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术范文

2024-09-17

山西武术范文(精选6篇)

山西武术 第1篇

秦汉三国时期非常重视武术的发展,汉、匈战争导致了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东汉末年群雄蜂起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之势,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期。由于秦汉三国时期面临着外族的严重入侵和中原群雄割据的崛起,直接促进了军事与民间武术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加强了各民族武术的交流。因此在重视武备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使得整个秦汉三国时期大力发展武术。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发展了丰富的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同时山西武术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是一个武术大省。2000多年的民族融合与进步,把山西的历史推向了一个辉煌的顶峰,然而这样辉煌的背后,始终伴随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不断冲突,伴随着封建割据利益纷争,“古来金戈铁马军争地,千载龙盘虎踞王霸府”富庶的山西大地作为兵家必争的舞台,上演的是数不清的狼烟四起的战争之旅。在历史许多重要关头,山西曾数次改变着政权的走向。由此可见,正是山西的历史特点决定了山西武术的发展。

2 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的寻绎

2.1 雄兵利器,独步天下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金,置庭宫中”。[1]秦始皇虽然销毁兵器,并不表明从此以后再不用兵器打仗。事实上“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卢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山西省考古所,曾在朔县(区)和平鲁县(区)境内进行过全国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这就是著名的“平朔考古”。因此,在“平朔生活区、仓库区、铁路取土场等地相继探出和发掘秦汉墓葬1300座。1985—1987年,在平鲁县井坪南梁的安太堡坑口施工范围内和排土场,又发掘了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墓葬近300座。至2003年,共发掘古墓3300余座,其中战国墓250余座,秦汉墓2000余座,出土秦汉和其他时代文物19000多件”[3],其中就有大量、种类繁多的秦汉三国时期的兵器。这些规模庞大的遗址,为研究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同时也为研究古代兵器发生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标本。

秦汉三国时期的弩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一发数弩,乃至十弩”[4],而且提高了射击速度,还在瞄准装置上刻了分度线以提高命中率。弩在汉匈战争中,成为制约匈奴的主要兵器,由于发射速度快,威力大,在战场上给敌人带来很大的威胁。晁错向汉文帝上言兵事说道:“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5]所以臂张弩技成为汉军主要的战斗技能。1959年山西省原孝义县出土了2件铜弩机,机盘呈长方形,长12.8厘米、前端宽2.2厘米、后端宽3.5厘米,中央有凹槽;铁弩箭16支,箭均呈圆柱形,圆头长脊,通常19.5厘米。山西人善射,历代不乏高手,跟随卫青大将出征匈奴的李沮就是一位善射高手,“李沮,云中人,武帝继位十七年,以左内史为强弩将军。后一岁,复为强弩将军。”[6]“次公父隆,轻车武射也。以善射,景帝幸近之也。”[7]张次公是河东人,以校尉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立有战功,由此可见他父亲也是一位善射的高手,由于射技高超,汉景帝很重用他。

1985年9月山西新绛县店头乡龙香村出土一件汉朝的陶楼(见图2)。陶楼有两层,通高49厘米。平座四角各有一个高8.5厘米的人物塑像,半跪状,面容肃穆端庄,双手拉满弓呈剑拔弩张之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山西作为汉匈战争的前沿,上演了无数次与匈奴人狼烟四起的战争之旅,然而匈奴人的射技非常高超,以射猎禽兽为生存之根本,人人善射,射技从小就开始培养。智勇兼备的山西人,在射技上既与匈奴人较量,又学习他们的射法,因此秦汉三国时期的山西人对弩的使用、训练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也促进了山西射技快速的发展。

西汉初期,剑虽然是军队中重要的短兵武器,但是骑兵的出现后,手持长剑作战时只用剑尖直刺,以不适应作战的需要了,为了加大杀伤力,主要是用剑刃劈砍。大同博物馆展出的汉代铜剑(见图3),其形制同前期剑相比,已有很大的改变,其剑身很长,剑脊加厚,原来两边弧曲的剑刃伸成平直的了,更加锋利;剑锋的夹角则逐渐由锐角加大。这些变化,可以看出剑的功能已经由主要是直前推刺,转为挥剑劈砍,这样能更好的发挥剑刃的作用。山西人通过实战经验对剑的功能由主要是直前推刺转而挥剑劈砍的作用后,为以后劈、砍、斩、撩、挂等剑法发展打下了基础。

汉匈战争的发展,引起了刀与剑在军事活动中的更替。北方少数民族频频南下侵扰中原,骑兵的发展使不利于骑兵劈砍的剑逐渐被刀所替代,从此刀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周纬的《中国兵器史稿》记载:“重刀之习,起于汉代”。当匈奴战争进一步发展,大量的骑兵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时候,由于马的速度非常快,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这样一来,剑刃的作用就不大了。虽然剑两侧有刃,但劈砍时只能使用其中一侧的刀刃,另一侧的刀刃不但用不上,反而还会伤到自己。“西汉时期出现了环柄的长刀,这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它一侧有刃口,另一侧为厚实的刀脊。厚脊薄刃利于尖劈,而且刀脊无刃可以加厚,不易折断。”[8]1989年春节期间,山西夏县胡张乡王村东汉墓地,出土了3件铁刀,长条形,扁圆体环首柄,刀刃成弧形,刀背直厚,刀刃直薄,通长26.4厘米(见图4)。还出土了铜刀3件,刀刃与刀背皆直,末端斜刃,柄把较窄(见图5)。山西作为抵御强大骑兵匈奴入侵的前沿,由于战争的需要,武术技巧不断提高的同时,器械的构造也逐步发生变化,以利于攻防性能的发挥。刀与剑在军事活动中的更替,山西肯定是走在各国的前列,因此为后世刀术技法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2 威武雄风,人才济济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临汾西南)人,英勇善战,使匈奴闻风丧胆,为大汉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巨大贡献,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卫青自幼好习武,精通骑射,《汉书·列传第十五·蒯伍江息夫传》记载:“王又曰:山东即有变,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东,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被曰:“臣所善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言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9]由此看出卫青的骑射技术非常高超。“元光六年,卫青担任车军将军,攻打匈奴,出兵上谷郡。卫青进军到笼城,歼灭敌军几百人。”[10]这次出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只有卫青凯旋而归,得到汉武帝的重视。这一战在汉匈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汉匈战争的转折点。卫青共出征匈奴七次,斩杀、俘获敌人约五万余人,开辟了汉朝对匈奴战争反败为胜的新篇章,后世的武术家与军事家对卫青十分崇敬,古时常有“孙吴白韩,颇牧卫霍”。

霍去病,河东平阳(今临汾西南)人,是卫青的外甥,善骑射,英勇无比。“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上曰:“票骑将军涉钧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鱳得,得单于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下者二千五百人,可谓能舍服知成而止矣。”[11]经过此战,匈奴不得不退回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票骑将军霍去病共出征匈奴六次,其中四次以将军官衔出征,斩杀、俘获敌人约十一万余人。霍去病武艺高强,用兵如神,来如急雨、去如狂飙,出神入化般驰骋往来于匈奴腹地数千里,在他的带领下,汉军把匈奴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因此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关羽,字云长,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人,蜀汉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以忠义、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糜蓋,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解白马之围。”[12]可见关羽武艺高超,在千军万马中斩杀了大将颜良与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非常器重关羽的人品,想把他留下来,便派同乡张辽去劝说,但是关羽一心跟随刘备,绝无他意,要等立功报答了曹公后就会离开,曹操很是可惜却又无可奈何。“关羽在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中,都是作为忠义和勇武的代名词存在的。”[13]关羽的“勇”,是历史的事实,关羽是一位在千军万马中取上将之头易如反掌的人物。关羽的忠义精神名扬四海,并于孔夫子齐名,称为“文武二圣”,一直为后世所景仰。“在泰国,法院开庭时,宣誓对象不是国家元首,而是关公,看来这位山西人已经超越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文化或精神的图腾。”[14]

2.3 兵农不甚分

汉初实行郡县征兵制。“凡适龄男子都要为正卒两年,第一年为郡国兵,平时接受军事训练,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出征。第二年拱卫京师或戍边,每年八、九月份军队进行“都试”,太守、都尉等都到场检阅,士兵经考核后划分等级。”[15]这种兵役制度,使全国的成年男子都接受到了军事训练,为全民习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那些复员士兵回乡,特别是历经过战场考验的人,对武术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成为民间习武的有力推动者。为了抗击匈奴的侵扰,汉初统治者一直鼓励边民习武,强调“居则习民以射发,出则教民以应敌”。作为汉匈战争前沿的山西,自然是全民皆兵,“元朔五年春,大旱。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兵卒十余万人从朔方、高阙,获首虏万五千级。”[16]这对当时山西民间习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驱虎兕以赴犬羊。”[17]由此可见,汉人顽强进取、刚健有为的精神与游牧民族飒飒豪气,猎猎侠风的气魄已经完全融入到山西人们的血液中,一脉相传。山西人尚武之风和健身之俗正是山西的历史特点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它对于山西武术人口的增加、军事战术的提高乃至国力的强盛,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 小结

山西武术 第2篇

早在明代之时,山西就有“商贾勤于贸易”的记载,当时的晋商通过贩运粮食、屯田和贩盐大获其利,促进了山西商业的繁荣。至清代中期,山西晋商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商埠,使得山西商业发展走向了鼎盛之路。当时山西境内的太谷、祁县、平遥等地,商铺林立,各种经营布料、茶叶、颜料、绸缎的商铺不计其数,钱庄、票号也大量出现,仅太谷在当时存在的大大小小商号就有700余家。在山西商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晋商对商品交换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品交换的前提是要有交通运输保障,而山西在地理环境上相对较为封闭,山西西有吕梁,东有太行,南界黄河,北限大漠,在每个方向的道路上,皆可谓危险重重,表里山河正是山西地貌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山西交通不便,土匪常在路上劫持晋商财物,山西境内货物运输安全保障是晋商十分头疼的大问题。

大量晋商的出现,伴随着晋商货物运输量的迅速增长,急需一大批习武人才为其财富与货物运输提供安全保障,这不仅仅为当时习武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促使广大习武者积极钻研武术,以提高自身武术本领。基于此,习武便成为了晋商的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财富的迅速增长为山西武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晋商的商业发展需求是山西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形成了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共融与共荣的特殊历史文化现象。

二、明清晋商对山西武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1.明清晋商孕育了新的武术拳种。明清时期,山西武术发展进入集大成阶段,此时出现了地方色彩浓厚的武术拳种,这些拳种通过多种渠道流向各地,对当时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山西目前的拳种一共有65种之多,而这些拳种产生于晋中地区的大概有30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鞭杆和形意拳,就是在晋商的孕育之下产生的。明清时期,晋商出于防卫的目的,往往会携带武术器具作为防身之用,但由于剑、刀、棍、枪等传统武术器具不便携带,且十分容易引起他人注意,晋商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便开始就地取材,将赶马车用的短棍创编成拳,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地方武术———鞭杆。在具体技法上,鞭杆强调“鞭贴身,手沾鞭,身械协调相随,切忌拖泥带水”[1]218。作为当时新出现的拳种,鞭杆体现出了方便实用的特点,其不外扬的拳法又将晋商含蓄、稳重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鞭杆,形意拳的产生也受到了晋商的影响。形意拳诞生于山西境内的太谷县。1849年,太谷富商孟綍如邀请当时著名的拳师李洛能(又名老农)到其镖局任职,以保障货物运输和财产的安全。孟綍如虽为一名商人,却对武术颇有钻研,从小就爱好习武,练就了一身上乘的功夫。因此,出于对武术拳法的共同热爱,李洛能被孟綍如聘为镖师之后,深受器重,在其所刻车毅斋碑文之中,就有“老农为吾世丈孟綍如先生座上客”的记载,可见李洛能在晋商孟綍如家护院地位之高。正是孟綍如与李洛能的这段奇缘,促使了形意拳的出现。李洛能为孟綍如护院期间,二人对拳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祁县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创建了形意拳。二人深受孟家银炉化银工人在化银过程中步伐稳定、身手快捷的启发,将原心意拳的“弓箭步”改成“坐银剪步”,将“蹲猴猴”桩功换成“三体式”的桩功,这一改进不仅仅有利于拳法在实战过程中的施展,而且有利于习武者练功。后来李洛能便参照此次拳法的改进,将自己毕生所练习的心意拳和花拳糅合在一起,创编出了独具一格的形意拳。从形意拳产生的过程来看,晋商孟綍如可谓功不可没。不仅如此,孟綍如后来还积极协助和支持李洛能招收形意拳门徒,在太谷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形意拳高手,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形意拳在山西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传播。

2.明清晋商推动了武术文化的传播。明清时期,政府仍然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晋商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较大程度地依赖于政府,才能在商业活动的开展中获得一席之地。明朝初期,政府为防范元朝残余势力南下入侵,将重兵布置在边镇,但此时边镇军队的物资供需跟不上,为了缓解粮草危机,政府推行了招商输粮之策,晋商依托山西濒临边境的地理优势,通过疏通与官府的关系,承办边镇军队物资供应,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正是这种经商历程,使得晋商与后来的明清政府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与封建政府间的相互依托的关系,而此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也对山西地方武术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官府对武术的管制较为严格,如清政府曾严禁民间学习拳棒子,更不允许民间私自保存各类兵器[2]79。但明清时期政府都规定,如果有当地巨贾豪绅担保,武术教师就可以向门徒传授棍棒拳术。而晋商出于保护货物运输和自己财富的目的,也积极为各类武馆作担保,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山西武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晋商也利用与政府间的关系,将武术这一当时并非主流的文化形态融入到了上层社会之中,比如清朝时期的晋商乔致庸与醇亲王载沣关系甚密,就推荐当时的护院拳师车毅斋与醇亲王府院的武术教头比武,结果车毅斋大获全胜。此役之后,山西武术深得醇亲王赏识,而当时车毅斋所代表的山西地方拳种形意拳也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除此之外,镖局与晋商之间的关系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山西武术文化的传播。明清时期,随着晋商经营范围的逐渐扩大,镖局业务也逐渐兴盛起来,由此带动了大量镖局的出现。由于镖局主要负责保护任务,因此大多数镖局基本都是由当时的武术名家兴办的,如当时山西祁县的著名拳师戴隆邦不仅仅在山西境内建立了镖局,还在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广盛镖局;弓力拳名师创建了三合镖局;绵掌高手左昌德创建了昌隆镖局。这些镖局坚持以镖护商、以商养武、以武交友的宗旨,与众多晋商一起,在推动山西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资料显示,山西境内的20多种拳械的产生与传播,都受到了晋商与镖局的直接影响[3]25。在艰辛的货物运输过程之中,晋商往往都有镖师做伴,他们所到之处,都会通过以武会友的方式,将自己擅长的武术与其他镖师或当地著名的拳师进行交流,一来可以作为简单的娱乐活动,缓解因长途跋涉导致的舟车劳顿之苦,二来可以加强与其他晋商之间的交流,方便商业业务的往来。这些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山西本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将外来的武术文化引入了山西,如现流传于山西的弓力拳,并不是产生于山西本土的拳种,而是由山西榆次人安晋源在押镖过程中习得,后来他在山西广泛收徒,使得弓力拳逐渐在山西传播开来,成为了山西境内较为受欢迎的拳种。

3.明清晋商营造了良好的习武氛围。晋商为山西武术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镖局提供必需的物质保证,支持镖局的发展。明清时期,镖局是习武者重要的习武场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晋商支持镖局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多百姓加入到习武的队伍之中,从而起到了促进山西武术事业发展的作用。在晋商正式创立票号之前,金属货币是用于资本流通的重要载体,除了少量的银钱可以自行捎带之外,大凡1000两以上的银锭或1万枚以上铜钱都需要车载马驮[4]447。银两运输只是晋商交付给镖局任务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主要是聘请镖局负责货物运输的安保工作,晋商通过选择信誉较好的镖局,将银两运输、货物运输以及相应的保护工作交由镖局负责,镖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一定数目的佣金。显然,在晋商经商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镖局的业务也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业务的增多必然需要更多的习武人才,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习武中来,最终推动了山西武术事业的繁荣。二是晋商直接聘请武术人才看家护院,为其提供就业机会[5]136。明清时期,山西武术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大量武术人口的存在,而这一时期之所以大量武术人口存在,源于晋商以高额的报酬聘请习武者为其提供私人财产的安全保障,使得武术成为了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从而带动和营造了当时山西的习武风气。

三、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的共融与共荣的历史评价

虽然山西土地贫瘠,交通极为不便,但晋商并没有向如此艰苦的自然条件低头,而是凭借敢为人先的惊天气魄,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商业史歌。晋商不仅在商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而且与山西武术共融与共荣,这对山西本土武术事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晋商以尚武的人格特质孕育了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武术拳种,以实际行动营造了良好的武术事业发展氛围,使得山西形成了浓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在中华武术历史上占据重要一席。另一方面,晋商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广交天下武术英才,将山西的武术文化推出去,将外地的武术文化引进来,这直接推动了山西武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南方和北方武术文化的融合。晋商与山西武术这种共融与共荣的现象,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独特文化现象,为我国当前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摘要:本文分析了明清晋商与山西武术共融与共荣的历史渊源,从明清晋商孕育了新的武术拳种、推动了武术文化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习武氛围等方面论述了明清时期晋商对山西武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山西武术 第3篇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1]。自体育运动产生以来,运动损伤就一直伴随着体育运动,很多运动员,由于伤病的困扰,轻者不能再继续从事训练;重者则致伤致残,不得不提前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造成终身遗憾。目前,我国各高师体育院系已开展这方面的探讨,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2]。武术专项课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必须课程之一,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然而由于运动损伤的困扰,既影响了教学进度,又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病率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学生为总体样本,随机抽取400名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中国体育期刊中关于武术专项课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认真研读与高校武术专项课运动损伤相关的各种书籍和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回收率为95.8%,作废问卷13份,有效问卷370份,有效率为96.6%。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关数据。

1.2.4 逻辑分析法

采用类比、归纳、综合的逻辑分析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损伤的比例和分类

根据损伤的程度,可以分为未发生损伤、轻微损伤和运动损伤。通过调查发现山西省高校武术专项课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轻微损伤和运动损伤的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94.9%,但损伤多为轻度损伤,而未发生损伤的人数仅占5.1%。

2.2 损伤的部位

调查发现,损伤部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膝关节、皮肤、踝关节、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腰部。其中膝关节损伤的比例最高,为81.7%,腰部损伤的比例最低,为19.5%。因为武术的虚步、马步都要求半蹲,再加上跳跃动作落地时对膝盖的损伤,因此,膝关节受伤的比例最高。就性别来看,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略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女生比较细心,再加上女生的柔韧性高于男生所致。运动损伤的部位来看,下肢高于上肢。

2.3 损伤的类型

运动损伤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分析的角度不同,按照损伤的病程可以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是一种突然引起外伤,常常在训练或比赛中做某一动作时突然受伤。慢性损伤是由多次细微损伤累积所致,并有局部呈酸、麻、胀、疼等症状[3]。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损伤分为皮肤擦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骨折、脱臼、肌肉劳损几类。[3]由表3可以看出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是皮肤擦伤、肌肉劳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分别占到64.6%、49.5%、39.7%、33.5%。

2.3.1 皮肤擦伤

皮肤擦伤是皮肤表面被粗糙物擦破的损伤,伤后可见表皮破损,并有许多小出血点和组织液渗出。在武术套路训练中,最常出现的就是手掌、肘部、膝盖、皮肤擦伤,多是由于器械擦伤或者倒地后皮肤与地面接触形成挫伤,有时甚至是误伤。

2.3.2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的过度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称为肌肉拉伤。常见于肩关节、大腿或小腿肌肉的拉伤。

2.3.3 关节扭伤

关节扭伤是由于外力使关节活动超出正常生理范围,造成关节周围的韧带拉伤或关节囊等损伤。常见于腰部或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损伤。

2.3.4 骨折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由于高校武术专项课的课程都按照学生的水平来设置难度,难度一般都比较合理,发生骨折的概率较低。

2.3.5 脱臼

关节脱位又叫脱臼或脱骱,是指组成关节各骨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常见于肩关节脱臼。

2.3.6 肌肉劳损

肌肉劳损是一种慢性的反复积累的微细损伤。由于常年训练,体育院系的学生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肌肉劳损,发生肌肉劳损的概率较高。

2.4 损伤的原因

2.4.1 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运动练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对各器官系统的协调能力,克服人体机能惰性,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从而缩短了人体对运动的适应过程,使正式运动一开始就能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4]。准备活动不充分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学生在做专项准备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想不集中,精神过于放松,导致在上课过程中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的伸张能力欠佳,动作不协调,灵活性较差,造成运动损伤。另一方面是由于准备活动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例如在腾空飞脚、旋风脚、外摆莲等跳跃动作中没有进行充分的腿部肌肉的拉伸,很容易导致大腿后侧、内侧、小腿后侧等肌群发生拉伤。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

2.4.2 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往往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出现恐慌、害怕、紧张等心理,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等不良后果。例如在跳跃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正手翻、侧空翻、前空翻等动作,往往动作做到一半时出现了恐慌、害怕心理,动作不敢做了,导致动作极度的变形,轻则擦伤、挫伤,重则脱臼、骨折。

2.4.3 争强好胜,盲目逞强

很多青春期的学生争强好胜心强,看见基础好的学生做难度跳跃动作,自己也忍不住去试试。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或者不熟练,再加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靠自己的身体蛮干,用力过急过猛,极易造成自己和他人的损伤。而在课外自己活动训练中,往往是各种水平的人混杂在一起训练,这样没参加过武术训练的学生或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看到从小参加过武术训练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在练习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时,根本不顾自己的实际水平情况,也跟着盲目模仿练习,这样受损伤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5]。

2.4.4 动作不熟练

技术掌握不熟练,肢体各部位力量发展不均衡,有的甚至技术动作错误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学习完一个新动作,往往在初期练习的过程中容易受伤。因为一个新的技术动作从学习到熟练自如准确地完成动作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未熟练掌握技术动作时,就会破坏动作之间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容易导致受伤。例如,是腕花、舞花、等技术动作对于手腕的灵活、力量、速度要求特别高,如果在动作不熟练的情况下,盲目的追求快速的完成技术动作,就会造成损伤。

2.4.5 疲劳

人体疲劳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度和协调机能都明显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反应迟钝,平时熟练的动作也可能发生错误而引起严重损伤。武术的虚步、马步对腿部肌肉的力量要求高,有时还需要做静止动作,长时间的累积会导致疲劳。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2.4.6 局部负荷过大

武术教学中的弓步、虚步、马步要求半蹲,歇步要求全蹲,会导致腿部局部负荷过重,长时间的锻炼可以诱发肌肉劳损。如果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会导致肌肉劳损的过程加速,导致运动损伤。

摘要:文章以山西省高等院校武术专项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分析得出山西省高等院校武术专项课运动损伤的发病率较高,但损伤多为轻度损伤。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心理因素的影响、争强好胜盲目逞强、动作不熟练、疲劳和局部负荷过大。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皮肤、指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腰部、膝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

关键词:武术,专项提高课,运动损伤,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

[2]黄秀玉.高师武术专业学生运动损伤成因与预防探索[J].莆田学院学报,2002(4):33.

[3]张峰枫,周婷婷.对诱发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损伤因素的探讨[J].新西部,2010(18):248.

[4]张山.武术套路(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山西武术 第4篇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确定为山西省体工队二线队员、大同、长治、晋城、运城、运城市少林武校和晋城职业中学武术散打运动员和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体育期刊网1994-2014年有关武术散打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现状、发展、对策、培养、训练、竞赛等方面的材料, 研究的文章, 同时阅读了有关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及有关资料。

1.2.2 访谈法

走访省体工队、武术学校、体校的武术散打队的主管领导和教练员, 对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 对武术散打后备运动员进行细致深入的访谈, 走访了山西省内高校从事多年武术散打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教师和教练。

1.2.3 问卷调查法

针对当前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的情况, 设计问卷, 对山西省体工队二线队员, 大同、长治、运城等武校和体校的教练员、武术散打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问卷》, 分别对山西省武校及市体校散打队教练员20人、运动员155人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75份, 收回173份。其中教练员问卷回收20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运动员问卷回收153份, 回收率98.7%, 有效问卷150份, 有效率98%。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的总体状况

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靠武校和市级体校, 而山西省很多武校由于受资金、管理等方面条件所限, 生存举步维艰, 导致人才培养和输送受到很大限制。与其它武术散打强省相比较, 山西省武术馆校数量少、规模小, 据统计, 山西省目前注册武术馆校仅有37家, 而武术散打发展强省如山东、河南等省, 武术馆校有近四百多家, 而且规模都比较大。山西省目前举办的武术散打比赛比较少, 特别是青少年武术散打比赛, 而比赛是培养和锻炼运动员竞技水平最好的方式, 也是宣传武术散打最好的平台, 所以赛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力量的培养和梯队的建设。

由于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 山西省武术散打运动在全省的普及和发展不均衡, 武术散打运动在太原、大同、长治、运城等地区的发展比较好, 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市, 运动水平始终处于山西省的领先地位, 并且这些地区的武术散打运动普及推广程度也高于山西省的其它地区, 在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方面也相对于其它地区好。

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有多种培养方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宫、武术馆校、业余体校、各地市体校、山西省省队, 因此, 可以将其分为省级队、各地市体校、武术馆校。其中, 省队、各地市体校, 各地的武术馆校都采用集中食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的三集中培养模式, 以训练为主, 学习时间相对较少的培养方式。经调查, 山西省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属于三级培养体系, 业余体校、武术馆校等属于初级培养形式, 各地市级体校为中级培养形式, 而山西省武术散打队为高级培养形式。山西省武术散打运动队的队员们大多来源于山西省少数武术传统地、市体校, 而这部分体校得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 在场馆设施上和训练条件等方面相对较好, 因此队员们经过系统训练的年限也比较长, 它也是一个地、市武术散打运动最高水平的代表。在山西省目前现行的武术散打运动培训模式中, 市体校、武校是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主要培养形式。

2.2 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来源分析

(1) 运动员的选拔范围及成因

目前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主要来源于体校和武校, 而武校是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第一储存库, 其生源状况直接决定着后备人才库的储存量。调查发现, 目前山西省武校的生源呈下降趋势, 运动员的生源数量不容乐观 (见表1) 。

(2) 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选材方式

调查得知, 山西省武术散打教练员在选材时主要依据的是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占了80%, 其次为依据经验选材, 占64%。说明山西省武术散打教练员在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选材上是不科学的, 现代运动训练如果仅依靠传统的经验进行主观选材、从武术散打运动爱好者中自然挑选的方法不可能适应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需要, 选材必须结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选材方面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 运用运动生化生理指标进行科学选材,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武术散打运动员。

(3) 教练员选材困难

在武术散打运动员的选材中, 教练员认为选材存在的主要困难中, “参加训练的人数太少、选材的范围太少”的选择最多。说明山西省参与武术散打的人数太少, 导致选材困难。其次是“缺乏系统的选材和指标体系”。一直以来, 教练员在选材过程中执行的是初级和中级选材指标, 选材时只做一些简单的身体素质测试或是根据比赛成绩进行选材, 有的教练员凭借个人的主观经验来进行选材, 没有统一的科学选材指标体系。因此要解决教练员在选材中的困难, 就必须制定科学的选材指标体系, 严格按照选材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材。

2.3 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学习、训练与竞赛现状分析

(1) 武术散打后备人才文化学习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这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发现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占了58%和29.3%, 说明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较差。

(2) 武术散打后备人才训练现状

运动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训练作为保障, 而其中训练的次数、训练的时间的多少和训练的强度、频率, 可以反映训练是否科学合理。调查得知:山西省体校的武术散打后备运动员每周上课五天, 每天分为早操和下午训练、上午学习, 平均每天训练二到三个小时, 一周训练10次左右。武校训练时间相对较短, 一般都是上午和晚上是文化课学习, 只有下午训练, 一般为两到三小时。一周五次左右。可以看出, 体校训练时间比武校时间稍多。

(3) 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竞赛现状

比赛是检验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平台, 运动员通过实战比赛, 有利于积累更多的比赛经验, 为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比赛, 教练员可以发现平时训练中的不足, 并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通过调研, 山西省武术散打运动后备运动员参加的比赛次数相对较少, 个别武术散打运动员每年参与的正式比赛仅仅有1-2场, 而大多数运动员基本不参与比赛。笔者在走访调查后,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山西在武术散打比赛方面赛制不完善, 运动员本身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少。其次, 由于运动员技术水平较差, 学校担心拿不到名次而直接不去参加比赛。第三, 由于比赛时部分裁判员弄虚作假, 很多教练员也不愿意参加这样有失公平的比赛。第四, 由于比赛时对运动员资格审查不严, 导致很多单位从外省借调运动员代表本单位参加比赛, 既失比赛的公平公正, 也严重影响了本省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

2.4山西省武术散打运动后备人才训练保障条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 政府和各级领导对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目前, 山西省对武术散打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场地设施及经费方面仍主要依托各级政府, 因此山西省政府和各级领导对武术散打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与重视, 对武术散打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就能在法规和政策上得到保护, 并且也可在经费上得到支持。从对教练员的调查中得知, 领导很重视武术散打项目的选择较多, 占30%, 重视的占20%, 一般的占50%, 可以看出, 领导对于武术散打项目还不够重视, 从访谈中得知体校一般比较重视一些优势项目的培养, 从资金, 政策上比较倾斜一些, 从而导致一些劣势项目越搞越差。

(2) 山西省武术散打训练的场地器材现状

训练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条件, 一个完善的武术散打训练场地, 需要有高质量的安全保障措施和硬件配套设施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散打的运动场地是武术散打训练者进行技战术学习、适应比赛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武术散打训练必备的条件。

在对山西省的武校和体校的武术散打训练场地调查后发现, 体校大都有比较标准的散打训练场地、比赛擂台, 但保护设施比较差, 其中多数教练员反应场地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武校由于资金短缺, 场地设施很差, 器材都是用了多年才更换, 大都破烂不堪, 在训练中很容易导致运动员受伤, 运动员也因为害怕受伤, 在训练中存在心理上的压力, 担心在训练中因为周围环境而使自己受伤, 导致运动员不能专心致力于训练, 影响训练的效果。

(3) 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训练经费来源现状

训练经费是开展体育训练和人才培养的经济基础, 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通过调查得知, 体校训练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教委的拨款、体育系统的专项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武校主要是自筹资金、学生缴费。经费是学校正常运行的支柱, 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 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就不可能开展下去。调查发现, 60%的教练员反映经费严重不足, 有的也是勉强维持和基本没有, 说明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资金短缺严重, 这也是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不高的主要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山西省武术散打起步较早, 但发展较慢, 武术散打后备人才资源匮乏, 武术散打在全省的普及推广较差。

(2) 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之间的主次矛盾,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西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部分运动员对将来的前途没有多大信心, 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

(3) 影响山西省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主因是后备力量不强、运动员比赛太少、竞赛体制落后。

(4) 训练保障条件存在诸多问题:经费不充足、场馆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医务监督不合理。

3.2 建议

(1) 加大武术散打项目的普及、宣传力度, 为武术散打这一项目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借助国内中小学现在推广武术操这一契机, 同时积极借鉴跆拳道发展模式, 积极推广武术散打这一项目。

(2) 对于青少年运动训练, 选材是非常关键的, 选材必须要科学合理, 主管部门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武术散打运动员选材体系, 训练要建立在科学化的基础之上。

(3) 在搞好训练的同时, 要重视运动员文化学习。改善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环境和教学设施, 重视运动员对于文化学习兴趣的培养, 增加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对于运动员的考核和选拔, 要加大文化课成绩的考核,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

(4) 体育主管部门要多搞青少年武术散打比赛, 通过比赛让更多的运动员拿到二级或一级运动员资格证书, 同时多通过比赛, 感受赛场氛围, 累积赛场实战经验。

(5) 积极呼吁相关各级领导, 在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方面, 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改善训练场地条件, 完善保护设施, 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较好的保障条件。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从中了解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为山西省武术散打的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础, 为将来更好的培养武术散打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山西省,武术散打,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及整合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潘前, 陈伟霖, 吴友凯.推进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的战略转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 .

[3]王太生, 等.试析山西省奥运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04) .

[4]郑焱.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刍议[J].搏击·武术科学, 2008 (7) .

[5]戴健.21世纪体育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要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

山西武术 第5篇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习练武术可以培养人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已经踏出国门,走向世界,并且成为亚运会唯一一项非奥运会项目。要弘扬中华武术,就要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普及程度。尽管近几年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学生武术基础差、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专业武术教师和武术场地器械的缺乏、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等不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十四所本专科院校2009级、2010级400名公体学生(采用分层抽样)和部分公体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期刊和阅读武术选修课教学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并认真研读了中国期刊网上关于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研究文献和科研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向山西省十四所本专科院校的公体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为95%,作废问卷15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6%。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利用Excel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关数据。

1.2.4 访谈法

通过与老师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谈,了解实际情况。对论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在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中的开展情况

2.1.1 武术选修课的普及程度较高

山西省十四所高校的公体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年都开展公共武术选修课,武术选修课在山西省高校中普及程度较高。学生通过一学年的武术选修课学习可以学会一至两个基础套路。

2.1.2 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依次是器械(89.59%)、防身术(86.58%)、自选套路(84.38%)、徒手套路(23.56%)、散打(15.89%)和对练套路(11.78%)。而从表2中可以看出武术选修课所教授的内容基本是24式简化太极拳(88.49%)、初级长拳第三路(87.12%)等基础套路。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方式的安排应力求新颖多样,不仅要达到武术选修课的要求,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由于武术教学中对同学们感兴趣的器械套路、散打、防身术等教授的很少,与学生好动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反差,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使学生对武术选修课的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对武术课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1.3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不够

对于武术的认识,大多数同学错误的认为武术就是武侠电影汇中的刀光剑影。他们只认识到了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特点,而没有认识到武术真正的内涵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是十分不利的。武术选修课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武术的基本技术动作,强身健体,而是要通过武术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和继承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

2.1.4 学生的武术基础薄弱

无论是武术教学还是训练,都必须将基本功放在首位。基本功是练好武术的基础,要想学习武术,扎实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武术高难动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姿势,才能提高学习武术套路的效率和武术教学质量。从表3可以看出,除少数(11.78%)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武术外,88.22%的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武术,对武术基本功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给教师上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基本功对学习武术的影响,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武术,在柔韧性和力量方面都较差,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动作做不到位,得不到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大教授基本功的课时数,并时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基本功的规范。

2.2 学生对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从表4中可以看出,95.07%的学生对武术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并且愿意进行武术选修课的学习;4.93%的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的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某种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体育运动中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用于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武术比赛、武术教学录像或视频,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与自己的动作进行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树立清晰的动作表象。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学中又缺乏结合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教学,使学生对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2.3 理论课的教学时数较少

理论是学习技术的前提,从表5中可以看出77.81%的学生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只有1到2学时,7.67%的学生甚至没有上过武术理论课。武术与中国哲学、兵家、传统美学、传统医学、宗教、艺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武术不仅是要学习武术的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武术理论知识是武术选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作风、意志品质、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较少致使学生通过一个学期武术选修课的学习,虽然学会了一两个武术套路,但很难更深层次地理解武术尚武崇德思想,以及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等的重要内涵。理论知识的匮乏也是影响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理论课的教学。

2.4 武术教学场地不足

通过调查得知,四所高校的公共武术选修课都在室外进行。学校没有专门的武术场馆,由于场地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因为学校体育场馆等设施有限,部分教师只能在学校篮球场或空旷的平地等进行武术教学,如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武术课的教学不得不终止,成为制约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瓶颈。

3 建议

(1)合理安排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量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器械、防身术、自选套路等。

(2)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在上课过程中,在学生练习的时候给他们讲解有关武术的基本知识,增加学生对武术的了解。

(3)加强武术基本功的教学。利用早晨的时间加强基本功的学习。

(4)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多举办有关武术方面的讲座或武术表演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5)增加武术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在学习技术课的同时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6)增加武术教学的投入。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购买武术教学设备,修建武术教学场地。

摘要: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公共武术选修课受到越来越多公体大学生的青睐。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教学改革和不断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使武术选修课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促进山西省高校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选修课,教学现状,对策研究,公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劲松,李玉玲,彭彦铭.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4):103.

[2]蔡忠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王建华,周庆杰.普通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240-241.

[4]孙明明.高校武术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12):66-67.

[5]罗陵.山西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07(11):67-69.

[6]经建坤,覃少菊.新形势下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现状与发展对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4):123.

山西武术 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能力,无氧功,血乳酸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武术管理中心适合年龄的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除太极拳、太极剑外)16名中:一级运动员有5名、二级运动员有6名、无运动级别有5名,在实验过程中分为三组:一级组、二级组、无级别组。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仪器

Monark 829E功率自行车、EKF s-line lab+乳酸盐分析仪、身高体重计、秒表。

1.2.2 检测指标

无氧功峰值功率(PP)、平均功率(MP)、30秒功率下降率(%)、总功、运动后3分钟血乳酸(HL)、运动后5分钟血乳酸(HL)、运动后7分钟血乳酸(HL)等无氧能力指标

1.2.3 实验步骤

根据受试者身高调整MORNAK 829E功率自行车的座位高度和车把位置,给受试者讲明测试过程及要求(受试者听口令以最快速度蹬车直到要求停止为止)。受试者做准备活动3-5分钟,熟悉蹬车过程和测试流程。根据公式:无氧功负荷(N)=体重×9.8×0.085,来确定每个运动员的负荷数值。

无氧功测试:受试者做好蹬车准备,测试人员发出开始口令,受试者在空载情况下开始全力蹬车,当受试者迅速加速至180转/分以上时,测试人员输入负荷数值进行加载,同时单击Start Timer按钮。在测试过程中对运动员不停鼓励加油,受试者蹬骑30s后测试人员发出停止蹬车口令,无氧功测试结束。

血乳酸测定:无氧功测试结束后开始计时,在运动结束后第三分钟、第五分钟、第七分钟采集蹬车队员的手指末梢血样。应用EKF s-line lab+乳酸盐分析仪对测试血样进行血乳酸分析,获得血乳酸数值。

1.2.4 数据处理

对测试所获的数据应用SPSS 13。软件进行统计。各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因为样本含量少,所以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均数比较,并对wingate实验结果和血乳酸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水平。

2 实验结果

2.1 运动员基本情况

在运动项目上,为使项目特点接近一致,未选取太极拳和太极剑项目的运动员。(见表1)

注: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 Wingate测试结果

最大功、总功的绝对值与相对值比较见表2。

3 分析与讨论

3.1 武术套路比赛中无氧能力的重要性

在本实验中,青少年武术套路一级运动员的最大功的相对值、平均功的相对值和递减率分别为10.3±1.4W/kg、6.6±1.6W/kg和43.59±7.37。而我国优秀速滑大学生中一级运动员的相应值为11.37±0.84、9.34±0.49和38.87±5.54[1]。速滑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主导的速度耐力项目,而同为一级运动员,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速滑运动员相比较差,因此无氧能力在武术套路比赛成绩中所占比例可能不是很大。

3.1.1 递减率绝对值、递减率体重相对值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1.2 各5s总功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比较

(1)各5s总功的绝对值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各5s总功的相对值比较

从表5中可以看出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1.3 血乳酸测试结果

(1)运动后3、5、7分钟血乳酸水平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1.4 wingate测试结果与血乳酸相关分析

注:*:P<0.05;**:P<0.01。

从表7中可以看出无氧功指标和运动后3、5分钟血乳酸水平相比,运动后7分钟血乳酸水平和无氧功大部分指标相关。

在对不同级别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之间的比较中,各项数据检验结果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对于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来说,无氧能力的差别可能并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技术水平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武术套路比赛属于表演性的项目,而非对抗性的。

3.2 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功特征

在本实验中,虽然各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对每个5s总功的比较中,其差异的大小还是有一定区别。其中11-15s所作总功差异最大。

在wingate实验中,峰值功率反映磷酸肌酸系统的供能功率,无氧峰值一般出现在3-10 s之间,而11-15s可以反映糖酵解供能的最大情况。因此,对于武术套路运动员来说,糖酵解供能能力可能在无氧供能中占有更大的作用。

无氧功率递减率也称疲劳指数(fatigue index),体现了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中最大无氧功率的降幅度,反映机体的无氧抗疲劳能力。在递减率方面,将递减率除以体重之后,各级别差异显著减小,说明递减率可能与体重关系密切。另外,在运动后7分钟血乳酸水平与递减率的相关检验中,血乳酸水平与递减率的绝对值相关系数大于0,而和递减率体重相对值的相关系数小于0。

递减率作为反映无氧能力一个指标,当无氧能力增强时,递减率应该降低。虽然在本实验中,运动后7分钟血乳酸水平与递减率体重相对值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程度,但至少其相关系数小于0。因此对于递减率的比较,可能采用其体重相对值更好。

3.3 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血乳酸水平的特征

激烈运动时肌乳酸迅速增多,由于肌乳酸释放至血液需要载体转运,而此种转运方式具有饱和性,因此肌乳酸与血乳酸之间的浓度平衡大约需要4-10min。所以血乳酸达顶峰之后才可正确指示肌乳酸水平。在本实验中,大部分运动员在运动后5分钟,血乳酸达顶峰,因此运动后7分钟的血乳酸水平才能真正反应肌乳酸水平。

在运动后7分钟血乳酸水平的比较上,各级别之间的比较仍然无明显差异。说明和wingate实验结果一样,对于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来说,无氧能力的差别可能并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技术水平的差异。

通过对血乳酸水平和无氧功进行相关性检验可以发现,和运动后3、5分钟血乳酸水平相比,运动后7分钟血乳酸水平和无氧功大部分指标相关,同时和无氧功的体重相对值关系相关性更强。也说明运动后7分钟的血乳酸水平对无氧能力的反应更适合。

4 结语

(1)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并不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

(2)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相比体能占主导的无氧运动而言较差。

(3)wingate测试的各项指标采用其体重相对值更能反映武术套路运动员之间无氧能力的差别。

(4)运动后7分钟的血乳酸水平可以反应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元锋,李伟,南相华.我国优秀速滑大学生运动员无氧能力特征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8(6):9-12.

[2]许豪文.运动生物化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键,洪峰.无氧能力间接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1999(6):11-14.

[5]张洁,朱珂,马慧珍.无氧能力的四种评定方法概述[J].中国临床康复,2004(36):30-3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西武术】相关文章:

当代武术05-09

武术师资05-14

武术理论05-19

体育武术06-08

武术服饰06-15

健身武术06-15

小学武术06-16

武术遗产06-30

民族武术07-21

武术功能07-23

上一篇: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下一篇:企业需求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