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救转运

2024-08-22

新生儿急救转运(精选3篇)

新生儿急救转运 第1篇

由于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 交通肇事伤时有发生。现代交通事故呈现多发态势, 重大、恶性事故多见, 其特点:群死群伤 (指数量) , 伤情多发而严重 (指个体) , 致伤机制复杂, 多属高能量致伤, 场面凄惨, 人车共毁。因此, 就现场急救而言, 首先要把伤员从危险的境地救出, 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因为大多数的车辆已损毁, 随时都有燃烧的可能;或者肇事车辆掉下路基旁的河流中、深谷里, 被困的伤员也有可能再次面临危险。这就为抢险工作带来困难, 医生应和其他人员一道, 齐心协力, 把伤员救出, 暂时安置在安全的地方。

2抢救原则

遵循先救命, 后疗伤的原则。分清伤类, 辨别轻重。如何简单地判断伤情的轻重?伤员有以下表现, 可谓重伤:

(1) 不出声儿的; (2) 不喘气儿的; (3) 血葫芦似的。

坐着或躺在那里, 大声呼救的伤员伤情可能反而较轻, 可以先安慰一下, 暂不做处理。

3急救程序

注意事项:通知急救中心要讲明时间、地点、伤患者情况以及联络方式。

4急救技术

灵活运用五大急救技术: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4.1复苏术

复苏术分为三个步骤:开放气道 (airway) 、人工呼吸 (breathing) 和人工循环 (circulation) , 构成ABC程序。在复苏术中, 比较重要的或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是用手法使呼吸道通畅, 首先去除气道异物, 异物若为固体或半流体可用手指勾取, 还可用食指包上纱布或手绢等将口腔异物掏取出来;异物若为液体, 将患者的头部摆成侧位时会自然流出, 并用纱布或手绢擦拭清除。注意不要被患者咬伤手指, 预防的方法是将纱布或手绢拧成卷儿, 塞到患者的磨牙处。

4.2止血术

4.2.1止血术中,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加压包扎止血, 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采用本法。施救者用干净、消毒的、较厚的纱布覆盖在伤口表面。如无纱布, 可用干净毛巾、手帕等代替。在纱布上面用绷带、三角巾紧紧缠绕住, 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4.2.2止血带止血法的注意事项:每1 h应该放松止血带1次, 每次1 min~2 min.如果放松止血带后, 出血停止, 就不必再扎止血带。必须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运送途中每次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以便提供给后来接诊的医生参考。

4.3包扎术

包扎术中比较特殊的是腹腔内脏脱出和身体异物。

4.3.1腹腔内脏脱出包扎法施救者先用大块的纱布覆盖在脱出的内脏上, 再用纱布卷成的保护圈, 放在脱出的内脏周围, 保护圈也可用吃饭的碗或皮带圈代替, 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包扎固定。

4.3.2异物刺入体内包扎法先用2块棉垫安放在异物外露部分的周围, 然后将棉垫连同刺入物一并包扎固定, 这样在运输过程中, 刺入体内的异物不至于脱落出伤口。迅速将患者直接送到医院急诊室, 争取时间在手术室取出异物, 处理伤口。

4.4固定术

在固定法中重要的是颈部固定法。对疑有颈部脊柱骨折的患者, 用颈托固定或用硬纸板、木板等插入头下面, 用绷带将头部和肩部固定在木板或硬纸板上, 以免移动。也可以用衣物揉成团状填塞在颈部的两旁, 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填塞要紧而结实, 使头颈部不能随便转动。操作时一人负责牵引头部, 另一位负责固定。见图1.

4.5搬运法

4.5.1上下担架的方法如果要将患者抬上抬下担架, 至少需要2~3名施救者。一人用手托住患者的头部、肩部;另一人或另外两人用手托住腰部、臀部、膝部、腿部, 两人或三人同时将患者抬起, 轻轻放在担架上或从担架上移到病床上。抬担架的人员脚步要协调, 行动要一致, 平稳前进。尤其是对怀疑腰部骨折的患者。见图2.

4.5.2转运患者注意事项上下楼梯或台阶, 担架始终应保持平稳, 靠近患者头部抬担架的救助者走在后面, 随时查看患者的情况。

儿科院前急救转运方式的探讨 第2篇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建立院前急救转运网络对机场航站区地区患儿安全救治的重要性。方法:对3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全部患儿安全转运至医院并收治到PICU、NICU或相应专科病房,78.7%患儿的转运半径在20 km以上,路途花费的时间大多在1 h以上,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意外或死亡。结论:转运网络的不断扩大对于ICU的发展和提高有不可低估的动力。加强转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仔细接听电话并详细记录、充分的物品准备、掌握病史与病情、规范转运体系、熟练技术操作、准确判断病情等是确保转运安全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儿科;院前急救转运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逐步建立,院前急救已成为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是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主要包括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安全快速转运[1]。院前急救是“先遣部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从发病到获得救治的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首要环节、黄金时段。近年来。院前急救不仅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而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院前急救一急诊一ICU三位一体的急救服务体系。在儿科急救中显示出突出的优势。近年来,转运不断增加,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转运对象:以医院为中心,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转诊,成熟航站区院前急救转运急救网络。1月10日~12月28日我院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共转运38例患儿,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分布:出生28 d内的新生儿1例,占2.0%;1岁的婴儿6例,占15%;l岁以上31例,占81%。

1.2 转运方法

1.2.1 转运前工作: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实行24 h值班。接到呼叫电话后,填写好电话记录单,包括呼叫单位名称、联系电话和患儿的基本病情。做好相应药品、设备调整,派出转运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司机。通知并记录出发时间,要求在1 min内出发。

1.2.2 现场急救:根据患儿病情给予相应的现场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血压、血氧、体温等),建立和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纠正酸碱紊乱及低血糖。重点把握呼吸道处理,有效清理呼吸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但避免转运途中插管,对已气管插管者要检查导管型号、插入深度和固定方式,检查复苏囊的通气效果,注意是否配套。做好病历及各种检查结果的记录。必要时与家长谈话,在转运协议书上签字后转运。

1.2.3 转运途中:注意保护患儿合适体位,防止颠簸和跌落。安装监护仪,固定好输液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和输液管道的通畅,避免及矫正各种异常。对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需应急处理。在抢救的同时,通过移动电话或对讲机与转运医院院前急救转运中心联络以获得指导,或通知做好抢救与会诊准备。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全部患儿均安全转运至医院,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意外或死亡。其中收治到ICU 13例,占34%,其中NICU1 1例;PICU 12例。收治到相应专科病房11例,占28%。转运在急诊室抢救14例,占36%。

2.2 转运半径与转运时间:全部转运病例中,78.7%的患儿其转运半径在20 km以上,超过40 km者达40.9%。通过路途的密切监护和有效处理,全部患儿都安全转运回医院。路途花费的时间大多在1 h以上。

3 讨论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院前急救正在不同地区开展,儿科院前急救也在进步。急救网络的完善、建设将为院前急救转运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证,是完善和发展急诊医疗体系的良好组织形式,对于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十分有益[2-3]。急救网络建设扩大了医疗单位间的合作,患儿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对病情的动态变化能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使疾病诊治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急救网络建设能提高转运效率和安全,本组资料无一例因转运途中病情变化导致医疗纠纷者。由于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病情重等特点,危重病患儿多为新生儿和小婴儿,保温不当、路途颠簸、病情凶险,不易预料是转运的难点,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客观条件,大城市以儿童医院为基础,以医院ICU和急诊室为龙头,将各级医院儿科组织成立各种形式的儿科和新生儿急救网络,能做到投资少、节约人力、物力、既有较好急救条件又能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互通信息等作用,还可提高医院新生儿病房和ICU病房的住院人数和更好地发挥急救效能。因此,急救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促进急救医学的发展和急诊医疗体系的完善,发挥着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祝益民.危重患儿转运网络建设[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1):881.

[2] 陈克正.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体系[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27.

儿科院前急救转运611例病种分析 第3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病种分析,儿科

院前急救转运是急诊医疗体系 (EMSS)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院是大连市唯一一家开展婴幼儿院前急救转运的单位, 自2003年9月开展“院对院”院前急救转运以来, 共转运患者1 162人次, 其院前急救转运病种具有一定的特点, 现就我院2007年1月1日~2009年1月1日所有院前急救病种进行分析, 探讨其院前急救规律, 以提高院前急救转运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1日~2009年1月1日院前急救转运患儿611例, 转运年龄范围在出生至18岁以内。其中, 男385例, 女226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前急救网络转运协议书, 依据出诊医生填写的出诊记录和《儿科学》第5版进行诊断分类, 多种疾病患者以接诊时第一诊断为准。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转运年龄分布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院前急救转运611例患儿中, 新生儿患儿居多, 占81.7% (499/611) , 其中, 生后24 h内患儿占79.2% (395/499) ;其次是婴儿, 占9.5% (58/611) 。

2.2 新生儿组疾病、儿科系统疾病病种排序

见表2、3。

由表2、3可以看出, 我院近2年院前急救转运的611例患儿中, 新生儿组疾病占81.7%, 其次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

2.3转运区域及转运半径

市区内248例;市区外363例, 其中, 旅顺口区28例, 大连湾地区59例, 大连开发区6例, 金州区52例, 庄河市82例, 瓦房店市135例, 沈阳市1例。院前转运半径2~400 km,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即从接到呼救后到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 5~240 min。

3 结论

我院是大连市唯一一家儿童医院, 担负着大连地区婴幼儿院前急救转运任务。我院急救中心是集院前急救转运、急诊室、ICU“三位一体”的急救服务体系, ICU是大连市唯一的儿科专业性临床危重病抢救专科, 拥有抢救监护床14张 (无陪护) 及部分恢复期床位 (有陪护) , 有近30名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 有中央监护、呼吸机等先进的医疗抢救设备, 综合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大连地区婴幼儿院前急救转运依托于儿童医院, 向周边各级医院辐射, 成立集转运、通讯联络和培训为一体的儿科急救网络系统, 有效利用儿童医院现有的医疗资源, 将基层医院的产儿科与儿童医院的NICU/PICU联系起来, 这样既投资少、节约成本, 又能合理地利用各种抢救设备, 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对提高院前急救转运能力非常有力。

院前急救转运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急救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本组通过对院前急救转运病例构成、就诊年龄等数据分析, 总结出大连地区医院院前急救转运病例的特点与规律, 对规范程序、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加快学科发展[1]、提高急救医护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组院前转运疾病谱显示, 新生儿组疾病中以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为主, 儿科系统疾病中以神经、呼吸、心血管三大系统为主, 与相关报道一致[2], 说明院前急救转运工作不单纯是儿内科或儿外科疾病, 而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人员也不是普通的儿内科或儿外科专科医生和护士[3]。因此, 各地应参考本地区的疾病谱, 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 制订各种危重症尤其是常见危重症的抢救、诊治和护理预案, 达到急诊诊疗标准化, 同时, 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硬件建设, 更新和完善救护车和车载设备, 缩短呼救反应间期[4,5], 以提高院前急救的诊断、抢救和监护能力,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6]。

参考文献

[1]饶懿.“120”救护住院病例2784例分析[J].中国病案, 2006, 7 (2) :38-39.

[2]祝益民.急救网络建设在小儿急救转运中的作用[J].小儿急救医学, 2001, 8 (2) :96-97.

[3]刘江玲, 杨宗涛.院前急救工作中医患纠纷的防范与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08, 2 (5) :281-282.

[4]韦克金, 甘毅, 卢浩棠, 等.我院3438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8, 1 (28) :39-40.

[5]秦伟毅, 苏磊, 周伟梁, 等.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华急救医学杂志, 2006, 15 (4) :377-380.

上一篇:企业劳动下一篇:综合平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