要注意因为团队任务需要对成员调整引发的不利影响,需要对成员思想加以引导,说明调整的意义和目的,让成员认同和配合调整。

4 结语

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的根本。没有团队,拥有再多的人才,再多的资源也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但要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要在团队内部形成合作共赢的和谐氛围。从3个维度深度剖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团队成员的多元化,最终构建了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团队运行机制。

摘要:团队成员多元化发展是一个优秀团队存在的根本。从3个维度的多元化深度剖析了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并结合网络拓扑构建和优化团队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提高团队绩效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多元化,网络拓扑结构

参考文献

[1]折如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应用能力探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20:132—133.

[2]黄佳.团队多元化,知识管理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

[3]Harrison D.A.&Klein K.J.What's the difference?Diversity cqnstructs as separation,variety,or disparity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199-1228.

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策略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通信网络;运行管理;维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15.07

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大,同时我国通信网络行业蓬勃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很多的便利。通信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网络病毒、黑客入侵、非法访问等,严重影响了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给社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当前通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1.1 通信网络业务漏洞

当前,IT化的通信网络设备、IP化的通信网络以及WAP的广泛应用,使得通信网络更加的自由和开放,与此同时通信网络的一些业务漏洞也逐渐显现出来。在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黑客很容易的利用系统漏洞对通信网络进行非法入侵和攻击,特别是当前很多通信网络业务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1],黑客对于通信网络业务的攻击越来越多。

1.2 开放性的通信网络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近年来,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通信网络更加自由和开放,并且复杂的终端设备给通信网络系统带了很多安全隐患,通信网络运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不仅要注意通信网络系统计算机空间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还要加强通信网络物理空间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性。

1.3 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一些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配合第三方SP和支持人员非法获取经济利益。近年来,通信网络系统中的客户信息越来越多,客户信息的保存和流转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加,一些工作人员通过非法手段篡改、伪造和获取客户信息,严重危害了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

2 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有效策略

2.1 完善通信网络交换系统

为了使通信网络有更好的运行状态,必须要完善通信网络交换系统。首先,分配出通信网络交换系统的信令负荷,将通信网络的信令负荷分配到交换系统的每个路由上,即使某个路由发生故障,可以将这个路由上的信令负荷转移到其他路由上,确保整个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通过,优化选择主用和备用路由,进一步完善交换系统运行。在通信网络交换系统中,选择合适的备份路由和主用路由,当主用路由的运行出现故障时,备用路由可以承担起通信网络的信令负荷。另外,相关技术人员要优化通信网络的数据库,对于存在安全漏洞的地方及时打上补丁包,确保交换系统能够完整的接收数据。最后,在通信网络中设置合适的中继线,利用主控选择法优化中继线配置方式,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2.2 使用保护技术和恢复技术

通信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然或者人为的因素发生各种运行故障,为了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在通信网络发生运行故障之后,可以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及时整理和分析可用资源,选择通信网络的合适线路,绕过故障线路。另外,在通信系统中设置备用系统,一旦主系统中的某个节点环节或者传输线路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启用备用系统,恢复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通过使用相应的保护技术和恢复技术,保护通信网络系统的业务层和链路层。

2.3 提高节点平衡性

通信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路由、节点、中继器、光缆线路等设备过于集中的问题,导致通信网络的多个节点失衡[2],当通信网络中的某些节点承担的信令负荷过多时,会使得该节点超负荷运行,导致整个通信网络线路堵塞,严重影响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另外,如果通信网络中的某些节点承担着信令负荷较少,会降低这部分通信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要提高通信网络的节点平衡性,提高通信网络路由、中继器和节点的高质量性和高密性,防止通信网络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中断或者干扰。

2.4 设置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通信网络中设置防护墙技术,可以有效防止通信网络的信息泄露和非法入侵,通过加强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强制性的控制通信网络访问,确保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通信网络防火墙技术,实时检查通信网络的数据包,全面监控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和运行状态,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在通信网络系统中设置完整的防火墙体系,抵御黑客的非法入侵和攻击,阻止病毒程序进入通信网络,并且及时清除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通信网络系统中的用户要注意及时删除或者禁用一些不用的账号,尽量增加账号密码的复杂性和难度,定期扫描系统病毒,从内部保护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由于黑客对通信网络系统的入侵攻击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利用防火墙技术实时监控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防火墙技术首先对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和检查,一旦发现可疑的数据包或者程序文件,利用发出报警信号,及时查杀和阻止可疑数据包,有效阻拦网路入侵,确保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在通信网络中设置防火墙技术,可以及时保护通信网络免受外界网络的非法攻击,同时将防火墙技术和检测入侵技术相互结合,可以全面监控通信网络的安全漏洞,积极应对通信网络外部和内部的非法入侵和攻击,及时拦截一些不安全的数据包,保护通信网络信息的完整性,有效地提高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水平。

2.5 做好加密维护

在通信网络系统中做好加密维护,保护通信网络系统中信息资源不被非法拦截或者窃取。在通信网络中,通过封装和加密通信网络系统的IP传输包,确保通信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同时,通过对通信网络进行加密维护,将通信网络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密文,设置解密规则,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另外,在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黑客经常非法获取通信网络用户的IP,然后通过用户的IP向通信网络中发送网络病毒,截取或者篡改系统数据信息,因此通信网络用户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在代理服务器上隐藏IP[3],防止黑客非法获取。

2.6 政府方面要加强管理

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支持,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前我国通信网络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有效策略,确保标准化、规划化和制度化的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对于关系到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网络安全以及用户权利等方面的内容,要制定严格的通信网络标准和规则,监督通信网络企业严格落实。

3 结束语

近年来,通信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为了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裕兴,要制定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有效策略,严格落实各项运行管理和维护措施,推动通信网络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文乃豪.浅谈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2(17):1-2.

[2]陈介周.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3(12):242.

[3]马文浩.试论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策略研究[J].电子制作,2013(17):155.

作者简介:沈燕妮(1986-),女,上海人,本科,项目经理,助理工程师,从事电信通信工作。

大学生网络社团运行机制探析 第11篇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运行的主要机制

(一)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基础运行机制

1. 信任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信任机制是指以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社团成员对网络社团的信任为主要内容的机制。它是影响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内心选择的重要机制, 关乎社团成员的稳定。因为, 大学生网络社团只有建立并完善其信任机制, 社团成员之间以及社团成员对社团才会建立充分的信任, 才会选择持久地停留在社团中, 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否则就会离去, 社团也将消亡。所以,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信任机制是促进社团成员进行持久地互动, 从而得以稳定其成员的基础运行机制之一, 是大学生网络社团这一学生群体组织长久运行的基础和发展的柱石。

2. 互动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群体组织, 它的发展需要沟通与交流。网络互动是大学生网络社团日常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 互动机制是大学生网络社团有效运行的纽带基础机制。大学生网络社团互动机制主要包括大学生网络社团之间和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沟通两个方面, 它有利于互动信息源和共享信息源之间的信息碰撞, 有利于促进信息流动, 是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提高创新能力和大学生网络社团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

3. 情感机制。

目前, 高校采用的学分制使学生有了更灵活地选择和充分发挥个性与才能的可能性[2], 但也同时带来了学生集体归属感失落的问题。而大学生网络社团正比较好地缓解了这种状况, 大学生可以更加自如地根据自身的个性来选择想要参加的社团, “社团通过对成员的情感和志趣聚合, 使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得到满足, 从而形成一种有益的校园人文环境, 这也是构筑大学精神所需要的”。另外, 大学生网络社团也是满足和实现大学生结社需求这种自然权利的最佳形式之一。大学生对所参加的网络社团会渐渐地产生一种归属感, 进而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忠诚, 而这种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就是对他们所参加的网络社团的认可与支持, 并逐渐地建立共同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推动社团内部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进而形成强大的情感维系力, 推动社团的发展。

(二) 促进学习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心理动力机制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它是大学生选择和参加网络社团的重要心理动因。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行为具有互动性和互益性, 成员之间只要有持续的互动, 就可以产生互惠与支持。这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在共享信息中学习知识, 提高自己。共享信息是大学生网络社团之间和其成员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 它可以加强社团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它还可以丰富社团成员思维, 给社团成员以启示, 并通过社团成员的潜在吸收力得以获取和消化, 增加自身的信息积累, 并提高信息转化和应用技能, 充分发挥共享信息的价值, 提高自身能力, 以促进自身发展。所以, 大学生网络社团心理动力机制是指促使其成员在网络社团中获取、共享学习信自的发展, 实现成长成才的机制。它是大学生网络社团吸引和维护其成员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三) 竞争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促进机制

不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供需关系各异且供需双方各有特点, 这使得网络社团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 综合考虑各种网络社团的运行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因素, 选择并加入其喜欢的社团。这就会出现不同大学生网络社团之间, 为保障其存在和发展而展开的对社团成员参与积极性的吸引和维护的竞争。所以,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促进机制是指不同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之间, 以吸引和维护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动力机制。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服务种类上的竞争, 努力地提供多样化的、优质的信息服务;二是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网络社团都注重在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加强与成员的情感联系, 稳定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说, 这种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的促进机制, 通过发挥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与发展的危机意识的作用, 变被动为主动, 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具有稳定参与积极性的社团成员, 以保持社团自身的长久发展。

(四) 监督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保障机制是指以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和高校对网络社团的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机制。其中, 高校的监督是大学生网络社团保障机制的重要方面, 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网络社团决策和发展方向的监督, 逐步建立社团评估的标准、规则和方法;二是加强对网络社团互动信息的汇集与分析, 逐步建立社团信息的监测系统, 并开展多元化的监测活动, 以实现社会监督。这一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使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和社团成员可以对大学生网络社团进行及时、适时的监督,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大学生网络社团了解自身状况, 如互动服务信息的质量、服务效果以及社团成员的需求和反馈等, 从而合理定位、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开展互动信息基本情况的调查, 了解信息流动状况, 为其整体发展和科学规划提供依据, 确保其高效、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五) 反馈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优化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的网络关系比较紧密, 信息流动渠道比较顺畅, 这为大学生网络社团进行反馈奠定了基础。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自组织具有自反馈功能, 即将互动服务信息不断地回输入网络社团并进行自动的调整, 就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现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平衡, 完善其运行系统, 促进其良性运行、健康发展。所以,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优化机制是指经过实践检验和丰富和完善的信息反馈过程。它不是互动信息在大学网络社团中的简单重复, 而是在更高基础上或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它可以使大学生网络社团及时地捕捉到新信息, 并迅速作用于社团而进行调整, 实现社团的优化和完善;它可以使大学生网络社团不断地吸收和改进社团成员的新思想而得以持续创新, 成为社团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社团运行机制的思考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运行机制在相互作用中实现社团的育人功能, 为了使这一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更好地实现[3], 促进社团有序运行和快速发展, 就需要完善其机制, 主要有以下五条途径。

(一) 提供优质服务, 巩固基础运行机制

1. 提供优质服务, 组织互动活动, 完善信任机制和互动机制。

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是大学生网络社团赢得信誉、获得社团成员认同与支持, 以建立信任机制的重要基础, 而社团的群体活动则是社团增强互动、保持沟通, 以保持生命力的主要动力。所以, 从长远来看, 完善大学生网络社团信任机制和互动机制的主要途径就是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和组织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互动沟通活动。这是大学生网络社团提高公信力、吸引社团成员和获得社团成员认同的关键因素, 是大学生网络社团完善基础运行机制的重要途径。

2. 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社团成员共识, 增强情感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团可以较好地培养其成员的社团情感和社团意识, “使其尝试成为具有与他人共同生活体验的人”, 并逐渐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增强社团的凝聚力, 使社团保持较为稳定的人气和成员, 维持良好的生存状态, 长久地发展运行下去。当然, 这种情感的忠诚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它取决于很多因素, 如由大学生网络社团提供优质服务而带来的社团成员共识, 或可称之为“事业认同”, 即具备了社团共识的社团成员会对社团的事情表现出高度的自愿、热情和活力, 将社团的使命当做一种神圣的事业来完成[4], 它是获得社团成员认同的关键性基础。所以, 大学生网络社团要通过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来提高社团成员共识而赢得其成员的情感忠诚, 这是它安身立命和长期存在的情感命脉。

(二) 完善信息共享, 增强心理动力机制

鉴于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心理动力机制主要依靠社团成员之间和各个社团之间共享信息, 以促进学习来实现。所以, 完善这一机制的主要途径就是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信息系统, 为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信息共享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并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同时, 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在信息共享中要善于运用和提高学习能力。

2. 规范共享信息。

信息的互动与共享是大学生网络社团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 但是, 它存在一个问题, 即由于各个社团之间传输的信息不规范, 而使信息传输受阻或流失。所以, 要通过法律等手段建立规范化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共享信息, 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 使互动共享信息在不同网络社团之间规范地共享, 顺畅地传输、处理和应用。正如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信息共享要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责的需要, 明确相关部门和地区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 制定标准规范, 完善信息共享制度。”[3]

3. 加强信息共享的保障制度。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共享信息不仅需要规范化, 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 以保障共享信息的安全性。但是, 目前保障大学生网络社团信息共享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 也不完善。所以, 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法律上明确权责关系, 建立有法律基础的保障制度,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信息共享进行规范和管理, 构建一种有序的高效运行机制, 贯穿于社团信息共享活动的全过程。

(三) 引入品牌意识, 强化促进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服务类型、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直接影响其形象、信誉和成员的稳定性, 关乎其存在与发展。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它保持竞争力的根本, 也是赢得各种支持和稳定社团成员的重要因素。所以, 大学生网络社团应引入品牌意识, 实行精品战略, 使社团有特色、出精品, 争创名牌、名优社团, 提高整体水平, 强化促进机制。实现策略具体表现为:在社团定位上, 加强社团与专业的联系, 使它成为有源之水;在社团形象塑造上, 加强与其他社团的交流与合作, 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发展战略上, 坚持不断变革, 增加社团的实用性, 使其更具有时代气息, 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并树立品牌意识, 组织特色的精品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在外部环境营造上, 在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方面对名优社团进行必要的倾斜和扶持, 利用典型,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高质地发展下去。

(四) 加强成员与高校监督, 增强保障机制

鉴于大学生网络社团保障机制构成的两个方面, 所以, 这一机制的完善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条途径。

1. 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互动具有强大的动员力量, 它激发了社团成员的参与热情而充满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 即在社团中, “他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和社团服务的使用者, 而是信息的主动提供者和社团服务的建设者。”[4]所以, 大学生网络社团为其成员施展才能提供了成长环境, 促进他们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它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也需

2. 加强高校层面的监督管理工作。

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虚拟性, 成员约束力较低, 自治管理较弱, 缺乏社会经验, 易受到隐藏在社团内不法分子的诱惑、煽动和毒害。所以, 大学生网络社团保障机制的完善只依靠其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远远不够, 还需要高校在充分重视其自主性的同时, 从宏观层面做好监督工作。一方面,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必须借助网络。“网络管理是通过规划、监视、分析、扩充和控制来保证网络社团监控的有效实现, 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5]另外, 网络技术是大学生网络社团产生与发展的技术性基础保障, 所以, 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性基础措施对网络社团进行管理, 完善其监督保障机制。即“智能信息检索:网络社团管理部门需要掌握对网上社团各领域的有关信息以便作出检查和决策, 必须研究利用新型的网上信息搜索技术, 从大量的网上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 为管理机关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支持。”[6]这种“言审核”是一种温和的事后内容检查方式, 它借助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网络社团进行实时监控, 这主要通过发现敏感关键字, 审查“不当言论”, 及时地锁定信息源并坚持实时跟踪, 向相关管理者发送并保存信息以备监督核查, 及时阻止反动的、消极的网络社团, 必要时要通知学校安保部门, 努力做好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工作, 创造和保持积极、清新的社团氛围, 使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运行。

(五) 完善反馈渠道, 加强优化机制

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优化机制, 就是要完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反馈渠道, 形成顺畅的信息流动渠道, 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自组织所具有的自反馈功能。即当大学生网络社团提供的服务信息与反馈回来的信息一致时, 说明它提供的服务信息基本满足了社团成员需求。反之, 大学生网络社团就要及时地根据反馈信息对社团进行调整并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 根据社团成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以满足社团成员的多样化需求, 使这样的波动给社团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如, 就业类社团中的就业服务信息缺乏或者不能满足社团成员要求时, 此类社团就要通过反馈信息, 提高技术, 更新设备, 提供丰富的就业服务信息以满足社团成员的需求, 使社团持久地发展运行下去。

参考文献

[1][2]张漪.上海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兼论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经验启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5.

[3]王新才.政府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273.

[4][6]黄平.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2) .

上一篇:可持续性理论下一篇:复发性肩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