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2024-07-25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精选12篇)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第1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对高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内在发展的需求促使了高校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 客观上要求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水平需有实质性的提升。另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竞争投标在基本建设各个阶段充分开展, 且项目审批、实施、验收等政府监管办法也不断优化调整, 这些都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 (以下简称“首师大”) 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实践, 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内容、特点及管理模式、管理对策等进行系统分析, 供同行参考。

2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2.1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在前期阶段内容涵盖了校园总体规划的制定、前期策划和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决策及委托设计、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组织工程招投标、办理各种建设手续等;在实施阶段包括投资、质量、进度控制及合同、安全文明、绿色施工管理等;在项目后期包括竣工验收、工程决算、固定资产移交、维保等方面的全方位管理。

2.2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 基本建设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若干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 其相应的法律法规环境已比较成熟,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和其它基本建设项目共处相同的宏观环境, 总体上遵循相同的行业规则, 但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又有其独特性。

2.2.1 非营利性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属于非营利性, 服务于公共教育事业, 主要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求以及师生的生活需求, 以促进高校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基本建设管理者必须深刻理解高校的办学模式、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及教学管理等情况, 将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及高校自身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等作为建筑元素反映在项目上, 更多地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 以使基本建设能满足并促进高校事业发展。

2.2.2 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当前, 高校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社会捐助、学校自筹等多种模式。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目前常见的模式有甲方项目制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承包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代建制等。

如何运用项目管理模式使资金使用更为合理, 使建筑使用需求最大程度地得以满足, 是当前高校基建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2.3 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高校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不同, 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必然有很大差别。例如, 教学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行政办公楼、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等在使用功能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性, 导致在建筑造型及平面布局、结构形式、细部构造等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设计手法, 继而要求在施工阶段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

正是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上述特点, 使得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不同于社会项目的管理, 例如, 因建设资金来源与建筑物使用者往往分属不同主体, 使用者惯于追求高标准使得项目投资控制难度较大;依据学校的事业发展, 项目实施过程中调整部分使用功能, 导致项目进度、投资等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建设项目往往要求在春、秋两季的高校开学前必须交付使用等等, 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不能完全由监理来替代, 需要学校专门的基建管理部门担负主要责任, 并在管理上有应对策略。

3 当前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对策

针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特点, 总结首师大基本建设的发展及基建部门工作经验, 从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要素着手、按项目实施进程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分析如下。

3.1 建立健全基建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基建项目管理队伍建设

3.1.1 建立健全基建项目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基础和保障。针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 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首师大陆续制定并通过了招标投标实施细则, 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前期、设计、造价、合同管理办法,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安全文明施工监督管理办法, 付款审核规定及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办法等, 用以指导和管理项目建设, 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监督和检查。

3.1.2 加强基建项目管理队伍建设

基建项目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负责协调与项目使用部门、参建各方的关系, 协调解决项目各阶段的技术、管理等问题。基建项目管理人员应严格按项目建设程序办事, 管控工程质量和安全、工程造价, 积极收集各方意见, 持续完善工作, 切实提高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基于此, 首师大非常重视基建管理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招聘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提升了基建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准。同时人事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均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完成相应的学分, 以提高基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准和管理水平, 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爱岗敬业、富有团队精神的专业队伍, 为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总体规划

科学合理的校园总体规划是学校基本建设的基础。首师大南校区校园总体规划在制订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既突出学校的历史传承、又遵循因地制宜、节约资源的原则, 既从实用角度出发, 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要求, 又着眼未来, 适应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布局上, 更多地考虑整体和谐、庄重大方、美观实用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文底蕴。如拆除现有1~8号学生公寓, 重建两栋高层学生公寓, 利用节约出来的土地建设校区景观湖, 此湖又作为校区的雨水收集池以顺应海绵城市的建设形势, 同时景观湖区域的土方用于扩大现有花果山的规模等。依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制订基本建设实施计划, 分批分区、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 完成校园总体规划建设内容, 以使校园环境日趋完善、合理, 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3.3 严格依据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加强项目实施阶段监督管理, 确保项目管理目标实现

3.3.1 严格依据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基本建设程序是根据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具有一定客观性, 它们紧密相连, 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牵制, 缺一不可, 不能随意省略和颠倒。若违背客观规律, 不按建设程序办事, 在工程建设中实施“简化”或“超常规”的建设程序, 不仅会给工程本身带来安全质量隐患, 而且会造成工期延长、建设成本增加, 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这些年来, 首师大的基本建设都是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 有力地促进了校基本建设的健康开展, 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的好评。但“三年规划”项目由于其特殊性, 没有完全遵守基建程序, 采用初设图纸进行施工招标, 因招标图纸与施工图纸的差异较大, 给后期的施工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导致了项目工期、投资目标难以实现, 同时增加了实施过程中沟通协调的工作量。

3.3.2 重视施工监督管理, 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环节环环相扣。要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工程预期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等目标, 首要工作是建立严密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是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命脉。总结首师大近年来基本建设监管经验如下:①落实建设项目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度。按有关法律法规对工程质量承担终身责任的规定, 在开工前要求五方责任主体法人签发项目负责人的授权委托书、项目负责人签署各自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 明确相应责任, 切实履行相应的项目管理职责。②加强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 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图纸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保障工程顺利实施。③认真审查施工组织及方案, 严格控制造价。施工前, 要求施工单位针对项目编制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并按相应程序完成审核、审批工作后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批, 审批中应注意与投标施工组织的对比。④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验收活动, 尤其是隐蔽工序的验收。上一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 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⑤加强现场安全及材料、设备质量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3.3 重视合同管理, 监控进度计划, 控制投资目标

伴随着建设市场的发展, 加强合同管理已经引起基本建设从业者的高度重视。首师大非常重视合同管理工作, 认真编制合同尤其是专用条款, 明晰安全、质量、工期、材料、投资、工程款支付等各项要求, 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责任, 减少由于合同条款不明确而引起的合同纠纷, 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高校管理的独特性, 如项目使用过程中需要的办公家具、办公用品及其他实验设备等需要由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申请财政专项予以配备, 受其财政专项项目完结时间的限制及学校发展计划的约束, 基建项目的进度监管尤为重要。基建部门认真审核总承包单位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 审查进度安排是否满足合同中的工期规定, 施工工艺、工序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季节性不良气候、雾霾恶劣天气、两会等政治因素、中高考等对工期的影响因素是否考虑等。

建设资金来源与建筑物使用者分离;决算时严格按照设计概算的各项批复进行审查等等, 使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面临的压力较大。在设计阶段, 基建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将设计缺陷和图纸错误尽可能消灭在开工之前, 严格控制投资概算和预算规模;在施工招投标阶段认真编制、审核工程量清单, 慎重确定合同类型;施工阶段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 同设计、监理单位一起做好论证、签证工作。

3.3.4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 重视工程资料管理, 强化基建档案意识

竣工验收是检验项目管理质量目标是否实现的必要环节, 也是建设单位投资成效的有力保障措施, 首师大严格组织并落实竣工验收工作。此外, 基建部门非常重视工程资料管理, 强化基建档案意识, 要求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尤其是档案工作人员从项目筹划到竣工验收阶段, 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收集、整理项目文件资料并做好归档工作, 保证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 重视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

项目后评价是项目建设管理最后一个环节。建设项目完成后, 要分析项目预期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是否合理有效, 评价项目决策和建设管理水平。通过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 分析其成败原因, 总结项目建设经验教训, 为提高未来项目的决策和建设管理水平, 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建议。

4 完善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新举措

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律和上述对策能够大幅提升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水平, 但考虑基本建设极强的专业要求, 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快速发展应用, 仅靠基建管理部门难免有些许不足, 北师大基本建设管理借助高校相关专业部门和社会力量补充完善管理能力, 提升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4.1 加强高校基本建设领域廉政建设

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具有投资额大、流程长、环节多、监管范围广、难度大等特点, 导致不少高校基建领域成为学校腐败的“重灾区”。从近几年报道的高校基建工程领域腐败现象看, 廉政风险主要产生在项目招标环节、物资采购环节、施工环节、变更环节、竣工验收结算环节等。首师大在基本建设管理过程中, 通过分析基建领域廉政风险成因, 着力从制度建设、廉政教育等方面加强廉政建设, 如健全民主决策、完善招投标、建立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和全程廉政监督机制、创新廉政教育机制等, 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监督的作用, 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联手共建“阳光工程”活动, 杜绝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创造基本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安全的发展环境。

4.2 建立专家咨询体系, 探索设计成果评审社会化模式

建立专家咨询体系, 完善校园空间规划和基建计划管理。聘请国内知名校园规划、建设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 确定校园基本建设规划。

追求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专业水平, 探索设计成果评审社会化模式。加强项目需求分析和方案论证, 强化具有前瞻性的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校园建筑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高校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提高方案论证的专业水平;针对基建项目不同的设计阶段, 明确管理要素与流程控制, 强调“方案阶段优化功能, 初设阶段优化成本, 施工图阶段优化工艺”;对设计成果建立系统的综合评审及专业评审机制, 积极探索设计成果评审的社会化模式。

4.3聘请项目管理公司, 提高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成效

近年来, 首师大基本建设发展正值高速发展时期, 同期建设项目较多, 任务较重, 但校基建管理专业人员较少, 为此聘请了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协助管理, 管理公司从项目策划阶段即参与, 直至项目竣工结算完成才退出。管理公司履行建设单位的职责、行使建设单位的权利, 解决了首师大基建管理专业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的难题, 保障了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等目标的实现, 切实提高了项目管理成效。

5 结语

本文结合首师大的实际, 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特点的梳理, 探讨了高校项目管理的对策以及完善项目管理能力的新举措, 以便更好地为高校基本建设发展服务。同时,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者需清醒地认识到, 伴随着社会进步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 才能跟上新阶段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要求。

摘要:高校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及政府监管办法的调整优化, 对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近年来首师大基建项目的管理实践, 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内容及管理特点等进行分析, 并提出管理对策与新举措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管理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朱现磊, 唐凯, 乔红兵.加强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的探讨[J].建筑经济, 2014 (10) .

[2]惠京颖, 任莹, 龙奋杰.资产置换融资模式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建筑经济, 2014 (11) .

北京市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第2篇

(试行)一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市属高校使用政府投资进行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重大教育行政事项管理办法》(京教策„2010‟5号)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本级学校(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试行)》(京教建„2011‟11号),结合市属高校基本建设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归口市教委管理的市属公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学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基本建设是指在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为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其相关规定进行的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和重建。

二 基本建设工作实施原则

第四条 统筹兼顾原则。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科学论证和决策建设项目规模及标准,优化资源配置,节约、集约使用土地,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第五条 以人为本原则。校园规划、校舍建筑及其构成的环境应当以服务育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教育功能,优化校园布局,建设和谐校园。

第六条 节能环保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因地因校制宜,推进节能、节水、节耗材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注重各种资源的保护利用。

第七条 安全优质原则。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工程质量,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八条 廉洁公开原则。建立健全廉洁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公开建设,加强对基建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三 基本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第九条 市教委作为学校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主要包括:指导和审定学校中长期教育设施建设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编制基本建设计划,指导学校编制校园总体规划,审核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指导学校加强在建工程管理,协调解决学校基本建设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条 学校作为建设项目业主单位,负责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债务偿还等。学校应当建立基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基本建设的组织领导、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并对重大事项提出决策意见,报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基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基建、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组成,并明确相应工作职责。根据建设项目需要,可建立监察小组、审计小组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察和全过程审计。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应当负责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办法。

第十一条 学校基建部门作为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制定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中长期教育设施建设规划、近期建设计划和建设计划,组织编制校园总体规划、建设项目设计并实施。负责建设项目的方案论证、项目报批、工程招标、工程设计管理、安全管理、质量控制、工期控制、投资控制、竣工验收组织、保修阶段管理、有关各方关系协调等工作,对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管理。

第十二条 学校财务部门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并按项目建设进度核拨基本建设资金,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日常核算,及时报送基建财务报表等;审计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审计的组织和实施;监察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过程中各主要环节的监督。

第十三条 学校根据基建任务和基建管理人员情况,可聘请专业咨询机构介入项目的前期策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及相关手续的办理,可委托项目管理单位实施建设项目管理。学校应当与专业咨询机构和项目管理单位签订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切实加强单位内部基建工作岗位人员配备,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可设置或聘任土建、电气、设备、造价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基建队伍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对工作先进、取得优良业绩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五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责任制。基建工作的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工作小组、监察小组、审计小组和各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该部门或机构的第一责任人,对该部门的业务工作和廉政建设负首要责任。

四 校园总体规划

第十六条 校园总体规划是学校根据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分规划及国家规定的生均用地和生均校舍面积标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校园(校区)进行的总体建设规划。

第十七条 确需新征建设用地的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需求确定新征地规模,并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新征用地项目应当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拟选地块的实际情况编制征地可行性研究报告,严格按照国家及北京市征地、拆迁、土地划拨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按国土资源及规划管理部门征地审批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八条 校园总体规划的编制、执行是学校进行校园建设的总纲,校园总体规划应当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批准的校园总体规划确需调整,须按规定程序重新申报。学校所有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以批准的校园总体规划为依据。

第十九条 校园总体规划应当遵循和彰显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及办学层次,营造宁静高雅、健康向上、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通过建筑、景观、绿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设计,为满足学校长远要求提供高品质的发展空间和建筑基础。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成立由主管校长牵头的由规划专家、管理人员、师生员工等共同组成的校园规划委员会,负责校园总体规划的方案征集、决策和实施监督。

五 建设工程的提出与决策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规划、校园总体规划、教育设施资源现状、国家相关标准和实际使用功能需求,科学提出基本建设项目。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前期策划应当包括项目功能、建设规模、能源和基础设施需求分析、组织管理、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内容的论证,重大项目应当包括建设期、运行期管理方案。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的决策应当由学校基建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初定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建设内容、资金来源、投资效益等问题进行咨询评估,将项目建设方案提请学校校长办公会谈论决定后报市教委。

六 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

第二十四条 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学校应当按照市政府相关要求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市教委论证后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审批。第二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应当在立项批复和基建投资计划的基础上,按照《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的要求,通过征集和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优秀的建筑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学校应当编制详细的设计任务书,一般应当包括项目选址、建设规模、使用功能、建设标准、建设投资、建设周期等内容。学校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使用功能的建设项目,采取邀请相关专业专家和师生员工征求意见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方案。

第二十六条 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学校要监督设计单位依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概算优化初步设计方案,完成施工图设计,批准的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为该建设项目的最高投资限额。确需调整初步设计概算的,应当报市教委研究后报原审批单位批准。

第二十七条 规划许可证的办理。学校应当依据有关部门的立项批复,在取得环境、交通、土地、园林、人防等部门征询意见批复后,申报项目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施工许可证的办理。建设项目在取得初步设计文件批复和规划许可证、签订施工、监理合同及办理工程质量监督备案等手续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

七 建设工程的招标和合同管理

第二十九条 招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列入投资计划的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招标投标制度。第三十条 学校在组织招标活动时,应当设立学校招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招标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对参加投标的相关单位,学校要认真审核其资质、业绩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应的管理能力等。

第三十一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基建招标活动的监督。学校监察部门应派出监察员参与招标活动,对招标活动实行全过程监督。市教委将对学校的招投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第三十二条 学校要严格依据《合同法》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相关合同管理办法签订有关合同,可依据实际需求提前进行合同评审,合同应当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规范建设工程中的行为。学校在与各有关中标单位签订建设合同的同时,须签订基建工作廉政协议书及安全生产责任书。

八 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对各参建单位的监督和服务,积极协助各有关单位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安全、质量、功能、工期、成本”五统一原则,确保建设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实施。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切实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严格落实工程各参建单位质量安全责任,切实加强对各参建单位质量行为和安全施工的监督管理。根据工程建设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普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巡查与驻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督。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完善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管理。严格按照审定的施工图纸、开工报告和施工合同组织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通过施工洽商或补签协议等方式变更设计方案程序,对确需变更设计方案或调整设计概算的,应当经原设计单位编制变更设计说明,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严格履行竣工验收程序。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应当在完成批准的所有建设内容和工程合同约定的各项条款、具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材料,具备验收条件后进行。学校应当及时组织相关勘察单位、设计单位、项目管理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与建设管理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及时与施工及有关单位签署工程保修书。工程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

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施工及监理单位全面履行合同情况的监督。应当制定相应制度,重点检查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及监理单位总监、总监代表、安全员等人员的到位及工作状况。

第三十八条 学校要自觉接受政府质量和安全监督等行政部门对工程项目的检查和监督,对检查和监督中发现的重大工程质量问题或隐患,应当限期施工及有关单位进行整改。

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专人负责,严格地按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形成完整的建设工程档案,移交有关部门存档。

九 配套市政工程管理

第四十条 学校应当依据校园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市政道路和水、电、气、热、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应当依据基本建设、大修进展情况定期更新学校的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总图。

第四十一条 在项目开工之前,对涉及到的市政道路和水、电、热、气的容量及电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学校应当在其前期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及时主动征询有关部门的意见,保证市政设施建设与学校建设项目同步进行,确保学校建设项目竣工后及时投入使用。

十 建设工程资金管理

第四十二条 学校基本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发展改革委的经费拨款、教育事业费中基础设施改造类项目经费和学校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对于市发展改革委的经费拨款,按照《北京市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京财经二„2003‟305号)文件进行资金管理;对于教育事业费中的基础设施项目经费,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所属预算单位基础设施改造办理办法(试行)》(京教财„2011‟]28号)文件进行资金管理;对于学校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参照以上两个文件进行资金管理。市教委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对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用款计划、会计核算,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四十三条 学校应当设有专门的基建帐户,做到基建财务独立核算。从事基建财务管理的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会计制度和市政府有关规定,要确保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第四十四条 学校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通过书面形式向市教委申报下政府投资和自筹资金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每年年末应当及时、准确地编制全年基建财务决算报告及报表,由市教委汇总后报市财政局审核。

第四十五条 学校审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和本市关于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相关管理规定,对建设工程实行审计。项目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必须经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审查后方可办理工程价款结算和交付使用资产。

十一 建设工程的保障和监督

第四十六条 基本建设监督工作应当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监督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关口前移,预防在先,依法严格,全面覆盖。学校要结合基本建设工作的特点,加强对基建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基建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建立健全基建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廉政制度、责任制度和工作纪律。学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基建管理工作的监督,保障学校基建工作顺利开展。第四十七条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学校应当每月向市教委报送在建项目管理月报,市教委将不定期到学校检查基建工作,并将基建项目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评。

十二 附则

第四十八条 市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意义;基本原则;发展对策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GAO Yi,HUO Yan,WANG Yu-you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ankai University,Tian Jin 300071)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is a rich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want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we must deep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alyzes the restriction of college sport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on campus is the main methods, basic methods and specific measures.

【Keywords】colleg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basic principle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前 言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健身锻炼、提高身心素质的积极性,还能够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文化氛围。然而,由于部分体育理论研究者和高校管理者认识肤浅,并在实际工作中受具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致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完全有必要在提高对高校体育文化认识、分析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1.1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内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具有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属性。大学校园作为文化创新基地,大学师生作为参与者和创新主体,在继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积极吸纳中外体育文化的精髓,形成多元体育文化的融合,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激励参与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践和创新过程之中,促进其创新发展和繁荣昌盛。

1.2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价值,就是促进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可以直接认识和亲身感悟到真正的体育精神,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同社会生活相联系,顺利实现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高校体育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并充分地表现自身的个性,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1.3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对大学生的主体教育上,还体现在体育活动中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是因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参与活动的组织、实践、欣赏和创新等环节都要身体力行,要积极能动地发挥聪明才智完成好各项任务,进而体验和感悟活动带来的成效和乐趣。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1.4强化高校校园的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以营造文化氛围为核心,其强大吸引力就是丰富内涵,这些内涵一旦转化为校园内的文化形态,就形成了校园的体育精神。校园体育精神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载体,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精神动力。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满足学生活泼好动、勇于实践的生性特征,而且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多种体育情感,精神意识不断得到锻炼,进而强化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精神。

1.5实现素质教育的最高要求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求在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组织活动,把阳光体育作为主要形式,把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作为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为学生在组织参与、欣赏感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活泼好动、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积极因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大量的机会。大学生在主动投身于体育文化活动的同时,还会积极地学习实践新的体育项目,并力求感受和创造出新的内容。这种触动大学生思想和意识的活动,培养了体育意识,锻炼了身心素质,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最高要求。

2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实事求是原则

高校体育文化由于受中国国情的影响,有着区别于国外高校的特点和内涵。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烙印,影响其国际化规范发展;另一方面不仅反映中国高校的特点,还要具有国际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否则就要和国际高校相脱节;第三要以发展的观念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以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事求是是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首要原则。

2.2协调发展原则

由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多种因素进行协调,以保证整个体系的科学发展。主要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体育基础建设与体育精神观念的协调、群众性体育活动与高水平运动竞赛的协调、传统体育与时代体育的协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调、校内体育活动与校际体育交流的协调、体育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氛围的协调等。

2.3兼收并蓄原则

高校体育文化包含着两个特征,一是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阳光体育、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呈现出的显性文化形态,二是在体育意识观念方面呈现出的隐性文化形态。丰富的内涵、功能和特征,决定了高校体育文化必须容纳和接受任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思想意识、组织形式、活动方法以及意见建议等,通过兼收并蓄实现对高校体育文化体系的重置和构建,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2.4传承创新原则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社会文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必须在传承优秀内容的前提下,以最大的开放程度进行创新发展,借助现代竞技体育蓬勃开展的优势,加大同国外体育相互学习交流的力度,积极丰富自身的内涵。根据发展的需要创新高校体育思想,丰富体育运动方式,完善体育组织模式,扩大体育影响效果,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体育文化新体系。

3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3.1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观因素

3.1.1传统意识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儒学文化,以文为主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即使到了当代,以考分论胜负的观念仍然牢固地树立在人们意识之中,而体育育人则成为空洞的口号被人们所忽视。这种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想,使得一部分人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局限在玩乐游戏的层面,没有正真认识到体育育人的价值。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势必造成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忽视,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失去发展动力。

3.1.2管理者对高校体育文化认识不深刻

由于部分高校中的管理者认识不足,只是把体育文化建设看成是举办体育竞赛、组织体育娱乐活动、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奖牌这样单纯的事情。这种认识局限性的结果,一方面是只重视活动的形式,忽略体育精神文化的建构和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导致管理者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全面性、困难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从而难以向纵深和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最终弱化和简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

3.1.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当前,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只是注重于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削弱在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尤其是部分体育理论研究者和高校的主要领导对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

3.1.4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认识肤浅

受社会大环境以及缺乏体育知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淡漠,对体育内涵结构和功能价值的认识肤浅,在许多高校造成大学生对待体育文化活动欣赏议论多于亲自参与、应付考试多于长期锻炼以及关心体育分数忽视健身价值的不良局面。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体育锻炼还没有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体育文化活动的效果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说明大学生的高校体育文化观念急需转变,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认识有待全面提高。

3.2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客观因素

3.2.1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基础设施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充足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可以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提供大力支持。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导致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得到保证,相当一部分高校的体育经费连维持最基本的体育教学开支都很困难,根本谈不上投资体育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这种由高校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所形成的矛盾,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和主要矛盾。

3.2.2高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成为主要梗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总体投入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使得高校的体育经费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高校加快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学生基数众大,原有的体育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再加上不断扩大的招生数量和急剧扩张的高校规模,使得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数量和速度远远不能够满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矛盾。

3.2.3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

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急需解决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表现在教师数量上;由于高校招生数量的迅速增多和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使得体育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高校体育文化范围的不断扩展与深化,体育教师数量严重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其次是表现在教师的质量上;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体育教师具有更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技能、更宽泛的体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以及更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实际上一些体育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第三是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上;一部分体育教师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或丧失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严重影响工作的效果。

4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和措施

4.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4.1.1高校师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体育观是人对体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或看法,它决定着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大学生必须要对体育有正确而又全面的认识,要明确认识到体育不仅是竞争手段,还是娱乐方式;是人们强健身心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人个性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要的消费方式,也是和人终生相伴的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识到体育的真正含义,亲身感悟到体育给人带来的益处和乐趣,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4.1.2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教育部对大学体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提高锻炼的能力,塑造强健的体魄,为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价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法,使大学生从思想上和身体上对体育文化活动产生正确认识和亲身感受,只有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磨砺和感悟,才能够真正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4.1.3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起着其它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对素质教育的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单纯代表了个人的体育素质,而是代表了大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不能够只限于身体的活动和体质的增强,还要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水平、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的锻炼和培养,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学生综合全面的体育文化素养基础之上的。

4.1.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行为规范

高校体育同样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公平性和竞争性要求。在统一规则和条件制约下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促使他们在公平竞争中开发自己的智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在拼搏竞争中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指导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顽强努力,在取得胜利时要敞开心扉去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通过这样的锻炼和努力,体验身心得到的刺激和感受,一定会规范大学生的自我行为意识,增强其道德观念,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4.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4.2.1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高校体育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组织方法、欣赏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教学规律,而且具有系统而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严谨的教学组织过程。体育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技术技能,还要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传承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必须要围绕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核心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随时补充和创新教学文件,真正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核心作用。

4.2.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校园内除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体育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体育文化生活,开创独具特色的高校文化氛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参与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学生对多种体育项目的爱好和需要,实现对学生的身心锻炼和意识培养。

4.2.3学生体育组织

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在组织形式上也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除了系统完整的体育教学外,还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为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种形式的学生体育组织,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爱好选择,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而且也能使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最大范围、最高程度的宣传和普及,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传统,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向深度和高度发展。

4.2.4高校体育竞赛

高校体育的最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组织多种形式、不同范围、不同项目的校内体育比赛,可以吸引众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得到最直接的体验和感悟。组队代表学校参加多种比赛,不仅可以提高体育竞技水平,而且还能够扩大高校的知名度,增强高校的凝聚力。高校体育比赛的对抗水平虽然比不上专业的体育比赛,但同样紧张激烈、引人入胜。在比赛中,参与者自身能力的发挥、时机的把握、不懈的努力、不可预测的结果等,都能够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正是这种刺激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中产生良性循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升华。

4.2.5传统特色体育

由于国内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域,受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社会环境、体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高校都有自己优势传统体育项目,如地质院校普遍开展的定向越野和野外生存训练等项目,就是结合自己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特色体育形式。许多高校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年坚持而且体系完整的“体育节”、“校长杯”等一系列的体育文化传统,建立了自己高校体育的优势品牌。不同高校要进一步拓展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形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文化。

4.2.6体育网络平台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量新的体育知识信息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相继涌入高校;同时,现代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也使得国际体育运动融为一体,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此起彼伏。这些变化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必须以最大的开放程度学习和创新,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和现代竞技体育蓬勃开展的优势,积极开展体育网络教学、学习交流和高水平竞赛欣赏等活动,加大国内高校之间以及与国外体育相互学习交流的力度,积极吸纳国外体育文化中的精华,丰富和创新中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4.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4.3.1增强体育意识,科学规划发展

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壮大的支柱性条件。在高校,管理者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定位、重视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的确定与执行。规划制度的形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决定了高校体育的文化氛围、体育意识、道德观念、功能特点和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内所有成员的体育意识,使得大家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

4.3.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要想使高校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关心和投入到体育文化活动中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宣传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宣传体育为大家带来的益处。将宣传和大学生、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在满足广大师生不同体育需求的同时,营造出高校内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广泛开展。

4.3.3注重敬业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是其完成本职工作、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关键条件。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人格道德品行、爱岗敬业精神在体育育人中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有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应该为体育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实施优化体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4.3.4满足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动而且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新兴的和社会流行的体育项目总是呈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追求愿望。这种强烈需求和愿望,成为他们组织、参与和欣赏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在动力。高校的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种积极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将学生的身体运动和身心教育结合起来,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4.3.5丰富课外活动,发挥社团作用

高校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参加体育文化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单项体育联赛、特色体育节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都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而这些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大部分是由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在体育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利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开展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而且还能锻炼组织者的组织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3.6创造良好条件,加强设施建设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筑环境、信息资源、场地器材以及服装用品等基础条件,是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高校具备足够的体育场馆、精良的体育设备、诱人的体育设施、激情的体育环境等,都能够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高校管理者一定要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纳入到高校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实现教育部有关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的具体要求,逐步增加对体育的投资力度,不断改善校园体育环境,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3.7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特色校园

中国地广物博,不同地区高校受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人文环境、教育水平、风俗习惯以及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发展差异,又由于不同性质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导致高校体育文化形态特色各异。因此,不同高校在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结合培养目标和地域特点,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活动。

4.3.8继承优秀传统,创新文化内涵

中国高校体育文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和不断创新,形成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常新文化形态,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文化面临着大学生对校园体育依赖性减小、国内外多种体育方式大量涌入校园、大学生体育倾向逐渐转向外界、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日益突出等一系列的问题和变化,需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发展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内外体育文化的先进经验,创新高校体育文化的理论、方法和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程一辉.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7(3):91-93.

〔2〕王圣,杨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68-70.

〔3〕陈媛媛等,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64-65.

〔4〕顾春先等,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学报,2010(8):20-22.

〔5〕杨旭峰.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7(4):68-69.

〔6〕刘超.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66-167.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第4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 对高校的基础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基础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与施工单位的施工总投资有许多不同, 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招投标制度是高校基建部门对高校开展全面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的一种重要手段。高校基建部门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高校建设项目的合理化, 并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地控制。

1 高校建设项目招标阶段造价影响因素

1.1 高校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拟建项目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就会对工程项目造价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要求、高知识和高技能的要求、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等方面来选择和建立高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模式。比如CM管理模式是将项目设计与施工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在项目早期就实现对拟建项目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平行承发包模式使得业主与多个承包商签订合同, 不利于拟建项目的总体优化和资源配置, 对拟建项目的工程造价也得不到合理的控制。

1.2 高校建设项目合同价款模式

高校建设项目在评标选定中标单位之后, 中标施工单位和高校基建部门之间订单的项目合同是订立承包合同保障的主要内容所在, 对合同实施时期的工程造价监管有着较大的价值。对合同价款形式中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索赔与争议以及项目风险规定状况、工程价款相应改变约定、工程成本支付模式、合同计价模式等, 表1是各种模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1]。

1.3 高校建设项目评标办法

评标方法各有优劣, 可以根据高校建设项目自身情况在评标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评标法来产生承包商, 依据不同的评标法来制定不同的合同价款, 高校建设项目在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综合标价法、最低价评标法和合理最低价评标法是三种较常见的评标法。从高校的项目建设情况来看, 可以选择相对合理的评标方式, 这种方式有利于招标单位选择报价偏低的投标者作为中标单位, 有利于招标项目投资者省下一大笔资金, 且评标流程相对较为简单, 重点选择商务标报价相对较低的单位即可, 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评标成本[2]。

2 高校建设项目招标阶段造价控制

2.1 结合新清单编制招标文件

在发承包阶段编制招标文件时应该结合新清单计价规范对招标文件的规定, 完善、准确编制招标文件。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应该充分考虑价格风险, 通过对清单中的每一项工程内容都进行定额分析进而能够将人工费、设备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得出了工料机费用———定额套用过程在整个招标文件中, 需要对市场未来波动造成机、人、材价格上升时两者所需要承受的风险情况进行详细地说明, 全面地体现建设单位的想法, 杜绝给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监控而产生一定的麻烦, 即与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控制。

工程量清单的瑕疵之处会马上使承包人向建设单位提出工程索赔、现场签证以与工程变更等, 或者建设单位编制工程量清单的不足会造致投标人按照不平衡报价来投标。所以,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量清单的过程中要提升编制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并加强施工图纸审查和与设计师的沟通, 以便使工程量清单变得更加准确。

2.2 招标文件的风险分担分析

(1) 风险分担的基础。合同的价款与各方承担的风险之间要始终保持平衡状态, 任何一个风险因素的出现, 都会使以往的平衡状态有所打破, 从而要分担新的风险。所以合同价款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承担的风险量的大小。新清单计价规范把合同划分为三大类:单价合同、总价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与《08规范》在合同计价方式上明显有不同的是, 新清单计价规范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要引入综合单价法, 这其中不只是要涵盖分部分项工程, 还包括以量计价或以项计价等各类项目, 从而使计价的深度得以拓展。

(2) 合同计价风险的分担原则。新清单计价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合同计价风险分担原则”的强制性执行力, 并规定招标人要在招标文件中订立合同时, 明确投标人要分析的风险内容和方法。这从本质上体现了风险共同承担, 并考虑合同双方的意愿等问题。

(3) 不同风险因素的风险分担。由法律法规变化而形成的风险。新清单计价规范与《08规范》较之于法律法规的风险并不是很一致, 承包人无需承担这类风险。新清单计价规范增加了因承包人而产生工期延误, 且规定的调整时间在合同交付时期内, 不得增加价款的内容。对于物价波动造成工程造价的波动, 在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于物价的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进行了相关规定, 将引起价款调整的材料、工程设备单价变化幅度定在5%。其中第9.9.2条中指出“发包人应承担5%以外的材料风险, 10%以外的施工机械使用费的风险;承包人也相应需要承担这一风险”[3]。

2.3 招标控制价的编制

新清单计价规范在出台并实施以后, 关于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又提出了新规定。新清单计价规范第4.2.8条规定要在招标时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进行备案。从这里可以看出, 新清单计价规范对招标控制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合法性也得以确认。

在编制招标控制价时要完全地按照工程量文件和相关清单, 正确、全面地使用行业和地方的计价定额以及建设部门出台的各项价值, 对招标文件规定的市场价格要有一定的依据, 对于无法及时参与市场竞争的措施费和规费、税金的计算要完全地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实施。竞争性的措施方案则主要是借助于专家的论证, 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进行选择时能够结合工程的特点和条件, 要做到真正的经济实用、先进高效的原则。

(1) 招标控制价概述。新清单计价按照第2.0.45条规定“招标控制价格是按照国家、省级以及行业文件的相关规定, 与规定的招标工程量清单以及招标文件, 融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工程投标给出的最高价格”。新清单计价按照第5.1.1条规定了作为国有资金进行投资招标时, 必须提出相应的招标时控制价, 这是具有强制性质的, 与《08规范》“按照编制招标控制价”对比, 更加突出了招标价格的强制性。

(2) 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内容和注意事项。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与复核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分部分项工程费, 二是措施项目费, 三是税金编制和复核, 四是其他相关项目费用。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与复核过程中以下几点是需要重视的:

(1) 对于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原则必须要在保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会经常地出现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编制人员的问题, 图纸的问题、编制方法和程序方面的问题。为了规避这些方面的问题, 要从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与设计师的沟通和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计算等方面入手;还要准确地描述项目特征。造成项目特征不清楚主要是施工图纸错误, 以及施工计算误差等原因, 在编制工程量清单过程中要强化图纸的审查, 以及做好施工设计, 这也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2) 编制注意事项。新清单计价规范第5.1.1条规定, 在国有资金进行投资招标时, 需要招标人进行招标控制价格编制, 相对《08规范》中的“应编制招标控制价”, 对招标控制价格进行编制的过程进行了强制性规定。新清单计价规范增加第5.1.3条, 规定了作为工程咨询人不能够再作为招标人委托编制招标价格的同一个人或者机构参与招标[4]。

(3) 招标控制可以规避投标人合谋利益的可能性, 有效地减少围标、串标等行为。合理编制的招标控制价, 可以减少串标而增加工程报价的可能性, 从利益的分配上减少超额利润的可能性, 选取到合理的中间商, 并降低工程报价, 真正地对价格进行控制。

(3) 合理预测市场价格, 形成预期综合单价。在发承包阶段, 建设单位编制相应的招标文件和给出价格时, 根据每项工作内容的市场价格, 需要对工程清单中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综合单价的预测, 能够编制出一个可以接受、符合实际的价格。对于人工成本、设备成本来说, 材料价格相对不稳定, 建设单位针对人工、设备的成本需要严格按照当地工程造价部门的相关标准执行。材料的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对材料市场价格可以使用相应成熟、准确的方法进行预测。

3 总结

新规范在第5.1.1条明确规定, 对于使用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建设工程, 必须需要招标人编制招标的控制价格, 新清单计价规范增加第5.1.3条, 规定了作为工程造价的咨询机构或者个人不能够同时作为招标人委托编制招标控制价。建设单位需要通过控制招标价格来防止投标人之间进行合作来获取利益的可能, 这样能够对围标、串标等行为进行控制。合理编制招标控制价, 可以有效避免利用围标和串标等方式来提高工程投标的价格, 通过利益分配来解除投标人之间为了利益而互相合谋的基础, 选取合适的中标人, 降低合同价款, 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GB50500.201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2]伍自强.对高校基建工作管理机制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5 (4) :52-54.

[3]赵阳.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2010.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第5篇

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管理办法(试行)

(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基建工程招标活动,加强对招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613号),《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河南省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基建工程指校园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及附属系统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改、翻修和维护等项目。基建工程招标包括基建工程相关的施工、服务及货物等招标项目。服务项目为学校各类基建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咨询服务。货物项目为与工程建设有关,构成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的采购。

第三条 招标活动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采取任何方式干扰招标活动,不得将依本办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第四条 学校成立基建工程招标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负责

标,由总承包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组织招投标工作,学校委派招标人代表参与评标,其招标活动应接受学校和招标监督机构的监督。

第十条 特殊项目招标方式。

根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规定,以下情况可不进行招标。项目发生时,经学校招标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后,报校长办公会或党委会批准,通过谈判签订建设项目合同。

(一)需要采用不可替代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国务院令613号)。

(二)采购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国务院令613号)。

(三)已通过招标方式选定的特许经营项目投资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国务院令613号)。

(四)需要向原中标人采购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否则将影响施工或者功能配套要求(国务院令613号)。

(五)涉及国家安全或者有特殊保密要求的(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

(六)抢险救灾的(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

(七)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的(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

(八)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采用特定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或者其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

(九)潜在投标人少于三个,不能形成有效竞争的(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

(十)国家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形(国务院令613号)。

第四章 招标程序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进行招标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按规定需要履行的项目可行性论证已通过,立项审批手续已取得批准。

(二)招标项目资金来源已落实。

第十二条 依法必须在建筑市场进行公开招标的项目:

(一)确定招标代理单位:招标代理单位应具备招标代理资质。

(二)编制招标文件:

1.招标文件由项目招标代理单位编制,学校各相关部门对招标文件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必要时组织招标代理单位、学校相关部门及有关专家召开招标文件讨论会。

2.学校委托造价咨询公司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或标底),学校各相关部门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

3.招标文件确定后由招标代理单位报省大办审核备案。

(三)发布公告:委托招标代理单位依法在政府指定网站发布招标公告,同时在校园网上发布。

(四)招标代理单位根据投标人报名情况,对需要进行资格预审的项目,向相关部门征询或组织资格预审评审会,全面审查投标人资格,确定通过资格预审的投标人名单。

高校网站建设的基本规范和常用技巧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网站建设;规范;技巧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University Website Construction in Basic Standards and Common Skills

Fan Feizhuan

(Shaanxi Clothing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n712046,China)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b site is to promote an important window of the school educational philosophy,but also the dissemination of school information,displaying the image of an important way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romote mutual learning and comm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How to build a resource-ri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mpus,the website is the College Leaders,organizers must think about important issu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portals on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ite,the proc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asic norms and technology,so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hool image portal site as an important window to another to achiev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work and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College;Site construction;Standards;Skills

一、高校门户网站建设规范的意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高校自我宣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加强高校网站的基本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规范标准,对提高高校网站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保证高校网站成为真正有效的宣传工具和展示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如尽可能减少代码和组件,降低校园网络的宽带要求,维护网站的安全,降低学校运营网络的成本;放宽网站访问的限制,使更多有效的内容被更多种类的网络设备所访问,增加用户的使用效率。其次,在一套完善的网站规范标准的指导下,各所高校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网站,从根本上防范各种隐形的安全隐患和重大遗漏,从而提升高校网站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二、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规范内容

(一)遵循一般的网站建设原则和基本流程规范。1.高校在建立门户网站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简单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友好型原则等,不仅要求网站的基本要素要尽可能的合理、完整和简单,而且要求网站在对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网站的功能、内容、服务和形式等,促进网站的可持续性发展。2.建立高校网站也应当遵循一套基本的流程规范,简单来说有网站技术开发规划方案、网页设计、网站内容规划、网站的维护和管理等规范标准。(二)网站技术及优化规范。现在网站技术规范一般采用国际的通用标准,包括基于Xhtml的国际Web标准、网站域名的规范、网站内容和各栏目页面的规范、网站链接的规范等等。为了使网站更好地为用户提高高质量的服务,在优化网站方面也有一定的规范。一般来说,为了使用户获取更优化的信息,网站栏目在设计时要尽量简单合理,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为了优化搜索引擎,尽量不使用被搜索引擎认为是垃圾信息的方式如页面跳转,堆积搜索关键词等;为了维护网站,可适当更新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且保证每个网页的独立URL。(三)网站管理和维护规范。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站,就必须建立(功能完善的后台管理程序和一定的网站内容发布审核机制,及时对高校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并保持网站内容的科学合法性;要对网站的访问速度、内容、页面栏目等进行一定的跟踪管理和更新,保持网站服务器的正常工作;对网站中的重要数据库和日志进行备份等。这些都是高校网站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三、网站建设技术分析

在建设高校网站时,首先必须对网站进行整体建设规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分析,确定设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网站,满足用户的需求,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一)网站服务器和软件系统的选择。1.选择网站服务器,主要包括CPU、硬盘、机箱等。在选择这些设备的时候,应综合学校的资金预算、设备的实际用途和性价比等方面的考虑。2.软件系统的选择。一般网站的软件系统有操作系统、服务器软件等。操作系统大体有三类包括Unix、Linux和Windows三大类。服务器软件有系统和应用软件两种,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进行运行,又包括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系统和相关的开发工具。(二)安全技术。为了减少网站的安全隐患,应当从系统、数据库等不同的等级层次对网站进行安全技术方面的考虑。第一要加强学校网站系统后台工作者的安全意识,第二安装防病毒软件,使用安全漏洞对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扫描并进行及时的更新升级,第三要对系统和数据库等进行定期备份检查。(三)网站结构和页面设计。1.网站结构。在建立高校网站时可按照功能要求在设立学校概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招生就业、在线论坛等一级栏目后再进一步分层次设定二、三级栏目,然后按照不同的栏目建立一定的目录结构和具有良好导航功能的链接结构,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获取信息。2.页面设计。根据高校的特点,对网站的页面风格进行准确定位,综合选择各种形状的线条,有效地对色彩进行冷暖色调的对比处理,在布局页面时要注意文本、图像、声音、色彩等方面的相互搭配、协调,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站建设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先进科学的网络技术和通信设备,不断加强网站建设的基本规范,为实现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一个有利的保障。与此同时,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而且能够加强本校与外校的各种交流和联系,大大促进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帝浣.高校门户网站建设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3

浅谈拓宽高校基本建设融资方式 第7篇

以往我国大多是针对高等教育经费来源进行高校融资方面的研究, 随着各高校近年来不断扩大基本建设规模, 人们对于基本建设融资方面的研究, 尤其是有关高校基本建设融资体制和模式方面的研究日益关注。

只有建立健全高校基本建设的融资机制, 保证其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 才能保证高校基本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希望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各高校在融资方式及模式方面成熟的经验及做法, 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和可操作性的办法, 以破解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瓶颈。

二、几种可行的高校基建融资模式

1.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融资。

该方式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金融创新的产物, 这种融资方式的操作思路是:由项目所属单位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 由其他公司 (国内或国外) 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 开发建设项目, 在协议规定的有限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最后根据协议将项目移交给项目所属单位。

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如果同时建造占全校设施比重较大的后勤设施, 资金紧缺将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由此高校后勤设施建设成为高校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BOT融资方式要求建设项目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入且风险不能太高, 而后勤设施恰恰具备这些特点, 是投资者理想的投资项目。因此笔者认为, 利用BOT融资方式建设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后勤设施是非常可行的。

2. ABS (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 融资。

即资产证券化融资, 是指以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 以该项目未来的收益作为保证,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在ABS融资方式中, 项目资产的所有权根据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由原始权益人转至特殊项目公司 (SPV) , SPV通过证券承销商销售资产支持证券, 取得发行收入后, 再按资产买卖合同规定的价格把发行收入的大部分作为出让资产的对价支付给原始权益人, 从而将原始权益人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未来现金流量收入的资产转变为资本市场上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ABS融资方式中, 在债券的发行期内项目资产所有权属于SPV, 而项目的运营决策权仍然属于原始权益人, 债券到期、还本付息后, 资产所有权又从SPV回归原始权益人。如果能在国内市场上发行ABS债券, 其较低的投资风险将可以调动起人们投资于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热情, 也能为日益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提供良好的投资途径, 促进基金高效运行, 从而为高校的基本建设筹措所需的资金。

3.“大学城”模式, 又称为“民投公租”模式。

采取该模式, 就是切实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现阶段国家财力难以解决而高校又急需建设的教育设施。高校按照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和固定资产折旧率向投资者偿付合理租金, 保证项目的正常收益率水平, 以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采用该模式时政府应积极联系银行, 说服银行向有项目开发资质和信誉较好的开发商提供贷款, 这样, 既可解决银行要求的担保或抵押问题, 又可解决投资者急需建设资金的问题。

这种模式的具体运作思路是:企业 (实质是为学校服务的房地产或物业公司) 投资兴建一个设施配套齐全的“大学城”, 提供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宿舍、操场、生活设施, 还提供物业服务, 通过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使用中收取租赁费而获得收益, 但其不干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活动;学校则有偿使用这些设施, 合理收费, 提供教育服务。在这种模式下, 校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后勤服务与教育管理分开, 校产所有者与办学者优势互补, 互不干扰。

4. 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模式。

即公共民营合作制, 是指公共机构与民营组织就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与运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合作各方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合同的标的是公共基础设施 (如路桥等) 和公用事业 (如供排水、污水处理、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 的建设和运营。PPP模式是提供公共设施及相关服务时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探索。

PPP模式应用于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思路是:高校规划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此基础上设立独立投资项目;民营投资机构通过公开的市场竞争行为得以参与和实施该项目, 并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民营机构在建设和运营项目时, 要遵守高校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 接受相应机构的监管。

5. 利用信托产品融资。

信托就是受人之托, 代人理财, 也就是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对委托财产进行管理。信托财产既可以是现金, 也可以是动产或者不动产。信托的当事人涉及三方:一是委托人, 也就是出钱或出财产的一方;二是受托人, 也就是管理资产的一方, 通常是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三是受益人, 也就是最终财产和收益的拥有者。信托产品具有中长期的财产管理与融通资金功能, 在金融市场上信托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聚集社会资金, 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集合, 是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信托既可以通过筹集长期资金用于经济建设, 也可以融“物”的形式实现资金融通。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较, 信托融资具有限制条件少、融资负担小、时间短、见效快, 可以为基本建设项目提供更及时、更灵活、更个性化的融资渠道等特点。

高校内的基本建设项目由于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有政策扶持或优惠、有稳定的收益以及今后可能具有巨大收益、市场影响大等特点, 可以考虑利用信托产品进行融资。信托公司则应该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通过基本建设项目信托的方式积极参与高校的基本建设。

6. 政府与高校共建模式。

这一模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设施建设中得以充分应用。据了解, 北京在申办报告中原来安排了三所大学提供比赛场馆, 经过调整, 后来共有六所大学提供比赛场馆, 这些场馆分别为北京大学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和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四座新建场馆以及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两座改、扩建场馆。高校中的奥运会场馆占了北京奥运会场馆总数的20%。有关人士称, 之所以将约1/5的比赛场馆安排在大学里, 就是考虑到这些场馆在赛后不仅可作为高校的教学场所, 而且可以向社会居民开放, 提高利用率。以中国农业大学的体育馆为例, 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奥运会后将一批体育课程安排在新体育馆里进行, 而在课余时间体育馆则可作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 同时也可为社会群众服务, 并收取一定使用费, 以帮助对体育馆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

综上所述, 采用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模式建设高校基本建设项目, 一方面政府完成了急需场馆设施的建设, 另一方面通过该种融资方式高校又完成了建设基本设施的重任, 实属两全之举。

7. 资产置换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利用高校在新老校区所处地段繁华程度的不同, 遵循级差地租原理, 转卖老校区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 以取得的收入投入到高校基本建设之中。这种方式是当前高校解决基本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较为成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之一。由于大部分高校的老校区都位于城市繁华地段, 喧闹嘈杂, 不适宜办学, 却具有极高的商业利用价值, 利用校园的区位优势, 遵循级差地租的原理, 将老校区内的土地转让, 则可以取得宝贵的建设资金, 使众多高校获得自我重塑的契机。这一方式的采用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 切实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扶持。

8.“准股份制”模式。

笔者认为, 高校可以尝试“准股份制”模式吸引企业对高校基本建设进行投资。例如,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高等职业学校。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积淀, 该校与山东省商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大中型企业存在非常广泛的联系。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学校在大部分二级学院建立了由企业参股、以企业和学校联合命名的办学实体。其具体做法是:与经营规模庞大、资产实力雄厚、在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 (一般是集团公司) 成为合作伙伴, 这些企业通常由于自身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或者出于战略投资的考虑, 愿意出资参与建设学校基础教学设施, 如投资建造教学大楼、专业实验室等。学校因此给予冠名权, 同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确定企业投入在二级学院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例, 并且允许企业获得在一定时期内的与投入比例相对应的收益权, 其投资回报率一般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率。

高校将这一改革称为“股份制”改革, 通过这样的“准股份制”模式, 学校先后开办了七个与企业联办的二级学院, 不依靠政府投资, 也不依靠银行贷款, 解决了办学规模扩张过程中新校区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实施这一模式, 学校筹措到了大笔建设资金, 却没有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因为按照协议, 学校方面实质上只需在一定年限内每年支付一定的利息, 而无须归还本金。通过实施这一模式, 学校不仅改善了教学基础设施条件, 而且由于产学结合, 提高了教学质量, 保障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 促进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综合前文的分析, 笔者认为, 高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融资方式的多样化, 一切有利于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又不至于明显加重其负担的融资方式都可加以利用。今后, 高校除了要继续努力争取政府稳定的、不断增长的财政支持, 更需要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多渠道、多方式地筹措建设资金, 以满足学校发展对建设资金的需求。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各高校相继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基本建设活动, 并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模式。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这些高校成功完成了大部分项目的改建及扩建工作, 满足了教学及科研的需要。本文将它们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 以期对高校拓展融资方式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蔚, 刘荣桂.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基建优化, 2004;3

[2].刘海啸, 陈慧义, 张敏.项目融资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8

[3].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彭晓东, 陈西东.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筹融资模式研究.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1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第8篇

(一) 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 缺乏还贷意识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银行贷款是学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有所不同, 并且在资金性质方面也有着本质的区别。银行贷款属于借入资金, 学校运用贷款方式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对高校而言银行贷款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 而事业收入对学校来说却是自有资金, 无需偿还, 没有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目前高校银行贷款主要是信用额度贷款, 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债务, 不但会承担失去信誉的风险, 还会给学校的发展造成困难。

(二) 贷款规模过大, 扩张速度过快, 偿债能力过小, 将引发财务风险

由于贷款规模过大, 学校每年还本付息需要极大的开支, 而高校在快速扩张时偿债能力却在不断下降, 如果再扣除折旧等因素, 每年的偿债能力将更弱小, 而高校收入增长空间又极为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高校资金链断裂, 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 高校会计制度对潜在的财务风险反映不充分

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规定, 高校不能编制赤字预算, 高校利用贷款进行的基本建设项目不能通过支出科目列支, 而只能将其作为“其他应收款———基建暂借款”挂账, 这就使高校已完工及未完工项目挂账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 上报的会计报表将本应在“在建工程”科目中反映的建设项目支出, 实际反映在“其他应收款———基建借款”科目下。会计报表表面的平衡掩盖了高校实际存在的赤字或负债, 将应当偿还的债务变成债权, 同时也造成了高校会计信息的滞后, 潜在的财务风险不能得到充分反映。除此之外,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 从而使得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反映和补偿。

(四) 高校存在再筹资风险

高校基本建设银行贷款主要用于校区或新校区基本建设, 在贷款资金使用周期长、还款资金渠道单一的情况下, 高校不得不举新债以偿还旧债。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再筹资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风险。贷款要受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的影响, 一旦出现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政策, 各银行就会缩小对高校的贷款规模或停止发放新贷款, 此时高校再筹资风险会立刻显现, 导致在建工程项目无法按期完成, 这将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市场风险, 主要是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包括纯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变现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等, 每一种风险的变动都会影响着利率的升降。我国目前已进入加息周期, 这不仅增加了高额贷款的资金成本, 同时也增大了高校再筹集资金发展的难度。三是运营风险, 高校贷款的偿还依赖于土地置换收入及预期的生源、学费收入、良好的办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等作支撑, 如果高校运营不当会面临巨大的还贷压力。如果不能如期还本付息, 则会造成高校发展困难, 由此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二、降低高校基本建设贷款风险的对策

(一) 制订发展战略规划, 控制贷款规模, 加强对贷款资金和使用的监督

1. 高校贷款必须制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在高校总体规划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贷款项目和额度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 并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 经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贷款额度不得超出预期偿还能力, 贷款前还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和措施, 以保证高校事业健康、平稳的发展。根据规划的高校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 高校贷款资金应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应用于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2. 高校贷款要确保贷款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职能作用。要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益, 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一是对每年投资的项目、规模进行反复论证, 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做到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在贷款前对基本建设的贷款投资项目进行认真审核, 认定其贷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确定贷款额度。三是加强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监督, 使贷款的资金完全用到贷款建设项目上。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贷款投资资金的正确使用, 才能避免国家资金的损失浪费, 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真正有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 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科学确定最佳负债年限, 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工作

高校应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 根据国家政策和资金市场的利率及项目建设制度, 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及负债方案, 合理预计本校的贷款偿还能力, 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结合。科学确定贷款期限的长短, 尽量避免资金的集中支出或闲置, 以降低贷款成本。

高校贷款资金不得用于对外投资 (含对校办产业投资) 、科技开发、捐赠、支付罚没款项以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的不足等。对于贷款资金的管理, 各高校和有关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贷款高校要按照“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 责任到人, 各负其责。贷款高校的校 (院) 长是高校贷款项目的总负责人, 对全部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 对确保按期偿还贷款本息负责。各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计划使用资金, 不得超标准、超计划使用资金, 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 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二是各级财务人员应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负责, 要制订严格的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 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凡用于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改造、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支出, 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程序操作, 并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式进行, 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三是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加强宏观管理与监控, 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

(三) 建立预警提示制度, 加强风险防范机制

1. 为指导贷款高校加强贷款管理, 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各高校可参照教育部、财政部给出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方法和思路, 研究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 并随时掌握和了解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贷款管理的宏观监控力度。对于个别已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 各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 要求这些高校调整建设规划、停止贷款。在该模型给出的贷款风险程度评价方法中规定:现有贷款风险指数=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并规定现有贷款风险程度评估标准如下:0.8<贷款风险指数≤1, 高风险;0.6<贷款风险指数≤0.8, 较高风险;0.4<贷款风险指数≤0.6, 中等风险;0.2<贷款风险指数≤0.4, 较低风险;0<贷款风险指数≤0.2, 基本无风险;如现有贷款风险指数>1 (或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0) 时, 则表明高校在该期间内暂无贷款能力, 不能再增加任何新的贷款。

2.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贷款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第一, 贷款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 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 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降低贷款成本, 减少财务风险。第二, 贷款高校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 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 合理安排调度资金, 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款损失。第三, 贷款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 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 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贷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纠正。对造成贷款资金损失或浪费的部门或个人应追究责任。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 各级主管部门应采用高校贷款政府贴息或补息的政策等, 以有效缓解高校贷款负担。

(四) 坚持效益第一的思想

根据我国的教育政策及基本国策, 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 高等学校的非盈利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成本、有偿性的贷款资金只能作为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必要补充。因此, 各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 应始终坚持效益第一的思想, 切不可把利用贷款作为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 要在切实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动脑筋、想办法, 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整合现有资源, 合理调度资金, 通过自有资金的有效运作, 减少贷款额度, 降低贷款成本。

总之,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贷款管理工作, 牢固树立依法理财、诚实守信的思想, 明确责任, 规范管理, 努力形成有效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防范财务风险的机制, 降低贷款风险, 保证资金安全, 从而在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同时, 保证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娟.加强高校银行贷款资金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J].经济师, 2006, (4) .

[2].邹娜, 徐进军.高校贷款风险及其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1) .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第9篇

高校基建项目投资大、工期紧、参与方多, 完善投资控制的基础工作是有效开展控制活动, 实现控制目标的保证。高校应成立以学校法人或总会计师为组长, 基建、财务、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建领导小组, 负责基建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建立健全基建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参与各方的工作职责、权限和经济责任, 使建设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加强基建投资监督, 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 确保建设过程的透明、廉洁;积极推进基建信息化管理进程, 提高工作效率;选择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的专业人才负责投资控制, 加强工作人员的政策法规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

二、基本建设前期阶段的投资控制

基本建设前期阶段的投资控制, 应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 提高基建项目的决策水平。

高校应在充分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广泛占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对拟建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多角度综合分析, 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在论证过程中, 可以委托咨询机构或项目相关领域专家对建设项目进行独立的调查、分析、研究和评价, 最终经过多方比较、民主决策方式确定最佳投资方案。

(二) 合理估算基建项目的投资额度。

投资估算是对基建项目全部投资费用进行的预测, 测算结果是进行工程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制订筹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高校在进行投资估算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建设项目的特点、内容、结构、规模等资料, 合理选择估算指标和估算方法, 客观编制投资估算, 不能盲目为了投资项目被批准而脱离实际, 造成投资损失。

(三) 优化基建项目的设计方案。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 是基本建设投资控制的重点, 基建项目设计费虽然仅占投资额的1.5%-3.0%, 但其影响项目总投资的可能性却达75%-95%。加强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应通过设计招标方式使优秀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降低设计成本;应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即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项目工程造价, 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 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应合理运用价值工程理论, 通过功能细化把多余的功能去掉, 对造价高的功能实施重点控制;应利用设计标准对建设项目的规模、内容、建造标准进行控制, 降低工程造价。

三、基本建设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一) 加强基建项目招标的管理。

基建项目招标制度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高校应成立招标领导小组, 建立招标专家库, 不断提高招标、评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加强造价资料的积累, 实现造价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管理;招标前高校应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考察和调研, 充分了解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在招标方式上, 应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即在招投标中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定, 由招标单位提供工程量清单, 投标单位根据市场行情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自主报价, 经评审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工程量清单计价对推行公平竞争、控制工程造价、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有着积极作用;在评标过程中, 在坚持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 还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能力、业绩、信誉等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以便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又能使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的单位;高校还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对招标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杜绝各种形式的暗箱操作,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充分发挥招标竞质、竞价的作用。

(二) 加强基建项目设计变更的管理。

设计变更在工程建设中比较常见, 它影响到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额, 其特点是发生越早, 损失的可能性越小。高校在设计变更的管理中, 应明确规定设计文件一经批准, 不得随意变更;对提出的设计变更申请, 要求申请方提供完整的设计变更资料, 包括申请报告、变更理由、原始记录、变更设计图纸、变更工程造价计算书等;组织相关专家对设计变更理由的充分性与变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 合理、准确地做好工程变更的核实、计量与估价;审批变更申请时要以变更是否符合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是否有利工程进度、是否节约工程成本、是否保证工程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应加强设计变更的监审工作, 杜绝工程变更设计中的各项腐败行为。

(三) 加强基建项目资金支付的管理。

高校应依据基建投资概算科学编制基建资金年度使用计划, 计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 对于由于客观情况改变, 必须调整计划的, 应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严禁无计划、超计划支出基建资金;财务部门应做好基建合同的收集整理及付款明细表的编制工作, 形成基建项目数据库, 及时准确把握项目概况、款项支付要求、工程形象进度、累计付款金额等信息;在办理基建款项支付时, 应与相关合同资料认真比对, 确保支付方式和金额与合同一致;加强基建支出真实性审核, 对于工程进度款的支付, 要求承建单位提供经项目经理、基建、监理、审计、分管领导审批会签的支付申请, 对于设备投资支出, 要求供货单位提供购置明细单、入库单、验收单等相关资料;高校还应加强对管理费的控制, 其中施工现场津贴标准应比照当地财政部门制定的差旅费标准执行, 业务招待费不得超过管理费总额的10%, 杜绝以加班费等名义提高施工现场津贴费发放标准, 杜绝以走访费、顾问聘请费、专家咨询费等名义将业务招待费分解支出或将招待费等支出向施工单位报销而虚增工程造价的行为发生。

四、基本建设竣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后的财务决算是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 反映基本建设投资成果, 办理资产交付的依据。工程决算审核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个环节, 效果最为直接, 在审核过程中, 高校应全面收集招投标资料、施工合同、补充协议、竣工图纸、材料清单、合同书、认价单、设计变更、签证等资料, 依据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政策文件对定额标准、取费标准, 工程量、材料价格进行全面审核, 对虚增工程量、高套定额、提高材料价格、提高取费标准等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一律核减, 使工程决算能真实反映工程的实际价值;工程决算除了自行审查外, 还应聘请社会专业审核机构进行复审, 防止不合理的工程造价进入决算;在项目完成后, 要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为今后投资控制提供借鉴。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第10篇

1 高校基建工程竣工决算滞后的原因

1.1 建设手续不全, 为竣工决算带来不便

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 征地面积较大, 动辄上千亩地。根据《土地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凡征用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由于各省国土资源部门土地批复权限有限, 加之上报国务院批准的周期较长, 许多高校用地手续都存在办理不及时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建设用地规划手续、建设工程规划手续、施工许可证等手续不能及时办理。但为了保证工期要求, 各个高校普遍存在先建设后完善手续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有的甚至工程竣工后仍无建设工程规划手续、施工许可证的有关手续更是无从谈起。由于建设手续的缺失, 施工单位不能按正常渠道申报文明工地、从建委领取劳保统筹基建等。这都给后期的竣工决算带来麻烦, 施工单位以手续不全为由, 向建设单位索要安全文明施工费以及劳保统筹基金, 而建设单位对将以上款项直接支付给施工单位有所顾虑, 故迟迟不能决断, 从而影响到竣工决算的进度。

1.2 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影响竣工决算

大多数高校领导, 对基建工作都不甚了解, 只关心学生能否按时入学, 顺利入住。因此, 注重的只是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 他们错误的认为竣工决算的办理仅是竣工决算的手续问题, 并不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交付使用。由于存在这些不正确的思想, 使得基建工程项目的决算工作不受重视。加之, 上级主管部门对该问题的监管不甚到位, 也潜在的助长了学校的这种做法, 造成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滞后[2]。

1.3 工程决算资料不完备

工程决算资料一般包括工程立项文件、招投标文件、答疑纪要、施工合同、设计变更文件、工程签证单、材料认质认价单、开竣工报告、竣工图、决算书等资料。

由于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特点, 要求施工周期短, 工程工期紧, 类似开学必须启用的工程项目屡见不鲜。为了不影响使用, 有些工程甚至在未完全竣工的情况下匆匆交付使用。在这种状况下, 往往出现甲方口头通知代替书面文件、签证未办理、正式变更尚未下达已完成施工、开竣工报告不完备、材料尚未认价已完成采购等情况。鉴于上述原因, 在竣工决算中, 往往出现施工单位递交的决算资料缺失各种材料, 导致决算工作无法快速顺利进行。建设施工单位在事后补充相关资料时, 由于对事实的认定不清楚, 施工方为了争取自身利益, 常常出现扯皮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了竣工决算的开展。

1.4 管理薄弱, 工程索赔屡有发生

在扩招后, 高校基建部门原有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数量已严重不足, 技术力量也比较薄弱, 部分高校基建管理机构尚不健全, 不能适应工程建设需要。建设单位一般都会临时抽调其他部门人员, 匆忙组建管理机构, 同时临时聘用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机构、人员都是临时拼凑而成, 缺乏专业素养及工程管理经验。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粗放管理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不能吃透合同文本, 不及时回复施工单位工作联系单, 不能按时向施工单位提交应由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

这些问题使得建设单位处于被动地位, 引起工期索赔、费用索赔的事件不断发生。为此, 建设单位一般不予理睬, 但都给工程决算带来诸多遗留问题。

2 加快竣工决算工作的建议

2.1 提高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的重视程度

高校各级领导与相关部门应切实改变固有思想, 把基建工程竣工决算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将竣工结算视为工程建设的继续, 并将竣工决算完成情况纳入有关领导的考核指标[3]。

与此同时, 应注意加强完善工程建设相关手续的办理, 使得基建工程报建手续先于工程建设, 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预先安排好工程建设进度, 不盲目上马基建工程。对于已完成的项目, 及时补充报建资料。对实在不能完善的, 应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专门的方案, 妥善处理由于工程建设手续问题对竣工决算工作的影响。

2.2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这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制定岗位规章制度。对基建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 确定“谁负责的项目, 谁负责竣工决算”的原则, 形成管理人员照章办事的自觉性, 有效地规范基建管理人员的行为, 使基建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第二提高人员素质。鼓励大家参加社会上的专业知识考试, 在提高理论的同时积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把职称评定、提拔任用与平常的工作表现、工作效率相结合。

2.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注意资料收集

基建工程的施工任务均在施工现场完成, 为实现管理目标, 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深入到施工现场,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对现场的情况能够了如指掌。随时掌握施工情况, 及时处理施工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及时签署有关施工资料, 比如开竣工报告、隐蔽验收资料、变更签证资料、材料认质认价资料等。同时, 应注意不随意干涉正常施工, 不发错误的指令。其次, 注意工程资料的收集工作。基建部门要单独设立一个内部档案管理员, 既要懂基建专业知识又要熟悉档案知识, 负责保管和收集工程项目的有关资料, 对资料系统整理、分类归档, 以使每个项目的资料文件得到保全, 为竣工决算提供完整、齐全的数据资料, 确保竣工决算的及时性[4]。

3 结语

竣工决算不仅关系着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的顺利完结, 还反映了高校基建工作的管理水平。因而, 准确、及时地做好竣工决算工作既符合学校的整体利益, 也符合国家与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滞后的现象, 从四方面着手分析了竣工决算滞后的原因, 并结合工作实践, 提出了加强竣工决算工作的建议, 以确保竣工决算的及时性, 促进高校基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竣工决算,滞后,建议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3.

[2]连丽梅, 范薇.高校基建工程竣工决算滞后探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4) :105.

[3]陈满芳.浅谈水利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滞后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8) :210-211.

[4]林琴珍, 金云美.高校基建工程竣工决算滞后问题的有关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2) :83-84.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全过程管理;稳定支持

为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央财政在2008年设立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予以中央高校稳定支持和自主支配。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设立是高校科技投入方式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国家从拨款制度上对高校科研职能的肯定。从2008年实施至今,基本科研业务费总盘以及资助高校数量均有所增加,专项经费的实施,对于推进高校科技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改革高校科研体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高校根据财政部及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办法。

目前基本科研业务费是浙江大学一项重要自主科研经费,是我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细化管理,出台了《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9月修订)》(浙大发科[2011]8号),《浙江大学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办法》(浙大发科[2012]4号)等文件,旨在规范科研行为。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在充分遵循“稳定支持、突出重点、自主安排、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进行了项目设置和资金安排,为我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素质的训练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学术活力的提升搭建了平台,为提高国际学术声誉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载体,推动了我校科研和教育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现将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然科学领域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模式进行阐述,以期与国内高校同行进行探讨研究。

1.管理模式

基本科研业务费在我校亦称浙江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我们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科研院、社科院、计财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监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学部负责人组成的自主科研计划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自主科研计划项目的年度实施方案和经费安排。2013年底,因人事变动,浙江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在原有架构基础上增加了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成员,并设置了秘书。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科研院为该专项资金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实施的管理部门,负责自然科学领域实施方案的制定和项目全过程管理,各学部、学院(系)协助配合进行项目立项工作及执行进度的监管工作。

我校采取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双轨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对新引进科研人员采取适度的稳定性支持;对重大项目的培育分类采取顶层设计、主动申请和公开招标等多重方式的竞争性支持,择优遴选。

2.立项管理

2.1项目资助类别

为了统筹兼顾,突出优势和特色,考虑学校学科发展布局,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我校自然科学领域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设置了青年科研创新专项、科研发展专项、校长专项三个类别。通过三类项目的实施,着重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以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为基础, 着重培育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团队带动大项目的组织承担和标志性成果的培育;面向学科前沿、学校发展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等,并针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提前布局,集成创新加快我校承接重大科技任务的步伐。

青年科研创新专项,面向有自主创新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由探索、科研创新活动。着重对当年度新引进校人员进行资助,在其获得国家竞争性经费之前给予先期培育。

科研发展专项,面向70多个校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青年科技人才从事自由探索、自主创新科研活动。

校长专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课题研究,由学校对接国家和地方规划,总体布局,顶层设计,遴选新的增长极进行重点资助。校长专项又细分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西部对口支援专项、科研管理研究专项、优秀青年人才计划、“2011中心”培育专项以及单独设计重大课题。

三类项目经费基本按1:1:1比例分配。

2.2项目申请及审批程序

基本科研业务费额度到校后,科研院根据实施细则和学校总体规划,制定年度自然科学领域经费分配方案交自主科研计划领导小组会议审定,自主科研计划领导小组会议由科研院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召开,会议回顾当年度的实施成效并讨论下年度的经费分配方案。科研院根据会议精神制定自然科学领域实施方案并对全校下发立项工作通知。各相关部门根据通知精神分别组织立项工作。

青年科研创新专项的额度配置权直接下放到院系,由院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结合自身青年人才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实际,自主确定资助对象和研究内容。同时要求各院(系)在坚持权、责、利相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制定配套措施,依法监管。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是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年度新引进人员(归国青年教师可放宽至45周岁),非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入选学校“1311计划”的要求是青年学者优先。

科研发展专项采取申报制,各校内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发展需求,提出拟资助人员。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归国青年教师可放宽至45周岁);项目负责人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科研院根据各团队上年度绩效评估结果和申报情况,将资助额度直接下达各团队。

校长专项各模块分别由不同部门组织立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由科研院海外科技合作办公室负责;西部对口支援专项由科研院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部负责对接西部对口支援高校设置项目;科研管理研究专项面向全校公开招标;优秀青年人才计划用于支持当年获批的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为申请杰青进行前期培育;“2011中心”培育专项由科研院2011计划与重大专项部负责组织。顶层设计重大课题由科研院推荐和各学院(系)自荐候选项目,科研院对此类项目从立项、实施及经费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项目负责人直接向校长及领导小组成员汇报执行情况及科研成果。

项目负责人遴选完成后,由科研院对项目负责人提交的计划任务书在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经费预算、与其他课题的雷同性等各方面进行审核,审核完成后公示、立项,签订任务合同书。

3.经费管理

基本科研业务费为中央财政专项国库经费,参照纵向管理,经费执行期为一年,为提高经费的使用进度,课题经费采取一次立项、分年度拨款的形式进行。项目经费执行实行预算制,按照学校主管部门审定的预算书使用专项经费,由计财处录入信息系统控制相关科目支出,统一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为了增加管理的灵活性,我校项目按照7大模块设置经费预算,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会议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业费、劳务费。设备费、会议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按照一定比例就高控制,其余经费模块可打通使用。另根据国发[2014]11号文精神,会议差旅费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这两个模块可打通使用但不能超过预算总额。科研院、计财处管理人员同时能够经由财务管理系统实时掌握经费的执行进度,便于提高经费预算的执行率。科研院定期联合财务处对各项目经费执行率进行跟踪,对使用进度慢的采用短信,电话、邮件及时提醒。到期未使用完毕的经费进行冻结核减,核减金额进行再分配。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经费的二级监管,我校制定了《浙江大学加强学院(系)等二级单位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若干规定》(浙大发计[2013]14号),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管理中心下移,组成研究所、院系、学校三级经费监管体系,基本科研业务费也参照该文件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认真梳理了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审批流程及相关事项,将设备采购、会议费、劳务费等一系列经费审批进驻办事大厅办理,同时将基本科研业务费中针对项目组成员或研究生利用国际交流经费因公出国、出境的审批和外国专家来访的差旅费及在杭费用的审核环节下放至院系,进一步提高了方便师生的服务效率。

4.结题管理

为及时督促和了解各类项目的执行进展,学校依据教育部和学校的管理规定,每年会对结题项目和在研项目进行年度检查。项目负责人按时填报年度项目进展情况,包括计划任务、考核指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项目负责人项目完成期内个人基本情况介绍、国内外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情况、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简表、经费执行情况或决算表等。2012年度起我们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审查方式,在研项目的进展报告采取只提交电子文档的形式进行,适度减少填报的非必要信息,给予在研项目更加充足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结题类项目则由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组织有效的结题验收工作,对照计划任务书逐条检验,给出验收结论并报科研院,对于执行情况良好的课题给予适度的滚动支持,对于执行情况欠佳的项目则取消下年度拨款。科研院汇总各院系执行情况以简报形式通报全校。

经过了几年的实施,基本科研业务费对我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重大课题培育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国家科技改革大幕的拉开,高校在国家大科研体系中的只能和定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基本科研业务费这类稳定性支持的经费对高校进行科研培育工作会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各高校应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加强沟通和探讨,使专项经费能“好钢用在刀刃上”。本文结合我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实践,从包括管理模式、立项管理、经费管理、结题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与高校同行进行交流商榷,使基本科研业务费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董维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实践探讨[J].技术创新与管理,2012(6):616-619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论文 第12篇

一、高校基本建设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

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是指高校少数负责基建工作的领导以及参与基建管理工作的人员, 利用手中掌管的权力而滥用职权, 以谋取个人私利或者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当前, 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很多, 发案率居高不下, 形势不容乐观。

按照腐败的主体和发生的重点环节, 我们把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归纳梳理为五类:

1. 领导腐败。

这里的领导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学校主管单位领导等。领导腐败是高校最大的腐败。表现为以出卖工程承建权为手段, 竭力捞取好处。有的以集体研究为名, 承包单位主要领导“内定”, 一旦事后出现问题, 可以集体承担;有的则完全由主要负责人指定关系人承包。

2. 基建参管人员腐败。

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为使自己在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等业务活动中获取更大利益, 便会使出浑身解数拉拢腐蚀基建参管人员, 特别是总工、总经、现场代表、监理人员、财务人员、审计人员等。那些禁不住“糖衣炮弹”诱惑的基建参管人员, 便一步步跌入腐败的深渊。

3. 招投标腐败。

一是明招暗定“走程序”。问题发生在招标方自身。即招标方明招标, 暗定标。从送达标书到开标都是按照规定进行, 按照投标单位得分高低排名, 没什么不当之处, 但事实上是“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二是“投桃报李”。招标方领导利用参加评标机会, 给自己挑选的施工单位打高分, 给其他单位打低分。三是泄露标底。招标单位向关系人泄露标底, 泄露已获取的招标文件中其他投标者的名称、标底, 搞不正当竞争。四是恶意串通。招标方让选定的施工单位串通其他投标单位, 拉大预算造价, 抬高底价, 作废标底, 以达到低价中标的目的, 而相关人员又从多付的工程款中收取回扣。五是实施合同欺诈。投标时压低价格, 中标后利用设计图纸、勘察结果和施工合同的漏洞加价或肢解合同, 招标方或者失职不察, 或者明知而不察, 给双方获得非法利益创造条件。六是逃避招标, 化大为小, 把工程项目分割成若干《招投标法》规定的可以议标的小项目, 议标承包给多个施工单位, 实现自己的“预期目的”。

4. 违规施工。

主要表现为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是不法包工头掺杂使假, 获取暴利的基本手段之一, 这种现象在高校施工中比较普遍。施工方往往通过收买监管人员, 使监管人员玩忽职守, 放松监管, 结果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侵害学校利

5. 违规结算。

一些高校领导在收受了施工方好处后, 或是不进行工程决算审计直接按施工方提供的工程量进行结算;或是按私下协商好的款额直接支付。当然, 还有少数高校领导和有关工程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利用工程款结付权力, 故意设置付款障碍或拖延付款时间, 强索或暗示急于收款的施工方给予好处。

二、高校基建腐败呈现的新特点

从近几年高校基建领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分析来看, 其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与高校招生、校办产业、物资设备 (图书) 采购、财务管理等领域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比较突出的表现有:

1. 腐败行为更隐蔽, 查处难度大。

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是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是“文明”的聚集场所。教职工的高学历往往“造就”高智商犯罪, 腐败手法也“别出心裁” (如期权腐败等) 。应当指出的是, 高校基建腐败的主体并不仅仅是少数高校负责基建工作的领导, 基建管理部门中只要掌握了全部或部分权力的一般工作人员也可以成为腐败问题的主体, 而且这种主体由于平时不出头露面, 矛盾不公开, 容易造成监督失察, 具有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的特点。

2. 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近年来高校的基建规模普遍很大, 基建投资金额少则几亿元, 多则十几亿元。往往是土建安装、市政道路、体育场地、环境绿化及室内装修等几十个项目同时开工, 齐头并进。面对如此巨额的投资和繁杂的项目建设头绪, 工程承包人和材料设备供应商会调动一切手段进行“公关”, 有些管理干部缺乏经验, 在“公关”面前迷失方向。尽管每次收受的数额并不很大, 但日积月累数额就相当可观。

3.“节日腐败”现象明显。

有些高校基建处长多年担任部门领导职务, 长年使用固定的施工单位在学校承建工程项目。基建管理干部与承建单位负责人长期相处, 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逢年过节给领导表示一点“意思”也就顺理成章。一些领导干部把“红包”、礼金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人情往来, 学校的监督部门也很难发现,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逢年过节成为一些领导收受贿赂的“高发期”。

4. 生活作风腐化不容忽视。

高校一些基建干部在看到包工头整天花天酒地、大把花钱时, 往往会心存羡慕, 久而久之便也学着吃喝“玩乐”起来。

三、高校基建腐败的成因

除了社会大环境与大气候的负面影响外, 高校基建领域产生腐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的弱点———自私自利性, 是产生腐败的第一因。

行为上的腐化源于思想上的腐化, 思想上的腐化源于人性的弱点。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自私自利性, 就是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毋庸置疑, 无论什么腐败, 都源于人性中对财物的贪婪攫取、美色的疯狂追逐和私欲的极度膨胀。

2. 学校基建管理人员只重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而忽视自身思想品德的培养。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有些干部未能经受住利益的诱惑和驱使, 这是基建领域腐败产生的主观原因。一些管理人员过分强调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 放松了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 背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滋生了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人们相信文化层次、思想素质相对较高的高校基建管理系统干部、技术人员, 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强。但他们也是人, 也有人性的弱点。其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 当他们看到比自己文化水平低、工作能力差的包工头一掷千金, 生活奢侈糜烂时, 往往会心里失去平衡。于是也常常接受宴请, 出入高档娱乐场所享受高档消费, 意志逐步衰弱。面对厂家、商家、包工头不惜重金收买的攻势, 面对权力可能带来的金钱效应, 开始时也许心存警惕, 但渐渐地就不能自持了。有的人当第一次手抓到那些不义之财时, 还有点坐立不安, 但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 钱来得太容易了, 胆子越来越大了, 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甚至多次。有些后来甚至发展到张开大口, 明目张胆地索贿, 以至越陷越深, 不能自拔。

3. 少数高校领导对高校基建领域腐败问题缺乏警惕性。

从已经发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少数高校的情况来看, 在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当中, 缺乏对高校基建领域腐败问题的警惕性, 往往掉以轻心, 甚至对反腐败斗争产生抵触情绪。领导思想认识上的松懈性, 导致基建管理部门少数人不能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滋生了腐败心理。

4. 基建管理中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

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系统的管理还长期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验式管理以及管理不科学、不严密、不规范所导致的漏洞和缝隙, 使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体制问题与运行机制弊端, 造成了过度集权、缺乏透明度 (暗箱操作) 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后果, 为高校基建领域腐败问题的形成与发展留出了“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标投标方面的缺陷。投标人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 不计成本地低价恶性竞争。如果投标人的价格低于自己企业成本, 则可能发生投标人取得工程中标合同后, 为了节省开支、避免亏损而想方设法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或腐蚀业主管理人员, 通过增加签证和变更, 变相提高工程造价。这就为日后的腐败打下了伏笔。另外, 评标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虽然评委会是由业主和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专家组成, 但是业主和评委的经验、能力、水平及公正性等各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且和各投标单位的关系错综复杂, 有时在评定之前业主和专家的意见就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如若“最低价”不是自己心目中投标单位, 则故意吹毛求疵, 从标书上寻找各种瑕疵, 往往标书上的一点小问题就能取舍潜在的中标人。在实际评标过程中, 曾经出现过由于投标文件中只有法人代表的印章而没有亲笔签字从而取消中标资格的例子, 值得人们深思。二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现场签证是滋生腐败的“黑洞”。由于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可能全部预料到现场发生的各种问题,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也是常有的。再加上现在高校的基建工程大部分工期比较紧, 有人戏称是“820”工程, 即为了保证开学必须在每年的8月20日之前完工, 人为赶工期客观上也为增加现场签证的数量提供了可能。有些工程甚至连施工图纸都不齐全即匆忙开工, 边设计边施工, 可以想象现场有多少不确定因素, 现场签证就更不可缺少。就多数情况而言, 通常的变更都是追加工程量。这对于掌握现场签证权的人来说就面临着严峻考验。如若不能对签证的必要性、数量、价格等审批程序和权限进行严格控制, 腐败现象就在所难免。另外, 在项目管理机制、财务审计决算制度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5. 各项监督职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校纪检、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方式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广泛的监督渠道基本能够发挥作用。但由于基建管理专业的特殊限制, 监督实际上也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首先专门监督弱化。由于高校纪检审计干部对基建管理尤其是工程技术及预决算等方面并不在行, 尽管他们也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但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譬如说工程招标, 由于并不懂得工程预算等方面的专门知识, 因此也就不能发现评标过程中的故意剔除不是预先设定的中标单位情况的发生;由于没有工程专业技术知识, 对于现场签证的必要性不能把握, 由此也就不能发现可能产生的各种作弊行为等。其次是群众监督淡化。高校中教职工对于基建领域的腐败行为议论很多, 但由于不能深入其中, 也很难发现问题的症结, 更不要说掌握腐败的证据了。教代会及校务公开等监督制度也没有形成气候, 能够发挥的监督作用十分有限。再次是舆论监督片面化。校园网、校报等舆论监督的工具大部分用来宣传报道基建工作的成果, 而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很少涉及。即使是已经暴露的腐败案件, 有些高校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也很少在公开的媒体上进行报道和评说。几项监督不能到位, 腐败问题不能被发现, 也就不能查处, 高校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 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校基建腐败的深刻危害

与社会其它领域相比, 高校基建领域的腐败现象尚为少数, 但其社会影响恶劣、危害甚大。

1. 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将带来直接危害。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教育的基地、人才的摇篮,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不难想象一个大学校长如果是贪污犯, 将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现在一些大学生已经沾染了花钱送礼、请客买“官”的坏习气, 这难道与高等教育无关吗?“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如此腐败现象, 后果是严重的, 危害是巨大的。

2. 损害工程质量, 损害学校利益。

工程质量是高校基建工程的生命线。一些不法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为了获取暴利, 收买基建管理人员, 内外勾结, 做手做脚, 偷工减料, 掺杂使假, 以次充好, 以少报多, 这势必会严重损害工程质量, 损害学校利益。

3. 对构建和谐高校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 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但是, 社会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腐败就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高校基建腐败, 直接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影响高校干群关系, 损害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不利于和谐高校的建设。

五、高校基建腐败的惩防方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4) , 对于我们研究解决高校基建领域腐败问题的防范对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当看到, 高校基建领域存在腐败现象已是不争事实, 如不遏制, “蝼蚁之穴”就可能毁掉我们培养人才的“千里之堤”。国家主管部门和高校也采取了多种措施, 加大教育、管理、监督、惩处工作力度,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依然有一些根本性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基建领域腐败问题的控制对策, 以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

1. 进一步加强领导, 强化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 强化生活作风建设, 大力提高高校基建干部素质。

实践证明, 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校基建领域管理干部的文化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 自律意识也比较强, 他们的素质总体上来说是比较好的。但其中许多干部尤其是技术业务干部中也存在着“重使用, 轻教育”、“重业务, 轻政治”、“重才能, 轻道德”的问题。当前, 高校领导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中走出来, 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建管理部门干部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 不断提高干部素质, 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增强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防御能力, 努力使广大参与基建工作的同志做到“生活正派, 情趣健康, 讲操守, 重品行” (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北京2007年1月9日电) 。

笔者认为, 针对高校基建干部要重点抓好“四个教育”, 即:示范教育 (正面教育) 、警示教育 (反面教育) 、提醒教育、党课教育。同时, 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不仅要同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行为规范结合起来, 还要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尤其要同加强各项业务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2. 严格执行基建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高校基建管理体制。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不仅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入手, 更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入手, “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北京2007年1月9日电) , 以防范和约束滥用权力的行为发生。从近几年高校查办的基建领域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可以看出, 大部分与一些具体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和弊端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 要从源头抓起,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北京2007年1月9日电) 。大量的工作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 强化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的管理, 堵塞滋生腐败的漏洞, 以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当前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对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把基建工程腐败问题挡在进口之外; (2) 严格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从严控制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 (3) 实行合同管理和项目跟踪审计制度, 严格资金管理; (4) 推行“代建制”, 积极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 探索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新模式; (5) 创新监管体制, 加大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力。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 (见《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建设, 使制度安排健全、规范与科学, 避免给腐败分子“钻空子”、“打擦边球”, 力图使制度建设成为腐败分子“无法为, 不能为”的坚固堤防, 减少腐败机会, 抑制腐败发生。

3. 实行干部轮岗制度, 不断完善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说到底, 就是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当前, 高校在监督机制方面, 重点要在加强内部有效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做文章。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 必须坚持群众公认、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用人标准, 要严格考核其思想品德, 不能只凭其是所谓的“能人”便委以重任, 使其有机可乘。应结合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针对基建部门及其一些关键岗位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少数人说了算的弊端, 实行干部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 对权力进行合理配置。要通过制定严密科学的程序, 更好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逐步建立一套有效制约滥用职权行为的制度体系。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适当学习掌握基建管理的基础知识并深入工地现场办公, 全程跟踪参与工程招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管理、决算审计等各个环节, 在各类合同中明确廉政条款, 与基建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 做到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从严管理、标本兼治。同时, 要扩大民主监督的范围和渠道, 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和招标、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及基建经费支出情况等要及时公示, 积极推行校务公开等行之有效的群众监督制度。校园网、校报等宣传媒体上除了宣传报道基建工作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和基建工作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腐败现象等要予以揭露。可在内部网上设立“校务公开专栏”, 公布学校基建等重大事项的详细内容和进展情况, 这样既便于群众掌握总体情况, 又能掌握具体事项;既能看到结果, 又能看到过程, 从而形成专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协调机制, 不断提高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4. 预防与惩戒相结合, 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

高校基建领域反腐败应以预防、教育与挽救为主线来治理与控制, 同时配套以有力的惩戒措施。一方面应在继续做好群众举报和信访工作以外, 利用校园网增设网上纪检监察信箱、基建干部年终述职述廉制度、加强基建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中审计等, 使高校基建领域的腐败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并提出预警, 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要正确对待举报信息。经调查对于举报不实的信息要在有关的场合及时予以澄清, 避免流言蜚语干扰人们的视线, 保护无辜者不受打击;另一方面对于有证据表明存在着腐败问题的违法违纪案件, 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办一起, 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决不姑息迁就。要利用已经查处的身边的腐败案件进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 让广大高校基建工作者通过腐败分子违法违纪的事实, 吸取他们断送前程、身陷囹圄甚至于倾家荡产的惨痛教训, 切实做到拒腐防变, 警钟长鸣。

总之, 随着高校改革步伐的加快, 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单位, 自主权力越来越大。表现在基建领域,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腐败问题日益严重, 且危害巨大深远。因此, 对高校基建领域的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要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通过教育、制度和监督的互动和综合效能, 切实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使高校校园内的每一幢孕育知识和自由理想的建筑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既是“优质工程”, 更是“阳光工程”。

(本文系在河南省社科联2007年度获奖调研课题基础上修改而成, 编号:SKL—2006—1236。)

摘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全国性的大学扩招扩建拉开了序幕。从此, 高校的基本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建设高潮迭起。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受到强烈冲击。受利益驱使, 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逐渐向高校渗透, 高校基建领域的腐败现象在数量上、程度上和范围上呈现上升扩大之势。因此, 高度重视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及其预防治理工作, 是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任务和重要课题。

上一篇:演艺市场下一篇:教育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