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2024-06-23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精选12篇)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第1篇

一、初中数学教育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的现状及意义

相对而言,国内初中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表现十分脆弱。通过有关应用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下初中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数学类应用问题的应有认识;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策略;数学类应用意识淡薄;存在着认知性障碍与非认知性障碍;没有元的认知体验与观念意识;对数学思想与方式、方法重视不够,掌握不理想。

就理论而言,数学能力结构的构建,在于适应并服从社会对与人才需求的中心目的下,作为一种主要途径用以指导数学教育实践,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能力作为数学能力主要建构成因。原因有三:一是作为素质教育主要渠道,初中数学课堂教育作用至关重要,其独到的逻辑思维启动方式成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一环,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全面予以落实;二是初中学生正处综合能力及智力品质形成期,且处具体运演向形式运演过渡期,具备吸收力强、可塑性强的鲜明特点。因此,数学教育要抢占先机,充分把控初中学生这一特征,在初中人生启蒙阶段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三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属高层次的能力,要使初中学生形成这两种能力相对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更需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实地实际办学,遵循学生认知发展与能力发展规律致力于两个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初中数学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采用教育心理实践方法,探讨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

二、初中数学教育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实践的基本路径

对于相关实践的组织与管理,要以统一要求落实实践研究。每项实践研究均从提出问题、理论综述、研究办法、实践结果分析等方面予以综合分析和研究。重手抓好“实践因子”,有效地实施于课堂教学,为实践的成功进行保驾护航。尤其在运用数学思想、逻辑方法培养初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应突出如下基本路径:

一是备课时,执教者要备好“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以及“问题解决预案”。对每学期、每单元直至每课时所渗透的具体数学思想与逻辑思维方法,要预先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尤其注意要按“好”的问题思路标准设计或精选相关联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的将其实施在具体课堂教学当中。

二是传授新课时,执教者要尽量以“组织者”的身份做好知识的先行与先导,于有意义的逻辑启发中为学生学习出陈纳新,扫清认知障碍并诱导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此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具体可概括如下:“组织者”筹谋、情景设计、问题分析呈现、逻辑概括演绎、猜想鼓励鞭策、解题思路总结归纳、延伸与拓广疏引教导。链状环环相扣中共同构建有机的整体,并分段落实启发性的问题预案。

三是复习课堂上,执教者要注意汇总与归纳,诱导学生捕捉所学数学知识间的关联点,并在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并渗透出数学结构、函数法与类分法等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予以系统整理,构建起层次分明的认知结构。于言传身教中引领学生经过分析归纳进一步得出具体的解题办法与技能。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相关实际生活中名词与术语。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析2至3道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以现身说法深刻体验实际问题。

四是例题讲解中,尤其是实际问题讲解过程当中,执教者要充分运用由“问题表征”做出“拟定计划”直至完成“实现计划”、最后由“回顾评价”实现“引申推广”模式化应用教学。在此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由“问题表征”最终到“引申推广”,各个环节都应以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作为指导,经过科学的把握系统教导、点拨学生,使其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五是对于作业,要求学生做出挥每道作业题的成效。对每一道作业题,均要求学生反复思考解题思路,更要求其尝试多种解题思路,去尝试变式与推广。而在做出几道题之后,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做出系统的概括与总结归纳,层次分明的展示出整个思维过程,及时做好反馈。同时让学生自编相关实际问题作为学生作业另外相加的实践因子,通过学生实际解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也可由执教者补充寓意深刻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思考与练习的机会,敦促其领悟出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全面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初中数学教育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实践探究

让学生领会、认知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可谓五花八门、变数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宗”即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更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关键途径。尽管实践活动自变量难以苟同,实践因子也不尽相同,但基于指导思想一致性效果殊途同归。

一是每个学生个体均有一定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的潜能。通过调查与实践表明,初中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并非正态分布,并不是部分学生独有这两种能力,而其余学生完全缺失,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程度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潜能。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一个中心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这些学生应用潜能,集思广益创设教学条件,确保学生潜能得以有效培养和充分挖掘发挥。

二是数学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打造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必要的前提。实践表明,尽管一些学生在数学认知上成绩突出,能力实践成绩却出人意料,实践后的能力进步也不尽人意。而部分学生不仅在数学认知上成绩突出,并且能力实践成绩也令人欣慰,经过一轮实践后,能力进步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认知成绩更有质的提高。笔者通过走访获知,以上结果与学生是否改进原有学习方式方法,能否脚踏实地参与实践密切相关。相对初中生而言,有学习毅力,勤做习题,转录式学习数学知识,通常情况下能够取得不错的数学认知成绩,而能否发展高层次的数学能力却定数未知。而经常“条理”已学知识,注重“反思”自己的学习,注重“回顾”解题思路的学生,通常能构建数学合理的认知结构,不但数学认知成绩突出,而且实践能力进步明显。

三是数学合理的认知结构是打造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必要的基础。但数学知识并不是形成两种能力的充分条件。唯有数学认知结构趋于合理,不唯书、不盲从,不墨守成规,数学知识才能全面促进两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一味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全盘转录式地学习则于事无补,难以实现两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执教者要培养初中生运用数学知识实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而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科学导学,科学地传授学有效的数学认知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是科学排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力的众多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两个能力离不开对问题的解决。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通过主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出了五项因素(模式识别、元认知开发、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调动非智力因素、克服心理障碍)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实践,均收到较为理想的实践成效。即便实验自变量不同,但因变量均有所影响。由此说明影响学生两个能力的因素众多,而在实际教学当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突出任一因素,均能促使初中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进步。

五是科学导学与有效组织活动是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条件。建构学说阐明,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执教者所做的只是信息的传递,只有经过学生主动性的建构,学习才变得有意义。尤其相对高层次数学问题的解决,更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师生共同归纳等“导学”活动,使学生领悟到并系统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能力心理学阐明,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在教学实践中,执教者创设某些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尝试,充分调动学生心智活动,让受教者充分体会数学思想与逻辑方法之奥妙,以此应对实际问题的千变万化。

摘要:根据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初中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及应用能力为理念。而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其独到的逻辑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作用尤显举足轻重。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学教学,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蒋大周.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初探[J].无锡中学数学,2012,(10).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第2篇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面临的困难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这一教学总体目标被无情的忽略了。素质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踏入社会中时能够有更好的能力去适应各种环境。但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将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搁置一旁。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面临着一下几点困难:

1.教师主导地位过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取得的效果却甚微。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过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老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这里的主导并不是在教学中凡事都要由老师来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初中数学教学中,还未摆脱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情形。于是便会出现,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灌输式的教学泛滥,而学生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创造性思维被无情的磨灭。

2.电化教学的运用不科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思路,但同样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不用书写大量的黑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课堂时间,但是这样便使得有些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看似很感兴趣,但思维却只是跟着课件上的内容走,根本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不仅是家长最看重的,同时也是老师最看重的。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平均分数的对比,老师之间也会互相比拼各自学科的成绩,这无疑都给来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即使有些老师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将精力放在这方面的培养上。其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学生成绩的,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置之一旁。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质疑问题情景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此,教师做到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老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性质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建筑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三角形的组成元素?这样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看似简单,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开启观点交锋,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问号是打开一切知识的起点,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和求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质疑,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对于那些敢于打破正常思维的同学,即使是存在问题,教师在指正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和赞赏。例如:在讲到证明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这一课时,,在证明方法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证法,于是有的同学便问:可不可以作底边的平行线交两条腰于两点?虽然有些同学提出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却积极思考了。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质疑,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3.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思维方式,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引导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单项式除法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主去设置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教学时先板书一个式子,然后让学生用多种算法去做这个式子的计算,以此来总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4.诱发学生创造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确实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潜在的就问题因素创设想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例如在讲解直线着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线段,让学生在意识中明确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之后引导学生想象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无限延长,没有尽头,让学生在想象中明确直线是没有端点、是无限的,进而形成直线的概念。

三、结语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阶段;数学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新在数学领域的应用很为重要,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思维,是对思维主体新颖独特的一种思维活动,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对知识面的扩展、知识系统的疏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面临的困难

1、教师主导地位过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取得的成果去不是很显著,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过重。新课改中强调,老师为学生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这里的主导并不是在教学中凡事都要由教师来指导。但目前大多数初中教学中,还未摆脱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情形。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灌输式的教学泛滥,而学生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所以很难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未能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其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思路,但同样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省去教师书写大量板书的烦恼。但这样教学过于形式化,学生看似很感兴趣,思维却只能跟随课件,根本无法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过分重视考试分数。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不仅是家长看重的,同时也是教师学校最看重的。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分数评比,教师之前科目与科目也会出现评比,这样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即使有些老师明白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无法教学重点放在这方面的培养上,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很难在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主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使学生从心理上认真且主动的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会对教学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少批评,多表扬;少给脸色,多给笑容;少冲动,多冷静。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師生的平等,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学生一但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导致消沉。当老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就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神奇的教学效果。师生间只有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才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树立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树立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有自信心的人能够正确地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知识、能力,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由此可见,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3、改变教学方法。如果我们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学生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学生依然是学习的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种灌输式的教法下,数学课不但缺乏吸引力,就更谈不上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接班人。教学方案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应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既要有教法,更要有学法;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活动,更要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自学方案”,采取学、议、导、练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就多了,创新能力的空间就大了,克服了“满堂灌”的模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也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综合利用。

4、强化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开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实践证明,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问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会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因而我们要有意识地、合理地、规划地进行培养,要争取落实到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和教材潜在的创造性因素,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并顺势对学生加以一定的鼓励与引导,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充分发展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李珍妮.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五法”[J].师道:教研,2012,11

[2]杨淑君.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2014,4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一是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 对数字、数量和运算规则的学习;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新课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 提出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更多空间, 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然而, 相对于城镇的教育来说, 农村教育由于存在的诸多不足, 如硬件设施、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方面相对滞后, 甚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 因此,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要做好农村小学数学教育, 应立足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 结合当地教育特色, 把握课改契机, 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建农村数学教育特色, 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我认为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揭示: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由此可见, 兴趣也是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课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 才谈得上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达到使学生想创造的目的.然而, 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条件较差, 学生基本上是一支笔、一本书加一本本子学数学, 教师则是一支粉笔、一本教学用书教数学.这就客观造成了农村与城镇学生的差距,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中应关注的首要问题.

客观的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 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让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进行合理的猜测、推理, 从而得出结论如:我在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 出示这样的问题:怎样叠一个角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 思考探究,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考, 并自觉地提出新质疑并主动去解决, 去创造.

二、巧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 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路, 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科学的发现, 往往出乎人的意料, 也往往来自人一时的灵感, 但不等于我们就要坐等天上掉下的馅饼.因此, 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是特别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构思新颖、思维巧妙、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好奇心, 通过一题多解、多变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有这样一道题, 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申, 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

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

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

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这样的形式, 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路, 活跃学生的头脑,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克服意识障碍, 突破思维定式

所谓意识障碍, 是指人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习惯性的思维方法产生的一种定式心理.因此, 教师可以经常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一个长方形, 剪掉一个角, 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样的题目, 如果按常规思考, 学生一定会想到4-1=3, 但此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 剪法不同结果就不同很显然, 剩下的部分可能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

四、加强变式训练, 开拓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由思维发展阶段和生理特质决定的,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工具”来完成知识的获取和认知系统的完善.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抽象化与形象化的转变, 来加深学生的认知, 引导学生运用工具解决数学化的问题, 运用数学解决生活的问题.

如:甲车跑完100公里需要5小时, 乙车需要8小时, 如果两汽车相向而行, 距离为10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两车能够相遇?解决这样的相遇问题时, 如果直接去考虑解题思路, 就能让学生感到非常清晰了.

五、坚持积极反馈, 训练逆向思维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极易受教师反馈的影响, 积极正面的课堂反馈能够为学生提供强烈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早就对此有着明确的论断.数学学习活动与逆向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

如在数学迷宫游戏中, 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路口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 小白兔的面前有着错综复杂的道路, 这些道路中的一部分可以到达菜园, 在那里有着小白兔最喜欢的胡萝卜, 但是有一部分却是无法到达终点的.如何精确地判断出到底有多少条道路可以到达菜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就会简单许多.从菜园入口反向寻找道路, 就可以减少误入错误路线的情况.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 特别需要教师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开拓思维.综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当前教学改革, 尤其农村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必须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国家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5篇

一、前言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让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全员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引导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没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1]。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当前传统教育中,某些方面存在着束缚学生思维扩展,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的种种问题,比如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中的“大一统”模式等等。这就更迫切的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转换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就创造性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性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学习? 对于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设计,首先应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中学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在新的中学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与原大纲相比较,我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五)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②、长边和它的高的积。③、短边和它的高的积。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六)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5/444、4/333、3/222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先比较下分母:444、333、222,然后再想一想它们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共通点,从而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分母提取公约数以后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八)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九)培养学生的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学习与创造力的培养 第6篇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目前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多数同学受考试分数的束缚,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应付考试中,深陷题海书山,思维呆板,灵活性差,机械模仿,遇到灵活性、变通性强的题目,只有望题兴叹,一筹莫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旧的学习方法,代之以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数学学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和发展创造性:

1、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开展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传统的数学学习,很多同学往往满足于“老师讲,学生听”,听完后,仿造黑板上的例题解几道题,“听课任务”就完成了。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听课方式,在听课时应提高自己的思维活跃度,自主探究、发现与掌握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区别,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尝试自己归纳总结、迁移应用。这样,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掌握过程就变成了学生本人积极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迸发的过程。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说,学习可能是创造性的或重复性的。新课标要求开展创造性学习,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敢于创造。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多题一解是重复性的学习,而一题多解即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标志是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自觉运用发散思维,展开多种思路,从不同的路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训练自己多向求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寻找最佳答案的能力和习惯。要自觉突破“常规”,跳出书本知识的框子,用新方法、新途径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力求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向新的方向或多个方向探索使解题方法既有新颖独到之处,又能简便有效地解决问题。

3.创造性地进行复习。复习时应该自己动手,进行阶段性的知识整理。包括知识和技能、错误和创新,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同时,作拓展性思考,纵向、横向乃至学科间的联系进行联想,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展开。

4、积极参加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积极参加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外活动中,首先应该自觉地超前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其次,要培养自己的积极思考、探索规律的能力。再次,要学会合作和交流。

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第7篇

创造才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既需要在观念上培养,也需要在技能与技巧上培养。不论哪一方面,教师都应当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作用,我认为应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以兴趣为桥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渴望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是最佳动力,具有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当明确,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活动本身中去,才能对培养其创新精神有意义。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除了讲授、练习、演示、参观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做出课件,通过声音、立体画面,给学生很形象地讲解所学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

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都是多种思维综合利用的结果,不会思维,就不会创造。人的思维方式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等。儿童的美术创作从表面上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其实,其他的思维方式在创作中也都会涉及。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学习各种思维方式,以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自如地运用。

三、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创新的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仅仅培养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没有这些,任何出色的构思也难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变成一句美丽的空话。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学的知识与技巧,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教学生学习美术字时,我把课题设计为《用自己的姓名画画》,在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讲法,一个班教学生美术字的书写方法后,只要求学生想得越新奇越好,另一个班详细补充了象形、色彩、点、线、面的知识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姓名进行创作。结果,前一个班的作业,有一些好的构思,但盲目性较大。后一个班,因为有了象形、色彩、点、线、面的知识的充实,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有些学生给“飞”字加上了天使的翅膀;让“香”字长出了诱人的嘴;“婷”字成了穿裙子的小姑娘;“逸”字画成了草地上吃草的兔子……再加上色彩的运用,学生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创造力。从这一课中,我更加体会到知识作为创新的基础,在学生创作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不同质地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学生与纸打交道的机会较多,当他们的学习活动中开始出现新的材料,如陶泥、金属、布料、石膏等的时候,就表明他们的制作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又会从新的角度激发起他们的创造精神。比如在纸上画鱼,学生可以有许多想法。一旦我要求他们做鱼,他们就要考虑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问题。有的用花布贴,有的用毛线编,有的用橡皮泥捏……由于材料的不同,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材料不易粘牢,没过多久,材料逐渐脱落。这就促使他们更换材料,或者更换胶液。学生正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渐渐体验到各种材料的性能,提高了操作能力,继而也提高了创作能力。

五、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幅环保宣传画的作业,有位男学生画的是两颗树之间有一个人悠闲地躺在吊床上,没什么深刻含义,我及时启发他,能不能把树换成形似但更具深意的形象,经我的指点,他把树换成了烟囱,成为一张具有内涵和充满趣味性的画。学生的兴趣,创作的灵感往往是在看来十分平淡中挖掘出来的。

六、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创新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在教学中,我采用“全程式”评价,即将整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进行评价,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首先是兴趣评价,在美术课的开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其次是创意评价,在作业进行中,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仔细的观察、细致的描绘、认真的制作,肯定他们具有合理创意、大胆创新的成果,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最后是结果评价,它主要用于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这里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我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等。

数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 第8篇

一、创设氛围, 提供空间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氛围, 应该是民主、自由、安全、平等的, 同时也是充满语言鼓励、关注、欣赏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机会, 通过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的创造力释放出来。首先, 教师要蹲下身来, 做学生的朋友, 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 注意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指导他们创造性的行为。其次,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 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比如, 在学生科学探索活动“怎样使纸落得快”的教学过程中, 取两张同样的纸, 将一张揉成纸团, 一张不变, 将它们往地上扔, 学生发现揉成纸团的纸落得快。这时, 让学生自己演示,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演示过后, 教师又提出新问题:如果把纸叠起来会怎么样呢?具体如何叠没有告诉他们, 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实践。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活动能力表现出很大差异, 有的想象力很丰富, 叠出很多花样, 有的则无从下手, 想不出怎么叠。对此, 教师要及时地帮助他们, 耐心地与他们交谈, 倾听他们的想法,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继续探索实践, 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二、强化创新, 激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是学生创造力思维发展的基础。能够提出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有疑问、有好奇, 才能产生思考探究的动力。因此,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善于呵护学生的质疑。当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时, 教师千万不要忽视, 甚至嘲笑, 而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 并积极动手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探究问题的答案,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比如, 在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摩擦”教学过程中, 用围巾摩擦塑料尺后, 小纸片被吸起来。很快有学生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这时, 教师可以立刻分组让学生去实证自己看到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摩擦起电。然后, 再让学生去思考:除了围巾和塑料纸摩擦能起静电外, 其他还有什么东西摩擦会起静电?这个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 都注意让学生参与讨论与实践, 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在探究中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 从中感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允许犯错, 耐心引领

有的学生在自己家中、园中都会出现“爱破坏”的现象, 他们会犯各种错误。对此, 作为教师和家长, 一定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思维状态, 不要大声斥责批评, 限制学生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甚至体罚学生。这样的行为, 不仅剥夺了学生应有的权利, 同时也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 为创造力思维的发展设置了障碍。比如, 有的孩子在家里发现妈妈的一只口红, 就自己尝试打开, 在地上试着画画。这一试, 兴趣就来了, 口红比彩笔还好玩。等妈妈发现时, 一管口红已经面目全非。好奇心是孩子“破坏”的前提, 他们就是想弄明白感到好奇的东西。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持耐心, 不要看到东西坏了因为心疼而斥责孩子, 而应该耐心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要让孩子明白口红是做什么的, 是什么材料做的, 彩笔是做什么的, 口红和彩笔的用处有什么区别等等, 让“破坏”成为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的契机。再如, 有的孩子在园中喜欢拆卸玩具、笔、乱按电器开关等, 他们拆的目的源于好奇心。拆玩具就是想看看小火车为什么会跑、小鸭子为什么走, 乱按电器开关就是好奇为什么电灯会亮会灭, 这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方式。这样的“破坏”, 难以让学生自己明白科学道理, 老师要进行及时的指导, 让学生明白科学道理的同时, 也明白什么是能拆的, 什么是不能拆的。作为教师, 一定要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学生, 在耐心地给学生讲解道理的同时, 保护好学生敢于探索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从中可以体会到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 处处是机会, 时时有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创造力。作为教师, 要努力探究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 抓好学生创造力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机, 让科学教育与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培养相得益彰, 也让创造力思维的发展裨益学生的一生。

摘要: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良好科学行为和习惯的教育。从创设氛围、提供空间, 强化创新、激励质疑, 允许犯错、耐心引领三个方面, 对科学教育与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育,创造力,思维能力,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段海军, 白红红, 胡卫平.幼儿创造力干预项目的国际发展动态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10) .

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9篇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 指导观察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10、8、6厘米和10、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2. 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 (1) 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 (2) 长边和它的高的积。 (3) 短边和它的高的积。 (4) 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3. 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4. 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0篇

1 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 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 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 提示新规律, 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末有的, 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 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 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 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2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 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 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 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 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 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 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 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 让学生敢于想象, 敢于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挑战权威, 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形成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 尊重他们的想法, 鼓励别出心裁等。

3 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3.1 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 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 学生参与下的解决,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 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 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 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3.2 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 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3 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 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 但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4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1 注意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在课堂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察。第四,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4.2 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 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 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 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 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4.3 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 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 训练学生勇于质疑, 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数学教学中,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 独立思考, 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4.4 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违反常规的解答, 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 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 人贵在创造,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很多数学习题, 虽然题型各异, 研究对象不同, 但问题的实质相同, 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 抓共同的本质特征, 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 就能弄通一题而旁通一批, 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思维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通过导趣、导思、导法, 使学生多动、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 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教学改革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3.

[2]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J].数学教学, 1999:4.

[3]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6.

[4]张奠宙, 唐瑞芬, 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11.

[5]任明中.例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 1999, (8) .

[6]朱平.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J].中学数学, 1995, (3) .

论科学教育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18-01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面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一连串挑战面前,具有进取、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对个体创造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正是从这种社会背景下把幼儿园教育相对的分成五大领域,并在各领域中强调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科学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中的一部分,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造力概述

对创造力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美国的考福特把创造力看成是努力的一种形式。罗格·梅把创造力也描述成“产生新事物的过程”。段继扬认为,创造力是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能力。虽然人们在对创造力的定义很大差别,但在对创造力的認识上,仍有很多共识存在。

1.创造力是一种能力,是种特殊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创造力与一般能力不同,它属于特殊能力,它是在完成特殊任务的活动中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只在专业活动里起作用。心理学家芮斯也认为创造力属于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着其他能力在内,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建构。

2.创造力人人具有,且与智力有非线性的关系。心理学的长期研究表明,创造性(力)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3.创造力需要培养。尽管许多儿童都有创造性思想和产生满意的、有创造想象的成品的能力,但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离不开长期、有效的培养。幼儿创造力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培养过程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般来说,在我们的社会中,幼儿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的一个高峰时期发生在4—6岁之间。

4.创造活动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应的创造力具有两级水平。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我国教育心理学界有人把科学家、发明家的那种创造力成为“高级创造力”,把普通人的创造力称为“低级创造力”,并认为这两种创造力之间没有截然的不可逾越的界限。高级创造力是低级创造力发展提高的结果,一般智力正常的儿童的创造力,只要开发得好,就可以使其成长为杰出的人才。

二、幼儿科学教育与其创造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幼儿科学教育与其创造力的培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幼儿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各种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成长着包括创造力在内各种不同的能力。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会具有一个科学家所经历的最起码的经历:他面对着不知道的东西自己进行探索,受自己的直觉预感和兴趣的支配和伙伴们分享各自的发现,共同合作推出解释,并对解释加以验证,最后通过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经历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是材料。幼儿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也就是借助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进行思维,这一方式能够直接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材料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措施

既然科学活动和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用现有的资源及早着手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培养。

(一)应保证活动材料的丰富多彩与适宜恰当

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已经表明,学前期的儿童其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借助具体材料进行思维活动。但是,有了材料并不意味着指导的终结与教育的开始。因为材料的属性与呈现方式,以及与幼儿生活情景相结合的程度都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1.应保证幼儿活动材料的充足与适当。查佩尔·希尔指出,创造一个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提供多样的探索和发现机会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技能技巧是很必要的。具体的,或触摸感知的材料是这一环境的关键部分,因为儿童主要是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学习的。只有充足的材料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才能使得幼儿的多方面的能力得以形成,才能促使其创造力的发展。

2.合理、充分的利用材料。材料多而不充分利用与材料很少或没有材料相差无几,不合理的利用材料危害更大。(1)幼儿园中的材料要提倡“一物多用”。玩具材料的多样化功能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力,这也能部分的解决幼儿园材料不足的问题。(2)材料的投放要科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享受到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在不同的时候能得到既合他们兴趣又合时宜的材料;

3.材料的安全性需要特别重视。在这儿建议一些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材料从幼儿园里面走开,也建议幼儿园在玩、教具方面做到切实向幼儿负责。

(二)宽容、合作、接纳的园内外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得以发展的“温床”

查佩尔·希尔曾谈道:“提供一个安全和富有刺激的环境培养创造性,孩子会自然的探索可能有的东西”。孩子表现的意图是真正的动机。谢阿克脱曾说过“动机依赖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需要”。我国学者刘占兰也曾指出,“没有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氛围,主动学习和探究就不可能发生”,“心理上安全的探究环境是指幼儿的缺失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尤其是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

孩子天性好奇,敢于创造,这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并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学习。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合作协调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和父母

一个人的早期发展对以后人生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幼儿启蒙者的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关键。父母往往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与其子女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和特殊情感,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他人不可轻易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

[2]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2

[3]学前教育参考资料.黄人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积极向前发展, 国家实行了教育改革, 提出了教育创新理念, 创新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并不是简单数字游戏, 其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数学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 积极探索和总结训练学生思考的原则及方法, 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束缚着学生思维的扩展, 限制了学生个人思考的空间.我国的综合教育水平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乐观, 还存在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学观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本身的潜力.

二、数学创造性思维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和智能活动, 它是检验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一种标准, 其主要表现在新颖性、创造性、突破性及真理性等方面.数学教学中方法不当极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因为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基础上, 通过形象、灵感、数学美感来抓住问题的实质, 进而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作出证明.

数学创造性思维由于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 不同于一般数学思维, 它充分发挥了形象、灵感、数学美感等的作用, 通过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 完整地把数与形等有关知识的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来说, 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 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成功.

三、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的方法

1. 改变教学观念

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改变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首先中学阶段是学生从思想认识到思考能力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此阶段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他们的个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进而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其次是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 应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因材施教.最后, 教师对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降低要求, 选一些他们能独立解答的题目, 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同时还要对知识加强巩固与复习, 以免时间长了就忘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己动手, 积极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当中, 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育创新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 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总结, 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 保护学生学习中争辩的积极性, 让学生敢于想象, 敢于质疑,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挑战权威, 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形成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 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 尊重他们的想法, 鼓励别出心裁等.

3. 仔细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 观察是促使学生思考的第一步, 是打开思考探索的钥匙.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可以说, 发现来自观察, 发现了才能进行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教学中得到锻炼, 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首先, 在观察之前, 数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其次, 在观察中应及时进行指导.

4. 引导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对问题进行想象, 往往可以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想象不是凭空设想, 它是在实际或理论为依据以上进行的想象.数学想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首先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表现, 它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其次要有能迅速摆脱影响因素干扰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 要以理论事实为依据, 掌握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 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独立开发思考能力的重要表现, 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的, 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方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主动获取知识, 是教学课堂的主体.课堂虽然是教学的主要场所, 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表现为从个体开始的, 最终是为了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因此,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 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自己采集信息、处理数据,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四、结束语

上一篇:社区认同下一篇:怎样科学记忆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