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的议范文

2024-07-25

关于选择的议范文(精选7篇)

关于选择的议 第1篇

一、我国现行的监管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现行监管模式很快就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的颁布, 使中国人民银行风险监管的意识逐渐加强, 尤其是《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颁布, 更加促使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考虑如何对银行业实施更加有效监管的问题。因为在原有的监管模式下, 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面临两难选择:

一方面, 中央银行要负责货币政策的稳定, 要密切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通货膨胀指数;另一方面, 中央银行又要注意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风险, 保证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 防止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 以保证币值的稳定, 因此, 客观上存在着中央银行只注意货币政策而忽视监管银行金融业务的可能。尤其是当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之间产生目标冲突时更是如此。

为此,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但是,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金融市场不断开放, 金融业务的交叉及金融机构的融合, 使现存的分业监管模式所蕴含的问题日益显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在金融业务交叉过程中, 牵涉到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区域往往是不同监管部门监管的薄弱环节。

一方面, 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业务的混合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不同种类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替代性的金融产品, 扩大了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混业经营的基础。按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规定, 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包括金融衍生业务、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等。这些中间业务与证券、保险业务密切相关, 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在保险业方面, 自1999年10月以来新的险种不断涌现, 这些新的保险业务, 既具有投资功能, 又具有储蓄功能。另一方面, 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业之间资金和业务往来的日益密切增加了分业监管的难度。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结渠道是多样的, 既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同时在两个市场运用直接联通, 也可以通过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管理而间接联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渠道, 客观上使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资金往来、资产负债的相互制约更加明显, 使得现行以机构性监管为特征的分业监管体制面临较大困难。

2. 虽然建立了三家监管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 但协调监管机制

仍然不完善。这主要表现为:三个监管机构之间以及与中央银行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导致难以进行协调监管。各个监管机构行政级别相同, 单个监管机构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情况的了解, 影响了决策机制的建立。中央银行没有作为联席会议的成员, 不利于就有关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与其他三家监管机构进行协调。中央银行由于信息不灵, 难以有效地执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对于是否发放救助性贷款, 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中国尚未建立投资者风险补偿制度, 中央银行在运用再贷款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时, 其关注的焦点实际上是社会稳定, 而非宏观金融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 监管成本较高。

就成本分析而言, 不同的组织架构意味着不同的监管成本。由于监管呈现出规模效益 (economy of scale) 和范畴效益 (economy of scope) , 所以监管者数目愈小 (甚至只有一个) 优点便愈多, 这样的监管机构费用类成本和监管协调成本就较低。我国在难免出现监管目标交叉、模糊, 混淆不同行业的风险控制技术和文化差异的同时可能会增加道德风险, 从而增大效率损失类和寻租类成本。

4. 不利于金融创新与金融业的规模集中。

在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下, 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被限制, 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 影响到证券机构的运作及策略, 证券市场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同时, 分业监管制度, 也不利于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 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证券、保险的严格限制、融资及投资渠道的缺乏、传统单调的业务品种, 加剧了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使证券、保险行业竞争力下降。

二、目前主要金融监管模式比较

1.单一监管模式。典型的单一监管模式指对不同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均由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单一监管可大大降低成本投入, 有利于取得规模效益, 并在监管目标和手段上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 可防止监管真空和交叉监管现象。单一监管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可迅速适应业务, 更有效地行使监管职责。同时, 单一监管模式也存在其缺点:缺乏竞争, 不能体现金融业不同业务之间的差别, 难以形成集中明确的监管目标和采取正确合理的监管方法, 易导致官僚主义。

2.分业监管模式。分业监管模式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监管模式, 指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业务领域内分别设立一个专职的监管机构, 负责各行业的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分业监管具备以下优点: (1) 专业监管机构负责不同的监管领域, 具有专业化优势, 职责明确, 分工细致, 有利于达到监管目标, 可提高监管效率。 (2) 具有竞争优势。分业监管模式的缺点是: (1) 多重监管机构之间难于协调, 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交叉监管现象, 出现“监管套利行为”, 即被监管对象有空可钻, 逃避监管。 (2) 分业监管各个机构庞大, 监管成本较高。 (3) 分业监管难以综合评估混业金融机构的风险, 不能在不同类型的机构和业务之间制定必要的区别。

3.混业监管模式。混业监管模式是在金融业综合经营体制下, 对单一监管和分业监管的一种改进型模式, 兼顾了单一监管模式和分业监管模式的优点, 其具体形式有牵头监管和“双峰式”监管模式。牵头监管即在多重监管主体之间建立及时磋商和协调机制, 特别指定一个牵头监管机构负责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双峰式”监管模式是指根据监管目标设立两类监管机构, 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 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机构是对不同金融业务经营进行监管。混业监管具备以下优势: (1) 与单一监管模式相比,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制约作用;二是各监管主体在其监管领域内保持了监管规则的一致性, 既可发挥各个机构的优势, 还可将多重机构的不利最小化。 (2) 与分业监管式相比, 混业监管模式降低了多重监管机构之间互相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同时, 对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分别进行, 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交叉监管。 (3) 混业监管具有分业监管模式的优点, 其最大优势是通过牵头监管机构的定期磋商协调, 相互交换信息和密切配合, 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

三、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

从金融深化的程度来估计, 我国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但这种中央银行统一执行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对央行监管不力的批评渐趋增加, 单独设立银行监管机构已势在必行。

一般来说, 一个合理的金融监管结构应在既尊重传统与现实、又考虑未来金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符合成本一收益的经济学原则进行构建。这是指导我国金融模式政策选择的一个根本原则。有鉴于此, 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当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来考虑:

1. 短期性的选择

我国现在的金融监管状况是由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对不同的金融行业进行监管, 中央银行统一进行协调。这样的监管系统设计, 其问题主要在于央行既要进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又要对金融监管统一调度, 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中央银行的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之间也很容易发生冲突, 其结果是, 往往会因为一个目标而牺牲另外一个。

因此, 应该在现有的分业监管基础上, 成立一个金融监管委员会, 负责协调金融监管, 确定金融体系的重大问题和趋势, 共享监管信息资源, 实现监管成本最小化等。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管理体制不变。这方面的例子有法国, 法国金融监管当局的三个委员会各负其责。一是银行与金融法规委员会, 该委员会制定适应于信贷机构的制度和规章。二是信贷机构和投资公司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信贷机构和投资公司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三是银行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监督信贷机构和投资公司的合规性及财务稳健状况。三家监管机构定期举行会议进行决策, 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和决策的实施以及与财政部的协调工作都由设在法兰西银行内的总秘书局信贷机构部负责。三家机构的预算也来自法兰西银行。

与统一监管模式相比, 这种监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制约作用;各监管主体在其监管领域内保持了监管规则的一致性, 既可发挥各个机构的优势, 还可将多重机构的不利最小化。与完全分业监管模式相比, 这种模式降低了多重监管机构之间互相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同时, 对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分别进行, 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或交叉及重复监管。其次, 具有分业监管模式的优点, 其最大优势是通过牵头监管机构的定期磋商协调, 相互交换信息和密切配合, 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但是, 这种监管模式由于监管机构设置比较复杂, 如果各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差, 则会造成成本增大等问题。

2. 长期的改革目标

等市场发展成熟, 金融监管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可考虑把证监会与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并入国家金融监管局, 由后者成为我国金融业唯一的监管机构。这方面的例子有英国、日本等。英国政府在1997年提出了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的方案, 成立新的“金融服务监管局”。它是在原来已有的9个金融服务业监管机构的基础上合并而成, 使之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责任于一身的一元化的金融监管机构。英格兰银行主要负责执行货币政策和保证金融市场稳定。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金融监管机构整合, 精简监管工作人员, 提高监管效率, 有效实现监管目标, 实行金融监管政策的统一制定和执行, 既可防止出现决策与执行“两张皮”或分散管理体制下“各自为政”的弊端, 又能消除现阶段多层监管、重复监管、机构性监管所产生的弊端, 也可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金融监管的超市, 从而降低被监管者的成本。另外, 还有利于监督经验的集中, 提高监管水平, 同时, 也无形中抬高了监管机构的地位, 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监管组织在国内外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的过程中推行分段式的改革办法, 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 它既满足了当前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具体情况, 又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稳定, 避免了由于监管模式深度改革可能带来的金融市场动荡。另一方面, 这种逐步改革的方式正符合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进程, 循序渐进, 稳步进行。至此, 本文的构想是目前以及将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最相匹配的金融监管模式之设计, 促进该设计的有效实施, 便能维持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摘要:本文拟从与时俱进的思想出发, 指出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银行,金融监管模式,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国刚.进入21世纪的中国金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曹凤歧.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与国际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马红霞.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关于电学实验器材的选择 第2篇

关键词:电表选择,安全,准确,方便,电路的连接

电学实验器材选择的原则是:“安全、准确、方便”。

电学实验器材选择的步骤是:“求参数, 定电源, 选电表, 用滑变, 比较阻值再接线——滑动变阻器的限流或分压, 安培表的内接或外接”。

一、选用原则

安全 指在实验过程中, 不产生由于器材或装置的选择不当而使仪器损坏等不良后果, 主要体现在电表 (电流表 、电压表) 的量程选择以及通过滑动变阻器 (或其它电阻) 电流, 电源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额定电流等。电压表的量程不小于路端电压, 一般以电源的电动势为其上限;电流表的量程不小于电路中电流的最大值, 取上限为。

准确 就是要求实验误差小, 准确度高。设计或做一个实验不仅要求系统误差要小, 偶然误差也要小。实验中提到的准确度是指测量工具的最小分度与其真实值之比, 即准确度undefined

这个比值越大, 准确度就越低, 相反, 这个比值越小准确度就越高。要提高实验中的准确度, 除了仅可能减小偶然误差外, 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和实验原理的设计上都要注意使系统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例如, 电压表、安培表接入电路时, 应使指针的偏转的角度不小于满量程的三分之二;用欧姆表测电阻时, 应使指针指在中值位置附近。

方便 就是在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条件下, 如何恰当地选择器材和实验装置, 使实验操作方便易行, 这一原则主要表现在滑动变阻器的选择, 分压电路和限流电路的选择。

2.关于选择的步骤

“求参数”是指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有关数据, 如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相应的电阻值等, 有关参数求出后, 才能选用相应的电源, 并根据电源的电动势和其他参数来选用电流表、电压表, 根据阻值关系确定滑动变阻器的用法, 即滑动变阻器是分压电路、还是限流电路呢?这是用滑变的全部内容。安培表的用法也是通过“比较阻值”后才能确定, “选电表”、“用滑变”它们是并列的没有先后之分。

例题:现有功率1.8W、阻值约为20Ω的电阻, 用下述器材如何可准确得测量它的阻值, 画出实验电路。

电 源:E1=15V, 内阻不计, 额定电流0.2A

E2=8V, 内阻不计, 额定电流0.3A

滑动变阻器:R1 0~100Ω 额定电流0.5A

R2 0~20Ω 额定电流0.4A

毫安表A1, 量程0~50mA, 内阻约20Ω;

毫安表A2, 量程0~300mA, 内阻约为0.1Ω

电压表 量程6V 内阻约为6kΩ

分析与解答:

(1) “求参数, 定电源”

待测电阻的额定电压U额=undefined=6V, 所以8V的电源够了, 电源应选E2。

(2) 选电表

待测电阻的额定电流为I额=undefined=0.3A。电路中允许的最大电流为0, 3A, 所以电流表选A2

(3) 用滑变

因为Rx≈20Ω, R1 :0~100Ω 额定电流0.5A, R2:0~20Ω 额定电流0.4A, 它们的额定电流均大于待测电阻的额定电流, 采用限流电路时用到的电阻最小值为Rn:则0.3=undefined, 由此得Rn=6.67Ω, 均满足要求, 又因为通过电表的电流不小于满量程的三分之二, 所用到的电阻的最大值为Rm:则 0.2=undefined, 由此得Rm=20Ω, 若选R1, 大多范围用不到, 使用起来不方便, 故选R2。实际上滑动变阻器的选取, 根据方便的原则, 在额定电流和阻值大小都满足的情况下, 一般选阻值小的, 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不再运算。

(4) 比较阻值再接线

(一) 滑变的限流和分压

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还是分压, 这是有条件的, 一般情况下限流式可省一个耗电支路, 具有节省电能、电路连接简单的优点, 分压电路具有较大的电压可调范围。采用分压式接法必须满足以下特征:

① 测量上要求电压从零开始变化;

② 实验过程中要求有多组数据, 一般不低于10组;

③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远小于待测电阻值。

如果没有什么要求, 宜采用限流式接法, 两种电路均可, 优先采用限流电路。

(二) 电流表的外接和内接

伏安法测电阻中, 无论采用外接或内接, 都有误差;其原因是:

①原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R测undefined

②测量电路中安培表的两种接法

内接法: R测=undefined= (RX+RA) > RX, 故测量值偏大, RX越大, 误差越小, Rx﹥﹥RA, , R测≈Rx ;内接法适于测高值电阻;

外接法:R测=undefined=undefined< RX, 故测量值偏小, RX越小, 误差越小, Rx﹤﹤Rv , R测≈Rx ;外接法适于测低值电阻。

对于中等阻值的电阻, 无论内接还是外接测量误差都较大, 要准确测量其阻值, 可采用电阻测量的其他方法;如果题中所给的仪器一定要求我们用伏、安法测量, 这时要找出电压表、电流表的内阻的值 (包括大约值) , 结合待测电阻的大约值, 比较相对误差再确定采用内接还是外接。

本题的Rx﹤﹤Rv, 应采用外接法。

总之, 关于电学器材的选择, 是高中物理实验的难点之一, 也是高考热点所在;它并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强调, 引导并帮助学生总结, 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以加深对这一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蒋碧蓉.关于高考理综 (物理) 电学实验中的选择问题《实验教学与仪器》.2004年, 第21卷, 第04期.

[2]雷广.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选取《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第26卷第19期.

[3]薛录军.高中物理电学实验器材和实验电路的选择《成功 (教育版) 》.2007年, 第09期.

关于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探讨 第3篇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会计政策存在实际意义的前提是在对同一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多种选择时, 所以说会计政策会出现一个“选择”问题。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 将构成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策一词, 其实就是“为政之策”, 就是为一个大的集体实现一个会计期间或者一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规定的行为准则。就现在而言, 政策一词又有了很大的扩展,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会计政策, 是由会计政策的主体为了实现这段时间的目标, 有意识的经过各方面考虑制定出的, 一经使用便可以指导或者纠正未来的决策和行动, 他在理论和实践的中间, 由一定的理论进行指导, 通过政策约束或者鼓励一些可以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决策和行为。既体现概括的, 总体的, 又说明具体的方法, 规定和措施。

会计政策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既可以用概括的和总体的来进行分类, 也可以按照会计政策的内容也就是作用范围来分类, 也可以按照会计政策的重要程度来进行分类, 所以他的分类是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 不同的用途来进行调整和重新分类的。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是通过确认, 计量等一定程序, 利用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客观的经济活动, 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以前的会计和现在的会计, 我们不妨称之为历史会计和现代会计, 历史会计是以初始的计量, 确认为主, 没有更多的信息提供给可使用者, 就是要求核算的比较精细, 进进出出的账目。而现代会计扩展到了很宽的领域, 不仅仅是算对了账, 还要提供出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可供企业领导者、政府、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使用的信息。这就更加用到了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可以通过制定更加详细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在对同一种经济业务的多种处理方法进行选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企业领导者和决策者会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 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为其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而真实的会计信息揭露的根本, 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

任何企业总离不开收入、支出、利润、亏损等名词, 企业在发展的前提下肯定把利润放在首位, 现在有很多的公司在公司高层和底层员工的工资、奖金问题上做出决策, 用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利润等情况决定奖金的多少, 所以公司从上到下都是为了使公司的经营状况更加优秀, 为了拿到更多的奖金和提高现值, 公司决策者往往会使用提升利润的会计政策。同样, 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和经济政策的变更和发展, 银行等企业为了发放的贷款风险率降低, 肯定将安全性放在首位, 在发放贷款前必须要认真仔细的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 所以银行采用的是降低向外贷款风险的会计政策。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主要就是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合法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和遵守职业道德原则。

任何企业都不能保证所有的资产、负债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 这个时候, 会计政策选择的谨慎性就体现出来了, 会计政策选择的谨慎性要求既不抬高各种资产或者收益, 也不压低各种负债和费用。从而使存在风险的各种经济业务的不确定因素得到适当的处理, 在应付风险方面, 提高企业的处理能力。但是也不能过度谨慎, 过度谨慎的后果是信息的不平衡, 导致所得出的会计信息违背真实性、完整性的特点, 所以应该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中合理的选择会计政策, 科学的判断, 谨慎的评估各种会计事项。

如果一项会计政策因为遗漏或者误差而导致企业高层决策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和判断, 会计政策就体现出了重要性。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会计政策, 既不能删掉遗漏, 又不应该造成误差。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该在国家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中选择,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合法性。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该再整个会计期间或者前后各期尽量保持一贯性, 不能随意变更。但是也不是说碰到任何情况都不能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 如果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有些会计政策已经不能满足或者已经不能适合企业更好的发展, 那么就应该在保证会计政策合法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和更换会计政策, 但是由于调整和更换会计政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应该再报表附注中体现出来。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会计政策的适用性, 找到适合本企业, 符合企业本身的环境和条件的会计政策, 这样对企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和会计政策的合法性相仿, 会计政策选择的职业道德原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现今社会, 在利益的驱使和诱惑下, 很多的人陷入了道德的泥潭, 选择对个人有利的会计政策, 损坏企业利益和形象, 滥用职权。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会计政策选择的职业道德问题尤为重要。

四、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企业是由一个多人组成的大集体, 其中包括了股东、债权人、职工、审计、政府参与者等,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和不同的利益关系, 各个职位的人在不同的动机下所期望的会计政策肯定会不同。其实, 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 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会是一部分人得到了利益, 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 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平均化的过程, 把利益合理的分配给各种职位的人, 才可以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除此之外, 其实企业内部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还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 企业要求获得最真实的、最完整的会计信息离不开拥有极高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所以选择最适用的会计政策离不开一个客观公正、恪忠职守、不收利益驱使的会计工作人员。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之一是经济环境, 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都会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造成一定的影响。当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时, 可以采取一个比较积极的会计政策。相对的, 如果企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时, 可以选择一个比较谨慎、平稳的会计政策。其他影响会计政策的因素还有很多, 例如: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广泛, 例如,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文化水平、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能够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文化和价值观。每个消费者和企业的职工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不同的地域之间还存在着文化的差异, 这些差异会造成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从而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

五、我国会计政策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有些不尽人意, 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很多大型企业为了偷税漏税, 而把财务报表造假成亏损状态, 为了可以更多的筹资, 把财务报表造假成一份偿债能力特别强的报表。这种行为应当得到制止和严厉的惩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的会计政策越来越趋近于规范, 趋近于高层次发展。国家、政府、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完整性、真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越来越完善, 相信报表造假行为和会计政策滥用行为会越来越少, 会计信息使用者将会得到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也使企业会计政策越来越规范。

六、对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规范会计政策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使其发挥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最大作用, 也让会计政策做到社会最大的公平性。让多个利益方参与会计政策的选择, 可以使利益平均, 也可以得到最适用的会计政策;选择符合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会计政策, 使企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趋于稳定或保持上升;为了避免各类问题的不断发生, 应该适当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 减少同一经济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其次, 必须考虑到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具体状况, 选择正确的会计政策, 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使在我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一套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

摘要:我国的会计政策是国家用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准则来规定可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所以说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原则和方法产生的经济后果是不同的, 包括企业, 政府, 投资者, 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 不同的会计政策对其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做出的决策。因此, 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 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政策,经济后果,影响

参考文献

[1]何丽萍.浅论会计政策的选择[J].赤子, 2012 (3) .

[2]张郁靓.浅谈会计政策选择[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1.

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选择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 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 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政策的选择相辅相成, 即企业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做决策,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依赖于会计政策选择。随着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的关注程度的提高, 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要求也逐渐增加,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一个企业只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做出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政策的相关概念分析

会计政策的选择自古以来就有存在, 在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由于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等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企业只是国家的"车间", 不是相互竞争的独立主体。因此在该时期, 会计政策选择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 而处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几乎没有会计政策选择权。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 会计学术界开始不断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模式, 会计模式指导下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企业有着重大意义。各国对于会计政策也有着的不同阐释。

各国专家经过对于会计政策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总结出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提出三大假设: (1) 政治成本假设, 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企业政治成本越高, 越可能选择将现在的盈余递延到将来的会计政策, 以避免因高额利润而受到政府的管制。 (2) 债务契约假设, 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款的公司, 为避免违约成本, 越有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政策。 (3) 报酬契约假设, 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有红利计划的公司经理为扩大个人效用, 更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政策, 以便提高其报酬的现值。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发展的特殊性,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难免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利益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所在, 企业盈利是所有企业员工追求的目标, 各个利益相关者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 会把目光投向能够反映企业价值投入、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会计信息上。而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事物, 这种判断主要体现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扩大的背景下, 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怎样有效地通过解读企业的财务报告, 透过复杂的会计政策选择了解企业背后的真正动机和利益所在也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今有众多的小型企业因为资产规模小的原因, 在社会上的被关注度比较低, 因此, 小型企业内部的财政信息较少地向公众披露, 其中包括收入、盈利、税收等情况, 因此, 会计政策选择能够给小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如会计政策选择带给上市公司那么明显。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小企业的经营者的自身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决策的判断以及政策的革新能力有限, 能够采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平滑企业利润以获得相关利益的会计人员很少, 所以很少小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 从而导致小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出现很多的漏洞和弊端。其中一个问题是在有的学者看来小企业并不需要会计政策选择, 因为他们认为小型企业不需要根据报酬契约或债务契约的限制来改变会计政策。又由于国家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来规定可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因此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缺陷必然导致企业钻制度的空子, 滥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留下的弹性空间过大;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对企业会计披露要求不严。从会计人员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水平却未达不到具体会计准则的要求, 这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有些企业由于内部的利益矛盾原因等, 使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对企业真实的情况隐瞒与虚报, 最终误导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投资计划。

三、完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措施分析

1. 制度方面

企业会计选择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而且关系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会计信息的生成受到会计政策的左右, 会计政策选择时既要依据会计准则等规范, 又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进行会计选择时, 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合法性与中立性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原则与适应性原则、成本与效益相结合原则、充分披露原则以及遵守职业道德原则。这些原则的坚持是必要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这些原则往往是形成一个企业风气的推动剂, 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所在。制度方面还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和激励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会计责任, 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保证有效的实施, 并且要借鉴一些发展比较好内部机制比较健全的企业, 再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营造一个舒适&理想的管理环境,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权力制衡, 以帮助企业内部监管部门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同时, 可以通过完善包括声誉激励机制, 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 报酬与业绩相对应的激励制度在内的激励制度已达到激励员工积极向上。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 其他方面

利益相关者可以运用具体的手段, 例如, 构建会计政策委员会和周期审核小组, 通过正规程序, 科学、合理地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会计政策选择权, 形成合力, 以达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因为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系统, 各项看似独立的会计政策却有着相同的目标, 但各项会计政策发挥的各自效用却未必一致, 因此, 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 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 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根据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原理, 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四、结语

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企业的利益链条联系紧密, 由于我国经济的特点, 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不够重视, 造成企业内部资金链混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 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发现这些问题, 改革制度, 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创立合理科学的选择方案, 做到以最高明的手段做出最有效的会计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卫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探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考 第5篇

1 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区域内, 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 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 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1]。会计政策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初始会计政策选择, 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变更原会计政策[2]。

目前, 我国的会计政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另一类是可选择性会计政策。强制性会计政策是指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要求企业必须执行、企业个体没有相应变更权利的会计政策, 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划分和确认、会计报告的期限格式及其划分等。可选择性会计政策是指国家留给企业可供选择的一些会计政策, 主要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坏账准备计提方法、资产减值的判断、收入的确认、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等[3]。会计政策的选择涉及企业会计事项初始发生至报表编制的全过程, 它还涉及企业的经营过程, 因此, 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体现不同的经营成果, 即使是对同一种会计事项, 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会计结果,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亏状况、利益分配、投资决策行为等。因而, 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反映经营绩效水平、公平对待各方面利益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政策的选择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也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2.1 国家的法规和政策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必须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准则的要求, 体现会计政策选择的合法性,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要综合考虑商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 同时要考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常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这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的选择。

2.2 企业的经济目的

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经济目的, 即使是同一个企业,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经济目的, 经济目的的不同导致会计政策选择不同。比如当企业为了获得纳税好处时, 会通过增加费用使账面表现为亏损或利润减少, 从而避免或减少纳税;当企业为了吸引投资或是申请贷款时, 又往往会粉饰报表, 做虚假利润;当企业为了上市, 通过选择平滑利润的会计政策来确保企业连续三年的盈利。

2.3 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供应商、企业员工和顾客等, 他们均希望企业选择对自己更加有益的会计政策, 会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就政府而言, 政府通常通过税收取得收入, 因此希望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缴纳更多的税款, 但同时会减少企业的可分配利润, 影响到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同样, 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提高业绩, 获得更多奖金, 往往会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来改变绩效考核指标。

2.4 企业的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如果宏观的经济形势出现萧条, 企业就会选择稳健保守的会计政策, 使企业实力得到保护;当经济形势萧条过去之后, 企业就应抛弃稳健的、保守的会计政策, 进而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 这样才有助于企业增强自身实力、开拓市场, 有利于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2.5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商品经济时代, 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诱惑,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企业中, 部分会计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公允性, 擅自改动会计信息, 粉饰会计报表, 掩盖或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 最终对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3.1 经济成分复杂, 导致会计政策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

我国经济成分复杂, 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共同存在, 经济成分的不同导致会计政策的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比如:国有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会突出考虑国家利益而不是小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的利益;个体私营企业就会选择有利于投资者利益和企业自身发展的会计政策。

3.2 我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较差

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仍不健全, 由《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财经法规组成的会计法规体系还存在不协调现象, 致使会计政策选择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 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有很大的主观性, 公允性较差, 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判断也比较差, 而且现阶段我国的审计环境还不乐观,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约束力度不够。

3.3 限制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较多

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利益导向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都会限制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应综合考虑商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比如我国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对披露的信息要求不同, 在会计政策选择时要综合考虑《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影响。另外, 不同的利益导向和利益主体总是希望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的会计政策, 不仅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同时也限制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3.4 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大

很多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选择流程, 随意性大。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应从公司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 实现公司利益最优, 不能只考虑公司单方面或短暂的利益。比如: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比较强, 通过恰当的计提比例就可以实施盈余管理。另外, 《企业会计制度》只对资产的计提做了原则上的规定, 对于是否计提以及计提比例都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 这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3.5 会计政策选择披露不充分

在当今社会, 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机制, 这导致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透明度不强, 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不能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4 解决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对策

4.1 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1) 限制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我国由于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和审计环境不乐观, 因此限制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就很有必要, 如果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越大, 企业在为了自身的各种利益时, 就会投机选择会计政策。另外, 公司可以发展外部董事制度, 减少和约束公司内部人的控制, 使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事实上的公允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2) 处理好会计法规和会计政策选择之间的关系。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要综合考虑商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会计人员要避免过多主观因素的影响, 并且要立足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和整体的利益, 综合全面的考虑, 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随经济的发展, 企业会涉及到越来越复杂的会计事项。当处理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的一些超前的经济业务时, 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就拥有全部的选择权, 可以根据会计准则中有规定的、和这些超前经济业务具有相似本质的事项先进行处理, 要注意及时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并且在制定时要具有前瞻性, 理论上具有超前性。

(4) 制定会计准则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在制定会计准则时, 应该减少政府的垄断性, 减少官方因素的影响, 可以借鉴美国的听证会, 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综合全面地考虑, 并且要平衡政府、企业及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将更多的人和企业加入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

(5) 加强对会计政策信息披露的监管。企业应充分披露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信息, 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性。我国会计准则只提出对具有重大影响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披露, 对于不具有重大影响的会计政策选择并没有做过多的要求, 况且即使要求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披露, 但对怎样披露却没具体的规定。企业应披露选择此会计政策的原因和优势, 披露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而且只要各相关利益主体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疑问的, 企业都应对此做出详细的解释说明。

(6) 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违规的处罚力度。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监督, 而且处罚力度不够, 因此,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很多会计政策选择违规的企业。企业会计信息造假, 即使受到处罚也就是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于罚金, 但这和凭借违规选择获得高额利润相比微不足道。因此, 应加大会计政策选择违规的处罚力度, 提高企业违规成本, 重则完全可以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

4.2 加强社会监督

(1) 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督。在当代社会,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需要有利的监督政策作为保证, 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起到关键作用, 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意见有时并不被企业所采纳, 注册会计师虽然对企业出具“保留意见”, 但企业并不改正之前的会计处理方法, 虽然监管机构对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企业予以重视, 但迄今并没有企业因此而被摘牌[2]。所以, 应加大注册会计师监督和惩处力度, 企业应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同时也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公司的整体业务做出评价, 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检查制度, 提高监管水平和力度。

(2)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在我国企业的监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性, 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 提高其审计质量, 同时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违规的处罚力度, 将处罚落到实处, 严重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在监督形式上, 可以通过向社会发布公告的形式, 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情况告知全社会,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监督, 从而来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4]。

4.3 遵守 (重) 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均不相同, 因此选择的会计政策也不同。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 要以遵循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 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比如折损较大、更新较快的固定资产, 使用直线折旧法不能客观反映出该资产的无形损耗, 此时就应采取加速折旧法来计提折旧。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有灵活性, 根据自身环境的变化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 以便使企业达到成本选择最小化但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4.4 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对企业经济事项的判断力和处理能力, 同时也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因此,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

首先要注意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 提高对经济事项的判断能力, 选择公允的会计政策, 并且要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

其次, 还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避免会计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时过多主观意愿的影响, 同时要避免徇私舞弊行为, 真正做到公允地选择会计政策, 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统一性、可比性。

5 结语

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务问题, 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系到企业的盈亏状况、利益分配、投资决策行为等, 间接地影响到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本文以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作为研究对象, 揭示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 指出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涉及企业会计事项初始发生至报表编制的全过程, 它还涉及企业的经营过程。继而讨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企业的经济目的、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企业的经济形势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均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而分析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并主要对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应完善会计法律法规, 加强社会监督, 尊重企业的实际情况, 并且要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 最终达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笔者相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能够合理地选择会计政策,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摘要: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 进而影响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和顾客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最终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整个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因此, 本文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着手, 结合当前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对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展开探讨, 指出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解决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核算,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 2003 (7) .

[2]高山.会计政策选择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7 (10) .

[3]唐雪涛.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与对策[J].赤峰学院院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

关于造林中树种选择的探讨 第6篇

1 树种选择的原则

1.1 必须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造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与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关系。树种选择时, 首先考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定造林树种。

1.2 以造林目的决定树种的原则

由于不同林种的造林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 必须根据造林的目的以及不同林种的要求, 进行妥善、合理的树种选择。对于速生丰产用材林的营造, 应选择赋有优质、速生、丰产特性的造林树种。其他林种或一般用材林, 亦必须遵循上述树种的优良特性进行选择。

1.3 适地适树的原则

因为每种树木的生长都有非常苛刻的立地要求, 适宜的生长环境下, 会对树木的生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森林的多种效益。因此, 除了考虑上述两个原则之外, 还须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 其中最重要的是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另外, 还要对种苗的来源, 以及能否规避投资风险和经营技术进行全面考虑。

2 各林种造林树种的选择

2.1 用材林树种的选择

2.1.1 速生性

树种生长速度快、成材早是选择用材树种的重要条件。大力营造速生树种可缩短成材期限, 解决木材供需矛盾, 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在速生性树种上, 我国具有很大而资源优势, 特别是一些如: (马尾松、相思树、桉树、刺槐、杨树、杉木、落叶松、泡桐、檫树、竹子) 等都是很前途的速生用材树种。

2.1.2 丰产性

丰产性是选择造林树种的重要指标之一。树种的丰产特性即单位面积的蓄积量高。一般树种形高大, 相对长寿, 材积生长的速生期维持较长, 冠幅小, 又适于密植, 能够获得单位面积内的木材丰产。树种的速生性、丰产性二者虽然具有很大的关联, 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区别, 如 (杨树、相思树、杉木、桉树、马尾松) 等树种既具有丰产的特性, 又具有速生的特性。再如 (刺槐、苦棟、檫树、泡桐) 等这些树种虽然速生, 但却不能丰产。另外, 如红松、云杉等是有丰产的特性, 但不够速生, 如果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 通过科学的培育方式, 也可以使得这些树种达到非常好的生产率, 甚至速生树种都未必能与其相提并论。

2.1.3 优质性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造林树种选择指标。良好的用材树种具有非常少的分枝, 树干通直, 经济价值较高。大部分的针叶树种在这方面具有较好的性状, 在阔叶树种中也有树干比较通直圆满的, 如桉树、毛白杨、檫树、楸树等, 但对于阔叶树许多树种来说都存在分枝多、树干不通直等特性。

选择树种的优质性也应注意其材性是否良好, 由于木材在用途上存在很大不同, 所以对木材的材性也有不同的要求, 如造纸需要着重考虑木材的纤维含量及其长度, 制作家具则需要树木的具有非常好的致密性, 好看的光泽纹理、香气等。

2.2 经济林树种的选择

对于经济林而言, 就要选择那些生长速度比较快的, 有很好用途的, 利用价值较高的, 具有非常高的生产产量的, 具有长收获期的树种。目的是为了选择即速生又丰产, 而且品质较好的树种, 但与用材树种的内涵存在很大的不同。同时, 经济林的产品也分好多种, 由于其在利用部位上存在很大差异, 不同经济林树种的内涵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如对柑橘、苹果、沙梨、板栗等树种, 速生性的主要内涵是进人结果期早, 即具有”早实性”;丰产性的内涵是单位面积果实产量高;优质性的内涵是果实的品质好。而具有非常高的含油量, 且品质较好, “结实 (早、多) ”是木本油料树种所具有的内涵。

2.3 薪炭林树种的选择

薪炭林树种选择要求速生、生物量大、繁殖容易、萌蘖力强、可劈性好、易燃、火旺、适应性强、并还应考虑其木材在燃烧时不冒火花、烟少、无毒气产生等特点。

2.4 防护林树种的选择

对于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来说, 由于防护对象不尽相同, 因此, 树种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 通常情况下, 都是选择一些根系比较发达, 生长速度较快的, 具有很好防护作用, 易于生长繁殖、耐贫瘠, 能够改良土壤的, 具有较长寿命的等特性的树种。

2.5 对于特殊用途林树种的选择

这就要依照所要造林的目的进行特殊用途树种的选择。母树林、实验林等都可以依照实验与采种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的选择。对于一些名胜古迹与革命圣地树种的选择, 应据其具体特点进行妥善选择。疗养区人工林的营造, 应突出保健性。厂矿企业, 特别是在有毒气体产生的厂矿周围, 注意选择抗污染性能强又能吸收污染气体的树种。在城市附近为了给人民提供旅游休息的场所, 应体现以美化、保健、休闲于一体的功能。

3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指将树木在此立地条件下, 适宜其生态学特性, 能够很好地生长, 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使其在目前的管理手段与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稳产、高产, 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3.1 适地适树的标准

适地适树, 虽然没有一个客观地概念, 但就适地适树而言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标准, 这个标准是以造林目的而出现的。如用材林的选择, 必须以 (成活、成林、成材) 为前提, 而且还能抵御一定的自然灾害。就成材来说, 还必须得有一个数量标准, 即在一定年限内达到一定的产量指标。衡量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平均材积生长量, 另一种是某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

3.2 适地适树的途径

适地适树的途径可以归纳为三条。

3.2.1 选地适树、选树适地

树种的选择应当依照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进行选择。造林地立地条件较为干旱, 就选择耐旱树种;或者是确定了某一个造林树种后选择适合的造林地, 如给喜水肥的树种选水肥条件好的造林地。

3.2.2 改树适地

如果地、树之间出现不太适应的现象, 可以利用一些改良技术, 育种改良加以驯化, 使之慢慢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如有些树木通过技术改良驯化后, 其 (耐旱性、耐寒性、抗盐性) 等得到增强, 适应了当地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3.2.3 改地适树

就是通过技术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状况进行改变, 如 (整地、施肥、灌溉、混交、间种) 等, 使原来不适合某种树种在此地栽植的条件得以改善, 是树木很好的生长。如排灌洗盐改善造林地的环境状况后, 速生杨树品种能够在此地顺利生长。杉木与马尾松混交后, 在一些干热地区也能进行栽种等。

三条途径中, 第一条途径是基础, 第二、三条途径是补充, 只有在第一条途径的基础上, 辅以第二或第三条途径,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我国地域广阔, 立地千差万别, 树种要求各异, 只有地树相适, 才能顺利成活和良好生长。因此, 林业生产的长期性、造林目的的多样性、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经营管理的差异性, 决定了选择造林树种是带有百年大计性质的事情。

关键词:造林,施工,树种,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少华, 李明启.怎样合理的选择造林树种[J].贵州林业科技, 2012 (8) .

[2]张延惠, 张丽.人工造林树苗选择的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 .

关于给水管设计的选择 第7篇

薄壁不锈钢水管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高档次的新型料。这类管材用于建筑给水, 热水和饮用净水工程。具有重量轻, 力学性能好, 使用寿命长, 摩阻系数小, 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的优点。目前, 随着我国分质供水等绿色环保工程的发展, 建筑给水工程对薄壁不锈钢水管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不锈钢应用技术中, 人们最关心的是壁厚, 因为壁厚直接影响价格和工程投资;壁厚也直接影响管道系统的性能。不锈钢管的主要特点是耐腐蚀, 主要缺点是价格高于其他管材, 若想在经济上不处于劣势地位, 重要举措之一是减小壁厚。

在日益成熟的管材市场, 金属管材中钢管和不锈钢管各具特点。在综合了两种管材的技术、经济、环保等因素后, 人们选择管材时, 开始倾向于不锈钢管。建筑给水领域主要采用的管材也开始转向不锈钢管和铝塑复合管。

综合各种管材的性能、工程成本和使用寿命等因素以及人们对饮用水卫生性能的关注, 目前大量使用的是铝塑复合管 (PAP) 塑料管 (PPR) 较经济。医院等特别要求的地方使用金属铜管等高档管材, 同时配以相应配件。也就是说最终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管材, 满足用户不同需求。做到合理应用不浪费, 既节能又环保。

综合上述, 提出以下标准: (1) 对水质不产生二次污染, 不影响人体健康, 也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管; (2) 水力学特性良好, 流阻损失最小, 使输供水系统成为最节水, 节能的系统; (3) 施工方便, 安装质量不受施工条件、人员技术水平不同的影响。安装快速准确, 省时省力, 容易操作, 施工方便; (4) 环保经济, 当管道停止使用, 最后可回收使用; (5) 节能, 配管分级别化, 走向实用经济型。系统的配管投资必须是所有管材中, 同安全度, 同寿命中最经济, 综合成本最低; (6) 耐久稳定性好, 少维护修理。

上一篇:阅读理论下一篇:玩具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