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现状范文

2024-06-03

英语文化现状范文(精选12篇)

英语文化现状 第1篇

提倡应把文化教学纳入到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语言学家弗莱斯 (Fries) 起到了重要作用。弗莱斯最早从理论上讨论了文教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以及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1953年密执安大学曾召开为期四周的学术会议, 其议题为“通过语言学习提高文化理解” (Developing 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rough Language Study) 。这说明当时已有一大批学者在从事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著名语言学家拉多曾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较好语言”, 并强调不懂得文化模式与准则就不能真正学会语言。1959年美国根据国防教育法案确定了一些旨在进行欧美文化对比的研究计划。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法语教授诺斯特朗 (Nostrand) 提出一个用于文化分析的主题模式。1960年召开的以“语言学习中的文化” (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 为主要议题的美国东北部外语教学研究会进一步确认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70年代后, 文化教学已经成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 (Cross-cultural 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出现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更直接的信息来源, 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教学的发展。1983年斯特恩 (Stern) 对结构、社会语言、社会文化、经验四个成分教学模式的提出使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取得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解放初期, 由于和苏联关系缜密, 大多数外语学习者都选择俄语为自己的第一外语, 英语作为国际性交流语言的地位显得并不重要。20世纪60年代我国与苏联关系恶化, 与此同时与西方一些国家以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外交经贸关系, 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表现明显。这一时期的外语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 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语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第二, 建立外国语学校。外国语学校的目的是培养高级外国语人才。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 这两项措施都没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改革开放以后, 英语作为国际性交流语言, 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197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当时外语教育的主要方向是发展英语教育。80年代初出现的文化热引发了一场对语言文化教学和研究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到了90年代, 更为轰轰烈烈, 以“文化语言学”为旗帜的理论探索, 对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说的介绍引进, 对各种新的外语教学方法的运用尝试, 将这场讨论推向纵深, 推向一个新的世纪。

1980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英语教学大纲》 (简称80《大纲》) 。80《大纲》只对语法和阅读方面的教学有所规定, 并未涉及其他方面的技能。1982年4月我国首次成立了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 并首次召开了公共英语经验交流会, 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公共英语教学有了质的飞跃。1985年和1986年分别颁布了理工科本科用和文理科本科用两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简称85、86《大纲》) 。85、86《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 并要求学生要做到准确而流利。国家教委在印发理工科本科和文理科本科用的两种教学大纲的通知中指出, 在大纲执行的两年后开始对结束四、六级学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测试。也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随着大纲的颁布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施, 全国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面貌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对外语的要求已不再限于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而是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199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研讨会上, 岑建君处长指出:外语教学已经明显滞后, 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势在必行。1999年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新大纲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表现出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将原有的“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改为“要培养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二是强调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此教学大纲也有其不足之出:大纲并没有考虑到国内各个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同, 因此有些学校并不能达到此大纲的教学水平;此时的英语教学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的灌输模式, 对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仍重视不够。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提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大纲明确提出学生应将英语作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 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 就必须注重英语文化教学。实践证明,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们在国际交往中仅靠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 除此之外还应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言语规则甚至非语言交际方式等。否则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容易使人误解, 导致交流失败。就不可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的语文化教育缺失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片面地追求及格率, 并受应付考试的应试教学倾向, 大学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音、词汇的大量掌握、语法知识的分析。在语言课上强调语言的正确性, 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乏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只知语言, 不知其文化内涵。大学英语没有专门的文化教学大纲, 因此导致了文化教育的随意性。英语教师只介绍表层文化因素, 往往欠缺对深层文化因素的分析和挖掘。近年来, 国内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 如《新编大学英语》、《大学英语》 (修订本) 、《新视野大学英语》、《二十一世纪大学英语》等。这些教材在选材方面各有特色, 但都共同涉及到英美文化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应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 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中心, 英语教师应把文化因素合理地导人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提高对语言的真正使用能力。

2、侧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忽视母语文化教育

目的语文化缺失的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的陌生或一知半解, 如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个人隐私、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与中国的相对应文化有很大差异, 而很多学生以“汉语思维+英语语言”的形式进行交流。忽视其文化因素, 因此导致词不达意。语言交际也会因此失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另一种极端现象是以英美文化为主, 很少涉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意识的本土表达。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目的语文化方面的传输, 于此同时,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这种交流能力不只是建立在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之上, 同样要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之上。交流的目的不只是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也要传递本民族的文化、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要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 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忽视母语文化, 母语文化缺失, 也导致一些大学生价值导向异化。大学生由于对历史文化了解有限, 人生阅历不够丰富, 又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缺乏鉴别和分析能力, 往往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疏离甚至否定, 对西方文化不加分析地亲近和认同, 出现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三、文化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对策

1、转变教学模式

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计划设计过程中, 确立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内容包括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两方面的内容。根据学生与目的语民族进行跨文化交往的需要选择了跨文化交往行为, 包括语言、非语言、超语言交往三类行为。目的语文化中制约我们所选择的交往行为的语言就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

2、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核心的因素。学生应该与教师合作, 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水平。大部分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教师仍占少数。外语教学, 无论是为何种教学目的,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最终结果必须体现在学习的主体身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 外语学习主体的研究应该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因为对外语学习者进行研究可以使外语工作者深刻认识外语学习过程的特点, 从而使英语教师设计和创造出更加切合外语学习客观规律的外语环境、外语课程和外语教学活动。而且, 通过外语学习特点与母语习得特点的比较, 还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语言、语言有什么功能等重大理论问题, 从而丰富语言学的教学研究。

四、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界积极引进西方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 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外语教学环境, 编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层次学校外语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并针对国外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成果,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外语教学方法,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 总体而言, 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许多工作对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 加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外语教师参加进修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语教师的视野, 影响了外语教学实践水平的发挥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 对外开放、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环境问题等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些变化之中,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决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变化, 它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变化。在中国, 有一个其他国家无法看到的现象, 那就是外语热, 尤其是英语学习更是受到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这体现出国人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交往的迫切心态。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年。

[3]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要素评述》,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年第9期。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5]《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年。

英语文化现状 第2篇

成人学习英语不仅是另一种语言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另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适应。研究表明,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成年学习者的对比分析能力虽然较强,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已经较完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已经较为固定,学习语言时在可塑性方面已不如年幼的学习者。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外语难的原因。

1.词义理解困难

英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难以用完全对应的汉语来表达,英语还有丰富的虚化手段,比如前后缀;而汉民族见长于形象思维,喜欢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其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成人英语学习者常常感到英语词义非常晦涩和费解,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帮助理解记忆。英语介词及介词短语多,可以用来表达虚泛的意义。汉语中介词多时由动词演变而来,数量远不及英语。因此,学习者常常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介词,不能灵活掌握运用英语介词。

2.各种从句掌握不牢

英语重形合,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成人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造成的句式特点,学习从句时会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的句式结构特点来理解记忆英语各种从句,从而使得他们所输出的英语从句违背了英语的语言规则。

3.把握不住英语语篇结构特点

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语篇组织结构也会因文化而异,因思维方式而异,尽管很多成人学习者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但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认识和敏感性,阅读时便无法清楚地理解英语语篇结构,从而大大影响其理解的准确性;而在写作时,受隐伏型思维方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是用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给以暗示或明示。常常会无意识地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律迁移到英语中去。

4.翻译写作时中式英语较多

翻译从表面上看是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两种思想倾向的转换。而成人英语学习者在翻译或写作时,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实际上受到了汉式思维的限制,因为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少人没有意识到或忽视了不同民族思维上的差异,没有作出相应调整,用汉式思维方式对英语语言进行操作,中式英语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四、结束语

英汉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其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 这种差异是形成英汉两种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根源。语言体现思维方式,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体现, 通过对比分析,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从而习得更加地道的英语。其次,成年英语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和成人英语教学的对象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层次不一、要求各异。在英语学习中,成人学习者若能根据其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针对习得语言,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英语文化现状 第3篇

关键词:GloWbE;河南丈化;英语国家;传播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1-0070-04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国继“西部大开发”之后,获批的又一个旨在提高中西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2012年11月,《中原经济区规划》由国务院正式批复。到2015年,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走过了近3年的时间。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就是以经济发展为根基,推动社会各领域进步,弘扬华夏文化,推动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近年来,关于河南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不断涌现,但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搜索和梳理,发现现阶段对河南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现状的研究还很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有研究范围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2)现有研究很少涉及到具体河南文化词汇在英语国家的传播隋况。(3)关于河南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研究还不够深^,尤其是通过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更为稀缺。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研究载体

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确定有代表性的河南文化词汇及其英译,再以GloWbE语料库为研究载体,检索目标文化词汇在该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概述河南文化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等主要英语国家的传播特点。GloWbE语料库是本研究的研究载体,其全称是The Corpus 0f GlobalWeb-Based English,通常简写为GloWb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在线英语语料库,语料来自世界上19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GloWbE选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180万个网页,词汇达到19亿。该语料库的语料丰富性为研究者从事研究提供便利。

(二)利用GloWbE语料库研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相关文献

李华勇基于GloWbE语料库,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差异。通过GloWbE检索10个典型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在10个英语方言区中的使用分布情况,发现所选文化词汇在不同英语方言区有很大的分布差异,这说明中国文化在不同英语国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有很大差异。可以看出,基于GloWbE语料库进行文化传播的研究还很少。

(三)目标文化词汇的选择及其英译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河南文化特质,本研究涉及的河南文化词汇涵盖人名,旅游景点,语言、艺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共计24个,分别是:老子、诸葛亮、杜甫、吴道子、张仲景、白居易,云台山、白马寺、殷墟、开封府、王屋山、中原福塔,甲骨文、功夫、太极拳、《清明上河图》、《诗经》、豫剧,《道德经》、道教、少林寺、龙门石窟、中原经济区、朱仙镇木板年画。

如何确定这些文化艺术词汇的英语表达,我们参考了CCTV英文频道、新华网(英文版)、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外文网站,还有一些期刊论文,力求给出最准确的英译。如果不造成歧义,汉语拼音用来翻译人名。有多种译法的文化词,力求给出最多的表达方式。

二、检索结果与分析

(一)功夫

Kungfu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0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2次,英国网页中出现7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2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8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2次。Martial arts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299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589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091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239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415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532次。KungfLl在美国网页中出现309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28次,英国网页中出现303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42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61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51次。Wushu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5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4次,英国网页中出现27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2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3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48次。Wu shu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3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5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1次。Chinese martial arts在美国网页中出现8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3次,英国网页中出现6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4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5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15次。Fighting arts在美国网页中出现3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4次,英国网页中出现2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4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4次。Gongfu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2次,英国网页中出现2次。Gongfu在美国网页中出现2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1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2次。Chinese Wushu在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3次。可以看出,Martial arts和Kungfu是英语国家普遍接受的功夫的英译,功夫在美国、英国的传播最为广泛,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的传播也较为理想。

(二)太极拳

Taijiquan在美国网页中出现4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1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3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1次。Shadow boxing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6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3次,英国网页中出现26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8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7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12次。整体来看,太极拳在英语国家的传播效力远远小于功夫。Shadowboxing是英语国家使用最多的太极拳的译法,汉语拼音Taijiquan也有一定的使用频数。太极拳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传播效果相对好于在爱尔兰和加拿大的传播效果。

(三)老子

Laozi在美国网页中出现296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次,英国网页中出现4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3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2次。Laozi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次,英国网页中出现5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2次。Lao Tsu在美国网页中出现8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5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1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3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1次。简言之,Lao Tsu在英语国家的接受较为普遍,Laozi则在美国网页中出现最多且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总体来看,老子在美国传播最广泛,其次是在加拿大和英国。

(四)甲骨文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次。oracle-bone inscriptions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Oracle-Bone inscriptions在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Oracle-bone inscriptions在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甲骨文在主要英语国家传播情况并不乐观。

(五)《诗经》

Shi Jing在新西兰网页中出现2次。ShiJing在美国网页中出现5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Bookof Songs在美国网页中出现5次,加拿大网页中出现2次,英国网页中出现7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次。The book 0fodes在美国网页中出现2次,英国网页中出现2次,澳大利亚出现1次。Classic ofPoetry在美国网页中和加拿大网页中各出现1次。Book ofodes在美国网页中、英国网页中、澳大利亚网页中各出现2次。Shih Ching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次。总体来看,《诗经》在美国、英国的接受情况好于其他英语国家。

(六)《道德经》

DaoDe Jing在英国网页中出现4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2次。DaoDeJing在英国网页中出现4次。Tao Te Ching在美国网页中出现57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58次,英国网页中出现33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4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1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8次。the Way and the Life在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次。tao te ching在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6次。theTaoTeChing在美国网页中出现38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6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5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3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3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4次。the Classic Way只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次。Tao Teh King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次,在英国网页中出现2次。可以看出,Tao Te Ching这一译法在各英语国家都被普遍使用,《道德经》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的传播效果更明显。澳大利亚则是《道德经》不同译法出现最多的国家。

(七)道教

Taoism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79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70次,英国网页中出现80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14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43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40次。Daoism在美国网页中出现43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6次,英国网页中出现23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1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1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1次。Taoism是英语国家更能接受的道教的译法。

(八)少林寺

Shaolin Temple在美国网页中出现6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2次,英国网页中出现7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2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29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4次。ShaolinTemple只在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Shaolin Monastery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次,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次,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爱尔兰网页中出现1次,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次,新西兰网页中出现3次。Shaolin Temple在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最多,且远远高于其他英语国家,这与笔者的预测并不相符,通常会认为少林寺在美国和英国的传播应该更为广泛。

(九)其他河南文化词汇

Zhuge Liang只在爱尔兰网页中出现4次。Dufu在美国网页中出现2次,在英国网页中出现3次oDu Fu在美国网页中出现1次,英国网页中出现3次。ZhangZhongjing在美国网页中提到1次。Bai Juyi在英国网页中出现1次,在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次。White HomeTemple(白马寺)在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5次。Yin Rums(殷墟)在加拿大网页中出现1次。Longmen Grottoes(龙门石窟)在澳大利亚网页中出现1次。

可以看出,功夫、道教、《道德经))、老子、少林寺、太极拳、《诗经》在主要英语国家网页中出现频数相对较多,特别是功夫、道教和《道德经》。可见英语国家民众关注河南的重点依然是传统文化。三、提升河南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效力的策略

(一)拓宽河南文化对外宣传的主体

企业在传播河南文化方面应该有所建树。企业要进行产品海外营销、进行广告宣传,有文化外宣的需要。另外,作为盈利机构,企业有文化对外传播的经济基础。在对外经贸合作过程中,河南企业不仅要抓住市场机遇,发展自身,还要增强宣传河南文化的意识。随着中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河南高校开始开展对外交流办学,高校应该成为提升河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河南高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招收外国留学生,为河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提升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提升河南文化对外传播效力,要增加河南文化在英语国家的曝光度,国内媒体要有所作为,同时也要借助国外媒体的力量。河南要借助中国国家级别的媒体为平台传递河南声音。另外,可以把英语国家媒体请进来。河南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可以围绕文化、旅游等主题,让英语国家媒体走进河南,深入了解河南。

(二)整合河南优秀文化资源

河南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但在保护和开发方面还较为滞后,通常是各地搞各地的,较为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河南文化具有根文化属性,全国有171个姓氏源出河南,这也是河南祭祖大典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在这项活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打造延伸产品。河南饮食文化同样多姿多彩,洛阳、信阳、开封等地都有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经典,东方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流传地之一就在河南,汝南也被誉为“梁祝之乡”。将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相结合,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相结合。让河南文化更加饱满、更加现代、更加有爆发力。

着力打造以殷墟、甲骨文、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中心的安阳文化圈,辐射周边的汤阴岳飞庙、林县红旗渠等。打造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县白云山等为核心的洛阳文化圈。以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为核心,打造郑汴旅游圈。以焦作太极文化为突破口,带动发展焦作云台山、神农山,新乡南太行旅游区。以老子文化、“天地之中”、“医圣”文化等为核心扩展豫南文化圈。

(三)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引进文化传播各领域人才

文化传播需要人才支撑,河南要着力培养既熟知河南文化资源,又了解跨文化传播理论,还具备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河南文化走出去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河南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考核,可以将河南文化相关知识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中国传媒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将学生的英语能力放在很高的位置,就是要让学生在入校前就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以后从事新闻传播或是外事活动奠定基础。

培养翻译人才。翻译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汉语在世界上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孑L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英语国家民众仍然是通过英语来认知中国事物。只有过了翻译关,文化传播才有可能。翻译人才要具备良好的河南文化背景,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同时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有较为出众的翻译经历。通过人才引进弥补人才不足。河南经济发展不平衡,吸引人才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有能力、专业精的专门人才,打造国际传播团队。

(四)加强河南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要对外传播河南文化,首先要知道河南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效果是好是差,而且要关注河南文化在这些国家传播的长期效果。河南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打造这方面的专业研究团队。西方发达国家注重文化对外传播效果,都有专门的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团队。通过英语国家的主要英语媒体了解河南文化在这些国家的传播效果。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澳大利亚的《先驱太阳报》,加拿大的《多伦多明星报》等都是研究河南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重要载体。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等城市英语国家人士较多,河南省内的少林寺和龙门石窟等景点每年也接待大量的英语国家游客,他们都可以成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对象。通过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士对河南文化的认知情况。借助每年派出的对外汉语教师了解河南文化对外传播效果。他们可以通过日常人际交往掌握服务国普通民众对河南文化的熟悉程度,还可以利用服务国的孔子学院进行此方面的调查。总之,只有了解英语国家受众群体的心理,及时提供信息反馈,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近年来,文化对外传播的语料库研究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就是将英语语料库与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受研究条件所限,本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首先,文化词汇的选择较为有限。其次,目标文化词汇的英译可能存在偏差。最后,本研究只涉及主要英语国家。因此,本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河南文化对外传播,进而关注整个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第4篇

1 英语新闻的发展历程

时下全球经济发展迅速,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已逐渐运用英语新闻来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但由于英语新闻语速快、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我国的英语新闻曾无法与国际同步。如今,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在英语新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而这都得益于英语新闻的迅速发展。它已成为连接大众与外界的重要平台,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渗透性很强,在各国的交流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 英语新闻的发展现状

英语最早只在个别国家使用,但由于社会的变革,英语逐渐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鉴于其在商贸和外交中的重要作用,非英语母语的各国纷纷对其潜心研究,力图全面掌握。但英语毕竟有自身特点,跟其他语言并不相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各国人民都在总结学习经验,根据英语自身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独到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显得十分重要,而英语新闻作为连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对国际上发生的事生发好奇之心,尤其是体育、科技和娱乐,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听新闻学英语成为许多英语爱好者的不二选择。

20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国际卫星电视,当时就有200多套传播类节目向全世界范围发送。在这些节目中,来自美国的占一半以上,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也占了大多数。而中国的国际广播,由于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在海外的传播点也比较少,在和其他发达国家抢占传播资源的过程中无法占得先机和优势。这一弊端,使得全球新闻发展中,西方国家一直处于霸权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则一直处于“消声”状态。之后,随着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英语成为了全球基础语言,由于英语新闻常常能反映社会问题,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些新词语,可以激发人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1],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英语新闻来学习英语,了解外部世界。对于英语新闻爱好者来说,在学习初期,由于基础尚浅,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大多数人会选择境内媒体。而当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积累到一定高度,由于信息传播范围的限制,他们会逐渐倾向于境外媒体。

除此之外,专业新闻人才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新闻在我国的发展。英语新闻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非常高,除了扎实过硬的语言功底,还需具备出色的口语、写作及思考能力,而这恰恰是现有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很多英语新闻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没有办法对一些话题进行深度挖掘,使英语新闻传播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2]

3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现状与特点

文化传播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传播过程,而它的扩散则依赖于形式多样的传播媒介。例如,在西汉时期,张骞算得上是最早进行文化传播的人,他出使西域,使中国和西域各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关系,中国的文化、技术、音乐也随之传遍四方。现如今,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新闻传播占了很大比例。起初,英语新闻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只有报纸新闻和口头翻译。现如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传播媒介日益丰富,极大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独特的民族素养。进入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并存,共同制约着新闻业的发展。[4]

3.1 国内英语新闻中的文化传播及特点

作为历史古国,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不断延续,现代文化不断发展,它们都极大地影响着新闻事业的传播。传统文化偏重理性,重点研究宇宙、社会和人,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在封建王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一些行为,让传统的优秀文化没有继续贯彻,而是进入了停滞期。更糟糕的是,后期创造出的文化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近代的“闭关锁国”,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使文化交流停滞不前。

随着时代的进步,20世纪中期,现代文化应运而生。之前我国的新闻传播方式非常单一,大多依靠报纸,而在此时,革命斗争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这让英语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时间长了,英语新闻便开始流行起来。革命思想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主题,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改变了思想传播的方向,利用英语新闻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国家和人民的劳动成果。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在不断增强。现如今,英语新闻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处于正在迅速发展阶段,可以在新闻中融入英语教育,使学者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则可以采取异化的方法,将想要表达的意境用英语表达出来,解读时尽量把原本的意思保留下来,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各个国家的文化。[5]

总而言之,英语新闻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平台,不仅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到大面积传播,还使国家的文化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对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国际英语新闻中的文化传播及特点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英语,而英语新闻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很多国家都开始利用这个平台推广自己本国的文化。

英国在1702年的时候就已经创办了《每日新闻》,每天报道本国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时也开始注重传播民族文化。英国人生性严谨,极其注重细节,思考问题时,总能从整体角度出发。这一思维模式,也使得他们在传播新闻的同时,能在最大范围内传播民族文化。

而美国虽然是一个移民国家,但他们追求自由和民主,倡导实现个人价值,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在美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断奋斗的情节,他们的英语新闻也经常关注这个主题,《鲁滨孙漂流记》《格列夫游记》等小说的连载,让不少美国人都向往其中的冒险,新闻从业者们还经常向年轻人传播“美国梦”,鼓励他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就需要持续不懈地努力奋斗。

与美国同处美洲的加拿大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的文化更具有多元性。尤其在新闻传播方面,他们一方面利用英语新闻对本国文化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6]

山东文化现状分析 第5篇

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有开拓、坚韧的黄河文化;有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有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有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有开放、纳新的海洋文化;有新工业革命的城市文化;有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对外交流文化等。山东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铺就了广褒无垠的齐鲁文化大地,支撑起坚实巍峨的齐鲁文化大厦。

山东文化积淀深厚,齐鲁文化历史悠长,内容独具,个性鲜明,不仅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而且各种传统工艺、民间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是山东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一个文化资源保存完整、开发最好的城市,往往也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文明城市。因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对提高本地知名度、促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历经数千年经久不息的齐鲁文明现代却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考验,作为文化市场相当繁荣的现代社会,山东文化产业却与迅速的经济发展不相挂钩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总体上看,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基地规模偏小、比重偏低,许多制约山东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仍待突破。

文化产业基地行业分布不均衡。在文化产业基地所分布的10大类行业中,文化旅游业最多,有15家,最少的是动漫产业,只有3家,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演艺产业类文化产业基地也很少,分别只有4家。文化产业基地行业分布不均衡,偏重于传统的文化旅游业,但在新兴的动漫等产业上偏弱。

部分文化产业基地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没有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特色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园区类文化产业基地少之又少,目前我省大多数园区类文化产业基地为单一行业产业园,对上下游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园区的产出效益很低。

文化产业基地总量少,规模小。从数量上来看,广东省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而我省只有9个;从文化产业基地规模上看,上海市普陀天地网络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在2008年时入驻企业就实现销售15亿元,其中文化相关企业实现销售7亿元。而我省几乎没有这样规模的文化产业基地。

投资渠道单一,开放程度不高。目前,我省文化产业的资金,财政投资仍是主渠道,没有或缺少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资本市场融资也刚刚起步,吸引外资规模不大。

大部分文化产业基地的科技含量偏低。科技投入、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创新能力不强,从而导致文化产品质量、档次、形式单

一、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

以上几点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的迅速发展,或许又是政府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同时,文化资源的保护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有待提高

由于我省对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单位仍存在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措施手段等还很不完善,如对一些资源的评定标准存在不明朗处,操作性不强。因此一些文化资源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加上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加剧了对有关文物的破坏。

(二)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娱乐方式和流行文化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促使传统文化和越来越遭到冷落,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语言、方言、文字正在消亡。

(三)缺乏专业研究人员,使传统文化资源难以形成精品

山东一些地区都有舞龙、旱船、高跷等民间艺术,由群众自己编创,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层次上局限于自娱自乐型,水平难以提高,故无法形成产业,缺乏大学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科,不能培养提供保护文化遗产所需的社会人才。山东琴书、山东大鼓这些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文化遗产因人才培养断层的缘故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三、关于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建议。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拯救我们的文化,具体几点如下。

(一)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的方针,有效保护,研究,合理利用

山东地区拥有大量文化资源,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针对各地文物面临严峻的保护和研究的困境,加之开发使文化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与损伤时间的发生,应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有了完善的保护,才可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其中,科学研究是不可缺漏的重要环节,倘若没有科学的研究和规划作为开发的基点,利用就有可能失之盲目和无序,文化开发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目前,我们需要重要保护和开发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文化资源。是某个年代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旦毁坏,就不复再生。当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开发文物市场等,也能带来显著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生态景观资源。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景仙境,既要开发,也要保护。如果只顾盲目开发和利用,势必破坏生态环境;三是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是一地一民族灵魂,是该地该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和表现。不同地域传统工艺、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民俗风情等都是独特的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地方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能。保护的同时,也可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为发展旅游业、会展业提供产品和服务。

(二)深化细化普查工作,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成立了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小组,开展知识培训,对全省传统表演、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等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建立全省文化资源档案和数据库,为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利用山东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山东地区有多处旅游自然资源,例如沂蒙山区为代表的著名革命老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整个华东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领导机关多,发生的著名事件多,红色旅游资源密集,涌现出全国闻名的“沂蒙母亲”、“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典型。因此,应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对公民加强爱国主义的同时,研究并发展红色资源的延伸开发,把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目前应当进一步研究开发沂蒙山地区革命老区的文化内涵,把本地区的红色旅游作为宣传特色,通过和媒介进行立体化建设。

(四)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和传承队伍

首先,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文化资源保护政策,比如关于落实保护老艺人的相关政策。各地区根据实际成立民间艺术传承人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推介搭建平台;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综合优势。山东高等院校众多,可联系合作成立各地区文物抢救保护小组,重点开展对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掘,借鉴和汲取中外艺术的一些好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创新,使之既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又能够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被人民群众广为接受。

再次,政府要鼓励院校面向市场办学,规范社会文化教育培训行为,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文化教育培训机构,文化单位要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自由流动机制,。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状 第6篇

目前,本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少文化教育的现状入手,阐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体会文化的魅力,使英语真正发挥其实用价值,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缺失;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取得了好的成绩,但一些院校过于强调应试和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忽视了课堂中的文化传播。

1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现状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过长,投入的精力是其它学科的数倍,但是效果不明显,教师对英语教学也非常重视,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有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教学,学生文化知识欠缺,因而不能正确运用语言。这种教学思维忽视文化的学习。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已经重审这个教育理念,高校英语教学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上,要将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但绝不能缺少文化教育,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生对文化学习的认识不足。我国大学生对文化认识较弱,对交际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熟悉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现象和行为中包含的文化不理解。

2 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不了解文化背景,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要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并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语言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文选材丰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介绍相关化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且可以帮助学习理解握课文,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同时,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插入背景文化,扩大文化背景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适应越来越多的涉外交往活动。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 搭建互动教学平台,拓宽文化渗透渠道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课上的互动,课后辅导和回答问题。课前准备就是在上课之前,向学生介绍资料,让学生查找,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进行整理。课前的充分准备会使课堂上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互动的过程是对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出了高的要求,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判断和评价学生的过程。互动是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过程,全过程是老师安排的过程,不可偏离方向,不可由学生探讨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课后辅导是指给学生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素养。教师应结合所学知识,留下讨论或写作题目,并注意把语言知识、人文理念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多种媒体,领略文化风情和文化内涵。学习英语,同时和自己的语言中的文化做对比,领略异国文化的同时不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领悟英语的文化内涵和自己祖国的文化内涵。教师注意收集有关文化方面的资料,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认识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兴趣。在文化教育方面,可以讲解,可以分组讨论,可以比较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把文化现实和语言内容结合起来。提高文化素养,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知识架构进行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少的,在网络平台上在可以把学生零零碎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不断学习,网络平台更轻松真实、知识覆盖面更广,效果更好,教师也可以随时看到学生的学生时间长短和学生深度,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大学英语不可能开设更多的课程,不可能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那么英语文化课程选修如何开设呢?学生的文化休养课程包括英美概况、报刊阅读、西方文学选读、中外文化导读、商务英语、影视欣赏等这些课程的内容都可以放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为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培养文化素养的效果。网络选修课程为较好基础的学生提供了提高综合能力的机会,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老师的监督和评判,学生才有动力,因此,学生学习之后,老师要给以辅导,评判,把学习成果放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在综合评分时,加上这部分的分数,学生才会觉得分数是令人信服的,这部分的学习和分数是不能忽视的。

5 补充文化知识的实践环节

课堂传授知识的空间,但是学生学习之后,实践的环节也很重要,学习文化,没有实践,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学校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只有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学习成果。实践中学到的新知识才是活的,可以记住一辈子的知识,所以学校一定不要怕把学生放到活的环境中去理解那些他们学到的知识,去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深度。实践中会遇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内容,书中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把这些实践得来知识再融入到书本中,可以改变枯燥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体会文化的魅力所在,使真正的语言学习、文化学习发挥其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0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罗会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7.

作者简介

林阳(1980-),男,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语言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004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研究 第7篇

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 有时候文化交流甚至重于语言学习本身。关于语言和文化二者的关系, 国内研究成果已经很多, 这些观点都从语言和文化二者的关系入手, 向我们明确地说明了二者不能相互脱离, 而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 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土壤和环境, 语言又是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交际的桥梁和工具, 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文化直观的反映。目前, 学者和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外语教学中不能仅仅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符号系统来学习, 应该重视文化教学, 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接合, 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渗透在语言学习中, 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这样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目前, 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不少,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和文化关系本末倒置

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仍主要是在校大学生, 且同样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教学地点和模式, 但是随着教学对象在年龄上的成熟和学历层次上的提高, 教师更应注意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上的主次和本末的问题。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 他们已经具有很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底和自学知识的能力, 他们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所需要的不应该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答, 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 比如说毕业后找工作, 出国等等, 所急切需要解决的是对某种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适应, 因此语言教学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针对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说,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修学分, 或者是通过国家举行的英语四、六级的过级考试取得证书以及考研等, 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身, 除非对英语的实际交际用途有更为迫切的需求, 否则仍然是以考试得分为主, 而忽视了语言本身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的作用。

语言, 尤其是词汇背后往往承载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就拿我们的母语汉语来说, 每年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词汇, 诸如最近流行的“不明觉厉” (“虽然不明白对方讲的什么意思, 但是还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的简称) 、“人艰不拆”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 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了”的简称) 等等,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了解其产生的背景都很难理解意思, 更何况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了。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 尤其是在非本土的语言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 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显得更加重要。这种文化信息分为两种:一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已经固定了的用法, 其中包含着某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与固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 只有了解到其背后的整个事件, 才能对某一个词语有很好的把握。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4《American Dream》, 即《美国梦》, 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只有在充分讲解“美国梦”这一概念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 社会文化, 甚至当时其他国家的人们为什么会狂热地想要移民到美国, 追求所谓的“美国梦”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导入, 学生们才能理解这个题目背后真正的文化意义所在, 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探讨这个话题, 教师甚至可以结合当下最流行的电影《中国合伙人》 (即讲述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国年轻人曾经所狂热追求的“美国梦”) 给学生以更为深刻而直观的印象。二是诸如当下的网络流行新词语一样, 它们形成的时间还很短, 内涵也不是很固定, 极有可能在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后被湮没, 但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却很活跃的一批新词汇, 其背后也往往和某种特殊的文化含义紧密相连。如当下非常流行的“dog my cats” (翻译成中文即“喵了个咪”) , Wiki词典上对它的解释是used as a mild oath, or as an expression of astonishment (用做一种温和的咒骂, 或者用以表达惊讶) 。要理解这层涵义, 就必须结合它背后的文化现象, 原来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曾经在他的大名鼎鼎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曾说过这样的话“Why, dog my cats, they must have a house full of niggers in there every night for four weeks to have done all that work, Sister Phelps” (为什么?喵了个咪的, 要干完所有的这些活儿, 须得一屋子挤得满满的黑鬼, 用四个星期, 每晚每晚地劳作才行啊, 费尔贝斯大姐。) , 明白了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 才能更加深学生的印象, 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

以上这两类状况, 不管是哪一类, 都需要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重视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承载的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 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文化教学呈现单向性

学习一门第二语言, 不仅是为了了解国外的现状, 以为自己出国或者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扫除障碍,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交流, 而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虽然重视到了语言文化的关系, 但从课程设置来看, 多以英语国家的教育, 法律, 文化, 政治经济制度等介绍为主, 话题多关注的是“美国梦”、“民权运动”“女权主义”“美国教育”“美国文化”等, 却忽视了语言 (尤其是第二语言) 学习是一个文化的双向交流过程, 重视对第二语言国家的文化介绍有余, 而对本国文化的输出和交流不足。我们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地区国家的文化, 具备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顺利进行交际的能力, 还要有能力流利地给他们介绍我国的文化, 甚至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形象来说, 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 涉及到方方面面, 都充满了智慧, 近年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高涨, 对汉语所代表的汉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要注重汉语文化介绍和文化输出这一环节, 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 基本不涉及中国文化的输出介绍问题, 我们的学生可以很流利地用英语和外国人谈论圣诞节、复活节甚至美国国民大选, 却连中国普通的菜名如“四喜丸子”“红烧狮子头”都很难给外国人流利地介绍出来, 更别提北京的胡同文化, 上海的弄堂, 昆曲, 折子戏等等我们的国粹和瑰宝了。母语文化虽然对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一定的干扰性, 但是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摒弃母语文化去完全适应另一种后来的文化, 尤其是在文化的双向交流过程中, 母语文化的输出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深透, 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介绍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并能承担这样的任务, 在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人谈论“情人节”的时候也能熟悉地介绍我们的“七夕节”和嫦娥玉兔的故事。

三、学生和教师角色颠倒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有学生和教师角色的颠倒问题。其实, 对于满堂灌式的中国传统教育来说, 这个问题是各科教学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不强的科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各科的教学中属于大课堂教学, 学生的基本人数都在七八十到百人左右, 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外, 教师在短短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充分调动到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他们的参与度。所以, 为了方便课堂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往往会采取最直观也是最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参与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 教师和学生的文化教学处于颠倒位置, 这种角色的颠倒, 对于传统的大学英语知识文化的学习来说还是可行的, 但是照顾到学生已经具备自学的能力和大学课堂主要以文化教学为主的目的, 就变得比较保守和低效。

文化教学要求的是以学生为主要角色, 充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要让他们以主体自觉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而与此同时, 教师只是担任了引导和启发的角色, 学生们要在练习和交流中逐渐娴熟地运用语言去达到实际交际的目的。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化在语言中深层次地位和作用, 无法深入探讨和运用有效的手段发挥文化引领语言的问题, 自然也就没有办法理解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必修课, 学生和教师对其重视都很不够, 一大部分学生都是抱着修学分的目的去上课的, 教师们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也往往比较传统, 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对于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来说, 教师除了简单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课下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外, 最多会在课堂上利用PPT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播放一些相关的背景视频, 由于教师自身对国外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文化知识了解的缺乏, 以及教学手段的因循守旧, 很难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 同样也很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其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的问题在语言教学中也存在, 但相比较于文化教学的问题,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显得更为迫切。由于语言可以通过操练进行, 而文化更多的需要认同认知得以实现, 所以通过较为先进的手段来实现文化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操作起来, 就要求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自身学习和把握文化的基础上, 充分开掘, 深入挖潜, 从而带动文化教学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走向深入。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均充当着重要的媒介作用, 是目前人类最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之一。“跨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新的尝试, 是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变革和发展, 是培养国际文化人才的根本要求。”但是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永远不能喧宾夺主, 毕竟真正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的是文化而不是语言本身。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语言只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沟通双方的桥梁和工具。

当然, 我们必须看到, 高校大学英语课堂, 不仅仅是灌输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课堂, 更应该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和语言教学并重, 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才更加合理。关于我国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需要我们在探索发现的同时, 采取积极的办法去应对和解决。

摘要:当前,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不少。首先是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本末倒置, 其次是文化教学实施过程呈现单向性, 第三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颠倒, 第四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针对上述这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 同时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语言

参考文献

[1]杨桦.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17) :95.

[2]杜秀莲.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渗透[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21) :51.

英语文化现状 第8篇

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曾说“我是中国人, 不能不在使用英文时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如学生去英语角希望和老外学习英语, 当与国外人士进行交流时, 遇到有关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时, 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有的表达出来了, 却不符合英语表述习惯。如:在给外教讲中国的:农历Lunar Calendar、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小吃摊SnackBar/Snack Stand、刺绣:embroidery、剪纸: Brain Drain/Brain Flow、铁饭碗:Iron Bowl、文化大革命:CulturalRevolution等词汇, 话在嘴边却说不出来。传统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商务英语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和技能, 结果使许多成绩优异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具体的国际贸易交往中, 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 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 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所以,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商务语境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必要而紧迫的。

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111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 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以及文化教学的现状。及商务英语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整体水平如何;商务英语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词、书面表述以及话题的能力;如何更有效的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他们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调查结果: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弱, 表达方法策略欠缺, 话题能力弱。自信心不足以及中国文化学习意识薄弱。

二、存在的问题

1.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学生测试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代表中国文化的词汇表述翻译的正确率仅达到25.6%, 没有一个学生能将所有的词语全部翻译正确。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 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也就是说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比较弱。

2.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策略的欠缺。调查数据同时显示, 在目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 课程设计缺少中国文化知识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类的知识, 英语专业教材大多数内容侧重于西方文化。如:第二题的短文翻译写作中, 大多数同学不能准确翻译。只是描述性以及解释性语言来说明, 这样就很难完整地传达文化内涵。例如:有同学在给外国人讲解“花环、花圈”的区别时, 就是采用了描述性方法。外国人没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 因为在英语里都用ring来表达。

3.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信心。信心是对于尚未见到事物的信念和凭据, 它包括相信和敢于将自己完全委托两个层面。由调查数据显示商务英语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信心。如:第三题用英语介绍中国菜系。大部分同学不能完整介绍。少数同学对中国菜系有多少不清楚, 更不能说出各个菜系的特点以及制作方法。多数同学认为自己不能熟练地用英语确切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词语。

4.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认识。82.3%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92%学生认为学好中国文化能更好的学习外语, 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能促进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三、启示与建议

1.课程设置。在教学大纲、教材设计以及测试评价中, 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修改增补中国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社会习俗等英语课程, 把传授文化知识和商务语言知识结合起来, 做到在对目的语文化了解的同时, 也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 以利拓宽文化视野、增加文化内涵, 从而发挥它的实践指导意义。达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传播和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目的。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等一切资源学习领略各种丰富的文化。

2.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 培养“双语言”、“双文化”型教师。如商务英语会话教学中, 要讲授对外交往的礼节礼仪、不同国家的习俗和禁忌、商业习惯、谈判技巧等内容, 注重文化差异在不同语域中的表现;同时还要讲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 多做比较研究;在教授文化词汇时, 不仅要讲解词义及用途, 还要说明其联想意义和中文的差异;在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中, 提醒学生注意中英文字在词汇、句法、函电形式上的差异。

总之, 商务英语教师应努力做到精通“双语言”、“双文化”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输入母语文化正确得体的英语表达。

摘要: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商务英语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他们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 探讨了如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更有效的培养其中国文化表达能力, 以期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商务英语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 (6) .

[2]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 (7) .

英语文化现状 第9篇

目前,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为方便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国际上习惯将英语作为全球通用性语言。因此, 熟练地掌握英语, 不仅对个人发展非常有利, 甚至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便于国家经济体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从世界范围看, 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追根究底是复合型人才的竞争,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各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都处于开放状态, 并且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各国的先进知识技术, 这为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了可靠的资源条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必须坚持人才强国基本国策, 加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进而使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因此, 当今人才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国际社会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2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2.1 大学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缺乏、能力不足

近年来, 随着市场对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需求, 多数高校英语教学工作开始有针对性地添加进跨文化教育课题,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是整体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我国大学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缺乏, 对于中国文化认知感和鉴赏力较为薄弱。大学教师本身就没有学习各种文化的过程和经验, 再去指导学生跨文化学习显然有些困难, 其中文化素养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无法教育学生对各国文化进行准确分析和学习, 所传授的文化理论存在片面化和主观化;对中国的文化底蕴缺乏了解, 部分大学教师虽然在自己的语言教育课堂中做得很好, 但是一旦涉及中国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等问题就变得手足无措。对英语翻译教学, 只是负责教授学生将英语翻译成中文, 忽略了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甚至对某些文化存在排斥情绪,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化评判标准。学生不能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形成对比, 因对文化理解有限, 对比程度不够深入。教师缺乏挖掘语言文化内涵的能力, 对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底蕴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2.2 学生的外来文化评判原则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学生在外来文化的认知上存在问题,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 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外语教学模式存在误区, 过分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不重视外语所涉及的文化伦理的培养。很多学生的外语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有好的发展前程, 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被动学习, 外语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从我国学校教育方式来看, 我国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很多地区教学条件很简陋, 师资力量也很缺乏, 导致英语教学工作无法按照教学标准进行。此外, 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厉, 使得孩子在英语学习上产生了抵触心理, 很难对英语文化形成认同感, 孩子每天生活在跟英语毫无联系的家庭中, 也不利于英语的学习和掌握。鉴于这些问题, 我国必须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 强化学校教育设施建设, 尤其是我们的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必须正确对待英语跨文化教育, 提高对各种文化的批判认知能力, 形成较为合理的跨文化学习态度。

2.3 我国跨文化教育的涉及范围较小

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学校跨文化教育, 但是这个教育模式还没有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学大纲。直到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才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这一教学要求, 目的是为了我国发展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这个大纲中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 但是在涉及大学英语文化教育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结构, 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课堂分析,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语言教学中, 跨文化教育涉及的内容存在认识偏差, 大学的英语教材还只是停留在英语书面认知层面, 没有涉及文化领域的思维发散板块, 其参考数据相当少, 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系统。此外, 在某些高校虽然有涉及英语文化的书籍, 但是大多是介绍些表面知识, 对于跨文化教育的实质内容没有进行总结,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进行。

2.4 跨文化教育的方式不够全面

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方式非常单一, 缺乏灵活性。就目前形势而言, 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教育理念较为陌生, 缺乏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不能有效拓宽教学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当前我国的教育机制过分地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导致教师也只能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忽视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 这样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分析, 适合跨文化教育的英语教学主要分为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 这些方法都是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英语教学方法, 确保可以有效将跨文化教育添加到英语教学中。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门也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 通过与我国教育现状的结合, 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方式拓宽了思路, 促进了我国英语教学跨文化课题的研究。

3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建议

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 提高教师文化教育能力, 做好学生跨文化教育指导工作,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跨文化教育改革, 拓宽教学方式等。

3.1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表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适应国际需求的人才, 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使其可以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充分发挥英语的作用,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地位,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课程教学要求的提出具有一定时代特征, 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涉及了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见识更加广阔, 培养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意识,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有正确的文化认知感, 可以对外来文化有客观的分析, 对本国的文化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完全否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带动学生不断进行探索,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关键, 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主动了解外国文化, 并且对中外文化的区别有自己的正确理解, 使学生能够信服, 也可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

跨文化教育重点是教师的指导和对课堂进程的合理把握,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素质, 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文化鉴赏和分析能力,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2 不断强化教育引导,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心态

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文化认知感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可以自主对不同文化进行正确评判。首先, 在进行教学之前, 教师应该根据所教授语言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 找到跨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使得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由课堂教学合理地转向跨文化教学内容, 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其次,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感和评价能力, 既不能盲目追求外来文化, 也不能对本土文化盲目自信, 在研究过程中以客观的心态进行文化理解, 尽量不将主观感情添加到文化评价过程中。最后,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教育模式的策略分析能力, 将英语教学课堂内容丰富化, 因材施教,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跨文化教育, 不断增加英语教育跨文化课题的解决方式, 强化学生对于跨文化教学的认知, 将文化教育融入各个教学内容之中, 经常启发学生去对比反思, 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英语教学策略, 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3.3 加快教育理论改革, 提高跨文化教育成果

跨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做好教育理论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事实证明, 学生的教育基础存在差别将直接影响到其思维逻辑、认知角度、判断依据和思考能力, 因此, 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逻辑引导。另外, 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跨文化教育工作的实质含义, 不断创新教育理论改革, 从教育实际出发, 将教学方案中添加跨文化教育内容, 进一步提高跨文化教育成果。

4 总结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学生培养教育方案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而跨文化教育俨然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课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 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对跨文化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道路, 逐步完善我国的英语教学体系。跨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必须引起教育部门高度的重视, 创新教育模式, 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这种背景下,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对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而言, 过分地强调对外语的书面知识掌握, 很少涉及或者根本不会涉及外国文化, 导致学生只能学习到框架, 对具体实质缺乏认识, 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 高校英语教学应该强化文化教育,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将外语教学和文化培养相结合, 并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跨文化外语教育模式。研究理论主要依据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座谈等方式来获得的, 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具体的调查内容涉及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数量、方式以及获得的成果, 结合我国的教育形式客观的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4) .

[2]全建强.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J].国外外语教学, 2006 (3) .

[3]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6) .

[4]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7) .

英语文化现状 第10篇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旋律。语言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和依赖。

二、目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1.重视价值观念的差异。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语言文化差异,人们的看法、行为和表现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交流中必须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文化,有意识地注意该语言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容易歧异的语言。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母把培育独生子女成才当做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一家人总是围着孩子转。而个性自由是英美人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英美人经常爱用“Ithink...Ibelieve...Myopinionis...”这样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开头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重视词汇含义的不同。在文化结构中,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素”。义素是词位通过文化结构表示语义的基本单位。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为也会影响词位和义素的对应关系。同时,词汇的含义包括它的比喻意义、风格及感情色彩等。对于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这个词汇的基本意思,同时也要注意它们的文化含义,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错误,并在交际中引起误解。

例如,英语中peasant不是如字典中所解释的那样,仅仅指农民,而是暗含了“粗鲁、未受过教育、社会地位地下的人”这样的涵义。而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是“农民”的意思。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句型出现“My father is a peasant.”很多外国人对我们叫农民为peasant感到难以理解。

3.重视文化习俗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文化习俗的差异。学生应注重对文化本身的探索,这不仅是对目标语文化,还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详细的了解,加强对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在礼尚往来中,中国人一般会买较贵重的礼物,他们觉得花钱越多,越能表达对对方的情意。而英美国家只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小礼物,只要喜欢,接受的人是不在意是否贵重的。在西方人眼中,在履行责任和义务的时候才会给钱,而精心挑选的礼物却凝结着爱和感情。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三、实施跨文化教学的策略

1.根据不同学情和校情,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所以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循序渐进。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可先从称呼等一些日常文化差异的学习开始,再一步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跨文化的环境里从事教学,英语教师应该懂得把文化带进课堂。这要求我们在英语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包括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机会。课题上不但要有丰富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更要注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创造语言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利用相关语言材料背景和文化知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3.采取多种渠道,实施多管齐下。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本领,仅靠一套教材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多渠道、多手段地讲授外国文化,加大讲授外国文化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还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目耳濡目染,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搞英语表演和竞赛以促进和提高学生非语言交际意识和能力。

英语文化现状 第11篇

关健词:英语教育 中国文化失语 现状及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言与文化研究在外语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学者们认识到语言、文化、教学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80年代末,“文化导入”这一术语便在我国出现并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语言教育专家们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环节等方面都对目的语文化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知识匮乏,母语文化意识淡薄,导致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严重失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开始凸显,极大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后,研究者们对中国文化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主要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2000-2013年国内所发表的有关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的学术论文为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研究成果综述

1.1研究数量分析

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中国文化失语”为主题对2000年至2013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高级精确检索,发现国内与英语教育和中国文化失语相关的研究成果共有231篇,其中期刊为189篇,硕士论文40篇,博士论文1篇,重要报纸文章1篇(见表1)。

表1: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成果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2000-2006年),缓慢发展阶段(2007-2010年)及快速成长阶段(2011-2013年)。南京大学从丛于2000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育的缺陷”引起了外语界广大同仁的关注。2001年和2002年处于思考验证的阶段。此后,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的文章不断涌现。在萌芽阶段,7年间只有9篇论文,而且都是阐述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现象,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实践,即在外语教学中由于缺乏中国文化教育的融入,逐渐发现在教学结果上产生的了一些问题。大多数论文只对这些问题进行描述,却没有研究出成套的理论方案来指导教学。2006年以前此项研究基本停滞不前。在缓慢发展阶段,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4年共63篇论文。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对国内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现状更为关注,对中国文化教育应融入外语教学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诠释,并探索出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的雏形,研究主题更为鲜明深入。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到2013年为止仅3年间已经达到153篇,占所有论文的66.2%,将近论文总数的2/3,涉及面更深更广,教学策略研究得更为透彻,更具有指导性。

1.2研究方法分析

概括起来,这些论文根据涉及的主题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失语现状、原因及后果的描述;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1.2.1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和从跨文化角度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探讨。崔刚从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入手,提出了从政策引导、教学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和课外活动、社会环境的创造等几个方面来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失衡的现状。李倩、孙晓从社会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树立学生文化意识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中渗透的必要性,探讨了通过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来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方面来加强中国文化渗透。宋晓红则从分析原因入手,剖析了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的必要性,并且从培养平等文化意识、加强文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更新教学理念等方面探讨了其对策。刘莹、范伟主要从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症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1.2.2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从不同层次对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张为民、朱红梅对清华大学126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通过答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的调查,并且对受测者所用英语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检看。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述中国特色文化;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从教学的角度就大纲制订、教材编纂、课堂教学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肖龙福、肖笛等对山东省两所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171名四年级本科生和26名英语教师通过设计的测试卷、访谈及问卷对受试师生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及其英语表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通过对山东省内10所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秘书或相关人员的电话访谈或面对面交流对中国文化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59名受试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教学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分析了我国英语教育教学大纲中中国文化教学目标。文中指出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还缺乏更详细、明确的描述及规定。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作者建议最大限度地明确教学大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细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评估一体化,以落实好中国文化的教学,培养具有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能力的英语人才。于兰、王晓辉则对英语专业三个年级共169名学生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掌握情况分别做了调查和测试,通过对比发现,各年级学生对于英美文化表达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对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表达的掌握均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上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还对相关教材、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现有状况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解决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相应对策。

2.评论

总的来说,我国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研究总数少,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体系和影响力,整体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研究内容横向范围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从以上研究成果的论述可以看出,理论研究仅停留在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剖析上,理论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实证研究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是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调查研究,而对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当匮乏,这方面的研究还需深入。可适当扩大研究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还可以拓宽至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

3.思考

国内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研究在广大教育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初显了进一步的研究实力和潜力,研究还有待更深入地去完善。但是,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外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3.1加大改革执行力度

尽管国内学者对于中国文化教学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但目前的教学现状说明这些呼吁已经引起了关注却还没有使大纲制定者的足够重视。在改革举措还未正式制定之前必将经历一个很长的研究验证的过程,调整须慎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应该明确中国文化教学的相关细则、给予中国文化教学合理的地位。目前对英语教育教学大纲中中国文化的教学目的、教科书编写、测试等核心问题关注不够,改革执行力度不够,进展缓慢,效果欠佳。

3.2克服困难和挑战

由于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难以从以培养纯语言技能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更难以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我们的外语教学。把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仅仅理解为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双向交流,忽视了英语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是要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另外,文化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这是一个多学科合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学科包括那些加强学生本民族文化修养的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历史、跨文化交际学等。仅仅大学英语一门课程是无法完全改变现状的。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3]李倩,孙晓.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

[4]宋晓红.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9).

[5]刘莹,范伟.针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策略研究--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

[6]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1).

[7]肖龙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8]于兰,王晓辉.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9]黄秋畅.国内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1).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立项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状与对策研究”(SJ201208)。

英语文化现状 第12篇

语言教学脱离不了文化的渗透和渲染, 同时也是彰显各种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长时间以来, 教学双方对语言学习都会形成固有模式。即教师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 学生也盲目跟从语言知识学习, 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导致双方沟通交流不顺畅。目前已有不少学者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实际上, 由于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和学情各有差异, 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 找出有效方案。为此, 笔者对某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通过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现状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阐述主要有如下:Spitzberg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 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 Lustig和Koester认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也就是说, 知识、动机和行动三者结合才能构成跨文化能力。贾玉新认为: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毕继万认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组成的必备综合能力。”虽然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要素各抒己见, 但其核心组成部分都包含三个层面的能力即认知、感情 (态度) 和行为。在认知层面, 学者们指出交际者了解和掌握目标文化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态度和尊重、对于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言语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外交能力、适应能力等。

三、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1.研究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 教育全球化, 各高校之间人才交流不断深入, 合作机会的不断增加, 具有较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必然。而对于从事语言教学工作者来说, 了解本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发现问题, 并探索可行解决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本调查测试对象为贵州某普通师范大学的2014级258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该学校比较注重对外交流合作, 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南非、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 分别与韩国、日本、泰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开展了交换学生项目。在调查的258名学生中, 也有少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校的交换生项目。

3.研究工具和方法。根据文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献综述, 结合本研究的目的, 自编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本问卷调查共设计44道选择题, 由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大部分组成, 表层文化共设33道题, 具体包括:有关英美国家基本文化常识 (11道) ;体现日常交往的言语交际行为 (11道) ;有关社会习俗规范方面 (11道) ;深层文化共设 (11道题) , 包括有关时间观念、推理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本次发放问卷258份, 回收258份, 有效率为100%。先用EXCEL所得数据反映出当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再用Matlab 7.0生成相关的指标图像直观地反映出问题所在。

四、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指标图像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到: (1) 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这一领域, 学生掌握的有关英语国家的知识不容乐观。指标图像的正确率波动很大, 这充分反映出学习者对相关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全面, 这个层面还需要加强。 (2) 在言语交际这一板块上, 受测者摆脱不了母语思维的影响, 言语交际能力比较弱, 正确率不到35%, 这充分反映出课堂教学的一大缺口仍然还是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仍需引起重视。 (3) 在深层文化这一板块上, 学生们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弱, 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高, 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内容缺口较大, 有待进一步提升。不难看出, 调查数据结果同时也表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们社会语言学、语用能力以及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指标图像还反映一个更为严重的事实: 即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给学生们传达的目标文化通常都是正面的,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这恰恰引起学生对目标文化的真实面目产生误解。而实际上, 教师应该给学习者传达真实的, 确切的, 与时俱进的真实信息。这样才能让学习者透视目标文化, 了解文化,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课堂教学策略

1.比较讨论法。比较法常常被运用于文化教学过程中。该方法重心在于分析讨论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区别和不同。在分析讨论中, 除了比较两种文化的特点, 还应关注各自文化的内涵。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 谈论学校生活也成为广泛流行话题和学习内容。众所周知, “学校”所包含有如学校规章制度、教学科目、教学时限、校服、教学楼、家庭作业、学校饮食以及学生行为等。教师让一部分学生去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mujkh1Fff0) 观看一个关于中国典型的学校日。再让另一部分学生观看一个英国典型的学校日的短片。该短片包含有社会文化知识、社会语言学以及非言语交际如问候、打招呼、礼貌请求、感谢的恰当用法等。两组学生可以讨论比较中英两国学校系统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观察, 言语比较两个短片中的细小区别和最大不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们社会文化知识。

2.设置教室文化长廊。文化长廊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 因为它总是潜意识的影响着学习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文化长廊里张贴国际影视名人, 文学作家, 科学家, 名胜古迹等当代海报图片。其目的是打造强烈的文化气息、引起关注和评论、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发挥其想象力。文化长廊主要关注与社会文化知识, 它的出现将取代教室里枯燥的语法规则表, 词汇量化表, 学生行为规范表等。

3.课堂内容信息重组复述。信息重组即要求课堂上学习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复述相关教学内容。教师加强引导, 要求复述时重点关注个别特征的表述。例如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观看Short Video, 再布置学生课堂Pair work, 即对短片中的对话内容进行复述, 突出强调部分, 如对话中使用 “please”, “excuse me”, “sorry”的次数, 眼神交流的频率, 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该教学环节可以使得学习者的说话能力, 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4 . 课堂角色扮演。角色扮演适应范围较广, 无论是听力课, 写作课还是精读课, 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角色扮演。例如听力课上, 教师完成Short Conversation这一部分之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录音中的场景, Speakers的语音语调, 情感态度等进行脚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的真实感, 感受语言中文化的美感。这有利于让语言学习者在脚色扮演中提高的社会语言知识, 社会文化知识, 言语交际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

六、总结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不足。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语言教学工作者而言, 始终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视为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 定期调查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并总结归纳问题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及时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采取实际可行的措施以达到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摘要:本文调查分析了贵州某师范大学25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了解高职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这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普通高职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基于现象和事实, 笔者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3]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 2005 (1) :66-70.

上一篇:多样化训练下一篇:农业资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