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调整范文

2024-05-27

反思调整范文(精选5篇)

反思调整 第1篇

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计算的难度增加了, 还是计算法则忘记了?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一、问题分析

针对学生计算正确率低下这个情况, 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调查, 我们发现主要是以下几点。

1. 缺乏兴趣。

相对于其他题型, 学生都觉得计算题比较枯燥, 所以在做计算题时显得不耐烦、浮躁。最后, 为了应付作业, 而麻木地去做题, 失去了计算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学生对计算没有兴趣, 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组织计算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 计算是特别枯燥、繁琐的, 尤其是出现计算数据比较大, 或者小括号、中括号层叠的繁复计算时, 大部分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 表现得特别不耐烦, 这时候做的题往往会由于学生的厌烦情绪, 不认真审题, 没耐心研究算法等原因导致错误。

2. 概念不明确, 算理不理解。

如果学生对概念掌握得不准确, 模糊, 或者理解上有偏离。就是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 要想计算正确,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弄清概念, 牢固地精确地掌握概念。但由于概念本身比较抽象、笼统, 学生不易掌握。例如, (125+25) ×8, 不少学生没有掌握好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会做成125×8+25的结果。

3. 旧知缺乏。

旧知识的积累储存,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储存信息, 更重要的是能从这储存中及时准确地提取信息。在代数计算中, 经常需要旧知识的运用 (如整、小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四则运算;解方程的步骤依据;分数、分式的通分、约分;分数小数的互化等) 如果学生对旧知识储存的错误或缺乏旧知, 就不能正确地提取储存的信息, 造成计算出现差错。

4. 注意“无意错误”产生的误区。

学生在计算时, 往往只感知符号本身而很少考虑事物间的联系, 因此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据因感知失真而发生错误, 这些错误是指学生由于粗心大意, 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如看错题目、写错数字、脱漏符号、把减法看成加法等错误。

5. 思维定势影响计算的正确率。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 感知试题目时, 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因素的作用, 以致于把运算法则、运算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 特别是某两种知识点相近或相似时, 这种错误占的比例就会明显增加。例如, 学“分数乘法”后, 有时做分数加减法出现了分子相加减, 分母也相加减的情况, 显然是新学的分数乘法计算方法对原有加减法计算产生了负面影响。

6. 学习习惯不良, 对繁琐的算产生排斥心理。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保证。在计算时, 学生都希望能很快地算出结果。因此, 当遇到计算题目中数据较大, 或者较为陌生时, 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 不能耐心审题, 凭经验思维草率完成, 错误率必定会升高。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呢?针对这些原因, 我们着手研究应对、矫正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措施

1. 加强学生口算、估算的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 有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首先, 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 持之以恒, 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其次, 要加强听算和估算练习。例如, 在计算624÷6这道题时, 如果先估算, 判断出商是三位数, 商中间的0就不容易漏掉了。再次, 增强“内功”, 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的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 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 脱口而出。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乘法中特殊积5×2, 25×4, 25×8, 125×8等。

2. 加强算理的理解与识记,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算理、算法的推理过程。

首先,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 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 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 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 在学习小数乘法0.72×5时, 先算72×5=360, 再看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往左边数两位点上小数点得3.6。此时, 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 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 在算0.72×5时, 实际是把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那么所得到的积360就要缩小100倍得到3.6。这样, 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 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认知水平的发展。其次, 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法则的不熟练也直接导致计算错误。因此, 要加强对计算法则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 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或儿歌, 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 运用起来更方便。例如, 在进行单位换算时, 可以将换算方法编成顺口溜:“大化小, 乘为好;小聚大, 除一下”。

3. 加强计算过程的指导。

看”是指看清题目的数据和运算符号, 做题时, 首先必须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 其次是看清题中的每一个数, “看”是做计算题的首要前提, 这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必备步骤。“想”就是思考, 是指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能否简便计算, 分小数混合的计算是否需要转化统一, 化成什么数做起来更容易计算?“算”是指动手计算, 也就是具体演算过程, 这时应认真动笔, 冷静思考, 耐心计算, 把计算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查”是指计算最后的检查验收, 引导学生认识检查不仅仅是查计算过程中的演算, 还要查审题、查运算顺序、查方法, 是全方位的检查。

历史教学的反思与调整 第2篇

【摘 要】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沉淀,作为高中必修课程,重要性举足轻重。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学会系统学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统筹把握,思路清晰。历史是一门全面的课程,要求学会的知识融会贯通,本文会以太平天国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分析如何上好历史这门课程。

【关键词】历史教学;全面;太平天国

历史的教学在高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一门意义深远,知识含量丰富的学科,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教学中时刻反思焦虚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丰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历史教学的定义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历史,就是一门浩瀚的文化课程,汇聚了一个国家上万年的历史遗产。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在上课时,要提前备好课,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备课就是备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历史这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他们喜欢的是其中精彩未知的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困难的是要想学好历史,要记得东西比较多,他们容易混淆。如何上好历史课,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是一个教学重点。

历史教学其实就是要把已经过去的事物拿出来客观公正的评价,让我们了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轨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客观的评价,不能把个人的情感作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这样子很容易会让学生在看待历史时带有个人情感色彩。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所谓上一课得一悟,教学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改进,取得进步。

1.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虽然历史不想语数英一样,在高考所占的比例那么重,但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历史,不仅是对高考考试的有力加分,更是提升个人素养的良好途径。历史,是国家文化的荟萃,我们掌握了它,就让我们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用更加客观地眼光去评价每一件事,对于我们思考问题时,也是一大帮助。

历史,内容丰富但是也比较多,如果不能系统性的把握,很容易会混淆。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公民,如果对自己的国家历史都不清楚,难道不是一件悲哀的是吗?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变迁不知道,走出国门,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又谈何发展?

2.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

高中历史作为综合科的性质,较之以往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信息已经大为减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的历史课,许多老师都把它当成复读课,也就是单纯的自己在讲课,完全撇开学生,把一大堆的历史知识丢出来,没有系统性的整理分析,也没有归纳总结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牢牢记住考试知识点,内容繁多而乱。这样子的话,学生完全不可能养成一个自己深入探究了解的习惯,也不会对历史学习增加任何兴趣。老师要做的,其实主要不是教,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上来,《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基础,对历史有一个规划性学习,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却是最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传达丰富的历史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有自己学习的方法,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技巧与方法。

3.历史教学的客观分析

举例来说,关于太平天国这一历史事件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在太平天国史上,杨秀清是个不可磨灭的形象,作为太平天国杰出的将领,作为一个成功带领农民革命的英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功业为太平天国史上增添了璀璨耀眼的一页。杨秀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意义深远,有着令人瞩目的业绩。自古以来,评价褒贬不一,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一个历史人物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以个人的观点任意雕琢和臆测,要从实际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问题。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客观公正,不能因为自己个人的喜恶就先入为主的给学生下定义这个人好坏与否。在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事件李,老师要注意把更多的事实罗列出来,和学生一起分析,让学生自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回归细节,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外,对于太平天国的兴衰灭亡,在历史的昙花一现,逃离不开灭亡的宿命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的原因,我们无可定义,毕竟是过去的历史,谁也不是当事人,没有绝对的发言权,连专家也不敢轻易下结论。老师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客观引用,从旁观者的角度引导学生评价这个历史事件,不可在学生形成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的时候,反驳或否定学生。

三、历史教学的调整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有一个新的进步台阶,老师应该反思现有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新计划。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老师才能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解脱出来。例如春秋时期的商鞅变法,只有结合整个春秋时期,从经济、政治、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到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改革以及这个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如果单单让学生记住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学生会容易脱节,与之前所学的内容联系不上,记忆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历史常规课的教学中,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

【参考文献】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人民出版社,1995

[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M].人民出版社,1978

对当前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反思 第3篇

大国关系调整的基本特征。各个大国为了适应两极格局终结的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大国都在力求建立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从各国发表的声明来看,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9·11”后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9·11”后,大国关系调整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总的趋向来说,它是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调整的继续和深入,基本动力和基本方向没有改变。这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国家集团因素进一步减弱,另一方面也使大国关系出现了更多结构和组合形式的可能。第二是非敌对性趋势进一步加强。非敌对性是后冷战时期大国关系调整的一个主要特点。冷战之后出现的“冷和平”使原处于敌对状态的大国关系的性质含糊不清,出现了“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状态。第三是互动性出现增强趋势。大国相互关系越来越接近均同的关系,大国之间因某一具体问题可以形成某种短暂的联合,但形成持久的反对某一国的联合可能越来越小。第四、逐利竞争激烈。各大国更加重视经济外交,特别是围绕着战略资源、能源产地、能源通道的竞争加剧,加紧博弈,能源外交活跃,因竞争引发的矛盾与摩擦增多。油气资源事关各国核心利益,油气供给大国越来越趋向于以资源为工具,施以政治影响,构建于己有利的大国关系。第五、因时谋势多变。各国的战略重点和关切并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利益需求组成不同的集团,中美印、中美日、美欧俄、中美俄等多组战略三角关系复杂互动,一些传统三角关系趋于活跃。同时,中美在合作中摩擦增多;中俄相互战略需求增强;中欧关系稳步发展,但也面临新问题。第六、区域合作活跃。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区域合作进入加速发展新时期。东亚成为大国竞争及新一轮区域合作发展的重点,美日俄欧对亚洲区域合作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及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备受重视。第七、多边协调日益加强。热点问题继续牵动大国关系,大国日益重视多边机制在解决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两核一线(朝核、伊核、中东一线)”热点问题的解决上,各主要大国更加注重外交和软实力的作用,协调与合作不断增加,手法也更趋灵活务实。

大国关系调整的主要原因。第一,面向21世纪,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欧盟随着一体化建设的进展和规模的扩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第二,国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团利益的地位下降。从欧美联盟看,共同战略对手的消失使欧美联盟内聚力越来越减弱。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欧美矛盾虽有所上升,但由于俄罗斯演变方向未明,政治走向未定,且双方需时间消化冷战胜利成果,矛盾尚不突出。第三,改变观念,以合作对话代替对立对抗。当今世界世界各国普遍性成一种共识,和平、合作、对话才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出路,对立对抗只会损害自身的国家利益。朝核六方会谈敦促朝鲜关闭宁边核设施的顺利实现,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共识的正确性。第四,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当前,各国在反恐、能源、核不扩散、安全、亚太事务、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等问题上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单凭一国之力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是各国相互尊重的原因。

大国关系调整对中国的启迪。新型地区大国和区域集团加速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强。国际形势的这种变化在根本上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给中国带来更大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第一、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原则,处理好与国际体系种不同力量的关系。一方面重视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型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加强与其战略合作,另一方面重视和照顾中小发展国家关切的经济、安全等利益问题,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

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4篇

一、我国利率发展现状

利率市场化主要是指利率在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 减少政府的干涉, 更加侧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主要包括利率市场化以及取消信贷配置的约束两大方面, 利率市场化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市场化, 例如:利率的确定等。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利率的变化要随着资金供求与金融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并将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作为核心标准, 将货币市场的利率作为媒介, 由市场确定存贷款利率体系, 并逐渐形成利率机制。

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改革方向应该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 并且以我国经济改革为核心基础。马克思理论体系对利率的改革做了明确阐述, 他认为利率应该由平均利润率与借贷资本之间的供需来确定, 其变化在本质上就是资本的变化。因此, 我们不难发现, 马克思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的。通过马克思对利率的阐述, 充分的体现了利率具有双重性质, 利率不仅能够由金融市场内部决定, 而且还能够由外部政策决定, 二者互相协调、相互作用, 不偏重其他任何一方。此外, 利率量具有一致性与差别性统一的特点, 利率体系是在利率管制与利率差别下发展的。因此, 利率具有一致的量, 表现在银行中的存款无论多少, 利率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而贷款则与存款不同, 存在一定差别, 但是, 这种差距不能够满足企业公平竞争需要。因此,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差别性利率体系。总而言之, 利率市场化就是市场与政府干涉合作产生的结果, 将市场力量作为核心, 政府配合宏观调控, 进而建立一个具有一致性与差别性共同发展的利率体系制度。

2. 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利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繁复的过程, 尤其是体系中包含多种利率形式, 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多种利率并存的现状, 例如:中央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等, 而每个利率中还能继续详细到具体利率表现形式中。面对如此庞大的利率体系, 其中不仅包含着正规利率体系, 还有一部分非正规利率活跃在金融市场中, 对正规利率的发展构成一定威胁, 为我国确定利率标准增加了难度。

在经济发展相对良好的发达国家, 普遍稳定一个基准利率, 而其他利率都将围绕这个利率展开工作, 但是, 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利率形成机制。首先, 我国一般以存款利率为主;其次, 一年期存款利率为金融产品定价奠定基础, 投资者也以此作为参考, 并确定其购买哪种理财产品。

总而言之, 对利率市场进行管理, 是引导利率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而不是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但我国利率体系却与之相背离, 将存款利率作为核心, 并决定货币市场额利率, 对利率机制的形成带来了消极作用。这种利率核心错位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实际利率长期持续低估, 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十分不利。

3. 利率发展不平衡

政府通过对利率体系进行干涉, 促使市场均衡利率高于实际利率, 这样金融机构用低利率就能够吸收大量居民储蓄资金, 然后将市场均衡利率的贷款利率放给其他需要的国有企业, 在本质上是为银行和国有企业提供了发展资金, 被称为利差租金, 近年来, 利差租金一直持续上升。资本的租金成本实质上就是资本实际发生的成本, 作为实际成本, 一旦租金成本低于使用成本, 就说明了资本付出的较少, 但却提高了租金效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也证明了资本的实际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十分不利。除此之外, 也会扰乱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导致资金偏向行政部门等现象的发生;而且政府通过干涉利率, 能够引导资金流向, 进而造成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歧视, 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因此, 低利率对资本要素市场的良好运行造成了一定影响, 扰乱要素价格, 促使分配不合理。

4. 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是由多种利率形式组成的, 而存款利率作为利率市场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其改革一定要谨慎。通过对国际利率形势发展情况的观察, 利率市场化之后导致存款利率持续上升, 充分说明了利率市场化之后造成的利率上升是必然趋势。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低估的状态。因此, 提高我国存款利率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 一旦利率持续低估, 那么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结构造成一定冲击, 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十分不利的;其次, 如果不限制存款利率的上限, 银行之间为了能够吸收更多闲置资金, 就会提高存款利率, 提高利率是可以预见的情况;最后, 相比较而言, 我国在利率市场化之后, 存款利率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 但是上升的幅度会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利率结构调整与我国经济发展

1.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差、货币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银行利差进行研究分析可知, 存款与贷款余额的差额在逐渐上涨, 充分证明银行内部流动性过剩, 造成了银行负债, 甚至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通过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缓解这种现象,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利率市场化通过影响银行利差进而控制经济传导, 目前主要采取银行信贷以及金融创新的手段来进行。所以, 我们研究利率与经济的过程中, 就要加强银行信贷方面的内容, 银行信贷对利率市场化的具有决定性作用, 银行信贷的方式的变化能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首先, 中央银行作为主导, 制定货币等相关政策, 其他商业银行就会将其作为核心, 满足安全等要求, 对非金融经济主体进行不同程度上的调整, 并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进而优化经济结构, 最终实现对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的影响。

2.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面对我国转型的情况, 利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要将利率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从金融角度来看, 我国经济结构表现在两大方面:首先, 经济金融化现象日益突出, 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本价格的影响, 进而促进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化, 并在各自轨道上独自运行;其次, 由于金融市场是由众多金融企业、机构等主体组成, 而这些金融企业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作用, 互不影响, 造成金融市场不断分割。因此,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共同作用对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资产价格的变化是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首先, 信贷资金供求与资产价格成正比, 但变化并不明显;其次, 银行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效益, 信贷需求更加关注利率的变化, 并在资产价格的促进下, 迅速上涨, 进而提高实际利率;最后, 投机者之间的竞争, 促使信贷需求更加关注利率的变化情况, 但是, 一旦出现资金供应不足, 资产价格就会下降, 进而引发金融危机。例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充分体现了持续低利率给经济构成的伤害。

近年来, 我国低利率现象一直持续发生, 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推动我国经济金融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事实上, 我国目前正处于银行为了谋取高额利益, 不断对实际利率进行提升的情况。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利率与资产价格会呈现反比的发展趋势, 但是, 与传统资产价格相反的是, 消费和投资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并且还有可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3. 利率市场化提高我国经济效率

从理论上来讲, 利率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实际是货币政策对资本运行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 利率传导也是优化金融资源的过程, 投资和产出效率在这个过程具有重要地位, 一旦利率进入实体经济以及微观范围内, 就会通过资本成本扩大企业资金来源, 促使企业投资环境发生变化, 这时, 需要信用机制发挥作用:首先, 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影响企业的融资渠道, 改变企业的成本利益;其次, 企业资产负债是导致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利率与资本配置率进行研究发现, 利率越接近均衡利率, 就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相反, 如果利率与均衡利率之间相差的越远,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在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过程中, 要注重利率的变化能够改变资金流向, 促使资金由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 这时需要市场发挥作用, 但是, 由于市场逐步分化, 资源之间流动量小, 进而导致利率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另外, 利率市场化通过资金在不同的金融市场的流动, 促使金融市场利率逐渐稳定在一个范围之内, 并实现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补, 降低经济危机的出现,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经营利益。总的来说, 利率市场化提高经济效率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 通过减少信贷配给, 为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其次, 通过规范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减少小型企业资金利用成本, 从两方面入手,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平稳、均衡、健康发展, 进而有效的促进我国金融企业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4. 利率与我国外部失衡调整

利率与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有两大观点:国际收支理论, 利率随着国际收支顺差额增长而增长, 国内利率的变化能够增加资本流入, 提高我国外汇储备, 但是这个理论具有局限性, 没有将资本价格考虑进来, 利率的变化要充分考虑国际收支顺差以及资本价格;货币主义认为利率是随着货币需求的增加而减少的, 货币供给是由外汇储备与信贷决定的。所以, 当利率提高后, 货币需求就会相应减少。

总而言之, 利率与资产价格要通过货币的变化来影响国际收支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观货币主义思想, 存在许多差距, 但是, 传统主义思想中的作用机制是可以保留并被推广的, 即便利率与资产价格之间并不是减少货币需求, 而是减少货币超额供给完成的。因此, 利率能够更好维持我国内外平衡。

三、结论

本文主要在对我国利率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介绍的基础上, 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利率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重点对我国利率结构调整和我国社会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利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研究以及从多个角度分析、论证利率对货币政策的落实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笔者发现, 社会市场中利率结构的调整对我国金融市场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当市场中的利率结构科学、合理、平衡时, 社会金融经济市场就会发展的较好, 有利于更好的维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 反之则会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在其进行变革的过程当中, 经济体制也在逐步健全, 金融体系也紧随其后占据主导地位, 而利率作为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关键环节, 其在结构调整方面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 但由于我国利率发展还不够完善,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因此, 加强研究利率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调整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我国利率发展现状以及利率结构调整与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 并以此来提出建议, 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利率结构,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申朴, 刘康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过度敏感性的经验分析:兼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利率[J].世界经济, 2009, 12 (5) :123-125.

[2]姜再勇, 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体制转换特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考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10 (8) :158-159.

怎么调整学生的课堂状态教学反思 第5篇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各种考学,孩子们的压力很大,显得非常疲累。课堂上,虽然大部分同学认真听课,但还是有同学难以抵抗疲累,不能认真听讲。学生的课堂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大打折扣。这个情况让我非常着急,怎么调整学生的课堂状态,让学生动起来呢?

为此,我在几个班做了小调查,了解班上孩子的常规学习状态及对世界古代史内容的感受。综合归纳学生的想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A:虽然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不熟悉,但对这部分内容还算清晰;

B:自己最近状态不佳,比较懒散,有时候上课会走神,世界史内容不清晰;

C:对一些内容还是感兴趣的,有时候自己也想分享知道的内容,但还没等举手,就已经到下一个内容了;

D:虽然不熟悉,但想了解更多内容,如果能够有相关的视频就更好了。

最近在学习世界古代史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陌生,特别是刚学完中国近现代史,还没有完全调整状态,所以课堂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二是努力去听,但兴致不高,听得迷迷糊糊。反思自己的教学,确实平铺直叙多,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亮点少。学生没有兴趣,课堂又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综合学生的想法及近期课程,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有效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九上的内容因课型、课程内容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略有差异。比如对第8课西欧庄园的处理,课本上共有两个子目:庄园的领主和佃户和庄园法庭。我以庄园为核心,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子目一庄园的流行与发展,这一子目下我们需要了解9世纪,庄园逐渐流行;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并利用材料补充说明的庄园的特点:领主统治下,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子目二、三围绕庄园的特点进行。

子目二农业经济组织,这一子目下,需要知道庄园的居民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了解农民和农奴的权利及局限;同时要了解庄园内的耕地分为领主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知道“自营地”和份地各自占总耕地的比重,“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但由佃户义务耕种。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并充分利用相关史事内容,了解佃户的窘境,特别是农奴负担极重,为理解第9课城市的居民及发展奠定基础。

子目三社会政治组织—庄园法庭,明确庄园法庭拥有司法权及庄园法庭的作用。这样整合后,使得课本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并与第9课有较清晰的联系。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从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开始,我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第5课利用罗马城起源传说故事、斯巴达克起义视频、扑克牌猜猜我是谁;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因为学生知道的比较多,就设置了自主学习,并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更集中了,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在第7课上课前,让学生观看了罗马发展历程的疆域变化视频,直接过渡到法兰克王国,前后联系,更有整体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

上一篇: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分析下一篇:校长选拔