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2024-07-18

艾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精选7篇)

艾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个抽样调查以随机抽样为原则[2]。随机问卷的调查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公务员、服务行业人员、工人、农民等,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参加问卷调查的对象共100例,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9~65岁;已婚43例,未婚47例,离婚或分居10例;本科及大专文化38例,中专34例,高中18例,初中及以下10例。于健康教育后再次对同一社区的100例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8~64岁;已婚39例,未婚49例,离婚或分居12例,本科及大专文化35例,中专36例,高中17例,初中及以下12例。2次调查过程中,问卷全部回收。健康教育前、后被调查人员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等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组织此次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在我社区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免费发放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手册;在社区宣传板上张贴宣传画;由专科医师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讲座,播放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录像带,内容包括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现状、流行趋势、病因、发病机制、传播途径、预防知识及防治政策等;在每个居民区设置艾滋病宣传专栏,定期更换宣传展板;定期举办艾滋病及性病免费义诊活动等。

1.2.2 随机抽样调查法:

健康教育前后采用相同的调查问卷,问卷由我院自制[3],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如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居住年限等;还包括有关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的来源、被调查对象对性行为的态度等。健康教育前后用相同的问卷。对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原则进行选择,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独立填写,当场回收问卷。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居民关于艾滋病的定义、损害系统、传播途径、潜伏期定义、感染者定义、高危人群定义、危险行为、造成艾滋病的行为、潜伏期时间、诊断方法、抗体定义、主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安全套的作用等问题回答的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健康教育后居民在艾滋病的损害系统、传播途径、潜伏期、感染者、造成艾滋病的行为、潜伏期时间、诊断方法、抗体定义、安全套作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健康教育前比较,*P<0.05

2.2 知识掌握情况

所有题目答对>90%判定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好。健康教育前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人数为66例(66%),健康教育后为84例(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调查研究显示,对社区居民开展各种形式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后,社区居民对艾滋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后居民在艾滋病的损害系统、传播途径、潜伏期、感染者、造成艾滋病的行为、潜伏期时间、诊断方法、抗体定义、安全套的作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健康教育的正面作用。

本次调查过程中笔者还了解到,我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电视或广播,其次是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及健康教育讲座,但通过广播及电视获得的知识一般比较笼统,而健康教育的方式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另外,我社区居民对蚊虫叮咬、游泳、共用生活用具等也可传播艾滋病的认识还很模糊,因此需要更细致的进行健康宣教。据WHO统计[4],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84万。发病地区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均有涉及。艾滋病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主要是人们日常的不良行为和对艾滋病知识缺乏造成的。健康教育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应对行为因素疾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目前,对于治疗艾滋病而言,还没有真正有效的方法,因此,此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提前预防[5]。可以针对不同人群有目的的开展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增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社区医院应经常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也可利用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扩大宣传作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关注疾病对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互相影响功能,把社区卫生服务与社会卫生服务、学校卫生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和防治效果。

摘要:目的 评价在社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法,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社区举办了一系列有关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于教育前后分别随机抽样100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教育前后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 健康教育后居民在艾滋病的损害系统、传播途径、潜伏期、感染者、造成艾滋病的行为、潜伏期时间、诊断方法、抗体定义、安全套作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人数为66例(66%),健康教育后为84例(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社区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把社区卫生服务与社会卫生服务、学校卫生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好的宣传和防治效果。

关键词: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邱顺翼,张俊青,李多富.合肥市城乡4类人群预防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学术版,2010,12(4):53-54.

[2]唐小清,张丽伟.重庆市454名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需求调查[J].重庆医学,2010,13(3):1717-1719.

[3]曾毅,徐缓,许华,等.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地区健康教育是遏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方法[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7):407-410.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pidemiological fact sheet on HIV/AIDS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J].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O04,22(3):213-217.

艾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江西省南昌市护理志愿服务覆盖的10个社区, 每个社区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自愿参加学习、有时间坚持培训的社区居民, 共300名, 其中男112名, 女188名;年龄25岁~60岁 (51.7岁±0.9岁) 。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按照每个社区30人成为1个培训小组, 10个社区自然形成10个小组, 每个小组按照不同时段接受相同师资的培训。师资为10位志愿者骨干, 先期进行培训学习, 经考核合格后成为社区居民培训师资。师资到每个社区小组逐个进行面授培训, 每个社区小组8h, 分上午、下午进行, 采用挂图讲解、人手一图册、现场模拟演示、互动提问等形式授课, 并当场进行培训前后对艾滋病基本知识调查问卷。

1.2.2 效果评价

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是在参考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大众群体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由师资在每组培训前后发放并回收, 培训前后分别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00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回收的调查问卷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

300名参与者全部完成一天的培训, 全部参加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培训前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不高, 尤其对日常生活不会传染艾滋病、国家对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政策知晓率极低;普遍认为艾滋病等同性病, 认为艾滋病就是个人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所得;多数人知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半数以上人员会正确使用安全套。参与艾滋病基本知识培训后, 居民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知晓率普遍提高。结果见表1。

人 (%)

3 讨论

3.1 社区居民对艾滋病认知状况差

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不高, 普遍认为艾滋病等同性病, 认为艾滋病就是个人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所得, 只要接触就会传染;多数人知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传播, 少数人知道母婴之间会传播;对日常生活不会传染艾滋病的知晓率极低;几乎不知道国家对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政策;半数以上人员会正确使用安全套但不知道这是最简单、经济、有效的预防性接触传播的方法。

3.2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 开展对社区居民的艾滋病专题培训十分必要, 对于艾滋病的预防, 健康教育仍是目前最重要的手段。健康教育是进行艾滋病行为干预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作为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 培养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通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提高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识, 有效防止艾滋病在社会人群或家庭成员中盲目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降低艾滋病感染率和发病率。

3.3 社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

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大众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 艾滋病歧视现象非常普遍[4]。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广泛流行, 人们谈“艾”色变, 不仅艾滋病病人受到社会的普遍歧视, 甚至对艾滋病家庭也畏而远之, 恐避之而不及。人们逃避与歧视艾滋病病人的原因一是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并不完全了解, 另一方面是至今没有治愈的方法[5]。帮助居民正确认识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 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和恐惧, 培训后99.3%的人员知道日常生活如吃饭、握手、交谈等不会传播, 使艾滋病病人可以正常生活, 融入家庭和社会,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艾滋病儿童缺乏社会的保护、关爱, 无法自我身份确认, 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甚至可导致他们不能接受被歧视和排斥的现实而采取自杀等方式来逃避[4], 因此对艾滋病儿童的正视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专项的培训教育、合适的方法, 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 认识和掌握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预防传染。避孕套是目前为止预防性接触感染HIV最为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教育材料中强调了避孕套在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3]。培训后100%会正确使用安全套, 并知晓是最经济、简便的防护措施, 能有效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近几年随着我国艾滋病感染者数量的上升, 艾滋病在母婴之间的传播不断上升, 为了降低母婴之间的感染几率, 进行艾滋病孕期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针对孕妇在整个孕期的行为和哺乳方式做出正确的指导, 以此来降低艾滋病在母婴之间的传染[6], 87.6%的人员知道孕期检测和人工喂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93.6%的人员知晓对有吸毒的人员尽早安排戒毒, 防止共用针头吸毒导致艾滋病传播。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专题培训, 参加培训人员基本了解了艾滋病的概念, 掌握了艾滋病传播的3种主要途径, 并能对3种传播途径如何预防做出正确回答, 知道日常生活如吃饭、握手、交谈等不会传播;通过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 做好广泛宣传, 扩大居民对艾滋病的认识, 让社会人群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 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发病, 使艾滋病病人享有被尊重的生活,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艾滋病的防治是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也是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作为护理志愿服务人员, 传播、宣讲艾滋病相关知识意义重大, 对防止艾滋病在人群之间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帮助艾滋病病人回归家庭有着积极意义, 同时加强对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正确认识艾滋病, 减少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 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摘要:[目的]观察社区居民中开展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专项培训教育效果。[方法]对10个社区的300名社区居民进行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讲解、演示, 并通过培训前、培训后问卷答题的方式,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居民参与培训后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与培训前比较明显提高 (P<0.01) 。[结论]对社区居民进行艾滋病专项培训可以帮助居民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掌握人群之间防止传播的基本方法, 对控制艾滋病在人群间传播及艾滋病病人回归家庭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区居民,艾滋病,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北京: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2007:1.

[2]戴翠萍.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预防策略[J].卫生行政管理, 2009, 27 (3) :135-136.

[3]益伟清, 黄慧佳.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及防范措施现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1) :52-53.

[4]苏学宇, 舒勤.对社区艾滋病致孤儿童开展死亡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6) :1079-1080.

[5]黄锐洁.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2 (9) :6-8.

艾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上海市宝山区社区吸毒人群相对集中的淞南镇和张庙街道为调查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这两个街镇对444名社区吸毒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自填式问卷调查和静脉血样的采集。

1.2 方法

1.2.1 现场调查与采样

在中盖艾滋病项目办的支持下,由社工组织动员社区吸毒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调查。调查表格由中盖艾滋病项目办统一制定,每个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5ml,分离血清,-20 ℃保存备用。

1.2.2 血清学检测判定标准

HIV抗体筛查试验呈阳性反应者送上海市艾滋病确认试验室确认,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按照国标执行。

1.2.3 资料的录入与分析

资料统一录入Excel数据库,并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参加调查的444人中,男性357人,女性87人,男女比为4.10∶1(357/87)。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平均40.08岁;以30~和40~组为主,占72.07%。

2.2 行为学调查情况

2.2.1 首次吸毒年龄

调查对象首次吸毒年龄在14~54岁,大部分在20~39岁,占78.83%。首次静脉吸毒年龄在16~50岁,占79.53%;其中有124人(36.26%)接触毒品当年即开始静脉吸毒,90人(26.32%)于接触毒品次年开始静脉吸毒;94.44%的静脉吸毒者在首次接触毒品后5年内开始静脉吸毒。

2.2.2 吸毒年限

调查对象的吸毒史平均在0~30年,其中10年及以上的占61.94%,调查当年接触毒品的仅占3.38%。

2.2.3 静脉吸毒及共用针具史

调查对象有静脉吸毒史的有34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7.03%;其中承认最近1次注射吸毒与他人共同使用针具行为的有9人,占2.63%。

2.2.4 最近1年为获得毒品或金钱而发生商业性行为情况

女性吸毒人员87人,其中为获得毒品或金钱而发生商业性性行为的有2人,仅占2.30%。

2.2.5 最近3个月接受艾滋病筛查服务情况

在参加调查的444人中近3个月内全部接受过HIV检测的有83人,占18.69%。其中美沙酮门诊的58人中近3个月内全部接受过HIV的检测,社区386名吸毒人群中近3个月内接受过HIV检测的有25人,仅占6.48%。

2.3 血清学检测结果

采集的444份血样中1份抗-HIV呈阳性反应,经上海市艾滋病确认试验室确认,阳性检出率0.23%;37份血样梅毒RPR阳性,阳性检出率8.33%;292份血样丙型肝炎抗体阳性,阳性检出率65.77%。

2.4 血清学结果影响因素

2.4.1 年龄和性别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各年龄组之间抗-HIV、梅毒(RPR)、抗-HCV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组之间抗-HIV、抗-HCV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梅毒RPR阳性率男女组分别为6.72%和1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P<0.05)。见表1。

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梅毒RPR—梅毒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HCV—丙型肝炎病毒。

2.4.2 静脉吸毒行为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静脉吸毒行为组和无静脉吸毒行为组的抗-HIV、梅毒RP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抗-HCV阳性率分别为69.59%和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3,P<0.05),见表2。

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梅毒RPR— 梅毒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HCV—丙型肝炎病毒。

2.4.3 静脉吸毒年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静脉吸毒年限分组之间抗-HIV、梅毒RPR、抗-HCV阳性率经Kruskal-Wallis Tes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梅毒RPR—梅毒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HCV—丙型肝炎病毒。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社区吸毒人群梅毒RPR阳性率8.33%,较王华洪等[2]的调查结果阳性率高。各年龄组及是否静脉吸毒组间的梅毒RPR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女性吸毒者梅毒RPR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虽然问卷中承认以性养吸的只有2.30%,但高达14.94%的RPR阳性率提示可能有更高的比例存在性乱,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调查。

吸毒人群是传播艾滋病的高危人群[3]。本次调查中社区吸毒人群HIV阳性者只检出1人,说明我区吸毒人群中HIV感染情况目前还处于较低流行水平;HCV阳性率65.77%,比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3.20%高出近20倍[4],与国内外报告的吸毒人群31%~93%的阳性率相符[4,5,6,7,8]。静脉吸毒组的HCV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静脉吸毒组,提示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由于大量存在的不安全注射行为,已使之成为HCV感染的最高危人群,也进一步证明静脉注射方式是HCV感染的重要的危险因素[9]。在静脉吸毒人群中HCV感染率往往作为该人群针具共用的敏感指标,说明我区社区吸毒人群中针具共用这一HIV感染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该人群具备HIV快速蔓延的条件。

吸毒人群的疾病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反映出该人群的行为特征[10],静脉吸毒比较普遍,而且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以性养吸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在低流行水平时加大综合防制力度,避免该人群中HIV的快速蔓延。首先,应加大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力度,从不吸毒、不静脉注射吸毒、不共用针具以及忠贞、安全的性行为等层面开展宣传教育,降低不良行为对疾病传播、社会稳定带来的危害。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针对吸贩毒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毒品的危害。坚持疏导结合,帮助静脉吸毒人群进行有效的毒品戒断和替代治疗。在吸毒人群中大力推广100%安全套和美沙酮替代治疗,探索清洁针具交换试点,从根本上减少针具共用行为,进而减少疾病传播危险行为的发生。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吸毒人群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感染状况。方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中盖艾滋病项目”)”的经费支持下,通过社工组织动员,对辖区内社区吸毒人员开展调查并静脉采血,对其进行艾滋病、丙型肝炎及梅毒3个项目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调查男性357人,女性87人。采集的444份血样中抗-H IV阳性者1例,阳性率0.23%;梅毒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以下简称梅毒RPR)阳性者37例,阳性率8.33%;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292例,阳性率65.77%。男女性别组中,梅毒RPR阳性率分别为6.72%和1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P<0.05)。静脉吸毒组的抗-HCV阳性率69.59%,非静脉吸毒组阳性率为5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3,P<0.05)。结论 吸毒人群是H IV、HCV、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此群体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关键词:吸毒人群,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林皞,张文昌.我国吸毒人群HIV感染高危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1):28-30.

[2]王华洪,吴日明,张大迁,等.岳阳市吸毒人群四种血液传染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15-1216.

[3]Nguyen AT,Nguyen TH,Phm lKC,et al.Intravenous drug use amongstree—t——based sex workers:a high-risk behavior forHIV transm ission[J].Sex Transm Dis,2004,31:15-19.

[4]潘池梅,彭鸿斌,黄涛,等.社区吸毒者艾滋病知识及高危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4(24):411-412.

[5]杨红,孙莉莉.六盘水市2006年吸毒人群HIV监测结果[J].华南预防医学,2008,4(34):74-74.

[6]钟富华,唐梦瑾,刘劲,等.2001—2006年广西玉林市吸毒者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状况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71-72.

[7]王丽,赵素元,杨忠礼,等.静脉吸毒人群外周血红系和HCV/HBV/HIV感染频度的分析[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6,7(3):149-151.

[8]Otegbayo JA,Taiwo BO,Ak ingbola TS,et a1.Prevelence of hepatitis B and Cseropositvity in a Nigerian Cohort ofHIV-infected patients[J].Ann Hepatol,2008,7:152-156.

[9]佑春,许心宏,李秀华.等.静脉注射毒品人群中HIV、HBV和HCV感染的现况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77-779.

艾滋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第4篇

1 心理支持

由于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和社会的歧视, 艾滋病病人除了要承受疾病的折磨外, 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各种压力。艾滋病病人对社会有恐惧感, 对家庭有负疚感, 情绪低落, 思想负担重, 容易出现严重心理障碍而易发生意外, 故应给艾滋病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 了解HIV的有关知识, 教会病人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新检测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危机干预, 关爱病人, 消除病人顾虑, 使病人尽快从危机中解脱出来, 承认并面对现实, 防止自杀的发生。

2 药物治疗指导

2.1 用药依从性教育

告知病人抗病毒药物不能治好艾滋病, 也不能防止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因此, 必须在性活动时使用安全套才能保护他人不被感染;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 但大多数不良反应会自行消失, 也可用药物缓解,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因为不良反应停止服药, 不规范服药会使疾病逐渐加重, 并容易产生耐药;为了保证疗效, 必须每天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 不能自行停药, 漏服时尽快服用下一次药物, 但不要加倍服用, 也不要将自己的药物给他人服用。

2.2 抗病毒治疗的健康教育

抗HIV药物共分3类:①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如去羟基苷、拉米夫啶、齐多夫啶、司它夫啶;②非拉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如奈伟拉平、依非韦仑;③蛋白酶抑制剂, 如茚地那韦, 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 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药物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时, 应减少每次摄入的食物或液体量, 避免进食过多高脂肪、高纤维食物, 选择易消化食物, 少食多餐, 并观察腹痛的时间、性质, 观察粪便的性质,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出现头痛时, 应保证充分休息, 保持水分和食物摄入, 避免咖啡因,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有轻度皮疹时, 观察皮疹的性质以及发展情况, 防止阳光直接照射皮肤, 避免烈性皂类擦洗患处, 使用润肤霜保持舒适, 穿宽松棉织品, 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物。有情绪异常、噩梦时, 建议睡前服用依非韦仑, 对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咨询, 解释依非韦仑的不良反应。有周围神经病变时, 可用苯托英钠、阿米替林缓解症状, 提供支持咨询, 遵医嘱给予神经营养药物, 如维生素等。

2.3 免疫调节药物

干扰素有抗病毒和免疫作用;丙种球蛋白定期使用能减少细菌性感染的发生;中药香菇多糖、丹参、黄芪和干草甜素能调整免疫功能。

3 营养与饮食指导

艾滋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 艾滋病病人通常营养不良, 若合并感染, 体重将进一步减轻。胃肠功能尚好的病人, 口服营养可保持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功能, 降低费用, 减少感染危险, 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严重厌食者, 食物应多样化, 少量多餐, 营养均衡。另外, 要保持良好的进餐气氛, 食欲好的时候, 尽可能多吃, 重视饮食, 鼓励病人把吃饭当作治疗。有口腔疾患、吞咽困难的病人, 应静脉补充能量及营养物质, 保障机体对营养的需求。

4 休息与活动指导

HIV携带而无症状者, 可以照常工作、学习, 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疲劳。艾滋病病人早期生活可以自理, 根据情况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急性期及晚期需卧床休息, 严重腹水者取半坐卧位, 减少体力消耗。有低热、腹泻等症状或合并各种感染时应休息。

5 出院指导

艾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1470例, 患者年龄18~40岁, 平均年龄29岁。

1.2 干预方法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信息、感染危害以及治疗信息等知识, 通过多种方式使孕妇了解并熟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 普及该病的引起原因、预防措施等。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宣传画、设置宣传栏、提供录像及开设咨询服务等方式, 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调查的数据,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孕妇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 1470例孕妇干预前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321例 (21.8%) , 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1236例 (84.1%) , 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加强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 向人们灌输健康意识, 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 提供改变这些行为的知识、技能和服务,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调查中发现, 孕妇对该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差, 随着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使其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 在艾滋病的预防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由此可见, 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应该给予重视,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 提高她们的认识, 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 自觉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2 推广干预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孕妇经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后对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于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提高, 干预主要以孕妇为主体, 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推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 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 提高她们的认识, 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 自觉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3 针对孕妇不同情况开展综合干预

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会受到本人教育程度以及民族差异方面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掌握, 教育程度不等会影响到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2]。所以在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孕妇的文化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因素, 制定最适合的健康教育干预, 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1998-2010) ”提出:“加强宣传教育, 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 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的传播”, “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目前, 我国各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实践证明,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预防措施, 作为妇幼保健的策略, 促进母婴健康、安全的效果已得到公认并接受。应用健康教育手段, 在妇幼保健的各个环节, 对目标人群开展有效、可行、易接受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 给予妇女、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对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也是非常关键的。目前,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显示出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男性感染为主转向女性感染率不断增高的特点。近几年, 我国艾滋病相关监测数据显示, 妇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妇女感染比例和孕产妇感染比例的增高预示着艾滋病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尤其年轻妇女担负着生育后代的使命, 使得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加扩大, 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因此采取积极措施, 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 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初级的预防措施[1]。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 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增加防护意识。综上所述, 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 减少对妇女以及儿童的影响, 并且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时应该结合孕妇的相关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干预措施, 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的传播。总之, 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值得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分析其临床干预效果, 评价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在预防艾滋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中, 随机选择1470例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干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等, 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结果:所有孕妇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 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率与知晓率, 能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避免艾滋病母婴传播, 具有非常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4-54.

浅析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健康教育 第6篇

我在传染科工作多年,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及细心观察总结,认为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健康教育,可采用以下措施及方法,效果尤佳。

1 患者入院介绍

患者入院时,由于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以及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对感染艾滋病的恐惧等,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悲观的心里,导致其在陌生的环境里会感到不适和畏惧。此时,护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主动,热情大方地接待患者及家属,以诚挚的态度做好自我介绍,耐心细致地向其介绍病区环境,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作息时间,主管医生、护士,使患者从内心感到医生护士是真诚、热情和可以信赖的,以便尽快熟悉环境,消除不安,安下心来接受治疗。

2 临床健康教育

做好心里指导。艾滋病因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能完全治愈等特点,致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产生恐惧、忧虑、羞愧、自卑等心里,患者所承受的不只是疾病带来的压力,更要承受社会、家庭的压力,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个别患者甚至会对生活散失信心,产生自杀的念头。针对此情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首先医护人员态度要诚恳,让患者感觉到我们对他们是真诚的,是没有歧视的,消除患者羞愧、自卑情绪,消除医患间的隔阂;其次是认真对患者进行政策和医疗技术发展现状等心里教育,仔细向患者介绍国家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救助、保密等政策,向他们介绍目前世界上及我国对治疗艾滋病的医疗技术发展情况,各种新药物的不断研制产生等情况,让他们明白如果积极配合医治,树立生活信心,加强锻炼,搞好个人卫生,生命得到延长是完全可能的,有的甚至能达到正常人的寿命,从而使他们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主动接受治疗;再次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如: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母婴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艾滋病的发病原理,使患者及家属明白撇开三条传播途径,与患者进行一般的生活接触,如:握手、共同进餐、公用浴池等是不会被传播艾滋病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好日常生活中避免感染的防范措施,促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效果。

3 相关治疗

我们可以通过HIV抗病毒治疗来延长感染者进入患者的时间,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HIV在体内复制,减少CD4细胞的破坏,使患者重建免疫功能,抗病毒治疗越早,其药物毒副反应也越小。临床医护工作中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我们的医疗技能,不断改善医疗技术设备,改进我们的服务,同时不断引进新型的抗病毒药物,使患者得到良好的医治。

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我们要及时告知患者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及要求。告诉患者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注重日常个人卫生,珍惜生命,洁身自爱,遵守婚姻家庭美德,保护配偶不被感染。我们要求患者必需长期服药,按时服药,定期健康体检,按时到医院进行抽血化验,检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注重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积极主动接受回访,以便及时接受我们的良好治疗。

5 结论

艾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第7篇

本研究针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脆弱性特点,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干预并评价其有效性,以此探索我国艾滋病高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适宜健康干预模式,为相关健康促进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经验与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艾滋病高流行区——河南省某县艾滋病孤儿相对集中的1所中学4个班级,其中2个班104人为干预组(男生63名,女生51名),另 2个班105人为对照组(男生53名,女生62名)。2组均包括艾滋病孤儿。为避免给孤儿带来额外心理负担,本研究将全部对象纳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范畴,进行整体分组、干预与效果评价。经检验,2组在性别、年龄、是否住宿、学习成绩及以前是否参加过其他艾滋病宣教活动方面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模式

根据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特点,自行编制《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教案,各模式主题与教学目标如下:(1)让我们认识艾滋病。目标为掌握艾滋病流行概况、危害及病程,培养平等交流与表达能力。(2)其实艾滋病并不可怕。目标为掌握HIV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识别危险行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3)如果我是他/她。目标为培养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关爱、理解与反歧视态度,培养同理与共情能力。(4)我真的很不错。目标为增强学生自尊、自信与自爱,培养自我认知与决策能力。

上述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式、互动式教学为主要方式,通过头脑风暴、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配合课外阅读材料以强化相应知识、技能。

1.2.2 干预评价

针对干预内容及教学目标,编制如下效果评价工具:(1)艾滋病知识与态度问卷,含20个艾滋病知识条目与14个关爱态度条目,知识得分区间为0~20分,态度得分区间为0~14分;(2)Rosenberg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得分区间为10~40分,得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3)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得分区间为54~216分,得分越高,自信水平越高。

1.2.3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1双录入建立数据库,SPSS 11.01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自尊与自信水平比较 见表1。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艾滋病知识、关爱态度水平较低且各条目正确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个知识条目中,2组均仅有9个条目答对率超过80%;14个态度条目中,2组分别有5个和6个条目选择积极态度比例低于80%。知识、态度、SES与PEI量表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艾滋病知识、态度、自尊与自信基线水平一致。

干预后,干预组知识、态度水平明显提高:19个知识条目答对率超过80%,其中17个超过90%并有15个条目答对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3个态度条目选择积极态度比例超过80%,其中11个超过90%并有7个条目选择积极态度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干预组知识、态度、SES与PEI量表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效果明显。

2.2 不同性别学生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自尊、自信水平比较

如表2所示,干预前男、女生知识、态度与自尊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自信基线水平显著低于女生。干预后,男、女生知识、态度水平依然一致,而男生自尊、自信水平均显著低于女生。

男、女生干预前后知识、态度、自尊与自信提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男、女生在上述方面提高程度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在干预后自尊水平提高不显著。

注:不同性别间比较,*P<0.05,**P<0.01;同性别干预前后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随着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参与式教学被证明适合在敏感人群中开展敏感问题教育,如生殖健康与艾滋病预防教育等。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与平等活跃的氛围使受教育者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敏感问题本身,避免受教育者因过于专注自身而感到不安[11],这也使它成为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尤其是艾滋病孤儿中开展教育干预的适宜模式之一。同时,生活技能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社会能力,并建立健康信念与行为模式[12]。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特殊健康需求转化为生活技能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技能干预,其效果将比传统教育内容更为显著。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前期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基线调研结果表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遭受更多歧视与不公,出现自尊水平下降、抑郁情绪增多等心理问题。因此,本研究将艾滋病知识、关爱态度、自尊与自信4方面作为主要干预内容,使青少年在深入学习艾滋病知识基础上,建立对艾滋病病人、HIV感染者及其自身积极、正确的态度,提高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社会能力及相应生活技能。上述干预内容符合干预对象最紧迫的健康需求,具有良好针对性与可接受性。

此次干预选择艾滋病孤儿相对集中的学校,采用整群抽样,被抽到班级所有学生均接受干预或对照组问卷调查。在抽样与干预实施过程中对艾滋病孤儿不予识别而进行干预组与对照组整体比较以考察干预效果,避免公开孤儿身份或引起关于分组方式的猜测而引入对艾滋病孤儿过分关注甚至歧视的可能,最大程度地消除了艾滋病孤儿压力与不安,保证了理想效果,增加了干预的可接受性。

“四免一关怀”、“两免一补”及一系列艾滋病孤儿支持性政策确保了孤儿较高的入学率且所在学校分布集中。因此,在艾滋病高发地区,以学校为基础实施健康干预具有投入小、易开展、覆盖广的优势。学校稳定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较高的关注与信任程度也决定了在当前条件下开展各项基于学校的健康促进工作可行性与可持续性较强。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知识、态度、自尊、自信方面水平均较低且基线水平一致。通过干预,干预组上述各方面显著提高,通过4个模式的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关爱与反歧视态度、自尊与自信水平均显著提高,实现了主要干预目标,达到了预期干预效果。

性别通常被认为是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效果评价中,对男、女生间差异进行比较。干预前,男、女生知识、态度与自尊水平一致,而男生自信水平却显著低于女生。这与其他研究男生自信水平高于女性结论[13,14]不符,但与干预前基线结果一致。经过访谈发现,我国男性为主的家庭结构导致部分年龄较大的男性艾滋病孤儿取代故去单亲甚至双亲成为家庭主导,承受着与年龄段不相符的身心压力,对其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导致比女性孤儿更显著的心理问题,如自我认知水平下降等。提示我国艾滋病高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存在共同性别特点,即男性比女性更脆弱,更需接受心理支持等健康干预。必须在干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对男生更加关注,使之获得比女性更大的提高幅度,才能最终消除性别差异。

综上所述,基于我国艾滋病高发区实际情况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健康需求,以学校为基础,以参与式教学为主要形式,以生活技能教育为途径,以艾滋病知识、关爱态度、自尊与自信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干预模式,具有良好适应性与有效性,可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顽固性与反复性,因而应注重长期干预、多途径强化,以巩固、拓展干预效果。干预过程中,不可将艾滋病孤儿单独分组或特殊对待,并应遵守保密原则,以避免给孤儿造成心理负担甚至造成新的歧视[15],且男生应被给予更多关注。

摘要:目的评价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中的适宜性与有效性,为相关健康促进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某县104名受艾滋病影响的中学生进行以普及艾滋病知识、建立关爱态度、提高自尊与自信水平为目标的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干预,另105名学生为对照,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学生艾滋病知识、关爱态度、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得分与对照组基线水平一致;干预后,干预组上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内,干预后男生自尊与自信水平均显著低于女生。结论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干预模式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是有效、可行的,男生在干预过程中应被给予更多关注。

上一篇:销售净利润率下一篇:领导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