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发展方向

2024-09-18

项目管理发展方向(精选11篇)

项目管理发展方向 第1篇

2008年11月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时指出, 国家将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匡算, 实施上述工程建设, 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11月27日, 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指出, “4万亿”投资近一半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 总额1.8万亿元;用于地震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投资1万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元;生态环境3500亿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 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 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从投资构成可以看出城乡建设工程投资比例将占“4万亿”投资的95%以上。据统计,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每年投入上千亿资金用于道路、桥梁等基础性设施建设, 这些建设项目对扩大内需, 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 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2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主要管理方式

所谓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是指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或其授权法人组织作为工程业主, 按照国家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直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进行全程管理的方式。从现阶段来看, 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有以下四种类型。

2.1 项目指挥部型

该机构一般为临时从政府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负责人通常为政府或者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 当工程项目完成后, 即宣布解散。如社会事业类的展览馆、图书馆、行政服务中心、广场等建设项目。

2.2 基建处室型

一些单位虽然其主要业务不是工程建设, 但常年有建设任务, 在项目批复之后由其下设计划财务处或基建处行使建设项目管理职能。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单位及政府所属的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建设项目。

2.3 政府部门型

政府投资的一些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工程, 直接由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和管理。如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以及河道堤防、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

2.4 项目法人型

一些政府投资的经营性或准公益性基础设施工程, 由政府授权使用或经营单位的法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行全过程负责。如交通、电力、污水处理、城市供水、土地开发等建设项目。

3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现有的管理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间, 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保证基本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其暴露出来的弊端也是越来越明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个4方面。

3.1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不重视可行性研究

相当一些项目建设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存在有的项目已经开工, 而初步设计甚至可行性报告还未审批或有的项目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 甚至有“三无”现象 (即无立项、无报批、无图纸) 出现, 同时, “三超” (超计划、超概算、超预算) 现象也突出, 致使政府资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甚至出现资金漏洞。

3.2 管理人员不够专业, 管理经验不积累

特别是指挥部型建设项目常常是“项目开了搭班子、工程完了散摊子”, “只有一次教训、没有二次经验”。工程建设管理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 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 对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控制要求比较严格。临时组建的项目班子使很多非专业人员从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工程往往会出现物资浪费、质量低劣、投资失控等问题。

3.3 管理机构多, 管理成本大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有党政群机关、社会团体、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的人员参加, 每个项目都组建一个管理班子, 人数较多, 管理费用较高, 实际开支成本较大。

3.4 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及合同制未真正落实

个别项目招投标还存在利用各种手段, 排斥潜在投标人, 搞地方和行业保护或不依法招标、招标不规范、串通招标投标, 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工程监理制贯彻不到位。

4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改革发展的方向

从以上情况分析看, 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改革势在必行。2004年7月16日, 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项目代建制”。根据该《决定》规定项目代建制专指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 即通过招标等方式, 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 建成后移交给使用单位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代建制突破了旧有的管理方式, 使现行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转变为“各环节彼此分离、相互制约”的模式。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开始推广。北京、宁波、重庆、贵州等省市还陆续出台了关于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实行“代建制”的《暂行规定》或《实施细则》。安徽、陕西以及广东深圳和云南昆明还相继成立了“公益性项目建设管理中心”等代建项目管理机构。2004年9月, 财政部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财政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

项目代建制是当前工程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建设体制的创新, 是与国际上通用的代理建设制的接轨。代建制的实行克服了以往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多种弊端, 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改变了以往政府在投资、建设、监管、使用等方面多位一体的状况, 有利于各自责任的落实, 克服了建设项目非专业化管理的难题, 让真正具有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发挥其自身优势, 有利于提高工程整体的建设管理水平, 使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同时, 代建制是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使决策权和管理权相分离, 又互相制衡, 增加了腐败的成本和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发生, 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5 结论

随着政府投资责任的进一步明确, 特别是“项目代建制”被明确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主要管理方法后, 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体制改革, 推行项目代建制将是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管理的必然趋势, 它更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解决效率低下和人、财、物资源的浪费, 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虽然在推行项目代建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认识的程度还很欠缺, 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市场还不是很健全, 但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积极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代建队伍, 从而创造一个健康、公平、竞争的代建市场。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如何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我国2008年中央财政的“4万亿”投资入手, 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主要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等方面进了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一刚.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2004-12-4.

[2]李华一.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9) :38~41.

[3]徐艳.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04, (6) :15-1.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 第2篇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质量、技术、服务是企业立足根本,随经济不断发展,用户成套线采购的增多,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期望值越来越高,提高产品质量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尤其重要。产品在用户中出现1%质量问题,代表公司的形象受损,“让步接收”的产品零件对公司的品牌有潜在毁誉的风险,这对产品质量管理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司以生产制造纺机设备为主,每台设备包含了上百零件,零件有多道工序组成,目前还有存在将质量管理等同于产品零件检验思维,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简单的“质量把关”,产品零件以入库检验、试车检验为主,而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制造前预防与过程控制。在新的生产模式下,产品短周期制造、零件大采购、大协作,现有人力物力配置已无法满足以检验控制质量的方式。产品零件生产加工在前,检验在后,检验仅是针对产品零件质量标准,在产品零件生产制造完成后进行的“验证”,产品零件实测技术参数满足质量标准规定时判定为“符合”,否则判定为“不符合”。此时的产品质量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检验后仅是明示了,不检验,也是客观的,因此产品零件制造加工是主动、产品零件检验是被动,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是在生产制造环节控制(包括原料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所提出的“三零”质量目标,公司质量管理方向应以预防替代检验,在产品整个制造过程入手,结合PDCA循环的模式,提升产品质量。

预防替代最后的检验不是口号,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控制,PDCA循环可应用于整个流程(P—根据产品零件要求,做好策划;D—执行实施;C—检查验证;A—持续保持或改进),按照要求做好事前预防控制方案,提前明确产品零件的质量特性,对照同类型产品零件的历史数据,作出控制重点要求和容易出现问题地方的作加工指导,包括合理配置设备工装物资,同时对生产能力作评估。在生产制造过程控制中,所有的步骤需一丝不苟的按照图纸工艺要求执行,这是做好产品零件的基础,执行就是一层不变按规定去做,这是一种习惯和态度,更是直接体现了管理者管理水平和能力。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让操作人员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知道生产出来的产品零件是否符合的要求;知道对异常情况的正确处理能力;知道生产出来的产品零件不符合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特别是有些产品零件的质量问题可能无法从后道工序中发现并弥补,这更要求在过程中把事情一次做好,预防影响品质问题的发生。完成后的检查验证是整个过程的保障,同时检查验证可以有效收集实际中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对于正确的作保持,需要改进的,做好改进策划,重新开始,直至达到要求。质量工具的运用,贵在坚持,只有注重长效,着眼长远,才可确保产品零件生产的持续性高质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按照预防为主PDCA循环改进方式进行,例如MA876主轴外协就协同生产部,做好了事前零件质量技术要求工作(P—要求与策划),通过外协方第一次加工的情况(D—执行实施),进行加工后的首检验证(C—检查验证),把未达到要求的再次针对性的给予方案,把质控要点以书面、图片及结合现场操作的形式给予明确(A—改进),确保了后续零件加工达到要求。

项目管理发展方向 第3篇

软件成本超支是软件项目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软件项目做完之后, 不仅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甚至连项目奖金都拿不到,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当初对项目成本估算的不准。

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影响越来越大, 它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和软件项目的开发。没有合理而准确的软件成本估算, 就无法很好地进行软件项目的管理。

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 全球500强企业中, 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 5%。然而软件项目的开发情况却不容乐观, 1995年, 美国大约只有10%的软件项目可以按时交付且费用不超支, 约3 0%的项目没有完成就被取消了。

项目超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软件开发过程中, 成本控制工作没有做好, 没有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而更多的原因则来自对软件项目成本的错误估算。要实现一个比预算昂贵得多的软件, 不管如何控制都将无法避免成本超支。

2 常用软件成本估算模型介绍

在软件成本估算领域有很多的估算模型, 如功能点、D E L P H I、S D C和C O C O M O等。其中以功能点和C O C O M O模型应用最广。

2.1 功能点估算模型

功能点方法的本质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度量系统, 它认为系统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内部逻辑文件、外部接口文件、外部输入、外部输出和外部查询。根据计算规则首先确定每个功能的分类及其功能复杂度, 从而可以得到每个功能的权值, 全部功能的权值相加就得到“未调整的功能点数”。

功能点方法可以在早期度量软件的规模。软件的规模与它的工作量、进度和成本关系紧密, 早期准确的软件规模度量有助于确定软件价格和提高策划过程中估算的能力。

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从项目计划开始, 估算是项目计划的第1个活动。估算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交付软件的规模。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 与用代码行表示软件规模相比, 用功能点表示软件规模作为估算的输入要准确得多, K e m e r e r的研究显示, 采用功能点进行估算的误差是8 5%, 而采用代码行估算的误差是601%。

由于软件项目都是从需求分析开始, 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用户的需求, 也即系统要实现的功能, 因此, 若功能点方法能够在需求分析阶段引入, 则可以进行准确度很高的成本估算。

2.2 COCOMO模型

COCOMO (Constructive Cost Model) 是Boehm利用美国一个咨询公司的大量项目数据推导出的一个成本模型, 于1 9 8 1年首次发表了原始C O C O M O模型。为适应软件工程领域的快速变化, C O C O M O经过多次的更新, 如1987年的Ada版本, 1994年发展演变为COCOMOII模型。

C O C O M O模型按详细程度可划分为三级, 即基本C O C O M O模型、中间C O C O M O模型和详细C O C O M O模型:

(1) 基本C O C O M O模型是静态、单变量模型, 不考虑任何成本驱动, 仅以规模为基准进行估算, 只适于粗略迅速估算;

(2) 中间C O C O M O模型是用1 5个成本驱动改进基本模型, 这是对产品、硬件、工作人员、项目的特性等因素的主观评估。成本驱动的影响定为项目级, 在考虑任何进度限制时进一步调整工作量;

(3) 详细C O C O M O模型是三种模型中最精确的模型。它基于不同的成本驱动对项目的分段有不同的影响, 用于考虑成本驱动的阶段性影响时进一步改进估算, 这时的计算细化到子系统/模块。它假定层次有三级:系统含有子系统, 子系统含有模块。

在C O C O M O模型中,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待开发软件的K L O C (千行代码) , 因此C O C O M O模型要进行准确的成本估算需要等到详细设计阶段结束后, 因为只有详细设计完成后, 才能根据详细设计的结果对每个模块和类的代码数量和复杂程度进行较准确的估算。

3 软件结构分解和工作结构分解

结构化分析和设计遵从自顶向下, 逐层分解的设计原则。设计师在把握大的框架之后, 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步细化才能完成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工作。

在结构化设计方法中, 先根据用户的需求规格说明书确定系统的边界, 绘制顶层数据流图, 然后对顶层图中的加工进行细化, 一层一层的细化下去, 直到获得系统的所有基本功能。

面向对象的设计虽然与结构化设计有了很大的区别, 但是对对象的设计过程同样是一个细化的过程。在确定了对象后, 需将其抽象成类, 并要对类的属性、方法进行设计, 这也是一个分解的过程。

程序结构分解是软件实现上的分解, 在软件项目中, 还需要对整个软件项目划分若干任务, 并将这些任务分配给项目组中的所有成员。任务分解及分配的好坏也对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有着很大的影响。

项目的工作结构分解即W B S是先把项目中实际需要完成的事项尽量分解成更具体的工作。具体做法是按照树形结构先把整个项目分解为大的单元, 再把各个大的单元分解为小的单元。

需完成事项细分之后, 把各个单元中需要做的工作分配在树形结构的最下层。各个单元中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的工作被称为工作包。在W B S的各个工作包里配置工作人员之后, 项目实行的结构图就完成了。

工作结构分解是进行项目成本计算的基础, 不同的工作结构分解将得到不同的项目成本, 如果工作分配不恰当, 如将简单任务分配给程序开发高手, 而将复杂任务分配给新手, 都将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并增加项目的成本。真实的软件项目成本不仅是软件的复杂度, 并且与本项目的管理和人员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4 软件项目成本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4.1 套用现成估算模型

每个软件企业的情况不同, 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工作人员、不同的环境和背景, 因此如果简单地进行估算模型的套用, 使用别人的计算系数, 得到的将是别的企业的成本而不是自己的成本。这样, 当项目完成后, 成本自然与估算数据相差很大。

不管是功能点模型还是C O C O M O模型都需要本企业的计算系数, 如果提供不了正确的计算系数, 两个模型都无法正确使用, 因此每个软件企业都要对估算模型进行一定的适应性调整, 以适应自己企业的情况。

4.2 缺少成本管理体系

很多软件企业都将成本估算用于项目投标使用, 而没有意识到需要为企业建立一个成本管理体系。如果不对软件的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即使估算得很准确, 最后项目结束后, 成本仍可能大幅度的超过估算。若没有对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合理搭配和利用资源, 以至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项目的成本自然增加, 也就造成成本估算不准。

4.3 缺少成本总结和分析的方法

企业完成一个项目后, 没有对项目成本估算和成本管理进行总结, 无法将项目经验转化成原始数据积累, 不管做了多少项目, 最后对成本还是测不准。由于没有用项目完成后的经验对成本估算参数进行校正, 也造成企业管理水平无法提高。

5 软件项目引入估算、预算和决算的必要性

软件估算在软件项目前期进行, 在需求分析完成后, 便能够利用功能点模型进行软件项目成本的估算, 得到项目成本估算值。对于刚刚引入该方法的企业, 成本估算值是不准确的, 需要根据经验数据对它进行修正。

在软件的详细设计完成后, 便可以利用工作结构分解对之后的所有工作进行预算, 预算的费用包括直接开发费和间接费用, 直接开发费用为实现程序所有功能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 而间接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其他的辅助费用, 间接费用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 在直接费用上占取一定的百分比。

直接费用的计算采用C O C O M O模型, 由于详细设计后已经能够较准确地对软件的代码行数进行估计, 因此, 这个时候计算出来的预算成本也是比较准确的。当然, 系数还是需要根据经验进行修正。

在软件项目结束后, 对整个项目所花费的所有成本应当进行决算。通过对项目成本进行决算, 总结项目经验, 将项目的实际成本与估算和预算进行比较, 然后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 找出误差存在的原因, 继而对估算和预算系数进行调整, 经过若干个项目经验的积累后, 便能够做到较准确的估算和预算。而成本经验的累积也让企业得到了一个自己的成本知识库。

在项目决算的过程中, 可以引入审计机制, 这样不仅可以准确估算软件成本, 而且可以发现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继而对企业的软件过程进行改进, 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 结束语

软件项目成本估算需要丰富的经验累积, 经验累积越多, 则估算越准确, 可以说建立一个软件成本估算的知识库对于软件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让软件企业在项目投标中准确的估计自己的项目成本从而在投标中取得胜出, 更重要的是, 为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唐林燕.COCOMO估算模型改进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6 (12) .

[2]郑明辉.基于UML需求分析模型的软件规模估算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4 (3) .

[3]丁岳伟.人工神经网络在软件预估分析中的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004 (1) .

[4]冯静.软件发布周期费用估算方法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7) .

[5]刘泽星.软件规模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 2002 (12) .

项目融资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第4篇

《中经BP社》(日期:2004-07-29 10:05)

项目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项目融资理论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实践运用,一直是国际金融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项目融资”是一个特定的金融术语。中国银行的网站上,将项目融资界定为:“项目融资即项目的承办人(即股东)为经营项目成立一家项目公司,以该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人筹借贷款,并以项目公司本身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还款来源,以项目公司的资产作为贷款的担保物。该融资方式一般应用于现金流量稳定的发电、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大型基建项目,目前应用领域逐渐扩大,例如已应用到大型石油化工等项目上”。

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一个公司主要利用自身的资信能力安排融资。外部资金拥有者在决定是否投资或是否提供贷款时的主要依据是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现金流量状况,对具体项目的考虑是次要的。项目融资是为一个特定项目所安排的融资,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以该项目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以该项目资产抵押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如果项目的经济强度不足以保障贷款安全,则贷款人可能需求借款人以直接担保、间接担保或其它形式给予项目附加的信用支持。

项目融资至少有项目发起方、项目公司、资金提供方3方参与;项目发起方以股东身份组建项目公司;资金提供方为项目公司提供资金(或投资者购买项目债券);资金提供方(债券投资者)主要依靠项目本身的资产和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还款保证,原则上对项目发起方项目以外的资产,没有追索权或仅有有限追索权。项目融资的根本特征就是融资不仅仅是依靠项目发起人的信用保障或资产价值,贷款银行主要依靠项目本身的资产和未来的现金流量来考虑贷款偿还保证。因此,项目融资风险分担,及对项目融资采取周密的金融安排,并将此项目有利益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承诺和各种形式的保证书结合起来,不使任何一方承担项目的全部风险,是项目融资活动的重要内容。商业房地产开发融资的特点

从2002年开始,商业房地产在我国飞速发展。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国内商业地产的资金比重陡增11.8%。一波商业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浪潮在我国已经展开。

商业房地产开发投资要求巨大的资金投入。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共性,但商业房地产对资金的要求尤为突出。购物中心、特色商业区、shopping mall等的建设一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商业房地产经营一般还要经过2-3年的过渡期,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准备。因此,资金问题,历来都是开发商最为关注和颇费心机的问题。任何一家商业房地产开发公司,能否介入商业房地产市场,除了取决于其技术能力、管理经验以及它在以往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赢得的信誉外,还取决于其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使用资金的本领。许多开发商都是因为资金问题对商业房地产望而却步。

商业房地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其收益主要来源于租金收入,而能否获得租金很重要的在于物业价值的上升。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商业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商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同时在商业房地产很长的投资回收期内,周边经济环境、交通状况、人流状况、居住人群乃至政府的政策都会对收益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商业房地产经营过渡期的存在使开发商在这一期间内随时可能面临调整和亏损。因此,商业房地产经营的风险相当大。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期,商业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又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商业房地产的上述特性说明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是商业房地产开发投资实施的前提,能否有足够长时间的灵活可用资金是商业房地产战胜风险的保障,并且应该做好投资失败分散风险的准备,否则一次失败对商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项目融资与商业房地产的结合目前我国商业房地产资金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开发商、商业经营者自身的积累和传统的外源融资方式。开发商自身资金积累主要是指开发企业自身的资金和以企业为基础的股权融资,前者积累过程相当缓慢,而后者目前在我国利用有限。传统的外源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信托投资、承包商带资承办等,其中尤以银行贷款为主。而银行贷款提供资金的数量和使用期限都有严格的限制。银行贷款项目的风险首先是由开发企业完全承担,然后由银行承担,非常不利于风险分散。而项目融资具有融资金额巨大、风险分担的特点,对于大型的商业房地产项目可以考虑采用项目融资的方式,来实现融资目标和风险屏蔽的作用。

目前,项目融资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项目融资在传统意义上并不用于商业房地产项目融资,主要用于3大类项目:一是资源开发项目,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等能源资源,铜、铁、铝、钒土等金属矿资源以及金刚石开采业等均可成为项目融资的对象。二是基础设施项目。三是制造业项目,如大型轮船、飞机等。招商银行将项目融资的使用范围界定为:“项目融资主要用于需要巨额资金、投资风险大而传统融资方式又难以满足但现金流量稳定的工程项目,如天然气、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运输、电力、农林、电子、公用事业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传统意义的项目融资需要现金流量稳定,而商业房地产的现金流量却具有波动性,因此,如何利用项目融资的优点为商业房地产项目融资,创造为商业房地产量身定做的项目融资模式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

在进行房地产项目融资模式设计时,应考虑以下主要内容:

(1)如何实现有限追索。追索的形式和追索的程度,取决于贷款银行对一个项目的风险评价以及项目融资结构的设计。应该根据具体的商业房地产项目的风险系数、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开发阶段、经济强度、市场安排以及投资者的组成、财务状况、生产技术管理、市场销售能力来安排。尤其取决于商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的实力和项目的市场前景。

(2)如何分担项目风险。风险分担是项目融资的突出优点,应该在投资者、贷款银行以及其他与项目利益有关的第3方间有效地划分项目的风险,风险分担的程度取决于各方的实力和在项目开发中的利益对比。

(3)如何利用项目的税务亏损来降低投资和融资成本。商业房地产项目前期投资巨大,可以考虑如何通过合并纳税来获得前期税收上的利益。

(4)如何实现投资者对项目百分之百的资金要求。项目融资中股本资金的注入方式比传统的公司融资更为灵活,但在设计融资结构时应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的现金流量,保证现金流量不仅可以满足项目融资结构中正常债务部分的融资要求,而且还可以满足股本资金部分融资的要求。

(5)如何处理项目融资与市场安排之间的关系。对于一般的项目融资而言,长期的市场安排是实现有限追索项目融资的一个信用保证基础,但是商业房地产市场前景难以确定,因此,在风险分担时,项目投资方应该给予债权人

一定的保证。

(6)如何结合项目投资者的近期融资战略和远期融资战略。长期融资的时间有的可达20年之久,但一般的投资者出于对当地的投资领域不熟悉采取谨慎之策仅仅把融资当作是一个过渡,所以时间不会太长。而且由于种种情况的变化很可能涉及到重新融资问题,其难易程度是根据融资结构的不同决定的。

(7)如何实现投资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的要求,这是商业房地产项目融资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项目融资模式有以下3个特征:

A.在贷款形式上。(a)一个有限追索或无追索的贷款;(b)购买项目一定的资源储量和产品。

B.在信用保证上。(a)要求对项目的资产拥有第一抵押权,对于项目的现金流量具有有效的控制;(b)要求把项目投资者一切与项目有关的契约性权益转让给贷款银行;(c)要求项目成为一个单一业务的实体,除了项目融资安排外,限制该实体筹措其他债务资金;(d)对于从建设期开始的项目,要求项目投资者提供项目的完工保证;(e)市场方面,要求项目具有类似“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性质的市场合约安排。

C.时间结构上。无论融资方案如何复杂,其包括的两个阶段是:项目的建设、开发阶段和项目的经营阶段。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融资模式有:(a)投资者直接安排融资的模式;(b)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c)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d)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e)以“生产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f)以“黄金贷款”为基础的融资模式;(g)BOT 项目融资模式。

笔者认为在这些融资方式当中,商业房地产融资可以采用通过组建项目公司进行融资的方式。包括通过项目公司、项目子公司、合伙制结构3种模式:

(1)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

由投资者共同投资组建一个项目公司,以项目公司的名义建设、拥有、经营项目和安排有限追索融资。项目建设期间,投资者为贷款银行提供完工担保。第一,项目投资者根据股东协议组建项目公司,并注入一定的股本资金;第二,项目公司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签署一切与项目建设、生产和市场有关的合同,安排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并拥有项目;第三,项目融资安排在对投资者有限追索的基础上。在项目建设期间,投资者为贷款银行提供完工担保。

(2)通过项目子公司安排融资

建立项目子公司,以该子公司的名义与其它投资者组成合资结构安排融资。由于项目子公司缺乏必要的信用记录,可能需要投资者提供一定的信用支持和保证。第一,容易划清项目的债务责任。第二,项目融资有可能被安排成为非公司负债型的融资;第三,在税务结构安排上灵活性可能会差一些。

(3)通过合伙制项目安排融资

通过项目公司安排项目融资的优点:法律关系较简单,便于银行就项目资产设定抵押担保权益,融资结构上较易于被贷款银行接受、投资者的债务责任清楚,项目融资的债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大部分限制在项目公司中,易实现有限追索和非公司负债型融资,可利用大股东的资信优势获得优惠的贷款条件,项目资产的所有权集中在项目公司,便于管理,管理上较灵活,项目公司可直接运作项目,也可仅在法律上拥有项目资产,而将项目运作委托给另外的管理公司。通过项目公司安排项目融资也有一些缺点:缺乏灵活性,很难满足不同投资者对融资的各种要求,主要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5篇

关键词:浅谈;森林资源;管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74-2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科学管理需要出发,融合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森林资源及其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管理者的不同素质和价值观、众多的组织机构和它们的不同功能、千变万化的时空环境等,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建立在它们基础上的方法、技术,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未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方式,是在系统集成思想指导下的集成系统。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而是包括人的思想、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功能过程、方法技术等全面的变革,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解决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较好的抉择。

1 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森林资源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环境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差异决定了森林资源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差异,不仅形成了森林资源的多样性,而且还具有随机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往往用线性思维方式进行,即从问题本身出发,以一个方法去解决,脱离了环境和森林资源发展规律,解决不了森林资源与环境的整体问题。长期以来以木材而木材,为经济而经济,或者现在的为环境而环境,只能取得暂时的单个效益或目标,不能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是简单的管理模式违背了它们的运动规律,因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都是复杂系统,对于复杂系统必须实施复杂管理。

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具有多样化、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森林资源管理的多样化不仅仅表现在森林资源及其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多样化,更主要的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实质是一些人协调另一些人的活动,一切管理是直接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间接作用于森林资源的状态和运动方式的过程。而作为管理的主体:人和他们的组成——组织,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素质和文化、不同的道德背景,在管理中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方法、不同的抉择,复杂而且多样。空间上,人和人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时间上,人或者组织之间不同时间,客观存在着不一致性,常常产生冲突,目前缺少有效的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处理众多冲突的有效方法和原则。

2信息时代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

森林资源管理是依靠信息完成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不仅需要技术,更含有管理艺术的成分,它提供森林资源管理一体化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是针对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提出的全面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是考虑森林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人、组织、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平台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建立一个基于统一的、标准的、开放的、综合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有先进管理规范的技术系统而提出的新理念。只有在系统集成思想下,建立相应的集成系统,能够比较好的满足复杂性管理。

信息时代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者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一些数字、词语、声音、图象等数据,不仅需要有意义的形式排列和处理的数据信息,还要排除管理者不确定的东西,更需要用于生产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因此,今后的信息管理,第一将以知识的获取、生产、分配、使用为主要内容,重要的是解决对事实或者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经验性的结果,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第二通过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技术——生产力,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给管理者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第三信息管理实际上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逐步扩大,使森林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更新的阶段。

3森林资源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森林资源管理将向着管理集成系统方向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和数字地球等背景下,利用系統集成思想,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整体出发,考虑森林资源信息管理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思维方式考虑管理问题,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社会、经济、自然等环境之中,考虑多种解决方案,分析、模拟,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决策,并且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而重新决策。未来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精确的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技术支持,在精确的时间和范围内,根据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状态与运动方式,开展精细的活动。因此,由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和基本硬软件规范化、标准化的森林资源基本基础平台,服务于管理,可以适时的应用物理设备资源,随时提供管理所需要的森林资源管理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基础数据;以森林资源发生发展工艺过程建立起来的数据处理平台,可以适时地提供森林资源的调整过程,提供从造林地的选择、到造林、林分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全过程的状态,制定方案,进行决策和控制;以林业网络化管理为核心网络集成平台建设,一方面以电子政务推动,另一方面以森林资源网络化管理为主体,实施管理网络化工程。

二是网络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可以使森林资源管理内外部实现直接、零距离、互动。利用各种通信网络技术支持的系统,为用户建造了一个数据、硬软件共享的平台,创造了一个实现快速度、广信息、多媒体、高效益的管理环境。

三是多媒体管理。未来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要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及其管理,多媒体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到建设,将成为重要的基础实施建设。并按数据的逻辑关系,通过多媒体数据超连接,将可靠地反映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状态。同时按森林资源及其管理运动规律,通过时空数据的耦合,如实反映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运动方式,以多媒体的形式辅助决策和控制。

四是智能化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将利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建立相关系统模块或者局部运用相应思想与技术,尽可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提高决策与控制水平,让管理者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达到或接近达到专家水平。把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以及它们管理系统的建设作为系统处理的重要组成模块,作为数据处理的基础。所有模型与知识汇集了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管理研究成果,经实践验证,并且在使用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可以支持多数用户的需要。统将支持对问题的及时诊断、方案的形成和辅助决策与控制时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对方案将给予模拟和评价。

五是动态与互动的管理。在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森林资源及其管理内外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越来越大,林业参与社会,社会参与林业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必然进入一个开放式、动态且交互式的阶段。首先是根据现代森林资源管理规律与需要建立的系统,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社会各界在授权的范围内获得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自行加工处理。其次是未来信息管理比较充分的将森林资源的时间与空间状态有机的耦合,适时地提供森林资源状态与运动方式,提出发展趋势,控制方法和调整意见,实现动态管理。第三是有完整的网络平台,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者、社会人士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相互及时地反映、交换信息,进行讨论,指导或者接受一切管理活动,实现适时互动式管理。

环境管理发展方向探讨 第6篇

关键词:新常态,环境管理,方法

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不同,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 “GDP至上”的观念早已被时代淘汰, 只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渐渐不被人们认可。漫天的雾霾、污染的河流、流失的绿地……这一系列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进入了政府和公众的视野。如何在新常态下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成为了公众关心的热点。

1 经济新常态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 新常态下的新环保。前些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过度开发, 这会导致资源消耗过度, 并且制造出大量的污染物, 比如煤炭、石油、树木等资源的过度开采, 破坏了生态平衡, 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在经济新常态下, 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放缓, GDP增长势头减缓,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大力发展这些绿色产业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2) 环保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长期无节制的牺牲环境发展经济, 导致部分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早已超过上限, 雾霾和土地沙化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环境问题都是需要下大力气从根本上去整治的, 彻底解决问题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的条件下修复环境, 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经济转型后, 地方政府GDP增速减缓, 没有能力长期投入环保资金, 导致部分制定好的环保政策无法落实。某些企业的效益下滑, 为了利益违反环保政策, 不使用治污设施, 甚至偷排污染物, 如果环保部门无法及时检测到这些违法行为, 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2 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1) 环境问题与公众健康紧密相关。二十世纪, 人类发现了自己的生存危机, 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人们不再只顾自己, 开始为子孙后代的利益着想。雾霾的出现也让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深刻的体会, 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时时刻刻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环境问题往大了说是国家层面的大问题, 往小了说也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亲身接触到的问题, 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所以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由于环境污染而危害到公众健康的事件屡见不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水俣病事件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化工厂将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水里, 其中含有的汞元素通过居民们使用的海产品进入人体, 造成了水俣病这种遗传病。水俣病事件中, 日本氮肥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该公司肆无忌惮的排污, 而日本政府却长达十几年毫无作为, 导致普通民众为企业和政府的过失买单,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实在是值得我们反思。

(2) 公众对污染治理的诉求日益增长。柴静制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上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烈关注, 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甚至引发了大刷屏。在同一片天空下, 我们同呼吸, 共命运, 所以每个人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 都会感同身受。柴静在调查过程中揭露的一系列环保难点被公众广泛关注, 现在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愈发关心, 对治理污染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更显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前环保工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 公众只是被动的参与, 现在公众对于环保工作的参与度提高了, 但是参与渠道却比较匮乏, 地方政府应该给当地居民提供参与环保工作的渠道, 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降低各地因环境污染问题而导致的群体事件, 让公众感受到自己的诉求正在被政府所重视。

3 新常态下环保工作的方向及对策

(1) 环保执法绝不姑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697个字部署环保工作, 显示出了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李总理特别提到要严格环境执法, 要实现环保的新常态, 就一定要严格执行新《环境保护法》, 一切按照规章制度来, 对于违法者严肃惩处绝不姑息, 对监管不力的执法部门严厉问责, 捍卫法律的尊严。

(2)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已经到来, 产业结构正在慢慢优化, 那些能源消耗大和污染大的产业被逐步叫停, 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绿色能源的低能耗低污染产业, 绿色与低碳逐渐成为常态。同时政府大力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能, 开采利用页岩气、煤层气, 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尽可能的二次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消除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 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这样的产业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绿色产业。目前绿色产业的主力军是环保产业, 主要包括环保设备的生产、垃圾回收和处理, 绿色产业相关股票升幅远超其他股票, 发展潜力巨大。

结语

新常态下我们要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可持续性经济, 推动绿色产业的成长。政策方面,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强力执法,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推进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还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片朗朗青天, 既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我们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李晓亮, 葛察忠, 贾真, 等.新常态下我国环境政策的需求和建议[J].环境保护科学, 2015, 41 (02) :12-16.

[2]周宏春.新形势下我国环境管理与改革取向[J].中国环境管理, 2015, 08 (01) :8-13.

项目管理发展方向 第7篇

一、后现代教育管理研究视角基本概述

后现代主义属于哲学思潮范畴, 同时, 其是多样性领域的混合, 包括哲学、生物学、语言学以及生物学等。后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 主张重新解释现实, 提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挑战。在此背景下, 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得到教育管理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1. 教育组织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现代主义所主张的统一性、普遍性以及整体性和二元论信仰, 遭到后现代主义的反对, 且提出事物多样性与差异性的主张。对于教育管理组织而言, 即不同组织存在不同特性, 即使组织类型相同, 其仍存在各自的特点。格林菲尔德提出, 人并非生活在组织中, 而是组织生活于个体中, 以个体为载体。在组织过程中, 人们做出决定,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此同时, 在人的作用下, 组织得以创造, 并以社会性存在物的方式存在, 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方式, 致使组织理论难以得到统一化标准。

2. 价值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管理学将教育管理领域的事实问题视为焦点, 且十分重视管理技术的研究, 围绕“事实怎样”开展质问, 忽视对事实背后的问题探究。格林菲尔德,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 其认为: 现代教育管理学属于狭隘的科学观念, 是将教育管理推入羊肠小道的罪魁祸首。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 必须以广义科学概念为依据, 正确看待教育管理科学, 打破科学控制决策和组织的状态, 摒弃科学是强有力控制的思想。简言之, 教育管理在研究事实问题基础上, 重点研究价值问题。

3. 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认为, 世界上不存在普遍真理, 且没有总的原则, 每一组织均具有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管理研究过程中, 以研究大范围组织为基础, 深入微观世界, 开展独立且细致的研究。在此背景下, 定性的、质的研究方法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数据、问卷调查不再是研究的唯一凭据, 研究者开始走向学校, 在谈话访问过程中, 体验学校生活并记录, 为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二、基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分析我国教育管理发展方向

1. 基于教育组织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实施校本管理模式

20 世纪80 年代, 在西方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中, 校本管理作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正式出现。基于校本管理下, 针对管理方面, 学校被赋予更大权力, 为做出最好的决策, 应以接近教育实践为前提。在此背景下, 校本管理主张依靠群众的智慧, 提高决策有效性, 合理采用分权制度, 培养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校本管理是后现代主义“去中性化”和“权力下放”思想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 即任何学校均具有特殊性, 其学校发展状况存在差异, 完全适用所有学校的管理理论并不存在。纵观我国教育管理, 仍采用“研究———开发———推广”的模式, 并未以学校实际情况为依据, 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阻碍学校发展。在校本管理模式下, 学校不再扮演政策被动执行者的身份, 而是自主变化管理系统方式的决策者, 转变外控管理为内控管理, 培养学校自我更新能力, 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方案。

2. 科学融入“柔性管理”

关注价值问题, 即关注人文因素。柔性管理模式下, 管理者以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因素方式为主导, 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达到预期管理目标。换言之, 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利用说服、劝说以及解释等方法, 开展教育管理活动, 将人文情怀作为关注的重点, 达到激发人内在动力的目的, 培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 管理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管理关注的焦点, 忽视对价值问题以及主观因素的探究。因此, 在我国教育管理发展中, 应适当引入柔性管理模式, 以组织文化性为基础, 激发个体的价值与创造性, 为个体自我实现创造机会, 提升教育管理效率。

3. 践行开放管理政策

原有学校以封闭式教育管理模式为主, 然而耗散结构理论指出, 系统开放性是系统具有自动生成秩序能力的保障。教育管理受校内外诸多因素影响, 在因素间相互作用下, 致使复杂的纵横交错网得以建立。教育管理并非一层不变, 而是时刻存在变数的组织。因此, 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正确认识非线性变化在教育管理中的价值, 促使人们的创新精神不再受到限制, 促进教育管理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与此同时, 在知识经济影响下, 更新管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以开放式管理“代替”封闭式管理的管理理念。

三、小结

总而言之, 在不断努力下, 我国现代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逐步朝着后现代社会发展。与此同时, 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与西方存在差异。因此, 我国教育管理应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基础上, 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案, 促进我国教育管理发展,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步。

参考文献

[1]禹露, 魏斌.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6) :119-121+145.

[2]张晓峰.教育管理研究:从现代走向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刘小倩.论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 2008.

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8篇

一、两个竞争

(一) 以降低消耗为主的费用竞争转向技术领先、管理创新的竞争

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中国建筑业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模式, 单一的价格调整很难综合反映动态市场, 最终导致市场竞争并非绝对的企业实力竞争。目前企业抢占市场格局已很明显依靠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作为市场竞争主体, 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改革, 施工图设计将逐步位移到施工企业, 以初步设计 (或方案设计) 招标的总承包运作模式将是建筑业项目管理新阶段的典型体现。这为企业优化设计方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采用新技术, 减少浪费、节省投资, 赢得项目效益最大化拓展了空间。

(二) 市场准入以企业资质的竞争趋向于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与自主品牌能力的竞争

既要注重企业层次经营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又要着力培养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随着“品牌”理念的发展创新, 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趋向企业提高创建自主品牌能力的竞争。国内外市场需求证明, 我国多年来倡导推行的以项目管理为核心, 提升企业总承包能力、资本运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高品质管理, 低成本竞争”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二、三个提升

(一) 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 提升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是项目经理部, 它是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项目经理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成本核算制, 这已成为广大企业经营决策和项目管理主线的内部结合点及普遍采用的基本生产管理形式。要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成功, 不仅要提高项目经理本人的职业素质, 还要提高项目经理部及全体人员的素质和团队建设水平。同时, 重视外围团队建设在企业的市场运行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 加强节能减排与环保, 坚持高效运营, 提升项目综合效率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条件下, 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工作十分必要。通过创新模式, 提升企业运用BT、BOT资本运营能力;通过运用高端管理、人才教育、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等, 提升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率;通过有效沟通、信息手段和考核评价, 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高效益是企业抵御风险、增强竞争实力和内涵拓展的关键, 同时又是管理提升的表现。

(三) 构建和谐, 共谋发展, 提升劳务管理

一个项目的实施, 成也劳务, 败也劳务。因此, 加强劳务管理, 注重现场和谐建设至关重要。作为总包单位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协同作战的精神和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 利用文体、卫生、教育等阵地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 实实在在地加强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不断增进与劳务层的沟通, 营造一种和谐的企业和项目氛围, 以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三、四个走向

(一) 由传统项目管理转向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项目管理优化升级

现代项目管理包括知识管理、信息管理、集成管理、高端管理、环保管理、文化管理等, 其中信息化管理是提升促进项目管理优化升级的关键。项目的管理趋向大业主、多投资、高科技, 在投资控制方面的偏差分析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现代项目管理的深化升级。

1.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MPIS) 软件的开发和互联网的应用, 为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科学工具, 为实现工程项目零距离管理, 提供了快捷方便、准确高效的先进模式。

2. 奥运工程建设以创造项目价值为目标, 形成了多方共赢的集成化管理, 为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奥运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管理跨度宽, 创造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项目管理思想不断融合、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集成, 面向企业经营全过程、全方位系统管理的新鲜经验。

(二) 从以现场为主的施工阶段管理转向项目全寿命 (过程) 管理

全寿命管理即为建设一个满足功能需求和经济上可行的工程项目, 对其从工程项目前期策划, 直至工程拆迁的全寿命全过程进行策划、协调和控制, 以使该项目在预定的建设期限内、在计划投资范围内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并达到所要求的工程质量标准, 满足投资商、项目经营者以及最终用户的需求。

1. 倡导支持业主实施代建项目管理

工程建设首先需要规范业主行为, 要求和支持业主整合人力资源, 组织专门的项目管理班子进行建设管理。项目管理公司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不仅可以大大减轻业主的负担, 还可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果。

2. 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公司

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是受业主委托, 按照合同约定, 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的中介咨询机构;是以委托合同为基础、以智力服务为特征的智力密集型企业;是拥有多种专业资质、集中多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智库。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工程项目管理公司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有:

(1) 项目管理服务 (PM) 。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按照与业主的合同约定, 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 为业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项目策划;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 为业主提供招标代理、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和试运行 (竣工验收) 等服务, 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合同、信息等管理和控制。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一般应按照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2) 项目管理承包 (PMC) 。工程项目管理公司 (承包商) 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 包括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 并对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进行全面管理, 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PMC的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

(三) 由不同主体施工总承包转向工程总承包管理

随着项目管理日趋完善, 作为买方的业主越来越注意承包商是否具备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能力和实力, 以往对工程某个环节的单一承包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综合承包所取代, 这些要求将促进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业主更多地希望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 包括项目前期的策划和开发以及从设计方案到施工组织、材料采购、项目施工试运行, 乃至物业管理, 力求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演变趋势主要体现在:

1. 从运作方式上看, BOT/BT或PFI等工程发包和建设模式已成为当今国际承包工程招标的主要内容, 为资金实力雄厚、综合经营能力强的国际知名承包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机会。

2. 从经营特点上看, 国内外知名承包商由施工一元化走向工程设计、咨询等多元领域经营, 使工程承包中的设计、咨询与施工、采购的一体化经营特点更加突出, 大大降低了综合成本, 提高了中标率。

(四) 从“三位一体”的文明工地管理转向项目文化建设

项目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在项目上落实的结果, 是对项目主体和客体的全面要求。项目文化是以品牌形象为外在表现, 以创新理念为内在要求, 以绿色施工为重点内容, 以项目团队建设为主要对象的阵地文化。

1. 项目文化是露天 (工地) 文化。

与工业生产比起来, 建筑业工程项目绝大多数是户外露天作业, 产品固定、队伍分散、建设周期长、环境影响大, 这就决定了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必然成为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所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与绿色施工的好坏是体现企业项目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2. 项目文化是显性文化。

在每一个工程项目上, 有业主、有监理, 有管理层次、有作业层次, 多方行为主体各自履行项目建设的职责, 但其行为都必须通过统一的管理制度、项目文化来约束、沟通和协调。项目文化不涉及各个行为主体的隐性文化, 有利于化解现场的各种矛盾。

3. 项目文化是劳动文化。

人事档案管理发展方向的探索 第9篇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 “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 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忽视了这一点, 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 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 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 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 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 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

人事档案管理为单位建立了有效的人员档案, 并将这些资料有效地保存完整。是从整体, 各个角度明了一个人的状态的有效依据。也是提拔人才, 选择适合者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工作中难以忽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 应当充分利用人事档案的优点, 使其能够为人才的记录和选拔工作带来良好的依据, 并作为准确而真实的材料供给。

1 人事档案的发展

人事档案的发展来自于人事管理行为的扩展, 从古代对于官员的评选任用开始, 就产生了档案机制。并经过不断更新发展, 内容与材料手段的翻新实现了新的档案管理状态, 发展速度很快。

1.1 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多变而复杂

对于它的维护管理也因此增加了难度, 包括宏观上的掌握以及微观上的实行。在这些工作进行的同时, 人事档案管理作为服务系统中的一个大方向, 必须要重视以人为本概念的注入, 实现管理的高效性。

1.2 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

伴随着人事档案工作的深入, 从事人事档案工作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 更多政治过硬、思想良好、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了人事档案管理行列, 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整体稳定性均较好。在新的形式下, 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时档案工作者转变思想、适应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应积极寻求适应新形势的方法, 以提高适应改变, 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适应发展需要, 同时使职业生涯获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1.3 管理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进程

我们说的现代化之路要求利用更先进的手段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投入使用。以提升现代化的步伐。现在, 信息时代来到, 开始了以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为发展模式的人事管理方法, 这种技术的普及率极高, 已经遍及到了全球。在人事档案的管理中更是能显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许多专业的软件被开发出来, 使档案的传播范围加大, 服务等级不断攀升。

2 人事档案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人事档案工作因为其内存巨大, 来源广泛, 流通快, 使用效率高等优点, 为提升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埋下伏笔。根据上级的新要求。使得档案管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以此能够使得存储量巨大, 检索简明方便, 流通迅速等效果, 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是当前工作的必须取向。

2.1 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

现在, 由于计算机联网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其发展的快速性, 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依靠人力和纸质档案来完成管理工作。将电子技术和人事档案的管理相互结合充实已经变成了不可避免的潮流和趋势, 对于查找工作, 应当注意准确性和专业性, 这是信息查找的最重要部分, 应当充分重视。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在于首先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 也就是将原有的纸质型档案进行电子型档案的转化, 就是把人事档案更多有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当中, 依托电子手段构建个人信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更加准确和完备的人事信息数据库, 依托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 快捷准确地为相关部门提供人员基本情况及综合信息服务, 实现无纸档案与原始档案的相互协同配合。能够进一步避免因纸质人事档案形式上的非公共性、内容上的信息不充分以及易作假性造成的人为破坏或者磨损破坏, 解决当前人事档案中存在的现实难题。人事档案电子化的意义关键在于数据采集真实、管理更加规范, 同时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减少风险。

2.2 人事档案信息标准化

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是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目标之一, 人事档案既有本地人才基本信息资源, 也有全国范围内的人才信息。此时信息化整合的手段在于依托系统软件支持, 快捷方便地实现查询和统计功能, 以达到共享整合信息资源的目的。此时除了需要必备的网络外, 还用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 以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形成、交换、存储的标准化, 便于更广范围的统一调用。

2.3 人事档案信息网络化

人事档案网络化是指人事档案电子化的基础上, 在遵循档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 更好地利用网络的优势, 全面实施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异地共享。网络化应和人事档案的保密特性统筹考虑, 对具有档案保管权利的部门赋予权限, 使其能够通过网络调阅查相关人事档案, 没有相应权限的单位则无法自行调阅。此外, 在采取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的同时, 相应人事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也需要与时俱进。有侧重地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使其成为既精通档案业务, 又能熟悉运用相应软件的优秀人才, 进一步树立创新观念, 不断开拓创新, 加速数字档案和多媒体档案的建立进程, 加强技术处理, 确保档案保密, 依托现代化手段为人事档案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

综合上面所说, 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注重创新, 深入了解, 拓展思路, 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准。使得管理工作不断更新, 推进, 作为工作者应当以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为依据, 多角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正常化, 并且向新的方面推进探索, 这需要各方面积极努力。

摘要:本文说明了人事档案的基本概念。并说明了人事档案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各个方面提升计算机网络手段,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更规范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人事档案,含义,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省委组织部.全省干部档案工作会议资料汇编[M].2002年2月版.

社会化城市管理是未来发展方向 第10篇

特别是城市综合管理包括了对城市基础功能的维护和公共空间的管理。尽管各地应运而生了城市综合管理高位协调机制,调动相关部门协同管理,实践证明,仅有相关部门的协同管理,目前赋予城市管理的期望仍为难以承受之重。社会化城市管理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

社会化城市管理是由城市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决定的。由于城市设施量大面广,涉及城市运行安全的主要支撑系统都纳入城市管理的内容,包括道路交通、供排水、能源供应、废物处理、园林绿化和通信邮政等,通常被称为城市的基础功能。城市的部分空间通过行政许可而授权被许可单位管理,但公共空间的有序使用必须纳入城市管理的内容。如此庞大的城市运行系统的维护和广阔公共空间的有序使用需要全体市民和法人的共同努力。

社会化城市管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化的机构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进入城市管理领域,实现城市基础功能的专业化维护,二是由市民的自觉行为或自治来实现城市基础功能设施的正确使用和空间秩序的维护保持。

第一块内容很多城市在试,如上海、成都等,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今天看到的宣城市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推广。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趋势是:机械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由于人力成本逐年提高,必须用科技进步降低运行成本,尽量采用机械化作业,致力于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运行效率。这里特别强调专业化,就说垃圾收运,专业的公司就是干得快,干净利索、无遗撒,总干一件事儿,一定会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门道儿。在没有能力大幅提高机械化比率的阶段一定要强调专业化,引导专业化,培养敬业精神。

第二块内容很多城市也有涉及,但规模不大。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开始增强,加上城市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一批社会力量无处发挥作用,把它引入城市管理,发挥和激励社会成员自治、自管,相互约束、监督,可以减轻政府管理负担,突破政府管理无法触及各个角落和所有节点的局限。同时参与者的主人意识、归属感、自豪感。从执法角度看,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位城市运行服务的监督者,监督队伍将成百上千倍地扩编,覆盖城市的所有范围和领域。这刚好是城市综合管理所追求的效果。

引导社会化城市管理方向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非常关键。前面说到城市的特点是人、物、活动密集,物的每一部分都按规矩运行,每个人都按规矩行动,城市才是有效率的,才能制造更多财富,市民享受更美家园。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是说市民的素质差了,而是市民的城市意识还有提高的必要,不习惯为别人行方便,导致自己也不方便的案例太多,譬如不该堵的地方堵了,不该扔的地方扔了,不该踩的地方踩了,不该坐的地方坐了,该让行的时候旁若无人,该压低的声音抬高八度,该排队的时候总是去挤,该谦让的时候总要争个子丑寅卯。因此,城市管理者要让市民懂得城市的运行规矩,按规矩行事,按秩序使用,除了执罚,更要教育。

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是文明的城市社会,它是文明的制造者、传播者,而且完全可以自治,充分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实现是其成熟的标志。社会化城市管理让政府变得有限,让社会变得成熟,这时市民才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的城市!

中国城市化进程全球都在关注。在一个超过7亿城市人口的大国,解决了社会化城市管理问题,更将举世瞩目。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第11篇

一、工程项目管理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日趋完善,作为买方的业主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业主方更多地希望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倾向设计加施工;希望建筑业提供形成建筑产品的全过程的服务,包括项目前期的策划和开发以及设计、施工,以至物业管理。传统的对工程某个环节的单一承包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综合承包所取代。

二、工程项目专业化管理的特征显著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在技术方面向专业化发展,形成建筑设计专业化和结构设计专业化,以后又逐渐形成各种工程设备设计的专业化,施工专业化的发展形成了各种施工对象的专业化、施工阶段的专业化和施工工种的专业化。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增加了业主的管理难度和强度。工程项目管理由政府或业主自行管理逐步过渡到委托工程咨询机构管理,由施工阶段委托监理发展到全过程委托或“代建制”全过程管理。此外,在不同的专业技术领域,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建筑设备等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管理专业化分工的势头日益突出。

三、和谐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式逐渐产生

在传统的建设合同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往往视彼此为对手,这导致了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因此,业主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模式来处理与承包商之间的工作关系。于是,伙伴关系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和采用。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就是以伙伴关系为基础,业主与参建各方在相互信任、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签订伙伴关系协议做出承诺和组建工作团队,在兼顾各方利益的条件下,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建立完善的协调和沟通机制,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和争议的友好解决。

合作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1984年,壳牌石油公司与SIP工程公司签订了被美国建筑业协会认可的第一个真正的协议。所谓合作管理模式,是指业主与工程参与各方在相互信任、资源共亨的基础上达成一种短期或长期的协议;在充分考虑参与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确定建设工程共同的目标;建立工作小组,及时沟通以避免争议和诉讼的产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分担工程风险和有关费用,以保证参与各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选择了合作管理模式,就应抛弃传统的合同各方之间的对立关系,而为达到一种“双赢”局面而努力。因此,人际关系,权利的平衡和各方股东的利益的满足是合作管理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合作管理模式特点: (l) 出于自愿; (2}高层管理的参与; (3) 合作管理协议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同; (4) 信息的开放性。

四、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

所谓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模型、工具对工程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达到工程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和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例如,“SIPOC”工程项目管理模型将工程项目的过程简单描述为:S-供应商 (Suppliers) ;I-工程项目输入 (lnput) ;P-工程项目的系统处理过程 (Process};O-输出 (Ouput) ;C-客户 (Customers) 。它将工程项目的利害关系者集合 (Stakehoklers) 和工程项目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进行研究,揭示了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是工程项目内在本质的要求。

五、工程项目总控概念出现

工程项目总控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新出现的一个术语,我国于1998年首次引进工程项目总控模式。工程项目总控是指以独立和公正的方式,对工程项目实施活动进行综合协调,围绕工程项目的费用、进度和质量目标进行综合系统规划,以使工程项目的实施形成一种可靠安全的目标控制机制。

工程项目总控的主要特点

1. 工程项目总控是独立于工程项目实施班子之外的一个组织,是业主的高级参谋部。它不直接面对工程项目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单位,不介入各方之间的矛盾,只面对业主代表。工程项目总控方的核心任务是发现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工程项目“诊断”报告,制订解决的方案。

2. 工程项目总控是一种高层次的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活动,对知识要求较高。工程项目总控班子应围绕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科学运用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及现代组织协调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科学论证,以使工程项目的实施形成一个可靠安全的目标控制机制。

3. 工程项目总控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完整及时的信息来源是工程项目总控的前提,准确、深入地处理信息是工程项目总控的日常工作。

4. 工程项目总控班子的人员组成应是高层次的咨询工作者,其工作产品应是有相当价值的信息。

六、精益建设与廉洁管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新内容

目前,发达国家的建设规范正在逐渐向性能化转变。质量管理也从确保可交付实体产品的质量范畴延伸到建设产品的全面性能、功能和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 (服务) 的质量保证,如可行性研究的质量、设计的质量以及通过资格预审等确保采购的质量、运营和维护管理的质量 (如为产品增值) ,要求对工程管理目标的再认识、对整个建设过程的重组,各专业和各个阶段工作的协调等问题。

2001年,国际咨询师联合会出版了工程咨询业的廉洁管理指南,提出了廉洁管理的原则和工程咨询公司的廉洁管理框架,包括道德规范、检查表格等可操作的管理工具。

七、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目前,国际上建设工程领域信息技术 (IT) 的应用已经体现出了标准化、集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等特点。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将出现以下几种新的趋势:

1.基于建设产品和建设过程 (而非文件) 的信息管理, 实现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阶段之间信息的无纰漏、无重复传递和处理。

2.加大模拟、虚拟和灵敏度分析技术的应用, 利用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利用可视化技术改善各阶段之间的信息、沟通。

3.基于internet的工程项目管理。基于internet的工程项目管理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自行设计并建立本工程项目的网站同时提供响应功能;第二种是利用现有提供专业服务的商业网站。

4.虚拟建设。虚拟建设的概念是从虚拟企业引申而来的, 只是虚拟企业针对的是所有的企业, 而虚拟建设针对的是工程项目。

5.知识管理将已有知识应用于新项目。将IT全面地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 是未来IT应用的重中之重, 其结果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全新的工具和革命性变化。

八、安全、健康、环境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安全、健康与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里受到空前关注。工程建设领域由于劳动力密集而使安全和健康问题突出,由于改变自然状态而对环境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正在成为一个热点,有关安全与环境的法律法规正在加强,安全与环境管理的保证体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并被有机集成到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中。

此外,通过项目管理实践的深化,战略管理将会与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包括全生命周期在内的项目管理将被广泛应用,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也将会被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集成化[J].建筑经济, 2008, (1) .

[2]逯森林.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问题初探[J].科技资讯, 2007, (28) .

上一篇:车展现场管理下一篇:传统设计风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