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及对策范文

2024-07-23

焦点及对策范文(精选7篇)

焦点及对策 第1篇

关键词:退休返聘,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劳动维权

一、返聘的定义

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而退出工作岗位。而经此延伸出的职工退休制度则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退而不休的现象逐渐增多, 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退休后, 被返聘到原单位或其他单位继续工作, 此即是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的退休返聘。退休返聘普遍存在且持续升温的原因有诸多说辞, 本文暂不深究,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的是退休返聘使得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对社会财富积累有所裨益, 而更加明显的是相关法律的不完善甚至冲突使他们在纠纷中维权困难, 步履维艰。

二、返聘的性质

对于退休返聘行为的法律定性, 我国劳动立法并未做出明确规定, 各地对此的具体规定也各有差异, 理论界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综合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关系说和劳务关系说两种。笔者暂从二者的比较而做说明。

第一, 主体方面。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 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即劳动关系的主体具有法定性。劳务合同的主体既可以是公民, 也可是都是法人, 或者是公民与法人, 即劳务关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对主体并没有特殊要求。

第二, 主体的地位方面。

第三, 确定报酬的原则方面。在劳动关系中, 用人单位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并须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给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劳动福利等, 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得淋漓精致。而在劳务关系中, 主要是根据等价有偿的原则, 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约定, 体现出市场经济的效率性。[1]

第四, 国家干预的程度方面。劳动关系经常受到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调整, 比较典型的是国家立法对于劳动合同订立、劳动保护、最低工资、合同解除等诸多方面都有明确规定, 倾向于对劳动者的保护, 即“它从正面承认了雇主与劳动者之间在经济、社会方面的不平等, 并企图纠正从那些不平等产生出的不正当结果” [2]。劳务关系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当然这是不以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为前提的。

在实践中,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有时会难以区分, 在退休返聘问题的研究中看上去更是多有重叠之处。而诸多问题之中, 如何为退休返聘定性首当其冲, 笔者认为应当将退休返聘的行为认定为劳务关系, 首先从现行立法上来说, 退休返聘人员已经不具备劳动法上的年龄标准, 而致其主体资格的不完善, 也就是说, 现行立法仅仅从年龄不适上已经断绝了将其认定为劳动关系的可能性[3]。其次, 从实践上来说, 退休返聘人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用人单位的监管, 但是其身份以及权利义务的自由性和模糊性相比于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差异非常之大, 明显地体现出劳动与报酬的交换性, 将其认定为标准的劳动关系实在有些勉强[4]。再次, 从退休返聘人员自身的微观层面来说, 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对其薪酬标准、福利待遇、工作性质、劳动时间等诸多方面无从调整, 若将其认定为劳动关系, 必将遭遇法律缺位。最后,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说, 将其认定为劳动关系, 会出现过多的退休人员“发余热, 抢饭碗”的情况, 对于工作就业形势和劳动力的更新换代的负面作用可想而知[5]。因此, 笔者认为, 将退休返聘认定为劳务关系是可行的、科学的。

三、我国现实社会中返聘所存在的焦点问题及其对策

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将退休人员返聘作为劳务关系加以规定, 但其与劳动关系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劳务关系争议问题的处理在诸多方面需要参照劳动关系处理。下面笔者就一些焦点性的问题加以论述。

(一) 因工作而致人身损害补偿问题

在劳动关系中, 工伤保险是法定基本社会保险之一, 它的投保具有法律强制性。然而, 在聘用单位与退休返聘人员之间建立的劳务关系, 法律则没有规定其可以加入工伤保险。而在实际生活中, 聘用单位往往是不予办理与工伤保险类似的商业保险的, 日后, 一旦返聘人员因工作造成人身伤害, 由此产生的损害费用的承担主体便成为了纠纷高发区。

(二) 关于加班是否支付加班费用问题

返聘人员在劳动后所受领的经济利益属于工资还是薪酬关系到加班是否应当支付劳动法所规定的加班费用问题。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其签订的合同性质属于劳务合同, 故其受领的经济利益属于薪酬。既然属于薪酬, 那么不适用劳动法规定的加班费用的相关规定自然成为当然。但是, 返聘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技术含量比较高, 同样的加班时间内为聘用单位创造的价值反而更高。如果一味地认定不能给与加班费用, 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三) 劳务关系解除时经济补偿问题

劳动关系中, 除法定情形,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时, 应当给予劳动者一定经济补偿。但在返聘人员与聘用单位间存在的劳务关系则不存在经济补偿的规定。基于此, 笔者认为聘用单位与返聘人员间解除劳务关系时, 不应当再享有经济补偿。

参考文献

[1]郭捷.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EB/OL].http://lawyer.nwupl.cn/space/viewnews342.

[2][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A].王闯译.梁慧星.民商法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3]杨兴坤.返聘人员能否主张经济补偿金[J].中国社会保障, 2005.

[4]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焦点及对策 第2篇

现状分析 及

前期工作总结及后期计划

搜狐焦点广元站

搜狐焦点广元站现状分析

(SWOT分析)

一、优势

1)营销优势

 媒体优势—媒体特点鲜明,最具有清晰媒体立场的互联网地产、家居媒体。

 服务优势—利用焦点媒体影响,通过产品创新和产品组合,助力房企实现

搜狐焦点广元站

成功销售,通过有效的内容集结和分析,实现对消费者的指导。

 产品技术优势—提倡“技术驱动和产品导向”的战略方向,力求为民提供有用和有价值的信息

2)广元品牌战略

依托搜狐焦点网络平台,整合房地产产业链各类资源,并进行资源整合营销

3)运营理念

为开发商提供从线上、线中、线下的一站式服务。

4)广元博邦营销代理有限公司数据支撑和供养支撑

广元博邦营销代理有限公司目前在广元代理项目有四个(天悦府、南郡、东润花园、万融盛世)。一直照顾搜狐焦点并对搜狐焦点输血。让搜狐焦点一直存活到现在。

二、劣势

1)楼盘项目知名度不高

从搜狐焦点广元站营业至五月份来说,很多项目经理或者负责人来说都不清

搜狐焦点广元站

楚搜狐焦点到底是做什么的,只知道搜狐这个大的方向。

2)项目知道搜狐焦点的却很怀疑搜狐焦点的实力

刚刚进入广元市场,到底有没有实力值得他们去怀疑。

3)客户影响力完全不够

搜狐焦点在广元市人们心中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当不够,知晓率不到总人口数的1%。

4)宣传力度单一

刚刚进入广元市场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宣传和战略意识。

5)团队之间的协作几乎没有

业务负责业务、编辑负责编辑、新闻负责新闻。合作去完成一件事几乎没有。

6)人员编制的不完善

主编几乎不再广元指导工作,美编几乎用不上,人员的缺失,对楼盘更新的效率降低。

7)公司刚刚成立员工缺少工作经验和数据支撑

搜狐焦点广元站

数据支撑的不完善、员工经验的不丰富。

8)网络时代在广元尚未完全普及

广元市人民对网络的认知度低、网上看房选房尚未成为习惯。还有就是很对区域网络尚未普及。

9)广元市人群收入偏低

人均收入偏低,广元小产权房产很多,客户都愿意低价购买小产权房产。

三、机会

1)广元市场竞争对手较少,生存空间很到

目前只有腾讯房产在广元,目前情况也不容乐观。合作项目也比较单一 2)广元人口数据分析

广元人口数据45万左右,目前在广元来说客户购房是一种趋势,且时间兵丁会一直延续下去。3)国家政策的调控

广元政府对购房者出台一系列的购房政策,促动购房者,购房商品房。

四、威胁

搜狐焦点广元站

1)竞争对手的的强大

当你在止步或者缓步前行中,竞争多收很多动作让其发展壮大。将会一直被压迫在后面。(腾讯技术支撑目前远远超过我们)

2)广元市场购房者朋友圈密切

很多购房者都认识项目上的人,通过他们购买房产。

3)如何提高客户认知度,项目认知度。

客户认知度,项目认知度如果不提高,搜狐焦点很难以生存。

前期工作总结

一、工作情况数据汇总

1、托盘情况

广元市房地产项目90%以上都了解搜狐焦点(广元市场总共有62家房地产销售项目)。但是90%的项目都怀疑搜狐焦点实力。

2、电商合作项目

天悦府、南郡、东润花园。(都是博邦的代理项目)

搜狐焦点广元站

3、分销项目

欧景城、长虹东城时代。(博邦代理部接过来的项目)

4、意向分销项目

金域香江、嘉年华、财富中心。

5、意向代理项目

碧桂园(目前等待回复,关系维护中)

(备注:双豪玲珑郡目前价格一次性4000元㎡,按揭4180元㎡。费用1.5%。代理公司已经入场)

6、意向合作项目(目前拓展有意向的项目)

托斯卡纳、水岸华府、万达广场、嘉年华、金域香江、万融盛世、碧桂园、世纪城、财富中心、维多利亚。

7、天悦府交房,装修合作战略的落实 广元市四通装饰有限公司 广元百诺装饰有限公司 广元华宇装饰有限公司

搜狐焦点广元站

广元双豪建筑工程装饰有限公司 广元青海长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广元华绘装饰有限公司 广元天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目前已近联系7家装修公司进一步在落实装修合作,天悦府装修合作事宜启动稍稍有些迟缓,主要也是为以后南郡甚至更多的项目的合作和客户维护及搜狐焦点知名度的提升铺路。

小结:

搜狐焦点广元站启动截止五月中旬工作基本上处于1-3点上。五月中旬至今已达到4-7点(基本上取决于搜狐焦点6月看房团的成效及天悦府交房的这个契机)。

搜狐焦点广元站未来发展方向

1)合作的项目拓展

继续寻求新的合作项目,以万源为第一块根据地,逐步向南河和下西拓展。乃至辐射广元各个区域板块。

目前以次三大板块

搜狐焦点广元站

 依托博邦在万源的代理项目在万源把知名度做好,乃至辐射到其他区域。 后期南河万融盛世开盘,辐射南河各个项目寻求合作。

 下西目前维多利亚主动找我们这边合作,还有世纪城。还有就是下西客户群体数量大,且均有购房能力和需求。

2)装修合作的事项落实及后期执行

搜狐焦点本身就是就是一家大型的房产及装修网络平台,借此天悦府交房把寻求装修公司合作事项具体落实化。也为后期搜狐焦点广元站在在广元客户心中的位置添砖加瓦。

3)装修建材合作的落实

买房—装修—建材

一个客户从买房到入住的一个全过程。让客户知道搜狐焦点可以帮助帮助他们为买房、装修、建材找优惠,让搜狐焦点广元站影响力逐渐提升。

搜狐焦点广元站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1)看房团的继续执行

搜狐焦点广元站

在6月13日的看房团在看房团项目及客户心中都有一个很好的口碑,看房团活动计划每个月执行下去,形成一种常态。增强搜狐焦点在广元市场的的影响力。

2)老客户维护

之前购房参加过搜狐焦点团购的客户、网站上的客户、博邦代理部提供的客户名单、微信客户、QQ客户的维护。尽最大努力通过我们把客户转化。

3)项目关系的维护

有意向的项目,落实合作事宜。没有意向的客户也要维护关系。

4)装修合作落实及其维护

目前联系的装修公司出达成合作意向,具体合作事项落实以及责任的划分及装修公司的承诺。

5)装修建材合作的拓展

购房—装修—建材

购房到入住的一条龙的服务战略,增强搜狐焦点的产品,提高搜狐焦点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搜狐焦点广元站

6)项目合作的拓展

针对前期的战略方针,具体落实本身项目周边的项目,形成区域联动。

7)拓展客户影响力

目前拓展客户尽量以小投入高回报为主

 目前客户影响力以公司内部消化。(微信、QQ推广)广元博邦内部每一位员工消化朋友圈,搜狐焦点编辑宣传广告,发至群共享,让后让每一位员工转发。以一个时间截点为准,朋友圈转发次数最多的,以截点考虑一定的奖励体制。

 每一个客户背后有250组客户,博邦代理本身项目在缴纳团购费的同时,让客户扫描微信公众号码,并且加入搜狐焦点狐哥买房QQ群、微信狐哥买房群。

 搜狐焦点工作人员不定时维护加入进来的客户,宣传搜狐焦点后期的装修优惠、建材优惠、以及买房优惠。

 到广元市各个地方宣传搜狐焦点(例如:广元四县三区、利州广场、老城、万达广场、上西、项目周边小区等一切人流量比较集中的地方。 在后期盈利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公交车广告、户外广告。 行销人员在外可以主动宣传搜狐焦点。

搜狐焦点广元站

8)人员配置的新增和培训

 后台人员技术支持跟不上,人员缺失更新和设计排版不及时。

建议公司多找杜思丽主编过来给我们培训,和强制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关注时事新闻、娱乐新闻。对时事新闻的评定在结合搜狐焦点资源结合做宣传。(效果:趣味性与宣传的结合(主要针对微信工作号)

焦点及对策 第3篇

1 重症监护室易引起纠纷的原因

1.1 对无陪人管理制度的误解

因本护理单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所有病人均采取无陪人探视制度, 在陌生的医疗环境中, 病人及家属之间得不到互相的关心与倾诉, 而护士又因工作忙, 使得护理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没有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因此产生护患纠纷。

1.2 医疗费用问题

随着科学的进步, 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新特药也不断涌现, 相对应的医疗费用也相对升高;另外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 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加重。监护室病人及家属除关心其病情外, 医疗费用更是其关注的热点, 因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切身利益。医护人员向其催款时, 解释工作不到位, 尤其是病情未能缓解时, 病人或家属则有埋怨情绪, 误认为医院乱收费, 并将不良情绪向护士发泄。

1.3 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不够

重症监护室病人因病情危重、人力配置不足, 而且是无陪人管理制度, 个别护士有时因工作繁忙, 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不够, 对病人及家属提出问题不耐心解答或不予理睬, 甚至态度生硬, 使护患之间产生矛盾和不信任感, 转化为对立状态, 导致纠纷的发生。

1.4 护士服务态度方面

个别护士在进行医疗护理行为的同时, 有时会把个人或家庭琐事所带来的不良的情绪不由自主的带到工作岗位上, 偶尔会出现对病人态度冷漠、说话语气生硬、不顾及后果。另外, 对病人提出问题也只是简单生硬应付, 未能耐心做出解释, 冷面孔常常会引起病人及家属的强烈不满, 特别在治疗效果不理想时, 往往只因一句话就导致了一场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转变护理模式、提高服务意识

总结以前护理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真正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的缺点, 为了使护理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制订相应的措施。护士除每天的正常工作外, 护士长每天坚持带领当天在班护士进行床前交接班, 了解病人的感受、思想以及不当的护理措施, 根据不同病人的需求, 制订出符合其自身的护理计划, 及时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使病人及家属满意放心。

2.2 规范护理行为

医护人员严格遵照医疗法规行医, 对病人的诊断、用药必须有依据, 在保证治疗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按收费标准准确收费, 告知家属每日花费情况, 增加收费透明度, 建立费用查询登记本。病人及家属如对收费项目有疑义时, 耐心解释, 因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遇错收情况时, 真诚向病人赔礼道歉, 并马上纠正错误,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2.3 严格按照人员配置的要求进行人员配置, 保障重症室的护理质量

由于监护室病人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 治疗量大, 根据情况合理安排人员辅助责任护士的工作, 使责任护士有充分的时间与病人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1,2]。对病人当天的病情、治疗、饮食、心理情况等进行告知。另外安排人员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

2.4 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士长应及时了解、关心护士的身心健康, 如遇护士有不良情绪倾向时, 及时给予疏导思想, 进行适当帮助, 避免带情绪上岗。另外全体护士不断强化本护理单元所制订的护理服务举措, 如病人提意见时, 应说:“你提的意见我们诚恳接受, 我们将把您的意见转告有关同志和部门, 谢谢您的帮助。我们将努力改进我们的工作。”病人提出表扬时, 应说:“XX, 你不必客气, 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通过此举措更进一步的提升护理质量。

3 小结

近年来, 医疗纠纷愈演愈烈, 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有赖于护士群体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3]。护士只有高度重视, 认真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增强法律意识、风险意识[4,5], 转变理念, 服务于病人细微之处, 杜绝各种想到的和可能的安全隐患, 才能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 努力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 贴近社会”, 为构建和谐医疗环境、和谐社会做出自己最大贡献。

摘要:分析重症监护室新型医患关系下护患纠纷易发生的主要原因, 制订相应的防范对策, 强调应转变护理模式、提高服务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增强人员配置等。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患纠纷,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高喜珍, 朱永亮.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增刊1) :232-233.

[2]郑聪霞.浅谈护理纠纷的防范[J].护理研究, 2006, 20 (1C) :262.

[3]孙静, 杨林, 栗艳, 等.急危重症护理中常见的护理纠纷与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1) :213-214.

[4]王海燕.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09, 7 (6A) :1478.

焦点及对策 第4篇

焦点难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及破解的途径

内容摘要: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逐渐成为与广大群众涉及面广,摩擦力大的基层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焦点难点问题考验着基层 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深入分析其中的焦点难点问题,寻找科学有效的破解途径,使这项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口计生事业重新焕发活力,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依法行政、统筹解决、综合治理、流动人口

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我国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公共事业发展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群众生育意愿尚未根本转变。”这就导致了基层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不易解决的焦点难点问题。

首先,稳定低生育水平任重道远。群众生育愿望与人口和计生法律、法规的矛盾。在我们农村经济社会还不发达的今天,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思想上根深蒂固。另外“再生一个给孩子作伴”的生育二胎愿望要求越来越强烈。依法执行与法律、法规缺失的矛盾。对于政策外怀孕对象不能强制其进行落实补救措

施,下达社会抚养费的对象既不能动手搬东西也不能收押金罚款,只能反复做思想工作。但大多数群众对只动嘴不动手无动于衷,计生执法人员对其只能兴叹而束手无策。思想工作不是不能做,而是计生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和时效性。政策外孕能拖成政策外生育。内于法律法规要求计生干部依法行政,而群众又不依法落实计划生育,致使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计划生育松了,许多生育一男孩的对象都超生了二胎。现在农村乡镇工作只有计划生育工作最难干、最惹人、风险性最大。计生干部辛辛苦苦、任劳任怨最终出了问题还要进行处罚和追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减弱。

其次,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日常性工作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乡镇人口计生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流出地的计生部门带来考验。经常是几年不回家一次。对于这部分流动量大、地点变化快的育龄群体实难管理给计生部门带来两头都难掌握其婚育情况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计生数据的及时性和求实性。

第三,计生工作环境与当前工作形势不相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现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不能满足育龄群众优质服务的需求。其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育龄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渴望获得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而目前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和工作内容已不适应,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等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才能满足广大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要。三是相关部门综合治理

人口问题的局面仍很薄弱。应当说,绝大多数的部门对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是比较重视的,但也有个别的部门支持配合不够有力,不能认识到齐抓共管的重要性。四是计生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急待提高。目前基层最畏难、最头疼的就是对不自觉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不接受计划生育管理的人员束手无策。采取依法管理和强制执行的方法,对计外怀孕、外逃的没有足够的约束效力,广大计生干部怕在工作中出现违法或失误,生怕激化矛盾带来后患,求稳怕乱思想有所抬头,所以在遇到难题时,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个别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偏低,业务不精通、缺乏工作经验、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也是一个方面。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阶段,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举措,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正确处理好政策宣传与人口控制并重的关系。一是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松了。恰恰相反,现在计划生育政策不是松了,而是更紧、更科学、更合理了。从现阶段来看,我们只有大力宣传现行生育政策,认真执行好现行生育政策,加大处罚和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力度,才能确保今后一个时期人口控制目标和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二是进一步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设力度。对已经出台的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等政策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同时,各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关导向政策。三是各级各部门要从组织领导上加以重视,从财政投入上加以保障,从评优选先、提拔晋升

中重视计生干部的成长,从服务网络上加以完善,才能确保低生育水平的进一步稳定和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

其次,正确处理提高人口素质与完善社会保障的关系。当前,控制人口数量仍然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前提,但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一是全面落实妇女病普查等相关优质服务,不但要查,更要注重于治疗,减少因妇女病给婚姻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而且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严重制约了我区未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工作力度,提高“斯利安”药品发放覆盖面,从根本上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三是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循序渐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流向城市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就业人员的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不配套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加大对这些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所导致的结果将是无序流动和社会的不稳定。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就业,是各级各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提高人口素质工作中的重点。

第三,正确处理部门主抓与综合治理的关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是天下第一难事,而且是天下第一要事”这个定位。充分说明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单位责任机制,大力营造“众挑千斤担,合力抓人口”的格局,建立健全职责效率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积极性,增强综治单位履行职责的自觉性;二是要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格局。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健全和完善经常性协作配合机制。

实行人口计生部门与相关部门定期磋商制度,加强横向沟通与协调,形成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综合评估的协调运作机制。三是严格人口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2、《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作者:段计岭

焦点三角形三个美妙公式及应用 第5篇

定理1:(中线长)设P是椭圆上任意点,F1,F2是左右焦点,O是坐标原点,PF1=r1,PF2=r2,PO=d,则d2=a2+b2-r1r2.

证明:延长PO交椭圆于Q,连结QF1,QF2,则四边形PF1QF2是平行四边形.

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可知,PQ2+F1F22=2(r12+r22).

从而(2d)2+(2c)2=2(r12+r22)2d2+2c2=r12+r22=(r1+r2)2-2r1r2.

又因为设P是椭圆上任意点,由椭圆定义可得r1+r2=2a,a2=b2+c2,所以d2=a2+b2-r1r2.同理可证:在双曲线中,有d2=a2-b2+r1r2.

定理2:(高线长)设P是椭圆上任意点,F1、F2是左右焦点,O是坐标原点,PF1=r1,PF2=r2,过P点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H点,设PH=d,则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例1已知点P是离心率为e的双曲线上任一点,设点P到该双曲线中心O的距离是d,到两焦点F1、F2的距离分别是r1、r2.求的取值范围.

解:双曲线(a>0,b>0),当P不是双曲线的顶点时,

由定理1知d2=a2-b2+r1r2=2a2-c2+r1r2.

例2(2013年山东高考数学理科第22题)椭圆(a>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过F2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被椭圆C截得的线段长为l.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点P是椭圆C上除长轴端点外的任一点,连结PF1,PF2,设∠F1PF2的角平分线PM交C的长轴于点M(m,0),求m的取值范围.

解:(Ⅰ)椭圆方程为:

由椭圆定义知r1+r2=4

所以m2=3(1-d2).

焦点及对策 第6篇

登机牌 (boardingpass/boardingcard) 是机场为乘坐航班的乘客提供的登机凭证, 乘客必须在提供有效机票和个人身份证件后才能获得, 也有人称之为登机证或登机卡。有乘机经验的人们都知道, 在到达机场后, 第一要务便是拿着机票去办理登记手续, 也就是平常说的“换登机牌”。登机牌上向乘客提供了航班号、登记时间、在哪个登机口登机以及上机后的座位等许多重要信息, 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 我国使用的登机证印制十分简单, 多为手工填写和加盖橡皮戳记。随着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在所有机场或航空公司都采用电脑打印。近年来, 登机证的印制更加精美, 背面还出现了不少广告内容, 成为引人入胜的集藏品种。同时, 随着飞行事业的发展, 乘客们对登机牌的可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今各大机场常见的登机牌绝大多数为硬纸卡, 大多数为长方形, 正面印有机场、航空公司或民航机构的名称和徽记, 以及可供填写乘机人姓名、航班号、航班起讫站、座位号、舱位等级、日期与登记时间、登机口、舱位等级等内容, 部分登机证还注明允许吸烟航班或禁烟航班的标志, 有些还印有机场的地图。

不同机场的登机牌上呈现的信息都各有不同, 多少不一, 布局各不相同, 设计各有特色, 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怎样的登机牌才是用户所需要、所喜爱的?为了解决这个的问题, 我们收集了60张现有登机牌, 通过焦点小组访谈, 了解用户对现有登机牌设计和布局的好恶, 从而总结用户对登机牌布局和设计的需求。

二、调查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根据方便取样原则, 2010年12月选取在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进行焦点小组一次, 受访用户8名, 访谈时间约为120分钟。

访谈对象共8人, 来自不同专业。其中男性4人, 女性4人;可用性方向研究生3名, 其他专业5名;最小年龄为20岁, 最大年龄为26岁;从未搭乘过飞机的用户1名, 平均每年搭乘飞机1-5次的用户6名, 平均每年搭乘飞机5次以上的用户1名。

(二) 调查材料

焦点小组访谈的材料包括焦点小组准备材料和讨论用的登机牌。

1、焦点小组的准备材料共4份。

主持人访谈大纲用于指导主持人对整个焦点小组的主持和控制。

焦点小组记录表根据主持大纲进行编写, 用于在焦点小组中工作人员对参与者的反馈进行及时记录。

用户背景问卷用于了解用参与者的背景信息, 以及参与者对参与焦点小组的评价。

焦点小组PPT用于在焦点小组进行中对参与者进行可视化的引导, 便于参与者更清晰地了解主持人的要求或访谈内容等。

2、讨论用的登机牌共12张, 均从收集到的登机牌中抽取。

按照登机牌上信息的排列和整体设计将收集到的60张登机牌分成7类, 然后按照分层抽样的原则进行抽样, 最后获得12张登机牌。具体登机牌如图1所示。

(三) 焦点小组实施

焦点小组访谈在会议室中进行, 通风良好, 光线充足、安静。会议室旁配有监控室可以通过会议室中安装的录音摄像设备对焦点小组进行监控和记录。焦点小组访谈由作者担任主持, 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全过程进行录音和录像, 而后对音像资料进行逐字稿转写。

焦点小组访谈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开场热身, 首先由主持人欢迎受访者参与并介绍本次焦点小组的目的和规则, 然后请受访者逐一进行自我介绍, 以建立良好的访谈环境。第二个阶段为正式访谈阶段, 该阶段中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进行讨论: (1) 现有登机牌设计中令人满意的部分, (2) 现有登机牌设计中令人不满意的部分, (3) 自己设计一张登机牌, 并介绍自己的设计, 说明设计理由。第三阶段为总结, 由主持人回顾本次焦点小组的讨论结果, 并感谢参与者, 同时要求参与者填写用户背景问卷, 具体实施环境和实施情况如图2所示。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次焦点小组的资料分析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 即从访谈收集到的资料中寻找反复提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 将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归入同一类别, 进行整理。

(一) 呈现必要的、有效的信息

受访者希望在登机牌上呈现必要且有效的信息。对于登机时间、登机口等信息, 受访者认为必须在登机牌上进行呈现。同时增加一些必要的提示信息, 如提前登机提示等,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 便于用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的在登机牌上找到。“登机牌上呈现一些重要的提示信息就比较好, 比如‘起飞前10分钟到’这样的, 对没乘机经验的人来说很重要, 可以避免因为不知道一些常规性的登机信息而造成的错过班机等情况。”

而对于一些无关信息, 用户认为它们既不必要, 还有一些信息是用户不能理解的, 因此不需要呈现在登机牌上。“登机牌上有些信息是我们用户不明白的, 比如‘序号’这一项, 我一直也没搞明白它到底是什么序号, 后来发现其实登机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用到它, 也就不管它了。像这样的信息呈现在登机牌上, 没有意义, 还不如不要。”

(二) 信息排列整齐、清晰、有规律

使用登机牌时, 信息排列的整齐性、清晰性和规律性都对用户快速便捷的使用登机牌, 在上面搜索需要的信息有较大的影响。受访者认为在信息排列时应该按照一定规律、将重要信息放置在用户容易搜索到的位置上, 且必须整齐、清晰, 否则会增加用户搜索信息时的负荷。

“航班号和其具体内容, 没并列在一行, 上下错开, 查看的时候容易串行看错;常旅客和后面信息全都连在一起, 看起来麻烦, 信息排列时应该有点间隔, 不要连在一起, 看起来不清楚;登机的时候和航班号、登记时间、登机口等信息相比, 关系到自己的信息 (如名字) 不是太重要, 但它却放在最前面, 这样不是很好, 应该把用户更感兴趣的, 觉得更重要的而信息放在前面, 方便查看。”

(三) 对重要信息进行突显

在登机牌上, 由于文字信息比较密集, 为了使用户能更快速的查找到重要的信息或者向用户强调相关信息内容, 需要在设计时对重要信息进行突显。现在的突显主要有改变字体颜色、增加突显框和改变字体颜色同时增加突显框三种。受访者对这三种突显方式都可以接受。

“登机牌上用红色框圈出关键信息, 如航班号、登记口、登机时间和登机口等, 或者把字体颜色变为红色进行突显, 用红色字体和方框进行突显后, 能很快注意到这些信息, 使用更方便。”

在视觉搜索中, 突显能够更快速的捕获用户的注意力, 改变用户的视觉策略为向导性, 从而减少搜索时间。且根据胡凤培等人的研究, 颜色突显是最有效的突显方式。

(四) 信息呈现应该有中英文对照, 且中文大, 英文小

现在有许多外国友人在国内搭乘飞机, 因此中英文对照是对登机牌信息呈现的重要要求之一。同时, 在国内的大多数乘客还是主要中文进行识别和阅读的, 因此在中英文字体设置时, 应该中文字体略大方便更多乘客阅读。而在一些数字、日期等信息呈现时, 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的标示方式, 这样则可以不再进行中英文对照。

“国内航班没中文标识, 没用中文写姓名只用了大写拼音感觉很奇怪, 到达站也是大写字母没中文, 这样对不懂英文的国内乘客影响挺大的, 应该采用中英文信息结合呈现, 不要只用数字或大写。而且在中英文都有的情况下要先中文后英文, 现在的登机牌上顺序排列不一致有的先英文后中文, 有的后中文先英文, 看起来很乱。”

(五) 字体统一, 大小合适, 写法规范

受访用户认为登机牌上的字体应该统一, 相同等级的文字大小也应该相同, 且要让用户能清楚的看到登机牌上的文字, 还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一些特殊的用户, 如老人和视力不好的用户。同时在登机牌上应该采用规范汉字, 繁体字等容易造成用户的不理解。

“登机牌上的字比较小, 看起来吃力, 不方便搜索信息。”“这边出现了一个繁体字, 有些用户是看不懂繁体字的, 还是应该使用规范字的。”

(六) 颜色搭配简洁、大方, 有设计感

登机牌整体版面较小, 如果采用较为丰富的色彩搭配, 会使页面看起来繁乱, 破坏用户的整体使用体验。因此在选择色彩搭配时最好采用不超过两种的彩色颜色:LOGO栏底色、文字突显颜色。这样整个页面看起来更简介、大方。同时还要有设计感, 让用户觉得该登机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让他间接地体验机场的优质服务。

“登机牌的颜色搭配的使用体验比较有影响, 颜色过于单一不方便用户对信息的查找, 喜欢对重要信息进行颜色突显的登机牌, 但在突显是颜色不要太花哨, 花哨的颜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不喜欢。”

四、调查结论

本次调查得到结论, 在登机牌设计中考虑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 呈现必要的、有效的信息; (2) 信息排列整齐、清晰、有规律; (3) 对重要信息进行突显; (4) 信息呈现应该有中英文对照, 且中文大, 英文小; (5) 字体统一, 大小合适, 写法规范; (6) 颜色搭配简洁、大方, 有设计感。

摘要:本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 了解用户对登机牌上的文字信息的布局和设计的需求, 从而总结登机牌的设计原则。研究结果表明, 登机牌设计原则如下: (1) 呈现必要的、有效的信息; (2) 信息排列整齐、清晰、有规律; (3) 对重要信息进行突显; (4) 信息呈现应该有中英文对照, 且中文大, 英文小; (5) 字体统一, 大小合适, 写法规范; (6) 颜色搭配简洁、大方, 有设计感。

关键词:焦点小组,登机牌

参考文献

[1]登机牌名词解释[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6983.htm.

焦点及对策 第7篇

本文将从中铁争议的各方焦点为出发点,展开以下讨论:

第一,中铁报告利润是否真实,会计准则适用是否合理;

第二,准则中关于职工福利费在当期冲销的规定是否合理,是否为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

最后,文章探讨了中铁财务报告争议事件引发的更多深层思考。

一、中铁上市案例背景

(一)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以整体重组、独家发起方式,于2007年9月12日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铁道部工程总局和设计总局。中铁的主要运营范围包括基建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和其它业务。公司注册资本128亿元人民币。2006年中铁位列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

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铁路基建公司,中铁先后参与了国内所有主要铁路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铁路项目,所建设铁路占全国已建设铁路总运营里程的2/3以上。中铁除了本身在国内拥有强大的铁路建设垄断地位,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项目经验及人才,同时还有着极具优势的政策背景。到2010年为止,中国还将新增铁路1.7万公里,同时还将完善货运网络。根据其“十一五”规划,中国在铁路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900亿美元,这将会是有史以来投入最多的项目。而对于本文来说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总职工人数,中铁官方在招股说明中说明为272050人,说明公司具有相当大的员工规模。

(二)中铁公开募股情况

2007年12月3日,中铁在A股上市,发行价格4.8元每股,首日报收8.09元,涨幅68.54%。此次上市共发行46.75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6.75%,中铁此次IPO网上冻结资金高达3.38万亿,超过中国石油,中国神华等超级大盘股,创下历史最高。截至到2008年4月6日,中铁收盘价为7.73元,港股收盘7.87元。同时,中铁上市在国内开了先A后H的先河。

中铁A股IPO的重要数据如表1。

二、中铁财务报告争议之焦点

(一)中铁2007年合并利润表及重要说明

1. 按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的合并利润表

单位:千元

*资料来源:中铁上市财务报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一方面,中铁200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达到15.4亿人民币,2006年全年为23.2亿元人民币,假设忽略季节性因素:

以23.2/2=11.6亿人民币为近似的2006年上半年净利润。则(15.4-11.6)/11.6=32.7%。

也就是说,2007年上半年的利润同比增长了32.7%。

另一方面,200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756.8亿元,2006年全年为1595.2亿元,假设忽略季节性因素:

以1595.2/2=797.6亿人民币为近似的200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则(756.8-797.6/797.6=-5.1%。

这表明,2007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却减少了5.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7年中铁上半年净利润的高额增长并非来自于营业收入增长的结论。

通过继续分析报表可以得出,这部分增长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管理费用的同比大幅减少,投资收益的同比大幅上升,同时还有一小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对于此,在中铁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可以找到解释:

关于管理费用:

“最近一期,管理费用的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如前所述,本公司对于原按工资总额14%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在2006年末的余额予以转回,并相应冲减2007年1-6月的管理费用1173633千元”。

根据计算,转回的职工福利占到当期净利润的75.9%(即1173633/1544915=75.9%)。

关于投资收益:

“2007年1~6月、2006年度、2005年度和2004年度,本公司的投资收入分别为226,024千元、188,644千元、一110,512千元和-79,026千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30%、0.12%、-0.10%和-0.09%,数量较小”。

而所谓的“数量较小”的这部分投资收益,则占到当期净利润的14.6%(226024/1544915=14.6%)。

最后当期的公允价值损益变动同比激增了206.4%,虽然这一部分的收益数额不如以上两项大,但也占到净利润的2%,三者相加共同占据了当期净利润的92.5%(应付职工福利转回1173633千元,投资收益为226024千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8672千元,三者一共为1428329千元;当期净利润为1544915千元,1428329/1544915=92.5%)。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中铁2007年的现金流量表显示在2007年上半年,中铁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101.4亿元。

2. 假定自2004年1月1日起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的备考合并利润表

备考合并利润表是按中国证监会会计字[2007]10号关于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7号——新旧会计准则过渡期间比较财务会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的通知(2007年修订)进行编制。其目的是为了在过渡期间提供一个可供投资者比较的财务报告,以降低会计准则变更的影响。

在编制备考合并利润表时,公司假定自2004年1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

单位:千元

*资料来源:中铁上市财务报表

上表可知,中铁如果从2004年起就采用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200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则陡降到7.1亿人民币。

从报表中获知2006年的净利润为24.6亿人民币,假设忽略季节性因素:

以24.6/2=12.3亿人民币为近似的06年上半年净利润。则(7.1-12.3)/12.3=-42.2%。

可以看到,2007年净利润同比减少了42.2%,这与我们前述按2007年1月1日执行新准则编制的合并利润表的结果截然相反,并且差距较大(按表2计算得出2007年上半年的利润同比增长了32.7%)。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会计准则的首次采用的确使得中铁200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大大的虚增。

(二)中铁财务报告争议焦点问题

在中铁上市之前,不少学者对于中铁的财务数据就产生了很多的质疑,特别是以中欧国际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指出了中铁的会计报表中存在的许多令人担忧之处,针对这些质疑中铁方面作出了相应的回应,同时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对这些质疑提出了反驳意见。以下本文将对各方的意见作出有关分析归纳:

1. 认为中铁净利润中水分太大的主要论点:

(1)职工福利的冲销占到了当期净利润的75.9%,这一部分的收益并非来自当期的价值创造,而是纯粹来自于会计操作,并且无法延续到下一个会计期间,属于一次性的收益。

(2)投资收益占到了当期净利润的14.6%,这一部分的收益并非来自于联营、合营企业的业绩增长,而是来自于短期金融市场运作,可持续性较差。同时公允价值增长也占到了2%的净利润。以上三项加起来,一共占到了当期净利润的92.5%。

(3)在除去以上三块的收益情况下,中铁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及成长性堪忧。

①如果不考虑季节性因素,200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相对2006年同期下降了。

②2007年上半年现金流为负44.81亿元,同时存货大幅增长,未产生经营现金流,资产盈利质量很差。

③“总负债1420.87亿元与所有者权益108.55亿元的比率达到13:1,而一般公司这个数字是不高于2”(丁远语),与中铁类似行业的上海建工,在同期这一比率为3:1,中铁二局则为2.8:1,由此可见中铁的资本结构相对于其他类似的企业而言属于高风险水平。

④虽然国家政策上从2007到2010年将新建铁路1.34万公里,而从2010年往后的10年内却只增加1万公里,也就是说在2~3年之后中铁的政策优势将开始减弱。

⑤与国内相似的企业相比,中铁的坏账准备明显计提不足,在政策支持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上海建工和中铁二局的坏账准备率都已经上调,而中铁却反而下降了。2007年上半年,中铁按账龄法计提坏账准备,整体坏账率约为2.8%,而同期上海建工为5%,中铁二局除合同期内应收账款,其余账龄的应收账款计提率均大于5%。可见中铁的坏账计提率低于同类企业不少。

2. 对于以上观点的反对论点:

(1)职工福利的影响并非所认为的有75.9%这么严重,由于费用造成的纳税减少,这部分职工福利实际上对于净利润的影响是7.87亿元,占净利润的51.1%。

(2)关于中铁所处行业,无论是从行业横向比较方面来看,还是从中铁的历史纵向来看,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季节性,所以纯粹数字意义上的同期比较价值并不高。

(3)以上的重大数据在中铁的财务报告中都做出了说明,各大证券认购商在路演时就已经注意到以上职工福利费转回的问题,并在实际认购决策中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该项调整对于投资者的误导作用有限。

(4)继A股上市之后,中铁在H股上市,由于在H股上市时依照的是国际会计准则,而市场反应依旧良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A股上市时的以上因素影响有限。

以上是关于中铁财务数据的各方主要观点,那么关于这一争议,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以下笔者将作出有关分析。

三、中铁财务报告争议之分析

(一)适用新会计准则分析

从有关分析中可以看到,中铁的当期收益中的确存在较大的非持续性收入成分,很多媒体由此戏称中铁为“人造美女”,暗指中铁利用新会计准则变更,采用会计操作来粉饰自己,那么中铁在相关会计的处理上是否合理呢?下面将从会计准则适用的角度来分析针对中铁争议较大的几个焦点问题。

1. 职工福利的转回分析(占当期净利润的75.9%)

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对职工薪酬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在此之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对这一重要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会计处理的规定也比较零散。新准则对于职工薪酬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在职工福利的处理上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变革,即取消了原会计制度按照应付工资总额的14%来提取职工福利费的规定,企业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额列支,与税收规定不一致时,作纳税调整。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8条<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实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时,除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至第十九条规定要求进行追溯调整的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应追溯调整。

这一项规定意味着企业在之前的年度中已经按照14%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可以在采用新会计准则后一次性转回,而无须进行追溯调整。

实际上,这一准则的变更不仅仅对中铁2007年度的财务报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对于执行新准则的很多其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而这一影响,则是由于中铁的庞大IPO广受关注而浮出水面,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另一方面,职工福利对于中铁财务报告的影响也并不是大多报道所认为的11.7亿之多,在扣除了纳税调整之后,这一部分的数字其实是7.87亿元。

所以,本文认为由于职工福利处理方法变更所带来的财务结果变化,并不应该单独归咎于中铁在财务报告上采用了不合理手段,而应该从会计准则制定的层面上去考虑这条准则本身设计的合理性,它对于财务报告的影响以及如何去正确看待这一影响,本文会在后续深入探讨。

2. 投资收益的分析(占当期净利润的14.6%)

在忽略季节性因素的前提下,2007年上半年中铁的投资收益同比激增了139.6%,这一部分的收益则与会计准则变更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来自于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大牛市背景。

无论是按照新会计准则还是旧会计准则,虽然具体的科目名称存在差别,但是对投资收益的处理原理基本是一致的:投资收益包括长期投资收益和短期投资收益,一般而言,短期投资收益主要来自于短期金融资产投资收益。长期投资收益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按照持股情况不同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分别进行核算,其收益主要来自于被投资企业的分配利润(成本法),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亏损的相应份额(权益法),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这三部分。

短期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只有在利润真正实现的情况下才计入投资收益,而由于股价变动所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未实现的情况下,并不计入投资收益项目而是计入公允价值收益项目。

以上所涉及的2项投资收益,虽然都会受到金融市场繁荣情况的影响,但是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由于有正常经营活动创造的价值支撑,相对于短期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具有更高的可持续性。而短期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则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具有更大的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中铁案例中,虽然投资收益同比激增139.6%,但是其中对于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却是亏损的,也就是说增长的这部分投资收益,绝大部分来自于金融市场行为。2007年是中国股市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年初的2675点一路飙升至6200多点,然后在5000点附近进行调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难理解投资收益如此大幅度的增长。

而这部分增长的可持续性却令人堪忧。且不论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否如同一些学者认为的存在大量的泡沫,单就A股市场在进入2008年后的一路熊市迹象,也让人怀疑这样的利润增长是否可以维持。

3.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分析(占到净利润2%)

与投资收益不同,这一部分变动的影响则完全来自于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我国在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曾经取消公允价值计量,在当时的资本市场情况下,该做法具有其积极意义。而在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又重新得以应用。

中铁上市正值2007年中国大牛市,金融资产投资的价值自然随着大牛市水涨船高。2007年上半年,中铁仅公允价值收益就接近3千万,由于采用了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这一部分的收益计入了当期损益,并占到了当期净利润的2%。

和投资收益一样,这一部分的收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金融市场大牛市的背景,可持续性同样难以预测。

(二)分析结论

综合以上关于中铁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 中铁IPO的财务报告中做出的会计处理是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职工福利转回,投资收益的确认,公允价值损益的处理都能够在新会计准则找到相应的依据。这说明中铁本身在采用新会计准则方面是合理的。

2. 虽然中铁财务报告的会计处理符合准则的要求,中铁A股IPO使用的财务报告中2007年上半年的利润的确存在较大的水分。职工福利的转回在净效果上占据了当期净利润的一半以上,而这些职工福利实际上是在旧会计准则体系下多年积累的结果,将这些累积结果在首次实施新会计准则时一次性在当期进行调整明显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和重要性原则,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3. 金融市场繁荣所带来的短期投资收益以及公允价值损益可以认为是合理的,因为这部分收益的确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其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持续性就否认这部分收益代表的价值增加。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这部分收益的确存在偶发性和不可控性。所以在对公司长期价值作出评估的时候,要合理减少该部分的比重。例如中铁在2007年的投资收益同比增长了139.6%,公允价值损益同比增长了206.4%,如此巨大的增长率是不能预期它会长期存在的。而事实证明,中国A股在进入2008年后已经显示疲软姿态,上证指数更是一路下跌到2000点以下,在这样的金融市场大背景下,中铁还能保持如此高速的投资收益增长吗?显然很困难。

4. 中铁引起的争议实质是并不是一个个体特别案例,而是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后在一部分上市公司引起的一个普遍问题。

按照旧会计准则,应付职工福利按照应付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由于旧会计准则实施多年加上国内经济形势发展迅速,企业的应付福利费的实际开支不断变小,这个提取标准已经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对于应付职工福利取消了按应付职工工资总额的14%的提取要求,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1)首先确认执行当日的职工福利余额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作为期初余额;

(2)首个执行期间按照当期实际情况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余额作为期末余额,而这一数量的确定,企业存在较大的自主决定空间,这一自主决定空间就产生了企业操作利润的空间;

(3)两者差异调节管理费用。

2006年末A股上市公司的应付职工福利余额达到212亿元,如果这一巨大的数额都在2007年一次转回,无疑将使得2007年众多公司的表面业绩非常可观。

*资料来源:《新理财》2007年7月刊登的《应付福利费:业绩蓄水池》

“2007年初,银星能源应付职工薪酬1614万元,而1季度末却突然骤减至919万元,减少695万元,减幅为43%;对此,银星能源季报中的披露是“主要系根据新《会计准则》将期初应付福利费转入期间费用所致”(《新理财》)

由此可见,以前上市公司可以利用非货币性交易公允价值来操纵企业利润,那么,现在采用新准则下,同样可能存在利用职工福利费转回操纵利润的隐患。

上表为2006年末20家上市公司与应付福利费相关的一些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应付职工福利/净利润的比率有高有低,这一般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企业的性质、历史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应付职工福利2006年末的余额占到了当期净利润的30%~50%,如上海汽车,格力电器,攀钢钢钒,安阳钢铁等都超过了30%,甚至存在100%比率的公司,如同方股份。

如果这些公司在2007年均执行新会计准则而将这些应付福利费余额大量转回,显而易见会产生大范围的报告利润上升。而即使企业选择不在2007年度转回,这一部分的利益也可存储到后续的财务期间去慢慢释放。可见其中存在很大的利润操作空间。

而在投资收益的问题上,在新旧准则交替和金融市场繁荣的情况下,很大数量的企业都有着和中铁一样的状况。中铁问题则是由于这起广受关注的IPO项目而被提上台面,成为争议焦点。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利润操纵,使得报告利润尽量接近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即“真实与公允”。因此,笔者认为在中铁财务报告适用新准则方面是合理的前提下,我们应上升到从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层面上去分析我国相关的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

四、中铁财务报告争议之启示

(一)新会计准则对职工福利的调整存在明显不合理性

2007年中铁上市财务报告引发的争议表明,新会计准则在新旧交替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着缺陷,会导致首次采用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当期利润的虚增。

对于职工福利的首次调整,一次性在当期转回明显违反了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将过去多年累积的问题全部积累到当期解决。当然,如果调整数额不太,不违反重大性原则,这样的调整方法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事实上,这一项调整影响范围很广,并且很大数量的上市公司在职工福利方面作出了极为重大的调整,中铁就是这样调整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样的调整显然会对投资者决策造成影响,具有重大性。

面对如此大额的调整,更加稳健的处理方法应该是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追溯调整,降低准则变更对当期利润造成的重大影响,而不应该采用未来适用法,在当期一次性调整。

笔者认为,这一项准则的缺陷可能源自于制定准则时低估了职工福利的影响范围,所以并没有将它列入追溯调整的事项中。中铁案例是对这一缺陷的事后反馈。

借鉴西方经验,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的会计改革应该采取稳健的实施步骤,建议可以先从各行业选取一些企业首先作为试点,研究新旧准则交替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并从这些企业的实务反馈中不断地完善补漏。

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就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探索、争论的期权交易问题。1973年,SE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试行批准了一部分交易所期权交易以及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股票期权交易试点,而之后期权交易试点逐年增加,期间关于这项新金融工具的纷争从未停歇,直到1977,经过大量的深入调查和听证会,SEC才同意在有组织的交易所交易普通股票看跌期权。而同年由于出现一些期权的经济诈骗,SEC又暂停了新上市期权留待调查研究,直到1980经过详细的考察,制定更完善的监管体制才取消该暂停。

可以看到,国外在会计准则的实行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经济影响的问题上是相当的谨慎,并不断的通过实务来试验,查漏,补漏。这一点是值得中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学习的。

(二)对个体投资者的保护不足

会计准则无法尽善尽美,企业在运用会计准则时永远存在操作空间,这些操作不一定都违法违规,但不同的处理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报告利润。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不仅要看到报告利润,也要看到这些利润是通过什么方式计算出来的,包含了哪些方面,以及这些利润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在企业上市过程中,会计利润操作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影响有限。因为机构投资者一般有着自己的分析模型和计算方式,并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人才。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已经将值得关注的重大会计操作的影响考虑在内。

所以真正受到会计利润操作影响较大的,是广大的个人投资者。他们的信息渠道有限,分析的经验和专业程度有限,因此会比机构投资者更加依赖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而他们对于财务报告的深度分析能力与机构投资者相比往往非常有限。

以中铁为例,在长达345页的招股说明书中,关于职工福利转回虽然有着明显的解释,但也仅仅只是一小段话。很多缺乏报表分析能力的个人投资者,很难在决策时注意到这一点。

而在上市公司IPO时,个体投资者由于资金少,比较分散,所以申购时中签率小,能够成功申购到新股的投资者大多是机构投资者,中国股市一般公司IPO后股价普遍高涨,申购新股有着相当大的利益,于是机构投资者明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有问题但并不张扬,而这些高估的价值,最终被传递给了处于信息地位不对等的广大个体投资者。

由此看来,要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增加公平与透明,首先监管机构必须充分意识到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等地位,针对个人投资者,给出更明确的信息提示,引导他们关注上市公司利润的质量。所以从会计准则改革的角度,对于个体投资者的保护也应该作为将来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值得更加广泛的关注。

(三)上市公司可持续性会计报告的创新

企业公开募股时,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企业的价值,企业的成长性究竟如何,会计报告是关于企业运营状况最直接的资料,因此也成为了募股公司最急于粉饰的地方。

我们在对股票估值的过程中,未来增长率预测是一个重要数据。而在财务报告的利润中,那些创造价值的可持续、可预测的利润则比偶发性的收益有着更高的预测价值。即使是当期收益在报表层面上非常完美的公司,其收益的可持续性也值得作出进一步的考虑。

所以将来在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的披露中,单独对于利润可持续性的证明与解释是非常有价值的,例如要求企业披露其最近5年内的每股收益,甚至单独做出利润质量分析报告,在其中详细说明企业各项重大利润来源,费用减少的可持续性等。这些披露不仅有助于提醒投资者关注企业的长期成长性,也有助于上市公司提高对利润可持续性的重视,降低报表中由于会计操作而导致虚增利润的影响。

(四)以实际案例为导向,以企业经验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在中铁争议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会计准则在参考众多专家意见并学习西方会计准则之后,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回顾中国过去的会计准则变革历史,可以看到,准则的变更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由于实施不合理会计准则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1993年至1998年,国家先后颁布了“两则”和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但是在当时这些基本准则较脱离当时的财会实务,对实际工作并没有很大指导意义。

1998年的“琼民源”会计造假事件,在当时我国金融市场引起巨大反响,其后,我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颁布。接下来的4年,多项具体会计准则先后出台。这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会计变革,其中包括公允价值的引入,资产重组、资产置换等收益确认为当期收益以及“四项准备”的计提等。

2001年的银广夏事件同样是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一枚重量炸弹,2001年开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先后出台,废除公允价值,同时规定各项资产重组、资产置换等收益不得确认为当期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计提“八项准备”等。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其中除了对原有16个准则进行重大修改外,新增具体准则22个,并规定了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同时在2006年8月1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新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且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正式开始实施。

西方的会计学,最初是由企业为了互相交流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民间惯例而并非官方法律规定,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是慢慢从企业的例常做法上升而来。这样的会计发展,扎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具有高度的实用性。而会计准则在中国的发展,始终走的是“官定”的道路,即由政府规定,然后企业再实施,这样的方式,难免会出现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操作的脱节。以2007年的新会计准则为例,新准则对于职工福利转回的影响面估计就出现了偏颇,而导致了2007年众多企业利润虚增的情况。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新准则发布制度。在将来进行准则改革时,可以在颁布会计准则前,更加广泛的发布征求意见稿,获取更多实际意见,尤其是企业的反馈信息,来制定更加完备、更加实用的会计准则。

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工作流程标准中就给出了38页纸的非常规范的制定新准则流程:

第一阶段:制定工作日程。

第二阶段:讨论项目计划。

第三阶段:发布初步讨论稿。初步讨论稿将由SAC (准则咨询委员会),相关组织团体,准则制定者,以及邀请企业经济界人士进行最长120天的讨论研究。

第四阶段:发布公开征求意见稿。经过讨论的意见稿将公开发布并征求公众意见,这一阶段应不少于30天,最长120天。收到意见后IASB将举行公开听证会和圆桌会议来讨论相关事项。

第五阶段:发布正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第六阶段:发布后相关事项。

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保证了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并充分参考了广泛的意见。例如,制定IAS第39号以及IFRS第4号金融担保相关的准则细节时,IASB曾于2004年12月召开了3天的会议讨论相关征求意见稿的反馈信息,经过讨论仍然无法做出决议,在2005年2月又继续召开会议讨论相关问题并对相关准则做出了修改。可见其在制定准则过程中的谨慎态度。

而反观中国的准则制定体系,虽然我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不断完善准则,也发布了很多的征求意见稿,但是实际成效往往有限。通过制定严格规范的新准则制定程序,更高效率地发布更高质量、透明的会计准则,并接受广泛的意见来修订会计准则。这些都是目前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缺乏的,值得我们学习。

五、总结

2007年中铁IPO是金融市场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其财务报告争议也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产生问题的一次集中体现。这次事件反映了新会计准则在首次执行准则的相关规定上的一些缺陷,也提醒我们思考对于新准则的制定,政府要充分考虑其影响面,谨慎做出决策。

在将来的会计准则改革中,我们应更多关注对于个体投资者的保护,并思考上市公司利润的衡量维度,做出更多的创新举措来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制度本身的制定要以实际的案例为导向,充分尊重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以使会计准则达到更加实用,更加完备的目标。

上一篇:两办《意见》下一篇:单元阅读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