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2024-07-08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精选12篇)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1篇

关键词:粮食管理,经济,流通安全

一、粮食流通安全的经济意义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口多, 耕地少, 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 决定了粮食问题在我国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关系到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政治问题。粮食流通同粮食生产、粮食消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粮食流通的基本职能是把农民生产的商品粮, 经过收购、运输、加工和保管, 最终转移到消费领域。他是连接商品粮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粮食生产安全是保证能够生产满足我国人民生活和生产, 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健全的粮食流通是保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在粮食管理经济下, 粮食安全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粮食流通安全又包括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安全, 最终保证能够为消费提供安全的商品粮。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中国, 粮食流通安全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国有粮食企业良好的信誉、完善的粮食流通设施、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点、先进的质量检验条件、优秀的人才队伍、国有粮食企业在全社会长期深入开展的放心粮油活动和农业发展银行长期给予的资金支持, 都为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 健全的粮食流通能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建立规范的粮食交易市场, 并能搞好产销衔接, 保持产销平衡。

二、粮食流通安全的作用

粮食流通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粮食流通是指粮食商品生产出来以后, 经过交换, 实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全过程。这种转移过程是以货币为媒介, 借助货币的流通职能和支付职能来实现的。粮食流通是一个过程, 粮食安全是一种状态, 粮食流通的过程, 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

粮食流通的基本职能是把农民生产的商品粮, 经过收购、运输、加工和保管, 最终转移到消费领域。它处于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地位, 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媒介和枢纽,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当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粮食供给比较丰富, 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 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 因此, 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具有反作用, 这表现在:

首先, 通过粮食购销活动, 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出来的商品粮能够及时销售出去, 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并且获得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 实现粮食商品的价值, 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同时, 促进粮食资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优化配置, 使粮食生产为市场提供足够的适销对路的粮食商品。

其次, 在粮食生产的全过程中, 粮食流通占用时间越短、占用资金越少, 则越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换句话说, 粮食生产是基础, 决定粮食流通;粮食流通是媒介, 又反作用于粮食生产。只有确保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粮食作为战略性物质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粮食流通能够引导粮食生产满足粮食消费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粮食消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事物的需求更多地转移到蔬菜、肉类上面, 对优质粮食的需求增加。虽然人们减少了口粮的消费, 但增加了肉、禽、蛋、奶的消费, 这就直接导致饲料用粮的需求增加, 从而引导粮食生产。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消费关系看, 粮食流通在三者中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 三者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

最后, 在国民经济全局中, 粮食流通将由末端地位向先导地位转变。粮食流通是一切流通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粮食流通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媒介和纽带, 可以帮助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大力提倡的粮食产业化经营, 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也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粮食流通顺利进行, 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全局, 在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 粮食流通有利于保障粮食供应, 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如果粮食供应没有保障, 就必然引起市场的大幅波动, 影响市场经济秩序, 甚至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科学合理地组织粮食流通, 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粮食管理经济的粮食流通安全对策

抓住机遇, 发展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民增收。各级领导要注重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用人制度和管理体制, 帮助它们尽快做大做强;争取政策, 服务龙头企业。

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强与有关涉农部门的协调合作, 多渠道争取政策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基地建设、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创新项目, 完善项目设计和实施方案。指导重点企业完善内控机制, 吸引、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粮油产业化经营,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指导, 引导龙头企业。各级粮食部门要因地制宜推广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帮助龙头企业增加对粮油精深加工的投入,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精深加工产品,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以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要通过与农业科研部门的育种专家及种子管理部门以及粮食深加工企业, 改变传统的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市场脱节的现状, 实现粮食产业的良性循环。

以农业科技推动粮食产销。发展产业化经营, 实现粮农与市场的连接, 用科技的手段更好的种植粮食, 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满足市场对于高品质粮食的需求, 保证农民的利益;提升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粮食流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耀鹏:《发挥主渠道作用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理论前沿》, 2009, 13。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第2篇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 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有充分的估计, 这些因素决定了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2 亩,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并且, 耕地减少的趋势和环境恶化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遏制, 加上水资源的短缺, 也是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 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仅为8.5 亩, 仅相当于美国农场平均规模的1/ 335。我国传统的手工和半机械化的操作手段, 与欧美的专业化、机械化生产相比, 粮食生产成本过高, 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将会加速我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将对我国国内农业政策和粮食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国际市场对国内的压力日益增大。第三, 粮食商品率低。目前我国粮食商品率不到40% , 而美国小麦、大米的商品率已达95%以上。与此相适应, 我国粮食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功能、市场管理方面的发育程度较低。第四, 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的矛盾突出。从消费角度看, 增长最快的是稻米, 而玉米则大量剩余, 并且, 在品种结构矛盾的前提下, 优质粮食供应不足, 不适合市场需要的粮食有余。第五, 粮食储备环节制度的不健全和不科学, 造成大量的储备粮(专项储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安全储备的政策成本过于高昂。

二、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规范和界定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 必须从我国特殊的粮情出发, 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 由责任意识、责任目标、责任机制三个方面构成。

(一)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意识 人多地少、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完全靠市场无法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此, 政府为实现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尽管在学术上存在着粮食安全的市场主导论和政府责任论的观点争论, 但在实践上, 我国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一直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在计划经济年代, 面对粮食供给紧张局面, 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 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安全给予了中肯评价:建国以来, 我们做了一些事情, 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 粮食达到基本自给。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同时, 他又强调: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 一切就好办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明晰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目标: 一是通过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 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

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 亿亩以上, 其中稻谷稳定在4.5 亿亩左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底线和红线,是刚性的约束性目标。二是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 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 到2020年达到5 400亿公斤以上。从历史的经验看, 1996年粮食产量突破5 000亿公斤, 1998年再创新高, 达到5 123亿公斤。此后, 由于连年丰收, 库存逐年增加, 市场粮价下跌, 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到2006年之前, 我国粮食总产量都在5000亿公斤以下, 其中, 2003年仅为4 307亿公斤。2004年后,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惠农举措, 2007年粮食总产量恢复到5 016 亿公斤, 2008年又创5 285亿公斤的历史新高。可见, 如果责任目标明确, 政策到位, 措施得当, 到2010年和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粮食自给率是可以稳定在95%以上的。三是通过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目前, 我国粮食储备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量的扩张, 而是质的提高。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 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四是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流通成本高, 流通效率低, 是困扰粮食物流的大问题。要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 到2020年提高到55%。

(三)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运行机制 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目标确立后, 必须通过构建粮食安全政府责任运行机制来实现预期目标, 就我国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运行机制来说,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规范和完善粮食市场机制, 二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三是完善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机制, 四是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机制。1.关于政府规范和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粮食市场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把握和探索粮食经济运行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粮食物品的特殊性、原有计划经济的固化程度高、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绷得过紧等因素制约, 粮食市场机制很不完善。这不仅涉及政府在市场经济机制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般性问题, 而且涉及粮食安全作为政府责任约束条件下的市场向何处去及农民能否和怎样成为市场主体等特殊性问题。所以, 政府在完善粮食市场机制进程中, 除了要做许多一般性工作, 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提升, 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和紧迫任务。2.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广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和狭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两个方面。广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是指政府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粮食经济的运行调控, 使其不偏离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目标。这需要政府对即期和预期的粮食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 找准影响粮食安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 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措施准确、到位。狭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包括健全粮食统计制度, 即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健全和完善粮食应急体系, 即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 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协调的粮食应急网络。完善粮食流通产业政策,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是粮食安全的调节器。我国须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研究制定国内粮油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领域产业政策, 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即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 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3.完善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机制。近年来, 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废除了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林特产税, 终结了在我国延续2600 年的“粮国税”,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4 年我国再次出台了重点粮食品种的定购价收购制度,实施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从6个方面强调了政府加大支持投入力度:(1)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2)加大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3)完善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4)完善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5)加强对粮食产销衔接的支持,(6)加大对散粮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

4.关于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 又是粮食消费大国。这样的国情特点决定了, 中央政府在粮食安全上负有统筹全局、宏观掌控的责任, 而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在粮食安全总布局中的位置, 对粮食安全负有相应的责任。尤其是近年来供需区域性矛盾凸显, 使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加大。强调粮食安全的省长负责制正是从这一状况出发的。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 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省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工作。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 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 要明确其他各级地方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 如, 以地市为单位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以粮食主产县(场)为单位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等。

三、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对策思考(一)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 稳定粮食生产 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在财政资金分配、政策和措施上突出向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倾斜, 以公益性建设为导向, 加大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强化村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同时要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信贷支持力度。二要继续增加农业补贴, 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的支持力度, 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扩大补贴范围。三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确保种粮收益稳定在一定范围之上, 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二)严格保护生产资源, 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 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是粮食发展最基础的生产要素, 是保障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严格坚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 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尤其是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耕地、草地、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逐步改善资源环境, 保障粮食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加强科学技术攻关,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 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关键是要依靠农业科技。随着物质投入对粮食增长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一要加强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粮食新品种, 改善品质, 大幅度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突破耕地资源约束瓶颈。二要研究开发一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 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建立粮食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 提早掌控粮食安全态势 建立粮食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 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警、早期干预,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力。针对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大的特点, 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 及时快速获取气象灾害、病虫害、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信息, 建立早期判断风险识别技术, 研究粮食生产风险形成与传递的模型技术, 构建智能化粮食生产风险早期预警系统。针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分析价格传导环节和价格传导过程中造成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 研究构建粮食价格传导路径与价格变化仿真模拟系统, 防范风险, 保障粮食安全。(五)科学引导粮食消费, 提高粮食使用效能 一要吸取西方膳食消费模式的教训, 科学引导居民消费。发挥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适度增加动物性消费的东方膳食模式的优越性, 走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二要制定限制粮食浪费的消费政策。转变大吃大喝的消费理念, 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各项规章制度, 改善消费环境, 逐步推进分餐制。三要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控制工业用粮过快增长。长期来看我国仍处于粮食紧平衡状态, 要严格控制用粮食发展生物质能源。总之,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分析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五大不利因素入手,提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的命题,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考。引用文献:

[ 1] ZHU J.Publ ic investment and Econom ic Ch ina s long-term food srcu rity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3篇

唐明认为,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种植养殖意愿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它在农业现代化中扮演着“总装备部”的角色,因此,我国应更加重视农业机械化在推进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唐明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丘陵山区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优化产业装备结构,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二是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投资力度,扶持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厂(点)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机械深松、节水灌溉和稻油机械化收种等四大关键技术,以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四是加快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投入,解决制约农机作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五是从立法层面,赋予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在国道、省道以外道路上行驶作业的农业机械的安全检查、纠正违章等职权,解决农机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缺失的问题,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

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第4篇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2015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要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

首先是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发展水平。

2015年3月6日下午,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指出,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形势很好。2014年,我国实现了粮食总产的“十一连增”,创出了几项新高:粮食总产创新高,2014年达到了6 071亿kg;粮食单产创新高,达到了359 kg;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历史最高,接近450 kg。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地登上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继续使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发展水平。

其次是坚守1.2亿hm2(侣亿亩)耕地红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必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坚守1.2亿hm2(18亿亩)耕地的红线,现有耕地面积要保持基本稳定。要探索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基础上,推进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更加严格的用途管制。近年来,我国耕地持续减少,其中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占地的原因,也有用地不节约、不集约的因素。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再次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目前,我国正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今后要更加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主产区推进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主粮全程机械化。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前景广阔。要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政策、法律、市场和技术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最后是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

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有人种地。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要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第5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粮油产品质量关系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生产销售放心粮油,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是粮食行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粮食企业和粮食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包括粮油在内的各种食品的营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食品卫生问题也给予了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和各项法律法规,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卫生安全,真正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几个制约的因素。土地资源紧张的约束加快,近年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人增地减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不断加剧。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大旱、大涝、大冷、大暖气候的影响,这些灾害概率的增加,对于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得益于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但是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更需要进一步加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直接补贴等生产支持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收购政策和网络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农业劳动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粮食安全责任制得到新落实。我省在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严格考核的意见》,对粮食产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级调控,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涵盖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粮食流通等涉及粮食安全工作全部内容的粮食安全责任制。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建立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初步构建了制度化、系统化、长效化的粮食工作分级负责机制。粮食安全责任制的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了各级党政领导对粮食安全责任的认识,在全省上下形成了粮食工作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涉粮各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突出重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稳价,粮食安全

健全机制。粮食责任考核机制;政策扶持补贴机制;粮食市场质量监管机制;

各级粮食部门把节约粮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今年围绕保障公民的食物权利、创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开展了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条幅签名活动,发放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主题宣传画、爱粮节粮宣传手册。各地粮食部门按照国家粮食局的部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宣传活推动全社会形成居安思危、处丰思歉、惜粮如金、节粮成习的良好风尚,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勤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人皆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即使在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形势比较好的时期,我们也不能放松勤俭节约这根弦,要时刻想到全世界还有几亿人口仍处于饥饿之中,要始终不忘全中国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脱贫致富。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养成居安思危、处丰思歉、惜粮如金、节粮成习的良好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6篇

未来10年,我国农业发展态势将是怎样?如何更好地运用市场信号引导农业生产?在4月20日~21日召开的2015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对我国未来10年的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贸易走势进行了展望。

据介绍,今年我国首次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名义发布农业展望报告。专家指出,本次展望报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把握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市场总体形势,对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的展望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

粮安天下,粮食安全问题最受关注。报告显示,未来10年中国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展望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所所长许世卫说,基于大量数据分析、模型系统运算和领域专家会商判断,中国未来粮食供给安全有着充分保障。

“中国谷物将保持合理自给率,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消费自给有余。”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國谷物播种面积将保持总体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2024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总播种面积将稳定在13.6亿亩以上,产量将达到5.8亿吨,总消费量预计为6亿吨。其中,稻谷产量预计稳定在2.06亿吨左右,折合大米产量1.45亿吨左右,大米口粮消费预计1.14亿吨;小麦产量预计达到1.29亿吨,小麦口粮消费量预计0.89亿吨;玉米产量预计达到2.44亿吨,玉米口粮消费预计700万吨,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预计保持较快增速,将通过适度增加进口实现供需平衡。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7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北方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赔偿机制

2013 年3 月1 日,《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但从中可以看到,对农业保险的保险范围、保险期限等并没有做实质性的规定。2014 年1 月19 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题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将粮食安全列为首位,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立足于农业保险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经验,重点研究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赔偿机制,不伤农时,不负农民,不误农业。

一、农业保险赔偿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挥粮食安全的生存之本作用

粮食安全是我们的生存之本,需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农时涵盖四季,春耕夏锄秋藏冬储,需要充分给予保障,才能使其基础作用得以发挥。从某种角度说,这个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再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中央一号文件曾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已经是在国家领导层达成共识的基本内容之一。有专家学者研究区域农业保险法律制度,指出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也应具有区域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建议从立法途径、政府责任、机构拓展、配套政策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还有专家学者认为,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发展目标,并考察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障作用,保障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二)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经济功能的核心

农业保险在经营过程中应具有转移分散农业风险,分摊农民经营风险的功能,以充分发挥保障粮食安全的宏观作用。同时还应该具有增强农业防范风险能力,保障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从而有效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川省粮食局考察团2012 年对澳新两国粮食问题进行考察,澳大利亚在粮食政策上采取价格调控、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出口鼓励、法律体系支持等,充分发挥政府在粮食生产和市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粮食增产增效,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支持做大粮食市场,做强粮食产业,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农业保险自身的属性要求

与一般商业保险相比较,农业保险具有地域性、季节性、连续性、法律政策性等特性,同时具有分散性、高风险性、保险金额难于确定、保险费率难于厘定、难于评定灾后经济损失、理赔工作难度大、保费来源多渠道性等特点。这是从技术角度揭示农业保障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而在理赔过程中,农业保险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这些在保险人定损时体现为考虑因素根本无法周全。

(四)以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为核心进行区域研究,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

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份。有学者研究了内蒙古的粮食生产与安全问题,指出内蒙古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但需加强保障力度,如农业保险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有学者研究了玉米加工业对吉林省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玉米加工业发展改变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具有积极影响。还有学者研究了粮食安全战略下东北商品粮基地布局,指出要依靠现代农业的示范和引导逐步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还有学者对黑龙江省政策保险进行研究,从金融支持、加强补贴等角度提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方法,以提高农业保险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二、目前农业保险对“三农”保障不足的问题所在

(一)现行农业保险赔偿机制不合理

2013 年春,《央视春耕调查:雪压玉米的黑土地》中讲述2012 年11 月份黑龙江大部分地区遭遇雪灾,冰雪覆盖农田,农民粮食难收,保险不赔偿,面临着巨大生存问题。保险公司解释说保险只保在生长期也就是从作物播种到成熟这个期间,到成熟期后不在理赔范围,农民没能从保险公司拿到一分理赔金。我国现行农业保险实行的赔偿处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涵盖农时的完全保障作用。

(二)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粮食安全时,从耕地保护红线、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劳动力安置、现代农业制度、国家储备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增产稳定促高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从损失赔偿保障安全的角度,论述的不多。从损失赔偿保障安全的角度,论述农业保险赔偿机制对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重要的保障作用,力争保护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新的探索。

(三)农业保险道德风险难于控制

随着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对土地的投入倾向于减少,呈现出一定道德风险,影响农业保险费率精算。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现实可行性,农业保险经营道德风险很难避免,保障作用发挥条件不充分,更不用说保障粮食安全。道德风险多存在于作物歉收年份,好的年景几乎不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农业保险择时而作,对保障粮食安全大有作为。针对低收入,国家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进行农业保险创新,如可以采用指数保险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空做多机制,减少农业保险经营波动,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四)政府支持的方法值得商榷

按照我国目前农业保险的补助制度,在顺序上,按照要求是由下而上的,即县级补助到位后,省级补助和中央补助才能到位。这样,有些县级财政特别困难地方的保险公司为了不影响业务的开展,只能让这些县级补助先欠账。而有些贫困县则根本无力办理农业保险,失去了农业保险的本质保障内涵。

三、怎样建立合适的农业保险赔偿机制

(一)政府支持的核心作用需要加强

1.从法律、政策等层面发挥政府作用

农业保险的天然特性对保险业或者财政部门来说有点像“鸡肋”,政府出钱不一定落好,商业保险公司出力也不一定落好。美国通过半个世纪的认真探索,最终形成了由商业保险公司在政府政策性保险经营的框架下来经营农业保险的做法。2000 年,美国总统签署了《农业风险保障法》,该法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的补贴比例。与日本农业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相适应,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民间非盈利团体———互助保险合作社经营、政府提供补贴和再保险支持的模式。日本的农业保险是基于其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来实施的,该制度被定性为国家实施的应对农业灾害的一种经济政策性保险。2008 年巴西政府保费补贴达到1.58 亿雷亚尔,大部分用于农业保险。俄罗斯则把作物保险土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从2006 年18%提高至2012 年的40%。

2.因地制宜地执行国家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按照我国目前农业保险的补助额度,县一级财政承担的补助额度是每亩3 元,这样,某个县参加农业保险的耕地越多,县级财政的负担就越大。而且,在补助顺序上,按照要求是由下而上的,即县级补助到位后,省级补助和中央补助才能到位,这样,有些县级财政特别困难地方的保险公司为了不影响业务的开展,只能让这些县级补助先欠账。如某地区有3 个国家级贫困县、3 个省级贫困县,对这些县来说,开展农业保险几乎没有财力支持,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保险。对这些贫困县应该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应该减少甚至免除其补贴额度,否则这些县级政府是没有兴趣、更主要是没有能力进行农业保险的。

(二)建立有效的赔偿机制创新,核心在于完善现有的赔偿方式和创新的定损方式

完善现有的赔偿方式,可以考虑在限额赔偿方式中,形成示范性的浮动机制。创新的定损方式,核心在于形成定损的专业团队,即农民人才库。农业保险赔偿机制不健全,本质是就在于对农业保险的关注、设计和开发程度不够。很多保险公司通过自己的理赔员去定损,农户肯定不满意;有些保险公司虽然聘请一些业内人士来定损,但通常也是代表了保险公司的利益,缺乏农民利益的代表。农民人才库的选拔建议从各个村屯中选取一些有丰富农业种植养殖经验真正的农民组成。在进行定损时异地抽取人才库人员组成定损小组。这里的异地不一定要跨乡镇,实际上很多乡镇所辖面积甚大,从北方的村屯抽取的人员完全可以去南方的村屯定损。这是由于平原地区的种植业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隔上十数公里谁也无法辨清是谁的土地。

(三)改革现行农业保险限额赔偿方式,形成示范性的浮动机制

浮动幅度事先向农民公布,并派专人进行讲解,使每个参保农户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遭受损失如何索赔,维护自己权益。初始可以允许农民选择收成不好地块投保,如果认定为绝产最高每亩可赔到150 元,产生良好的宣传示范效应。经过一两年的发展,大部分农民就都会参加保险,也为政府减轻负担。

(四)建立涵盖四季农时的农业保险赔偿机制

我国现行农业保险实行两种赔偿处理机制,一是限额赔偿制度,二是估赔法,而这两种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涵盖农时的完全保障作用。农作物从入土、发芽、分蘖、挂浆、成熟、收获,哪一个环节都有风险,而农业保险如果不能保障四季农时,则失去了农业保险的本质功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农业保险这个“社会稳定器”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第一个农业保险相互公司在黑龙江省建立,充分说明了农业保险对“三农”、对粮食安全,已经引起了中央层面的注意,因此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恩道尔.粮食危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邵鲁,盛亚军.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9).

[3]王俊凤.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0).

[4]罗云芬.农业保险是一种责任[J].中国保险,2009,(3).

[5]陈彦彦,于志娜.黑龙江垦区相互制农业保险模式分析[J].学术交流,2010,(5).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8篇

1 永春县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永春县位于东经117°40′55″~118°31′9〞,北纬25°13′15″~25°33′45〞之间。永春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两个过渡性气候带上,属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并存,但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20.4℃,年降水量1600~2100mm。降水年际间变化大,时空分配不均。

2007年,全县耕地面积1.5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3%,土地垦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人均占有耕地仅0.027hm2,低于联合国提出的人均0.053亩耕地最低警戒线,表现出人多耕地少的特点。园地(经济林)面积2.35万hm2,人均占有园地0.04hm2,这个比重居泉州市和全省前列。园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超过耕地,其产值也大大超过种粮的耕地的产值,这说明了果茶业已是我县农业一大支产业。林业用地面积10.6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2.8%,居我县各类土地的第一位,说明我县山地多,利用率也高的特点。人均占有林地0.19hm2,居全市、全省前列。水域面积0.24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人均占有水域0.005hm2,低于泉州市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表明我县是内陆农区的特征。全县尚有未利用土地1.42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6%,是我县一笔后备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2007年,我县水资源的总量18.21亿m3。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在淡水资源利用方面集中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等。据测算,全县需水总量4.6亿m3,其中农用灌溉用水量3.28亿m3,而实际可供水量P=50%时为3.23亿m3,P=75%时为3.1亿m3,P=90%时为3亿m3,尚有缺口。由于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蓄水能力不足,需要扩建引水工程和蓄水工程,以提高灌溉的可供水量。农村人口用水2200万m3,牲畜用水量800万m3,工业用水年均9800万m3,城镇居民使用的自来水日供应能力6.21万t。今后应抓好引、蓄水工程建设,重视植树造林和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水源涵蓄能力,同时还要计划和节约用水。

2 永春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特点与评价

2.1 粮食生产分析评价

粮食生产基本稳定,播种面积略减,单产提高,品质改善。200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78万hm2,总产13.76万t;同时,积极推广普及优质良种,水稻良种覆盖率98%,马铃薯良种普及率96%;粮食平均单产4950kg/hm2,比2000年提高1.9%。

我县粮食生产构成:水稻种植面积2.03万hm2,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72.93%,单产5580kg/hm2,总产11.32万t;马铃薯种植面积0.46万hm2,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6.47%,单产2580kg/hm2(折合粮食计算),马铃薯已成为我县单季稻区的一季重要粮作,以秋种和春种为主;甘薯种植面积0.25万hm2,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9.15%,单产4770kg/hm2;大豆386.8hm2,单产1770kg/hm2。

2.1 大田经济作物生产分析评价

2007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0.89万hm2,占大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2.98%,是我县农业八大基地之一,面积日益扩大,常年蔬菜基地0.167万hm2,蔬菜复种指数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全县推广稻田水旱轮作集约化高效的“稻菜四、五熟制”的“11258”栽培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其次是木薯和蕉芋,耕地已有青饲料种植。初步由“粮—经”二元制向“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但专用饲料生产还很缺乏。

2.3 粮食供需情况分析评价

2007年,全县总人口55.45万人,粮食总供给量170345t,其中粮食总产量137608t,占80.8%,粮食净进口量32737t,占19.2%;随着人增地减的不断发展,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3 永春县土地承载力与粮食安全评价

3.1 耕地资源潜力分析

改造中低产田潜力分析:2007年全县中低产田1.17万hm2,如从2009年至2015年每年改造中低产田0.06万hm2,到2015年能够改造中低产田0.42万hm2,改造以后每hm2年增产1.5t,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300t。后备耕地潜力分析:现有可利用但未利用土地673hm2,如从2009年至2015年每年开垦而增加的耕地30hm2,如这些耕地年每hm2产粮食4.5t,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45t。土地整理潜力分析:通过土地整理[4](主要指地块平整、道路、沟渠配套等措施,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如从2009年至2015年每年增加的耕地30hm2,至2015年能够增加耕地210hm2,如这些耕地年每hm2产粮食4.5t,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45t。复种指数分析:如从2009年至2015年每年复种指数提高2.5%,到2015年耕地复种指数可以提高17.5%,粮食播种面积增加0.23万hm2,可增加的粮食生产能力1280t。耕地面积与结构预测:2007年水田1.3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91.8%,旱地0.124万hm2,占8.2%。通过改善灌溉条件,耕地资源中水田比重提高到95%,到2015年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350t。

3.2 生态条件潜力分析

土壤养分平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土壤中N、P、K以及有机质含量,实行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质量,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用水现状与分析:按照水源条件,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农业用水量,增加粮食的生产能力。

3.3 生产条件潜力分析

耕地灌溉水平分析:通过挖潜生态条件潜力基础上,增加的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田面积,到2015年可以提高灌溉面积900hm2,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350t。技术潜力分析: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投入、推广后,预计可提高单产50kg。投入能力分析,通过加大农业机械、农村电力、财政支农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化肥、农药等的投入,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

3.4 非农耕地资源分析

草地的生产能力及潜力:零星草地面积0.38万hm2,连片面积0.06万hm2,其中优良牧草地0.03万hm2,载畜能力可达3.8万头;如通过改良牧草地,提高畜牧量0.6万头,年增产肉160t,可替代粮食1400t。水域生产能力及潜力:可利用的水域资源面积0.03万hm2、养殖面积0.03万hm2,淡水产品产量1732t;如通过精心养殖,可提高产量340t,替代粮食2000t。

综合以上分析,通过挖掘耕地资源潜力,可增产粮食10820t,挖掘非耕地资源潜力,可替代粮食3400t,合计14220t。

预计2015年全县人口57.7万人(不含外来人口),粮食总供给量175750t,如按目前人增地减的发展趋势和生产水平测算,粮食总产量只有143500t,粮食缺口量将增至32250t,粮食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只有充分挖掘耕地和非耕地资源潜力,才能把粮食进口量控制在目前水平。

4 对策与建议

进行农业资源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利用效能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是永恒不变的主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永恒的主题。

4.1 加强资源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1.3.5]

加强农业资源综合管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协调开发与保护、利用与管理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维护资源生态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耕地是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加大土地整理和水毁地、工矿废弃的复垦利用,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适当补充耕地数量。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实施“沃土工程”。在提高耕地产出率的同时,还要重视林地、水面、生物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测体系,搞好重点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农村沼气建设。

4.2 积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2]

改变依靠面积增加粮食的传统生产方式,把着力点转移到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来。一是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通过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以及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生物肥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挖掘生产潜力。二是优化耕作模式,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充分利用我县光热资源优势[1],大力推广“二稻三菜五熟制”等耕作模式。三是提高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积极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充分发挥良种增产增效的作用;推广两稻(超级杂交稻、优质稻)、两薯脱毒(甘薯、马铃薯)等节本增效技术,推广节水灌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生态栽培技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4.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开发优质、高效、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提倡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使用效率。二是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为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业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初级产品,而且要提供丰富的加工制成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增辟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相关的商贸业和服务业,促进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

4.4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的主导作用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村能源、乡村道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后应重点加强解决好以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如粮食高产技术、农业灌溉技术、节水技术、化肥使用技术研究开发投入。目前,化肥等速效肥料大量施用,而有机肥很少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肥力下降,政府应给予因地制宜的施肥技术指导。三是加大新的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培训的投入。许多农民反映,由于没有市场需求信息,不知道种什么,有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因为没有技术指导,又不会种。因此要重点加强以上几方面的投入。

4.5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这是提高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健全市场体系,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加快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加强畜禽主产区、优势生产区域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凯,卢布,袁璋.我国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及其资源优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

[2]董诗连.尤溪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

[3]汪光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粮食生产能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

[4]苑全治,郝晋珉,李伟.大同市耕地保有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6).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9篇

陈章良认为,“从现在再往后看,农产品要维持中国13亿、14亿人的生活,中国粮食安全亟需中国农业走出去谋发展。”

“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影响着世界的粮食安全。”美国农业部前首席科学家罗杰·比奇认为,“农业国际化合作可以让中国更好地分享全球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同时,中国也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生态农业技术帮助世界其他地区发展农业。”

“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国际化合作需要中国与欧盟发挥更大作用。”欧洲生物技术联盟主席马克·范·蒙塔古认为,“当今世界,全球环境问题凸显,而随着全球人口增加,粮食问题依然是各国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效应,正极大地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

“各国在探索中认为,生态农业或许是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保证农业发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途径。”马克·范·蒙塔古认为, “生态农业合作或许是欧盟与中国最值得期待的合作领域之一。”

“中国农业走出去受到歧视或者受到压力,也是正常的。”陈章良提醒道,“中国农业要入乡随俗、适应水土,能不能把所在国当地的农民带动起来,包括让他们富起来,市场大家共同分享, 这点决定走出去的中国农业发展的好坏。”

“中国农业走出去机会与风险并存。”陈章良强调,“中国农业走出去,未来还有三方面工作要完善:一是政府有政策,二是企业有贷款,三是东道国的信息非常畅通。”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10篇

(一) 地理、人口及交通情况

锡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东邻赤峰市、通辽市、南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毗邻, 西接乌兰察布市, 北与蒙古国接壤, 境内中蒙边境线长1098公里, 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全盟辖13个旗县市 (区) , 2010年末全盟总人口103.6万人, 其中蒙古族30.2万人, 城镇人口约56.72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5人。锡盟属于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只有几个地区种粮食作物, 全盟农业种植面积300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20万亩, 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平均3亿左右, 商品量在1亿斤左右, 全盟粮食商品年需求量在10亿斤左右, 全部需要通过外采调拨解决, 属于粮食纯销区。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和锡盟围封转移战略的实施, 以及全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农村牧区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 近五年来, 农牧区人口已向城镇转移7万余人, 并且按照全盟“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 全盟将继续转移农牧民15万人, 城镇人口将大量增加, 预计达到总人口的70%左右, 城镇吃商品粮人口大幅增加, 商品粮需求也随着增加。

(二) 工业园区发展情况

按照盟行署《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要求, 我盟各旗县市 (区) 认真开展工业园区建设工作, 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 整合壮大工业园区, 狠抓园区招商引资工作,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促进入驻企业开工生产, 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0年底, 全盟已建成锡林郭勒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二连浩特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上都工业园区、朱日和工业园区、黄旗工业园区、明安图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德力格尔园区、白音华能源化工园区、多伦工业园区和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等10个工业园区。2010年末, 全盟十个工业园区共入驻企业300户,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户,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工业园区成为全盟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也是在推动锡盟工业化进程中起到支撑作用。

“十二五”规划, 我盟提出更远大的发展目标,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能源化工为重点, 加快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工业,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的要求, 实现主导产业园区化、基地化、集约化。高起点建设工业项目, 主动发展循环生产、促进资源合理利用、节约利用、有效利用, 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随着全盟工业园区的发展扩大, 小城镇发展建设也随之加快, 农牧区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大量向工业园区和城镇转移流动, 吃商品粮人口大幅度增加, 盟内粮食需求总量增加。

二、城镇粮食供应情况

(一) 粮食供应渠道情况。

目前, 全盟城镇供应人口大约60万人左右, 粮食市场放开之前, 全盟城镇都设有固定的国有粮站 (店) 销售网络机构, 城镇粮食供应全部有国有粮店统一解决保证。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 以及我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盟苏木 (乡) 镇级的国有粮食购销供应站 (店) 已全部撤销, 原有国有粮食购销网络已打破。目前, 经过几年的市场自我发展和培育, 全盟城乡已基本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构成的多渠道粮食经销网络。据调查, 全盟20户国有粮食企业原粮购销总量, 约占全盟经营量的50%以上。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经营量总量虽然较大, 但除军粮企业直接经销成品粮外, 其它的国有粮食企业主要以经营原粮为主。国有粮食企业在成品粮销售量只占市场的5%左右。成品粮市场基本由社会经营者占有。全盟经营粮食个体、私营户有700多户, 以成品粮销售为主, 成品粮销售占有市场率很高。苏木 (乡) 镇的粮店为适应市场需要, 大部分是综合经营, 日用百货、五金商品, 应有尽有。个体、私营企业粮店, 仓容条件有限, 一般没有专门仓库, 经营理念上是随销随进, 库存微量, 不积压。经营方式灵活多变, 经营品种是需要啥进啥, 粗粮、细粮、小杂粮、品种较全。另外, 在城市中也发展起来了一些大的多功能超市, 这种销售形式已成为满足城镇居民粮食日常消费的一个新渠道, 特别是超市中粮食熟食品的跟进, 更是城镇日益发展对粮食转化消费需求的一个亮点。据调查, 锡林浩特市德克隆超市经营粮食熟食品、馒头、花卷、面条、各式各样点心等花色品种上百种, 日销量千余斤。多元化、多渠道的粮食流通新格局, 更充分的发挥了粮食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推动了粮食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满足了当前粮食市场的各个方面的需求, 极大的方便了城镇居民, 满足了城镇消费的各种需要。

在粮食购销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下, 国有粮食企业仍然在继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 这是平抑粮价和稳定市场的主力军。而非国有粮食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粮食市场, 使粮食市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和丰富。

(二) 粮食生产情况。

我盟农业种植面积300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20万亩, 基本上为旱地、靠天吃饭。正常年景下, 平均亩产200斤左右, 粮食总产量不足3亿斤, 商品粮不足1亿斤。全盟粮食需求总量包括牧区饲料用粮一般在10亿斤左右。这些粮食需要全部靠外调解决。近几年虽然锡盟地区交通条件有所改善, 但由于锡盟地区气候的特殊性, 灾害的经常性和复杂性、粮食运输的长线性, 使得锡盟地区粮食安全问题表现十分突出。历史上的几次大雪灾和2003年的“非典”期间的粮食供应, 都明显的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三) 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 粮食供应人口发展变化情况。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 再加上全盟工业的快速发展, 农牧民开始大量进城, 城镇居民增势加大。围封转移、生态建设是我盟一项长期的战略, 盟委、行署出台了农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优惠政策, 大力推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 坚持把转移农牧区人口作为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并重的战略任务, 与草原生态保护、产业布局调整、工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相结合, 逐步打破“从一产到一产”的思维局限, 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 加大政策宣传、思想发动和典型引路工作力度, 着力营造有利于人口转移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制定长期的工作规划, 有步骤的开展这项工作。加强对农牧民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 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能力, 吸引更多农牧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十二五”规划末, 全盟农牧民将转移进城15万人左右, 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 城镇居民将大量增加, 城镇粮食供应也将面临新的任务。

三、粮食供应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 是适应粮食市场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经营粮食这个大市场, 多元化、多渠道的粮食供应渠道也确保了城镇粮食供应的繁荣和稳定。然而由于锡盟地区的特点:气候的恶劣多变、灾害的频繁发生、面积的辽阔、交通的不便、供应地区的地过度分散和远离粮食产区, 受这些诸多因素影响, 粮食保障供应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抵御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能力依然脆弱。锡盟地区属非粮食产区, 以销为主, 而且粮店规模小, 随销随进的经营模式决定了日常库存量, 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 难以就地解决。短时间外调困难, 粮源紧张, 供求矛盾表现十分突出。比如:2001年全盟大雪灾时遇到饲料短缺调拨问题, 2003年“非典”期间, 城镇粮店成品粮存在不足, 引起的成品粮的抢购问题等。

(二) 粮食储备不足, 特别是成品粮储备缺口更大, 出现粮食应急难以马上解决应急。

(三) 粮食应急加工业发展滞后。有情况时, 短时间难以启动加工。粮食市场放开后, 我盟原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经过转制改革, 已全部退出国有企业序列。目前, 全盟粮食加工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而目前, 盟内所储存的储备粮全部为原粮状态, 需要加工转化为成品粮后才能投入市场供应。

(四) 粮食供应网络尚不健全。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后, 原有的城镇粮食供应站全部转为民营, 原有的粮食供应网络已打破, 新的粮食供应销售网络尚未建成不完善, 主渠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出现问题应急时, 难以应付。

(五) 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 粮食供应形式、渠道、多种多样, 粮店 (站) 经营项目丰富多彩, 百货日用品、杂货、粮食、饲料等混合经营, 粮食质量、卫生问题难以保证, 而且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 缺斤短两等问题时有发生, 全社会粮食监管问题难度加大。

四、新形势下, 做好城镇和工业园区粮食供应的建议和对策

全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的日益完善, 农牧区人口的城镇转移、粮食供应量的增加, 对当前如何保证粮食安全、确保粮食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目前我盟粮食供应现状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今后的发展中, 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全面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 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平衡长效机制, 保障粮食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粮食自给能力, 确保粮食安全, 全面落实好《粮食应急供应预案》措施, 健全粮食应急机制。加强和完善粮食监测机制。充分发挥储备粮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根据城镇成品粮消费特点, 改善目前储备粮品种单一结构, 适当增加成品粮储备, 作为应急和需要时政府宏观调控的物资, 缓解盟内加工能力的矛盾。

(二)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粮食企业及个体经营粮店, 充分发挥他们在稳定和繁荣粮食市场的作用。粮食购销市场的放开, 使得粮食供应全面社会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粮食这个大市场。而且非公有粮食企业的作用起来越大。因此, 在当前粮食市场下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 打破所有制的界限,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培育和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粮食加工、购销、转化经营企业, 共同繁荣和保证锡盟这个粮食市场稳定供应。

(三) 积极培育扶持盟内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盟粮食加工业近几年发展缓慢, 生产能力低下, 市场竞争力不强, 处于季节性生产和半停产状态。盟内成品粮市场几乎全部被外地占有, 盟内市场成品粮需求都从山东、河北、河南、东北等地外采购进。一旦出现紧急状况, 盟内加工企业难以启动立即开展应急加工。因此建议盟内应有重点的扶持一批粮食加工企业, 作为粮食应急预案后备企业。

(四) 加强城镇粮食销售网络建设, 建立粮食放心粮油店。推进城镇粮食销售网络建设, 建立城镇粮食放心粮店, 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 也是企业发展赢得市场的需要。可以在每个小城镇培育、扶持建立一个信誉好、服务周到的放心粮油店, 通过对放心粮油店的规范管理, 树立榜样, 在城镇粮食质量安全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平时可以承担城镇居民口粮消费的日常供应, 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 可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粮食应急供应媒介, 承担做好政策性供应。在放心粮油店和城镇粮食销售网络的建设上, 要充分发挥行政、企业优势, 形成合力, 推动这一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企业要高度重视, 把它作为应尽的义务, 作为发展的新增长点, 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五) 积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 在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下, 它是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平抑粮价稳定市场、保障地区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一是要做好所承担的各级储备粮、军粮、生态政策用粮、灾区人口救济、抗灾保畜政策性业务。二是要开拓粮源, 稳固粮食购入渠道, 建立粮食销区与粮食主产区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盟内粮食企业要加强与粮食主产区业务的往来, 构建起稳定的粮食购入渠道, 确保必要的粮食来源, 保障供给, 维护和保证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和品种结构平衡。要进一步落实好对国有粮食企业的优惠政策, 使国有企业发展壮大, 更好地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六) 加强对城镇粮食市场的监管。坚持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取得粮食收购资格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 依法保护和规范各类粮食企业合法经营、守法经营, 进一步规范粮食市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加强对全社会粮食经营企业的监督指导, 加强成品粮进货监管。工商、物价、卫生、质检、粮食等部门要加强沟通, 形成管理合力, 切实做到放心粮油放心消费, 确保城市粮食消费安全可靠。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 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速度也同步加快, 工业经济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单一到多样,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十一五”的期间,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工业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大, 增速加快, 效益提高, 产业聚集, 后劲增强”的特点, 工业经济园区、新型小城镇的建设日益兴起, 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全盟工业经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镇人口和工业经济园区粮食供应, 做好服务和后勤保障, 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11篇

“第一次参加水稻安全性评估时,我还在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所以对整个研发过程都有深入的了解。”罗云波说。作为力挺转基因技术的代表人物,罗云波认为转基因水稻迟迟不上市的最大原因,即在于现阶段公众对转基因产品本身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还不够高”。“转基因”我国重要战略之一,转基因技术也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著名农业学家袁隆平对转基因的战略意义亦作过如下表述,“如果我们不用转基因技术或不用生物技术在杂交水稻上的话,十年以后我国的杂交水稻就有可能落后他国。”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战略,罗云波认为“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大规模地对转基因进行积极的、全方位的宣传及科普教育,以提高群众对于转基因的认知度。

罗云波表示,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所以利用该项技术来“做坏事”也有可能,因此“转基因”需要严格的管理和安全性评价。他介绍,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有一整套评估体系,“公众的顾虑可以消除”,“我的宝贝儿子就很爱吃转基因木瓜,我也放心让他吃!”罗云波说。

商务部重视农产品卖难培育发展订单农业

19日上午,我国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1-9月份我国商务工作运行情况和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等情况。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就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表示,内蒙古的马铃薯滞销问题出现后,商务部高度重视,迅速启动“滞销救助机制”。初步统计,截止目前,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已销售206万吨以上,已经储备了183.4万吨,销售和储备量占总产量的86%。

沈丹阳表示,近年来,商务部和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当农民朋友遇到“卖难”问题时,可以立即和基层商务部门联系、反映情况,启动“滞销救助机制”。

该机制目前主要有三个对接:一是“网上对接”,在启动滞销机制后,商务部和地方商务部门会通过已经建立了新农村商网,“商务预报”等农产品信息流通平台,为买卖双方建立网上促销和对接平台,一方面引导“卖难”的农民提供供应信息,另一方面引导主销区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和具有加工能力的生产企业进行网上对接采购。二是“农超对接”,由商务部和地方商务部门视情组织国内大型超市到出现“卖难”的产地现场采购并设立专柜促销。三是“农批对接”,主要是引导大型批发市场、出口企业以及经销商积极购销,鼓励大型批发市场也设立专区,并适当减免摊位费。除此之外,商务部门还可以通过增加地方临时储备、引导加工转化、鼓励扩大出口、加强信息引导等措施,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卖难的问题。当然,“卖难”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关键还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订单农业”,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去年我国种植转基因作物350万公顷排世界第六

据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种植转基因作物350万公顷,排名世界第六。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 第12篇

粮食生产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粮食生物与自然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容量是有限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一旦越过临界点,粮食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1]。单纯地依靠技术和投资而不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难以保障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总体生产力明显提高的同时,农田生态污染也日益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任务在于围绕粮食主产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为提升粮食产量和粮食品质提供必要条件。本文以河南省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为例,从生态环境保护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主产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问题。

1 农业生态环境对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

1992年,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2]。在既定的农业技术水平和有限的环境约束条件下,粮食安全受到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和能源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保障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能够从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对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积极处理和认真对待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保证粮食质量、提高粮食产量和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1.1 农业生态环境对粮食生产要素的作用机制

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公开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指出,由于人类社会工农业增长呈指数化的趋势,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粮食生产的可持续生产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等生态环境条件。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程度的深入,粮食生产所必需的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稀缺性问题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及其对物质和生活质量的需求大幅提升,使得工业化和城镇化将成为必然要求,现代工业的典型特征是在大规模人工产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性开发的同时直接消耗了大量的石油和煤炭等矿产资源,并排放了大量具有严重污染性的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高排放的污染物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随着工业对农业发展的逐渐渗透,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了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以及畜禽粪便的不当处置、农田废弃物与污水灌溉等使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大量依靠石油、煤炭及化学物质进行生产的工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酸雾和酸雨等,造成了农村原本清洁的大气、水源与土壤的严重破坏,导致水源污染、水质下降、土壤污染和耕地质量下降等生态问题[3]。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对粮食与食品造成污染,制约了粮食质量和产量的提升,成为阻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粮食产量的增加

水、耕地等自然资源是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生长的最重要与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了耕地、水资源的平衡,造成粮食减产不可逆转。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粮食产量受到威胁的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和气候变化造成粮食的大量减产。目前,我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9%,水资源仅占世界的5%, 但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5%。近10年来,我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到2010 年人均耕地只有0.093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而且中低产田占耕地的2/3。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将达到14.11亿人,2025年将达到15.44亿人,2035年将有可能达到16亿[6]。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我国粮食需求呈线性上升趋势,粮食的需求弹性小刚性大。我国耕地中低产田的比例大,而且污染程度高,盐碱化速度快,在现有技术水平单产量的上升空间是很小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单产量上升空间很小而人口不断增加的矛盾,构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弱质化特征。粮食生产是生物性生产,使得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自然条件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很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包括气候变化引起的旱灾和水灾以及病虫害等,解放以来,旱灾、水灾和虫灾也频繁出现,有时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区旱灾与水灾同时出现。例如,根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010年入冬以来一直到2011年2月,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和甘肃8省出现了严重旱情,冬小麦受旱640.7万hm2,占8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35.1%、耕地面积的21.7%,受旱冬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成以上[5]。尽管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大力改善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不仅使当年粮食减产,而且对灾后几年的粮食生产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1.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粮食品质的提升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并逐渐加重的趋势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害,导致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质量受到严重威胁。近几十年来,受GDP政绩追求的影响,大量采用石油与煤炭等能源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等大气污染物。一方面,产生了“温室效应”,破坏了粮食作物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另一方面,这些有害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相结合形成酸雨。含有硫酸、硝酸、盐酸和许多有机酸的酸雨,使土壤的酸度增加,导致土壤中的钙、磷、钾等元素的过量溶解和损失,造成土壤肥力的降低,同时还会造成土壤中某些有毒元素活化,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当土壤中的铝、镉等重金属溶解,导致粮食为原料的食品极易产生锅、镉和汞中毒现象。这些食品被人体吸收以后可能会带来大脑神经系统损伤和骨骼严重变形的严重问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带来的土壤重金属超标、灌溉水源的污染以及人类大量滥用面粉增白剂与添加剂等,使有毒物在粮食等食品中残留严重,导致粮食品质的下降。而粮食品质的下降会诱发多种疾病,导致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收到损害。

2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分析

在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粮食安全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隐患日趋严重,随时会带来粮食产量、粮食与食品质量的退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粮食主产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耕地面积缩减、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粮食增产潜力下降和工业污染、化肥、农药过量投入导致的耕地质量与粮食品质下降等问题。以河南省为例,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81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0927 hm2。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城镇延展、公用事业征用与退耕还林等因素,使河南省耕地面积每年平均以1.33 万hm4多的速度减少[4]。2010年7月份发布的《2009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尽管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水和耕地等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但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对粮食安全依然存在巨大隐患。以河南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的粮食耕作方式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由于过于强调粮食生产,进行大面积地开荒造田和毁林耕种,在耕作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农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传统的粮食耕作方式尽管短时期增加了粮食总产量,但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严重威胁到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大面积砍伐毁林和开荒,使我国的森林与草地赤字增加,对空气的净化功能下降,增加了“温室效应”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防沙、固土和气候的调节功能下降,造成了旱涝气候、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农业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化肥、农药与除草剂等的无节制,使用在实现粮食产量幅度增加、农业劳动量减少的情况下也带来了耕地资源退化、生态污染和粮食品质的劣化。以河南省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中以氮肥为主,而氮肥的利用率相对较低,超过50%流失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或者渗透到土壤中去;农药和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量每年以上万吨的速度增加,污染日趋严重。过度的化肥与农药等化学物质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粮食品质下降和水质污染,使农业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受到严重污染。从产业链的角度讲,由于化肥的主要原料是煤炭与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带来了资源的约束和消耗。农药与除草剂的使用更是直接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增加了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对粮食和食品产生直接的污染,造成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品质下降。

2.2 工业和生活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除了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峻的威胁之外,工业污染、农业生产工业化和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直接在城市郊区农村堆放、填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理;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使农村的大气、河流和土壤遭到了严重污染。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人畜排泄物直接流入水体,生活垃圾和作物秸秆、食用菌生产残渣等农业生产垃圾对农村水体的严重污染。在禁止秸秆在田间焚烧之后,仅河南省每年就有2000万t的秸秆、食用菌残渣与藤蔓等被推入水中,或者置于村头,一经降雨便对水源造成污染。以河南宿鸭湖水库为例,在检测中发现,水质污染严重, 化学耗氧量超标3.2倍, 挥发性酚超标1. 4倍,水污染给河南省的粮食生产和粮食质量带来了潜在威胁[4]。河南省每年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超过1万t的农膜,而仅有50%能够回收,剩下的只能在农田中慢慢分解,造成农田污染。

2.3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的增加,使粮食主产区资源环境问题更加峻,加之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和污染严重,对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我国粮食主产区土地面积和水资源及其不平衡,北方耕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5。与此相对照,南方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2/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4/5。加之,以水土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对粮食等食物产业构成严重制约。近年来,粮食增产最多的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山东是国家级粮食主产区,但由于每年降雨不均匀,气候干旱导致这5个粮食主产区省份水资源严重匮乏。其中,河南、山东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4。产粮大省河南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旱涝等气候性自然灾害频繁, 春季、初夏、盛夏和冬天发生干旱的概率高,对冬小麦等粮食生产的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剧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难度系数。粮食主产区还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威胁,目前全国有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需要治理的面积有200万hm2多。在河南西部的黄河流域, 每年水土流失量达到6500万t;南部淮河流域, 每年的水土流失量达到7000万t。在土壤流失的过程中还造成了氮磷钾等肥料的流失。水土流失会恶化生态环境,加剧洪涝和干旱灾害,极大地破坏农业生产条件。

2.4 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制约了粮食生产安全

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和水土流失的威胁,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距离生存保障临界点的1.2亿hm2红线越来越近,生态污染的影响导致我国耕地质量变劣,地力下降。生态恶化造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林草植被遭受破坏,耕地沙化严重,加剧了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近年来,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的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问题迅速蔓延。据统计,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7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8%,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有600万hm2耕地属于盐渍土,土壤的盐渍化加剧了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盐碱地和酸性土壤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肥料利用率低,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抗旱能力差,严重制约着高产、优质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地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1.2%,比1.5%以上含量的高产稳产田标准低,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

2.5 粮食主产区缺乏健全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生态环境补偿法律保障不力、方式过于单一、标准不尽合理、征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监管和范围狭窄等问题仍非常明显。现阶段,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我国推行还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横向管理体制不健全,尤其是缺少城乡协调体制,无法解决城乡生态环境补偿问题,制约了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特别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身资本投入不足,资本市场又发展滞后,限制了农业生态环境投资的增加。

3 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优化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4640万t,实现了连续7年的粮食增产。其中,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河南从1978年的粮食总产量2097.4万t增长到2010年的5437万t,增加了1.6倍;从1978 年的人均粮食产量296.79kg增长到2010年的543.7kg,增加0.8倍[6]。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7年创新高、连续5年粮食总产量超千亿斤的良好状况,在保障本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的同时, 每年向全国其他省份每年输出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1500万t。尽管如此,粮食安全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要做到积极解决粮食主产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保障粮食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对于河南等粮食主产区来说,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面积和质量、大气和水资源等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7]。针对以河南省为代表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我国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3.1 积极促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理论,针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要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费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为了有效保护环境和维持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采取的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支付相应费用的管理措施,通过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以降低农业生产和生活用能消耗。针对那些排污重,超过一定标准要严格排污费征收标准,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污染源。针对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废弃物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要通过科技推广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推进农业副产品和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以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条件许可的地方,积极建造沼气池对人畜粪便和秸秆进行循环利用,提升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从而保障农业生态环境,为实现粮食生产品质的提升创造条件。

3.2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

针对毁林开荒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要重点推进林业工程建设,鼓励全社会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健全和严格执行关于草原植被保护的制度和法律规范,积极实施草原保护工程,严禁草原复垦,实现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针对传统粮食生产中的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要积极利用科技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由依靠化肥、农药、助长剂投入为主的化学化、高投入、高能耗和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化、畜禽粪便无害化、生态系统清洁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力推广秸秆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的现代有机农业转变。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复合农业,实现有机化、生态化、低投入、低能耗和高效益的新兴农业生产方式[8]。

3.3 强化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河南等粮食主产区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实际, 要积极推行农田、水利、林业综合治理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模式。一是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壤改良的力度,实施保护性耕作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二是做好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型灌区建设配套设施和积极研发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改造任务,推广节水灌溉,搞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3.4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必须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式实现解决农业生态环境补偿问题。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外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来源因素,要着力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设计,尽快建立起合理的农村环境保护补偿与救济机制,从制度和法律的层面有效地保障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农民生态环境权。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着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发展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再生能源。为粮食生产提供一个清洁和安全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春.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与改善对策[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8(4):59-60.

[2]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5-90.

[3]刘旭.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荆州纵横,2009,(7):45-48.

[4]丁声俊.粮食主产区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J].中国粮食经济,2010(7):23-27.

[5]贺卫华.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J].学习论坛,2010(7):38-40.

[6]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7]贺卫华.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J].学习论坛,2010(7):38-40.

上一篇:商业银行理财发展下一篇: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