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整体性范文

2024-07-07

建筑整体性范文(精选12篇)

建筑整体性 第1篇

地域性建筑研究与实践回顾

地域性建筑的实践在国外从未间断, 然而理论与实践结合且迅速发展的阶段则源于上个世纪。在理论上, 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已逐渐成为主流, 芒福德、A·楚尼斯与弗兰姆普顿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东西海岸曾进行过一场激烈的学术论战, 地域主义建筑师认为, 二战后的地域主义并非民俗复兴, 从赖特与阿尔托这样的地域主义建筑师那里可获得比柯布西埃的“形式空间”更多的内涵。地域主义的基本策略是从地方和场所中提炼地方要素, 从而突破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同一和统一性, 这些要素来自于场址的地形地貌、营建的结构与构造系统以及由此演化生成的营造美学法则。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已形成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早期为阿尔托, 继而是博塔、西扎、皮亚诺、安藤忠雄、巴拉甘、柯里亚等, 这些著名建筑师从地方要素入手进行独创性的建筑实践, 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我国对地域性建筑实践的学术性研究方面, 天津大学邹德侬教授曾作过系统的总结与归纳;曾坚教授在《多元拓展与互融共生》一文中提出“广义地域性建筑”概念, 系统地总结了传统地域性与广义地域性建筑的艺术特征、观念与设计特色;重庆大学戴志中教授的《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诠释》一文借鉴传统山地建筑“接地”手法研究的成果, 总结了“接地”设计策略;东南大学张彤教授著有《整体地区建筑》, 从自然、文化与技术三个方面探讨地区建筑, 并提出整体地区主义思想。在中国版图上依照地理位置划分, 从热带、亚热带到寒带均有学术机构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如岭南建筑、寒冷地区建筑研究等等, 在此不一一赘述。现存问题的症结在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不容乐观, 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重形式、轻内涵的应用性研究缺少社会整体机制的推动, 技术支撑与学术研究脱节, 更让人忧虑的是建筑创作主体思维似乎仍停留在现代主义建筑思维与流行风格上。

地域性建筑实践在我国曾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案例, 如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福建武夷山庄、甘肃窑洞办公建筑等等。中国青年建筑师亦在此方面做出了探索性实践, 如刘家琨执着地追求乡土建造智慧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在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建筑设计中运用了当地的乡土性材料与工艺;清华大学李晓东在丽江设计了玉湖完小学校 (图1, 图2) , 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进行了整合研究, 并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 对环境、社会和建筑保护作出了新的诠释。

尽管关于地域性建筑理论的探讨种类繁杂, 但刘易斯·芒福德定义的地域主义特征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特点的论述在理论上仍具前瞻性。芒福德关于地域主义特征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地域主义创作必须脱离其原有的形式, 拒绝历史决定论, 因为前人使用过的形式属于曾经的文明或是过去的时代;地域主义的真正形态应该是最接近于现实生活境况, 并最大程度上在环境中给人以“家”的感觉, 不仅要为土地找到一种实际的用途, 更应反映出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生态学观点并非对一切机器文明下意识的反抗, 它赞成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只要此技术在功能上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对传统地域主义的改进是其对“人类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区应该起到核心作用, 赞成社区多文化并存;不是将“地域性”与“全球化”两种观念对立看待, 或将地域主义视为全球化的工具, 而是在它们之间建构某种微妙的平衡 (1) 。芒福德在形式与生活方式之间建立了时空的关联性, 注重“家园”的内涵, 强调社区的营建, 同时在生态观与机器文明之间、地域性与全球化之间持辩证的态度。

如果说芒福德的地域主义思想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那么弗兰姆普敦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七点论述 (2) 则与创作主体从事创作更为贴近, 如场地结构的建立、建构现实、强调地域因素 (场地、气候、光线) 与知觉体验这四个方面常常是被中国建筑创作主体所忽略;而承继现代主义传统合理内核、创造基于“世界文化”的地域性、以某种方式逃避普世文明优化冲击在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3) , 这三点与芒福德一脉相承。芒福德与弗兰姆普敦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纲要事实上已经为地域性创作在原则上进行了定位, 对指导建筑创作与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术界在理论层面上关于建筑地域性的探讨似乎已经达到某种共识, 其核心为走出传统封闭狭隘的建筑地域观、承继现代主义建筑传统的合理内涵、重视场所营造与知觉体验, 杰出代表作品是阿尔托设计的塞纳特赛罗市政厅 (图3) 。在国际范围内, 日本与芬兰更是有很多优秀的地域性建筑实践。

建筑的有机性与地域性比较

在建筑系统中, 如果将有机建筑与地域性建筑作为两个并列的子系统进行研究, 二者间既有协同性又存在差异性。有机建筑与环境具有互动性, 更多地隐含着自然属性, 而地域性建筑则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情结, 注重文化属性在建筑中的体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复杂性关联, 故在设计策略、环境观念及设计方法、空间形态、技术特性等方面两者各有侧重。

有机建筑是一种活着的传统, 赖特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并形成广泛的国际影响。英国学者戴维·彼尔森认为“在新千年里, 一个更为整体有机的世界形象正在形成, 它需要一系列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本身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这种新的令人兴奋的变革就像一场冲击波, 正在席卷世界, 并将改变21世纪的建筑与设计。”有机建筑的定义很多, 可以归纳为“有机建筑是指建筑师放弃观念上的机械性设计模式, 以自然为源泉, 寻求建筑与自然秩序的深层关联, 在建筑自身诸要素之间及建筑与环境之间取得和谐整体关系, 是一种设计和观念上的倾向”。

经过数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有机建筑在空间形态、适宜技术以及与生态系统的衔接等层面已日趋成熟并进入可操作层面, 虽尚未普及, 但对我国未来地域建筑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趣的是, 伦佐·皮阿诺在新喀里多尼亚岛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这一作品同时被《批判的地域主义》作者亚历山大·楚尼斯与《新有机建筑》作者戴维·皮尔逊收录 (图4, 图5) 。在作品介绍中, 楚尼斯做出如下的评述:组成这个文化中心的十个“棚屋”, 它们被布置得像一个村落, 皮阿诺和社会人类学家阿尔邦·本萨 (Alban.Bensa) 共同设计这种独特的形态。这种“棚屋”的工程技术, 建立在当地的传统技术之上, 但绝不仅仅是传统的技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捕捉和调节刮过这些岛屿的热带强风, 它们的双层“外皮”—外层是窦里诺科德材料, 内层是玻璃, 在将空气流通达到最优化的同时, 以一种节能的方式来减少热带气候条件下酷日的灼晒 (4) 。而皮尔逊在书中的《年轻和以外》章节中引用了皮阿诺的一段话, “在一定意义上, 设计是一段旅程。你出发去寻找、去学习、去接受未曾设想过的东西, 每个项目都是一种新的开始, 而你就在未知的领域里倘佯, 你简直就是一个当代的鲁宾逊。”皮亚诺在文中写道:这个项目对我的挑战是, 要彻底摆脱欧洲建筑师的思维方式, 将自己沉浸于太平洋民族的生活之中……我唯恐陷入对地方民俗的拙劣模仿……必须指出如果不对当地文化怀有敬意并保持应有的尊重, 而只是依赖自己的评判标准提出设计方案是不可能被新喀里多尼亚人接受的 (5) 。皮阿诺通过其作品成功诠释了建筑地域性和有机性的双重涵义。他没有先入为主, 而是深入到当地人生活中间, 尊重地域文化, 研究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造技术。建筑形态取之于民俗文化又有所超越, 技术应用借鉴了传统但又高于传统。建筑整体意向充满朝气, 使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自然、低技与高技达到高度统一。

有机建筑在中国建筑界并不陌生, “有机性”、“有机更新”以及“有机结合”在建筑话语中时常出现。在研究层面, 国内学者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与地域性建筑等课题的研究上,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某种意义上, 有机建筑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上述研究领域, 这是一个可喜的学术现象。我们相信随着“有机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深化, 在很多层面上将产生叠合效应。

场地体验与场所塑造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所有事件都在高速运行, 时间的限制与密集的日程表让建筑师、规划师与景观建筑师在面对一项设计或规划任务时无法从容地进行现场考察与体验, 而不得不采用原有的线性设计准则进行大量的“套用型”设计, 于是一切问题从此而起, 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场地体验是始点, 呈非线性特征。建筑师只有对场地不断进行身临其境的调研、考察与体验, 才能真正掌握地域的实质。约翰·O·西蒙兹在其景观设计学著作中论述场地体验时列举了一位日本建筑师的自述“我每天都要到计划动工的地块上去, 有时带着坐垫和茶, 一呆就是很长时间。有时是在树影横斜, 夜深人静的晚上;有时是在阳光灿烂、喧嚣热闹的白天。”这位建筑师不断地描述他在场地中的新发现“如过境公路的刺耳噪音、土壤中的水分缺失、一棵灿烂的枫树、凉爽清新的夏日气息、午后阳光的暴晒、竹丛中摇曳多姿的光影与新嫩的色彩变幻。”慢慢地建筑师开始理解这块土地的情绪、缺陷与潜力, 这片土地的本质与精神。“保留了这种精神, 它就会弥漫在你的花园里, 弥漫在你的家里, 弥漫在你的每一天中。”建筑师继续了解业主和他的家人, 以及他们的喜好, 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最佳的栖息地, 并与周边景观形成了最和谐的关系。住宅的空间、结构、材料逐渐在建筑师的脑海里形成。这位建筑师感慨地说:“除此之外还能怎样来为这块场地设计最佳的住宅呢 (6) ?”

这位日本建筑师以自己对场地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建筑的形成是如何通过建筑师本身的行为过程进行聚合的。亲地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工业文明的兴起慢慢地切断了人与地的有机联系。建筑师今天需要做的是恢复人与大地的原初性联系, 以作为生物界一员的本真关系去思考与设计, 追求场所精神而非以工业时代那种主宰自然、主宰一切的心态对待场地与建筑, 更不是在工作室中描摹该地域曾拥有的古老的建筑形式、想当然地“纸上谈兵”进行设计—在中国建筑界还非常普遍的工作方式。

场所塑造反映建筑师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敏锐捕捉与深切体验, 对大地的亲密程度与情感深度。场所设计是建筑师整体设计观的具体体现, 反映建筑师的知性与境界。现代主义建筑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 片面强调建筑的普世性, 在反传统的同时亦放弃了传统建筑的场所感与地域性, 在追求完美技术的同时忘却了建筑的亲地性与根属性。国际风的流行是对场所的无情摧残, 从而制造了一个冰冷的、缺乏人性的冷漠世界。重返场所精神强调对场所具体现象的具体分析, 从机械放置到有机嵌入, 从纯视觉模式到反映整体知觉系统的探索, 将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场所感知。

现代社会学科的细化分工, 导致建筑师对场所的关注远逊于景观师, 而景观师面对场域中的建筑处理亦似乎束手无策。建筑师在场所的塑造中应向景观师学习, 掌握与了解场所设计中的景观基础知识, 对大地生态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场地的自然属性以及所属地域的人文属性两方面着手, 重新探讨人地关系将是场所构建的关键。在自然属性方面, 关注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围绕场地的地能、风能与太阳能对场所的影响, 使得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与组织自然力。从以往的主动对抗型向友好适应型转化, 在场地所属的地域中充分考虑该地域的人文传承与历史记忆, 并延续族群与根属文化的合理内涵。

合理协调自然环境中各种力的作用、承继地域文化、充分考虑人的情感需求是场所营建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遵循自然法则、体现文化情结作为设计策略的始点来组织场地与建筑, 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主导, 并将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人是保护自然的和平使者, 以这样的姿态进行场所设计意味着领悟了地域之魂。

场所塑造源于人类对大地的深切体验, 其塑造方式并非对形式的追求或机械的原则运用, 而是寻求人类诗意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各种力量和谐相处的再现。真正的场所会使原有的场地充满意义, 并能使居者体会到人性的价值。

在中国, 场所感的缺失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人们似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近30年来, 高速的城市建设下, 在场所营造方面杰出的案例并不多见。相反, 当你踏入丽江古城那一刻起, 一种美妙的体验即深入到你的灵魂, 远处的雪山、流淌在古城中川流不息的水流、宜人的街巷、古朴的民风、传统的礼乐、东巴文字、古老的营造方式, 阳光洒落在古城中的景象, 让人们流连忘返。那种场所与建筑的深切体验是刻骨铭心的。古城的布局并未追求建筑的宏伟叙事, 而是沿着来自玉龙雪山的雪水形成的水渠而建。似乎是不经意间的构建, 但却创造了人类城市营造的奇迹。雪山、蓝天、流水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了古城, 没有对称的轴线、理性的方格网, 不存在先验的形式和机械性设计的原则, 一切均在自然的状态下因势利导, 以体现古朴的东巴人生活方式为目的。有趣的是当我们进行调查时, 很多租用当代民居的外来客均是为回避现代城市的急促感而来到古城长期工作和定居的, 他们远离喧嚣的都市而来到中国西南边疆的小镇体验一种几乎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通过对古城的体验与调研, 笔者以为, 场所塑造是环境、建筑与人类文化三大系统汇聚的起点, 是建筑地域性设计的核心, 它赋予了建筑师极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走向整体性设计

建筑的整体性设计追求诗意的安居。建筑师用线条去谱写并赋予人类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诗意境界, 以建造的方式去探究深度的时空体验, 体现人类生命的价值和美。

整体设计让建筑走出机械冷漠的现代文明, 寻求人类追求自由和诗意美的生活方式。建筑师通过对自然、对地域文化的诗性把握, 用诗性的建筑语言去表达人类心灵对世界的整体关注, 去营造诗意的家园。机械文明向人类展示了一个冰冷的世界, 隔绝了人类与地域文化以及神秘大自然的本真联系, 而整体性设计则为人类编织了一个温暖美丽的生命世界。建筑师只有全身心地去感悟神秘的宇宙以及人类生命的意义, 才能纯净心灵, 参悟宇宙的变化与万物的更新。建筑师应以自己的博学去捕捉设计的灵感, 并以此为切入点去精心地雕琢建筑的体量、空间、形式、细部, 巧妙地将建筑嵌入到它所归属的场所中, 不断地进行修正与刻画, 从而使建筑成为人类的诗意居所, 表达人类细腻的情感, 并使环境大放异彩。建筑不仅是栖身的居所, 同时亦是灵魂的归属。建筑应体现当代的地域之魂, 让建筑消解人与自然的隔离线, 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7) 。

整体性设计不是追求视觉的刺激, 而是实现身心的愉悦;不是表现自我的张扬, 而是与环境和谐相处;不是追求利润的产品, 而是文化价值的体现。富有诗意的建筑是健康的有机生命体, 同时亦是一种居者精神上的依托。她植根于环境中, 沐浴在阳光下, 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与宇宙同呼吸, 与人类共命运。

整体性设计不仅反映设计者对时代敏锐的捕捉力, 同时亦反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与演化的内涵, 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性的把握与从容, 赋予有限的构成形态以深刻的文化意义。

整体性设计作品以其特定的场所空间体验、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形态与诗意的建造, 让居者找回到失落的精神家园, 体悟到建筑的博大精深与可歌可泣, 让支离破碎的世界重新回到一个诗意的整体, 使人类文明向更高的境界升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域性研究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建筑有机性与地域性的比较思考, 提出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核心为场地体验与场所塑造, 终极目标是走向整体设计。

关键词:地域,场所,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①亚历山大·楚尼斯.批判性地域主义.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7.24~27

②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124

③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4.370

④亚历山大·楚尼斯.批判性地域主义.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7.69~73

⑤戴维·皮尔逊.新有机建筑.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3.8, 22

⑥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117~118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98.12~15

深圳市建筑行业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第2篇

目录

1.应急原则

2.适用范围

3.领导机构

4.应急准备

5.应急响应

6.善后处理

附录:

应急领导小组人员联系表

1.应急原则

本预案根据《深圳市预防和处臵群体性事件实施办法》制定,贯彻“以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实行各区建筑行业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市建筑行业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市应急指挥中心等三级处臵应急事件的工作流程。

2.适用范围

2.1本预案适用于下列正在危害或可能危害公共利益或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

(1)因拖欠工程款或拖欠建筑业企业工人工资导致的群体纠纷;

(2)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导致的群体纠纷;

(3)因施工许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或事故、不文明施工导致的群体纠纷。

2.2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群体性事件;

(2)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含30人)、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

(3)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含300人)、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

(4)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含1000人),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

3.领导机构

3.1成立深圳市建筑行业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各区建设局为成员单位。市建设局分管副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筑业管理处处长、质量安全处处长、市场管理处处长任副组长,各区建设局局长任领导小组成员(人员联系表见附录7.1)。

领导小组下设市场监管协调组、工地现场协调组、综合协调组三个工作组。

3.2市场监管协调组由市建设局市场管理处牵头,建筑业管理处、法规处、造价站、交易中心参与,负责协调解决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和市场监管方面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3.3工地现场协调组由市建设局质量安全处牵头,建筑业管理处、质监总站、安监站、造价站参与,负责协调解决施工现场发生的因施工许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导致的群体性事件。

3.4综合协调组由市建设局建筑业管理处牵头,办公室、质量安全处、质监总站、安监站、造价站、交易中心参与,一是负责建立群体性事件应急信息网络,上传下达有关信息,联络联系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各工作组和各单位的应急工作;二是负责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协调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事件;三是协调解决因工程款纠纷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四是负责市场监管、施工许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以外的其他群体性事件的协调。

3.5 各区建设局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应急预案报市建设局备案,确保发生群体性事件能及时处理,保证社会稳定。

3.6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人员均应设A、B角,以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组织人员到位,联络畅通。

4.应急准备

4.1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工作组负责人(包括A、B角)应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

4.2 应急处理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与公安、卫生、劳动、消防、民政等有关部门及时沟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4.3 建筑业企业为应急处理的直接责任单位,应当根据本预案制定本企业及工地应急预案,每家企业设两名应急负责人,组成A、B角责任制。各企业应确保至少一名应急负责人及项目经理的手机二十四小时开通,并将本企业应急负责人的手机报送深圳市建筑行业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备案。

5.应急响应

发生群体性事件后,首先接到报告的单位应立即通知工程所在地的区建设局。区建设局应当在30分钟内到达事件发生现场,评估确定事件级别,并及时通知区有关领导及相关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控制现场,防止事件进一步升级恶化。

5.1如属一般事件,由区建设局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辖区力量进行处臵,处臵结束后将情况知会领导小组相应的工作组。

5.2如属较大群体性事件或协调无法解决的一般群体性事件,区建设局应当报告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综合协调组应当立即通知相应的工作组派人在30分钟内到现场处臵,并向领导小组负责人报告。

5.3如属重大、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或协调无法解决的较大群体性事件,区建设局应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报经领导小组负责人同意后,应当

立即报告市应急指挥中心并请求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指挥处臵工作。

5.4对于配合其他部门处臵或需要其他部门协助处臵的群体性事件,市、区建设局应及时通知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派员参与处臵。

6.善后处理

6.1 应急状态终止后,建筑业企业应当在一周内将处理情况书面报告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书面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事件发生原因、处理经过、造成的后果、预防事件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效果及评估情况、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和对事件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情况等。

区和市建筑行业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当按事件分级,确定是否报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

6.2市、区建设局应当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严肃查处事件有关责任人,并对其进行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交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处理。

6.3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未及时处理应急事件或虚报瞒报应急事件的,将根据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6.4群体性事件原则上不公开报道,对于个别重大、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为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确需报道的,应报市委宣传部、市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

7.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建筑材料篇:拉动建筑材料整体需求 第3篇

传统行业需求增加

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缓解传统建材行业,如水泥、管道、玻璃等产能过剩的状况。

国泰君安认为,人口流动有助于维持房地产长期需求,玻璃、塑料管道长期需求增长;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及装饰材料、供排水管道或将受益;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人口流动,利好钢结构企业;水泥需求将长期增长。

在各种建材中,水泥恐怕是使用面最广、使用量最大的。国泰君安指出,从历史经验看,水泥等建材累计人均消费随城镇化率和工业化进程呈明显S型,消费强度则随人均GDP的提高呈倒U型。国外水泥消费达到高峰期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0%~80%左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为51%,我国人均累积消费量也低于发达国家曾经的高峰水平。房地产和基建长期需求将带来水泥需求增量,预计在2018年到达顶峰前,我国水泥需求增速大致维持年均5%左右。

华泰证券认为,管材也是受益较大的建材产品。城镇化涉及市政和建筑用管道的建设,主要包括市政供排水、燃气,以及建筑供排水、取暖管道。我国的市政管网建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尤其是市政供排水管网。在城镇化过程中,塑料管及PCCP管行业将明显受益。

不过,有分析人士表示,在产能绝对过剩的大背景下,传统建材行业仍将面临供需失衡下的弱平衡。

新型建材受益长远

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四大类。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的特点更能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执行不低于65%的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95%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要达到此目标,新型建材必须一展身手。

另外,新型建材及制品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机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在同等情况下,可以降低建筑造价。而发展绿色新型建材,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

分析人士指出,一般来讲,在城镇化率为30%~50%的加速发展前期,基建投资占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当城镇化率提升至50%以上,基建投资增速占比开始趋于稳定。从日韩两国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城镇化率提升到一定水平,基建投资结构也将由传统建材逐渐向城市配套性新型建材转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型建材行业将成为未来投资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

北新建材(000786)

总股本:57515万股

每股净资产:5.7160元

2011年每股收益:0.91元

2012年前三季每股收益:0.76元

预约年报披露时间:3月14日

基本情况: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水暖管件、新型建筑材料的房屋等的技术开发、制造和销售,是石膏板行业的龙头企业。

特别关注:作为中国新型建材工业的摇篮,公司多年来一直在品牌、质量、技术、规模等方面引领中国新型建材工业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以投资建材制造企业为依托,以全球物流贸易为发展基础,积极发展木制品及集成房屋事业”的业务架构,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嘉寓股份(300117)

总股本:21720万股

每股净资产:5.51元

2011年每股收益:0.27元

2012年前三季每股收益:0.19元

预约年报披露时间:3月28日

基本情况:公司主要从事建筑节能门窗、幕墙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与安装业务,是我国领先的节能门窗、幕墙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特别关注:降低门窗、幕墙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最有效途径。公司具有20多年门窗生产经验,累计拥有64项国家专利,研发优势突出。公司不断完善区域布局,并与多家大地产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障了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

开尔新材(300234)

总股本:12000万股

每股净资产:3.15元

2011年每股收益:0.62元

2012年前三季每股收益:0.18元

预约年报披露时间:3月30日

基本情况:公司是我国新型功能性搪瓷材料产业化应用的市场引领者,拥有立面装饰搪瓷材料、工业保护搪瓷材料和城市服务搪瓷材料三大系列产品。

特别关注: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等地下空间内饰景观和地上建筑内外立面装饰,以及脱硫脱硝、节能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拉动对公司立面装饰搪瓷材料的需求。搪瓷幕墙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盈利新增长点。

太空板业(300344)

总股本:10052万股

每股净资产:6.96元

2011年每股收益:0.80元

2012年前三季每股收益:0.4963元

预约年报披露时间:2013/4/3

基本情况:公司是太空板(发泡水泥复合板)的独家生产商,主要从事太空板系列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配套服务。

特别关注:太空板是公司完全自主创新产品,是具有轻质高强、节能保温、防火防结露、隔热隔声等特性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建材。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厂房的屋顶和墙体,未来通过进行示范项目的推广,有望进入民用住宅领域。

东方雨虹(002271)

总股本:34352万股

每股净资产:3.41元

2011年每股收益:0.30元

2012年前三季每股收益:0.35元

预约年报披露时间:2013/4/13

基本情况: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防水工程施工业务,是我国新型建筑防水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有防水卷材、 防水涂料两大类产品。

特别关注:公司在收入规模、品牌效应、新品研发和渠道布局上均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大防水企业+大地产商”合作模式使公司应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能力有所加强。所处行业集中度较低,公司市场份额不到3%,未来成长空间较大。

伟星新材(002372)

总股本:25340万股

每股净资产:6.77元

2011年每股收益:0.87元

2012年前三季每股收益:0.73元

预约年报披露时间:2013/4/18

基本情况: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塑料管道生产企业之一,专业研发、生产、销售PP-R管材管件、HDPE实壁管、HDPE波纹管及PB采暖管材管件等系类产品。

整体性可持续建筑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第4篇

1 整体性可持续建筑系统的基本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同时也随着我国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的重点是能源、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及自然环境保护问题, 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说发展整体性可持续建筑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可持续建筑起步相对较晚, 且发展滞后,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可持续建筑的基本理念是在建筑设计中, 力求降低环境负荷, 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筑南图, 并结合周围环境, 达到既能减少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 又能有利于居民健康, 福泽子孙后代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建筑系统理念, 必须首先树立整体观念, 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 建立相应的模型。对于可持续建筑, 建造舒适建筑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如今的臭氧空洞多是由于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泛滥使用, 而可持续建筑则需通过巧妙运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来缓解这种破换环境的能源消耗。

2 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分析

只有注重建筑技术与人文的结合, 并且注重地域以及气候等特点才能研究建筑系统的可持续性。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 要想从城市的角度定位建筑的可持续性, 就必须研究城市整体环境, 同时结合城市空间以及地方性特征。建筑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可以根据地方特征达到节约能耗,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还须提高建筑的灵活性, 增强建筑的可持续性, 根据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功能需求的变化还可以灵活改造。

可持续建筑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建筑的实施应当以高水平的环境质量、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稳健的经济发展为基本特征, 不断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可持续建筑系统的设计与运行需要制定相应的目标和纲领, 提供设计指导的基本原则, 建立分析评价的基础。首先, 减少建筑生命周期中的资源能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促进建筑系统物质的可循环使用, 既体现地方特色也要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适度, 同时能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建筑应当具备层次性, 其过程应从整体性出发, 由粗及细, 由简及繁, 逐步结合。可持续发展观为建筑系统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概念指引, 把建筑作为整体的系统, 谨慎考虑系统设计的目的性和阶段性, 为设计人员提供充足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信息。

整体性是可持续建筑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 所以说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整体设计作是整体性可持续建筑最基本的方法, 可以说它是设计根本, 是可持续建筑与自然为整体性目标, 明确系统的层次性和整体性, 针对具体的地域特征和自然环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将可持续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有助于准确判断可持续建筑系统的总体特征, 避免传统建筑的缺陷。只考虑局部不考虑整体的局部分析和片面思维只会导致更大的浪费。可持续建筑的整体设计是系统设计的有效手段, 也是一种创新。整体性设计内容分为环境空间、建筑空间以及设施构造。在外部环境方面, 以环境和节能作为基本出发点, 比如, 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 情调情与景的结合, 建筑环境清幽闲适, 绿荫掩映, 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让人感觉宁静和清雅。

人类最重要的居住场所是建筑, 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建造一个让人们居住的舒适的建筑。绿色建筑被现在的环保人士所推崇, 因为它可以达到可持续建筑的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 也越来越讲究绿色施工, 节约能耗。比如,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利用太阳能, 是太阳能用来发电以及热水, 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的节约电能, 这样一来也不会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了。可持续建筑考虑的不是建筑单一的自身, 而是包括建筑和自然以及建筑和人, 把这三方面当成一个整体来设计研究的。这样一来才能真正的达到人与自然, 建筑与自然, 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

3 整体性可持续建筑的具体应用以及发展前景探讨

欧洲的低碳建筑设计就是一种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代表。例如, 位于威尔士巴格兰的生态工厂, 秉承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 使用了一系列可持续的建筑策略, 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太阳能等自然资源, 既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又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资源解决了室内光线和舒适度等问题。良好的室内温度和视觉环境不仅节约了能耗, 还有利于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欧洲, 对于节能环保建筑的法规不断增加, 政府、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我国也应当更加注重绿色建筑, 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的可持续建筑起步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较晚, 所以说在我国发展空间还很大, 因此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对可持续性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可持续性建筑的水平。随着建筑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还应当加强可持续建筑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管理方针以及可持续性的评估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建筑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绿色建筑以及环保节能建筑。拥有可持续建筑的城市才能成为可持续城市, 发展可持续建筑就是利用发展的眼光, 坚持全面发观的建筑思维, 有利于我国资源与环境的平衡发展。

总而言之, 我国以后的建筑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建筑。在可持续建筑发展的道路上, 我们还应积极采取国外节能方式和方法, 做到开发利用新能源, 资源回收再利用, 变废为宝, 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建筑水平。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成熟, 我国的可持续建筑系统将会有质的飞跃, 为我国创建两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郝林.整体性可持续建筑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建筑学报, 2003.

[2]丁昕.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研究[J].河南建材, 2011.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构成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各要素之间的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不协调或不平衡。

2.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学生应掌握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各要素应该协调发展。

教学建议

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材分析

陆地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许多要素共同组成的,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间产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表形成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教材一方面通过示意图“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箭头表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印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教材以植被的变化引起环境变化以及碳元素的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等实例说明当陆地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教材分析

从全球看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但在不同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过程还是自然地理特征,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地域分异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自然地理现象。教材提出地域分异的概念,并从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现象入手,配以“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

第一,纬度地带性分异,教材配有两幅景观照片“热带雨林”和“苔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两个极端实例,说明不同自然带,其差异十分明显,并指出产生这一分异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使赤道到两极的热量状况差别显著,所以纬度地带性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由于热量对水分条件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纬度地带性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分布是沿纬向延展,沿经向更替,并具有全球分异的规律。

第二,经度地带性分异,教材选择了“温带森林”和“温带荒漠”两种景观,说明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其分布是沿经向延展,沿纬向更替,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明显。

第三,垂直地带性分异,以“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说明由于海拔不同引起不同高度水热条件差异显著,从而出现垂直分异,其分布是沿同一水平方向延展,沿垂直方向更替,低纬度地区的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异与纬度地带性分异相类似。这种垂直分异只有在一定高度的山体才会出现,而且纬度越低,分异越显著。

教材分析地域分异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地狱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出现“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这几个地理名词,而是以“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出现,并且对三种地带性分布规律没有做总结,教材这一处理方式是为了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教材在最后也出现了非地带性概念,但没有列举实例,出现这一概念是为了说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如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例说明,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方法建议

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从图像或实例入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出发,分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关于,结合教材中提供的示意图“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从实例出发,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西北内陆各自然要素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形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或者以学校所在地为例,进行分析,学生会感到更熟悉,更亲切,更具有感性认识,分析实例后,教师应说明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也是整体性的表现。如果学校所在地与西北内陆地区环境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地区比较,由于什么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陆地环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当陆地环境中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改变整个地理环境,最后应落实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性这一事实。

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景观图片,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热带雨林”和“苔原”两幅景观图片,说明两个地区在植被上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产生植被分布差异的原因,进而说明产生两个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太阳辐射在全球分布不均导致热量的差异,结合第二单元关于气候分布规律,说明自然带的概念和以热量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特征,具有全球性的分异。以此类推,分析“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两幅景观图片,说明产生两个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海陆位置的差异导致水分多少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经度地带性特征,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最为显著。分析“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说明垂直分异特征,在分析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例及海拔,并将二者对应分析引起垂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并提示学生垂直分异是否显著与山体的高度和所处的纬度密切相关。最后教师应明确,除地带性分布较好的体现了地域分异外,非地带性的分布同样说明地域分异,教师可以列举实例,例如由于海陆分布因素使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由于地形起伏,使安第斯山南侧东西气候具有显著差异等,以此说明非地带性使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含义;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③自然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多媒体素材库:图片,①热带雨林与苔原;②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荒漠; 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叠加;④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 【教学过程】

(引课)根据所学的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地貌等各要素知识,请同学说明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什么?

(阅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各地理要素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现在的地理环境综合体?

(提问思考)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与我国西北地区的差异是什么?由于什么要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

(板书)

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①阅读教材中图片“热带雨林”和“苔原”)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了解可知,两个地区的某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整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就会有较大的差异,读图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气候对植被的影响,两个地区植被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中的热量差异产生的。

(出示多面体素材库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复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分布的主导因素,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②,阅读教材中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以水分为主导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在中纬度大陆由沿海到内陆最为显著。

(观察“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说明为什么在中纬度大陆这种差异最为显著。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③,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通过读图验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别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④和③,阅读教材中“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结合图例观察示意图,说明珠穆朗玛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前面所提到的哪种变化相似?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区的山脉这种变化较为显著?(板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差异为基础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差异为基础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南北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什么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显著?

(板书)4.非地带性分布——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 【设计思想】

建筑工程中整体地面施工技术分析 第6篇

整体地面的施工材料组成要求

现阶段,各种各样新型工艺和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动力。施工材料和施工方式在整体地面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地面施工中的施工方式和施工材料是不同的,它们需要的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形式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施工中会与不同施工材料相结合制定出具体的施工方法,同时选择与施工方式相适应的操作工艺。地面施工一般情况下是在室内装修后才开始的。在实际开始施工之前应该处理好相关的各项工作。一些项目施工中,基层与面层之间的处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交叉进行的工作方式,但是因为在一些工程中施工材料本身就存在这些特点,所以在室内装修完成以后才会开展与其相关的各项工作。在整体地面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水泥

水泥是建筑工程整体地面工程中所使用的凝胶材料,在众多水泥中硅酸盐水泥是与相关技术规范相符合的,它的强度等级也是高于33MPa的,之所以选择这种水泥是因为它与其它水泥相比,具有早期强度高、水化热小、干缩性小等优点。另外,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整体地面施工会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的强度等级也是高于33MPa的,与技术规范相符合。总而言之,不管是哪种水泥,在混凝土配比设计和搅拌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而且其中的每项工序都落到实处。在设计混凝土配比过程中,应该使用科学工具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混凝土要经过配比合理之后才能在工程中应用。在施工现场要严格按照科学配比对原材料进行称量,经过合理配比之后再进行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材料的添加顺序,留意搅拌时间,这样才能保证配成一定等级的混合料。其中的任何工序都要严格按照实验结果进行,这样才可以保证经过配比好搅拌等环节之后形成的混凝土水化热小、干缩性小、

耐磨。

2.细骨料

在混凝土配比中除了要求一定强度的小石砾以外,还需要一些保证密度合理的细骨料。一般在面层中使用的细骨料要求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混凝土对含沙量具有很严格的要求,因为混凝土中含沙量的多少会对细骨料继配造成影响,如果细骨料的等级是不符合标准的,混凝土的耐磨性会相应下降,干缩性也会比较大,这种混凝土在使用之后很可能会出现裂缝问题,对地面的使用寿命造成严重的

影响。

施工技术、工艺分析

1.基层处理

在整个地埋施工中最关键的施工环节就是基层处理,基层处理将会对整体地面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基层处理是整体地面施工的前提与基础。清除地面杂质应该在基层处理之前进行,可以方便后续的施工,再将碎石铺在指定的位置均匀,然后将这些碎石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施地坪施工,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可以有效的避免地坪裂纹出现。在基层处理中面层施工环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混凝土浇筑应分段进行,可以将地面分成面积相等的区域,再进行施工。在浇筑的过程中,要在完成底层施工之后对混凝土进行充分的振捣,将混凝土中的空气都赶出去,使底层的平整度得到保证。在浇筑完成之后,再将表面磨平,磨平之后的地面还要经过一遍清洗,将地面的浮尘除去,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了。

2.模板浇筑

浇筑模板的环节可以保证使地基得到很好的处理,这主要与混凝土浇筑等有重要联系。模板工程可按照下面的环节进行:1)长向布置地坪模板。因为距离长、地表标高等只能凭借模板来控制。2)弹基准线。为了使地面标高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在对面层进行涂抹之前应该在施工的实际位置上弹出水平的基准线。3)做标筋。利用水平基准线在面层上选择标志地块,并以该标志板块为基准将横向的标筋标出来。4)找坡度。在这一环节中经常会出现倒流水事故,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一定不能省略找坡度这一环节,在找坡度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墙高度和地面之间的关系。5)校正。只有将前面所有步骤都做完之后才可以进行校正。

3.面层涂抹

到了面层涂抹环节之后,整个地面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当进行面层涂抹工序的前提之下,我们首先要对面层进行全面的清洗,采取清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效的保证了面层的湿润性。与此同时,于标筋之间填铺混合料,但是此过程中需要对拍实效果加以注意,停止的标准是没有水继续溢出。当我们将以上工序都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之后,一旦面层仍旧存在一定的水分情况,需要借助水泥来将水分吸走,做到有效的处理。

4.地面养护

养护阶段,能够直接决定最终的实用性,所以必须加以注意。养护阶段要根据各个季节的温度对时间进行控制,养护的时间大概为一个月。等施工完成之后,用草席或木屑覆盖表面,洒水保持其湿润,洒水量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之所以进行这样处理的目的,就是有效的避免混凝土可能出现的各种裂缝问题,保证后期的有效应用。

结语

在地面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使整体地面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作者简介:阮文勇,男,广西南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建筑整体性 第7篇

关键词:岭南建筑学派,“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

1 引言

岭南建筑学派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一脉,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影响深远、一脉相承的建筑思想体系。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 , 即建筑要坚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1],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设计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当代发展,以一种符合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理念的价值取向和简洁透彻的表达形式,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学术界对于“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以改变目前研究“碎片化”与“离散化”的状况,走向整体性的理论视野与研究范式。本文力图以“普遍联系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的整体性理论视野,对“两观三性”建筑理论进行纵横交错的整体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体系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凸显“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在岭南建筑学派现实主义设计理论中的标志性意义。

2 “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界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展工程等众多优秀建筑作品的关注,对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相关讨论常常见诸于各大报刊杂志。崔愷指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对于当今的建筑行业中比较普遍性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2],庄惟敏认为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为建筑设计“在无数的可能性中寻找到最合理与恰当的表达”提供了“宏观的思想指导”[3],倪阳认为“两观三性是对建筑设计普遍规律的总结” [4],王建国认为“两观三性”“既有建筑设计特点表达的学术构架,也有很大的包容性”[5],也有学者指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建立在“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整体性复杂关系之中,为当代中国建筑“中国性”的创造探索了新的道路[6]。虽然这些只言片语的评论不乏真知灼见,但相关研究仍然呈现出一种“碎片化”与“离散化(不连续的非整体)”的状况,缺乏整体性的理论视野。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虽然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但仍然满足于对人物、作品、文本和事件的静态史实挖掘,尚未完全领会与把握整体性研究所要求的“普遍联系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理论视野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整体性研究中“整体有机性与局部复杂性”、“实践创新性与理论创造性”、“历史发展性与现实实践性”等关键问题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影响并制约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研究的整体性建构。

近年来,一些学者突破“碎片化”与“离散化”研究的局限性,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研究从“片段化”研究拓展到多维度整体性研究,从“离散化”研究拓展到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些颇具创新意义的成果。有学者从比较研究的视野,提出要从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研究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诸种思潮对岭南建筑学派产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对“两观三性”建筑理论进行更具哲学深度的理论建构[7];或从文化研究的视野,指出“两观三性”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呈现出一种“文化现实主义”的学术取向[8];或从建筑学派发展的视野,将80年来岭南建筑学派创作思想综合归纳为功能现实主义、地域现实主义、文化现实主义三个逻辑阶段和理论维度,以现实主义为出发点拓展了“两观三性”的整体性理论视野 [9];或从理论与实践综合融贯的视野,指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必须结合建筑实践的考察才能厘清其含义[10]。也有学者采用建筑学与历史学、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剖析了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哲学基础与价值取向[11]。相关研究以“整体性”的理论视野,对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展现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丰富内涵与创新意义,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研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3 “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理论视野

康德(Immanuel Kant)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指出:“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整体的话,就叫做科学” [12]。黑格尔(Friedrich Hegel)则认为,唯有将哲学史认作一个有机发展、理性联系的整体,哲学史才会达到科学的尊严[13],黑格尔甚至在《小逻辑》中以无可辩驳的语气指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14]。可见,在黑格尔和康德眼中,理论学说的“科学性”是通过“体系”或“整体”来展现的。纵观世界著名建筑理论的形成、传播与发展,“整体性”研究不仅是创造学术特色、创新学术话语、形成学术影响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重要基础,更是建构建筑理论体系、展现科学性的重要前提。同样,整体性也是认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科学性的必要途径,是“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研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中指出,“整体观念、普遍联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要点”,倡导“多学科综合融贯”的建筑学研究,指出广义建筑学需要“对建筑学综合的整体思考”。[15]“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应该具有整体性的理论视野,一方面要从普遍联系的视野全面把握和正确认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体系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展现“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从历史发展的视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内容体系、发展历程和价值取向,展现“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实践性。

我们倡导的整体性研究,绝非是对独特性、多元性、差异性和发展性的遮蔽。恰恰相反,整体性研究是一种基于普遍联系与历史发展的思维模式。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有效性与创新性,应该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在本体论意义上,整体性指的是“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它具有客观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正因为如此,它处于一个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以停滞与保守的态度理解“两观三性”的整体性,忽视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鲜活的实践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整体性指的是研究者思维中“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者思维中的整体性建构并非等同于理论体系本身的整体性,在认识论层面要避免把研究者头脑中“自以为是”的整体性牵强附会地强加在“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整体性之上,导致主观思维对客观事实的扭曲。在方法论意义上,整体性指的是在“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在方法论层面要摆脱“为整体而整体”的研究模式,片面地将理论建构方法的整体性视为整体性研究本身,带来凭空捏造整体性的风险。

4 “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内容体系

整体即若干对象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统一有机体,整体性研究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认识并描述有机整体的功能形态与活动状态,揭示有机整体及其运动的结构层次和发展动力。从“普遍联系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的整体性理论视野,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内容体系由横向联系与纵向发展纵横交错的经纬网络所构成。从横向联系来看,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其建筑创作实践、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科创新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探究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其建筑创作实践、教育教学实践、学科创新实践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对于展现“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结构性、逻辑性与层次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纵向发展来看,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当代世界建筑思潮特别是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流变、与岭南建筑学派建筑思想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深入探析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阶段和重要历史节点,可以展现“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规律性。

4.1 横向层面

(1)“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实践的整体性研究。系统研究何镜堂的建筑创作实践以及关于现代建筑创作的论述与思想,深刻剖析何镜堂的建筑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技术个性、人文品格和美学特征。探究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其建筑创作实践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展现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作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2)“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整体性研究。系统研究何镜堂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特色与成就,探究何镜堂教育教学实践在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贡献。

(3)“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学科创新实践的整体性研究。系统研究何镜堂的文化建筑设计理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论等学科创新理论与“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之间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和同出一源的学理渊源。

4.2 纵向层面

(1)“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逻辑的整体性研究。系统研究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当代世界建筑思潮特别是中国建筑思潮的发展流变以及岭南建筑学派建筑思想的发展趋势之间的理论渊源,展现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以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为基点走向理论创新的理论取向与历史逻辑。

(2)“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阶段的整体性研究。系统研究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将断裂的、分散的和模糊的历史线索联系起来,揭示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规律性。

(3)“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节点的整体性研究。系统研究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重要节点的标识性意义,从重要历史节点跳跃性和标识性的提示中梳理“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与演变轨迹,勾勒出实践创新与理论建构的纵向脉络,凸显“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突变性拐点与趋势性走向。

5 “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研究框架

从“普遍联系与历史发展相结合”的整体性理论视野,“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要求采用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研究置于建筑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视域中,通过学科间相关理论的渗透与融合,建立整体性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框架。虽然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却遇到诸多问题与困难。其原因正如吴良镛所指出的,由于多学科交叉研究可能性极为广泛,其数量庞大惊人,“尽管这些结合对于促进新兴观念产生有其理论价值,但如果没有研究重心则在有限的时空和资源条件下是无所的适从”。基于此,吴良镛提出了以建筑学为中心(核心)的多学科“融贯综合研究方法” [15]159。

英国建筑 理论家戴 维·史密斯· 卡彭(David SmithCapon)认为,一直以来建筑理论的研究有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两种方法,但建筑理论的研究既不完全是历史的,也不完全是哲学的,所以应该采取一种能够使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持续地相互影响的研究方式[16]。卡彭的“历史——哲学”研究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建筑学为中心的、与哲学和历史学“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受吴良镛和卡彭的启示,本文建构了由以建筑学研究为中心,建筑学研究、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融贯综合”的整体性研究框架(图1)。

图片来源图 1:作者绘制。

5.1 建筑学研究

琳达·格鲁特和大卫·王(Linda Groat and David Wang)在《建筑学研究方法》中指出,建筑学研究是在其特定的驱动和限制环境中运作的,它与工程学或者医学的研究环境在许多重要方面都完全不同。建筑学研究是系统性的,而知识创新通常被认为是建筑学研究的特征 [17]。综上所述,建筑学研究应该具备学科独特性、研究系统性和知识创新性三个基本特征。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背景下,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整体性研究首先必须立足于建筑学的学科特性,探究“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建筑学基本理论、学说和原则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辨析“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与当代世界建筑流派及其理论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从而获得理论与知识创新的生长点。

5.2 建筑哲学研究

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中的哲学研究,首先要将丰富的哲学理论资源和逻辑思辨介入“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哲学理论支持下的逻辑推理,实现“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话语体系建构,演绎并激活“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知识创新的可能性、理论建构的合理性以及实践的可检验性和广泛应用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得出具有普遍性解释力量的结论。其次,“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中历史与现实、实践与理论、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运用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才能在整体性研究中防止整体性对复杂性、特殊性和发展性的遮蔽,才能在历史与现实、实践与理论、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复杂矛盾中发现并揭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结构层次和发展动力。

5.3 建筑史学研究

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中的历史研究,首先要对“两观三性”的形成与发展做历时性研究,寻找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揭示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整体性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必须采取一种历史与现实一体贯穿的立场,将研究对象置于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的整体视野中推源溯流,辨明发展规律、寻找历史逻辑、拓展理论空间,从过程和动态上把握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与对话,展现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历史脉络、发展动力、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其次要通过横向比较与多角透视,考察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学术地位和理论特质,立体展现其发展的动态性,在比较与反思批判中获得理论创新。

6 结语

论建筑的细部与整体 第8篇

人们常把建筑细部看作建筑的细微部分, 比如西方建筑中细腻的线脚以及东方建筑中精美的镂空雕窗等。不仅如此, 从广义的内容看, 建筑细部泛指与构造、工艺、材料、文化和审美相关联的细微的建筑形式。包括:围合部位、结构构件、节点、门窗、线脚以及装饰等等, 它们综合地决定并依赖于整个建筑。

从传统意义上说, 细部是整体的一部分, 细部无法脱离整体而存在;细部影响着整体, 反过来整体又制约着细部。然而整体也不能归结为细部相互作用的简单叠加。如果把细部和整体的关系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观察, 不难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建筑中, 建筑细部的表现形式不同, 但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细部和整体都是和谐相处, 互相渗透的关系。

现代主义出现后, 建筑细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呈现新的特点, 它与空间、结构和技术的关系越发密切。在人们追求理性、极简和纯洁的时候, 建筑细部的概念和形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少观点认为:细部不再必须是整体的一个部分, 但是细部依旧是建筑概念的形象化;细部可以脱离整体, 独立地存在。“立面是一个由不同的小细部所组成的单一细部”[1]。

2 建筑细部的发展观

建筑细部在时间上呈现出演化、发展的趋势, 并且演化发展的现时状态是以过去发展状态为基础, 又是未来演化发展状态的模型。

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作品中, 建筑细部总是呈现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征, 正是这些特征在同一时期不同建筑中的反复出现, 才有了充分体现时代气息的建筑细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细部也呈现出演化、发展的趋势。这些建筑细部是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链条和环节, 它们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构成了建筑这个整体, 使其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

在现代社会, 由于科技的进步, 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 使建筑细部更呈现出亦简亦繁、形态各异的瑰丽景象。

3 建筑细部与细部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筑的细部与细部之间存在着协同与互用的非线性合作关系, 各个细部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呼应, 或者有相似的元素, 或者有对比的元素, 任何建筑细部都不是突兀的出现在一些不相关的细节周围。

图1为厦门陈嘉庚先生故居:一楼和二楼外廊上的拱券、柱式既有相似性, 又有所区别, 虽然具体做法不一样, 但都是西方复古风格, 不同的细部之间相互关联的体现了厦门嘉庚风格。

如 (厦门) 中国海关大楼:建筑的主要细部为竖向条形窗, 其次为玻璃幕墙的方格划分, 还有放置夜景装饰灯的小方孔;这几种细部以或点、或线、或面的关系, 互相衬托、协调中有变化, 与大面积实体墙面一起塑造了一个简洁、大气、挺拔的建筑形象。

4 细部设计灵感的来源

路易斯·康曾说过:设计来源于对基本要素的重视, 一件艺术品表明了形式的整体[2]。建筑细部正是建筑整体形式中最基本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组成直接决定了建筑的直观效果, 也就是说细部设计的灵感是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的。那么, 只有从整体中寻找灵感, 关注和联系整体才能设计出适宜的建筑细部。

4.1 从文脉中获取灵感

文脉是在一个特定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 从狭义上解释为“一种文化的脉络”。建筑细部中的文脉表现为一种历史文化与形式的或者直接或者抽象的继承。文脉往往与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 是对传统的寄托和创造。从文脉中找到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形成独特的建筑语言或符号, 从而使建筑有了更强的生命根基。

图2为陕北地区的陶艺博物馆:建筑设计构想和细部灵感来源于对窑洞拱顶结构的再阐释以及对自由陶艺工艺的再发挥。建筑细部通过朴实而质朴的黏土砖来演绎。符合材料的性格和力学表达的拱柱结构, 虚实分明的砖的交错砌筑, 形成强烈的韵律感, 无一不让人真切感受历史悠久的陶文化。

而位于“土楼之乡”永定的温泉度假山庄:通过对当地民居代表形式, 传统符号的提取和转化, 将当地人对古老民居的记忆同现代文化相碰撞, 一起融入建筑中, 巧妙地创造出独特的建筑细部:轻盈的半坡屋顶、透出斑驳影子的遮阳板、与土楼外墙色彩纹样相似的面砖以及用当地片石镶嵌的墙裙、入口, 这些传承着当地古老民居文化的建筑细部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生活韵味, 同时又体现了崭新的时代特征。

4.2 从环境中获取灵感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条件, 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时, 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建筑的风格特征和细部特点, 使建筑与景观情景交融, 相互依托。与文脉相比较, 它对建筑的影响更加直接、具体。

图3为某湖边住宅:层层曲线形成了微波一般的韵律感, 婀娜的建筑形体与碧水相应成趣, 营造了繁华都市中的一片闲情与诗意。

图4为“土楼之乡”永定的温泉度假山庄:外墙主体采用与土楼协调的色彩和质感, 在转角部位隔层设置了曲线形的檐口;檐口与屋顶的形态取自当地有代表性的土楼的形象。重重飞檐拉近了建筑与周围低层建筑的距离, 与周围古朴的农家风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在高度上虽领先于其他建筑, 却毫无突兀之感。

4.3 从建筑结构特点出发

笔者这里所说的建筑狭义地指建筑主体的结构和构造。而由此派生的细部与结构本体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并结合了建筑结构或构造的特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从建筑本质出发的细部特征, 这样的细部是对自身风格的不断强化和完美阐释。

图5为某地税办公楼:由于地形的特点和使用功能的要求, 建筑采用L形布局。主体朝南, 入口朝西。主体采用规整的“矩形”结构, 加之方格窗的设计, 表现了办公建筑的实用性以及严谨、规范、庄重的性格特点;朝西的窗子采用条形窗、小方窗等“矩形”, 既满足了减少西晒的要求, 也使建筑的细部在充分强调了整体建筑规矩、严谨的基础上多了些变化。又如某咖啡厅:入口右侧有一面无法回避的斜墙。设计者却将这个本该使人头痛的“斜”要素发扬光大, 从此出发, 创造出以斜为母题的建筑语汇, 突显了建筑细部“斜”的特征。设计中整个空间平行于斜墙进行平移划分, 在总体空间概念确立的基础上, 吧台、栏杆、家具等造型都充溢着斜的动感。利用建筑自身的特征, 而非刻意把某些所谓“不符合常规或者审美”的部位遮蔽起来, 有时反而能产生出特殊的设计效果。

4.4 从功能出发

形式来源于功能, 建筑的功能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建筑细部的灵感来源也可以来自这些性格各异的功能因素, 既由不同平面组成、空间分区、使用功能等自然形成或有机组合而形成富有节奏与秩序美感的建筑细部形式。

某部队办公楼:根据每一层不同房间使用功能的不同, 或办公外窗、或外走廊、或楼梯间、或会议室, 经过整合, 形成自然而富有韵律的细部排列。

常规住宅楼层与复式住宅层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 因而呈现不同的立面细部特征;通过复式住宅转角处间隔设计的曲梁与常规住宅大片玻璃窗的对比, 形成虚实相衬、轻快明朗、充满秩序的外立面形象 (见图6) 。

图7, 图8中的教堂作为教徒顶礼膜拜的场所, 精神功能远远超越了物质功能。营造表达教义并且神圣的建筑细部设计, 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基督教教堂中, 彩绘玻璃的十字窗框、讲台前地面的十字桥、墙壁上的十字光晕, 无一不强调了阐释基督教神圣的十字架元素。而好似由无数个十字架组成的金属网格包裹着简洁的建筑本体, 似乎将圣地和俗世隔绝。

4.5 从建筑的概念设计出发

有人说:细部设计是“在充满了记忆的打样和营造过程中对形态联结与技术构成的经营”。形态联结涉及的是建筑概念。细部源于概念, 源于整体的形式, 是建筑自身的一个微缩。建筑物的生命力并不完全依赖于细部的生命力, 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概念的力量、材料的选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运用细部以强化建筑概念[1]。建筑的概念设计虽是在方案的初始阶段, 但已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如:地域文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整体风格走向、技术可行性、使用材料、立面整体造型与细部构想等等, 因而综合了各方面因素, 符合客观的条件和需要, 这是方案的基础。因此, 从整体建筑概念出发设计细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充满理性的设计方法, 能使细部的构思更符合项目定位, 与建筑整体保持密切的联系。

5城市建筑的细部设计

在现代城市, 由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更高要求, 使城市建筑的细部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1) 与历史、自然、民俗等人文风貌越来越远, 建筑细部以简洁的现代风格居多;2) 城市用地紧张、使建筑向高层发展, 形体上以矩形为主, 容易造就充满秩序感的细部;3) 先进的技术、工艺, 使细部的存在有更大的自由度, 形式更为多样;4) 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钢架等成为细部的主要用材;5) 从功能性细部逐步过渡到装饰性细部, 装饰性线条广泛应用;6) 空调室外机的设置和水电管线、遮阳板、景观照明等对建筑细部的影响不容忽视, 细部形式需结合遮挡或隐藏要求来考虑;7) 常见的做法是大片玻璃窗按不同方式划分并结合装饰线条, 与大面积的实墙形成虚实对比的效果, 或者墙面也进行细致的划分, 形成纵横交错的“格子形细部”;8) 公共建筑则运用切割、掏空等手法强调建筑细部的雕塑感;9) 独立的细部:细部脱离了建筑本身的功能, 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存在。

6结语

建筑承载了历史和文化, 建筑细部同样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和审美趋势。我们应运用整体思维的方式, 深入思考建筑细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项目定位, 从整体到细部, 再从细部到整体反复推敲、整合, 创造出适宜的建筑细部和完美的建筑形象。

参考文献

[1]陈镌, 莫天伟.上帝是否还在细部之中——论当代荷兰的建筑细部设计[J].新建筑, 2006 (2) :20-22.

建筑工程整体地面的施工 第9篇

水泥砂浆地面面层是以水泥作胶凝材料,以砂作骨料,按配合比配制抹压而成。水泥砂浆地面的优点是造价较低、施工简便、使用耐久,但容易出现起灰、起砂、裂缝、空鼓等质量问题。

1 对组成材料的要求

1.1 胶凝材料

水泥砂浆(楼)地面所用的胶凝材料为水泥,应优先选择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一般不得低于32.5MPa。以上品种的水泥与其他品种水泥相比,具有早期强度高、水化热较高、干缩性较小等优点。如果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应大于32.5MPa,在施工中要严格按施工工艺操作,并且要加强养护,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1.2 细骨料

水泥砂浆面层所用的细骨料为砂,一般多采用中砂和粗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质量分数)。因为细砂的级配不好,拌制的砂浆强度比中砂、粗砂拌制的强度约低25%~35%,不仅耐磨性较差,而且干缩性较大,容易产生收缩裂缝等质量问题。水泥砂浆地面的施工工艺水泥砂浆地面的施工比较简单,其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弹线、找规矩—水泥砂浆抹面—养护。

2 基层处理

水泥砂浆面层多铺抹在楼地面混凝土垫层上,基层处理是防止水泥砂浆面层发生空鼓、裂纹、起砂等质量通病的关键工序。因此,要求基层具有粗糙、洁净、潮湿的表面,必须仔细清除一切浮灰、油渍、杂质,否则形成一层隔离层,会使面层结合不牢。表面比较光滑的基层,应进行凿毛,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的基层,最好不要上人。在现浇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垫层、找平层上做水泥砂浆地面面层时,其抗压强度达到1.2MPa,才能铺设面层,这样不致破坏其内部结构。

3 弹线、找规矩

3.1 弹基准线

地面抹灰前,应先在四周墙上弹出一道水平基准线,作为确定水泥砂浆面层标高的依据。做法是以地面±0.00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在四周墙上弹出0.5m或1.0m作为水平基准线。据水平基准线量出地面标高并弹于墙上(水平辅助基准线),作为地面面层上皮的水平基准。要注意按设计要求的水泥砂浆面层厚度弹线。

3.2 做标筋

根据水平辅助基准线,从墙角处开始沿墙每隔1.5~2.0m用1:2水泥砂浆抹标志块;标志块大小一般是8~10cm见方。待标志块结硬后,再以标志块的高度做出纵横方向通长的标筋以控制面层的标高。地面标筋用1:2水泥砂浆,宽度一般为8~10cm。做标筋时,要注意控制面层标高与门框的锯口线吻合。

3.3 找坡度

对于厨房、浴室、厕所等房间的地面,要找好排水坡度。有地漏的房间,要在地漏四周做出不小于5%的泛水,以避免地面“倒流水”或产生积水。找平时要注意各室内地面与走廊高度的关系。

3.4 校核找正

地面铺设前,还要将门框再一次校核找正。其方法是先将门框锯口线抄平找正,并注意当地面面层铺设后,门扇与地面的间隙应符合规定要求,然后将门框固定,防止松动、位移。

4 水泥砂浆抹面

面层水泥砂浆的配合比应符合有关设计要求,一般不低于1:2,水灰比为1:(0.3~0.4),稠度不大于3.5cm。水泥砂浆要求拌和均匀,颜色一致。

铺抹前,先将基层浇水湿润,第二天先刷一道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结合层,随即进行面层铺抹。如果素水泥浆结合层过早涂刷,则起不到与基层和面层两者黏结的作用,反而易造成地面空鼓,所以,一定要随刷随抹。

地面面层的铺抹方法是:在标筋之间铺上砂浆,并随铺随用木抹子拍实,用短木杠按标筋标高刮平。在刮平时要从室内由里往外刮到门口,符合门框锯口线的标高,然后再用木抹子搓平,并用铁皮抹子紧跟着压光一遍。压光时用力要轻一些,使抹子的纹浅一些,以压光后表面不出现水纹为宜。如果面层上有多余的水分,可根据水分的多少适当均匀撒一层干水泥或干拌水泥砂浆来吸收面层上多余的水分,再压实压光。但是,当表层无多余水分时,不得撒干水泥。

当水泥砂浆开始初凝时,即人踩上去有脚印但不塌陷,即可开始用铁皮抹子压第二遍。

这一遍是确保面层质量最关键的环节,一定要压实、压光、不漏压,并要把死坑、砂眼和脚印全部压平,要做到清除气泡、孔隙、平整光滑。待水泥砂浆达到终凝前,即人踩上去有细微脚印,抹子抹上去不再有纹时,再用铁皮抹子压第三遍。抹压时用力要稍微大一些,并把第二遍留下的抹子纹、毛细孔压平、压实、压光。

水泥地面压光要三遍成活,每遍抹压的时间要掌握适当,以保证工程质量。压光过早或过迟,都会造成地面起砂的质量问题。

5 养护

建筑整体性 第10篇

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

据统计, 我国是每年建筑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同时也是碳排放比重较高的国家之一, 我国每年新增建筑能源年消耗量占据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具体到大型商业建筑, 其用电量及能耗消耗量是普通建筑的十几倍。因此, 大型商业建筑整体节能设计普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一、大型商业建筑能耗基本概况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后, 我国大型商业建筑, 如商场、写字楼、大型酒店宾馆等在规模上不断增加, 商业建筑在面积上已经占据了我国建筑总面积的30%[1]。大型商业建筑的能耗来源主要是动力系统、空调系统、供水系统及照明系统等, 结合2010年我国建筑节能的相关研究报告显示, 商业建筑中空调系统能源消耗占据其总能耗的50%-60%, 而其运转设施设备, 如电梯、照明等环节的能耗也占据了近50%左右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 大型商业建筑如开展整体节能设计, 具有极为广阔的节能前景。

二、大型商业建筑整体节能设计的方法措施

大型商业建筑节能应贯彻从里到外的节能设计, 在外墙节能上可以采用轻集料材质的混凝土, 设置棉保温层;在天窗及玻璃幕墙上, 可以选用双层中空的玻璃;在建筑物的屋顶上, 可以采用玻璃与保温金属板结合的方式, 在玻璃天窗上设置釉点吸收太阳辐射。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大型商业建筑的节能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物外墙及其保温层的处理, 而要涵盖建筑物内部及外部系统、地上及地下空间, 实现大型商业建筑的整体节能设计。

(一) 大型商业建筑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方法

1. 空调系统自动控制

大型商业建筑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指的是建筑物的中央空调, 通过将商业建筑的空调控制与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加以计算机联网, 能够实现建筑物空调系统与其他建筑物设备的同步运行, 在确保建筑物温湿度平衡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做到对能源的有效节约。大型商业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涵盖了制冷供暖的主机控制、冷热水泵的控制、冷却井、塔的控制、附属设施, 如空调机组及风机机组的控制等。

2. 模糊变频控制

大型商业建筑模糊变频控制系统主要是针对建筑物的主机房及其各种能耗设施的节能控制。在商业建筑的空调系统能源消耗中, 冷冻机房的能耗占比达到50%左右, 因此, 模糊变频控制技术应用于大型商业建筑节能设计中, 其节能效果十分突出[2]。

(二) 大型商业建筑照明系统节能设计方法

1. 照明自动控制

在建筑物能源消耗中, 照明环节的能耗在建筑物电能总能耗中占比30%, 因此, 优化设计大型商业建筑的照明系统, 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照明电能消耗。在照明自动控制上, 主要是对建筑物的灯光启停进行智能调控, 一方面保障建筑物照明满足照度要求, 另一方面又能使建筑物灯光照明系统更加节能。在照明自动控制的实现方式上, 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照度需求, 对建筑物灯光进行自动启闭, 并合理调整照度强弱。

2. 使用节能灯具

在建筑节能设计实践中证实, 在不构成对建筑物照明效果影响的基础上, 对建筑物灯具进行更换, 选用节能灯具, 能够极大地提升建筑物节能效果[3]。涉及到大型商业建筑时, 可以选用LED灯, 荧光灯、T5灯具等, 促进建筑物电能节约。此外, 在商业建筑节能灯具的选择上, 一定要严格挑选质量及安全性较好的灯具类型, 以便减少灯具后期维保成本。

(三) 大型商业建筑电气系统节能设计方法

1. 提高建筑电力设备的质量

大型商业建筑中存在的无功功率较大的设施设备, 外加各种谐波影响, 会使大型商业建筑出现电能损耗现象。通过实践检验证明, 提高建筑物电力设备质量, 加装电力设备的改进装备, 能够达到10-15%左右的节能率。而相应的建筑物电力的改进设备, 可以在配电房中设置, 安装便捷, 不会对商业建筑各项功能的使用构成影响。

2. 扶梯自控技术

大型商业建筑中扶梯众多, 在扶梯的入口可以借助安装客流感应设备的形式对扶梯荷载进行感应, 无人搭乘时可以自动停运。在扶梯的运输周期完成时, 如无顾客搭乘, 也可以进行自动停运。在扶梯的启动及停止过程中, 要保持匀速, 启动时缓慢增加速度, 停止时逐渐减缓速度, 以有效地保持电能, 通过对扶梯采用自控技术, 可以使建筑物达到20%-50%左右的节能效率。

3. 电梯节能技术

在大型商业建筑节能设计中, 电梯节能技术也是提高建筑物电能使用效率的重要技术措施, 电梯节能主要借助变频调速器, 对电梯的速度进行有效调节。此外, 由于电梯在运行过程中, 其对称重物块和电梯轿厢之间会产生机械能, 通过将机械能收集储存到电梯变频电容中, 可以借助能量转换器将这部分电能返回到电网系统中, 从而达到电能节约的效果。经相关研究证实, 大型商业建筑中电梯的运行速度设置的越快, 建筑的楼层数量越多时, 电梯的电能消耗就越少, 相应的返回电量就越多。

三、大型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

现阶段, 在绿色建筑建设领域, 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及法规, 如《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等, 对绿色建筑的设计重点、评价指标等进行了细化。作为大型商业建筑而言, 由于其占据较大的占地面积, 在建筑功能上趋于多样, 各项能源消耗数量庞大, 在建造大型商业建筑时, 采用绿色建筑理念及设计方法势在必行[4]。大型商业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一) 将建筑节能作为设计核心

在“四节一环保”理念提出后, 绿色建筑设计得以较快发展, 其突出特点就是更加强调土地、水源、材料及能源方面的合理优化, 将节能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大型商业建筑应在天窗、幕墙、采暖制冷系统等方面贯彻节能这一基本前提, 将节能作为大型商业绿色建筑的设计核心。

(二) 将低耗系统作为设计关键

大型商业绿色建筑是将可再生能源作为能耗系统设计的关键, 如充分借助风能、地能及太阳能等, 结合商业建筑的具体位置及功能, 合理选用绿色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环节, 各类能源循环系统的低耗设计是重中之重。现阶段研发使用的变频技术。变风量系统、节能照明灯具等, 既有效降低了建筑能耗量, 由改善了建筑的舒适程度。

(三) 将绿色材料作为设计手段

绿色建筑秉承了促进能源、环境、居住者等各方的和谐持续发展理念, 因此, 在设计手段上通常采用绿色节能环保材料, 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例如, 选用具有防水、隔热、保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墙体材料, 使用强度及标号较高的混凝土、安装具备温湿度调节及毒害射线屏蔽能力的新型玻璃等。

结语:

大型商业建筑在我国建筑类型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在我国提倡节能减排的新的建筑发展阶段, 作为大型商业建筑设计而言, 一方面要分析其具体的能耗消耗占比情况, 找出能源耗费较多的部位, 另一方面要着重采用整体节能设计的方式, 从建筑物的外观, 到内部各个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节能设计, 使大型商业建筑逐步向绿色建筑转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扬.节能设计在大型商业建筑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3, (10) :177-178.

[2]沈艳涛.浅析大型商业建筑的节能技术措施[J].科技与企业, 2012, (14) :134-135.

[3]冯莹莹, 李晓锋.大型商业建筑节能关键问题分析[J].建设科技, 2011, (12) :42-45.

建筑整体性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 低年级 主体性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1 课程中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体现在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笔者认为低年级设计课应该由教师主导,但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为目标。提升学生主体性会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参与度,设立丰富的课堂形式,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优化教学成果有促进作用。

2 建筑设计课现状问题及目标提出

建筑学二年级设计课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灌输正确设计方法的专业主干课,起着带领学生设计入门的承上启下作用。以往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课程目标常被设立为完成设计任务。教学方式是教师逐步地帮助学生改进方案直至出成果,往往会导致学生从师性过多而自主性过少,毫无学习积极性。教学改革目标是在设计课中改进方法,提升学生课堂主体性,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思路

3.1 帮助学生建立设计信心

主体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在个人的进步和老师的鼓励中具备设计自信。低年级学生掌握的设计知识和方法较少,设计能力还有欠缺。这种前提下,只有多发掘他们在设计基础课阶段已具备的能力,才能帮助其建立设计信心。基础课程培养出了学生的手绘、表述设计以及制作手工模型的能力,教师应结合课程要求,让学生用手绘图来分析案例和展现设计,做模型体味空间等,引导他们将具备的能力用于设计中,慢慢地建立设计信心。一旦学生有了设计信心,肯定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构建丰富的课堂形式

低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基于该特点,教师需要用更丰富的课堂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过去设计课的主要形式是教师逐个与学生探讨方案,探讨中其他学生无法参与,课堂显得没有活力。可见,适当地加入多样的形式很必要,例如带领低年级学生实地参观优秀建筑作品,开展小组汇报方案比赛,将评图环节做成一场全校设计秀,结合建筑设计周和模型大赛的活动去展示课程成果等等,这些形式都深受学生喜爱,且很有意义。

4 教学中的形式与方法

4.1 从任务布置开始

低年级学生设计概念薄弱,所以由教师提出任务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设计的热情,可尝试设置任务书时更灵活一些,仅规定主要功能房间要求,一些附属房间由学生自行添加,另外,可从以往提供两个可选设计基地,改为给出四个环境各异的基地,扩大用地方面的选择范围。

在设计推进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适当布置些开放性任务。例如,在外观造型设计阶段,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表达自己外观设计倾向的分析报告,督促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确定外立面设计风格,最后由教师评出分析报告环节分。经过实践发现,在开放性任务指引下学生不再简单模仿抄袭已有立面设计,而是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分析所选风格的内在含义,再实践到方案中去。又如,在整体模型制作的阶段,借着学院模型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分组选择优秀方案设计制作模型参加比赛,给参加比赛的小组成员加分奖励,在这种方式的促进下,学生便轻松积极地完成了模型制作任务。

4.2 分阶段控制教学过程

建筑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首先布置任务书,接着讲授相关的设计原理性课程,然后学生查阅设计资料和做出案例分析,最后按照任务要求用数周来完成设计成果。这种授课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利之处,表现在因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付出得不到加分,他们会更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针对该情况,可将设计课成绩划分出过程分,学生每完成一个环节得一项分数。既能使教学有条不紊的推进,又能让学生逐项完成设计任务,降低他们在设计初期的难度感,每个环节都学得扎实。

另外,在授课环节中若采取集中讲解设计理论的方式,会使低年级学生很难消化知识,当他们开始做设计时常有遗忘讲课内容或不能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对应的情况。改进后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在每次上课时按照设计进度分专题讲课,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设计。例如,独立住宅设计课教学时,将授课分为设计前分析、平面功能布局、立意与形体推敲、剖面设计方法、设计技术辅助等各章节,用各章节稳步推进学生的设计。此方法让学生了解近远期目标,消除了他们刚接触设计时的恐惧心理,并且分阶段评分比期末一次评判更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

4.3 用学生擅长的方式去探讨

低年级学生常因为不能高效地用语言向老师表述闪现的设计灵感和遇到的设计困难,而失去了课堂上的主体性。针对该情况,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加强设计基础课中的手绘训练,使学生有自信用草图探讨方案;另一方面担任二年级设计课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选择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参与交流,最好不用固定的作业去阻碍学生快速思维的发挥。等学生经历了多个设计之后,再要求他们熟练的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段来展现设计思想也为时不晚。例如,在概念设计阶段,可让学生用粗铅笔画草图向老师展现设计思想;也可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用手工模型参加方案探讨,从制作草模、局部精细模型到整体模型逐步改进方案。这样的一些做法更能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并能设计出优秀成果。

5 结语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程中注重提升学生主体性,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改进教学方法与形式,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并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教学,就能得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伶伶.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葛翠玉,何培玲.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3] 丁蔓琪,冯静,李延龄.“化整为零”模块化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以二年级独立住宅课程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1(11).

[4] 李春青,王欣,胡雪松,段炼.基于基本空间语言能力和中國人文属性的建筑设计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3(4).

[5]曾罄.“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福建建筑,2014(4).

漫谈建筑工程中整体地面的施工 第12篇

在对地面施工的时候,严格的按照方案进行,同时还要根据工艺的特点调整,因为现代建筑功能多,而且感官效果好,整体地面的施工也越来越重要。

本篇文章从以往的施工经验出发分析了使用整体施工的优点,还有在施工的时候对于施工材料有哪些要求,以及施工的技术等。

1 整体地面施工的优点

(1)造价较低廉,整体地面的施工一般是现场进行搅拌,而且用量较大,这就不仅可节约运输环节的费用,还可降低施工阶段的单位成本,必将有利于建筑企业来控制不必要的浪费。

(2)整体地面的施工属于整体施工与连续作业,其可以有效的防止地面裂缝出现,不仅可对建筑物的外观与地面起到美化作用,还可有效的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使用的寿命,有利于建筑企业赢得良好的声誉与经济利益。

2 施工材料的要求

2.1 胶凝材料

在对建筑的地面进行整体地面施工的时候,基本使用的材料是水泥,一般使用的是硅酸盐水泥,还有普通的硅酸盐水泥,这是因为这两种水泥具有一定的强度。

而且在其他的水泥对比可知,这两种水泥在早期施工的时候,强度高,容易出现水化热,而且不易出现干缩性。因此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施工工艺,同时还要注意对材料的养护,这样才能保证地面在施工时的质量。

此外在地坪开始成型的时候,也要注意对混凝土材料的搅拌。搅拌过程要注意材料中砂、石含量,以及材料的级配。

2.2 细骨料

水泥砂浆的表面的材料一般都是细骨料,而细骨料中最多的就是砂,主要是中砂还有粗砂,而且材料中的水泥小于3%。细砂中级配较差,因此在搅拌之后其强度要比中砂以及粗砂低。而且细砂不耐磨,在使用的时候,容易出现裂缝。

3 施工技术

3.1 基层处理

在压实碎石的时候,应该最好是大面积的压实,在保证是成功压实之后才能进行地坪施工,这样做法可以避免地坪在震动的时候出现裂缝。而局部的位置在压实之后,还要使用打夯机进行补夯。

在水泥砂浆的表面要有一层混凝土垫层,在处理基层的时候,要保证混凝土不会出现空鼓还有裂纹。因此地面基层上一定要干净,而且不能出现潮湿。

如果基层上面有灰尘,或者是油渍,都要仔细的清除,这样基层上才不会形成隔离层。然后选择一块较光滑的位置开始凿毛。

3.2 规划地坪模板工程弹线与找规矩

(1)在铺设地坪模板的时候通常都是长向铺设,然后在浇筑模板的时候,在模板中间预留一个缝隙,因为模板的距离长,因此在地坪的高度还有平整度都要在浇筑模板的时候慢慢调整,因此地坪模板要有强度,而且还比较稳定。

(2)在地面抹灰的时候,要在周围弹出基准线,而这个基准线就是水泥砂浆的高度。然后根据这个基准线在建筑的强面上弹出一个标高,这个标高就是地面水平的基准。但是要注意基准线的长度以及高度都要符合建筑的设计要求。

(3)在水平方向的基准线上,墙角的位置每2m都要有一个标注快,这个标志块可以是水泥砂浆。在砂浆硬化之后,其高度就是面层的高度。

(4)因为建筑中厨房、浴室等地属于潮湿的地带,因此要在这些位置上确定排水坡度,或者是设置地漏等等。如果有的房间有地漏,那么在这个周围还要设定泛水点,以免在倒水的时候出现倒流水。

(5)在开始铺设地面的时候,要校正地面上的门框。首先是在门框锯口的位置,用线找平,然后是在地面开始铺设的时候,门要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在正确的测量出距离之后,才能安装门框并且将其固定。以免门框出现松动。

3.3 水泥砂浆抹面

在地面上涂抹砂浆的时候要注意砂浆的配合比,其比例一定要符合设计要求,通常情况下,水泥与砂浆的比例是1:2,而水与石灰的比例1:0.3,砂浆的稠度小于3.5cm。地面使用的水泥砂浆颜色都是相同的,在搅拌的时候,要做到均匀搅拌。在铺抹砂浆的时候,要在基层的位置上浇水,使基层处于湿润的状态。

然后在基层上涂抹水泥浆结合层,在这之后涂抹地面的面层。地面的标筋上还要有砂浆,而且在铺设砂浆的时候,还要用木抹子拍打砂浆。此外还要使用铁皮抹子再次的压光。在水泥砂浆开始凝结的时候,还要使用铁皮抹子压实。

在压实的工程中,要做到让砂浆没有气泡,没有空隙。在水泥砂浆最后凝结的时候,还要有铁皮抹子进行三次压实。在压实的工程中,要注意用力,将剩余的毛细孔全部的压实。

3.4 养护

地面的面层在涂抹并且压实之后就要养护。要在常温下进行养护,在面层上面铺盖草垫然后洒水,这样让地面一直保持湿润。要注意洒水的数量,水量不能太多,以免地面会起皱。而水量也不能太少,这样达不到养护的效果。洒水也要注意时间,太早会让面层起皮,而太晚还会让面层有裂纹。

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在春秋的时候养护,养护时间应该在压实48小时之后进行。如果是在夏季的时候,养护时间要在压实24小时之后进行。使用的是普通的硅胶水泥,那么养护的时间要超过一周。地面面层的强度要超过5MPa,才能让人行走。以免地面强度不够,影响建筑的使用。

4 结语

总之,大面积混凝土地坪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施工工程中,其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且具有传统做法的地面,仔细研究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严格按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将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作业与开展。

参考文献

[1]方立宏.建筑工程中整体地面施工方法探讨[J].民营科技.2014(02).

[2]李智新.建筑工程整体地面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门窗.2014(01).

上一篇: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下一篇: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