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24-07-24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选12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1篇

一.语文创造教育实施的前提

要使学生具备敏感、独创、灵活、流畅的创造思维品质, 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 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 老师对学生来说, 是神圣、权威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老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教学内容的抉择者,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普遍真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是受支配、受控制者, 被动地服从于老师的驾驭。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 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发展创新能力, 就只能是奢望。

显然, 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营造好的教学氛围, 才能引导学生坚持独立思考, 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名家, 不迷信老师, 不轻信他人,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力, 使其思维向灵活、独创等创造思维方向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 社会的发展呼吁未来的一代具有更强的创造力, 我们相信, 创造性将成为教育领域注意的焦点。

因此, 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创造性思维。

(一) 激发求知兴趣, 鼓励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 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老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 讲到父亲为儿子爬铁道买桔子时, 激发学生研讨表演的兴趣, 让学生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之后又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去买桔子?以揣摩人物的心理, 体会父子的深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教学中,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后, 更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而不能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束缚学生的思路。

(二) 架设创造的桥梁, 给学生壮胆, 使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模式, 已使学生习惯地接受教师或书上的观点了, 这就需要给学生壮胆, 使其敢于质疑, 勇于向原有的事物进行挑战。例如在初中语文《畏惧错误》这篇课文中对英国化学家的话是这样引用的:“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在练习题中的引用则有差异, 引用为“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得到的”, 意思大体相同, 哪一句更好呢?学生常规性的认为课文上的好。我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与“重要”, “启示”与“启发”为同义词, 可以替换, 但主谓搭配, 课文中“发现是……作出的”, 就不及练习中的“发现是……得到的”好。这一带头“挑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兴趣一下提升起来, 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愿意自己动脑思考, 权衡利弊了。

(三) 多角度思考, 以求创新思维的活跃

有创造性的人, 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 在分析问题时, 不拘泥一般的原理和方法, 不满足已知的结论, 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对学生想象力, 创造力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借鉴这一观点,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以激活思维。

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要挖掘教材,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 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有独特的见解。

语文教学中, 应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学生敞开思维, 提高思维的宽度和灵活性。在学习散文家朱自清的《春》时, 先让学生说出春天的种种变化, 种种特点, 并让学生大胆进行比喻, 然后再读课文, 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又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可谓一举两得。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2篇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中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关注,并且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就目前来说,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当这种学习的兴趣被充分培养起来的时候,教师在教授他以研究学问的学习方法就更加容易。与此同时,学习方法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创造性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主体。

二、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对事物的具体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这也是对一般事物结果的猜测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联想,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造性素质。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起来,比如,在数学《数据的收集》这门学科中,教师在对班级订购的学生班服尺寸测量中,如何对班上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时有些学生提出按男女顺序前后进行分类,再按全班学生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衣服尺码的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而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散发性创新思维,还能对学生的敏锐洞察力进行培养,并且在这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多方位的问题思考活动,进而得到最终的答案。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翅膀。学生在青少年这个阶段,想象力是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着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想象、积极创新。

三、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积极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这门学科理论知识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又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想象力。这样,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智慧,还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并且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师可以组织一堂数学活动课,并且在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许多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这些物体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类似于平行四边的东西以及举例在日常生活所看到与平行四边形相似的形状。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创设活动情境教学,组织有趣又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

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造 思维 培养方法

创造性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之本,历来是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面临的时代性重大课题。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充分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品质

1.独立性的思维品质。

传统的教学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这种状况不彻底改变,中国的教育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1)大胆而合理地怀疑,对书本知识、前人的结论和教师的讲授敢于怀疑。(2)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众人,有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3)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在否定中发现新我,追求新我。

2.发散性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应循序渐进,分三个层次逐步提升:(1)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2)变通性。变通性是深一层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3)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想象性的思维品质。

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的培养则应注重两个方面:(1)培养和发展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不断追求新知,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巨大精神食粮。(2)拓宽知识视野。想象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整体优化教育过程,为培养创造思维提供坚实的基础

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使整个教育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方向快速发展。

1.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采用讲细讲透的落后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量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因此,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教法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采用双向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2.改变考试的观念和评价模式。教育需要评估,没有评估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切不可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而废弃考试。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责任。因此,考试的内容要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注重在教学中以研究方法的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其由“厚而杂”变为“少而精”。前苏联剧作家克思雅日宁告诉大家说:“读书要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这就是说要懂得从明看出暗,从静看出动,从是看出非,这是读书的最佳境界,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参与,从各个角度观察问题、深化问题。

4.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变革,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改变实验方法,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

6.为学生营造寬松的学习环境。应适度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7.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宽松的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之上。我们现在实行的过程管理,对学生卡得过死,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内在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4篇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呢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

一、鼓励质疑, 发挥创新潜能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土壤

要想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 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吹氧。

对小学生来说, 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尊重和爱护, 在公开场合要常讲些鼓动性的话, 不讲泄气话。平时不但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 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情绪, 有目的地和学生交友谈心, 积极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只要教师真正热爱学生, 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融, 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当然, 也不只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活跃、兴高采烈、嘻嘻哈哈。学习氛围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在很多特定的课堂情境中, 如果教师能辅以恰当的身体语言, 如手势、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 学习的印象会很深, 效果会更好。在师生感情融洽的氛围中, 由于老师的刻意创设, 使每个学生即能经常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起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2.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 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

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质疑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发挥创新的潜能。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称赞》一课时, 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质疑的环境, 学生看到课题自然而然地想到课文中是谁称赞谁是怎样称赞的等等问题, 整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读、感悟、升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的质疑,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的内在主动能动性和潜在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一课时, 笔者在课中介绍了丑小鸭的外貌后开始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丑小鸭与别的鸭子不一样”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下面的学习。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 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的快感。通过鼓励质疑, 使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此下去, 就可以逐步养成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好习惯,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初步的培养。

二、从情入手, 激发创新思维

我们常说一节课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尝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宝藏, 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尽量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样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情境, 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 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 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 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 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 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 教学开始, 教师播放录像 (雾凇景象) , 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 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 激起求知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深入体验课文的情感, 提高学生学习情绪,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被激发,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求知, 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笔者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读课文, 边听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 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大海中, 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 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 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力地去创设条件,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自己去发现新问题, 探求新知识,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2.感情朗读, 激发创新思维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 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 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受到熏陶。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一方面唤起学生表象和联想, 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具体情境, 把课文所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 写出了这个画面。如读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在学习《五彩池》第三自然段时, 笔者采用了“以读为本”的基本手段, 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配乐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充分感知语文材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采用读后找——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读后议——讨论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读后说——说说五彩池还有哪些形状;读后画——用简笔画画出五彩池的形状……让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以评价启发学生进行求同求异探索, 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求同求异的思维探索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求同思维即是聚合思维, 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 为了一个结论服务的思维方法。求异思维即是发散思维, 就是从一个起点出发, 沿着不同方向思考, 或对已有信息和资料进行加工重组, 找出更多可能和答案的思维方法。立足于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要点和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行肯定性评价,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索, 探求发现新知。 对学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为创新思维的习惯养成奠定了基础。

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丰富性, 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统一死板的评价手段, 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课堂教学进程中, 教师总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 (态度、能力、效果) 做出价值判断, 发展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把握“两个尊重”的评价原则:

尊重选择——学生的思维一旦激活, 就有多维的延伸性。他既可以顺应教师意志, 承接教师的思路前行, 也可以逆教者思路, 另辟经纬。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视角的。教师应“导而勿牵”, 不在评价上扬此抑彼, 鼓励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

尊重成果——只要与众不同, 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 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即时捕捉, 抓住不放, 热情鼓励, “小火花做大文章”, “助燃”创新火花, 是对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目的。

总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要强化主体意识, 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学生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乐于创新, 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5篇

一、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好比一个大容器一样,老师不停的往里注入知识。但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她们很活泼,她们有主动获得知识的愿望,接受知识的途径很多。因此作为现代的数学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引导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其次,改变观念,耐心帮助那些数学天分稍差的学生学好数学,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谈话式、探究式、讲练结合、个案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数学学习,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答疑解惑,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二、迎合现状,营造创新氛围的课堂

现在的学生由于多数受到家庭的宠爱,性格比较活泼,敢想敢说,他们获得知识的面也比较广,对一些问题往往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我们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个问题还没出来时,有的学生已经说出了答案。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断然评价他的答案,而应因势利导,鼓励他讲出自己的理由,可以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因为每一种想法都是课堂上的一种生成性资源,都是我们教学的契机,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将一个题目变成一个开放题,从而达到教学上和学生思维上的创新。也融洽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也会接近。一堂气氛融洽,心情舒畅的课,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要有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度,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的思想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学生在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下才能敢说敢想敢做,才能不断地去探究新知识、追求新技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三、深挖教材资源,巧用一题多变,训练创造性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陷于题海中不能自拔,她们做了大量的题目,几乎成了做题的机器,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多数学生的知识点零散,不系统,知识点的的内涵和外延,规律之间的联系不清楚,她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题,而没有深挖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乐学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视以课本为依据考查基本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的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注重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变式教学,挖掘课本中例题、习题的内涵,或将原例题中的条件或结论改变一下,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或将教材中的一些例题、习题改编为一些开放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或对课本例题、习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启发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解归一等形式让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诱发创新思维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于僵化的教学方式,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感知知识形成过程,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的迁移,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的实现知识迁移,此时教师及时的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进而引导学生的想象力,诱发灵感,实现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6篇

一、赏识学生,鼓励学生。

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以前在读课文时,我们大多让一人读,其余同学听,如有缺点马上提出,读文的同学得不到鼓励,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时间久了语文课上就显得风平浪静,毫无生气,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参加新教材的培训,改变了往日的做法,在语文朗读上拿起了赏识的钥匙,不断地表扬、鼓励学生,为他们准备小奖品、智慧星、小红花等。学生从一次次成功与赞许中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正如书中说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有了自信、自爱和宽松美好的氛围,学生学习热情得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二、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指运用旧有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有时头脑里会呈现某些生活美景,有时则出现过去生活的景象,有时还会出现离奇古怪的情景,这就是想象的结果。激发学生想象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荷花》一课,在学习第四段时,我引导学生看投影画面:此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那么,除了他们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思维的闸门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尽情发挥创造,争先恐后地回答。一只小蜜蜂飞过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香,我闻到你的香味就飞来了。有的同学说:小燕子飞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美,我们跳舞吧。还有的同学想象到:青蛙跳到荷叶上说:荷花姐姐你真漂亮,我给你唱首歌吧……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起舞,师生共同陶醉于梦幻般的情境之中,感到趣味无穷,学犹未尽。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科学产生于怀疑。”“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而不思者罔。”有的学生听课或读书时只是眼到口到、耳到而心不到,课上走神,听而未闻。原因是学而不思,没有可“疑”。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生字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尽办法去识记生字,学生会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编字谜等方法,很快记住生字。在学习课文时以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内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学生不明白“四海为家”,小组内也解决不了,当时我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先让学生去查词典。学生带着急切的心理赶紧去找答案,明白了意思,开心地笑了。这样做既利于学生开拓思维,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尝到发现的快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解放学生,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解放學生的嘴,让学生多说。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以前繁琐分析文章内容,同时也避免教师问学生答,老师牵着学生走。把时间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多说、多问,老师随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读文后,首先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读懂了什么,没懂什么,学生会在读中努力发现,个个跃跃欲试,保证了每个学习个体的充分参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灵活性。尽管有的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但毕竟是他经过思考动脑筋后说出来的。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生动活泼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将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如果不能独立解答,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在讨论与探索中学生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2.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多想、敢想。

课堂教学中过多的提问未必起到正面作用,一些零敲碎打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和阅读的权利,语言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根治其病,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自己能想。在内容矛盾处动脑,许多课文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着力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老奶奶内心焦急却怎么又能那么耐心地等待呢?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如能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索,会使学生乐于思考,激情迸发。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能做。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低年级教学很适合于绘画的表达,融美术与语文课于一体,既能把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巧妙结合,又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生字每个写上十遍、二十遍,未必起到理想的效果,可以把学生的手从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变被动的写为有乐趣的做,让学生做出自己最喜欢的、各种形状的、各种颜色的卡片,中间写上字,念给自己听、读给同桌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乐于动中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随着教学的改革,教师创新意识的不断加深,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7篇

下面, 就如何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谈几点看法。

一要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创造思维的出发点是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因。幼儿刚接触社会, 世界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有趣而且具有吸引力的,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点。由于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 所以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 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成人所意想不到的小问号, 经常提出“为什么夜晚我们走到哪里, 月亮就跟到哪里?”“为什么夏天下雨, 冬天却下雪?”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 产生求知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持久的动力, 更没有创新思维可言。因此, 教师和家长对此要加以重视。幼儿教育者要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这种好奇本能, 为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这是发展幼儿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正如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所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 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 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 幼儿教育者应尊重幼儿的探索和了解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 肯定幼儿开动脑筋所提出的问题, 鼓励幼儿自己思考寻找答案;给幼儿一定的提示, 帮助幼儿获得相应的信息, 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要鼓励幼儿不断获取更多的感性知识

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幼儿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是来自日常生活和游戏, 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 因此, 幼儿教育者应为幼儿提供各种条件, 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 从各方面扩大幼儿的认识经验范围, 但由于幼儿年龄较小, 处于身心发育时期, 创造力行为很不稳定, 这就要求幼儿教育者更应多欣赏性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 和幼儿共同创造, 共同欢笑, 成为幼儿的伙伴和朋友, 不断加深幼儿对创造活动价值的认识, 强化其创造的欲望, 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要正确对待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每个幼儿在不同方面的创造性表现有所不同。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创造性表现可能较高, 在另一方面的创造性可能会显得较弱。但不论幼儿的创造水平如何, 只要他掌握了一些有关创造的基本方法, 就会更想去创造, 创造的水平也就会逐步提高。实践证明, 幼儿只有在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此过程中, 幼儿会对身边的材料进行检验、研究和操作, 以了解这些材料的特征, 进而熟练地掌握材料、控制材料。虽然他们往往不注重结果, 只注重其自我表现的过程。但不要抹杀幼儿的热情和动力, 要对幼儿的所有创造性思维加以肯定, 给予鼓励和支持, 这样才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从而产生创造的动力, 才能使幼儿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幼儿教育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这里的幼儿教育者不只是指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 也包含孩子的监护人等。如果教育者的思想僵化、观念传统、教法陈旧, 不但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幼儿, 反而会扼杀幼儿的创新能力。科研表明, 当幼儿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时, 就容易发展创造性思维;反之, 当幼儿生活在一个压抑拘束的环境中时, 就难以发明创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幼儿教育者不要给幼儿施加压力, 定下许多条条框框, 束缚幼儿的手脚, 限制幼儿的活动, 强迫幼儿服从成人的意志。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 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 以商量的态度和幼儿展开讨论, 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所以, 幼儿教育者要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 允许幼儿异想天开, 鼓励标新立异, 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动, 以增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 要尽量提供以方便, 使其求知欲满足。使幼儿不仅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而且要培养和训练幼儿探求知识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8篇

首先,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落后。中学物理教材对现代科技、物理前沿知识反应滞后,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思想、新能力很少能在物理教学中得到反映, 物理教材缺少物理知识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技术革新中的作用等内容;其次, 中学各科知识相互脱节, 物理学与数学、化学、地理学等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使得每一学科的教学都留下知识的空隙和有待深入认识的问题,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 过分追求高考升学率, 偏重知识传授, 忽视高考不考的学科, 再加之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 造成知识局限。这与各学科综合交叉、整体化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不利于整体提高21世纪人才的全面素质。

2 物理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更新

为了适应全球综合科学的飞速发展, 必须更新观念从中学基础学科开始, 抓好学科综合的改革, 以解决当前中学教育的弊端。根据我国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 一要确保基础知识、基本内容的单科教学系统, 不打破原有的学科结构, 避免学科之间可能带来的混乱;二要通过交叉、渗透的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各门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 得到综合性的运用, 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知识和信息, 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发明, 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但目前的教学只是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和研究得还很不够, 教师在教学中也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物理创造性教育的内容

物理学科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 不仅仅是学习前人的思维成果, 更重要的是研究科学发展的方法和展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 设计讲授物理学科内容时, 首先要注意调整教材, 深人挖掘其中的创造教育因素, 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的处理和加工, 选择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知识点, 设计创造型教学程序, 使教材为创新教育服务;其次注意选编习题, 即结合教学实际编写或设计富有启发创造性的应用题、综合题、扩散性练习,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注意收集、编制物理史实资料.结合教学内容, 吸收物理学科史料和最新科技信息, 提练、加工、编制短小精悍的物理学史、物理学家传记或最新科技成果材料, 通过讲座和指导学生阅读或穿插于教学中, 指导学生研究科学发现的方法和途径。

4 物理创造性教育的途径和实施形式

4.1 创造性教育的途径

首先树立创造性志向, 培养创造性意识。培养学生内在的强大动力, 是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创造志向, 是实施创造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注意发掘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因素, 积极培植、引导和鼓励, 发挥主体的创造积极性。其次, 创设环境, 开展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教育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良好的创造性环境和丰富的创造性活动.根据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创造过程 (准备-孕育-领悟-验证) , 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必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过程.在学生成天处于被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创造教育是不可能, 为此, 教师首先要改进教学, 改进教法,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主动地阅读、探索, 参加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 使他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 培养创造心理品质, 发展创造能力。创造者的成功, 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决定的, 而创造心理品质则是创造者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有机结合因此, 进行物理创造性教育, 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 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自觉克服消极心理的能力, 对创造性充满激情.因为创造性人才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 顽强的毅力, 勇于进取的精神, 与众不同的思维, 健康的人格等。

4.2 创造教育的实施形式

首先, 课堂教学形式。一是追踪发现式。教师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 经简化、设计, 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 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 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 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而不是只是介绍结论如:高一物理第二章的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高二物理第四章的法拉第在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和安培“安培定律”的基础上发现“电磁感应”的过程, 高二物理第九章的玻尔建立玻尔原子模型的过程.这样做虽然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或“创造”, 但教师引导学生在短期内做了科学家多年呕心沥血才做成的事, 不仅激励了学生学习科学家那种奋发探索、勇于献身、敢于创新的精神, 同时从中也学到了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 丰富了自己的思路.二是思路导引式, 即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要教给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的思路。其次, 课外活动形式。第一, 专题讲座式.专题讲座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开设“思维课”, 给学生通俗而详细地讲一些科学思维知识, 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二是举办物理学史报告、讨论会, 指导学生深人研究科学发现的方法.如进行有关发明创造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参加各种物理知识竞赛、创造发明等等;第二, 科学阅读式。配合教学内容, 推荐给学生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报刊杂志、科普读物等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 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第三, 习题研究式。习题研究, 主要是指导学习对习题进行优化分析, 探索解题技巧, 总结解题规律, 培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研究的内容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一解多题、精题巧解、习题优化改造、习题编制等的研究.主要是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创造型活动中接受创造性教育, 发展创造能力;第四, 参与物理知识各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把物理学科论文分成三种形式:一是知识归纳式, 即在每章知识学完后及时指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以图表、图示等形式进行归类.二是心得体会式, 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指导学生整理知识, 写学习收获;三是指导学生随时把学习中的创造性见解整理成文。最后, 社会实践形式。可通过让学生参加创造性物理知识讲座, 听创造者讲发明实例, 召开创造性发明经验交流会, 到科研所、工厂和创造性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学校进行参观、调查、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欲望。

综合上述可见, 在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努力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 树立了自信心、自主性, 创造性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而且培养了学生物理概念的认识能力, 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程后, 更深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逻辑思维方式, 并与现代生活与科学融为一体, 乘上攻克物理尖端科学的帆船, 在丰富的物理知识海洋中遨游。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努力更新教学观念, 以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目前我国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9篇

创造性思维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 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 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知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 是不脱离任何其他思维的另一种特殊的思维。由此可见, 它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要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就和心理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 容忍和暧昧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美) 索里和吉尔福说过:有高度创造性的人, 其独立性表现为他对生活中不明事物的高度容忍和肯于接受不甚明确的及复杂的东西;如果在思想行动上都具独创和革命精神, 就必须不怕犯错。对一个问题广泛提出多种选择的解决方法以及保持松弛沉思态度都是有创造性的人的特征, 都要求不必过多顾虑错误的危险性。

其次, 创造个体还必须具备一些心理素养, 以建立自己的“内在自由” (精神自由) ,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不受冲击、畏惧、强迫、紧张刺激和信息泛滥干扰的能力; (2) 对周围人群的亲和能力, 因为创造性活动需要彼此的对话和交流; (3) 与创造对象的同一性。将对象和自我视为一体, 为取得创造性成果而不惜一切的奋力拼搏精神; (4) 意志坚定, 自强不息, 富有较强的洞察力、预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特定的心理素养必须在特定的心理环境中才有望培养成功, 因此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注意到自己教书、育人乃至平时的言行举止等, 努力营造出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环境。

1.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发生教学意外事故、注意力被分散或被打扰时, 务必忍耐、机敏。大家都知道, 学生回答错了就挨批评, 他们以后就不敢举手了;如果是学生主动举手而回答错的, 就更不该批评了, 我们做老师的应及时肯定、及时引导,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前一点并不代表教学中就该放松,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做到既不自由放任, 又不“独断专行”, 师生间应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 以防学生迷信权威 (书本知识) 、死搬教条、不知变通、思想僵化、思维不灵活等。总之, 有适度的“非分之想”才可能有所突破, 比如布鲁诺的“地圆说”就是这样产生的。

3.鼓励学生提各种问题, 及时表扬某些创造性举动。比如初二教“读报”单元,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报, 除了一些“大方向”上的规定外, 可谓让学生有了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机会了,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再如我工作以来, 每届学生都用我自制项目的积累本, 也就是每页都制表格、写目录 (项目名称) 、填表格的那种。本学年新接班, 交上来发现有一位学生本子上端除封面、封底外被裁掉了一段, 在封面 (第三面) 、封底上各写一遍完整的项目名称, 这样就不用每页都写目录了!我不禁感叹自己的“不知变通”、创造力不够。在下一次课上我当众表扬了该生并向大家推广了此法。当然有时有的学生的创造性“产品”不能体现它的价值, 教师也应注意保护该生不受其他同学的评头论足或是嘲弄。此外, 学校或教师应提供多种环境和机会开发学生创造力, 可共享文学作品、艺术照片、雕塑、录音等。教师应同学生家长协调一致, 才有助于家长理解和欣赏子女的创造性工作, 鼓励小发明、小创作。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 化机械刻板为生动有趣。心理学家测试说12岁以上的学生大约能集中思想30分钟左右, 在此期间也同样注意观察学生坐姿、动作等, 以便及时唤起他们注意, 提高听课效率, 同时使其积极思维, 以便形成创造性思维。

4.现在学生依赖性较强, 往往懒得动脑, 我们不妨多让学生独立钻研, 时间一长, 思维能力就会加强, 当然也包括创造性思维。我们现在流行一种“让老师少讲、让学生多思多练”的上课模式的理论依据或许就在于此吧。泰州的洋思中学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关于它的报道已经有很多, 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5.幽默机智和愉快的情绪状态。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灵感往往发生在经过长期的、紧张的思索之后的松弛状态。灵感愿与轻松愉快的人握手言和;在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喜悦欢乐和心旷神怡等情绪状态下, 能增强大脑的感受能力, 能触类旁通, 促进灵感的出现。中小学生最喜欢风趣幽默的教师和教学活动。比如蒲松龄的《狼》、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歌剧《白毛女》等, 倘若时间允许, 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教师也应放开些, 亲自表演某些动作或神态等。总之, 可通过双关语、俏皮话、编故事甚至一个手势、一次表情等将难以言状的疑问显现得淋漓尽致, 带来沁人心脾的兴奋和欢乐, 使幽默上升为理性。同时, 幽默应用于新接班或借班上课师生初次相见时, 它能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润滑剂, 使师生产生“一见钟情”的难忘印象。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 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 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 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 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的思维活动, 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我认为, 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 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 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 思维向外辐射,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 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 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 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 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 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 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 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 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 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达不到创造的目的, 所以创造性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 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 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 所以, 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 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 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 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 但是, 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 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 所以, 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 发散度高, 集中性好, 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 对发散思维重视不够, 今后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 逐步分析与推导, 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 依靠灵感和顿悟, 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 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 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 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 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 可以说, 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 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 因此, 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 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 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 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 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 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 提出新的假设, 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 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由以上分析可见, 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发明者, 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 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飞机上天、潜艇入海、飞船登月、现代仿生学的产生、相对论的创立、克隆羊的诞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正是具备了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 从而推动着历史进步。试想若无第一件生产工具就无人猿区别;无冶铁技术就无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无蒸汽机、机器制造就无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若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 人类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奔向信息社会。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切入点

创造和创造思维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能动力量。然而, 人们看到的创造性思维似乎是创造者所专有, 能够普及吗?如果不能, 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说创造思维的可教性有两点根据, 其一,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 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人人都具有创造思维的潜在能力, 创造是与人的生存融为一体的天然性的必然。其二, 完善自我是人的又一天性, 人人都有自我教育的需求。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只是随着人的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变化, 创造思维的存在形式和开发条件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虽然如此, 在一定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下, 对创造思维进行开发和培育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1. 从世界观的高度进行专业课教学

人们认识事物所表现出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证明:大脑认识事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思维科学又根据这些层次来划分智力层次。一般说, 聪明、机灵、技巧都是大脑浅层次的思维活动, 只有智慧才是深层次的活动。创新是复杂的智力活动, 其思维当然是智慧型的。浅层次的活动能力可以通过一般智能教育和技术训练达到, 而智慧的培养却是古今难题。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探索和论证,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哲学和基础理论上进行教学培训, 就是把专业课程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进行教学。这种要求的可行性在于, 任何一门学科, 只要够得上理论体系的都有五大层次, 即本学科的哲学体系、基础理论、应用原则、实用技术和发展史。这种构成提供了智慧教学的可能性。只要深入分析, 理清层次, 讲辩结合, 双向交流, 逐步进行, 智慧教学是可以办到的。

2. 培养正确的真理观

创造性思维对真理强烈追求的愿望, 可以冲破现有概念系统和习惯定式, 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但是, 这种追求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来源于对现有专业和概念系统的深刻理解。尊重现有专业、吃透现有专业仍是创造性教学的必然要求。牛顿把他发展微积分的超人先见归功于前辈的积累。为此, 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解决真理观的问题。

3. 注重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

创造思维有几个动力因素, (1) 强烈、多样的兴趣, 而不是孤陋寡闻; (2) 沉溺于兴趣, 锲而不舍, 不是朝秦暮楚; (3) 对复杂的事物深喜研究, 而不是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关于兴趣, 表面上好像源于人类好奇的探索天性, 但是, 它的发生不管有多少偶然条件, 追溯其原始动机的本质都与生存需求密不可分。意识到需求和利益的自觉兴趣能升华为责任, 成为理想追求。不自觉的兴趣表现为好奇, 成为个人偏爱。因此, 教学中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 应当从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 使兴趣责任化, 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分, 进而增强其专注性和博采众家的主动性。

4. 开发多学科的复合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的表现形式似乎显示在单个专业内部研究上, 其实不然。当今世界的高科技创新成果, 无一不是众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协作才取得的。所以,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也是随时代的发展, 由相对单一的专门研究提升为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思维的。这就要求在学科培养中提倡专博结合, 从根本上扭转由课程设置单一而导致思维狭窄的局面, 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开发。在学科教学中, 注意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和实验能力、归纳和概括能力、类比和猜想能力、坚持己见和吸取他见的能力, 并逐步升华为系统怀疑和独立创新的研究能力。总之,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全新的课题, 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 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数学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 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性思维。为此, 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思维环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发现问题。因此, 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即使经过检验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 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有益的。在高等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主动地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讲柯西中值定理的证明前,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式子f (b) -f (a) /F (b) -F (a) =f′ (ζ) /F′ (ζ) (a<ζ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或习题, 主要告诉学生应如何去想, 从哪方面去想, 从哪方面入手, 怎么样解决问题。例如在高等数学 (上册) 有这样一道题:若a0, a1, ……, an是满足的实数, 证明方程a0+a1+……+an×n=0在 (0, 1) 内至少有一实根。在讲解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 证明方程根的存在性, 我们学过哪几种方法? (2) 每种方法的条件、结论各是什么? (3) 各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4) 本题应该用哪种方法? (5) 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考虑? (6) 是否可以判断根的唯一性?这样通过提问、讨论, 学生不仅会证明这道题, 而且类似证明根的存在性的题都会解了, 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从简单的、直观的入手, 根据数形对应关系或已有的知识, 进行主观猜测或判断, 或者将简单的结果进行延伸、扩充, 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比如, 从 (ex) ′=ex猜想到一般的 (eax) ′=aeax (a∈R) 。在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时, 根据方程的特点, 猜想它可能有形如erx的解, 然后代入方程, 确定出特征根r, 即得方程的解。又如, 格林公式是用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二重积分, 在此基础上, 人们猜想能否用空间的曲线积分来表示面积分呢?这种猜想导致了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公式的产生。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4. 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信息寻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不墨守成规, 沿多方向思考, 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 应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 教师在讲课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位讲解或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知识总结时,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如一题多解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的应用。

5. 充分利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相对习惯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 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已有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顺推不行, 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行, 想办法间接解决;正命题研究过后, 研究逆命题;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 考虑探讨不可能性。它有利于克服思维习惯的保守性, 往往能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促进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逆向思维的方法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 注意阐述定义的可逆性;第二, 注意公式的逆用, 逆用公式与顺用公式同等重要;第三, 对问题常规提法与推断进行反方向思考;第四, 注意解题中的可逆性原则, 如解题时正面分析受阻, 可逆向思考。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第11篇

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可使学生产生数学化的问题,把大量的数学题材置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善于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见解,展开争论,识别真伪,从而逐步使学生养成敢想敢问的习惯,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获取成果。

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发表见解,提出新奇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敢于标新立异,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

二、尊重并保护学生的思维创意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张、活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保护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路、观点,如果是正确的,一定要给予明确的并且积极的评价;如果是错误的,一方面,要通过反例或说理使学生明白其错误的确定性,另一方面,还要从其思维中可取的方面给予积极的鼓励。

三、展现数学创造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其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意在使学生能从教师的分析中懂得怎样去变更问题,怎样引入辅助问题,怎样迂回障碍,使之柳暗花明,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展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而不是过早地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以培养其思维的探索性。

四、解题教学灵活多变,开拓思路

数学解题是数学学习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训练,鼓励学生在动态中思维,主动探索,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新性。

(1)一题多解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数学公理、定理和数学方法解同一数学题。

(2)多题一解许多数学题虽然题型各异,表面上看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的解题实质、解题思路往往是一致的。对这类题进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收敛性,促进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一题多变适当变换习题的条件、所求问题或习题结构,使之形成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问题,使一题变成多题。学生在解这类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会随着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和应变性。

五、提倡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是对创新思维始于“问题”非常科学而辩证的阐述。爱因斯坦本人就是从“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追赶一条光线运动”的想象出发,最后建立了轰动世界的“相对论”。因此,我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思维,更谈不上数学创造性思维。

六、建立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多渠道开发学生思维

数学来源于实践,大自然、社会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设立学生的课外组织,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广泛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认识、发现各种数学现象。如造型各异的建筑结构就是运用几何图形与代数公式设计建造而成的;许多自然景观无不与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相联系。通过对大自然的认识,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数学的激情与创造的动机,令学生在感知数学现象的基础上引起情感反应,产生积极联想和深刻理解,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浅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12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创设条件,影响因素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即指当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问题时, 把储存在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 通过最优组合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 产生于复杂的问题情境之中, 是在用习惯的思维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时展开的。它具有非逻辑性和发散性的特点。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候, 往往不依照既定程序, 而更多地依照个人的直觉和灵感。发散性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密性四种因素。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积极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的条件。其次要帮学生排除影响思维发展的因素。

一、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的条件

(一) 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只有具备了充分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而博发。创新意识较强的美国, 主张的就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通才教育。如哈佛大学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领域的8至10门课程。另外, 有人曾对1131位有成就的科学家的主要成果、晋升机会、业绩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这些人才大多具有较宽泛的知识基础, 很少有人仅仅精通一门专业。

(二) 培养学生明确而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越明确、越强烈, 就越能激发产生新的假设的构想。牛顿在谈到他成功的秘诀时说:“我一直在想, 想, 想……”牛顿用这句话来表达他全部强烈而目标明确的创造意识。因此,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 让学生自己通过努力“创造”获得知识才能。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 至少由他们重建。”

(三) “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连动性

思维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自觉独立思考问题, 善于发现和解决前人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自觉研究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法, 如“发现法”和“导学探索法”等,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索的方法, 使之在认识和探索教学法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直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就是“授之以鱼”。但是教师不能以此为满足, 还要有具体的诱导工作:可以先出示一些典型例题, 再教给学生一些感情材料, 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生成疑团, 产生独立探索的欲望, 直至探寻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及方法。

(四) 教学生学会符合规律的推理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活动经常要把各种事物, 有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与研究。如令人讨厌的苍蝇, 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他们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 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因此, 没有高水平的推理能力就容易误入推理的歧途, 也容易违背推理的规律。也就很难把事实组织、整理、概括为新的认识。

(五) 教会学生掌握合理的信息转换策略

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策略。策略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转换工作。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 信息转变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 经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因此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悟出信息转换的合理策略。例如, 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发明电报后, 他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远距离传输时信号发生衰减的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中, 有一天他在旅途中发现邮车每到一个驿站就要更换拉车的马。于是他产生了一个策略:在电报线路沿途设置信号大站, 不断地放大信号, 终于解决了电报长途传输的衰减问题。在转换信息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要经历由未知变为已知, 由已知变为未知, 又由已知变为未知的过程。这样, 经过多次往复, 策略就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由片面向全面运动, 最后才使艰苦的思维活动合理转化为创造发明, 转化为精神的或物质的财富。

(六) 要让学生善于知识类比、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 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光和声都是直线传播, 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 由于光呈波动状态, 因而推出声也呈波动状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相关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教学, 引导学生从一种熟悉的对象迁移到新的学习对象, 从而起到起到思维迁移的作用。善于类比、迁移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前提。牛顿曾经说过,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比喻也适用于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在总结、归纳了以往所学知识, 并对现在所学知识进行类比后, 知识、方法上产生的迁移。

(七) 教会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1. 仿生法

所谓仿生法就是模仿生物“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从而发明创造出新事物的方法。鲁班爬山时, 手不小心被一种丝茅草割破, 疼痛之余, 他惊诧柔弱的小草竟如此锋利, 他怀着浓厚的兴趣研究、琢磨小草的构造, 终于找到了秘密所在:草叶边缘的毛刺就是“利器”。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一下铁片, 岂不可以断木如泥?锯子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又如人们通过对鸟翅膀构造的研究, 设计飞机机翼;通过对骗幅超声波定位的仿效, 制造出雷达;通过对狗鼻子构造的分析, 发明了比狗鼻子更灵敏的电子嗅觉器。还有海豚的体形或皮肤结构被应用到潜艇设计原理上。这些都是仿生创造性思维的应用。

2. 逆向思考法

所谓逆向思考法指人们从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 用对应的、看上去似乎不可能的办法去解决同题的思考方式。用逆向思考法, 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炸弹能炸死炸伤人, 这是正向思考;炸弹能否使伤员得到救护, 如用炸弹炸开地道出口, 解救被困在地道中的伤员等, 这则是逆向思考。

3. 缺点反思法

缺点反思法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不同角度寻找事物的缺点, 并进行针对性的反思, 从而使事物更加完善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一个中学生从电源开关存在着不能让人判断出它处于开或关的状态这一缺点, 通过反复研究, 把开关重新改造成开时响两声, 关时响一声的“单向断电开关”。这就是应用缺点反思法产生的创造发明。

二、帮助学生排除影响思维发展的因素

(一) 动机的影响

动机和情绪状态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从而影响创造性思维效果。在一定限度内,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过强, 会使大脑反应混乱。而动机太弱, 则会因信息量不足, 大脑不能进行精细综合分析, 因而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所以比较有利学生进行思维与想象的动机是积极振奋并且能镇定从容的中强度。

(二) 定势的影响和功能固着的影响

所谓定势是指先前一定的心理活动所造成的思维准备状态。而功能固着则是指认定某一知识只有一种固定的功能, 而无视它的其他作用的心态。这两种因素会深层次阻止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法国哲学家爱密勒·查蒂埃说:“世上最糟糕的事, 莫过于只有一个主意了。”创造性思维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 这被称作思维的灵活性。相反, 思维缺乏这种能力, 就称作思维的惰性、刻板、僵化或者呆滞。心理学家对思维的灵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人一旦形成发习惯性的思维定势, 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 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这是愚顽的“难治之症”。因此克服“思维定势”或“功能固着性”就是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我们看魔术表演, 很多人因为“定势”或“功能固着”想不通或者想不明白。如魔术师能潜在透明玻璃水缸里20分钟之久。我们总是习惯于想他怎么能潜在透明玻璃水缸里那么久, 而不会去想想水缸里和魔术师身上可以做文章, 比如魔术师身上藏着一条吸氧管。

(三) 假说的影响

思维的灵活性, 还表现在“及时”抛弃显然是错误的假说上。如果受到诱人的错误思想禁锢太久, 就会白白浪费时间。相反如果过早地抛弃可能是合理的假说, 就可能失去获得突破性成就的良机。因此爱因期坦“像我们这种工作需要注意两点:毫不疲倦的坚持性和随时准备抛弃我们为之花费了许多时间和劳动的任何东西”, 无疑是句金玉良言。

(四) “酝酿效应”的影响

所谓“酝酿效应”指当人们花了好长时间解决一个问题还是不能成功时, 把它搁在一边几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 而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似乎立刻就发现了解决途径的现象。一个人开始考虑的解决途径不成功, 走到了一条不通的死胡同后, 离开这种情境一会儿, 就能用另外的方式来进行探索, 结果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使问题得到了解决。“酝酿效应”实际上是出现顿悟, 使人们打破了原先不恰当的思路, 从一个新角度来解决问题,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五) 个性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而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的定义则认为:“个性是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它决定着个体对适应环境所采取的独特的调节方式。”心理学的许多个案研究证实, 学生具有进取、自信、自制、顽强等特点, 是学习和工作成功的基础。个性保守、粗暴、自负、怯懦、自卑都会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下表是卡特尔和他的助手从词典、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文献中收集了描写个性的大量词汇, 然后聚类合并成171个特质形容词, 在此基础上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其合成35个表层特质和16个根源特质。从表上数据可知, 个性对发展创造性思维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就要为学生创设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的条件, 其次帮助学生排除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族的兴衰, 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 是时代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奠基工程。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心理学 (修订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3]吕卫.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S3) .

[4]黄希庭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内痔治疗观察下一篇:工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