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2024-06-03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精选12篇)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三个问题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102年师范办学历史的学院, 从1994起从初中应届毕业生当中招收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 (数学教育方向) 的学生, 开始培养大专程度的小学数学教师。在2004年底的专业调整中, 从初等教育专业 (数学教育方向) 分离独立设置专业——数学教育专业, 并于2005年开始从普通高中毕业生当中招收数学教育专业三年制大专生, 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 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师, 是我校数学教育专业最主要的目标。通过四年的实践, 我们数学教育专业在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笔者主要就三个问题谈谈认识。

一、数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是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是培养数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因此, 紧跟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改革数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力求突出我校数学教育专业的特色, 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我们应根据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出发, 对教学技能实训、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系统的优化设计, 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 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性教学内容的完善的数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四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一是技能训练, 实训内容主要是教师教学基本功, 包括教师口语、书写、计算机和音乐美术技能的训练, 这是当好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基础。二是模拟教学, 该层次是专业核心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实训, 包括试教和说课训练。这些实训主要在校内专业实训室——微格教室完成, 主要模拟小学数学课堂现场, 学生分别模拟小学数学教师和小学生, 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能力。三是综合实践, 包括教育见习和 (暑期) 专业实践。其中教育见习的目的, 是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实际状况, 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实际工作, 加深认识一个小学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专业实践是利用第二个暑期到浙江省各地乡村小学开展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目的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 发挥师范大学生的文化优势, 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秀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 传播新课改的作用和影响,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作出努力。四是教育实习, 该层次是数学教育专业最高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 包括两次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 其中教育实习的目的, 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学教学实际, 使学生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 把自己学得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地运用于教书育人当中, 在实践中检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全面检查并促进学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论文是检验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 也是培养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数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运作保障

1. 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课程教学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内容要靠制度来体现, 制度要科学、合理、可行、方便。首先, 应明确和理顺学校教务处和教育督导处、学院教科办和教师技能实训中心、专业和课程组的职责范围和内容, 明确专业实践教学在各个环节和各阶段上的建设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 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 使管理全面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其次, 网络技术为实训设备的运行状况、材料管理与统计、信息交流、管理手段的更新等方面实现科学的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应用网络技术对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执行状况进行网络化管理, 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服务水平, 促进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 提高实训室和设备仪器的利用效率, 提高管理的档次、快捷性和全面性, 也有助于领导层进行评定、分析和决策。

2. 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深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勇于奉献、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为了提高专业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从2006年起, 我校数学教育专业的所有专业教师每年都要有一个月的时间到基地小学参加社会实践和基地建设, 与小学教师一起开展备课、听课、上课、评课、课题研究、课外活动指导等教研活动。同时从金华市小学和教育研究部门聘请兼职骨干教师10余名, 直接参与专业实践课程教学, 把来自小学新课程改革第一线的最新成果带到了课堂, 提高了实践课程教学的信息量和质量。

3. 制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大纲要根据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编写, 它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结构及基本要求。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针对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与基本技能要求, 结合数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确定相应的能力标准, 并把这种标准分解到各个学期, 设置对应的训练项目,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循序渐进、逐年发展和提高。

4. 编写实践课程指导教材。

目前我校数学教育专业还没有完整、规范、系统的实践课程教学配套教材, 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特色性较差, 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应积极鼓励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编写实训教材, 参与相关出版社组织的实训教材的编写。实训教材建设应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亮点。

5. 建立实践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结合我校数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一方面, 建立实践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 制订考核评价的标准、办法, 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同时把实践教学考核纳入教师年终考核, 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 与年终分配评优挂钩。另一方面, 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 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实习小学评价、实践报告、撰写科研论文等方法构建全方位评价机制, 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 与综合素质评定挂钩。

三、数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特色

1. 在训练时间、师资、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

每天早、晚自修都有规定的教师口语、书写、音乐实训活动, 日复一日、常抓不懈;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美术等课外实训科目, 也在相应学期的课外活动、双休日和节假日安排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铸两代师魂, 练两代师能, 树两代师表,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师范学院每个教师行动的指南, 教师注重修养, 注意言行, 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 言教辅以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实践课程教师和班主任按照学院规定的要求参与实训指导, 并督促检查学生平时的技能训练。以班干部、课代表和课程优秀学生组成的骨干队伍也是课外技能训练的主力军, 通过这些学生骨干的传帮带, 能够从受益面和时间上保证训练的质量。

2.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

演示、实验、讨论、实训、调研、出外参观、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试教、说课、见习、实习、创新制作、毕业论文等各有侧重, 教师引导与学生训练有机结合。学院和专业按照三年计划组织的各种技能竞赛活动, 如演讲、讲故事、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数学符号和公式书写、数学作图、小学数学思维、小学数学片段教学、教学设计、课件制作、黑板报、版报设计、美术、摄影、歌唱、舞蹈、课本剧、小品、科技制作、航模、科技小论文等, 能够有益地促进学生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 综合实践有计划。

对于教育见习、 (暑期) 专业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指导等综合性实践项目, 由学院领导、综合办、教科办、数学教育专业和相关课程组严格按照预定的计划执行, 各项综合实践活动都有严格规范的考核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

4.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是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中以传统讲授法唱主角的局面, 引进引导发现法、研究性学习、双循环教学法、核心实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二是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 培养和训练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每年都要组织数学建模训练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是开设创新制作方面的选修课, 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科技发明竞赛。最近四年以来我校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各种学科技能竞赛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

5. 职业技能考核。

数学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训练和考核内容与国家规定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基本一致。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获得浙江省级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 还必须通过学院和专业统一组织的教师技能考试, 我们在第四、第五学期专门安排两周对学生的口语、书写、常用字、数学语言表达、简笔画、视唱练耳、片段教学、说课、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进行考核, 所有项目成绩合格才能参加相应学期的教育实习;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基本功考核手册, 相应成绩都要在手册中登记, 并把基本功考核成绩与每个学期进行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评优挂钩, 使每个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能受到“真刀实枪”的训练和考核, 实习时就能“顶岗”, 毕业时能够真正胜任小学教学工作。与此同时, 要求学生参加书法、声乐、钢琴、民乐、舞蹈、素描、色彩、主持人、体育裁判、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考级, 必须取得两项基本证书并在前述教师技能考核所有项目全部合格, 才能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6. 抓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结合形势, 抓好各种主题教育,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 以师生的文化活动为主体, 以校园精神为底蕴, 努力建立政治方向明确、学术氛围健康、道德风尚崇高的校园文化环境, 积极支持校学生艺术团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和指导,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科技节、新生活动月、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等等大型的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和综合素质。认真抓好以学工办、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干的政工队伍和以学生干部、中共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干的学生骨干队伍, 保证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9) .

[2]陈文胜.从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看小学教育专业教改.集美大学学报, 2003, (4) .

[3]姜秀珠, 宋辉.小学教师从教能力状况的分析与思考.辽宁教育研究, 2001, (4) .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心得 第2篇

专业:旅管(本)201501 姓名:赵盼

学号:20153506 蒲江明月村之行是我们的第一次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颇具特色的村庄,沿路都是整齐的茶树和竹林。我们先参观了一家外形古旧但内部格局新颖独特的老房子,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主人在这间安逸简单、远离喧嚣、气氛宁静的房子里的悠闲生活;还有另一间造型相似,但里面的陈设都是一些书籍和戏服的老房子,我想,这里应该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吧!这里的独特设计,新颖景观都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农村,感受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这次旅行,对于学旅游管理教育专业的我来说,是十分具有指导意义的,它让我更加了解我们的专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指引,也让我们看到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后,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更加努力!参观学习,让我们更加受益!

旅管一班 汤笑语 20153502

走进蒲江明月村,路旁的橘子和田里的蔬菜,不是很密集的房子和独特的“乡村气息”,不深入体会,会觉得它与普通乡村并无差别。但是,当踏进现代艺术家设计的土房子时,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泥墙壁泥土地,但却十分简约大方,与乡村这一情景完美结合,与现在许多农村的水泥房子大不相同,仿佛走进杜甫的草堂,诸葛亮的茅庐,返璞归真的情感顿然而生。我想,这边是明月村虽然是一个普通村落,却可以吸引这么多城里人来欣赏的原因吧。而存在当地的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土窑,更为这里添上了一笔浓厚的历史感。这也是这里给我最大的启示:几处简单文艺的茅庐土窑,迎上追求绿色朴素的现代人心理,便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班级:旅管(本)201501

姓名:吴青鞠

学号:20153507

随着汽车进入蒲江明月村,首先注意到的是干净宽大的柏油路。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一路走来,道路两旁的小竹林、绿茶树、橘子树是一道道清新亮丽的风景,它们成行成林蔚为壮观。在明月村的田埂小路上行走,你会嗅到泥土的芬芳、瓜果的甜美,那微湿的空气里满是自然的味道。历史悠久的民间古窑、独具风格的陶器泥墙、和谐诗意的碧水曲桥、古朴淡雅的艺术民居......它们是明月村文化的缩影,魅力所在。

高职水工建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第3篇

[关键字] 职業教育 水工专业 教学改革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要求,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近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现行教育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重知识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等等,社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如何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技能型人才,这些都是我国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第四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三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经过本专业全体教师的努力,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开展水电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湖北省是我国的水电大省,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的三峡宜昌,在半径不到一百公里的区域内,平均每十年建成一座大型水电站。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重要堤防工程、鄂西小水电开发等一系列位于湖北省境内水利水电工程正式启动,尤其是金沙江、大渡河、乌江等西部水电项目的开发,使水电建设在国家、我省以及区域内得到高速发展,都急需我们培养一大批的水电建设人才。

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水电事业还将有一个高速的发展。优先开发调节性能好的水电站,协调发展中、东部地区的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加强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结合 ”开发方式的研究,继续重视小水电的开发是国家水电开发的方向。湖北省也继续重点加强鄂西水电的开发,力争水电装机容量三千五百万千瓦的目标顺利实现。水电建设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水电事业的发展,使得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大。我系近几年组织力量对本省和全国水电行业人才状况和需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对行业相关单位进行了人才信息统计。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电建设单位每年需要补充大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技术实用人才,尤其是在基层水利单位,更需要一大批能从事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质量检测、中小型工程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水电工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应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导向,构建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

本专业自2005年以来,就开始尝试基于“2+1” 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基本反映了本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所谓“2+1” 教学模式,是指学生进校后,先对其进行两年的校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然后进行一年的校外实践教学。

“2+1”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不是将传统3年制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削减压缩形成;而是在进行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摒弃了原来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按照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实训践课的结构,组成更能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

实施“2+1”教学模式,减少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使得理论教学学时随之减少,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明显增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为1∶1.2。

近年来,本专业通过更新观念,充分发掘校内潜力,积极培育校外资源,探索出了以“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校内模拟实训,即利用校内现有的场地条件,购置或自制实训教学所需的设备,在校内建立模拟工程现场,以完成本专业相关实训课题的教学。目前,本专业除拥有材料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等4个实验室外,还建有面积为1000m2,专门用于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工实训车间”,能进行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锚固工程等多个职业岗位工种的实训教学。

这种校内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效明显。

所谓校外顶岗实习,就是在学生进校学习的第三年,将他们集中或分散地安排到与水电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结合该单位的工作任务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被安排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与单位职工一起顶岗上班。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为学生就业和施工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此外,还能使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今年,我们又根据“2+1”教学模式编写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本次教学大纲的编制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建设上台阶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系重点实施了“四大工程”。

一是“双师素质工程”, 我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或选派指导教师到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两年来,我系共有8位教师利用假期深入一线施工工地,参与水利工程施工,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今年,我院进行了第二届“双师型”教师评定,我系又有三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二是“名师工程”,我系在去年又重新评选了两名学科带头人、八名骨干教师,实施月津贴制度,对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实施“教授津贴”制度;改善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师徒情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子”,师傅不仅向徒弟传授技术,传承经验,而且把一名老教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代代相传,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四是“楚天技能名师工程”, 经专家评审、省教育厅审核,我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2008年度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设岗专业。我系积极引进面向社会和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改善师资来源结构,利用他们高超的专业技艺以及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现已聘葛洲坝集团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为钢筋工实训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该技师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

四、实践教学环境得到提高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工种多,实践性强。我校现有一个专门的水工技能训练中心,能进行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混凝土工、预应力工等多个职业岗位工种的实训教学。为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建有焊工、金工、电工等实训车间。我系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获得2008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中央财政的及学院配套资金共计300万元的支持,将围绕着培养学生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使之成为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和载体,面向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及社会其他人员,开展教育教学服务、分级实验、实习,实训与技能鉴定服务、技术服务等,使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校内实训根据实践项目内容制定实训课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实训,完成各实训课题所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每个课题都安排1至2名实习指导教师或专业课教师随班指导。这种校内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效明显。

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系一直在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今年,《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技术》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且对省级精品课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进行补充建设,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课题组教师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团结协作,广泛收集资料、整理教案、编制申报材料等,通过各方面的锻炼,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语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4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 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 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 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 长期以来, 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 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 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 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合理设置课程, 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 打破常规, 打破教学时间限制, 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 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 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 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 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 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 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 因此, 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入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 调整课程结构, 增加教育类课程。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这样, 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 又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技能性, 做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 又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职业能力要求, 加重实践教学比例, 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

2.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既开好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法》等课程, 又开好课堂教学《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师口语》、《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训练》等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课程。

3.增设与基础教育密切改革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与技能训练》、《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课程, 以此全面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以及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4.基于学生就业竞争需要, 开出跨专业的多学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供学生选修, 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艺术教学法》、《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法及技能训练》等, 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多元化系列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 要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为中小学和幼儿园乐于接受的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就必须把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投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一是适应职业要求, 提高实践教学比例, 使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30%, 理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40%。二是推行“双导师”制, 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各安排一名导师指导, 实习、实训导师以校外兼职和兼课教师为主, 保证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教师指导。三是抓好学生实习前的试讲。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试讲。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集中训练, 提升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技能。四是坚持全程实训实践。凭借“七步实训法” (第一步:教育观察, 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步:课前试讲, 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安排在第二至第四学期。第三步:课堂观察, 安排在第三学期。第四步:三讲训练, 即“小组互讲、个人试讲、师生评讲”, 安排在第四学期, 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法和课程教学论课程同步进行。第五步, 实习前利用假期集中试讲, 安排在第四学期假期。第六步:毕业实习, 安排在第五学期, 时间为两个月至一个学期。第七步, 实习总结、反思、交流和撰写毕业论文, 安排在第六学期) 构建“三六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使体验性实践、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分散渗透在六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予以体现, 着力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五是实现教师教育类学生的助岗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助岗和顶岗实习, 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

四、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教师的要求, 高校不仅要开好学科理论课程, 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 还要加强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 甚至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 因而,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 我校借鉴、移植和渗透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 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以掌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为核心, 打破了学科教学体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 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就将需要教师讲授的、需要学生自学的、需要学生练习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 以教带学, 以练助学, 以做固学。为配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边教边学, 边学边练, 边练边做”的教学模式改革, 将普通课堂变为“教学练做”课堂, 学校推行课桌设计变革, 将长方形的课桌改为六边形, 推行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 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 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倡导教室功能转变和教学环境延伸, 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 即普通教室、微格教室、各实验实训室和中小学幼儿园相结合, 将教师授课、师生合作探究、实践训练融为一体, 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更强调“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变革, 因此, 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现实和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所以,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终结性考试、过程形成性考核、过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等不同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就成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在操作层面, 对于实践性强、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 就强调采用实践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实习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和评价, 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比例, 以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主导教学改革。

五、抓好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 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 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十分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几年来, 先后投资兴建了两幢2.66万平方米的实训楼, 建成了微格教室、口语训练室、书法训练室、课件制作室、幼儿园活动室、舞蹈室、钢琴室、美术室等教师教育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验实训的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校外建立了126家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满足了遍布全省各地学生实习所需。为加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所需,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需要, 还在质量上也加强建设, 即实践基地为当地全日制中小学或幼儿园, 能够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和指导教师, 范围上以学校所在州市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为主, 以当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依托, 逐步辐射到城乡和周边学校。基地建设以“校校共建, 教学系主管”的方式进行。基地共建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有力保障了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的稳步提高。凭借“理实一体化”、“校校合作”、“校校交替”平台, 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教育教师,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长期以来, 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部分是毕业于高师院校、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大学生。但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 从学校到学校, 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 没有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实践教学经验。另一部分是毕业于综合性的大学, 读书时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毕业后又直接走上讲台, 既缺少教学实践经验, 更缺少教学技能的训练。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加强实践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校一方面通过“引、送、带、培、炼、赛”的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另一方面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教师社会实践规定》等文件, 对教师的学习与实践做出明确规定, 建立符合高师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和社会实践制度, 并将教师的社会实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明确规定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每年应到中小学、幼儿园进教学实践的天数, 以此提高教师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为加强“双导师”制管理, 学校还制定了《外聘兼职教师管理暂行规定》, 从中小学幼儿园、行业企业、党政机关聘请一线教师、教学骨干到学校兼职兼课, 承担学校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通过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资源库, 扩大兼职、兼课教师的聘用范围, 使具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比例逐年提高, 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结构。

经过改革, 学校“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 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完善, 形成了“三六式”的全程渗透、多元化系列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改革大幅提升, 学生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学习参与度大面积提高, 学风积极向上, 学生专业基础扎实, 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达到了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的“双赢”目标, 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2009年以来, 我校学生专升本录取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在事业单位招考、特岗考试、公务员考试、村官考试等上岗考试中取得突出成绩, 2009-2011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保持96%以上, 对口就业率逐年提高。学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大, 至2012年招生范围遍及16个省 (市区) 。改革成果还在云南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如此种种都说明, 进行此项改革具有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正平, 柳海平.新升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宁夏师范学院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 (4) .

[2]杨定安.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06, (1) .

[3]王玉苗, 刘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关注实践性知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0) .

[4]魏怡.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模式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

[5]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马中记, 陈子辉.高等学校考试改革研究与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第5篇

摘 要: 本文从《电子琴演奏能力》的课程性质、作用、教材、课程介绍、考核方式、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六个方面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电子琴演奏能力课程,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演奏技能、和弦编配(包括演奏),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通过乐曲的弹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音乐创造力、表现力合奏,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互相协调配合的思想意识,培养了学生指导幼儿园音乐课外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电子琴演奏能力 教学实践

一、课程性质

《电子琴演奏能力》是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而开设的特色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与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与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相互衔接,共同培养素质好、能力高、适用性强的幼儿园音乐师资。

电子琴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电子琴有自动伴奏系统;其二,电子琴能模仿中外各种乐器的音色;其三,它有MIDI接口,可以成为电脑音乐的音源,输入键盘和音响;其四,易于与孩子互动交流。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电子琴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电子琴基本知识、基本演奏技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和即兴编配幼儿歌曲的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儿童歌曲演唱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

主教材选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电子琴演奏基础训练》;辅教材选用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全国电子琴演奏考级作品集》,以及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跟我学系列《电子琴弹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成人电子琴教程》、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制作的《电子琴演奏技巧》初、中级光盘。

四、课程介绍

(一)目的、要求、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键盘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电子琴的功能、提高使用的能力,以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及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需要。

教学要求:(1)进一步掌握各种弹奏技术,加强速度训练。训练手指灵活流畅的弹奏。(2)加强对声部,音量,力度的控制能力,能较完整地表现音乐形象并正确使用踏板。(3)有意识地将电子琴的弹奏基本技巧与音乐表现力结合在一起。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着重训练音阶、琶音技术,提高手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并逐渐加快速度,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奏。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应具备的演奏技能和音乐表达能力,准确地把握儿童歌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手指独立训练和灵活的跑动、声部的独立性、加强音色和力度的训练、歌唱性的连接句的掌握,提高独立理解和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侧重电子琴基础知识的教学及对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应结合学生电子琴技巧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弹奏能力。

3.应针对社会业余电子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具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进行知识、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

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材中的内容。让几个小组分析不同的作品,让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示范法与欣赏法相结合。音乐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学习音乐能增强自身修养,丰富音乐表现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这里的“声”指琴声。音乐课程标准的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目标之首。首先,学生从教师或是光盘中大师们的示范演奏中感受、体会音乐;其次,学生通过技法学习,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从而了解作品、作者的背景、地域特点、风俗传统、音乐织体编排的特点、声部配合、旋律、节奏特点、结构特点……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音乐语汇的前提下,增强音乐感知力、记忆力,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音乐的内容与情感、形象、意境与内心激情融合,将音乐从自己的指尖上流淌出来。

五、考核方式

考核分期中考查、期末考试。

(一)考查内容包括音阶、琶音、和弦

抽查以下任意一组:

(1)C自然大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2)a和声小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3)G自然大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4)e和声小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5)F自然大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6)d和声小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7)bB大调音阶:两个八度同向上下行弹奏,速度要求80-100。

bB大调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三个转位、指法弹奏准确,速度要求80-100。

bB大调主三和弦及转位:三个转位、指法弹奏准确,速度要求80-100。

bB大调终止式:一、四、一级四六、五级属七和弦的三个转位连接,速度要求80-100。

弹奏要求:左右手弹奏要求准确换指;双手演奏速度统一、协调、均匀;弹奏熟练。

(8)g小调音阶:两个八度同向上下行弹奏,速度要求80-100。

g大调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三个转位、指法弹奏准确,速度要求80-100。

g大调主三和弦及转位:三个转位、指法弹奏准确,速度要求80-100。

g大调终止式:一、四、一级四六、五级属七和弦的三个转位连接、速度要求80-100。

弹奏要求:左右手弹奏要求准确换指;双手演奏速度统一、协调、均匀;弹奏熟练。

(9)D大调:要求同第(7)条。

(10)b小调:要求同第(8)条。

(二)考试,按百分制计算成绩

1.考试内容为多指和弦电子琴乐曲:《小红帽》、《红河谷》、《茉莉花》、《绿袖子》、《彩云追月》、《小星星》、《祝你生日快乐》、《乡村的舞曲》、《巴格达》、《青春舞曲》、《小小世界》、《小小世界》、《可爱的蓝精灵》、《孤独的牧羊人》、《草原赞歌》、《四小天鹅》、《小奏鸣曲》、《前奏曲》、《斗牛士之歌》、《两把吉他》、《风笛舞曲》、《bB大调前奏曲》、《小丑》、《可爱的蓝精灵》、《步步高》、《数码宝贝》、《紫竹调》、《西班牙圆舞曲》、《缆车》、《加沃特舞曲》、《健康歌》。

考试以独奏为主,鼓励重奏、合奏多种演奏形式。学生自由组合,达到增强学生团队合作与互相协调配合意识提高演奏能力的目的。

2.弹奏要求:a.节奏基本正确、错音较少,整个演奏过程中出现三四处停顿,手型、手指触键姿势基本正确,音乐旋律基本流畅,得分60至69分;b.节奏基本准确、音符基本正确,整个演奏过程中出现两三处停顿,手型、手指触键姿势基本正确,音乐旋律基本流畅,得分70至79分;c.节奏正确、音准确,整个演奏过程中出现一两处停顿,手型、手指触键姿势正确,音乐旋律基本流畅,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得分80至89分;d.手指的独立性强?p演奏基本功扎实、手指演奏灵活性高,运用歌唱性弹奏方法。弹奏时用多指和弦伴奏,节奏、音色转换自如。节奏正确、音准确,手型、手指触键姿势正确,整个演奏过程中没有出现停顿,音乐旋律流畅娴熟,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较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得分90至100分;e.节奏不准确、错音较多,手型、手指触键姿势不正确,音乐旋律不流畅得分60分以下。

(三)评分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由两部分构成(1)现场考试演奏(占60%)。(2)平时考查成绩(占40%)。

六、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专用实训教室1间,美德里单排键电子琴45台。供学生实训课和教师集体指导的教室1间。耳机45个、投影仪1台、总控制台1个、摄像头1个,并实现总控制台与每台电子琴的局域化连接。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第6篇

一、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掌握系统伴奏理论

1.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大小调正三和弦及属七和弦。此类和弦应用较多,依次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不同情绪乐曲的演唱需要配之以不同的伴奏音型,如和弦型、分解、半分解和弦;和声进行的逻辑与方向;终止式的类别正格式、变格式、补充式分别应用的位置与相关和弦的关系;和弦音与和弦外音;掌握好和声的节奏;编配中的大小调交替现象,此类现象在小调中更为多见,如乐曲《瑶族长鼓舞》中段;伴奏音型中低音可以根据正三和弦及相关转位连接七个音的进行,和弦层三和弦可采用三个位置的和弦进行等等。

2.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大调副三和弦及副属和弦。副三和弦根据共同音的多少,将其划分为三个功能组,更好地配合了正三和弦,使伴奏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如Ⅱ、Ⅵ属于下属功能组,Ⅲ、Ⅶ属于属功能组,Ⅵ、Ⅲ属于主功能组。和弦功能相互替换以不影响作品的风格特点为标准。

不可喧宾夺主,没有层次感。同时和弦进行的强弱关系也是应该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四度、二度上行是强进行,(四度上行进行,有时作为弱起拍处理进行。如乐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其次是三度下行,根据作品力度增强或减弱的需要,可适当安排相应和弦进行连接。副属和弦中因为七级不具备稳定的功能因此一般不作为临时主和弦出现,而一级的临时主和弦本身是五级,因此也不另外单列,其它都相应有各自的临时主和弦,此时出现一些降七音、升三音、升三五音的情况,它们的手位与属七大小七和弦完全相同,应参照键盘多加练习。临时属和弦作为一种倾向性比较强的和弦急待解决,可进行适当的阻碍进行的练习。重属和弦也是一最常用的和弦,歌曲《七色光之歌》全曲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分两段,第一段结束处的歌词:“明天我们去创造七彩世界”。可用重和弦进行到属和弦结束。第二段伴奏音型可以根据情绪的需要改第一段柱式和弦为琶音伴奏。

Ⅱ级副和弦因为其第一转位是下属音,因此此和弦不管是三和弦还是七和弦都以第一转位用的最多,它可以接在Ⅳ级后形成功能替换进行。Ⅵ级副和弦可以接在Ⅴ级后作阻碍进行,也可以用在V或K四六和弦前,替代Ⅳ级,还可以用于Ⅰ、Ⅳ级和弦之间作为中间环节,还可以用在变格终止中如Ⅴ-Ⅰ-Ⅵ-Ⅰ。按照正副和弦进行规律,其进行方式依次是Ⅰ-Ⅵ-Ⅳ-Ⅱ-Ⅴ-Ⅷ-Ⅰ。Ⅲ级副和弦第一转位为属音,因此称为加六度的属和弦,通常上行四度解决到Ⅵ级和弦或是阻碍进行到Ⅳ级。《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表达了澳门同胞思念祖国的深切情意,打动了五大洲炎黄子孙的心。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童声领唱,又细分为两个乐句的乐段,第二句,低音和弦进行可采用Ⅰ-Ⅲ第二转位-Ⅵ-Ⅲ第一转位-Ⅵ-Ⅱ-Ⅴ-Ⅰ。Ⅵ级副属和弦可以进行到Ⅵ作为阻碍终止,如《纺织姑娘》高潮处。也可以接Ⅵ级解决。Ⅳ级副属和弦根据低音的半音规律,采用首调Ⅶ三四和弦/Ⅳ或Ⅴ二和弦/Ⅳ构成降七音的效果,降六音用降三音的Ⅳ级和弦达到其效果。

3.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小调副三和弦及副属和弦。因为小调的Ⅲ、Ⅵ、Ⅶ为大调的正音级。因此,常会出现大小调交替的现象。《歌声与微笑》歌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个八小节的大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句后四小节出现大小调交替现象。

二、即兴伴奏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的继续

即兴伴奏课程开课前在课程体系中设立了一系列必要的预修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系列课程,还有钢琴、声乐等技能训练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上保证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所需要的演奏、创作、声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学科的渗透学习。

学习中不要每门课程孤立起来,即兴伴奏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乐理课中各调式,和弦的学习要从钢琴键盘上一进行弹奏。因为伴奏课中使用的是首调概念,在视唱练耳课中要求不仅要唱固定调的曲目,同时应注意加强任何升降号的首调唱名的问题。即兴伴奏目的是为歌曲服务的,要使自己的弹奏在音色、气息、情绪变化上与歌唱者达到默契。唱歌时对歌曲情绪、内容、风格的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切不可喧宾夺主。钢琴练习曲及三升三降调内的音阶、和弦、琶音需要依次弹奏,基本功练习要扎实,注意分析原作品左右手的织体结构,音级进行特点,及相应指法标记,灵活将其转入其他调中进行练习,天天练习,方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弹奏成品,积累经验

大量弹奏,阅读原谱伴奏大有裨益一些广为流传的钢琴伴奏作品,在和声配置、织体设计及其它音乐手段上都有许多精彩之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与弹奏,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段,拓宽创作思路。在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中可专门留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彈奏一些经典的钢琴伴奏曲目,在集体回课时,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和声配置、伴奏手段的分析和对比达到借鉴、学习的目的。

四、较好的心理素质是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保障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第7篇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 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现代教育需要而新兴的一个专业, 其专业历史较短,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不成熟, 如何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也一直是各校在办学过程中思考的问题。目前, 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创新精神,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美国一些知名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把实践应用看作是培养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他们培养的学生就业范围很宽广, 求职范围主要有:在教育机构中担任教师或从事相关工作;在企业、公司、政府、军事培训中担当开发人员、教学设计人员、绩效技术人员或知识管理工作者[1]。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曾受国家教委师范司的委托, 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的社会需求进行了调研, 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为: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 (设备) 的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2]。

(二) 社会需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 从学校教育到远程教育, 从各级电教部门到教育信息化公司、企业, 均会对教育技术人才有相当大的需求量。以江南大学为例, 地处经济繁荣的华东地区, 当地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 软件外包和数媒动漫产业发达, 对教育类和服务外包类的人才需求旺盛。2007年度相关资料显示, 中国软件产业至少存在20万人的缺口, 并且这个缺口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国内5000家影视制作公司和近万家网站都急需大量数字影视制作人员[3], 很多国际影视制作公司向中国转移其外包业务, 这就加大了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 根据2004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五个发展方向, 结合社会需求, 江南大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影视与多媒体创作能力, 以使其成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数字媒体产业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修养, 能够在各级电教馆、教育软件公司、电视台从事教育电视的制作, 教育数字资源的设计开发和传播工作的人才。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

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调查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009年2月到9月以在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已经就业的本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能力现状和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行调查。被调查对象涉及江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的在读本科生, 涵盖了大一到大四年级。在183位在校本科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感觉专业能力偏低, 与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有一段距离。

(1) 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面, “熟练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软件”的学生只占到总人数的15.2%, “熟练使用一种多媒体软件”的人数只有区区8.7%, 而高达53.8%的学生承认自己“虽然会使用, 但是只会基本操作”。 (2) 在对VB、CC++、Java等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程度上, “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只有4.9%, “熟练掌握其中一种语言”的学生也只占到11.4%, 两者相加也不过为总人数的16.3%。而“会编程, 但是水平较低”的学生同样占到53.8%, “均为粗略了解, 不会编程”的学生人数达到了24.5%。 (3) 在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调查中, “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组装、维护能力”的学生占6.5%, “熟练掌握拍摄、剪辑影片的能力”的学生占到21.7%, “两种实际操作兼备”的学生达15.2%, 而47.2%的学生认为自己“水平均较低”。如果经过了四年的本科学习, 真正拿得出手的能力却是寥寥无几。那么, “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受调查的已就业毕业生中, 实践成了他们所强调的重中之重。一些毕业生的留言十分中肯:“少一些纯理论多一些实践性课程”, “动手能力要提高, 理论结合实践”, “真正工作中, 关键是实践”。毕业生专业竞争力较低。在毕业生就职的单位里, 49.1%的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员在其单位竞争力一般”, 30.2%的人认为“不太具备竞争力”。

可见,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其能力结构与就业能力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 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实践课程, 因此实践能力培养就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的核心元素, 需要根据社会需求,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合理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设计

(一) 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建立教育技术实践课程体系要在教育技术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1. 提高教育技术实践课程的比重。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又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能力, 才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因此, 在制订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时, 将教育技术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提高到37.9%。

2. 建立完整的实践体系。

教育技术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完整的包括校内实训、见习、实习、设计与创新训练、兴趣小组等实践体系。将实验条件的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紧密结合, 加大实验课程比重, 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短学期专题训练项目, 推行自主技能训练项目和实验探究活动。加强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统筹安排和过程监控, 与实习基地单位建立双导师制, 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在整合与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上, 一方面,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提高学校资产的利用率, 应学生需要在课外时间开放各种教学资源, 使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展, 还让学生参与一些像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图书管理、摄影摄像、部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等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 重视建设合作共赢的实践基地。通过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伙伴合作关系, 已建有的2所附属中学、5所实验学校、34个教育实习基地;依托无锡数码科技园区毗邻学校的便利, 新建企业实习基地5个, 与企业合作培养教育软件开发人才。

3. 构建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 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学校一方面设立专门基金开展教师优培项目,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海外研修、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学术交流, 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 组建教学团队。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实习, 逐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合作单位的优秀人才做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 与无锡市教研中心实行了“双聘”活动, 即聘请中学优秀的高级教师作为实习兼职教师, 中小学聘请我们的专业教师做兼职教研员和校本研修的指导教师, 建立了双导师制, 实现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

4. 建立动态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这个体系应是动态有效的, 实践教学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 结合实训状况, 确定评价要素。其次设定评价指标, 根据指标确定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的量化内容, 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 以建立起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准确评价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二) 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在实践课程体系下, 结合社会需求,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和创新训练、兴趣小组等。

1.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学校提供现有的条件使学生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应用实践,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校内实训主要包括实验、上机和微格教学。 (1) 实验。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 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课程的验证与探究、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局域网的配置和教育机器人的编程与测试等。综合实验是为了使学生能把课程知识整合起来加以创新与应用, 主要有教育机器人的制作、摄影创作和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等。 (2) 上机。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与计算机和网络息息相关, 因此上机是校内实训的重头戏, 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VB、C等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 从多媒体技术到网络技术, 从课件开发到网页设计等等, 通过充足的上机操作练习能使学生扎实掌握知识与技能, 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师范类学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很好的培训方法。微格教学是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开展的, 每位有经验的教师指导5—6名学生, 经过教学设计、教案的编写、试讲录像、面讲等循序渐进的环节, 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系统地培养。另外, 为了进一步加强微格教学, 把微格教学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期间, 鼓励学生组成微格教学兴趣小组, 定期开放微格教室, 加强了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技能的培养。

2.教育见习。通过教育见习, 初步接触学校教学实践, 观摩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 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使用情况和教育教学设备的配备与管理情况, 了解和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同时, 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对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 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而这也为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见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学生见习的单位大部分是与学校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除了在实践环节设置的教育见习, 还注重鼓励学生在平时进行见习和实习,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提供相应的实习单位。

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融教育理论、文化知识、教学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 是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 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具备初步的独立进行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在教育实习基地的选择上, 注重选择信息化水平高、师资队伍强的学校, 以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教育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信息技术教学, 但是考虑到信息技术教师的渊源, 加上其工作的职责范围较广, 因此学生实习的内容还会涉及到课件制作和电教管理。为每一位实习的学生配备两位指导教师,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班主任工作, 另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制作和电教管理, 这样使学生能同时得到班主任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实习时间为九周, 前两周是跟随指导教师见习, 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了解电教设备的管理情况等。第三周开始全面的教育实习, 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件的准备和制作、电教设备和校园网络管理和维护、班主任工作等。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实习后的结果性评价。实习结束后, 要求学生进行实习总结并组织学生交流实习心得。

4.专业实习。由于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和影视与多媒体创作能力, 因此除了教育实习外, 为对于数字媒体技术感兴趣的学生设置了专业实习。学校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单位, 如电视台、电教馆、教育软件公司、广告公司、动漫公司等,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主地选择实习单位。并且每年都会有电教馆、教育软件公司等单位主动邀请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单位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电视节目和影像拍摄制作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多种媒体形态制作能力等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5.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这就意味着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首要特征, 因此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内容包括课程设计、学年作品设计、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课程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主干课程结束之后给学生1—2周的时间进行的实践创作活动。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课程设计, 使每学期都至少有一门课程设计,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能力, 同时强化其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程序设计基础VB、多媒体课件开发和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设计的结果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现的。

学年作品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实行学年作品设计考核制度, 要求学生研究教育应用需求, 探索课程知识与教育实际需求之间的联系, 以作品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并组织作品评比活动,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来评定学生作品, 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在第六、七学期, 分别设置了计算机软件综合开发和数字媒体综合设计等综合设计, 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其进行综合设计开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设计开发的能力, 同时又能与毕业设计实现良好的衔接。

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进行, 时间为16周, 每位学生都有一位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性与扎实的理论功底, 选题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 毕业设计必须是综合性设计项目, 并要求毕业论文必须以作品设计或实证研究的形式提交。

6.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专长, 使学生通过兴趣小组至少能掌握一门拿得出手的技术。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设置有课件制作小组、影视小组、软件开发小组、计算机维护小组等, 每个兴趣小组至少有一位指导教师。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多媒体大赛。

实践性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引下, 结合社会需求, 以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对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教育技术专业实践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文章在分析当前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和本专业学生的能力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需求,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来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徐春华, 杨满福.从美国教育技术的专业实践看我国教育技术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 2004, (2) .

[2]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调查分析报告[R].1999.

[3]李世杰.频繁跳槽加剧软件人才缺口, 阻碍产业发展[N].通信信息报, 2007-11-07.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第8篇

一、小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对于优质小学师资培养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 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制定基础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规定, 在三年制教育活动中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40%, 在两年制教学活动中, 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总学时的30%, 而五年制高职更是要求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927年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时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师教育思想。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可见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才的知识涵养和储备, 只有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现, 实践教学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验证, 只有经过反复的验证和修订才能进行完整、动态的人才培养,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效果检验中最好的载体和衡量指标。

二、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进步,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是动态前进的, 没有牢固的科研和实践关系做基础, 人才培养只是“纸上谈兵”。当下的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存在矛盾, 从而使得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落实不确切;实践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 人员配备不健全, 缺乏日常的规范管理, 使得对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实践基地与有关部门缺乏联系, 阻碍了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的顺利进行, 基地在教学、学生往返等方面的管理中无法做到有条不紊。

(二) 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现在大学生虽然好奇心强, 但实践技能严重欠缺, 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缺乏创造性。大多数都是陈旧保守的一些理论课程, 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 教师的讲解也按部就班、不生动。实践课程设计起不到培养优秀小学师资的作用, 学生对当前实践课程的兴趣不浓厚, 从而使职前小学教师缺乏实践技能。我国普遍存在教育实践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的现象, 而象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却有着鲜明的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 如美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就包括各种观察和教学经验等。

(三) 师资力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

师资是高校办学的力量之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录用本科高校毕业生;从相关事业单位调入;从同类高校聘任兼职教师。这些师资来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小学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 但明显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原因在于, 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多, “双师型”教师少;在教育的灵活性越来越显著的情况下, 教授实践课程的教师实践技能出现严重的滞后性。

(四) 实践教学专门经费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持续发展, 离不开有关部门专门经费的支持。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专门经费投入不足, 这会严重制约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 影响优质小学师资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实施, 要有足够的资金经费支持, 但由于相关部门不重视等因素, 实践教学经费一直不足, 又由于通货膨胀使得实践教学支出不断增加, 造成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 不理想, 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四方协作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 除了在校内设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外, 还应该根据专业的性质和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 规划、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而所谓“四方协作模式”, 即高校、教研室、小学及教育管理部门四部门合作, 通过以高校、小学各学科教研室、小学三方互动为主, 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促进的合作方式, 推进小学教育研究, 以及职前职后小学教师培养工作一体化的进程。高校加强与基地学校的联系, 提供现代教育理论资讯, 帮助基地学校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 提升基地小学的师资水平;基地学校则接纳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帮助学生增加教学经验;教研室则在小学与高校的合作中具有桥梁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门在各项工作运行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是共赢合作的“催化剂”。

(二)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 使实践课程分层分布, 按照“471”结构设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 构建该课程体系立足于教育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和野外实践四个维度, 将实习、见习、调查等七个项目有机地整合到一起, 构成一个整体。

(三) 外聘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当“导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小学优秀教师到大学当“导师”, 把教育一线的教学经验带到大学课堂, 发挥专职教师、科研教师、大学教师、小学专家型教师各自的专长与优势。大学教授到小学做讲座、搞科研, 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论带到教育一线, 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基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要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作为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 统筹规划, 加强建设。高校应该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规和学科知识结构完善、实践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四) 多渠道筹集经费作为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

实践教学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中, 依然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应该同其他专业一样, 有一定数额的经费提供支持, 还应筹集实践教学专门经费, 进行专款专用,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更完备,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才得以更好地开展和落实。实践教学中的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设施硬件软件的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必要的。首先, 小学教育专业所在学院要重视实践教学投入, 提供部分经费;其次, 小学教育专业所在的系部可以将学科建设经费用于实践教学的实施;第三, 可以通过其他项目增加的收入解决部分资金筹集问题;第四, 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得到一部分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M],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2].罗飞, 《浅谈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J], 《科海故事博览》, 2013.04

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9篇

一、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英语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在教学中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达到学生在生活中能实现英语实际运用的效果。英语作为语言类的教学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 应该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实现教学应用于生活。同时, 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未来也将进行英语教学的工作, 承担着教导他人的工作, 因此, 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更需要重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不仅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学校也应该设置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 注重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己应该有学习意思, 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为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英语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针对师范院校和外语学院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实践调查发现, 英语课堂上, 教师基本上实现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但是在教育见习方面, 多数学校不能实现教育见习的目的。师范院校中80%的学生只进行过一次教育实习, 实习时间大约在1-2个月, 外语院校中教育见习现象更少见, 只有50%的学生进行过一次教育实习, 实习时间大多控制在1个月范围。由于见习时间短, 相应的教学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 不能实现教育见习的根本目的。

三、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针对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的教育实践课程虽然被纳入教学计划中, 但是并没有很高的重视程度。主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实践次数少、时间短, 随意程度高, 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安排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次数大多数是1次或2次, 时间控制在1个月左右, 在短时间内学生不能完成听课、试讲、班级管理等多项教育工作, 使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时只是形式主义。而在实践课程上也出现了一定问题, 教育实践课程单一, 学生通常只进行听课内容, 对于班级的管理、学校教研等活动都不能参与, 导致学生不能对教学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和反思, 使教育实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不能实现教育实习的效果。

2.学校的顾虑和困境

(1) 中小学校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中小学校注重学生成绩, 对于高校推行的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存在怀疑态度, 担心实习教师影响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 造成实习教师走后, 原本的教师不能进行正常的授课教育工作;另一方面, 实习学校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实习教师的指导工作, 而且实习教师的实习经费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支出, 学校需要自己担负这部分费用, 增加学校的经济开销。因此, 很多实习学校对实习教师进入学校持抵触心理。

(2) 高等院校的问题。高等院校的教师本身已经远离基础教育多年, 教育方法已经形成一种定势, 具有一定的系统化、学术化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教育经验时不适用于中小学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同时, 由于近几年高等院校扩招现象的普遍发生, 学校学生的数量骤多, 学校在进行学生教育实践活动时经济压力大, 加大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的难度。

四、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改变策略

1.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着重学术轻教育的现象, 导致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学校出来只拥有英语专业知识而没有英语教学能力。学校应该提升教育实践的地位, 充分认识到教育实践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它还是对学生教育能力的职前培养, 对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素养有关键性作用。学校加大教育实践的管理力度,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 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就会更用心,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整体提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

2.加强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由于教育实践活动是两个学校进行合作的项目, 只有两个学校都能积极的进行配合, 才能将教育实践活动正常运行下去。因此, 应该改变两所学校的合作模式, 形成一种共生状态, 高等院校为中小学校从知识理论层面培养学生, 使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中小学主要培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接受新教师的新的教学理念, 从而实现两所学校的双赢, 使新教师完成理论与实践全面融合的能力要求。

总之, 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未来要承担英语教学的任务, 需要拥有扎实的英语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巧。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英语教师需要拥有英语的情景掌控能力和学生引导能力, 这就要求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又教育实践的经历, 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 高校实现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进步, 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模式也从单一人才向复合式人才过渡,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高校在进行人才教育中实行实践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以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从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等几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探讨 第10篇

应用型人才教育不单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科光伏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实用性人才,高校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职业学校更强调应用型知识以及更高层次、更加复合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对技术成熟的光伏系统设计应用就是这样,下面就是我们的一些教学探讨及思考。

一、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现状

1. 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主要是实践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有以下特点:(1)技能性。实践教学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操作的技能,体现出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2)应用性。把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3)创造性。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复制已有的东西,而且更高层次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4)市场性。实践的产品要尽可能考虑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改进,与市场对接。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的对应面就是传统教育观念,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改变“以教师课本讲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2)相应的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有很多高校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教学计划中,而没有具体执行。(3)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接受应试型教育,主要仍以老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将那些书面知识讲解给同学们,它的特点是重讲轻练,往重了说,那就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二、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

1. 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思想,改变一些高校把一些僵化的理论教学标准教条化,借口教学标准,阻碍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推广。实践教学应该贯穿学习全过程。

2. 加强财物保证。

要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制定相应互惠互利的政策,引导各种企业设备和资金投入,比如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和设备,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也可以出去利用企业的设备实习实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保证财力投入,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满足相应的实践设备和场地需要,保证实践教学有基本的条件进行。

3. 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

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角色,逐渐由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教学课程在光伏应用中的重要性,设计教学情景,明确学生完成的主要任务,进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基础转变为实际应用。明确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布置学生任务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应为学生提供条件,全力支持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践方向,各小组分工协作,各自完成不同的实践计划。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不应急于给出学生问题的答案,应当依据任务单,积极引导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应表达自己的看法,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当耐心解答,并且还应不断观察各个小组学生之间讨论的情况,进而为以后的教学环节点奠定基础。

4. 目标教学法。

以设计目标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方式。将班级学生根据不同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先分成小组,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目标。比如光伏专业班,根据我们学院的情况分为屋顶光伏电站设计组、屋顶光伏电站施工组、屋顶光伏电站维护保养组、小型光伏系统组和光伏技术公益推广组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小组,在学习一般专业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各自的目标。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设计,然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完成。

5. 明确时间节点。

为督促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讨论任务环节之后,查找相关的资料,明确任务,把任务划分为具体步骤,每一个步骤用时要准确标定时间节点,进而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在此阶段,虽然学生的疑问已经解答,但是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仍旧存在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问,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6. 总结评价教学成果。

评价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中间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问题的解决情况,其评价结果要从促进知识转化产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应用的能力,改进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最后,同学们独立制作了汽车上的太阳能摇摆小装饰,太阳能电池板的组装,各具特色的太阳能光伏路灯等太阳能光伏小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三、尚需改进问题的思考

1. 构建应用于应用型大学的评价体系。

应用型大学所实施的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型;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人才评价体现多元化”。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聚焦于应用性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在社会服务上面向地方,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应用型大学是服务于具体行业经济的教育。它以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应用科学研究为特色;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途径。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我们就需要对传统的评价标准、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进行重大的调整。以新的评价标准为核心,这样的价值导向必须让管理和服务以学生为中心;专业设置必须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主要是以教师对应用人才培养的实际贡献为基准等等。不能以传统大学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价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实际。如果不建立相应的应用型大学评价标准,转型高校将在学术导向的高校评估制度与教师评聘体系下犹豫不定、举步维艰。

2. 应坚持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共建。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快速传递时代,科技、经济与教育逐步走向融合,产学研相结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型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应用型大学应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托地方产业特色,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促进高校的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为高校转型带来内在的动力。高校应优化专业体系,按照产业链需求组建专业集群;建立基于真实职业环境、真实技术条件、真实案例和项目引领的教学环境;以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高校转向应用型大学,必须有大量的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多是以学术型为主,以制造论文评职称为目标,转变为双师型教师动力不足。教师多年的传统理论教学标准化、经验化、制度化,这种标准又阻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结果是高校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程不相适应。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深入实践,学习实践知识和工程经验,及时了解本专业产业发展动态和本专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要加强政策导向,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激励竞争机制为手段,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供“双师型”师资的保证,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摘要:本文以光伏专业的教学为例,对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细致分析与探究,按照创新和应用教学改革理念,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抛弃传统生硬、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设计教学结构,树立不同于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新的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标准。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光伏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余国江,蔡敬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2]蔡敬民,余国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3]顾晓波,许玉生.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4]孔繁敏,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做强地方本科院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陈小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6]赵渊.高校转型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J].学术论坛,2012,(1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On the Status Quo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I Xi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olds that problems mainly exist in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 training mechanism, and build of qualified teaching staff and construction of outside conditions. We come out with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d hope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Key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1前言

为适应新世纪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1〕。2007年,教育部针对全国1000所本科院校、1000万全日制本科学生,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2〕。高校教学系统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构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的训练就是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自身特性,既要具备普通教师的师范要求,又要具备娴熟的体育技能。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综合化与专业化并存,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2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念及内容

2.1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概念

笔者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时发现:在教育学理论中,没有“ 实践教学”的确切定义。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实践教学强调学习者的实际操作应用和亲身体验,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

(2)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具有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

(3)强调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在具备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4)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升自身整体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在实践教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2003年我国推广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定义界定为:在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基础上开展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2.2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双师型”人才特性,经专家认证,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四大块:职业性实践教学、师范性基础实践教学、学科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3〕。

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体育教育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从单一的“中学体育教师”到“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再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改革成熟后的课程体系特征可以概括为“基础教育通识化,主干课程‘领域’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开辟特色课程,必修课程学科化”。然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独立体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室建制依附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被当做教辅人员,未受到应有重视。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高校实践教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与科学技术进步同步,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取自于现实社会急待解决的真实课题。如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施环境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也迫使学生真正去融入社会,扮演真正的工作角色,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独立化、系统化、科学化、体系化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3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3.1实践教学目标不清,功效期待低

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将学生的知识认知内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于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尚存在不具体、不细化的问题,从而引发体育专业同质化培养,进而导致体育专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根据社会学理论,当学习者知道某个原型行为会产生的价值结果,就会增强对它的注意,提高学习功效。对行为目标具体化并赋予意义,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功效期待,即一个人成功地执行某种必须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当前,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就是因为本身的教学目标太过笼统,不够条理化、细化,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观念落后,领导忽略不予重视,最终结果是学生实践能力下降,社会工作适应性差。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强调毕业生的运动专项技能的学习,而我们新课程目标培养的应是会“教书育人”的体育教师,所以新的实践课的课程目标应该重点突出其教育的引导作用;实践教学中培养目标还应设计得更加多元化,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运动技能的指导能力、运动技术的理论分析能力、运动专项的裁判能力等。这样实践课程目标就由传统的注重体育技能化的单维度向全方位、多元化的维度过渡、转变了。

3.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与基础教育改革需求脱轨

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落后是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仍很陈旧,有些实践项目的选择甚至不够科学合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学形式普遍比较简单。例如,在运动生理实验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表现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对综合性、设计性以及研究性实验的重视与指导不够;在术科教学中,以技能强化为主,对于技能传授、组织等技巧训练不足;由于实践方案、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管理比较松散,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在教学方法上,术科教学以技能传授为主,不能有效明确其示范性、应用性,与基础教育课改的内容形式多样化相冲突。其他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灌输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没有能够发挥学习主动性,导致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被日渐消蚀。

3.3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薄弱

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束缚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不利于实践教学软硬环境建设。许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些最基本的实验尚不能满足学生一人一组独立进行。实践教学经费的明显不足,造成了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如训练场地、器材不足。而另一方面,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落后又造成了某些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一些实验教学平台的隶属关系和运行机制也存在问题。实验场地紧张、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的经费不足等原因,使得实践性、研究性论文(设计)比例不高,这都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育实习方面实习基地太少,实习时间太短;学生所学与中小学实际应用脱轨;实习指导不足等。另外,我国的高校办学相对独立,与社会、企业、社区联系不够紧密,尤其近年来高校的新校区大部分选择在离城区较远的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和社会联系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3.4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多数实践性课教学评价方案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现有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情况进行总结性、一次性的评价,评价结果仍然采用数字或文字等级的形式来表述。这种评价方式突出了对静态教学成果的评价,以“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思想上仍然反映了应试教育的评价观,它所追求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一律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被评价对象(学生) 预期的能力指标,很难真正做到准确、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由于评价方法、指标及要求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校间有明显的差别。虽然各校间提倡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评价,但也会因评价方法不统一,产生评价量化结果不准或不可横向比较等问题。另一个方面,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导致其督察难度较大,学生不参加实习或不遵守实习纪律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不仅导致了实习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相比理论课的评价体系和教师激励政策,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显得明显滞后。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或健全,配套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从而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

3.5实践教学指导师资力量不足、队伍不稳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高校都补充了不少年轻教师。尽管引进的年轻教师呈现出高学历化的趋势,但由于这部分年轻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因此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也就很难去指导学生实践〔4〕。此外,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往往技能过硬,但作为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不能有效融入课堂。学科课程内的实践教学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安排理论的教学任务,而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岗位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安心实验课等实践课程的教学,以上因素造成了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局面。

3.6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缺失独立体系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计划性、严肃性、严格性远不如理论教学,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体系,尤其是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和科学的考核体系,实践教学常常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很难考虑到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特点进行培养和训练;考核常常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检测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水平〔5〕。有些高校虽然构建了完整的体系,但缺乏自己学校的特色,在目标定位、内容、措施等方面都与其它学校雷同,并没有与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点联系起来,导致培养的人才没有特色,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4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4.1各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要, 准确定位

高校应根据四类人才标准(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来设置教学计划,突出实用理论, 注重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践教学需要编写实验大纲、实验教材或者其他指导实践教学的资料。市场需求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才会具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价值性认识,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强化锻炼。

4.2改善实践环境,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意识,积极参与有关社团和科研基金项目,培养创新应用能力。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优化整合,跨专业、跨学科联合培养,增加学生在校内实践机会。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繁多,学校应加大硬件建设保证学生教学训练需求,积极寻求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社联合等渠道实现培养平台多元化,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相接轨,探寻互赢互惠、共同建设的模式,引进在职一线教师进行经验教学座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4.3建立客观的统一的评价标准

高校体育院系应在“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深入研究,制定出科学规范、操作便利的量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反馈机制,逐步实现评价标准的目标化、科学化、规范化。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宜以粗线条、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一般性评价(定性性评价) 和特定性评价(定量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性评价是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特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各个实践环节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学生的实践环节成绩应该是这两种评价的总和。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重视一般性评价和特定性评价的结合运用。教学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对学生的学习形成及时性的评价。

4.4建立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体育院(系)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学校根据自身状况配备足额的实验实践教学专门人员,号召专家教授积极参与基层教学工作。第二,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向具备“双师型”的教师转变。第三,实习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培训是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在教育实习上取得良好效果,一定要选派那些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指导实习经验的教师作为带队或指导教师。体育院系不仅侧重自己的带队教师的培养与选择,也要重视培训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选择,要深入实习学校,共同研究,引入竞争机制,变被动为主动。

4.5建立独立、完整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实践教学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其目标和内容一方面要依据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特点,另一方面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下,搭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独立开辟实践模块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合理贯穿大学四年培养全程中。高校应从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考核体系等在内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出发,从整体上优化高校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阶段特点和发展规律安排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任务,采取不同的模式和途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拓展搭建一个阶梯式的平台序列。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 季克异.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5.

〔2〕 王乔君,童莹娟, 周奕君.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平台+模块”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3):71.

〔3〕 黄汉生,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10(2).

〔4〕 张晓玲,杨 烨. 论教师教育视野下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25.

〔5〕 陈运贵. 关于师范类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1):31-3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探析 第12篇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各校特别注重幼教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对幼教专业实习及学生幼教技能考核等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理论课程偏多偏深, 大多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渠道, 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教学时间, 而且课程内容与现实幼教工作脱节, 实用性不强, 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实践课程开设较晚。 占总课时很少部分的教育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实习, 虽有利于校方管理, 但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 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实时的实践理解与消化, 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 另外, 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间时, 每年都是在毕业季,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过于频繁且无规律, 会使得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艺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 对学生说、唱、歌、舞、画等能够启迪儿童启蒙教育方面的实践技能, 课程开设时间偏少、硬件不足、形式单一。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高职学历的幼师生, 若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职业技能等优于本科生的优势, 那么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很难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现状, 究其原因,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教“准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对于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首先应该将他们作为 “人”来看待, 他们的第一需求是获得生存技能。 一旦选择幼教职业, 学校首先要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即教学技能。 只有以此定位培养目标, 对“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做出相关界定, 才能进一步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同时要以教授对象儿童的特征及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围绕儿童发展为中心思考幼教老师应做的职业准备。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取向看, 体现的仍是传统的教师“塑造” 观。 所谓“塑造”, 即是依靠外力把事物的外形改变成人们主观上所期望的形态, 这是一种不考虑被塑者的身心发展需要及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正常成长过程的观点。 显然, 这种理念过于把培养目标理想化、培养对象同质化、培养路径格式化、培养方式简单化。 所以, 目标定位的偏差, 势必会影响实践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

2.对幼教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衔接不顺畅。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观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课程多, 从理论到理论, 较少关注实践训练, 缺乏全实践理念的更新指导, 结果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现代幼儿教育的师资。 现有课程脱离实际, 实践性课程薄弱, 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 课程内容重复性大, 内容零散不系统, 教学实践硬件资源匮乏, 实践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忽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内容上大多沿袭中师或高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 专业实践课安排较少。 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 课程设置重复交叉, 各方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 理论知识偏深、偏旧, 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

3.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教育实习 (践) 带有“任务性”, 对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宽泛笼统, 太过宏观, 操作性差, 有走过场、形式敷衍之嫌。 幼教学生在例行实践中往往被动地被实习计划程式化, 缺少情境下的现场演练与锻炼交流。 对学前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没有总体框架安排, 诸如实践内容、实践形式、课时安排、组织管理等没有明晰的制度设计, 随意性大。 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游戏活动组织设计等方面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和执行规范, 以及评价标准。 这就使得学生在参加实践训练时主要是听课、观察、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 协助教师做好教学、管理等日常工作, 短暂的实习时间很难达到学习初衷。 这种状况, 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 更降低了高职院校在实践环节教育管理方面的办学水平。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路径建议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层次和目标的要求, 从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 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系统的训练, 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1.转变观念, 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地位。

幼教对象是低龄儿童, 其施教能力及效果取决于儿童对其言传身教的感受与认可度。 虽然公共文化课对提升教师的文化涵养有着基础性作用, 但站在儿童的认知角度, 能歌善舞、爱心尚善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幼教的角色定位。 因此, 在幼教课程的整体安排上, 要转变观念,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 在教育目标上突出能力性, 在教育方法上突出互动性, 在教学效果上突出丰富性和反馈性, 理论与实践并重, 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在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 除了保留必要的文化基础课, 更应该从时间上全程延通, 多安排一些实践性项目, 从内容上全面整合, 多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空间上全方位拓展, 以学校课堂教学、 特定情境教学、户外实习场地等开展不失时机、不遗余力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 总之, 要在理念上全面浸透, 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 努力形成实践课程不拘一格、培养情境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

2.突出学前专业特色,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遵循低龄儿童自身的身心成长和科学的认知规律, 认真研判幼教学生的教育规律, 以学前教育特点为依据, 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整合理论课程, 加大实践课比重。 通过开设实践选修课, 如角色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儿童律动、舞蹈、绘画、儿童信息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 注意儿童之间的年龄差异、个体发展差异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差异, 扬长避短, 充分自由地选择不同课程。 总之, 要有针对性地研发专业实践课程群, 既要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全程性, 更要从微观层面考量实践课程的设置, 挖掘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等现有课程中的实践意蕴, 增强实践的教育性, 使学生在连续不断的实践性教育中拓展能力, 提升实践智慧。

3.加强实践教学运作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对于处于启蒙期的儿童, 幼教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 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 还应具备艺体等特殊职业技能。 这些技能大致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唱歌、弹琴、舞蹈、绘画、 手工制作、口语表达、操作等方面, 综合技能主要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 上述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实现。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 对课程性质、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 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 具有可操作性, 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4.逐步建立完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改进原有的培养模式。

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 应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 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办法。 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及幼儿园内实习等多种途径, 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 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将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 特别是要引进过程式评价, 运用学科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策略、学习环境、交流能力、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等评价指标, 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制度建设,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满足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改进培养模式, 凸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 在服务幼儿园的同时提升学生本领, 实现双赢。

总之,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将专科层次全学程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 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为促进幼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为培养合格教师提供坚实保障。

摘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要根据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和要求, 将全学程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 对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内容做出优化考量, 力求时间上的延展与贯通, 内容上的互相协调, 实验、实训和实习方式上的统筹考量, 努力促进幼教老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梁钊华.论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研发[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12, (3) :120-124.

[2]彭海蕾, 刘莹.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2) :49-54.

上一篇:日本出版下一篇:问题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