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2024-07-21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精选10篇)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1篇

混合痔由于病程长, 发病率高, 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求根治, 手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手术治疗对组织损伤大, 术后康复时间长, 及肛门周围末梢神经比较丰富, 伤口对刺激比较敏感, 加上肛周肌肉受到手术创伤及排便的刺激易于痉挛等特点, 因而与一般外科疾病术后相比, 肛门术后疼痛更加剧烈而持久, 从而使许多患者因惧怕疼痛而拒绝手术治疗, 以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对于术后疼痛临床上多选用强痛定、杜冷丁等镇痛药, 其疗效短暂, 且极易成瘾。针刺止痛历史悠久, 具有奏效迅速、止痛持久、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之特点, 对于促进康复、提高手术质量、减轻病人负担具有积极意义。兹就对华池县人民医院所采用的针刺止痛方法进行论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的80例患者均来源于华池县人民医院的住院手术患者, 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最大53岁, 最小21岁, 平均37岁;病程最长15年, 最短2年, 平均9年;患痔数目为3~5个, 分度为Ⅱ-Ⅲ度;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最大59岁, 最小18岁, 平均35.4岁;病程最长13年, 最短2年, 平均7年;患痔数目为3~5个, 分度为Ⅱ-Ⅲ度。2组在年龄、性别、平均病程、患痔数目及混合痔分度上经统计学处理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国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混合痔的诊断标准。混合痔的诊断依据如下:1) 便血及肛门部肿物, 可有肛门坠胀, 异物感或疼痛;2) 可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3) 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 ( 齿线下亦可为皮赘) 。

1.3 排除标准

依据《中西医临床肛肠疾病学》[3]排除标准:1) 16周岁以下未成年患者, 70岁以上年老患者;2) 心、肺功能明显异常, 有高血压、糖尿病者;3) 单纯内痔, 单纯外痔;4) 特异性感染, 过敏体质;5) 结核患者。

1.4 疼痛分级标准[1]

疼痛疗效评判标准:Ⅰ级:轻度疼痛, 疼痛反应轻, 尚可忍受, 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无显著情绪变化;Ⅱ级:明显疼痛, 疼痛反应较重, 要求用镇痛药, 正常生活及睡眠受干扰, 有情绪改变, 但应用一般止痛药物可以控制;Ⅲ级: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 严重干扰正常生活及睡眠, 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必须使用镇痛药物。

1.5 术后两组患者疼痛级别[1], 见表1

表1中显示, 两组Ⅰ级疼痛者为0;Ⅱ级疼痛者治疗组1例, 对照组2例, Ⅲ级疼痛者治疗组39例, 对照组38例。经统计学处理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比较意义。

1.6 盲法实施

由于是对混合痔术后具有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不同止痛方式的研究, 因此, 不可能对患者和进行处理的医师用盲法, 为减少偏差从两个层面贯彻盲法思想:一是在分配患者组别时严格贯彻执行随机原则, 不得随意变更患者组别;二是在评价结果时, 请在肛肠专业领域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评价, 评价老师不参与该患者的处理, 且预先不告知其患者接受何种处理, 也不得与患者交流其处理情况。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两组每日常规换药。换药后治疗组采用毫针针刺。患者取俯卧位, 以70%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施术者手指及患者局部皮肤, 用2寸毫针直刺长强及双侧白环俞、二白、承山、大肠俞、足三里, 进针、得气行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 每间隔10min行针一次, 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每次留针30min 。每日一次, 共7d为一个疗程。

2.2 对照组

对照组在常规换药后每次肌注强痛定100mg/2ml (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沈阳第一制药厂) , 每日一次, 共7d为一个疗程。在治疗的过程中停用其他止痛药。

3 结果

3.1 两组止痛结果[1], 见表2

表2中显示, 治疗组Ⅰ级疼痛者25例, 有效率为62.5%。Ⅱ级疼痛者10例, 有效率为25%, 镇痛总有效率为87.5% (35/40) 。对照组Ⅰ级疼痛者14例, 有效率为35%。Ⅱ级疼痛者8例, 有效率为20%, 镇痛总有效率为55% (22/40) 。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治疗意义。

3.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尿潴留1例;肛门部水肿4例;恶心2例。对照组:尿潴留4例;肛门部水肿3例;恶心3例。两组经统计学处理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无临床意义。

4 讨论

4.1 对混合痔术后疼痛产生机制的认识

中医认为,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原因为手术造成经脉损伤, 局部气血壅滞, 阻塞不通, 不通则痛。同时, 壅滞于切口部位的气血, 随着机体的自我修复, 一部分重新被吸收入血脉, 成为异物, 刺激机体, 产生疼痛。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混合痔外痔部分位于齿线下, 受脊神经支配, 对痛觉极其敏感, 手术刺激可产生剧烈疼痛, 引起肛门括约肌的痉挛, 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引起疼痛加重[4]。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对肛管皮肤和直肠粘膜同时造成损伤, 外痔剥离时造成肛管皮肤的机械性损伤;内痔结扎, 可以造成局部粘膜的缺血和坏死以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因此, 混合痔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除外科伤口对末梢神经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 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损伤刺激引起外周神经细胞轴突中胞浆逆向流动, 导致神经末梢释放P 物质, 引起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 组织水肿;同时受损组织释放的炎性致痛物质, 如, 缓激肽、组织胺、白三烯、前列腺素和其他一些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引起炎症反应, 既可直接刺激伤害感受器, 又可造成周围神经活化和敏感化, 使正常的阈下刺激产生疼痛。最近研究表明, 由于手术损伤和围手术期其他一些有害刺激, 引起相关神经元的敏感性升高, 形成中枢敏感化, 使中枢神经疼痛刺激的反应强度增加, 时限延长, 而一些非疼痛刺激也会引起剧烈疼痛。由此可见, 术后疼痛是痛觉过于敏感和这种敏感向损伤周围组织的异常扩散。同时, 病菌的作用和排尿障碍等并发症均可加重疼痛。

4.2 目前常用的镇痛方法[5,6]

1) 肌注止痛药, 使用杜冷丁和强痛定等肌注, 起效明显, 但持续时间短, 要想使患者长时间处于舒适状态, 必须反复多次给药, 易造成依赖性和成瘾性。2) 自控镇痛 (PCA) , 需要专门设备即PCA仪, 可以经静脉途径给药, 即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PCIA) ;也可以通过硬膜外腔途径给药, 即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 (PCEA) 。PCA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对病人术后恢复有利, 但费用较高。3) 局部用药,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吗啡控释片纳肛给药和长效局麻药, 但都存在疗效不确切、作用时间短、影响切口愈合等缺点。

4.3 针刺镇痛原理

针刺镇痛是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止痛方法, 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操作简便, 属于非药物止痛, 可以避免药物止痛的毒、副作用。在治疗组的选穴中, 长强为督脉的别络, 临近肛门, 针刺本穴, 可以加强肛门的约束机能;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 其别行经脉络于肛门, 能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可调理脾胃, 调和气血, 扶正补虚, 为强壮穴, 又是针麻常用穴;肛门为大肠的延续部分, 刺大肠俞以充益大肠腑气;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穴, 功能清热止血。《玉龙歌》云:“九般痔漏最伤人, 必刺承山效若神, 更有长强一穴是, 呻吟大痛穴为真”。以上诸穴合用, 有理气、止痛、化瘀、止血、扶正、补虚功效。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提出的“痛随利减, 当通其经络, 则痛去矣。”足太阳膀胱经“贯臀, 入腘中, [7]”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 电针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白环俞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白环俞平第四骶后孔, 督脉旁1.5寸处。解剖位置为臀大肌上, 骶结节韧带下内缘。具有行气活血、疏经止痛、调理冲任等功能。陈素报道针刺白环俞可以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 有效治疗肛周疼痛及腰腿痛, 同时符合近处取穴的针灸理论。行针能够增强针感有利于针感的传导, 尤其能更为有效地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 促进炎症介质的吸收, 延长治疗效果维持时间[8]。刘传连报道白环俞所属的脊髓神经分布节段与肛门病手术切口所属脊髓神经分布节段相邻近, 针刺白环俞能有效抑制局部炎症和渗出性病变的发展, 缓解肛周肌肉痉挛, 改善局部微循环, 加速血流及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及增生修复过程, 从而减少疼痛性刺激的传入而达到止痛效果。同时, 针刺白环俞能提高痛阈和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 提高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内环境的作用[9]。

研究证实, 该法奏效迅速、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持续时间长、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痔诊治暂行标准[J].中华外科, 2003, 41:69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国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201.

[3]李国栋, 蔻玉明.中西医临床肛肠疾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111.

[4]张东铭, 黄庭, 杨新庆, 等.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16-127.

[5]陈亮, 杨铁峥, 周建华.肛门病术后止痛促愈的研究概况[J].中国肛肠病, 2002, 22 (3) :35.

[6]刘铫, 汪明.肛肠病术后镇痛方法及应用[J].中国肛肠病, 2002, 22 (9) :31.

[7]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6.

[8]陈素.肛门术后疼痛的针刺止痛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 1998, 11 (3) :37.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子宫切口妊娠;保守治疗;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uterine incision pregnancy. Methods: 100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ochemical soup.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efficacy, p <0.05. Conclusion: Good uterine incision pregnancy conservative therapy.

【key words 】 uterine incision pregnanc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efficacy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35-01

子宫切口妊娠是临床中较为罕见的妊娠疾病,是指胚胎着床于剖宫产术后的子宫切口的部位,随着胚胎的发育,其绒毛会与子宫的肌层发生粘连的情况,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子宫破裂,最终导致需要进行子宫切除的治疗[1]。本研究主要分析分析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从收治的剖宫产手术之后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中抽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

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年龄为22岁至38岁,平均年龄为(30.21±7.23)岁,患者停经的时间为23天至36天,平均停经的时间为(47.31±11.25)天。

实验组50例患者,年龄为23岁至39岁,平均年龄为(30.78±7.57)岁,患者停经的时间为22天至37天,平均停经的时间为(47.97±11.65)天。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有剖宫产的历史,并且手术的方式均为子宫下行短横切口的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符合剖宫产手术之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诊断标准[2]。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阴道超声、血β-HCG、彩色多普勒以及其他的辅助检查进行确诊。研究将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在外,将患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

经确认,两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在性别、年龄、产次以及停经的天数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故两组间可进行比较和分析。

1.2治疗方法

(1)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进行住院治疗,并对患者进行肾、肝功能检查,此外进行电解质以及血β-HCG的检查与治疗。

(2)对照组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以及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其中甲氨蝶呤每天一次,每次20mg,为静脉静滴药物,静滴的时间为5天;米非司酮每天50mg,共分为两次进行服用。治疗5天。

(3)实验组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以及中药生化汤进行治疗。其中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的治疗使用方法与对照组的一样,治疗的时间也与对照组的一致,生化汤服用的剂量为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的时间为5天。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依据子宫切口妊娠保守治疗的效果将本次研究的结果分为2级评定标准[3],分别是治愈与治疗失败。

其中,治愈是指治疗后,患者的血β-HCG出现下降并且已经转阴,经过B超的检查显示患者子宫切口部位的包块已经消失,并且患者的月经恢复正常。

治疗失败:治疗后,患者的血β-HCG下降不是很明显,或者是出现了升高的情况,B超检查显示患者子宫切口部位的包块没有缩小的情况或者是出现了增大的情况,并且有阴道大量出血的情况发生。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数据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的患者治疗后,治愈的患者的例数有46例,占92.00%;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后,治愈的患者的例数有40例,占80.0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β-HCG转至正常的时间对比:实验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血β-HCG转至正常的时间为(14.31±2.15)天,对照组的患者其血β-HCG转至正常的时间为(21.55±3.65)天,两组对比,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實验组与对照组的包块消失的时间对比:实验组的患者治疗后,其包块消失的时间为(16.36±4.11)天,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后,其包块消失的时间为(29.51±6.21)天,两组对比,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米非司酮是强效的拮抗孕激素药物,其为甾体结构,可以与内源性孕酮的受体产生竞争结合从而发挥其抗孕酮的作用。而甲氨蝶呤作为一种叶酸拮抗剂,它对细胞的分裂以及DNA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干扰作用,可以导致着床在子宫切口的胚胎死亡,并且不会对患者今后妊娠的流产率以及畸胎率带来不良影响,不会增加患者今后妊娠时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也不会有诱发肿瘤的风险,对今后妊娠时胎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健康均无不良的影响。

根据中医的辩证医理,将子宫切口妊娠的患者归为任冲失调、气血不畅、胎孕异位、淤血不化的病症,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治疗,生化汤中有莪术、三棱等药材,可以消瘾散结;而桃仁、赤芍以及丹参则可以活血化瘀;天花粉具有使滋养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以及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使用中药的生化汤进行治疗,在治疗的结果上,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并且实验组的患者治疗后,其血β-HCG转至正常的时间以及子宫切口包块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以及中药的生化汤联合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疗效好。

综上所述,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以及中药生化汤联用对治疗子宫切口妊娠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付丽.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20例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15):76-77.

[2]贾丽华,胡玉玲,杨国华等.甲氨蝶呤联合宫腔镜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4,(6):74-75.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7月至2010年9月我院有完整随访治疗的食管病变术后良性狭窄患者52例, 男43例, 女9例, 2~72岁, 平均52岁。其中食管癌术后43例, 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后5例, 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4例。狭窄段长度1.6~5.0cm, 平均2.6cm。

1.2 仪器

万东医疗器械厂数字胃肠机;球囊由法国BALT公司提供;国产自膨式覆膜防返流可回收金属支架直径20mm, 长度为3、4、6、8cm不等。

1.3 方法

患者在常规准备后, 以张口器固定患者口腔, 嘱患者右侧卧位。在X线透视监视下配合患者吞咽动作将5F直头侧孔导管送至食道, 在导丝导引下缓慢通过狭窄段直至胃腔内, 然后边注射对比剂边后撤导管, 进一步确定狭窄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再在导丝导引下送入适合的球囊导管至狭窄处, 反复扩张2~3次。然后撤出球囊导管, 根据狭窄情况送入合适直径及长度的食道支架至狭窄处, 将其释放。成功后立即口服温碘海醇造影剂行食道造影, 进一步证实支架位置及食道通畅情况。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周、1、3、6个月及1年复查食道钡透。

2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吞咽困难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有效率为100%, 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复查食道钡剂透视所有病例食道通畅, 均能进普通饮食。术后1、3、6个月及1年复查食道钡剂透视, 42例实施球囊扩张的患者中除8例扩张1次后未再复发外, 其余34例均再次出现食道狭窄, 其中复发1次18例, 复发2次10例, 复发3次5例, 复发4次1例, 共计重复行96次球囊扩张后症状均缓解。10例行支架植入术, 其中1例3d后脱落, 将支架取出再次置入新的支架后症状缓解。无支架狭窄病例。

3 讨论

据相关文献报道, 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可达0.5%~5.9%[1], 其发生原因较多, 除吻合口处肿瘤残余或复发造成的恶性狭窄外, 其余都可归纳为良性狭窄[2]。

目前球囊扩张成形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上消化道的良性狭窄, 其中食管、胃吻合口的狭窄为其最佳适应证。而对于食道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的治愈率国外文献报道高达83%~100%[3]。但单纯球囊扩张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治疗持续时间短, 狭窄易复发, 需反复多次扩张, 特别对于狭窄段较长的患者, 有时需反复实施球囊扩张达6~8次。另外, 如选用球囊直径过小, 患者症状不能完全缓解;球囊直径过大, 往往会导致大出血、食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我院选用直径为15~30mm的球囊导管, 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术, 较少有人采用金属支架的治疗方式。Song等[4]报道, 金属支架治疗术后吻合口狭窄时100%会发生移位, 其原因可能是吻合口狭窄段一般较短, 通常不超过10mm, 支架附壁作用力少, 在吞咽食物时易导致支架下移。另一方面, 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也是目前临床争论的焦点之一, 不同于恶性病变时狭窄往往是肿瘤生长压迫支架所导致, 支架置入术后的良性狭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肉芽组织的过度生长及支架两端对正常食道管壁产生的剪切力造成组织增生所导致的。崔进国等[5]实验证实, 在良性食道狭窄中, 金属支架置入后完全被食道鳞状上皮覆盖大约4周左右的时间, 4~8周时粘膜和肌层出现缺血坏死、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及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12~16周时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最为明显, 这与临床上支架置入术后狭窄复发的高峰期一致。

本分析中为解决移位及再狭窄问题, 选用的是可回收覆膜支架。覆膜可有效防止肉芽组织增生向支架内突出造成狭窄。置入支架后3~4周复查食道钡剂透视, 证实支架扩张良好后回收。回收完毕再次行钡剂透视观察原狭窄部位扩张情况。因此, 吻合口狭窄不严重时, 仍应采用食管球囊扩张治疗, 仅在严重瘢痕狭窄经多次扩张后仍效果不佳时, 可考虑实施食道支架置入。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食管术后良性狭窄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食管术后良性狭窄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术, 其中球囊成形术42例96次, 每例扩张1~4次不等;支架植入术10例11次, 共置入可回收覆膜金属支架11枚。结果 42例行球囊扩张患者, 经1次扩张治愈者8例, 2次29例, 3次5例, 4次1例, 术后所有患者梗阻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球囊扩张结合可回收覆膜金属支架具有可重复治疗, 对于食管术后良性狭窄的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缩窄,病理性,放射学,介入性

参考文献

[1]Song H Y, Do Y S, Han Y M, et al.Covered expandable esophageal metallic stent tubes:Experience in119patients[J].Radiology, 1994, 193 (2) :689~695.

[2]Therasse E, Oliva V L, Lafontaine E, et al.Balloon dilation and stent placement for esophageal lesions:Indications, methods, and results[J].Radio Graphics, 2003, 23 (1) :89~105.

[3]Kim H C, Shin J H, Song H Y, et al.Fluoroscopically guided bal-loon dilation for benign anastomotic sricture after Ivora2Lewis esophagectomy:Experience in62patients[J].J Vasc Interv Radiol, 2005, 16 (7) :1699~1704.

[4]Song H Y, Park S I, Do Y S, et al.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esophageal strictures:Results of long term follow up[J].Radiology, 1997, 203 (1) :131~136.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症

【中图分类号】R26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34-01

肛门瘙痒症作为肛肠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术后康复带来不良影响[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260例肛肠科术后继发肛门瘙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60例肛肠科术后继发肛门瘙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肛周皮肤瘙痒,范围局限在肛门和周边皮肤,伴肛周边缘皮肤黏膜明显水肿,切口分泌物和渗出液增多,排除虱病、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等疾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中男76例,女54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58.28±5.48)岁;起病时间为术后2~9d,平均(6.63±0.73)d;混合痔52例,肛周脓肿43例,肛瘘35例。观察组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8.29±5.62)岁;起病时间为术后2~10d,平均(6.36±0.68)d;混合痔55例,肛周脓肿46例,肛瘘2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方式、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治疗和西药治疗:术后切口每日换药和清洗,注意卫生,有瘙痒者忌用手搔抓,刺激性食物不食或少食,便后及时清洗肛门,保持肛周清洁干燥,禁忌过热或过冷的水坐浴;同时给予西替利嗪片口服,10mg/次,1次/d。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风热郁结型:治以清热疏风,通便泻火,药用凉膈散加减治疗,黄芩10g,大黄5g,芒硝各5g,栀子10g,防风6g,薄荷6g,连翘10g,竹叶3g和甘草各10g;风湿挟热型:治以疏风清热,健脾除湿,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当归10g,生地10g,龙胆草10g,苦参15g,苍术10g,栀子10g,黄柏l0g,黄芩10g,荆芥10g,甘草6g,牛蒡子10g;血虚生风型:治以养血熄风,滋阴润燥。药用养血润肤饮加减治疗,当归12g,熟地10g,白芍10g,生地15g,天冬10g,苦参15g,防风10g,赤芍10g,麦冬10g和甘草10g。上述药方均水煎服,1剂/d,分3次口服,10d为一个疗程。

1.3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肛门瘙痒症状消失,肛周皮肤正常,6个月未复发;有效:肛门瘙痒症状明显减轻,肛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无效:肛门瘙痒症状及皮损症状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

3讨论

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症是外因引起的继发性瘙痒症。传统多使用H1受体拮抗剂等西药治疗,往往治疗不彻底,易复发。有研究表明[3],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症相比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

肛门瘙痒症在中医学中属“痒风”、“谷道痒 ”等范畴,由大肠湿热、蕴结生虫引起。其外因主要为感受风、湿、热邪和虫毒骚扰等,因此有“诸痒属虚、属风,热盛则痛,热微则痒”的说法,内因主要为血虚风燥、肝肾不足、脏腑虚弱和湿热下注等。有研究表明[4],探求病因,着手于虚实两面,补其虚、祛其实、息其风,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和养血生肌等中医辨证施治治疗,配合一般治疗和西药西替利嗪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肛周瘙痒。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9%。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症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症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锐.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术后疾病合并肛门瘙痒症8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8):20-21.

[2]徐瑢,王玲玲.肛肠科疾病术后外用洗剂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4):97-97.

[3]刘利华,彭澎.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症58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73-74.

[4]兰韶峰,陈栋,崔焌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2,32(6):60-61.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5篇

关键词:肾细胞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免疫治疗

近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的推广, 相关方法在转移性RCC治疗中开始应用, 并在关注其术后辅助治疗价值, 逐渐倾向于将免疫治疗作为RCC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1,2]。目前临床对于免疫治疗能否改善患者预后也尚未达成共识, 但是作为辅助性治疗可供选择方法之一, 有必要明确其与术后预后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收集该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60例R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术后辅助性免疫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RCC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21例, 年龄范围为28~78岁, 平均年龄为 (52.8±4.7) 岁;肿瘤分布:左肾37例, 右肾23例;TNM分期:T1期28例, T2期间17例, T3期13例, T期2例。来诊时有血尿、腰痛、发热、消瘦等症状表现, 经临床检查并确诊, 符合RCC相关诊断标准, 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透明细胞癌51例, 非透明细胞癌9例。纳入患者均为单发肿瘤, 术前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 对于静脉瘤栓以及肾门淋巴结肿大患者予以排除。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查阅病例资料, 并对其进行跟踪随访, 随访时间均在3年以上, 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肿瘤情况、病理分期和术后治疗情况。根据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性免疫治疗, 将研究对象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 其中免疫组38例, 对照组22例;根据免疫治疗类型, 将免疫组患者分为细胞因子组和细胞治疗组, 分别为12例、26例, 前者皮下注射剂量6 MIU以上的IFNα-2a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93, 药品特性:生物制品, 600万IU (1.0 m L) /瓶 (支) , 隔日进行, 后者给予LAK细胞治疗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50010, 药品特性:生物制品, 100万IU/瓶) 联合皮下注射IL-2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80096, 药品特性:生物制品, 100万) , 两组免疫治疗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3]。组间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行性。

1.3 统计方法

将所获数据均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 对定性变量进行赋值, 采用χ2检验, 单因素分析免疫治疗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4]。

2 结果

2.1 影响患者术后生存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术后转移与复发患者12例, 死亡9例,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T分期、肿瘤直径和有无辅助性免疫治疗与术后肿瘤转移和复发情况有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性别、年龄和病理类型与术后肿瘤转移和复发情况无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病理类型、T分期、肿瘤直径和有无辅助性免疫治疗与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有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性别和年龄与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无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影响患者术后生存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T分期和免疫治疗是影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免疫治疗是影响术后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RCC属于恶性肿瘤, 具有多变的生物学特性, 临床主要采用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 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仍很多, 肿瘤复发或出现远处转移, 均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状况[5]。肿瘤免疫治疗的出现时间较早, 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则是在细胞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 现已从单一细胞因子转向多方向研究, 是晚期肾癌一线治疗方案之一, 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是免疫治疗在术后辅助性治疗中的应用价值[6,7]。相关研究显示, RCC术后不良结局是由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所致, 如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术后治疗情况等, 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仍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而对于患者术后情况, 则相对关注较少[8,9]。

有关肾肿瘤术后免疫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多, 冀强等[10]对50例行肾肿瘤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结果显示, 术后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 3年期生存率在90%以上, 5年期生存率在80%以上, 可见术后应用免疫治疗能够消灭残余癌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其临床疗效值得肯定。该研究中, 选取的60例RCC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 其中术后接受辅助性免疫治疗 (包括细胞因子和细胞治疗) 的患者38例, 术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22例, 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整理, 单因素分析显示, T分期、肿瘤直径和有无辅助性免疫治疗与术后肿瘤转移和复发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病理类型、T分期、肿瘤直径和有无辅助性免疫治疗与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术后辅助性免疫治疗对肿瘤转移复发和生存状况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 T分期和免疫治疗是影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 免疫治疗是影响术后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 证实术后辅助性免疫治疗对肿瘤转移复发和生存状况的影响具有独立性。

综上所述, 肾癌术后辅助性免疫治疗是影响术后肿瘤转移复发及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因素, 术后辅助细胞因子或细胞治疗, 有助于降低术后肿瘤转移复发风险,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潘彩明, 黄后宝, 邱成.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及术后不同剂量IL-2免疫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4, 16 (8) :926-930.

[2]高义胜, 王莹, 张玉海, 等.肾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肾癌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 (3) :157-158.

[3]高燕华, 高春芳, 王道元, 等.肾癌患者手术及免疫治疗前后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4, 29 (3) :191-195.

[4]原小斌, 王鹏, 赵文兵, 等.肾癌根治术后益气解毒方联合细胞因子辅助治疗临床疗效评估[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7 (1) :74-79.

[5]陈焕新, 罗晓辉, 汤正岐, 等.肾癌术后免疫治疗T细胞亚群检测及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4, 22 (8) :1898-1900.

[6]陈伟, 张金平, 王林辉, 等.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应用干扰素辅助治疗免疫功能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3 (9) :1028-1031.

[7]张亮, 陈立军, 王亚林, 等.舒尼替尼联合自体DC及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3, 38 (12) :980-983.

[8]王希路, 胡海龙, 吴长利.不同剂量白介素-2在局部进展性肾癌术后免疫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天津医药, 2010 (9) :816-817.

[9]潘仁兵, 孙传洋, 单玉喜, 等.肾癌术后联合DC和CIK免疫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J].江苏医药, 2013, 39 (23) :2847-2849.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6篇

关键词:跟骨骨折,系统,康复治疗,护理干预,优良率

在跗骨骨折当中, 最常见的骨折要属跟骨骨折了, 它多发生于中年男性患者。跟骨骨折通常严重地破坏了跟距关节, 造成僵硬和粘连, 和跟骨的畸形愈合、不愈合、骨刺的形成等, 若不及时恰当地处理, 通常会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跟骨疼痛、行动困难、负重能力减弱及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1,2]。在临床上, 针对跟骨骨折的患者, 通常采用如骨牵引、开放复位等保守疗法外, 最常见的是运用手术疗法治疗跟骨骨折, 如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锁定钢板外固定术等[3]。但是在手术后, 对患者的系统康复治疗对跟骨骨折的愈合、功能恢复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现笔者选取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共60例, 研究、分析他们进行跟骨骨折手术后, 对其使用系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 现将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笔者选取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共60例, 其中男性有38例, 女性有22例;年龄在21~65岁间, 平均年龄41.6岁;骨折原因有, 砸伤及其他原因致伤为2例, 摔倒致伤的有7例, 车祸受伤的有18例及高处坠落伤33例;所有的患者都进行X线检查, 然后进行Sanders分型, 其中为Ⅳ型的有27例, Ⅲ型的有33例;且双侧骨折的患者有21例, 单侧骨折的患者有39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工作、骨折分型、文化程度、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的选择

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有37例, 锁定钢板外固定术的患者有23例。

1.3 系统康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护理, 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及出生, 针对不同的康复问题进行治疗、指导。常见的康复问题有:患足持续疼痛、患足肿胀、患者的饮食调养、运动功能障碍等。

1.3.1 基础护理

在术后要早期限制患者患足的活动, 并将其患足侧肢体抬高, 以防患足下垂, 从而减轻患足的肿胀。手术后要维持患足的跖屈位, 这样有利于创口的愈合。还要使患足后跟不能负重, 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1.3.2 持续疼痛的治疗

首先, 可以进行预防性用药, 镇痛效果比术后止痛的效果更好, 且用药剂量要小。其次, 对于术后患足持续疼痛的患者, 我们在对疼痛的等级以及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评价之后, 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疼痛治疗手段, 如世界卫生组织的疼痛三阶梯止痛法、患者自控镇痛法等。除了药物治疗, 我们也要对患者进行兴趣引导, 让患者多参与自己有兴趣的活动, 多多家人、朋友沟通、交流, 必要时还可予以按摩疗法等, 以从各方面减轻患者患足的疼痛, 从而使其治疗依从性提高。

1.3.3 饮食调养

饮食在术后对于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早期, 我们嘱患者一定要以清淡为主, 配以适量的鱼汤、猪瘦肉等;中期患者的食谱上, 可以加入各种骨头汤, 以供应患者机体大足够钙与蛋白质, 以促进骨痂生成;到晚期, 患者就无需饮食禁忌了, 但一定要注意经常喝骨头汤, 多吃高蛋白、维生素含量高的物品。总之, 相关医疗工作人员要做好饮食宣教, 为患者制定出营养食谱,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1.3.4 心理调适

针对跟骨骨折的患者, 由于大多数是意外引起的, 所有很多人一时心理难以适应, 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忧、恐惧等, 此时, 要注意多与患者沟通, 以方便了解和安慰患者, 这对术后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1.3.5 患足肿胀

及时让患者了解手术后一定的肿胀属于正常现象, 对骨折的愈合是有积极作用的[4]。并教授患者一些消除肿胀的方法, 以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1.3.6 运动功能障碍

早期要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并告知其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可以预防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在患者出院后, 仍要嘱咐其日常进行简单的功能锻炼, 以助于相关功能的恢复。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伤口愈合为优 (90~100分) 的有11例, 良 (75~89分) 的有13例, 中等 (50~74分) 的有4例, 差 (50分以下) 的有2例, 优良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为优的有14例, 良的有14例, 中等的有1例, 差的有1例, 优良率为93.3%。观察组的伤口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组实验证明, 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的患者来说, 在术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时十分有必要的, 这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还能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学民, 王丽娟, 孙国绍,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19例的疗效与康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16) :226-227.

[2]孙艳辉, 李玉勤.跟骨骨折术后的饮食护理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3) :81.

[3]周健兰.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6例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111, 17 (11) :98-99.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普外科上腹部择期手术32例, 多数为胆囊切除术, 少量为胃大部切除术及胃癌根治术, 男性占62%, 女性占38%, 以上患者ASA1~Ⅱ级[1], 均无内分泌紊乱及肝肾功能障碍。随机分成静脉组和硬膜外组。静脉组平均体重是6217 kg, 平均年龄41岁。硬膜外组平均体重6118 kg , 平均年龄4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 P>0.05) 。

1.2 方法

术后静脉组以115 μg/kg·h, 硬膜外组以18 μg/kg·h 速率用雅培镇痛泵持续从T8~9硬膜外腔推注芬太尼[2]。每小时记录呼吸率、动脉血压、心率、口腔温度。术后1 、4 、10 、16 h 和24 h 检测患者血气分析、白细胞计数、血糖。在24 h 后用VAS分级评估患者切口疼痛 (最大值为10) [1]。用t检验对两组样品资料进行比较。

2结果

两组患者VAS 得分十分相近, 无1 例大于3 级,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静脉组每小时芬太尼需要量105146 μg , 明显高于硬膜外组每小时57172 μg 芬太尼需要量。术后平均PCO2 静脉组高于硬膜外组 ( P<0.01) , 其中44 %患者PCO2>50 , 而硬膜外组仅占11% , 两组术后PO2 相近 (约在68~94 mm Hg) , 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的平均压在术后前16 h 两组无明显差异, 在16 h 以后静脉组的平均压明显高于硬膜外组 ( P<0.05) 。两组患者的平均心率无明显差异 (P>0.05) 。术后两组口腔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硬膜外组体温升高更为显著, 在术后4 h 后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检验指标白细胞计数术后均升高, 其中静脉组白细胞计数升高明显超出硬膜外组, (P<0.01) , 10 h以后静脉组白细胞计数有所回落, 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有文献报道从硬膜外腔途径注入芬太尼比从静脉途径所需剂量较少, 而如呼吸抑制、恶心、嗜睡等副反应也比静脉途径少见 。从血气分析中看出, 静脉组的PCO2 明显比硬膜外组高证明静脉组对机体的呼吸抑制更明显, 并因此产生不少不良反应。静脉组患者对白细胞的反应显著, 白细胞增高在全麻比膜外硬神经阻滞麻醉更明显, 已经有较多的报道[3]。这与在硬膜外腔阻滞了交感神经传导通路, 各种非生理性刺激和干扰不能传入中枢, 应激反应不易产生有关。由于阿片类药进入脊髓后角胶状质, 直接作用于传导伤害性刺激的传入神经末梢及阿片受体[4]。并且阿片类药椎管内应用还能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 使小剂量阿片类药起到静脉大剂量阿片类药可能起不到的作用。同样硬膜外组的血糖较低, 也与阻断交感神经冲动减弱手术时引起的肾上腺反应和高血糖反应有关。此结果和文献报道阿片类药物从硬膜外腔进入比静脉途径更能缓解机体血糖升高的反应一致。术后发热是机体对手术的基本生理反应, 静脉组体温升高比硬膜外组明显。有报道硬膜外腔的吗啡类药物能引起体内热量的再分布, 导致舌下温度的降低。这一指标还有待于研究。

笔者认为在硬膜外腔使用芬太尼与静脉途径应用相比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且芬太尼用量更少, 呼吸抑制更轻。并能显著地控制术后血糖升高, 白细胞计数增加及动脉血压升高等应激反应。总之, 硬膜外腔使用芬太尼术后镇痛, 在减轻患者的生理反应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有利于减少术后合并症, 稳定内环境并改善术后的生理反应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芬太尼从静脉和硬膜外途径使用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生理变化反应。方法选择32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组和硬膜外术后镇痛组, 对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和生命体征、口腔温度、血气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达到同样的镇痛效果硬膜外组芬太尼组的用量只需静脉组的50%, 而硬膜外组能更好地减弱患者术后的生理反应, 与静脉组对照差异显著。结论显示硬膜外腔注入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比静脉组输注芬太尼更安全有效。

关键词:芬太尼,硬膜外腔,静脉,术后镇痛,生理反应

参考文献

[1]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出版社, 1997:4261.

[2]Timo E.Salomaki, M.D., et al.Epidural Versus Intravenous Fentanyl for Reducing Hor2monal, Metablic, and Physiologic Re-sponses after Thora2cotomy.Anesthesiology, 1993, 79:672-679.

[3]Rem J.Brandt MR:stress hormones modulate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activity in vitro.J Trauma, 1987, 27:1146-1154.

[4]承祥, 邓硕曾.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对体外循环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6, 16 (10) :4921.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8篇

肱骨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按AO骨折分型分为A型、B型、C型。笔者对此类患者手术后采用中药分期治疗,效果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观察肱骨骨折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18~45岁,平均39岁,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征候分型:上1/3骨折11例,中1/3骨折15例,下1/3骨折14例;按AO骨折分型[2]:A型11例,B型20例,C型9例,经保守治疗无效,有明确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手术在臂从或全麻下进行,内固定根据患者经济条件、骨折情况可选用带锁髓内钉(1MN)、动力加压接骨板(DCP)、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DCP)。但对于开放性能骨折尽量不用带锁髓内钉。

1.2.2 术后中药治疗按骨折三期用药,早期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清热养阴。药用自拟方“骨伤宁口服液”,药用鳖甲10~13g,青皮、熟地、赤芍、当归、川芎,泽兰叶、制乳香、制没药各6~9g,蜂蜜3~5匙。每日1剂,水煎每次口服50~100ml。3次/d。中期按骨续筋,药用自拟“接骨方”:五加皮6~9g,黄芪9~12g,桑寄生10~12g,生地10~15g,自然铜9~12g,地鳖虫6~9g,骨碎补6~10g,续断9~12g,威灵仙6~9g、当归9~12g,白芍9~12g,每日1剂,水煎每次口服50~100ml。3次/d。后期经X线片显示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时,拆去外固定石膏后用中药熏洗,方用自拟“上肢损伤一号方”:威灵仙、制乳香、制没药、海酮皮、桑枝、三棱、莪术、透骨草、伸筋草、五加皮各30g。水煎外用薰洗,30~40min/次,2次/d,至关节活动功能康复。

2 结果

本组40例全部得到随防,随防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39例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5个月;1例因活动过早发生骨不连。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标准(2005-3-25)评定疗效,总有效率为97.5%:肩关节功能恢复:优3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肘关节功能恢复:优2S例,良8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0.5%。

3 讨论

中医认为,肱骨骨折属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宜”瘀去、新生、骨合“。内服中药对纠正因损伤而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促进骨折的愈合有良好的作用。骨折初期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故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养阴清热。笔者自拟方骨伤宁口服液中,鳖甲、熟地清虚热养阴,赤芍、当归、川芎、泽兰叶祛瘀行滞活血,制乳香、制没药消肿止痛,中后期肿瘤消退,瘀滞虽消未尽,筋骨末坚。骨折尚未连接、气血虚损。自拟“接骨方”中,五加皮、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黄芪、生地补气自然铜、地鳖虫、骨碎补、续断接骨续筋。威灵仙,当归,白芍活血通络止痛。解除石膏固定后虽骨折愈合。但筋脉挛缩,关节僵硬,组织粘连,关节活动不利。宜舒筋洛络,活血祛风,通利关节,用自拟薰洗方中,威灵仙、海酮皮、桑枝、五加皮、伸筋草、透骨草祛风湿、通经活络止痛,三棱、莪术破血行气。

肱骨干骨折术后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是加快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以上临床观察表明,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中药辨证治疗肱骨干骨折,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5个月,总有效率为97.5%。

因骨折愈合快,可及早拆除外固定。及早进行四肢关节功能锻炼,并用功能锻炼时行中药熏洗治疗,使户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总之,肱骨干骨折,通过术后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愈合较快,关节功能恢复好,患者避免重复手术甚至多次手术带来的痛苦,并用中药价格便宜,患者易于接受,可减轻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63-164.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9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骨科大手术 深静脉血栓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61-02

在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形成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静脉血栓形成,另外一个是肺栓塞[1]。患者病情轻微者在临床中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根据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的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对于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防止预案可以进行参考,所以也是在医院内出现非预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本文就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所达到的疗效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取在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其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8例,年龄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12.4)岁。在本次参与研究的21例患者中有7例因高处坠落受伤,9例因车祸受伤,5例患者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有例为3单侧,2例为双侧。

1.2方法

1.2.1西医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创伤患者采用的是切开抚慰内固定手术,股骨头坏死缺血的患者采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麻醉选择:全麻患者13例,其余患者实行持续硬脊膜外麻醉。切口的选择在外侧入路和Gibson后外侧入路,依照患者的具体伤情、骨质以及体质情状况选择使用的内固定材料或者是半髋、全髋置换。在手术完后进入ICU病房监护24至48小时,引流管在引流48至72小时后可以拔出。术后的第二天要协助患者对患肢进行功能锻炼,患者为了预防性还要服用3至7天的抗生素,与此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以及改善循环。进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3至5天可以下床活动,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2.2中医治疗方法

在手术后根据骨折Ⅲ期分治的原则,基本方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早期辨证为气血瘀滞、瘀湿郁热,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15g的丹参、10g的乳香、15g的延胡索。中期辨证为气虚血瘀、寒湿凝滞,治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药物组成包括:15g的当归,12g的丹参,12g的川牛膝,4g的水蛭,20g的黄芪,10g的赤芍,10g的生地,10个的牡丹皮,9g的生薏仁,9g的泽泻,9g的白芍,6g的甘草。后期仍用桃红四物汤去除赤芍加入15g的杜仲,10g的续断,10g的五加皮,15g的牛膝,15g的白芍。早期中期晚期的药方均为每日一剂,水煎早晚两次服用。

2结果

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没有发现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或是伤口不愈合,术后X线片示均骨折解剖复位,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置入人工关节位置良好。没有一例患者出现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进行随访发现患者骨折均愈合,没有出现人工关节松动、脱位、塌陷的发生。髋关节功能也基本恢复到正常。

3讨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活动也更加的频繁,生活方式的提高确使得人们形成了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滥用药物、酗酒等,导致了髋部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髋部又是致密骨质与疏松骨质的交界处,对于人们特别是老年人来说,因为随着年纪的增加会造成人筋骨衰弱、肝肾不足、骨质疏松,有机质及无机质的比例减少,更加容易导致骨折以及缺血坏死。

髋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资料发现在髋部手术后的1至5天是凝血因子的活跃期,其从血管破损处至骨折部位的骨髓腔然后进入血管中,而且组织的损伤增强了血小板的聚集以及黏附功能,进一步导致了机体脱水、酸中毒,使得血液浓缩,下肢血流变慢,血液淤积,血管内细胞释放的促凝物质增多,抗凝物质减少,血液黏滞性增高,红细胞变形及可塑性下降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出现和发展[3]。

中医学主张的是对疾病的预防。历代的医家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肿胀、脉痹、癖血流注、血癖证、股肿的范畴[4],认为患者因手术或是外伤等原因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损伤了营气,使得气机无法流畅循环。因为在临床中髋部术后深静脉栓塞基本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静脉血栓如果一旦形成,再想进行处理就变得较为困难,最后得到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预防比起治疗就变得更加重要。西医在治疗深静脉血栓中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钙以及维生素运K拮抗剂等,虽然可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倾向,所以在用药的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凝血机制。但是运用物理预防措施例如像是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可以利用其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总之,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预防为主、早期确诊,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预后越好。本文研究得出,中西医药物治疗对髋部骨折手术后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良,冯敬.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9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4):2701-2702.

[2] 陈松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53例[J].中外医疗,2011,30(8):29,31.

[3] 赵朝清,孙云保,焦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9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1983-1984.

术后临床疗效论文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进行普外手术患者共50例, 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25例, 观察组中男性12例, 女性13例, 平均年龄 (32.1±3.2) 岁, 其中胰腺炎10例, 胃癌患者4例以及结肠癌患者1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1例, 平均年龄 (33.5±3.3) 岁, 其中胰腺炎9例, 胃癌患者6例以及10例结肠癌患者。

1.2 一般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颈内静脉插管12例, 周围静脉输液13例, 对患者输入混合营养液, 观察时间为1周;对照组中行颈内静脉插管患者有10例, 周围静脉输液患者15例, 手术后3 d禁止饮食, 给患者注入葡萄糖补充体力, 手术后4~7 d进行氮平衡监测, 静脉输入葡萄糖供给的同时输入混合牛奶供给。通过1周的营养供给之后,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后氮平衡变化情况。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普外术患者共50例, 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 所取得的成果比较满意, 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明显要低于对照组, 并且观察组患者经过肠外营养供给之后, 其体内的氮平衡越来越趋向正常,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氮平衡检测结果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结论

经过1周的临床治疗观察发现, 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现象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中切口裂开的患者只有1例, 其他患者均没有出现其他方面的并发症, 而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的切口出现裂痕, 3例患者切口感染和1例患者出现胰瘘现象。因此, 对普外术患者进行肠外营养供给能有助于患者的伤口恢复, 肠外营养供给患者的吸收效果比较好, 通过肠外营养供给, 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力, 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并且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患者在手术后能很快恢复正常, 基本可以出院接受家属的细心照料。所以, 对普外术患者进行肠外营养供给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更加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不仅如此, 观察组患者经过肠外营养供给之后, 其氮平衡指数也有明显的上升, 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的氮平衡进行检测, 观察组患者的氮平衡指数明显上升, 并且上升速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肠外营养供给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食欲和精神, 患者在手术后摄入的营养含量也比较高, 能不断满足人体大量脂肪的需要, 提升人体蛋白质的分解能力, 进而避免患者出现缺氧或昏厥现象[1]。

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供给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手术后的患者其机体代谢需要的能量是正常人禁食状态下的1.29倍[2], 如果机体脂肪能不足时, 患者很容易出现四肢泛力、昏厥等现象, 而人体氮平衡直接反映患者体内的营养含量, 当氮平衡值为负值时, 说明人体营养摄入量严重不足, 机体代谢消耗的能量过多, 必然会引发患者一系列的手术后并发症, 进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 肠外营养液将大量的营养要素如氨基酸、高渗糖以及英脱利匹特等混合在一起, 配制成营养液[3], 最终经过患者静脉输入到体内, 这种输入方式能避免单独输入各种营养要素的弊端, 避免单独输入时, 有些营养要素对患者机体功能造成损害。如单独输入高渗葡糖时容易引起利尿作用, 在损害肝肺功能的同时还容易产生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 而将这几种营养液同时输入就能避免单独输入引起的不利影响。营养液中的葡萄糖能起到保氮的作用[3], 此外, 英脱利匹特能缓慢通过静脉点入, 使患者体内脂蛋白酶充分地消化必须的脂肪酸, 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达到更加理想的营养供给效果[3]。所以, 普外术患者行肠外营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益山.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31 (8) :2073-2074.

[2]麻鸿雁.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9 (17) :190-191.

上一篇:权力清单下一篇:水田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