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方法范文

2024-06-01

心灵的方法范文(精选11篇)

心灵的方法 第1篇

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经验,更需要支持、理解和被认可”———班主任应学会赏识

问卷调查表明,13%的学生认为教师从来没有表扬过自己;而99.1%的学生谈到受表扬的心情是激动兴奋的,只有极少数表扬“专业户”心里无所谓;在受到表扬的学生中,83.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表扬仅仅局限于学习,极少数人谈到教师关注他们的特长、能力、品德,这些都表明学生内心对教师表扬的渴望,以及学生希望教师能更多地了解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有许多值得赞扬的地方。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善于赏识学生。

1. 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对某种美好事物的期待,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某种事物的向往。这样一来,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也会因友好而变得融洽,从另一个侧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赞扬须出自真心,符合实际。

如果为赞扬而去赞扬,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赞扬不切实际,并带有随意性,学生将信将疑、自认侥幸,或认为班主任迁就自己,或从此怀疑班主任的能力,所以班主任的赞扬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虚伪,不矫情,在特定的情况下带有前瞻性,让学生从中体会班主任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己的差距。真正的赞扬是让学生在欣喜之后,找到新征程的起点,一鼓作气向新的目标进军。

3. 创造机遇,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

班级是一个小团体,但不能局限于作为学习团体。学习团体的概念过去狭窄,许多学生在此重压下,艰于呼吸视听,寻不到符合自己的生活氧气。班主任应当从班级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大型活动,经常性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活动面适当铺开,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如班级书画比赛、卡片设计竞赛、吃苦耐劳竞赛、假期远足、网页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各展其能,表现自己。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并加以评点和表扬。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赏识催化了学生的自赏,增强了他们的自尊意识。

4.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就是学习者现在水平与将来将要达到的潜在水平的一个过渡区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学科)的原有知识水平,是预测他在这一领域未来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前者对于后者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班主任尽可能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并能使学生明确他们的优势及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5. 评语寄“赏”意。

每个学期末的评语是班主任对学生作综合评价的时间,也是赏识教育的最佳时期。评语要能挖掘学生思想的深度,在不多的篇幅内,班主任要精心设计,要指出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可能达到的高度,评价学生当前表现及其应做的改进,适当提供给学生,以使其正确估量前途。

二、“老师,我期待着你们的关爱与批评,我想老师有时可以听听同学的心声”———班主任应学会沟通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8%的学生班主任家访过(或者打电话),谈话交流的占26%,37%的学生反映班主任征求过意见或建议,19%的学生反映班主任接受过建议和意见,其他沟通方式占7%。而且从谈话、家访等内容来说,也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方法也比较单一,基本就是“我说你听”“我问你答”。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和改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沟通途径要多样、内容要广泛、方法要灵活。

1. 沟通是双向互动的。

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学生,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学生不了解教师,不理解教师,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教育,严重的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矛盾。班主任工作要增强透明度,与学生常进行心灵交流,要让学生去理会自己的良苦用心。

2. 相互信任和爱心是沟通的基础。

在沟通中班主任要相信学生,还要用诚心让学生相信自己,师生间言而有信,在信任中增进沟通,在沟通中加深信任,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教育工作易见成效。

3. 沟通的途径应是多样的,要巧妙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

坚持时时刻刻用体态语沟通;复杂事情用书信沟通;心理思想情况用批评语沟通;了解学生个性用课间沟通;师生感情用活动沟通;特长优异学生用赠物沟通;特殊情况用间接沟通(通过学生、家长、任课老师等)。

4. 沟通内容应是宽泛的。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交往沟通的机会比其他教师多不足为奇。针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而要随机应变,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一个成功的班主任,是学生生活中的知己,学习上的良师,心灵火花的点燃者,人生的坐标系。

5. 在沟通中还要注意培植学生个体的“警戒点”,力求实效。

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教育“不同频”的现象,我们应注意培植学生的“警戒点”。班主任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个性特长等角度发现不同类型学生的警戒点,找到沟通的最佳契机。

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如今只是站在屋里,需要出门的工具”———班主任应学会指导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班主任在指导上存在这样的现状: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得到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出现疏漏;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不强;日常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指导、身体素质培养不多;特长培养少得可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之,强化之。

1. 确立德育的分层点,在目标上做文章。

针对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初中生的实际,学校应指导班主任在各年级学生个体和教育要求上进行分层教育,做到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有具体的分解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因材施教;对具体要求进行分步施教,比如要做到“助人为乐”这一条,可从“不妨碍他人”到“互帮互助”再到“助人为乐”,达到人人有目标,层层有落实,提高德育实效。

2. 拓展学生教育的“训练点”,在内容上求全面。

学校应指导班主任确立文明礼貌和礼仪、卫生习惯、课间操、食堂就餐、学习方法、心理等训练点,并落实强化“训练点”,在“严”上下功夫,在“实”上求落实,努力提高学校的常规管理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寻觅学生“矫治点”,在转化上下功夫。

对班级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对症下药,因人而异。过于自负的,要加强挫折教育;自卑的,要多多鼓励表扬,创造条件帮他成功,增强其自信心;有自我压抑心理的,不妨让他和班级其他学生多接触,参与意识强了,他就不会那么封闭了;而对于过去老脸厚皮的,则着力在如何增强他的自尊心,让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光荣。

4. 发展学生的“突出点”,在个性上求完善。

所谓的“突出点”,是指学生在某一个方面的特长或爱好。也许这些特长将成为他一生的愉悦和支撑。对于音乐的爱好必将使其永沐旋律的熏陶,对于体育的热爱必将使其长久地享受健康,对于书籍的爱好必将使其富有睿智的眼、沉静的心,等等。班主任对学生要不求全责备,不求其“全”,但求其“长”,努力地发展学生的特长,为学生撑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在其间放飞自己的翅膀,让学生用理想和渴望建立起美好人生的大厦。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心灵的方法 第2篇

做一个好的心灵按摩师-班主任工作方法谈

学校是由班级组成的,学校的很多工作都要通过班主任落实.班主任管理的虽然是一个班级,但它关系着学校工作能否正常有序地推行,也影响着学生智力及品格的`形成.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好班级,还要关心好每个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班主任是学生的心灵按摩师,学生有什么问题、烦恼都需要和班主任进行交流、沟通.要做好一个班主任,我认为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作 者:戴月华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第七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5 关键词: 

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能心灵手巧 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学习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过程,而是强调学生自我探究、获取、形成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探究式学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

近几年来,探究性学习不断地被提倡和应用,而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尤其是能突出反映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手工课,该如何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乐于手工课的学习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即可达到此目的。

一、通过课前的导入,让学生“心动”起来

面对初中生性格多样化以及年龄特点,上好初中的美术手工课对老师来说确实是一个大挑战。但是由于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把学生引导到所学的内容中去。如何引导呢?首先我们得把好“导入”这一关,因此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精心准备。如,《又画又做又印》这一课的导入,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下的不同颜色物体组合的照片,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公园里的一些游乐设施,有旋转木马、碰碰车等,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能否把自己当时游玩的画面用剪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大大激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也使学生对本课的探究向更深层次延伸。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以行动来实现探究式学习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术。教师可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探索,探索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做些提示,帮助和指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例如,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大多是从课文内容当中的题目开始的,像是一场演出的开幕词。如果开幕词里设下疑问,那么这场演出必将是扣人心弦的。在教学《打开的喜悦》这一课时,我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读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让学生明白“打开”是关键词,也是这节手工课的核心部分,于是就题目引起学生的大胆提问:是什么东西打开后让人喜悦?打开后有什么样的喜悦心情呢?打开的方式又有哪些呢?……这样,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联系生活,交流讨论,这就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自信,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现代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手工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只有在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比如,不同个性的学生,绘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女同学喜欢画唯美的画,而男同学喜欢画比较硬朗的画。同样的道理,在手工课中,女学生比较偏向于做一些可爱的东西,而男学生则喜欢做一些怪异另类的东西。但是,这些也不是特定的,教师要因人而异,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另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点。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针对性的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也就有了多元化的优势。如,在《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这一课中,通过所带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小组。在《角色游戏》这一课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这种合作交流的情境。带上自制的面具之后,学生会找其他人和他完成角色游戏,扮演一些角色,那就要找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人来探究学习。

总之,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而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教学则要求教师自始至终起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在探究中学习的能力。相信在自主、探究、开放的手工學习中,学生都会变得心灵手巧。

参考文献:

毛文波.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五中学)

心灵的方法 第4篇

一、初中生阅读现状令人堪忧

2013年,徐州师范大学曾经对徐州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十四个班级800多名在校初中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发现全年级同学对阅读行为的选择为:网上阅读34.6%,纸质阅读27.1%;在类型方面,喜欢卡通阅读的约占51%,喜欢时文杂志的占21%,而武侠小说和文学名著类分别是13%和15%。可想而知,如今学生无论在阅读的时间上,还是阅读类型的选择上都与我们最初的阅读理想“背道而驰”,孩子们的阅读面临着:形式单一、兴趣匮乏、氛围空白的问题。

二、多层次原因及分析

阅读的重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取决人生品味和道德涵养的层面,“输入少”导致了孩子们如今表达能力出现了退化,说不清,道不明,严重影响学习生活。

1.网络阅读逐渐取代了纸质阅读。

随着网络信息量的冲击,孩子们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网络阅读形式花哨,内容庞杂,简单方便,更是适应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而纸质阅读虽基础雄厚,文字精妙,但形式的单一却抵挡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应试教育挤占了孩子们的阅读时间。

走近教室的一瞬,你会被这样的场景所震撼:成堆的作业和掩埋在其中的学生,孩子们因课程较多、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即将到来的学业水平测试挤压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孩子们因无形压力等理由而被迫减少或放弃课外阅读。

3.社会、学校、家庭读书氛围的空白。

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不断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而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试教育的挤压,导致家长、老师们更重视孩子的成绩,孩子们的阅读逐渐存在无力感。

三、提高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

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可塑性强,如果老师、家长能从多方面进行正确引领,让孩子们浸没在书香文化里,那么我们的有效阅读将会圆满“回归”。

1.引领孩子们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引领学生的就是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可以为掌握某种信息,为解答特定的问题,或是验证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的优劣,提高自己的人生觉悟……有效阅读应排除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初中生较之小学生来说,学习的课余时间减少,尤其处于毕业班的同学,如何在课余时间营造校园读书文化,是每一所优质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校园网建立“享读”平台,老师们推荐阅读的书目或篇目,学生自主选择并可以在线和老师进行阅读心得的分享。

班级里除了静态文化如读书角的建立之外,也能在动态文化活动的组织上营造读书氛围。每月推荐一本书,规定时间读完,然后组织三方会谈读书交流会,由老师主持,家长制作PPT,学生主讲的形式,针对书本进行感悟交流。每天利用5分钟进行名著演绎、小组竞猜等形式的阅读活动,让阅读的形式多元化。

3.教授多元化的读书方法:

读书的方法千万种:传统阅读法、三抓背诵法、SQ3R阅读法等,每一种方法各有千秋,不同文章的阅读用不同方法。如读迟子建的《北方的盐》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具体探究迟子建和萧红乡土小说的不同之处。

多年以来,语文教学离不开两点,阅读和写作,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积累下的精华。吕叔湘先生强调,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持续而广泛的阅读,反复的有效性阅读积累,学生的文化知识累积和道德修养才能稳步提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压力,读书氛围的欠缺,课内教材的陈旧,导致中学生阅读现状堪忧。本文就初中生阅读现状及其原因,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心灵的方法 第5篇

——关注孩子的情感健康

垂杨柳中心小学 郑丹娜

大象拔木桩的故事: 大象拔木桩的故事:大象是最有力气的动物,能用鼻子将大树连根拔起。驯养大象的人,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将它拴在一个它暂时还拔不起来的小桩子上,这样,等象成年了,虽然已经有拔起大树的力量,可是,它从不尝试去拔束缚身体的小桩子。它不是从身体上克服不了它,而是从心理上,接受了“克服不了桩子”的概念,就再也不去尝试拔起它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孩子的年龄越小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越弱,不良的情绪或心境对孩子地影响越大。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帮助孩子克服心灵的障碍。给孩子创设快乐的情绪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感受心灵,倾听“心”的呼声

如果说 “ 真爱 ” 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础,那么“了解”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之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而“倾听”,则是“了解”最便捷的途径。

1.倾听孩子的诉说,寻找教育的契机

“倾听心声”要做到“四要”:

要注视的“听”,要专心的“听”。

要倾心的“听”。

要冷静的“听”。

总之,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等于你纵容他。恰恰老师是要通过倾听,帮助他逐渐增长应付重要挑战的能力,学会控制并处理自己的情绪。

2.倾听家长的心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1)阅读教学,激发爱得情感。

(2)体验活动,感受父母的辛劳。

(3)作文课上,书写心中的感动。

遇到不被理解时——沉住气,冷处理,感动家长心

遇到过分要求时——多理解,换位想,体谅家长心

遇到向您求助时——不推辞,热情助,赢得家长心

二、走进心灵,进行“心”的对话、“写话”交流,沟通心灵。

 悄悄渗透做人的教育:

 悄悄和学生交上朋友。

 悄悄让孩子提高能力。

“悄悄话”要写在以下几点:

一是:写在学生的品德迷失处。

二是:写在学生的心灵阴郁时。

三是:写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处。

四是:写在学生的喜讯进步时。

三、培育心灵,扬起“心”的风帆

听话型——聚合鼓励促进步

冲动型——启迪理智可制怒

散漫型——发现优点促提高

表现型——因势利导来改变

低沉型——唤醒自信促成功

1.爱心教育、塑造集体

关注弱者

谦让意识

责任意识

公德意识

2.家校协同、真爱孩子,了解需要

满足合理需要

真诚付出

退一步海阔天空

思考题

1.午饭时,班里一个男孩,把同学吃不了的馒头,都放到自己的饭盒里,准备带回家。请讨论:面对这一情况老师是该批评还是表扬?

2.针对如何做智慧的班主任,您是怎么理解的?

有阳光的心灵才是健康的心灵 第6篇

现代人确实有一种普遍的情绪病态,也许是因为在工作上付出的太多,生活上都打不起精神來。冷漠、慵懒、疲乏,成了职场男女生活状态下的流行病。我一个好友每逢双休日,她甚至可以一整天不洗漱不出门,懒懒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种情绪确实像流感一样影响生活,而且还极易传染。我们都知道有些不对劲,但却不明白究竟不对头在哪里。

宋明霞(心理学硕士,桂林工学院教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消极、被动的“乏”,冷漠、懒散,还是过分投入的纵情娱乐、疯狂消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代存在着的心理隐患。有研究表明,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程度的加剧,人的心理疾患有着明显的增高趋势,人越来越成为“技术动物”、“经济动物”和“消费动物”。这也提醒人们,学会必要的心理知识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将变得像随着气温变化而改变衣着一样重要。与此同时,社会也需要建立系统的心理援助机制。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开始将心理教育纳入普遍教育和日常教育的范畴,值得我国借鉴。

朱戈军(医药公司经理)

“心流感”这个提法太贴切了,它比生理性的流感更有损人们的健康。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要不无所适从,要不放纵自己?说到底都是因为一种心理的巨大荒漠感与惘然感。最糟糕的是,很多人甚至还意识不到这种不健康的状态。

刘明(高级白领,青年作家)

“心流感”的最大特征是虚无感,而产生虚无感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需要与个人兴趣的悖离。很多人选择了现实的职业之后,就泯灭了先前的梦想,我觉得人一定要有工作之外的爱好,这样可以让心灵拥有一块完全属于个人的乐园。国家队前主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其实包含很丰富的人生智慧在里面,他在致力足球工作的同时,更从台球、网球、保龄球、国际象棋等多项运动中去寻求快乐,后者事实上排遣、消解了因前者而来的压力。同样的道理,篮球巨星乔丹曾经令人费解地激流勇退,去打棒球,尽管谁都知道就棒球水平来说,他实在只能是个平平之辈。

这些年我的工作强度应该说是非常之大的,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那就是写作,最近又出版了一个长篇小说《红雪》。写作让我感觉充实、愉快,并且更懂得热爱生活和珍惜情感。

余关捷(自由职业者)

现代人活动的外部空间越来越大了,所谓“地球村”都提出了,但内心的空间反而更小了。以前交通、通讯不发达,收到朋友一封信都很激动、很开心,现在高速公路更方便了,坐飞机更便宜了,电话有了,手机有了,E-mail也有了,但却发现谁都不想去找了。有时候,想找个人聊聊天,翻开电话本,密密麻麻的一大串名字,却找不出几个可以说话的。倒是上了网和陌生人聊得唾沫横飞,深夜不寐。而且存在这种情况的还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确实有点像流行病。

不能不承认,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心灵深处确实少了一些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

◆ 文/唐朝华(湖南农业大学职教学院心理咨询室)

今天,人们关于健康的标准认定已经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了,相比于过去“没病就是健康”的传统观念来,现代健康观念中最大的一个进步是引入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像云南大学制造骇人血案的马加爵虽然身强力壮,但我们能说他是健康的吗?事实上心态的扭曲已经使他成为一个极不健康的人了。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或然可能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各种社会规范的暂时缺位,造成很多人心理失衡,没有归宿感,缺乏工作和情感动力,甚至表现出反社会、反理性、反道德的特征。据一项调查显示:高达42.6%的职业人士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包括一些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知名人士,也常常被心理问题困扰,像曾经主持《实话实说》的崔永元就坦然承认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此外,演艺明星、大企业家、高级官员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像工作节奏十分快的日本和香港,很多人需要定期去拜访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现在,不少西方国家在进行体检时已经不仅仅是进行生理指标的检查,更加重了对人的心理状况的检查与测试。

那么到底什么叫心理健康呢?根据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专家们的讨论,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这个定义首次完整关注到身体、智能和情感,尤其强调了人际间的协调。现在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活。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虑: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智力正常意味着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不至于过于敏感或者迟滞,出现幻觉与妄想等。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3.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作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4.人格统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是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是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6.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应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顺历史潮流而行,而不是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灵的方法 第7篇

一、方法

1. 察其颜, 观其色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面部表情是能够暴露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事实上, 初中孩子的情绪情感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学生的面部得以反映。譬如, 额角出汗、面红耳赤、青筋暴起等是内心世界在生理变化上的表现;喜形于色、眉开眼笑、怒发冲冠等也是内心世界在面部表情上的流露。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面部表情, 从学生的面部观察端倪、寻找踪迹、察言观色, 从而达到揣测学生心理的目的。但班主任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 不像我们京剧舞台上的人物脸谱, 一瞧就能断定其是好还是坏, 因为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与人的接触逐渐增多, 生活阅历不断丰富, 他们公开展示的一面, 并不一定是他本人的真正性格。为了隐藏其内心活动, 有时甚至带着一副给不易分辨的假面具, 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从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 但难以准确地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

2. 辨其声, 析其音

每个人像是一轮明月, 我们所看到的是它光辉的一面, 但它还有黑暗的一面从不给别人看到。学生的内心活动也有隐藏的一面, 随年级的升高, 学生就越喜欢掩饰自己。甚至完全以假象出现, 但毕竟是学生, 其心理机制还不成熟, 知识、经验、能力还不足。尽管其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 压抑自己, 但当其内心的郁闷淤积到一定程度时, 必会以某种方式释愤抒怀。比如:一天中午, 两个平时很少被人注意的男孩———棋子管理员许某和陈某, 合力在黑板上画着一辆大坦克, 坦克上写着“陆战棋是一种动脑筋, 练聪明的好棋子。试一试吧, 看谁赢得胜利”的醒目的“广告词”, 引起了许多同学的注意。事后, 我对这两个竟敢打破常规“乱涂黑板”的学生, 发生极大的兴趣, 便问其原因。原来是这样, 班级里的棋子不太多, 不够出借, 可这两盒陆战棋却没人借, 本来不多言语的许敏和陈义国, 商量了几天后, 决定“犯”一次规。正因为一心想为大家服务, 才有勇气“冒险”, 面对这个“创举”, 我是又惊讶又欢喜。顿觉对学生的接触不多, 了解不够深入。

由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 除了有个别学生行为偏激外, 好友间的情感倾诉, 或独自与日记说悄悄话等方式, 便成了学生情感交流, 心理取得平衡的主要途径。所以班主任要注意辨析学生的言语, 既要关注学生说话时的神态、语调、节奏, 又要注意分析学生言语的内容。“言为心声”然而是真话, 还是假话?班主任要艺术地启发学生讲真心话, 及时捕捉其言谈中的有效信息, 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 切忌只听一面之词草率地下结论。

3. 洞其举止, 悉其行为

学生的外部表情, 语言只是学生内心活动的浅显外露, 且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但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人的情绪情感不稳定, 其由心活动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诱惑而表现在行为上, 经常会出现一些幅度过大或过急的动作, 那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 班主任要密切关注那些行踪诡秘、举止粗暴者, 要从他们的举止言谈中领会其动作所隐含的意思, 以增强班主任工作的预见性, 对那些公然横冲直闯的违纪者, 一定要绳之以“法”。当然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生理和心理都还未成熟的学生更容易出错。因此, 班主任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举止行为, 以辩明学生的心迹, 也要科学评价学生的行为。

二、原则

由于班主任工作上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或多或少总会出现各种认识上的偏差与失误。所以, 正确地认识、了解学生, 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为减少或避免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与失误, 班主任必须科学的评价学生的行为, 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1. 全面性原则

班主任要努力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开来, 消除视觉的盲点, 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 洞察学生的方方面面。既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和短处;既要了解学生在校内的表现, 也要了解学生家庭里、社会上的表现, 通过全面了解学生去科学地评价学生, 并试图在脑海中形成对学生的立体形象。因此, 班主任对待学生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也不能一俊遮百丑, 而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观点, 既看优点, 也看缺点。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奥秘, 否则, 就会轻率地将井蛙之见断言为全貌或整体。

2. 发展性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因此, 班主任要相信任何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影响下, 在自身的主观努力下, 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要对学生做出动态判断。既要纵向地看待学生的自身发展及发展趋势, 也要横向地看待学生在某一阶段与其它学生间的差距。班主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的观点来限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 更不能把他们看死。任意给他们戴上“坏学生”、“死落后”、“不可救药者”的帽子, 而要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坚决克服“第一次效应”、“优先效应”、“近因效应”、“习惯心理”、“思维定势”等经验背景, 情感背景的干扰, 注意学生的细微变化, 肯定成绩和优点, 指出问题和缺点, 力争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实际相一致。

三、结语

只有全面了解认识学生, 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行为。要减少或避免认识上的偏差, 就须正确地透视学生的心理, 只要知人, 知面, 就不难知心。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的良师, 也要做学生的益友,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摘要:要使班级成为一个坚强的集体, 作为这个单位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的班主任, 就必须对班级进行严格的管理。要管理好学生, 就得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为科学评价学生行为作必不可少的准备。观察学生外部特征是理解其内心世界的基础和条件, 因为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不外露的, 是深层的。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正理解, 是对学生外部特征综合观察的结果。

关键词:心理透视,习惯心理,思维定势

参考文献

[1]张宪尧, 詹振权.小学班主任工作原理与方法.杭州大学出版社.

[2]唐武, 潘桂贤.心理原理与素质教育.辽宁民族出版社.

[3]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灵的方法 第8篇

关键词:解答方法,练习设计,开放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也突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 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 信息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系统是开放的, 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 信息再生性也非常巨大, 且开放性越大, 效果就越好。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 发现和体验, 这种指导思想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 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但从横向的结构来看。必须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纵向的结构来看, 强调通过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开放来展开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新课标增强教学开放性, 减少封闭性。开放性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时空, 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符合“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学习内容中的解决问题这部分, 既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 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培养发散思维。笔者就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捕捉开放的信息进行教学。

一、捕捉情境的开放

新课标要求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以及大量练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创造性地教,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从探究前的矛盾中捕捉情境, 设计出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如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 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 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 几条棱, 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 (正方体, 长方体) , 说出了各种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讨论, 最后结合实物模型演示, 师生一起归纳出答案: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 14条棱, 7个面;当截面过两个顶点时, 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 13条棱, 7个面;当截面过三个顶点时, 剩下的几何体7个顶点, 12条棱, 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的探究热情浓厚, 合作交流气氛活跃, 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 促使学生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理解题意的开放

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主要是应用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交织结合在一起的。我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题意, 为分析及解答应用题扫除障碍。如教学《比的应用》例题:把140个桔子, 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 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各分多少个?

“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 我引导学生说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4∶3, 这4∶3你能从哪些角度理解它的意思。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就投入到独立思考之中, 片刻,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争着说: (1) 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3∶2, 表示140个桔子分成5份, 大班分3份, 小班分2份; (2) 表示小班分的是大班的, 也就是大班分的是小班的倍; (3) 表示小班分的是总数的, 大班分的是总数的; (4) 大班分的比小班分的多可见理解题意开放性教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解答方法的开放

解答方法的开放也就是探索性学习形式, 通过解答方法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如上例《比的应用》“把140个桔子, 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个?”智慧从探索开始, 良好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 在解答应用题时, 我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困于常规解法, 敢于跨出, 寻找多解。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经过讨论, 归纳如下几中解法:

(1) 先求1份是多少个?再求3份和2份各是多少个?

算式是:140÷ (3+2) ×3%%140÷ (3+2) ×2

(2) 转化为分数应用题解答:小班是大班的, 即

(3) 转化为大班分的占总数的, 即

(4) 用方程解:设大班分x个,

(5) 用比例解:设大班分x个, 比例式为

由此可见, 解答方法开放既可拓宽解题思路,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练习设计的开放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教学, 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 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1. 条件的开放。

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的问题来反映满足问题的条件, 而满足问题的条件并不唯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以少条件、多条件等形式出现。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后, 我在练习课中, 出示给学生一个问题:求男生多少人?课伊始, 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没有条件, 要你们自己想出条件解决这个问题, 看谁想的条件最多、最好。结果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都用在解决“求学生多少人?”这个问题: (1) 女生35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或女生35人, 是男生人数的54; (2) 全班人数60人, 男生人数是全班的712; (3) 男生人数40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3; (4) 男女生共32人,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53……。应用题的条件开放, 以学生基本知识为背景加以设计, 既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又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及创新意识。

2. 问题的开放。

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许多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我出了几个条件:“一根电线长60米, 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练习前我鼓励学生根据这几个条件, 提出不同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个个想表现自我, 经过独立思考, 结果出现了: (1) 第一次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2) 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3) 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百分之几? (4) 第一次用去的是全长的百分之几?……通过对应用题的问题开放, 不仅能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 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为学生拓宽多向思维空间, 提供一片创造的蓝天, 让学生在蓝天上展翅飞翔。

3. 结果的开放。

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的条件, 学生根据条件得到不止一个结果, 甚至有两个以上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对结果的开放, 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如我在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解放军叔叔举行打靶比赛, 规定10分钟打准100发以上为优秀。比赛开始4分钟, 甲解放军打了48发。我问甲解放军这次比赛中能得优秀吗?问题一出,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学生说能得优秀, 因为他4分钟内打了48发, 10分钟就能打120发。有的学生说不能, 因为他在4分钟内打48发, 如果继续打下去眼睛太吃力了, 速度慢了, 10分钟打不上100发以上, 就得不到优秀了。也有的学生说, 4分钟打了48发, 并没有说明全打中, 如果这4分钟打的发数和后6分钟打的发数没有打中的超过20发以下的就不能得优秀……通过对应用题结果的开放, 不仅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要以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为主要策略, 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的创造意识一定能得到提高。

心灵的方法 第9篇

一、创设情境, 促其“沉默”, 引发情感体验

只要学生课前自读了《可贵的沉默》, 父母的生日对他们来说便不再是秘密, 然而, 在关爱父母、关爱家人方面, 他们的很多“沉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的。为此, 新课开始, 可创设情境, 促其“沉默”, 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1) 同学们, “六一”节或其他什么时候, 爸爸妈妈给你买过什么礼物吗?想到这些, 你心情怎样呢?———此刻, 学生定会尽情交流, 显示心中的得意。 (2) 长这么大了, 每到父亲节、母亲节或者其他什么时候, 你有没有送爸爸、妈妈什么礼物呢?——此刻, 学生多会沉默不语, 显出心中的不安。 (3) 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 我们想什么办法向他们表示自己的爱呢?———此刻, 学生定会出计献策, 表达自己的爱心。

情境创设中, 学生“显示”时的得意, “沉默”时的不安, “出计”时的真诚, 一定显露无余, 这就为走进文本感受情境, 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揭题初读, 关注“沉默”, 整体感知内容

1.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接着这样引导:提到父母送我们的礼物, 大家津津乐道, 得意洋洋, 而说到我们送父母的礼物, 大家却又沉默不语, 心情复杂 (板书:沉默) 。这里的“沉默”, 让人感到意外, 但也让老师感受了你们心灵深处那可贵的东西 (板书:可贵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 (齐读:可贵的沉默) , 里面的孩子与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 看文中的孩子们与我们刚才的经历有哪些相似?———自读课文, 思考问题, 寻找相似。

学生自读感知后, 教师引导交流, 从而整体把握内容, 理清叙述顺序:初问时的神气十足———再问时的沉默无语———想方设法时的七嘴八舌———家长们的真心夸赞———沉默中的心灵享受。

2. 把握重点, 理解关系。

学生再读课文, 体会各部分内容与“沉默”的联系:沉默前, 神气十足地享受爱;沉默时, 默默无语很可爱;沉默后, 想方设法表达爱 (学生七嘴八舌, 出计献策;家长不约而同, 纷纷夸奖;老师无比快活, 尽情享受) 。

三、指导精读, 理解“沉默”, 倾听心灵之声

故事中的孩子们用“沉默”敞开心灵之窗, 用“沉默”倾吐心灵之声。创设情境与文本情境的相似, 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为学生感悟情感创造了条件。

1. 由“热烈”感受内心的幸福。

作者借助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 活现了老师提出的有关生日的问题后, 教室里场面热烈。答题时的异口同声, 举手时的神气十足, 交谈时的无拘无束, 均表现出孩子们享受爱的幸福。对此可这样引导:老师提问后, 孩子们有怎样的表现,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想些什么?———引导阅读思考, 揣摩人物内心;同学们, 你就是文中的孩子呀, 爸爸妈妈为你祝贺生日, 你心情如何?为什么?老师要清点人数时, 你为什么骄傲地举起了手?你呢, 为什么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呢?你为什么越点越兴奋呢?你为什么竟然站了起来?你在快乐地交谈时有什么感觉呢?———引导移情体验, 显化孩子内心, 感受被关爱的幸福。

2. 由“沉默”感受内心的不安。

孩子们的“沉默”折射出“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课文借助“安静下来”“依然很安静”“沉静”“寂静无声”“沉默”“沉默不语”等词, 对沉默的场面进行了细致刻画。教室安静, 师生沉默, 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无声”, 在表述中显化“有声”:先仔细阅读课文, 想象当时的情境;继而画出反映安静的词语, 并由这些词语推测孩子们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引导练笔:课堂上, “老师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这一分钟, 对孩子们来说是何等漫长。表面看来, 师生都在沉默, 课堂那么安静, 但不管是谁, 心潮都在翻腾, 孩子们有多少话要说, 要对爸爸妈妈说, 要对老师说, 要对自己说。想到爸爸妈妈为自己祝贺节日, 而自己甚至连他们的生日都不知道, 如果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孩子, 此刻你心中想些什么呢?请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3. 由夸赞感受心灵的反响。

孩子们的可爱, 不仅反映在知错后的沉默, 还反映在改错中的行动上。孩子七嘴八舌地出计, 家长不约而同地夸奖, 都说明了这一点。可在重点理解以下句子的同时, 拓展空间, 引导想象, 感受“沉默”在孩子身上产生的强烈反响。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 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对这一句话可这样引导理解:如果你就是其中的孩子, 除了内疚和不安, 你会想办法弥补过错吗?想些什么办法呢?———在心理揣摩中感受爱心。

“像获得赦免一样, 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先是一两声, 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 问外婆!’‘自己查爸爸的身份证!’教室里又热闹起来, 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对这一句话可这样引导理解:如果是你, 听到老师新的问话, 心情怎样?会怎样回答这一问题?刚才教室里“热闹”, 现在教室里又“热闹”了, 两个“热闹”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吗?———在揣摩比较中感受:先前的“热闹”表现孩子的洋洋得意, 他们在尽情享受幸福;后来的“热闹”表明孩子在出计献策, 他们在想办法奉献爱心。

对家长的夸赞一段, 可细化情境, 引导想象, 让学生在入境入情中感受孩子们的真诚和可爱, 感受他们心灵的纯洁。

“啊, 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对结尾一句可这样引导: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老师, 听到家长们不约而同的夸奖, 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想对孩子们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 听了老师的话, 你有什么想对老师说呢?———老师因学生的变化而欣喜, 学生因老师的引领而感谢!

四、想象延伸, 升华“沉默”, 抒发真挚情感

心灵的方法 第10篇

传统的音乐教学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唱一句幼儿跟一句,或者教师讲幼儿听的方式。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要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童心自然流露,充满激情地演唱或表演,那么,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首先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其自由想象和思维。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眼中的世界是非常绚烂而多彩的,在他们的歌声和表演中,充满了童真和有趣,快乐和调皮。幼儿头脑中都是对客观世界带有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色彩的反映,他们见过很多有趣好玩的人和事,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幼儿思考,激发他们的音乐表演欲望。如《狮王进行曲》这一教学活动,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我预先设置了三个不同的场景,一个是充满气球的森林背景,一个是有很多乐器的森林背景,一个是乐器和气球混乱的森林背景。我请一名幼儿扮演狮子王,请一部分幼儿扮演小动物,让他们根据场景的不同表现音乐。这样解放了幼儿的头脑,激发了他们创造和表演的欲望,使每个幼儿都能大胆地表现。同时,教师不要以简单的“对”或“错”、“好”与“不好”、“行”与“不行”去评价幼儿的表现,让他们能充满自信地去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幼儿的大脑,让幼儿用心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解放幼儿的双眼,让心灵涤荡。

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幼儿的眼睛,似股股清泉,晶莹透明。透过他们的双眼,能看到彩色斑斓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多让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无限风光。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它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神秘又有趣的声音,叮咚有声汇成音符。比如在夏天多雨的季节,我们经常会在雨天一起听夏天的雷声,倾听雨滴溅起的滴答声,于是在教学活动《夏天的雷雨》来临时,幼儿一点都不觉得生疏,有的是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深刻感受。就在这样的方式中,幼儿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思想就会随着他们的歌声而源源不断地向外流露,透过他们的歌声,又可以感受他们内心的快乐与悲伤,所以要让他们看得更多、更广、更真。

三、解放幼儿的双手,让心灵快乐。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而在中国,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往往会很少给予动手的机会,这样往往摧残了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改进音乐教学方式时要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的机会,拓展教学的内容。例如在教学时,饿我们把原来单一的音乐欣赏活动,变成音乐表演,或者把听到的音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还会加入很多乐器辅助演奏等等。多让幼儿动手动脑,别出心裁地创造,从而来感受音乐创想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自我表现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也从原来的幼儿听——教师讲——幼儿听,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变成幼儿听——幼儿讲——幼儿表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活跃了气氛,也大大激发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如教学活动《小看戏》中,我先让幼儿欣赏这首音乐,然后鼓励幼儿尝试敲击小鼓的不同部位,设计不同的教学音型,摆放教学图谱。给少数幼儿留下一些尝试的余地进行探索,真正地让每个幼儿的意愿都被表现和表达。

四、解放幼儿的嘴巴,让心灵勇敢。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有规矩有纪律的存在,幼儿的嘴巴是受到约束的。但是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因此,我们在不破坏纪律的基础上,首先要多给幼儿问的自由,让幼儿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有关的音乐知识。其次,还要给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五、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心灵升华。

平时我们更多的会在教室里进行各种活动,毕竟幼儿园一个班就有那么多的幼儿,考虑到安全性,很多教师会选择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的时间。但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重要的是给幼儿更大的活动空间,我们在尽量保证幼儿安全的情况下要多带幼儿走出教室,打开眼界,去感受去观察身边的社会,去观察、去发现。这样才能打开思维,才能进行更多的创造性音乐活动。比如,我们在学习歌曲《春天》时,首先是让家长带幼儿去公园等地方观察春天的特征,然后在教学活动中集体学习,接着就会带着幼儿外出寻找春天,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我们就把这首歌曲融入进去,幼儿在实景的观察中体会歌词的含义,最后把自己看到的再进行歌词的创编,创造性地把歌词灵活地运用到歌曲中去,这样的教学更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现在经常会进行,幼儿们喜欢,教师们轻松,家长们更乐于见到幼儿们在玩中学,玩中进步!

六、解放幼儿的时间,让心灵沉淀。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幼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解放幼儿的时间,让他们在充足的时间里创造快乐。在音乐区中投放各种乐器以及音乐相关的材料,让幼儿们在各种各样的乐器中感受不同的乐器带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尽情地去表现。利用现有的材料,对歌曲进行各种不同的表现。如:我们在音乐区投放了铃鼓、碰铃、沙锤等乐器,还有各种所学习过的歌曲的图谱,以及音乐磁带。幼儿就会进入角色进行表演,有的会用乐器给音乐伴奏,有的会根据图谱唱歌,有的会进行歌伴舞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自由安排时间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那是多么快乐。所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认知、探索和学习、游戏是必要的。

心灵的方法 第11篇

内容简介:《教室里的心灵鸡汤:四十个温暖心灵的真实故事》通过40篇温馨感人的故事,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教育之窗。 作者从这些故事中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是:教导孩子绝不只是排定课程或教学计划而已,教师还必须付出无比的耐心、包容和爱。 这本故事集证实了作者的观点:必须用心和智慧,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教师。

推荐理由:对老师而言,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感受到当老师的乐趣和骄傲,同时可以把这些真实的故事当成充电材料,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开创未来,而当老师自身遇到挫折时,这些充满爱与希望的故事,也会使老师重拾信心,勇于面对新的挑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心灵的方法】相关文章:

心灵的沟通心灵的对话04-26

心灵与心灵的对话08-06

心灵的彩虹05-06

心灵的色彩05-11

心灵的童年06-07

心灵的共鸣06-16

心灵的倾诉06-18

心灵的悸动06-30

健康的心灵07-06

心灵的愉悦07-06

上一篇:创新的启迪下一篇:学生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