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学范文

2024-08-29

重庆历史学范文(精选10篇)

重庆历史学 第1篇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互鉴、交流交融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 重庆的巴渝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庆的巴渝文化一般来讲和重庆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经常讲重庆文化和重庆人的文化基因、文化品格, 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人们经常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第一, 重庆的自然条件是大山、大水、大雾、大雨、大太阳。在这种自然条件下, 孕育出来的重庆人独特的文化和品格。从若干的历史事件总结来看, 重庆人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去向就是一个大忠、大勇、大仁、大智慧。第二, 在传说时代, 跟重庆有关的神话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例如, 神女的传说, 巴蜀巫文化。这实际上是巴文化以前石器时代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重庆的祖先在穷山恶水的环境当中, 如何适应自然、如何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来生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文化, 因为重庆在农业时代的生存条件和平原地区来比较而言, 是非常险恶的。

由此可以看出, 重庆地区的文化形态就是大山大水孕育生长出来, 所以人们常称“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土生土长的文化, 与阳春白雪的文化相比较起来更为接地气。在武王伐纣的时候, 巴人做出了贡献, 在其之初就封了巴国, 巴国之初就是汉水一带的民族, 封国以后就进入了三峡地区、乌江地区、嘉陵江地区, 并且在这个地方发展壮大起来。

在公元前316年, 重庆巴文化就已经绵延生长了将近800年, 在这800年当中巴文化形成了几个特点:第一, 巴人有尚武精神, 这一点在历史长河中也深深地影响了重庆人的基因。第二, 巴人喜欢歌舞, 从巴渝舞曲到竹枝词在到后面的川江号子, 都是受巴文化的影响, 乐观豪迈的性格在重庆人的文化基因中流淌。

到了明清以后, 移民的文化占主导, 如湖广填四川。因此, 现在巴渝文化的形态存在于重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我们的祠堂、会馆、戏台、村落、街道, 甚至我们的建筑形态, 这种影响是非常深入的。

从古代的角度来讲, 农业文明尽管受制于自然条件, 没有创造出像湖北、湖南楚文化这么辉煌的青铜文明和蜀文化三星堆、金沙这么非常灿烂的青铜文明, 但重庆也有自己的文化基因、文化符号和文化成就。

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讲, 希望通过对重庆巴文化的研究、展示, 让重庆的市民有一种自豪感, 而且在文化创意的前提下, 大足石刻就是重庆一个非常完美的案例, 其中展现出我们的传说故事、诗歌、石刻, 以及其他文化形态进行弘扬创意。

二、机遇成就近代的重庆文化

近代以来, 重庆和其他城市不一样, 重庆为什么能发展成为一个直辖市, 实际上是重庆在这个过程中面临了其他城市没有的历史机遇, 概括来说, 近百年来重庆有七大历史机遇, 这七大历史机遇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上海、天津和重庆的影响力和地位都是在近代奠定的。

重庆这七大机遇:第一, 1890年重庆对外开埠。第二, 从1927年到1937年, “中华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重庆朝着近代化城市迈进, 正式设市, 很多近代化的设施在这个时候得以诞生。第三,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 重庆作为战时首都, 汇集了当时最先进最直接的人才和资源。从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近代史长长的纤绳在重庆被拉直。第四, 西南刚解放, 有很多以西南命名的一些学校、文化机构, 比如说大礼堂、体育馆、文化宫之类的, 也成为重庆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第五, 就是三峡建设时期。这个时期重庆成为中国兵工的生产基地, 工业基础和门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第六, 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第七,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直辖市。在这七大历史机遇背景下, 重庆人抓住了这些机遇, 创造了奇迹, 从长江上游不足30万人的码头城市, 发展成为现在直辖市的成就

在今天“一带一路”这么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 重庆人有自身的文化品格、文化底蕴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敢于创造的活力, 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新的辉煌、新的文化, 并且变成重庆创造奇迹的第八个时期。

(本文由陈婵现场录音整理)

摘要:什么是文化底蕴?什么是文化品格?什么是文化符号?在“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面前, 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弘扬重庆的历史文化?在农业时代重庆文化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品格?有些什么符号?为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多少土壤、底蕴。迈过农业时代, 跨入工业文明时代的重庆文化面对新机遇将迎来怎样的发展?

重庆抗战历史要点 第2篇

一月十二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由主任贺国光率领,到达重庆。

二月十日 改组后的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主席刘湘,委员甘绩镛、刘航琛、郭昌明、杨全宇、邓汉祥、谢培筠,民政厅长甘绩镛、教育厅长杨全宇、财政厅长刘航琛、建设厅长郭昌明,秘书长邓汉祥。

二月十五日 中央银行四川分行成立。

三月一日 四川省政府宣布,从本日起,川中各军月饷,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统收统支。这是为打破防区制,整理四川财政采取的重大步骤。此前省政府已督令各军交还防区内的行政和财政。

三月二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由汉口首次飞抵重庆。三月四日他宣称:“四川应作民族复兴之根据地。”

三月五日 中央银行重庆分行成立。这是国民政府为统一四川金融币制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三月六日 蒋介石致电四川省主席刘湘,嘉勉川政统一完成。

三月二十三日 蒋介石由重庆赴贵阳、昆明、成都、峨嵋,四月十日返回南京。

六月十五日 川黔公路正式通车。

六月二十四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张必果任重庆市长。

七月九日 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十三日正式办公。

八月 国民政府责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整编川军。由参谋团组设点验委员会,分赴四川各军点验。在此基础上,按全国陆军番号,将川军整编为陆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第二十二军(军长王缵绪)、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第四十一军(军长孙震)、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新编第六师(师长李家钰,旋扩编为第四十七军),共六个军一个师。

参谋团成立川黔公路监理处,开发四川交通。

十月三日 奉国民政府之命,参谋团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下简称“重庆行营”)。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杨永泰为秘书长。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次年三月,贺国光升任副主任,代行主任职责。一九三六年

重庆行营成立江防要塞建筑委员会,分别建筑宜昌、重庆间要塞。

三月十三日 重庆市公安局发表全市人口统计:全市共有七四,三九八户,三三九,二O四人,其中男性为一九五,七二0人,女性一四三,四八四人。

四月十一日 重庆市长张必果病死,四川省政府任命李宏锟代理。

六月十日 成渝铁路工程局移渝办公。

一九三七年

三月二十一日 成渝铁路正式开工。

四月十四日 重庆行营代主任贺国光奉命到成都与刘湘会谈,要求川军让出重庆,停筑防御工事,十六日,刘湘接受;随后刘湘军撤出,中央军进驻重庆。

六月二十八日 蒋介石电重庆行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设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以再次整顿川军,该会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主任委员,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第六路军总司令刘湘为副主任委员,贺图光、邓锡侯、刘文辉、唐式遵、杨森、潘文华、王缵绪、孙震、李家钰、范绍增、向传义、董宋珩、郭勋祺、许绍宗、张邦本、徐源泉、夏斗寅、李蕴珩、周浑元为委员,大体网罗了川康军队高级将领。

七月六日 何应钦在重庆行营太礼堂主持川康整军会议开幕式。根据会议精神,川康各军于八月十日以前整编完成,计有;

(一)川康绥靖主任直辖部队(辖三军、两独立师、七独立旅),(二)二十四军;(三)四十一军;(四)四十五军;(五)四十七军。

七月七日 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芦沟桥事变以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成立专门机构,组织沿海沿江工矿企业内迁工作。

七月 四川省政府拟订《四川后方国防基本建设大纲》。

七月十日 川康绥靖主任兼四川省主席刘湘电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并通电全国各省市军政长官,请缨抗战,主张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共赴国难。

八月一日 日本驻渝领事槽各连二率驻渝日侨二十余人离开重庆。

八月四日 重庆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电呈国民政府,请速颁布抗敌令,并厚恤华北抗敌阵亡将士遗族。

八月二十六日 刘湘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大家集中精力,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为民族抗战而效命。

九月一日 川军出川抗战部队分东北两路同时出发。抗战时期,川军先后调入抗日前线共有六个集团军及部份独立师旅,约占国民政府抗战兵力五分之一。此外,还调出二百五十七万壮丁参战。一九三八年九月,四川各界集会,定“九一”为川军参战永久纪念日。

同时,重庆防空司令部正式成立。重庆行营委重庆警备司令李根固为重庆防空司令。

九月十五日 川军出川抗战本年共需四八O万元,计由中央、中国银行借到二百万元,重庆金融界绅商垫支二八0万元。

十月二十九日 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

十月 四川省政府颁布《四川省抗战时期中心工作提要》。

十月十八日 重庆市江巴两县各界民众在夫子池举行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

十一月九日 刘湘奉命离开成都赴南京,请示抗战事宜等。后转至汉口,病重住院。

十一月十六日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南京登永丰舰,次日启碇西上。到宜昌后,换乘民生公司民风轮,继续上驶。

十一月二十日 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代表全川民众竭诚欢迎。

十一月二十五日 国民政府以重庆高级工业中学(大溪沟学田湾)为驻渝府址,改建完成。

十一月二十六日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船抵达重庆。重庆军政当局及各界代表十余万人前往码头热烈欢迎,盛况空前。

十二月一日 国民政府在重庆大溪沟新址开始办公。

十二月七日 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迁渝后的首次执监委员、常务委员联席会议。

十二月 四川省主席刘湘、建设厅长何北衡、工业专家胡光镳先后到达汉口,向愿意迁川的各厂矿企业解说四川资源、设厂环境,以及四川急需的工矿行业。一九三八年

一月一日 国民政府改组行政院,蒋介石辞行政院长兼职,孔祥熙、张群继任正副院长。

一月三日 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在重庆忠烈祠公祭四川先烈。

一月 四川省政府决定:成立迁川工厂用地评价委员会,由重庆市市长、江北县县长、巴县县长、重庆市商会会长、省建设厅驻渝代表、建筑专家、工业专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属厂矿迁移监督委员会代表组成。规定:凡迁川工厂厂址地印契一律免收附加税三成(后减收五成),并协力解决运输问题。

一月十六日 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宣称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

一月二十日 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在汉口病逝。二十二日,国民政府任命国防最高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张群兼任四川省主席。张未到职前,由王缵绪代理。

一月二十八日 由于刘湘逝世,川军动荡,蒋介石电川军将领及重庆行营,予以慰抚。并相继特予安顿刘湘直辖将领唐式遵、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以及其他川军将领。

二月四日 刘湘灵榇运抵重庆。九日移送成都。十四日,国民政府追赠刘湘为陆军一级上将,明令国葬。

三月四日 川康绥靖公署改组。国民政府任命邓锡侯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潘文华任副主任。另任刘文辉为重庆行营副主任.

三月二十三日 台儿庄战役开始。四月六日,战役结柬,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

四月一日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闭幕。会议通过《抗战建国纲领》。

四月十七日 迁川工矿厂家在重庆成立迁川工厂联合会,选颜耀秋.庞赞成为正副主任委员。

六月九日 国民党驻武汉党政军机关开始撤退。党政机关移往重庆,军事机关移往湖南。

七月六日 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武汉开幕。

八月一日 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改组四川省政府,接受张群辞职,调任重庆行营主任;王缵绪任四川省政府主席。

八月二日 重庆举行防空大隧道开工典礼,隧道共分七段,可容四万余人。

八月四日 国民政府驻汉口各行政机关全部迁移重庆。

八月二十二日 日军下令攻占武汉。

九月九日 重庆行营为整理四川财政在重庆举行谈话会。

九月十五日 《中央日报》由长沙迁重庆出版。

十月一日 《扫荡报》重庆版发刊。

十月二十五日 汉口失守。三日之内,武汉三镇全部陷落。

《新华日报》在武汉停刊,同日在重庆出版发行。

十月二十八日 国民参政会迁到重庆后,举行第一届第二次会议。

十月 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重庆机房街七十号设立,原联络处撤销。

工矿迁川暂告段落。据统计,迁入四川的工矿企业共计二百四十五家,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包括来自上海、汉口、南京、杭州、无锡、香港、青岛、天津、石家庄、郑州、长沙等地的钢铁、机械、电器、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

十月二十八日 重庆行营主任张群及四川主要军政官员联名电请蒋介石驻节四川。十二月八日,蒋介石于南岳军事会议以后,从桂林飞抵重庆。

十二月十八日 征精卫自重庆出逃昆明,转往河内,二十九日发表“艳电”,叛国投敌。一九三九年

一月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举行,决议组织国防最高委员会,蒋介石为委员长。

一月十日 日本飞机十一架首次轰炸重庆。十五日,日机二十七架再度袭渝,投弹五十八枚,炸毁房屋二十余栋,炸死一二四人,炸伤一六六人。

一月 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书记周恩来,常委周恩来、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董必武。

二月一日 由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移渝办公,委员长重庆行营奉命结束,另设委员长行辕于成都、西昌,由贺国光、张笃伦分任主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在重庆行营原址办公,张群任秘书长。

二月十二日至二十一日 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重庆召开。议长蒋介石提议,设立川康建设期成会。期成会成立以后,又组织视察团,于三月底分赴各地视察。

二月二十六日 重庆各界举行献金竞赛。

三月四日 重庆市政府为疏散人口,由社会局发布《告民众书》,敦促公务人员眷属、老弱妇孺、一切不必留在市区之团体,住户、商店、工厂、堆栈仓库,立刻自动疏散。四月十日,成立疏建委员会,着手开辟火巷。

四月二十四日 重庆物价评定委员会成立。

五月一日 根据国民党中央《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国民政府于晚七时在重庆军委会广场召开国民精神总动员宣誓大会。会后就地举行火把游行。

五月三日、四日 “五三、五四重庆大轰炸”。五月三日下午一时,日机三十六架飞临重庆上空,投弹百余枚,大梁子、苍坪街、左营街、新丰街、陕西街等地被炸起火,死伤市民近千人。五月四日,日机再度狂轰重庆,炸死市民四,四OO余人,炸伤三,一00余人,炸毁房屋一,二0O余栋。市民死伤流离,目不忍睹。两日之中,驻渝的英、法、德使领馆均无幸免,人员亦有伤亡。为此,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祺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五日,国民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救济难民,并统制公私船舶车辆疏散市民,三天之内,共疏散二十五万余人。

五月十二日、二十五日,六月九日、十一日,七月六日,九月三日 日机数度空袭重庆,被中国空军和地面炮火击落六架。

五月五日 国民政府命令:重庆由四川省政府直辖乙种市改为行政院院辖市。

五月 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由市内迁至化龙桥龙隐路红岩嘴大有农场。

五月十五日 贺国光就任重庆市长。

五月 因日机连日轰炸重庆,各报出版发行困难,国民党当局下令各报停止单独发行,由十家报纸共出“联合版”。

七月一日 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在成都成立。

八月十五日 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秘书处成立。秘书长龙文治。

同日 重庆香港间无线电话正式通话。

九月九日至十八日 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会议在重庆举行。川康建设期成会根据《川康建设视察团报告书》制成《川康建设方案》,由国民参政会议长兼川康建设期成会会长蒋介石提付大会,决议通过。‘

九月十九日 由于四川省政府主席王缵绪率部出川抗战,国民政府决定,蒋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

九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十月一日 重庆市临时参议会举行第一次大会。议长康心如。

十月三日 蒋介石飞赴成都,兼理四川省政。十五日,发表《告四川同胞书》。十七日,飞返重庆。

十月 国民参政会内的中间党派参政员梁漱溟、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人在渝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

十一月十二日 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在重庆举行。

十二月五日 由于重庆市长贺国光另有任用,国民政府任命国防最高委员会第二处处长吴国桢继任重庆市长。

十二月二十六日 行政院第四四五次会议决议通过新勘定的重庆新市区地界。一九四0年

一月四日 英国驻华大使卡尔抵达重庆。

四月一日 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五次会议在重庆召开。

四月二日 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第二次大会召开。

四月二十日 重庆市总工会成立。

五月至十月 日本空军乘四川夏秋两季,晴朗无雾,倾其全部精锐,组成袭川部队,从五月到十月,对四川作长达六个月之久的疲劳轰炸,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目标。

五月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日机五百五十余架次轰炸重庆,炸毁民房四百余栋。日机被中国军队击落击伤六十余架,中方损失十余架。

六日六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六日 日机一,一00余架次轰炸重庆,炸毁房屋一,OO0余栋,英国总领事馆全部被炸毁。敌机被击落击伤二百余架,中方损失十余架。

六月三十日 重庆市临时参议会通电声讨日本帝国主义轰炸重庆的罪行。

七月一日 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在重庆召开。

七月 日机四OO余架轰炸重庆。重大等教育文化机关损失惨重。

八月 日机六五O余架飞袭重庆。二十日,滥炸重庆商业及居民住宅区,市民死伤极其惨重,国民政府特拨赈款一百万元。

九月六日 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定重庆市为中华民国陪都。

九月十七日 行政院决议组织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详细规划重庆建设事宜。

九月 日机四OO余架轰炸重庆。十三日,中国飞机三十六架与日本飞机六十六架在重庆上空激烈空战,中方被毁十三架,伤一架,损失惨重。

十月一日 行政院通过《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组织规程》。该会直隶行政院,由孔祥熙任主任委员,周钟嶽、杨庶堪为副主任委员。当日,重庆各界三万余人举行庆祝陪都建立大会,晚上举行火把游行。

十月十五日 重庆各界举行反轰炸大会,发表宣言,声讨日本暴行。

十月二十五日 日机三十三架袭击重庆,炸伤泊于长江南岸的美国军舰杜杜伊拉号和太古轮船公司的万象、万流两轮。次日又轰炸市内贫民棚户区,损失惨重。

十一月十三日 行政院第四九O次会议决定,接受蒋介石辞去理兼四川省主席一职,任命张群兼任,并任成都行辕主任。一九四一年

一月十三日 四川省第一次行政会议重庆区会议召开。

二月一日 军政部发布全国各省市防空设施统计情况:重庆市有防空壕十五个,避难室十九个,防空洞六**个,掩体三十八个,可以容纳二二三,六九五人。

二月九日 奉行政院命令,重庆市临时参议会定九月六日为重庆陪都建立纪念日。

二月十三日 重庆市政府通知:重庆浮图关已于最近由蒋介石改名“复兴关”,并刻石于关右。

二月十四日 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及市政府,奉命疏散市区人口二十万。从三月十四日起执行。

三月一日 国民参政会第二属一次会议在重庆开幕。会议决定,继续设立川康建设期成会。中共参政员为抗议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拒绝出席会议。

三月十九日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秘密成立。主席黄炎培。

三月二十五日 全国粮食管理局制定《重庆市食米统购统销办法》。

五月一日 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第四次大会开幕。

五月 日机六批三百余架次袭渝,集中轰炸重庆市区,炸毁房屋七百余栋,死伤数百人。英法使馆全部炸毁。

六月五日 日本飞机首次夜袭重庆。由于傍晚以后进城人数甚多,加以隧道通风不畅,以至秩序混乱,发生拥挤。当晚,发生较场口大隧道窒息惨案,死伤数千人。

六月七日 蒋介石下令惩办主管防空人员,将重庆防空司令刘峙,副司令胡伯翰,重庆市市长吴国桢革职留任。

七月二日 任命贺国光任重庆防空司令。撤销谢元模的重庆防空司令部工程处副处长职务。

六月 日机一百七十余架次袭击重庆市区,市民死伤损失惨重。美国大使馆全部炸毁。

六月二十五日 国民政府续定重庆市为《非常时期违反粮食管理治罪暂行条例》施行区域。

七月 日机五百余架次袭击重庆市区,陪都损失惨重。苏联大使馆部份被炸,美舰图图拉号被炸伤。

夏 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在重庆成立。

八月八日至十四日 日机数百架次不分昼夜,以不到六小时的间隔,对陪都重庆施行“疲劳轰炸”,市内饮水、灯光全部断绝,人民断炊失眠。

八月三十日 蒋介石在重庆南岸的黄山官邸被炸。适蒋正在其间召开军事会议,房屋部份被毁,卫士伤亡六人。同日,浮图关下的国民大会堂被全部炸毁。

十月一日 重庆各界举行陪都建立周年纪念大会.

十月十四日 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招待中外新闻界人士,报告陪都整建计划。宣布:陪都重庆在抗战时期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战后亦将为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因此,陪都建设以贯彻战时和平时两重性为原则。

十一月十六日 纪念郭沫若五十大寿及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大会在重庆举行。

十二月八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事爆发。此后,日本空军因全力对付美国.故对四川重庆的轰炸袭击大为减少。据统计,抗战期间,日机轰炸重庆数百次,炸死九,二一八人,炸伤一三,九0八人,分别占全省被日机炸死炸伤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一和百分之五十三。

十二月九日 国民政府发布文告,正式对日宣战。

十二月十一日 粮食部统计:四川省完成本田赋征实定额百分之八十,计九五六万余石。

十二月十二日 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期成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在重庆召开。(前两次在成都召开)

十二月十四日 重庆市举行国际文化团体扩大反侵略大会,拥护国民政府向轴心国宣战。

十二月三十日 “精神堡垒”在重庆都邮街广场竣工。此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单位联合建立。全高七丈七尺,共分五层,顶悬国旗及各种标志。一九四二年

一月一日 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重庆两浮支路中央图书馆举办第一届陪都建设展览会。

一月十六日 川康区食糖专卖局在重庆成立。

二月一日 川康兴业公司在重庆军委会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该公司旨在“吸收民间游资,从事生产,开发矿藏,以利抗战大业”。董事长张群,官股理事顾翊群、卢作孚等十四人,商股董事钱永铭、刘航琛等十二人。另各有官商股监察人六人。三日,董事会、监察人就职,并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

二月十五日 中国第一个滑翔机场在北碚落成。

二月十六日 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委员陈仿先辞职,杨公达继任。

四月三日 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首次在渝公演。

四月四日 中国第一个跳伞塔在重庆两路口落成。

五月一日 国家总动员会议在重庆成立。五日,颁布《国家总动员法》。

六月十四日 重庆各界庆祝“联合国日”。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盛赞重庆“象征中国不屈不挠之意志与决心”,“成为联合国家所为振奋之精神象征”,“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

八月六日 国民政府委员杨庶堪在重庆南岸大石坝寓所逝世。杨庶堪,四川巴县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四川省长、大元帅府秘书长,广东省长等职。八月二十日,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十一月二十二日,杨庶堪追悼会在重庆夫子池新运服务所举行。

九月九日 重庆市举行庆祝首届体育节大会。

十月二日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由成都飞抵重庆,受到热烈欢迎。次日,会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十一月十七日 四川省主席张群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上报告川省施政情况。

十二月八日 国民政府任命贺耀组为重庆市长。免去吴国桢市长职务。十六日,举行交接典礼。

十二月十七日 国民政府明令公布《限制物价办法》。

十二月二十日 重庆市社会局令饬重庆盐业、食油、棉花、棉纱、布匹、燃料、纸张同业公会,以上民生重要必需品,一律以当年十一月三十日的价格为标准,从新议定价格,一星期内呈核,以作正式颁布之依据。一九四三年

一月十一日 中英,中美新约分别在重庆、伦敦、华盛顿签字。

二月二十三日 国民政府公布重庆市临时参议会第二届议长、参议员、候补参议员名单。议长康心如、副议长李奎安。

三月三日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出版。

同日 重庆市政府管制蔬菜市场。

三月十五日 重庆至宝鸡公路通车。

三月十六日 三青团重庆支团第一届团员代表大会开幕。

三月二十九日 三青团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开幕。

同日 辛亥“三二九”革命先烈纪念日(黄花岗起义)。上午,重庆各界召开纪念大会,到遗爱祠公祭先烈;下午,在中央公园举行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奠基典礼。

四月十日 重庆昆明间无线电传真开放。

四月十一日 重庆市政府调整限价办法:米煤等八种主要日用品继续限价,其他日用品改为议价;非日用品暂缓议价。凡议价物品,由物价评议会议定,报社会局审核。物价评议会改组,由市商会、工会、参议会、市党部及主要同业公会组成。

四月二十二日 国民政府公布四川省临时参议会第二届议长、参议员、候补参议员名单。议长向传义、副议长唐昭明。

五日九日 重庆区专科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开幕。

六月一日 四川省临时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开幕。

七月一日 重庆粮价重新调整,每石米上涨一百四十至二百六十元,面粉亦相应上涨。

七月九日 四川省重庆区行政会议开幕。十三日,蒋介石到会致训词。

七月十五日 杨沧白先生纪念堂由原重庆府中学堂旧址改建完成,次日,举行揭幕典礼。

八月一日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山洞双河街官邸逝世。当晚,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任行政院长蒋介石代理国民政府主席。

八月七日 四川各界在成都公祭林森。

八月十三日 重庆银楼业公会评定黄金价格:售出每两一二,四OO元,收进一O,四00元。

八月十四日 重庆市警察局发表户口统计:全市共一五五,五四九户,八八五,四八O人。其中男性五四八,一五三人,女性三三七,三二七人。

八月二十日 川江民船商业同业公会及船员工会联合会在重庆成立。

九月六日 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在重庆开幕。十三日,大会选举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十月十日,蒋介石宣誓就职。

十一月四日 重庆市党政联席会议决议筹建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前在中央公园奠基者为总碑,另拟分建邹容、张培爵纪念碑。

十一月七日 重庆布匹、食盐限价。白宽布由每尺一,三五O元提为二,六五O元,其他备色布匹另加漂染费用。食盐每斤提为十六点七元。

十一月十七日 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葬于重庆山洞双河街官邸之前。

十一月十八日 蒋介石夫妇离开重庆飞赴开罗与罗斯福、邱吉尔举行开罗会谈。十二月一日,返回重庆。

十二月二十五日 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在重庆市炮台街沦白堂外举行奠基礼。当日,炮台街命名为沧白路,新生路命名为邹容路.

十二月三十日 重庆市各界在罗汉寺公祭十一月二十日在桃源战役中牺牲的川军一五O师师长许国璋。一九四四年

一月十日 前蜀军政府都督张培爵烈士公葬典礼在荣昌卧佛寺墓园举行。

二月十日 重庆市黄金价格上涨,每两售出已达二O,五00元。

同日 三青团重庆支团部正式成立。该部所辖重庆及川东四十县分团,有团员二六,三O0人。

二月二十二日 重庆雾季将过,空袭堪虞,警察局特定从三月一日起,按户劝告市民自动疏散,并定期强制执行。

三月一日 陪都体育场命名典礼在浮图关新建场址举行。体育场包括四百米跑道运动场、司令台、二十五公尺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运动场内可容观众六万人。

三月五日 重庆市政府发表重庆人口数字,截至二月底止,共有一**,四九O户,九五O,六一四人,其中男性五八九,四八九人,女性三六一,一二五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三,三六七人。

三月二十五日 据四川省政府公布,四川全省现有工厂一,三七七家,资本总额五七九,四六八,一九五元,每家平均资本四二0,八一九元。主要分布在重庆附近,其次在成都、江北、乐山等地。

三月二十九日 邹容烈士纪念碑奠基礼在重庆南区公园举行。

五月十八日 交通部、四川省政府举行特种工程完工慰劳会。特种工程包括成都附近的四个轰炸机场,五个驱逐机场。

五月二十二日 杨庶堪灵榇从南岸大石坝移奉朝天门码头公祭。三十日,在巴县东泉墓地安殡。

六月三日 行政院发言人称:重庆零售物价指数较一九三七年上涨四五0倍。

六月十六日 美国超级空中堡垒B一29轰炸机从四川基地起飞,首次轰炸日本本土——八幡钢铁工业中心。

六月二十四日 川康经济建设服务社在重庆成立。张群为理事长,张群、徐堪、康心如、胡子昂、卢作孚为常务理事。该社旨在联合川康两省生产贸易金融交通等项事业,首求解除目前困难,进谋将来协调发展。

七月七日 四川省第五次行政会议重庆区会议开幕。

七月十日 国民党重庆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十四日闭幕。八月七日,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主任委员方治,暨全体执监委员宣誓就职。

八月三十一日 行政院发言人答记者问:八月份重庆零售物价总指数较一九三七年上涨四四一倍。

九月二日 重庆市调整区以下基层组织,撤销镇公所,划全市为十八区,四O八保,七,一七七甲。

九月八日 重庆市政府组织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调查“九一八”以来,因日本侵袭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

九月十一日 经济部公布:截至一九四四年六月底止,全国共有公私营工厂四,三四六家(已登记者),在重庆的最多,达一,二二八家.在四川各地有七二七家,其他散处湘桂陕甘滇赣各省。

九月十五日 中共代表林伯渠、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三次会议上报告国共谈判经过。

九月二十二日 三青团重庆支团部派员分三路出发,发动川东南各地学生青年从军。

十月一日 重庆各界举行追悼邹韬奋大会。

十一月一日 重庆市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成立。贺耀组市长兼主任委员。

十一月二十八日 日军攻入贵州境内,有直逼四川之势,重庆人心紧张。

十二月五日 日军攻陷贵州独山,全川震动。经中国军队猛烈反攻,八日,独山克复。

十二月十二日 据统计,重庆参军的知识青年达八,一二一人,超过分配指标三,OOO人,约占全川数额的百分之四十。一九四五年

一月二十四日 据统计,截至一九四四年底,重庆共有公私银行七十五家。

二月十日。国民政府任命王缵绪为重庆卫戍总司令。免去刘峙此职。

三月二十九日 国民党四川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开幕。

四月十五日 重庆市物价不断跳涨,各业公会均采十日一议价的办法,议定后送主管机关审核执行。

五月五日 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开幕。

六月 重庆发生霍乱。

八月九日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重庆市民,彻夜欢腾。

八月十一日 日本投降后,重庆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黄金、美钞、百货猛跌。出口货物涨而后跌。

八月十五日 中美英苏正式宣布,接受日本投降。

八月二十日 重庆市八半比期虽已渡过,但市面银根仍紧,金价续跌。

八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由周恩来、王若飞陪同,到达重庆,举行国共谈判。双方于十月十日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十一日,毛泽东飞返延安。

九月二日 日本签署投降书。

九月三日 国民政府下令,褒恤抗战时期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褒奖全体官兵;停止征兵免赋一年;分别检讨废止各种战时法令。

十月五日 重庆市出征军人家属互助联谊会举行大会,庆祝抗战胜利。蒋介石及征属代表数百人出席了会议。

十月十日 国民政府向抗战有功文武官员授勋。吕超、王缵绪、邓锡侯、潘文华等川籍官员,分别获得胜利勋章和忠勤勋章。

十月二十四日 重庆市政府决议编纂市志,以市长为主任委员。

十一月三日 四川省政府奉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令:拟定四川为全国建设实验区,以为全国示范。

十一月二十日 《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国民政府移驻重庆第八周年》。

十二月一日 新任重庆市长张笃伦就职。

十二月十二日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令重庆市政府,草拟重庆十年建设计划。随后,重庆市政府成立重庆都市计划委员会,于次年五月提出这一计划。一九四六年

二月五日 蒋介石接见外国记者称:政府准备五月还都南京。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陪都。

四月二十日 国民政府将于近期还都。为办理各机关在渝结束事务和还都事宜,以及与重庆党政军联系,特设“中央党政军机关留渝联合办事处”。二十五日,在军委会内正式办公。

四月二十三日 国民政府令:前因政府迁驻重庆而撤销的重庆行营,因政府即日还都,现予恢复。原设之成都行辕撤销,有关事务,并入重庆。特派何应钦为重庆行营主任,张群兼代。三十日,重庆行营成立。

四月二十四日 陪都各界在军委会大礼堂隆重举行庆祝国府恭送主席胜利还都大会。蒋介石等国民政府官员、重庆市党政军官员、川籍国大代表、重庆市参议员、各机关团体代表六百人出席了会议。重庆市参议会议长胡子昂致颂词,市长张笃伦献旗,蒋介石发表讲话。

四月二十五日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飞赴成都,二十八日返渝。

四月三十日 国民政府发表自重庆还都南京令。同日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飞离重庆。当日到达西安,五月二日到达汉口,五月三日回到南京。五日,南京各界举行还都典礼。一九四七年

八月 重庆各界建立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该碑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动工,建于都邮街广场“精神堡垒”原址。(节选自《重庆抗战纪事》1985年第一版)

抗战遗址

中美合作所全称“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统计局(军统局)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在1942年共同创建的用于训练特工的场所,雄村中美合作所是中国最早举办的合作所。在4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寇“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为了从国民党当局那里获取对日作战的情报,双方签订了秘密协定,于1942年组建,1943年7月正式成立了一个情报机关“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由国民党特务头子、军统局局长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部派遣的少将梅乐斯任副主任。

“中美合作所”设于重庆西北部歌乐山下纵横10余公里的群山之中,建筑房屋800余间,将包括渣滓洞、梅园、杨家坪、造石场、白公馆、五灵观、红炉场、王家院子、熊家院子、小扬公桥、朱公馆、步云桥、岚垭等地在内的大片土地划为禁区。在这个特殊禁区内,有戴笠、梅乐斯的宅院,有2000多名中美特务的宿舍、办公厅、餐厅、跳舞厅、大礼堂、军火库、仓库,以及关押革命进步人士的渣滓洞、白公馆等多处监狱。当时,这儿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中美特务如狼似虎,横行一时。

“中美合作所”一方面对日进行“特种战争”和“心理作战”,另一方面则是由美国为国民党当局训练特务。该所除在其举办的两期正式训练班中培训了具有特种技能的专门特务1000多人外,还集训了军统局的“忠义救国军”、别动军的武装特务三、四万人。自抗战胜利后,这里便完全成了国民党政府专设关押、刑讯、残杀革命人士和共产党人的罪恶机构。

1943年底,“中美合作所”改为第一看守所,设牢狱20余个,白公馆和渣滓洞为其中最大两个。在这两座牢狱旧址内,有大量的实物和国片,记载着美、蒋特务大肆迫害革命人民的罪行。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在这两座牢狱里杀害的知名人士中,有当时的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西特委、军委负责人车耀先,华蓥山武装起义领导人邓惠忠,优秀共产党员江竹筠、许晓轩;还有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及其妻、儿3人,国民党中央原候补监察委员、在共产党影响下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薛传道;有归国华侨廖瑞卿等。新四军第一任军长、抗日名将叶挺,也曾被秘密关押在这里,1949年11年27日,国民党撤离大陆以前,对被囚禁在这里的331位革命人士进行了残酷的集体大屠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一一·二七”大血案。

重庆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里修建起烈士墓,屹立起革命烈士纪念碑,搜集整理了烈士们的革命事迹,并将原“中美合作所”旧址辟为展览馆,以供人们缅怀和学习烈士们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是程尔昌于1920年开办的,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有文艺作品《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等以此为原型。

1943年白公馆被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后,所关押政治犯必须外迁。军统总务处长沈醉亲自开着一辆吉普车到处察看,最终选中了渣滓洞作为关押原白公馆看守所内犯人的新址。

1946年7月,息烽监狱、望龙门看守所撤销,息烽、望龙门、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合为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并将原息烽、望龙门监狱兼看守所的全体在押人员撤并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

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犯人于1947年4月回迁,渣滓洞监狱被合并至白公馆看守所,但暂时废弃。

1947年12月,渣滓洞重新关押犯人,称“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关押的人员主要是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最多时关押过三百多人。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等曾在此关押过。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囚禁于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被杀害。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被侵华日军占领,“国民政府“沿长江节节败退至重庆。此后,重庆不仅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及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而且成为日军实施”以炸迫降“战略企图最主要的空袭目标。1987年7月6日,为纪念”

七、七“事变50周年,”日本侵略者轰炸重庆纪事碑“落成仪式在此举行,并将该处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38年上海、南京、武汉相继被侵华日军占领,”国民政府“沿长江节节败退至重庆。此后,重庆不仅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及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而且成为日军实施”以炸迫降“战略企图最主要的空袭目标。据有关史料统计:1938年至1943年间日机空袭重庆(含对空监视范围)203次,出动飞机437批,9166架次,炸、焚毁房屋17452栋,37182间,造成人员伤亡2、5万余人。其间的1941年6月5日晚,日机24架分三批偷袭重庆,在5个多小时的疲劳轰炸中,渝中区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厅(现磁器街)三段防空隧道内,发生了震惊中外、惨不忍睹的避难民众窒息、践踏惨案,造成人员伤亡2500人左右。[1] 日本的大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悲痛和辛酸,大隧道惨案,千古仅有,惨绝人寰。重庆解放后,有关部门对较场口大隧道进行了清理维修。在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建立大轰炸惨案遗址。1987年7月6日,为纪念”

重庆历史学 第3篇

这些民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让我时时刻刻都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思念萦绕心头。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用镜头将它们凝固下来。

从2010 年起,历经近4 年时间,我完成了对重庆50 处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民居的考察和拍摄工作。为了获得满意的照片,不管路途多遥远,位置多偏僻,我都不辞辛劳地前往拍摄,甚至有些地方还去了多次。2014 年,我从拍摄的数千幅照片中精选出710 幅,连同撰写的29 万文字集合成一本专著出版,我给这本专著取名为《重庆民居》,希望为这些已经衰落、破败的传统建筑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

被遗忘的蒿芝湾洋房 中西合璧建筑里的家族往事

在我拍摄的系列民居中,蒿芝湾洋房可谓是意外发现。

那是2013 年4 月的一天,我的手机微信里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几张中西合璧风格建筑的照片,说是在南川区水江镇新发现的一处洋房。发微信的人名叫吴元兵,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委员,他牵头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名为“重庆老街历史文化群”的QQ 群,经常组织群友们到老街、老巷和古镇去拍摄、采访,并将这种活动形象地称为“扫街”。这几张照片,就是吴元兵在“扫街”时发现的。

看到照片,我大为惊讶,但凡重庆乡间有一定价值和特色的民居,要么我已亲自到实地考察过,要么手里已有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但对于这些照片里的建筑,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因此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几天后,我便动身前往水江镇。洋房位于水江镇东北面约1 公里处,因当地地名为“蒿芝湾”,所以洋房也取了相同的名字。来到洋房前,顿时觉得令人震撼,它果然是一座漂亮而富有特色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楼房共有3 层,正面有10 根仿罗马柱式的砖柱从底层通向第三层,每层砖柱之间还有9 个券拱,并绘有花鸟鱼虫之类的水墨画和浅浮雕,设计感十足。

在楼房外进行了一通拍摄后,我便进入内部拍摄。洋房为砖木结构、歇山式顶,共有27 间房屋,木楼梯从底层旋转向上。值得一提的是,室内天花板浮雕有花卉、草木、飞禽、走兽等,式样各异,这些纯手工制作的浮雕线条,堪与现在的机制石膏线条媲美。

如此具有气势、造型精美的建筑,让我对它背后的故事十分好奇。但由于洋房未在文物管理部门登录造册,所以历史资料一片空白。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经过几经周折,我才了解到关于洋房的一些信息。

洋房建造于民国初年,主人叫金曼卿,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民国初年,南川社会动荡,土匪横行,大户人家为躲避匪患而经常离家避难。由于逃难时金银财宝带在身上多有不便,金家便商议在乡间建一座豪宅,把钱财变成不动产,谁也抢不走。于是,金曼卿从上海聘请了设计师,按照法国建筑风格设计,并在各地招纳能工巧匠,在蒿芝湾建造了这座楼房。解放后,洋房被没收,解放初期曾作为粮库使用,后来又成为地质队的办公楼。1972 年,地质队将洋楼卖给一家汽车运输公司,后来由于公司濒临破产,所以洋房也就空置下来。

几十年来,由于毫无保护意识,洋房内部的一些天花板已经脱落,楼梯间的木栏杆也有松动,局部砖墙出现下沉、错缝现象,好在整体结构基本完整,只要稍加维护、加固,依然可以继续使用。不过,这次发现也让我产生了一些担忧:蒿芝湾洋房并非深藏于偏僻的地方,为什么3 次大规模文物普查都没有将其列入名录?我们是否还遗漏了其他一些有价值的乡土民居?或许相关部门应再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调查,尽可能挽救那些为数不多,却又被相关部门遗漏的历史建筑。

拍摄深山里的邓家老屋 夜行山路的惊险经历

在拍摄的50 处民居中,有许多都隐藏在偏僻的深山之中,邓家老屋便是其中之一。

邓家老屋位于云阳县桑坪镇长坪村,2012 年11 月1 日,我动身前往那里考察拍摄。桑坪镇辖区全是大山,路况极差。长坪村离桑坪镇不到5 公里,只有一条极为简陋的机耕道,十分狭窄,凹凸不平,陡弯极多,更可怕的是,这条土路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有些地段完全是裸露的石块和荒草,根本看不见路,让人心惊胆战。越野车行驶了近1 个小时,才走完这5 公里路程。

来到邓家老屋,高耸的门楼和气势磅礴的山墙立即将我深深吸引:门楼面阔5 米多,通高8 米多,由两根木柱支撑。门楼上有一层挑楼,上面是挺拔庄重的重檐山墙,山墙满是彩绘、灰塑,表面用青釉瓷片装饰,做工十分精致。我惊叹不已,地处深山僻壤的邓家老屋,竟然有着如此造型别致、保存完好的门楼和山墙,这在整个重庆的乡土建筑中都属于珍品。我迫不及待地进行拍摄,由于老屋正面的大坝子上堆满了柴禾杂物,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我便请村民们帮忙清理。村民们特别朴实热情,七手八脚便将堆得满满的柴禾杂物搬到远处,还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邓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从建筑本身就可以看出其家族地位的显赫:老屋约1500 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内部格局由前厅、天井、后厅、厢房、戏楼组成,屋内的雕花装饰精美……拍摄的间隙,我和居住在老屋里的邓宏政闲聊起来。老人已有75岁,他说,邓家先祖是从江西迁到这里,祖上是官宦世家,这座老屋已有200 多年历史。如今,邓氏家族繁衍成为一个大家族,仅桑坪镇的邓姓就有3000 多人。

在邓家老屋考察拍摄结束后,已是傍晚,我向村民们告别,准备赶往云阳县城,因为第二天还有另外的拍摄任务。快到桑坪镇场口时,行驶在我们前面的一辆货车突然发生故障,横在本来就狭窄的场口进退不得,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询问货车司机,才得知修车的配件要明天才能从县城送来,这让我一下傻了眼。同行的长坪村治安委员会主任邓建春劝我当晚就在桑坪镇住宿,但如果这样,明天的考察就会被耽误。见我犹豫不决,邓建春告诉我另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场口,不到两公里就能回到桑坪镇街上,不过这条路狭窄、险峻,平时只有摩托车才会经过。尽管听上去十分玄乎,我还是决定冒一次险。汽车从被堵处退出,拐上小路,道路果然极为狭窄,路边的土壤十分松软,稍不注意就会滑下山崖,而冬日夜晚浓浓的雾霭更是让行驶的难度系数增倍。我们小心翼翼,用最慢的速度缓缓前行。车窗外的黑暗似乎要将整个汽车吞噬,两边的树枝、荆棘把汽车擦得吱吱作响。为了保证安全,邓建春还不时下车看路,引导汽车行驶。最终,不到两公里的路开了半个多小时,当桑坪镇上的灯光出现在眼前时,大家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nlc202309042345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夜行险路的经历都让我后怕,不过,能够拍摄到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邓家老屋,收获的喜悦胜过了一切,这种冒险也就值得了。

郭家大院和谭家楼子 深入挖掘采访的艰辛

在我的《重庆民居》专著里,对每一处民居的呈现,除了各种视角的照片外,还有对老屋背后故事和人物较为详细的文字介绍,为了获得这些原始资料,我进行了大量艰苦的采访调查工作。

在拍摄云阳县南溪镇郭家大院时,采访就十分艰辛。郭家大院是一座规模浩大的清代大地主庄园。从当地村民口中,我了解到郭家在历史上人才辈出:郭聘初为清末举人,曾任黑龙江总督府官员;郭夫人张氏,则被皇封“一品诰命夫人”,在当地传为佳话。而郭家三兄弟郭林、郭嗣汾和郭贞安三人,更是因为德才兼备而被誉为“郭门三杰”。通过现场采访,我完成了对郭家大院的文字撰写。但我心里仍然有些不踏实,因为从当地村民那里了解的情况有限,有的可能还是传说,而历史必须真实可信,不能杜撰或人云亦云。为核实佐证郭家历史,我一直在寻找郭家后人。“郭门三杰”年事已高,是否健在尚不知道,村民告诉我,除了郭嗣汾在台湾外,郭林、郭贞安解放后都去了北京。顺着这个线索,我在南溪镇以及周边地区都进行了联系,但没有任何结果。后来,我又请北京的朋友帮忙,在寻找了几个月时间后,我终于联系上了现居北京的郭贞安。郭贞安是“郭门三杰”中唯一健在的,现已86 岁,我先后与他通过两次电话,老人很健谈,虽然离开家乡已有60 多年,但对家乡的一些往事记忆犹新,还能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根据郭贞安的回忆,结合已掌握的资料,我对郭家大院的历史有了更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采访是在万州区分水镇八角村的谭家楼子。谭家楼子是当年谭氏家族为防范土匪而修建的碉楼,位于龚家山山顶,三面都是悬崖陡壁,仅有一条小路可以到达。据当地老人讲,民国时期分水一带土匪横行,曾多次攻打谭家楼子,还放火烧楼,但均未将其摧毁,可见其坚固程度。

我曾两次前往谭家楼子考察,据村民的介绍,以及后来在分水镇办公室查阅的《分水志》,我写好了关于谭家楼子和谭氏家族往事的文稿,但仍然觉得对谭家楼子的了解有些肤浅,甚至可能有误,于是我决定要找到谭家后人,对文稿进行印证和修改。遗憾的是,我第二次到谭家楼子考察时,听到了谭家主人谭久安三太太刘玉辉的故事,可惜她刚刚去世,而我第一次去谭家楼子考察时她还健在,但当时没有人告诉我。如果我早前能采访到她,肯定会获得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多方辗转联系,我终于联系上了远在四川广汉的谭家后人周玉茹。周玉茹是谭久安的四太太,现已85 岁,但思维甚为清晰。在对周玉茹老人近一个小时的电话采访中,我对谭家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纠正了一些不实的说法。

惋惜之余,我对口述历史采访搜集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着知情老人的去世,一段历史也会随之消亡。因此,我建议文物部门建立一笔“口述历史抢救基金”,并对这些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深挖下去,因为那同保护建筑本身一样重要。

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

重庆是国家审批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它的保护方式、保护内容也随着各个时期保护观念的改进而逐渐完善。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们的保护观念应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新课题。

1 回顾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虽然没有明确的保护机构和保护文件,但从1952年~80年代中期,全市开展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文物调查,三峡地区洪水考古调查,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调查和古窑址调查等文物普查工作。

1)1990年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文物委员会,是重庆市第一次在法律上得以认可的文物保护机构,有关部门参与协调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整个重庆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才得以开展。

2)1992年旧城改造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3)1993年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

4)1998年《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通过。

5)2002年历史街区的划定对重庆的影响。

6)2005年《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颁布。

7)2006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2 当前影响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全球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山丘地带,属于“川东伏旱区”,极易发生旱灾。汛期的雨量充沛,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是全国四大地质灾害多发地之一。

2.2 快速的城市化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城市化速度迅速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等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增加。随着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又计划主城面积10年后将扩大一倍,城镇化率将接近80%,城市人口将新增800万以上[2],成为西部最大的城市群,这些目标不仅给重庆市主城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旧城改造问题,而且也造成它们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保护矛盾和冲突等问题。

2.3 过度的旅游开发

“遗产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有效形式之一,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但“旅游拥塞”所引起一系列对生态的破坏、商业过度的开发以及非物质遗产的错意等,都造成了历史文化遗迹的品质下降。

2.4 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物保护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一面方既要强调传统工艺,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并用。但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浮躁的一面,片面追求效率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

3 建议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1.1 应对机制

1)加强政府在山地灾害防治中的领导;2)把山地灾害防治纳入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3)加强山地灾害的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预测、预报能力的研究;制定减灾规划,建设减灾示范工程;加强山地灾害的基础研究。

3.1.2 解决措施

1)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环境,尽量避免干旱带来的岩石裂缝和地下水减少引起的地面沉降;2)洪涝灾害要从泄洪处开始治理,尽量让洪水多渠道排泄,地下管网系统也要扩容,并加高防洪堡坎;3)做好地质勘查,在容易滑坡处加固护坡;4)提高抗震设计的强度。

3.2 改善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2.1 改变城市发展模式

1)2007年9月出台的《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明确了各组团隔离带的范围及用地,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逐条提出了强制性和指导性的空间管制要求;2)避开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并赋予各个新城区以合适的职能,完善其相应的各种配套设施,尽量减少新城区对老城区机理的影响及其依赖;3)对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维持老城区的城市机理,保护比较完好的老街区,整治、改善旧街区的环境与内外设施条件,减少由于设施老化引起的生活不便。

3.2.2 增强城市建设的地域文化特色

1)弘扬“巴渝文化”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古迹;2)以“陪都文化”为主体,保护重要的陪都遗迹;3)保护具有古老历史文化的重要历史地段、历史街道和历史街区;4)突出山水城市的景观特质,保护以“一岛、两江、三谷、四脉”为特点的名城格局;5)建立展示和再现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陈列馆系列;6)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和保护发展民间传统工艺、风土民情、土特名产、风味小吃等其他非物质历史文化,并加强历史文化娱乐宣传、信息展示建设。

3.2.3 交通改造尊重旧城的肌理

1)在保持旧城传统街道肌理的前提下,制定旧城的交通政策和道路网规划,形成与旧城保护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

2)梳理旧城保护区内部交通: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从旧城保护区外围线以外经过,并与保护外围区衔接;避免现代交通设施带来的建设性破坏;通过性交通可采用轨道交通与地面外围区处的交通相接;合理增设旧城区内部传统街道的步行通道和步行区,以及供休息的设施、绿化和场所。

3.3 给“过度的旅游”降温

3.3.1 减缓旅游拥塞

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应在高度发展的旅游活动的背景环境下,采取严格的古迹遗址及其环境的保护措施,并限定每日旅游人口数量、旅游地总人数以及定时定量进行相应的修缮。

3.3.2 限制建筑功能置换及人口置换

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能置换,历史文化建筑的置换形式有:博物馆,展览馆等;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置换形式有:商业。而这些功能置换引起相应的人口置换,原始居民大多迁出,因此历史信息遭到了变更和破坏。对此,我们应根据情况进行合理的限制,保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3.3.3 限制性开发,加强生态平衡建设

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即以保护性利用为前提,严格执行遗产保护措施,整治错位开发,拆除超载开发,严禁破坏性开发,减少对历史文化遗产地人文与自然的生态环境破坏。

3.4 让科学技术服务于遗产保护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让科学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服务,尽量避免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遗产发生冲突。

3.4.1 创建数字考古新理念

如周公庙遗址的考古人员创建了“数字考古”新理念,首次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综合应用于大面积遗址考古的全过程。他们准确测量遗址地表信息数据,建立了“周公庙遗址田野考古调查数据库”。

3.4.2 文物保护技术注重应用和推广

我国的文物保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技术研究的力度依旧不够大。如重庆湖广会馆的保护就在漆木竹器等木质文物保护方面采取了较为先进的保护措施,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推广应用中心,另外铁质等其他文物如何保护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4.3 文物信息化建设

国家科技专项“中国珍贵文物数据库”的顺利完成,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中国数字博物馆)立项工作也已启动。文物调查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四省联网;启动了馆藏文物腐蚀调查;考古发掘首次采用网上申报等,国家还将继续完成“两库一平台”(“可移动文物库”“不可移动文物库”与“文物遗产保护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并启动中国数字博物馆,增强文物安全监控系统[2]。

4 结语

重庆正处于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并且在升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更是加快了建设的步伐。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时刻,如何让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庆成为具有浑厚历史底蕴与独特文化品质的“魅力之城”,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重庆市的广大开发商和人民大众也逐渐在转变遗产保护观念,但是大量的工业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仍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遗产保护资金的筹集方式单一,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混乱等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和平.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J].城市规划,1998(3):43-45.

[2]王春龙.新特区地产10大关键词[N/OL].重庆晚报数字报,2007-06-22.http://www.cqwb.com.cn/cqwb/html/2007-06/22/content-16423.htm.

对重庆历史人文情况的调查研究 第5篇

一、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历史人文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脉的延续需要依靠历史人文作为载体来传递。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有其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唯一性表现出历史人文具有独特的文化、科学、教育、美学价值,而不可再生性则表明今天的工业是不可代替作为历史人文的工艺的。但是,一些大城市却在致力于加快现代化的同时没有足够重视本土传统历史人文的宣传,以至于其作为城市记忆,慢慢在市民心中淡去。在物质文化的快速发展形势下,我很容易顺着建设新城市的发展潮流,把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令作为“文物大国”的中国,成为历史沦为绝版的中国和传统成为绝响的中国。

重庆,其历史人文的构成源远流长,雄厚深广。有以巫山古文化、铜粱文化和巫溪文化为代表的巴渝文化传统(或古文化);有以陪都遗址和抗战文学、艺术、绘画、戏剧等为代表的陪都(抗战)文化;还有以红岩革命遗址、歌乐山烈士陵园及其文艺作品为代表的红岩革命文化。而在直辖的十余年时间里,重庆的现代化发展非常快,整个山城正朝着“高楼林立”的都市风貌发展。但是,作为精神文明之一的重庆自身历史人文却没有得到政府和市民的足够重视。在我的初步调查中发现,不少重庆本地人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人文知之甚少(尤其是年轻人),不少人都几乎不了解重庆许多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地点以及地名的来由,对一些具有民俗风情的手工艺活同样也了解甚少。

虽然现在政府部门和一些此方面的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是有关重庆本土居民对其历史人文的认知现状的调查几乎还处于空白,因而做这样的调研非常具有时代性与紧迫性。而在雄厚深广的重庆历史人文中,此次我选择重庆城区中的经典老建筑作为调研内容,调查城市居民对重庆经典老建筑的了解程度来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土居民对其历史人文认知现状。重庆作为一座历史人文名城,保留下了不少向征重庆历史人文的经典老建筑,选其作为具体调研内容不仅对重庆历史人文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显得较为实在和具体。

2.研究意义及背景 “一栋老建筑,一处文化遗址,包容着城市的某种回忆,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不可再生。如若在城市化进程中,短视文化旧址和遗址的价值,就是背叛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尽管文化遗产发出的呻吟显得那么微弱,但这是可以穿透时空的历史回响。对这些地方进行拆迁时,通常采取图文资料保存,或者原样复建,很明显文化价值就将会巨额损耗,甚至消失。”重庆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凤琦说。

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各地的开发浪潮使历史街区、特色建筑大量消失。面对这一紧急状态,对旧有《古都保存法》中未涵盖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一些城镇通过制定条例的方式先后开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历史环境保护问题的关心,不仅反映在保护对象的扩大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对历史环境保护的物质价值的认识方面,以及对历史环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价值理解与评价上,包括如何通过保护给地方城镇带来活力的问题等。

重庆是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史的历史人文名城。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重庆形成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重庆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庆虽有灿烂的历史人文,但是这种“城市记忆”正在现代居民脑中慢慢淡去。本课题从重庆城区内的经典老建筑为调研内容,作为突破口,深入调研居民对重庆历史人文的认知程度,不仅可以唤醒社会对城市记忆的重视,还可以起到提醒政府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城市历史人文。因此,对重庆本土居民对其历史人文认识现状的调研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首先,本次调研可以弥补重庆当地在历史人文教育方面的一个空白,为政府机关掌握城市居民对重庆历史人文的认知情况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对于重庆推广自身的文化和实现重庆在提高自身软实力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次,通过本次调研可引起社会对此方面的重视,从而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本土历史人文传统方面的教育。同时,让重庆本土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对于保护重庆本土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本次调研活动课激发重庆居民的本土情节,强化当地居民对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让全民参与文化保护成为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本土居民的乡土自豪感增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

附:参考资料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曾经作为城市精神旗帜的历史人文遗产,已经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消解,浮躁市井文化的盛行更是凸显出人们对于历史人文的漠视,东北财经大学在“城市营销研究-----城市品牌资产的开发、传播与维护 ”中指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城市都曾经或多或少扮演着某种影响历史进程的角色,有一些历史人文遗产己经开发为某些城市的旅游资源,但是仍有许多历史典故、历史遗迹、历史名城和历史名人还没被熟知。此文从城市营销的角度对城市品牌资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注重城市历史人文特色对塑造城市品牌的影响。

此外,苏州科技大学的倪明在“国家历史人文名城空间发展研究----以淮安古城为例”中阐述了以下观点:在历史人文名城城市空间进一步发展阶段中,如何处理新旧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保存其历史延续性,成为了古城空间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旧空间冲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社会、政府,学界的重视,古城历史的、现代的、未来的空间发展缺少系统的梳理和理论的总结,缺少对历史人文名城未来空间发展科学的预测和有效的指导。

早在2001年,西南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就提出重庆是一座著名的历史人文名城,如何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使之在提高重庆综合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问题,似应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重视。见于“文化形象与城市发展——关于塑造重庆历史人文名城形象的思考”一文。还有新闻媒体对此问题的关注,如卢铿在重庆晚报关于“四城对话重庆人文”的采访中认为,重庆缺的不是历史和故事,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人文的传承,重庆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上下功夫。

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重庆市对历史人文保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但仍应看到,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以历史建筑为例,仍有令人遗憾的拆建文化遗产事件发生,我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应不断思考,努力探索与悠久历史对接的平衡点。

二、实施方案

1.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本次研究地点选定主要集中在重庆主城区,研究对象以年龄段做为基本划分,以此可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文化的了解程度,我根据这一划分的调查结果做出相应的研究,总结出每一代人在历史人文观念的转变。基本划分为以下三类人群,学生群体(小学生至大学生),青壮年群体,老年人群体。

根据以上人群的划分,对学生群体的调查我具体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大学生群体,我将利用重庆大学城这一有利的资源,分别对位于重庆大学城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大学选定为,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以及位于重庆巴南区的重庆工商大学,北碚区的西南大学6所高校。二是中学生群体,我将按学校所在城区划分,选取重庆具有代表性的四所中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学校选定为江北区的重庆十八中学,沙坪坝区的重庆市南开中学,渝中区的重庆市巴蜀中学,渝北区的渝北中学。三是小学生群体,具体选定三所小学,重庆巴蜀小学,重庆人民小学,重庆渝北区实验小学。

对于青壮年群体,我按照职业选定人员,联系相应职业的工作者进行访谈调研。具体选定职业有,学者(高校教授,社会相关调研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教育部,公务员),媒体记者(相关报社,电台),导游(旅行社),中小学教师(在对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进行),普通公司职员,农民(务农人员,农民工),寺庙人员(渝中区罗汉寺),自由职业者„„

老年人群体,对于老年人的访谈我主要选取居住在主城老街区及新城区部分小区的老年人群展开。具体选定街区为白象街,上新街。

2.调查研究方法及说明

(1)问卷调查法

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一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学生群体(小学生至大学生),青壮年群体,老年人群体。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各层次群体对重庆本土文化的了解熟知程度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不同人群对重庆历史文化的认知程度分析表。

(2)文献调查法

对重庆历史文献中有关重庆本土文化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将其中涉及到其背景、历史发生时间、成为经典代表的原由进行整理,根据结果分析此文化背景下需被传承的程度,并与现实进行对比。(3)访谈调查法

重庆历史学 第6篇

丰盛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北部, 东与涪陵的增福多乡接壤, 东南与南川的太平场镇为邻, 北和巴南区双河口镇相连, 西北是木洞镇, 西南为东温泉镇。距市区40余公里 (车程0.5小时) , 南坪61公里, 鱼洞70公里, 重庆东温泉17公里, 距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18公里。

丰盛古镇历史悠久, 历史街区的保存是丰盛极其重要的历史见证。历史街区蕴涵着丰盛的历史文脉, 即那些受传统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影响而留传下来的文化信息与生活方式。

历史上丰盛镇的兴衰与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清末至民国初年, 丰盛镇是重庆通往贵州陆路交通的中转站。同时, 因与涪陵 (今重庆涪陵区) 、南川 (今重庆南川区) 相邻, 也是涪陵、南川、硌碛、木洞等周边城镇物资交流的集散地, 是“一脚踏三县”的要冲, 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当时商贾云集, 贸易发达, 街道繁华, 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构成丰盛镇独特的古镇风韵和文化特质。

丰盛古镇是重庆市巴南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也是重庆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古镇是由“一定规模的真实的”历史建筑群所构成, 是丰盛镇历史发展的“活的印记”, 集中了丰盛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遗存, 对于了解丰盛的发展历程有着直接的见证作用。作为历史的见证, 它反映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对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史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同时还反映了川东的民居建筑发展脉络, 反映了地方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 对研究地方建筑史有较高的价值。

丰盛古镇中现有福寿街、十字街, 组成的“回字”型街巷全长约1000余米, 宽2.5—3米, 街道两侧多为1—2层建筑, 街道空间的高宽比1∶1—2∶1之间, 尺度宜人 (见图1) 。街道空间封闭, 高低曲折变化, 街道多用条石铺成或不规则石材镶筑, 保存完好。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人居环境团队曾于2006年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巴南区丰盛古镇保护规划》。该规划使得丰盛古镇从法定规划的口径被保护了起来, 但是该规划在抢救古镇失修建筑, 使得古镇重新“活”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而本次沿街立面修缮及重点建筑保护规划其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古镇管理部门对下一步古镇建筑保护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二、古镇立面修缮现存问题

随着近年来古镇游的热潮以及“丽江模式”、“凤凰模式”的成功, 全国各地也随之开展起“古镇保护运动”, 当然这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延续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是由于古镇地方政府追求“表面效率”, 规划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得力使得古镇修复变成了“刷墙工程”。同时规划师、建筑师在对古镇立面修复中做法各不相同, 使得古镇立面修缮也变成了建筑师自我的“设计实验”。

(一) 原真性缺失

原真性缺失表现在几个方面, 有的表现在时空的错位, 本来是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却用的是汉唐时期的建筑形制;有的表现在本来是川东民居栗色的木板门、梁、柱, 却刷成了朱红色;有的是设计对施工的指导不够, 使得材质选择的错误失去了古建筑的特色, 最后修缮出来不伦不类 (见图2) 。更有的表现在本来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古镇有显著的当地民族建筑特征, 却因为设计草率、施工草率而失去了地方特色等等。

(二) 与现代性矛盾

古镇保护与修复还是应该修旧如旧, 保护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等传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但是在一些古镇与历史街区中采用一些现代的设计手法, 如玻璃墙体、玻璃门头、新中式的设计手法等。当然部分学者、专家、建筑师觉得这是对建筑学本身的实验也是设计手法的进步。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 会存在对文化传承的断代, 同样更是古建筑上的一个伤痕。

因此, 在这次丰盛古镇立面修缮规划设计中我们将恢复古镇的原真性确立为设计的首要原则, 严格尊重古镇现有的街巷空间格局, 不改变建筑的高度与民居建筑的形式。对于破坏较为严重或者经过居民自己搭建的砖混建筑, 现场访问古镇相关人员, 根据调查资料和收集到的旧照片进行原貌恢复。

三、丰盛古镇现存建筑问题概述

丰盛古镇中现存的传统建筑多是砖木结构, 许多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见图3) 。民居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维护, 又频繁变革产权, 建筑质量普遍较差。住宅进行私自改造, 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见图4) 。一些地段的地面建筑屋基塌陷;以穿斗为主体的木结构系统, 材质有腐朽老化, 屋顶破损严重, 漏雨现象时有发生 (见图5) 。

许多临街建筑的外观改变较大, 传统的木构装板门改为卷帘门, 夹泥墙改为砖砌墙体, 尤其是传统木构门窗的缺省和残破现象严重, 极大地影响了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风貌 (见图6) 。

在主街福寿街街段, 近年来, 临街新建和居民自行搭建单元式楼房的数量增多, 由于缺少整体规划, 这些建筑不少属于违章建筑, 从空间尺度和建筑风格特征上也与街区的历史风貌格格不入, 严重影响了古镇的空间环境品位。

四、古镇沿街立面修缮

(一) 保护与修复设计的方法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人居环境团队接到该项目的委托后, 在丰盛古镇中进行了为期7天的测绘, 通过对调研测绘工作图纸的整理和丰盛古镇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研判, 确立了两大修复手法。

一是保存历史信息的修复法, 即保存较完整的历史建筑, 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历史建筑的现状, 包括历史建筑的功能、材料、色彩、装饰等历史信息, 对缺省部分采取复原的修复设计方法。

二是类型归纳整理的修复法, 整个丰盛古镇单体建筑成百上千, 虽然各个建筑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与整改各有特色, 但又有极强的建筑类型规律。通过测绘资料整理, 按照建筑平面功能、建筑造型和建筑装饰的特征, 归纳总结出几种典型的丰盛街区建筑类型, 并按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修复设计方案。

(二) 保护与修复设计的内容

1. 传统木构建筑的保护修复

对于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保护修复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见图7—9) :

(1) 对于价值较高, 外观保存基本完好的传统木构建筑, 采取保护维修, 对需要保留外貌原样的进行结构加固, 外墙重新粉刷, 并修复木装壁, 进行复原油漆。恢复和整治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及庭院天井, 修复石板或三合土地面, 提升建筑的环境质量。

(2) 对于年久失修、屋架歪斜、构件缺损的传统木构建筑, 采取屋架扶正措施, 提高其结构安全性, 同时翻盖屋面, 改善传统建筑的隔热、防漏功能。修复损毁的屋脊, 更换潮、翘、折、断的椽、枋、梁、檩及木楼板等, 并修复传统建筑的木装版、隔扇、花窗及构件装饰, 进行复原油漆。

(3) 对原建筑整体为木构架的, 由于居民的改建, 墙面上局部有水泥柱、砖柱、砖墙的, 拆除水泥柱、砖柱和砖墙以及木柱外砌砖, 暴露出传统的木结构或代之以木柱和木板墙。对无法回避的大面积砖墙, 应在与丰盛整体环境风貌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外观改造, 使其在空间尺度、色彩和材料质感上与历史建筑风貌协调一致。

(4) 对于那些在不同时期被改造、增建, 但结构基本完好、基本不影响原有街道整体建筑风貌与审美价值的木构建筑, 采取局部拆除和恢复原貌的方法, 使其最大限度再现传统建筑的空间格局。

(5) 对于损毁较大的建筑, 通过参考相邻传统建筑的模式进行修复或复原设计, 使复原的建筑与历史街区的风格协调统一。

2. 现代砖混建筑的改造设计

对于古镇中现代砖混建筑我们将之归为两类 (见图10—12) :

(1) 对于缺乏丰盛古镇传统建筑风貌的砖混建筑, 当空间尺度和整体空间格局影响不大时, 根据设计参考图进行外观改造, 增加地方特色建筑元素和符号, 使其与整体环境风貌一致。

(2) 对于空间尺度过大或过高的新建建筑, 采取减层或局部拆除的方法, 再进行立面外观改造, 使其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

(三) 改造力度分级

为了增强设计的可实施性, 对各类修复建筑也进行了改造力度的分析, 便于管理部门对修缮资金的分配。一部分资金需要古镇原住民自己出资, 对一些整改力度较大的政府给予的资金补贴也同样地提高。共分为两类, 一是木结构修复, 二是砖混建筑改造 (见表1、表2) 。

五、结语

有价值古镇其“灵魂”是文化, 而古镇建筑风格又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古镇的保护与古镇建筑的修复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修复, 使文化得以延续。对文化的保护就必须遵照文化的原真性, 这样的保护才有价值, 这样的修复才是对文化对历史的尊重。

参考文献

重庆历史学 第7篇

1) 地理位置。重庆西沱码头地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长江南岸之回水沱, 与忠县石宝寨隔江相望, 其位于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街”的云梯街的下段, 云梯街为一条沿码头而起, 垂直于山脊等高线蜿蜒而上, 直达独门嘴的古老街镇[1]。而西沱码头也正是欣赏这气势恢宏的云梯街景观的最佳观景点。

2) 历史沿革。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的西沱码头始建于东汉末年[2]。北宋真宗咸平五年, 西沱码头成为“川盐销楚”的盐运大道起点和货物集散地[3], 元代此地设有“梅沱小水站”驿站, 促成宋、元时期水运繁荣。而后, 清乾隆、咸丰及民国时期的三次“川盐济楚”, 更促使西沱码头兴旺发达, 其间汇集了各地商贾, 达到全盛时期。

3) 现状。三峡库区蓄水至175 m高程之后, 西沱老码头随着云梯街下段一起被淹没, 而后在云梯街180 m高程处建有新码头以满足新时期客轮停靠的需求。

2 西沱码头景观形成条件之对比

西沱码头历史景观与现代景观的差异化是因景观的形成条件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体现在功能需求与居民生活的差异上。

2.1 地理环境因素

西沱码头的地理位置没有改变, 三峡大坝落成, 长江水位达到175 m后, 西沱云梯街下段被淹没, 中上段保留了下来。

2.2 功能的需求

西沱老码头的景观因通商贸易的需求而逐步发展形成, 因长江水时有涨落, 故修建石台阶通入江水中以供人员、货物的上下, 然后沿着云梯街而上通往其他城镇, 因此, 码头与云梯街是有机的整体, 无法割离。

目前云梯街的日均游客量不足百人, 政府希望借助于码头的改建发展进而吸引长江三峡的游客从而带动云梯街的复兴。

2.3 居民的生活

西沱老码头的居民多为定居于此的从事贩盐活动的商贾与力夫。

西沱新码头上的原有居民多外出打工, 云梯街上的房屋因此多为空房, 留下来的居民如同其他小镇的居民一样, 多从事农业, 或到工厂打工, 或开小卖部, 贩盐不再是他们特有的贸易活动。

3 码头新老景观之对比

3.1 文化主题的对比

西沱码头是云梯街的重要景观节点, 是西沱古镇整体景观空间中的关键部分, 商贸与交通影响了川东式民居的布置, 发展出老码头特有的场镇文化。

在新建的码头环境景观之中, 以延续古镇的文化为主, 特别是体现交通运输文化。

3.2 景观空间结构之对比

西沱古镇由老码头而起源兴旺, 老码头因云梯街作为空间背景而出名[4]。云梯街又闻名于层层上叠, 鳞次栉比的穿斗式结构的川东民居样式人字山花建筑墙面[5]。大量有序的建筑立面叠加组合谐以江流浩瀚之势, 让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空间巨制[6], 这样的空间形态由独门嘴一直延续到江边的老码头 (如图1所示) 。

新码头设计以大台阶的方式通向水面, 以广场空间衔接云梯街与滨江道路, 一大一小两个广场组成新码头的主体, 下盐店与永成商号两组历史建筑迁建于主广场之上, 两组建筑之间新修建的弧形台阶踏步就是西沱古镇云梯街的入口, 主广场也是游客集散的主要活动场地。紧靠岸线设置有一组观景亭廊的小广场作为游客候船的观景平台 (见图2) 。

比较而言, 西沱老码头的空间形态与云梯街的景观空间结构一脉相承, 而新修建的西沱码头则切断了这种联系, 稀少的游客显得广场空间过于空旷, 新增加的小广场使得本已无法收束的景观空间更加涣散, 整体空间比例严重失衡。原本与自然山水环境有机嵌合的西沱老码头已被高直的混凝土挡墙、过于宽大的石台阶以及过长的混凝土护坡所替代。

3.3 景观元素之对比

1) 建筑风貌之对比。老码头上的建筑多为川东式民居风格, 其中以永成商号与下盐店为代表。永成商号始建于清代晚期, 由天井式铺面房及后院房屋组成, 建筑正厅为“千柱落地式”穿斗构架, 悬山顶, 小青瓦屋面[7]。后院有三开间房屋, 前设檐廊, 前檐柱为方形石柱, 柱础造型古朴, 花板木雕精细, 颇具特色。

下盐店原为清代杨氏举人的商住用宅, 该建筑构件用料大方, 装修雕刻非常精美, 可作为地方民间建筑艺术的代表[8]。建筑群全部采用穿斗构架, 夹以白粉壁墙, 各屋宇构架交接联系较有章法, 并非胡乱拼凑。建筑造型及色彩都独有特色, 清新古朴。

三峡大坝蓄水后, 下盐店、永成商号迁建于新码头处, 较好地重现了其原貌。云梯街中上段的老建筑由于在175 m水位线之上, 得到原样保留。

除此之外, 紧靠下盐店另新建有一拟用作西沱古镇文化展览馆的建筑。该建筑试图从外立面模仿下盐店等西沱原有民居建筑的样式 (见图3) , 但其红色的立面装饰条太过突兀, 破坏了云梯街整体上灰白色调为主的群体建筑风貌。

小广场上新建的以红色立柱搭配灰瓦屋顶的中式组合亭廊, 也并无细部的纹样装饰, 亦难以与云梯街保留的建筑群之间产生联系。

2) 景观铺地之对比。西沱老码头以铺砌石板或就地凿石为主, 石板路沿着云梯街而上, 整体上较规整, 仔细比较则石板有大有小, 相互咬合, 经过岁月的磨砺, 棱角已变圆润。

新码头的地面铺装主要使用了青石板铺砌, 并以灰色烧结砖作分隔带。文化展览馆门前的广场铺地使用了大面积的深灰色火烧砖, 并以浅色卵石作地面装饰带。但广场上大面积平整的青石铺装颜色较浅, 反而更显得广场空旷, 也未能体现出老码头石板路的味道, 削弱了西沱云梯街传统街巷空间所带来的感染力。

3) 小品设施之对比。西沱老码头缺少刻意制作的小品构件, 有的却是人们生活中长期使用的物件, 例如石墩子、灯笼、老水井、石磨盘、栓船柱、竹箩筐等, 这些构成了老码头特有的风景。

新码头上的青石栏杆立面雕刻有古帆船航行图案, 并装饰以汉代典型的云气纹, 隐喻西沱码头悠久的历史。庭院灯外形模仿了提灯的造型, 柱头也装饰以云纹。但是码头上的小品形态比较单一, 对于西沱古镇文化的宣扬力度不够。

4) 植物景观之对比。西沱老码头被自然植被所环抱, 以黄葛树为主的乔木构成了整体的植物天际线, 码头边则少有水生植物, 藤本及草本植物组成了地被景观。

新码头绿地保留了原坡地植被, 以场地原有的黄葛树为主, 还种植了琴丝竹、紫薇、天竺桂。由于码头建设还未完成, 故绿地植物没有得到梳理。码头岸边裸露的混凝土挡墙以及消落带护坡缺乏植物的遮挡, 整体植物空间显得杂乱。

3.4 对比小结

西沱新码头的环境景观主题传承了西沱古镇文化, 然而其整体景观空间布局却未能体现出老码头顺应山势跌落式布局的手法, 过于夸张的空间尺度也失去了老码头自然亲切的空间尺度感。同时, 新建的建筑破坏了云梯街的入口关系, 扰乱了云梯街梯云直上的气势。植物绿地杂乱而破碎, 小品设施未能烘托出文化氛围, 铺地材料与周围环境反差较大。总的来说, 新码头环境景观对于古镇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有待加强。

4 改造建议

新码头传承古镇老码头的文化景观元素。

4.1 文化活动的延续

人文景观是西沱码头的重要特点, 文化活动会为景观增添色彩。例如每年农历三月三为西沱的“提灯节”, 入夜, 人们提着灯笼从江边攀登到山顶, 放眼望去, 整条云梯街如同一条游动的长龙, 异常壮观, 形成了“火龙入江”这一胜景。这一节日活动可鼓励游客参与进来, 不仅可激发古镇沉寂已久的活力, 还可作为宣传名片, 促进西沱的传统景观演变发展。

4.2 地域性景观的传承

古镇码头的景观应体现地域文化, 首先确定需要体现的地域文化主题, 然后从景观空间结构、建筑风貌、铺地、小品设施、植物几个方面来体现景观的地域性。景观空间结构上应与原空间结构相契合, 空间尺度关系应相仿, 西沱码头应体现地势的变化, 从高处而下, 以台阶通入水中。建筑风貌上应与周边建筑相融合, 以白粉夹壁墙与灰瓦体现川东民居风格。铺地材料可选用青石、灰砖, 整体色彩不宜过浅, 可在铺地上使用地雕或做纹样肌理处理, 体现西沱的文化印记。小品设施如灯具、坐凳、垃圾桶、栓船柱等可以借鉴居民们常用生活用具样式进行设计。植物选择上可选用当地乡土树种, 以乔木作植物景观骨架, 可选用半湿生植物作消落带植物。

现有的改建码头整体上显得与云梯街融合度不够, 与周边环境未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孤立地进行修建, 导致整体空间尺度失调, 只有通过景观元素的体现进行地域性景观的传承, 才可能展现出西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柱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

[2]龙彬, 陈茜.重庆西沱古镇云梯街保护修复设计研究[J].规划师, 2008 (2) :31-34.

[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录[M].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名领导小组, 1986.

[4]季富政.三峡古典场镇[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5]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6]袁珏.寻找记忆中的街道[J].四川建筑, 2002 (2) :19.

[7]周文婷.西沱镇传统街区景观形态保护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

重庆历史学 第8篇

关键词:高考,重庆卷历史试题,特点分析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 既关系到成千上万莘莘学子的前途命运, 也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而高考试题的质量则直接影响着这种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与全面性。2007年是重庆市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自主命题的第二年, 笔者希望通过对重庆2007年历史试卷特点的分析, 能对重庆市自主命题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所助益。

一、2007年重庆卷与全国卷Ⅰ、2006年重庆卷历史试题比较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特点, 有必要首先对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的分布做一个总体介绍。历史试题的分布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认识, 这里我们选择时间空间、社会系统要素两个维度来具体描述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的分布情况, 并与2007年的全国卷Ⅰ和2006年的重庆卷试题相比较, 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 (见下表) 。

由于材料题大多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政治经济交织在一起, 因此, 上表对具体试题的归类只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但从总体上来说, 这一表格基本上宏观地反映了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内容分布的大致情况。

二、重庆2007年文综卷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

重庆2007年文综卷历史试题紧跟课改步伐, 在多个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特色鲜明, 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1、选择题厚古薄今, 材料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在历史试题的12个选择题中, 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史部分有5个题, 占总数的41%多, 而世界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在选择题中完全未涉及。与2006年的重庆卷及2007年的全国卷Ⅰ历史选择题相比 (见上表) , 2007年重庆卷历史选择题的这种厚古薄今特点非常明显。

材料题则突显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我们看到在第一道材料题中选了四则材料, 其中材料一是有关孔子教育思想, 材料二涉及到的是王安石教育改革, 材料三讲的是中国近代学堂的开办, 材料四是关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内容。第二道材料题包括三则材料, 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主要是近现代非洲的殖民地经济特点、中非关系。2007年重庆卷历史材料题的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正是这套文综试题的亮点之一, 同时也反映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改的一个特点。

2、立意明确——知识与能力并重。

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比较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程度, 这个特点明显地表现在选择题部分。12个选择题中, 有7个题都是在识记鉴别层次上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虽然与2006年重庆卷选择题部分考查识记鉴别层次的试题 (10个题) 相比分量要小一点, 但与2007年的全国卷Ⅰ试题相比, 2007年重庆卷选择题有关知识识记鉴别的试题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当然, 识记鉴别类的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它要求学生精确地掌握知识, 能够准确区别那些具有一定联系或相似性的基本史实, 通过这类题目能够比较有效地区分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异。

在高考中有一定分量的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很必要。我们都知道, 高水平学科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基础, 否则能力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

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更强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测量。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独立地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如既往地成为各种卷本考查的重点, 重庆卷也不例外 (材料题52分) ;另一方面, 就能力水平来讲, 这套试卷侧重于对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的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从低到高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识记鉴别能力、领会诠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辩证评价能力。识记鉴别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准确地识别、记忆、提取具体的史实类知识的能力, 它针对的是具体知识的获得;领会诠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辩证评价能力是较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 主要针对的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四种能力在重庆卷中都有体现, 但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 其中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分值超过了一半 (约56分) 。

重视史料的运用, 加强对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应当说, 重庆卷历史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3、贴近时代, 捕捉热点。

抓住热点问题、紧扣时代脉搏是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的最明显特点。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在考点的选择上, 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在遵循国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 独辟蹊径, 注重试题的时代性、现实性。

三、重庆卷2007年历史试题命制的不足与建议

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命制总体上来说质量较高, 独具特色。但勿庸讳言, 这套试题中也存在一些瑕疵, 应当引起注意。

第一, 试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份量偏大, 有矫枉过正之嫌。在构成社会系统的诸要素中,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权重是比较大的, 中学历史学习也以这三大领域为基本内容——课改后所确定的三大必修模块分别指向这三大领域就是明证。如果高考内容只倾向于其中的某个方面, 一方面多少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及考纲内容不符, 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毫无疑问, 作为对规范性、客观性、公正性要求极高的选拔性考试, 高考的内容应当严格遵循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及考纲的要求, 突出学习重点, 兼顾三大领域。此外, 由于高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甚至会通过以前的试题揣测考试方向, 并按照这一方向去组织教学, 这样, 如果高考试题过偏或过于集中于某一领域, 会无助于教学的改进并进而影响到教学的成效。因此, 建议重庆市历史高考试题的命制要在研究如何突出时代主题、紧扣热点的同时, 兼顾社会系统各领域的问题。

第二, 试题内容在时间段上的分布也有些不够合理。在2007年的重庆卷历史试题中, 中国古代史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大, 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内容很少。就历史知识在量上的时间分布而言, 古代史部分时间跨度大, 内容丰富繁多, 因此, 在历史考试中向来都有厚古薄今的倾向。然而, 这样看似合理的厚古薄今在高考中是否真的恰当呢?“厚古”该“厚”到什么程度, “薄今”又究竟“薄”到什么程度呢?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确定各必修模块的专题时均遵循了一条重要的原则:厚今薄古, 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 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那么, 作为高中教学指挥棒的高考是否也应当体现这一原则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原则出发来审视2007年重庆卷历史高考试题, 显然“古”太厚、“今”太薄了。当然, 笔者也并非主张高考试题应当转向厚今薄古, 因为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 但需要把握“厚”“薄”的比例问题, 即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来确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 从而使高考在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 更科学地引导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第三, 建议在选择题部分增加考查较高水平能力的题目。2007年重庆卷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侧重于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鉴别能力, 尽管其难度较高, 能够比较有效地区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笔者认为, 由于高考是为更高层次的学习甄选人才, 应当在较高的能力水平上区分不同的学生, 因此, 考查学生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即便是选择题也有必要减少识记层次的题目, 增加较高水平能力的考查题目。2007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的选择题部分就以考查学生的领会诠释能力为主, 值得借鉴。

重庆历史学 第9篇

一、200年至1年重庆高考选择题的大致分类及解法

1. 时间型选择题:

有以时间推断其阶段性或阶段特征的, 也有以时间为背景推导事件的, 还有通过时间和事件来考查对事件意义的把握的。

(重庆2011年高考) 20.1946年7月, 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 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国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 都有精神准备, 这一时期的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A.游击战B.攻坚战C.阵地战D.运动战

2. 比较型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 通过分析、归纳、比较, 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 一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 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 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 或是二者兼有;二是把题支和题干进行比较, 看题支本身是否表述错误, 题支是否满足题干考查的要求, 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支, 才能当选。

(重庆2011年高考) 22.李时珍认为“鸟产于林, 故羽似叶”。反应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及遗传特征方面的认识, 与其持相近观点的欧洲科学家是:

A.哈维B.拉瓦锡C.道尔顿D.拉马克

3.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型是这几年必考题型, 学生必须掌握, 此类题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 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 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题干中没有材料, 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 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解法:坚持两个有效的原则, 即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包括引导语和材料和主体部分) , 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 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 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 进行知识迁移, 对材料来源能够进行由表及里地分析, 提取有效信息, 排除无效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重庆高考2013年) 4.宋代文献记载, 真宗时, “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 所在即给付, 无得稽滞。按, 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 (机构) , 许民入钱左藏 (国库) , 给以券, 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4. 图表型选择题:

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选择题, 是以图像资料创设历史情境, 弄清图名, 多个图像的, 要善于进行联系和比较, 最后做到“论从图出”, 再认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做这种题, 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有效信息作答。

(重庆2013) 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 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单位:亿元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5. 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 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 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 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 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 确定住最佳标准, 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 运用优选法, 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 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重庆2013)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 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 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 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6. 因果选择题:

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 明确因果关系, 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 互相混淆, 不分主次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 其结构是题干为果, 题支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其结构是题干为因, 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重庆2013) 10.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 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 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 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 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 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7. 否定选择题 (逆向选择题) :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 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 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

(重庆2009) 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8. 排序选择题和组合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 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如时间先后等, 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 信息范围广, 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做题时一般采用筛选法、首位判断法、尾端判断法。

(重庆2009) 21.色当战役的重大影响是:

(1) 促成了法国与撒丁王国结盟

(2) 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3) 推动了普鲁士与奥地利联合

(4) 增加了德国工业发展的资源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9. 概念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 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解答此类题目, 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 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 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

(重庆20011) 、17。一百年前, 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 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 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 复四千年之祖国”

二、选择题备选策略

1. 筛选排除法:

根据审题, 看时间、空间、有没有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历史概念, 固定选题范围, 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 把四个选项逐一排除不正确的, 缩小选择范围, 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 作记号法:

这是我们常用学生常用的方法, 也是学生做题时规定动作, 此类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反映了、说明了、表现出、人物、地点、特定名词”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如横线、画圈、重点符号……, 提醒考生思考时审题注意的方向。

3. 简化替换法:

为了增加难度, 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使外延扩大, 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 这时, 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 可以像做语文一样, 划出题目的主、谓、宾, 或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 便于思考, 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 “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 直接联想法:

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 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5. 猜测法:

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 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 可用猜测法: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 则为错误;不属于历史材料则不选;实在没办法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

摘要:“得选择题者, 得历史高考的天下”就是要求学生在高考考场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选项, 对者4分,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透过材料和创设新意境来分析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生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判断能力。

重庆历史学 第10篇

200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随着最新一批名单的公布,我国已共有25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其中国家级名镇143个,国家级名村108个[1]。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重庆市集中着1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合川县涞滩镇、石柱县西沱镇、潼南县双江镇、渝北区龙兴镇、江津市中山镇、酉阳县龙潭镇、北培区金刀峡镇、江津市塘河镇、綦江县东溪镇、九龙坡区走马镇、巴南区丰盛镇、铜梁县安居镇和永川区松溉镇。

1.2 研究方法

2001年,王铮等人使用威尔逊模型对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域进行了分析,由此把威尔逊模型引入了旅游领域:

在进行估算参数β时,王铮采用了吴必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即认为一个城市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的范围内,那么:

当r=0时,f(0)=P,这种极端情况表明城市对自身的旅游活化作用大小可用其人口数来表示,即是说风景区与城市相重合时,它能吸引城市所有人口。

根据吴必虎等的意见,当r=500时,将有(1-80%)=20%的城市人口被风景区所吸引,即是说距离城市500km处的风景区对城市的吸引力为20%P。

根据上面2个数据,可得出表达式:

20%Rf(0)=20%Rf(500)

即20%P=Pexp(-β×500)

并据此容易求出β=0.00322(针对铁路距离而言)

1.3 Wilson模型在重庆名镇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中的应用

1.3.1 Wilson模型的应用

出游过程中,由于出行时间、便利程度,以及人们出游心理等因素的限制,人们对距离越远的历史文化名镇选择的几率越小,因此笔者认为历史文化名镇与其他地区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威尔逊式的,根据王铮针对风景名胜区对其他城市的吸引力研究结果,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i对城市j的吸引力大小为fij(r)=PjRiexp(-0.00322rij),笔者将重庆13座名镇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共同对其他省份的旅游吸引力。

由于我国的交通还不是很发达,人们在开始国内旅行时,由于购买卧铺票或座票的需要,习惯先向旅游目的地所在省的省会城市集中,然后再分散到其旅游目的地。因此文中的各个省份与历史文化名镇之间的距离即采用最具代表性的各省省会到重庆市的铁路距离来进行计算,另外,为了方便起见,重庆13座名镇到游客出发省的交通距离,近似地用其他省省会与重庆市的铁路交通距离rij,再加上13座名镇到重庆市区的平均直线距离a,即rij+a来表示。

重庆市13座历史文化名镇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吸引力:

简化为:

其中,

Tij表示重庆市13座历史文化名镇对其他省份的旅游吸引力大小;

Pj表示j省的总人口(单位:千万);

R表示13座历史文化名镇资源强度之和,即: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由于最后需要进行Tij大小的比较,所以此项公因式不需算出确切值);

rij表示j省省会到重庆市的铁路距离;

a=132表示重庆市区到13座历史文化名镇直线距离的平均值(单位:公里)。

数据来源:铁路距离来源于铁道部公布数据,各省人口来源于2002年公安部统计数据.

根据以上模型,测算出重庆市13座历史文化名镇对其他省份的吸引力结果如下:

1.3.2 重庆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客源市场

由推算出重庆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预期旅游客源市场及其份额,并排出市场份额为前10、20、30的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铁路运输一定的通达性劣势,因此部分省市地区需要周转才可以到达,在铁路距离数据统计中,文章暂以最短周转距离为准。如:到达呼和浩特市由太原周转;到达天津由汤阴周转;到海口由遂溪周转等。另外,文章研究范围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由图1可以看到,重庆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预期客源市场份额居前十位的有四川、贵州、陕西、云南、湖北、河南、广西、湖南、广东、山西。这10个省的市场份额占到总数的97.3%,然而在远距离旅行时飞机在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铁路距离较远的省份,比如:安徽、江苏、沈阳、黑龙江等,游客来渝大多会选择更加实惠便捷的航空方式。

但在实际中,我们看到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这种国家级旅游资源尽管对旅游者存在着不小的吸引力,但过于昂贵和遥远的交通,使得大部分人放弃了他们的出游计划,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市场份额位于前20名的省份。并把他们分为两级,1至10为一级市场,11至20为二级市场,根据不同等级的旅游市场应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一级市场对旅游开发意义重大,可以采用独立的开发策略,而二级市场则可以依托其他旅游景区,采用依托联合式的旅游开发策略。

2 结语

2001年王铮等人采用威尔逊模型深入研究了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域,侧重于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对市场域的划分,本文采用威尔逊模型对重庆市13座历史文化名镇进行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在划分客源市场等级的基础上提出分层开发策略,侧重的是旅游角度的研究。提出针对不同等级层次的旅游客源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开发策略,如一级市场的独立开发策略和二级市场的依托开发策略,笔者认为分层次、分等级的开发模式可以做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摘要:文章采用威尔逊模型,分析重庆市13座历史文化名镇对我国其他省份客源地的旅游吸引力,将客源市场按照吸引力大小划分为两个等级,分析不同等级的客源地对重庆开发历史文化名镇的意义,并希望由此案例,给其他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以实现名镇旅游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带动名镇所在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预期旅游客源市场,威尔逊模型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关于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第一、二、三、四批的通知[Z].http://www.cin.gov.cn.

[2]李立玮.梦幻旅游(古镇卷)——古韵与风情的20个地方[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112.

[3]Wilson A G.Urban and Regional Models in Geography andPlanning[M].London:John and Sons,1974:65.

[4]杨新军,马晓龙.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J].地理研究,2004:698.

上一篇:大学英语选择题下一篇:探究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