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工作者

2024-09-20

专业社会工作者(精选11篇)

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1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专业社工,社区养老,家庭养老

一、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的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迈入老龄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北京作为一个人口密集地区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社会建设蓝皮书》指出, 截至2008年年底, 北京户籍人口中,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8万, 占总人口的17.7%。根据预测, 到2050年, 这一数据将达到650万的峰值, 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多, 一些养老院的床位已出现紧缺。《北京市200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 2008年年底, 北京的养老机构床位只有39994张。而根据民政部相关数据, 按照国际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 全国老年人约需养老床位800万张, 而目前仅有250万张。基于这种情况, 绝大多数老年人都选择的居家养老的方式, 而随着80后独生子女成家立业, 很多家庭也相继出现了“空巢”老人。居家养老这一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术界通常认为:居家养老服务, 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笔者从专业社会工作角度思考, 认为从微观方面来说, 居家养老就可以分为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两部分, 专业社工再以社区和家庭这两个地点为依托开展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这个在中国来说还很年轻的团体, 在承担构建和谐社会责任的同时, 在居家养老方面有其天然的优势。专业社工在服务中会采用很多老年社工的工作方法, 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以社会老年学为依托, 工作者不但要认识老人在老化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及社交需要各方面如何相互影响, 还要知道老人是如何适应他们的生活环境的。然后按照老年人不同健康状况及需要, 提供适合的照顾计划和服务建议。在居家养老方面,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如美国的“全面照顾老人计划”就是以社区为依托, 通过社工和其他部门的合作完成的对年老人的全面照顾计划。在节省预算的同时, 就可根据评估的老年人需求, 使其在一所社区的服务机构中享受到所需的全部服务。又如香港的“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计划, 是政府以竞标的方式让非政府机构竞办社区支援服务,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社工在这些项目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养老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1. 专业社工能够从支持者、能力建设者的角度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我们实地调研的北京市顺义区胜利小区是一个比较老的小区, 该社区共有1710户居民, 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有400个, 其中没有行动能力的老人大概有10多个。在了解了社区概况后我们决定先采取社区漫步的方式了解需求。在漫步中我们发现, 这个小区虽然旧, 但是卫生情况非常好, 社区的硬件设施如路灯、垃圾箱、信息提示牌等也都一应俱全。在与一些老年人的攀谈中我们发现, 大多老年人在这个小区都已居住了十多年, 对周围邻居的情况也很了解, 他们对小区本身也比较满意。当我们问到他们平时的活动时, 他们表示腿脚好的会每天出去遛弯, 有时会在楼下打牌, 偶尔也会出去旅游。当我们问及他们参与的社区活动时他们表示这部分内容不是很多。于是我们从中发现了问题, 决定对胜利小区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的需求展开一次大范围的调查。

在我们第二次到访社区时就带来了60份调查问卷, 内容主要涉及现在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情况和对本社区的活动队的期望。我们首先从居委会了解到了一些基本情况:社区现有在册各类服务队4支 (社区治安巡逻队、社区服务队、帮扶队、助残队) , 各类文艺队四支 (合唱队、舞蹈队、京剧队、评剧队) 。从这看社区组织的队伍不少, 但是实质的活动又有哪些呢?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 参加过小红帽治安队的老年人最多, 占到总人数的53.7%, 这源于每当有重大活动 (如奥运会、两会、国庆游行等活动) 举办时, 社区都会主动发动老年人这部分资源。但是其他的活动队, 如合唱队、文艺队、宣传队所占的比例就很少了, 基本在10%以下。因此可以看出, 社区在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方面比较欠缺, 与社区沟通之后, 社区也表示, 社区中缺乏能将小团体有效组织起来的专业人才, 多数情况下是有活动了才会开展训练。于是我们发现,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方面发挥作用。首先, 可以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领袖进行领导力方面的培训, 是其增加团队号召力;其次, 增加团员的专业程度, 发挥社区中退休专业人才 (如音乐、体育方面) 余热, 鼓励其成为团队的专业指导;还有, 社工负责保证最初组织活动的次数, 是成员对组织产生归属感, 增加继续参与的兴趣。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老年人找到其找到退休之后的“事业”, 而且对团结社区中的老年人很有帮助, 老年人退休后最怕的就是孤独感, 在活动队中有了固定的朋友后就有助于他们消除孤独感。专业社工在其中就发挥了组织者、监督者和协助者的角色, 把一个完整的社区社会组织扶上正轨。

2. 通过小组工作技巧组建社交小组和互助小组

小组工作是重要的微观社会工作方法, 而且它的介入门槛较低, 受惠面积也更大, 能使有限的社工服务于尽量多的人。在社区中, 老年人小组也是专业社工可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通过不同主题的小组吸引有不同需求或问题的老年人参与, 可以不断增加他们的被支持感和自信心。为了证明理论, 在胜利小区中, 我们选择开展较为普遍的社交小组作为试点。我们通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招募到了7名志愿者, 借助社区提供的场地我们一共进行了3次小组活动, 从最初的通过游戏的方式相互熟悉, 到母亲节的分享慢性病的保健知识, 再到聊聊自己的烦心事, 我们看到组员们一次比一次的熟悉起来, 起初不健谈的两位大爷通过几位大妈的带动也变得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所以, 小组工作是专业社工可以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工作的很好的工具。又比如一些自身有相同疾病的老年人可以组成一个互助小组, 通过小组活动相互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法, 彼此间充分理解, 更容易获得生活的力量, 心情就不会总纠结于自身的疾病中, 而是与小组成员相互鼓励的同时自己的情绪也会得到积极的调节, 勇敢地去面对疾病。

3. 培训老年人的社区支持系统

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得知, 每个楼门都设有楼门长, 而且就是本楼门得住户, 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邻里间的照顾, 弥补了因为社区工作者数量少而服务不到更多人的漏洞。社区楼门长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样都属于是社区的支持系统, 而作为专业社工来说, 可以通过对这些人提供培训的方式实现对社区养老的服务。如心理健康, 急救方面的知识性培训, 与人沟通方面的技巧性培等等。这样不仅增加了楼长们的专业性。而且也增加了居民自治社区主人翁意识。

三、社会工作者在家庭养老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1. 专业社工能够准确把握老年人需求

家庭是居家养老的第一场所, 社会工作者在做家庭养老服务时更多的是上门服务, 这样可以更加细致准确的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在胜利小区, 我们在社区工作员得带领下进入了两户老年人的家庭。第一户是年轻时曾经抗日的李爷爷的家。他和他的老伴生活在一起。老伴没有收入, 李爷爷有军人的生活补助。我们刚进屋就发现屋内有很大异味, 经了解是因为老人身体不好怕吹风, 他们也觉得空气混浊但是没办法。于是我们就想到可以通过养一些植物的方式来净化空气。当我们问到老人的儿女时他们说小儿子和小闺女对都很好, 还指给我们看桌子上的营养品都是他们买的, 二儿子由于本身较困难就很少来。提到这里我们发现老人的脸上不禁掠过了失落的神情。作为父母当然希望每个子女都能经常来看望他们。作为社工, 在了解老人的需求之后就是要想办法如何帮助他们, 家人作为直接与老人接触的群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有条件的话社工就应该与老年人的家人沟通, 提醒他们注意到老人的心理和生活上的一些需求, 尽可能地做到能满足的就去满足。

2. 专业社工能够发挥资源整合器的作用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走访的第二户老两口都是退休职工, 每月有稳定的收入, 大概6000元左右, 所以生活的品质方面较有保障, 两位老人还经常会出去旅游。但是最令他们担心的就是看病难的问题。老奶奶表示, 像她这个年纪的老年人在医院看病一等要好长时间身体真是吃不消, 而且医生给开的药很多都是不能报销的, 药费的开销也很大。这户老人虽然是我们的个案, 但是看病问题是如今老年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治疗资源少, 开销大是医疗的通病。那么我们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就应该发挥资源整合器的功能, 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 首先建议增加社区医院的数量并提高医疗水平, 让老年人做到小病常见病在家医, 大病再去医院医。其次在医院开辟老年绿色通道, 医院也应增加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让老人不要觉得看病是一种负担, 对疾病产生消极心理。在发达国家的社工体系中, 社工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因为他们能够真实反映出基层群体的心声, 让当权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考虑到这部分人的需求。在我国的社工发展中, 相信社会工作者也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

3. 通过个案工作方式排解老年人心中困苦

在走访老年人家庭的过程中, 如果碰到刚刚丧偶或得知自己或家人身患重病的老年人时, 我们就要采用个案的工作方法, 再结合如“生命历程回顾法”、“缅怀治疗法”等老年社工的工作技巧, 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会充分尊重老年人自我决定的权利, 做到“案主自决”。对老年人的苦恼表示出“理解”并试着了解其中原因。在谈话过程中时时把握老年人的情绪。因此, 无论是单纯情绪上不好的老人, 还是遭遇重大困难的老人, 在这里都会找到一个出口, 排解出他们的困苦, 以更积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

总之, 专业社工作者为一个职业在居家养老方面可以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我们依托社区和家庭这两个老年人活动最密集的地方, 应用专业工作方法解决老年人面对的实际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梅陈玉蝉、齐铱、徐永德著, 《老年社会工作》, 格致出版社, 2009年版。

[2].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 《社会工作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苏景辉, 《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9年版。

[4].闫青春, “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要重视”, 载《中国社会工作》.2010年2月中期。

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2篇

本期乔布简历小编要和大家讨论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想必在各位读者中一定有人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一定很关心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那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的发展已经很完善了,而作为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社工们是重要部分。社工们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陪护老人等方面弱势群体的帮助,已经成为了中坚的力量。在如今的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

专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公民将慢慢形成社工意识,而政府也将随之出台配套政策。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全国30余万工作人员中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为全市近3000个居(村)委会配备两名就业援助员和社会救助员一项,就需要6000人。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

以上就是乔布简历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及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希望大家了解清楚后能够对以后找工作有更好的认识。

本文来源

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3篇

关键词:慈善事业;专业社会工作者;空间介入;社会稳定

构建一个稳定安宁,并且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公民社会,就是社会发展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公民对于公益事业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投入,就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重要标志。而在我国,由于受到改革开放以及自身发展理念的影响,导致我国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其不仅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困难群体的生活和生存,也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稳定,所以,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就需要做出努力。而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也就是说,在我国社会的平稳转型期,需要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中央政府,也将慈善事业看作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事业,更有学者将“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而接下来,本文就将对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空间介入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通过对世界各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慈善与社会工作已经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并且,取得了较为良好的融合效果。社会工作,本身就属于一种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和职业化性质的的助人方式。而公益慈善事业本身,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因此,要想更好的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实现组织化建设,就需要让慈善事业拥有第三方的监督,并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公信力。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该方面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使专业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的介入到慈善事业领域,就需要加强其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与研究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情况

社会工作最早出现在西方,其本身属于西方慈善事业的延续。在上世纪初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各国出现较为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全和稳定,家庭问题和各种犯罪问题纷纷出现。在该情况下,仅仅依靠个人或者是宗教团体的慈善行为,已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对公益慈善的需求,也根本无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1]。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政府及各种组织团体的力量开始介入,开始出现有组织的、体系化的慈善服务活动。这就是最早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公益慈善的雏形。

而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慈善事业作为一种事业,其积聚人力资本的能力与其所受到的社会重视程度成正比,但在中国还未能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事业来对待。因此,要特别注重在慈善事业领域引进一批高度事业心,又有爱心、诚心、善心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使慈善事业运作科学化、专门化以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形象,这也是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主要意义

对于我国而言,加强对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空间介入研究,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能够更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所存在的贫富差距较大问题,对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进行有效借鉴,进而能够使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到慈善事业领域中,更好的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2]。

三、当前我国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空间介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专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满足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而导致公益慈善事业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过程中较为严重问题的出现。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中,不仅管理方式较为落后,没有实现高效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和专业管理人员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的重要性,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即使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慈善事业的发展效率,更好的解决我国贫富差距太大所造成的问题,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一定改革,但是在实际发展工作中中,相关部门和管理工作人员依旧设法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辅助管理,也没有意识到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对提升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公益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介入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工作不到位

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公益慈善事业的顺利发展,应该对相关管理部门中的人员结构体系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并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对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重要性的认识,以此来确保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工作的有效落实[3]。但是在实际发展管理工作中,公益慈善管理人员往往不重视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工作的管理,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不仅不对自身的慈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落实,确保我国慈善事业的良好发展,甚至为了更好的保全自身的利益,避免权力和利益被分化,还刻意干扰专业社会管理工作者的介入工作。而作为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本身,也没有对自身的介入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始终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无法对介入工作进行有效落实。

(三)缺乏完善的公益慈善管理制度

由于受到我国相关部门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够重视以及部门内部工作人员能力有限和意识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在对公益慈善事业进行管理的工作中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为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也就无法保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的高效性。比如,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中,没有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工作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进而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慈善事业领域中的过程中频频受阻,其介入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四)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低下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相关部门都没有对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引起足够重视,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方面投入的资源也不是很多,所以其发展和管理工作效率一直较低,根本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而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低下,也是影响其介入的主要原因之一[4]。当前,我国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既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专业素质比较低下,技术水平也达不到要求,无法胜任公益慈善事业中的相关管理工作。因此,在公益慈善事业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工作中,很难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进而造成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影响了慈善事业本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公益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效率,无法为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四、加强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有效对策

(一)做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工作

在对公益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进行管理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做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准备工作[5]。首先,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工作中应该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加强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对提升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以及提高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工作效率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使其在工作中重视起对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管理。其次,应该将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也纳入到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管理工作中,确保公益慈善整体管理工作的合理性,既要满足慈善事业本身的发展,也要使专业社会工作者成功介入到慈善事业领域中。最后,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其自身也需要对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工作水平和加强对工作特点了解等,不断提升自身工作效率,进而确保工作的有效介入。

(二)对公益慈善进行全面完善的管理

公益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如果想要做好其管理工作,就需要对公益慈善进行全面管理。第一,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的管理,使专业社会管理者能够成功介入到慈善事业领域中,并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第二,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在当前的慈善事业管理工作中,对资源的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尤其是资金管理低下是其中主要问题,尤其是红十字会出现管理问题之后,更是严重暴露出了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就应该加强对慈善资源的管理,确保所有资源都能够用到改用的地方上。第三,赋予专业社会工作者一定的权限,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管,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进而推动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做出应有贡献[6]。

(三)专业社会工作者应该承担完善慈善组织的作用

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慈善组织只是慈善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是慈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由于慈善组织多是松散且没有完善、严格的制度管理和约束,所以很难保证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不仅影响慈善事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人们对慈善组织的看法。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专业社会工作者就应该承担起完善慈善组织的作用。无论慈善组织的管理效率如何,制度是否完善,而其最终的发展效率和所能够达到的成都,很大程度取决于慈善组织能否吸引和留下优秀的人才。社会工作项目管理的经验将使慈善组织有效的自我监督机制和白律机制得以建立;明确其社会运行标准、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慈善捐助途径和形式,完善慈善组织的组织形式和运作程序以及慈善组织的行为准则[7]。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呼吁政府就慈善组织的性质、慈善活动的程序、慈善动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投资、退出等方面制定法律法规,让慈善事业更能体现其社会价值,更为尊重捐赠人的意愿。鼓励国家大力发展公益类民间组织参与慈善救助活动,更广泛地吸收社会资源,积聚社会资本促使更多的企业家敢于并勇于投身于慈善事业,并视其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部分。

(四)提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人才匮乏、专业素质低下、管理水平有限等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有社会工作者胜任不了对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工作。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工作效率,使慈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慈善组织越来越严谨,就要先提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8]。为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方面做出相应努力,首先,应该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筛选,选取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较高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到慈善事业中。其次,在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中,相关部门还应该派遣专业人员对其工作进行辅助,从根本上提升其工作效率。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作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其责任重大,因此其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而使自己能够成功介入到慈善事业领域中,为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综合以上,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并且很大一部分穷苦人的生活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和潜在威胁,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我国就需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的管理,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缓解贫富差距过大所带来的问题。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就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慈善事业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进而使其能够为推动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更好的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型。

【参考文献】

[1]罗竖元,李萍.论慈善意识的培育与慈善事业的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9(02):12-13.

[2]罗竖元.论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慈善事业领域中的介入空间[J].中国社会组织,2010(12):45-46.

[3]龚晓洁,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33.

[4]何兰萍,陈通.关于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2010(08):54-56.

[5]李培林.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01):23-24.

[6]黄振辉.中小城市社会工作者介入社会管理的空间与策略选择——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J].岭南学刊,2010(04):18-20.

[7]罗云南.专业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院介入的困境研究[D]贵州大学,2015(07).

[8]牛姗姗.单位型社区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06).

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体系之完善 第4篇

当前, 大多数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主体已经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列入了总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 然而就目前而言, 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需求还不能很好吻合, 造成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1.1、学生主要实习的场所和内容较为单一

主要表现在实习基地不成型, 实习场所过于单一, 有的高校甚至仅仅在校内实习应付了事; 有的实践活动则主要集中在健身俱乐部中, 作为社会体育主体的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活动开展却偏少。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培养出的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1.2、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偏低

尽管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过社会实践, 但其实践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偏低。 南京体院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次参加社会实践的平均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下的占总人92.2%, 这表明学生每次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对较短。 学生多是利用寒暑假等假期时间来进行实践活动, 学期内的实践则主要针对于大三, 大四的学生, 采用固定实习时间的方式开展, 但社会体育专业实习的部门组织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导致学生无法接受系统的实践性训练。

1.3、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实践能力不足

由于社会体育服务对象的广泛性,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造成学生实习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加之在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大多数的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掌握程度基上处于对零散知识点的记忆这一水平线上, 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死板、单一,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懂如何运用, 不具备较强的体育锻炼指导能力, 技术动作的示范和指导不够规范, 不能满足大众体育锻炼的需要。学校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日渐拉大, 学生高分低能, 实践能力不强的现象非常突出。

1.4、学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不够

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言,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习教学大纲。许多高校由于经费短缺, 师资力量不足, 很难组织学生参加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校方有时处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 还会出面制止学生自发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习过程往往成了走过场, 只是流于一种形式。

2、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体系的完善

2.1、构建社会实践多元化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的作用, 利用高校大学生体质监测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的全过程中, 并指导学生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 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 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运动竞赛和体育赛事, 在赛事组织中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竞赛, 还要参与竞赛的组织、裁判、医务等工作, 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由学生组织在班级之间、各院系之间的比赛, 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辅导等工作。通过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早的接触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了解学校体育的基本环节, 积累经验,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校外实践体系方面, 与社会群体展开长期合作, 建立完善的实习网络, 不定期为企事业单位、社区等提供体育服务。对于社会上举行的群体性社会体育活动、 企事业单位运动会等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联系, 使其参与和指导一系列的竞赛组织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到健身俱乐部、实训基地, 进行健身咨询、指导、健美操等实践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要加强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分阶段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2、增加实习时间和灵活性, 强化实践环节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时间的定制过于固定死板, 高校的寒暑假期、周末, 节假日等是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的良机, 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健身场馆、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实习, 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各种课外体育活动、民间体育活动, 大力参与社会体育指导, 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传授、裁判等能力。假期开始前学校可以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 为学生提出参与社会实践的任务, 并要求写出实践报告, 进行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假期结束后, 可以专门安排时间, 指导教师组织讨论, 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对于集中性定期阶段的实习, 应适当加大实习时间的比重, 完善实习体系。 当前来看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中性实习存在一定的误解, 许多同学认为实习是给用人单位“白干活”, 在实习过程中带着负面情绪, 甚至消极逃避工作, 这当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必须编订实习教材, 在教材内容上突出素质和能力教育, 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 及时增加超前或新潮的实践训练内容, 以实际案例或实际操作分析为实习教材的特色部分。编写教材时由教师和专门的社会体育人才如:健身教练、社区指导员、俱乐部、企业人员等共同参加编写, 使实训教材与行业同步发展。在实习开始前安排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 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 包括制定学生实习手册、选聘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定期汇报制度、指导教师巡视制度等, 保障实习顺利实施。

2.3、完善社会实践的运行及评价机制

(1) 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体系的完善, 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它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作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体系的运行机制应有企业 (社区、俱乐部、企业等) 、学校、教师、学生四个要素组成。在机制运行中, 一方面由校方向企业提供人才, 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实践提供场所,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实践中获得提高。四者之间缺一不可, 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共同确保社会实践的顺利运行。

(2) 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

实习单位和学校建立完整的评价、考核机制, 同时健全奖惩制度。实习结束要对实践活动进行测评, 具体可采用实习单位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估。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还不完善,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 并实施学分制, 但具体到实施环节, 管理较为宽松, 要尽快完善考核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成立专门的实习评估小组, 通过定期举行实习小结、研讨会等形式, 对前一阶段的实习进行总结, 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 评估小组要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 如实记录社会实践的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 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接收、反馈及处理;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 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 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 采用实习导师制度, 由导师对各自的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和负责, 将实习成绩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奖学金评定挂钩, 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的奖惩挂钩;制定规章制度, 出台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条例与管理办法, 制定章程和细则。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调动学生、广大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3、小结

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 系统的工程,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有组织地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 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体系。实践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明确培养目标, 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初步尝试,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技术能力,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 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社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缺陷:学生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方法途径较为单一、社会实践课程比重较少、实施措施不力以及实效性不强等。据此提出了构建社会实践多元化体系、增强实习灵活性、建立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体系构建。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体系,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雪峰.对南京体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个案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0 (2) .

[2]杜学工, 白亚军.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体育世界, 2007, (10) .

当今社会热门专业 第5篇

医药人才急缺。据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来看,由于北京各郊区县医疗事业的发展,引得医药人才市场供需两旺。从1月12日举办的医药人才招聘会来看,医药类用人单位提供了3765工作岗位,其中需求临床医学、生物制剂专业人才1780人。而北京医药专业毕业的600多生源明显供不应求。

二:软件人才

全球IT业的低迷波及了一系列相关产业,但其中也有例外DDIT培训市场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作为IT领域内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中国对IT专业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软件人才的缺口是每年35万人以上,而这部分人才如果靠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不仅数量上难以补缺,更远远满足不了我国软件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

三:教师

据教育部近日公布的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指出,我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行列,我国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到43%,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13%,而师资不足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按照“十五”计划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教育要达到60%的毛入学率,以学生老师比18:1测算,教师队伍的缺口将达到116万人,以普通高校师生比15:1测算,教师队伍缺口也将达到11万人。总之全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师资缺口达120多万人。

四:市政和社区管理、维护的相关专业人才

市政和社区管理、维护的相关专业人才,将有较好的就业空间法律、会计 英语,报名榜第2,需求榜第8; 计算机类,报名榜第4,需求榜第2; 电子信息类,报名榜第6,需求榜第3;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报名榜第10,需求榜第7; 财会类,报名榜第9,需求榜第10; 管理类,报名榜第3(指工商管理),需求榜第5(泛指管理类)。

五:速记人才

随着北京日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会展经济空前发展,对速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北京速记协会培训中心的唐老师介绍,由该协会培训的学员没有失业的,北京几家有培养速记人才资格的机构,例如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等,培养出来的速记人才也十分抢手。速记市场上肯定会吸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6篇

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重要意义

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他们学习的书本知识有体育公共关系、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传播学、运动竞赛学等多门课程, 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只有通过广泛接触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 服务于社会的需求, 才能发挥作用。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同时不仅使自身的知识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也提高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从而有利于毕业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活动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1) 未突出社会体育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定位不准确、学生不感兴趣, 收益不大。目前, 受高校传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影响, 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以“三下乡”、“进社区”的形式进行, 包括到农村、企业、社区进行考察调研, 家教、勤工助学、文艺表演等, 但这些活动的定位并不适合社会体育学生的专业, 也没有结合该体育专业学生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 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 导致学生对这些活动不感兴趣, 专业上也没有得到多少收获。我们看了许多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的写的是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的写的是农民工收入情况调查、有的写的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以此看来,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起到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

2) 学生认识上的差别, 导致学生未真正落实社会实践活动。当前, 部分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够, 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吃苦精神, 有的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到校外游玩, 而并未真正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还有的直接从网上下载别人的社会实践文章来应付交差;还有部分学生受就业压力的影响, 把目标定在考研深造上, 只重视文化理论成绩, 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形成重理论不重实践的错误认识。

3) 缺乏认真地组织和有效地指导。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调查, 我们了解到部分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对社会实践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一是缺乏组织制度。没有设立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 没有明确的分工, 许多体育专业老师并没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学生在事前准备不充分、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在处理一项具体工作时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二是缺乏检查制度。对学生是否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流程是否到位, 活动开展的进度都没有及时的检查, 导致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做与不做、做得好与坏没有多大的差别;三是缺少总结和激励。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后, 许多学生并没有对活动进行认真总结, 更没有加强对成功经验的推广, 每次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 却没有好的成果体现;有的即使取得好的成果, 创造了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没有给予肯定和相应的荣誉, 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 缺乏与社会体育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相应的保障机制

首先, 在资金上开展社会体育实践活动需要相应的经费, 如社区体育活动建立健身房、购买相关健身器械, 这些大项开支没有政府和基层单位的支持是难以解决的。同时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缺乏专项实习经费和人员培训资金, 这成为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 缺少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目前, 因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起步晚、取得的成功经验少, 许多单位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而把接收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最后, 缺少安全保障。社会体育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现阶段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对安全培训、体育运动伤害防范、及时救治等方面相对滞后, 这也是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中的一个瓶颈。

2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措施

2.1 重点针对专业特色, 制定符合社会体育学生的社会实践方案

为了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重新制定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方案, 设计了多种多样针对专业特色、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同时, 充分考虑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 如在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 我们向组委会申请安排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广泛参与会务筹备、组织、场地、赛事安排、协助主裁判参加裁判工作, 从运动会后的社会反响来看,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好评, 其中一大批学生被省大运会组委会评为优秀裁判员或工作先进个人。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坚持就近就便和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原则, 很快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 增强了学生专业素质, 也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为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针对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 加大了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宣传力度。一方面, 在教学中引导、教育指出, 社会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社会实践是从书本知识学习到工作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另一方面, 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结合式教学方式, 把问题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提出来, 要求学生进行“探疑式”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对于重视考研、就业而不重视实践的同学, 我们通过把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与提高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宣传, 使同学们很快认清做好专业社会实践同样能为就业提供强大动力, 从而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2.3 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

首先, 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 成立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工作机构, 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做到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 又有专业老师的具体指导。同时, 学校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把社会体育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设立相应学分, 对社会实践选题、内容、形式、目标等都作出具体的规定, 做到有章可循;其次, 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和检查的力度。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使之了解活动的内容, 掌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和方法, 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最后, 活动结束后, 对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交流, 并设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于取得好的成果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 对成功的经验进行宣传报道, 以进一步在校内和社会扩大活动的影响。

2.4 加强保障机制建设

一是加强资金保障, 我们采取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 根据社会体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经费上实行学校、政府部门承担大头, 企业、单位提供赞助, 学生自己负担小分上的原则, 基本能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二是加强实践基地保障, 学校通过多方联系, 特别是争取校友、原来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大力支持, 签订就业合作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三是加强安全保障机制, 专业指导老师要认真做好活动期间的安全教育, 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 进行体育运动伤害急救演习等培训, 切实提高学生防范风险的安全意识, 同时认真制定落实好安全纪律和责任制度, 时刻强调安全意识, 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体育专业做为一个社会需求较热门专业,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也就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对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研究新举措, 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同果.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J].教育评论, 2005 (5) :61-63.

[2]李一国.略论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高教论坛, 2006 (5) :16-21.

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7篇

一、体育专业学生特点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较为明显, 他们的主要优点:一是专业技术水平较高, 多次在国内重大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二是上进心强, 有拼搏竞争意识, 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三是思想比较活跃, 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体育系学生比其他系科同学更多的时间用在训练上, 文化基础较薄弱, 思想上存在不足。因此, 认识事物较为肤浅。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活跃, 头脑聪明, 有一定自立意识, 但缺乏协作精神。

二、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违纪处分学生频出的原因

从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状况来看,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之其他院校还是有一定差距, 这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

首先, 从辅导员的配置上。社会体育专业在我校属于刚刚起步专业, 2007年刚刚招收第一届学生, 在2010年之前没有专职辅导员, 负责管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老师是学院任课教师, 这导致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投入的力度不高。

其次, 规章制度上。体育学院在之前为学校的体育教学部2010年底升格为体育学院, 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学生平时基本没有学生活动, 使得学生内心的激情没有地方可用, 导致很多打架事件。

第三,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上。体育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处于较低的水平, 学生干部大多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学生干部队伍建立的相对不健全。

第四, 课程设置培养计划上。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刚刚起步, 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学习和教学上较为混乱, 学生对将来就业充满迷惑。

三、社会体育专业违纪处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由于体育专业受处分学生十分敏感, 如果不注意教育方法, 很容易造成教育无法真正收到效果。因此,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我们给出了一下几个教育方法:

(一) 以学生为本, 关心学生成长

从目前受处分学生的现状来看, 大多在低年级就受到处分, 辅导员要关心、爱护, 要鼓励受处分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另外, 尊重体育专业被处分学生, 从他们的主体需要和自身发展规律出发, 高度重视被处分学生的全面发展, 摒弃过去以强制管理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营造关爱氛围的同时, 使他们尽可能地与教育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性沟通关系。

(二) 结合体验式培训

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使得体育成为一个教育人的主要手段, 只是目前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利用好体育这个有效的手段。体验式培训是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体验式培训的游戏项目的设置过程中, 有意的加入对受到处分或者违纪的相应惩罚和分享使得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接受自己有违纪行为就应该接受处罚的思想, 并加入让学生通过努力而改变或者减轻自己所受处罚的元素和努力方向, 这些体验式的训练无形之中就为我们教育受处分学生提供了帮助。

(三) 勤走访、长谈心

辅导员在对违纪处罚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两个字:“勤”、“长”。勤就是要求我们要勤走访, 了解违纪处分学生的生活情况,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能够深入违纪处分学生的家庭, 了解他家庭的具体情况, 违纪学生的成长环境等;长就是要求我们辅导员在做违纪学生工作的时候要经常与违纪学生进行谈心。通过谈心, 首先,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近期的状态, 避免违纪学生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不良的状态, 其次, 在谈心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可以成为将来违纪学生成长还改变的有效记录。第三, 在谈心过程中要经常性德给予违纪处分学生相应的学生和发展的建议, 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 为其在大学更好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得力助手, 在众多学生工作中, 学生干部都会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 发挥好学生干部对违纪处分学生进行管理的良好作用,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在应对违纪处分学生的时候, 应该让学生干部主动关系和联系相应的学生, 对违纪处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行为要及时主动的向辅导员汇报。另外, 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分寸, 要让学生干部真心的去关心和帮助受处分学生, 不能让受处分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让学生干部监视他们。

(五) 完善相应的制度

良好的制度, 是有效管理的开始。因此, 在应对受处分的学生时候, 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和规定, 应该建立允许受处分学生改正的和免除处分的响应奖励制度。建立受处分学生谈话和记录相关制度, 以及应对受处分学生的响应流程。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社会体育专业违纪处分学生的特点和频出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辅导员配备不齐、制度建设不完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力度不够等原因是导致社会体育专业违纪现象频出的原因, 并针对性的给出要以学生为本, 关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加强走访调查等方法对违纪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体育专业,违纪学生,体验式培训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庄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10) :68-70.

[3]李卓声.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本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0) :234.

[4]康宁.教育理念的反思与建设[J].教育研究, 2003.6.

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8篇

1.1 内化价值观念, 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化,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当中, 都扮演着社会人的角色。而社会学则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 不仅关注社会的子系统, 更加关注若干子系统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在群体或者社会中, 都要与他人进行交往, 都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一个人从儿童时代过渡到成年时代, 都在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个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合格的公民。这一过程事实上就是社会文化的继承、传递和延续。

1.2 掌握生活技能, 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 例如, 在课堂扮演学生的角色, 在家庭扮演父母或儿女的角色, 在工作岗位上扮演职责的角色, 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按社会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使每一个社会人都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 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使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并履行好所扮演的角色。

2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1 课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 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启发式教学的特质, 笔者一般会在每个章节讲授前, 通过资料、视频或设计问题的方式, 启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这一章的讲解前, 提出“什么是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网络和社会群体的氛围哪几种类型”、“我国的社会群体有哪些”等问题供学生们思考, 增强学生们主动探究知识、探究社会的积极性。

2.2 多元情景教学

社会学概论是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 是否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技能也是学业评价的关键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使学生理解、掌握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必须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扮演才能完成。因此, 采用情景式教学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学习“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互动”等内容时,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扮演自己期望的社会角色, 通过上台编排表演情景剧,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活动结束后, 每个小组由一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点评各小组的表现, 教师根据不同的小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

2.3 案例教学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成为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常常选取社会生活中热点和焦点事件, 如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典型案例作为学生讨论的话题, 因为此类问题贴近现实生活, 学生感觉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自己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案例讨论和辩论的积极性。例如围绕“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这一章节内容, 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 比较讨论全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以及完善的对策;围绕“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学生参与了“一年一度大迁徙之春运”的热点问题讨论。针对不同的案例, 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自由发言和点名发言相结合, 让学生针对案例各抒己见,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全班分成不同小组, 由一位学生充当小组组长, 在小组内部讨论, 汇总整个小组意见后再上台发言。

2.4 立体化教学

课堂是第一教学场所,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课外、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课是利用课堂以外的时空组织的教学活动, 主要采用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等形式。使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生活, 接触社会, 在课本之外进行实地调查, 亲自了解社会。例如在学习“社区”这一章节时, 带领学生们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 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社会化过程中社区所发挥的作用;在学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这一章节时, 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三十年以来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 调研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情况;在讲到“社会保障”这一章时, 组织学生去福利院慰问老人, 了解老人的喜怒哀乐, 倾听他们的心声。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5 参与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视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效果, 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力, 笔者采取了参与式的教学形式, 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把书本上的内容拿出一些章节, 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形式提前备课, 等到提前备课的章节, 小组同学来当老师, 轮流上台讲课。学生在课后对自己上台讲课的内容做足了准备, 都能把所讲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 有滋有味。或者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社会中做调查, 把调查的结果整理汇总, 到课堂进行展示。通过这种让学生换位扮演教师的角色自我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模式,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学们也普遍反映更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 更能深入掌握学习内容, 经过这样的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大大增强。

3 结语

总之, 社会学概论的课程对于高校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 教师要有效地传播知识, 学生应当有效地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应有良好的互动。在非社会学专业的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非社会学专业特点, 充分把握好教学的理念和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独立思考;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社会学,教学,改革,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3.

[2]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 .

[3]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49.

专业社会工作者 第9篇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对学生要大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能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衡量高等教育是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标志。[1]

高等体育院校以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体育服务人才为其生存的主要依据, 离开了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规格的要求, 其办学就失去了社会意义。体育教师直接参与社会体育的指导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解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严重欠缺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矛盾必须从如何有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体育能力, 将其学校所学顺利转化为社会所需入手。

2 社会体育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社会活动能力是其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涵丰富, 不同学者对此意见不同。笔者认为, 学生就业时所能参与的社会体育活动应涵盖体育卫生监督、制定运动处方、身心健康咨询指导、体质测量评价、竞赛组织编排、临场裁判、指导群体活动、人际交往等诸多内容 (见图1) 。

而参与上述体育社会活动应具备的社会体育能力则包含了社会责任感、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见图2) 。对社会体育能力结构的深入分析, 我们看到, 未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如若从事社会体育服务, 就必须快速进行角色转换, 尽早适应社会环境, 并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与人交流合作。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和体育新课标的推进, 对未来体育工作者而言, 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 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与书面表达等综合能力, 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面对社会的现实与残酷。鉴于此, 社会体育能力的结构才会如此庞杂。需要强调的是, 笔者之所以将社会责任感纳入社会体育能力范畴, 并将其放在首要位置, 是因为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 是其他能力得以显现的重要前提。试想,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 即使各种社会体育能力再突出, 也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体育活动中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但必须明确的是, 社会责任感不属于能力范畴。

除此外, 以下知识结构、能力因素对于上述体育社会活动能力起到支撑作用。

2.1 理论知识

社会体育是人们自愿参加、以健身为主要目标的群众体育活动, 其内涵极为丰富, 有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健美体育、保健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及家庭体育等等。只有充分理解社会体育的的内容、功能、意义和组织形式, 才能有效地把已有知识、能力和素质运用到社会体育工作中, 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2.2 身体素质水平

身体素质是体育专业学生顺利完成各项术科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的基础, 也是开展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体育项目众多, 如果身体素质水平低, 就无法较好的掌握各项运动技能以适应社会体育的开展需要。

2.3 综合运动能力

社会体育工作指导者必须具备全面的运动实践技能, 虽不要求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但必须对每个健身项目都能运用自身已有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只有掌握好运动项目的特点、规则、组织形式,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指导作用。

3 社会体育能力的社会化

所谓能力的社会化, 即根据现实社会所需, 学生将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体系, 所培养的能力素质转化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就社会体育能力的社会化而言, 就是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综合知识体系, 所培养的综合能力素质转化为服务社会体育的过程。

4 职业能力社会化途径探索

4.1 教学中的能力社会化

4.1.1 教学中融入社会理念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体育的特有功能, 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今后从事社会体育服务所必须具备的品行、知识、能力素质作为己任, 把体育教学与灌输社会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经常启发和教育学生把运动场当作今后的工作平台:把比赛中的对手看成是社会竞争中的对手、工作中的对手, 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 形成不畏艰险的品性;把比赛中的失败当成社会工作中遇到的挫折,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形成永不言败的风格;把技术训练中的难点当成社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攻克难题;把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当成高强度的社会工作, 锻炼意志, 挖掘潜能;把运动训练中遇到的恶劣气候当成艰苦的社会工作环境, 吃苦耐劳, 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把集体项目中的战术配合看成是社会工作中的相互协作, 以便学会如何融入团队。[3]

4.1.2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

社会竞争能力是人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基本能力, 即生存能力。对体育工作者而言, 指体育教学以外的一切社会体育活动, 例如竞赛组织能力、裁判工作能力、组织训练能力、组建训练班、培训班等有偿服务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等等。[4]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竞争能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室要不断强化与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如在术科教学中,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多安排分组对抗练习, 让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裁判。又如在校内外体育竞赛中, 多为学生创造裁判实践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4.1.3 坚持“两个结合”的社体能力培养体系

坚持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以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体育教学能力实践, 以适应全民健身的社会需求。比如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考核制度;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够参与各运动项目的裁判实践等。

4.1.4 教学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接轨

社会体育活动需要专门人才的指导,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关心社会体育的发展, 把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指导结合起来, 投身到社会体育热潮之中。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 应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需要接轨, 针对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趋势, 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社会体育活动。走“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路子, 把社会体育各项目优秀分子请进校园。引导我们的学生, 让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工作指导活动和竞赛。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 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4]

4.2 实践体系的构建突显社会化

教育实践不是教育的最终阶段, 而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发展能力的一种途径。[5]通过实践, 学生获得“新的经验”、“新的知识”, 锻炼了未来从事社会体育服务所需的个性品质, 促进了包括学生社会体育能力在内的多种职业能力的有效发展。

4.2.1 多形式实践环节促进能力社会化

通过集中的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专业见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多种实践性环节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提高服务社会体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实习学校帮助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 为各个实习学校进行课余训练, 使学生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裁判能力等多方面得以提高, 从而为未来服务于社会体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4.2.2 建设与市场同步的实践教学基地

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6]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应与专业培养方向一致, 还必须考虑与社会需求、市场要求一致, 建立一种学校、基地、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共同体”模式。例如:与城市社区建立合作关系, 进行社会体育指导, 引导健康的体育运动, 组织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与城市街道建立合作关系, 了解街道体育活动情况, 协助制订体育活动计划, 进行体育活动指导。学生通过与实际就业环境相一致的社会实践活动, 正面感受社会竞争激烈和人际关系复杂等特点, 能有效地培养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4.3 社会体育活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活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见表1。

表1显示, 体教专业学生社会体育活动能力培养伴随着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活, 从大一直至大四,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的发展及社会体育活动的经验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分层次进行培养。

5 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是其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涵丰富, 结构庞杂。一段时期内,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严重欠缺与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矛盾仍将持续。因此,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极具现实意义。就高校自身而言, 可以从教学及实践两个环节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进行培养, 即所谓的社会体育能力社会化进程。教学环节上, 应在教学中融入社会理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 将教学活动与社会体育活动接轨及坚持“两个结合”的社体能力培养体系;实践环节上, 应以多形式实践促进社会体育能力的社会化并建设与市场同步的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何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117-119.

[2]钱锋, 胡惠.试析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74-78.

[3]蔡汉跃.议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教学[J].浙江体育科学, 2008 (3) :89-91.

[4]王利, 初文.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松辽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02 (3) :119-121.

[5]沈建文.“从能力结构”的形成谈高师体教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案[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1) :37-39.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困境;改革思路

0 前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现阶段,人们十分关注健康问题,体育锻炼是保证人们具有健康体魄的有效途径。人们对社会体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社会体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中逐渐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截止到2011年止,我国已经有将近240所院校都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但是总的说来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以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困境,接下来探讨了进行社会体育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困境

1.1 专业交叉、课程雷同

学校在开设专业时会设定一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的有效依据。现阶段,我国高校为社会体育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开发体育产业的能力。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体育人才,我国高校为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大量的课程,包括政治、社会、教育、管理、经济、技术技能、保健、生物科学等等。

一般来讲高校不仅仅只有社会体育一个专业,好多高校还开设了体育经济专业、体育管理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现阶段高校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课程教学,另一部分是专业实践。上述四个专业的课程实践也存在重复的情况,一样的实践内容无法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四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交叉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无法准确完成培养目标。

1.2 对口就业困境

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的存在对口就业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和专业十分相关的工作,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2009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始终保持在最后十位之内;第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的第一年辞职的人数非常多,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的第一年辞职的概率约为35%;第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工资比较低,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工作要少于全国平均水平。

2 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思路

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陷入了困境,为了走出困境,笔者认为相关人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改革:

2.1 合并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专业, 仍沿用 “社会体育专业”的名称

我国好多院校都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体育经济专业、体育管理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这四个专业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将现有的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合并是可行的,合并之后仍然可以叫做社会体育专业。合并之后的具体改进策略包括: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合并之后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改革后的培养目标是:传授学生健身知识,锻炼学生的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场地的保养知识,社会体育专业需要向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第二,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经济和管理类的课程,增加一些专业技能培养课程;第三,注重实践训练。学校需要重视对学生的课内实践锻炼,包括组织学生进入健身房,让学生参与学院内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策划等等;第四,鼓励学生获取资格证书。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每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专长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可以有效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2.2 合并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专业,更名为“体育经管专业”

体育经济专业和体育管理专业之间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我国院校可以將上述两个专业融合起来,形成体育经管专业。合并之后的具体改进策略包括: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第二,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第三,注重实践训练。教师必须重视课内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营销练习,模拟体育企业的运营等等;第四,鼓励学生获取资格证书。体育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以考取的资格证书主要有两类,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体育经济人资格证书。

3 结语

我国的好多院校都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陷入了困境。笔者以社会体育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社会体育专业面临的困境以及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彪,洪俊雄.试论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围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2:42+80.

[2]郑艳芳,刘连发.社会身份与结构性失位:体育专业群体就业的困境诉求[J].体育与科学,2013,03:45-48+52.

突破教师专业社会认同困境的途径 第11篇

我们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还处在稚嫩阶段,特别需要呵护。在这个阶段之中,最为关键的是专业的认同,特别是专业的社会认同。

基于这种思想,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突破教师专业社会认同困境的途径。

一、各级政府应采取引、导、推、放、立等行政手段,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社会认同的再建构

回顾新中国60多年教育,教师的地位曾大起大落。在文革期间,教师成了人人可批的“臭老九”,此时的(中小学甚至大学)教师专业性根本没有人(甚至包括学生)认同。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尊师重教成为政府重推的工作,教师重新获得众人的尊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承认。究其起落原因,在于社会认同主要靠社会福利系统 (经济维度) 、社会组织系统 (政治维度) 和社会意义系统 (文化维度) 等三大基础性体系来支撑,而三个基础性体系主要被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所左右。从(物质、精神)资源的给出能力来看,政府在我国社会认同三大支撑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地位的作用。因此,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社会认同同样会受到政府行为的重大影响。

既然政府是影响中小学教师专业社会认同的主要角色,政府必须肩负起中小学教师专业社会认同推手的历史责任。政府要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教育的现有基础,特别要抓住当前社会大众迫切需求中小学教师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教师怀着实现专业认同的强烈愿望的难得机遇,通过上述三个基础支撑体系的鼎力支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认同和发展。

政府首先在经济上做好引导工作。在经济上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的政策和举措,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确保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师专业基础的不断提高;建立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机制,全力在经济维度上提升教师专业社会认同的水平,引领教师向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加强行政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和教师专业的社会文化认同体系。一方面重点激发中小学教师向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倡导教师通过自我实现来获得教师专业的社会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层面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向社会给予技术性的展示,目的是让社会人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的精湛绝伦,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性并非所有人不经专业训练所能熟悉和评判的,疏导长期以来我们中小学教师自认专业和社会不认同专业的矛盾,消除当前社会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认同误区”。

再次,改革社会组织系统,让政府成为教师专业认同的推手。改变长期以来政府集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于一体的多重角色,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评价的教育权威评价机构,即要行政部门放手教师专业性评价等工作,让专一中介机构来完成教育专业评价。这有利于强化政府的服务角色和责任意识,更利于教育专业(包括教师专业)权威性的提高。

最后,政府利用一切资源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建立各种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管理的社会团体,让教师在此之中研讨教学,不断实现专业进步,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

二、社会和个人在确认教师专业重要性的前提下,积极营造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空间

教师是国家出资或纳税人出资“雇佣”的公益事业人员,而服务的对象却是认为应该对其优质服务的社会纳税大众。由于两者存在服务与被服务、雇佣与被雇佣的特殊关系,昭示了社会民众认同教师专业性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由于长期对子女有着成凤成龙期望的我国人民大众,主观上有着强烈的本位倾向和凭得益衡量的评价态度,决定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性的认同比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来得难。既然存在难认同教师专业的心态,大众直接评判甚至插手、干涉教师教学工作就显得并不奇怪。

在这种情况之下,最大、最难的是让民众具有认同中小学教师专业的思想和习惯,这需要社会上下齐动,让每一个社会人明白认同教师专业的社会现实意义,甚至明白认同只会给他们子女(子孙后代)教育带来更大的眼前利益,最终目的是让社会人自觉去构建教师专业社会认同的环境。具体方法可以是,让社会人主动接受各方的宣传,自觉认同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必需有着精细分工和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现实,乐意形成认同中小学教师专业性的意愿;让社会人接近课堂,让他们清晰了解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学科的授教艺术和家长对子女某些学科疑问的解答艺术(家长所谓的“教”)有着天壤之别,以清除某些家长以往对子女学科“我也会教”“我也会辅导”的错觉,体验中小学专业教师解决他们子女教学问题的专业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产生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尊重和赞誉;明确社会人在子女(子孙后代)教育中应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责任,重点做好子女品德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积极鼓励和配合教师专业教学的一切行动,确保中小学教师专业优势的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要主动参与社会意义系统(文化维度)的构建,让目前处在初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有能力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应主动参与教育专业的评价,让中小学教师专业的权威性得以建立,让社会认同的组织系统得以完善和发展。

这些举措的实施,主要靠社会和个人自觉行动,为了加大推进力度,必须将其纳入和谐社会建设内容之中。

三、大众媒体采用帮、扶等正面、有效的宣传手段,促进社会意义系统(文化维度)与教师专业的社会认同协同推进

作为教师专业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急需借助大众传媒来正面宣传和筑立,即夯实教师专业社会文化认同的舆论基础。就近十年来讲,媒体仍在喋喋不休地曝教师群体之不足,似乎在行监督之责,实为猎奇所需,让老百姓多看到教师如同无恶不作的负面新闻,根本与急需认同教师地位和专业尊重的社会文化相背离,造成让教师、其他人群和社会共输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之下,媒体应综观大局,从整个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长远利益和历史使命的高度出发,利用正面的宣传方式来不断巩固教师的地位和教师专业的认同,努力赋予教师专业“先建后改、先立后优、先认后进”的帮扶环境,从而循行社会精细分工和文明进步的需求,促进文化教育优先发展。利用媒体工具,不断推出教师专业典范和师德楷模,在广大民众心中筑立教师专业的璀璨和精湛,传颂教师专业的经典和高尚。反映各个群体的包容意愿,强化教师专业的需要,宣传教师专业自我实现的自主意识,激励专业内外群体构建专业认同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的社会文化认同环境。

四、教师自身要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教师专业的自尊

美国学者利波曼 (M.Lieberman) 在对专业特征的研究中,先从过去社会各个专业群体比较上探索揭示专业所具有的特征,这就决定他倾向于专业自身个体上的揭示,即较少涉及专业群体以外的社会大众(或群体)对专业的相互作用。前面所述的三个方面,却是描述这种相互作用对教师专业的构建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专业自身(专业群体)仍是实现专业社会认同的主体力量。

作为教师,是教师专业的主体,也是获得社会认同的客体。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首先使得社会大众对你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即要拿出令教师以外群体信服的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等(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高尚的师德)。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尽心尽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反思教学问题,力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实施教学后,教师个体要不断地拿出令人信服的教育结果,来获得硕果性的社会认同。总之一句话:倾心的社会认同和尊严与自尊来源于教师群体与教师以外群体比较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丰硕的专业果实,而且在教学生涯之中要不断修习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念,即通过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来维持自己的社会认同。特别是目前教师普遍感到专业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要大胆实施教学创新,确立教学自身专业特色,形成教师专业自身优势,以提升自身在各种新的社会竞争邻域中的驾驭能力,从而提高专业的自尊和专业的社会认同。

上一篇:胆囊全切术下一篇:煤矿主斜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