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产业范文

2024-08-31

浙江纺织产业范文(精选10篇)

浙江纺织产业 第1篇

浙江纺织工业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低碳发展意识淡漠、减排技术水平落后,浙江纺织产业仍无法脱去“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标签,是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大户。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被普遍认为是导致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发生的罪魁祸首[1]。2013年以来,国内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更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随着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碳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浙江纺织产业粗放高碳发展模式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碳足迹是一种新兴的被普遍认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价方法[2]。目前尚没有关于碳足迹的统一定义,许多机构与学者从多个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POST认为碳足迹是某种产物或某个进程在其生命周期内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3]。ETAP把碳足迹定义为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各种温室气体 转化成的 等量CO2量[4]。Wiedmann与Minx认为碳足迹是某种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排放的CO2总量,同时还包 括直接排 放和间接 排放的CO2 量[5]。CarbonTrust对产品的 碳足迹定 义是产品在生命周期中所排放CO2气体和其他温室气体转换的等量CO2气体之和[6]。综合现有定义,可将纺织产业碳足迹描述成纺织生产活动在某个时间区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CO2等价物来表示。

Pandey指出,量化碳足迹可发现重要的排放源,优化和减少排放量,并提高减排效率[7]。目前,碳足迹核算方法都是依据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essment,LCA)的基本原理,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以过程分析为基础;第二类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8]。过程分析更适用于由下而上评价微观或中观尺度经济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而投入—产出分析则较适用于由上而下评价宏观尺度经济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9]。前者主要针对以企业、产品或项目为对象的碳足迹评价研究,如该方法已被成功应用于评估建筑物在建设与使用期间的碳足迹[10]。Virtanen等有效运用该方法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碳足迹进行核算[11],而后者的应用特点是根据投入产出因子,计算经济因素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碳足迹。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部分产业部门的碳足迹开展了评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Andrew等将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用于量化评价国际贸易中直接和隐含的碳足迹[12];Dwyer等分析了澳大利亚旅游业及相关活动中的碳足迹,并讨论相应的控制政策与措施[13];贺胜兵等讨论了我国工业在1998—2008年碳排放和碳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不同地区工业碳强度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14];潘雄锋等对我国制造业在1996—2007年间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制造业能源效率提升引起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而能源结构则导致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应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15];王凯等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核算了我国服务业在1995—2010年间CO2排放量,并探讨其变化趋势,利用LMDI方法在样本区间内研究影响服务业CO2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和贡献值[16]。在纺织产业碳足 迹研究方 面,王来力等 运用1985—2007年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纺织工业CO2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7]。

美国管理学家Magretta指出:“无法评估,就无法管理”[18]。鉴于此,评估重点产业碳足迹并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是控制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关于浙江纺织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尚缺乏评估与研究,未见政府出台针对性的产业减排政策。本研究将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核算浙江纺织 产业2003—2012年碳足迹 与碳强度,并分析影响纺织产业碳足迹的关键因素,为浙江纺织产业推动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提供建议与参考。

2浙江纺织产业碳排放核算

2.1碳足迹分析

碳足迹核算模型:根据前述纺织产业碳足迹的定义以及相关核算方法的讨论,构建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纺织产业碳足迹总量计算模型为:

式中,C表示碳足迹总量,Ei表示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Qci表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核算碳足迹的数据来源于浙江纺织产业的能源消耗端和已公布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为了便于统计和计算,对浙江纺织产业电力能耗进行单独统计,各类自然能源包括柴油、汽油、天然气等被折算成标准煤进行统计。模型采用的煤炭排放系数为2.492(tCO2/t标准煤),该系数来自曹淑艳等的研究[19]。电力能耗的碳排放核算将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公布的2010年华东地区电网浙江省基准排放系数进行计算,该碳排放系数为0.8592(tCO2/MWh=kgCO2/kWh,即浙江省区域消耗1kW·h(1度)电力排放的CO2为0.8592kg)。

数据来源:实证研究选取时间为2003—2012年,考虑到数据缺失较多,通过参考《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和《浙江省统计年鉴》,根据其公布的前后一年的能耗增长率计算出当年数值,若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再取平均值得出该年能耗数据值。该缺失数据的获取方法相比取历年平均值代替更具有准确性和可参考性(表1)。

注:*代表该年统计数据缺失。

碳足迹总量核算:将表1中各类能源的消耗量及其碳排放系数带入计算公式(1),可得浙江纺织产业2003—2012年碳足迹总量变化情况(图1)。由图1可见,浙江纺织产业每年碳足迹总量从2003年的约0.25亿t增长到2012年的约0.59亿t,十年间浙江纺织产业碳足迹总量增长1倍以上。从变化趋势看,前期除2005年碳排放总量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碳足迹总量均增幅较大。分析发现,2005年度碳排放总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煤炭消耗量下降引起的,可见碳足迹总量与能源消耗量直接相关,尤其是碳排放系数较大的能源对碳足迹的影响显著。后期碳足迹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呈逐年放缓趋势,且在2012年度碳足迹总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经调查发现,除了受纺织工业产能下降影响之外,还由于浙江印染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热能利 用效率,使每百米 印染布能 耗下降超 过20%,可见更新节能生产设备可有效降低碳足迹。

2.2碳强度分析

碳强度是一个反映碳排放量和工业生产总值之间关系的指标[15],可将纺织产业碳强度定义为纺织产业碳足迹总量与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率(tCO2/万元),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表示碳强度,C表示碳排放量,TG表示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

从图2可见,虽然在2004年碳排放强度达到最高值,但从2004年以后浙江纺织产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调查发现,促使碳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产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等。对比王来力等人对同时期全国纺织产业碳强度的研究结果[17]发现,浙江纺织产业与其在2003—2009年下降趋势几乎是一致的,但碳强度整体上比后者略低,表明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和低碳减排稍优于全国水平。通过具体计算数值可知,浙江纺织产业十年间碳强度平均值为1.21tCO2/万元,即每万元产值排放1.21tCO2,碳强度仍偏高。因此,浙江纺织产业碳强度还存在下降空间,必须强化治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碳强度延续逐年下降的趋势。

3浙江纺织产业碳排放的主成分分析

3.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浙江纺织产业碳排放与各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用Y、X1、X2、X3、X4、X5、X6、X7、X8表示浙江省纺织产业碳足迹量、纺织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纱产量、毛线(绒线)产量、丝产量、布产量、呢绒产量、丝织品产量(表2)。这里将纺织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各纺织细分产业年产量作为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对整个浙江纺织产业碳排放量与经济指标进行关联分析,并对纺织产业进行细分,有助于理清经济投入与产出对碳足迹的贡献度并识别碳排放的关键领域,为查找碳排放来源和制定针对性减排措施指明方向;二是通过查阅年鉴,较容易获得相关数据,便于统计分析。

由于数据单位不一致,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再进 行多元线 性回归分 析。本文采 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得到的结果见表3。从表3中的Sig.取值大于0.05可知,所有自变量系数都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然,用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不能有效解释碳排放量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多重共线性诊断中,多个独立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多个维度的特征根约等于0,且所有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大于10,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统计都是在同一时间点上进行的,存在着相同的时间趋势;二是各纺织细分产业年产量与整个纺织业年产量、工业生产总值存在隐性线性关系。对模型中出现的不完全多重共线性,回归系数可估计,但有较大标准误差导致的回归系数不能准确地估计。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更好地解释各个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3.2主成分分析

同样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得到主成分提取分析表(表4)。主成分提取原则为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因为特征值是表示主成分影响程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不如原变量的平均值解释力度大。观察表4可知,能提取两个主成分,即m=2。从表4可见,提取的两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4.106%,能反映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可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

通过主成分负荷矩阵(表5)分析,可得到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纱产量、布产量、呢绒产量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表明这些指标的信息基本可以用第一主成分反映。毛线(绒线)产量和丝产量的指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则毛线(绒线)和丝产量两个指标的信息基本能用第二主成分表示。因此,主成分负荷矩阵分析同样可验证上述提取的两个主成分具有有效性。

3.3对主成分进行线性回归

用F1表示第一主成分得分,F2表示第二主成分得分,将主成分负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作为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值。对应表4可知,两个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分别是λ1=5.467、λ2=1.262,因此主成分F1和主成分F2 的表达式分别为:

式中,ZY、ZX1、ZX2……ZX8为标准化后的数据,利用上述表达式,将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占主成分总特征值之和的比重作为系数,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带入数值,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表达式为:

从式(6)可得到几点结论:首先,如果纺织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两个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其碳排放总量将增加0.34t。这与纺织产业每年的产能有关,产能扩大必然会导致能耗增加,进而增加整个纺织业的碳排放量。其次,对纱和布的产量这两个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碳排放总量将增加0.36t,是浙江纺织产业碳排放最大的细分产业。由于纱与布的生产是上下游关系,加工工序较多且工艺复杂,对能源消耗过大,尤其是大量的煤炭消耗推高了碳排放,是纺织产业节能减排首要治理的领域。第三,对毛线(绒线)和呢绒两个变量来说,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量,碳排放总量将分别增加0.2t和0.28t。呢绒是对毛线(绒线)的深加工,碳排放量更大。由于这两个纺织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电力能源消耗较多,所以其碳强度相对较小,但总能耗仍偏高。第四,在该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丝和丝织品的产量系数为负值,表明丝和丝织品的产量与纺织产业碳排放总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几个细分产业相比对碳足迹增长贡献较少。

4启示与建议

纺织业作为浙江传统支柱产业,与浙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作为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影响到浙江低碳发展大计。通过调研近十年相关统计数据,对浙江纺织产业碳足迹、碳强度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纺织产业碳减排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分析结果蕴含的管理启示,为制定相关规制以及产业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从浙江纺织产业碳足迹总量来看,随着产能的逐年提高,能耗也随之增加,因此产能增加仍然是碳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浙江纺织业已有效遏制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的碳排放增长率只有0.39%,且在2012年出现负增长,尽管有产业规模缩减的原因,也表明浙江纺织产业所处环境促使企业不得不采取更多的节能减排举措。浙江是资源小省,能源需要大量输入,纺织作为高耗能产业,其节能减排对于缓解全省能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碳足迹的外部性致使市场配置资源缺乏效率,减少纺织产业碳足迹不能依靠企业自发行动达到目的,必须进行有效的政策干预。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充分运用税收与财政补贴等手段,推动和引导纺织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严格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碳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

从浙江纺织产业碳强度变化来看,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是主要因素之一。即浙江纺织产业减少对高排放能源煤炭的使用量,增加了用电量。其次,浙江纺织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也对产业碳强度带来积极影响,如不少企业采用了余热回收装置,加强对能源的重复利用。2012年的碳排放强度稍微上升,从当年的产业情状可知,是由于浙江省对高耗能企业用电量进行限制,使纺织产业增加了对煤炭等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量,导致碳排放强度有一定程度上升。因此,政府拉闸限电的简单做法短期内并不会产生预期效果,反而会迫使企业转向煤炭等高污染、高排放能源。政府在拉闸限电的同时应督促企业关闭落后产能、创新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并指导企业利用厂房建筑结构特点,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装置,从而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进一步降低碳强度。

从浙江纺织产业碳足迹关键影响因素来看,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后得到最主要的五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纱产量、布产量、呢绒产量,进一步表明产业规模的增长是导致整个纺织产业十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且纱、布和呢绒的生产对煤炭和电力具有较强依赖性。因此,浙江纱、布和呢绒等细分产业的节能降耗空间很大,需放在节能降耗进程更加突出的位置。可建立和实施基于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碳减排调控政策,在重点产业中列出一批有减排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鼓励其加大技术投入,开发纺织新材料和加工技术,升级纺织工艺,改造车间装置,如淘汰高污染的染色生产线、引进印花生产线、增加高能效的高档喷气织机等,并按照节能高效的原则重新设计生产流程。通过上述诸多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浙江纺织关键领域的碳足迹,还可推动现阶段整个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型目标的实现。

摘要: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绘制浙江2003—2012年纺织产业碳足迹规模和碳强度的变化轨迹,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评价和判定纺织产业碳足迹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浙江纺织产业的整体规模对碳足迹总量有着重要影响,而能源结构的变化也显著影响到碳足迹和碳强度,纱、布、呢绒等细分产业是影响碳足迹的关键领域,具有很大的减排空间。因此,应从关键领域着手,综合施策,实现浙江纺织产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制对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2篇

摘要:纺织产业作为一个较为传统且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环境规制的影响对其影响巨大,如何在环境规制下确保纺织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保证经济效益的增长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浙江某纺织企业为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环境规制对整个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的影响,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规制 纺织产业 发展 影响

一、对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主要学说

现阶段有关环境规制以及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际上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也即是传统的假说和波特的假说。在传统的假说中,认为如果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话会增加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这在市场竞争中是非常不利的。环境规制中许多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影响,纺织企业必须要重新购买设备,采取新的技术,进行新一轮的资源配置才能符合环境规制的要求,相比于环境规制前免费将生产所产生的废气废水排放出去,这些势必会产生高额的费用。然而许多环境方面的专家都对这种假说表示怀疑,提出的新的假说,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于波特假说。在经过分析大量的具体案例之后,波特认为对于环境的污染其实就是对生产资源的浪费,通过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减少浪费,可以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政府进行严格的环境规制,在这种情况下,会对企业传统的生产行为进行限制,企业要想达到效益的继续增长,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办法去研发新技术,去适应环境规制的要求,这样一来,就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企业环境绩效还有商业绩效。

众所周知,不同企业其性质不同,因此其遵循的规则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在一个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规制会强制性地迫使企业通过决策,重新对企业进行定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研发出新的技术,在环境规制的大前提下进行新一轮的生产,达到以相对较小的生产成本达到相对较高环境效应。这一思想下图所示。本文以浙江纺织业的环境战略作为传导机制,研究企业的环境战略会对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如图1)。

二、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增速与质量效益不适应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是我国贸易增速和质量效益的差距日益加大,质量效益明显落后于贸易增速。中国的“生态赤字”已经亮起红灯,告诫我们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然而由于浙江省大多数企业是靠消耗生产资源或者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普遍偏低。一方面企业盈利很少,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资源与能源以及环境的“生态赤字”,更有可能引起“低端锁定”,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面临重大生态危机,很难得到整治修复。除此之外,这些企业未获得该有的补偿,辛苦生产,利润却大多被外商夺走。

(二)包容发展实现相对困难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使得贸易的互利共赢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我国合理利用“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以及“改革红利”等各个有利政策提高了贸易发展速度。虽然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却面临人口众多、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和能源缺乏以及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的各个方面的挑战,最终阻碍了纺织品产业的发展。就目前形式来看,我国包容发展的实现相对困难。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以后,西方发达经济体充分运用如“绿色壁垒”与“反倾销”等不同贸易保护手段,很好地保护了“国内政治、经济和国家利益”等不同方面,同时也给予贸易“互利共赢性”与“国际共享性”更大的挑战。当前我国贸易涉及的国家较多,产品结构与行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多,尤其是能源、资源和碳排放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三、以某纺织厂为例的实证分析

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我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努力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在此背景下,浙江省全面展开了生态工业园建设,开展低能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和低碳经济紧紧相关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压力。为此,我们对浙江某纺织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微观角度着手,研究清洁生产在低碳经济下节能减耗以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意义。

(一)推行环保建企业的发展战略

在该纺织企业从建立开始,为适应环境规制的要求,就提出“绿色纺织的发展战略”,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纺织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气进行严格的处理,在生产的各个方面都采取绿色管理,切实将环保绿色理念深入到企业每一个的员工心里。该纺织企业自建立以来,在节能环保、绿色生产等技术研发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已达几百万元。除此之外,该纺织企业还专门聘请了有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保证了企业环境保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该纺织企业绿色生产取得了杰出的成效。如表1所示,在2014年,该纺织企业的年产量高达352.3万件,销量高达326.9万件,实现了企业效益的增长。在环境规制的大前提下,该企业通过实施“绿色生产”的发展战略,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加速了企业的发展。

(二)从纺织企业管理组织体系的角度融入环保

为了使环保有体系、有规划的实现,纺织企业建立了由最高管理层组成的企业公民推进委员会,其下分别有三个推进小组,它们是环境、安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小组,构成了初步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环境活动推进小组主要工作是审批有关企业环境建设的战略和活动。而环境战略的制定由环境活动事务局负责,为了避免舞弊现象,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一部分环境指标,实现指标的真实性。除此之外,环境活动事务局的各个职能部门也制定实施计划,进行环境活动。企业环境管理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一要减少CO2气体的排放;二要减少污染大气、水和土壤;三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生产链的各个环节来看,纺织品企划、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展开有关以上三个环境管理方面的活动,并在企业考核体系中引入环保KPI指标,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CO2气体降低和固废物再利用等指标纳入考核评价范围,使得管理措施、组织体系完美融入环保。除此之外该纺织企业还在努力寻找环境保护与快速发展的平衡点,他们通过分解经营目标,优化运营等合理的策略,不断提高企业纺织产品的质量。

四、产生的积极效果

(一)纺织生产的能耗减少

在和浙江某纺织企业进行交流和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将企业所提供的相关生产数据和资料看,该纺织厂在环境规制的大前提下,积极投入资金进行新生产技术的研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基本达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融。从表2可以得知,该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每百平方米的标准能耗从2011年的109kg/百平方米降低到了2014年的78kg/百平方米,实现了生产能耗的逐年降低,平均每年降幅达到了13%。

由表3则表明该纺织企业公司2011—2014年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变化情况。认真观察对比可知: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水量、以及排放二氧化碳量都大为降低。这些数据表明,在环境规制的前提下,通过该企业管理层的相关决策,利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资源,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综合效能大大提高

该纺织企业在环境规制的大前提下,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重新配置生产资源,通过一系列的节能降耗措施,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该纺织企业效益的提高。从表4中可以知道,该纺织企业各个污染物的排放量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在整个浙江纺织业都处于领先的水平。这样首先是可以在生产的过程中避免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次就是可以极大地节约生产和物流成本,以保证经济的增长。表5是该纺织企业在2011—2014年期间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该企业为了达到环境规制的要求,对纺织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绿色管理,对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产生,实现废物综合利用。

五、小结

由于政府采取了严格的环境规制,对纺织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限制,企业要想达到效益的不断增长,必然研发新技术,去适应环境规制的要求,这样一来,就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企业环境绩效还有商业绩效。因此在环境规制的大前提下,纺织企业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企业要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对资源重新进行配置,减少浪费,尽量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询,张为杰.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基于东、中、西部Panel Data的经验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1(11)

[2]解垩.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 产业经济研究,2013(01)

[3]郭建万,陶锋.集聚经济、环境规制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04)

[4]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2(03)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项目“新常态下浙江经济绿色增长与环境管制提升路径互动研究” (项目编号:2015B038)研究成果〕

浙江纺织产业 第3篇

浙江是中国纺织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纺织业的发达促使了集聚现象的产生。目前浙江纺织业的集聚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 但集聚式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压力, 不排除产业集聚程度提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如何有效克服产业集聚的这些负面效应, 通过集聚式发展及相关产业政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集聚程度的测度基础上, 定量分析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 浙江纺织产业集聚程度及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

1.1 浙江纺织产业集聚状况分析

1.1.1 浙江纺织产业集聚的区位熵分析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成熟,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很多, 其中区位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应用比较广泛。区位熵是根据区位基尼系数构造出来的指数, 用区位熵计算的产业集聚程度能反映主要产业特征, 相对于区位基尼系数更能客观、准确地判断产业集聚程度。因此, 本文对浙江纺织产业集聚程度衡量采用区位熵指数。

区位熵是指一个地区某一特定产业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由此可以看出, 区位熵指数是地区j的产业i占该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与全国i产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的比值, 能够直接评价产业i集中度及相对优势。因此, 当区位熵LQ大于1时, 说明区域j的产业i的产业集中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存在产业集聚现象;当区位熵LQ小于1时, 说明区域j的产业i的产业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集聚状况不明显;当区位熵LQ等于1时, 说明区域j的产业i的集中度等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以上区位熵的计算公式, 本文选取了浙江纺织产业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计算该产业的区位熵 (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从1997~2012年, 浙江纺织产业区位熵指数均大于2, 说明该产业集聚状况比较明显。

注:图中区位熵指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

1.1.2 浙江纺织产业的集聚规模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反映出浙江纺织产业的集聚程度, 本文计算了浙江纺织产业的集聚规模。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i表示区域j产业i的集聚规模, 其他变量的含义同于上述区位熵的计算。同样选取了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根据上述集聚规模的计算公式, 计算出浙江纺织产业的集聚规模 (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浙江纺织产业集聚规模基本上呈现递增趋势, 但近几年波动较大, 2011年、2012年集聚规模有所下降。

1.2 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目前,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众多, 其中显示性比较优势 (RCA) 使用最为广泛, 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 RCA的缺陷日益暴露, 其结果的科学性也受到质疑。针对RCA的缺陷, 众多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改进, 主要有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 (RSCA) 、显示性竞争力 (RC) 和附加显示性比较优势等。在这些改进的指标中, RSCA最具有合理性, 其科学之处在于RSCA将RCA指数对称化。因此, 本文选用RSCA这一指标评价浙江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RSCAijt为t年i国 (地区) j产业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 Xijt为t年i国 (地区) j产业产品的出口额, Xit为t年i国 (地区) 的总出口额, Xwjt为t年世界所有国家j产业产品的出口额, Xw t为t年世界总出口额。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的计算结果在-1和1之间, 如果RSCAijt>0, 说明t年i国 (地区) j产业专业化程度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如果RSCAijt≤0, 说明t年i国 (地区) j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该产业不具有比较优势。

本文根据上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 选取了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计算浙江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图3) 。图3显示, 浙江纺织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数值均大于零, 说明一方面浙江纺织产业具有有比较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 近几年浙江纺织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加强的趋势, 这表明, 浙江纺织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存在竞争力逐渐降低的隐患。这可能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升值和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有关。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和WTO数据库。

2 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 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1 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两大类: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等;高级生产要素主要是指通信基础设施、复杂和熟练劳动力、科研设施以及专门技术知识。高级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和保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的基础上, 这种竞争优势通常是不稳定的。本文在研究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时, 主要考虑浙江纺织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和行业FDI两方面。

2.1.2 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国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是产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较强的国内市场需求, 不但会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 而且会刺激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和创新。本文以中国GDP反映国内市场的需求。

2.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波特认为, 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业才能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支持, 形成良性互动, 才能使产业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 优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强势产业的支持, 德国的印刷机行业、美国、日本的汽车工业正是如此。因此, 健全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相关产业的表现与竞争状况, 会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创新与全球化。本文选取浙江纺织产业的集聚规模作为衡量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指标。

2.1.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认为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与国内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密不可分, 国内市场的强大的竞争对手是产业竞争优势与持续下去的最大关联因素。在国际竞争中, 成功的产业必然先参与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 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必然迫使产业内企业进行技术、产品的改进与创新。海外市场则是该产业竞争力的延伸。本文选取企业数量作为反映浙江纺织产业同业竞争状况的指标。

本文选用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直接获得或者计算得出。

2.2 模型构建和结果

在上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影响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的模型:

其中RSCA是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代表产业国际竞争力, IA代表行业在岗职工人数, ln FDI代表外商直接投资, Ln GDP代表中国GDP, Ln IB代表行业企业数量, IC代表产业集聚规模。

本文运用SPASS19.0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下:

2.2.1 生产要素

FDI对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近年来, 虽然浙江纺织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数额有所减少, 但外商投资企业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贡献仍不可忽视, 纺织品出口份额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25%~30%。从业人员数量产生显著的负影响, 主要是由于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其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营销、技术人才, 严重制约了纺织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2.2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对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显著为正。波特认为, 本国市场对企业投资具有刺激作用, 随着本国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张, 企业的投资规模会不断扩大。同时企业也会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有利于提高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明显的产业的竞争优势, 国内市场需求转化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有效推动国内产品进入国外市场。

2.2.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从分析结果来看, 相关与支持产业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负, 即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国际竞争力越差。产业集聚有效促进了浙江纺织产业的发展, 但伴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 集聚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一方面, 由于浙江纺织产业链上下游存在衔接不好的问题, 导致相关行业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受到抑制, 无法形成整合优势, 从而影响了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由于一个产业集聚内往往生产一类产品, 使集群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降低, 遇到突发性冲击, 整体调整存在较大困难。并且浙江很多纺织企业是中小民营企业, 规模一般较小, 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加弱, 从而使浙江纺织产业集聚应对冲击的能力更差。

2.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数量对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正。近年来众多中小企业获得了出口资格, 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 企业为了生存必然努力寻求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的途径, 这必然能够增强其竞争优势, 使它们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3 政策建议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对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 FDI对国际竞争力提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从业人员数量的影响为负, 说明浙江纺织产业不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必须依靠高技术技能人才和熟练工人才能获得产业竞争优势。国内市场需求对提高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说明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国内市场。同业竞争虽然能够促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但如果产业内中小企业数量过多, 且不能加以正确引导, 势必会产生相互压价, 低价竞争的行为, 势必会削弱产业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逐步提高, 浙江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反而被削弱, 说明单纯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不能有效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 不管是地方政府, 还是众多的纺织企业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应对产业集聚的负面效应。

3.1 发展新型纺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发展新型产业集群, 建立包括产品开发、质量检测和质量标准、培训、信息化和现代物流在内的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平台, 并以此为基础, 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中介组织及科研单位的积极性, 构筑纺织行业性公共服务体系。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建立, 将会有效地改善集群内纺织企业的组织结构, 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宽的领域整合生产要素, 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整体实力, 从而提升集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3.2 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规范和服务作用

浙江的纺织产业集聚过程中, 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促进纺织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一方面, 浙江省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通过推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硬件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 浙江省政府应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 规范集群内企业的竞争秩序, 提升集群的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 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 可以协助政府构建各种信息平台, 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国际市场信息;研究纺织产业的发展动态, 进一步完善纺织行业的预警机制, 对重点产品、敏感产品出口的价格、数量和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监控, 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使相关部门和企业及时防范和应对, 以减少不必要的贸易风险。同时, 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推动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提高企业和集群整体两个层面的创新能力

无论是众多纺织企业还是纺织产业集群整体, 若要持续发展, 创新至关重要。

纺织企业层面, 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进行产品的更新和开发。由于浙江纺织企业中小企众多, 研发能力相对薄弱, 可以逐步通过采取购买专利和版权、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和自主独立研发的途径, 逐步完成产品的创新, 从而能够生产出差异化, 并更具特色的产品, 有效避免产品的雷同。产业集群整体层面, 可以在科研、技术服务组织、信息、培训等机构的支持下推动技术的创新。

3.4 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外部网络化建设

浙江纺织业的集聚已经初具规模, 并在有些地区形成了纺织业的产业集群, 但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产业集聚并不能有效提升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 显然产业集聚不能再作为纺织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集聚内企业要树立合作观念, 加强外部网络化建设。外部网络不但提供市场需求, 还有生产要素, 企业要积极吸收和利用外部资源, 特别是知识、技术等资源。但外部资源的获取需要集群内纺织企业的分工合作,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是实际情况, 建立利用外部资源的分工机制, 共同完成对外部资源的获取。

参考文献

[1]杨丹萍.产业集聚与出口贸易互动关系之研究——基于浙江省纺织产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6) .

[2]袁欣, 李深远.产业集聚与对外贸易:广东电子产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7 (1) .

[3]闫逢柱, 乔娟.中国食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差异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4]杜庆华.产业积极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6) .

[5]张庆.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提升[D].青岛:青岛大学, 2008.

浙江纺织产业 第4篇

随着沿海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推动了纺织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充分发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综合资源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摸索园区建设经验,积极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转移转型升级的目标,中纺联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已经与14个园区建立了试点联系,并进行了跟踪服务,让园区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川东中部轻纺服装之都产业园位于湖北省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是川东集团运用汉正服装工业城建设模式全力打造的第二个承接产业转移平台。项目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建设周期为6年。按照“建万亩产业孵化基地、创千亿产值发展平台”的思路,全力打造国家级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试点园区,成为承接沿海地区轻纺服装产业转移,辐射全国的轻纺服装之都。截至2013年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6亿元。

襄阳纺织工业园园区总规划20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作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区。整个园区全面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形成在科技研发、纺织、服装加工、展览营销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创新特色的园区和中西部地区一流的纺织研发生产基地、产业转型提升的示范区,以及新型城乡一体发展的引领区。截至目前,10平方公里的襄阳纺织工业园内已入驻、批准入驻各类工业项目52个,其中纺织项目33个,已投产纺织企业13家;新开工项目10个,其中纺织项目8个;待开工项目20个,其中纺织项目12个;在谈纺织服装项目4个,37家纺织服装项目占地2700多亩,全部建成可以实现产值过百亿,实现税收5亿元。

金考拉(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城位于珞璜工业园区B区,是重庆主城产业发展核心区之一,属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重庆市重点支持开发3大区域之一的千亿级工业园区。产业城规划占地约3平方公里,其中首期1000余亩已启动建设,计划固定总投资约30亿元,建设期为4年,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实现80亿元,年纳税2亿元,项目有染整加工区、品牌骨干企业区、中小型加工企业区、微企创业区、科研创意区、博览展示区、教育培训区、仓储物流区、信息交易区等服装综合产业城。园区以“产城融合”的全新模式打造,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微型城市体。目前产业城一期标准厂房12万平米已开工,完成投资2亿元左右。目前,已经签约入驻的企业有法国、中国台湾等20家,还有来自广东、台湾、福建等沿海纺织工业发达省市和地区的4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意向入驻。(谢立仁)

浙江纺织产业 第5篇

1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产业集群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 即产业发展需要全球化, 但产业的竞争力却要依托本土优势。据此, 学者们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 同一产业的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生产、销售等不同价值创造过程往往不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 而是离散地分布在全球各地, 每个地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地区竞争力, 由此构成了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中不同价值环节在特定地区高度集聚, 形成了各类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按驱动力划分, 可以分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和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其中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由掌握了核心技能的生产者推动价值链和市场需求, 以跨国公司的投资为主线形成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主要是由具有坚实品牌优势或营销网络的大型采购商推动价值链和市场需求, 以贸易为主线形成水平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更多地表现为组织和主动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 如汽车、医药产业等。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企业则更多地表现为参与到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 如纺织服装、玩具产业等。

全球价值链的两种驱动模式简单地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要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要研究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Humphrey and Schmitz (2002) 根据企业之间的合作控制关系研究指出, 全球价值链应该具有三种典型的治理模式:一是网络制, 即企业之间是比较公平的合作关系, 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二是准层制, 即企业之间存在高度控制关系, 由一家企业高度控制其他企业;三是层级制, 即企业之间存在一定控制, 但不是高度控制, 一般是由一个主导企业对价值链上某些环节采取直接的股权控制。

全球价值链的整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 各个环节被地域化 (片断化) , Arndt and Kierzkowski (2001) 认为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了地方产业集群, 而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也应该是遵循全球价值链的轨迹。 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从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 (链条升级) 四个方面关注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同时, 在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治理模式下, 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和升级路径也存在差异。本文研究的浙江纺织产业集群, 属于嵌入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中, 因此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应该结合该治理模式深入研究。

2 全球价值链下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模式

2.1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目标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如图1所示) , 浙江纺织产业主要业务是加工制造纺织品并出口, 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在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其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品牌营销、销售、全球物流、资金支持等基本不在浙江纺织产业的运营范围, 而这些却在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最高。因此,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两个:一是优化现有中游制造业务, 提高浙江纺织产品的质量, 促进整个全球价值链的整体上移, 进而提高产业集群的附加值, 也即价值链曲线的整体上移;二是沿着全球价值链向价值链两端环节移动, 促进自身附加值的提高, 改变传统的单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发展模式, 努力发展上游的研发、下游的品牌营销、销售、物流、资金支持等高附加值业务, 也即沿着价值链曲线向两端移动。

2.2 潜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模式

根据不同的升级目标,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可以采取不同的升级模式, 最终提高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2.2.1 技术模式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通过自主创新, 结合与全球价值链上主导企业的战略合作带来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增强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逐渐脱离以往对外部创新的“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创新的形式改进原有的生产工艺流程,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附加值, 摆脱“中国制造”的固有缺陷, 提升中国制造的“质”, 进而有利于优化现有中游制造业务, 促进价值链曲线整体上移。

2.2.2 市场模式

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 不仅仅需要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利用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优势进行市场拓展, 根据全球细分市场的具体要求, 生产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 造就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 提高国际市场对浙江纺织品的整体购买力。从长远来看, 市场模式有利于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不断建立新的营销渠道, 提升在全球价值链营销网络中的地位, 增加原有品牌的附加值, 孵化新的品牌, 进而促进整个价值链曲线的上移。

2.2.3 环节模式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应在强化核心生产加工环节优势的同时, 向上游研发设计以及下游品牌、渠道营销环节延伸, 使中游的核心业务和上下游非核心业务协同发展。等到上下游非核心业务竞争力赶超全球价值链的主导企业后, 可以将中游核心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 (地区) , 在本地区发展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业务, 通过渐进的方式使得产业集群向高端价值链环节延伸, 优化核心竞争力, 最终促进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价值的提升。

3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3.1 技术创新加速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

目前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是全国集聚度最高、竞争优势最明显的纺织产业链,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已经嵌入全球价值链。但是作为购买型驱动的全球价值链, 其处在低端制造环节, 根源在于缺乏核心技术。最可行的升级路径是在制造工艺上实施技术创新,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投入——产出水平, 改变传统粗放型生产模式, 构建产业集群内部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网络, 生产出更高质量的纺织产品以利于向高附加值价值链扩张, 从而实现集群工艺升级向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过渡。

另外, 工艺流程升级不能只依靠纺织产业集群内部力量。政府要提供便利的工艺流程升级外部环境, 并实施“产学研”结合战略, 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各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工艺流程的改进升级, 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附加值。

产品升级主要是指通过引进产品或自主设计、自主改进目前已有产品的形式, 增加产品的价值, 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做到纺织产品升级依然要靠技术创新。要依靠集群优势, 加强新型纺织纤维和纺织面料的研发, 增加各类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 改善性能, 提升纺织品的附加值。这样一方面可以缓冲劳动力等生产资源成本上升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 最终更有利于产业集群升级。

3.2 战略创新实现功能升级

功能升级是针对全球价值链环节的升级, 放弃或者减少原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环节, 介入或者大力发展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 整体上由全球价值链的中间转向两端。对于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 一直占领全球价值链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而全球价值链两端的主导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往往会设置各种壁垒, 阻止其他企业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因此, 处于全球价值链最低端的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要进行功能升级, 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要想打破既有的价值链分配格局, 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收益,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就必须改变竞争规则, 要通过战略创新的方式向两端转换。一方面, 在向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延伸时, 由于原全球价值链上游企业已经占据主要“市场”,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要更加注意新出现的细分市场或被忽视的细分市场的需求, 以“新”取胜, 创新研发设计, 提供差异化产品, 满足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需求, 慢慢向上游渗透;另一方面, 可以向下游品牌营销环节延伸。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主要是以中小企业组成, 单个企业进行品牌创建的难度非常大, 需要集群企业合力, 创建区域品牌。具体途径有两种:一是加强与全球价值链上主导企业的战略合作, 双方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产生积聚效应, 集群中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培育核心竞争力, 挖掘成本优势, 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形成区域品牌。二是集群要研究细分市场的需求, 锁定自己能做好、做专、做大的细分目标市场, 发挥特长优势, 深度创新, 精准地进行产品、营销策略和服务模式的细分, 产生多元化的差别竞争优势, 形成区域品牌。集群品牌的成功塑造是实现功能升级, 保证集群持续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摘要:近年来, 受纺织品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 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低附加值环节的浙江纺织产业集群遭遇了发展瓶颈。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研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目标和升级模式, 从技术创新加速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战略创新实现功能升级等方面提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参考文献

[1]Humphrey J, 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 2002, 9 (36) .

[2]Arndt S, Kierzkowski H.Fragmentation:New Produc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Economy[M].Ox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5) .

浙江纺织产业 第6篇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配额的全面取消, 国际纺织资源市场进入了一个“后配额时代”, 纺织品配额已不再是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 取而代之的是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等的绿色壁垒、低碳壁垒, 等等。所谓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 也叫环境壁垒, 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内, “绿色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所引发的, 即要求纺织品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影响。

过去大众衡量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其价格、面料、款式、品牌、质量等方面, 随着环保事业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开始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主流, 绿色国际竞争力在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中日趋占据主导地位。

纺织服装产品的绿色国际竞争力, 是指构成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与环境因素, 也是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它的产品表征就是“绿色纺织品”, 即在纺织生产过程中, 采用先进的、具有环保性能的设备、原材料、技术、工艺、浆料、染料、助剂等生产出的对环境无污染的、对人体无害且有益身心健康的、符合各类国际环保标准或标签的纺织品。因此, 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都有竞争力, 但因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 最终还是失去竞争力。

二、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 传统的纺织服装产品很难进入主要消费国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纺织服装产品进入市场, 一些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的PH值、甲醛含量、偶氮染料、色牢度、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残留物、防霉变物质、防静电剂等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如日本政府从1974年起规定, 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甲醛含量须经检测并达到规定限量, 否则禁止销售;德国政府在两年时间内竟连续颁布了4个消费品法案修正案, 规定禁止在所有与皮肤有接触的产品中使用可以通过偶氮基因分解形成的20种 (后又增至22种) 致癌芳香胺中的任何一种偶氮染料, 先后禁止进口或销售使用禁用染料染色和印花的产品, 荷兰、瑞典、丹麦、法国等国家也纷纷效仿。从1995年开始, 浙江许多企业的纺织服装产品因使用偶氮染料而被进口国拒之门外。

(二) 增加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成本

作为出口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各国绿色壁垒中的衡量标准, 但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法规、规章。不同国家的标准纷繁复杂, 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须付出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成本;其次, 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是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规避绿色壁垒的有效办法之一, 但是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的高额费用和复杂手续也会使产品的成本增加;再次, 企业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求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 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 变传统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而所有这一切要求或规定都会使纺织服装产品的成本增加, 从而失去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

但从长远来看, 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加速浙江纺织服装行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 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 促使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浙江纺织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2.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深入合作。促使加强纺织原料生产、化学工业、纺织品生产和加工、贸易的信息流通, 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条;促使化工、纺织品生产和加工部门开发有害物质的替代品及新工艺, 从而提供更为安全、绿色的产品。3.增强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跨越绿色壁垒固然难度比较大, 但是也具有极大的诱惑性。通过一张“国际绿色通行证”, 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他国市场, 而且可提高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获取更多的商机, 赢得更多的市场和消费者, 从而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 加快研发,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随着绿色壁垒的广泛存在, 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大的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 深加工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大。这对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浙江纺织服装业明显不利。对此, 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应大力增加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 调整产品开发战略, 大力开发环保产品, 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

绿色纺织品是指无害和具有促进、保障健康功能的纺织品。随着当代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 绿色纺织品早已上市流行。近代纺织品广泛采用人工合成染料的化学品进行印染加工, 产品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但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染料和化学品有不少有碍健康, 而绿色纺织品不仅无害, 而且能够促进和保障人们的健康。日前国际上已经开发上市的绿色纺织品具有防臭、抗菌、消炎、抗紫外线、抗辐射、抗冻疮、止痒、阻热、增湿等多种功能。

(二) 实施名牌、绿色产品战略, 加快出口结构调整

近年来, 浙江纺织品出口增长虽快, 但名牌产品较少, 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很大。因此, 光靠量的出口肯定不行, 必须发展自己的名牌。必须坚决贯彻“以质取胜”的战略, 继续开发新产品, 培育自己的名牌纺织品, 不断提高浙江出口纺织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提高出口企业的效益, 完成从纺织品生产大省向纺织品出口强省的转变。与此同时实旅绿色产品战略, 绿色纺织品必将取代传统非绿色产品, 这将带动浙江纺织业技术结构的调整, 改变浙江省现行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污染有效控制, 促使产品绿色化。

(三) 积极采用国际绿色标准

制定技术法则和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尽量等同采用。加强采用和推广普及国际标准和技术引进工作。此方面的国际标准, 不仅包括产品性能质量标准, 也应包括先进的国际管理标准和环保标准, 如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和IS014000系列环境标准, 以及安全与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等。应从国际贸易角度开展标准化活动, 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 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国内, 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制定背景, 细致分析、合理采纳。

(四) 加强国际间信息交流

从欧盟发布“绿色贸易壁垒”的速度来分析, 其中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入, 削弱入世后中国纺织品在传统贸易壁垒逐步取消后带来的好处, 以扶植本地区的纺织品生产行业的发展。为此, 浙江的纺织业应组织力量, 加强国内与国际问的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如积极研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面对世界瞬息万变的产品质量技术壁垒, 除提高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外,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从体系到制度上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准确运用信息, 不断调整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测方法和营销引导策略。

总之, 对于浙江绝大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而言, 目前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 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 绿色壁垒的出现, 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提出应对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壁垒, 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以此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潮流”。

参考文献

[1]黄庆平.纺织配额取消对浙江纺织业的影响与对策[J].浙江统计, 2005 (6) .

[2]王中保.我国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挑战和战略选择[J].经济界, 2005 (5) .

[3]郑苗秧, 徐丹旭.“绿色壁垒”挑战与纺织服装业应对之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

[4]沈晓悦.环境措施与市场准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2) .

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第7篇

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 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逐渐加深, 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呈现出非常突出的特征——国际化趋势, 行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在此背景下, 世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和升级, 正呈现出新的特征, 而出口竞争力已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浙江纺织业国际竞争战略, 因地制宜发挥好浙江纺织业的出口竞争优势。

一、2009年我国纺织业出口状况

据海关统计, 2009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 670亿美元, 比2008年下降10.1%。其中, 服装及衣着附件1, 071亿美元, 下降1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599亿美元, 下降8.5%。其出口主要特点如下:1、月度出口值呈振荡上升态势, 12月份当月出口值创年内新高;2、一般贸易出口占70%以上, 加工贸易出口降幅较大;3、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 各类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4、主要出口至欧盟、美国和日本。

二、浙江纺织业基本状况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 以及国家对纺织业扶持政策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 浙江纺织业出口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 但纺织业依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纺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三是碳排放指标或成为欧美限制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借口。

浙江、广东和江苏位居出口前三位, 福建出口逆势增长。2009年浙江、广东和江苏分别出口纺织服装397.5亿美元、309.9亿美元和267.1亿美元, 分别下降5.9%、10.2%和8.6%, 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8.4%。此外, 上海、山东出口值也均超过百亿美元, 福建出口逆势增长18.6%。 (表1)

从指标体系的构成不难发现, 综合评价方法必须能够处理多指标、多维度等诸多复杂问题, 而主成分分析法以其科学降维、客观赋权的突出优点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对6个指标进行处理, 选择2个公因子, 以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公因子得分乘积之和构建综合评价函数:

数据来源: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广东、陕西、江苏、上海、浙江、全国6个不同地区 (国家) 的评价出口竞争力的6个指标值, 如表2所示。 (表2)

计算结果如下:本文采用SPSS17.0 (中文版) 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因子1和因子2对信息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0.492%, 说明这两个因子已经比较充分说明了数据波动的原因。根据SPSS软件默认系统的提取原则, 即提取的因子的特征值应大于1, 在此提取公因子1和2代替6个原始变量, 本文用Kaiser等量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 得到如下因子负荷矩阵, 见表4、表5。 (表4、表5)

因子模型将变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组合, 自然也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成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根据公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建立公因子得分模型:

F1=0.341×国际市场占有率+0.325×出口贡献率-0.115×NTB+0.088×RCA-0.024×出口增长优势指数+0.338×进出口额

F2=-0.057×国际市场占有率+0.010×出口贡献率+0.430×NTB+0.352×RCA+0.449×出口增长优势指数-0.037×进出口额

由于每个公因子只反映了各个地区 (国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家) 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某个特征, 因此本文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因子总得分, (表6) 即对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 得出如下计算公式: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具有Kai 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旋转在3次迭代后收敛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具有Kai 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构成得分

三、提升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1、进一步发挥纺织业创新平台的作用, 提升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

加强对企业业主、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的教育培训, 继续完善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及其支柱体系的建设, 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建设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 提升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加大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力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纺织业的工业废水污染物种类构成复杂, 处理难度较大, 单独处理成本很高。因此, 应进一步加快浙江纺织产业基地建设, 把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贯穿于产业升级的始终, 推动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3、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建立完善的纺织标准管理体系。

采用国际标准是浙江纺织业及其产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决条件, 所以必须在执行国家标准法的前提下, 参考国外先进标准, 制定贴近企业、市场, 并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标准,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以实现互补共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练内功”, 加快产业集群升级。

4、巩固国内市场,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浙江纺织业要发展, 必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千方百计地开拓国际市场, 根据国际市场需要, 调整纺织产品结构, 逐步扩大浙江纺织业的出口市场范围和出口额。

参考文献

[1]周颖.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浙江纺织业集群为例[J].技术经济, 2007.1.

[2]李双燕.河南省纺织业竞争力问题分析研究[D].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8.6.

[3]李淑贞, 靳云丽.浙江省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 2008.8.

[4]王圣果.餐饮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以杭州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8.

浙江纺织产业 第8篇

1. 品牌营销简介

1.1 品牌的概念

按照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 品牌 (Brand) 是一种名称、符号、标记或设计及他们的组合应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良好的品牌会传递一组强有力的稳定的有关产品特色、利益和服务的质量保证与承诺。品牌还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也可以转让盈利阁。

1.2 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营销 (Brand-marketing) , 是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 是企业要想不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必须构建高品位的营销理念。当今社会, 一个企业若想最大、做强, 没有强大的品牌作为支撑, 是不可想象的。所以, 对于产品的营销, 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 而应该更加注重产品品牌的营销。

2. 宁波家庭作坊型纺织企业品牌面临的困境

2.1 家庭作坊型纺织企业品牌及品牌营销意识淡薄

从主观上, 宁波地区的家庭作坊型企业主文化程度不高, 加强品牌建设的觉悟不够。这些企业主大多的学历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 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 白手起家, 下海创业。对企业品牌发展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 对其推广也是很不重视。

从客观上, 企业本身资源比较匮乏, 由于客观因素, 制约了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步伐。企业一旦进行品牌建设, 就要集中有限资本与资源长期投入品牌发展, 而这种效果不可量化的投资, 对于资金拮据的中小企业来说, 是很难承受的。

2.2 品牌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条件

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应当包括:产品质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品牌设计、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人才战略设计等各个方面。目前, 国内中小企业很少将品牌建设融入到企业的整体规划, 也不重视品牌的研究开发。企业主对于产品品牌缺乏应有的了解, 加剧了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又由于企业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 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条件, 只能延续家庭小作坊的生产形式。

2.3 品牌创新能力匮乏以及品牌定位不准确

由于在浙江宁波家庭作坊企业极强的模仿能力, 只要有一个品牌的服装销量很好, 就会出现各种仿制品、山寨品, 导致创新企业与不创新企业对于品牌创新的积极性都不高。

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 品牌杂乱无章, 品牌定位不明确、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在决定品牌名称、商标时, 很不科学。很多品牌的名称以自己的孩子名字来决定, 有些更加离谱, 根本无法体现产品本身的内涵。

3. 小纺织企业开展品牌营销的对策

3.1 强化品牌营销意识

企业主应该对自己的服装产品有一个精确地定位, 确定自己要做的男装还是女装, 童装还是成人装, 高端、中端还是低端等等一系列问题。然后, 就要提炼产品的核心价值, 设计品牌时把这种核心价值融入进去。要把自己的品牌核心价值重点突出, 并且与众不同, 别人一看就能辨别出来, 要有鲜明的主题支撑。

3.2 深耕地方市场, 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品牌

中小企业在进行品牌规划时不能脱离实际, 盲目设定“宏伟”战略目标, 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竞争强度和自身资源等因素, 品牌发展初期一定要立足脚跟求稳定。纵观国内发展的比较好的服装企业, 都是先把精力放在自己的重点市场, 先在地方打响品牌, 然后再考虑谋求全国布局。

3.3 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加强提供强大支持

3.3.1 给予中小纺织企业更宽松的成长环境

宁波的纺织行业是全市重要的GDP来源之一, 为宁波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历来是一个问题, 政府的支持一直以来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政府部门应该多提供一些融资渠道, 帮助中小企业资金融通。还应该拨专款鼓励企业创新、先进技术的引进, 减免税收等一系列的措施, 为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3.2 加强纺织业执法力度

由于前面讲到的模仿、山寨现象严重, 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并且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那些侵权行为。比如, 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品牌时候必须到相关部门申报、审批, 一旦发现擅自使用任何品牌的行为立即予以严惩。在审批核实时, 要仔细认真, 避免出现相似的品牌出现, 以免有山寨的嫌疑。

3.3.3 通过联合品牌战略开辟中小企业品牌发展新思路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也可以成立专门的联盟, 政府设计几个品牌, 然后让企业按规定生产服装, 政府、协会、企业一起负责品牌的推广, 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集团效应。这样做可以形成几个大的、有影响力的品牌, 增加当地的知名度, 促进所有企业的整体发展。

摘要:当今社会,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品牌间的竞争, 尤其在服装行业, 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市场的灵魂。浙江自古以来都在纺织业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众多的企业中很少有大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牌及品牌营销, 阐述了宁波家庭作坊型纺织企业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以期对其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家庭作坊型,纺织企业,品牌,品牌营销

参考文献

共商世界纺织产业未来 第9篇

当前,世界经济尚未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均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依靠宏观政策难以改变经济不振的局面,而凭借当下的新科技成果又未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球纺织业正处在经济趋缓背景下的调整期。在全球化的条件下,重振市场需求、克服要素成本上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增长、突破环境资源制约等,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纺织业共同面临的问题。ITMF2014年会将围绕“共同的机遇、共同的责任”这一主题,汇聚各方智慧,增进各界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纺织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此次国际纺联年会在中国举行,对于中国纺织产业更好地融入世界提供了机会。中国纺织业的调整转型,需要与各国同行加强交流合作,并为世界纺织业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目前,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出口国,也已成为全球纤维及纺织机械先进制造商的重要市场。中国在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过程中,将为世界纺织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中国纺织工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国家的民生就业、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与高新技术、时尚文化的融合也日益深化。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纺织业也进入了深度调整期,需要在总量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原料结构等方面加大调整力度,通过科技进步、品牌培育、可持续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国纺织业的转型升级。

今年恰逢国际纺联换届之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代表将于本次会议期间正式出任国际纺联主席。这彰显了中国纺织产业举世瞩目的国际地位和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从此将进入深度国际化融合的重要时代。中国纺织产业将继续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为推进世界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履行应尽的责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ITMF 2014年会将结合当前中国及世界纺织产业的焦点问题,诚邀国际经济组织重要领导和世界各地的纺织服装组织代表、著名企业家、品牌专家、技术专家,以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出席,就“全球宏观经济”、“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全球纺织供应链”、“产业用纺织品”、“零售”、“棉花与化纤”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旨在促进双边与多边合作,共创世界纺织产业新的繁荣。

链接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成立于1904年,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非政府组织之一,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宗旨为关注、保护和促进会员的共同利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ITMF已经成为代表世界纺织品主要生产国的权威组织。目前,国际纺联成员来自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行业组织以及全球知名纺织和服装制造企业,所涉及领域覆盖整个纺织产业链。作为全球纺织业的一项盛会,国际纺联年会已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年在会员国轮流举行。

浙江纺织产业 第10篇

纺织服装业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 占全省出口总量的三层, 占全国纺织品出口的五分之一。这几年来, 浙江纺织外贸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得益于浙江纺织业本身所具备的比较优势, 进而形成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1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进入11月, 浙江纺织业开始感受国

际金融海啸带来的寒冷。每年的秋季广交会原本是许多浙江纺织企业承接年底乃至来年订单的机会, 以往, 基本上参展的企业都能在广交会上接到订单。但今年, 不少参展的企业却抱怨:参展外商大幅减少, 接不到订单。与此同时, 轻纺城内的外贸公司也陆续为来年的订单发愁。一些外贸公司已经出现固定客商减少订单, 或手头订单做完后没有后续订单的情况。而一些外贸公司甚至出现一些外商下单后却不要货的情况。

1.2 原材料价格上涨棉花是纺织工业重要的原料, 其价格波动

对各行业的利润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较快, 化纤原有的一些弊端逐步得到改良, 吸湿、透气、抗静电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 多种服装原料存在价格上涨的压力。

1.3 人民币不断升值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近6.5%,

预计全年升值幅度将达到或超过10%。企业普遍反映, 人民币加快升值, 是最难预测和影响出口效益最大的因素。据测算, , 人民币每升值1%, 纺织业利润下1%-4%。目前我省纺织业的出口依存度在30%以上, 人民币升值必将使企业本来就不大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我们可以计算出浙江企业因汇兑的原因, 一年至少损失35.6亿美元, 这对于原本薄利的纺织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大数目。

1.4 绿色壁垒新贸易壁垒频发6月27日起, 欧盟正式全面禁

止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 (PFOS) 在商品中的使用。由于PFOS在纺织业中存在范围很广, 而国内尚未研发出能完全符合欧盟对PFOS控制标准的纺织用助剂, 纺织出口企业将受到严重影响。另外, 美国近来频频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使用召回机制。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统计, 仅今年前4个月, 美国就通过其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宣布了12起关于中国纺织服装的召回通报, 使对美纺织品出口受到一定影响。

1.5 缺少高质量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90%的服装是中

国生产的, 但是我们没有著名品牌, 只能赚取加工费。浙江省最终产品出口中, 加工贸易占到50%, 很多企业长期从事贴牌生产, 没有自己的品牌, 加工利润相对微薄。在国际上浙江货等同于廉价低质的总体印象并未有根本性的扭转。

2 浙江省内纺织出口企业所采取的措施

2.1 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中国政府宏观政策指引下, 与

中国相关社团组织合作, 组织广大企业参与行业自律, 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 开展国际合作,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维护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公平秩序。近几年, 虽然浙江纺织行业的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较快, 但从长远看, 单纯靠传统的贸易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纺织品企业需要加快“走出去”步伐, 积极探索多种方式, 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 追求全球化发展。

2.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

式, 浙江省内纺织出口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推进技术和装备创新, 着力开发应用能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人才管理体制, 完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 提高行业人力资源素质。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的主导产品, 稳步推动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以高质量的产品实现市场的高占有, 促进出口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

2.3 借鉴成功经验, 探索自己的品牌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和大批拥有众多品牌的跨国公司的进入, 浙江纺织业的品牌意识正在逐步加强。2005年, 广交会首设品牌展区, 2007年消博会亦首设品牌展区, 浙江纺织的名牌企业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最有可能进入品牌展区的, 支持品牌企业在重点出口市场举办出口品牌展, 设立境外营销机构和售后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自主国际营销渠道, 直接进入终端目标市场。

3 对浙江纺织企业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对于纺织企业来说, 其产品和服务能

否在市场上立住脚, 打开局面, 决定着浙江纺织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纺织业核心竞争力应具有独特性, 即“买不来”、“偷不走”、“拆不开”、“带不去”的产品和服务。那种认为纺织业不必也不需要品牌战略的认识, 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与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格格不入。可以肯定地说,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DNA, 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

3.2 调整出口产品的定价策略按理说, 中国出口产品处于垄断

地位, 应该掌握产品的定价权, 但由于产能过剩、对外竞相压价却造成出口定价权往往掌握在外商手中。调查发现, 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定价主要依据“盈利空间+制造成本+额外因素”原则, 盈利空间是定价核心, 在确定盈利空间的基础上, 再根据制造成本和额外因素的变动进行相应调整。

3.3 建立纺织品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浙江的纺织企业应该

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制度, 规范企业出口行为, 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正当权利, 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 维护产业安全。

3.4 运用避险类支付、结算和衍生工具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

加快, 企业运用避险工具锁定人民币升值风险、规避汇兑损失的意识正逐步增强, 出口预收货款、出口押汇、福费廷业务、远期结汇、人民币与外币掉期、外汇理财等避险。因此, 浙江纺织企业要增强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运用金融避险工具;同时, 商业银行也应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 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金融衍生避险产品, 拓宽企业避险渠道, 使避险产品定价市场化。

4 结论

纵使浙江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着一个个严酷的考验, 但对于浙江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我们坚信只要进一步引导规范企业出口行为, 加强行业自律, 积极维护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行业的前景是美好的, 严冬必将过去。

参考文献

[1]孙宝祥.WTO与中国纺织[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2.45-48.

[2]《纺织品技术规则与国际贸易》编委会.纺织品技术规则与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华文出版社.2004.23-30.27.

[3]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2008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行业发展报告[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5-25.34.

[4]陈立平.人民币新汇率下浙江纺织品出口之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理.2006. (1) .17-20.

[5]廖宁.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分析[J].商业时代.2007. (6) .11-12.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制作下一篇:城市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