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思维导图

2024-05-22

过程性思维导图(精选4篇)

过程性思维导图 第1篇

思维导图采用图像加文字的形式, 将关键词, 图像, 颜色, 在放射性立体结构中, 建立记忆链接, 用相关的层级图, 根据相互隶属关系, 将所研究的对象知识融会贯通, 便于人们掌握。在整个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发展, 网络技术的兴起, 思维导图由最初的纸质化图像数据网, 发展成具有多样性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在现代系统中常用的基本软件包括以下几类:1) Nova Mind适用苹果系统, 其特色支持思维导图放映演示, 实现PPT与思维导图的结合。2) Mind Mapper该系统适用于信息管理, 处理工作流程, 其特色是可视化。3) Xmind该系统采用结构化的形势构图如:树状图, 鱼骨图。其特色易用性强, 提升工作效率。

思维导图以关键字为单位, 进行引申派生, 在表达原意的过程中, 留下空白, 扩展性强, 此外又借助图像和色彩, 使得思维发散。思维导图方式灵活, 可以将任何时间地点的突发灵感记录, 具有暂存性功能。在现代化高等教育, 以在培养专业化人才为任务, 在具体授课模式中, 根据科目特色, 将思维导图进行有效运用, 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整合, 发挥主动性的同时, 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思维导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因其自身发散性思维特征优势, 受到广泛青睐。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维导图作为辅助性教学工具, 首先使得教学目标、计划, 清晰化、明朗化;其次, 促进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问题的时候, 主动对已掌握知识经验的回忆, 筛选, 加工, 整合, 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再次, 通过思维导图, 教师分析学生已掌握知识和存在问题, 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改进并提升教学成效。

下面文章通过思维导图在大学西方艺术鉴赏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思维导图在大学设计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 浅要分析思维导图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应用。

(一) 思维导图在大学西方艺术鉴赏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中文系汉语言为文学专业大学学期, 开设西方美学史, 教师通过对西方美术史课程的讲解, 在学期末,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 对不同理论家观点的赞同与否, 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引导学生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工具, 开展分组比赛, 以验证学生对本学期西方美学史的掌握, 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析, 理解程度, 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任务分配如下:全班40个学生分为8个小组, 每组5个学生。分别选择8个主题进行研究, 选题含:古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柏拉图美学理念,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念, 亚历山大利亚与罗马时代:贺拉斯、普罗汀, 圣·奥古斯丁美学理念,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美学规律及发展, 德国古典美学:康德、歌德、席勒、黑哥尔, 美的本质8个主题。准备时间2周, 公开课模式, 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适用多媒体教学, 并对成果进行展示。

各小组成员, 在选定各自主题后, 小组内进行协商讨论, 进行组内人员分工, 将主题进行细化分配到各人。各自准备时间为1周。学生在收到新的学习任务时, 充分发挥自我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 通过对之前课堂内容的回顾提炼分析, 通过图书馆资料调查, 互联网信息搜索, 通过发散性思维, 将收集图片, 关键字绘制思维导图。一周后, 组内成人召开小组会议, 将不同人员间调查结果, 进行讨论研究, 互相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对整个主题进行融会贯通, 每个组内成员对自己研究进行论述, 最后选择一位成员对主题进行整个思维导图模板的呈现。在整个过程中, 每一个成员对进行积极参与, 不同人员间相互沟通, 学习, 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而且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 提高。2周准备结束, 开始进行公开课讲授, 每个主题分组, 有一个主持人, 负责PPT演示, 讲解。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 老师通过学生主题论述, 思维导图模板展现, 肯定学生研究成果, 对学生忽略不足之处, 指出,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总结美学从诞生到发展, 不同时期, 在总结借鉴美学思想的同时, 结合本时期时代特征, 出现新的论点。通过该模式的有效运用, 提升教学效果, 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二) 思维导图在大学设计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的设计教育, 借鉴西方设计教育经验, 在教育模式和类型上分为工艺教育, 手工教育, 图案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等阶段。设计教育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自我的创造能力。思维导图自身发散性思维特点因而被有效应用于大学设计教育课堂教学。在关于设计教育的教育理念学习, 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导入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模式, 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工作室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 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激发学生将所学到的教育知识运用到实践进程中, 并促进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创新能力, 创造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让学生将所学成果, 通过思维导图模板绘制,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经验, 绘制带有自我特色的模板,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PPT展示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成果给予评价指导,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悟, 促进学生设计教育能力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思维导图因其自身发散性思维特点, 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 通过教师引导,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促进学生发挥积极性, 主动性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赛平.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07) .

[2]魏小山, 袁健.协作构建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09) .

绘制思维导图过程遵循的9个规则 第2篇

原因:在正中央开始画是因为它能反映出大脑思考程序的多钩状特性,从核心向四周发散思想可以因此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使用图像和色彩更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正如谚语“一幅图像胜过千言万语”所说。

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二:把写有主题的连线与中央图像连在一起。

原因:主题被连起来是因为大脑是通过联想来工作的,如果线条附着于主题,就会在大脑内部产生类似于“附着”的思想。靠近中央图像的线条要粗一些,字号大一些,以此反映出这些主题的重要性。

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三:线与线相连。

原因:思维导图这种连接的结构反映了大脑中的联想本性。如果连线断裂,思维、记忆和创造也会产生断层。

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四:用印刷体字。

原因:写印刷体字虽然会多花一些时间,但是这种“精确而持久的反馈”和相当清楚的印刷体文字会带来非常多的好处,更便于识别和回忆。

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五:将印刷体字写在线条上。

原因:把印刷体字写在线条上,这样建立起了思维导图基本结构的关系和联想。我们会发现,如果重新组织思维导图的基本骨架,许多单词会“突然出现”在合适的位置。

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六:每条线上只有一个关键词。

原因:每个关键词都可以触发无限的联想。把关键词单独放在线上,让大脑从这个词开始,更加自由地扩展出去。词组会让单个的词语受到限制,减少了创造力和清楚地再现记忆的可能性。

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七:在整个导图中都要使用色彩。

原因:色彩是各种思想的最主要的刺激物,尤其是在增加创造力和记忆力方面。色彩也有美感,这在画思维导图时会增加大脑的愉悦感,提高我们回顾、复习和使用思维导图的兴趣。

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八:在整个思维导图中都要使用图像。

原因:正如达·芬奇建议要有适当的大脑训练。运用图像可以把记忆力提高到近乎完美,让创造性思考的效率提高十倍,增强我们解决问题、交流和感知的能力等,诸如此类。

绘制思维导图的规则九:在整个思维导图中使用代码和符号。

原因:运用各种形状(如有色彩和箭头的个性化代码)为思维导图添加第四维度。这会加强我们的分析、构造、说明、组织和推理能力。

点击进入>>>精英特记忆训练软件免费下载

★ 如何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绘制的7个步骤是什么

★ 手画思维导图教学

★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书籍推荐

★ 关于思维导图学习的三个层面

过程性思维导图 第3篇

一、思维导图及其特征

20 世纪 70 年代初,英国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也称为脑图(Mind Map)。它是在对人的大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思考方式与大脑思维方式的一致性。大脑是树状结构,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树状结构。这种结构是一个从中心往四周发散出的一级一级分支的结构。它运用颜色、线条、图像、词汇和符号,遵循一套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把一长串枯燥的文字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条理的图画,是一种把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外显的思维工具。

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即是把大脑思维用文字和图像形成发散式的结构在纸上显示出来。这样可以提高大脑的运作效率,体现出人思维过程中的多向性与跳跃性,而且符合人们的认知结构,是一种能帮助人们分析问题、整理思路和快速学习的好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支和层级结构来将知识进行组织和分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从而系统地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概括如下: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有一定的伸缩性,主题的主干可以作为一个分支一级一级由中心向四周发散

3.分支往往往由关鍵的图形或关键词构成,相对次要的内容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一幅思维导图就像是一幅艺术品,其创作的过程也是人进行全脑思维的过程,它的形式活泼多样,多用于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的文科教学。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适切性

1.思维导图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学习规律高度吻合

一方面,思维导图能够运用文字、线条、图像将人的思维在纸或电脑上画出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减少学生对大量文字资料的阅读,节约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全局,并从整体上体会所学内容,将注意力集中于感兴趣的地方。另一方面,思维导图从中心主题出发,根据需要添加分支,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帮助学生从纷杂的信息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它的视觉模式、色彩、图像与多维度、空间感等因素能够很好地调动右脑的机能,而且可以减轻左脑的负担,充分地将左右脑调动起来,同时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除此之外,思维导图发散式的思维模式还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与思维导图高度吻合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地理环境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为先导。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就是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反映地理事物的范围和所处的位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等等表现在地理空间方面的特征与规律。思维导图这种图式方式可以明晰地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变化,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地理信息的呈现方式决定了思维导图适合于高中地理教学

基于地理的独特特点,地理信息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和图表两大类。其中图表包括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各人文要素分布图、坐标图、表格、景观图等,均包含了非常大且重要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是使其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而思维导图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种图形,运用思维导图反过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真可谓是取之于“地理”而用之于“地理”。另一方面,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又学习了一种信息处理的技术。首先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必须获取关于某个主题的多种信息,然后通过和同学、教师的信息共享及协商讨论,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一个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最后,学生绘制出了完整的思维导图,则是信息创造和发布的过程。因此制作思维导图过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运用准确的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便于把知识图像化、直观化、结构化,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重视主干知识的整理,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储备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和形成地理基本能力。

|

解题过程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第4篇

一、发散思维的含义与特性

所谓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 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它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推断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 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 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 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散思维一方面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找解决思路另一方面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也就是说发散性思维, 就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去探索新的远景, 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以往学生解题以追求唯一“标准”答案为目标, 养成了聚合思维的习惯而缺乏发散思维的品质, 所以很难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 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散性的四大特性:

1.流畅性:指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 根据要求所表达的东西越多, 意味着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灵活应变的特性。

3.独特性:即思维成果的新颖独到程度。

4.精密性:每时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 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善于发散思维的学生, 思维的流畅必、变通性、独特性、精密性四者兼备, 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产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因此教育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使他们思路开阔, 多思善想, 质疑问难,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意注意作业评价标准的改进, 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有一盏小灯泡, 当它与4欧的电阻串联后, 接入12伏的电源时能正常发光。这时小灯泡的电功率为8瓦。求: (1) 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解一: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相等:

解二:根据串联电路各部分电压等于电源电压:

解六:根据串联电路电功率与电压成正比

解后评析: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不满足于把一道题正确地解出来, 不满足于常规的一般方法。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另辟蹊径, 寻求妙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是初中物理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培养途径。

二、通过“一题多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图中杠杆是一个不等臂杠杆, 试分析杠杆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将会怎样转动?

解析:根据图中情况, 当A、B两点分别挂上40克和30克的铁块时, 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杠杆平衡。下面对题目条件进行变化, 问题不变:

(1) 将图中左右铁块质量减半 (杠杆平衡)

(2) 将图中左右铁块质量各增加15克 (杠杆不平衡, 杠杆顺时针转动)

(3) 将图中左右铁块各向O点移动一个长度单位 (杠杆不平衡, 杠杆顺时针转动)

(4) 将图中左右铁块都浸于同一液体中 (杠杆平衡)

(5) 将图中左右铁块各浸于煤油和水中 (杠杆不平衡, 杠杆顺时针转动)

解后评析:一题多变是在原题基础上, 对其进行改造加工, 在保持原题型情况下, 找出多项发散点, 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经过这样“一题多变”, 进行立体发散训练,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学生的解题应变能力。

三、利用开放性题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生活中许多常见物品, 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 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板和水, 从中选用器材可以做那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三个实验, 并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步骤。

解析:

(1) 平面镜成像实验:在玻璃板一面覆盖上白纸, 形成一平面镜, 将铅笔放在镜前方, 可看到它在镜中的像。

(2) 折射现象实验:在玻璃杯中注入适量水, 将铅笔斜插入其中, 可看到水中铅笔向上折。

(3) 放大镜实验:在玻璃杯中注入少量水, 杯底和水形成一凸透镜, 可将铅笔放大。

(4) 大气存在实验:玻璃杯中注满水, 盖上纸, 倒置发现水掉不下来。

解后评析: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约束少、学生思维想象空间大的特点, 此类问题对习惯于单向思维的学生启发很大, 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新途径。

四、通过学生自己编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请你根据电功公式W=UIT, 编一道求电功W的计算题 (不需要解答)

解析:小明家的电风扇的额定电流为300MA, 请问电风扇正常通电30min电流做的功是多少?

解后评析:编题,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在编题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可能, 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学生自己编题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又一有效途径。

总之, 在解题过程中, 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薛家宝、陆为群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上一篇:与人口有关的那些事儿下一篇:防治老年压疮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