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短跑教学范文

2024-05-11

中学短跑教学范文(精选11篇)

中学短跑教学 第1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以洛阳市某中学,高一年级4个班级1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教学实验法

1. 2. 1. 1 实验设计

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2个班与对照组2个班,在进行实验之前对4个班进行100m的测试并记录成绩。实验组采用游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教学时数均为8个学时。实验结束后,将达标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来验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组发放调查问卷。

1. 2. 1. 2 实验分组

将高一4个行政班中取2个班为实验班,2个班为对照班,进行实验并且把4个班进行随机分配,一班二班为实验组(100名学生),三班四班为对照组,(98名学生),然后对所选的研究对象100m短跑实验前测试,并对其成绩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指标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可以进行实验研究。(见表1)

1. 2.1. 3 实验的实施与组织

实验组采用游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准备部分采用游戏教学,其次就是在基本部分插入少量的游戏或比赛(见表2)。

对照组采用素质练习的教学,本文统称“传统教学”,其教学的不同点在于准备部分采用的都是一些素质的练习和跑类的辅助练习(见表3),在实验结束后进行100m跑成绩考核。

1. 2. 2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大量有关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10余部(篇),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1. 2. 3 数理统计法

统计运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1. 2. 4 问卷调查法

为了调查高中生的体育课与体育游戏的兴趣爱好程度而设计了常规性的问卷。此次调查共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达100%,其中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0%。

2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过8个学时的教学实验后,测试并获得100m跑成绩,对各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

2. 1 实验组实验前后 100 m 跑成绩 T 检验分析

从表4的结果分析可知道,实验组男生实验后的成绩比实验前有着明显的进步,差异具高度显著性其P<0.01。从女生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到,实验后的成绩比实验前的成绩也有着非常明显进步,差异具高度显著性其P<0.01。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知道实验组经过游戏教学后有着很明显的进步。说明了游戏教学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2. 2 对照组实验前后 100 m 跑成绩 T 检验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0。

从表5的结果分析可知道,对照组男生实验后的成绩比实验前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差异具高度显著性其P<0.01。从女生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到,实验后的成绩比实验前的成绩也有着明显的提高,差异具高度显著性其P<0.01。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知道传统教学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2.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 100m 跑成绩 T 检验分析

从表4、5的结果可以知道两种教学方法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那么哪一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更加明显,对此继续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成绩进行T检验,从表6的结果分析可发现男生的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表明两组成绩差异不具显著性。而女生的对比结果也显示P>0.05,同样差异也不具显著性。从结果可以看到两种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较相近。

3 讨论

从教学设计中(见表2、3)可以看到游戏教学的运动量要比传统教学少,在教学的准备部分传统教学法采用的是一些提高跑步的辅助练习,其练习密度要比游戏教学的高,那么游戏教学又是从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其原因分析如下。

3 . 1 体育游戏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其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在准备部分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慢跑几圈,做一套准备操。虽然这种模式确实有热身作用,但是学生对于固定的模式往往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在准备部分就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使学生很快就活跃起来,此时进行基本部分的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起到准备活动的作用,如提高兴奋性和体温、伸展关节韧带等作用,又可达到使身体放松、消除疲劳的目的;既可以起到诱导练习的作用,又能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例如表2的第三课时的基本部分主要的练习是“起跑”,而在游戏教学中的准备部分中采用一些提高快速反应和奔跑能力的游戏如“眼明手快”的游戏等这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诱导练习同时又起到素质练习的作用。

体育教学和训练课的内容都力求能吸引学生,并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体育游戏首先就能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体的大脑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时,最有利于学会各种运动技能,因为任何技能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解释都是条件反射,而当大脑在良性兴奋状态时较高的专项身体素质,而反复进行专项素质训练往往会由于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疲劳及质量下降。如果穿插用体育游戏,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能发展素质的作用,如“编花篮”发展腿部力量,培养节奏感;而节奏感在中途跑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3 . 2 体育游戏产生的积极效应

从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出有70%的学生认为游戏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在问卷5的回答中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积极参与教学,这一回答结果验证了俞云燕、杨莉敏的观点,她们认为体育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能,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体育手段,它对身体具有比较全面的锻炼效果。学生在参加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都是出于他们的直接动机,为了体验有趣的游戏过程,参加游戏是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这种自觉自愿的行动能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动性。同时体育游戏形式活泼,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体育教学的乐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任何体育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此外84%的同学都认为游戏教学能提高学习的兴趣,而有75.3%的同学在回答运动量相同的游戏体育课与传统体育课的中选择了游戏教学。从这问题可以看出游戏教学能改变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于彩新认为体育游戏能培养学生爱好,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体育游戏因具有娱乐的特性,故能吸引学生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爱好与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把那些既重要又需要反复练习,且又比较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恰当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达到练习身体、增强体质,而且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情节性,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而不是一直练习就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经常重复同一种练习会使人产生一种厌恶感,从而积极性就会下降,作为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条件和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心理,安排适合学生的游戏,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所安排的运动中,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最终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学习技术动作,需要多次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正是由于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单调,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下降。此时把比较单调的基本技术动作创编成游戏,藉以激发学生的练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兴奋性,使其乐而不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4. 1 结论

(1)中学100m跑采用游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两者都能显著提高学生100m跑的成绩,但两者教学效果的差异不具显著性。

(2)学生更为容易接受游戏教学法,因为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使得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 2 建议

(1)传统教学在教学的准备部分采用的是一些跑的辅助练习,其练习密度和运动量要比游戏教学的高,但是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比较相近。因此可以在游戏教学中适量地加大游戏难度和运动强度来提高课的负荷,而在传统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一些有趣和新颖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学生短跑训练浅探 第2篇

中学生短跑训练浅探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的提高,逐渐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体育运动.以前从未参加体育训练的,现在开始愿意动起来了,好动的就更加喜欢上了体育,就拿初中生参加体育队的学生人数来说,也由前几年的.几个到现在的几十个,那么,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训练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不然,很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作 者:栗小海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许衡中学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3)分类号:G822关键词:

浅谈中学体育课短跑训练及教学方法 第3篇

【关键词】 体育     短跑训练     教学方法

短跑训练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项目之一,中学生的体育训练内容以发展有氧代谢为主,多采用有目的的游戏性训练手段。随着训练的时间增加和学生对所参与的学习内容的适应程度加强,应逐渐加大短跑训练难度及强度,以取得预期的教学与训练效果。本文针对中学生的身体特点,对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一、注意发展耐力基础的全面身体训练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有氧代谢;二是无氧代谢(短跑的主要能量供给)。耐力性的全面身体训练,是要通过长时间用力不大的有氧活动来加强最大吸氧的能力(量小组数多时间长),为今后提高无氧代谢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训练时,除了安排专项技术及其他柔韧性练习外,还要安排800——1000米耐力跑练习,每次跑完脉搏开始为150——165次/分左右,强度不能过大,随着学生训练水平提高来加强运动量或强度,以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全面身体训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1.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2.保证健康,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3.巩固跑的技术,从小培养放松跑的习惯;4.促进新陈代谢,较快消除肌肉乳酸(运动后肌肉感觉酸痛的生化物质),为改善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时造成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方面的教学训练中,还要注意安排一些发展速度、力量、弹跳力、灵敏性等素质的游戏性练习,如障碍跑、跨栏跑、追捕、接力、单足或双足跳等,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和训练任务。每次练习的时间不要拖得太长,当学生适应了此时期的诱导性教学训练后,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适当穿插一些强度较大的项目,如高抬腿跑、后蹬跑、变速跑等,以便把全面身体训练的素质逐步转移到与改进技术有关的素质训练上去。

二、中学生短跑技术教学训练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全面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为学习短跑技术打下基础。该阶段短跑技术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跑的技术动作的协调性和规范性。在教学实践中,此阶段学生技术练习的手段要注意与其身体的发育特征相适应,切忌采用单一而枯燥的大强度专项训练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将分解技术和完整技术相结合进行。短跑技术教学以基本技术为主。先学习简易技术,如先学习站立式起跑和加速跑技术,过一段时间再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在短跑教学中,特别应对学生脚的着地支撑方式、摆动腿的前摆送髋、蹬摆的协调配合、摆臂的方向等基本动作精心指导,反复练习直至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一旦学生在这些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技术定型,不但会影响以后短跑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且亦难以纠正。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技术重点是通过专门手段和专项手段来改进和完善短跑的分段技术和短跑的整体技术。例如,通过反复跑的练习来巩固提高加速跑技术以及短跑的节奏,通过听枪声蹲踞式起跑来巩固和改进起跑和疾跑技术等。这一阶段与上一阶段的训练相比,短跑专项技术练习的比重加大,其他项目的技术练习比重较小,短跑运动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在整个中学生短跑技术练习阶段,技术练习的强度要随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而加大,但总体上应以中高强度为主。

三、掌握训练方法,注重速度训练

1.针对速度训练的大体方法

无论是短跑训练或短跑考试还是短跑比赛,拥有绝对的速度无疑是最关键的。在进行绝对速度训练的同时,也应该安排一些耐力和强度小的训练,这樣才能保持机体长时间且活跃地运转。对强度的掌握应该用时间来控制,在课前也应该安排一些少数的辅助练习。例如在短跑训练前可以进行小步跑、高抬腿等相关训练。

2.在短跑训练中如何掌握肌肉收缩与放松机理

自然放松在短跑训练中十分重要。加强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能力以及提高其放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的同时也应该了解运动解剖学知识和原理,这样方便学生对肌肉在运动中的特点进行了解掌握。在高中体育生的短跑训练中,应该把肌肉用力和放松的特点和途中跑的特点都融入短跑训练中来,这样才会使体育生的短跑训练效率得到提升。

3.在跳跃训练中的训练方法

跳跃训练是短跑训练的前提和提高短跑效果的基础运动。由于跳跃的练习动作多为复杂烦琐的,所以我们应该采用两种训练模式。(1)进行提高肌肉收缩速度的训练:在短跑训练前应该让学生进行蛙跳和三五级跳远,这样能有效地克制考生体重的阻力并能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效果。(2)进行踝关节和腿部肌肉爆发力的练习:在短跑训练前应该让学生进行单足跳和双腿跳台阶的训练。在进行了一定的周期训练后,此种训练方法的效果十分显著。

四、注重个体,因材施教

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只有少数的学生得到鼓励,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却成了失败者。因此,短跑运动教学更应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可能人人都像刘翔一样拿世界冠军,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每个学生掌握短跑的运动技能,懂得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让他们每个人在短跑中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短跑过程中的预备、起跑、加速、冲刺等各环节的动作要领,必须让他们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去纠正不规范的动作,教师再根据学生各自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特点分别给予点评,使每个学生在短跑运动中的学习都得到认可、知识得到提升,感情得到培养,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达到了短跑教学的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学短跑训练方法实践研究 第4篇

1、田径短跑运动的特点

跑, 是人类本身生存的一项特殊技能。与此之外, 生存在这个地球大环境之中的任何一种生物本身都具有跑的本能, 它促进我们健康发展和成长的活力源泉。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发展的步伐日愈迅速, 在这个以“效率”为指标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们在新时期这种大压力的环境下生长的也越来越坚强, 越来越优秀;更多的人为了适应新时期适合的发展, 为了不被新型社会所淘汰, 所以不断逼迫自己努力改变, 不断向更优秀迈进。这种发展趋势大大推进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发展, 使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升, 我国的经济市场日益庞大, 发展势力不断上涨, 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层迈进鉴定了一定基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应地提升, 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运动逐渐深入到人们的业余生活当中。由于跑步方式简单, 运动益处大, 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欢迎。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一段距离的运动叫做短跑运动项目, 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亚类项群, 人类通过合理地利用自身跑能力来进行最基本的运动。由于这种短跑运动方式具有简单、运行便利、益处多等更多优势, 逐渐走入越来越多人的娱乐生活当中, 帮助人们建立了强健的身体素质。 短跑的本质是以骸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 传统的短跑理论长期以来强调人体前进的动力主要在于“后蹬”因素, 即“后蹬力量与产生的加速频率成正比例的发展关系。因此, 速度加快与加大蹬地力量息息相关。

然而, 在高速跑运动中, 这种认识却有所纰漏。因为人体各运动环节用力都需要很好的协同性、共济性及系统性来支持。因此, 短跑的成绩也与其他动作的发展息息相关。比如步频和步长。其中对于步长而言, 肌力的大小、关节的柔韧性、腿的长短是对步长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而对于步频而言, 一方面受快肌纤维百分比、面积百分比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转换速度及各神经中枢间协调配合能力的约束。

2、田径短跑训练发展现状思考

在社会市场竞争日愈强烈的当下, 人们竞争的本质就是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体力及意志力与他人在进行同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各方面的较量。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社会各个领域都处在热烈改革和转型期, 为了适应新型社会的发展, 为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新课改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体育教学是任何一门课程有效进行基础, 学生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 才会充分发挥自身天赋, 全身心投入各科目的学生中, 有了健康的体能, 学生实现自己梦想就有了前进的基础。

然而, 短跑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也与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短跑训练过程中, 可以将人的本能与新时代快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最基本的运动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体育训练中使身心得到陶冶, 真切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为拥有健康而辉煌的人生鉴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田径短跑训练逐渐摒弃了传统单一的短跑训练方法, 一般将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协调等素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国外许多短跑训练专家指示:短跑成绩主要是受速度和耐力素质的影响, 但提升速度的根源又在于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增强方面。在跑步过程中, 外界环境与人体产生相互作用力的必由之径在于跑动中脚与地面接触的支撑。事实证明, 外界对人体运动产生阻力和动力的唯一条件是支撑。然而, 动力、阻力在整个支撑动作中又何时才能产生?对于整个短跑过程来讲, 各个跑动环节的动力来源都各不相同。

在学术界的“后蹬学说”中, 对“跑的动力”赞同 “后蹬反作用力”观点。但随着实践经验积累和不断通过总结, 尤其是在跑的中途, 这种观点显露出了很大的漏洞。而在“摆动学说”中, 摒弃了传统理论对“后蹬动作及其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的肯定, 将摆动腿由后下方向前上方的摆动、 前上方向后下方积极下压扒地的动作产生的力量”及“屈骸和伸骸的推动力, 随之摆动腿的作用, 而不是指出腿蹬离地动作本身推动人体沿着规定方向前进” 作为了摆动学生的创新理论。 一些充满好奇心和质疑态度的人们对此从动力学角度进行了不懈研究。

3、对短跑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在任何一门课堂的教学当中, 课堂是关键, 是教学的主体形式, 是知识精华存储所在区域。传统的教育理念, 包括体育教学在内, 都是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 但随着新型社会的发展, 这种教学理念逐渐被随之摒弃。因此,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应用教学教材, 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 选用具有更高效率可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并不断进行总结经验、创新和改革, 争取以最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体育天赋和个性才能, 使体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 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师需要脱离竞技项目限制的思维模式, 将竞技要求理念进一步淡化, 将发展学生体能素质,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将教学内容不断向丰富化、多样化、精彩化设计。

例如教师可以将游戏穿插进教学活动过程, 冲淡学生体育训练的枯燥乏味情绪, 将轻松、愉悦的活力源泉注入课堂教学, 将单一模式的课堂改革成游戏化的丰富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使课堂充满竞争力和正能量。

3.2、进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中学生要学习的课程种类繁多, 学习任务重, 课业压力大, 体育课成为了学生在校唯一能够放松的课程, 能为学生是适当的减轻一些压力, 带给他们书海之外的轻松、快乐。这因为如此, 许多学生才喜欢上体育课。然而, 部分教师通常以统一形式的考试来强制学生锻炼, 由于学生个性体能的差异, 许多学生对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产生了抗拒。因此,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师应该采用自古传承的“因材施教”方法,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使教学形式更多样化、丰富化。

例如, 教师可组织校运动会等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并安排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 根据学生特点及喜好进行体育项目的安排, 让学生自由选择, 从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在快乐中学习、收获和健康成长。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等竞争形势的学习模式, 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接力赛等, 并实行奖励荣誉制, 激发学生的竞争动力。这与传统的用考试强制学生训练的方法相比,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更有乐趣。 体育课程除了教授给学生相应的体育锻炼技能外, 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终身体育意识及为学生减轻课业压力的使命, 因此, 教师要端正教育理念, 摒弃传统的压迫制教学方法, 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体育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与活力源泉。

3.3、根据短跑技术特点导入竞争意识

短跑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组成, 即“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等, 这四个阶段之间需要在跑步过程中有机地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发挥周期性运动的作用。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认知了跑的速度的因素关联, 但步频、步幅的提升需要速度、力量和爆发力来支撑。 因此, 提升短跑速度的重点内容应是速度及爆发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将速度和爆发力作为教学主线, 贯穿落实进跑的各个技术环节,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 使教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虽然对跑的速度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步幅步频, 但步幅步频的主要矛盾存在于蹬和摆方面。 而腿部力量源泉又来自于蹬和摆。因此, 可采用高抬腿、后蹬跑等方式来对蹬和摆进行专项训练。诚然, 如果每一节课都采用这种单一形式的教学, 课堂气氛难免会较为枯燥、乏味, 很容易导致学生兴趣缺乏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避免这种问题发生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例如, 将预先测得的身体素质相近、 跑速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 由此来进行公平竞争。并且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 规定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次数, 然后将统一的技术规范、 标准进行系统性要求。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 适当地夸赞学生, 恰当地评价学生, 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地不断努力向前, 提升自己;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短跑训练活动中, 营造热烈的竞争氛围, 让满怀激情地进行学习, 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传统的教育理念, 包括体育教学在内, 都是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 但随着新型社会的发展, 这种教学理念逐渐被随之摒弃。因此,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应用教学教材, 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选用具有更高效率可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并不断进行总结经验、 创新和改革。 争取以最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 调动学生上课激情, 激发学生短跑训练兴趣, 从而提高他们的短跑运动技术和体育教学水平。

摘要:短跑是众多运动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奥运会、田径锦标赛这种大赛级别的运动项目中适用范围较广, 除此之外, 短跑在小型中小学校运动会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比赛项目。然而, 在目前的中学短跑训练中,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固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 体育课堂枯燥泛味, 学生缺乏积极的参与兴趣等一系列不良教学现状此起彼伏。本文就中学短跑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手段,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短跑,训练法

参考文献

[1]李桂英.现代短跑放松技术在中学短跑训练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2.

[2]巴宁.阳光体育下中学短跑人才的选拔与培养[J].运动, 2014, 23.

[3]温远强.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中学男生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实效研究[J].青少年体育, 2015, 03.

[4]寇全祥.应用目标教学模式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5]夏琼华.中学生短跑协调放松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6.

浅谈中学生短跑速度训练方法 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短跑;速度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37-1一、速度训练的基本方法

1.反应速度的基本方法

反应速度主要利用各种信号(枪声、掌声、口令等响声)刺激练习者,使其做出快速反应来实现。如:

信号反应练习:即对各种信号做出反应动作,这种方法适合于短跑项目及初学者。

运动感觉反应练习:这是一种心理练习方法,通过提高时间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反应能力,其具体步骤如下:对信号快速做出应答后,由教练员告知反应时间,核对其误差;要求运动员按事先确定的时间完成动作或跑完一定的距离。

2.动作速度练习的基本方法

发展动作速度主要是通过快速重复完成某一动作的练习来实现,动作速度练习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重复法。规定最高速度指标的重复法。在动作速度练习时,规定最高速度指标,并按照规定重复进行某一动作练习。规定重复训练法时按制定的时间长,多次重复某一距离的方法,间歇时间的控制应使呼吸和心率基本恢复。它的目的是发展速度、速度耐力、肌肉力量,还可以培养比赛速率。学习分配体力,感受比赛技术,增加经验。重复训练是提高训练强度的主要方法,重复训练的安排要分散,不要过于集中,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年龄来安排每周的练习次数,一般每周安排1至2次为宜。

(2)游戏练习法。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游戏法可以激发练习者高涨的活动情绪,提高练习者的兴趣。如采取下坡跑、牵引跑、领跑、加速跑、追逐跑等方法进行练习。

3.动作频率的基本方法

发展动作频率的基本方法与发展动作速度的基本方法相同。如短跑运动员要经常通过高抬腿,快速摆臂等发展步频,在进行动作频率练习时,可参照发展动作速度的基本方法进行。

二、速度训练的基本手段

提高运动员反应速度的基本手段主要是利用多种信号,如发令枪、掌声、哨音、口令等声响来刺激运动员,使其做出快速反应来实现的;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主要通过快速重复某一个动作的练习来实现的。如快速高抬腿、跳远跳起动作等。还有一些必要的训练,例如:

原地快速高抬腿跑。作用是发展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要求高中心、高频率,两臂配合摆动,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抬起。

快速蹲起。作用是发展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要尽可能快速蹲起。

快速站起。作用是发展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要求是动作完成要快速、连贯。

快速“两头起”。作用是发展动作速度和腹肌力量。要求上体和腿两头快速抬起。

对号追击。作用是发展和提高分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要求全神贯注听号选择追击与逃跑,练习快速反应和判断能力。

转身跑。作用是发展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要求是听口令后迅速转身。

变向跑。作用是发展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要求是练习者迅速做出反应。

……

三、速度训练计划要求

速度训练计划对速度训练的效果有直接性影响,考生的速度训练计划的要求应针对少年运动员的特点来安排。美国短跑教练员查理德在安排少年短跑运动员速度训练时,认为在制定全年训练计划时必须重视速度训练。

短跑训练的任务就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距离内,能跑得尽可能地快,即在一定量的限度下,发挥最大的绝对速度。因此,一切训练的方法与手段都要围绕这个目的去设计,世界优秀运动员无一例外是把提高运动员的速度放在首位。本文阐述的速度训练的方法,可提高中学生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尤其是对那些曾忽视速度能力训练的运动员成绩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速度训练可以采用不同强度,中学生每个人的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不同,采用的训练强度安排也要有区别对待。较低强度的速度训练内容可以用在学习技术动作、准备活动进行中,也不需要专门的准备。为了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和保障安全,高强度的速度训练内容需要一段时期的准备过程,特别是需要练习者具有一定的专项技术水平和力量素质基础。

教师必须保证训练的安全,速度训练前先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保证速度训练后的充分休息的身体恢复;在速度练习之间要保证练习者身体疲劳完全消除,训练内容的安排充分考虑练习者训练水平和身体状态的可接受程度;注意采用正确的技术动作,两项内容之间循序渐进的衔接顺序,先易后难,先快后慢;在达到最高速度后,需要学会放松地完成高速动作;尽量以大幅度动作完成练习,注意穿透气、宽大的运动服及适宜的鞋袜;在保障场地设施安全的条件下进行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应注意以下问题。

中学短跑项目的器械训练方法 第6篇

力量是决定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重要体能因素, 是评定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 能合理地应用技术技能, 在比赛中取得好的运动成绩。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运动员利用能量的能力, 提高运动成绩至关重要。一、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要点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这个时候骨骼发育较快, 10~14岁阶段骨组织中的水分和胶质较多, 钙质较少, 骨密质较薄, 所以弹性和韧性很好, 坚固性差, 容易弯曲变形。在15~16岁时, 虽然水分和胶质逐渐减少, 钙质增多, 但很多部位的骨组织仍未完成骨化, 坚固性仍然很差。骨骼生长迅速, 肌肉生长相对落后, 突出表现为身高增长很快、身材瘦弱, 也就是力量素质偏低、动作速度慢、身体稳定性差。中国营养学会公告表明, 青少年每日蛋白质需要量在80~100克, 每餐一定要多摄入一些鸡蛋、牛奶、瘦肉、鱼肉、豆制品, 每餐如果能吃400克左右的蛋白质类食物, 就能满足大部分的蛋白质需求。另外, 可以摄入一些蛋白质粉, 以弥补膳食蛋白质的不足, 可以每餐摄入10~20克。由于青少年骨骼有机物含量多于无机物含量, 导致骨骼柔韧性和弹性好, 坚固性差, 容易因为过度运动, 尤其是长距离跑步和大强度器械训练而使骨骼发生弯曲变形、骨膜炎、甚至骨折。因此在这个阶段, 应注意钙质的补充, 比如虾皮、海产品、牛奶等。如果已经出现了骨质不良的表现, 那么就要尽快补充钙制剂, 加强运动后的按摩放松, 促进骨质生长和强壮, 预防各种骨膜炎症。二、短跑项目器械训练的营养策略短跑项目对青少年的爆发力要求很高, 爆发力是肌肉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强大力量的能力。爆发力训练时, 肌肉参与能量供应的是磷酸肌酸 (CP) , 这种能源物质动员非常快, 但仅能维持几秒钟的时间。饮食上注意多选择肌酸含量高的食物, 比如鱼肉、牛肉等, 但由于这些食物的肌酸含量仍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爆发力训练所需。因此, 有必要补充一些运动营养补剂, 像纯肌酸粉, 按照冲击期20克/天, 5~7天;维持期5克/天, 4~6周;停用期1周的周期补充, 在体能训练课, 配合低聚糖运动饮料, 连续补充, 对肌肉爆发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作用。速度耐力是肌肉长时间维持高速度收缩的能力。短跑项目对速度耐力要求也很高, 到了后半程, 肌肉内部的速度耐力能源——肌糖元枯竭, 而肌糖元燃烧剩下的“煤渣”——乳酸堆积增加, 造成肌肉酸痛、下肢沉重、动作质量下降, 冲刺能力下降。饮食上注意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尤其是

训练前、训练后的两餐, 碳水化合物是合成肌糖元的原料, 比如米饭、馒头、花卷等主食, 马铃薯、红薯等薯类食物。再者, 训练前2小时, 补充低聚糖运动饮料500毫升, 可以有效增加训练课的能量供应, 在训练课中间, 每隔20~30分钟就要补充150~200毫升运动饮料, 及时补充。在运动后45分钟内, 要补充500毫升, 同时加入20克乳清蛋白粉, 以促进肌肉的修复、再生。三、各年龄段的适宜器械训练方法9~13岁, 不宜采用杠铃和哑铃练习, 对于他们用较轻的重量做技术练习, 如, 立定跳远, 体操跳箱和过山羊等练习。这一年龄段可进行增加腰腹练习如:仰卧起坐等。13~15岁可进行杠铃和哑铃练习, 杠铃练习主要以学习和体会基本动作及技术为主, 练习动作简单易行、实用, 做练习时一定要保证动作的质量和间歇时间。15~17年龄段杠铃练习使用的重量最好不要超过自身体重, 负荷重量循环次数要保证8次以上如: (1) 负重交换跳, 最大负荷的50%, 3~4组, 15~20次。 (2) 哑铃跳, 重量15~25公斤, 完成5~7组, 每组10~20次。 (3) 负重直腿跳, 最大负荷量的20%~30%, 5~7组, 40~50米。 (4) 半蹲跳, 最大负荷的60%~70%, 4~6组, 5~8次。 (5) 提踵调杠铃, 沙袋50%负荷, 3~4组, 15~20次。 (6) 挺举杠铃, 最大负荷的80%~85%, 6~8组, 3~5次。 (7) 抓举, 最大负荷的70%~80%, 3~6组, 5~7次。运动医学指出, 当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杠铃训练时, 容易造成脊柱尤其是腰部损伤。持续地对脊柱施加压力要影响椎间骨, 使得脊柱失去部分缓冲能力、弹性与灵活性, 对运动员进一步的训练形成障碍, 不利于运动员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不宜用高强度发展最大力量, 高强度只会带来短暂的最大力量, 妨碍了持续发展, 过早地中断训练。 (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中学) 李红/文

中学生短跑训练实践的研究 第7篇

短跨是田径运动中最重要的项目, 短跨在田径运动会上的得分占的比重最大, 而且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笔者是一名从事业余田径训练20多年的体育教师, 从当上教师的第一天起, 就热衷于学校田径队的短跨训练工作, 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技术原理, 把握中学生训练特点, 在探索中学短跑运动员训练规律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尝试。从训练阶段的划分、优化合理的训练手段、坚持有针对性地实施运动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先后培养出国家运动健将2人, 国家一级运动员5人, 在世界级比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3枚, 在国家级比赛中获金牌19枚、银牌6枚、铜牌5枚。实践证明, 在中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必要的, 是可行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北京八十中学运动队短跑运动员20名。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了解研究现状,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数理统计法:对研究对象的各种生理指标及训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 科学选材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现代短跑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短跑运动员选材已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础和前提, 否则就谈不上训练。根据短跑项目的特点, 综合运用选材理论和多年训练积累的经验, 采用测试、评价、骨龄验测及调查等方法, 把具有发展前途的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经过选拔后, 进行较系统的训练, 就能够培养出较高水平的中学生运动员。

1.重视遗传因素

选拔运动员要重视遗传因素, 特别是在身高、形态及肌肉类型方面。父母是优秀运动员或从事过多年运动训练, 子女出高水平运动员的几率就高。

2.身高形态特点

在选材中, 选材指标必须突出短跨项目特点。其次是身体的形态, 如上下肢的比例、大小腿比例、胯窄而前后厚、髌骨小而圆、跟腱清晰、跟骨跟腱附着点大、踝细脚趾短而齐的少年儿童。 (见表1)

3.身体素质特点

结合短跨项目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测验。首选动作频率快、爆发力强、运动中弹性好且协调的少年儿童。 (见表2)

(二) 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针对性训练 (见表3~表5)

训练一个运动员的周期为7~8年, 即11~18岁。在该年龄段, 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各个不同阶段和身体素质发育各“敏感期”, 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根据运动员个体发育的“素质敏感期”, 进行系统全面的身体训练, 为今后达到高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行有效的、高强度的系统训练必须进行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的训练, 在训练指导思想上始终贯彻:以技术为核心, 以速度为突破口, 以专项素质能力为重点。

1.第一阶段:11~13岁 (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

这个时期是少年儿童的速度“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特别要注重抓好速度、速率的培养。在训练中合理采用训练方法和手段, 严格要求, 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各种素质训练并保证动作质量。在技术训练中结合个体特点, 帮助队员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掌握短跑途中跑技术。

2.第二阶段:13~15岁

这个时期少年儿童发育逐步完成, 在以动作速率为中心的前提下, 发展队员的一般性力量, 突出爆发力, 根据队员个体特点, 逐步向主运动项目的培养靠拢, 队员要针对专项技术, 控制动作细节, 始终围绕充分放松和高速率的前提掌握动作技术。

3.第三阶段:15~16岁

随着运动员生长发育的成熟, 基础力量训练水平的提高, 根据队员个体特点, 适度发展队员专项能力, 完成队员主项、副项的完整技术培养, 并使队员适度地参加比赛, 积累比赛经验, 提高比赛心理水平, 根据个体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特点。

4.第四阶段:16~18岁

这个时期, 队员发育成熟, 技术素质水平和专项素质训练达到一定程度, 技术掌握趋于完善。在训练中, 保持高强度身体训练, 强化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 不断提高训练的平均强度和突出强度, 在技术训练上保持充分放松和高速率的前提下, 完善完整技术, 提高专项成绩, 达到高水平。此时应特别注意的是防止运动员出现伤病, 如出现伤痛应急时治疗。

本组有代表性的10名男女运动员通过多年训练30米成绩平均提高0.55秒, 100米成绩平均提高2~3秒, 立定跳远成绩平均提高48.5厘米。

注:卢安、王莹是高一进入本组训练的队员, 王铮是高二输送到北京田径队队员, 李佳伦、王思颖、吴诗晨是在校训练的队员。以上成绩是训练中手计时成绩。

(三) 不断筛选与优化合理训练手段和根据运动员个体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负荷, 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保证

随着短跨技术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不仅需要刻苦训练更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 及各部位肌肉力量、运动能力的配比。在运动训练中针对运动员个体特点, 合理地安排各部位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身体机能的负荷。下面根据各阶段划分对中学生运动员学习掌握短跨完整技术采用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 合理采用各种辅助训练手段使运动员逐年提高。

1.基本素质训练阶段:11~13岁

主要任务:以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发展速度, 提高动作速率, 结合个体特点在髋腕关节充分放松的前提下, 学习短跑的途中跑技术。

方法与手段

A.站立式和行进间30~50米跑;

B.弯道加速跑50~70米, 要求弯道进直道速度最高, 后用惯性跑;

C.跑海棉块30~50米, 要求海绵块间距小于正常步幅。

D.原地或坐姿进行摆臂练习, 摆臂频率同跑动的动作速率。

E.在髋腕关节充分放松的前提下原地下扒, 体会途中跑前摆技术。

F.素质练习、栏的组合练习、各种跳跃柔韧性练习、技巧性练习, 强调练习速率, 要求快而放松协调。

2.改进提高技术阶段:14~15岁

主要任务:在发展全面身体素质基础上, 发展专项素质。结合个体特点, 在髋、踝关节充分放松的基础上, 学习、完善短跨完整技术。

A.速度训练:30米、60米、100米、200米计时跑、反复跑、平均强度跑。

B.弯道、直道的慢速跑。

C.抗阻力跑、助力跑:30~50米。

D.起跑练习:30~50米。

E.皮条组合练习、栏架组合练习、杠铃练习。

强调动作速度, 根据运动员发育的特点, 均衡其力量水平, 发展其特点, 扬长避短。注意对下肢肌群、上肢、腰背肌力量的培养, 突出爆发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 每次2~2.5小时。

(以上成绩为电子记时成绩)

3.提高专项成绩阶段

主要任务:提高专项技术、专项能力, 达到高水平。参加全国级、国际级比赛, 丰富比赛经验, 提高比赛心理素质。

方法与手段:

A.100米、200米、400米计时跑, 平均强度80%~90%。

B.起跑练习:30~50米。

C.专项强度计时跑。

D.结合专项和个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素质练习。

本阶段, 重点解决个体问题, 以个体为主要对象, 以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手段发展专项素质, 此时易出现伤病。每周训练6次, 每次2~2.5小时。

四、结论与建议

(一) 中学生运动员经过科学的选材、结合个体特点的训练, 短跑的运动成绩可以达到高水平, 即国家运动健将。

(二) 根据短跨项目特点, 在选材中重点强调运动员个体特点、肌肉收缩速率。

(三) 少年儿童运动训练要根据其生长时期、素质“敏感期”, 循序渐进地进行。

(四) 学校业余训练, 由于训练周期短, 训练中要始终注意运动员的伤病。

(五) 建议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领导进一步重视和关心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

中学生短跑训练应加强“双摆”练习 第8篇

一、“双摆”技术教学要点

在“双摆”教学中, 要遵循“松、大、快”的原则。“松”即要使上、下肢的肌肉, 尤其是对抗肌的肌肉放松, 避免僵硬、紧张;“大”即摆动幅度在一定范围内要大;“快”即摆动要快速。在进行“双摆”教学时, 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 摆动方向

两臂在前后摆动时, 臂摆的方向要正, 切忌过多地偏左或偏右;摆腿时, 摆动腿的大腿、膝关节、小腿、踝关节都必须正对前方, 同时支撑腿也应如此。

2.摆动方法

如屈腿向前上方摆动 (跑动中的抬腿动作) 时, 要求在大腿带动小腿向前上方摆动的过程中要完成大小腿折叠动作, 并使大腿向正前上方有力摆起, 同时在摆动腿摆过支撑腿的一瞬间, 折叠腿的小腿踝关节必须从支撑腿的膝关节上摆过, 以有效地缩小摆动半径、提高摆动速度。

3.摆动速度

“双摆”的速度要与比赛节奏相符, 在保证技术结构的前提下, 先小幅、快速地“双摆”, 逐渐过渡到保持大幅度、强节奏、高速度地“双摆”, 最后进行主动、放松性的减速摆动。

4.摆动节奏感

教学中, “双摆”要快慢结合、张弛有度, 摆动时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让参与用力的肌肉充分用力, 不参与用力的肌肉充分放松。此外, 还应提醒学生注意结合比赛节奏进行练习。

二、“双摆”技术训练及练习

(一) 规范、快速的摆臂练习

1.坐姿摆臂: (15″~20″) × (6组~8组) ;

2. 持哑铃 (杠铃片) 摆臂: (15″~20″) × (6组~8组) ;

3. 持皮条摆臂练习: (15″~20″) × (6组~8组) ;

4. 快速推轻杠铃 (体重的20%~30%) : (15″~20″) × (6组~8组) 或 (6组~8组) × (50次~60次) ;

5. 俯卧撑 (脚放在体操凳上或台阶上) : (20次~30次) × (6组~8组) ;

6.引体向上: (15次~20次) × (6组~8组) ;

7.双杠臂屈伸: (15次~20次) × (6组~8组) ;

8.双手持轻哑铃侧平举: (40次~50次) × (6组~8组) 。

(二) 高速、放松的髂腰肌、髋部相关肌群的练习

1.两人一组, 在仰卧高台、髋部悬空的状态下, 用最快速度做跑的模仿练习:10秒× (6组~8组) ;

2.在高支撑 (借助双杠) 状态下, 以最快速度做跑的模仿练习 (须使髋部充分伸展) :15秒× (6组~8组) ;

3.在负重 (轻负荷) 或不负重状态下, 进行以摆动着地动作为主的“车轮跑”动作练习: (50米~80米) × (6组~8组) ;

4.快速后蹬跑: (50米~80米) × (6组~8组) ;

5.顺风跑或下坡跑, 体会高速摆动: (50米~80米) × (6组~8组) ;

6. 拉橡皮带快速前摆大腿: (15″~20″) × (6组~8组) ;

7. 负重弓箭步走 (注意伸髋送髋) : (50米~80米) × (6组~8组) ;

8. 弓箭步换腿跳 (空中完成一次交换腿) :

(50次~80次) × (6组~8组) ;

9. 手撑地快速变换做弓箭步: (50次~80次) × (6组~8组) ;

1 0. 行进间快速高抬腿: (15″~20″) × (6组~8组) ;

1 1. 负重高抬腿跑: (15″~20″) × (6组~8组) ;

1 2. 沙地高抬腿跑: (15″~20″) × (6组~8组) ;

浅谈中学生短跑专项训练的方法 第9篇

关键词:短跑,专项训练,技术

前言

短跑项目是属于极限强度工作项目。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认为极限强调工作属于由无氧代谢方式供给能力。要有强大的爆发力量, 较高的速度和速度耐力, 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由此可见, 短跑技术要求特别高, 是一项要求全身工作, 反应快, 灵活性高, 强度大的激烈项目。鉴于上述我运用学科理论知识, 结合自身的多年对短跑训练的感知, 从短跑训练理论与实践层面上, 探索短跑专项训练的主要内容, 以及针对性的专项方法和手段, 旨在为教练员提供训练实践参考。

1 技术训练是保证

1.1 改进技术, 提高专项能力

训练初期通过讲解、示范、看图等手段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针对每位队员的技术特点, 指出优缺点, 训练方法。从跑的专门练习开始, 重点做好高抬腿跑和“车轮”跑, 通过途中跑练习逐步纠正错误动作。

1.2 提高步长, 步频能力

步长和步频是现代短跑技术的核心, 也是构成跑速的主要因素, 同时也是运动员技术特点、身体素质水平、神经类型与身体形态特征等综合体现。要提高跑速, 步长和步频是关键。倘若两者同时提高是最理想的, 但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却很大。因而, 在短跑训练实践中, 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发展步长或步频。在发展步长和步频二要素时, 坚持以在保持适宜步频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发展步长能力。从跑的技术原来分析, 步长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跑时的后蹬力量、后蹬角度、摆动力量、摆动速度, 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等。为此, 在训练中, 我们结合短跑的技术特点着重发展大腿的伸肌, 屈肌的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 我们采用负重换腿跳、负重大步走、负重跑、负重跳台阶、跑台阶、大幅度的跨步跳 (要求摆动腿积极下压和小腿由前向下向后积极着地) 、蛙跳、单足跳等练习, 提高跑时的后蹬能力。于此同时, 我们还采取高抬腿跑、拉橡皮条高抬腿“车轮跑”、收腹跳等训练手段, 提高摆动幅度, 加快摆动速度, 并且, 采取其他一些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 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训练, 从而提高了步长能力。对于步频能力的训练, 我们侧重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 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训练, 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与及人的放松能力。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采用的训练手段有:

a.高速、大幅度摆动腿前后摆动练习, 要求在快速摆动中完成合理的折叠技术, 摆动腿大小腿折叠得越紧, 半径越小, 摆速越快。

b.加快脚掌着地的熟读练习, 要求尽可能地缩短腾空时间。

c.快速摆臂、摆腿练习, 要求腿、臂动作协调进行。实践表明, 上述提高步频的训练指导思想及训练手段是行之有效的。

2 绝对速度训练是关键

绝对速度是指短跑运动员发挥最高跑速的能力。绝对速度的优劣, 不仅决于运动员中枢, 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肌肉的快速收缩的力量, 动作速率等因素, 而且还取决于运动员掌握跑的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因而, 在发展绝对速度时, 必须注重步长和步频的最佳组合, 及跑的技术动作各环节的时间与空间的节奏。在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安排上, 可采用:

a.30-50m行进间快跑练习;

b.下坡跑练习;

c.顺风跑练习等。

同时兼顾加速能力和速度耐力的训练提高。速度耐力是指运动员保持高速度跑的能力, 短跑的项目是典型的无氧代谢运动项目, 其速度耐力是以无氧供能为基础, 并建立在有氧耐力发展的基础上, 所以在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 从而为无氧耐力训练奠定基础。一般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

a.变速跑;

b.重复跑;

c.间歇跑等。

只有三者合理的结合发展, 才能全方位的提高成绩。

3 力量训练是重点

实践证明, 力量对短跑成绩的提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1 加强腿部力量以提高速度。

在实践中, 必须把力量的重点放在下肢肌群的发展上。同时还要兼顾发展远端肌群。训练手段应多采用动作结构、用力方式和供能方式跟短跑相似的手段进行。我在训练中敢于打破常规, 要求力量训练之后大胆采用短跑距离的反复跑, 收到了比较理想的训练效果。

3.2 增强上肢力量、发展躯干力量以提高速度。

短跑运动员双臂摆动的快慢对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及终点冲刺都有很大影响。正确摆臂动作, 能维持身体平衡, 协调上下肢动作, 增强后蹬效果。因此, 在实践中必须加强上肢肌群力量。

3.3 短跑运动还有相当程度的躯干运动。

在短跑运动中, 中部躯干所承受的作用力教大。这个作用力主要来自上部身体的重力及经下肢传递的地面反作用力。因此, 在短跑训练通过加强腰腹肌力量对训练, 对于维持中部躯干的稳定性, 减少身体晃动意义重大。

4 运动后的恢复

运动训练所承受的身体负荷和心里负荷不断增大, 这无疑提高了运动员机体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 甚至有时处于十分疲劳的状态。这种疲劳是训练的结果, 是训练的反映, 如果没有疲劳也就无所谓训练。这时运动员的恢复水平也必须提高, 即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 手段加速机体恢复的过程。这不仅能保证机体继续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 同时也有助于机体适应过程的加强, 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如果在运动训练后和比赛后缺乏适当的身体恢复, 很容易造成疲劳过度和训练过度, 使其训练效果下降, 甚至引起伤病。为此疲劳和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 是决定训练成效的两个因素。疲劳给机体的重新适应创造了条件, 而恢复为重新适应的实现和新的疲劳的实施提供了保障。通常所说的“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 就是这个道理。身体恢复的方法主要有:运动学恢复法、心理恢复法、医学恢复等。

总之, 通过多年的短跑训练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 是我深深的体会到, 要有效发展运动员的短跑成绩, 既要加强以技术为中心的全面身体训练, 又要突出专项能力训练, 尤其是快速力量和速度能力的训练, 并努力掌握跑的合理技术。短跑训练是能量、素质、战术、计划、负荷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只有多种练习协同配合, 不断积累, 才会使短跑成绩不断提高和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3]田径.[2]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3]田径.

短跑教学初探 第10篇

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我感到学生的速度素质下滑比较严重。探其原因,一是学生营养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二是学生对短跑练习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意进行短跑练习。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本人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通过对短跑教学中,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进行探讨,掲示了在短跑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将快乐的体育思想引入短跑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坚持教学改革,制订科学的考核制度。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提高学生练习短跑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

一、找出学生对短跑不感兴趣的原因

1.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原因

经常不参加体育锻炼,速度素质差。短跑后出现肚子痛,头昏,眼睛发黑等反应。学生对参加短跑运动信心不足。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多,生活学习环境优越。在家从不做家务。没有参加体力劳动。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因此产生了对短跑运动的畏惧心理。

2.学习目的不明确,对短跑运动价值的认识不足

现在的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考上大学就有出息。体育成绩不重要。因此造成了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短跑练习不想参加。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

(1)过多强调短跑的动作要领、理论知识;运动的价值传授太少,学生雾里看花,心里有解不开的结。

(2)教学老一套,形式呆板,强调课堂的效果,不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整个短跑教学课堂充满沉闷气氛。

(3)缺乏对学生进行“身体是工作本钱”的观念的教育,学生没有“健康第一”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强调的只是身体素质。只注重增加负荷量。

(4)教学时只强调统一、共性、服从和纪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接受;权威的教学态度,学生不领情;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厌烦。有的学生受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

(5)缺乏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制度,只注重学生是否完成《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任务,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使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应付之中。

二、探索提高短跑素质的教学方法

在短跑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减少运动负荷或采用趣味性高的耐力性游戏等方式,增加短跑教学的趣味性,改变周期性运动的枯燥性和单一性,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使用了以下比较科学、有效的教学。

1.教学时应遵循运动技能的规律

在教学中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在技术教学中讲解应深入浅出、示范标准。让学生先做一些简单的摆臂、摆腿练习。再逐渐过渡到快速的技术练习。如教学生起跑先教站立式、重点向前移。后教蹲踞式起跑,及起跑的逐渐抬体进入途中跑。

2.要针对学生的弱点,加强素质练习

生理学研究表明,男生力量较好,但柔韧性差。肌肉的协调力差,关节的灵活性,伸展性差。女生力量较差,但柔韧较好,肌肉的协调能力弱,关节灵活性,伸展性差。因此在教学中应针对性的安排一些相应的内容。如同各种柔韧练习,转髋练习来发展。学生柔韧、协调能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韧带,肌肉的伸展性等。

3.采用多种形式的跑和改变环境来提高短跑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安排多种形式的跑,不断变换跑的形式、环境。把定时跑、变速跑、追逐跑、游戏跑都适当安排在课中,每次课都给学生新鲜感觉。使学生觉得老师花样多、招式多,以多样化、新颖性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用定距离跑来培养学生速度感,使学生能按计划掌握跑速、掌握强度;用比赛练习来减少学生疲劳感,使其在激烈的比赛中提高速度;用追逐跑来提高学生兴奋性、竞争性。

4.激活课堂模式

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我们老师努力的方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快乐最有效的方法,学生也易接受,例如:利用学生天真的好动性,以游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整体有序地进行练习,还可以利用愉快的音乐对课堂的气氛进行烘托,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愉悦,虽是一堂短跑课,学生还是感到很满足,使学生在游戏中主观性得到发挥,创新性得到提高,同时教学任务也完成。

三、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评分制度,引导学生参加广泛的体育锻炼

现行的体育考试评分标准,内容单一,没考虑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在教学中我根据体育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评价方法:出勤率占5%,运动技术占15%,态度占7%,课后练习占8%,理论知识占10%,运动能力占30%,提高程度占15%。这种评价方式采用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和努力提高等因素渗透到考核评价中去,能较全面的作出客观评价。做到了重过程,轻结果,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短跑练习中去,进行自觉练习,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提高中学生短跑成绩的途径与方法 第11篇

1. 影响中学生短跑成绩的因素

1.1 遗传因素

人体在形态、运动机能方面有一定的遗传性。如身高、体形、骨骼长度的比例,关节灵活性,神经类型,反应速度,动作频率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特征。中学生所需要的主要身体素质为速度、力量、柔韧、弹跳、灵敏、协调等。但在这些素质中发展速度素质的难度最大,且速度素质对各个运动项目成绩的影响也比较大。

1.2 短跑的技术

在中学生短跑练习中正确运用短跑技术对成绩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学生短跑练习中常见以下几种错误动作:抢跑、起跑后上体抬起过早、后蹬不充分,坐着跑、摆动腿前摆太低、向前踢小腿、摆臂紧张,姿势不正确、身体重心移动轨迹不是直线或“外八字”跑,等等。这些错误动作较大地影响了短跑成绩的提高。

2. 提高中学生短跑成绩的途径与方法

2.1 短跑技术教学

当今短跑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动作的规范化和结构的合理化,体现在动作的幅度加大、节奏变快,同时动作的经济性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合理配备进一步加强。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将分解技术和完整技术相结合进行。短跑技术教学以基本技术为主。先学习简易技术,如先学习站立式起跑和加速跑技术,过一段时间再学习蹲距式起跑技术。在短跑教学中,特别应对学生脚的着地支撑方式、摆动腿的前摆送髋、蹬摆的协调配合、摆臂的方向等基本动作精心指导,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一旦在这些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技术定型,不但影响以后短跑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而且难以纠正。

2.1.1 跑格

用跑长格来发展短跑途中跑的步长。跑长格就是相对训练了后蹬距离中后蹬角度和后蹬伸腿程度,以及腾空距离中的腾空时初速度和腾空角度等改变步长的因素来增加步长,步长的增加就相对地减少了全程步数。步频取决于完成每一步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可以分为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跑短格恰好就起到了缩短支撑和腾空时间的作用,可见“跑格”的训练对步频和步幅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

2.1.2 跳格

进行连续跨步跳长格,发展腿部后蹬力量,腾空距离主要是受后蹬阶段的效果所制约。腿部后蹬力量有了提高,蹬地的力量就越大,身体获得向前的加速度也越大,加上海绵块有高度限制,这样就确定了后蹬角度。后蹬方向正确,后蹬角度适宜,获得了更大的与跑进方向一致的支撑反作用力,使得步频和步幅都有了相应的提高。用单脚连续跳小格,对发展小关节、小肌肉群的力量也有很好的效果。

2.2 力量训练

2.2.1 上肢力量训练

它不仅仅起协调作用,在现代短跑研究中发现,上肢力量在短跑运动中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上肢力量的大小对下肢的送髋、提腿大小腿折叠、主动落地、蹬地后提拉腿等环节的连接、协调、速度都起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比较有效的上肢训练方法:收臂俯卧撑,杠铃卧推,杠铃斜卧推,徒手原地摆动、负重摆动,高抬腿摆动,前弹性阻力摆动,后阻力摆动。

2.2.2 腰腹力量训练

腰腹力量在短跑中起到一个连接与协调稳定的作用,是力量的传输通道。在短跑的起跑,起跑后加速,途中跑及最后的冲刺阶段,腰腹力量的作用在于有效地传输下肢的蹬地力量带动肢体向前做水平运动。强有力的腰腹肌肉在以速度为主要取胜方式的短跑运动中,已经越来越受重视。

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有:仰卧起坐、侧身仰卧起坐、负重提拉、直体收腹折叠(两头起)等。

2.2.3 下肢力量训练

各种腿部负重与不负重的以最快速度助跑的模仿练习。以摆动着的动作为主的“小步跑”、“折叠跑”、“后踢腿跑”、“车轮跑”等。此外还有高抬腿,跨低栏练习。各种形式的跳跃练习:如跨步跳、前脚掌着地的各种深跳练习,可单足、双足,以向远跳为主及其各种组合也是很好的短跑专项力量练习手段。

2.3 柔韧性练习

柔韧性练习对短跑的作用:柔韧性是决定动作幅度的关键因素,短跑增大步幅很大程度上在于加大腾空两腿的夹角,有资料表明,人体在腾空时两大腿间夹角加大5—7°,步幅可增加10—12cm。增加柔韧性练习,可防止损伤,伸展练习作为整理活动可减少肌肉的酸痛,促进消除疲劳。

柔韧性训练主要方法有两种:静力拉伸法和动力拉伸法。静力拉伸法是指通过动力拉伸的缓慢的动作,将肌肉等软组织拉长,当拉伸到一定程度时暂时静止不动。在柔韧性训练中,在进行拉伸时应放松,拉伸练习时也可采取负重练习,每组持续时间大约为30秒(肌肉胀痛可坚持一下,肌肉感到麻木时为止),重复次数因人而异,灵活掌握,基本上中学生练习重复次数应为成年运动员的30%—40%,间歇时应安排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动力拉伸法是指有节奏地,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练习,使软组织逐渐被拉长的练习方法,它能使专项运动肌群、韧带、关节得到最大幅度拉伸和运动。在练习中以“摆压”、“震动”、“旋转”等手段为主,以先“远侧”后“近侧”为原则,一周安排3—4次。在进行动力性柔韧性训练时应与其他短跑专项练习相互结合,消除两者间不良转移,以增强训练效果。

2.4 辅助器材的运用

合理地运用辅助器材不仅能提高中学生的成绩,而且使其在训练中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4.1 体操棒

短跑是由两个元素组成的:步幅和步频。在步幅和步频的练习中,体操棒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步幅练习:将体操棒摆到适当远的距离,让学生在快速跑中尽可能地越过体操棒,从而加大学生的步幅。步频练习:将体操棒摆到适当近的距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完规定的距离,从而提高其步频。体操棒的灵活运用,对提高短跑的成绩起着很大的作用。

2.4.2 橡皮带

2.4.2. 1 下肢皮带练习法

将皮带的一端固定定在一定的高度,另一端捆绑在练习者的脚踝或者膝关节处,把皮带拉紧到一定程度,在原地做摆动退练习。作用:有利于踝关节小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股四头肌的训练;有利于股后肌群和髂腰肌的训练。

2.4.2. 2 上肢皮带练习法

将两根皮带同时固定在一定高度,练习者双手握紧另一端,拉紧到适当的距离后,原地做正反方向的摆臂练习。作用:加大摆臂的练习难度;增加摆臂的速度;有利于上肢小肌肉群的训练。

2.5 放松的重要性

要提高放松能力,首先要进行柔韧性练习,增加肌肉的伸展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再就是进行一些对协调性要求比较高的练习或游戏,如挥臂小跳、侧身小跳、转身弓步走……以提高小脑对肌体的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专门性练习方法。

2.5.1 惯性跑

在100米—300米的距离内,起跑后加速跑至30米时,肌肉停止主动用力,被动地随“惯性”跑进30—40米,再加速快跑30米,然后再随“惯性”跑30—40米,这样依次跑完全程。随“惯性”跑动时要求动作自然放松,充分体会放松跑的肌肉感觉。

2.5.2 变速高抬腿跑

行进间高抬腿跑中突然做几次最快速的高抬腿练习。动作要协调,重复4—6次,间歇5分钟左右。

2.6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训练负荷

通过对高邮市十五所中学体育老师的问卷调查,30人中有26人反应练习、训练时间安排不合理,占86.6%;有3人反映练习、训练时间安排合理,占10%。另外,参加短跑训练后,成绩退步的有21人,占72.4%;有3人反映进步,占10%;有5人成绩保持原状,占17.3%。许多学生觉得由于在负荷强度和训练时间上安排上不合理,导致过度疲劳。如果单一安排时间训练,不经常性地根据学生身体状况来确定训练时间、负荷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应该合理地处理训练负荷和训练时间的平衡关系,才能提高成绩。

3. 结语

要使中学生的短跑训练科学化,我们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科学技术,制定适合中学生的性别,年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训练中以自己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帮助中学生改正不良的技术动作,多快好省地培养更多的中学生短跑人才,使得中学阶段的短跑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短跑项目属于极限强度工作项目。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认为极限强度工作通过无氧代谢方式供给能量。由此可见, 短跑技术要求特别高, 是一项要求全身配合, 反应快, 灵活性高, 强度大的激烈运动项目。本文从中学生心理、身体、遗传等各方面素质来研究提高中学生短跑成绩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短跑成绩,提高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扈珂.短跑力量素质的一般训练[J].世界体育 (学术) , 2008 (8) :64-65.

[2]钱晓东.影响短跑成绩的训练学因素的研究[J].世界体育 (学术) , 2008 (4) :65-66.

[3]李娟, 李万龙, 李忠元.谈短跑的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 2005, 27 (4) :95-98.

[4]刘品和.短跑训练方法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6 (6) :80-84.

[5]肖治国.浅议中学短跑的训练[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7, 21 (1) :64-65.

[6]吴芬, 张尚雄.深刻认识短跑放松技术训练的重要性[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8, 24 (1) :30-32.

[7]姜明勇.浅议中学短跑与训练[J].徐州教育学院院报, 2006, 21 (3) :176-177.

上一篇:新增本科论文下一篇:预算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