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

2024-07-22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精选12篇)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 第1篇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是以纵向为主, 顺序整理, 而第二轮复习要注意切换方向, 以横向为主, 建构网络.由第一轮的"复习什么, 巩固什么"向"解哪类题有哪些方法"过渡.由于二轮复习时间紧迫, 需要复习的知识又很多, 在这阶段如何根据所剩时间与第一轮复习状况, 提高复习效率, 我认为必须重视以下问题.

一、仔细研读《考试说明》

高考命题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据的, 因此,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就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吃透精神实质, 抓住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同时还应关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以及对试题的评价报告.在各知识点的难度控制上, 应以考试要求中的三个层次界定, 必须对每个知识点属于哪个层次清清楚楚, 以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只有在复习中做到既有针对性又避免做无用功, 既减轻学生负担, 又提高复习效率, 才能使复习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二、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挖掘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 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对通性通法的考查, 并且一些高考试题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因此,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策源地", 高考命题遵循一个原则:"植根于教材, 来源于教材, 着眼于教材".从课本习题的内容和方法出发, 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内涵与外延上去挖掘;从课本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 在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上去运筹;从吸取课本习题的思想、规律出发, 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去追求.课本是试题的基本来源, 有些高考题就是课本习题, 有些高考题又是课本习题的新排列与重组合, 有些高考题总可以从课本习题中找到"原型"和"影子", 有些高考题可利用课本习题的结论找到求解的捷经.因此, 二轮复习的最后要注意回归课本, 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抓好专题复习, 领会数学思想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重在知识和方法专题的复习, 在知识专题复习中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复习的成果, 加强各知识板块的综合.尤其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进行必要的针对性专题复习.从形式及内容分以下七个专题: (1) 集合、函数、不等式与导数. (2) 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 (3) 数列.要注意数列与不等式等其他知识交汇问题的训练. (4) 立体几何. (5) 解析几何. (6) 概率与统计.

四、重视规范训练, 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性

计算能力是高考四大能力之一, 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之一.在解答题中, 前三个大题是较基础题, 也是多数考生重点得分区, 但考生容易计算错误, 格式不规范等导致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而失分.因此, 在二轮复习中, 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前三个大题中稳扎稳打, 该写的步骤一定要写上, 尽量做到会且对, 对且全.选择题、填空题在考试中比例较大, 分值较高, 对高考成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正确率和速度都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因此,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强化对解答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指导.

五、重视知识交叉点, 强化一轮复习中的薄弱点

知识的交叉点, 即知识之间纵向、横向的有机联系, 既体现了数学高考的能力立意, 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而这恰恰是学生平时学习的"弱点".因此, 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知识的交叉点.例如, 函数和不等式, 函数与导数, 函数与方程, 函数与数列等等.教师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评讲一些此类试题, 让学生积累解此类题的方法与经验.

六、重视解题教学, 关注思维的严密性

能力培养要落到实处, 二轮复习的解题教学要突出目标意识.一方面要强化通性通法, 淡化特殊技巧, 增强交互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注重和展示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 克服盲目性, 提高自觉性, 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并逐步内化为能力的组成部分.同时, 解题后要多反思、领悟, 不断总结怎样发挥数学能力效应指导解题.必须通过一些典型问题分析, 让学生查找失误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从而减少失误率.

总之, 高考是对每一名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查.所以要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因此, 高三复习夯实基础是根本, 掌握规律是方向, 提高能力是关键.我们须"以纲为纲", 明晰考试要求, 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阶段对于提高复习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有新的理念, 要密切关注高考改革方向, 结合时代特点和新教材、新大纲的变化, 把握住教学过程, 抓好学生的基础, 把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 就一定能取得高考复习的成功.

摘要:数学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高三数学复习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的成败.本文谈到了有关高三第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如仔细研读《考试说明》;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挖掘;抓好专题复习, 领会数学思想;重视规范训练, 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性;重视知识交叉点, 强化一轮复习中的薄弱点;重视解题教学, 关注思维的严密性.

关键词: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思考

参考文献

[1]杨贤博.高三数学复习有效性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9.

[2]郑晓林.高三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特征[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 9.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强化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复习,形成良好知识网络。整理知识体系,总结解题规律,模拟高考情境,提高应试技巧,掌握通性通法。

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讲练、检测等要求较高,故有“二轮看水平”之说.

“二轮看水平”概括了第二轮复习的思路,目标和要求.具体地说,一是要看教师对《考试说明》、《考题》理解是否深透,研究是否深入,把握是否到位,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是看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是否体现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做到减少重复,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三是看知识讲解、练习检测等内容科学性、针对性是否强,使模糊的清晰起来,缺漏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四是看练习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不拔高,不降低,难度适宜,效度良好,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为重点知识的巩固加强阶段,时间为3月19——4月15日。

2.第二阶段是进行综合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能专项训练,时间为4月16日——5月15日。

三、怎样上好第二轮复习课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讲深讲透,讲练到位.因此,每位教师要研究2002-2006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二)、做到四个转变。

1.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

2.变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突出高考“热点”问题.

3.变以量为主为以质取胜,突出讲练落实.

4.变以“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并举,突出因材施教.

(三)、克服六种偏向。

1.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复习集中几个难点,讲练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

2.克服速度过快.内容多,时间短,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一 知半解,题目虽练习,却仍不会做.

3.克服只练不讲.教师不选范例,不指导,忙于选题刻印.

4.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

5.克服集体力量不够.备课组不调查学情,不研究学生,对某些影响教与学的现象抓不住或抓不准,教师“头头是道,夸夸其谈”,学生“心烦意乱”.不研究高考,复习方向出现了偏差.

6.克服高原现象.第二轮复习“大考”、“小考”不断,次数过多,难度偏大,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心理障碍;或量大题不难,学生忙于应付,被动做题,兴趣下降,思维呆滞.

四、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们安排如下:

1.继续抓好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必须抓落实,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研究数学高考的动向,学习与研究《考试说明》,比较新、旧《考试说明》的差异,注意那些内容降低要求,那些内容成为新的高考热点。每周一次研究课

2.安排好复习内容。

3.精选试题,命题审核。

4.测试评讲,滚动训练。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第3篇

一、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讲深讲透,讲练到位。以下列举章节重点,仅供参考。

1.集合与函数及不等式。代数以函数为主干,不等式与函数的结合是“热点”。

a.关于函数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常以三角函数为载体)、对称性及反函数等处处可考。常以具体函数,结合图像的几何直观展开,有时做适当抽象。

b.关于一元二次函数,是重中之重。有关性质及应用的训练要深入、广泛。函数值域(最值),以二次函数或转化为二次函数的值域,特别是含参变量的二次函数值域研究为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与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二次曲线交点问题,都与一元二次函数息息相关,在训练中应占较大比重。

c.关于不等式证明。与函数联系的不等式的证明,与数列联系结合数学归纳法是重点不过这几年考试中很少出现。一般方法突出比较法和利用基本不等式的公式法。

d.关于解不等式。以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可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综合题型为目标,突出灵活转化,突出分类讨论。

2.数列(主体)。以等差、等比数列为基本载体考查数列的通项、求和、简单的极限等为重点。关于抽象数列(用递推关系给出的)数列,讲练界限要分明,只讲应用就可以了。

3.三角(非主体)但在考察中涉及考试题难度不大,训练中要抓基本公式的熟练运用,突出正用、逆用和公式变形等。

4.复数(非主体)题目简单要求训练题型、方法、难度达到课本要求就可以了。

5.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非主体)题目要求难度适中,但学生对排列组合区分不清,往往容易失分,需要多做题目加强训练,二项式定理掌握好二项展开式及通项公式一般题目就可对付。

6.概率统计虽不是重点但每年都有一个大题目也是掌握的重点,这部分花的时间不多但容易得分应加大训练量。

7.导数学起来简单用起来方便应是后半部分求函数值预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重要工具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减少失误力争拿全分。

8.立体几何(主体)突出空间立体。把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考察置于某几何体的情景中。几何体棱柱、棱锥为重点。棱柱中又以三棱柱、正方体为重点;棱锥以一条侧棱或一个侧棱垂直于底面为重点,棱柱和棱锥的结合也要重视。位置关系判断或证明垂直为重点,突出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灵活运用。

9.解析几何(主体)

以定义及第二定义为突破口,以基本性质、基本运算为目标。客观题照顾面,主观题即综合解答题,突出直线和曲线的交点、弦长、轨迹等,突出与函数的联系。

二、做到“四个转变四个突出”

1.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已存贮了许多解题方法和规律,如何提取运用是第二轮解决的关键。“给出方法解题目”不可取,必须“给出习题选方法”。选法是思维活动,只有在如何选上做文章,才能解决好学生自做不会,教师一讲就通的现象,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便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突出高考“热点”词。第二轮复习一般仅两个来月时间,面面俱到从头再来是不可能做到的。要紧紧围绕重点方法(通性通法),重要知识点,重要教学思想和方法及近几年“热点”题型,狠抓过关。

3.变异量为主为以质取胜,突出讲练落实。一切讲练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减少练习量在精选上下工夫,做到非重点的少讲少做甚至不做。

4.变以“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并举,突出因材施教。处理好“扬长”“补弱”之间的关系,是大面积上线的重要举措。

三、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以下五个方面是必须处理好的,一是课堂容量问题。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过多的讲,过多的练,面面俱到,而是重点问题舍得时间,非重点问题舍得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二是讲练比例问题。第二轮复习容易形成“满堂灌”或“大撒手”,这都不利于学生学懂会用。每堂课都要精讲精练,分配好讲练时间。三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问题。课堂中,有的讲得多讲得快,学生被动听机械记,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僵化,应变能力差;有的简单提问,机械板演、笔算,貌似气氛活跃,讲练结合,其实是教师的惰性行为,双边活动的真谛是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四是讲评的方式方法问题。学情抓不准,讲评随意,对答案似的讲评是影响讲评效益的大敌。必须做到讲评前认真阅卷,评中归类、纠错、变式、辩论的方式结合,要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彻底矫正。五是信息反馈问题。系统论的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提高课堂复习效益,加强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的。两条反馈渠道是非抓不可得,一条是通过练习或检测搜集信息。每周穿插一次以选择题为主的定时定量训练,内容以刚学过的知识为主,兼顾后续复习内容。这样既做到了掌握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又抓住了后续复习的要害,复习便有了针对性。另一条是每两周开好一次学生座谈会,有针对性地选取上、中、下三类学生进行交谈和问卷调查,每位教师先进行“诊断”,在集体研讨分析学生的要求和看法,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于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的思考 第4篇

一、仔细研读《考试说明》

高考命题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据的, 因此,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就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吃透精神实质, 抓住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同时还应关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以及对试题的评价报告。在各知识点的难度控制上, 应以考试要求中的三个层次界定, 必须对每个知识点属于哪个层次清清楚楚, 以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只有在复习中做到既有针对性, 又避免做无用功, 既减轻学生负担, 又提高复习效率, 才能使复习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

二、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挖掘

近几年, 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 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对通性通法的考查, 并且一些高考试题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因此,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策源地”, 高考命题遵循一个原则:“植根于教材, 来源于教材, 着眼于教材”。从课本习题的内容和方法出发, 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内涵与外延上去挖掘;从课本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 在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上去运筹;从吸取课本习题的思想、规律出发,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去追求。课本是试题的基本来源, 有些高考题就是课本习题, 有些高考题是课本习题的新排列与重组合, 有些高考题总可以从课本习题中找到“原型”和“影子”, 有些高考题可利用课本习题的结论找到求解的捷经。因此, 二轮复习的最后要注意回归课本。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抓好专题复习, 领会数学思想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重在知识和方法专题的复习, 在知识专题复习中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复习的成果, 加强各知识板块的综合。尤其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进行必要的针对性专题复习。从形式及内容分以下七个专题: (1) 集合、函数、不等式与导数; (2) 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解三角形; (3) 数列 (要注意数列与不等式等其他知识交汇问题的训练) ; (4) 立体几何; (5) 解析几何; (6) 概率与统计。

四、重视规范训练, 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

计算能力是高考四大能力之一, 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之一。在解答题中, 前三个大题是基础题, 也是多数考生重点得分区, 但考生容易因计算错误、格式不规范等导致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因此, 在二轮复习中, 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前三个大题中稳扎稳打, 该写的步骤一定要写上, 尽量做到会且对, 对且全。选择题、填空题在考试中比例较大, 分值较高, 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正确率和速度都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因此,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强化对解答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指导。

五、重视知识交叉点, 强化一轮复习中的薄弱点

知识的交叉点, 即知识之间纵向、横向的有机联系, 既体现了数学高考的能力立意, 又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而这恰恰是学生平时学习的“弱点”。因此, 在二轮复习中要注意知识的交叉点。例如, 函数和不等式, 函数与导数, 函数与方程, 函数与数列等等。教师在复习时要有意识地评讲一些此类试题, 让学生积累解此类题的方法与经验。

例1:已知二次函数f (x) =ax2+bx+c和一次函数g (x) =-bx, a, b, c是实数, 且满足a>b>c, a+b+c=0。 (1) 求证f (x) 与g (x) 的图像交于不同的两点A、B; (2) 求证:方程f (x) =g (x) 的两根都小于2; (3) 求有向线段AB在轴上的射影长的变化范围。

分析:问题求解的难点:a>b>c, a+b+c=0中的隐含条件:a>0, c<0, b=-a-c, 由a>b知a>-ac, 推出2a>-c, 由b>c知-a-c>c, 推出a<-2c, 有向线段AB在轴上的射影长可化为关于ca的二次函数。

六、重视解题教学, 关注思维的严密性

能力培养要落到实处, 二轮复习的解题教学要突出目标意识。一方面要强化通性通法, 淡化特殊技巧, 增强交互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注重和展示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因势利导, 克服盲目性, 提高自觉性, 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并逐步内化为能力的组成部分。同时, 解题后要多反思、领悟, 不断总结怎样发挥数学能力效应指导解题。必须通过一些典型问题分析, 让学生查找失误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从而减少失误率。

例2:已知π<α+β<34π, -π<α-β<-3π, 求2α-β范围。

错解:π<α+β<34π, -π<α-β<-3π圯0<α<π2, ∴0<2α<π, -23π<-β<-3π圯-23π<2α-β<23π。 (错因:若通过两条件式分别得α、β的范围, 所得2α-β的范围比实际范围要大。)

正解:设2α-β=A (α+β) +B (α-β) (为待定系数) , 则2α-β= (A+B) α+ (A-B) β, 比较两边得,

圯圯圯A=1

圯A+B=2A-B=-1圯2B=32圯圯圯圯圯圯, ∴2α-β=12 (α+β) +32 (α-β) , 圯-π<2α-β<6π。

总之, 高考是对每一名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查。所以要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因此, 高三复习夯实基础是根本, 掌握规律是方向, 提高能力是关键。我们须“以纲为纲”, 明晰考试要求, 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阶段对于提高复习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师要有新的理念, 密切关注高考改革方向, 结合时代特点和新教材、新大纲的变化, 把握住教学过程, 抓好学生的基础, 把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贤博, 《高三数学复习有效性初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9

[2]郑晓林, 《高三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特征》[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 9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学计划 第5篇

二轮复习中要进行模拟练习并提高模拟练习效果,模拟练习效果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成绩。

(1)明确模拟练习的目的。考生一要检测知识的全面性,方法的熟练性和运算的准确性,发现自己的某些不足或空白,以求复习时有的放矢;二要在平时考试中练就考试技能技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达到既快又对;三要提高应试的心理素质,能够在任何状况下都心态平和,保证大脑对试题的兴奋度。

(2)严格有规律地进行限时训练。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进行限时训练,特别是强化对解答选择题、填空题的限时训练,并在速度体验中提高正确率,将平时考试当作高考,严格按时完成。

(3)先做练习后看答案。模拟练习时应该先模拟高考完成整套练习,最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甚至可以记录时间及分数,感受自己进步的过程。边看答案边做练习的过程是很难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的。

(4)注重题后反思。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的存在。对错题从各种角度反复处理,争取相同的错误只犯一次及时处理问题,争取问题不过夜。

高三文科数学第二轮复习课程实施:

备考复习资料编写要求:

1、科学性:知识必须准确无误,表述要严谨、科学;试题要精选,要紧扣提纲,不能有偏、怪、错题。

2、系统性: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练习,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及反馈指导。

3、针对性:针对本校、本年级学生实际,所选例题、练习题,及针对性训练应有层次性以适宜不同班学生的需求。所有例题、练习题及专题都应有答案提示。

4、分文、理科编写。每个专题在实际实施前两周将电子稿件与文本一并提交编写组讨论,实施前一周打印分发。

应试复习教学要求:

1)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2)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

3)关注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4)关注学生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的形成。

5)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形成。

6)关注学生个人情感发展与个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7)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应试心理。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夯实基础;通性通法;知识体系;“综合治理”

二轮复习指导思想是:专题复习,夯实基础,控制难度,重在通性通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应考素质。

二轮复习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专题复习,主要建立知识网络进行高考热点训练;二是综合模拟训练,逐步让学生体验高考,熟悉考题,从中探索答题技巧。

一、关于专题复习

根据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我们可以归类为七大专题:(1)选择与填空专题;(2)三角与向量专题;(3)概率与统计专题;(4)立体几何专题;(5)数列专题;(6)圆锥曲线专题;(7)函数与导数专题。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在(1)(2)(3)(4)(5)这几个专题上。

在每一个专题复习中,我们又分为以下几步:

(一)完善本专题的知识体系,强化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由于一轮复习时间太长,许多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已忘记或记不清,因此有必要完善知识体系,并强化理解记忆。我想由老师给他们归纳总结,再由他们去记,效果不一定好。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先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然后找归纳得好的学生上台去总结,其余学生补充,最后老师再完善,并把一些主要知识点、公式印成填空式的题单,让学生填写。印的时候可以多印点,过一段时间又再填写,反复记忆。

(二)精选本专题的例题、练习题

以我们订的二轮复习资料为主,难的删掉,不足的补充。在讲解例题时,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重在知识点的梳理,重在解题方法的总结,重在规范解法的示范。一节课至少板书一道例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什么好的解法,也可以上台去讲给大家听。练习题的评讲有时也可以抽学生上台去讲。

(三)本专题结束后,再由学生搜集整理易错易混点,老师再总结,点评,尽量让学生不再犯此类错误

二、关于综合模拟训练

每周晚自习进行一次综合模拟训练,时间两小时,总分150分,.考后做到以下几点:

(一)考完后要细心批改、用心评讲

通过细心批改,来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准病因,认真总结;并精心设计每堂讲评课,坚决杜绝“对答案”和“满堂灌”式的讲评。在讲评试卷时,不必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要找出错误原因,精心设计评讲思路,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彻底解决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对失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知识性错误——公式、方法、运算等;非知识性错误——审题出错、步骤欠缺、时间分配不合理、卷面不规范、心理因素等。通过自查自评,明确改进方向,不断提升应试能力。

(三)指导学生进行考后总结

考后的总结至关重要,这正是学生提升的大好机会。对于一道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在知识方面

题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

2.在方法方面

如何入手的,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技巧,自己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

3.能不能把解题过程概括、归纳成几个步骤

4.能不能归纳出题目的类型,进而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通法

(四)指导学生克服几个“老大难”的问题

1.答題的规范性问题

许多学生的解题步骤不严密,随意性较大,解题以结果为主要目的,缺乏答题的规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解决的措施:(1)给学生讲清答题规范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考试是以卷面为唯一依据的,卷面是否整洁、步骤是否完整,逻辑是否严密等,也是得分的一种重要手段。(2)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做示范,每堂课要有1~2道题的规范性解答过程作为示范。(3)试卷讲评课要对学生在这方面失分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不规范的有哪些?怎样改进?展示答题规范和不规范的试卷。

2.计算的准确度问题

计算不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计算出错是粗心大意所致,只需细心,就能解决问题;有的同学认为粗心是先天的,无法克服。这些错误认识成为加强训练、提高运算能力的思想障碍。

解决的措施:(1)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运算的准确是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平时就要多下工夫,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提高水平。在做练习时,就不要只重思路,不重结果。要形成不只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2)在考试过程中,要养成边做边检查的习惯,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要检查,否则一错皆错。如三角函数式变形、立体几何中点的坐标及法向量、数列通项公式等。只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形成运算能力,解决计算不准的弊病。

3.速度及时间的分配问题

考试的时间紧,争分夺秒,有的学生速度快但准确率低,有的学生速度慢做不完题,造成丢分严重。这就要求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对如何把握好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进行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规律。

4.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调节问题

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在班上居前的学生,常常成绩与期望不成正比,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因此考后要对他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提高他们面对高考的心理承受

能力。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7篇

一、突出主干, 框图为优

一轮复习中我们重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重建, 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学生在知识关联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解决框图题时, 对知识的检出存在缺陷, 不能将框图中的转化关系与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解决学生这一缺陷的有效方法是重视知识框架的构建, 关注知识网络的构建。

二、紧贴真题, 变式强化

一轮复习中需解决的是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 那二轮复习就更应重视知识应用上的强化。二轮复习临近高考, 应更重视学生的实战训练。在习题的选择上不能只用历年的真题, 那就起不到贴近高考和强化提高的目标。应重视变式训练, 这样既可将历年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再现, 又可避免学生因已做过真题而使训练失真。

三、针对薄弱, 补偿为要

二轮复习不应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重新进行一遍地毯式的梳理, 应针对历年高考的考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和补偿。从知识点的角度分析, 历年的高考主要有如下的考点:微粒的结构、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钠镁铝、铁铜、卤素、氧硫、氮磷、碳硅、元素周期表、化学键与晶体结构、化学平衡原理、电解质溶液、盐类的水解、电化学、有机反应基本类型、同分异构、有机物组成的确定、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备、化学实验常见事故的处理、化学仪器的清洗、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如果从高考试卷的试题结构上来看, 主要有如下类型:环境保护、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无机框图题的解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简单计算、有机合成、化学计算技能等。针对不同的专题, 把握住学生的缺陷点, 进行针对性地归纳和总结, 并进行强化训练, 弥补一轮复习存在的缺陷。

四、及时检测, 精选讲评

1.抓住重点, 突出针对性

在二轮复习的习题讲评课中, 重点问题要舍得花时间, 非重点问题则要敢于舍弃, 要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的困惑疑难问题。对于重要而学生得分率低的题目, 教师要精心设计, 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通过开拓外延、分析归纳等, 让零碎的知识得以升华。积少成多, 结串成网, 要“做一题, 学一法, 会一类, 通一片”。通过对练习的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归纳要点、梳理解此类题的思路。如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 在对几个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之后, 引导学生得出解这类题的一般思路: (1) 分析该题要考虑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还是盐类的水解; (2) 如果上述两者同时共存, 则考虑哪个程度大; (3) 掌握三个守恒, 即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

2.强化审解指导, 培养良好习惯

二轮复习应强抓解题规范训练, 注重提高解题规范训练与准确率, 要突出完整的解题训练, 包括审题关、步骤关和反思关。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往往存在下列几种情况: (1) 粗心大意, 将名称写成化学用语, 将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或未注意到题中关键词等。 (2) 不能全面捕捉题给信息, 特别是对隐性信息的挖掘。 (3) 基础不过关, 不能理解题目中的句子含义, 如化学平衡题中出现的诸如“反应后容器内压强是反应前压强的几倍”, “反应后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前的几倍”等等。为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应引导学生审题三读, 具体包括:泛读, 指明确有几个条件以及求解问题;细读, 指把握关键字、词, 数量关系等;精读, 指要深入思考, 注意挖掘隐含信息等。书面表达的训练主要包括化学用语、解题格式、文字表达等几个方面, 力求规范、详略得当、准确无误。解题后的反思应包括:反思知识点, 通过做题, 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知识网;反思解题方法, 力求发现更简捷、更合理的解题途径。通过上述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引导学生“向细心要分、向整洁规范要分”, 减少解题的失误率, 解决“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浅谈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8篇

一、复习目标初探

第二轮复习不同于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 要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来适应高考, 因此认真学习高考纲要, 把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 在复习中针对学生实际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能力, 让考生达到高考要求, 就是复习的总体目标。根据现行高中教材主干知识及近五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目标, 我结合生物学知识作简要举例如下, 以做参考。

1. 对各章节知识的理解能力

1.1理解各章节基础概念、原理和定律, 例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2定量描述生命科学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3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 例如:抗虫棉的培育。

2. 设计和完成探究性实验能力

2.1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 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 例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为原料。

2.2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 能看懂和读懂各章节的图表资料

3.1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例如:植物激素调节中常见的图解, 遗传系谱图等。

3.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 并能根据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 例如:血糖的调节图解等。

4. 对各章节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4.1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如何解决“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

4.2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有何意义等。

4.3能够运用生命科学的知识对有关实验方案、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二、筹划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轮复习是教师拖着学生走, 指导学生把零散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轮复习要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应始终以学科内的综合练习为主, 辅以少量概念等方面的基础题, 教师通过训练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来达到复习目标, 教学中要选择设计不同教学问题, 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 能否灵活运用。教师选择设计的复习题要以标准型高考诊断试题来呈现, 通过诊断试题的测试, 要切实体现考查并培养学生的有关能力, 要让学生感受到“练一练、测一测, 才能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因此, 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讲、练的传统方法。在复习课堂上让学生动思考, 通过做习题主动进行思维实践, 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作答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以点拨为主, 教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想法, 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诊断演练中提高综合能力, 还要注意不要进行题海战, 要精而少。

三、确定复习专题, 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要使学生将生物知识熟记于心, 并融会贯通,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切不可仍按章节顺序再以“读、讲、练、评”的模式复习, 这样不仅学生感到乏味, 更显得教师黔驴技穷, 因此, 在这一阶段, 教师应事先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整理为若干专题, 专题可分为知识结构专题和针对某方面能力的专题, 这两方面的专题可以交叉, 前者以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结构为着眼点, 后者以能力提高为着眼点。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第9篇

一、要夯实基础, 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高考的要求是:“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所列的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

要回顾并系统地整理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在头脑中形成各章节间明晰的知识网络体系。在系统的内部结构中, 要认识它们的内在联系并提炼出对各知识点理性的认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考查, 特别是对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重视数学知识的多元联系, 基础和能力并重, 知识与能力并举, 在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重视对知识的迁移, 低起点、高定位、严要求, 循序渐进。

二、注意知识交汇, 关注热点

近年来, 全国高考数学学科试题整体趋于稳定, 逐步走向成熟, 充分体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求创新的特点。高考数学的一个主要命题原则就是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因此, 对一些常见的交汇形式应做到心中有数, 在复习过程中, 要注意打破知识之间的界限, 多留意知识交汇点处。如:圆锥曲线与方程、平面向量的交汇处, 向量与三角、解三角形的交汇处等。这些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知识的交汇点, 复习时应注意加强上述各章节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此外, 还要关注一些新的交汇方式。同时, 还应关注科研、生产、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热点问题, 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 这对提高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大有裨益。如:零点和二分法、算法、三视图、命题和量词、推理、空间向量、积分等, 这些新增知识点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一定要从整体角度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及基本题型并力争做到灵活应用。

三、注意以“错”纠错, 查漏补缺, 巩固成果

在二轮复习中, 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学习, 平衡发展, 加强各章节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针对一轮考试中的问题应在二轮复习中得到很完美的解决。在每一次考试或练习中, 要让学生及时查找自己哪些地方复习不到位, 哪些知识点和方法技能掌握不牢固;做好错题收集与诊断, 并及时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修正不足之处;在纠正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巩固练习, 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要让学生除了把不会的问题弄懂以外, 还要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及时归纳”。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不宜贪多求难, 面对各种各样的习题和试卷, 应该选择一些适合的习题去做, 并逐步提高能力。通过反思, 达到厘清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巩固复习成果的目的。

四、注意加强思维训练, 规范答题

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 就怕每题都扣分”, 所以, 务必要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通过训练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题要慢, 答题要快, 要逐句逐字看题, 找出关键句, 发掘隐含条件, 寻找突破口;二是运算要准, 争取既准又快, 为此,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中间结论是非常必要的;三是书写要条理, 要一步一步答题, 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条理清楚、步步有据、规范简洁、优美整齐的答题习惯。在第二轮复习中, 要让学生认真学习高考评分标准, 学会踩得分点。四是题后要反思, 做题不在多而在精, 想要以少胜多, 贵在反思:知识点掌握的是否熟练?思想方法运用是否熟练?自己的弱点何在?

五、注意加强基础题型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 第10篇

一、课堂教学上重视落实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确保课堂40分钟的效果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 也是搞三挖掘潜能的关键, 想提高课堂复习效益, 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 课堂容量问题

我们应该变以量为主为以质取胜, 突出讲练的落实.一切讲练都要围绕学生展开, 讲练太多, 学生消化不了, 除了使学生更加厌学起不到任何作用, 只有重质减量, 才能抓好落实.减少练习量, 不是指不做或少做, 而是在精选上下工夫, 重点问题舍得时间, 非重点问题敢于取舍, 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 增大思维容量, 减少废话, 减少不必要的环节, 少做无用功.做到非重点的少讲少做甚至不讲不做.例如:我们在编写《数列与函数、不等式综合题》专题复习学案时只有六道题, 讲两个课时, 每道题的第一问只对答案, 详细讲第二、第三问, 花大力气对学生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再如:我们编写的《向量与三角函数》学案, 只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求向量的模的两种方法的应用, 另一个是关于角的范围的应用.

(二)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中, 有的老师讲得多, 讲得快, 学生被动听、机械记, 久而久之, 学生思维僵化, 应变能力差;有的老师简单提问, 过多的板演、笔算, 貌似气氛活跃, 讲练结合, 其实是教师的惰性行为.双边活动的真谛是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 参与教学过程, 启迪思维, 点拨要害.

(三) 讲评的方式方法

讲评前要抓准学情避免随意性, 对答案式的讲评是影响讲评课效益的大敌, 必须做到评前认真阅卷, 评中归类、纠错、变式、辩论等方式的结合.首先, 在讲评的过程中要指出学生答题中的典型错误, 分析其错误是知识上、逻辑上还是心理策略上的原因, 彻底矫正.还可采取让学生讲好解法, 讲错误处, 展开争论的方法.这种方式, 由于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极易让学生接受.其次, 在讲评的过程中应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许多解题方法和规律, 如何提取运用是第二轮复习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给出方法解题目”不可取, 必须会“根据习题选方法”.选法是思维活动, 只有在如何选上做文章, 才能解决好学生自己做不会, 教师一讲就通的现象, 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讲评时还应该指出本题考查了那些知识点, 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 关键步骤在哪里, 最本质的步骤有哪些, 以及试题评分标准和分步得分要领、应试得分策略和技巧、题目的纵横联系等.

(四) 信息的双向反馈问题

系统论的反馈原理指出,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 才能实现控制.提高课堂复习效益, 加强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采用的“穿插复习法”对信息搜集很有帮助.即在大专题复习过程中, 每周穿插三次以选择题为主的定时定量训练, 内容以检测刚学过的知识为重点, 兼顾后继复习内容.这样, 既了解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抓住了后继复习的要害.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 我们集备组除了采用“穿插复习法”, 还坚持对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 对每一次小测验进行试卷分析, 统计每一道题的错误率, 并通过与学生交流, 了解他们学习的弱点, 使我们的复习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在将信息反馈给学生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 而课堂教学只能针对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成了当务之急.这种指导既包括知识上的点播, 也包括良好心理素质和应试技巧的培养.每次单元测验之后, 我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每一位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分析试卷, 并给出有针对性地复习建议和应试技巧指导.对于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的重点学生, 要求他们必须高度重视错题, 强调不断地做新题不如认真分析研究自己的错题, 在每到错题后面详细标明出错原因, 弄清是知识的欠缺还是方法的生疏, 利用好错题本, 反复复习自己做错的题目, 每周拿着错题本请老师帮助分析, 并进行一些矫治性训练, 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二、在训练的环节上狠抓落实

很多高三学生做的题目不少, 但做题后达到的效果却值得我们反思.不做题不行, 滥做题更不行.要使学生走出题海, 教师就必须走进题海.对题目的选择要精益求精, 送到学生手中的每一个题目, 都要让同行说好, 让学生称赞, 要对学生负责.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每周给学生进行一个专题复习, 做一份外地的综合试题, 进行一次高考模拟训练, 做三份高考模拟精选题.在编写专题复习学案和精选习题时要求集备组的老师做到两个加强, 三个突出, 四个克服.

两个加强: (1) 加强客观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以“小、巧、活、宽” (题型小、方法巧、运用活、覆盖宽) 的题为载体, 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小题活做的习惯, 我们的模拟精选题即体现了这一特点.每份题包括5道选择、2道填空、1道解答, 将时间控制到30分钟左右. (2) 加强知识点交汇处题目的训练.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呈现出来的又一个趋势, 为此我们编写了专题复习学案《导数的应用》《向量与三角函数》《向量与解析几何》等.

三个突出: (1) 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 从高考试题总体分析来看, 基础性增强, 但能力要求不低, 其加强能力考查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 突出“三多”训练.“一题多问、层层递进”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 复习中要多做多问题训练, 多做“由大到小”的分解训练, 多做结论发散的训练. (3) 突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训练.尤其是针对叙述较长的试题, 强调学生自己读题、审题、识图、作图, 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性, 强化变式训练.

四个克服: (1) 克服难题过多, 起点过高.复习时难点过于集中, 讲练耗时过多, 不但基础没夯实, 而且能力也上不去. (2) 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 不加选择, 整套搬用, 题目重复, 针对性不强. (3) 克服集体备课不力.集备组不调查学情, 不研究学生, 对某些影响教与学的现象抓不住或抓不准, 教师“头头是道, 夸夸其谈”, 学生“心烦意乱”, 大纲研究不透, 复习方向出现了偏差. (4) 克服高原现象.第二轮复习“大考”“小考”不断, 次数过多, 难度偏大, 成绩不理想, 形成了心理障碍;或量大题不难, 学生忙于应付, 被动做题, 兴趣下降, 思维呆滞.

我们编写的专题复习学案和高考精选题, 充分注意了上述几点, 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在做这些题时, 学生不会无从下手, 各种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通过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体现落实

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是学生, 抓好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的高三学生, 心理上有双重性, 一方面是豪情万丈, 志向冲天, 决心要在高考中大干一场, 实现人生价值.而另一方面又感到精神萎靡, 精力不够, 效率不高, 成绩提高不大, 即专家们所说的“高原现象”.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 就使学生在当前心理很复杂, 也很脆弱.这时候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答题策略和应试技巧.因为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 优秀成绩的取得, 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 熟练的基本技能, 过硬的解题能力, 还与学生的临场发挥息息相关, 所以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应试技巧.

在答题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 把最无把握的和暂时不会做的题目放到最后时间里去做, 该放弃的题目就要放弃, 千万不要因为一两道选择题做不出来就乱了方寸.最后的两三道题一般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有所选择, 扬长避短, 先做熟悉的, 将有限的时间用来“得分”, 难题则能做多少算多少, 争取将其中较容易的“分”拿到手, 只要能做到会的不丢分就是胜利.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要一步步进行, 不能“跳步”, 计算不能出错.对拿不准的题目首先要在心理上沉住气;看到新题或比较陌生的题时千万不要慌张, 先想这道题要考我什么, 找到突破口, 再根据题目要求一步步推理.做选择题时要立即涂答题卡, 做一题, 涂一题, 不要错位, 防止最后一两道题冥思苦想而忘了时间, 到考试结束时再想涂就没有时间了.

另外, 我们集备组的教师经常会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些心理学常识.例如:让学生了解压力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呈正态分布, 并不是压力越大, 成绩越好, 而是必须将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为缓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紧张焦虑情绪, 我们还教给学生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例如: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一下学习的目的, 把我要考多少分变成我要多掌握一些知识;遇到让人焦虑的事情可以先设想一下这件事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试着让自己接受这一结果, 然后向着最好的目标努力;考场上如果觉得紧张, 可以做一下深呼吸, 也可以按摩某些穴位, 另外巧克力中的一些成分也有镇定作用.这些常识对学生的心理调适和临场发挥帮助很大.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几点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高考;考前复习;地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99-01

一、明确复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1.强化读图专项训练

从历年高考考生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大多数考生从图表中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当弱。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强化读图专项训练。地球运动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专题复习应考中,考生尤其应加强这方面的读图综合训练。

等值线图为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计算能力提供了平台,历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对等值线图的考查。等值线的分析能力现已成为地理高考的重要能力测试点。

2.地理计算

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理计算没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但在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原则的高考中,却经常要学生运用数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经纬网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深线中有关比例尺、坡度、气温和温差的计算,绝对和相对高差的计算等,都应成为专题复习的重点。

3.气候

气候内容的考查,始终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每年所考分值都很大。有的单独命题,更多的是结合到区域地理中进行考查,因此复习中要注意各种气候的判断、分布规律、气候特点以及成因分析。

4.注重区域地理复习

地理学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地理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区域位置判读的能力。高考试题几乎年年都涉及到根据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的试题,而且有区域愈考愈小的趋势。这就要求考生对重要经纬线所经过的地形区的名称、主要气候类型、植被、河流、国家、农业地域类型、交通线、城市、旅游资源等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考生必须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建构经纬网格,并以专题形式进行重点复习。

5.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复习时对热点问题要多加关注。但在处理热点问题时,不能热时事,冷教材。因为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所谓“热点”,其实就是试题的切入点,体现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高考对热点的考查最终要落脚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二、改进复习方法,重视能力培养

1.梳理知识体系,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

第二轮复习过程中要重视总结规律,理解概念原理。整理主要知识的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分析知识间的前因后果、主次从属、平均并列、大小包含、矛盾对立与统一等关系,以及纵向(延伸、演变、发展、传递)、横向(影响、制约、渗透、交流)、多向(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等。

2.归纳知识要点,综合知识特征,阐释原理内涵

知识的融会贯通要联系。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知识联系线索等。

3.比较知识异同,构建思维线索,提示读图要领

如列表比较,要考虑比较的项目、内容,这中间需要一系列的思维过程;绘制联系框图,要思考各部分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读图要领的掌握、思维线索的构建,都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是运用知识的过程。这种复习方法比单纯机械地重复教材,效率要高得多。复习时还要提示读图要领。

三、调控备考心态,重视临场能力培养

(1)临场遇新题不慌张的思考与应变能力。

(2)迅速提取储备信息的联系迁移能力。

(3)独立编制答案的敏捷思维与表述能力。

(4)冷静地调控心态的自我约束能力。

(5)答题应注意的问题:①遵循审题要领、提取有效信息;②增强图感、储存心理地图;③运用专业用语、理解基本概念;④加强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⑤通过思考描述、独立编制答案;⑥学会灵活运用、重视联系迁移;⑦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⑧掌握复习方法、整理加工知识。

要学会提取信息,分析命题意图,规范答题用语,总结答题思路。

审题过程需要提取的信息,如:

空间信息——在哪儿?是哪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根据经纬度、海陆关系、地理事物轮廓、地理事物相对位置来获取空间信息。

时间信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如根据近日点、远日点、“晴岚可爱”“寒沙衰草”、太阳直射点位置,“当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北移动过程中”等思考时间、季节等)。

人地关系(人类活动)——环境对生产、生活、生存的有利或不利条件,人类对环境采取的措施、施加的影响,各种文化表现等。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 第12篇

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发现, 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往往以新材料、新药物、新成果以及社会热点为题材, 并串联多个重要有机反应进行综合考查。此类试题既可考查考生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还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 是一类能较好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有机化学的推断与合成题展开复习呢?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掌握基本转化关系, 关注特殊转化形式

(1) 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二、掌握官能团的变化

(1) 官能团的引入。 (2) 官能团的消除。 (3) 常见有机官能团的保护。1物质检验中碳碳双键与醛基的先后处理方法:检验碳碳双键时, 当有机物中含有醛基、碳碳双键等多个官能团时, 可以先用弱氧化剂, 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 (OH) 2悬浊液等氧化醛基, 再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进行碳碳双键的检验;2物质合成中酚羟基的保护:由于酚羟基极易被氧化, 在有机合成中, 如果遇到需要用氧化剂进行氧化时, 经常通过酯化反应, 使酚羟基成为酯而被保护, 待氧化过程完成后, 再通过水解反应, 使酚羟基恢复。

三、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1) 特殊反应条件:1NaOH水溶液, 加热———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2NaOH醇溶液, 加热———卤代烃的消去反应;3浓H2SO4, 加热———醇消去、酯化、苯环的硝化等;4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烯烃、炔烃的加成, 酚的取代反应;5O2/Cu或Ag———醇的氧化反应;6新制Cu (OH) 2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2) 特征现象:1溴水褪色, 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醛基;2遇FeCl3溶液显紫色, 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3加入新制Cu (OH) 2悬浊液并加热, 有红色沉淀生成, 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 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4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 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有机推断题是对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通常可能通过4 ~6问的设问包含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知识, 是有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有机推断题经常会围绕苯及同系物、醇为中心的转化来考查。所以,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此类题, 首先上述提到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要非常熟悉。其次, 做题时要善于抓题眼, 以此作为突破口, 再多加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此外, 解题时如果第一感觉比较难的话, 也不应当全盘放弃, 因为在有机题设问上, 即便某个路线没有推导出结果, 但是只要能够写出部分反应类型、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 甚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即使没有推导出有机物的结构也能得分。

上一篇:营利性大学论文下一篇:农业机械零件的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