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基地范文

2024-09-20

国际人才基地范文(精选12篇)

国际人才基地 第1篇

经济全球化的实践证明,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区域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各地各区域竞相出台人才政策,目的是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催生区域创新网络,促进区域内协同快速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如何加快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和人才聚集地,促使天津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其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国际人才基地的内涵及要素解析

1.1 国际人才基地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的地理范围更趋广阔,国际型人才更受关注,但其作用的发挥总是依附在一定的组织和区域内。受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异与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引致和驱动,人才在流动过程中往往会形成部分区域人才聚集密度高于其他区域的聚集现象,即人才聚集现象[1]。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任何地方,它总是以不同强度通过集聚机制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国际人才基地的构建亦是如此。以环渤海区域为例,根据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该区域中的城市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极化效应导致“京津以外的城市”发展受到抑制,涓滴效应则推动其发展,但“京津”则是这种推进作用的主导型。同样,由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可知,天津市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颇具优势的地理区位使其在该区域乃至全国占据有利地位。

叶忠海和徐匡迪分别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描述了人才高地的流向与流量。叶忠海在《人才资源优化策略》一书中认为,人才高地即为人才发展的极核区、高势能区。徐匡迪认为,所谓人才高地就是青年人才向往与汇集的地方[2]。2001年,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构筑国际人才高地的战略,从打基础、建框架到战略目标实现分三个五年规划;而《完美的未来》(《A Future Perfect》)一书中则指出:“硅谷是谁都没有预见的一系列条件结合的产物,而非政府命令的结果”。从国内外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人才聚集地可以看出,人才资源高地的形成,不是任何主观意志使然,而是社会需要与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

综上,我们认为,国际人才基地应是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形成的高科技国际人才聚集地,能促进国际智力的交流,是“知识生产中心”,是在全球视角下根据产业需求配置人才资源的关键节点,是国际人才集散的枢纽,是发挥国际人才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

1.2 国际人才基地要素解析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人才集聚方式为产业聚才、项目引才,所以要想建成国际人才基地,产业发展是基础;引进人才后需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这就要借助具体的载体形式;而人才回归的收效与预期及其自身价值是否存在差异,则是人才生态环境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早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人才集聚是一个点的问题而不是面的问题,认为产业空间的集聚和人才集聚本身存在动态关系,人才集聚只有与产业集群、人才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集聚产生稳定性和持续性效应,形成“强路径依赖”,使集聚地获得先行发展的优势,否则,人才的集聚只能是昙花一现。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含义,本文认为,国际人才基地是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内,由产业基础、载体形式及环境组成一定结构的整体,其中各要素借助信息传递、能源流动、成果共享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形成具有自适应、自调节和自组织功能的复合体。

(1)载体形式。

借鉴国内外经验,具体包括四类:教育培训载体,包括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用于集聚教学科研型国际人才,以构建区域人才的创新生成能力;研究开发载体,包括分布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企业研究中心,用于集聚研发型人才,以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载体,包括专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园,用于集聚创新创业型技术人员,以提高区域的工程技术能力;管理创新载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用于集聚管理型人才,以提高区域的管理创新能力。

(2)产业发展。

吸引国际人才的目的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在于产业的集群发展,为此,在国际人才基地建设中各类国际人才的集聚应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反过来,通过人才集聚形成产业推动和拉动的双重合力,即通过产业整合、产业进化、产业裂变促进原有产业的升级,同时通过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丰富产业载体形式,形成产业集群和人才集聚互动的良性循环。

(3)人才生态环境。

即指在特定的区域与时间内,所有各类人才群体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科技环境等) 所形成的有机复合体[3],具体包括以人才价值评价体系为核心的支持性环境和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人才交流机制。通过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打破人才依次从落后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转移的规律,从而吸引国际人才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 国际人才基地运行的机理性架构

人才集聚促进了集体学习,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也即对原有技术进行改组和传播、创造新的生产方法和消费方式的过程。人际间接触面越广、频率越高,知识传播的速度就越快、程度就越彻底,从而更容易出现创新行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人才基地的构建有利于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的良好互动循环,能促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集聚,从而提升集群产业的创新能力。

机理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具体到国际人才基地,因其是一个动态网络,基地的运行就是一个复杂的变异过程,影响因素很多,并不存在唯一性,任何单一的假说都有其解释的局限性。从一般性而言,有两种基本动因:一是内在机理,基地从管理机制创新角度出发,通过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竞争机制和企业人才主体战略等实现效率最大化;二是外在机理,主要是基地外围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即通过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营造促使基地发展壮大的有利环境。而内外机理的联通则需要市场的作用,即通过市场运营和中介组织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际人才基地的运作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本文从微观操作层面和宏观政策层面两条基本路径出发,以市场和中介组织为传导沟通机制,建立国际人才基地运行的机理性架构。即通过制度管理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在市场和中介组织的推动下,国际人才基地运行将会呈现出人才、产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合理化配置,从而促进基地功能的实现。

3 天津市构建国际人才基地的基础优势

相对于国内各区域而言,天津市构建国际人才基地确有其基础优势:

(1)产业发展优势为国际人才基地建设奠定基础。

天津市作为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坚实的工业基础。2010年天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左右,八大优势支柱产业比重占91.6%,形成了天津市产业体系的主体;而且,2010年央企在津总投资3 601.7亿元,累计实现利润569.59亿元,占全市50%。央企进津对做大天津经济总量,增强天津区域创新能力,转变天津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天津高端产业高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滨海新区,天津国际人才基地构建的核心层,通过“招大引强”和“自主培育”使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该新区在未来5年还将吸引100名海外专业人才推动尖端技术研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滨海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和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

(2)载体平台优势促进国际人才的集聚与交流。

国际型人才集聚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合作。截止2010年1月,仅滨海高新区拥有各类研发机构99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占天津市的50%,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8家,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8%。同时,天津市搭建交流平台,组织近百家外国专家聘请单位,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津洽会”等平台与国外的教育机构和中介组织建立联系、开展合作。

天津市鼓励高等教育依托滨海新区建立联合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创新机构,推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目前,滨海新区已成立了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一汽丰田、天津钢铁集团、天津钢管集团等企业都在新区成立了研发中心,教育培训类和研究开发类载体将成为这些机构的动力。天津实施“滨海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充分发挥其在服务滨海新区发展方面的桥梁作用。2011年3月3日天津市审议并正式启动《科技企业孵化转化载体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鼓励高等院校师生参与“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包括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导师队伍在内的孵化体系,这符合天津市成果转化基地的区域定位。天津市2010年市级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域合并,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管理创新载体稳步建立。

(3)人才生态环境优势加速天津国际人才基地的形成。

天津市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力争将“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化、规范化,而且为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津创业、施展才华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空间和完善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在服务环境方面,提供海外人才法律援助团,组织留学人员沙龙等。在舆论环境方面,一是依托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天津滨海市场、“津洽会”等已有平台拓展外部资源,借助中介市场已有资源搭建项目平台,促进中介市场人才库中相关人才与项目对接;二是借鉴苏州共建联盟的形式,与海外人才机构和驻外大使馆、媒体形成协力联盟,实行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有效加强双方合作的实效性。在工作环境方面,持续推进“国际顶尖大师进滨海计划”,努力举办高水平的国际研讨与交流,引导更多的外国专家积极参与滨海新区各领域的工作,承担关键任务和重点业务;同时建立适当机制促进引智企业制订配套政策服务专家,使引进的专家在展示才华、体现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滨海新区的认识和感情,为今后开展长期和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4 天津市国际人才基地的运行机理

国际人才基地犹如一池活水,应该体现出人才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态特征。

4.1 国际人才基地内在运行机理

所谓活力产生靠机制,机制产生靠制度。国际人才是核心资源,各区域人才高地建设背后的较量实际上是人才管理机制和人才竞争机制的较量。天津市应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来达到“靠机制激励人、用事业提升人”的目的。

(1)充分发挥企业主体战略。

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天津应以更优惠和宽松的政策促进产学研结合,以项目为抓手,以人才为核心,以企业为依托,建立一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基地,强化人才载体建设,形成以大科研集聚和培养人才的机制,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集聚和培养国际型人才;同时要加紧培育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市场运行机制,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4];最后要打造引智项目示范平台,进一步加强天津引进海外人才智力项目的示范作用,激发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2)创新国际人才管理机制。

一是制度化引人。因为制度更带有公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国际化人才环境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它有一套成熟的、以市场化原则贯穿始终的制度化框架。二是开放式引人。国际人才基地建设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目前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回国,并配置在关键岗位上,创造条件让其参与到各项社会建设事业上来。三是宏观式管人。结合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建立高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和政府人事信息系统,转移行业和社会事业管理职能,提高市场运作效率,打造人才成长的生态链,帮助和鼓励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四是软环境聚人。这方面天津与国际化的要求差距甚大。我们应从有利于人才成长成功、创新创业的目标出发,不断创造良好宽松的社会氛围,努力营造有章可循、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和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搭建国际人才竞争的制度系统。

“人才聚集靠产业,人才成长靠竞争”,关键还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一是竞争淘汰机制。国际人才基地必然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对人才进行市场化配置,重点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形成正常升降、合理更替的机制。二是激励保障机制,即强调人才与资金的结合。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就是将智力资本化并和其它生产要素一起直接参与到生产、投资和分配中去,参与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去。具体在我们人才基地应该是:1)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构建为科研服务的市场运作体系。创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真正形成市场化的科研——技术开发——产业应用高效率的高新技术扩散机制。2)可考虑先在滨海高新区进行工资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的试点等。3)重点建设和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各类人才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知识、劳动与人才的价值。

4.2 国际人才基地外在运行机理

政府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制定产业支持政策和人才管理政策影响国际人才的集聚,力争达到“以政策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的目的。

(1)建立政府促导机制。

2010年,天津通过市级机构改革已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的地区之一,而且滨海新区通过行政区域整合使服务型政府初步显现,提高了新区的整体竞争力,这为人才基地的建立提供了行政保证。通过建立政府促导机制,在天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国际人才基地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基地的设计、建设、运行、评价等相关事务,做好人才基地建设的基础工作,为基地建设提供“后方”保障;同时作为天津市的宣传窗口,营造重才的环境氛围,以吸引优秀海外人才共建人才基地。

(2)大力营造支持性环境。

系统、完善的人才引进与支持的政策体系是天津市国际人才基地建设的先导,其中制定帮助人才顺利开展工作的支持性政策应成为重点,以政策协助形成优越的人才开发与发展环境,努力帮助人才实现价值,形成强劲的示范效应带动国际人才集聚应成为制定政策主要目标。在天津市国际人才基地建设中,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生产(教育和培训)机构、人才使用机构(特别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人才市场中介、人才信息机构等人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国际人才的市场配置机制。其中,培育天津市对国际人才的有效需求是重点,实现国际人才市场主体之间的协调运作是关键。在国际人才基地建设中,天津市还应大力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交往,促进人员的国际流动,提高天津的国际化地位。在努力完善国际人才集聚和使用机制的同时,构建国际人才的培育和开发机制,使天津既成为国际人才的强引力场,又是国际人才内生生长的沃土,最终将天津建成国际人才供给充足、需求旺盛、效益显著的生态型国际人才基地。

4.3 保障国际人才基地高效运行的关键节点

(1)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培育,不仅能有效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使用和配置,而且能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在人才管理体制上的深刻变革。目前,天津市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完善,表现为:对现有的人才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人才信息平台的信息量少、更新慢、运转不畅,起不到人才与用才之间的桥梁作用;缺少对人才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重引进、轻培养,重高端人才、轻潜力人才,重精英、轻团队。当前关键是应借助北方人才市场以及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天津滨海市场,尽快破除人才为单位、部门所有的陈旧观念,尽快探索构建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国际化的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全面推行人才评价制度,逐步完善人才测评软件,通过测评将结果作为引进优秀人才、确认任职资格的依据,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构建“国际人才基地”服务体系——中介管理模式的培育

积极探索国际人力资源市场化、社会化的开发模式。通过规范外国专家中介机构的准入、认定、评估、检查、派出等环节的管理职能,通过政府制定相应激励机制,引导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人才推介、医疗保险、家政服务、子女入学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在新区内营造起“政府引导中介,中介激活市场,市场吸引人才,人才助推发展”的生动局面。

积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要加强资本和要素市场建设,引进和设立更多金融服务机构,发挥风险投资在国际人才基地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支持发展投资管理咨询、软件开发和高新技术服务业,这种专业化能提升人力资源服务附加值;激发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天津滨海市场和中国北方人才市场的活力,使其带动发展中介组织,努力共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人才基地建设奠定基础。积极探索利用与人才工作相关的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功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调查研究、预测规划、人才培训、评价等工作中的作用[5],从而使国际人才基地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摘要:在界定国际人才基地的内涵后,借鉴系统论的观点对其构成要素进行解析,指出了产业发展、载体形式和人才生态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在提出了人才基地运行的机理性框架后,结合天津市国际人才基地建设的现有优势,从制度管理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对其内外运行机理进行了阐释,并说明了市场机制和中介组织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国际人才基地,系统,机理,人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牛冲槐,杨玲,芮雪琴.区域人才聚集下的创新优势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

[2]王通讯.人才高地建设的理论与途径[J].中国人才,2008(2):1

[3]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82

[4]沈荣华.赛出“千里马”:上海人才高地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8

国际户外运动基地 第2篇

2007-9-19 16:47:00 新浪旅游

字号:[大 中 小] 选择背景色:

我来说两句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作为我国为数不多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等多项世界级桂冠的地级市,黄山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海内外游客最青睐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资料显示,黄山市去年接待游客12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85亿元,一举跻身全国旅游竞争力20强城市,并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

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到融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森林探险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黄山市以实施旅游国际化为抓手,不断推进旅游产品结构升级,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个性需求。近年来,黄山市又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把体育竞技运动与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全力打造国际户外运动基地。从自然运动到体育竞技“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黄山市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群山环绕,开门见山,地理条件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都处在一种匆匆行走的自然运动状态。就在这样不停地来回走动之间,歙县的方嫩顺也没料到会因此一举成名,他曾多次打破安徽省男子万米跑纪录,先后夺得华东区冠军、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亚军、香港国际马拉松公开赛第三名等殊荣。

在过去物质条件比较匮乏时,黄山人对运动的兴趣也一直不减。几块门板一拼,中间搁上几块砖头为界,就成了山里人最开心的乒乓球台;山间小道上,起早上山干活的人们你追我赶的嬉戏,成了最好的晨练;城镇孩子们骑车上学时你躲我闪的追逐,也衍生出至今盛行不衰的趣味自行车比赛。1986年,休宁海阳二小发起了“黄山杯”省属传统项目学校乒乓球赛,现已成为我省一项名副其实的品牌赛事。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在观看“黄山杯”比赛后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乒乓球之所以长盛不衰,少儿乒乓球赛的成功举办功不可没。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崇尚运动的黄山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公园里、广场上或舞剑或打太极,到处是晨练的老人,场馆内、操场上则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的天下。如今,全民健身长跑成了黄山市各地每年都不可或缺的保留项目,官方的、民间的各级各类体育竞技赛事层出不穷。从观光旅游到运动旅游黄山旅游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与体育运动结缘,是1990年9月13日。这天,第十一届亚运会“亚运之光”火炬,从北京跨山越水,传到了黄山迎客松前,欢呼雀跃的中外游客紧随着高举火炬的接力长跑队员一起跑动。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在每立方厘米1000个以上对人体就有保健作用,浓度在每立方厘米8000个以上就可有益于祛病延年。而“黄山风景区旅游与环境质量研究”课题组监测数据显示,黄山风景区山溪流泉所产生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时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以上,温泉景区、松谷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则在每立方厘米50000个至70000个,“人字瀑”附近瞬时负氧离子可达每立方厘米206800个。另据测算,黄山的生态环境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540万公斤,二氧化硫70万公斤,粉尘5000吨。游客们在登山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观赏到秀美的风景,还可以舒畅胸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黄山“天然氧吧”的盛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运动员纷纷前来黄山休闲度假。黄山市有关方面由此得到启发:如此好山好水,何不利用本地独特的地理条件,举办一些户外运动比赛?从登山比赛到户外运动

从2000年起,由共青团安徽省委、省体育局、省青联、黄山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每年一届的 “迎客松”杯青年登黄山邀请赛在黄山风景区举行,全国各省市应邀组团参加,比赛线路为1979年邓小平同志徒步登临黄山时所走的路程,全程7公里。

这是黄山市首次举办的区域性体育赛事,并逐步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体育竞技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国范围有影响的活动。2005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安徽省体育局、黄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黄山国际登山节暨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在黄山风景区举行。此后,黄山国际登山节成了黄山市一年一度的体育赛事,并从当年起,体育赛事活动正式成为由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的主要内容。

伴随黄山旅游的发展和体育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黄山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户外运动的重要基地。2001年,黄山松柏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对外正式营业,这里拥有18洞球道的球场占地千余亩,内有18个果岭,72个发球台,40个砂池,11个人造湖,球道总长度7032码。到目前,这里先后举办了高尔夫友谊赛、FGT巡回赛、第二届中国高尔夫球八省市邀请赛、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等赛事。

同年,全国卡丁车锦标赛第二站比赛在黄山市结束,13支车队的35名选手参加总赛程50公里的角逐。2005年11月,“极限穿越”车队从黄山发车,12名中外车手开始穿越中国四大沙漠。从体育赛事到奥运旅游位于黄山北大门的太平湖素有“黄山情侣”之称,它是我省最大的人工湖,也是生态环境最美的旅游胜地。这里的湖水清澈碧绿,微波潋滟,宽处烟波浩渺,似洞庭之坦荡,狭处曲径通幽,赛漓江之奇美;湖内秀岛错落,星星点点;岛上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湖畔粉墙青瓦,青松翠竹倒映湖中,如瑰丽的七宝楼台,又似神奇的水晶宫,恍若奇妙的梦幻世界。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太平湖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水上训练和运动基地。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摩托艇锦标赛在太平湖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安徽、福建等地的8支代表队近200名摩托艇赛手在这里展开激烈角逐。同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健走节在太平湖畔的山水画廊里举行,来自美、德、英、芬兰及国内的400多名健走爱好者行走在这里,尽情领略了自然、健康、环保融为一体的新时尚魅力。

2006年,由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和黄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黄山国际山地车节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举行,活动包括50公里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25公里大众山地越野赛和25公里山地车团体赛,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400多名山地车爱好者报名参加,并吸引了包括世界马拉松山地车冠军克瑞斯在内的国际顶级选手参赛。今年4月,第二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节又在黟县举行,同时,黄山市还与瑞典诺迪维国际发展公司达成协议,该赛事一年一度在黄山举行,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黄山打造成为国际山地车运动基地。

黄山市体育局官员透露,黄山市正积极争取举办黄山国际攀岩赛、齐云山滑翔赛等一批体育赛事,力争几年内使黄山成为国际性的户外运动基地。黄山市旅游委员会负责人则表示,黄山不仅要成为国际户外运动基地,还要通过大力发展体育专项旅游,吸引更多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来黄山休闲度假。这位负责人介绍,该市旅游部门正想方设法借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契机,精心策划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盛事活动,推出一系列绿色奥运专项旅游产品,争取把黄山列入奥运会游览线路。

振兴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人才 第3篇

[关键词] 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老工业基地

不论是开发新产品,还是改造老企业,若想取得成效,必须以雄厚的科学力量为后盾,但是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和发挥作用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并在企业进行大胆创新,才能成为企业所用的科技人才,才能帮助企业走上成功之路。对于老工业基地来说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是企业当前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老工业基地物资资源丰富,但人才缺乏,因此企业要对准各类科学技术人才,用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吸引人才后,又该用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从生活、事业上关心、爱护他们、激励他们,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改造,改组过程中具有强劲的动力。企业如何通过人才资源管理来提升竞争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占多数的历史,使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入我国已有二三十年,但多数企业管理者仍未改变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未树立全局性的人才管理与开发的理念。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过分关注企业领导者,忽视员工的个人需求,不利于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开发,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更无从谈起。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未被确立。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对于老工业基地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报酬系统处于静态管理形式,按年限提级,与工作业绩关系不大,考核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企业要改变过去绩效考核形式化的状况,使绩效考核真正成为员工发展的动力,真正成为企业对员工提拔、奖励的依据,更成为企业制定报酬的参考。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老工业基地特有的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过去企业采用精神激励或物质激励单一的激励手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内国外环境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如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的想象力、分析力充分发挥,是企业建立激励机制时要考虑的问题。就目前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造的状况来看,可从几方面实施激励。

1.股权激励。将企业一部分增值股作为分红奖励给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使其成为股东,不但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成功留住人才。员工持股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参与感,从而积极、主动地的为企业发展努力。

2.效益激励。各项成果转化的利益以提成的方式奖励给员工。

3.权利激励。对于有一定才能的人才,适当分配一定的管理工作,让其承担一定责任,变压力为动力,使其高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

4.培训激励。“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这不是一句空话。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通过对员工实施有效培训,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员工所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投其所想,供其所需,便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实施人才培养是企业的长期战略,通过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有计划实施,使企业员工潜在能力和素质普遍提高,为企业造就所需人才的同时,使员工自身需求得以满足。

四、建立灵活的薪酬体系

国有企业一贯的刚性工资制度,难以对重要人才起到激励作用,“大锅饭”、“工资只能升,不能降”等思想,使员工长期以来只关注收入水平,不关心企业利润。因此薪酬的设计,既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又要考虑员工的贡献,多劳式得,形成全员竞争的机制。

五、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

通过培训可以为企业提供一部分所需人才,但一方面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培训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及国际型专业人才。因此企业人才规划工作要结合企业人才战略制定,除了培训工作还要引进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管理人才。老工业基地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专业人才的引进,不仅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打破企业一贯用人过多注重政治表现,忽视能力的作法。关于人才的引进,企业可从几方面进行:一是重新聘用离退休专业人才,使他们发挥余热;二是通过竞聘,公开向社会招聘优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三是与社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外脑,形成企业的智囊团。

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就必须做好“引人、用人、留人”这篇大文章。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由诸多因素共同组成,但其中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抛开了人,技术、管理、品牌者只能是一句空话。人才是企业核心战略资源,人才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保障,人才是老工业基地重现辉煌的保障。企业拥有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必将改变企业现状,形成自身优势,再现往日辉煌。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第4篇

王洪军代表认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8年初, 我国城镇从业人口2.6亿人, 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 与发达国家高技能工人占30%至40%的比例相比, 相距甚远。所以我国的高技能人才缺口非常大。在平时的调研中, 我发现每个企业都缺乏这种高技能型人才, 有的时候难免招不到人。”

对于高技能人才出现缺口的原因, 王洪军代表进行了认真剖析。他说, 第一, 员工在企业中的技能培训得不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主体, 但各类企业经营者对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识不同, 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国家规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的要求, 但44%的企业还没有落实到位, 即使经费落实到位的企业, 对一线职工的培训也不够重视。第二, 中央曾经发文要求各地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现在有些地区和个别企业并没有将条款落实, 使很多一线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此外, 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很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技能水平比较薄弱;高技能人才的职称评定及考核标准不规范;部分企业高技能人才考核不公正、不公开。

对此, 王洪军代表呼吁全社会要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氛围。“要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优秀技术工人与科技人才一样都是企业宝贵财富的意识, 克服‘重科技、轻技能’的观念, 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重视、培养、关心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局面。”

王洪军代表建议, 要规范统一高技能操作人才的层级标准, 形成一个具体、准确、客观、权威、体系化的国家标准。按照相应的层级给予特殊津贴, 达到国家标准或者拥有国家荣誉的享受国家级津贴;达到省市级标准或者拥有省市级荣誉的享受省市级津贴。

大学人才基地社团部章程 第5篇

第三章 学生社团负责人、社团会员

第五章 奖惩制度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章 社团成立、注册、变更及解散

第四章 社团活动

第六章 机构及职责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社团部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和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和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相关规章制度,参照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文件规定,制定本管理条例。

第二条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学生社团部是全校学生社团的联合组织,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校内各学生社团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校社团部接受共青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委员会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第三条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学生社团(协会)(以下简称“学生社团”)是指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学生为实现共同兴趣、爱好、意愿,依照本条例和社团章程,自发组成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是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拓展素质的重要园地。学校鼓励和提倡学生社团开展各具特色的学术科技、文明道德、文化艺术、社会实践、个性发展、就业创业等活动。校级学生社团由校社团部统一管理,第四条学生社团的宗旨和活动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四项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活跃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章 社团成立、注册、变更及解散

第五条 成立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学生社团,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由十名以上的学生发起,发起人应是我校正式注册、具有学籍的在校生;

(二)指定负责人,成立筹备组专门负责筹建事宜;

(三)有规范的学生社团章程,章程内容不得与法律规定和学校有关规定相抵触;

(四)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指导老师或指导单位;

(五)学生社团名称规范,不得与校内其他学生社团名称混同,其全称须冠以“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或“福建商专人才基地”字样。

第六条 凡属下列性质之一者,不得成立学生社团:

(一)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

(二)妨碍学校秩序;

(三)有碍校园的治安管理;

(四)同乡会、同学会;

(五)不遵守校社团部章程;

(六)学生社团活动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甚至危及到学生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七)其他特别规定的情况。

第七条 申请筹备成立学生社团,发起人应向校社团部提供以下材料:

(一)提交书面申请书、《学生社团成立申请表》;

(二)学生社团章程草案;

(三)发起人、社团筹备组成员简历及学院意见;

(四)校级社团挂靠某个单位(系)的,应由挂靠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五)需要特殊说明的其他情况。

第八条 学生社团章程不得与社团部章程相违背,学生社团章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生社团名称;

(二)学生社团宗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组织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及理事会产生、罢免程序和职权范围;

(五)财务管理制度;

(六)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九条 申请成立的学生社团必须严格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向校社团部提交第七条所规定的材料,社团部予以审查;

(二)校社团部审查通过后,由校社团部部长、社团负责人报校团委审批;

(三)校团委审批通过后,申请成立的学生社团方可成立;

(四)校社团部从收到成立学生社团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审查,并报校团委,校团委自收到校社团部上报材料作出审批,未按时作出答复的,视为不同意;

(五)申请成立校级社团,须报校社团部、校团委员

委备案。

第十条 登记成立的学生社团必须进行注册,具体安排如下:

(一)登记成立的学生社团从登记之日起,每一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周到校社团部进行年度注册,注册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1.本学年的工作计划;

2.现有会员人数情况登记表;

3.上学年财务结算报告;

4.本社团章程;

(二)上交以上材料后,由部长填写学生社团注册表;

(三)逾期不进行注册的学生社团,由校社团部直接对其进行注销。凡未经注册以社团名义开展活动者,校社团部将报校团委严肃查处。

第十一条 学生社团社长任期为一年,每学年第二学期末开始学生社团社长换届,在全面总结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现任社长向校社团部提交学年工作总结和换届申请。校社团部通过后开始换届,换届程序如下:

(一)候选人的产生。候选人必须是两名或两名以上,候选人必须向校社团部递交竞聘申请书以及学年工作计划。候选人产生方式有以下三种:

1.上届社长推荐;

2.会员推荐;

3.自荐;

(二)学生社团召开会员大会,经社团全体会员4/5以上成员到会投票产生新任社长;

(三)得票数最高者即为新任社长(或由社团部指任);

(四)由校团委和校社团部组织对新任社长的培训和考核;

(五)新任社长有一个月试用期,试用期内社团成员有权视其表现决定是否留任;

(六)学生社团社长不得在其他各种学生组织中兼职。

第十二条 学生社团变更

(一)学生社团更改名称须向校社团部递交变更申请,并详细填写《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学生社团变更登记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实行变更。

(二)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或主要负责人变更时学生社团须与校社团部联系,经校社团部审查合格方可正式上任,校社团部保留对社团负责人的免权。

(三)学生社团既更改名称又更改活动范围的视为原社团解散。

第十三条 社团解散

(一)解散条件:

1.学生社团自行申请对社团进行解散;

2.学生社团出现以下问题之一者,校社团部将会对其进行解散;

1)违反国家宪法、法律、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重触犯校纪校规;

2)利用社团名义进行纯商业活动,背离社团宗旨,影响恶劣;

3)学生社团出现重大财务漏洞,造成不良影响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4)因社团问题,校社团部通知其停止活动予以整顿,但未见好转;

5)盗用指导单位或其他组织名义进行非法活动;

6)每学期未在湘农学堂开过培训课;

7)每学期未开展过任何活动;

8)未召开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社长;

9)出现其他因予以解散的情况;

3.社员少于15名者,由校社团部综合考察后上报校团委予以解散。

(二)解散程序:

1.申请自行解散的学生社团

1)学生社团申请自行解散,由学生社团负责人向校社团部提交解散申请报告;

2)申请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学生社团基本情况:学生社团名称、主要负责人、指导老师、成员情况、财务状况等;

② 申请解散原因;

③ 学生社团财务处理意见;

④ 负责人签名(社长、副社长)。

3)校社团部初步审核学生社团解散申请报告后上报部长;

4)由校社团部常委会讨论是否接受学生社团解散,并将结果上交校团委;

5)被解散学生社团由校社团部干事统一备案并填写《关于撤销社团调查材料》;

6)向全校发布解散公告。

2.校社团部解散学生社团

1)凡满足第十三条规定之一的学生社团;

2)校社团部对学生社团进行解散;

3)由校社团部干事起草解散意见,并经校社团部部长上报校团委;

4)被解散学生社团由校社团部干事统一备案并填写《关于撤销社团调查材料》;

5)向全校发布解散公告。

(三)学生社团解散后续工作:

1.学生社团自被解散之日起停止一切工作;

2.财务由校社团部进行统一处理;

3.出现重大违反法律或学校纪律情况,将报请学校相关部门追究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章 学生社团负责人、社团会员

第十四条 学生社团负责人是指社团的社长,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通过社团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并经校社团部及校团委考核;

(二)专科二年级以上(含大二);

(三)参加每年的学生社团培训。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担任学生社团负责人:

(一)曾受学校党、团、行政处分者;

(二)曾因违反相关规定,被管理部门撤职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和被责令解散的社团负责人; ;

(三)正在担任其他学生社团负责人者(包括学生会其他部门);

(四)其他不适宜担任学生社团负责人者。

第十六条 学生社团负责人的权利:

(一)享有组织管理所在社团的权利;

(二)享有组织所在社团开展活动的权利;

(三)享有参加校社团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有自由发表见解的权利;

(四)享有向校社团部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第十七条 学生社团负责人的义务:

(一)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和声誉;

(二)遵守《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学生社团部章程》及实施细则;

(三)遵守本社团章程,维护本学生社团及社团会员的合法权益;

(四)按时参加校社团部召开的会议,汇报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反馈会员意见和建议,安排社团的重要活动;

(五)积极参加校社团部的各种活动,执行校社团部的各项决议;

(六)对社团活动的组织、安全性、合法性负责;

(七)对本学生社团的财务管理状况负责。

第十八条 成为学生社团会员的条件:

(一)凡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基地全日制在籍学生,均可按自愿原则申请参加学生社团。

(二)承认社团章程,参加社团活动,服从组织领导,履行社团成员义务。

第十九条 招聘新会员:

(一)学生社团只能在校社团部规定的时间、地点统一招聘新成员,不能擅自招聘新成员,如有特殊情况要另外招聘新成员,须向校社团部申请,经批准之后才能招聘新成员。

(二)学生社团招收新会员前须向校社团部上报拟招人数,经校社团部、社团负责人商讨后确定招收人数。

(三)招聘新成员工作结束后,各社团要如实上交报名表和确定的社团成员名单。

(四)招聘新成员所收的会员费需如实上报校社团部统一规范管理使用。

第二十条 会员(普通会员和管理层人员)以学生社团为单位,以社团社长为代表,享有校社团部规定的各项权利,并履行各项义务。

第二十一条 学生社团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了解所在学生社团的章程、组织机构和财务制度;

(二)参与所在社团的各项活动,对社团的管理和活动提出建议和质询;

(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按照社团章程担任社团职务;

(四)监督权,对违反有关规定,损害会员利益的负责人向校社团部进行反映、投诉。

第二十二条 学生社团会员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一)积极参加组织的活动,配合社团干部的组织管理工作;

(二)每学年交纳一次会员费,会费每人控制在20元以内,具体金额由各社团自己确定;

(三)遵守学校社团相关制度及社团章程,不得损害学校、社团及其他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学生会员管理制度

(一)学生社团必须至少召开三次以上会员大会以及若干次其他活动;

(二)召开会员大会或举办活动时必须保证有4/5以上成员参加,校社团部将派人到场监督、考核;

(三)校社团部将根据各月会员大会以及活动到会的人数对各社团进行检查、考核,了解各社团对会员的管理情况及会员流失情况,并纳入社团月评;

(四)学生社团的每位成员都具有监督本社团社长的权利,经1/2成员提议、2/3成员同意,可弹劾本社团不称职的社长。

第四章 社团活动

第二十四条 活动申报程序

(一)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必须上交详细的活动申请表、财务预算表、场地申请表以及活动策划书;

(二)活动申请表须由各学生社团部长盖章签字后方可上报,经校社团部审批后,由校社团部成员审批,并经校社团部送至校团委审批盖章后活动方可进行。

(三)学生社团与商家签定的赞助合同须经校社团部报校团委审批;

(四)学生社团对商家的赞助回报活动须报经校团委审批,严禁任何人以社团名义进行商业性宣传和商业性活动;

(五)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须与校社团部活动部保持密切联系,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所需场地须报校社团部审批后才能向学校各有关部门申请;

(七)社团常规活动审批程序可适当简化。

第二十五条 学生社团创办面向校内的刊物,须经校社团部审核,报校团委审批;公开出版发行刊物,按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办理出版手续。

第二十六条 学生社团须按期召开常务例会和全体成员大会,以保证社团的组织纪律性。校社团部将定期进行检查,并纳入月评与年度评优。

第二十七条 学生社团的海报、展板、喷绘等宣传样本须先经校社团部审批,待活动经校团委批准后才可张贴在制定或许可的地点,且内容不得随意更改。学生社团所印发会员证及相关宣传资料等,必须经社团部部长签字才有效。

第二十八条校级学生社团举行全校性的大型活动时,须报校社团部审查,校团委批准。

第二十九条 活动内容和活动范围一经审定,不得擅自改变。同时活动组织者必须认真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严禁任何妨碍学校公共安全及学校正常秩序的事件发生,否则追究组织者的责任,校社团部社长负连带责任,同时校社团部将按情节轻重对该社团作出取消年度评优资格、限期整顿或注销的处理决定。

第五章 奖惩制度

第三十条 各学生社团在未向校社团部报告的情况下私自与商家联系开展活动的,取消该社团当月评优资格,并追究该社团社长的责任,责成写出书面检查;情节严重者,停止该社团一切活动进行整顿或撤消该社团社长的职务。

第三十一条 学生社团如不按期召开例会(全体成员大会)将取消评奖评优资格。

第三十二条 学生社团相关负责人两次以上缺席校社团部召开的会议或社团社长两次以上缺席本社团会员大会以及活动的,取消该社团学年评奖评优资格。

第三十三条 一个学期不召开例会的学生社团,撤消该社团社长的职务,对学生社团进行整顿,并向全校通报。

第三十四条 校社团部须协助校团委评选年度明星社团和优秀社团并给予重点帮助和支持。

第三十五条 校社团部须严格按照月评制度对学生社团进行评比并对违规违纪社团进行整顿。

第六章 机构及职责

第三十六条 校社团部由部长、副部长、各干事及各校级学生社团社长组成,实行部长团负责制;部长团设部长1名,副部长若干名。

第三十七条 校社团部部长、副部长及干事任期一年。

第三十八条 校社团部各部门职责如下:

(一)部长团:部长团为校社团部领导机构,负责学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二)职责:

1.负责校社团部办公室日常事务;督查各社团办公室的规范管理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

2.监督和管理各校级社团财务,包括会费、赞助金、奖金和固定资产。

3.:全面负责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社团会员的交流与财务;负责监督社团活动的开展和评估,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参考。

4.社团的成立、换届、注册、整顿与注销,部长的培训,社团招聘新成员及社团会员管理以及对社团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5.全面负责校社团部对外交流工作,负责学生社团部活动资金筹集;负责对各社团公关工作的统一指导工作。

6.策划校社团部各项大型活动,审批、监督以及评比各校级社团活动。加强校社团部与各个社团以及校内外各部门的联系。

第七章 附 则

上海: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第6篇

《通知》指出上海市将关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包括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依托大型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结合实际,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优化环境、聚焦政策,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作用,在符合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具备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条件的控股(集团)公司、大型企业等组织机构中试点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引导他们以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培养项目为抓手,在技能培养、考核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和改革试点,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完善高技能人才使用激励机制 带动相关产业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

上海市明确培训对象以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为主,并将在岗农民工纳入其中。有条件的培养基地可以与区县合作,共同培养与企业产业链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上海不仅聚焦了各类鼓励政策,还加大了扶持力度,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培养符合自身岗位要求的技能劳动者。培养基地组织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费补贴等级由中级以上扩大到所有等级,补贴范围从通用工种扩大到特有工种。培养基地自主开发培养项目将获得一定的开发经费支持,标准是每个培养项目2—5万元。对建立首席技师制度的培养基地,以每名首席技师l万元的标准给予培养基地工作经费资助。

上海市要求培养基地在对本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实施培养的同时,还要向与其产业链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的技能劳动者开放资源,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服务,使相关产业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高。一般来说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培养条件和资金保障.那么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就相对缺乏这样的先天优势,于是往往陷入“培养不如挖人”的困境.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自身发展。因此,在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同时,新政策兼顾更广大的中小企业技能岗位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从长远来讲,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也能得到完善和提高。

国际人才基地 第7篇

5月30日, 第22届广州国际鞋类、皮革制成品展在广州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隆重开幕。据悉, 本届展会展出面积6万平方米, 有2500个展台, 展商达1200多家, 商家来自中国、埃塞俄比亚、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等25个国家及地区的制鞋商及皮货商。

展会上, 世界鞋业总部基地高打“全球招商, 和‘鞋’共赢”牌, 拉开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与大品牌共同服务全球产业的大幕。

●功能定位确定后首次亮相

世界鞋业总部基地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行业展会, 其项目已在业界和社会上引起高度的反响。而此次参展则是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在项目规划方案确定后首次亮相大型行业展会。

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坐落于东莞厚街湖景大道与福东路的交汇处, 它是集鞋业的研发、贸易、采购、物流与品牌孵化于一体的高端服务平台, 是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试点龙头项目。该项目总占地16万m2, 建筑面积48万m2, 计划投资3.5亿美元, 可容纳商户企业近5000家, 解决2~3万人的就业问题, 建成后预计年交易额可达100亿美元。

据介绍, 此次广州展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展馆位于RAW MATERI-AL/材料馆10.2, 靠近NO9.2成品鞋展馆通道处, 毗邻意大利展馆。

●硅谷发力引领鞋业潮流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国内一些鞋企开始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 直至欧债危机的发生, 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业界共识。然而如何转型及转型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却困扰着诸多企业。

在中国鞋业面临拐点之时, 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应运而生, 以其高端定位、兼顾全面、突出核心的特点, 被誉为世界鞋业的“硅谷”。其首期定位为:国际鞋业贸易总部、国际成品鞋展示采购中心、国际皮革鞋材交易中心、鞋业时尚潮流发布会、国际鞋业产业服务中心, 以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总额、规模体量、全面业态和功能配套满足产业巨擎和普通商家的多重需求。

二期定位为:国际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鞋机五金配件交易中心、鞋业研发制版中心、品牌展示中心、品牌营销中心, 届时将有量身定制的独栋品牌入驻, 确保私密性和商业信息准确无虞。

据介绍, 为推动鞋业转型升级, 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具有八大优势———1.规模宏大, 中国首创产业运营模式;2.全球最大鞋业综合交易平台, 引领产业发展;3.独拥八大配套, 全球产业链一站式综合服务;4.占位世界鞋都高端产业集群之东莞厚街;5.交通发达、物流畅通, 海陆空“6+1”掌握蓬勃商机;6.整合产业资源, 会盟全球鞋业精英;7.智能化、生态化、国际化、人性化创造产业奇迹;8.政策立体护航, 行业口碑荣誉天下。

展会现场, 世界鞋业总部基地或美丽或俊朗的招商员, 不仅个个着装整齐、训练有素, 难得的是, 他们对行业的了解和对项目的熟悉程度。

国际人才基地 第8篇

2010年度技能劳动者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已从2005年的14.97%提高到了25.01%, 中高级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明显上升, 目前技能劳动者初、中、高等级比例为38∶37∶25, 等级结构比例逐步趋向合理。但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高技能人才依旧供不应求。

根据《通知》, 上海将在符合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具备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条件的控股 (集团) 公司、大型企业等组织机构中试点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引导他们以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培养项目为抓手, 在技能培养、考核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和改革试点,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国际人才基地 第9篇

今年, 吉林双辽市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推技提效”项目, 打造特色人才产业基地。

“推技”, 即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示范, 全面进行对比分析, 开展科研活动, 把最适合本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市进行推广;“提效”, 即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提高全市农业综合效益,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累计投入项目专项资金20余万元, 建立各类项目示范基地17个, 总面积近1300公顷。通过“推技提效”项目引进新品种26个, 引进新技术14项, 带动农户12456户, 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国际人才基地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实践,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基地建设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1]。许多国家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都高度加以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专门针对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已经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大学相继建立。国内,多所高校率先组建以工程培训中心、创新实践基地为代表模式的新型校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基地[2]。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了引导大学毕业生了解创业创新知识、培养创业创新意识、树立创业创新精神、提高创业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创业创新实践,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创新,提高大学生毕业生创业创新基本素质。本文旨在以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探讨。

1 建立高校创新基地的意义

1.1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基地面向学生开放有很多优势,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课题,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找出课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自主操作仪器设备,最终通过综合、推理和比较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3]。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实际操作能力、实验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的增强,而且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兴趣和动力能够被激发出来。有了这样的一个发展自己兴趣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有可能发现新问题,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巩固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或查找相关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被养成,高素质的创新能力会很快增强。

1.2 有助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力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德智体本身来说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使他们按着现代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1.3 促进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基地虽然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但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对创新教育理念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用创新的观点去设计教学体系,从而,为学生构建优越的创新教育的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学生的创新能力会给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学生们不仅需要个性化和柔性化的教学方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会开拓出新的更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4]。因此,指导教师本身富于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提高指导教师的自身创新能力和具备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能力。

2 创新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2.1 创新基地的建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指出:如果我们想在更大范围内去促进创造力,那么就应当在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通过教育体系,给予这方面更多的保证。这说明创新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即具有产生独特性或独创性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逐步形成。

自主科技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抓好创新基地建设、凝聚一流人才、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在高校创建创新基地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中心,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新颖,研究成果比较先进[5]。因而高校科研创新基地的科研活动相对来说更具有科学技术上的前沿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富于创新思维的学生身在其中,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同时,创新基地促进了学术、人才的交流以及知识的更新,能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新思维,也是高等学校的学术交流中心。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又为高等学校培养和孕育了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也为培养创造性学生准备了师资条件。因此,建立、建好创新实验基地,将其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6,7]。

2.2 创新人才促进创新基地建设的完善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创新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成功以后,由于创新人才本身的创新性,会对创新基地的建设带来创新观念,给其提供新的创新模式,这就产生了良性互动作用,使创新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从而给创新基地的建设带来长足的发展。

3 创新人才培养的流程

创新人才培养的流程,如图1所示。

(1)申报阶段由学生个人申报为主,院系给出初审意见,并且院系领导在学生的申报单上填写推荐意见,这样不经可以避免学生的舞弊行为发生,而且可以保证申报表中的内容和数据客观准确,从而保证了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2)评选阶段由学校组成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原则为公开、公平、公正,评审结果及时公布并进行公示,公示期间若无异议,则确定评选结果为有效,若有人持反对态度,并提出异议,评审组经过调查取证属实的,驳回申请人的申请,确定候补人选继续进行公示。

(3)签订协议并发放资金人员评选结果经过公示确定以后,学校举行专门的资金发放和协议签订仪式,由学校的相关领导与入选人员签订创新实验的协议,并发放资金。领导可以对之进行语言和物质鼓励,以增强其取得成果的动力和决心。

(4)中期管理阶段创新人才基地需要按时向学校拔尖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提交科研创新报告以便于相关部门的中期调查管理,对于按时完成科研创新进度的项目给与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对于没有按时完成科研创新进度的项目,经过调查分析属于客观原因的给予相关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合理的原因而拖延递交或者未完成项目进度的,给予惩罚措施,严重者提出警告直至停止该项目。

(5)最终审核阶段终期总结报告提交以后,由学校组成拔尖人材培养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类,优秀者直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者淘汰。

参考文献

[1]耿桂红.建立创新基地,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7-19.

[2]谷进军.金工实习创新教育对指导教师的要求[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5(6):54-55.

[3]武高辉.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21-22.

[4]张恩平,刘希民,张勇,等.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环境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8):71-73.

[5]邹栎.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育观的转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3-5.

[6]吴宝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1):85-87.

为青年戏剧人才提供更多的实验基地 第11篇

上海近几年通过“四个一批”和实施文化名人引进机制等措施实现了构筑文化人才高地的战略,但是如何重视人才资源整体性的开发,特别是青年艺术人才的孵化机制,形成拥有年龄递次适中、知识结构合理、门类比较齐全、整体素质优良、有参与国际戏剧竞争力的青年人才的群体成才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缘由有多方面:一是由于戏剧专业学生毕业后戏剧生存环境的市场化竞争,使原本通过四年培养出的具有一定艺术观念默契感的群体,处于四散寻求生路而零落的状态,舞台戏剧表演流派风格是需要在长期共同排演实践中形成的,过去上海青年话剧团的舞台艺术风格的确立,正是由一批同班同学的群体共同孵化形成的,如今这种同班同学群体风格的培育已经成为奢望;二是目前戏剧剧团特别是话剧院团已经转制改企,公司化的运作特点就是人才的市场化,于是院团不养编剧导演已是常态,青年编导的流失让青年戏剧人才群体的孵化失去了核心,青年戏剧整体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是关键;三是目前上海戏剧舞台的主干还可以依托一批成名的中老年名家和北京特邀的名家,但目前25-35岁青年戏剧人才的稀少与缺失,将是未来十年后上海戏剧界的忧虑,如果目前不孵化这一个年龄层的戏剧编导演舞美灯服道效化人才,那么到十年后的2023年,上海的本土戏剧将处于孤寂和落寞的境地。

在文化部提出的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未来十二五计划国内城市要建立一批演艺集聚区,并且重点打造一二个国际化演艺集聚区,上海要进入国际化演艺集聚区建设,势必从现在起要培育年轻一代戏剧人才的群体成才,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演艺产业的巨变趋向。

其实,上海能扶持提供给青年戏剧人才的机遇条件是非常多的,如何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需要从各方面去探索开拓——

上海近几年命名了52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的资源是孵化青年戏剧人才的基地,我们现代人剧社与杨浦的创智天地文化产业园区合作,在保护建筑的江湾体育场环廊建立了创智环境戏剧沙龙,并在新建的创智7号楼开辟了梦剧场,陆续推出了三个演出季,成为上海首家环境戏剧专业演出场所,并开出了首家戏剧书坊,如今创智环境剧场已成为上戏、同济、复旦视觉等院校的演出实验基地,每年承担戏剧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毕业演出实践。全市其他文化产业园区有条件的都可以成为青年戏剧人才的集聚地和演出实验基地。

上海有不少闲置或惨淡经营的老影院、老剧场,尽管放电影有些困难,但却是能够开展戏剧演出的剧场资源,现代人剧社2009年与新光电影院的合作改建,推出了新光悬疑剧场,如今一年要上演200场戏剧演出,成为青年戏剧者们的演出实践基地。目前徐汇的上海电影院、黄浦的中国大戏院、共舞台、长宁的天山电影院等一批老的影剧院场所都已开始或完成了翻修,将变身为戏剧专业演出场所,如果青年戏剧人才群体能够成为这批场所的主干力量,那会涌现出许多富于创意的戏剧新作品。

未来的三年里,上海预计将出现的各类样式的新剧场或演出场所达到30家左右,黄浦区在修建恢复一批老影剧院的同时,计划在外滩源圆明园路打造十多个楼宇小剧场群、长宁区在天山路缤谷广场将新建5座中小剧场群、徐汇区将在南滨江文化产业园区改建一批老厂房为创意剧场群,此外,徐家汇美罗城剧场、普陀环球港剧场,万达广场也将随着万达演出院线的形成而增加剧场的建造等等,如何在这些剧场群的涌现之际,加快上海青年戏剧人才群体的孵化成长,储备一批青年戏剧作品,是为打造青年戏剧新军的极好机遇。

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 第12篇

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体现其实践性, 各高校均制定了实践性教学计划, 并且相应安排了实践课时, 在教学活动中也安排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 也会组织学生有一定的校外实训, 但这些方法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面对当今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我们应该把重点转向校外实习这一环节, 以求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丰富的优秀人才.这也是现在高等教育追求的培养目标,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们所定义的应用型人才是指: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能将它们应用于实际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的人才, 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并能熟练掌握相关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领域,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就是能够在涉外企业中熟练从事对外贸易实际操作活动、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实践能力除了课堂上多样的教学方法外, 更多的来自于校外学习的结果。校外实习, 在实践中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际接触业务为主, 其具体形式就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经营活动相对稳定的实体企业, 它是可供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 更是校企双方合作, 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双方合作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条件, 通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操作, 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 努力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所以, 校外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满足质量要求的保障。

1实践中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模式

1.1 管理模式以企业为主

这类模式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合作形式是以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 合作对象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种合作形式是以企业全方位介入教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内容的, 合作对象一般以大型企业为主。企业合作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按其要求培养所需的应用性技术人才。针对这些企业的要求, 一般的合作形式有以下几种:

1.1.1 建立稳固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

有些院校会选择一些在社会上知名度高、企业效益好的优质企业, 建立稳固的实习顶岗关系,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去。这些企业除了安排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介绍了解企业、熟悉岗位职责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习以及结合课程安排进行某些专项模块的相关训练之外、每年还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企业, 完成最后半年的顶岗实习, 以实现真正的“产教结合, 工学交替”。

1.1.2 以六个月期限为主的校外顶岗实习

基于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 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为期六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也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在岗的实际操作活动, 学生能迅速完成由学生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通过顶岗实习, 直接接触生产经营活动, 学生能参与工作实践, 有条件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融为一体, 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等职业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的培养, 能够增强学生们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的认知和认同,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

1.1.3 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企业订单班

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由其自主来校挑选学生, 组建企业订单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运行方式, 具体的方式以二年级的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 即将升入三年级时开始组建相关专业班的形式为主。这些订单班由合作企业组织考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报名, 企业最后可根据面试情况自主选择录用。进入订单班学习的学生除了要取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必须学分外, 还要通过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而开设的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各项考试, 成绩合格才能毕业。从实际运行情况看, 组建企业订单班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非常受欢迎, 能达到学生出了校门就能上岗工作的目的。

1.2 管理模式以学校为主

这种模式的运行一般适用于:大型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将校企合作视为形象工程, 希望通过以此制造社会效应来获得政府或社会对企业经营的支持。企业将生产、经营性实体划出其中一个规模单位交给学校, 由学校进行独立的管理与经营。学生们按照教学计划在这里进行学习实践操作, 其中的过程步骤完全由学校决定并实施。企业除了给予一定的操作指导外, 主要负责监督实体的正常运转, 监管产品的质量。

还有一种模式是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为了扩大影响, 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 纷纷在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奖学金, 以表彰优秀学生, 达到宣传自身的目的。

1.3 管理模式实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

这是一种最为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或学校单独管理不同的是, 在这种模式下, 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管理工作, 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完全按照所设专业的要求进行。企业一方要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指导人员等以配合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也要由专人负责。学校一方负责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基地, 开展规范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岗位的实践活动已经融入企业的经营中, 是企业生产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 该专业实际上存在着实践性教学组织比较困难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 (1) 在教学中难以营造真实的职业活动背景, 缺少成熟的职业技能培训手段和方法, 难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2) 就企业本身而言, 我国的外贸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企业无论从场地、员工人数, 经营规模等方面都难以接受成批学生实习, 加上很多企业出于保守商业机密以及缺少利益刺激、怕麻烦、不愿承担责任等原因, 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实训, 这就造成了现实中建设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非常困难。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和各个学校对校外基地的建设都非常重视并做出了一定努力, 但由于现实中条件的限制, 基地建设还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2.1 数量缺乏

有些院校通过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 但从总体而言, 基地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有些院校的专业系部甚至还没有一个签约基地。

2.2 基地的利用率较低, 功能未被充分发挥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以及资金的匮乏, 一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的运行处于停顿状态, 没有后续的相关管理措施, 利用率不高。实际上, 很多基地自签约后就从未使用, 甚至为了应付检查而签订一些虚假协议。

实训基地的建立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让他们提前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院校的基地合作还停留在比较低层的为学生寻找实习场所完成学分或寻找预就业机会上, 并没有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就业指导, 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上有深入合作, 使得实训基地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2.3 校企合作处于低层次阶段, 实训基地管理混乱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对企业和高校的责任没有明确划分, 使得部分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即使是有一些基地, 但在日常管理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管理混乱无序, 对于学生所提供的生产和服务没有实现市场条件下的等价交换, 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高校和学生的积极性。

3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探讨

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特点, 也考虑到实训基地的现实问题, 今后在基地建设中应该重视的方面有:

3.1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建立规范的实训基地

高校要力争与规模大经营稳健、业务全面的外贸公司合作, 争取与之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要保持实训基地的长期稳固运行, 为学生提供安全高效的实习场所。但多数的外贸公司规模都不大, 以几十个员工为主要形式, 我们可以定点多量地开展合作, 但要保证基地的实际运行, 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而寻找一些合作伙伴, 只着眼于签订了多少数量的基地合作协议。

3.2 注重实习环节与理论环节的衔接

在教学中要把实习环节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 使之与理论教学环节相呼应, 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体系。相关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要注重计划的整体性, 在理论教学计划中就要把实习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避免为了凑齐课时数而把理论与实践人为割裂的现象。

3.3 探索开放性校内基地建设的新思路

(1) 按进出口业务流程建设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室, 包括:

商务营销谈判模拟实训室、外贸单证制作实训室、海关报关流程操作模拟实训室、国际结算情景模拟实训室等, 这些实训室都要尽量按照实际业务活动中的工作场景进行布局, 选择真实的业务案例, 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环节能模拟相关实际工作。

(2) 引进涉外贸易企业, 在校园里办真实公司型实训基地。

一般的校内模拟实训室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只是在模拟的公司做虚拟的业务, 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实战训练, 掌握不到真实的业务操作经验, 也得不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真正满足实际应用, 总是会有差距的。为了弥补这一差距,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偏差, 使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应用结合得更加紧密, 可以尝试将真实的较小规模的外贸公司整体搬迁到校园里来经营。

在这种模式下, 外贸公司在正常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同时将本公司所有的业务部门向教学开放, 承担起合作专业学生的相关实习实训任务。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公司参与实际业务操作。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按约定付给学生适当的报酬。同时学院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业务骨干可以实行互兼互聘, 他们既是学院的教师或兼职教师, 承担理论教学任务, 又是企业的员工或兼职员工, 要完成企业下达的经营任务。企业和学校共同编制实训教材和实训项目, 在此基础上, 企业的业务资料要毫无保留地向学院开放, 不能以商业秘密为借口有所隐藏, 以满足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需要。

(3) 采用模拟公司, 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实践教学。

现实中一般的合作企业受规模限制, 可供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岗位较少, 无法容纳一个专业所有的学生实习实训, 而且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 要首先保证理论学习的充分, 留给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就很有限, 使得学生们无法接触到每一个业务部门, 难以深入完整的掌握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在互联网中利用模拟公司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人为创设一个仿真的开放式商务活动环境, 在这个环境背景下, 输入参数, 模拟市场的商情变化, 让学生体验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各个不同角色, 通过开展模拟经营和决策活动, 边学边做, 以用促学, 达到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掌握商务职业技能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合作企业作为仿真对象建立一个模拟公司,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以模拟公司的经营活动为基础,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按照合作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和岗位来进行分工, 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作为实训素材, 小组之间协同合作通过互联网与其他模拟公司进行进出口经营活动, 当然这是在真实背景下的虚拟活动。合作企业为模拟公司提供自身公司经营的产品样本、业务资料和业务咨询等支持, 并尽可能使模拟公司的虚拟经营活动与本公司实际经营的业务活动同步进行, 以保证模拟公司的教学活动与合作公司的实际业务过程具有一致性、同步性和真实性。并能随时予以指导和配合。学生通过这种虚拟经营活动, 参与到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 能够真实体验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 达到掌握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多部门共同合作, 特别是高校和企业, 需要更加深度的探索和合作, 才能真正建立符合教学规律、拥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贸易人才。

摘要:在如今的高校教育模式中, 校外实训基地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指出只有提高认识, 灵活多样, 结合实际, 才能促进校外基地的健康长久发展, 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贸人才。

关键词:实践经验,校外基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沛奇.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 .

[2]吴耀伟.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 2010, (11) .

上一篇: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下一篇:作文能力培养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