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范文

2024-06-23

理性人范文(精选11篇)

理性人 第1篇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理性动物》(The Rational Animal)一书由两位美国心理学教授合作完成。道格拉斯·肯里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是人类行为与进化学会执行委员会成员,被誉为现代进化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心理学教授。他们将进化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相结合,在《理性动物》中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人脑是如何运作的最新科学证据。英文原版书中,《理性动物》一书还有副标题,即《进化如何使我们自己变得比我们所认为的更聪明》(How Evolution Made Us Smarter than We Think),明确地亮出其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该书于2014年首次出版中文版本,介绍对西方现有人类行为研究进展的最新成果。因其论述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案例—理论观点—案例”的反复推敲论证的方式层层推进,使其不仅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二、内容介绍

本书除去引言、结论及致谢部分,共分九章。每一章节内部,作者运用“案例—理论观点—案例”的论证方式,以有趣的经验现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出相应的理论观点对其进行解释,解释过程中又重新回到案例映证,而各个章节则是观点之间的层层递进。

1.从“理性人”到“理性动物”

关于人类决策理性与否的问题,包括古典经济学家、现代行为经济学家等已经做了大量的讨论。作为第三类科学家,即进化心理学家,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在“理性人”的论述外提出“人是理性动物”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一些看似愚蠢、不理性的行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往往具有深度理性(d e e p rationality)。人类决策并非关于理性或非理性的问题,而是具有深层理性的特点。今天的选择并不仅仅是由当下可见的近因所决定的,更是由根植于潜意识中的一套祖传的精密机制的影响而造成的。比如,分析个体购买一块蛋糕这一行为的背后原因,近因可能是他饿了或者是他喜欢吃蛋糕,但远因则是高热量食物曾帮助人类的祖先积蓄能量,使他们得以在高营养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所谓理性动物,就是将人类看作和其他生物一样同样具有生存、繁衍等进化需求的物种,所以在分析人类行为的原因时不但要考虑表层近因,还应从进化需求中找到远因,即祖先留在我们身体中的遗传密码的作用。

但我们也应知道,人类的进化目标并非单一、完整的,而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自我保存、繁衍后代、社会交往等互不相同的进化挑战,由此引出另一关键概念——次级自我(subselves)。

2.七个“次级自我”

人类千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为应对不同的进化挑战而形成了七种不同类型的“次级自我”(见图1)。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七个“次级自我”依次登台。金字塔型的结构体现的不仅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代表人类进化的最高目标是育儿,即繁衍后代。

七个“次级自我”可以被理解为经常存在的人类决策的前后不一致现象。不同的“次级自我”遵循不同的博弈规则。在双方都是冷血的理性经济人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遭受被他人背叛而承担更加严重的惩罚,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首先做出背叛行为。但当博弈双方是亲属关系时,情况则会发生变化。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如果和我们有着相同遗传基因的亲属获得进化的机会,同样意味着我们获得进化的胜利。由此,作者生动地阐述了“血浓于水”的道理。而且,不同的“次级自我”具有不同的认知偏见,导致其在做选择时的冒险倾向不同。如自我保护型的“次级自我”会使处于粮食危机中的赞比亚政府拒绝美国转基因食品的援助,原因是转基因食品对赞比亚人民来说,其安全性并不确定,人们宁愿暂时挨饿,也要避免可能出现的更严重的后果。而男性择偶型的“次级自我”则倾向于冒险,高估女性对其感兴趣的程度,以最大可能地实现其繁衍和基因延续的进化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做出前后不一致的决策,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会改变自己对同一问题的想法,做决策时会感到纠结,难以取舍,这是我们的七个“次级自我”争斗的结果。如果我们希望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决策,则需要掌握激活或规避某个次级自我发挥作用的技巧。

3.快和慢的生命史对策

七个“次级自我”金字塔是每个生命体在个人生命历程中需要经历的进化路径。其中,位于较低层级的指向个人的存续目标,维持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延续,而位于较高层级的则指向基因的繁殖目标,复制有机体的基因,使种族延续。由于个体所处的生存环境、掌握的资源总量和结构不同,导致其完成这一进化路径的方式也不同,这就形成快和慢不同的生命史对策。生物学家基于各种生物体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建立了一套“生活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缩短个体的存续进程,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繁殖努力的方式即“快生速死”的快对策,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个体的存续努力,并不急于繁衍后代的方式即慢对策。

快对策和慢对策的选择基于个体对环境的判断及在个人所拥有资源基础上的对环境掌控能力的判断。作者尤其提到个体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性,然而成长于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动荡不安、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的人,倾向于采用“快生速死”的生命史对策,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尽早地繁衍后代。因为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他们只能选择尽早地完成最高层级的进化目标,其行为风格带有冒险和及时行乐的特征。而成长于安全、稳定、资源充足的环境中的人,倾向于采用慢对策。对他们而言,未来具有预见性,即使遇到可能的风险,他们也有充足的资源将之化解,因而他们并不急于完成生育繁衍的任务。这类人的行为风格带有思维的缜密性、决策的长远性、计划性的特征。我们无法简单地判断两种生命史对策的优劣,而事实上,从个体实际的生存状况出发而进行的选择,从实现其进化目标的角度来说,都具有深层理性。

4.总结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讨论“理性动物”,为我们开辟一个理解人类行为的全新视角。人类行为的理性与否不仅可以从其所获的实际经济利益角度思考,还可从物种进化需求的角度进行解释。一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实际上会满足人类的某种进化需求,进而在进化过程中作为一套祖传的神秘机制被确立下来,隐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影响我们的选择。与各个进化目标相对应的是不同的“次级自我”,出现在个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有着各不相同的固有偏见及与人相处的博弈规则,导致当不同“次级自我”占据主导位置时,人们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由此,人类可以更加理解自身做出决策的原因和内在机制,重新审视决策行为理性与否的问题,防备深层理性的寄生虫。通过了解敌人、了解环境、了解自己的三种途径,我们可以规避深层理性被他人利用,使自身的进化需求真正得到满足。

三、主讲者评论

初次接触进化心理学,觉得新奇而有趣。不可否认,这是人类在对自身行为机制这一恒久且又充满神秘性、复杂性的问题探究之路上走出的又一重要的一步。一些观点也会让我们不禁会心一笑,或是豁然开朗,在被剖析的同时,似乎认为离我们自己也更近。这的确是一本阅读过程引人入胜、读后确有收获的著作,但也会让读者生发出更多的困惑,悬而未决。

“理性”“动物”,反复读着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字,细细斟酌又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含义。什么是理性?理性看似熟悉,但追问起来却难道其究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等同于经济人的概念,是指人在自利之心的引导下对自身所获实际利益能够做出精确计算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此处的理性,是指人是具有过道德生活能力的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物种。理性也常常和科学、逻辑等概念关联,意指人对外部世界进行探求、追寻某种确定性的能力。那么,《理性动物》一书中的理性是指什么,人类是否总是需要理性?该书的逻辑似乎延续古典经济学“理性人”的意涵,指人类作为众多生物物种的其中之一,为保证个体基因进化进程的延续,力求有机体的生存、繁衍而做出的权衡努力。进化心理学中,人类的理性不是为了一时的、可见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满足个体的进化需求,但其核心内涵是一致的,理性即精致的利己主义。

再看动物。此处的动物绝不单单作为一个名词而存在,它是指遵循优胜劣汰、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追求个体基因存活和延续最大可能性的动物性。人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理性动物,但正如作者试图消解传统博弈论规则时所提到的:经济理性的市场规则只适用于一部分的人类决策,我们大多时候不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人类恰恰是在朋友面前可以不斤斤计较,只求付出和所得大体平衡,在后代面前可以自我牺牲、完全交付信任的物种。以“动物”之名勾勒出的七个“次级自我”模型,却恰恰是一副近乎完整的人性图景。人类究竟是不是理性动物,每个人心中都已有了一份保留答案,那是一份“我心自有明月”信仰的存在。

讨论

一、该书带给人们哪些触动及疑惑?

《理性动物》一书提出众多核心概念,如深层理性、进化目标、进化适应性、次级自我的进化层级等,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一些具体而有趣的观点或事例,如琳达问题、厌恶损失偏见、家庭经济学等。那么,该书会带给人们哪些触动与疑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理性,一些同学会说,“理性和非理性到底是指什么?”“理性有没有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理性分为经济理性、道德理性、直觉理性,而且理性之间也会有冲突,那我们该如何选择?”“深层理性和感性有什么区别,深层理性是不是一种借口?”“教育者如何做到真正的理性?”也有人会提出,“这本书为什么解释不了释迦牟尼?”认为“人类决策是为进化目标服务的,那统一的进化目标该如何解释人类差异?”对“次级自我”这一概念,有的同学说,“在人类需求的进化层级中,相对于次级来说的主级是什么?”“相比于独立的七个‘次级自我’来说,有没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在起作用?”还有的同学提出,“是不是可以用本书的理论解释我们做过的所有错事,为它们找借口?”

整体而言,这些困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理论解释的限度问题,为什么书中观点不能解释某些人类行为,我们是否可以为所有行为寻找理由,抑或是借口吗?第二,关于理性的探讨,即何为理性,我们应如何运用理性?除个体因素之外,理性是否会和环境、文化因素相关?第三,关于次级自我的决策问题,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如何选择?在“次级自我”之上是否有一个更上位、更具全局观的“自我”在起作用?

二、深层理性是否可以用于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深层理性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有的同学指出,不看书,只想睡觉,这是不是在偷懒,但书中的观点则说明睡觉是身体的需要,需要休息或者需要更多的睡眠来长身体,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借用深层理性为所有的行为找借口?

还有的同学认为,深层理性只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观点,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用深层理性来解释我们的一切行为,人类行为归根结底是要为自身找到一种舒服的状态。“理性为什么成为我们做一切事情的理由?如果我们做某些事情不遵循理性就是有问题的,就是不正当的。人不管是遵循经济理性也好,直觉理性也好,道德理性也好,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种舒服的状态。这种舒服的状态不一定是在这件事情上得利,也可能是良心上的安宁,或是它符合我们的最直接判断,认为这样做最合适,并非最合适,但在这个情境中是最合适的。人肯定会考虑利害,但也不是要像书中说的用深层理性来解释所有的行为。”

也有的同学提出,即使是为我们自身的某些行为找借口的行为本身,同样也可从深层理性的角度加以解释。“书中有提到一个存续努力,就是为了我们继续生存下去。我们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寻找借口,不仅仅是为了求得心安的状态,还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存活下去。因为在我们做某件事情不断地感到内疚、感到自责时,这种状态下的人处于一种非常不好的状态。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的状态的话,我们可能会没有办法延续生命,没办法符合存续的进化。之所以我们会不断地寻求一些看似借口的东西来安慰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深层理性。”

也有的同学认为,深层理性的观点在某些问题上的确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更多的人类行为是其无法解释的,甚至人性这一复杂问题是否可被研究也有待商榷。“作者基于一种基本的判断,即人都是有理性的动物,但也会出现一些无法用理性解释的现象,于是创造出一个词,叫作深度理性。它的确有对的方面,但为什么这种观点解释不了释迦牟尼,解释不了如刘胡兰等烈士的行为?要想用一项研究企图解释人性,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人的魅力,人所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它的不可解释性,有它的客体性。”

三、何为理性?我们如何理解理性?

何谓理性,有的同学认为理性包含经济理性、道德理性、直觉理性,也有的同学提出可以用“合理性”理解深层理性的概念。“读这本书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可能是不理性的举动,但在一定的情境下,或是某个‘次级自我’的状态中,可能那个状态就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有可能是为了种族延续,或是其他,其中的‘理’包含更多生活意义上的常规含义。”

可以用哪些更通俗的话或者词语来解释“理”或“理性”,如,智慧、聪明、做事的理由、借口等。郑新蓉老师指出:“现在,如果没有异议的话,我们可暂且使用‘理性’这个词,但我们要回到它所描述的事实上。理性所描述的事实有其针对性,如经济理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基于个体的计算、计量、裁判,并根据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来进行计量。由于经济理性被过分地意识形态化,基本覆盖可解释的所有人类行为,使得其他学科就有意见了,如宗教、心理学。”回到事实、现象本身,不囿于概念,这应该是一股新的力量,可开拓我们的思路。

四、从快对策、慢对策中,如何反观自身和社会?

从社会学的角度,回归理性,这存在一个经验事实的讨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健康有保障的中产阶级家庭,往往是慢对策的。慢对策意味着计划性和目标性,认定一个目标后能够朝着这个目标有条不紊地前进,并认为未来是可预知的,即使可能存在风险也有足够的资源规避这些风险的影响。而快对策往往具有冒险性,是“快生速死”的策略,因为对其而言,未来具有太强的不确定性,而使其宁愿选择及时行乐。选择快对策的原因既与其所处的环境及其对环境的判断有关,也与大脑认知可能看不到通过慢对策也可获得成功的路径有关。

反观自身,我们自己是属于慢对策还是快对策?在过程中、细节上,是慢对策还是快对策?进一步将眼光投诸于中国社会,哪些人是快对策的,哪些人是慢对策的?在家庭环境的安全和社会环境的安全之间如何做出平衡?即使家庭是安全的,但面对政策的不稳定与社会环境的不安全,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快、慢对策的选择可能是基于个体对自身所处的阶层背景、家庭背景的安全性评估,或许也存在地域差异,会受到地域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备忘

这一理论最初吸引我的地方:一是需求的多样性,并非今天投入明天就会有产出,存在长远投入和产出,通过繁衍把多样性呈现出来。二是解释了经济理性最不能解释的合作关系和群体关系,其解释范围有群体的,有家族的,有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的,更为宽泛、广泛。此外,它有一些数据性的显示。

为什么这样的书是西方人写的而非中国人?如果是中国人写的话,那他一定受过西方教育。中国文化像是水墨画,不言而喻,那为什么还要说得很清楚。本书运用达尔文进化论的逻辑谈生物的本性,并提出“绩效是永远的”。自工业革命伊始,追求财富就是资本主义文化骨子里衡量成功的标准,也包括对追求财富和极致成功之人生物学的各种零件匹配的考究。西方科学的魅力在于它敢于做解释,还是极致的解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可以从另一视角解释人性,从理论工具主义走出来,在知、信、行三者之间进行思考。

四分之一职场人理性拒绝猎头职位 第2篇

被“猎”几率随工作年限增长而提升

在某人才招聘网站的此次调查中,参与调查的职场人中近六成表示自己接到过猎头打来的电话,具体比例为58.3%。

从具体的工作年限和接到猎头电话的情况来看,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接到猎头电话的比例也在增加,

调查显示,工作三年以下的职场人中仅22.3%接到过猎头的电话。而在工作3-5年的职场人中,这一比例已经增加到56.2%。工作了5-的职场人,已经成长为职场中的中流砥柱,属于猎头服务的主对象,因此这部分职场人接到猎头电话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5%。

24.9%表示因为自己不能胜任而拒绝

“理性工作人”的利与弊 第3篇

理性固然是好事, 但是太理性的人, 对社会却是一种危害。同理, 太理性的人也会损害公司的利益, 影响同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文章正式开始之前, 请你先做以下三个测试。记住, 想好以后再做选择。

1. 以下两个选择你会选哪个?

A.100 万美元的现金

B. 一张奖券。你有10% 的几率中500万美元,89% 的几率中100 万美元, 以及1% 的机会什么也不中。

2. 以下两个选择你会选哪个?

A. 一张奖券。你有11% 的几率中100万美元。

B. 一张奖券。你有10% 的几率中500万美元。

3 . 以下两个选择你会选哪个?

A.100 万美元现金。

B. 一张奖券。你有10/11 的几率中500万美元。

现在你就可以做出选择了, 我们来看看你是不是一个理性的人。这里说的“理性”, 不是指的“风险中性”。风险中性的人不会在意一件事的结果是否确定, 他们只根据自己预期的价值来做出判断和选择。但一个理性的人, 会尽量规避风险, 或者解决风险。因此, 如果在这套题里, 你有两道以上选择的是B, 那你就是一个风险中性者, 如果你有两道以上选A, 那你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如果你在两者之间犹豫, 那也说明你是一个偏理性的人。

毫无疑问, 如果放到生活中, 理性的人似乎更受欢迎。但是我敢打赌, 三道都选B 的人不会在少数。所以人们对理性的人总是充满崇敬, 认为他们最会权衡利弊, 也最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连西方经济学都把“理性人”作为三大基本假设之首。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 人都是理性的, 每个人都在利用自己手里所拥有的资源来生产最大价值, 这种价值会产生“外部性”,使整个社会都受益。但实际情况呢?

如果人人都理性, 我们的团队就所向披靡?

我们常常看到, 工作中最理性的那个人往往会成为一个领导者, 他经常受到上司的褒奖、得到下属的崇拜。人人都希望成为他那样的人: 识时务、会判断、懂权衡, 这样才容易在残酷的商业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不仅为他个人,也为整个团队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理性的人也一定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他们一定会照顾他人的情绪, 不仅自身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而且也知道如何协调团队关系。那些做事冲动又情绪化的领导则老是讨人厌, 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一起抱怨的话题人物。

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史蒂夫· 兰兹伯格提出了一个反常的观点: 理性固然是好事, 但是太理性的人, 对社会却是一种危害。同理, 太理性的人, 也会损害公司的利益, 影响同事间的关系。

在经济学的假设中, 理性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利己”。不论做什么事,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传统的经济学认为,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带动社会外部环境的改善。但兰兹伯格却认为如果人人都变成理性人, 人人都是利己主义, 那么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危害比利益要大得多。

举例来说, 人人都知道会议存在的意义是要集思广益, 我们都希望与会人员能够积极发言, 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于公来说, 无疑是想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到有益的思维; 于私来说, 可以展现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为以后的升职、加薪做铺垫。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因为人人都在理性地经营自己的利益, 并没想过要伤及他人。但实际上呢? 当每个人都为了自己而固执己见、毫不退让的时候, 结果就是永远也讨论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因此, 一个理性的、受欢迎的领导者背后, 一定有一群不够理性的、必须做出让步的同事, 否则这个团队一定会乱成一锅粥。这个结论是不是很残忍?

规章和制度是最压抑人性和遏制创造力的东西?

我们知道, 经商需要核算成本和收益,“你的行为也会有成本和收益。”兰兹伯格说“, 如果你能够兼顾成本和收益,那么你做事就可以把握好度。如果你只是感受到收益而不在乎别人的成本, 那么你就会过度纵欲; 与之相反, 如果你只是感受到自己的成本并过度看重别人的收益, 那么你就会过度禁欲。”

我们有时候觉得工作特不顺心, 可能就是过度纵欲, 或者过度禁欲了。可能你觉得公司的规章制度特不人性、特压抑你的天性, 你想纵欲又没那胆子。看看, 你的理性人的本性已经露出来了——你会认为偶尔迟个小到、违下小规不算什么, 反正你得到了好处又没有给公司带来什么实际损失。但一旦“理性”这种东西也有群众效应和规模效应,人人都跟你拥有一样的想法又真的去实现这个想法的话, 后果不言自明。我们想纵欲的时候, 就是考虑到利益的时候;我们不敢去做的时候, 就是考虑到成本的时候。一般说来, 只要你自己闷着头瞎折腾, 不影响其他人, 谁也不会干涉你, 爱怎么理性就怎么理性。可是处在一个团队中, 你的种种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由于你的失职所带来的损失, 全公司都会替你分担。你的成本减少了, 别人的成本却增加了, 或者说别人替你分担了成本, 这样他们当然会看你不顺眼——所以真的别太理性, 除非你想把自己孤立在整个团队之外。这也就是制度存在的原因之一: 遏制你太过理性的行为, 维持团队稳定。当一个人的这种出于利己主义的行为受到约束的时候, 当然会觉得烦心。

长得漂亮工资就高?

据兰兹伯格统计, 丑女的薪水比同等工作条件下长相一般的女子少5%, 找工作的难度大8%, 丑男则比普通男人少挣10%, 胖子的薪水比瘦子少7%。

至于貌美之人升职的具体数据我们没有, 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外表漂亮的人总是更得大家喜欢, 获得升职的可能性也越大。就算此人工作能力一般,带出去见客户, 也是很给公司长脸的。这样, 很多人自然愤愤不平: 凭什么?

我们的理性让我们知道, 评价一个人工作的标准确实与外表无关。但不可否认的是, 长的漂亮的人确实让人心旷神怡, 所以男人爱美女, 女人爱帅哥, 这无可厚非。如果这种美貌是后天的( 化妆、整容), 那么做这件事的人也是在理性角度上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他/ 她的本意并不想伤害别人。可是社会和团队的连接力让大家都受到了影响: 有人很喜欢, 也有人很不忿。兰兹伯格认为,貌美的人大多出现在需要与客户大量接触的行业, 比如销售。因此貌美的人工资高, 其实只是老板在非理性行为下为了迎合顾客的口味或者对自己的偏好做出的反应。

一个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

加拿大人和美国人正在谈论自己国内的语言现象。

加拿大人说: 在加拿大有一个激进团体拒绝说英语, 因此, 从来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在到底说些什么, 于是被称为“分离主义者”。

理性人假设与合作的本质 第4篇

1 合作的需要———理性人假设的困惑

所谓理性人, 或称个体理性, 是经济学家的一种通常假设, 即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也即所谓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理性人假设的困惑是合作的需要。

首先, 机会主义或侥幸获利动机会导致非合作。侥幸获利是理性人的选择, 当人们只顾追逐个体理性的时候, 往往会将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抛诸脑后, 有时甚至会牺牲这些利益来牟取个人利益。基于这种原因, 不同的利益主体往往会选择背叛而非合作, 因为一旦选择合作就意味着要承担背叛的风险, “囚徒困境”便是不合作现象的最简单抽象。机会主义或侥幸获利动机是合作困难的原因。当个体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时, 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违背利益最大化的初衷。

其次, 正外部性的获得需要协调与合作。一个理性的产品制造者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不会考虑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成本。同样, 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也不会在意这种成本的产生。于是, 大量的污染物可能会不断排放, 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人身健康, 负外部性也就由此产生。根据科斯定理, 如果存在产权划分, 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 人们可以通过私下协商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这就是说, 解决外部性问题可能可以用市场交易形式即自愿协商的方法来予以解决, 从而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因此, 要解决外部性问题, 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因为不合作, 也会最后损害到个体利益。

2 合作的本质———集体理性的选择

集体理性是与个体理性相互矛盾的概念, 它是一个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追求效用的行为, 它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率、内部稳定和成员间的公平。通过生产和配置努力提高人们活动的效率, 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 是集体理性的基本行为。集体理性是理性人假设的深层要求或必然要求。资源稀缺的客观前提是导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源,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又造成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由于个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个体理性总是有限的, 从而导致决策时往往忽视一些长远的, 公共的利益。然而, 如果大家都只从自己得益多少出发考虑问题, 大家都只是打自己的小算盘, 结果是谁都不作为, 结果锁定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因此, 如果我们要尽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必然要寻求合作之路, 合作正是一种既利己又利他, 努力追求双方或是多方利益最大化的集体理性。

在人口危机、资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的当今世界, 人类要求得自身发展的延续, 就必然要打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和长远的利益, 既然人类面临共同的危机, 要寻求共同的出路, 无合作而不行。事实上, 不同利益主体无论是相互对立还是彼此合作, 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 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对立无非是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而合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对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而且, 正因为合作的本质是集体理性的选择, 集体理性是一个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追求效用的行为, 因此, 不同的利益主体可以突破“囚徒困境”, 共同努力追求同一性, 寻求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均衡点。合作是典型的“非零和博弈”, 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法, 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进行合作, 要达成合作, 就必须建立起对他人的诚信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诚信, 不企图争取最大利益, 放弃机会主义或侥幸获利, 追求双方或多方利益最大化, 实现互利与共赢。

3 合作的意义———获取人际资本, 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要谈论合作的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人际资本。所谓人际资本, 是指存在于人际之间 (包括自然人与法人) , 表现为人际关系并对未来生产和交换有所助益的价值存量。其内涵是一种他人的信息、特殊的关系、一般的形象以及合作习惯, 具有生产性、投资性和基本无形三种特点。因人际资本是随交易的次数增加而增加, 交易的成本随交易的次数增加而减少, 所以人际资本的功能就在于能够促进交易, 节约交易成本。人际资本表现为人际关系, 信用与声誉是人际关系的财富, 人际关系之目标乃是要建立幸福人生、和谐组织、安定社会与世界大同, 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因此, 人际资本于此处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合作的意义正是在于增加人际资本的投入, 降低交易成本, 获取机会利益, 打破信任危机, 实现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 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良好进行,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促使社会获得整体意义上的进步。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 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在这样的客观大环境下, 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合作共赢, 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同舟共济, 权责共担, 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而人类社会发展, 对资源的需求却是不断的增长, 如果人和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当, 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所以只有建立合作机制, 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 修正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格局,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和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既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 那么人类就必须携手合作, 同舟共济, 互信互助, 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去寻求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平衡点, 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互利与共赢, 走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荃辉, 龚永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与合作机制[J].软科学, 2008 (7) .

[2]罗可佳.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本质与意义[J].改革与开放, 2012 (6) .

[3]田磊.合作的本质和意义[J].群文天地, 2012 (5) .

[4]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 (美) 曼昆著, 梁小民, 梁砾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第6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理性人 第5篇

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在中国哲学中,人不仅是现实层面上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德性主体,而德性主体是直接“受”之于天而“成”之于人的,此其一.其二,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情感与理性的合一,是“具体理性”而不是形式理性,这种理性具有跨越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把心灵存在与境界合并起来考察,说明中国哲学的境界论不仅讲主客合一,心物合一,而且讲天人合一,它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或心灵存在的方式,因此是存在论的问题.总之,中西哲学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应当相互参照;中国当前需要补理性主义的`课,但决不能以此为由放弃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完整性的学说;中西关于人的哲学,尤其是心灵哲学,是有互补性的.

作 者:蒙培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422(3)分类号:B2关键词:中国哲学 人 理性 情感 心灵 境界

造就社会理性人之探究 第6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机动车等应遵循的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第38-39条),行人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从人行横道通过即通常所说的斑马线(第75条),不得醉酒驾驶(第72条),机动车不得超载(第54条)、规定路段时速不得超过规定速度。这些法律法规作为最基本的交通法则,本来是最容易做到的,但在实际中却成为难以落实的条文。连过马路都走出了中国特色,成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际笑话。每年因交通陋习、交通违规而丧失生命的太多了,但这些都不足以警醒国人,交通陋习、交通违规还是习以为常。

是我们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吗?不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比不上西方的个人主义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造成这些事实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最根本是我们的公民没有养成正确的法则观,没有正确的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规则意识等。正确的法则观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培养“社会理性”的差异,导致法则观形成的差异

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倡导集体主义教育,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显现其价值,集体发展强大,个人才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集体主义教育的显性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但它忽略了两个方面的隐性价值:首先是如何看待集体中的个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是否充分显示出来;其次,集体发展了,个人的合理的利益诉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诚不我欺。个人的合理的利益诉求是衡量集体主义教育成功的关键。

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充分实现,认为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个人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它强调的社会集体是一个能够充分实现个人利益的集体。如果这个集体不能满足个人的诉求,他们就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方式来争取自我的利益,比如罢工运动、占领政府等。

个人主义的显性价值在于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个人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了集体的发展。“匹夫”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人们为集体的奉献与付出更加自觉。

个人主义的隐性价值在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法治的规范下趋于合理。个人的价值追求使其更加希望支配自己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增加统治者的治理成本,统治者需要跟加全面、细致、精准与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从而使社会不会因为个人主义的膨胀而导致集体的分裂,法治社会的治理体系因此而形成。

由此可见,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缺乏对其隐性价值的重视,即对于个人利益的重视,继而造成公民的法则观的养成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就表现在没有培养公民的社会理性,不懂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需要“社会理性人”。

二、社会理性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与思想标志

公民法则观,包括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规则意识等。法则观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小培养而逐渐养成的。社会法治与“社会理性人假设”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谓“社会理性人假设”,必须具备两个特征。(1)逐利是社会理性人的本性。追逐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个社会人的效率目标。这种逐利的本性,不能理解为“利己主义”,不能理解为自私自利,这样理解是狭隘的。恰恰相反,这个“逐利的本性”,在无意识的偶然中,不断的促进社会的前进。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行进,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社会人是理性的,或者说,每个社会人都趋向理性,“感情用事”是不成熟的社会行为,受社会人的排斥。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取决于社会人的理性程度。

社会人的理性,随着社会制度地规范、法律制度地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地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理性。这种理性,包含着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规则意识。为了追逐自我利益,而做出有损他人、社会利益的行为,都是不理性的行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规则等都是不理性的。这些不理性的社会人,都是整个社会的公敌,这样的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人们自觉抵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是高度文明的社会,已经无限接近最好的社会形态。

为救护车让道的德国公民是理性的,当这个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理性之后,最终得益的是每个理性人。假设下次事情发生在自己或者自己的亲朋好友身上,人人都会为我们让道,我们就得利了。而当我们都不理性让道,社会理性不能普遍形成,那我们就深受其害,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一样。

我们的教育应该直言不讳的揭示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最终的落脚点也应该回归对个人的正当合理利益的关注。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隐性价值的体现。我们不能忽视个人利益的关注,不能害怕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隐性价值就会被视为“个人主义”。

不管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都要把公民当成“社会理性人”来培养。社会理性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共同点,正确的法则观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通过法治的治理,培养我们的社会理性人,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造就“社会理性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义,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教育担负的历史使命。

理性人 第7篇

物质生产活动是决定一切人类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也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来源。隐含于理性调查观念之中的发现, 真实暗示了我们关于世界的描述与世界本身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 而这种联系直接影响着文明社会抑或野蛮社会法律制度的构建。

普遍认为, 道德、伦理是最早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以善恶为标准, 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 来评价人们的行为, 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不同的阶级, 均根据各自不同的利益, 具有不同的参考标准, 或者说界限。伦理和道德涉及的领域是一致的, 但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伦理是关于道德及其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学说。但实际上道德不过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总和而已。从道德中, 我们无法找到客观的真;从社会意识中, 我们也只是在努力发现真。没有真, 就谈不上社会意识对法律制度的决定作用。

黑格尔是把法律、道德、伦理三个逻辑环节作为至善绝对精神的发展显现阶段来论述的。现代法律的原则就像“我们从宪法那里可以很容易地表明那样, 同时既具有法律性质, 也具有道德性质, 自然法的道德原则在现代立宪国家中已经成为实证法”[1], 因此, 作为社会意识中理性的一部分, 可以成为法律制度的源泉或者组成部分, 而非决定因素。

2. 理性人与法律制度构建

理性法律制度终究靠理性人来制定。实证主义在认知方式上坚持客观主义原则, 认为主体应以纯粹的、不偏不倚的、中性的视角反映客体, 其中不能掺杂个人的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等主观因素, 这就是理性人标准。

立法机构来制定法律, 最终回归到人的制定。在此过程中, 不能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志, 人本身又要受现存规则的约束。从这个循环中, 似乎最初能够规范社会、规范人的行为的只能是自然法。从凯尔森那里能揭示出自然法思想的丰富迹象, 公民的自由意志并不相互妨碍的行为的每一外在模式都必得视为合法的。这也就是说, 公民联合的同意和认可, 必然能够使不管什么样的一个行为成为一种合法的行为, 而与其实体性道德性质无关。因而, 基于他人的形式自由这一惟一条件, 高利贷、盗窃、通奸之类内在的不道德的行为确实有可能成为合法的。一个行为的内在的不道德性质对于其在法律上性质的确定, 已不再重要。[2]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六卷中说:“如果不知道善的理念, 知识再多也没有任何益处。没有一个人在知道善之前能充分地知道正义和美。”理性人的塑造, 就是要认识善。进而推出法律就在理性之中, 思辨性推理能够从其自身中, 从对于其自身抽象性质的沉思中, 推出表现为公理形态的一切法律、一切道德、一切正当。[3]用较为古老的经院哲学的术语说, 法律不是强力, 也不是单纯的劝告, 而是理性的指令。把作为客观的、合理的规范的法律从立法机构 (人) 的实际具体心理意志中解放出来, 这种做法本身就证明了, 法律从本质上说是理性而不是专断的意志。

3. 多重视角下的法律制度构建

所有文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关注内在和外在, 对法律制度的构建有着深刻影响。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从礼俗社会发展为法理社会的过程。不同国家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取向的差异与其宗教信仰有关, 而这种差异又会渗透到法律制度的构建中。法律制度能够约束众多本来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 做出自己决策的自由的主体, 这是个人文化的妥协。个人文化中对法律制度构建需要一种普遍的道德感, 这种道德感归根结底源于信仰。没有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的引导和约束, 人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 就无法区别正义和不义, 也无法建构理性的法律制度。

而从法律制度本身的完备性、发达性要求来看, 在这个人主义亦或集体主义的社会需要的是现实的、具体的理念来充盈制度, 而非抽象的存在。

4. 从现今社会现象反思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国现今社会中出现的诸如山东“选拔年轻大学生”等事件, 引发了公众强烈的民粹化情绪。因为民众让渡出来的个人权利是官员权力的来源, 民众希望官员手中的公权能维护社会公益和社会正义, 并且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官员选拔的程序性和正义性。此类事件的发生, 恰恰反应了当今法律制度还缺乏抵消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机制。

存在不平等现象是客观现实, 社会、尤其是公民本人如何看待并处置这种不平等, 制度本身能否为公民提供维护自身平等权利的顺畅渠道才是关健, 如果把不平等当成一种习惯, 自然地去接受, 并且使公民感觉申诉无门、无从依靠, 这样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制度本身就有问题, 就需要改进。法律制度的完善, 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而不仅仅靠社会意识。对此, 中国广泛借鉴吸收西方学者理论的合理成分是必须的, 不能以“特殊国情”去堵塞“民主潮流”, 最终构建理性的法律制度、民主的社会环境。

摘要:社会意识本身的非客观性与非确定性决定了其不能成为法律制度构建的决定因素。制度的构建最终要回归到人, 把作为客观的、合理的法律从人的实际具体心理意志中解放出来, 证明了法律从本质上说是理性而不是专断的意志。

关键词:社会意识,理性人,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著, 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569.

[2][德]海因里希·罗门著, 姚中秋译.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 2007.15.

工具理性人异化论中的价值观分析 第8篇

1. 工具理性与异化的相关概念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工具理性”和“异化”两个概念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其中的工具理性强调人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既定目标。随着宗教在社会中的影响逐渐消退,人们对于实用主义的追求越来越走向极端,从而推动了工具理性的极端发展和人的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高强度的、压迫性的劳动剥夺者人们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感,这种类型的劳动已经成为负担,独立于个人需求之外。马克思正是在深入了解了这一现象之下,发现了现代社会中工人的异化,工人对于繁重的、机械的劳动充满厌恶,但是迫于生计压力又不得不屈从于此,从而导致劳动站在这劳动者的对立面,劳动的异化由此产生。

2. 工具理性异化论的主要阐述

2.1 马克思的异化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所需,在原始社会,物资归全民所有,也就是财产公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使用和多样化,生活必需品是由人类创造出来,不属于全民或部落所有,这为私有制的产生打下了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原本为社会公众所共有的物品、土地成为部分人的私有财产,拥有较多社会生产资源的少数人自身的劳动并不足以支撑其所拥有的物质资源的正常运行,因此,雇佣劳动得以产生发展。劳动者为了生存从事的雇佣劳动与其本身存在着对立,随着这种对立的不断加剧,异化得以产生,所以说私有制的是人异化的主要原因。

在最初期的劳动中,人可以独立完成某些物品的生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生产链条可以被分割。资本家需要工人效益最大化,从而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漠视工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走向工具理性的极端,也促使工人站在劳动的对立面,但是又不得不屈服于此,异化现象由此产生。

2.2 马克斯•韦伯的异化论。

马克斯•韦伯的异化论是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异化论,他崇尚人在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努力工作、勤奋劳动来创造价值。在他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于新教的种种积极向上的信仰,如勤奋、诚信、勇敢等赋予了极大的肯定。社会现实表明,人们遵从对于新教的忠诚信仰,对于教义的高度认可,从而用新教崇尚的种种美德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勤奋、努力、诚信,在此思想指导下将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积累金钱作为个人义务,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这种理念促使人将赚钱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

但是,“当竭尽天职已不再与精神和文化的最高价值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天职挂念已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也就不再感受到的时候,一般地讲,个人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了。”(2)

3. 主要理论中的价值观分析

从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不难看出,身处的时代不同,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对待异化的态度也不同。

3.1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主张结合“价值理性”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将积累资本作为社会责任来推行。而对于人的异化,并未做出过多的解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他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期,当时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来为资本主义积累基本的行为作出指导和肯定;第二,在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工具理性能够极大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它所带来的恶性后果暂未显露;第三,他所代表的阶级使他不愿过多阐述工具理性极端发展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3.2 马克思。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受到剥削和压迫的时代,在看到无数工人潦倒不堪的生活,看着他们每天进行着沉重的劳动却获得可怜的收入后,马克思投身于无产阶级翻身战争的洪流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谋求出路。无产阶级工人群体成为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牺牲者,他们被资本家建立的工厂物化成与机器类似的存在。马克思认为工具理性带来的异化摧残了人性,只是满足了社会上极少数占据物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是违背人性的。

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社会最核心的阶级矛盾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发展,现代社会中众多的问题因此而起。但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行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资本主义取得极大发展的今天,工具理性导致的异化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价值理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是异化对于个人的不良影响也需要消除,因此,我们应该在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向前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性的回归,做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平衡。

摘要:随着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工具理性导致人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众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在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两位学者思想的基础上,对异化进行了阐述,主张正确看待异化,肯定其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价值的同时呼吁道德回归、价值回归,重新赋予价值理性内涵,将其与工具理性结合,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和谐。

关键词:工具理性,异化,价值理性

参考文献

理性人 第9篇

一、服务与管理之界限如何厘清

对服务与管理的度如何拿捏?这是笔者一直以来较为困惑的难题。一方面办公室各项工作如果单纯侧重于服务, 一味强调其服务职能, 一则不能充分发挥出督办的作用, 在落实领导要求时就可能会畏首畏尾, 参谋助手作用也会打折扣;二则工作较为被动和滞后, 无法立足全局, 综合协调, 长久下去, 难免妄自菲薄, 队伍也会存在变成一潭“死水”的风险;三则不能有效监督单位各项制度的执行, 回答不好“法令孰行”的问题。另一方面办公室如果一味强调管理职能, 管理谁?怎么管?角色定位与工作界限很难把握。各部门都自有一套成熟的人员管理体系, 也有相应的业务规范和制度约束, 办公室如果只注重管理职能, 极易妄自尊大, 委实不可取。

笔者分析认为, “服务人, 管理事”才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只有将服务侧重于“人”、将管理侧重于“事”, 才能有效避免上述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同时, “服务人”与“管理事”二者还不能脱节, 必须相互映衬, 相互转化, 这样就可以站在上面看下面, 看工作思路对不对;站在外面看里面, 看工作内容新不新;站在全局看局部, 看工作走向有没有指导性, 进而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

二、“服务人”之动力如何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 大家常常是扮演“管理者”这一角色时演得还不错, 但对于“服务者”这一角色意识就比较差, 认为自己是管事的、管物的, 而不是“伺候人”的, 如果长期抱着这种心态, 工作难免会差强人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办公室通过制定一系列工作规范和守则, 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 要求大家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能当“传声筒”和“执行器”, 避免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力。

同时,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将实际工作与单位文化建设密切结合, 使得大家认识到“服务人”的过程就是单位文化深入人心的过程, 办公室就是单位文化的播种者和耕耘者, 是落实文化的润滑剂。从而使员工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逐步在执行中掌握主动, 在落实中寻找主动, 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超前性, 也能够在办公室日常工作过程中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 在“服务人”工作方面做到“思考早半拍, 行动快半拍”。例如:通过组织开展单位各办公房间卫生评比活动, 鼓励大家自觉美化办公环境, 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在楼梯间放置废旧电池回收桶等, 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减少环境污染;通过编制新员工培训手册, 方便新员工更快的熟悉和了解单位情况;通过借助OA办公系统等技术力量解决线下的工作问题, 全面实现“电子化”办公的工作计划, 使传统办公室工作在“插上自动化的翅膀”后增添新的活力。这些都是办公室逐步提高服务意识, 加强服务工作水平的实质体现。

三、“管理事”之共识如何凝聚

管理学有四要素, 即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控制, 同时也是办公室工作中着重把握的要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在“管理事”方面, 我们要以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根本, 在“事”的管理上不能丝毫含糊。例如:人事管理对于各部门进人标准、人员指标、薪酬标准设定等工作一定要按规定办理, 绝对不能“和稀泥”;行政管理方面一定是按需采购, 对单位各类资产的盘查、出入库等工作都来不得半点含糊;文秘工作涉及到的公文督办, 以及督促各部门按时完成会议提出的要求和任务等等这些“事”上, 绝对不能“捣浆糊”。办公室每位同志一定要能顶事, 敢担当, 讲原则, 但一定是对“事”不对“人”。

例如:重点提高办公室督办能力, 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从主动工作的角度出发, 开展全单位员工满意度调查活动, 配合全员谈心工作, 深入挖掘工作人员在工作本身、薪酬福利、培训发展、工作条件、团队合作、工作效率、领导力、沟通、价值观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鼓励所有人积极为单位发展建言献策。同时, 在工作过程中还要将较为成熟的工作 (如办文、办会、采购管理等) 制度化, 使各部门工作有据可依。

办公室从事的“服务人, 管理事”, 其实质就是单位文化和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 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联动, 更需要单位全体人员共同参与进来, 积极献言献策, 在全员共同的辛勤浇灌下, 一定会让单位长久焕发出勃勃生机。

摘要:办公室工作具有“三多一急”的特点, 即头绪多, 临时任务多, 工作涉及面多, 时间要求急。笔者在办公室日常工作过程中, 认真分析研究这些特点, 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沉淀, 对办公室的职能逐步加深体会, 通过感性化的“服务人”和理性化的“管理事”这一原点, 不断扩大创新工作机制这一半径, 使得办公室服务与管理职能在探索中得以推进, 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关键词:办公室职能,工作机制,创新,服务人,管理事

参考文献

[1]谈文胜.围绕中心, 创新争优, 全面提升党委办公室工作水平[J].办公室业务, 2011, 6, 25.

理性人 第10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CNP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汉);KQ18型超声波清洗器(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广东);SABC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汉);DAB显色试剂盒(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汉);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泰盟科技有限公司,成都)。

1.2 实验方法

1.2.1实验分组对2010年9月~2011年7月我院收集的30颗离体乳牙拍摄X线片,取牙根吸收低密度影最高点,按临床冠根比1∶1.7计算牙根吸收长度,按牙根吸收长度不同将离体乳牙分为早、中、晚期3组作为实验组,每期各10颗。早期:乳牙牙根吸收到根尖1/3;中期:乳牙牙根吸收到根中1/3;晚期:乳牙牙根吸收到根颈1/3。因正畸拔除的10颗前磨牙作为对照组。

1.2.2制作切片拔除的牙齿经40 g/L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固定24 h,10%EDTA微波脱钙,常规石蜡包埋,制作4μm切片。

1.2.3 HE染色采用常规HE染色系列试剂对切片进行染色,中性树脂封片。

1.2.4免疫组化染色经APES处理的切片脱蜡,3%H2O2室温孵育15 min,0.01 mol/L PBS浸泡10 min;复合消化液室温孵育15 min,PBS洗5 min×3次;兔血清封闭液室温孵育15min,倾去,不洗;滴加一抗CNP(抗体滴度1∶200),4℃过夜,PBS洗3 min×3次;生物素标记鼠抗兔IgG室温孵育20 min,PBS洗3 min×3次;SABC室温孵育15 min,PBS洗5 min×3次;DAB显色,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时间,苏木素轻度复染,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切片以PBS替代一抗)。

1.2.5结果判定运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按实验分组选取经免疫组化染色的切片每组各30张(每隔5张选择一张切片做免疫组化染色用,每个标本取3张切片),对实验组每张切片阳性着色的破牙细胞分别随机选取7个视野进行光密度值测定,取其平均值。对照组同上,计算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实验组各组的破牙细胞的光密度值进行one-way ANOVA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牙根吸收早期:牙根吸收面有单核破牙细胞,胞核成卵圆型或圆形,多核破牙细胞较少,破牙细胞胞浆CNP染色较深,呈棕色(图1)。牙根吸收中期:牙根吸收面有吸收陷窝,似蚕食状;多核破牙细胞存在于吸收陷窝及牙髓腔内,大量多核破牙细胞密集排列于吸收陷窝表面,细胞形态不规则,多核;细胞胞浆CNP染色较浅,胞核未着色(图2)。牙根吸收晚期:乳牙牙髓腔内有些破牙细胞发生空泡变性,甚至消失,仅有少量多核破牙细胞靠近牙根吸收面,破牙细胞CNP免疫组化染色较浅(图3)。对照组:牙根表面完整,牙髓组织正常,破牙细胞极少。

2.2 不同组间破牙细胞CNP光密度值比较

乳牙根吸收早期CNP在破牙细胞内表达明显高于吸收中、晚期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吸收早期比较,*P<0.05

3 讨论

乳牙的牙根是人体中唯一能生理性吸收、消失的硬组织。乳牙根的任何异常吸收都可能导致恒牙萌出障碍,进而影响恒牙列的形成及颌面部发育[1]。研究证实,分化成熟的破骨细胞和破牙细胞(osteoclast/odontoclasts,OC/OD)分别参与乳牙根和牙槽骨等组织的吸收[2,3],是乳牙根生理性吸收所必需的两种功能细胞,多种因素调控着OC/OD,其中OD起重要作用[4,5]。OD位于吸收的牙体硬组织表面,组织学上表现为多核、皱褶状边缘、胞内含有大量细胞器。

CNP是利钠利尿肽家族成员,是一种血管活性多肽,由22个氨基酸组成。CNP能促进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升高血压等,而缺乏潜在的利钠利尿功能[6]。Holiday等[7]通过实验证实:CNP在有1,25-(OH)2D3刺激的小鼠骨髓细胞培养系中可调节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同时CNP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密切相关[8]。而OD与OC在功能、形态等方面几乎没有差别[1],提示CNP参与OD的分化和成熟。

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到,人乳牙根吸收期的组织石蜡切片上,乳牙根吸收的不同时期CNP在OD胞浆内均有阳性信号出现。揭示CNP在不同时期的OD内都有表达,CNP作用于牙根吸收各个时期的OD,促进其分化和成熟,参与了乳牙根吸收的全过程。徐建立等[9]利用原位杂交法同样检测出CNP阳性信号出现在乳牙根吸收面的OC/OD中。

实验中通过CNP在OD胞浆的染色图象结果进行光密度值分析显示:乳牙根吸收早期与中、晚期两组光密度值有差异(P<0.05),表示在乳牙根吸收的不同时期,CNP蛋白在OD中的表达强度不同,在OD各个发育阶段的作用是有变化的。笔者认为在乳牙根吸收早期,正是大量单核破牙细胞向多核破牙细胞分化、多核破牙细胞发育成熟的时期,此时各种OD的生理性活动最为活跃,而CNP又是参与OD分化、成熟的促进因子,因此CNP在此期OD内的分泌表达也较强,CNP对OD的作用也较大;但随着OD发育成熟及在晚期发生空泡变性,甚至开始凋亡完成其吸收牙根的使命,CNP在中、晚期组的表达反而变弱。推断CNP对OD前体细胞相互融合发育形成多核破牙细胞具有促进作用。

本实验仅在组织水平上观察破牙细胞,推测CNP在OD分化、发育及成熟中的作用。尽管实验中破牙细胞能大量表达CNP,但乳牙根吸收过程中仍有其它细胞参与,CNP的分泌来源尚不清楚。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

[2]Hofbauer LC.Osteoprotegerin ligand and osteoprotegerin.novelimplications for osteoclast biology and bone metabolism[J].Eur JEndocrinol,1999,141(3):195-210.

[3]谢妮娜,徐稳安,宋光泰,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在乳牙生理性根吸收时的表达[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1):7-11.

[4]Sasaki T,Shimizu T,Suzuki H.Cytodifferentiation and degeneration ofodontoclasts in physiologic root resorption of kitten deciduous teeth[J].Acta Anat,1989,135(4):330-340.

[5]Sasaki T,Shimizu T,Watanabe C,et al.Cellular roles in physiologicalroot resorption of deciduous teeth in the cat[J].J Dent Res,1990,69(6):67-74.

[6]Yoder AR,Kruse AC,Earhart CA,et al.Reduced ability of C-typenatriuretic peptide(CNP)to acti vate natriuretic peptide receptor B(NPR-B)causes dwarfism in lbab-/-mice[J].2008,29(9):1575-1581.

[7]Holliday LS,Dean AD,Greenwald JE,et al.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increases bone resorption in l,25-dihydroxyvitamin D3-stimulatedmouge bone marrow cultures[J].J Biol Chem,1995,270(32):18983-18989.

[8]Kanzaki H,Chiba M,Shimizu Y.Dual regulation of osteo-clastdifferentiation by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 through RANKL stimulationand OPG inhibition[J].2001,80(3):887-891.

理性人 第11篇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美国投资者看好的中国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为何看好但不买

来自美国著名市场投资公司Converg Ex针对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一事,向当地300多个知名机构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2%的投资者认为阿里巴巴股票上市第一个月会有10%的增值,只有12%的投资者认为阿里上市后股值会下降,另外26%的投资者则持保持观望,不做评价。

对于阿里巴巴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美国投资者更是乐观。64%的认为阿里巴巴在未来3-5年里都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

针对同样人群,Converg Ex调查的另一个内容则是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购买意愿。结果,与投资者普遍看好阿里巴巴未来走势几乎是相反的——大多数投资者不想持有阿里巴巴股票。

57%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任何意愿购买阿里巴巴股票,只有1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股票首次发行时购买;另外25%的投资者会在其上市后购买股票,剩下7%的不做任何表态。

ConvergEx集团首席市场分析师Nicholas Colas的看法是:美国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非理性不一致”不是对阿里巴巴集团本身,而是对中国和中国公司的态度。这些投资者不是把阿里巴巴作为一个单独的公司看待,他们对阿里巴巴的态度是对所有中国公司的态度。

沟通缺陷带来“非理性不一致”

虽然美国投资者觉得中国的公司会有增值空间,但他们总体上对中国的公司持怀疑态度。大多数美国机构投资者认为,了解一个企业比了解一个国家更重要。普遍而言,美国消费者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并不了解,而这正是美国投资者想要了解的。

美国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态度和京东如出一辙。自5月在美国上市以来,京东的市值上升了42%。但这并没有让美国的投资者真正看好京东并着手投资,而是有一种“非理性的不一致”态度。这种“非理性不一致”表现在,一方面他们看好中国的企业,另一方面购买意愿却很低,这种矛盾的心态折射出的是中国企业和美国投资者之间沟通的欠缺,这亦是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存在的短板。

阿里巴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全球化的企业、如何真正赢得全球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赖、以及如何在核心技术上而不只是在资产规模上和美国公司竞争,这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的事情,而是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都面临的类似问题。

国外投资者和消费者们接触到的只是外媒对中国和广义上的中国公司的报道,这些报道大多数都带着外媒的偏见甚至有些具有政治性,这对中国公司是非常不利的。这也难怪美国的分析师自己都感叹美国投资者的“非理性的不一致”。

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引子。其实,中国企业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其他地方海外上市,都面临着如何让当地投资者、消费者了解中国公司的问题。否则,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里,投资者不会贸然去投资自己不了解的企业。即使很多人都看好该公司的未来,但仍持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和行为导致中国企业价值明显被低估。

(本文作者系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纽约城市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周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性人】相关文章:

生活理性05-11

理性因素05-15

理性调控05-16

理性辨析05-17

理性特征05-30

理性模式06-01

理性创新06-01

市场理性06-02

理性激情06-06

自主理性06-27

上一篇:重庆经验下一篇:超声波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