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触诊论文范文

2024-09-07

临床触诊论文范文(精选8篇)

临床触诊论文 第1篇

临床触诊阴性是以临床医师及放射科医师均未触及肿块为准。有学者[2]分析造成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 (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s, NPBL) 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病灶表现为单纯钙化或结构扭曲, 无肿块形成; (2) 病灶微小, 难以触及; (3) 肿块位置太深位于胸大肌前方及乳后三角区; (4) 腺体较致密, 肿块活动度较小, 触诊不明显。

现将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分述如下。

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结构, 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囊性病变较敏感, 可明确区分囊、实性肿块, 并能在囊性增生性病变中发现乳腺肿瘤, 具有实时性, 可动态观察病灶弹性、活动性并可观察其血流情况, 显示腋窝淋巴结, 有助于评估致密型乳腺及置入乳腺假体后的可疑病变。对于NPBL可通过发现钙化、结构紊乱、乳腺导管的改变以及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进行确认并可行超声引导下活检或术前定位。超声检查无辐射性, 是年轻或妊娠、哺乳妇女乳腺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但其诊断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设备及检查医师的个人经验。对于微小钙化的检出率, 敏感性仍不如X线片;对于较小病变, 超声常常不易显示或不能可靠区分良、恶性。

2 钼靶软X线检查

乳腺钼靶X线摄影, 这种检查方法以良好的对比度、高空间分辨率日趋成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全数字化乳腺摄影 (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 的临床应用, 对于乳腺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使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可能。特别是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 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FFDM可使X线曝光剂量比常规乳腺摄影减少30%~50%, 有利于乳腺X线摄影普查。数字化乳腺摄影图像资料可储存在数据库中, 可长时间保存, 有利于随诊和复诊前后比较。FFDM较传统乳腺摄影更清晰显示乳房的皮肤、乳头、腺体、导管 (导管扩张时易显示) 、脂肪、纤维组织、淋巴和血管。

乳腺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2.1 肿块

(1) 形状:肿块的形状可分为圆形、卵圆形、分叶状及不规则形, 按此顺序, 良性病变的可能性依次递减, 而癌的可能性依次递增。 (2) 边缘:边缘特征可以是边缘清晰、模糊、小分叶及毛刺。边缘清晰锐利多为良性肿块;而小分叶、毛刺多为恶性征象。边缘模糊是指病变与邻近腺体等结构重叠而无法作出进一步评价, 往往需通过局部点片或超声进一步检查。 (3) 密度:可分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及含脂肪密度。一般良性者呈等或低密度, 与正常腺体近似;而恶性者密度较高, 极少数乳腺癌亦可呈低密度。 (4) 大小:肿物大小对良、恶性鉴别并无意义, 但当临床测量的肿块大于X线所示时, 则恶性可能性较大。

2.2 钙化

乳腺良、恶性病变均可出现钙化。通常, 良性病变钙化多较粗大, 形态可呈颗粒状、爆玉米花样、粗棒状、蛋壳样、新月形或环形, 密度较高, 分布较分散;而恶性钙化形态多呈细小沙粒样、线样、线样分支状, 分布上呈簇状、线样走行或段样, 大小不等, 浓淡不一, 钙化可位于肿块内或外。因此, 钙化点大小和分布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大多数临床隐匿性乳腺癌多依据钙化作出诊断。蒋博等[2]对257例NPBL及其FFDM表现进行分析发现:179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良性病变中, 影像学表现单纯钙化占68.16%, 钙化形态呈簇状 (占55.7%) 或片状 (占44.26%) ;122例单纯钙化灶中, 有116例病理检查为腺病, 占95.08%.良性病变的钙化多表现为大小、密度较均匀, 形态多为圆点状、圈状或斑块状, 分布多稀疏, 少数呈密集状。78例触诊阴性乳腺恶性病变中, 影像学表现亦以单纯钙化为主, 占57.69%.但钙化通常密度欠均匀, 钙化点较密集, 钙化形态多以点、长杆状混合为主, 据此可以与良性钙化加以鉴别。当钙化中没有长杆状钙化时, 有时与良性钙化鉴别困难。

2.3 结构扭曲

乳腺实质与脂肪间界面扭曲、变形、紊乱, 但无明显肿块, 这也是造成临床触诊阴性的主要原因。结构扭曲可见于乳腺癌, 也可见于良性病变, 如慢性炎症、脂肪坏死、术后瘢痕、放疗后改变等, 应注意鉴别。对于结构扭曲, 如能除外手术后或放疗后改变, 应建议活检除外乳腺癌。

2.4 局限性不对称致密

与以前X线片比较, 发现新出现的局限致密区或两侧乳腺对比有不对称局限致密区, 特别是致密区呈进行性密度增高或扩大时, 应考虑浸润性癌的可能, 需行活检。

2.5 导管征

表现为乳头下一支或数支乳导管增粗, 密度增高, 边缘粗糙。可见于乳腺恶性病变, 但非特异性, 也可出现在部分良性病变中。

2.6 彗星尾征

此征象系乳腺实质被病变侵犯或牵拽后造成, 常见于乳腺癌。通常位于癌灶的上方或后方, 形成一向外逐渐变细的狭长三角形致密影, 此征较少见。

2.7 晕圈征

肿块周围一圈薄的透亮带, 有时仅显示一部分, 为被推压的周围脂肪组织。常见于良性病变, 如囊肿性病变或纤维腺瘤, 但有时也见于恶性肿瘤。

2.8 局限性皮肤增厚、回缩

多见于恶性肿瘤, 由于肿瘤经浅筋膜浅层及皮下脂肪层而直接侵犯皮肤, 或由于血供增加、静脉淤血及淋巴回流障碍等原因造成皮肤局限增厚, 并向肿瘤方向回缩, 即酒窝征。

2.9 乳头回缩

乳头后方癌瘤与乳头间有浸润时, 可导致乳头回缩、内陷, 但也可见于先天性乳头发育不良。

2.1 0 血供增多

多见于恶性肿瘤, 由于血供增多, 可见乳腺内出现多条增多、增粗、迂曲的异常血管影, 也可见于良性病变, 主要见于生长活跃的腺病、纤维腺瘤及分叶状肿瘤[1]。

2.1 1 腋下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可为癌瘤转移, 也可为炎症所致。病理淋巴结一般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密度增高, 低密度淋巴门结构消失、实变。

3 FFDM定位技术引导下的病灶活检及切除

全数字乳腺摄影机立体定位活检是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的重要方法, 包括立体定位穿刺活检 (SCNB) 及立体定位细针引导切除 (SNLB) 。两者相比, 后者能获得更可靠的病理结果, 对于良、恶性肿瘤的定位、切除可一次完成。它是在钼靶数字化定位引导下, 把定位针刺入病灶, 摄片确定定位针位于病灶中央后, 把导丝留在乳腺内, 外科手术切除定位导丝钩住的病变组织行病理活检, 术后行标本摄片, 确认病变切除情况。马捷[3]等认为SLNB是对于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6.6%~100%, 近期随访正确率达99%.

乳腺钼靶数字化定位还可以引导Mammotome微创旋切行乳腺钙化灶病理活检[4]。Mammotome微创旋切是一种较新的微创诊断治疗方法, 它是在钼靶数字化定位引导下, 把Mammotome旋切刀插入病灶的深面、浅面或两侧, 可进行抽吸旋切, 同时还可进行钼靶监测, 多次旋切, 直至把病变完全切除。这种方法可获得足够的活检组织, 而且术中已完全把钙化灶切除, 若病理结果为中度不典型增生、导管增生或其他良性乳腺病, 则不必进行第二次手术。该手术创伤小, 无切口瘢痕。

4 乳腺MRI检查

MRI因其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 对发现乳腺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特别适于观察致密型乳腺内的肿瘤、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以及乳房成形术后乳腺组织内有无癌瘤。MRI的三维成像使病灶定位更准确、显示更直观;对乳腺高位、深部的病灶显示较好;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病变的检出, 对胸壁侵犯的观察以及腋窝、胸骨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显示较为敏感, 所以为乳腺癌的准确分期和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能可靠鉴别乳腺囊、实性肿物。行动态增强可了解病变血流灌注情况, 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但对于微小钙化不敏感, 特别是当钙化较少时, 此种微小钙化往往是诊断乳腺癌的可靠依据。因此, 乳腺MRI仍需结合X线平片进行诊断。MRI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也是其不足之处。

5 超声、钼靶及MRI比较

数字化乳腺摄影技术的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对于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可根据钙化特点、局部结构扭曲和小灶致密影来诊断, 并且可利用其立体定位技术行病变的穿刺活检或局部切除行病理检查, 对于癌前病变、原位癌可达到治愈, 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对于致密型乳腺内病变或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低, 因致密型乳房内腺体丰富, 易掩盖病灶, 因此漏诊率相对较高[5]。超声检查对于囊性病变较敏感, 有文献[6]认为鉴别乳腺病灶囊性还是实性是超声检查的惟一优点, 如要确诊其良、恶性则较难。对于微小钙化的检出率, 敏感性仍不如X线片;对于较小病变, 超声诊断价值则有限。国内外有文献报道关于MRI与钼靶的对照研究, 因其研究对象是临床触及到肿块的病例, 而且是与普通钼靶对比研究, 因此大多文献认为MR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普通钼靶[3,4,5]。而刘万花[7]等学者进行了包括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钼靶与MRI对照研究, 得出了MR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低于FFDM, 原因主要是MRI对于乳腺的微小钙化难以显示, 而FFDM能显示0.1 mm钙化。但MRI可对乳腺进行各方位的断层扫描, 展示病灶形态学细微结构, 而增强MRI可展现病灶的血流灌注、扩散及血管渗透情况, 为乳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这些是传统影像学诊断方法所不及的。

综上所述, 乳腺病变的各种影像学检查中, 特别是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变, 大多数学者认为FFDM为其首选的检查方法, 尤其是其引导下的立体定位技术是诊断的金标准。而超声、MRI是其重要的补充检查方法。三者结合, 有利于发现更早期的乳腺病变, 减少误、漏诊率。

参考文献

[1]潘芝梅, 李强.乳腺癌的临床X线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 (3) :186-188.

[2]蒋博, 刘万花, 等.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及其定位技术对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应用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 2009, 26 (3) :198-201.

[3]马捷, 孙国平, 彭东红, 等.数字化立体定位活检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肿瘤杂志, 2003, 25 (5) :485-487.

[4]郇金亮, 王强, 邢丽.钼靶X线检查及Mammotome微创旋切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2) :101-103.

[5]Moy L, Slanetz PJ, Moore, et al.Specificity of mammography and US in the evaluation of apalpable abnormality:retrospective review[J].Radiology, 2002, 225 (1) :176-181.

[6]JoshiM, Duva-FrissoraA, Padmanbhan R, etal.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in stereotactic breast biopsies:enhanced accuracy of diagnosis with the mammotomy[J].Breast J, 2001, 7 (4) :207-209.

临床触诊论文 第2篇

[关键词]超声检查;声触诊组织量化;甲状腺结节;敏感度;特异性

[中图分类号]R445.1;R58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80-04

甲状腺结节发生率逐年上升,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密切关系临床的治疗方案的选择,超声影像学检查因无创、可重复性高作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因而有必要选择优势更明显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常规超声检查是基础,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已显示出较高的应用价值。近来超声弹性成像新技术VTQ(virtual touch tissues quantification)在临床应用使定量分析组织弹性成为可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超声与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的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以甲状腺结节收住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暮人民医院手术或细针穿刺术的患者750例为研究对象,共752个实性结节。所选病例中男155例(20.7%),年龄19~65岁,女595例(79.3%),年龄22~68岁。评断标准:(1)常规超声可疑恶性标准(符合以下两者或两者以上):实性结节回声低、中心有液化,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结节向周围组织浸润,有沙砾样钙化、结节内部血流丰富,结节横切面纵横比>1、周围淋巴结肿大;(2)结节最大直径≥5mm。

1.2仪器与方法

应用Siemens Acuson$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内置VTQ技术,使用9L4探头,频率为4~9MHz,中心频率为7.5MHz。

由同一医师采用甲状腺检查条件,对患者先行常规超声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前区,确定病灶位置,清晰显示病灶的最大切面,观察并记录甲状腺结节的一般特征。然后启用VTQ技术,探头轻触甲状腺表面,将取样框(大小5mm×5mm)置于病灶实性部分内,嘱患者屏气,待图像稳定后,系统自动计算并显示VTQ测值,即剪切波速度(SWV),分别测量5次,取其平均值,均在未知病理结果情况下分析。病灶较大时,取样框置于可疑恶变区域;对于伴有粗大钙化的结节,取样框避开粗大钙化,同时保证取样框尽量置于病灶内。另外机器设定的SWV测值范围为0~9m/s,将SWV测量值>9m/s统一记录为9m/s。

1.3评分标准

常规超声采用半定量评分法:4分及其以上为恶性,3分及以下为良性。采用VTQ定量测定结节内SWV。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l6.0软件及Medlca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WV以Youden指数最大的切点为最佳截断值,计算常规超声与VTQ技术对于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ROC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超声对甲状腺结节恶性的诊断

甲状腺结节有12例病理结果证实为恶性结节在常规超声诊断为良性结节,有140例病理结果证实为良性结节在常规超声诊断为恶性结节,常规二维超声对于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82.4%、76.7%、79.8%。见表1。

2.2 VTQ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诊断

甲状腺68例恶性结节SWV值2.12~9.00m/s,平均(4.55±Z20)m/s,684例良性结节SWV值1.03~Z68m/s,平均(2.03±0.36)m/s。甲状腺恶性结节SWV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12,P<0.05),以SWV截值=2.45m/s为最佳截断值。VTQ技术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敏感性、特异度、正确率分别为86.8%、84.8%、85.0%。见表2。

2.3常规超声与VTQ对于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比较

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VTQ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02,P<0.005)。

3讨论

甲状腺结节恶性程度与组织的硬度相关,生物组织的硬度由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决定。传统的常规超声检查因其无创、经济等优点常作为甲状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此次的研究结果中有140例病理结果证实为良性的结节,而在常规二维超声被定性为恶性结节,结果提示常规二维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的敏感性、特异度及正确率分别为82.4%、76.7%、79.8%,此次研究结果提示常规超声具有一定的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效能,但在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尚存在不足。

Ophir等于1991年首次提出弹性成像概念,即依据组织间弹性的差别,对组织自身的弹性特征进行成像,组织弹性系数越大,表示其硬度越大,引起的应变相对越小,VTQ技术即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定量技术,是声触诊弹性成像的一种,应用VTQ甲状腺恶性结节SWV均值为(455±220)/s,良性结节SWV均值为(2.03±0.36)m/s,表明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硬度大于良性结节,此结果与多种文献结果相似,这与其相应的病理学基础有关。并且在应用VTQ技术诊断为恶性结节,最后病理结果提示为良性结节的为104例,相对于常规超声减少36例,百分比降低4.8,表明VTQ技术对于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相对于常规超声具有一定的优势。

常规超声与VTQ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906,VTQ技术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常规超声,良恶性结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研究结果中共有52个结节反复测值均为高于9.00m/s,病理结果显示43个为乳头状癌,9个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原因为出血后纤维化或钙化导致质地变硬所致。对于这部分SWV测值重叠的结节,可结合超声造影等检查联合诊断。此次研究漏诊和误差主要是由于其受操作者的手法、患者吞咽的配合程度、恶性结节内部回声的不均匀程度、结节所在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腹部四步触诊说课设计 第3篇

1.1 教材地位

笔者选择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林姗主编的《妇产科护理学》。该教材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既不脱离教学大纲, 又体现了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本次课选自该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妊娠期孕妇的管理中———产前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腹部四步触诊。该项检查是了解孕期胎位的重要检查, 也是产科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

1.2 教学内容

本次课在原有课程设置中, 是一次实训课, 针对学科特点及临床需求, 笔者保留了教材原有的内容设置, 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适应临床护理需求, 对本次课重新进行了编排, 加入了和腹部四步触诊密切相关的3个概念———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将理论课融入实践课中, 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1.3 教学目标

对本次课重新设置和分析后, 确立了3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及腹部四步触诊的操作步骤。

技能目标:判断出各种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熟练操作腹部四步触诊。

情感目标: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团结协作的能力。

1.4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基础上,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需求, 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腹部四步触诊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运用腹部四步触诊的方法判定常见的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2 说教法

2.1 学情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为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笔者首先对所在班级进行了学情分析。该班学生为我校中专护理二年级学生, 他们热情好动,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通过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剖学知识, 了解了骨盆、子宫等相关的解剖结构, 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 由于本学期学生刚刚接触临床学科, 故欠缺相应的临床护理思维。

2.2 教法选择

笔者认为, 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不仅是为了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所以本次课贯彻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将本次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结合本次课内容, 根据临床工作任务, 由浅入深, 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这样学生既能熟悉产科护理工作流程, 又能了解护理的各个环节, 从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给每位学生设定具体的岗位角色,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感受学习乐趣, 在体验职业岗位情感、感悟角色内涵的同时, 把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养成规范的职业行为。

3 说学法

郭沫若曾说:“让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研究, 用自己的头脑想, 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手来做。”这就要求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 所以本次课笔者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所以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下的讨论法和学生讲解法。

通过小组合作的预习和课堂练习, 让学生弥补单一学习的不足, 通过动眼看、动脑想, 对本次课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并进行思考;再通过动手做,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最后将实践能力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 以适应岗位需求。

4 说教学过程

4.1 课前准备

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课前笔者准备了相应的学习材料和预习任务书以补充教材的不足, 并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以便学生理解。预习任务书能让学生的预习更有针对性、目的性。

课堂教学过程包括预习检测、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环节。

4.2 预习检测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随机抽问的形式, 提问学生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 以此检测他们的课前预习情况。

4.3 导入新课

4.3.1 激发兴趣

展示一幅漫画, 漫画中一位孕妇挺着大肚子, 正向一名医生询问自己的胎位是否正常。以此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3.2 设疑

学生观看完漫画后, 笔者顺势提问:“同学们知道怎么帮助孕妇了解胎位吗?”借此引入本次课内容。

4.4 学习新课

4.4.1 临床场景模拟展示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 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 所以在导入新课后, 利用我校院校合并的优势, 用6分钟时间, 让护理专家和一位“标准化”孕妇, 在课堂设置的场景中为学生展示临床上医生如何接诊孕妇并做产前检查, 如何对孕妇进行腹部四步触诊。学生通过观察, 熟悉产前检查工作流程。

4.4.2 布置任务

学生观看完毕后, 跃跃欲试, 笔者借机布置了本次课的两个任务:

任务一:利用骨盆和胎儿模型, 摆出常见的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任务二:模拟临床场景, 演示腹部四步触诊。

4.4.3 实施任务 (1) 任务一的实施。任务一主要是对本次课难

点进行突破, 在课堂提问中已让学生熟记了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3个概念, 而现在着重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因此, 笔者将任务一分解为以下3个环节:

小组合作练习:各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借助骨盆和胎儿模型, 摆出常见的胎位, 一位学生摆胎位时, 其他学生观看并纠正, 在此过程中,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动手操作、质疑问难,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此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 只是巡查答疑, 让学生自己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知识。

竞赛检测:练习完毕后, 根据学生好胜心和表现欲强的特点, 笔者组织了竞赛活动, 各组抽取一名代表上台, 以各组组长为指令员, 依次随机说出一种胎方位, 由各组代表摆出, 借机检测各组学生任务一的完成情况。

师生评价:台上学生出现的错误, 由其他学生进行指正,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针对评价不完善的地方进行点评。

(2) 任务二的实施。在完成了任务一后, 进入到任务二“实战”演练中, 利用理实一体化课堂, 笔者把提前准备好的孕妇保健手册发放给学生, 让其尽快进入角色, 模拟临床场景实际操作腹部四步触诊, 交替扮演家属、孕妇、护理人员, 全面了解不同角色的不同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从而建立学生和岗位之间的联系, 让临床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趣味性和知识性并举。教师仍然是巡查答疑。

练习完毕后, 以抽签方式随机请一组学生演示他们的练习成果, 在这一环节中, 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展示结束后由其他组学生对该组学生进行点评, 教师借此了解学生对本次课重点的理解和练习情况, 并进行评价。

4.5 归纳总结

4.5.1 播放视频, 巩固强化

知识的掌握在于不断的强化, 在教师点评完毕后播放腹部四步触诊的操作视频, 让学生加深印象, 查缺补漏,

4.5.2 教师总结, 点评学生参与情况

视频播放完毕后, 教师再对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 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临床思维。

4.5.3 习题练习

紧接着以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涉及本章节的考题进行练习, 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

4.6 布置作业

作业既是知识的强化, 又是知识的延伸, 在本次课程完成后要求学生思考通过腹部触诊除了了解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外, 还能了解孕妇哪些情况?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延伸思考。

5 说教学反思

本次课引入了“标准化”孕妇, 利用我校院校合并的优势, 请来了护士长, 并将临床场景真实再现于课堂, 让学生身临其境, 体现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的教学思想, 并且在培养临床护理能力的同时, 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融于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计上,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让学生“做中学”, 教师“做中教”,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临床触诊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 年1 月~2015 年9 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 例腮腺良性结节患者,其中男32 例,女24 例,年龄32~65 岁,平均(42.9±6.8)岁。入选患者的结节直径为8~23 mm,结节内囊变区<25%,根据术后病理分为多形性腺瘤组、腺淋巴瘤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同时选取50 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34~67 岁,平均(43.8±5.1)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Acuson S20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自带VTQ技术软件,14L线阵探头,探头频率14 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观察腮腺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及周边淋巴结,启动VTQ,取样框尽量置于结节实性部分,每个位置测量3次取平均值。对照组取样框分别置于腮腺上中下3 个位置,各测量3 次取平均值,保存检查数据以待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 例腮腺良性结节患者中,多形性腺瘤27 例,腺淋巴瘤17 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2 例。多形性腺瘤组的SWV为2.22~2.89 m/s, 平均(2.42±0.17)m/s ;腺淋巴瘤组的SWV为2.04~2.57 m/s, 平均(2.27±0.14)m/s,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的SWV为1.59~2.47 m/s, 平均(2.17±0.14)m/s。4 组间SWV比较,见表1。由表1 可知,多形性腺瘤组的SWV值高于腺淋巴瘤组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腺淋巴瘤组的SWV值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腮腺良性结节患者的VTQ检查图片,见图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比较,P<0.05;□与腺淋巴瘤组比较,P<0.05。

以SWV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ROC曲线,见图2(a),SWV诊断切点为2.27 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 和80.1%,曲线下面积为0.884,标准误为0.037,该切点大于其他2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以SWV诊断腮腺腺淋巴瘤的ROC曲线,见图2(b),SWV诊断切点为2.15 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2% 和55.1%,曲线下面积为0.729,标准误为0.062,该切点大于对照组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SWV诊断腮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ROC曲线,见图2(c),SWV诊断切点为2.08 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1.7% 和80.1%,曲线下面积为0.607,标准误为0.091,P=0.254,该切点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54),因此不能用于诊断。



3 讨论

腮腺是唾液腺中肿瘤发病率最高的器官,约占80%,组织分型复杂,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有研究统计前后两者分别占腮腺良性肿瘤的60%~70% 和4%~30%[1,2]。虽然同属良性病变,但治疗方法差异较大,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手术方式不同,后者手术范围较前者相对局限,术前诊断可以降低面神经损伤和术后面部畸形的风险。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在外形上酷似肿瘤,常归为肿瘤样病变,但多无需手术。因此,可靠的术前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高频超声由于分辨率高、无辐射、能提供肿瘤的血流分布信息,已经成为临床诊断腮腺肿瘤的首选方法[3],但由于部分结节的声像图无明显特征,对诊断造成一定困难。近年来,VTQ技术迅速发展,可提供有关组织硬度的具体量化信息,目前多应用于肝纤维化和甲状腺、乳腺占位病变等的研究[4,5,6,7],有关腮腺肿瘤的相关报道较少,本文以术后病理为标准,探讨VTQ在腮腺良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证明,当组织发生病变时,组织弹性或硬度会随之发生改变,同一结构的组织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存在硬度差异[8,9]。VTQ技术可基于声脉冲辐射力技术而测量组织的SWV,SWV与组织弹性的平方根成正比,速度越高代表组织硬度越大。本研究中,各组间SWV值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多形性腺瘤组的SWV测值最高,硬度最大。分析原因,考虑与该肿瘤通常由肌上皮成分和粘液样或软骨样间质组成有关,且肿瘤有在包膜附近形成裂隙的现象,所以硬度较高。而腺淋巴瘤则因其间质疏松,密度较小,部分上皮细胞形成不规则腺管,囊变发生率高及含有一定量的淋巴成分,导致硬度较多形性腺瘤低,SWV测值与多形性腺瘤差异明显。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虽然淋巴结的体积变大,但是其内部组织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仍以网状淋巴组织为主,成分单一、密度小、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现象少见,所以硬度最低,且在本研究中,SWV测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及分析提示,VTQ所反映的组织硬度信息与病理特征一致,与既往研究相符。与传统的弹性成像比较,VTQ技术更具客观性,受操作者影响较小,无需额外施加压力,但由于VTQ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诸如取样框大小、对肿瘤体积的要求以及VTQ测量范围的限制,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结合常规超声检查以对病灶进行综合判定[10,11]。

综上所述,VTQ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腮腺良性结节的病理学特征,结合常规超声可以为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摘要: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对腮腺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56例腮腺良性结节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采用VTQ技术进行检查,测量并比较其剪切波速度(SWV)。结果 56例患者中,多形性腺瘤27例,腺淋巴瘤17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2例,各组间比较,S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组和腺淋巴瘤组的SWV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TQ技术能定量分析组织硬度,为鉴别诊断腮腺良性结节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腮腺良性结节,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剪切波速度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1.

[2]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87.

[3]Wu S,Liu G,Chen R,et al.Role of ultrasound in asssessment of benignity and maligancy of parotid masses[J].Dentomaxillofac Radiol,2012,41(2):131-135.

[4]Ferraioli G,Tinelli C,Zicchetti M,et al.Reproducibility of realtime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liver elasticity[J].Eur J Radio,2012,81(11):3102-3106.

[5]Chang JM,Moon WK,Cho N,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in the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disease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1,129(1):89-97.

[6]谢倩倩,宁春平,禹静,等.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在乳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5):54-57.

[7]张倩倩,王雪梅,李银燕,等.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6):385-388.

[8]Rago T,Santini F,Scutari M,et al.Elastography:New developments in ultrasound for predicting malignancy in thyroid nudules[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8):2917-2922.

[9]Papastergiou V,Tsochatzis E,Burroughs AK,et al.Non invasive assessment of liver fibrosis[J].Ann Gastroenterol,2012,25(3):218-231.

[10]Bhatia KS,Rasalkar DD,Lee YP,et al.Evaluation of real-time qualitative sonoelastography of focal lesions in the parotid and submanddibular glands: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J].Eur Radiol,2010,20(8):1958-1964.

临床触诊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间来我院进行乳房超声检查的女性患者资料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中有如下情况均被排除于本次研究之外: (1) 经常规超声检查为囊性病变者; (2) 没有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者; (3) 曾行乳腺肿块切除或进行化疗等治疗者; (4) 没有得到病理结果的患者; (5) 肿块大小>10mm者。最终128个肿块符合标准入选, 患者年龄19-84岁, 平均年龄53岁。

1.2 仪器与设备

采用西门子S2000彩色超声波诊断仪, 探头型号为4C1, 探头频率为7.5MHz, 选取肿块最大切面, 在声触诊组织定量 (VTQ) 模式下, 嘱患者屏气, 对肿块及同深度正常组织分别测量7次剪切波速度值 (shear wave velocity, SWV) , 单位以m/s表示。去掉其中最高值和最低值, 取剩下5次求SWV的平均值。根据有关文献[5], 本组病例中出现“x.xx m/s”者, 以“9 m/s”来代替。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乳腺肿块的SWV值, 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乳腺恶性肿块与良性肿块之间SWV均值的差异情况,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SWV值绘制受试者未光滑 (ROC) 曲线进行分析。

2 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 128个肿块中良性病变95例, 恶性病变33例, 具体病理分型及例数见表1。良性肿块的剪切波平均值为 (2.18±0.72) m/s, 恶性肿块的剪切波平均值为 (3.96±0.86) m/s, 两者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截断值为3.09m/s时, 诊断恶性肿块的敏感性为87.9%, 特异性为89.9%, 准确率为91.5%。绘制未光滑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 见图1。

3 讨论

ARFI原理是利用调制的聚焦低频声脉冲激励生物黏弹性组织内产生声剪切波, 用特定装置获取组织内剪切波信号, 由于声辐射力在聚焦区外迅速衰减, 使剪切波只局限于组织内, 因此可以获取感兴趣区低频剪切波的传播速度 (m/s量级) 。由于剪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组织硬度, 故其可用于组织弹性模量的估计[6]。常规超声对乳腺≤10mm小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较为困难, 根据研究表明[7,8],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 (VTQ) , 可以结合常规超声影像, 检测特定区域组织的弹性硬度, 病变组织越硬, 弹性越差, 其SWV值就越大, 避免了人为及主观因素, 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研究中, 对于直径≤10mm的肿块, 良性肿块的剪切波平均值为 (2.18±0.72) m/s, 恶性肿块的剪切波平均值为 (3.96±0.86) m/s。

ROC曲线分析最初应用于雷达系统信号的探测性能。Lusted[9]在1960年率先提出在医学诊断研究中应用ROC的优点。利用ROC理论, 可以较为客观和定量比较不同截断值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ROC曲线的横坐标为 (1一特异性) , 纵坐标为 (敏感性) 。评价ROC曲线的最重要的价值为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area under the curve) , AUC值越大表明诊断效果越好, 当AUC越接近于1, 说明诊断结果有较高的准确性[10]。本研究中通过ROC曲线评价时, 当截断值为3.09m/s时, 诊断恶性肿块的敏感性为87.9%, 特异性为89.9%, 准确率为91.5%。绘制未光滑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 这说明应用ROC曲线对乳腺小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较好的诊断价值[11]。

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与肿瘤硬度密切相关, 有些特殊类型恶性肿瘤, 如粘液癌及髓样癌由于其纤维组织含量较少, 而富含瘤细胞, 质地较软硬度偏低;某些良性肿瘤如纤维腺瘤等其纤维组织成分较多使其硬度增加, 这种因为组织成分不同而造成良恶性肿块的硬度交叉[12]在本次研究中也有体现:其中1例粘液癌的SWV值仅为2.46m/s, 而6例纤维腺瘤的SWV值均大于截断值3.09m/s。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将VTQ技术与常规超声相结合, 进行综合分析,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3]。

临床触诊论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2002年1月~2010年1月收治了我院90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116例患者为临床触诊阴性的小病灶,患者在查体时被钼靶X线检出。笔者对这些小病灶术前均行超声检查,以确认这些不可扪及的小病灶能否被超声显示,结果在这116例患者中,有45例可在超声下显示。重点对利用超声定位的57例患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年龄40~69岁,平均49.8岁。在超声定位的57例患者中,90%(51例)的患者在术前行针穿细胞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另6例患者因病灶较小(<10 mm),未行穿刺活检,均采用术中超声直接引导切除病变送冰冻切片检查证实为乳腺癌。

1.2 方法

所有病例先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在便携式彩色超声(线阵探头频率为49.8 Hz)引导下对病变实施术中定位,并用注射亚甲蓝或金属导丝进行标记。当注射亚甲蓝进行标记时,在超声引导下向病灶周围注入少量亚甲蓝,注射于病灶四周,最后注射于病灶与正上方皮肤之间,标记点以四个为宜,每点注射剂量约0.5 ml;当用金属导丝标记时,将穿刺针沿病灶一侧刺入,深达病灶基底部,固定穿刺针,然后将金属导丝在针孔内缓缓刺入,由于金属导丝末端为弧形,故导丝穿出针孔后可环绕包围病灶,这是用金属导丝标记的优点,如果需要,也可置入多根导丝。无论用哪种方法标记,都在肿物的上方皮肤进行染色标记。对所切除的肿块除了行钼靶摄片和病理检查外,还测量了切缘距肿瘤的最近距离,并在病灶周围分别用缝线和金属夹予以标记(一般取3个点),用于术后钼靶摄片和病理检查时作为方向标记物,对复切病例提供方向依据。无论用那种标记方法进行切除,所切除病灶均需行钼靶X线检查,以进一步确定所切除肿块内是否包含癌灶。

1.3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用软件SPSS 1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此期间的600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有20%的病例(116例)在影像学技术(超声或钼靶)引导定位下行病灶切除,在这116例病例中,57例(49%)用超声作引导,剩余的59例病灶仅在钼靶下显影,超声不能显示。无论用哪种方法,均在手术时正确定位了病灶。在两种不同的定位方式中,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亦有明显不同。在钼靶定位的59例患者中,31例(53%)为浸润性癌,28例(47%)为原位导管癌,两者几乎相等;然而用超声定位的57例患者中仅有1例(2%)为单纯原位导管癌(DCIS),56例(98%)为浸润性癌或浸润性癌伴其他类型癌(表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414,P<0.05),这与其他报道结果相一致[5]。

在所有超声引导定位的57例患者中,癌灶检出率为100%,无假阳性。研究发现,超声对肿瘤浸润缘显示较好,如不考虑原位导管癌的因素,53例(93%)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病灶切缘距肿瘤浸润边缘较为满意(不必再切),原位导管癌(含伴浸润性癌的原位导管癌)8例(14%),这些原位癌无明显钙化,在超声下亦不显影,它们沿乳腺导管黏膜呈枝状向远处扩展,有的甚至超越了超声显示下的浸润灶边缘,有3例切缘癌细胞阳性患者是基于此原因,同时也使癌灶距切缘不小于5 mm的患者例数下降到67%(38/57)(表2)。

*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第6版《乳腺癌分期标准》

超声引导下患者的再切率为7%(4/57),其中2例切口边缘有浸润癌细胞,2例为原位导管癌(DCIS)。另有3例患者在切缘有局限性的癌灶但拒绝行进一步的手术。需行乳房切除术的患者占5%(3/57),这3例患者均为多中心性癌灶,其中1例立即行乳房切除术,另2例因超声未发现为多发癌灶,故行二期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最初2年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除常规体格检查外,还行乳房钼靶X线摄片,以后每隔1年复查一次,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

*包括原位导管癌

3 讨论

随着乳房钼靶X线摄片技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不能触及病灶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被临床检出,为避免手术的盲目性,需要有效的影像引导技术来对病变实施准确定位。传统的方法是利用乳腺X线钼靶摄影技术作引导,对病变进行定位切除,这需要与放射科合作才能进行,而且患者需在放射室和手术室间移动,受限因素多且过程繁琐,浪费时间,更严重的是延迟了手术时间,这对于限期手术的肿瘤患者来说是不可取的。在将患者由放射室运送至手术室时,定位导丝可能移动,使定位准确性降低。

超声引导的细针穿刺、空芯针穿刺及真空辅助的mammotome活检在乳腺肿块的术前诊断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于肿块不能除外恶性时,外科医生更倾向于手术切除病灶活检[6]。准确的病灶切除依靠准确的定位,目前乳腺病变的定位方法有超声术中定位方法以确定病变部位及手术切缘[7]、术前乳腺成像监控下放射性粒子乳腺内注射、术中伽马探测仪寻找病变部位、MRI引导下定位及X线引导下导丝定位[8]、彩超下着色定位和穿刺定位等。

本研究表明,通过学习实践,外科医师可以熟练地在手术室中应用便携式超声设备。对于超声显示病灶的患者,可由外科医师在术中亲自定位,这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效率。本研究表明,49%(57/116)的钼靶显示的乳腺癌可由超声显示,这取决于病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超声显示小的星形或球形病灶有优势,而钼靶对钙化显示要优于超声。

本研究中有15例患者笔者采用导丝包绕定位技术,金属导丝在超声中显示良好,并且可在病灶周围形成一直径约2 cm的环,这个环在术中可扪及。在本研究中,对多数患者应用亚甲蓝进行标记,其优点之一是器械易获得(可用前哨淋巴结示踪活检的器械),将少量亚甲蓝注入病灶四周使其染色,每点注入量以0.5 ml为宜;若注入量过多可使染料沿导管扩散,使定位困难。除了在病灶四周注入染料外,常须在病灶与皮肤之间的软组织内注入少许亚甲蓝,以引导术者发现病灶的大体部位,这对于病灶较深的患者尤为重要。

超声引导下病灶切缘癌细胞检查呈阳性多为非钙化的原位导管癌或多中心浸润性癌,这种病理结果很难通过术前的影像检查来作出判断,无论用超声还是钼靶定位,这些患者病灶切缘呈阳性的危险程度都比较高,往往须行乳房切除术。

在57例患者中复切率只有7%(4/57),其中2例为浸润性癌,其复切率与国外学者报道一致,在超声对非钙化的原位导管癌有良好的显示技术前,复切率很难再降低。由于不能很好地显示钙化灶,超声在浸润性癌中的定位要优于原位癌。钼靶定位中有51%的病例为单纯的原位导管癌,而超声定位中不到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原位导管癌病灶切除后切缘阳性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用超声定位的病例中,当针穿病理示为原位导管癌时,病灶切除范围相对要大一些,以减少切缘阳性的可能。

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检,了解乳腺恶性病变超声下的特点至关重要,文献[9]报道家族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5%~10%。在本次研究中,7例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占12%。总之,对于临床触诊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利用术中超声取代钼靶X线对病灶进行定位切除,准确、高效、便捷和舒适,而且复切率与钼靶定位相似,所以当早期乳癌术中须定位时,超声应成为首选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Tabár L,Dean PB,Kaufman CS,et al.A new era in the diagnosis ofbreast cancer[J].Surg Oncol Clin North Am,2000,9:233-277.

[2]Homer JM,Smith TJ,Safaii H.Prebiopsy needle localization:methods,problems and expected results[J].Radiol Clin North Am,1992,30:139-153.

[3]Stavros AT,Thickman D,Rapp CL,et al.Solid breast nodules:use of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J].Ra-diology,1995,196:123-134.

[4]Fornage BD,Ross MI,Singletary SE,et al.Localization of impalpablebreast masses:value of sonography i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scanningof excised specimens[J].AJR,1994,163:569-573.

[5]Rahusen FD,Taets van Amerongen AH,van Diest PJ,et al.Ultrasound-guided lumpectomy of 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s:a feasibility studylooking at the accuracy of obtained margins[J].J Surg Oncol,1999,72:72-76.

[6]Henrietta B,Evr S,Eniko N.The treatment of non-palpable breast tu-mors found during mammographic screening at our hospital[J].Magy Seb,2005,58(3):162-166.

[7]Fortunato L,Penteriani R,Farina M,et al.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is aneffective and preferable technique to localize non-palpable breast tu-mors[J].Eur J Surg Oncol,2008,34(12):108-111.

[8]Tang JH,Xu XM,Zheng KE,et al.Lesion localization and surgical resection for non palpable breast cancer[J].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09,3(4):305-307.

临床触诊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2007级护理大专生1个班 (62人) 作为对照组, 其中女生61人, 男生1人, 年龄19岁~22岁。2008级护理大专生1个班 (70人) 作为实验组, 其中女生66人, 男生4人, 年龄19岁~22岁。均为高中起点, 全国普通招生, 学制3年。两班实训课课时相同, 实训时分组情况相同, 实训项目相同, 均由同一教师带教。

1.2 方法

1.2.1 实训设施

对照组采用以往的旧孕妇模型进行实训教学, 模型由木板、石膏和硬塑料制成。实验组采用由美国纳斯公司购入的现代化医学模型“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进行实训教学, 该模型是根据产前检查的各类规范检查步骤而设计的, 模型与标准孕妇的身体尺寸相符, 外观和手感与真人的身体相似, 形象逼真, 可以给学生以真实的临床感受, 胎心音的听诊由电脑线路芯片控制。

1.2.2 实训方法

对照组实训时, 由教师先在模型上示教一遍, 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实验组实训时, 由教师先利用现代化的模型示教一遍, 然后学生分组练习;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可模拟正常胎位及胎心音, 学生先在模型上练习正常的胎位和听诊正常胎位的胎心音, 然后把胎位变换位置, 将胎心频率调至过高或过低再练习。

1.2.3 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 围绕本次课堂教学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记忆效果、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课后发放问卷, 学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 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3 讨论

由表1可知, 采用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进行实训教学能提高学习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技能掌握, 深受学生欢迎。其主要原因是应用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进行实训教学缩小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操作的差距, 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2]。对照组采用以往的旧孕妇模型进行实训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率也较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以往的旧孕妇模型又硬又重, 不能模拟胎心音, 学生只能在模型上练习腹部四步触诊手法, 而不能触清子宫的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衔接及听诊胎心音。近年来, 计算机模拟训练受到人们的重视[3]。实验组采用的现代化模型“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是采用特种硅橡胶制作, 形体十分逼真, 触摸表层皮肤如同真活体一般, 学生不但能在模型上练习腹部四步触诊手法, 并且能清楚地触及子宫的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先露是否衔接及听诊胎心音;学生可以从正常到异常, 真真假假反复练习, 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正规的操作方法, 更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4,5,6,7]。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利用电脑芯片控制的声音合成器能听到真实的胎心音, 胎心音速度的快慢及音量的高低可随时调节, 可直接用听诊器或木制听筒来进行胎心听诊, 也可从扬声器中听到胎心音, 控制盒上的胎心音数值可以“显示”或“隐匿”, 声音设置了“内放”或“外放”。当进行考核时, 调整胎位, 把胎心音数值调至“隐匿”, 声音设置“内放”;考核完毕再打开胎心音“显示”进行评价。此种考核方法有利于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

采用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进行实训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对实训教学的效果评价来看, 所有学生都喜欢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进行实训教学。在本次实训教学过程中, 不但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模拟训练的平台, 而且提供了全新的实践体验, 更重要的是将模拟训练的结果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熟练操作能力。同时, 增强了学生对《妇产科护理学》专业学习的兴趣。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级护理大专生一个班设为对照组 (62人) , 用以往的旧孕妇模型进行实训教学;2008级护理大专生一个班设为实验组 (70人) , 用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进行实训教学, 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 98.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 97.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结论]在妇产科护理实训教学中运用电子孕妇腹部触诊模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腹部触诊模型,妇产科,护理

参考文献

[1]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

[2]林毅, 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能力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1) :50-52.

[3]刘冬林, 郭永松.科技进步与高等医药教育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 (2) :10-11.

[4]丁艳萍, 赵越.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J].护理研究, 2008, 22 (11B) :2987-2988.

[5]平风娟, 古力夏西.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护理学》示教课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7B) :1866-1867.

[6]王席伟, 曹永军, 赵岳.《妇产科护理学》综合性实验的实施[J].护理研究, 2008, 22 (11B) :2996-2997.

临床触诊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高碑店市医院2012 年1 月~2015 年9 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27 例,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1 例;年龄35~60 岁,平均(40.9±5.7)岁。入选患者结节直径10~23 mm,结节内囊变区<25%。同时选取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34~67 岁,平均(43.8±5.1)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Siemens Acuson S20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该仪器具有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软件,配备9L4 线阵探头,探头频率14 MHz。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先通过高频超声观察腮腺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分布及周边淋巴结等项目,随后启动VTQ,取样框尽量置于结节实性部分,每个位置测量3 次,计算平均值。对照组取样框分别置于腮腺上、中、下三极各测量3 次,计算平均值,保存检查数据待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 ± 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比较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测值为2.22~2.89 m/s,平均(2.42±0.17)m/s ;对照组SWV测值为1.56~2.57 m/s,平均(2.10±0.24)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剪切波速度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ROC曲线见图1。剪切波速度诊断切点为2.27 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 和80.0%,曲线下面积0.884,标准误为0.037。多形性腺瘤病理图片及典型声像图、SWV测量示例见图2。多形性腺瘤的高频超声多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回声多见,欠均匀,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彩色多普勒以点状、条状散在分布的血流信号居多(表1)。高频超声与VTQ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价值,见表2。由表2 可知,单用高频超声与单用VTQ在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联用则可以提高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敏感度(P<0.05)。

注:*与高频超声比较,P<0.05。

注:a.病理图像,HE染色,放大40倍;b.超声图像,显示肿瘤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血流约Ⅰ~Ⅱ级;c.超声图像,SWV=2.25 m/s。

3 讨论

腮腺是唾液腺中肿瘤发病率最高的器官,其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约占60%~70%[1]。多形性腺瘤临床表现为颌面部无痛性肿块,缓慢增大,触诊质地中等偏硬。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部分患者可因手术造成面神经损伤和术后面部畸形。因此,可靠的术前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高频超声具有分辨率高、无辐射、能提供肿瘤血流分布信息等优点,已成为临床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的首选方法[2],但由于部分结节的声像图无明显特征性,对诊断造成了一定困难。近年来,VTQ技术发展迅速,可以提供有关组织硬度的具体量化信息,目前多应用于肝纤维化和甲状腺、乳腺占位等方面的研究[3,4,5,6],有关腮腺肿瘤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在总结腮腺多形性腺瘤常规超声特征之外,初步探讨了VTQ在该病诊断方面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组织发生病变时,组织弹性或硬度会随之改变,同一结构的组织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硬度存在一定差异[7,8]。VTQ基于声脉冲辐射力技术,可提供组织的剪切波速度,而剪切波速度又与组织弹性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组织剪切波速度越高,则硬度越大。在本研究中,多形性腺瘤常规高频超声主要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回声欠均匀或不均匀,血流Ⅰ~Ⅱ级最多见,其次为0~Ⅰ级,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9,10]。文献曾提出的“提篮样”血流虽然特异性较高,但出现几率较低,本研究27例中仅有3 例出现“提篮样”血流信号。在VTQ方面,多形性腺瘤组与对照组之间的SWV值差异显著,考虑与该肿瘤常有较厚包膜(实质由肌上皮成分和粘液样或软骨样间质组成)有关,而正常腮腺主要由腺泡和各级腺管组成,成分相对单一、均匀,所以多形性腺瘤硬度较正常腮腺组织高。单用高频超声与单用VTQ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方面差异不明显,而两者联用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敏感度较高,表明VTQ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断方面是高频超声的重要补充。与传统弹性成像比较,VTQ更具客观性,受操作者影响较小,无需额外施加压力,但由于VTQ本身受取样框大小、肿瘤体积以及测量范围限制,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又必须结合高频超声检查对病灶进行综合判定。

综上所述,VTQ可以间接反映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学特征,结合高频超声可以为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一定帮助。

摘要: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超声特征,收集分析其VTQ数据,并将患者的VTQ数据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多形性腺瘤组与对照组的剪切波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用高频超声相比,高频超声联合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敏感度较高。结论 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高频超声,声触诊组织量化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1.

[2]Wu S,Liu G,Chen R,et al.Role of ultrasound in asssessment of benignity and maligancy of parotid masses[J].Dentomaxillofac Radiol,2012,41(2):131-135.

[3]Ferraioli G,Tinelli C,Zicchetti M,et al.Reproducibility of realtime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liver elasticity[J].Eur J Radio,2012,81(11):3102-3106.

[4]Jung MC,Woo KM,Nariya C,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in the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breast disease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1,129(1):89-97.

[5]张凤娟,韩若凌,周军华,等.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5):877-880.

[6]舒瑞,郝美娜,赵玉珍,等.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定量诊断脂肪肝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7):17-19.

[7]Rago T,Santini F,Scutari M,et al.Elastography:New developments in ultrasound for predicting malignancy in thyroid nudules[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8):2917-2922.

[8]Yeshua H,Oien R.Non invasive assessment of liver fibrosis[J].Ann Transplant,2008,13(2):5.

[9]Bhatia KS,Rasalkar DD,Lee YP,et al.Evaluation of real-time qualitative sonoelastography of focal lesions in the parotid and submanddibular glands: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J].Eur Radiol,2010,20:1958-1964.

上一篇:城市环境艺术美学下一篇: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