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内容范文

2024-07-10

同一内容范文(精选4篇)

同一内容 第1篇

1 文献综述

从以往的研究看, 对美国国情咨文的研究有从词汇的角度分析的, 比如:沈继荣的《美国国情咨文中词汇的批评性分析》和邱杰颖《中国政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词串对比研究》;还有从语篇角度分析的, 比如:王文军的《系统功能关照下的美国国情咨文语篇分析》;也有从同一理论角度研究的, 比如:苏慧的《奥巴马2012年国情咨文演讲同一性分析》。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选取的语料比较新, 是奥巴马2014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另外, 在从内容同一的同情认同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时, 苏慧选取的是“共同的价值观”这一方面, 该文选取的是:满足民众需求, 展现共同的价值观, 激发相同的情感状态和展示高尚的品德四个方面。

2 同一理论概述

现代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是新修辞学的开创者, 他的同一理论是对古典修辞学定义的延伸, 大大拓展了修辞分析的范围。同一来源于“实质”这一概念, 自我是由各种实质或特性构成, 包括物质、职业、行为、朋友、信念和价值观等等。当我们与他人享有某些共同特质时我们就取得了与他人的同一。伯克在《动机语法》中说过, “你只有跟另外一个人说同样的话, 做同样的手势, 具有同样的声调和语序, 使用同样的意念、态度和观点, 只有把你的方式和他的‘同一’起来, 你才会使他接受劝说” (Burke, 1969) 。

根据伯克的观点, 同一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同一和形式同一。其中, 内容同一主要有三个基本方面, 即同情认同 (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 , 对立认同 (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 和误同认同 (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 。

同情认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伯克认为这种同一最接近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劝说中的情感诉求。比如, 奥巴马在开学第一天的演讲中, 讲述了他自己小时候艰难求学的经历, 以期找到与学生的共同之处, 从而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努力学习。

对立认同是一种通过分裂而达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对立的实体由于有共同的敌人而彼此认同。两者共同的敌人可能是人, 可能是物, 也可能是人们共同的生存环境。比如:空气净化器公司与消费者本是利益的对立面, 但是, 考虑到环境污染的现状, 消费者便会认同其广告, 从而购买其产品。

误同认同是由错误的认知引起的, 它最有影响力, 但最不容易被人觉察。误同认同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一些洗发水的广告使用精致的画面展现用过此种洗发水后头发无比顺滑的效果, 这让顾客不知不觉地与广告中的意象同一起来, 认为自己用过后也能有此效果。

1967年, Burke在题为《修辞学, 新与旧》的一次学术演讲中, 清楚地阐述了同一在新修辞学中的位置: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旧与新间的区别, 我将归纳为:旧修辞学的关键词是“劝说”, 强调“有意”的设计;新修辞学的关键词是“同一”, 其中包括部分的“无意识的”因素。同一不等同于劝说。劝说是演讲的目的, 而同一“是一群人通过使用修辞法对自己和对他人起作用以期促进社会团结的方法” (胡曙中, 1999) 。“一个演讲者是通过使用文体同一的各种方法来劝说听众的” (胡曙中, 1999) 。

用伯克的同一修辞对公共演讲语篇进行分析, 对我们更好地解读这些语篇具有重要意义。

3 美国国情咨文的同一修辞分析

美国国情咨文是总统获取民众支持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解读它, 该文以同一理论为基础, 从内容同一这一方面对其语言的技巧性和策略性进行分析。这一部分从内容同一的三个角度—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认同进行阐述。

3.1 同情认同

总统和民众的共同情感往往能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在国情咨文中, 总统经常通过影响民众的情感来影响他们的判断。这一部分从同情认同的四个方面来分析这篇国情咨文是如何寻求认同的, 分别是满足民众需求, 展现共同的价值观, 激发相同的情感状态和展示高尚的品德。

3.1.1 满足民众的需求

民之所需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质量, 也直接民众对总统的满意度。因此, 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常常表示要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 表现出急民之所急的态度来寻求认同。

例1:Let’s work together to close those loopholes, end those incentives to ship jobs overseas, and lower tax rates for businesses that create jobs right here at home.

例1中, 总统号召共同努力, 停止鼓励把就业机会转移到海外, 减少在国内创造就业机会的公司的税率。这些措施会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满足失业民众的就业需求。政府努力满足人民的需求, 让人民体会到政府的关心, 以此寻求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3.1.2 展现共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当有共同的价值观时, 交流双方才更容易认同彼此。对总统来说, 如果他想得到民众的支持, 就必须了解人民的价值观。在这篇国情咨文中, 奥巴马通过分享共同的价值观, 寻求听众的认同。

例2:What I believe unites the people of this nation—regardless of race or region or party, young or old, rich or poor—is the simple, profound belief in opportunity for all—the notion that if you work hard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you can get ahead in America.

“美国梦”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它是美国人民内心的坚定信念。奥巴马再一次陈述了这一价值观, 很容易在民众中引起共鸣, 赢得人民的认可。

3.1.3 激发相同的情感状态

情感是所有人都有的。我们很容易被他人的带有情感的话所打动。情感的激发是达成同一的一个关键因素。美国国情咨文常常通过激起民众的情感, 诸如快乐、生气、自豪等, 从而影响民众的判断。

例3:Tonight, this chamber speaks with one voice to the people we represent:It is you, our citizens, who make the state of our union strong.

例3中, 奥巴马把美国今天的强大归功于美国人民, 这无疑会激起民众的自豪感, 使民众感受到总统对其贡献的认可。这种自豪感会激励民众按照政府的政策方针继续努力。

3.1.4 展示高尚的品德。

品德认同是指人们对他人道德品格的肯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往往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认可。在一次演讲中, 如果听众不认同演讲者的品德, 那么, 再好的观点也可能不会得到认可。

例如, 在这篇咨文中, 奥巴马讲述了其夫人为降低儿童肥胖率而做出的努力。展现了米歇尔热心于慈善事业, 善良、博爱的好品质。民众会认为, 总统夫人能投身慈善离不开总统的支持, 那么, 总统必然也有这些好品质。这样一来, 奥巴马就争取到民众对其品质和其夫人品质的认可, 进而有助于赢得民众对其施政政策的认可。

3.2 对立认同

对立认同也是为寻求凝聚力, 但不是通过同情, 而是通过陈述对国家和人民不利的问题, 确立共同的敌人而产生的凝聚。当面对共同的敌人时, 人们往往会团结起来, 共同迎敌。在此咨文中, 奥巴马陈述了美国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来号召民众和他一起努力来解决问题。

例4:Today, after four years of economic growth, corporate profits and stock prices have rarely been higher, and those at the top have never done better.But average wages have barely budged.Inequality has deepened.Upward mobility has stalled.The cold, hard fact is that even in the midst of recovery, too many Americans are working more than ever just to get by, let alone to get ahead.And too many still aren’t working at all.So our job is to reverse these trends.

在这个例子中, 奥巴马列举了美国正面临的一些难题, 提到了民众迫切关注的就业和贫富差距问题, 并表明决心, 要扭转这一趋势。这无疑能号召起广大普通民众, 和他一起努力, 共同应对不劳而获的富人和就业难的社会环境。

3.3 误同认同

在国情咨文中, 总统除了对过去的成就进行阐述外, 还会描绘一幅美好未来的蓝图, 使民众相信他们可以大有作为。对于未完成的事, 总统会表达他继续努力解决问题的决心, 使民众相信问题定能解决。而且, 总统还会强调他是美国大家庭的一员, 运用第一人称复数和称赞的话语以缩短演讲者和受众的距离, 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同一。

例5:And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usher in the future the Syrian people deserve—a future free of dictatorship, terror and fear.

例6:And we will continue to focus on the Asia Pacific, where we support our allies, shape a future of greater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and extend a hand to those devastated by disaster.

在这两个例子中, 奥巴马表态要完成未竟的任务, 至于以后能不能完成,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 他这种决心会使民众忽略事情尚未完成的事实, 反而相信凭借奥巴马的决心, 任务可以完成, 从而形成对奥巴马的认同。

例7:But if we work together—if we summon what is best in us, the way Cory summoned what is best in him, with our feet planted firmly in today but our eyes cast toward tomorrow—I know it is within our reach.Believe it.

在例7中, “we”和”our”的使用拉近了民众与总统的距离。奥巴马号召, 如果“我们”共同努力, 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这些话容易使民众忽略个人的实际能力, 而相信大家共同努力就可以实现梦想, 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对奥巴马的认同。

4 结论

伯克的同一修辞是其新修辞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该理论运用到具体语篇的分析中能为语篇分析提供新方法、新视角。

这篇论文运用同一修辞的内容同一理论对2014年美国国情咨文进行了分析, 探究奥巴马是如何运用这一修辞手段争取民众认同的。探究发现同一修辞贯穿始终, 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认同相辅相成, 使演说更加具有说服力, 很好地达到了争取民众认同的效果。可见, 同一修辞在公共演说中对寻求听众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国情咨文[EB/OL].[2014-07-10].http://baike.baidu.com/view/55008.htm

[2]沈继荣.美国国情咨文中词汇的批评性分析[J].现代传播, 2012 (4) .

[3]邱杰颖.中国政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词串对比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

[4]王文军.系统功能关照下的美国国情咨文语篇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苏慧.奥巴马2012年国情咨文演讲同一性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 2011.

[6]Burke K.A Grammar of Motiv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7]胡曙中.美国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 第2篇

——在阳光下成长,微笑面对生活

行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时常追问自己,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我一生的追求,我在为何努力?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梦,一生都致力于为这个梦而拼搏,浇灌着心血、经历着沧桑。

双手在水中舀了一瓢水,无论你想怎么留住就是留不住,它还是会流走。时间久是无法留住的过客,它没有变。却改变了千千万万的人和事。忆起往事,恍如昨日,只谈时间催人老。这句话并没有消极的意思,只是提心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留住希望,永远不要说放弃有时候真的不相信我居然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了,依然记得当初那个热烈的大学梦,记得那种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心情。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绘画出一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感恩。羊有跪乳之情,乌有反哺之义,这是动物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小时候家里经济情况很不好,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说好好学习,考大学,走出农村找个好工作。于是我小小的心开始做大大的大学梦。我很听话也很认真。学习的事从不用爸妈操心。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俩孩子要上学,家里生活要维持,所以种了很多田。记得有一次,快要开学了,可是家里没钱了,爸妈四处奔波借钱,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年幼的我偷偷流眼泪,害怕自己不能上学。最终,爸爸借到钱交了我的学费,那时的我不知道有多开心。所以我就倍加珍惜我的学习机会,因为这机会来之不易,是父母的血汗钱换来的,我怎能糟蹋父母的良苦用心。

尽管陷入了命运的漩涡当中,但我一直都坚信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之后又会是新的一村。果然上天还是眷顾我的,它在关上了这扇门的同时又帮我开启了属于我的另一扇窗。透过窗户,我又重新看到了勃勃生机和万紫千红,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国家助学政策给了我新的希望,替我插上了助我飞翔的翅膀。在大二学年里我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国家资助这场及时雨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与扶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上的慰藉。我真的非常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是它筑造了我快要瓦解的梦,让我的生活重新充满了阳光和希望;是它铸造了我的人格,使我变得更加自信自立与自强。它就像是树缝中投下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生命中所有的阴霾,它更像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生命得到洗礼而充满活力。除了感恩与感谢,我想不出来更好的辞藻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因此作为一名受国家资助的学生,我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会和学校,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立志一定要用自身切实的行动来感谢我的祖国、我的父母、我的老师们,坚决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用感恩回赠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用感恩传递我对他们的赤诚与感激。用感恩传递我们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用感恩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因为懂得感恩,我们才能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充满温情与美丽!

人生中总是不能避免沧桑,但爱心总能给荒芜的沙漠播撒新的希望;生活中总是不能一帆风顺,但爱心总能给失落的心灵以坚强的力量。也许只需一滴水,饥渴的生命就不再枯萎;也许只需一丝暖,受伤的翅膀就会翩翩飞翔。国家的一系列资助,为我们解决了不少的生活琐事,也给我们的家庭减轻了很多的负担。不过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份来之不易的资助给予我们的不是一生的依靠,让我们拿出“吹进狂沙始到金”的毅力,拿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使梦想起航,为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收获人生的累累硕果!

人活着就要勇敢的向前不断奋斗,不断进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人生总是充满激情,但无论身处什么情况,都要努力奋斗,是人生变得更加美好,人生很短暂,几十年的时光转眼即逝,而青春时光是更加的短暂,青春不再来,抓住青春时光,创造出绚丽的人生,写下无悔的青春。

同一内容 第3篇

比如,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和岳麓版教材(以下简称岳麓版)在对“模式”的介绍时就存在着如下差异:首先,两个版本对“模式”定位不同。人教版在第七单元第二课的标题就用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并且在课文开始的引言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中就明确列出了要求探究“模式”形成的原因、表现和评价等方面。在“重要概念”中也列出了“斯大林模式”,从这当中突显出“模式”在本课和本版教材中的地位。而岳麓版只将“模式”的介绍放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内,“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的一个子目中,这很显然大大弱化了“模式”在教材和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其次,两个版本对“模式”主体内容的介绍不同。人教版对“模式”的介绍,从其确立与形成原因、功绩、弊端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而且其表述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岳麓版的介绍,内容简洁,并使用了数据和弟聂伯河发电站的图片,使学生对“模式”建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了形象生动的认识。但该版本对“模式”出现的原因、确立的过程没有涉及,似乎不利于学生的完整把握。再次,两个版本对“模式”探究点的设置也有较大区别。人教版在“探究学习总结”中不但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去总结“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功绩和弊端,而且还设置了开放性题目,即针对史学界对“模式”“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两种不同观点,展开评述。这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培养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的,同时也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岳麓版则设置了“知识链接”,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在“阅读与思考”中通过邓小平的“关于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论断,去分析“模式”的根本问题所在,侧重于对“模式”的理性思考,这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各地师生所用教材的版本不同,这就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下笔者拟围绕“模式”及由其派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模式”的含义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化;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重视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一切;忽视民主法制,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二、“模式”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俄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历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很快自动消失。

(2)党内的政治斗争。“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注:毕克、周必文:《略谈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体制》,载《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院),1985年第1期。) 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还显得十分激烈。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生活还比较正常。但到了斯大林时期,政治斗争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政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最后斯大林才得以把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从此决策大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3)落后的经济文化。沙皇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苏联工业总产值也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国。30年代,苏联虽然实现了工业化,但它只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质量和效益,仍然是一种落后的粗放型经济。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的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引自:林治华:《苏联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考察》,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落后的经济文化也正是这种这种体制存在的温床。

(4)国际环境的影响。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使苏俄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然而这一高度集中的体制却被斯大林长期固定下来并法制化。二战的严酷更强化了这种体制的非民主倾向,苏联党和国家的一切决策由斯大林最终决定,并成为一种惯例。

(5)社会主义道路的首创性。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处于帝国主义外部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只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摸索前进,再加上沙俄时代留给苏俄的那些富于特色的“遗产”,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2.主观原因:

(1)斯大林个人因素。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不少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也很陌生。斯大林文化水平不高,又有一些行会手工业者的习气,深受皇权主义思想影响。他性格粗暴,权力欲极强,固执己见,面对严酷的国际局势和复杂的国内矛盾,多疑的性格又往往使他采用极端手段清除异己,压制不同意见,以维护其权力。

(2)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指导。在二、三十年代及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斯大林曾多次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能彻底铲除垂死阶级的残余”。(转引自毕克、周必文:《略谈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体制》,载《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院),1985年第一期)而当时的苏联,绝大多数理论家也远未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束缚,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和实行产品直接分配的社会。因此在这些错误理论的指导下,斯大林和苏共中央也就必然会无限制地强化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些也就成为“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三、对“模式”的评价

1.积极方面:政治上:首先,在“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肯定。它包括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符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它也为后来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提供了借鉴,为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在二战后初期,对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参照,在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次,依托这种体制,前苏联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而且以其为核心建立起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并发展成为冷战时期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经济上:首先,该“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其工业产值及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跃居世界前列,使十月革命前的一个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其次,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重型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领先世界的核技术、航天技术,使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家行列。

2.缺点与弊端: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体制,使党、政、军和经济大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事实上集中于斯大林等最高领导人个人之手;干部自上而下的委派制和领导干部实际的终身制,未能妥善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未形成民主的决策和监督机制,从而形成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与崇拜,助长了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习气。

经济上:首先,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其次,它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样样管,统统包,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苏联经济的发展。再次,它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视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第四,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都给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理论上:“模式”关于资本主义必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理论,以及输出革命的错误做法,导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长期紧张与对立,从而加剧了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国际局势的动荡。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将该“模式”看成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理论模型,极力阻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同样也为苏东剧变的悲剧多少埋下了祸根。

同一个班级 同一个梦想 第4篇

——记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后感想

听完优秀班主任代表们的发言,我的心里感触颇多。可以说是我自担任班主任以来,第一次参加关于班主任管理方面的培训。还记得自己刚担任班主任时:不知道怎样去填写周报表、月报表;不知道怎样管理班级的人、事、物。甚至一张报表就要花去自己一上午的时间还不止,最后打印出来交到园长手里的表格却还是显示其他班级班主任的名字(因为我借鉴的是该班级用的模板),当时自己那种尴尬的表情和滋味至今令我难忘。

在经过了一年的锻炼后,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加上跟其他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交流,我对班级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优秀?“用心交流、敢于承担、坚持原则、乐于奉献”这十六个字可以充分的概括出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几点,相信我们的工作也一定是出彩的,我们也一定是优秀的!

(一)用心交流。跟孩子、跟家长、跟班级老师,包括跟领导,只要是

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存在隔阂,一切工

作不都迎刃而解了吗?

(二)敢于承担责任。作为一班之首,班级内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

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作为班主任,在敢于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更

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三)坚持原则。对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来

说,班主任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原则,让幼儿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四)乐于奉献。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集体利益,这是作为一个单位人的基本要求。

当然,优秀的班主任一定会创造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所谓的优秀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情,而在于你做好了哪些事情;在于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或者别人做了而你做的比别人更好!凸显自己本班的特色,再给我一年的时间,我要向优秀班主任看齐!

上一篇:存废之争下一篇:大学评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