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自动控制论文

2024-07-26

机电自动控制论文(精选12篇)

机电自动控制论文 第1篇

当今,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被各国作为发展科学技术中一项重要的项目来对待, 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农业生产和家用电器中, 还扩展到生物、医学、环境等不同领域, 成为现代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机电自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作用

现代科技领域中, 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 使用控制装置, 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式运行, 通过整套的系统把控制器与控制对象等部件组合在一起, 来完成一定的任务。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软件开发,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经济生产、航空、航海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中。而自动控制系统中, 控制装置对被控制对象如何进行控制调节, 以便完成任务取决于工作时的反馈信息, 即反馈控制系统。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来调整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偏差, 使被控制的对象在有效范围内进行, 从而完成任务。反馈控制系统又是由测量元件、给定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执行元件、校正元件等按不同的职能组成的。其中测量元件就是被控制的对象;给定元件是给出与期望的被控量相对应的输入量;比较元件是实际被测出的量与给定元件输入量作比较, 得出的偏差值;执行元件是直接推动被控对象, 使其发生变化;校正元件就是补偿元件, 用于调整的元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按控制方式可分为反馈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和复合控制方式;按元件类型分为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机电系统、液压系统、气压系统等。如何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精确保持被控制量与期望量相等, 不受环境和元件性能误差的影响, 就要从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来衡量整个系统的总体精度, 使其技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去。

2 机电自动控制中电动机控制技术的分析

直流传动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合成机电传动控制系统。直流电动机由定子、转子、电刷、端盖、通风冷却系统等部件组成。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是建立在电磁力定律的基础上的, 使N极线圈中有效电流始终保持一个方向, S极线圈的电流也保持一个方向, 根据左手定律使线圈上两个有效边上所受到的电磁力方向始终一致, 而使电枢转动。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运用较多的是他励式的调速系统。在实际的生产中, 要根据工艺要求和所用的机械特征来选取不同特性的电动机, 如在生产中使用的一般切削机床、造纸装订机等使用硬特性的电动机, 而对于电动车、重型吊车等则使用软性的电动机。虽然电动机有固定的机械特性, 但是为了满足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人们可以改变电动机的电枢电压、励磁电流或外加阻抗, 来改变它原有的机械特性以达到要求。

调速装置是电动机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 调速就是指用人为的方法来改变整个装置的电气参数, 在输出负载转矩不变的情况下, 得到所要求的不同转速。调速的方法很多, 有改变磁通调速、改变电枢电压调速、外加串联电阻调速等。自动控制电动机转动的系统, 就是电气电力控制电动机带动生产机械运动的系统。交流电动机的传动与控制系统则采用交流电动机作为传动动力源, 一般有同步和异步电动机2种, 而交流调速系统主要是针对异步电动机的, 与直流电动机相比, 它具有调速性能优良、节约能源、减少维护成本等优点, 交流异步电动机还具有变频调速功能, 具备了宽调速范围、高稳定性精度、快速动态响应、高工作效率等特点。因此, 交、直流电动机在日常生产中运用广泛, 从大型的建筑吊机, 到公共场合的电梯和传动带、电瓶车, 小型的有DVD碟机、照相机等家用电器, 还有在我们单位使用的污水处理泵、潜水泵、消防控制系统及中央空调控制等设备, 都无一不是触及这一领域的技术, 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和应用的普及性。

为了使电动机按要求的转速工作, 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一般在生产中采用带负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来控制。就是把系统的输出量通过检测装置, 反馈回系统的输入端进行比较, 得到的偏差量通过系统的调节装置产生控制信号, 对偏差进行纠正, 来改善输出量直至符合要求, 所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确度是关键的技术。各个环节, 元件的参数选用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理论上的精确计算外, 还要经过不断地反复试验的检验, 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使用效果,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我们单位使用的消防系统, 如何在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并自动喷淋, 启动排烟装置进行排烟, 自动打开体育馆主场顶层装置 (即天窗) 进行换气, 这种一环扣一环的应急处理步骤不能有分毫之差, 否则就会酿成重大事故, 所以对系统的精确控制要求很高。

因此在设计选用时, 要确定机电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方案, 根据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场合选用合适的控制系统方案。另外, 还要考虑到设备的机械结构对电气性能的影响问题, 如机械设备之间的摩擦、间隙、弹性变形等对电气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要把因此而产生的误差考虑进去, 使机电控制更加稳定。

3 微机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机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目前, 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已经紧密地结合起来, 有微机控制技术、可编程 (PLC) 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等, 其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智能化等机电设备中。一般在闭环控制系统中, 把给定量与被控制的比较器和装置用计算机来代替其工作, 即用计算机作控制系统, 对被控制对象的参数, 如温度、压力、流量等进行采样检测, 并通过数据传输通道, 将采样到的模拟量转变为数据量, 以便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和分析, 再把结果通过数据通道转变回模拟量去控制被控制对象, 以此达到预期的目的。而通过计算机就能完成复杂的比较、判断、运算、综合等功能, 且简单、快捷、准确, 计算机则成为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指挥部。在使用、维护及修改方面更加清晰、简便、直观。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主机、接口电路及外围电气设备, 其中单片微型计算机在一片小芯片中集成了CPU、RAN、ROM、I/O接口、计数器、定时器、串行通信口、A/D转换器等微型部件, 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功能, 具有价廉、可靠、多功能、体积小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型的控制系统中, 被称为微型控制器。在控制中, 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 (SCC系统) , 是由计算机测量出被控对象的参数, 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 计算出最佳的给定值, 通过模拟调节器控制整个过程, 从而使工作过程处于最好的状态, 它还可以进行顺序控制、集中控制、分级控制和最优控制。而智能控制又是计算机控制中的佼佼者, 智能化控制使计算机具有人脑的部分思维功能, 解决一些人们难以解决或至今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智能机器人和神经网络系统, 其中智能机器人是为机器人配备各种感知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等, 使机器人用计算机作控制中心, 机电合体进行各种功能操作, 使机器人能行走、说话, 还能感知环境变化, 代替人类完成有害环境或恶劣环境下的危险工作等。神经网络系统是模拟人脑细胞结构和信息传递方式来研制智能计算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一领域的构思和研究就会成为现实。

4 结语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 机电自动控制技术已经逐步进入普及阶段, 由于它拥有众多的优点, 因而得以广泛地运用在各行各业中。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 机电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

摘要:通过介绍机电自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作用, 详细分析了机电自动控制中电动机的控制技术, 以及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机电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和发展, 为提高机电自动控制技术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作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机电,自动控制,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汪志锋.工控组态软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薛迎成.PLC与触摸屏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机电控制实验报告 第2篇

一、实验目的运用PLC和电箱实现电热壶中水的恒温控制。

二、实验方法

电箱外接220V电源;PLC和电热水壶都分别与电箱连接,由电箱供电;热敏电阻的铁棒部分伸入热水壶中,另一端与电箱相连,热敏电阻的阻值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通过电箱中的电路,输出了变化的0-20mA的电流量。在输出端串联电阻,使得电流量变为电压量输入到PLC,通过AD转化为数字量,然后通过编程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PLC输出端接电箱,可以控制电箱中某个接触器的闭合或断开,而这个接触器控制了电热水壶的供电。

三、编程思路

目标是将水温控制在70℃。由于加热时会有热惯性,因此加热至一定温度就应停止加热,等到水温上升并回落到一定温度后,再加热水一定时间然后停止加热,如此反复,使水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总体思路是:1.只要水温低于某一温度A,无条件加热。

2.若水温低于温度B(B>A),且水温处于下降阶段,加热固定时间后停止。采样和滤波:采样周期是11秒,其中1秒是采样时间。在这一秒内AIW端口的数字量是不停跳动的,若把每个数据都收集下来不仅有许多无用的数据,而且也会对水温是上升还是下降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这1秒内只记录数据的平均值,即每采集到一个数据就把这个数据与之前记录的数据求平均值。这样的求均值的方法中,1秒内前一时刻的数据的权重小于后一时刻数据的权重,不同时刻数据的权重不相同,但也能达到滤波的效果。同时,在11秒钟内的10秒时间中,把前一周期加权得到的数据保存到另外一个寄存器中。

两个寄存器:寄存器VW80和VW90记录了2个时刻的温度。其中VW80记录的是当前周期的温度,VW90是前一周期记录的温度。通过比较VW80和VW90的数值,可以判断目前水温是处于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将采样周期的时间设置的长一些(11秒)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判断,而不会因为采集到的数据的随机跳动影响判断。

加热控制:在达到70℃前提前停止加热,这个动作可以根据2种方法进行控制。一是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停止加热;二是加热一定的时间,然后停止加热。实验中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案,每次加热都是只加热3秒钟。没有选择方法一的原因是,采样得到的温度并非实时的,而是每11秒得到一个温度数据;另外,在1秒内采样得到的数据是有波动的,可能发生水的实际温度已超过设定值,而加权平均得到的数据却小于这个值的情况,这会使得水温远远大于所要控制的温度范围。

四、实验结果

温度可以控制在正负1℃内,最好的情况是控制在正负0.5℃内。

五、结果分析

在编程中,我们设定了在温度下降阶段,若小于一定温度,则加热3秒,并且限定了是在计时器T3X开启后,才能进行加热。采样周期是11秒,因此每11秒最多加热3秒。即加热的判定条件有3条:1.采样时打开了总开关 2.温度处于下降阶段3.温度小于一定值。

而热敏电阻所测的温度并非是水的底部,而是中部某点的温度。因此,水的中部一边在接受底部传来的热量,一边又在向水面外的方向散热。当加热水3秒后,只有水的底部温度上升,而中部的温度还是保持原样,有时可能反而又下降了。若在11秒内,底部的水将热量传导到了中部的水,且温度上升,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部的水温是上升阶段,不满足加热的条件2,可以顺利地控制温度。若在11秒内底部的热量未传导到中部,或传导的热量不足,使得下一周期测得的中部水温反而比之前低(符合条件2),且温度小于设定值(符合条件3),那么程序可能会判定符合加热条件,又一次加热3秒,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水的中部温度会大幅上升。最初设置的采样时间为5秒,因此容易出现连续加热的情况出现。

在编程时,我们一直在调整加热时间,设定的温度以及采样周期这三个参数。加热时间越短,使每次水温上升得越小;使设定的温度值接近控制的温度70℃,以使温度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若采样周期长,则这一个采样周期内,底部的热量已经传导到中部并使温度上升,这样就不会造成错误判断,但采样周期过长会导致在一周期内水温已经下降过多,降低了温度控制的下限。

因此,最理想的情况是:最初水从常温加热至某一温度,停止加热,然后由于热惯性作用,水温上升并回落到规定的温度值,在某一周期的采样时,测得本周期水温低于前一周期温度,加热固定时间,并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水温经历了上升并回落至规定的温度的过程,然后继续加热。即最后水温的变化周期即等于采样周期。

这3个控制参数中,加热时间的控制有其局限性。因为电箱中是由接触器控制电热水壶,若加热时间过短,可能来不及响应,且响应太快可能也会损坏接触器。因此我觉得使用我们这个方法控制温度的精度取决于接触器本身。

最终我们选择的参数是采样周期11秒,设定的温度69.5℃,加热时间3秒。结果是最

好的情况是温度保持在69.5至70℃间,最差时是69.5至71℃间。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即是以上所说的,与热量的传导有关。

六、改进与思考

现在的控制精度还不是十分理想。在这个方法下,能做的就是不断调整三个参数,避免发生底部热量还未传导到中部但却再次加热的情况。但这个方法有其局限性,虽然在程序中我们可以调整的是三个参数,但实际上还有许多隐藏的参数。比如水量,热敏电阻的铁棒所处的位置等。

若是实际应用在电热水壶的温控装置,则应该有更多考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调整参数是在水量不变,热敏电阻铁棒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实际应用水量是不可能保证不变的。因此,采用每次加热固定时间的方式可能不恰当。而加热至某设定温度然后停止加热也不合适,原因也是与热量在水中的传导有关。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每次加热的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之前采集的各个时间点的温度,以及之前各次的加热时间,来计算出本次合适的加热时间。采用PID控制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但是程序会变得更加复杂。并且,由于热水壶本身的特性未知,控制中的参数也需要进行标定。

七、实验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次的机电实验非常有趣。之前在电工实验中,也有一次PLC的实验,但所实现的功能都是比较简单的,控制灯的亮暗之类的,实现的方法比较单一。但是这次实验中要实现控温,可以有多种方案,具体如何实施,不是看教课书上如何讲而是靠自己进行判断的。

之前做过各种实验,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电工实验,力学以及热学的实验,每种实验都是事先按照已经规定的方法进行的。有的实验甚至只需要按几下按钮,采集一下数据就结束了。而这次实验操作性很强,并且的确能够学到东西。比如实验中,需要特定温度所对应的数字量时,刚开始我考虑的是根据温度,电阻,电流输出量以及外接的电阻计算所对应的数字量,但之后发现这样并不精确。各个器材本身是存在误差的,即使理论上是线性对应的,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理论值的计算只能是个参考,要确定各个温度所对应数字量只能实际进行测量。

机电自动控制论文 第3篇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矿山机电控制;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046-02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只有不断的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开采设备是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保证,传统的矿山设备不仅成本较高,并且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当代的矿产资源开发。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为设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有效的推动了矿产资源开发设备的发展,尤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但是,实际的应用效果并不满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矿资源的开发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1]。

1 自动化技术简述

1.1 自动化设备的构成

PLC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了系统电源、CPU、输入接口、扩展接口、外设接口、输出接口、储存器、外设编程器等部分。另外,整个系统内部改革单元通过总电源线、地址线、数据总线以及控制线进行连接,系统外部的装置主要依据被控制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才使得PLC系统成为了一个整体。

1.2 PLC技术的优点

工作过程中,PLC系统主要通过数字运算实现相应的控制,因此,PLC系统的控制器具有一定的可编程性。PLC系统属电子系统,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内部可以设置存贮器,并且,具有一定的可编辑性,能够实现逻辑运算的执行以及存贮,同时还能实现顺序控制、计算、时间设定等命令。再通过对于一些命令进行模拟,能够实现对矿上设备生产活动的控制。

另一方面,PLC系统基本上都采用模块构成,轻便灵活,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以及抗干扰能力。其编程也十分简便,就有极强的操作性、良好的柔性,还能进行线性修改。就现在来看,PLC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矿山,实现了对开关逻辑、机械设备以及自动装置闭环系统等控制,但是,随着不断应用,PLC系统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弊端,因此,积极加强PLC技术应用迫在眉睫[2]。

2 PLC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实现了对传统设备的改造

提升机是矿山工作中重要的设备,PLC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提升机的改造,保留了出直流电机以及提升机械,主要是针对传统提升机中的继电控制器通过PLC技术以及功率较大的晶匣管变流器进行改造,其主要改造方式如下:

①改造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积极的对于原先的操作台进行移动,主要是由于全新操作台的安装需要一定的空间。另外,提升机的系统依旧采用传统提升机的系统,并且在原有的操作台上进行操作。

②工作人员通过对刀闸进行转换,把老的刀闸安装在电枢设备的回路上。制动系统所采用的润滑油泵则是通过对航空插头的切换,实现新系统的切换。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新系统以及老系统共同利用;同时,老系统还能对新系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果工作需要,还能将老系统进行永久保留[3]。

③保证良好的设备安装质量。在实际的设备安装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设备的安装质量进行控制。工作的人员应该明确设备安装所需要的技术,保证设备的各个衔接口能够准确融合。另外, 还要保证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实现对设备的维修。

④加强对于井筒的行程、设备开关、润滑制动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电控检测,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新系统的调试时间。另外,还要积极的进行传感器的安装,然后在进行送电测试,对每个参数进行校准,才能保证系统的实际应用质量通过对于老系统的每一步进行研究分析,能够保证系统切换的准确性。

⑤对装卸系统进行在线调试。改造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对装卸系统进行调试,提升依旧由老系统进行控制,但是装卸新系统的PLC系统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混合的控制方式能够实现系统控制的一次性投入,能够有效的减少系统调试工作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⑥传统回路中主要是位置闭环、电流闭环、速度闭环,这三种闭环的正确性对于整个PLC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应该对系统进行检查,其时间大约为2 h。通过以上部分,能够实现对电枢回路的电流控制以及编码器的试验,然后再对系统中各个动态参数进行确定,保证系统运行测试的准确性[4]。

⑦在改造完成以后,应该对设备进行停止检查,采用全体空载运行测试,期间还应该进行多次提速测试,指导系统运行平稳以后,再对系统进行重载试验,保证全自动运行的实现。

2.2 自动启闭井下风门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矿井中采用风门人工操作占据很大比例,工作过程中矿井中的负压较大,风门的开启以及闭合都需要很大的控制力,在风门开启过程中,容易造成一定的损坏现象,操作难度较大。一般来说,通过红外线对风门进行控制,主要是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PLC系统的应用,实现了风门控制的自动化,节省了人力资源。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工作过程中,如果风门需求开启,相关的信号就会发送至双控电磁阀门,然后开始供气带动气缸产生活塞运动将将风门打开;当窗口的角度为30 °,窗口就会被遮挡,不能继续打开;角度达到90 °,能够实现通行[5]。

3 实例分析

本文主要以某煤矿为例进行分析,该煤矿的控制系统采用底层可编程控制系统以及上位机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主要以数据集逻辑控制为主,配以一些工艺参数进行模拟检测,能够实现对设备启动、停车控制、运行控制,同时还具有闭环系统实现了对参数的控制。

集体控制系统主要由原煤重介选矸系统、筛分系统、装运系统、水洗系统、捞抗系统、沉降离心脱水系统、除杂系统、压滤车间监控系统。整个系统能够分为三个操作站:调度室操作洗煤系统的水洗系统;捞坑系统和沉降离心脱水系统;原煤集控室操作原煤系统的重介选矸系统和筛分系统;储运集控室操作储装运系统;压滤车间设备仅在模拟盘上显示;三个操作站都具有各自的可编程主机进行控制,并且各个主机之间版本也不同,不能进行分通讯,在对其进行改造以后,三个系统能够融为一体,形成一台可编辑控制器主机,改变原来的不通讯局面,提高了工作质量。

4 结 语

综上所述,PLC技术在矿山中的应用实现了矿山设备控制的自动化,提高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在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依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断的进行优化,才能提高PLC技术的应用水平,不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还能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自动化技术在矿山机电控制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4,(1).

[2] 李富.自動化技术在矿山机电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4,(16).

[3] 李红刚.自动化技术在矿山机电控制中的应用剖析[J].通讯世界,2015,(11).

[4] 王斌.自动化技术在矿山机电控制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15,(7).

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分析 第4篇

机电控制技术是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而生成的一种基础性控制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操作任务在于采取有效的控制方式, 使得被控制对象的控制值能够达到预定的标准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一目的的实现就要依靠专业机电传感装置来实施其监察效能。具体来说, 机电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控制方式。

1.1 开环式控制方式

开环式控制方式主要是基于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通道而实现的一种控制方式。一般来说, 在系统控制过程中, 直接参与控制活动的信息主要来自于给定值、干扰变量、受控值三条信息通道, 而经过信息通过的两支信息则成为系统开展控制活动的基本依据。开环是控制方式通过在系统的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之间建立以有机联系, 进而形成一种顺向的作用, 使得信息通道内的给定值信息与受控值信号都呈现出单向传递的作用方向。而基于开环式控制方式的控制系统则被称为外环控制系统, 其优势在于通过对系统的输出量进行有效限制, 从而减低了系统遭受负面影响作用的风险。

1.2 反馈式控制方式

反馈式控制方式是机电控制系统中最为基本、应用范围最长的一种系统控制模式。在反馈控制系统中, 系统中的控制装置往往容易对受控对象施加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 在这种控制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反馈性信息主要来自于受控对象的受控值, 系统通过对受控值所出现的偏差进行不断地休整和控制, 最终强化对受控对象的控制作用。反馈式控制方式与人体活动规律实际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在进行日常行为活动时, 在完成一些常见举动之间, 也会实现在心中进行相关信息的事先判断, 通过对反馈而来的信息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不断修正出现偏差的信息, 直接将偏差消除。

1.3 复合式控制方式

复合式控制方式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系统控制模式。一般来说, 反馈控制装置只有在系统外部因素受到明显干扰的情况才能进行及时的信息修正工作, 而一旦外部干扰较小或未有影响的情况发生, 反馈控制的方式则无法顺利实现, 偏差修正工作无法完成。针对这一问题, 复合式控制方式不仅仅将外部干扰因素纳入到可测量的环境当中, 而且还将多个干扰因素的系统补偿效果也纳入了控制系统当中。通过在相应装置中设置好相应的补偿装置, 实现系统的实时扰动控制。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控制系统, 才能针对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扰动因素所造成的信息偏差情况进行及时地控制和干扰补偿。

2 实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的基本要求

根据受控主体的不同, 机电控制系统实际上又可以分为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两类。其中手动控制是通过操作人员自身的判断和操作来进行系统控制, 而自动控制则是在人员无参与或者少参与的系统操作环境中, 相关控制设备器材依据已设立好的标准参数所进行自动化规划处理的运行状态。而后者是当前机电控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研究课题, 因此, 要实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 首要的要求在于不断推动机电控制系统自动化的进程。

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 同时也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基于高水平的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 才能使得自动化了的机电控制系统能够在实际工作活动中处理更多更为复杂的系统控制任务, 才能真正地形成以控制系统为核心的联合控制结构。

另一方面, 由于在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中, 控制系统的具体组织结构、设定参数都需要进行标准化地确定, 某些典型信息输入系统之后, 其受控值应当根据应用参数与标准得到准确的控制。这就要求在系统组成过程中, 受控值的变化控制操作要严格遵循稳定性、快速性、精准性等基本原则。稳定性主要指的是机电控制系统在进行正常工作时, 需要保障系统的基本稳定作用, 当受控值与期望值的偏差较大时, 控制系统能够将受控值及时地拉回到标砖范围之内, 并且将其逐渐接近与消除状态, 即经过一段时间后, 偏差期望值的受控值能够迅速地恢复到初识期望值水平。

快速性主要指的是在系统的控制作用下, 受控值能够及时高速地被控制, 并在较短的过渡时间里得到调整。精准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即受控值的精准和期望器的精准。期望值的精准即指初始期望值的范围设定是设计人员依据相关设定程度与操作所严格得出的标准数据, 而受控值的精准则指受控值在受到系统控制修正作用时, 能够进行数据信息上的准确修正。针对数据变化的具体原因进行相应的修正操作, 在确保受控值不断接近期望值的同时, 也尽量做一些微观上的处理和操作, 从而将系统控制能力发挥到最高水平。

3 结语

机电控制技术是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而生成的一种基础性控制技术, 在其控制活动中, 机电控制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方式, 使得被控制对象的控制值能够达到预定的标准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一目的的实现就要依靠专业机电传感装置来实施其监察效能。研究探讨机电控制系统的具体控制方式, 首先应当对其基本内容有一定了解。

具体来说, 机电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开环式控制方式、反馈式控制方式、复合式控制方式等多种方式。而言实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 就要求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不断推动机电控制系统自动化的进程, 要求在系统组成过程中, 受控值的变化控制操作要严格遵循稳定性、快速性、精准性等基本原则。只有针对具体的机电控制方式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和设计规划, 才能真正实现机电控制系统的创新发展, 才能为相关企业部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福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与发展[J].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03) :119-121.

[2]王斌.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略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5 (09) :145-146.

传感器技术机电自动化控制分析 第5篇

[关键词]传感器;机电;自动化控制;应用;发展前景

传感器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利用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1]。目前,传感器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功能不断创新,向着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下结合个人工作实践,探讨了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机电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1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建筑机电工程技术控制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建筑机电工程;技术;控制

1 前言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机电工程是十分关键的部分,其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高低一直是衡量建筑综合质量的标准之一,只有高技术的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才能有效的服务于建筑工程,促进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因为建筑机电工程涉及到众多的项目和专业,因此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施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机电工程,提高其安装的技术水平。

2 阐述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特征

机电工程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不仅涉及到工业民用,而且还涉及到城建以及通信自动化的设备安装工程。尽管机电工程有着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但其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并且其贯穿施工活动的各个环节。由于大型设备对于机电的安装要求很高,因此,为了满足这些设备的安装需求,必须不断提高建筑机电工程的安装技术水平。另外,机电安装技术不同于建筑构筑物,其安装技术所关联的工种、材料等各不相同,且其工艺也十分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机电安装的技术难度,不仅加大了安装成本,而且还对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提出了新的要求。机电工程安装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后期建筑的使用问题,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其安装技术质量。

3 影响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技术质量的主要因素

机电安装技术质量的高低对于建筑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建筑机电安装技术质量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给建筑后期的使用带来很多不便之处,令人堪忧。因此,现对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做如下分析。

第一机电设备安装操作不合理。尽管目前机电安装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机电设备在安装流程上也逐渐被规范化,但仍然还存在在着很多问题。在进行挑选变配电所存放的场所时,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所要求的设计规范进行,使得其在安装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并且在实际的操作业务中,安装时操作人员由于对安装流程了解不够深入很有可能搞乱安装顺序,出现安装问题,导致设备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影响了后期建筑的使用功能。另外,目前国内外的设备型号规格良莠不齐,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很难在购买时选择出合适的设备,一旦出现问题便加大设备维修的难度。由此可见,对设备规格进行合理编制十分重要。第二、重视局部而忽略了整体。随着建筑市场机制的不断建立,现代建筑正在朝着智能建筑的方向发展,而对其起着关键作用的机电安装技术水平却不能及时更新,难以智能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由于机电安装所设计的环节众多,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大了其安装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很多安装人员在安装设备时,都特别重视对技术细节的处理问题,而忽视了对整个项目的宏观考虑,不能满足整体项目的技术设计要求,导致其设备的整体性能不高,仍然有待提高。第三、一味追其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其技术的经济性。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水平对于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致力于提高其安装技术水平。然而,在考虑提高其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要考虑技术的实际使用价值,必须考虑其技术的经济性。众所周知,研究和开发一项新的技术必须要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后盾,所耗费的成本很多,如果研究出来的技术不具备经济性,不能给社会带来财富,将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打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第四、技术控制与项目管理程序脱节。在机电工程中,很多人都为意识到技术控制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两者出现了脱节现象,使得项目资金缺乏必要的管理并不断被流失,给机电工程技术的控制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严格把技术控制管理落实到位,不断加强对其的项目技术管理。

4 提高建筑机电工程技术水平的主要措施

在建筑机电工程中,其机电安装技术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建筑质量的提高以及其后期的使用效率,也就越能提高其建筑的竞争能力,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强对机电工程技术的控制管理,提高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技术人员必须抛弃落后的传统的机电安装技术观念,必须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采取新的安装技术导向。传统的机电安装技术过于落后,程序过于复杂已经难以满足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需求。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技术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仍然采用落后的安装技术势必会导致其安装的设备出现问题甚至影响了其设备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符合现代建筑技术的质量标准,必须在机电安装技术领域进行变革,实行新的安装技术导向。其次,技术人员应加强对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设计安排工作,保证其技术安排的严格性和周密性。任何一个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都有着其既定的科学的安装流程。只有合理的设备安装流程才更能很好地指导设备的安装工作。

因此,对于需要安装的机电设备来说,首先应该请专业技术人士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从多方面来考虑和论证,以便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设备安装流程,并保持其规定的安装流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以便保证其安装流程的稳定性,促进机电设备安装严格按照规范的安装流程进行,避免造成安装工作停滞等问题,导致减缓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使其不能按期完成既定任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者,促进机电技术的接口化和执行会签。为了满足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要求,各种机电系统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其质量也高低不一。因此,要必要对各个机电系统进行整合分析,取其优良去其糟粕,以便促进其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促进整体项目的正常运行,把其相互之间的技术进行提炼,促进其接口化的澄清。在对接口化进行澄清时,一定要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考虑,以免保证其项目执行的有效性和制度流程的规范化,将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为了加强对接口化进行澄清的力度和管理,进行接口会签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为接口化的澄清提供强有力保障,促进其澄清工作落实,明确责任,规避风险,从而提高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质量管理,提高其技术的水平。另外,技术人员还必须加强对技术控制的有效管理,把技术控制归纳到项目管理的范畴之内,从整体上提高项目的技术管理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菊. 控制机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分析[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14)

[2] 伊恩安. 机电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9)

[3] 叶国安. 浅谈建筑智能化项目经理的职责[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4)

[4] 欧振伟. 建筑工程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8)

[5] 赵爱兰. 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标准修订工作会在武汉召开[J]. 安装. 2009(06)

[6] 赵珂. 空间规划体系建设重构:国际经验及启示[J]. 改革. 2008(01)

[7] 进一步完善公建节能监管体系[J]. 建设科技. 2008(09)

煤矿机电运输控制研究 第7篇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深入,这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煤矿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煤矿资源的生产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鉴于此,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加强对煤矿机电行业的运输控制以及对提升运输设备的研究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1 煤矿机电运输控制阶段的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

1.1 煤矿机电运输控制阶段的相关问题

综观煤矿机电运输控制工作实践,不难看出,其仍旧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

首先,监察工作力度不够,因此应提升对机电设备的管控水平。目前,很多煤矿企业由于配备的机电运输设备管控人员较少,再加上运输工作需要较长的流水线,环节众多,操作复杂,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随机管控的问题,从而导致突发情况的发生。

此外,很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健全的管控机制以及监察工作标准,这就很难保证其管控阶段不存在问题。煤矿企业领导层则始终注重生产数量管控,强调大规模、大跨步建设,而未对机电运输生产设备管控予以全面重视,甚至将其视为一项辅助性工作,从而对生产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我国,很多煤矿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包含较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较难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一些煤矿企业错误地认为,对煤矿机电运输的控制管理仅为一项辅助性工作,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无法从思想层面上对这项工作给予全面重视,从而对工作人员的情绪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其工作积极性无法提高。在这样一种不受重视的工作氛围下,拥有一定技能的工作人员往往选择跳槽,寻找更好的工作环境,这就导致煤矿企业原有的高技能水平、高素质工作人员又大量流失。

另外,伴随各类煤矿的持续开采,矿井垂直深度一般都超过600 m,有些甚至高于1 000 m,这就增加了管控工作难度。同时提升运输设备荷载水平也迅猛提升,使整个煤矿系统更为复杂,进而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

还有,在煤矿矿井生产实践中,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地温及压力水平持续上升,使生产管道以及电缆遭受过度挤压,这就进一步给煤矿机电控制工作提高了难度。

1.2 煤矿机电运输控制管理策略

为有效地应对煤矿机电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实践效果,煤矿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层、决策层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均应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大力解决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从管控入手,提升煤矿机电运输的安全性,才能为工作人员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煤矿企业应以人为本,真正意识到人才在煤矿生产阶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形势,应激发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技能培训,丰富其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对于特殊专业工种,应加强培训力度。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激励管理制度,促使他们相互传输经验、相互帮助,真正创建一支高素质、技术过硬的队伍,为煤矿生产企业的科学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2)加强煤矿机电运输设备的维修保养,做好各项设备的现场调控与操作管理工作。“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依据煤矿企业生产现状,全面制定系统、科学、合理的设备日常检查及维修制度,明确具体检查的工作内容、设备维护管理的时间,确保责任到位。

(3)设置安全监督、企业管理专项机构,促进机电运输控制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做好考核管理工作,明确实施细则、考核管理方式,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性。

2 规范提升运输设备的实践工作

煤矿机电运行控制管理工作中,规范提升运输设备的操作尤为重要,因此应制定科学的实践策略,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煤矿安全管理规范,配合合理有效的保险装置(如预防过卷装置、速度控制装置、过负荷保护以及欠压保护、速度限定装置、松绳以及闸间隙安全保护装置等),做好立井采矿以及斜井运输生产中的提升机操作工作。

提升设备中对于滚筒具体缠绕多少钢丝绳的数量以及层数有明确要求,滚筒边缘应高过外层钢丝绳的高度,同时在滚筒上应设置良好的衬垫。此外,在倾斜的煤矿井巷中可用串车做好提升工作。在各提升设备运行阶段中,对于钢丝绳以及同其相连接的各个装置,应事先依据规定细致规范地实施检测和试验。对已经磨损和受到腐蚀的断丝或者超出使用期限的钢丝绳,应予以及时更换,不应违规应用或进行超载提升。在箕斗提升运输阶段中,应按规定重量进行装载。对于用钢丝绳进行牵引运输的带式机械运输设备,则应依照煤矿生产安全管理规范,在合适的方位设置良好的保护装置。

(2)做好定期检查及不定期抽查验证工作。在倾斜矿井中进行生产时,应设置安全的弹簧或重锤制动启停闸,且制动闸整体水平、性能参数应与标准一致。

(3)应用牵引输送机做好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运送工作。一般来讲,运送传输带的总体宽度应大于0.8 m,运输速度应控制在1.8 m/s之内,运输乘坐人员之间的距离应大于4 m。在输送机的入口和出口,应合理地设置平台和安全照明装置,同时不应设置支架,也不应悬挂容易引发危险的装置。在传送运输作业人员前期,则应将传送带上部的各种物料全部卸除,以降低潜在危险性。在传送机运输的过程中,不管在哪个方位均应满足乘坐人员进行安全紧急手动停车的需求。另外,对于钢丝绳芯传送带,不应设安全性断带保护装置,以防紧急状况下造成巨大人身伤害。

3 结语

总之,煤矿机电运输控制尤为重要。我们只有针对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规范提升运输设备的运输工作,遵循煤矿安全生产条例,完善员工培养管理制度,创建有效的奖惩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管控重点,方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营造安全、高效、优质、规范的煤矿生产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能,真正促进煤矿生产企业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彬.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浅谈煤矿机电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及策略[J].陕西教育,2012(1)

[2]朱绍宁.煤矿机电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

[3]阎炜.浅析煤矿机电运输事故多发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金山,2012(2)

机电安装施工前期质量控制 第8篇

关键词:机电安装,前期工程,质量期控

1、建立适合工程项目特点的管理团队

近年来,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为国内建筑业承包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 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项目本身的复杂化, 加之很多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的国际大型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 使得国内承包商的机会与挑战并存。项目管理团队作为承包商管理所承揽项目的主体, 其运作的有效性和效率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 因此对于承包商项目管理团队构建的研究更为显得重要。项目管理团队与项目在自身各自特征之间的一致性应作为承包商项目团队有效运作的基础条件之一, 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不变的项目管理团队能够使用于承包商所承揽的各种各样的项目。此外, 由于机电安装施工中安装技术工种及材料的多样性和工艺技术的复杂性, 实际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需要和许多其他的施工单位合作, 这就要求项目管理团队有效组织、协调好各施工单位的关系以及工作流程。所以应该力求在承包商项目管理团队创建的初期, 将项目自身的特点作为组建团队的关键因素纳入到项目管理团队构建的决定因素中, 并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考虑, 以大局为重, 选择可以良好促进项目顺利完成的团队成员, 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个人因素。从而通过对比相关人员的各自偏好、优缺点来最终选定团队成员。此外, 对于国家要求持证上岗的岗位, 一定要按照制度执行。

2、通过图纸会审、设计交底, 施工方熟悉图纸、掌握设计意图

作为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工作, 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可以有效减少施工中的错误, 保障甚至提高工程质量。在正式的图纸会审之前, 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要首先进行内部会审。由于角度不同, 各单位图纸会审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施工方作为自控主体, 读审图纸的内容一般包括:图纸的有效性、完整性, 各图纸之间的协调性, 还有施工的可行性以及机电材料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工程施工主要以施工图作为指导依据, 施工图里标注的内容最终会表现在实物的安装,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偏差, 但是在一些特殊部位上, 由于施工图与工程实际不一致, 导致了不利于该部位的施工或造成无法施工的情况。所以在会审图纸的过程中要重点审查特殊部位施工的可行性。正式的图纸会审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进行。其内容和程序是:首先由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是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交代其设计意图, 为了施工单位可以更好的理解图纸, 对施工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同时也为了让建设单位核实设计图纸是否符合设计委托书的要求。然后, 由施工单位提出相关内容的疑问或者建议, 设计单位解释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 建设单位解释关于投资或使用功能的问题。图纸会审完成后, 组织单位会把期间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整理成“图纸会审记录”或“会审纪要”。

3、应用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 保证施工管理顺利进行

通常情况下, 整个机电安装工程要包含十余个机电系统, 比如给排水、采暖通风、消防、电气、动力照明等。这些系统在整个建筑物中错综复杂, 很容易在安装时发生冲突, 除了在图纸会审时应该认真仔细, 尽量审查出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还可以利用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 二次审查设计图纸。所谓的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就是通过应用施工图电子版, 在计算机上机电工程的各个系统进行施工前的模拟预装配, 在不影响设计意图、使用功能和安全功能的前提下, 合理布置机电工程各专业管线, 避免工程施工阶段各专业管线交叉、衔接不当, 导致误工或返工, 从而提高整体布局的感观质量。管线综合平衡技术要以科学的态度为基础, 在应用中要遵循科学, 突破两点认识:第一, 通过科学计算和必要的沟通手段, 设计图纸上的某些参数、管线规格是可以调整的。 (要以得到设计许可为前提) 第二, 如果达不到标高要求, 可以要求建筑功能的变化, 甚至降低标高要求, 不可以一味的追求标高要求而违背工程的客观规律。

应用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设计意图与机电工程安装之间的衔接, 统筹布置各专业管线, 使其不但满足设计与规范的技术要求, 还可以更加符合机电安装的使用功能和审美标准。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 也会遇到设计资料操作性及管理中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 必须要指定相配套的保障措施。除了要查清具体情况, 还要针对问题召开分析会, 提出解决方案。当然, 还要有硬性的制度来保证执行力。比如, 严格分包签证管理, 实行重大拆改责任追究制、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利用权责关系约束员工认真作业。

4、编制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

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是施工方质量自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以难度较大, 施工工艺比较复杂, 技术及质量要求较高, 采用新工艺的分部或分项或专业工程为对象, 通过确定施工程序和顺序、施工起点流向、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进度、资源配置等来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5、建设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建设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是一项依据设计图纸和辅助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的技术资料, 是用于指导施工, 保证施工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措施。机电工程施工方中的技术交底, 是在机电工程开工前或者一个分项开工前, 由主管技术的领导向参与施工的员工进行技术性的交底工作, 这样可以使施工人员更加详细了解工程特点、施工方法、技术质量要求与措施等, 更科学地组织施工, 以便避免技术质量事故的发生。技术交底记录也作为工程技术档案资料被保存起来。施工技术交底的内容主要包括施工班组负责的施工任务、工期、相关图纸的内容、设计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部署、细部作法、操作规程、验收规范、质量通病的克服、安全施工的注意事项以及施工任务完成情况的奖惩等。技术交底应该以书面形式为主、口头为辅。重要部位或者比较复杂的部位, 应该另外随附翻样图纸, 必要时候结合实际操作进行交底。技术交底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第一, 技术交底应该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主导内容。第二, 根据各方面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交底, 要考虑到工程状况、地质条件、气候情况 (如冬季、雨季或者旱季) 、周围环境 (如场地窄小、运输困难、对噪音防尘的要求) 、操作场地 (如高空、深基、立体交叉作业等) 以及施工队伍的素质特点。对这些特点要具备预见性并采取预防措施。第三, 明确指出关键部分和关键项目。第四, 如果设计图纸上有变动的内容, 要将其洽商内容及时向有关人员进行交底。

6、施工机具和检测器具的选择

施工机具及检测器具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施工成本有直接影响, 因此在选用上应该本着因地制宜原则, 突出施工与机具相结合特色, 使其具有工程的适用性, 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 具有使用操作方便性和安全性。施工机具和检测器具根据主要性能参数进行选择, 要能满足需要并且保证质量要求。

7、施工材料及设备的选购、进场、验收

施工材料、设备是指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零配件以及大型的水、电、暖、通风、消防等设备, 这些是机电安装工程的物资基础。如果材料与设备不过关, 则整个工程项目很难达到高标准的要求。因此, 在采购方面, 应该选择信誉好、质量优、售后服务好的生产厂家和供货方, 以免在日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其次, 要把好对材料和设备的进场关及验收关, 不仅要仔细查看材料及设备的型号与设计的是否一致, 还要对其质量和使用性能进行确认, 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 特别应该优先选用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材料和设备的厂家, 落实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推行的建设工业产品准用证制度, 确保质量的可靠性。

8、编制严格的质量控制计划

工程质量问题可能出现在施工的各个环节, 种类繁杂, 控制难度大。所以在施工前质量管理部门就应该理清思路, 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首先, 要将工程质量的目标进行分解, 责任落实到人, 建立以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施工队伍质量负责人为核心成员的质量控制保障体系。其次, 要明确质量控制的依据。质量控制的依据有很多, 主要包括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施工合同、施工图、企业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以及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有关建筑材料及制品、构配件等的质量技术标准、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等。这些标准、规范绝大部分是一致的, 但是少数情况下会有冲突, 这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上位规定的效力高于下位规定;如不同依据的要求不一致, 应同时满足这些依据的要求, 即按照较高的质量要求执行;正确贯彻执行“按图施工”的原则;工程质量的自控主体发生意见分歧时应由业主申请技术仲裁 (业主也可以委托监理) , 并严格按照仲裁结论施工;在施工中遇到技术难题又没有依据可遵循时, 就必须进行特别实验和专家鉴定, 并严格根据坚定结论和技术方案施工。第三, 要设立质量控制点, 并依据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编制质量控制点的具体内容, 并分等级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贾随喜.浅谈机电安装工程质量自控主体的施工前期控制[J].陕西建筑2009 (01) .

[2]陈泽灵.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技术[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 (07) .

[3]谢坤昂.试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J].科技资讯, 2009 (13) .

[4]彭明祥, 闵红平, 李进红.机电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的应用[J].施工技术, 2006, (10) .

现代机电远程控制技术 第9篇

远程机电控制中的远程不是一个距离上的概念, 而是一个网络上的概念。当前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迅速发展, 给机电控制带来新的变革。Internet作为实现全球信息化工具之一, 其为分布距离远、实现现场操作困难的控制系统, 提供了实现远程控制的工具。机电控制系统也就出现了由现场控制向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发展的趋势。

1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机电控制技术的意义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共享, 具有信息传递快捷和交互性强等特点, 推动着控制技术向着网络化、分布性和开放性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使控制系统功能的扩展更加灵活, 性能不断提高, 使用更加简便, 并且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同时使得在不可预测环境下的工作成为可能。

远程机电控制技术可广泛应用在电信、电力、交通、银行、水利、智能大厦等领域。在电信局无人值守的机房, 电力无人值守的变电站, 水文站, 银行营业所等场所, 通常具有在地理位置上分布较广或者位置较偏僻的特点。利用远程控制技术可在本系统内建立监控调度中心, 对远程现场的图像声音等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对发生的意外进行快速的反应。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 采用远程机电控制系统便于企业集团对所属工厂生产设备的及时监控、诊断和维护, 能节省大量用于管理和维护的人力、经费,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 现代远程机电控制系统的组成模块及结构模式

从目前远程控制的发展现状来看, 所有的远程控制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远程监控终端模块、远距离数据传输模块、现场设备监测与控制模块。各部分分工协作, 共同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控制任务。

2.1 远程监控终端模块。

一般是与Internet相连的远离设备现场的微型计算机, 目的是对设备进行远端的控制与监测。远程监控终端是用户与现场设备的进行交互的界面, 其功能主要包括远程设备状态的终端显示, 控制命令及参数的输入, 对命令参数和状态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 以及其他操作。

2.2 远距离数据传输模块。

远距离传输通道是Internet网络, 包括Internet的一些传输协议、应用软件、以及硬件等, 其目的是为了进行网上控制数据的传输。Internet作为远程控制信息的传输通道, 进行各类控制数据的传输, 传输系统的目的就是将现场的设备状态信息尽快的传输到监控端, 使操作人员通过对现场设备状态的了解, 决定下一步的措施;另外还需要将监控端的控制信息传输到现场的控制主机, 以便对设备进行控制。

2.3 现场设备监测与控制模块。

实现直接对现场设备进行监测控制,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远程监控终端的控制数据对设备进行控制, 同时监测设备的状态, 并作必要的分析, 再将这些状态通过传输通道反馈到远程监控终端。一般情况下应是一个现场计算机控制系统, 完成对设备的现场监控工作。

3 远程机电控制系统的实现方式

就控制方式而言, 目前有四种典型的远程控制方式。它们分别是:保持型的远程控制方式, 完成型的远程控制方式, 完全型的远程控制方式, 人机交互型的远程控制方式。

保持型的远程控制方式:远程监控端仅仅向设备控制系统发出控制命令, 而由设备自主地完成这个命令, 监控设备只对设备进行监视, 在必要时对设备进行干预。

完成型的远程控制方式:远程监控系统仅仅向设备控制系统发出控制命令, 而由设备自主的完成这个命令, 远程监控系统不对设备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监控, 设备完成任务后向远程监控系统报告。设备的操作控制完全由本地进行, 设备在本地操作人员的监控下完成任务。

4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机电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在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系统中, 主要要关注以下一些关键技术:

4.1 面向远程控制的网络数据库技术。

面向远程控制的数据库要满足系统实时的要求。实时数据库系统设计包含实时数据库结构设计和实时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两部分。实时数据库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控制系统的本身特点和要求来设计实时数据库的结构;管理程序负责实时数据库的产生, 根据现场修改内容, 处理其它任务对实时数据库的实时请求以及报警和辅助遥控操作等对外界环境的响应。在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系统下, 采用的数据库必须提供通过Web进行访问的功能。

4.2 现场总线技术。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机电控制技术最终的发展是要服务于生产系统, 所以同样要考虑生产现场控制的发展对实现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的影响。基于Internet远程控制能否成功的实现, 与现场设备的控制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带给控制系统新的发展方向, 为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系统中现场设备控制端实现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4.3 延时处理技术。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控制受现有条件的影响不可能是实时、及时的, 响应延时是整个远程控制系统中的最关键问题, 也是最大的难点。对于采用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交换式以太网, 来实现远程控制的网络系统来说, 有两个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时延问题。第一, 采用全双工通信快速交换式;第二, 减小通信数据量。

4.4 故障诊断技术。

故障诊断技术一直是控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在企业的重要关键设备上建立状态监测点, 采集设备状态数据, 在技术型科研单位建立诊断中心, 对设备的运行进行分析诊断, 这样形成了远程故障诊断技术。

5 远程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

远程机电控制的应用对象分布广泛, 从专业的远程机器人控制到家电产品的远程操作都是远程机电控制的应用对象。

远程机电控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 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数控机床进行远程监控, 从而实现网络化制造。大多数数控系统没有联网能力, 通常是通过增加一台工业PC机作为和局域网连接的中介。现场监控计算机通过直接数字控制的方式对机床进行实时监控, 定时采样机床对正在执行的零件加工程序名和正在加工的程序段, 机床的进给速度、主轴速度以及他们的倍率, 对机床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 如机床所处的工作状态、报警信息等。

6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机电控制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6.1 基于Internet的控制有一个关键问题是设备如何接入Internet。

PC机通过网卡、调制解调器可以方便的接入Internet。其它现场设备的接入是现在实现Internet远程控制面临的问题。如何给传统的具有微控制器设备加上网络接口是目前开发生产商致力解决的问题。

6.2. 由于Internet是基于文件传输和资源共

享的目的而建立的网络, 所以, 传输的准确性是它考虑的首要因素, 但是由于Internet的传送数据是无序的, 因此其用于机电控制方面有着一些的缺陷, 所以在设计远程机电系统的时候要考虑什么类型的控制任务通过远程操作实现。

6.3 目前的远程控制系统, 存在着不同的局

域网拓扑方式、不同的操作平台, 甚至在同一局域网中的操作平台以及编程语言也不尽相同。

6.4 远程机电控制中以Internet作为传输通

道就必须考虑其所带来的控制系统的不稳定程度, 这就必须考虑到控制系统采用的控制方式, 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第三方篡改、窃取。

6.5 Internet的实时性一直是控制人员关注的问题。

它涉及到现代网络技术和控制本身的理论问题。如何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结束语

在我国, 远程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可以预见, 远程机电控制技术必将随着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成熟。各种功能的远程机电控制系统在不远的将来会广泛地使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远程机电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现代机电远程控制技术, 包括发展基于Internet的机电远程控制技术的意义, 以及现代机电远程控制技术的基本模式和具体的组成模块, 和实现远程机电技术的方法和需要的关键技术, 并分析了发展现代机电远程控制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机电,现代远程控制,关键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永贵.精密测控与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9.

机电自动控制论文 第10篇

1 机电控制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含义

1.1 机电控制系统内涵

机电控制系统的含义是指在无人参与情况下, 运用控制设备将设备机器按照生产流程进行自动化预定设计运行操作。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控制将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相连接完成规定的目标。在机电控制系统中核心环节就是控制。在技术层面上来讲, 机电控制运用了传感检测、伺服传动、通信以及自动控制等多项综合性技术手段, 在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微电子等技术领域上也有相关的应用和涉及。通过涵盖各方面的技术领域和技术理论最终形成四位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技术。机电控制系统通过远程操控, 管理人员运用计算机等网络系统进行异地网络平台的实时操控。

1.2 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是指让被控制对象按照预定的运行原理通过控制器的控制来进行自动的规律性运行。自动控制技术的核心是它所具有的实用性以及协调有效性等特征。自动控制系统依照控制内容分为不同的方面, 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和校正控制等方面。

2 机电一体化设计构想

作为机械制造业的大国, 我国对机械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 机械制造业逐渐的融入了一体化的思想, 使得机电设备更好的为制造企业服务。机电一体化的理论起源日本, 在这样一理论指导下, 日本设计出来功能一体化的设备,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软件、电子以及装卸三者有机结合, 使得普通的机电设备供更为强大。机电一体化的理念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并且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动力元素, 进而形成了目前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研究人员对该系统的进行了基本的逻辑构想, 他们认为现代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该具备智能化、模块化等功能, 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 加进机械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 进而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具备优化配置项目的功能, 使得系统的性能更加的优越。在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时, 设计人员首先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之后依据分析结果总结出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方案, 方案完成之后还需要经过多次的考察, 不断的修改与完成, 最后才算是真正的定稿。设计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判定的标准就是该系统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如果没有达到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设计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机电一体化系统就是设计人员意识形态最好的体现, 在该系统中, 设计人员将自身的理念融入其中, 最终形成实体。

3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方案

机电产品的设计就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既是一项高精度的工作, 同时也是一项综合性要求高的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及要掌握机电产品的相关理念, 同时还需要掌握机电技术, 两者相互配合, 进而完成最终的设计结果。此外, 机电一体化设计工作还要求设计人员了解机械产品的各项参数要求, 比如产品造价、精度要求等, 另外, 还有一点设计人员必须考虑, 即市场的反应, 设计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准, 否则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设计也会以失败告终。一般情况下,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可以划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开发设计, 其设计的目标就是让产品能够达到性能要求;第二步是适应性设计, 这一步主要是依据现有要求标准, 对产品的细节以及功能进行完善, 以使其性能得到最佳的优化。

4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多样, 具体选择哪种设计方法, 主要是根据产品类型而定, 通常情况下, 设计人员主要是用三种设计方法, 笔者总结如下:

4.1 取代法

该种设计方法一般情况下应用在电子线路中, 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代替机械式控制, 以使机电产品更容易控制。传统的产品控制系统通常时候机械控制机构, 但是在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案中, 将其用电子线路来替换, 控制效果如何主要与电力线路设计是否完成有一定关系。如果机电产品只有单纯的依靠机械来运行, 一般而言, 只有单一机械能够完成控制工作, 而是用电子线路来控制之后, 主要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来完成控制任务, 在控制中, 传统的接触式控制企业逐渐的被取代, 变为变速装备。这种设计既能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其实用性也明显的增强, 与此同时, 原有的机械机构也得到了相应的简化, 使其结构更加简单易懂。这种设计方法与机电产品原有的结构基本上相同, 因此改善起来更加容易, 但是因为原有的机械产品限制明显, 在设计时无法真正的做到全新的改革。

4.2 整体设计法

该设计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机械产品的电力部分以及机械部分, 通过合理的设计将两者有效结合,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了能够使机电产品性能高, 价格相对低廉, 则需要将上述两个部分进行连接设计。整体设计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 但是其并不摒弃所有的传统设计理念, 而是调出传统思维, 以一种全新的方式, 设计出性能更加优良, 质量更有保证的产品, 这是该种设计方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4.3 组合法

该种设计方法主要是将机械产品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功能模块进行有效的组合, 进而使其成为一体化系统。但是在组合设计时, 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采取单一组合的方式, 这种方式无法完成预期的任务, 必须整体组合, 才能使各个功能模块的性能更优良, 实现预期目标。这种设计方法, 设计时间段, 而且质量也能够有所保证, 并且制造成本相对来说也比较低, 后期使用期间, 生产与维修更为方便。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对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进行探讨非常必要, 尤其是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一体化技术会成为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流, 成为未来机械设计的主导,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摘要:机电控制系统中基本上都融入了自动化控制技术, 使其机电产品性能发挥更大, 但是传统的机电控制系统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需要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 将多种功能融为一体。本文首先介绍了机电控制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其次概述了机电一体化设计构想;最后探讨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案, 希望为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一体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黎洪洲.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 2013 (8) .

[2]李进生.浅析机电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通信电源技术, 2013 (1) .

关于提高机电安装质量控制的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机电安装;质量;控制

0引言

机电安装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盖了工业、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消防、通信及自動化控制系统的安装。在进行机电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认识,强化对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企业的效益。机电安装工程管理水平也是放映工程项目生产管理,在市场中竞争中成败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机电安装的质量,则需要针对机电安装工程的特点,对工程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讨,提高企业的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施工技术管理内容

施工技术管理包括了整个机电安装工程中所采取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和检测手段的各项管理。技术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和施工工艺的不同条件和规定,按照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认真进行施工勘测,选取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进而定制出正确合理的机电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包含了四项内容:确定施工方案,选择施工设备,安排施工程序和组织施工过程。施工方法要符合工程项目以及工程的施工环境,设备的选择也要符合施工工艺安排,而且施工设备必须在工程开展之前运抵施工场地。

2安装工程要总体布置,进行统一的安排

这些年来,机电工程项目的数量一直处在迅速增长之中,由于设备比较多,安装的环节也很多,所以要保证工程安装的质量,就需要在事前对安装工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必要的总体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对施工的每个环节和每项任务做到统一的安排,内容包括责任人,工程完成的时间和需要的资源等等。对于统筹人员则是需要对工程的各项安装工作要了如指掌,时刻的关注安装的进度,同时还应当在事前对安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避免在工作过程中造车不必要的施工问题致使出现被动局面。

3机电安装的设计工作

我国目前的机电安装设计存在许多的问题,设计的深度不够,可用性差。这对建筑机电设计、安装带来了许多不便。建设部的《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对施工设计深度有明确的要求,但是许多企业的施工图设计却是普遍存在达不到建设部要求,在可行性方面存在重大的缺陷,这将会对今后施工安装带来许多的困惑和错误,甚至导致机电可用性的缺陷。因此,设计能否符合国家规定、设计文件的深度及相关专业的密切配合等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可以作为工程施工与监理的最主要根据。

4采用先进的机电安装施工技术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因此人们对建筑的功能和施工安装技术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对于机电安装的质量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特别是这些年来施工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在新时期对于机电工程则是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机电安装施工技术。但是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则需要施工单位增加投资力度,不断的更新施工设备,在这基础上,时刻的关心安装技术的新发展,研究不同的新安装技术所适用的对象,这样才可以将新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之中。于此同时,因为机电安装工程是一个涉及的学科和专业比较多的专业,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加强机电安装技术队的管理。并且还应当加强对安装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安装人员的安装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安装的质量,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5做好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控制

作为现代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机电安装工程,安装进度的控制关系了整体工程的最终质量。所以为了保证完成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一定要注重工程的进度控制,毕竟只有对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能有一个细致的了解才能够掌控好阶段控制的质量关键点,这样才更有把握提高机电安装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安装阶段的质量控制,这主要是指在安装工程的全面开始的阶段到整个主体工程最终完工为止,内容包括管道、支管、线缆等方面的施工,同时这个阶段涉及到许多的专业知识,包括电气、管道和通风等很多专业,然而,一个人不可能学好所有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施工进行的时候各个专业的工程师要做好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机电主体安装工程;第二,在装饰阶段的质量控制,其主要是指在主体工程完毕之后,要对机电设备进行辅助装饰,以保持机电设备的外观整洁,节约,简明等;第三,对安装后的系统进行综合调试,调试的工作内容包括了对通风系统、风机风压和风量的测试调整等,对于管道试验,校对线路,设备试车,整定继保和系统装置、对动作进行模拟试验等也需要重点调整,不论如何,这个阶段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工程完工之后机电设备能否进行良性运行,必须要给以重视。在实际的机电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对装饰阶段的质量控制和综合调试顺序进行互换,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过这些调整的最终目的都必须是为了提高机电安装的质量。

6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对于机电安装质量的提高要从制度上进行落实,因为制度具有严肃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建立和完善制度,首先就是应当建立机电安装制度,把工程安装的前期工作,现场的施工以及竣工验收等都要纳入到制度的管理之中,并根据实际的需要对安装过程中碰到的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及时的总结,完善安装制度。其次,制定了制度之后必须严格落实和遵循,例如对安装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对违反制度的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严惩不贷。进而树立起制度的权威性,最终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

7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机电安装的整个过程之中,如果质量安装不达标,将会对使用者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必须在机电安装工程的各个阶段,结合安装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最终控制好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而保障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民治,白俊.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2]张宁.浅谈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J].管理观察,2008,(12)

[3]张树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房屋建筑,2000.

[4]李明英.机电安装技术的分析.科技信息,2011.

《机电传动控制》教学方法探讨 第12篇

一、熟悉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

(一) 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常用控制电器、基本控制线路、典型控制系统线路分析、现代P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技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基础等内容的讲述, 为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电气控制系统线路分析能力, 并具有初步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和实际调试、系统维护、故障判断等实际动手能力。[1]

(二) 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熟悉常用的控制电器的结构、原理、用途及型号并能正确选用;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 具有对一般控制线路的独立分析能力;熟悉一般生产机械电气装备的用途、工作原理并具有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和改进一般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能力;初步掌握PC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1]

二、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合理组合

通过教学交流和到其他院校走访, 我们发现有不少老师只运用多媒体教学, 上课中一直在放幻灯片, 没见板书一个字, 而且容量相当大, 一两百页。课后学生反映眼睛累, 当然效果就差了。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幻灯片挂图, 因为电机控制线路图形较为复杂, 如果只用板书, 那么一节课就只能画几幅图, 教学信息量无法达到要求。[2]那么只是放放图形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动画的引入是有必要的, 举例来说。

(一) 多个地点控制同一台电机的控制线路 (以三地控制为例) 。

一般来说, 一个车间中有很多工人, 而用于起吊重物的机械一般只有一台, 一个工人搬运完重物, 在另一地点的工人要用起重机时为了节省体力和劳动强度, 就需要有另外的一套控制按钮, 使起重机械到达指定的位置, 于是设计了三套控制按钮用于控制一台电机的控制线路, 并将它用动画的形式体现出来, 如图1所示。图中, 按下手型指示, 闸刀开关闭合, 也就是电源接通, 由于三个地方有三套不同的控制按钮, 假设SB2、SB5在甲地, SB3、SB6在乙地, SB4、SB7在丙地。按下启动1标示, 电动机就会以动画的形式转动起来, 按停止1标示, 电动机停转。以此类推, 同学们就会对控制线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事半功倍。

(二) 多台电动机顺序启动逆序停止的控制线路 (以两台电机为例) 。

一台机床中, 往往有多台电机, 电机的启动也是有先后顺序的, 普通车床中冷却泵电机和主轴电机就是两台有启动与停止先后顺序的代表, 如图2所示。图中左边的电机代表主轴电机, 右边的代表冷却泵电机, 由于车床进行削操作时, 工件表面温度较高, 铁屑温度也高, 为了防止高温铁屑伤人, 在启动主轴电机前应当先启动冷却泵电机, 主轴电机停转后冷却泵电机停转, 或两台电机同时停转, 所以, 做动画时, 先接通电源开关, 然后启动冷却泵电机, 只需要按下油泵启动按钮, 右边的电机转动, 按下主轴

启动, 左边的电机转动。

从以上两例子我们发现, 以往需要一节课进行板书讲解的内容, 采用动画后只需要不到二十分钟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了。

三、增加课堂互动与启发思维

以往教学中, 老师为了赶进度采用满堂灌, 学生听起来很累, 老师讲起来枯燥无味, 效果不言而喻, 因此, 我们觉得适当的课堂互动和启发思维很有必要。

(一) 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我们进行教学时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互动。合理的课堂互动, 是教学效果理想的保证。[3]首先, 可以使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师生关系常常靠眼睛来把握。眼神关注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且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用眼神关注自己时, 会作出更多的反映。其次, 师生应该学会怎样在课堂上用手势进行交流。学生的手势可以表示他们当前的理解水平和学习准备;教师用手势可以解释、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第三, 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对老师所讲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为此, 我们在安排教学进度时, 每学完四节内容后, 都会安排课堂讨论, 老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适当调整进度, 这样基本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 启发思维。

首先, 可以使用适当的课堂提问, 比如, 讲完图1后, 我们可以问学生:如果在多地控制一台电机, 我们应该把握什么原则, 如何设计控制线路?讲完图2后, 可以提问:如果要求两台电机按顺序启动顺序停止, 如何设计控制线路?提问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 启发思维。第二, 采用团队合作学习, 团队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学习不仅可以用于课堂中, 也可以用于课后复习和探讨中。[4]团队合作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会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共同得到提高。第三,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合理点评, 点评时, 应当对学生的互动热情与探讨精神给予鼓励和赞许, 然后, 结合实际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答思路, 启发思维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观点的正确与错误, 而在于其是否付出了思维、是否用心。

四、课后答疑, 习题批改与解答

(一) 课后答疑。

课后答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要求增加学生的自主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因此, 学生在课后学习和理解上有些疑惑的地方, 我们教师都应该及时解答, 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所以我们的电话对学生二十四小时开通, 公布了邮箱, 并进行了网上答疑与质疑。另外, 每四节课后都会安排两个小时的固定答疑时间, 学生可以把准备好的疑问到指定的教室找任课教师或课程组的教师进行咨询与探讨。

(二) 习题的批改与解答。

及时对学生所做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详细的批改, 找出学生学习中的疑问, 做好详细的记录, 总结学生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 将会如实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阶段性地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 有效地促进教师合理的安排后续内容。当然, 课堂上讲解学生习题中的集中问题将会避免集体性的理解误区, 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五、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修正

最初, 成绩的评定由两部分组成:课程结束考试 (80%) +实验成绩 (20%) 。这种评价把课程最后的考试作为了整个课程评价的重点, 忽略了学生积极学习和思考部分, 忽略了学生习题与课堂学习部分, 弱化了实验动手部分。《机电传动控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当紧密的课程, 课程考试固然重要, 但缺少了对实际动手与学习积极性的评价, 考核结果将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 我们对课程成绩的评定进行了修订, 课程结束考试 (60%) +实验成绩 (20%) +课堂出勤与答问 (10%) +课程作业 (10%) 。

采用修订后的课程评价方式, 学生最后的成绩更为公平合理的反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程度, 而且成绩更为符合正态分布。通过统计, 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情况下, 学生的最后成绩呈现两级分化的现象, 特别是学生的成绩与最后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相当接近, 这只能反映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 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启发思维、课堂互动和课后答疑措施后, 结合新的成绩评价体系, 学生的最终成绩与卷面考试成绩相比, 有不小的变化, 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结语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枯燥现象, 结合多位教师的教学经验, 采用了传统教学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积极开展了课堂互动和课后答疑, 合理的调整了成绩评价体系, 教学实验证明这些教学改革和研究是合理可行的。

摘要:《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传统教学在理论教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板书的运用恰到好处, 但与多媒体教学相比, 其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所不足。为此, 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从多媒体教学与板书、课堂互动与启发思维、课后答疑与作业批改以及成绩评定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可以为同类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板书,课堂互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如红, 熊新.机电传动控制[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孙克礼.《电气控制与PLC》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93~94

[3].李焦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35~38

上一篇:计量经济学教学下一篇:实时洪水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