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思考

2024-05-07

新课程的教学思考(精选12篇)

新课程的教学思考 第1篇

一、第一部曲“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 即怎样上好化学新授课。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 创设问题情景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关的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等, 创设一种情景, 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二) 理出“讲的路子”

首先, 明确讲什么的问题, 要求做到“六讲”, 即讲重点、讲难点、讲关键、讲规律、讲疑点、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 解决怎样讲。要抓住时机, 即讲在学生不会之时。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 这时进行点拨就是最佳时机;还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学生之间互相研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 在此基础上, 学生不会的问题就是教师所要讲的问题;第三, 课堂语言要准确、简练, 并富于节奏美。

(三) 落实“当堂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 在最初的认知过程中, 人的遗忘幅度较大, 因此, 对新学知识应及时予以强化, 每节课都要留出5~1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现, 并以练习进行巩固。

二、第二部曲“引导思考”

引导思考, 即怎样上好化学习题课。应注意三点:

(一) 体现“化学习题课的核心是思维教学”的观点

习题课要从始至终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使问题演变自然, 学生思维活跃, 又不断开拓;同时, 教师的点拨与学生思维同步。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中, 获取的知识记得牢, 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 在习题课上, 师生对问题的探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处理问题, 能复习旧知识, 巩固新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习题课的基本特征, 习题课应从始至终围绕这个特征组织教学。

(三) 习题课是一种训练学生独立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课型

教师根据每个例题或习题所提供的情景,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结合每个问题, 从多侧面、多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要求学生精确、简要地表述一系列的条件和结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以施展才华和发展智慧的机会。

三、第三部曲“深思总结”

深思总结, 即怎样上好化学复习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明确复习课的目的

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掌握化学基本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设置有新意的复习题, 强化对学过知识的记忆

复习课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 要有新意, 升华所学知识, 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得以强化。重点内容, 教师下功夫挖掘知识规律、知识生长点和扩展点、可能出错点。力争在这些点上讲透, 让学生学活。

(三)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知识, 纠正错误, 突出重点

通过复习, 使知识系统化, 以便学生掌握得更全面、理解得更深刻、记得更准确, 还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 遗留的问题得到解决, 常见的错误得到纠正。复习课要突出重点, 选用的例题、练习题要围绕重点选择, 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转化思想和方法的复习。

(四) 复习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 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根据这“四性”设计一组题目, 用到的知识、技巧较多, 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点拨, 学生边分析边操作。这样做, 学生练得有味, 兴趣会更浓。

(五)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完成复习任务的保证

现代教育观认为, 复习应以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主。为此, 教师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其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以指导。复杂的题目, 先让学生动脑思考, 动手做一做, 互相讨论, 提出疑点, 教师通过点拨, 帮助学生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第2篇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使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的教科书。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同样的物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二、《新教材》选择、设计了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三、《新教材》设计了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教材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生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这些学生很喜欢也很熟悉的情境,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了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

四、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在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中就开始引进多种算法的思想,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新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本好教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

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 这次场面更加热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

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竟把全班同学的学具集中在一起拼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

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嘿,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

然后,我让比得最好的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正当比得不好的学生因为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没有比好的原因。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四、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评价

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

我认为,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关于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第3篇

数学课程标准将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4个模块组成,课程内容与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比:新增加了一些教学内容,如:二分法求近似解、幂函数、空间直角坐标系、算法初步、框图(流程图、结构图)、推理与证明等、另外新增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活动和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删掉了一些教学内容,如极限等。

针对新教材的编写目标和教学内容,我们高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做了以下工作:1备新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打好基础与力求创新、培养能力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让同学清楚数学是有用的。2备谋渚傻慕萄Х绞剑罕溲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变教师传授、变灌输为对话、讨论、交流等参与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下功夫,力求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气氛中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倡教学相长。3奔忧考体备课,打好整体战,形成教、学、研的良好机制。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观念对每个人都是新课题,我们以积极心态去面对、尝试与探索,遇到问题我们认真讨论、努力寻求解决途径,努力在摸索中前进,不断地完善自我。4弊⒅亟滩募捌渑涮紫疤猓何颐窃谄绞狈锤丛亩两滩模领悟其内容的精髓。重视学习研究新课标,尽量避免出现在课标不要求的、不考的内容习题上费时费力,而要求的重点内容又强化力度不够等情况出现。5弊⒅乜翁媒萄е柿浚力争在教学中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和谐气息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新知识,在教学同时不断的充实自身。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

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思考 第4篇

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教、学生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知识的宝库, 是活的教科书, 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学行为

1. 新课程对师生关系强调尊重和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做到“六不六尊重四赞赏”, 六不: (1) 不体罚学生; (2) 不辱骂学生; (3) 不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 (4) 不羞辱、嘲笑学生; (6) 不当众批评学生。六尊重: (1) 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2) 尊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3) 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4)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5) 尊重有身理缺陷的学生; (6)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四赞赏: (1) 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 (2) 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 (3) 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4) 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2. 新课程对教学行为强调帮助和引导。

在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重在于帮助: (1) 帮助学生检查与自我反思, 确立目标, 明白自己想学习什么和想获得什么; (2) 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方式; (4)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和产生的社会价值; (5)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 (6)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倾向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应当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 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引导应当表现为一种激励:犹如学生登山畏惧了,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通过作工作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 新课程对自我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更加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前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 即及时、自动地在行为过程中反思, 这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是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这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 新课程对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 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 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位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 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 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协作, 不仅具有教学意义, 而且还具有教育功能。 (2) 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 才能在教育要求和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才有利于整个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 第5篇

城北学校 樊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前两天我接到张老师的通知,要求我准备一个类似于讲座的的材料,说实话心里很是诚恐诚惶,不知该从哪方面说起,说些理论方面的内容吧,自知自己的底蕴和水平还上升不到那个高度,思考再三我想还是站在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上,尽量和大家交流一些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内容吧。所以今天我在台上讲的不是讲座,也不敢称之为讲座,只是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培训后学到一些新理念、新想法、新思考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探讨,若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原谅和包涵,提出宝贵意见。

我不能像专家那样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给大家送去丰富的营养大餐,但我希望大家在这听讲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因此,开讲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怎样才能快乐。《快乐的十八种技巧》:1.要有目标和追求。狮子奋蹄直追,那是因为前面有美味的佳肴。2.经常保持微笑。再丑陋的动物,他的微笑也是美的,微笑是我们最好的通行证,我们应该学会时常问自己:今天我微笑了吗?3.学会和别人一块分享喜悦。交流沟通,能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尤其和别人分享快乐,会给别人带去同等的快乐。4.乐于助人。这不仅要求学生要这样做,我们成人也应该这样做,举手之劳的小事,若能给他人带去方便,多好!5.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容貌和年龄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颗 年轻的心。6.学会与各种人愉快相处。很多时候,接纳别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7.保持幽默感。幽默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艺术。8.要能处乱不惊。时常保持冷静的头脑,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9.学会宽恕别人。遇事学会换位思考,就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10.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友人间的互帮互助,会让生活的道路充满温情。11.常和别人保持合作。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12.享受你的天伦之乐。家是最温馨的港湾,所以,不要忽略你的家人。13.保持高度的自信。14.尊重弱者。只有敬畏生命,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的生活。15.偶尔放纵一下自己。任由意识信马游缰,但不能经常。16.有空也要充充电,灌灌水。因为,学习,永远不会落后。17.有空来家中坐坐。在家中聚友,温情更浓。

18、不要迷财。贪婪和欲望是个无底洞,会把人折磨死的。

希望刚才的这些内容能带给大家一些快乐,更希望大家能从这些简短的文字中得到一些启发。所以,我想给今天的交流定个位,那就是:(我的交流初衷):也许我不能给你有用的方法,但希望在你平静的心田扔下一两块石头,溅起一点点涟漪!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前两天教育局组织了部分教师进行了学习新课标的培训,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理念。(幻灯)今年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修订后的新课标,我感觉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的体现了 替学生着想。下面我从新课标和旧课标对照的几个例子中加以说明。

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1、2年级的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是一知半解,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和练习默读,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

同时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新课改尤为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保护学生鲜明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旧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体现了新课标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旧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这样就摆脱了教参、让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此学习起来积极性也会提高。

再比如,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旧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旧课标重在让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话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很大。从这几处修订中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修订之处还有很多,我希望通过这几个例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潜下心来认真细致地研读新课标,为我们的教学点亮航行的指路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回头看看我们总是在进行着这样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行为。(幻灯)那么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是:(幻灯)找出问题的原因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多读书,特别是要读一些专业理论方面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一些报刊杂志,用理论作支撑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同时要站在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上教出小学语文的“语文味”。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小学语文不仅姓语,还姓小。”什么意思呢?(幻灯)“小学” 就决定语文教学具有儿童性,我们应该走进童心。走进童心,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走进童心,就是要做儿童世界的使者,融入儿童的生活,引领儿童生活;走进童心,就是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让文本生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幻灯)。接下来我从四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一、心中有“课标”(幻灯)

二、心中有“文本”(幻灯)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就应该先别忙着去看教学参考书,而应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勾词句、作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要教育学生对语文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就不可能打动别人。在文本面前,教师既是读者,又是教者。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要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又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考虑编者的编排意图,还要照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阅读个性。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

三、心中有“学生”。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 想方法基础”的事实。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记得有一次我送课下乡给一个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上一篇关于超市的识字课文时,诸如“商品”、“毛巾”、“牙膏”等一些词语他们还能理解,但是“超市”这个词语我花了很大力气,他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样的商店能自己进去拿东西再出来付钱。他们所知的商店就是学校附近一个小卖部,他们递钱给售货员,售货员就把他们想要的东西递给他们。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在城市孩子看来根本就不用讲的词语。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有了这四方面的理论支撑接下来我想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大家交流一下。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培训我觉得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要这几方面考虑。(幻灯)我通过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大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幻灯)说了这么多也就是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是要思考这节课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学到什么?怎么引导学生学?记得去年我初讲《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那天正好遇上教育局的刘书记来听课,评课时我清楚的记得他抬起头若有所思地说这节课如果我作为一个学生去听的话,我觉得我除了知道花园里巨人回来前一年四季美丽的风景和巨人回来后花园里冰天雪地的景色外,其他的我什么也没学到。过后我思考再三我觉得说得确实有道理,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切中了要害——我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搞清楚这节课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也就是说目标的不明确导 致了教学的随意性,造成了课堂的低效。之后我又在原有的基础上遵循着“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应该学到什么”的理念进行修改,后来还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确定好教学目标后下一步工作就要写教学设计了。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学环节的安排。应该是环环相扣,合乎逻辑。我们提倡

1、教学要有个性,教学设计同样应有教师的个性,有见解、实在、实用。

2、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习惯去查找一些网上的教学设计,博取众长,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为我所用。俗话不是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但是我们应注意的是,借鉴不是生搬硬套,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己学生的学情进行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时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别人的东西再好也要必须加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和创作,内化成自己的,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有”东施效颦“的尴尬。同时我还会多下载几个课件,有时从课件上就能反映出整个教学流程,备课时从下载的课件上往往能给自己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做课件时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认真去制作,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刚才我所说的这些也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要善于借鉴,因为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和一个精美的课件,是一个老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我们要学会从中学习和借鉴。(幻灯)

3、备课时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一定要多翻阅,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居里夫人提炼镭的的片段时(幻灯)没有想到竟然有一位学生问道工业废渣还需要搞吗?备课时因为我翻阅了不少关于相关资料,当时我就给同学解释了废渣的来源情况 后,(居里夫妇买不起可能含镭的原矿,推想废渣里可能会含镭,他们就订购成吨的废渣,奥地利政府得知后就捐给她们一吨工业废渣,她们只出运输费用,这样才搞到了提炼镭的材料,这样一补充资料学生就会感到工业废渣来得不容易,从而更能够感受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

4、巧提问,抓得准,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有含金量,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提问;问题要 “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准切入点,问如《草船借箭》就可以就文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解决了这个问题整篇文章就搞清楚了。

5、多预设,不慌乱。例如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上课前我很有信心能把这篇文章的情感之弦拨动起来,心想学生肯定会对小雷利失去亲爱的爸爸而悲痛,甚至可能会哭。可是我再没有去往下想,结果上课时一个同学哭了,同学们也跟着哭了。我当时有些不知所措,只是安慰性地说了一句:孩子你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孩子。课后评课专家指导时说:孩子你和雷利的爸爸毫无血缘关系,你都哭了,可想小雷利当时有多悲痛了。经专家一指点我想在教学中如果自己缺乏灵活的教学机智,就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6、要穿梭,走来回。要想引导孩子们读懂文本,就要在文本中耐心穿梭,走个来回。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亲评价的良苦用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提问学生父亲评价孩子的诗“糟糕透了”,难道他不知道会伤孩子的心吗?别急让我们再回到小巴迪家的餐厅看看,我一边说一边随机出示幻灯片,巴迪看到父亲后得意洋洋的表情,巴 迪用漂亮的花体字认真誊写,用彩笔勾画好看的花边,母亲过激的夸奖。这一系列的情景让父亲想到我也想母亲那样表扬他,孩子会怎样?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孩子们谈到巴迪会骄傲、会飘飘然、会不再努力,停止不前。这样在文本中穿梭,孩子们水到渠成下理解了父亲近乎冷酷的批评也是源自于对孩子的负责和爱。

7、空白点,激想象。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飞蛾求生”这个片段(幻灯)让学生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时,我抓住飞蛾求生时的心里设计一个问题(1)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正在和死神挣扎,你会在心里说什么来鼓舞自己呢?学生说:我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我要坚强,我要奋力挣扎,我会战胜的。.等等空白点的挖掘不仅使学生深化理解了文本,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

8、过渡语,精而简。高效课堂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所以过渡语必须干净利索,精简凝练,有时还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同时要注意把教学环节衔接第浑然一体。

9、善取舍、抓重点。教学设计要做到大胆取舍,突出重点、难点,不能面面俱到,让重点辐射到非重点。努力做到“三讲”,“三不讲”。

10、基本点,贯过程。一堂课要体现基本知识的学习点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点,要使这两个基本点贯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讲授、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一堂课看上去讲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我认为一个聪明的执教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要传授哪些知识,要训练哪些能力,尤其是后者。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就是低效 的。我们看《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和落实。(幻灯)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节课的设计确实凸显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有朗朗读书声的环节,有品词析句的浓浓情感体验,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这些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的环节设计好后,最后我再和大家交流一下课堂教学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1、课堂教学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只有预习充分,课堂上学生才会和文本和作者和编者、和教者进行有效对话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大都不会预习,所以教师一定要俯下身来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必要指导。

2、要求学生做好准备教师也要做好准备,不仅是做好备课准备,还有上课情感状态的准备。语文是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教师有了情才能去感染学生,只有自己走进去了,才会带着学生走进去。

3、课堂上要营造学生敢想、想说、敢说的平等的民主氛围,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分析和理解和不停地提问。

4、新课标要求的多维互动不是为了课堂的热热闹闹,而是以“高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教师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强调、提升,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5、语文课朗读是重头戏,课堂上要变着法,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套用专家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七读八读中去理解、去感悟、去积累,去运用,让 一节语文课结束了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故事。

6、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要注意多元评价,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如:真会读书,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真是一个好的读书方法,这样的评价语关注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从评价语中自然地学会了一种读书方法。

以上内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和培训后真实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恳请大家原谅、提出宝贵意见。最后我想把这两句话送给大家:

1、任何事,用心坚持了就会有精彩。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第6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师大都不理解,甚至充满了抱怨,认为把中学历史教学简简单单的事情复杂化了。首先,是“一纲多本”,即统一的课程标准,多个版本教材,纵观各版本教材,尽管都根据课程标准编著而成,但是在编排和选点上都是不一样的,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了“一纲一本”的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无所适从。其次,是把以前的通史变成了现在的专题史,同一历史现象在三大必修模块中相互交叉,甚至还有在六大选修模块中交叉,把大家头都搅晕了。第三,以前两个甚至更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要一个课时完成,课时容量太大,很多教师都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大家静下来想一想,教育部及其专家对我国未来的教育高瞻远瞩,可能是我们这些中学教师无法完全领悟到的,既然抱不抱怨都要执行,何不快快乐乐地去执行?只是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

不管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有多么不同,也不管体例发生了多大变化,但有两个基本东西是相同的,一是课程标准,二是编著这些历史教材的基本史料,有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有了依据。

课程标准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与过去有根本不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

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记住大量的基本史实,而且肯定要比其他学科更多一些,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但决不能重复过去那种将教材奉为“圣旨”,教师必须一字一句地讲授教材、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背熟教材的陈旧观念,那种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变过去的“教书”为“用书教”,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这个中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二、更新教学方式,确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 深入领会课程标准要求,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历史新课程教材比过去的老教材课时容量大大增多,如果我们事事都讲,肯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深入领会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该重点讲,哪些该略讲。新课标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大减少了过程类虽简单而又繁琐的内容,因为这类内容,学生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详细了解了,所以对于老师而言,只需点到为止,不必展开去讲。

不但如此,我们应更多地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学习这些历史基础知识,这也符合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很多老师1个课时都没法完成教学任务。在处理这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①从汉至元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②这些措施是怎样来实现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③从汉至元统治者实行了哪些选官制度?④这些选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或局限?⑤运用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阅读5分钟教材,然后叫学生来归纳第①③问题,不完善的地方老师补充一下就行了,第②④问题老师可以先示范分析一个措施,然后再叫学生来分析其他的,不完善的地方老师点拨一下就行了,第⑤问题在分析前四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老师来总结。实践表明:本课共3目,每目10分钟左右可以完成,加上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基本能控制在40分钟左右完成这堂课。这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 深入领会新高考要求,运用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但还面临着一个更现实更直接的目标,那就是高考。既然各个版本在编排和选点上都是不一样的,高考就不可能以某一个版本为准,要么在各个版本之间找共同点,要么回到起点,即基本史料。从当前高考来看,除了在各个版本之间找共同点外,注重新材料、新情景更是成为一个命题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史料教学,提高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笔者认为,史料尽量选取教材编著者编著教材时参考的那些基本史料,教材编著者一般在教师用书后面都进行了罗列。基本史料内容的选取应考虑到三个方面:一是能反映教材中的基本史实;二是能反映教材编著者的论断;三是能根据材料得出与教材史实、论断相关的新结论,然后根据材料设计与教材相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基本史料读出教材中的基本史实。

例如:我们可以引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皇帝制度的相关内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指出“始皇帝”的来历,并归纳皇帝制度的基本内容。

通过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基本内容,这样就避免了老师照本宣科的枯燥无味,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基本史料,分析并理解教材中的相关论断。

例如:我们可以引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法、美的相关法律文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结合罗马法的相关内容,分析罗马法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教材中关于罗马法的深远影响,这样就避免了老师空洞的说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第三,我们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基本史料得出与教材史实、论断相关的新结论。从各省新课程高考来看,它除了要求学生根据新材料、新情景再现教材史实和论断外,还要求学生根据新材料、新情景得出与教材史实、论断相关的新结论。

例如:(2011年海南高考题)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 捍卫平民的权利 B. 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 维护贵族的利益 D. 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本题题干提供的新材料、新情景只是与教材古希腊民主政治中的梭伦改革的史实相关,教材基本上没有关于这个新材料、新情景的论断,学生基本上要靠自己根据提供的新材料、新情景得出“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新结论。

总之,我国自2004年进行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已有八个年头,但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建国以来几十年的教育教学旧观念,要在这么短短几年之间得到改变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

对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第7篇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开设的一门新学科, 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对其往往有一种新鲜感,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 如不及时深化, “热”的时间是短暂的。因此, 教师在上序言课时应认真设计教案, 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疑问, 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描绘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 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 使学生感觉到物理有趣, 为他们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精心设计教案, 认真备课

由于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的具体过程不可预测, 因此,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备课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要对教材和学生状况加以分析, 对比新旧课程理念, 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策略, 并将这一切尽量融入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中。这样教师既能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 又能提高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

三、创设情境, 精彩导入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教师创设情境, 精彩导入尤为重要。从课堂座位的安排、制度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 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 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乌云、小溪的流水等画面, 让学生深切感受自然界的运动。在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我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 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 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 学生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 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深刻领会了物体发声的原理等等。实践表明,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 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

四、循序渐进, 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 在实验教学之初, 教师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 教师若指导过度, 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 教师若指导不到位, 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 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 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 教学方法要“循环探究, 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 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 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教师而言, 课前认真备课, 课中用心教学, 积极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 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 发展自我。

五、联系生活实际, 让物理生活化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的生活经验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 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

六、加强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新课程计算教学的再思考 第8篇

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算理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计算的算理是指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 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道理。计算的算法是指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用来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 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计算, 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计算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算理, 正确把握算法, 让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计算。

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正确理解算理, 把握算法

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 也需让学生把握抽象的计算法则, 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理解到抽象算法的过程, 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教学中要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算法的构建中去。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我大胆放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提示学生求“24×13就是求什么?根据我们已有的计算经验, 可以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及小组交流, 不难得出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 先求3个24, 再求10个24, 最后把两次算得的结果相加。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了算理, 在尝试与探究中掌握了算法。

2. 提倡算法多样, 重视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并组织学生正确分析比较、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 肯定有创意的算法和比较便捷的算法。值得注意的是算法多样化仅仅是一个过程, 算法的优化才是目标。在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呈现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 再通过对比分析、合作交流, 逐步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 哪种方法有缺陷, 在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 逐步趋近优化的基本算法。

二、加强口算和估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1. 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 口算在小学阶段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是笔算、估算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 因此, 加强口算教学, 有效地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小学低中年级百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法是最基本的计算内容, 务必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 形成技能。在教学有关计算时如果需要一定的口算基础, 教师必须在新授前对需要用到的口算进行适当的复习训练。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两位数乘三位数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几×几+几”的口算练习。口算训练以听算和视算为主, 尽量少采用效率比较低的口答方式。

2. 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 它是一种近似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

估算不是乱猜, 而是一种数学思考, 是用比较简便的方法知道计算结果的范围。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 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方法。常用的估算方法主要是通过适当放大或缩小取近似数进行估算, 例如凑整估算、取中间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等, 有时结合具体情况可以运用数的整除特征或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估算。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后,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 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一是培养计算前的估算意识。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 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 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算前估算, 学生知道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为下面精确计算的准确性提供一个判断依据。二是培养算后的估算意识。计算后要多问:计算结果是否在估算的范围?用估一估的方法看看结果是不是差不多?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另外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 通过交流, 使学生知道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如果教师坚持指导学生在算前算后估算,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 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精心组织计算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都是随着知识积累和相应的训练而提高的, 计算能力的提高更是如此。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 突出计算要点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 学生弄清算理和算法后, 要及时针对新知要点进行练习。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要突出练习积的对位;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时, 要突出练习进位和退位, 特别是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在组织练习时, 一方面要讲究效率, 多练新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组织集体练习, 尽量少用口答, 因为口答只有少数几个人积极参与, 多数人观望, 效率比较低。

2. 加强比较辨析

在学生完成基础性专项练习后, 教师可多出一些题组练习, 让学生通过求同进一步把握算法的本质, 通过求异分清相混相异的知识。例如三年级教学混合运算后可出如下一些题组:

题组一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题组二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题组三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减法的一个基本性质。

3. 培养计算智慧

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第9篇

一、对有效教学的初步理解

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 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能自由掌控课堂, 收放自如:要动能动, 要静能静, 要思能思, 要看能看, 要停能停, 学生没有开小差, 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 课后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收获, 都有学习的快乐。

二、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教材, 钻出你的独到之处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 吃透重难点, 找准切入点。

(2) 培育生长点, 激发创新点。

2.认真分析学情

(1)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状况的分析。

(2)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学生学习这一知识从哪里起点, 思维在哪受阻, 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开思路, 克服思维障碍。

(二) 积极的交往互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是师生的互动)

1.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

2.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参与有三个层次

(1) 行为参与。 (外在表现, 操作时是否动手, 讨论时是否发言, 练习时是否动笔。)

(2) 情感参与。 (面部的表情特别是眼神可以看出学生关注的程度, 是否热情, 是否主动积极。)

(3) 思维认知参与。 (这是深层次的参与, 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 是否积极动脑思考, 是否有思维碰撞的火花, 有无在情理之中而又在意料之外的精彩发言。)

学生的参加不仅要量, 更要有质。

(三) 改善学习方式 (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发现、接受、探究、模仿、动手实践、练习都是学习方式, 要根据内容、对象、环境科学合理地运用。

1.自主探究

(1) 先抓好定向探究 (在关键处探究、交流) , 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让学生去探究。

(2) 使自主探究与有意义的接受互助互补, 相辅相成。

(3)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外的数学教学不存在谁比谁绝对的好, 而是应该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数学的课改不能全盘西化。我国好的传统应该发扬, 要在继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 发展中反思。

2.合作交流 (不能流于形式)

(1) 先独立思考, 再合作交流, 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

(2) 要组织好, 分工明确, 要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

3.动手实践

(1)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 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应优势互补, 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感悟。

(2) 切实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

(四) 恰当的评价激励

1.评价的目的

(1) 积极性得到调动, 自信心得到增强。

(2) 错误得到纠正。

(3) 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2.目前有的评价, 存在着两个问题

(1) 过多的廉价表扬——使学生自以为是, 趾高气扬, 受不了挫折。

(2) 不敢指出问题——导致学生黑白不辨, 是非不分, 耽误学生的终生。

3.采取的办法

对学生的评价: (1) 要用心去关注; (2) 用情去体验; (3) 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 评价需要真诚, 需要个性化的评价:体现导向性、激励性。

(五) 逐步提高的练习

1.数学练习一般应经历的三个层次

基本练习或单项的针对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或变式练习→综合性较大的发展性练习。

2.体现四性: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等

3.重视变式练习

(1)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练习。

(2) 作用:能帮助学生从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的情景变化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概括更精确更深刻。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 三维一体的教学效果

对新课程教学的思考和探讨 第10篇

现象之一:现代化手段运用注重形式美观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是新课改标准的精神之一。例如,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景图片, 并配之以一定的音乐,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提供给学生更为真实的资料。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 效果会大相径庭。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 指着播放的图片问学生:“这是苏州园林对不对?”“苏州园林美不美?”“我们应该为苏州园林的存在感到骄傲对不对?”这样的教学, 形式上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实质上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实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 应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像有一位教师教学《苏州园林》时, 指着图片, 请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让学生将各自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讲给同学们听, 相互交流, 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现象之二:课堂教学缺少人文精神

教学中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什么呢?是关注学生的服服贴贴、唯唯喏喏?还是关注学生表面的热闹、虚假的兴奋?都不是。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相通。无论学生问的问题或偏或奇, 回答得或对或错, 教师都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责备的语气和严厉的目光, 而要多用赞赏、激励的评价。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走下讲台, 抛开权威, 弯下腰来与学生说话, 打开心灵的窗户与学生进行交流, 带着激情上好每一节课。

现象之三:课堂小结环节中存在教师包办现象

新课程下体育有效教学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62

一、新课程下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际上是个相对概念,是在旧课程标准基础上的改革,但由于初中体育教学一直未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注重,不少体育教师针对新课程缺乏正确认知,认为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概念陌生,与教学方法无法融合,从而导致体育教学效率下降。另外,不少教师从近年来不断的教育改革中获取,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而实际上,教学内容不明确或太过花哨的教学,通过讨论也无法提炼出有效内容,并且学生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滥竽充数”、“走马观花”的现象,这种讨论看上去教学氛围较好,但实际上却对学生没有太大用处。在教师方面,由于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有限,面对新课程中的新概念、新思想,很难将之与实际教学融为一体,虽然教师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运用到教学中,还无法进行教学的改革和扩展,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新老教材共同教学,这便无法准确地掌握新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作用性不强,既不能强身健体,又不能培养出体育健将,所以对体育教学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本质,只强调学习过程,不注重教学实效,这给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例如,在短距快速跑课程中,只安排学生练习短距离快速跑10分钟左右,其余时间使用游戏代替,松懈了练习密度,只注重课堂氛围,无法达到锻炼效果,学生在这种课堂上也无法真正学习到知识。

二、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探索新课程教材内涵

新课程标准的突破点在于改善了体育教学的沉重局面,在教师方面看来,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在学生方面,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这便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教材中积极探索其内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内涵,通过探索、总结、积累、提炼,使体育教学策略多元化、目标统一化。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目标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在教学理论、教学操作和教学评价方面均设定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加入个性化方法,反映出新课程体育教学的优势。

(二)明确新课程教学理念

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以教材为主,明确新课程教学理念,突出新课程的教学逻辑,通过组织法,带动学生的参与性,并减轻学生的运动负荷,以便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乐趣。教师在课前要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利用好主、副教材。教师不仅要理解教学理念,还要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不仅知道本节课需要学什么,还要知道本节课学习的价值和作用,以便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改进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方面,首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例如在跳遠教学中,融入新课程、个性化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跳远的基本动作、概念以及运动方式;第二,主教材是概念和操作的体现,副教材则可以体现教师个性化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方法轻松活跃,与学生共同参与。具体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设立跳远场地,询问学生对跳远的理解,并自行演示,使用轻松活泼的话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双手抬高,直立,告诉学生,这是“大人”;下蹲,告诉学生这是“小人”;跳,告诉学生这是“超人”。在教师语言的带动下,学生的参与度会增高,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其次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每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应该带领同学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并对本节课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发言、竞赛、讨论等方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应该多设计多维目标,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参与性、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地对待学生,带动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优化教学环境

新课程标准的开放化对教学环境的要求也有了提高,不只是教学场地的设定,还包括教学周围环境的营造。例如,体育课程的训练大多数是在操场上进行,学生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是教学场地的优化。在周围环境的营造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敢于提问、敢于回答、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环境,体育教学中切忌“一言堂”。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在体育训练中,学生如果遇到难以理解或质疑的问题,可以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教师互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重视和认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在体育课堂中自己的价值。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客观、平等地对待学生,情理共施。

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的思考 第12篇

一、对学生予以鼓励与肯定

每一个学生的经历不同, 受教育的环境不同, 他们的个性气质也会有所不同。由于以上的原因,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情感方面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方面。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一味地讲授, 不顾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质疑, 或是对阅读的内容有个性化的解读, 教师却不会给予充分的肯定, 而是以标准答案搪塞, 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新课程标准下, 我们的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联系教材的文化背景,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对作品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适当的评价, 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去分析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就应该认可与理解。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 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与把握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使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只要是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够积极阅读, 进而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 很多学生感到疲倦, 除了教材的因素之外, 还在于我们的阅读课堂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阅读教学是一种负担, 这样再好的文章也只能束缚学生的大脑。失去了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无从谈起。

而反过来说, 良好的兴趣就能让学生广泛的涉猎各种各样的读物, 既有课内的, 也有课外的;既有历史的, 也有现实的……学生不但喜欢阅读, 还能够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摘录下来做成笔记, 或者将自己阅读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写成读书笔记。如果学生养成了一种这样的阅读兴趣, 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基础, 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反复的去做, 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 不仅对于当下的学习十分重要, 而且还会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将来影响深远, 所以, 教师不可忽视, 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

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在于突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体验, 整体把握;而不仅是那种对阅读纯理性的或机械性的分析。强调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使学生脱离依赖于教师, 依赖于资料, 依赖于教材的做法;脱离那种重认知轻情感, 重理性轻感性, 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 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

我们的阅读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质疑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顺从教师的认识。鼓励独立分析问题是让学生能够对作品的内容做出合理的评判, 而不是听从教师的见解是重视学生阅读的感受, 而不是让学生迎和教师的口味。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文学性兼具的学科, 每篇作品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大部分的课文文字优美, 内涵丰富, 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据此,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 实现阅读的这种功能, 让学生受到课文中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让他们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他们也就会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文章内容优美的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质疑的心理, 探究的思想。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 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汪媛.我们该如何走进文本——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 (6) .

[2]曾玉章.本源归返:新课改理念观照下语文教学的新选择[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

[3]陈霞.论新课标视野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D].苏州大学, 2010.

[4]王爱莲.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陈淑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矢量加速度下一篇:愈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